綠色礦山安全生產范文

時間:2023-10-16 17:37: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色礦山安全生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色礦山安全生產

篇1

[關鍵詞]非煤礦山 安全生產標準化挑戰 機遇

0 引言

2012年是繼續開展“安全生產年”,是重點抓好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最為重要的一年。由于安全生產標準化新標準的實施,眾多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面臨眾多嚴峻的挑戰,這是由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的企業現狀決定的。當前,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普遍存在管理體系不健全、員工安全意識薄弱、生產技術含量低、專業技術人才缺乏等問題,在這種狀況下進行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須克服眾多困難。但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嚴峻挑戰的背后孕育著難得的發展機遇。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應當以積極的態度迎接挑戰,努力做好安全生產標準化的各項工作。并以此為契機,推動企業安全、科學、健康的發展。

1 挑戰

2011年7月5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管總局頒發了《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通知》,文中明確要求在2013年底前,所有非煤礦山和尾礦庫達到三級以上安全生產標準化水平。通過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的現狀可預測,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要出色地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任務,在生產管理、團隊協作、技術工藝、人才培養、企業安全文化建設,以及員工安全意識培養等方面將要面臨嚴峻的挑戰。

1.1生產管理的挑戰

我國的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的生產規模普遍較小,管理體系不完善。在礦產品價格高時,盲目地提高采掘進度,使得相應的安全配套措施跟不上,甚至出現“三超”現象,這種一貫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的做法增大了安全事故的發生率。如何根據礦山企業自身的狀況,在遵循市場機制的前提下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體系,同時合理組織生產經營活動是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建設安全生產標準化的最大挑戰。

1.2團隊協作的挑戰

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普遍存在安全管理機構設置不健全、安全管理人員配置不足、安全責任不清晰、相關人員任命不合理,導致企業團隊協作不力。具體表現為:礦山企業為了應付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臨時組建相關部門,隨意地任命相關負責人,甚至存在一人身兼數職的現象。由于負責人素質不達標、業務不熟練等原因導致團隊協作出現問題,進而引發生產與管理不協調,不統一等現象。因此,健全安全管理機構、配備足夠的安全管理人員、制定詳實的安全責任制、合理地任命相關人員,組建合理的團隊,使得部門、人員各司其職,為安全生產提供組織保障,是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做好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的挑戰之一。

1.3技術工藝的挑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被人所共識,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礦山企業須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盡量避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當前,我國的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多為勞動密集型、高能耗型企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后,要在短期內轉化為技術密集型、低碳環保型企業,須廣泛引進新工藝、新技術、新設備、新材料。為此,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在經濟、安全生產調度等方面將面臨極大的壓力與挑戰。

1.4人才培養的挑戰

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涉及的內容相對較廣,關系到礦山企業的方方面面,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需要專業的技術人才來組織實施,才能保證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的順利完成。因此,企業如何吸引人才、培養人才、留住人才,直接關系企業的未來發展。

1.5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挑戰

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不僅考察礦山的硬件建設,還有礦山的軟件建設。企業安全文化建設是安全生產標準化軟件建設的主要組成部分,旨在培養員工端正的工作態度、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為安全生產服務。當前,我國的中小型非煤礦山對企業安全文化建設的概念模糊,重視程度不夠。因此,如何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建設積極向上的企業安全文化,是我國中小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所面臨的挑戰之一。

1.6員工安全意識培養的挑戰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因員工安全意識不夠而引發的事故時有發生。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是以預防安全事故為主旨,在此基礎上逐步提高員工安全生意識。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在提高員工的安全意識方面要面臨以下挑戰:

(1)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員工的素質普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

(2)長期形成的唯經驗論、唯意識論的慣性思維模式。

(3)長期養成的不良作業習慣,短時間內無法扭轉。

因此,要提高員工安全意識,形成規范的安全氛圍,需要相關部門的積極引導和員工的共同努力。

2 機遇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挑戰和機遇是一朵并蒂雙生蓮。安全生產標準化給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帶來嚴峻挑戰的同時也孕育了難得的發展機遇。

首先,安全生產標準化強化了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的領導隊伍,為企業的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使得礦山領導層更加重視安全生產,領導層和生產基層的交流和溝通更為頻繁,在實踐中強化了礦山的領導隊伍。同時,安全生產標準化提出了許多安全管理的標準,這為礦山企業的安全管理指明了方向。

其次,安全生產標準化提高了員工的素質,為企業樹立了良好的社會形象。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要求:員工每年必須接受規定學時的培訓;定期召開基層會議,糾正員工的操作失誤,交流工作心得等。這提升了員工的職業安全技能,提高了員工的安全意識,減少了安全事故,促進了社會和諧與穩定。同時可改變民眾潛意識里“礦山企業多災多難”的企業印象,為礦山企業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再次,安全生產標準化提高了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科技含量,為企業儲備了技術人才。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要求礦山企業須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安全、高效、合理地開采礦山資源。為此,礦山須革新生產工藝,更新相應的生產設備,這就要求必須有相應的技術人才作支撐。所以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高了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科技含量,為企業儲備了技術人才。

最后,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提升了非煤礦山企業的整體經濟效益,保護了礦山環境。安全生產標準化要求礦山企業須合理地開采礦產資源,包括以下兩點內容:

(1)選擇合理的開采模式,杜絕礦產資源的浪費。

(2)選擇合理的技術工藝,保護礦山周邊的生態環境。

杜絕礦產資源的浪費,可延長礦山的服務年限,提高礦山企業的整體的經濟效益;同時合理的技術工藝選取,減少了環境污染,樹立了環保型企業的社會形象。

3 結語

我國非煤礦山企業的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自2009年實施以來,全國范圍內非煤礦山的安全事故總量明顯減少,企業的安全生產管理工作更為規范,礦山的生態環境得到明顯的改善,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非煤礦山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取得顯著成績的同時,也給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部分技術力量薄弱、生產不規范的礦山企業在挑戰中倒下了,但是眾多的礦山企業頂住了壓力,迎接了挑戰,并以此為契機,使企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由此可見,安全生產標準化給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帶來的機遇遠大于挑戰。“凡事追求卓越,細節決定成敗”,期待我國中小型非煤礦山企業出色地完成安全生產標準化工作,迎接安全、高效、綠色環保型礦山時代的到來!

參考文獻

[1]孫軍棟,論當前國情下安全生產標準化在非煤礦山領域中的應用[J],商情,2011,(42):148。

[2]周建新,張興凱,劉曉宇,等,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在安全生產中的地位和作用[J],金屬礦山,2007,(370):1-5。

[3]劉鐵民,加強安全生產監察隊伍能力建設探討[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06,(5):9-12。

[4]黃何,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初探[J],安全與健康,2011,(6):40-41。

[5]武奇,安全生產標準化是非煤礦山安全生產發展的方向[J],公共安全,2007,(201):15-16。

[6]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安監總管[2011]104號,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煤礦山安全生產標準化建設工作的通知,2011。

[7]徐必根,謝長江,我國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生產發展歷程與技術需求[J],礦業研究與開發,2006,(10):124-127。

篇2

【關鍵詞】全尾砂充填;充填管道;尾礦庫;綠色開采

1、前言

廬江縣礬山礦業有限公司楊山鐵礦為一礦體埋藏較淺、資源零散,由楊山礦段和陽山洼礦段組成的小型礦山。目前礦山分兩個采區,一采區開采Ⅱ號礦帶(回收原開采剩余鐵礦資源)的礦體,二采區開采Ⅳ號礦帶的礦體。由于兩礦體相距400~500m,獨立開采。整個礦山設計規模為30萬t/a,兩采區分別15萬t/a。由于礦體規模較小,形態不規則,分布零星,總的控制程度不足,礦山已近多年的露天開采,且在Ⅱ號和Ⅳ號礦帶上部形成了多個露天采坑,從而給Ⅱ號和Ⅳ號礦帶的地下采礦工作帶來了困難。

針對上述問題,礦山對采空區進行了嗣后全尾砂膠結充填。全尾砂膠結充填采空區是對尾砂進行環保處理,實現礦山綠色開采的新技術,同時具有保護生態、防止大規模地壓,節約尾礦庫占地、充分回收資源等諸多優點。

2、礦床地質及開采技術條件

楊山鐵礦床為小型巖漿后期貫入型(大廟)礦,兩采區共12個獨立礦體,主要賦存于輝石斜長正長巖中,從構造來說,礦體主要分布于構造破碎發育地段。Ⅱ號礦帶總體走向SN,走向長400m,礦體傾角向E,傾角14~45°,個別0~5°,礦體平均厚16~29m,礦帶賦存標高+45~-121m;Ⅳ號礦帶總體走向NE70°,走向長350m,礦體傾向NW,傾角15~35°,礦體平均厚9~42m,礦帶賦存標高+46~-204m。礦體多呈不規則層狀或似層狀,礦體圍巖為輝石正長巖或輝石斜長正長巖巖。

