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災防治措施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地災防治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地災防治措施

篇1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2 文獻標識碼: A

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資源發(fā)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兜刭|災害防治條例》規(guī)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1、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又稱第一環(huán)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huán)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防治措施:治理滑坡可以從以下兩個大的方面著手: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滑坡的發(fā)生常和水的作用有密切的關系,水的作用,往往是引起滑坡的主要因素,因此,消除和減輕水對邊坡的危害尤其重要,其目的是:降低孔隙水壓力和動水壓力,防止巖土體的軟化及溶蝕分解,消除或減小水的沖刷和浪擊作用。具體做法有:防止地表水進入滑坡區(qū),可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在滑坡區(qū)內,可在坡面修筑排水溝。在覆蓋層上可用漿砌片石或人造植被鋪蓋,防止地表水下滲。對于巖質邊坡還可用噴混凝土護面或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排除地下水的措施很多,應根據邊坡的地質結構特征和水文地質條件加以選擇。常用的方法有:a水平鉆孔疏干;b垂直孔排水;c豎井抽水;d隧洞疏干;e支撐盲溝。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 通過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其抗滑力,減小滑動力。

常用的措施有:a削坡減載;b邊坡人工加固。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wěn)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防護措施主要有: 遮擋、 攔截、支擋 、護墻、護坡、 鑲補溝縫、 刷坡(削坡)、排水。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防治措施:根據滑坡泥石流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guī)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

2.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造成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防護措施:(1)避讓防災;(2)工程設防;(3)拆除

2.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fā)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tài)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fā)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

人工誘發(fā)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fā)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wěn)定至不穩(wěn)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fā)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yōu)碾y的發(fā)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fā)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fā)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fā)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fā)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fā)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人工誘發(fā)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3.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

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DZ/T0218-2006);

(2)各類工業(yè)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2-2002);

(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guī)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

3.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3.2.1 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fā)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3.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yè)規(guī)范,《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2.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l)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tài)平衡,改善自然環(huán)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fā)揮其效益。 根據調查區(qū)地質災害特點和自然經濟條件,泥石流區(qū),地面塌陷區(qū)及水土流失區(qū)應采取封山育林,退耕還林等防治措施,減少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和經濟損失。

(3)避讓措施

①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zhèn)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

②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qū)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4、結束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地質工程勘察、檢驗監(jiān)測及設計施工與災害防治技術實用手冊.中國知識出版社.2007-11

[2]胡茂焱.地質災害與防治技術.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9

篇2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1.巖土工程

巖土工程是歐美國家于20 世紀60 年代在土木工程實踐中建立起來的一種新的技術體制。巖土工程是以求解巖體與土體工程問題,包括地基與基礎、邊坡和地下工程等問題,作為研究對象。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合理開發(fā)與管理的思想。

2.地質災害

不良地質現象通常叫做地質災害,是指自然地質作用和人類活動造成的惡化地質環(huán)境,降低了環(huán)境質量,直接或間接危害人類安全,并給社會和經濟建設造成損失的地質活動和現象。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huán)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裂縫、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巖爆、坑道突水、突泥、突瓦斯、煤層自燃、黃土濕陷、巖土膨脹、砂土液化,土地凍融、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

3.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地質災害的分類,有著不同的角度與標準,分類比較復雜。就其成因而論,我們將地質災害分兩大類:一是主要由自然變異而導致的地質災害,稱為自然地質災害。一是主要由人為作用誘發(fā)的地質災害,則稱為人為地質災害。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一半以上的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開發(fā)資源、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4.地質災害的危害

我國地質構造較為復雜,人口眾多,總體承災能力比較弱。這些國情決定了我國地質災害類型多、分布范圍廣、發(fā)生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特點。近年來,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時有發(fā)生。相關統(tǒng)計數據表明,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分布范圍占據國土總面積的一半左右,以西南、西北地區(qū)災害最為嚴重。據統(tǒng)計每年由這類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至少達80~90 億元。

