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課程設計總結與體會范文

時間:2023-09-27 16:47: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機械課程設計總結與體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機械課程設計總結與體會

篇1

[關鍵詞]精度設計 培養方案 教學實踐 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機械產品往往由于喪失精度而報廢,周期性檢修的實質就是對其精度的檢定和修復,沒有足夠的幾何精度,機械產品就失去了使用價值。因此,從理論上講,無論何種生產類型、何種功能要求,都應該對零件的幾何要素提出精度要求。精度設計用以確定機械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公差。機械產品的精度設計是聯系產品使用性能和生產制造過程的橋梁[1],精度設計給定的公差等級、采用的公差原則對生產設備的選擇、工裝夾具的設計和制造、檢驗方法的制定等方面有著決定作用,它直接影響著生產成本的高低,進而影響著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

《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是高等院校機械類、儀器儀表類和機電相結合類各專業必需的主干技術基礎課程[2],涵蓋了幾何精度設計與檢測兩方面的內容。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以下問題:

(1)學生沒有充分意識到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使用性能的重要性。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只做完系統設計與參數設計,精度設計基本就沒做或者很少做。

(2)學生不具備相應的精度設計能力,不能靈活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進行機械產品設計。在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時,精度的確定并沒有考慮產品的性能要求和生產成本之間的關系,所做的設計在目前生產條件下無法制造生產,或者造成生產成本的增加。

(3)學生不能正確運用設計標準和規范。比如,在齒輪的設計中,圖紙表達不完善,參數表只有結構參數的內容,而沒有精度參數的內容,甚至沒有參數表;標準件并沒有按照國家標準選用規格;已廢除的國標仍在使用。

鑒于此,作者對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并進行大膽嘗試與改革。

一、建設課程群,確立精度設計地位

課程群是為完善同一施教對象的認知結構,而將本專業或跨專業培養方案中若干門在知識、方法、問題等方面有邏輯聯系的課程加以整合而成的課程體系[3]。以實現學生綜合設計能力、創新能力為培養目標,把“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互換性與測量技術”4門課程的各教學環節進行優化重組融合,形成機械類專業基礎課群。機械產品的設計過程通常可分為三個階段:系統設計、參數設計和精度設計[4]。如果說系統設計為機械產品的一次設計,那么精度設計就是系統的三次設計。系統設計以整機的功能為目標而進行的機械基本工作原理和總體布局設計,是運動學的設計,主要由機械原理課程承擔;參數設計以保證系統的能量轉換和工作壽命來確定機構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公稱值,由機械設計課程承擔;精度設計以保證機械產品的性能要求同時考慮制造的經濟性來確定機械各零件幾何要素的允許誤差,由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承擔。

通過分析,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的教學內容應該以精度設計為主線,以提高精度設計能力為目標,和機械原理課程及機械設計課程共同研究機械產品的設計。

二、設計性能檢測實驗,增強精度設計意識

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發現,學生能夠理解機械結構參數對機械性能的重要性,卻認識不到幾何精度對機械性能的重要影響,甚至錯誤的認為機械設計就是做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認為精度無關緊要。

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幾何精度設計在生產實際中的應用,體會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性能的重要影響,增強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化機械設計、幾何精度和機械制造之間的相關性,指導畢業生研制出機械性能檢測實驗臺,使學生通過實驗,切身體驗幾何精度對機械產品性能的影響,增強精度設計意識。

本實驗臺的整體結構系統圖如圖1所示:

圖1:機械性能檢測實驗臺整體結構系統圖

直流電機作為動力通過一個一級傳動機構驅動發電機工作,并設計的檢測系統(傳感器、采集卡、PC機自行開發的測試系統)對其性能指標進行檢測,如傳動效率、振動、噪聲、溫度等。傳動機構的主要零件是可以拆裝的,同時,主要零部件配備有多套(結構參數相同,僅精度不同)。實驗時,學生組裝不同精度的傳動機構,進行整機運行,通過測試性能指標比較來反映整機的運行性能。

通過本實驗可以加強學生對幾何精度影響產品使用性能的主要認識,增強工程意識,并通過此綜合實驗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相關知識的能力。

三、進行綜合設計,提高精度設計能力

依據機械類專業教學計劃,機械原理課程和機械設計課程及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一般都安排有相應的2~3周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一般要求學生在相對集中的時間內運用所學的相關知識完成一個具體的小設計[5]。目前,一般教學安排都是每門課程獨立安排相應的課程設計,而這樣做的結果對學生造成一種誤導,形成“機械設計就是系統設計”,或者“機械設計就是參數設計”,“質量(使用性能)是檢驗出來的”等錯誤認識;同時也不能增強學生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另外,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教學目標的實現。以至于做畢業設計甚至在實際工作中,出現圖紙表達不清楚、不合理、不符合規范,或者設計出來的產品依據目前的生產條件根本沒法生產或者是生產成本過高等問題。

針對以上問題,把機械原理課程設計、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及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設計進行優化、整合。以培養綜合設計能力為目標,進行綜合性課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內容優化改革

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所做的機械產品設計基本上都是只考慮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至于精度設計,基本就沒做或者做的很少,有的只是在圖紙上參照相關的設計做了些公差標注,至于為什么要選用這些精度項目?為什么要確定如此精度?學生基本就不知道。

曾經針對此問題,提出在互換性與測量技術課程設計調整精度設計的內容,讓學生各自找出自己所做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對整個設計進行完善。學生在系統設計和參數設計的基礎上進行精度設計,并對前期的錯誤進行更正,形成完整的機械產品技術資料。

通過此項改革,提升了學生對精度設計在機械產品設計的重要性認識,但是,這樣就會由于工作的不連續就耽誤了很多時間。首先,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械原理課程設計、互換性與技術測量課程設計時間進行調整,調整為同時進行;然后,對其設計內容進行整合,取消原來的獨立課程設計,實行綜合課程設計,涵蓋系統設計、參數設計、精度設計等內容。

(二)選題來源于工程實際

目前,機械設計課程設計題目大多是“一級或二級齒輪減速器”的設計,它涵蓋了“機械設計”課程中大部分內容,有助于學生加強相關的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但這樣就出現題目單一化,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創新意識。通過對以往的課程設計答辯情況來看,部分學生曾出現抄襲現象。基于此,課程設計的選題來源于工程實際,解決所在城市廠礦的實際問題。根據任務的大小對學生進行分組,使學生協同完成整個設計任務,而所做設計是否能滿足實際需要,可以直接在生產中得到檢驗,在工程實際中體會精度設計與生產性能及生產成本的關系,增強學生的工程意識。另外,設計要變為產品,圖紙是設計工作者和制造工作者之間的溝通語言,這樣,圖紙的表達必須規范。學生在實際工程中體會圖紙表達規范化的重要性,并能運用國標進行規范化設計。

四、改革考核辦法,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以往,對于課程設計的考核方法是“考勤(10%)+報告(20%)+答辯(70%)”,這種考核辦法能夠使老師對學生的知識及素質得到全面的考核。但對學生來說有種“課程到此為止”的感覺,學生只知道自己的一個綜合分數,并不知道自己掌握的相應知識到何種程度,是否滿足工程實際所需?或者對于實際工程,還需要哪此方面的知識?其它同學是個什么樣的水平?

一種理想的課程考核模式,應該能夠全面、正確、有效地實現檢查評價、教育激勵、診斷反饋和導向等多種功能[6,7]。因此,在對精度設計進行考核時,采取了以下措施:

1.學生作為評委對學生進行答辯。這時,老師只是作為場外指導,對學生解答不了,而對他們的能力提升有關鍵作用的知識點做出解釋和闡述,同時也從學生的答辯時所提的問題及回答情況對答辯學生和答辯評委的知識和能力掌握程度做出全面判斷。

2.指導老師和學生進行互動,并做總結。在答辯進行完畢,指導老師就精度設計和學生進行互動,學生在互動中調動學習的積極性,并能對知識理解的更深刻。然后通過老師的總結,使學生對精度設計的脈絡有個更清楚的知識,能夠掌握精度設計的要領,并能體會精度設計在機械產品設計中的地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知識的積極性和動力。

五、結束語

精度設計作為機械產品設計的一個重要環節,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應該加強學生精度設計能力的培養。近年的教學實踐,學生精度設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以后的畢業設計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永泉,馬秋生,潘艷波.機械產品精度設計與生產成本的關系[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5(5):147~148.

[2]王伯平.互換性與測量技術基礎(第3版)[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9.

[3]李慧仙.論高校課程群建設[J].江蘇高教,2006(6):73~75.