礦床前期為露采礦山,礦于地下水位線以上,但深部開采趨于復雜,礦床水文地質條件中等。由于裂隙發育,蝕變強烈,邊坡圍巖穩定性差,礦區已出現坍塌、滑坡等不良地質現象,礦床工程地質條件中等。地下水質量中等,礦區及其近區植被茂密,平坦地帶田疇相連,礦區及其近區地面環境質量一般。

3、全尾砂膠結充填的意義

(1)提高資源回收率。根據礦山開采現狀及礦體的賦存狀態,采用空場采礦法后,留下一定厚度的頂柱及礦柱,將會使礦石回收率大為降低,造成資源的嚴重浪費。全尾砂膠結充填法的兩步驟回采礦房和礦柱,不但可以大幅度的提高礦石的回收利用率,還可延長礦山的服務年限,使礦山可獲得較大的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

(2)保證礦山安全生產。在礦體上部存在多個露天采坑的情況下,對接近采坑的礦體開采影響頗大。應用空場采礦法時,雖然要求礦石和圍巖穩固,但一味的尋求資源的最大利用而導致地表塌陷,將給礦山生產及人的生命財產安全帶來嚴重災難,不利于社會和諧及穩定。對采空區進行充填可有效防止大規模地質災害的發生[1]

(3)保護生態,實現綠色開采。礦區及其近區楊山地帶植被茂密,如礦床上覆巖層崩落,則將破壞地表生態環境,并影響到地面村莊、河流及農田、池塘等。若將大量尾礦堆存于地表,不但需大量征地,花費較大;而且還要花費大量的維護費用。同時尾礦庫在安全環保上的建設維護工作將伴隨尾礦庫的存在而終身存在。尾砂充填于井下則有效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全尾砂膠結充填可有效地保護礦區地表及礦區周邊環境,大幅度地減少尾礦堆存占地。

為了提高資源回收率,保證礦山安全生產,實現礦山的綠色開采,礦山對Ⅱ號和Ⅳ號礦帶采空區采用嗣后全尾砂膠結充填。

4、充填工藝

4.1充填流程

水泥、尾砂及水等充填料通過地表充填站進行攪拌,然后用專用管道輸送至井下。設計膠結充填能力500m3/d。充填系統流程圖1。

4.2物料配比

通過礦山尾砂的粒級組成及類似礦山的生產經驗,楊山鐵礦全尾砂膠結充填料配比見表1。

4.3礦房充填

礦房回采后,采空區用全尾砂膠結充填,直到將剛采完的礦房充填完畢。先采用砼墻對采場通道進行密閉,充填管道經上階段充填巷道在采空區頂部向采空區進行充填。為保證充填質量,臨近接頂時采用膏體充填。待礦房充填完成,充填體強度達到的要求后,再進行礦柱回采。

5、充填效果評述

5.1全尾砂膠結充填法優點

(1)礦石回采率得到了很大提高,若不對采空區進行充填,間柱未能進行回收,則礦石回采率僅有70&左右,采用嗣后全尾砂膠結充填后,礦石回采率達到了88%以上,最大限度的回收了礦產資源。礦石回采率對比見表2。

(2)目前,礦山年充填尾砂7.79萬t,水泥0.91萬t,水3.38t萬,合計12.08萬t。楊山鐵礦嗣后全尾砂膠結充填的應用,使地表位移沉降得到有效控制的同時,確保了露天坑底隔水層的穩定性及可靠性,減少了礦山生產的安全隱患。

(3)嗣后全尾砂膠結充填采礦真正實現了礦山綠色采礦,將固體廢料(廢石、尾砂)充填采空區的同時,不僅大量減少了尾礦堆存所占用的土地,減少了尾礦庫建設的投資,還有效的避免固體廢料對環境的污染,保護了礦區地表及周邊環境。

5.2存在問題

(1)礦山未對尾砂進行專項試驗,會引起膠結體堵管及影響其強度。當尾砂細粒級配較高時,會直接影響膠結體在管道中的流動速度,影響充填效率,甚至會使充填管道堵塞。膠結體至采空區沉降后,降低膠結體的強度也會受到影響。

篇3

這次年度檢查,共檢查煤礦企業14家,山石開采企業6家,各礦山企業均能夠依法合理開采礦產資源,沒有發現超層越界、亂采濫挖等違法行為。共進行井下檢查32人次,檢查圖紙臺帳等資料40余份,形成檢查記錄14份,共下達催繳通知書1份,追繳礦補費300多萬元。4月22日棗莊市國土資源局年檢抽查驗收了我市郭莊、級索、富安、趙坡4個煤礦,南沙河合力、官橋鵬程2家采石場,均符合要求。

二、對高鐵沿線采石行為進行整治,確保京滬高鐵運行安全

均已停止開采活動,截止目前京滬高鐵沿線兩側1000米范圍內采石場相關證照已注(吊)銷。大部分采石場開采加工設備已拆除,人員已撤離。部分未拆除設備的采石場,下一步將組織當地鎮政府、有關部門依法進行拆除

危害京滬高鐵安全運行的主要為沿線采石場采石放炮。京滬高鐵從北至南貫穿我市龍陽、東郭、東沙河等6個鄉鎮。

市高度重視。由市政府牽頭,公安局、國土局、環保局、安監局、工商局、供電局、有關鎮政府聯合成立采石場關閉工作組,對京滬高鐵(滕州段)沿線兩側采石場進行關閉取締。主要路口、山體兩側等部位張貼了關于關閉京滬高鐵沿線采石場的通告》滕政通字[2011]3號),對于京滬高鐵沿線采石場關閉工作。保障了京滬高速鐵路在市的試運行安全。

三、嚴厲打擊非法違法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維護礦山安全生產總體穩定

深入開展了安全生產基層基礎深化年第一、第二次集中行動,組織開展非法違法開采礦產資源專項行動,根據市安委會、棗莊市國土資源局關于開展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建設行為專項行動的有關部署,聯合市安監局、公安局、煤炭局、工商局、供電部六部門聯合下發文件(滕國土資字[2011]55號),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打擊非法開采礦產資源行為,目前已對12家煤炭礦山進行了檢查。

四、組織申報級索煤礦充填開采項目

為發展我市綠色礦業,利用新技術合理開發利用礦產資源,組織申報了級索煤礦充填開采項目,用于扶持礦山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資源回收率,保護礦山生態環境。

五、開展“三率”指標考核。

篇4

關鍵詞:數字礦山

中圖分類號:TD67 文獻標識碼:A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21世紀,礦山信息化的建設也在不斷加速,為實現礦山生產過程的可視、可控、可調和高效率、高安全,數字礦山應運而生。

1 數字礦山概述

1.1 數字礦山定義

數字礦山是對真實礦山整體及其相關現象的統一認識與數字化再現,是一個“硅質礦山”,是數字礦區和數字中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字礦山的核心是在統一的時間坐標和空間框架下,科學合理地組織各類礦山信息,將海量異質的礦山信息資源進行全面、高效和有序的管理和整合。數字礦山的任務是在礦業信息數據倉庫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現代空間分析、數據采礦、知識挖掘、虛擬現實、可視化、網絡、多媒體和科學計算技術,為礦產資源評估、礦山規劃、開拓設計、生產安全和決策管理進行模擬、仿真和過程分析提供新的技術平臺和強大工具。

1.2 數字礦山建設意義

數字礦山的建成將解決礦山建設施工中組織管理難度大的問題。隨著建設工程的進行,礦山采礦、選礦、機電、采暖、通訊、地面土建、管道輸送等工程將全面展開。從井下到地面,從地面到高空,將出現多水平立體交叉作業和多工種多工序平行交叉作業,加上地質條件復雜,施工中難以預測的不利因素隨時可能出現等,組織管理的難度非常巨大。數字礦山可將礦山建設、生產、經營與管理的各個環節與生產要素實現網絡化、數字化、模型化、可視化、集成化和科學化管理,使礦山企業建設和生產呈現安全、高效、低耗的局面。

2 數字礦山建設的主要內容

數字礦山系統是一個復雜的、動態的、開放的巨大系統,各個部分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礦山系統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基礎網絡平臺。基礎網絡平臺通過覆蓋礦山井上井下的高速網絡將以及礦山傳感網將礦山環境、設備及人員實時聯接起來,并傳輸到計算機、互聯網實現信息的采集、傳輸、存儲、分析、決策、控制、和查詢,不僅保證信息的互聯互通,更保證了信息的可靠性、安全性和及時性。