二、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誘因及防治措施

1.主要自然地質災害的誘因

上文中已經提到,我國自然地質災害主要包括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這些地質災害的誘因主要是:造成滑坡的誘因有:地震;降雨和融雪;地表水的沖刷、浸泡、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開挖坡腳;蓄水排水;堆填加載;劈山放炮,亂砍亂伐。崩塌的誘因:采掘礦產資源;道路工程開挖邊坡;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堆(棄)渣填土;強烈振動。泥石流的誘因:不合理開挖;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濫伐亂墾。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地面變形: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據不完全統(tǒng)計,目前中國發(fā)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zhèn)有70 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多個,最大沉降量已近3m。這些城市有的是孤立存在的,有的是密集成群相連的地面沉降帶(區(qū))。

造成中國城鎮(zhèn)地面塌陷、變形的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人為地質災害的誘因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fā)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tài)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例如:礦產資源和能源的開發(fā)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也經常造成地質災害的發(fā)生,比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導致水土流失,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fā)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fā)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fā)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據統(tǒng)計,有50%以上的地質災害是由于人為原因引起的。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要防治地質災害,首先要了解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特點。地

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

樁+ 錨拉+ 擋板+ 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

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

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方

法。

其次,防治地質災害要堅持三項原則:

一是以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和全面規(guī)劃,突出重點

的原則。

大量的地質災害屬于自然災害,其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隨著科

學技術不斷發(fā)展和防災經驗的不斷積累,一些地質災害的先兆是可

以被人們捕捉到的,我們可以通過這些信息,預報預警地災,或者采

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二是區(qū)分地質災害類型,明確責任劃分

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質災害,由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治理,人為

因素引發(fā)的地質災害堅持“誰引發(fā)、誰治理”的原則。災害治理投

入大、工期長,相關條例明確自然災害治理由的治理責任。

三是堅持統(tǒng)一管理、分工協(xié)作的原則。

相關部門要做好全國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xié)調,分工協(xié)作,

指導和監(jiān)管工作。

最后,還做好地質災害防治的工程實踐,包括以下幾點: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等災害的成因特點、運動模式、易發(fā)性及防治目標來制定。

(1)根據災害的類型和成因,確定災害的主要防治途徑和方

法;(2)根據災害的發(fā)展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量與度。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

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yè)規(guī)范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和方法有:支(攔)擋工程、護坡工程、排(截)水工程、加固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災害,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

(2)避讓措施

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應根據就近原則、轉移地(接受戶)不受地質災害或其它災害威脅的原則進行操作。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調查區(qū)需搬遷避讓或已搬遷的災點。

三、結束語

總之,對于巖土工程地質災害的防治要貫徹“預防為主,整治為輔”的原則。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防和檢測,居安思危,要主動預防,不要災后治理。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相信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1]徐丹,曲海英;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

黑龍江科技信息.2011 年18 期

[2]黃金榮;淺析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J].科技與企業(yè).

2012 年第7 期

[3]張小飛,徐林榮;巖土工程災害分析及防治對策[J].山西建

篇3

[關鍵詞]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技術;措施

中圖分類號:TV223;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4)42-0228-01

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

1.滑坡

滑坡是常見的地質災害之一,它是由于地下水活動、河流運動、地震、雨水侵蝕等原因讓土壤或巖體在重力下出現整體或部分順坡下滑的現象。出現滑坡的原因有這樣幾種,一是由于斜坡處的土壤由于長期受到地表水的沖刷造成的,二是人為亂伐樹木,導致植被破壞,土壤無法被植物根系所涵養(yǎng),導致土體松散,發(fā)生滑動現象,三是地震影響了斜坡的穩(wěn)定性。造成滑坡問題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為原因,而對于不同地區(qū)的滑坡現象,就要采用不同的處理方式,比如江河湖泊多的地區(qū),要對易發(fā)生滑坡災害的岸坡進行加固防護,對于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qū),或者位于地形斷裂帶的地區(qū),都要根據地質構造開展防治措施。

2.崩塌

崩塌是陡坡上的巖土由于出現裂縫或者裂縫嚴重,根部失去支撐,而出現垂直下滑或折斷的情況,由于巖體失去了支撐,從母體脫落下來,沿陡坡翻滾到坡腳,一般也成為土崩,而如果出現的規(guī)模巨大,也成為山崩,大量巖塊凌亂的堆積在山腳下,就叫做石堆或巖堆。