[4]杜文華,鄭江.機械基礎系列課程教改中機械精度設計的實現[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4,20(3):89~91.

[5]劉小康,余潔冰.工科學生課程設計與綜合素質培養[J]. 高教探索,2009,(5):133~134.

[6]施軍.高校考試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J].江蘇高教,2003,(5):57~59.

篇2

目前機械專業學生在經過理論教學、生產實習等教學環節后,于大三下學期開展為期三周時間的專業課程設計教學,以培養其分析設計機械零件加工工藝的工程實踐能力。該課程要求學生最終提交零件圖、工藝卡、工序卡、夾具或模具的裝配圖及有關的非標零件圖、以及相關的設計說明文檔等。雖然該課程對于機制專業的學生來說是一個難得的鍛煉機會,然而經調查發現目前的教學模式并非最優,學生在完成課程設計任務時,并沒有充分發揮其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從而影響了教學效果。總結起來,主要在教學模式中有以下的一些問題:

1.1課程設計題目單一,挑戰性不夠

大多時候課程設計的題目由指導教師指定。而教師通常會選擇一些相關的書面題目并分派給幾組學生去完成。這樣,一方面題目來源單一,使得一些學生不動腦筋,而是以抄襲應付任務,導致老師不得不花許多精力來判斷哪些是抄襲部分,浪費了精力,同時還有可能造成不公,反過來又加重了學生的投機心理;另一方面學生會感覺題目與前序課程設計模式雷同,沒有新鮮感,實戰性不強,影響了學生完成任務的激情。

1.2學生在做課程設計過程中,急于完成任務,對知識的掌握不夠深入

由于通常課程設計相較于課堂講授的課程而言形式較為靈活,對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要求較強,但一些學生以盡快完成任務為目標,當設計中遇到難點或一些細節時,他們往往沒有動力去探求其背后的道理,疏于翻閱相關手冊書籍,這樣設計的結果常常有想當然的成分,而一些基本原理并未真正理解和掌握。而教師方面又限于人數以及當前教學模式的限制,對于這樣的心態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引導,導致課程設計中學生的主動性發揮不夠。

1.3答辯過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學生未能真正將不足轉化為動力去進一步學習

由于目前的答辯機制是作為最后考核手段的一種評分方法而存在,因此學生對于最后的答辯過程,只關心其所獲分數的高低,而對于答辯中教師所指出的錯誤并沒有真正用心去解決。通過調查發現,許多在課程設計時已指出的錯誤,到了畢業設計時,學生往往仍然沒有改正而是延續了下來。這使得教師在答辯期間所做的工作未能起到應有的效果。事實上,由于目前師生比例偏小,這使得指導教師不可能在設計階段能注意到所有學生的錯誤,許多的錯誤是在答辯階段指出的,然而由于此時學生關心的是分數而非原理,因此使得學生對于自己的不足之處往往沒有加以足夠的重視,從而失去了從中學習的機會。但就知識學習的規律而言,只有在錯誤中認真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才能真正學得知識,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能力。顯然在當前只有一次答辯機會的背景下,大部分的學生并未對所指出的錯誤做認真的思考,沒能真正用心去理解錯誤產生的原因。這使得答辯卻失去了應有的效果。

2提高教學效果的實施模式探索

針對以上的問題我們設計了相應的教改措施,以提高教學效果,滿足現代高等教育對實踐類教學的要求。我們的改革措施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

2.1改變出題模式,將實際零件發給學生,使其自主分析完成課程設計所需內容

通過多方收集并整合本學院幾個實驗室的資源,建立了相應的零件庫,其數量足以供百人左右的課程設計需要。以這些實物為依據,要求學生完成測繪,材料分析,加工工藝設計,模具夾具設計等一系列的課程設計內容。在確定題目期間,教師要對學生所作方案的可行性進行把關,并提供相應的意見,對不正確的進行否決,要求學生重新設計。這樣每個學生拿到的是不同的題目,并且要依靠自己所學來分析和設計機械制造的整個流程。這樣一方面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積極性;另一方面,學生所要設計的是一個真實的零件,更貼近工作實際,實踐性更強,同時還降低了互相抄襲的可能性,為分數評定的公正性打下基礎。

2.2題目布置時間提前,使得學生有足夠的時間來完成查閱資料等準備工作

在課程設計的教學時數不變的前提下,提早布置題目,使學生能及早了解到自己需要完成一個什么樣的任務,從而能夠利用課余時間進行準備工作,完成諸如查閱設計手冊、構思設計方案等,從而幫助學生養成查閱資料的習慣,方案設計也得以更加實際可行。同時由于準備工作做得較好,繪圖質量也明顯得到了提高。

2.3由以往的一輪答辯改為多輪答辯

在以往的課程設計中,答辯往往只有一輪。這使得學生即使知道了自己錯誤所在,但由于分數大致給定,因而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動力,不愿再花費時間重新查閱資料,設計更好的方案。而根據知識學習理論,只有當學習者發現錯誤并重新改正這樣才是最有效的學習過程。而一輪答辯就給分數的做法顯然未能充分利用這一規律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我們改變以往的做法,不再經一次答辯就評定成績,而改為多輪答辯。第一輪答辯中主要是指出學生的錯誤,并根據其錯誤的嚴重性,分別要求整改或重新設計。而整改或重新設計的過程同樣有時間的規定,在此期間不允許參加下一輪答辯。在下一輪的答辯中,教師將對上一次所指出的錯誤著重提問,并具有一定的深度。同時在評定分數時,將綜合考慮多輪答辯的效果,包括修改錯誤是否認真等,以此迫使學生進一步查閱相關的手冊書籍,弄清其中的原理,加深體會,保證整改和重做一絲不茍,從而達到通過錯誤來進一步學習掌握知識的學習效果。由于答辯過程相較于教師平時指導要正式嚴肅,因此這樣的過程能有效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幫助其更有效地增強本專業的素質能力。

3結論

篇3

關鍵詞: 高職高專機械設計基礎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是機械類各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也是歷屆高職專升本重點考試科目。筆者多年來一直從事該門課程教學和研究,教學效果顯著。現將教學實踐中幾點做法總結如下。

一、必修課的理論要與實際相結合

《機械設計基礎》課綜合應用《機械制圖》、《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金屬材料及熱處理》、《工程力學》等課程知識解決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分析和設計問題,使學生了解常用機構及通用零部件的工作原理、類型、特點及應用,掌握常用機構的基本理論和設計方法、掌握通用零部件的失效形式、設計準則與設計方法,使學生具備機械設計實驗技能和設計簡單機械及傳動裝置的基本技能,不僅具有完整的理論性,而且具有很強的實用性。學生在學習本課程時,開始總是有些不適應,感覺該課程內容抽象、繁雜、邏輯性差,學起來枯燥、乏味。因此,講課時教師要注意聯系實際講解,如介紹課程學習內容時,盡量聯系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實例,如自行車、汽車、機床、

手表等,使學生感覺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導課要形象、生動、直觀

一個好的開頭,即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課中有效的導課不僅能使學生自然地接受教師要講授的新知識,而且還可以控制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使學生把注意力較快地集中到學習任務上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高職學生都有較強的好奇心理,易憑興趣做事,且自我約束能力相對較弱。為此,每講授到一個新的機構或零件時,教師首先要使學生對其有好的感性認識,讓學生通過有動感、有色彩、形象逼真的模型接受信息。例如,講“齒輪傳動”[1]時,教師應先以要講述的各種齒輪傳動模型導入,說明這是本章將要學習的零件,然后邊演示邊講解本章涉及到的教學內容,使學生對本章的學習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有利于學生形成知識框架。這樣,學生的多種感官才能被調動起來,參與教學,從而達到利用知覺規律組織教學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總之,組織好每次課的教學導人,使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學習中來,把枯燥的被動學習變為有興趣的主動學習,可以達到教與學雙贏的效果。

三、講課要條理清晰、通俗易懂、生動有趣

條理清晰是指內容講解要有層次感,重點內容要突出、精講精練,使學生掌握得扎實、可靠;次要內容簡明、概括講解,使學生有開闊的思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樣,能夠保證學生在聽課的過程中有張有弛,易于掌握好重點內容。在講課方式上,教師要善于把課本上復雜、抽象的內容仔細加工,簡單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生感到通俗易懂。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列舉實際事例和假設,使學生在愉悅的氣氛中認識到內容的重要性,在不知不覺中掌握內容。