(2)數據倉庫。數據倉庫是實現“數字礦山”的根基。主要用于實時采集和更新礦井建設期和生產期的地理信息、進尺、水文、人員位置、設備狀態等基礎數據信息,并通過數字建模實現整個建設過程的可視化。

(3)四維地理信息系統與可視化集成平臺。以數據倉庫為基礎,基于統一的空間和時間四維坐標將礦山中所有信息可視化并配置完整的屬性信息,建成完整的四維時態地理信息系統,實現地上地下所有對象的透明管理和虛擬現實系統仿真。實現礦井開拓設計對比,實現礦山機械、總圖運輸、通風系統、給排水系統的模擬運轉,實現建設過程的控制與調度等,還可以對礦工進行虛擬的井下條件培訓,提高他們的安全意識和工作效率。

(4)礦山安全生產監控與預警、救援系統。按照國家對礦山企業安全避險六大系統的建設要求,必須建立礦山監測監控系統、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井下緊急避險系統、礦井壓風自救系統、礦井供水施救系統和礦井通信聯絡系統 。建成后可以實現礦山的井上和井下的語音通訊、人員、設備跟蹤定位、井下關鍵設備的遠程監控、井下關鍵位置的圖像視頻監測監控、以及各種環境參數的監測監控等。在此基礎上實現統一生產指揮調度。

(5)礦山ERP系統。要實現真正的“數字礦山”,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采礦行業的礦山資源優化(ERP)系統是很有必要的。礦山資源優化(ERP)系統主要包括人力資源系統、項目管理系統(包括項目前期、進度管理、投資成本、招標管理、文檔管理、系統管理等)和辦公OA系統等。

3 基建期數字礦山建設優勢

數字礦山的建設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基建礦山,存在很多建設優勢:

(1)國內外已有不少成功案例可以借鑒。盡管各個礦山的地質環境、采選設計不同,但是服務于數字礦山建設的技術、軟件、平臺是統一的,計算機軟件系統、無線通訊技術、傳感器網絡技術、生產管理與控制系統等都已比較成熟,基建礦山可以借鑒成型礦山的建設經驗,少走彎路,實現建設優化。

(2)基礎數據循序漸進錄入。作為數字礦山根基的基礎數據錄入工作量是相當繁重的,而基建礦山數據從零開始,基建數據實時錄入,大大減少了錄入工作量,保證了數據準確性。

(3)基建期數字礦山的建成為日后安全高效開采作業打下堅實的基礎。礦山實體與基建期數字礦山將同步建成,決策者可以根據已有數字礦山迅速準確地掌握動態業務中的一切信息,以做出有利于生產要素組合優化的決策,使企業資源合理配置,從而使企業能夠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經濟競爭環境,求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結語

數字礦山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從科學概念到具體實施的關鍵在于人,我們要轉變觀念,充分利用現有技術,提高礦山各項管理水平。礦產資源正面臨資源短缺、供應乏力的嚴峻形勢,數字礦山的建成將實現礦區資源的高效、安全、綠色開發開采,以確保中國礦業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趙力強.淺談煤礦企業信息化及數字礦山建設[J]. 機械工程與自動化.

[2]吳立新,汪云甲.三論數字礦山-借力物聯網保障,礦山安全與智能采礦[J] .煤炭學報.

[3]張馨方,黃敏兒. 數字礦山建設及其現狀簡介[J].科技向導.

篇5

一、指導思想和總體目標

創建綠色礦山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礦山企業為主體,以建設生態市為目標,以改善礦山生態環境為重點,積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努力實現礦產資源利用集約化、開采方式科學化、生產工藝環保化、企業管理規范化、閉坑礦區生態化,促進礦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

二、綠色礦山的基本條件

(一)礦山企業證照齊全,具有營業執照、采礦許可證、礦山安全生產許可證、民用爆炸物品使用許可證。涉及林業的,具有林業主管部門批準的征(占)用林地手續。

(二)具有經批準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水土保持方案。

(三)誠信守法,依法經營,三年內沒有受到與礦業生產相關的行政處罰。

(四)按有關法律法規及時繳納排污費。

三、綠色礦山創建標準

(一)資源利用集約化

1、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市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的要求。礦山開采加工布局合理,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科學規范。

2、產品結構優化,噸耗資源消耗達標。

3、廢棄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露天礦山90%以上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置,地下礦山85%以上廢棄物得到妥善處置。

(二)開采方式科學化

1、嚴格實施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和開采設計方案,露天礦山實行自上而下分水平臺階式開采,爆破方案符合爆破安全規程。

2、使用先進的開采作業方式、合理的生產加工工藝、先進的加工設備。

3、礦山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方案科學,并嚴格實施,實現邊開采邊治理,對局部閉坑區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進行復墾、復綠,采礦權登記范圍內可綠化區域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

(三)生產工藝環保化

1、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認真落實各項污染防治措施和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礦石加工機組設置在礦區,主要加工設備采用吸風除塵或濕法加工,加工產生的粉塵能采取有效措施并實現達標排放。

3、礦區運輸主要道路防塵措施到位,礦石運輸車輛駛離礦區時采取有效的防塵保潔措施。

4、已采用水沖工藝的礦山企業,建有規范完備的廢水處理設施,廢水經處理后能循環使用,基本實現零排放,礦區建有雨水截(排)水溝,地面徑流水經沉淀處理后達標排放。

5、礦山剝離物能合理堆放,廢渣、尾礦等各類固體廢棄物有專用堆放或存儲場地,并得到最大限度的綜合利用。

(四)企業管理規范化

1、建立礦山生態環境保護長效管理機制,組織健全,分工明確,責任落實,整個創建工作實行法定代表人負責制。

2、制定綠色礦山創建工作方案,重點突出,目標明確,措施有力。

3、礦產資源管理、生態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等規章制度完善并責任落實,各類報表齊全,上報及時、準確,各類臺帳、檔案資料完整。

4、礦容礦貌整潔,生產秩序井然。

5、依法納稅、繳費,足額交納礦山自然生態環境治理備用金。

(五)閉坑礦區生態化

1、實施礦山生態環境邊開采邊治理,有完備的局部閉坑礦區和礦山閉礦生態環境治理方案,并認真實施。

2、重視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無地質災害隱患。

3、負責閉坑礦區的復墾復綠工作,承擔復墾復綠經費和義務,閉坑礦區達到復墾復綠驗收標準。

四、工作程序

(一)申報。1、申請。擬申報創建綠色礦山的企業,須填寫申報表,并附相關資料,正式行文上報國土資源及環境保護部門批準;綠色礦山的申報時間從每年的3月1日至3月31日。2、編制、評審創建方案。申請批準后,礦山企業委托具有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方案編制資質的單位編制綠色礦山創建方案,并報國土資源部門組織評審。礦山企業按評審通過的方案實施創建工作。

綠色礦山按采礦許可證的發證權限逐級申報。省級發證的,直接申報省級綠色礦山;金華市級發證的,申報金華市級綠色礦山;本市級發證的,申報本市級綠色礦山。申報上級綠色礦山的,需經下級國土資源和環境保護部門初審。在獲得本市級綠色礦山滿一年后,可申報金華市級綠色礦山;獲得金華市級綠色礦山滿一年后,可申報省級綠色礦山。

(二)驗收、命名。1、申請。礦山企業通過創建,經自查達到創建目標和考核指標后,向國土資源部門提出綠色礦山驗收申請,申請資料包括驗收申請報告、創建方案、創建工作總結、相關附圖及照片等。2、驗收。接到申請報告后,由國土資源部門會同環境保護部門組織專家組到礦山企業進行實地核查,由專家組評分,得分80分以上的由專家組形成核查意見報以上兩部門批準。3、命名。經批準的綠色礦山,在大眾媒體公示一周,無異議的,由以上兩部門命名,并頒發證書和標志牌。

(三)復查。綠色礦山有效期限為三年,三年期滿前6個月,礦山企業向國土資源部門提出復查申請,申請資料包括復查申報報告、有效期內綠色礦山保持工作情況匯報。三年期滿后,國土資源部門會同環境保護部門對礦山企業進行復查,復查通過的,再延三年;不合格的,給予半年的整改期,經整改仍不合格的取消綠色礦山稱號。

五、實施步驟

綠色礦山創建工作要在全市穩步推進。對現擬建、在建及今后新設的礦山一律按綠色礦山標準設計、建設。對開采礦山分批實施綠色礦山創建工作,2009年底前完成2家以上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并通過驗收。對列入創建綠色礦山且達不到創建標準的礦山企業實行限期整改,經限期整改仍不合格的,依法責令停產整頓。磚瓦礦山企業暫不列入綠色礦山創建,但應按要求抓好礦區生態環境的保護與治理。