產生崩塌的原因一般都是人為因素居多,人們對礦產資源開采的過程中會出現巖土體的強烈震動,或者開采過程中需要運用炸藥爆破等,都會破壞巖土體的穩(wěn)定性,而水庫發(fā)生滲漏后對巖土內部不斷地軟化也是造成崩塌發(fā)生的原因,總之就是,巖土體不正常的荷載破壞了自身的穩(wěn)定性。

3.泥石流

當前人們不合理的開采挖掘讓土坡表面破壞嚴重,或者修筑鐵路、公路的過程中,不合理的開挖破壞了土層自身的穩(wěn)定,山體滑坡最容易形成泥石流,特別是一些地勢險峻復雜、溝谷相并的地區(qū),在經歷連續(xù)降雨后,時常隨山體滑坡瀉下大量泥沙,形成特殊的泥沙洪流,泥石流由于速度快、破壞力大、沖擊強對村落和公路破壞巨大,一旦發(fā)生就會嚴重破壞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

4.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同樣也是有兩種因素促成的,主要包括地面沉降、地面裂縫以及地面塌陷的問題,地面的開裂、下沉對于城鎮(zhèn)安全和人民生命有嚴重威脅,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我國發(fā)生地面沉降的城鎮(zhèn)越來越多,截至目前,全國有70多個城鎮(zhèn)都出現了此種問題,有些城市地面沉降問題達到了3米。造成地面變形塌陷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人們過度開采地下水,導致土層支撐能力下降導致了地面沉降,而是礦產資源的開采導致土層空缺引發(fā)的發(fā)現,另一種是自然導致的可溶巖孔隙引起的塌陷。

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

由于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自身具有復雜性、多變性等特點,因此對于其施工工藝的選擇通常都是地下施工,其工藝流程、施工工法和施工工序都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的十分相似。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有:

1)現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技術和規(guī)范有《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DZ/T0218-2006)。

2)各類交通建設中的對于地面沉降、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有《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

3)各類水利電工程的土石方和巖石工程的有關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有《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guī)范》(DL/T5083-2004),也可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的參考。

4)各類市政和工業(yè)與民用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處理、高切坡、深基坑等涉及到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有《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2-2002),也可以作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的參考。

三、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防治措施

1.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在更多的改善自然環(huán)境上采取積極措施,比如退耕還林,植樹護坡或者合理規(guī)劃放牧的方式都是生物防治的重要措施,總結一下生物防治有許多優(yōu)點,比如投入的資金較少,且防治效果好,可以應用的范圍較廣,雖然投入的治理資金少,但是可以有效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并且對于保持生態(tài)平衡有長遠作用,但是這種方法也優(yōu)缺點,就是收到效果的周期長。所以地質災害的生物防治措施要根據具體情況開展,比如當地發(fā)生泥石流、山體滑坡的情況嚴重,那么就必須采用封山育林、合理耕牧的方式。

2.工程防治措施

工程防治措施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一項重要措施,它對于地質災害的治理很直接并且效果明顯,但是同樣工程防治措施是要根據地區(qū)具體情況來開展的,比如由于房后切坡出現了輕度的滑坡,那么就要采用支護擋板或者對滑坡后緣進行排水,而如果出現的滑坡問題嚴重,出現了大型現象,那就不能在使用消方減載的方式進行治理,而是要進行具體的工程勘探獲得資料再防治。

3.避讓措施

避讓措施也是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的一種重要方式,主要有兩種措施,一是雨天避讓,二是搬遷避讓,雨天避讓的措施就是指對于一些常年雨水豐,且非常容易收到雨水侵蝕帶來地質災害影響的地區(qū),當進入雨水密集時期,就要幫助居民避開這段易發(fā)生災害的時期,比如轉移居民到鄰近地區(qū),雨天避讓的原則就在于轉移居民到安全地帶,不讓災害威脅到群眾生命和財產。搬遷避讓是雨天避讓的進一步措施,同時也需要花費的大量的防治資金,如果當地受災嚴重,那么就要將居民搬遷安置到安全的地區(qū),在這方面要進行詳細的資金考察,就是如果防治的資金已經遠遠大于居民搬遷的資金,那么就應當考慮此種措施。

四、結束語

地質災害對我國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危害,我國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來防治地質災害的發(fā)生而對人民造成的損害,這是一項需要我們長期堅持做的工作。只要長期堅持下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就一定能做好,為確保環(huán)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李峰,婁方旭.論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技術及防治措施[J].今日科苑,2010,12:33-34.