四、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相結合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教學手段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先進。在本課程各個教學環節中恰當地采用多媒體教學,以改變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體說來,這門課程主要涉及常用機構與通用機械零部件,教師除了借助大量的實物模型進行講解外,還需要制作多媒體課件,以此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形象,教學內容更加豐富多彩。例如在講授齒輪的失效形式――塑性變形時[2],為什么會在主動輪的輪齒表面上產生溝槽,在從動輪的輪齒表面上出現凸棱的現象。這種現象是由齒面上所受的摩擦力造成的,因此教師就要分析主動輪和從動輪輪齒齒面上所受的摩擦力方向。這時,如果只是靠著讓學生看書上靜止的圖片,大多數學生是很難想象出齒輪嚙合時輪齒表面的相互摩擦情況的。但是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中的動畫演示,一目了然,便可讓學生了解其運動情況,并可輕松地判斷出主、從動輪輪齒表面所受摩擦力方向,問題也會迎刃而解。但我們也應認識到傳統教學模式是被學生長期接受和適應了的,不能完全丟棄。所以,在教學中教師宜采用多媒體教學與傳統教學模式的有機結合。

五、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多年來,學生已經習慣了基礎課的系統性和學習方式,一接觸本課程就會產生“沒系統性”、“邏輯性差”等錯覺。的確,本課程許多問題都是采用經驗公式和條件性計算解決的,且計算步驟和計算結果不像基礎課那樣具有唯一性,這就要求學生要逐步適應技術類課程的學習。但是,高職類學生普遍具有很強的依賴心理,適應能力也相對較差,特別是做習題時總希望老師給出“標準答案”。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靈活運用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要把該講授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講解清楚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大膽“自己做主”,鼓勵同一問題有多個答案。任何零件的設計,只要滿足設計要求,均屬合格,至于哪一種方案更經濟、更合理先放在其次。例如對軸的結構設計,教師提出設計思路,強調基本要求:如軸上零件要有準確、牢固的工作位置;軸上零件裝拆、調整要方便;軸要有良好的制造工藝性和盡量避免或減少應力集中等。然后由學生自行設計,凡滿足以上要求的設計方案,均屬合格。最后,教師再結合實際情況,確定最佳的設計方案。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把學生從單純接受灌輸的“被動學習”轉變為“主動學習”。在學生獨立思考時,由于學生的思維不會受到教師思維的限制,這樣也有助于培養其創造性的思維能力。“機械設計”不“機械”,它是一項靈活偉大的工程。

六、及時進行階段總結、測試

對初學這門課的學生來講,該課程還有一明顯特點,就是聽課似乎一聽就懂,看書一看也明白,但就是不會解決實際問題。歸根結底,他們對這門課的學習還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對課程的本質、其中的奧妙還沒有真正體會。當然,這需要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教師要及時進行階段總結,總結中,進一步闡述課程的重點,并分析它們之間的聯系和注意事項,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及時進行階段測試,將看似簡單的課本知識,分析加工成具體的實際問題,采取多種形式反應出來,讓學生回答,這樣可以引導他們去領會課程的本質,體驗其中的奧妙,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七、系統總結,搞好復習

課程結束后,老師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復習,使學生對課程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復習中,教師只需概括總結,無需詳細講解,可針對學生特點編寫復習資料。在復習資料中,教師應對各種題型從不同深度進行全面、系統的總結和分析,使學生從復習資料中能一目了然地找到自己學習中的不足,老師再通過答疑、做示范答案等方式使問題得到及時解決。這樣,可以保證每位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最大限度地彌補缺陷,收到最好的學習效果。

八、注重與學生的交流

教學是由教與學兩個方面組成的,教要強調教師教的主導作用,學則要強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創造性,教與學做到密切配合,才會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要做到這一點教師與學生必須有充分的交流。高職學生自控力相對較差,因而建立與學生的交流,時刻牽動著他們的思路,同時培養著與他們的感情就顯得尤為重要。交流要貫穿于教學各環節,《機械設計基礎》課教學包括講課交流、答疑交流、作業交流、實驗交流、課程設計交流和考試交流六個環節,這六個環節彼此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構成教學效果。講課有交流才能帶動學生的思路;答疑有交流才能充分了解學生;作業有交流才能及時發現不足;實驗、課程設計有交流才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潛能;考試有交流,才能不斷總結教學經驗,改進教學,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在與學生的交流過程中,教師不僅要細心觀察學生學習、心理狀況,耐心回答學生疑難,而且要時時處處表現出對他們的關心,這樣學生才會有信心和決心學好這門課程。

九、注重實踐課教學

高職教育著重培養的是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和效果直接影響學生的技能水平,也會對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和動手實踐能力的提高產生一定的作用。因此,實踐教學要貫穿教學過程的始終。首先,每講到一機構或零件的設計,教師都要讓學生去具體實踐,同時要穿插必要的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應與學生通過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實驗教學過程,讓學生在實際動手中進行綜合性的訓練,在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此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培養學生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實驗素質,激發實驗興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們的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課程設計理論計算部分可以和教學同步,從講齒輪傳動強度計算開始布置設計任務,課堂教學講到的相關內容,如軸、軸承、鍵等,其設計計算都必須與課程設計同步完成。然后,利用一周時間,在設計教室,由老師指導完成零件圖、裝配圖和整理說明書,并準備答辯。這樣,既節約了課程設計的時間,又提高了實踐教學的效果。

高職高專《機械設計基礎》課是機械類各專業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是連接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橋梁,在學生的知識結構中處于關鍵地位。這門課的學習,會為學生學習專業課及畢業后從事各種機械的研究開發和設計打下必要的基礎,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是從事本專業教學的每一位教師永遠的追求,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工作。教師需要不斷地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方法、不斷地總結和積累經驗,才能適應當今飛速發展的社會對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創新訓練;創新能力;實驗教學;工程實踐能力

作者簡介:張乃龍(1976-),男,山東郯城人,北京工業大學機電學院,講師。(北京 100124)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8-0023-02

在當前快速發展和激烈競爭的經濟環境下,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根本,而大學畢業生是企業的新生力量,企業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因此如何培養具備較強的工程實踐技能和良好的團隊合作精神的學生受到各工科院校的重視。當前機械類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距離合格的機械類工科專業人才要求尚有一定的距離。如何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大批適應時代需要具有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和工程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工程技術人才,就顯得更為迫切。針對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培養要求,各高校都開展了相關研究,主要包括調整實驗教學內容[1,2],構建實踐教學體系[3-5],加強實踐教學基地建設[6],構建不同的工程訓練體系與方案[7-8]和加強產學研合作[9,10]等,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機會,如機械創新設計大賽對大學生綜合工程能力的培養具有很好的效果。[11-12]但如何如課堂教學相結合,進行長期的系統的創新意識的培養和工程實踐能力的訓練,還有待深入探討。

一、當前教學環節和學生培養存在的問題

一是教學環節偏離實際。為了適應現代教學要求,雖然學校采取多項措施增加學生的工程實踐訓練機會,但絕大數訓練停留在理論層面,教學方式以模擬操作或參觀為主,學生真正動手的機會較少,缺乏結合實際的訓練。

二是片段式實踐導致學習不系統。當前的多數實踐培養環節是結合課堂教學計劃進行,實踐內容僅限于課程內容,學生在實踐過程中不能體會到前期設計對當前工作的影響,也就不會考慮當前工作對后期工程的影響,因此訓練過程中隨意性較強,以完成任務為目標,而不考慮結果的可行性和經濟性。

三是創新意識不強。課堂實踐訓練環節由于每年重復進行,可參考性較強。學生訓練過程中一方面對所學知識缺乏靈活運用,缺乏創新意識;另一方面對設計結果缺乏探求為什么的主動性,滿足于模仿和生搬硬套,缺乏創新的主動性。

四是缺乏團隊協作精神。當前大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個性都非常強,不擅于處理同學矛盾,難于和別人長期合作。而現有培養環節更強調個體知識和個體能力的培養,且時間相對較短,難以有效培養和訓練團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二、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構建

為了有效提高學生的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北京工業大學結合自身成功承辦多屆首都高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的經驗和指導學生參加大賽的組織和管理經驗,構建以創新工程能力訓練為導向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大學生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包括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培養,創新設計訓練、工程設計能力(三維仿真設計、零部件設計、工程圖紙設計)、工程技能(零部件加工和裝配)等環節的培養。工程實踐能力教學體系基于機械類專業課程和創新實踐訓練基金項目構建,創新項目的實施過程貫穿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和機械制造教學的整個過程,探索讓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在項目中實踐,同時在項目中發現問題,回到課堂解決問題的培養模式。整個體系力求各環節緊密銜接,保證學生訓練的連續性和完整性。該體系強調實踐培養與課堂教學緊密結合,相輔相成進行。