六、工作措施

(一)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創建綠色礦山,實現資源綜合利用最大化、環境負面影響最小化,是全面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實現礦業經濟與生態環境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生態市的一項重要工作。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從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高度充分認識提升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水平和推進礦山自然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意義,按照生態市建設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切實抓好綠色礦山創建工作。

(二)加強配合,落實責任。要協同各方力量搞好綠色礦山創建工作。市國土資源局、環保局共同負責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管理。國土資源局負責綠色礦山創建工作的具體組織與實施,環保局負責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和監督管理,財政、水利、林業、公安、安監等部門應按各自職責做好工作。

(三)堅持標準,確保質量。創建綠色礦山的企業要嚴格按照本實施意見制定創建方案,開展創建工作;專家組要嚴格按照標準進行方案評審和驗收核查評分;各有關部門要堅持標準,加強監督檢查,規范工作程序;國土資源局、環保局每年要對綠色礦山進行不定期的抽查復查,督促礦山企業及時抓好整改,確保創建工作質量。

(四)政策扶持,加強引導。建立綠色礦山創建激勵機制。市級綠色礦山企業在獲得綠色礦山資格的三年內可享受以下優惠政策。

1、在礦區礦產資源儲量和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允許且符合綠色礦山建設要求的情況下,開采規模可適當增加。

篇6

關鍵詞:整合資源;安全管理模式

潞安集團在2009年的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工作中堅決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參與了臨汾、忻州、晉中等6市13縣區的煤炭資源整合和企業兼并重組,將101座礦井整合重組為37座,新增煤炭儲量達30多億噸。過技術改造已有11座礦井復工復產,到2010年底,所有符合政策規定的整合礦井將全部投產,新增產能 3100萬噸,潞安集團全年總產量將達到7000萬噸,到2012年潞安集團煤炭年產量將超過1億噸。

潞安集團董事長任仁厚同時指出:我們已經把資源整合回來了,同時也把安全責任整合回來了。副總經理、總工程師劉克功指出:通過這一次整合,我們基本上達到了原先提出的五個整合,那就是安全整合、效益整合、規范整合、快速整合,最后還有個和諧整合。其實這些當中重中之重是安全,有了安全才可以談到一切,所以整合后的煤礦如何才能安全、高效、綠色、和諧的投入到生產。

下面我從三方面來論述:

一、從人的角度

作為管理者,面對復雜棘手的問題,首先要對整合后的煤礦進行一次詳細的資料收集與整理,了解后,采取正確的做法對其分析,歸納并據此制定相應的對策。煤礦管理要解決煤礦安全問題亦應如此。

煤礦安全管理可以分解為兩個問題:一個是環境問題;一個是人的問題。人的問題又可以分解為素質和意識問題。因此,煤礦只要環境可靠了,人的素質提高了,安全意識強化了,安全意識強化了,就能實現煤礦安全。

煤礦安全的定理:煤礦安全=環境+素質-僥幸。安全環境管理的目標:使環境不危及人身安全。安全行為管理的目標:使行為不危及自身或系統內他人的安全。煤礦管理者的人物:圍繞環境管理和行為管理,創建一個科學、系統、完整的安全管理體系,支撐整個煤炭生產的系統。

高素質的煤礦從業人員是促進煤礦安全的重要因素。英國要求礦工至少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美國雖沒有類似的強制規定,但其大部分礦工也都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以中國的現實情況,不可能對從業礦工的受教育程度做出最低標準限制。但是,如果各煤礦企業能夠實實在在地對礦工進行崗前、崗中、崗位輪換等各類培訓,仍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礦工素質和安全意識、安全技能,對于降低事故率是大有好處的。目前,我國對礦工培訓沒有強制性規定,應該考慮制定煤礦從業人員最低培訓標準。政府可以通過立法,確定煤礦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教育和考核標準,并制定良好的煤礦從業人員(包括管理者和礦工)培訓制度。

另外,礦難治理中應該加強煤礦企業的高層領導和管理者安全責任意識教育。因為,市場自發產生和政府強力施加的各種外部激勵雖然能夠促使企業努力改善安全狀況,但它們代替不了內部動機的激勵作用。煤礦企業管理層的安全意識和責任感是一種內在的根本激勵,而中國目前之所以礦難頻發,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缺乏這種內部動機。因此,提高煤礦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的安全意識和安全責任是抑制煤礦安全事故的一個關鍵點。

二、從機的角度考慮

關于2009年《山西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推進煤礦企業兼并重組的實施意見》

明確兼并重組整合,目標到2010年底,全省礦井數量控制目標由原來的1500座調整為1000座,兼并重組整合后煤礦企業規模原則上不低于300萬噸/年,礦井生產規模原則上不低于90萬噸/年,且全部實現以綜采為主的機械化開采。

整合后的礦井如何在機電設備,裝備方面安全有效、高效率投入運行呢?我們應該從兩方面入手:(1)保留原礦井的部分機電設備,更換部分設備;(2)通過技改更換全部機電設備。對于第一種方案缺陷是安全性不高;第二種方案安全性比較高,也便于技術人員的維護。

三、從環境的角度考慮

整合煤礦接管后首先是對礦井水文地質資料的整理與了解熟知、礦井通風能力的測定、礦井生產能力的核定、瓦斯等級的測定,這樣才能對整個礦井的大環境有所了解。

我們熟知礦井環境后就應該著手確立礦井的安全管理體系,應從六個方面來考慮:

(1)安全管理對象。安全管理對象就是安全管理所涉及的內容,分別包括環境管理和行為管理所涉及的內容。

(2)煤礦安全問題。有了煤礦安全的構成定義后,依次分析安全上存在的問題。

(3)安全管理途徑。面對安全管理的內容和存在的問題,應從兩個方面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一是環境方面,二是行為方面。

(4)安全管理措施。環境管理措施:優化系統、提升裝備、改善條件。優化系統,要科學地設計系統,必須依靠最好的設計專家和人員,設計出最好的系統,再通過投資,構建好這個系統。

(5)安全管理責任。有技術責任和行政責任等。

(6)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是指把安全的管理內容,管理標準、管理措施、管理責任、獎懲辦法等,納入制度化管理,實行管理的法制化、標準化、程序化,使安全管理走上規范化軌道。

中國煤礦安全事故頻發的原因有很多,安全投入不足、技術設備落后、勞動力素質低自然是不能忽視的因素,對煤礦安全監管不力、執法不嚴也確實是重要原因,國有煤礦領導或整合前的私人礦主千方百計追求利益最大化而置礦工生命于不顧更是與礦難有著直接關聯,但在眾多分析中被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工會的缺席和礦工聲音的缺失。目前已有部分專家認為應該加強我國工會組織的力量來治理礦難。

現行工會制度的缺陷和工會職能的缺失要求必須改革現有的工會制度,使工會不再從屬于企業,真正成為維護工人權益的組織。對于尚未建立工會組織的煤礦企業,應鼓勵并監督企業允許和幫助礦工建立工會組織。工會一方面要維護礦工的權益,另一方面也要主動從礦工中間收集礦井安全信息以及改善安全的建議,及時傳達給煤礦企業管理層,幫助管理者有效地控制礦井隱患,改善安全記錄。同時,煤礦企業管理者應該鼓勵工會和礦工積極參與到制定安全規劃和措施的過程中來,共同商議安全問題,激發工人的新想法和合作精神,從而加強雙方的對話和溝通,增強相互之間的信任感,推動勞工和管理者之間的合作。工會在制止各地存在的隱報、漏報礦難事故事也可發揮積極的作用。

四、結語

總而言之,整合后的煤炭企業的安全管理工作的模式建立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只有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創新工作思路,創新工作機制,提高思想認識,提高業務素質,齊抓共管,形成合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才能建立、提升企業的安全管理水平,形成一套固定的安全管理模式。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工作中的難點問題,實現企業的安全、持續、高效、綠色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篇7