篇4

關鍵詞: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1、巖土工程與地質災害的內涵

地質工程學,是研究與解決從規(guī)劃到竣工乃至工程運行后效的全過程的與地質有關的工程問題的科學。它把地質體乃至地質環(huán)境作為工程系統(tǒng)的組成部分來對待,這顯然符合大系統(tǒng)工程學的思想,它包含巖土工程和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兩個方面,但以后者對其特點的反映更為深刻。巖土工程是指工程建設中涉及巖土體的開挖與加固;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對自然或人為作用產生的有害地質現象進行防范與防治。后者包含了更全面地對地質生態(tài)環(huán)境合理開發(fā)與管理的思想。

地質災害是指由于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危害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或使人類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環(huán)境、資源發(fā)生嚴重破壞的地質現象。《地質災害防治條例》規(guī)定,地質災害包括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災害。

在我國,大多數地質災害現象都是人為因素引發(fā)的,據有關資料統(tǒng)計,近年來我國每年因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約占各種自然災害的1/4至1/5,因此,減少或制止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行為、及時采取地質災害預防和防治措施,是我國當前減少損失的首要途徑。

2、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危害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tǒng)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十分發(fā)育。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qū)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又稱第一環(huán)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huán)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2.1 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

(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滑坡發(fā)生的規(guī)律:

下列地帶是滑坡的易發(fā)和多發(fā)地區(qū):(1)江、河、湖(水庫)、溝的岸坡地帶,地形高差大的峽谷地區(qū),山區(qū)鐵路、公路、工程建筑物的邊坡等。(2)地質構造帶之中,如斷裂帶、地震帶等。(3)易滑(坡)巖、土分布區(qū)。(4)暴雨多發(fā)區(qū)及異常的強降雨區(qū)。

2.2 崩塌

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wěn)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

(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2.3 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

(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2.4 地面變形

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fā)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zhèn)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qū))。造成中國城鎮(zhèn)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地面塌陷發(fā)生的規(guī)律:

(1)巖溶強烈發(fā)育的純可溶巖分布地帶或沿其與非可溶巖的接觸地帶;(2)沿可溶巖中的斷裂帶或主要裂隙交匯破碎帶,巖層劇烈轉折、破碎的地帶;(3)松散蓋層較薄且以砂石為主,其底部粘性土層缺失或甚薄(一般不足1-2米)的“天窗”地段;(4)巖溶地下水的主逕流帶或巖溶管道上;(5)具有潛水和巖溶水雙層含水層分布地帶;(6)巖溶地下水的排泄區(qū);(7)巖沉吟地下水位在基巖面上下頻繁波動的地帶,或受排水影響強烈的降落漏斗中心及近側地段;(8)臨近河、湖、塘地表水體的近岸地帶;(9)巖溶地下水位埋藏較淺的低洼地帶。

2.5 人為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分析

人為活動加劇或加速地質災害的發(fā)生所帶來的危害性大大超過正常狀態(tài)下產生的地質災害所帶來的損失。如:礦產資源的開發(fā)以及鐵道、公路等各種工程建設的開挖,亦經常加劇地質災害的發(fā)生,如:土壤侵蝕、地面塌陷與沉降、滑坡、巖爆、泥石流、荒漠化以及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等災害。人工濫伐森林資源,也造成土壤侵蝕、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并導致洪災的加劇發(fā)生。人工爆破也會誘發(fā)巖溶塌陷、滑坡等災害的發(fā)生,還有可能引起連鎖性的巖溶塌陷。

人工誘發(fā)地質災害的特點如下:

一是誘發(fā)速度快。在自然地質演化及氣候變化過程中,巖體由相對穩(wěn)定至不穩(wěn)定的變化,經歷長時間過程。而人工因素誘發(fā)下,就大大地縮短了自然演化時間,加速巖土體的巖性變化,而導致突變?yōu)碾y的發(fā)生,并造成更大的損失。