該體系要求在機械原理開課初期學生自由組建項目團隊,共同學習和完成一項創新項目,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逐步培養學生綜合工程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系統框架如圖1所示。

三、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教學體系實施

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重點要求實踐教學環節滿足實踐訓練需要,課堂教學以傳授基礎理論知識為主,保持原有內容不變,實驗課程突出與實踐相關內容的教學,為創新項目的實施打好基礎。體系的實施以創新項目為導向,課堂教學為主體,實驗課程為輔協調開展,具體實施內容如圖2所示。

1.建立創新訓練基金,明確學生培養任務

為了解決學生參加實踐訓練的積極性問題和學生實踐培養連續性問題,基于學生創新科技活動平臺,以參加機械創新設計大賽為目標,設立院校兩級創新實踐基金項目,學生組建課題研究小組承擔創新基金項目,在項目選拔、執行過程中嚴格進行過程跟蹤和階段考核,學生通過實驗室提供的設備進行創新項目的研究,項目考核內容包括創新性、設計合理性、圖紙規范性和圖紙質量、零部件加工質量、作品功能等多方面。通過各環節的具體要求,逐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工程圖紙設計能力、零部件加工能力等工程實踐技能。

2.完善機械原理及機械設計實驗教學

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以引導實驗教學方式為主,增加學生主動動手實踐機會,增強主動思考、主動參與的意識,在實驗中逐步了解和掌握基本工程技能。針對項目實施過程所需技術,實驗課程中添加Triz創新理論教學、基本科研工具Matlab和Adams教學、三維建模軟件SolidWorks培訓和工程圖紙設計基礎公差配合教學等內容。

3.完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改革,提高工程制圖技能

目前公差配合的內容被分散穿插到其他課程內進行講解,由于缺少系統的學習和鍛煉,學生難以掌握公差配合的標注和使用,在課程設計過程中照搬書本上的標注,根本不理解為什么。為了解決“為什么”的問題,我們開發了一套公差配合教學設備,通過設備的演示讓學生更好、更直觀理解。在課程設計中增加公差配合實驗環節,提高學生對公差配合的認識和使用技能,并利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環節對學生進行鍛煉和考核。

4.建全創新基地管理體制,建立基地正常運行機制

在綜合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實施過程中,逐步建立完善的創新基地管理體制,確立基地正常運行機制,保證每一屆學生都有機會到創新基地鍛煉。基地內建立完整的項目申報、評審、日常管理、過程考核、培訓、結題等流程制度,重點強調過程技術培訓和過程管理與考核,確保學生在項目執行過程中,主動動手、主動操作解決自己的問題。

5.培養團隊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通過團隊合作申請創新基金項目和共同協作完成項目,讓學生了解單打獨斗很難取得成功;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引導學生正確處理組員之間的關系和矛盾,解決成員分工協作等問題,逐步鍛煉和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合作精神。

四、創新訓練項目實施

創新項目實施過程見圖3。通過創新基金設置,調動學生參與基地創新科技活動的積極性。創新基金與校學生星火基金關聯,通過創新基金評審的題目推薦到校學生星火基金給予資助。每年通過專家討論設置一定數量的創新題目,由學生選擇,學生也可自主選題,經專家組討論可行后,進行資助。

在機械創新設計大賽舉辦年度,根據大賽主題確定創新題目,然后進行選拔,推薦學生參加首都高校機械設計大賽。

在課題執行期間,每個題目指定一名教師進行指導,基地為學生提供活動所需設備、常用加工材料和場地。每個課題的執行按照創新設計、詳細設計、模型制作及功能驗證、零部件加工、零部件精度檢測和產品裝配等系環節進行,使學生在各個環節都能夠獲得鍛煉。對于成績優秀的作品可以深入完善,并推薦參加首都高校機械創新設計大賽、挑戰杯和ASME大學生機械設計競賽。

五、總結

通過建立系統性的綜合實踐能力培養體系,把日常實驗教學和工程能力培養相結合,把實踐教學和創新項目相結合,做到目標明確,項目實施過程中指導老師進行過程跟蹤、實時指導及過程管理,實現了在實驗中學習、在項目中鍛煉,教學和實踐鍛煉得到較好的結合,為學生綜合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平臺。

參考文獻:

[1]陸天煒,張文桂,陳燕靈,等.構建個性化實驗教學平臺,促進創新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培養[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8):129-131.

[2]郭虹.基于創新能力培養的機械設計實驗教學改革[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36):137-138.

[3]袁劍波,鄭健龍.工程實踐能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2,(3):35-37.

[4]韓如成.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大學教學,

2009,(6):77-79.

[5]譚平.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5):93-96.

[6]張春梅,王晶,黃寶娟,等.工程實踐教學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12,(36):51-53.

[7]李錦春.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體系的構建[J].江蘇工業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4):56-58.

[8]王章豹,劉光復,吳玉程.強化工科實踐教學 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與創新能力[J].合肥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4):1-5.

[9]繆憲文.應用型工科高校應重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2,(7):304-306.

[10]郭勇義,韓如成.加強實踐教學改革 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J].中國高等教育,2009,(8):27-28.

篇5

關鍵詞:課程改革;實踐;動手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3-00-01

一、課程改革必要性

隨著先進制造技術的迅速發展,新的生產模式不斷涌現,對機械制造業的技術革新以及對機械制造領域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都提出新的迫切要求。盡管各所高校對機械專業主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不懈的改革,圍繞機械制造類課程的教學內容、體系與方法也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積極成效,但仍存在著一些重要問題。如:課程知識面較窄,教學方法以課堂理論教學為主,學生缺少實踐的機會,綜合運用基本理論與知識進行工藝設計的方法訓練不夠等。為了適應現代制造業快速發展形勢下機械工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要求,有必要對其教學體系和方法進行持續的改革和探索。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

(一)優化教學內容。現有的機械類專業“機械制造工藝學”課程教材的體系和內容較長時期保持不變,比較偏重工藝理論分析,缺乏面向制造業生產實際的內容。為此,我們重新整合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努力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做到精內容、廣知識、寬適應。通過編寫教材,改革傳統教材的教學內容和結構體系,一方面結合生產實際,增加面大面廣的典型零件的制造工藝,注重學生基礎工藝知識在實際加工中的應用,擴充代表先進制造技術方向的特種加工、高速和超高速加工、精密和超精密加工、微細加工等高新技術和方法的內容。另一方面針對課程性質,對原有的教學計劃進行大幅度調整,盡量壓縮理論課學時,增加實驗課學時,課程實驗環節安排12學時,做到緊密結合實踐學習工藝知識,而不死記硬背。

(二)強化實踐鍛煉。“機械制造工藝與機床夾具”課程學習之后又安排1周的課程實訓。課程實訓對于培養學生掌握機器零件機械加工工藝的綜合知識,熟練使用相關手冊,正確地制訂機械加工工藝規程,掌握綜合分析生產中影響加工質量、生產率和加工成本的因素,以及機床夾具設計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著重要的影響。通過這一教學環節使學生對整個課程的內容和體系有了更深的認識。以實際零件的加工工藝為題材,按照實際生產過程來指導課程設計,讓學生在校期間更好地接受工程訓練,有效減少設計盲目性、隨意性,培養學生工程實踐、創新和動手能力。

(三)改革實習內容和方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動手能力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按照課程實習建設的需要,制訂出詳細的實習計劃和內容。為了徹底解決以往學生實習時光看不練的弊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做出合格的產品,我們制作出幾類零件加工的工藝過程卡片,裝備在車間。學生在實習教師的指導下,首先了解零件的結構,然后熟悉加工的操作工藝過程及注意事項,并親自動手操作機器(車床、鉆床、磨床等)、制作零件。另外在零件加工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問題,他們利用所學的知識對這些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找到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不僅自身素質有了很大提高,而且動手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鍛煉。

(四)結合生產實習深化理解。學生在2.5年基礎課程學習完成后安排半年的畢業前實習,進行機械工程認識實習,實習的地點和內容都是在實際生產企業進行,這些企業的實習內容主要圍繞機械制造工藝展開。通過較為系統的實踐接觸。對于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將課本知識與生產實踐統一起來,今后更好服務于生產勞動具有重要意義。學生在實習過程結合我國機械產品在質量、品種、效率等方面的現狀以及今后制造業發展的現實需要,面向企業的產品和生產現場,以制造工藝為主線,了解產品質量、加工效率與經濟性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系統理解工藝系統的刀具、機床、夾具,工件等各要素在生產現場的具體功能和應用,在工程實例分析中總結理論知識,得到升華。