湘西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脈自西南向東北蜿蜒境內,系云貴高原東緣武陵山脈東北部,西鄰云貴高原,北靠鄂西山地,東南以雪峰山為屏障。國土面積15462km2,占湖南省面積的7.3%。到2009年末全州人口275.83萬人,占湖南省人口的4.0%。湘西州礦產資源總量豐富,截至2011年年底,全州共發現64種礦種,占湖南省已發現142種礦產的45.01%和全國已發現172種礦產的37.21%。查明有資源/儲量的礦產34種,其中錳、汞位居全國前五名,鉛鋅、錳、汞、釩、磷等13種礦產位居湖南省前十名。湘西州2010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02.21億元,首次突破100億元,同比增長5%。其中錳鋅鋁礦產業、食品加工產業及生物醫藥產業三大產業集群實現增加值67億元,同比增長1.4%,總量占規模工業比重的74.5%。在三大產業集群中,錳鋅鋁礦產業實現增加值59.4億元,同比增長0.8%,占三大產業集群增加值的88.66%,占全州全年工業增加值的58.12%。礦業經濟已經成為湘西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和推動力,是湘西發展工業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錳鋅產業增加值與湘西工業增加值的相關關系見圖1。湘西近10年工業增加值的飛速發展是伴隨著以錳鋅產業為主導的礦業經濟崛起而發展。湘西州工業增加值從2003年的21.40億元增長到2010年的102.21億元,規模增長了將近5倍;錳、鋅產業的工業增加值從2004年的10.50億元增加到2010年的59.40億元,規模更是增長了5倍多。湘西工業經濟飛速發展中,錳鋅為主的工業增加值在全州工業增加值中所占的比重從2004年的37.25%增加到2010年的58.12%。據統計,整個錳、鋅行業的采掘、冶煉及壓延、制成品的產值達到整個湘西州GDP的70%。此外錳鋅行業也是湘西州出口創匯和稅收的主要支柱行業。2010年1—5月,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實現出貨值2.2億元,錳鋅企業共實現出貨值1.7億元,占到全部出貨值的77.3%。從一季度的工業經濟效益來看,全部規模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51.3億元,實現稅收3.4億元。其中錳鋅行業合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8.4億元,實現稅收2.4億元,比重分別占74.9%和70.6%。算上其他相關礦產品的生產和銷售,礦業經濟在湘西州出口創匯和稅收中的比重還會有所提高[1]。

2湘西礦業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湘西的礦產資源得到了高強度開發,為當地經濟的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但是這種以礦產資源消費為發展模式的粗獷型經濟增長不可避免地存在一系列問題。

1)無序開采對礦產資源的破壞和浪費嚴重,資源保障程度低。受礦產資源開發“有水快流”思潮的影響,礦產資源開發的準入門檻較低,小礦山設置太多。小礦山采富棄貧,采易棄難,采厚棄薄,采大棄小,只顧眼前利益,沒有長遠規劃,掠奪性開采,致使礦產資源浪費嚴重。同時,由于小礦山生產工藝簡單,技術力量薄弱,主要有用成分回收率很低,伴生成分沒有回收,礦產資源利用率不高。資源開采監管力度不強,致使鉛、鋅、錳等湘西州優勢礦產過量開采。由于過度開發,保有資源儲量下降加快,有的礦山資源量幾近枯竭,有的礦山資源儲量已高度危機。據預測,湘西州絕大部分主要礦產的靜態可采年限已不足10a[2]。目前湘西州主要礦產產量出現了一定的下滑(錳、水泥),或者增長速度開始放緩(鋅)(表1)[3]。雖然自“7•20”透水事故后,部分礦山被關閉整頓,但錳礦石成品礦的下降程度達到48.3%,要達到2009年產量有將近一半的缺口,資源保障能力已經不足。鋅精礦雖然增長了21.7%,但是成品鋅卻只增長了4.82%,說明鋅精礦的質量有所下降,礦產的選礦和冶煉回收有所下降。總體來說,在經過了峰值之后,錳鋅的增加速度整體上呈下降趨勢(圖2和圖3)[4]。

2)礦山地質環境破壞嚴重,容易誘發地質災害。全州金屬礦產開發利用程度高,最突出的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是礦坑水、選礦廢水、尾礦廢石等礦山排泄物對水土環境的污染,其次是破壞土地資源和泥石流地質災害,此外金屬礦山廢水廢渣中尚含有重金屬離子等有毒有害物質,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非金屬礦產主要開發水泥用灰巖、建筑用石料、磚瓦用粘土等礦種,屬于以露采為主的建材類礦山,在開采過程中產生的礦山環境地質問題突出表現為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地貌景觀破壞等。截至2009年年底,湘西州礦山占用與毀壞的土地面積累計達36.18hm2,其中年度毀壞土地面積2.39hm2;礦山固體廢棄物累計積存量達1.05億t;礦區地下水位下降區面積41.91hm2;年度礦坑排水量為600.9萬t;年度發生礦山地質災害2次,造成直接經濟損失600萬元,年度投資礦山地質環境治理的資金達1121萬元[5]。

3)安全生產事故頻發,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通過對全州的礦業權進行實地核查,全州共有各類礦山企業616個,全部為中小型礦山。小礦山都是個體或集體經營,礦山投資均是業主的個人資金或銀行貸款。為了追求企業效益的最大化,盡快回收資金,個體老板對礦山的投資僅僅是滿足礦山基本生產,對于礦山安全生產設施投資嚴重不足,再加上安全意識薄弱,安全管理不到位,致使礦山的安全事故頻發,嚴重危害生產工人的生命安全。僅2010年下半年湘西州就出現了“7•20”透水重大安全事故和“10•29”較大礦山安全事故。

4)部分礦產加工產能過剩,導致過量生產或利用方式不當。水泥用灰巖、建筑石材等建材類礦產資源在湘西州分布范圍廣泛,但由于過去對該類礦產資源的管理不是很嚴格,導致過量生產或生產及利用方式不當。水泥生產企業的產能就是在此種情況下出現的過剩,目前部分小規模的水泥企業由于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生產經營問題,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5)行政干預礦產資源開發管理工作。由于礦業經濟在湘西經濟中的重要地位,部分行政領導運用手中的權力干預正常的礦業管理工作。這樣的結果就導致了礦業開發活動的不規范性甚至部分違法、非法開采活動也得到了默許,這給以后的礦政管理留下了極大的遺留問題;同時也造成了國有礦產資源的流失和部分安全生產隱患。

3湘西礦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通過對以上湘西礦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能對湘西礦業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幫助。

1)摸清家底,做好礦產資源的供需分析。經濟活動最主要的兩個因素就是供給和需求。作為礦業經濟活動的供需關系有兩對:一對是原礦石供應能力與選冶加工需求能力之間的供需關系;另一對則是礦產品的供應能力與終端消費之間的供需關系。這是一條從原礦到產品到市場的產業鏈,要做好這條產業鏈的分析,需要了解目前湘西州礦產資源的可采儲量(包括礦山的開拓儲量、采準儲量和備采儲量),同時還要了解州域范圍內及其鄰近區域對于錳鋅等對原礦石加工的產能,這部分產能的大小直接決定可以接收多少原礦石進行選冶加工,從而決定原礦石與選冶企業之間的供需關系到底是供不應求還是供過于求,此外市場最終消費需求量直接決定了制成品企業的供應能力。歸根結底是要對終端市場需求量做出分析,并測算目前的可采儲量對最終需求量的保障能力。目前湘西州的礦產資源供需形勢主要為伴隨經濟的發展,礦產資源對國民經濟的制約性矛盾加劇。礦產資源過度開采,可采儲量耗竭過快,可供開采的后備資源儲量不足與需求的快速增長呈反比,主要表現在鉛鋅、錳、煤等大宗礦產資源。隨著經濟的快速增長,未來湘西州礦產資源的需求缺口將呈擴大趨勢[2]。

2)推動企業走出去,同時引進州外資源以及人才、資本和技術。推動具備比較優勢的勘查、生產、加工企業走出去,到州外、省外、國外去開辟市場。通過引進礦產資源勘查、生產、加工、管理等優秀人才來提高礦業企業的綜合軟實力;通過對金融資本的引進,促進礦業企業增加勘查投入、生產設備投入和擴大生產規模;通過引進先進技術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單位能耗和工業三廢排放,實現資源的開發與節約并重和綜合利用。此外,要大力引進外資尤其是大型央企、國企來參與開發湘西州的礦產資源。充分總結目前在湘西州投資的中鋼集團、中材集團等大型央企在湘西投資中的經驗,分析存在的難題,為進一步引進其他大型企業來湘西投資做好鋪墊,創造良好的礦業投資環境。

3)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大力推進資源、資產整合。礦產資源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是發展冶煉和精深加工,改變以往銷售原礦、精礦、或電解錳(鋅)的狀況,提高產業的科技含量,提升產品的附加值,達到資源量消耗少、經濟價值大幅度提高的目的[6]。湘西州的鉛鋅選冶和電解錳企業雖不具備一流的設備和專業技術隊伍,但主要技術在全國同行業中長期處于領先地位,如鉛鋅選礦回收率、電解錳的單位電耗指標等。由于目前大部分企業還是生產和銷售大部分電解錳和電解鋅,因此需要利用本身的生產技術優勢、人力資本優勢、產能規模優勢、西部大開發政策優勢等推動精深加工,并推動行業整合,實現做大做強。目前花垣縣主要錳產區已經實現對原有的19宗采礦權整合到5宗較具規模的采礦權。通過對錳礦資源的整合,在以后的鋅及其他礦產資源整合中,需實現一個礦山必須是一套證照、一套獨立的生產系統,防止“一證多井”和“假整合”。錳礦資源整合的實現也為今后的鉛鋅資源整合提供了先例和平臺。礦產資源整合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國土資源、煤炭、安監、環保、工商、公安、電力等各部門充分協作)、以整合企業為主體、以市場運作模式為載體的聯動機制。通過聯動機制可以充分發揮行政干預和市場調節能力,實現妥善處理整合中的利益問題,從而強力推進整合[7]。同時應鼓勵采、選、冶一體化整合,大型企業兼并小型企業,具有競爭優勢的下游產品產業鏈向上兼并、重組原材料工業企業。既實現了企業的做大做強,也增強了企業的抗擊市場風險能力。從而通過資源、資產整合來達到調整產業結構的目的。