二是誘發(fā)災害面廣。自然地質災害的發(fā)生,除了特大災害之外,一般其危害性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人工因素誘發(fā)下,其危害性就具有更大的影響面。例如由于生物資源———森林的破壞,工程的大規(guī)模開挖,影響的是區(qū)域性環(huán)境惡化,誘發(fā)區(qū)域性旱澇災害,以至引發(fā)全球性荒漠化。人類活動產生的升溫效應,對氣候及地質災害誘發(fā)作用的影響也是全球性的。

三是災害損失巨大,除了地震之外,人工誘發(fā)的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是嚴重的。隨著經濟建設的發(fā)展,人工誘發(fā)地質災害所造成的損失,仍會不斷增加,目前估計地質災害損失每年約500億元,而受到威脅的就是這些數據的數倍至數百倍。1998年洪災損失2000多億元,死亡1432人,其中不少損失是通過地質災害而產生的。

3、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主要有:

篇5

【關鍵詞】煤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引言

由于地質相對復雜,煤炭開采過程中很容易出現地質災害,這些地質災害直接危害礦區(qū)居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地質災害的產生和延續(xù),使人們無法安居樂業(yè),治理災害的工程量巨大,耗資不菲,工期較長。因此,需要及時找出相應的災害治理措施,以免造成更大的災害。

1 煤礦地質災害的特點

群發(fā)性,采煤工程破壞地質環(huán)境的平衡。引起地質環(huán)境的反饋,其反饋行為所導致的災害往往不是孤立的,常在同一煤礦區(qū)某一時段集中形成災害群。衍生性,原生環(huán)境地質災害還常常衍生一連串的次生災害,形成一系列有成因聯(lián)系的災害鏈。例如煤礦生產對環(huán)境的影響可分為直接的(通常是長期的)和間接的(通常是短期的),但兩種類型的環(huán)境影響結果可以認為是一種連鎖反應。區(qū)域性(如下圖所示),就各種災害的內部聯(lián)系而言,它們受一定區(qū)域性條件控制,如受區(qū)域性構造條件、區(qū)域性煤系巖性組合特征、區(qū)域性煤變質條件、區(qū)域性地理條件和區(qū)域性氣候條件的控制和影響。因此,在災害時空演化和分布上表現出區(qū)域性的特點。發(fā)災持續(xù)時間的多樣性,煤與瓦斯突出、瓦斯爆炸、煤塵爆炸、礦井突水、頂板冒落等災害,往往具有突發(fā)性,發(fā)災時間短、強度高,破壞性大。

圖1 地質災害區(qū)域特征

不可避免性和可防御性,煤礦環(huán)境地質災害是按一定規(guī)律、達到一定程度后發(fā)生的。在目前技術經濟條件下,乃至今后一定時期內,要完全避免是不可能的。但這些災害又是可以防御的,隨著研究的深入、經驗的積累,依靠科技進步進行預測預報和積極治理,對災害進行控制,減少災害,減輕災害損失是可能的。

2 煤礦地質災害產生原因

2.1 客觀原因

采礦過程,從地殼內部挖出了極為巨大量的礦石和巖石。誠然,不論采礦的手段是鉆采、坑采,還是露天開采,還是液采,實際上都是肢解地殼的機體,過后會留下千瘡百孔的空洞。這就使本來呈自然平衡的地殼,出現了新的不平衡和不諧調,導致了地殼物質的不穩(wěn)固性。這是誘發(fā)礦山地質災害的本質原因。采礦特別是地下采礦必須要排凈礦坑下積水和處理地層漏水,這又造成地下水的不平衡,進而導致地層的不平衡性和不穩(wěn)定性。

2.2 主觀原因

相當長時期以來,地方和民營小煤礦等如雨后春筍般發(fā)展,它們與國營大礦山爭奪資源或單獨或寄生于國營大礦山之上,每個小礦山在大礦山上挖一個洞,宛如一個個瘡疤,極易發(fā)生瓦斯泄露和透水等事故。