(五)教學手段多樣化。為適應“廣知識、少學時,精內容”的要求,我們自主開發該課程多媒體教學課件用于課堂教學,使得課堂教學變得更加形象生動。例如,用動畫模擬分析加工方法的原理、加工過程的影響因素等,更容易調動學生的感官功能。增強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提高教學效果。但多媒體課件不應該成為教案的簡單復制,需要形象、直觀,又要重點突出,在使用課件時如果信息量過大,文字過多,學生由于精力集中閱讀屏幕內容,往往會忽視了對內容的理解,也來不及做筆記。因此,黑板仍是不可缺少的教學手段,應將多媒體屏幕與黑板結合起來。

經過多年的就業為導向的實習培養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我校機械專業越來越多學生和全國各地的機械制造業龍頭企業建立實習培養關系。實踐環節題目可以直接來自就業企業,面向生產實際,可以在學校也可以在企業完成,可以由企業技術人員和老師共同指導。使得實習學生既能完成相關的理論學習,又能提前了解、體會到所服務的企業生產實際。

三、課程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果與展望

課程改革有機整合、優化、拓展了“機械制造工藝與機床夾具”理論課程、課程設計、機械制造生產實習等環節的教學內容,系統改革原有課程教學和實踐教學中和現代機械制造業的生產實際相脫節的內容,使得機械制造工藝類課程體系更加合理,教學更能適應新時期制造技術發展和我校學生的培養要求。

今后改革主要從優化教學內容著手,尤其是要協調好各部分知識間的關系,使之形成前后協調、內容遞進、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教學內容體系。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專業綜合實踐;高等教育改革;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4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4)22-0151-02

Exploration of Self-service Model for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ZHOU Hua, JIANG Shaojie, ZHANG Lijun, KANG Jianliang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o improv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practice ability, a self-service teaching model consist of self-choice, self-design and self-manufacturing is presented in this article, particularly aiming at problems existed in traditional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The main line of this model is constructed from mechanical principle, combined mechanism design, computer design and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Student can finish the final product by using self-choice module, self-design module and self-manufacturing module. This article emphasizes the new teaching concept of personalized education, inspires student’s enthusiasm for active learning and creativity, and shortens the time to become an engineer after student graduation.

Key words special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machine design and automation specialty

專業綜合實踐是為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生設立的必修實踐課程,是學生進行工程基本訓練的集中安排的教學環節之一。專業綜合實踐要求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有機結合,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感性知識,理論聯系實際,擴大知識面,從實踐中加深對理論教學中基本知識、基本原理的理解與應用。

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力求突出自助特色,強調工程應用。教學內容從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創新思維出發,由機械原理的基本知識與基本理論切入,以計算機應用和先進制造加工為延續,用機械機構作品為實體成果和評價依據,強調專業知識的應用和延伸,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大大縮短學生就業后向機械工程師角色轉變的過程。

1 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理念

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是指在符合工程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大綱前提下,在多種選項中,讓學生根據自身的基礎和喜好,選擇適合自己的對象,貫穿實現思考――設計――加工――總結,滿足專業綜合實踐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核心是“自助”,目標是工程應用,類似于日常生活中的“自助游”或“自助餐”,給予學生充分的自。教師則起引導和激勵的作用,在教與學的關系中,打破教師當編導、學生來出演、再由教師做評委的傳統教學模式。

基于上海海洋大學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背景,提出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理念,旨在突出以學生為主體,強調個性化教育的教學新觀念,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空間,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和創造力,使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個人潛能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探索出充分提高教師的教學和應變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教學方法。

2 專業綜合實踐的現狀與改革

上海海洋大學機制專業學生的專業綜合實踐環節,按模塊化形式安排教學內容,第七學期集中最后兩周進行,根據學生人數分4~6個模塊,每位學生完成1~2模塊。

傳統的專業綜合實踐,是以教師為主導展開的,教師設計題目,提出要求,安排內容,規定進度以及結果形式。在強調素質教育、個性化教育的今天,這樣的模式顯然不能適應市場經濟的考驗,不能滿足對人才多樣性的培養要求,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靈感容易受到壓抑。特別是學生的設計和成果,與前期學習的課程沒有緊密聯系,表現為個體缺乏個性,群體缺少多樣,案例重復使用,使教與學成為一種主從關系的格局。

當今,工程類專業學生在畢業設計等環節中綜合能力不足的表現尤為突出,即使前期專業課程都學得不錯的學生,到需要綜合運用多門課程的知識和技能時,無從應對就顯現出來了,主要原因是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理論課中的實驗、生產實習、課程設計和專業綜合實踐都是各自為政,僅為相應的專業課程服務,缺乏一條主線貫穿,學生無法系統地學習,不能綜合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

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構建從機械原理、組合機構設計、計算機應用設計到專業綜合實踐的一條主線。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自助選擇――自助設計――自助加工,用機械機構形成成果,切身體會他們最初的設計構思,逐漸轉變為實體成果的成就感,無疑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工作熱情,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團對合作精神。

3 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探索與實踐

尊重個性思維,營造自助氛圍 首先,在機械原理課堂上,教師提出實現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設想、思路、途徑和目標,啟發學生在學習機械原理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構想和設計自己感興趣的機械機構、實用裝置等,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思維,繪制機構草圖作為大作業提交。在教學中營造一種自助氛圍,培養學生的自助興趣,不僅可以為后期的計算機應用設計和專業綜合實踐做好準備,還能為申請校級、市級大學生創新活動項目奠定基礎。

教師注重引導,創造自助條件 第二階段進入“組合機構設計”課程學習,學生可以自由組合,由2~4人形成團隊,對前期的構思進行細化。設計方案形成后,通過組合機構實驗設備(PKJCS-III平面及空間機構創新綜合實驗臺)的機構搭建和運行,來檢驗前期設計方案,最后優化、修改和完成設計。整個過程中,教師對學生注重引導,推薦參考資料,分析典型創新機構的設計案例,創造條件開放組合機構實驗室,引導學生多角度思考問題,激發學生自主性學習熱情,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與團隊合作精神。

完成設計加工,形成自助成果 第三環節是“計算機應用設計”,學生結合所學軟件(如Solidworks、UG等)自助完成設計圖紙,包括工程圖、三維裝配圖和動畫等,進一步實現運動機構的仿真。

“專業綜合實踐”環節是最后沖刺并形成成果階段,對前面所有設計方案認真梳理,修改完善形成最終設計。通過學校實驗中心的小型通用機床、快速成型機以及數控車床、加工中心等設備,發揮各自所長,實現機械機構的零件加工和部件裝配,最后完成實踐報告。

交流設計成果,開展自助評價 在完成作品之際,組織各隊學生進行成果交流。由設計團隊代表在全體學生面前匯報設計成果,闡述項目研究的目標、方法、過程、結果和改進方向,回答教師和同學的提問,這既是對學生研究成果的檢驗,也是對其他學生的啟發與鞭策。同時,設計團隊成員進行自評,根據團對成員的分工和付出、在設計加工過程中的表現以及貢獻進行綜合評價。

圖1、圖2為學生通過自助選擇、自助設計、自主加工(HTS-300快速成型機)和裝配完成的作品案例。

4 結束語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對未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的培養要求不斷提高,對工程類專業實踐教學的方法、手段、模式、目標,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實踐教學環節作為專業理論與工程實際的連接橋梁,對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至關重要,自助式專業綜合實踐的探索與改革符合時代要求,具有應用和推廣意義。■

篇7

Abstract: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alent cultivation. On the one hand, it has to satisfy demands in society.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supposed to cultivate students into talents with advanced skills. In this thesis, the author, taking student management in the 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 of Chengde Petroleum College as an example, analyzed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of different grades, semesters as well as classes, and the positive influence of models, so as to seek innovation in the student management system.