4)健全礦業權出讓制度,合理規劃和設置礦業權數量。嚴格執行礦業權出讓的招、拍、掛制度,完善礦業權出讓制度。要強化國土資源部門對礦業權的管理職能,嚴格控制一級市場,明確礦業權出讓的基本原則、具體操作程序和礦業權設置的準入條件,實現礦業權的出讓一律實行市場出讓。要充分發揮國家、省、州《“十二五”規劃》、《第一輪礦產資源規劃》、《第二輪礦產資源規劃》等一系列相關規劃的指導和約束作用,合理制定礦業權設置方案,做到沒有礦區規劃或者礦業權設置方案的,一律不予設置礦業權。如在全州的水泥用灰巖礦山中,嚴格執行上級規劃中設置吉首市天源建材有限公司觀音山石灰巖礦、古丈縣古丈德物華礦業發展有限公司雙溪礦區水泥配料用頁巖礦、龍山縣白羊鄉紅星水泥灰巖礦共計3宗采礦權;對于釩礦的采礦權,要嚴格執行州政府釩礦領導小組的決議,確保一個縣市只有1宗釩礦采礦權。

5)加強對安全生產的管理,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抓好礦山的安全生產要嚴厲打擊非法違法生產經營行為,要以“打非治違”為有效手段,深化安全生產監管監察。加強日常巡查和集中檢查,依法嚴厲打擊無證無照的礦山生產經營、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擅自生產、關閉取締后擅自恢復生產等非法違法行為。突出抓好地下礦山局部通訊系統和防治水、露天礦山采場和排土場邊坡的整治,嚴厲打擊和認真治理資源整合、企業兼并重組過程中的非法違法與違規違章行為,杜絕假整合真生產、邊技改邊生產的現象。抓好尾礦庫整治與監控責任的落實,加快整治進度,全面落實和完成尾礦庫整治任務。

6)增加勘查投入,支持地質找礦計劃。國土資源部已經啟動實施“358行動”,即,三年有重大進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礦產勘查開發格局的宏偉目標已經初步論證,經過2010年的準備,2011年開始實施[8]。a.全面推進地質找礦新機制。公益性地質工作加強基礎地質調查的定位要堅持,主要是加強基礎地質調查。在此基礎上要運用地勘基金,積極引入商業資金開展勘查,風險較大的項目要降低勘查風險,予以扶持和政策調控。在找礦潛力大的地區,要進行整合出讓探礦權,促進資本技術結合和探采一體化,開展整裝勘查,實現快速突破。目前湘西州有國家整裝勘查區“花垣—鳳凰鉛鋅礦勘查區”以及省級整裝勘查中的“花垣錳礦、永順鎳鉬礦釩”等。要充分利用好這次地質找礦的良好時機,為湘西的地質找礦找出資源,找出經濟效益。b.要學習“錫田模式”。將州內有經濟實力的大礦山與有較高勘查技術水平的地質隊(地礦局405隊、有色局245隊等)結合起來組建公司,聯合勘查,風險共擔,成果共享。勘查工作應安排在成礦遠景區、國土資源大調查工作過的重點礦區或老礦山的深部和。c.要推廣“巖頭寨模式”,即大力推動“礦產資源快速評價法”的試點工作,將這一成果充分應用在今后的地質找礦活動中,以實現“358”計劃找出更多更好礦產資源的目標。

7)合理適度開采礦產資源,推動礦產資源儲備。礦產資源是礦業發展的基礎,具有不可再生的屬性。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實行適度開采戰略。由于過度開采,區內優勢礦種如鉛鋅、錳、釩、汞等價格低迷,資源賤賣,沒有體現其經濟優勢。在以后的礦產資源開發中,要實行保護性開采,嚴格控制礦山數量,合理規劃礦山的開采能力。對于本區的優勢礦種、國家限制性開采的礦種(鉬、鋁土等),更要嚴格執行國家的配額生產指標,要把資源優勢變成經濟優勢。在推行適度開采礦產資源的同時,要對部分礦產資源進行儲備,如錳、鉛鋅、釩、汞等優勢礦產一定要合理規劃開采,并對部分探明礦產進行礦產地儲備,禁止開采,像煤炭、原油等能源礦產則要對礦產品進行儲備,以應對突發事件或者自然災害。

8)發展循環經濟,推動礦業城市轉型。所謂礦業城市,是指以礦產資源開發而興起,并以資源開采為主導產業的城市。礦業城市的主要功能或重要功能是向社會提供原礦產品及其初加工等礦產品[9]。礦業城市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的演變有其特有的規律性,即礦業城市大都要經歷礦業城市起步階段(礦業經濟興起)—經濟快速成長(礦業經濟快速擴散)—成熟階段(礦業經濟達到資源開發利用的臨界點)—經濟衰退(作為主導產業的礦業衰退引起)或成功轉型(非礦業經濟的成長、繁榮)4個發展階段[10](圖4與圖5)。目前湘西州礦業城市(鎮)主要是指花垣縣(民樂、李梅、芭茅等城鎮),該縣的礦業經濟一度占GDP的90%以上。隨著開采量的不斷增加,可供開發的不可再生資源年限已經大大縮短,資源開采成本不斷上升,生產率下降,效益降低。以上種種特征表明,花垣縣的礦業經濟已經開始處于成熟期,必須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產業轉型,以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湘西州近10年工業增加變化情況見圖6。循環經濟主要是指在人、自然資源和科學技術的大系統內,在資源投入、企業生產、產品消費及其廢棄的全過程中,把傳統的依賴資源消耗的線性增長經濟轉變為依靠生態型資源循環來發展的經濟。它是一種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經濟可持續發展模式,已被列入國家“十一五”規劃當中,循環經濟中重要的一環就是礦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1]。在發展循環經濟中,可以建設礦業經濟園區,園區內采用廢物交換、清潔生產等手段,把一個企業生產的副產品或廢物作為另一個企業的原材料,實現物質閉路循環和能量多級利用,形成相互依存、類似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工業生態系統,達到物質能量利用最大化和廢物排放最小化的目的。在企業內部,同樣也要做到廢物利用,如礦坑水、尾礦水、廢石、尾砂的再選用,從而達到減少廢物、廢水排放甚至零排放的目的[12],這也是建設“綠色礦山”的需要。發展循環經濟只是實現礦業城市轉型的一個方面,還需要利用區位和產業優勢大力培育其接續產業,發展電力、交通、水電等基礎產業,推動第三產業的發展,以實現經濟的多元可持續發展。

4結論

目前湘西州的經濟發展對于礦業經濟的依賴性較高,由于目前廣大發展中國家的崛起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消費,促成了礦業經濟的黃金時期,但是要實現全州礦業經濟的長期可持續發展,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要保持礦業經濟的支柱地位不動搖,大力開發礦產資源;

2)要堅定不移地抓礦產資源開發整治、整合,保持礦產資源開發的優良環境;

篇8

[關鍵詞]煤炭企業;研發支出;稅收優惠

1內部研發無形資產的稅收優惠政策

準則講解規定,內部研發無形資產應當根據研究階段或開發階段不同情況,分別計入當期損益或將符合資本化條件以后至達到預定用途前發生的支出計入無形資產的成本。稅法中規定企業為研制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發展新工藝等發生的研發費用計入當期損益的,在據實扣除的基礎上按照研發費用的50%加計扣除;符合資本化條件的,按照其成本的150%計算攤銷。

2上市煤企研發支出的普遍現狀與問題根源

2.1企業外部客觀因素

(1)前期煤炭市場大環境的影響。2012年年底至2016年上半年,煤炭價格持續低走,中國煤炭行業連續3~4年時間持續疲軟。這一期間恰逢央行信貸政策以及商業銀行對去產能煤炭企業信用評級嚴控的影響,加之市場疲軟導致回款不暢,營運資金不能充分補進,煤企的經營性現金流接受著嚴峻的考驗。反觀煤炭企業的研發支出,成本通常較高,從研究、開發直至聯合試車到投入使用,期間較長,并且存在研發失敗或借鑒失敗的不確定性,這使得在市場大環境下大多數煤企當年的資金計劃中并未涉及研發支出。即使2016年年底甚至2017年上半年價格持續回暖,大多數煤企的資產負債率仍然高居不下,這可以理解為大多數煤企正緩慢通過市場見好時穩健的經營性現金流償還籌資支出。因此,前期市場低迷的影響是深遠的。