3 實例分析

3.1 地質災害概況

某煤礦位置屬構造侵蝕中山地形地貌。地質結構簡單,地形起伏較大,構造不發(fā)育,在井田區(qū)域內未發(fā)現崩塌、滑坡、泥石流、潰壩等地質自然災害。礦區(qū)所處位置為山區(qū),年降水量1502.2mm,雨量頗豐,多集中在6~9四個月,汛期常會在短時間內形成集中降水,水量較大,是誘發(fā)山洪、泥石流、滑坡等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煤礦在開采過程中,采空區(qū)上方的地表可能會出現裂縫或塌陷坑等地質災害,多集中于山體林地內。因此,要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防止地質災害事故發(fā)生。

3.2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3.2.1 加強地質災害排查工作

地質災害防治監(jiān)測小組負責每月對礦區(qū)范圍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組織不少于一次“拉網式”排查;每次大雨過后要臨時增加一次地質災害排查,對排查中發(fā)現的隱患由相關科室負責人及時制定防治方案,限期整改并監(jiān)督落實。每年汛期來臨之際,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安排人員負責礦區(qū)范圍內的巡查工作,重點巡查具有潛在重大危害的滑坡和地面塌陷、塌方等可能因暴雨誘發(fā)的隱患點。對查出的隱患地點,要設立醒目、永久的警示標志,并及時納入群測群防監(jiān)測網絡,采取有效的防災減災措施。

3.2.2 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制度建設

煤礦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實行統(tǒng)一管理,分工協(xié)作的原則,地質災害防治辦公室負責全礦區(qū)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協(xié)調、指導和監(jiān)督工作,各監(jiān)測人員按照各自職責負責相關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全礦要進一步加強地質災害各類制度建設,形成全員防災、群測群防、責權分明的地質災害防范機制,盡職盡責,全力以赴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礦區(qū)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3.2.3 加強組織領導,落實工作責任

全礦各相關科室負責人要把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列入日常重點工作安排,堅持不懈的抓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確保各項防治措施落實到位。建立和完善工作責任制,明確具體責任人,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

3.2.4 堅持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

在汛期實行地質災害值班制度,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及成員保持24小時通訊暢通,一旦出現險情領導小組所有成員要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協(xié)調、指揮組織搶險人員進行搶險救災和善后處理工作。災情嚴重時,要立即啟動應急救援預案進行搶險救援。同時,按照災情速報制度,迅速上報災情。對發(fā)現的地質災害隱患地點,應立即組織應急調查,確認險情,采取措施進行避險和防范。

3.2.5 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體系

為切實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充分發(fā)揮煤礦群測群防網絡體系的監(jiān)測作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聯(lián)系人要配合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切實落實群測群防網絡人員對礦區(qū)范圍內各類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嚴密監(jiān)控工作,嚴格落實地質災害群測群防責任制度,切實加強地質災害防治管理工作。

3.2.6 認真落實各項地質災害治理措施

礦區(qū)一旦發(fā)生地質災害后,地質災害防治領導小組要嚴格按照已備案的煤礦地質災害應急救援預案,落實治理資金、人員進行地質災害監(jiān)測,并定期向相關管理部門上報監(jiān)測數據和資料,切實把地質災害的損失降到最低。

在煤炭開采之前對可能引發(fā)的地質災害進行預測是十分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對于有可能產生的災害應遵循“以防為主,避讓和治理相結合”的方針。在煤炭開采過程中,對于可能產生地面塌陷及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煤礦,可采取特殊的開采方法和頂板管理措施,以防止或減少地面塌陷地地裂縫等地質災害的產生,對塌陷的地表隨時進行綜合治理,以恢復和進一步改善礦區(qū)環(huán)境質量,使治理后的環(huán)境比原有環(huán)境質量更好。

參考文獻:

[1]翟文杰,鐘以章,姜德錄,王中,李芳.撫順西露天煤礦地質災害預測[J].自然災害學報. 2006(04).

[2]胡炳南.我國煤礦充填開采技術及其發(fā)展趨勢[J].煤炭科學技術.2012(11).