關鍵詞:多維坐標制;學生管理;創新

Key words: multidimensional system;student management;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6)35-0203-02

0 引言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對技術型人才需求的增加,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高等教育中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是我國興辦最早的高等工業職業院校,1997年被確定為首批“全國示范性普通高等工程專科重點建設學校”,2006年被確定為首批河北省重點建設示范性高職院校,2007年被教育部、財政部確定為“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立項建設單位。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機械系學生工作緊緊圍繞校學生工作重點,結合本系具體實際,樹立“一切為了學生”的理念,以學風建設為工作主線,努力創新“多維坐標制”分級分期學生管理體制,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開展差異化培養教育,并在實踐中總結出了分年級、分學期的層次化、立體式的“多維坐標制”學生管理體制,鮮明地突出了“服務”兩字,處處貫穿了“一切為了學生”的工作理念,取得了較好成績,打造了特色品牌,有效促進了年度工作任務的完成。

1 堅持注重實效,構造“多維坐標制”分級分期學生管理體制

從橫向方面,機械系對學生實施了分年級管理,增強了教育的針對性。

對一年級新生重點開展適應性教育。幫助一年級新同學盡快地熟悉學校環境,熟悉專業情況,準確自我定位,盡快調整從而適應大學的學習和生活,為今后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職業生涯規劃開好頭、起好步。機械系研究制定新生入學教育計劃,將入學教育計劃貫穿一個學期,開展了“講校史、說系情”專題講座、召開新生年級大會、進行入黨啟蒙教育、進行專業思想教育、安全知識講座、新生情況調查問卷、準軍訓、迎新晚會,在新生入校后就開展安全知識講座,新生覆蓋率100%。

對二年級學生重點開展技能性教育。以制圖大賽、鉗工技能大賽、課程設計大賽、工業設計大賽、科技制作比賽等各類專業競賽活動為載體,拓展同學們的專業知識視野,激發同學們的專業學習興趣,不斷提升同學們的綜合素質,為畢業時順利求職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其中,制圖大賽是機械系承辦的校級學習類競賽,已成功舉辦十屆,參加人員2千余人次,深得校系領導和廣大學生的認可,獲獎學生也得到了招聘企業的親睞。機械系承辦了校慶徽標標志設計大賽、師生書畫軟陶藝術展、文明修身漫畫設計征集活動;機械系組織學生參加了由河北省工程圖學會舉辦的河北省制圖與構型能力大賽,多次獲得一等獎以及最佳組織獎榮譽稱號。

對三年級畢業生重點開展就業發展教育。通過開展就業形勢分析及就業技能指導工作,組織優秀校友講述就業體會和用人單位招聘側重點等活動,幫助大三畢業生樹立符合自身實際的就業觀、成才觀和價值觀,有效提高學生的就業率和就業質量。通過校友報告會消除了同學在學業、規劃、求職和工作上的一些迷茫和困惑,增加了同學們步入社會的信心。

從縱向方面,機械系對學生實施了分學期管理,增強了教育的時效性。

篇8

關鍵詞:《液壓傳動》;教學;心得體會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202-02

《液壓傳動》是機械工程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對該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將直接影響到學生對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以及畢業設計,對學生畢業后從事與機械相關的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本門課程在機械類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有特別重要的地位。筆者在專業課教學、畢業設計、實習等教學環節中,常常發現很多學過《液壓傳動》的學生對《液壓傳動》的相關知識掌握地并不扎實,甚至有些學生對液壓傳動的基本概念都不清楚,學生普遍反應《液壓傳動》是一門比較難學的課程。其實,《液壓傳動》的理論基礎就是流體靜力學和《流體動力學,流體動力學相對難理解一些,但本科的《液壓傳動》教學涉及到流體動力學的地方很少,這部分內容課堂上一帶而過即可,流體靜力學的基礎知識就是帕斯卡定律,學理工的學生都很容易掌握,所以《液壓傳動》應該說并不難學,學生之所以沒學好,我認為是這門課程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實踐性強,而學生恰恰沒有這方面的實際經驗,導致理解困難,因而教師在教授這門課程時,必須要采用與課程特點相適用的教學方法才能讓學生容易理解并提高對這門課程的學習興趣[1]。下面分享幾點筆者從事多年《液壓傳動》課程教學的心得體會。

一、講好緒論

緒論這一講開好頭,對后續的教學有極大地促進作用,在這一講要達到以下幾點教學效果:(1)讓學生掌握液壓傳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2)了解液壓傳動的特點、發展和應用;(3)提起學生對本門課程的興趣。

在講液壓傳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時,我首先告訴學生傳動的三種類型,即機械傳動、流體傳動和電氣傳動。液壓傳動是流體傳動的一種,是目前工程實際普遍應用的一種形式,這樣學生對本門課程就有了一個總體上的概念,然后通過“液壓千斤頂”這個簡單的例子把液壓傳動的基本原理講清楚、講透。通過液壓傳動基本原理的講解,引出液壓傳動的特點及其發展和應用,特別是在工程機械、智能機械等學生比較熟悉和感興趣的領域的應用,同時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指出機械產品機電液一體化的發展趨勢。為了讓學生了解液壓產品的發展現狀,筆者在課堂上登陸了力士樂、阿托斯等代表國際先進液壓水平的知名廠商的網站,瀏覽其產品。由于學生對工程機械相對了解一些,便以工程機械的行走馬達、操作閥等關鍵元件的國內外價格差距和質量差距為例,指出國內與國外先進液壓技術水平的差距,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二、注重實驗和聯系工程實際

《液壓傳動》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而學生基本沒有相關的實踐經驗,因而在課程教學中要尤其重視實驗課,注重與科研和實際的結合,這樣學生才能對所學內容有感性的認識,明白所學知識的用途。在講“壓力單位兆帕”時,為了讓學生有一個直觀的概念,給他們看了一個用10MPa高壓水切割巖石和水泥的實驗照片(如圖1所示),并提醒學生在以后從事液壓實際工作時,要注意安全,切記要先讓系統卸壓再維修。再比如,講“滑閥中位機能”時,要讓學生深刻理解不同種類滑閥中位機能的特點、作用及正確選用,因此舉了一個滑閥機能選用不當導致液壓元件損壞的例子:學院的實驗室有一個液壓馬達驅動大慣量飛輪的液壓實驗系統,馬達的換向和停止采用一個三位四通電磁換向閥,做了幾天實驗后發現液壓馬達漏油嚴重,剛開始還以為是馬達的質量問題,后來才發現是因為換向閥選了“O”型中位機能,換向閥由左位或右位打到中位時,馬達進出油口被封死,轉動的大慣量飛輪也被迫停止,導致液壓系統產生了很大的液壓沖擊,馬達密封被破壞,發生了漏油現象。筆者所在學校――中國礦業大學的各專業都有很強的礦業特色,在講“典型液壓系統”時,一般都是結合自己的科研項目,補充兩個典型煤礦機械的液壓系統,以開拓學生的視野,同時為后續《采掘機械》等專業課程的學習和畢業設計打下基礎[2]。

上實驗課是學生能夠見到液壓元件實物并自己動手操作和驗證所學知識的主要途徑,因而要特別重視實驗課的教學,作為任課教師必須至少要帶一組實驗。為了提高實驗課的教學效果,我要求學生每次實驗課前要認真預習實驗指導書,對難點問題,在課堂上預先講解,這樣學生對實驗步驟和實驗原理就比較清楚了,否則在實驗課上教師怎么說學生就怎么做,會使學生不知其所以然,實驗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每次實驗結束后,要求學生及時做實驗報告,通過批改,對實驗報告中反映出來的共性和難點問題進行詳細講解,必要時把關鍵問題在下次實驗課上再進行驗證。回路組合實驗是要求學生自己動手組裝回路的實驗,我要求每個學生都要動手,在做完實驗后,誰的手上沒粘液壓油,則該次實驗不合格,從而鼓勵學生在實驗室搭建并驗證自己設計的液壓系統。

由于本門課程是大約一百名同學的大班課,把課堂教學放到實驗室不現實,而實驗課學時又不充裕,為了讓學生對所學知識有直觀地認識,我每次講新的內容時,都從實驗室拿幾件相應的液壓元件到課堂上,課前讓學生先觀察,課堂上再對照具體實物進行講解,有效彌補了實驗課教學學時不足的問題。

三、有效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

本門課程和工程實際結合緊密,因而在教學中要盡量的把所講內容具象化。在講“液壓傳動的應用”時,給學生展示各領域液壓設備的照片,有的還播放了視頻;講“各種液壓元件”時,我也會播放相應典型產品的照片和視頻。

液壓元件的內部結構和工作原理在課程中占有很大的比重,這部分內容講不好學生會感到枯燥無味,難以理解。對這部分內容,筆者一般結合液壓元件的結構圖和工作原理動畫來講解,利用結構圖總結出液壓元件的主要結構特點,再結合動畫講解其工作過程和工作原理,這樣學生就很容易理解了,而且也提高了講課效率。

如果學生對液壓基本元件部分的知識掌握地不夠扎實,液壓基本回路和典型液壓系統這部分內容就不容易理解,即使有的學生對液壓元件部分學地比較好,對于復雜液壓系統各基本回路間的相互關系和元件動作過程也不容易搞清楚,這部分內容我都用Fluidsim進行了動畫模擬。Fluidsim軟件是由德國FESTO公司和PADERBORN大學聯合開發,專門用于液壓、氣壓傳動教學培訓的軟件[3]。利用Fluidsim做的液壓基本回路和典型液壓系統仿真程序能夠直觀地顯示液流過程和對元件的工作狀態進行控制,這樣,不管液壓系統多么復雜,其工作過程和原理都能直觀地展示出來,不需要學生再想象各元件的動作和狀態,對所講內容很容易理解。