(2)稅務機關加大稅收優惠審核力度。對于一些能源型城市或地區,煤炭電力等基礎產業是當地稅收的主要來源。當地各級稅收機關為保證任務完成,不斷加強審核監管力度,嚴格把控企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備案工作。

(3)會計與稅法本身的差異所在。盡管企業會計準則對研發費用提出定義式的概念,并且向國際會計準則趨同,但提出的概念比較寬泛,并無實質性的范圍限制。企業財務人員以及事務所審計,對研發支出范圍的確定,一定程度地依賴職業判斷。稅法中規定研發支出稅前加計扣除的項目,僅限于《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以及《國家重點支持的高新技術領域》研究開發活動的范疇。例如參照上述解釋,煤炭企業的資源勘查、高效開采與綜合利用技術,資源綠色開采技術,綠色礦山設計與施工技術,礦山安全生產技術如煤礦事故防控技術、礦山事故應急救援技術、非煤礦山事故防控技術等,在稅法中均屬于允許加計扣除的項目。會計與稅法本身的差異,導致很多會計上計入研發支出的項目,稅法上并不屬于加計扣除的范疇。根據四大所歷年來對上市公司年報審計的總結,事務所審計出企業財務人員理解范疇上的常見誤區主要有:與研發活動直接相關的管理費用,如專家咨詢費、差旅費、辦公費、培訓費及會議費等;外聘研發人員的勞務費用;不能合理區分是否專門用于研發活動的資產占用費、試驗檢驗費等。

2.2企業內部主觀因素

(1)企業內部部門之間協調、溝通及工作跟進不足。煤炭企業中,與財務管理部溝通較為密切的部門主要有經營管理部、各利潤中心及各成本中心。煤炭企業的技術創新研發,一般由該企業的生產技術管理部門或專門的自動化公司完成,這些部門往往與財務部門缺乏溝通,大多是在最終既定事實,例如在研發成功與否已經確定的情況下才將費用及資金支出報財務部門。研發支出從研究階段到開發階段最終形成無形資產,應當根據不同階段分別費用化或滿足一定條件資本化。但上述普遍現象的存在導致很多費用不能合理區分研究階段還是開發階段形成,因此不符合權責發生制的要求以及研發活動的特點。因而可能存在某些實質上符合加計扣除條件的項目,形式上不符合稅務機關的認為條件。

(2)費用無法準確劃分。生產技術管理部門或自動化公司在實施某項研發活動的同時參與著企業的正常經營活動,因而所在部門發生的費用可能無法準確區分是為研發活動還是為日常經營活動。此外,準則講解對內部研發無形資產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劃分不是十分清晰,標準不是十分明確。在階段劃分這一問題上,企業財務人員以及事務所審計一定程度地依賴職業判斷。內部研發無形資產研究階段與開發階段的劃分,因企業所處行業特點及研發項目具體特點的影響存在較大差異。然而,費用化與資本化的劃分結果又將直接影響企業的會計處理與經營成果,因此,研發過程階段劃分的不合理,將加大事務所的年報審計風險。這就要求企業財務人員在研發項目立項之后隨即介入,跟進從研究階段至投入使用的整個會計期間,根據進度合理計量費用以及資本化金額。事務所年報審計在承接項目進行初步業務活動之日起,即應充分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熟悉研發項目的實施概況、進展及各流程節點,在獲取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的基礎上,參照準則講解對兩個階段劃分的做出合理判斷。因具體行業特點及研發項目的具體情況過于專業、導致無法合理區分費用化與資本化階段時,應當適當考慮利用專家的工作。

3探討適當措施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

3.1認真解讀最新稅法規定及國家出臺政策

2016年上市煤企在國資委去產能、處置“僵尸”企業的政策指導下,對無法實現經濟效益、產能不足的固定資產大額減值的生產礦井實施閉坑。對于閉坑后的礦井,企業可利用現有資源,如塌陷區、礦區土地等,進行開發利用,發展種植養殖業,培育新市場。對房屋、設備等閑置資產實施對外租賃,增加效益增長點。再例如重點做好電廠粉煤灰綜合利用、煤干餾等新研發項目,助力公司轉型發展。此外,例如煤炭企業救護中心研發的煤礦事故防控及應急救援技術,也可積極向稅務機關備案,也屬于稅法中研發活動的范疇。

3.2加強企業與稅務機關溝通協調

企業關注自身經營成果,稅務機關關注企業當期入庫稅款并及時掌握預期信息。關注點不同導致雙發事務執行過程存在差異。因此企業財務人員需要積極與稅務機關特別是基層稅務機關加強溝通,爭取某些層面的理解與政策的支持。

3.3企業內部充分溝通協作,財務人員積極跟進

研發項目立項之后,上市煤企必要時可以抽調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員,專設研發機構。財務部門需在研究階段隨即介入,對當前項目對照加計扣除條件及國家的相關政策,使其符合相關規定并滿足稅法中研發活動的范疇。財務人員需持續跟進從研究、開發直至聯合試車到投入使用的整個會計期間,根據進度均衡發生費用以及資本化,以符合財務報表編制基礎的要求。待項目完成,所有涉及部門均需收集整理資料,最終由財務人員及時向主管稅務機關報備。

4結論

上市煤企通過技術的創新研發,一是企業深化改革、實現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二是能夠在國家政策法規支持下充分享受稅收優惠政策,減輕稅負,避免企業營運資金的流失。

參考文獻:

[1]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2014)[EB/OL].

[2]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于研究開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有關政策問題的通知(財稅〔2013〕70號)[EB/OL].

篇9

和政府直接支付轉變成本相比,財政政策的引導、激勵和約束則帶有一定的間接性,但往往更具有規范性和長效機制特征。但在具體討論財政政策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支持措施之前,必須明確:財政并不能包打天下,而是要以順應市場機制和彌補“市場失靈”的方式來行市場所不為、難為之事;財政發揮作用往往是為了助市場“一臂之力”,不能因此導致過度的行政干預或政府依賴。

基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努力都將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財政政策若要對此釋放更多的潛力和空間,必須不斷完善公共財政制度,依托制度的內生機制和動力,強化和優化政策的調控作用,同時積極借鑒國際經驗、總結本國經驗,結合中國國情優化財政政策設計,繼續在支付成本、激勵約束、優化外部配套環境三方面履行應盡職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到位”而不“越位”地做好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支持促進。

一、把握公共導向,不斷深化公共財政建設

作為適應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變革,公共財政建設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有很多理念和步驟上的契合。堅持完善公共財政制度,本身就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治本之舉”之一,同時也是為財政政策發揮“有意為之”的能動性所提供的系統支撐。在公共財政框架的構建方面,近年已經取得了一系列包括財政管理制度創新、管理方式創新、公共產品和服務逐步提質、豐富在內的成績。但是,公共財政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所要求的更深層次的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所肩負的適應和推進市場經濟體制的重大使命,需要繼續深化財政轉型,不斷探索和創新。公共財政不僅僅是市場經濟的有機部分,而且需要其產生更大的作用力,以自身的改革和完善配合市場經濟體制的形成和進步,也包括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因此,公共財政建設中,不僅要把滿足社會公共需要作為財政分配的主要目標和工作重心,還要在更深層面上,發掘公共財政的創新空間。

其一是要充分認識公共財政在合理處理和把握政府與市場的分工關系方面的作用。把“以財行政”的范圍控制在市場難以作為的方面,真正履行政府應做之事、應為之舉。通過財政制度的規范和政策的引導,把政府過度干預經濟、主導經濟的可能降到最小,從而避免或改變那種官員主導、權力推進、拼資源拼項目的投資驅動型經濟粗放增長模式。

其二、要深刻領會公共財政與以民主法治為特征的政治文明的互動意義。現代意義的公開、完整、透明的財政預算,從其編制、審議、批準到執行,需要有一整套體現合理有效的權力制衡、民意表達、規范嚴密的決策及監督機制的制度安排。如果這種規范的公共選擇制度安排,最終能夠在公共財政的決策和管理運行中穩定地成型,或者說通過公共財政建設的深化促進了這種制度安排的建立和推廣,那無疑將是公共財政對和諧社會核心內容——“民主法治、公平正義”的更深層次和更具全局意義的貢獻。同時,其綜合效應將順理成章地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產生正面推動作用——無疑,權力制衡和公眾監督的制度化是防止政府偏離職能、過度干預經濟和促使統籌協調的科學發展觀落實于集約式增長的最有效方法和長效機制。