四、考核方法多樣,注重過程考核

要讓學生學好一門課程,一方面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要加強督促,公平、合理考核。本門課程筆者采用了結課考試、實驗、小設計和平時成績綜合考核的方式。

為了引起學生對實驗課的重視,提高動手能力,實驗成績的評定不僅僅看實驗報告,還要看學生在實驗課上的表現,比如對動手能力強、清楚實驗過程、獨自設計液壓回路并組裝和驗證的學生的實驗成績要給高分。除了平時布置作業,我一般還會安排兩次過程考核,作為平時成績的主要組成部分,一次是在課程中期利用一節課的時間安排一次小測驗,一次是在課程即將結束時布置一次小的課程設計。課程設計以分組的形式進行,一組一個設計題目,設計的內容一般結合科研和工程實際,要求學生課后查閱資料,按照要求設計好后做出PPT,課堂上以小組答辯的形式考核,這種方式增強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很受歡迎。

五、結語

通過上述教學手段和方法在《液壓傳動》課程中的應用,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了其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更加直觀地學習本門課程的內容,理解得更深刻,學習不再感覺枯燥,在學好本門課程的同時,也為畢業后從事相關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賴云英.液壓傳動課程教學方法淺析[J].中等職業教育,2012,(7):40-42.

篇9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互換性;教學改革;實踐能力

培養高層次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創新型人才是目前我校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也是本課程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互換性原理與測量》是機械類、機電類、儀器儀表類、材料成型等專業必修的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技術基礎課。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掌握公差與配合相關基本理論、了解標準化的生產思想、掌握精度測量的基本方法;能夠看懂圖紙中技術要求并對給定的零件進行精度設計。本課程的知識與貫穿于機械產品的設計、生產、使用、維修整個生命周期,是學生學習后繼專業課程的基礎,是聯系設計類課程和工藝類課程的紐帶,更是學生畢業后從事專業技術工作的基礎。我校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這一目標對該課程進行了一系列教學改革。

1傳統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作為機械專業的一門專業技術基礎課,該課程開設在大一下學期,學習本課程之前學生只學過《機械制圖》《機械工程材料》兩門專業課,因此學生專業知識薄弱,對機械專業術語接觸相對較少,對教材中提到的很多概念、術語似懂非懂立理解不夠深刻;另外,該課程符號多,概念多,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下,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積極主動性及自主學習能力較差,導致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在教學內容上,傳統教學重點講解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尺寸的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尺寸鏈等內容,對于具體零件的精度設計及檢測往往講的很少甚至不講,這將導致學生在后期的機械設計課程設計、機床夾具課程設計、畢業設計中零件精度設計時對互換性原理與測量知識的運用能力明顯較弱,甚至無法將所學知識進行熟練運用。本課程總學時一般為32學時,實驗教學環節僅有4學時,設置尺寸的測量、幾何公差及粗糙度檢測兩個實驗環節,由于學時有限,學生對實驗器材的結構原理,操作方法,數據處理等都不夠熟悉,實驗課上學生就像走馬觀花,看實驗老師演示完后自己對實驗儀器、操作方法、理論與實驗的聯系仍然糊里糊涂,對實驗的內容稍作修改,讓學生自己完成都很困難。因此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不夠,難以適應以后的工作需求。傳統的對課程的考核往往采取期末考試定成績的方式,這種方式下考試內容多重理論輕應用,學生為了取得高分通常是死記硬背,忽略了對知識的應用。且因考試設置在期末,對于試卷中反饋的問題教師往往也不能及時對學生進行輔導及糾正。可見這種考核模式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上述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明顯不符合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本次教學改革的重點。

2教學改革的措施

針對以上問題,我院從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評價體系等多方面入手積極進行教學改革,探索出了一套適合我校學生的教學模式。

2.1教學內容以工作需求為導向

為適應人才培養目標,提高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在教學內容設計上充分考慮學生以后工作需要精選教學內容,將其劃分為三個模塊:模塊一:基本理論知識,包括尺寸的公差及檢測、幾何公差與檢測、表面粗糙度及其檢測。模塊二:典型零件精度設計與精度檢測,內容包括齒輪、螺紋、軸承、鍵連接等零件的精度設計方法與精度檢測方法。模塊三:機械零件測繪與精度設計綜合實訓,該環節需學生綜合運用所學機械制圖及互換性原理與測量的知識對給定零件進行測繪及精度設計。在學時分配上,模塊一:16學時,模塊二:8學時,模塊三:8學時。實驗環節不再占據理論課時,實行開發性實驗管理。通過教學內容的調整,有效改善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刻,對知識運用能力差的問題。

2.2產品零件進課堂,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

針對上述提到的學生對教材中的概念術語似懂非懂的問題,我校在教學改革中充分利用現有教具模型、并從工廠搜集一些機械零件,包括齒輪,軸承,軸,箱體,端蓋,螺紋,減速器,齒輪油泵等,上課時將零件帶到課堂,并在講解理論過程中及時與這些實物結合進行舉例,將理論與實踐有效結合,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例如,講解“孔和軸”的概念時,先給出基本概念并作出解釋,后可以將軸承、齒輪、帶輪等模型讓學生觀察,將“孔”的概念與軸承內圈、齒輪孔、帶輪孔、鍵槽等實物結合起來,將“軸”的概念與軸承外圈、傳動軸、鍵等實物結合起來。這樣使得概念不再空洞,難以理解。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識,又對典型的零件結構多了一份認識,很好地解決了學生對知識理解不深刻的問題。

2.3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在課堂上只有讓學生的思想充分活躍起來,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針對不同的教學模塊采取不同教學方法,包括啟發式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案例式教學、小組討論方式教學。例如,講解尺寸公差的選用,幾何公差的選用,粗糙度的選用等章節時可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式。教師先給學生介紹選用公差的基本原則,并舉例說明,之后可將學生進行分組,每個小組分一個零件,讓同學針對具體零件進行討論,要求明確零件的結構、工作原理、材料等常識,后討論如何選用尺寸公差、幾何公差及粗糙度。并規定每一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對討論結果進行闡述。最后由老師點評、總結。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真正參與了,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及運用都是一個很好的提升。

2.4建立開放式教學體系,讓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

為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我校對公差與測量實驗室進行了充分的開發利用,并實現開放式管理,開發了十幾項開放性實驗,實驗清單中既包括孔的尺寸測量、軸的尺寸測量、各種幾何公差的測量,表面粗糙度的測量等基本的測量項目,也包括綜合性測量項目,對于給定的零件按照圖紙要求檢測其尺寸、幾何公差、粗糙度,并作出合格性判斷。實驗清單中的所有項目與理論課緊密結合,例如,理論課講完尺寸公差與檢測,學生課后可到實驗室學習該部分相關的實驗項目,在理論課講到典型零件的精度設計及精度測量時,學生課后可到實驗室學習綜合性實驗測量項目。實驗教學不僅要完成使用儀器的訓練,而且要培養學生分析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學到有關量儀工作原理和讀數原理方面的知識,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要全面完成這些任務實驗應該:(1)要有真實性;(2)要有代表性;(3)要利用實驗機會聯系實際,使學生掌握儀器的工作原理和讀數原理。每一實驗操作前要求學生參考實驗指導書,自己學習相關實驗設備名稱、結構、原理、使用注意事項、實驗操作步驟、方法,進入實驗室后先對學生前期準備知識進行考核,考核通過后才能進行相應的實驗操作,操作過程中遇到問題由實驗老師及時給予指導,實驗完成后,要求提交實驗報告的內容中需要有本次實驗的詳細記錄,包括實驗設備、實驗步驟、零件圖并在圖中標注所測量的尺寸公差、幾何公差、粗糙度等項目。開放性實驗室的建立,改變了以往老師演示學生觀察的實驗課模式,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2.5綜合實訓強化教學效果

在課程最后一個模塊設置機械零件精度設計與綜合實訓環節,要求學生對給定的具體零件分析其工作原理,使用要求,對零件進行測繪并對關鍵位置進行精度設計,最終以零件的三視圖并標注尺寸公差、幾何公差、表面粗糙度及熱處理方式等具體技術要求的形式提交大作業,這一過程將所學理論知識與實踐緊密結合,并將機械制圖、互換性、機械工程材料的知識有效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體會到各門課程之間不是孤立的。該環節的實施讓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進行了有效的鍛煉,在后期的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中對本課程知識的運用能力有了明顯提升。