二、積極改進和落實以“分稅制”為基礎的分級財政體制

現行“分稅制”已在適應市場經濟、處理好政府與企業、中央與地方兩大基本經濟關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如何使其實質內容在省以下得到貫徹,已成為當務之急。按照“十一五”規劃關于“減少行政層級”和“建立健全與事權相匹配的財稅體制”的明確要求,今后要積極推進減少財政層次的“扁平化”改革,對省以下四個層級通過“鄉財縣管”和“省管縣”的改革試驗,力求實行扁平化與實質性分稅。以此為基礎,清晰合理界定市場經濟要求的中央、省、市縣三大不同層級的事權,進而合理配置稅基,使地方政府的支柱性財源調整到省級的營業稅和市縣級來自不動產保有環節的物業稅(房地產稅)上,從而在財源制度安排上抑制和消除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經濟粗放增長的速度偏好,割斷地方政府短期行為與粗放式經濟增長的直接利益關系,從而在體制上消除地方投資過熱和結構失調的內在沖動。改革的著力點包括:

由粗到細,清晰、合理地界定中央、省、市縣三級政府事權及支出責任。關鍵是明確界定中央和地方政府各級的投資權,進而逐步形成全套的事權明細單,規范支出責任。

調整和規范中央和地方的收入劃分。結合稅制改革及逐步將預算外收入納入預算管理等措施,按照財政收入的屬性并兼顧發揮中央、地方兩個積極性,合理配置稅基、稅權與收費權,促使地方政府專心致志于優化轄區公共服務與投資環境,促進統一市場形成與經濟增長方式轉變。

規范地形成各級預算,完善和加強轉移支付。由中央、省、市縣三級政權明晰各自事權、合理配置財權(稅基),推進到規范地形成三級完整、透明、在公眾參與之下事前決定、批準生效后嚴格執行的預算,同時改進完善中央、省兩級自上而下的轉移支付以及必要的“對口支援”橫向轉移支付,增加“因素法”一般性轉移支付規模,優化轉移支付結構,進一步規范專項補助資金分配辦法(對到期項目及補助數額小、體現中央宏觀調控政策意圖不明顯的項目要逐步予以取消;交叉重復的項目要重新清理,合并歸類;對年度之間補助數額不變且長期固定的項目,列入中央對地方的體制性補助;嚴格控制新設項目,必須設立的項目要將資金安排和制度建設同步進行,實行規范管理)。同時,規范中央對地方專項撥款配套政策,建立完善監督評價體系,確保轉移支付資金充分使用于基本公共服務領域。

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和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進一步緩解基層困難和創新公共服務機制。按照激勵與約束相結合、以獎代補的原則,在增加財政獎補項目和資金規模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更好地調動地方政府和財政支農、節支、精簡機構的潛力和積極性。省以下財政管理體制的改革,要特別注重結合新農村建設中的縣鄉綜合改革和“省直管縣”改革試驗,努力減少財政管理層次,提高行政效能,進一步緩解基層困難,在切實體現財力與事權相匹配、以事權定財力、以責任定財力、財力支出向基層傾斜原則的同時,積極推進農村公共服務由“花錢養機構養人”向“以錢養事(政府采購)”的制度創新,切實加強和優化基層基本公共服務的財政保障。

三、改革公共收入制度

這一領域制度創新的出發點,是重在以公共收入制度改革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弱化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產值、追求流轉稅收增長的扭曲式激勵機制。只有使地方政府職能的重點和其支柱性財源的培養相互吻合并形成良性循環,才能適應政府職能和財政職能調整的導向,從內在動力機制上消除其擴大投資、辦企業的利益沖動和僅著眼于短期從土地一級市場獲取收入的扭曲式“土地財政”依賴,內生地使地方政府行為納入科學發展觀的軌道。同時,為了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充當地方經濟活動主角的不正常狀況,必須從財力相關制度規范上切斷不規范政府行為發生的源頭。其要點包括:

調整流轉稅稅率和結構,適當降低流轉稅在整個稅收收入中的比重。首先是改革和完善增值稅制度,加快生產型增值稅(即對企業新購進固定資產所含稅款不予抵扣)改為消費型增值稅(即允許企業抵扣投資所建廠房及新購進機器設備所含稅款)的步伐;其次是適當擴大消費稅征稅范圍,將部分對環境影響較大的產品和高檔消費品納入征稅范圍,完善消費稅稅率結構,引導生產和消費結構。

開征物業稅(不動產稅),將其培育成為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主體財源。力求盡快通過試點取得經驗,在清理整頓房地產收費的基礎上,合并房產稅和土地使用稅等稅種(包括外資企業房地產稅),建立統一的物業稅,把其稅基放在不動產的保有環節。

強化政府非稅收入的預算管理和征收管理。首先要大力推進綜合預算改革,將政府性的收入全部納入預算管理,預算內外資金統籌安排,透明地接受人大和公眾的監督,實現真正嚴格的硬預算約束。與此相應,要加強政府非稅收入的征收管理,實質性貫徹“收支兩條線”原則,完善“單位開票、銀行代收、財政統管”的征收模式,保證政策法規規定的各項非稅收入應收盡收,及時足額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防止隱瞞、截留、擠占、坐支和挪用政府非稅收入。

規范土地收入管理。嚴格按照2006年9月《國務院關于加強土地調控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將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總價款全額納入地方預算,繳入地方國庫,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在適當時機,提高土地出讓收入的統籌管理級次,調高中央和省級財政分成比例,建立全國土地收益儲備基金,專項用于中長期的國土開發、整治等開支和穩妥解決失地農民的長期生產、生活問題。要切實貫徹土地“占補平衡”政策,遏制當屆地方政府的“賣地沖動”,避免“寅吃卯糧”。未來應該通過出臺物業稅等措施,厘清土地租、稅、費的關系,適當淡化土地出讓金的地位。

四、構建與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相配套的稅費規范

按照國家“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主體功能區理念,需要配套制定相應的財政政策,綜合實施激勵與約束并重的稅收、收費政策,適當集中和再分配一部分經濟利益,促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導向和行為。現階段,可行的舉措包括:

改革和完善探礦權和采礦權(礦業權)的價、稅、費制度。要以礦產資源有償使用為方向,盡快全面實行礦業權有償取得制度,完善礦業權價格形成機制。同時應將礦產資源稅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兩者之中性質相同的租金收入合并,租稅分離,重新組合,各歸其位。

發展建立以資源儲量和級差收益為基礎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征收辦法。要改進礦產資源稅費的計征方式,在有條件的礦山將現行按產量計征辦法改為按儲量計征辦法,或按資源回采率和環境修復率確定不同的稅收標準,以促進資源開采率、回采率的提高。另外,應將目前的礦產資源補償費從量定額征收改為從價征收;還可根據不同礦產資源的級差收益,實行差別化的稅率和收費標準。

應當考慮從資源產品價格中適當提取礦山安全生產和環境修復基金。專款專用于安全生產、防范事故、環境恢復和資源枯竭時的連片改造、產業轉移。

擴大資源稅的征收范圍。將沒有納入現行征稅范圍的資源品,如水資源、森林資源等納入征稅范圍,同時將現有的某些資源性收費并入資源稅。

合理調整礦產資源稅和資源補償費在中央和地方之間的分配方法。適當增加資源稅中央分享部分,以利中央有財力實施跨省區的國土整治規劃和資源合理開發方案。

改進生態環境管理制度和稅收體系。推行排污權交易制度,同時改進生態補償收費制度,實施有利于資源節約利用和污染物減排的價格機制以及有效的懲罰措施。在相關稅收優惠政策上,實施“綠色導向激勵”,鼓勵投資、生產和消費等不同環節的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減排、廢棄物循環利用行為。積極研究開征環境保護稅種的可行性方案。

五、支持和鼓勵創新型國家建設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在中國解決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問題,必須走建設創新型國家之路,充分發揮科技“第一生產力”的能動作用。因此,財政政策設計上,對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支持應當緊密結合推動創新型國家建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針對當前我國企業研發資金投入不夠、創新水平低的實際,要特別著力把企業,包括大量中小企業鍛造成為研究開發投入的主體、技術創新活動的主體和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同時促進產、學、研的聯合開發。

財政支出方面。一是在創新產品建設上,應為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自主創新體系提供必要的貼息、信用擔保等支持;業已成立并運行了數年的國家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需要擴大規模,改進管理,更多運用乘數效應較大的貼息方式,以及規范的參股方式。二是為建設科技實驗室、中試基地、孵化基地等提供一定的資金保障。三是積極發展產業基金和以政策性扶持為導向的風險創業基金的“母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