2.6建立合理的教學評價體系

在本次教改過程中,打破過去單一的考核模式,建立多元化考核方式,實行理論與實踐雙向考核,理論考核又分為階段性考核、課堂現場考核、期末考核等方式。實踐考核包括開放性實驗動手能力考核,綜合實訓考核等。每次考核內容教師都要嚴格把關,對考核中發現的問題,也可以在后期的教學中給予及時的指導及訓練。在理論與實踐的雙重考核下,改變了以往應試教育的弊端,讓學生更加重視實踐動手能力訓練。

3結論

互換性原理與測量作為一門重要的技術基礎課程,在教改中有效地提高了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夠熟練運用所學知識,符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另外在教學改革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問題,后期改革的方向如下:3.1師資隊伍建設問題由于教師多年在高校承擔理論教學工作與實踐生產存在明顯脫節,隨著社會的進步,生產的發展,教師所教授的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就需要教師了解生產發展前沿,在以后的教改中,應注重教師隊伍的培養,利用假期讓教師多參加生產實踐。3.2教材建設問題針對教學內容的調整,傳統的教材不再符合教學要求,因此編寫適合我校學生使用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教材迫在眉睫。

4致謝

能夠取得以上教學改革的成效,是我們機械基礎教學團隊各位老師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此對在教改中付出辛苦汗水的各位同事表示感謝。

參考文獻:

[1]賈鑫.淺談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J].河南農業,2009,(5):41-49.

[2]林明山.基于做中學學中做的高職模具專業教學改革實踐與探索[J].模具工業,2012,(10):68-70.

篇10

一、引言

《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課程可以使學生建立機電產品的一體化設計思想,把電子技術、傳感器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機械技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并且能運用所學知識對機電一體化產品進行分析或設計,使學生具備解決生產過程中機電設備的運行、管理、維護和改造等實際問題的初步能力。這門課程既涉及理論知識的學習,又強調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因此非常適合運用案例教學法。通過設計合適的教學案例及實訓教學裝置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分析、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多學科問題和相關技術,采取即學即用、理論與實踐無縫對接的教學方法,掌握案例中的科學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工程實踐能力,形成一個為解決問題學習,帶著任務探索實踐的學習氛圍,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學生通過自導引小車案例,完成從機械本體設計、裝配、電控系統搭建、程序框圖及程序代碼編寫的全部過程,培養學生設計、調試及研發的能力,提高學生解決工程實踐問題的能力。

二、自導引小車案例教學內容設置

1.理論教學內容。自導引小車是工業生產中得到廣泛應用的典型車間自動設備,此系統從單片機控制系統硬件及運動軌跡算法、軟件編程等方面鍛煉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自導引小車理論教學內容包括:介紹自導引小車簡介及應用場合;自導引小車的工作原理;導引方式分類;路徑規劃;單片機控制系統;直流電機脈寬調速知識及實現方法;軌跡識別傳感器原理及應用;雙電機驅動行駛系統策略分析;Keil C單片機軟件編程及調試。講授時與案例相關的內容重點講解,將已經學過的分散知識融合到一個案例,讓學生體會到所學知識之間聯系,對機電一體化的五大組成部分有更加明確的認識,掌握該實際工程應用中所涉及的內容和設計方法,實現系統地運用所學知識指導實際工程的目的。

2.工程實訓內容。自導引小車案例實際操作環節為4周時間。在這4周中,首先完成機械結構設計;利用Proteus進行自導引小車控制系統硬件原理圖設計和軟件仿真;進行自導引小車運動軌跡設計;在采購來的電子元件和自制的一些零部件的基礎上,組裝自制自導引小車模型和搭建電路板實物;利用Keil C編程軟件進行控制系統軟件程序開發;自導引小車設備循跡、調試、運行等主要環節。(1)自導引小車機械系統設計,包括傳動系統、轉向系統。要求:自導引小車模型載重50kg。(2)自導引小車控制系統設計。主要電氣元件包括:AT89C系列單片機、直流電機、直流電機驅動器、循跡元件、避障元件等外圍芯片。(3)控制系統軟件程序開發。要求實現按照預設軌跡運動并能實現調速。(4)自導引小車系統調試。上述四部分內容基本控制在每周完成一項內容,各項任務完成之后,總結并整理相關資料。

三、案例實施過程中注意事項

案例教學的目標是否實現,主要依賴兩方面:(1)教師指導作用的實現;(2)學生自身重視程度。鑒于上述兩點,筆者認為在進行自導引小車案例教學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1.充分了解學生的動向。這個案例學生積極性比較高,但是忽略控制知識要求較高,機械結構也要兼顧的特點。教師要了解并根據這情況,從內容設置上要強調機械部分的重要性,在控制電路原理上要多提高,不能只滿足小車能跑起來的外在現象,對于深層次的理論知識也要掌握,這樣才算真正學懂單片機控制的機電一體化系統。

2.充分發揮學生之間的帶動作用。在案例實施過程中,教師每天到場進行指導。但是大部分時間學生之間的交流更方便,學生在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學生之間互相切磋問詢更能提高學習的效率和興趣。出現共性問題時,教師要進行指導。學生還自發建立了QQ群,有問題都可以在群里商量討論,教師也可以參與到其中。學生在整個案例實施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學生和學生的互動交流,把主動權交給學生。

3.嚴格把關考核環節。這一案例教學是在本科生教育中應用的,學生人數較多,鑒于案例實訓資源有限,學生分組進行,一組學生共用一套實訓設備,共同完成整個設計任務。因此,教師要嚴把考核環節,在案例實施過程中,通過平時考勤、觀察,最后,了解每個學生學習動手情況,根據學生承擔的任務內容進行答辯提問,以杜絕學生沒有認真參與現象的出現。最終目的是要讓選擇這一案例的每個學生都能有所收獲。

四、自導引小車案例考核方法

由于教學分理論與實踐兩個部分內容,因此考核方式將分為筆試試卷和工程實訓兩個部分。其中,筆試考核部分,本案例理論知識考核占《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試卷總分數的20%;工程實訓部分分組完成,每組需要完成以下內容:(1)案例設計說明書1份;(2)機械結構三維模型圖1張(電子版),二維設計裝配圖1張及主要零件圖;(3)電氣系統原理圖1張;(4)程序框圖及程序清單;(5)演示視頻。每項內容占20分,工程實訓總分數為100分。最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答辯,以設備能夠調試運行為通過主要指標,同時對每個人對設備的總體方案和主要內容進行陳述,對其負責的部分內容進行答辯詢問,回答問題完整且正確才算通過。這個可以督促每個人認真訓練,達到培養其工程實踐能力的目的。

五、案例教學實施效果分析

案例教學在機械2012級、2013級機電方向本科生中進行,《機電一體化系統設計》課程共40學時理論教學,共講述5個案例,該案例占6個學時。教師通過積極備課,完善自導引小車案例教學內容。理論教學多以圖片和視頻形式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有更直觀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從實踐效果看,效果比以往單純文字講述要好很多。自導引小車案例工程實訓共有20名學生選擇該案例。20名?W生分成4組,每一組都動手裝配調試一套自導引小車設計和工程實訓過程,每一組的設計方案要求和參數不一樣,小車所行走的軌跡不一樣,最后提交要求的全部資料。通過對本次工程實訓教學實施過程的觀察和思考,結合學生的實際實施情況和最后答辯考核情況,效果分析如下。

1.對于自導引小車機械系統設計任務,實訓裝置是小車模型,機械結構較簡單,要求學生根據工廠使用的自導引小車,增加機械結構的強度進行結構設計計算,進行三維圖、二維圖、零件圖的繪制。該環節主要訓練學生機械結構設計、計算校核關鍵部件以及?C械制圖能力。由于學生進行過機械設計課程設計,對于機械圖具有較好的基礎,比較容易完成。主要是要學習三維軟件的使用。同學們根據未來各自希望從事的專業,選取了不同的三維軟件來進行制圖。

2.對于電氣控制系統設計任務。學生們對實際電氣控制系統和電氣元件了解有限,前續課程缺乏電氣控制系統的課程設計,學生通過自學所用開發軟件Proteus和編程軟件Keil C,掌握了實際工程中電路原理圖設計,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通過硬件電路圖的實物實現環節訓練了學生線路板的印刷、實物連線及硬件系統檢測能力。從效果來看,學生們在實訓過程中掌握了控制系統硬件原理圖及其電氣元件,了解了實際工程中的接線方法,加深了對機電一體化控制系統的認識,培養了他們運用已學知識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