(上接第323頁)

(4)分站具有獨立性和兼容性。分站可以顯示及參數設置,可以現場對分站的參數進行設置,并且顯示實測數據,獨立工作而無須其它輔助設備。

(5)軟件具有循環(huán)檢測、單點追蹤、定時檢測等各種檢測手段,提供數據的查、改、刪等編輯功能,圖形處理、報表處理等分析手段,且具有水位超限報警、傳感器出水面報警等系統(tǒng)安全運行報警功能。

(6)具有遠程終端顯示及上傳等其它功能。

5 結論

通過該系統(tǒng)的應用,不但免去了繁重的人工計量工序,還大大提高了礦井防治水害方面的科技含量,確保了水情監(jiān)測數據的時效性、準確性,對礦井各處水文水量情況有了動態(tài)掌握,不但為潘謝礦區(qū)A組煤的開采提供寶貴的數據,還在預防礦井水害確保礦井安全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篇6

由于我國地理位置獨特,地質構造復雜,地球生態(tài)環(huán)境多變,加之人口眾多的農業(yè)大國,經濟較落后,承災能力弱,所有這些疊加在一起,形成災害類型多、分布廣、頻度高、強度大、影響面寬、損失嚴重的格局。

據資料統(tǒng)計分析,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等種類的地質災害在我國頻發(fā)。其中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分布范圍約占國土面積的50%,其中以西南、西北地區(qū)最為嚴重。

地質災害可分兩大類:第一類主要是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質環(huán)境問題,又稱第一環(huán)境問題,屬自然地質災害;這些災害不以人類歷史的發(fā)展為轉移;第二類主要是由人為活動引發(fā)的地質災害,稱第二環(huán)境問題,屬人為地質災害。這些災害常隨社會經濟的發(fā)展而日益增加,據地質災害成因分析,全國50%以上的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原因是人類行為,尤其是人類不合理地大量挖掘能源所造成的。

(1)滑坡,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體或巖體,受河流沖刷、地下水活動、地震、人工切坡等因素的影響,沿著一定的軟弱面或軟弱帶,整體地或分散地順坡向下滑動的自然現象。

滑坡的誘因:1)地震;2)降雨和融雪;3)地表水的沖刷、浸泡;4)河流等地表水體對斜坡坡腳的不斷沖刷;5)開挖坡腳;6)蓄水排水;7)堆填加載;8)劈山放炮,亂砍亂伐。

(2)崩塌,陡坡上被直立裂縫分割的巖土體,因根部空虛,折斷壓碎或局部移滑,失去穩(wěn)定,突然脫離母體向下傾倒、翻滾,堆積在坡腳(或溝谷)的地質現象稱為崩塌。

崩塌的誘因:1)采掘礦產資源;2)道路工程開挖邊坡;3)水庫蓄水與渠道滲漏;4)堆(棄)渣填土;5)強烈振動。

(3)泥石流,泥石流是由于降水(暴雨、冰川、積雪融化水)產生在溝谷或山坡上的一種挾帶大量泥砂、石塊和巨礫等固體物質的特殊洪流,是高濃度的固體和液體的混合顆粒流。 泥石流的誘因:1)不合理開挖;2)不合理的棄土、棄渣、棄石;3)濫伐亂墾。

(4)地面塌陷是指地表巖、土體在自然或人為因素作用下向下陷落,并在地面形成塌陷坑(洞)的一種動力地質現象。

(5)地面變形,地面變形包括地面沉降、地面塌陷與地裂縫。目前中國發(fā)生地面沉降活動的城鎮(zhèn)有70多個,明顯成災的有30余個,最大沉降量已將近3m。這些城市有的孤立存在,有的密集成群相連形成廣闊的地面沉降帶(區(qū))。造成中國城鎮(zhèn)地面塌陷原因有三:一是不合理地大量開采地下礦產資源引起的塌陷;二是表面巖溶活動引起的塌陷;三是大量抽取地下水引起地面下沉。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施工技術標準及防治措施

2.1 主要的施工技術標準總結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最大特點是隱蔽性(如抗滑樁)、復雜性(如抗滑樁+錨拉+擋板+冠梁)和多樣性(防治滑坡可采用樁,亦可采用擋土墻),以地下工程施工為工藝特點,因此與地基與基礎工程和巖土工程具有十分相近或相同的工藝流程、施工工序和施工工法。涉及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施工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主要有:

(1)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現行施工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如《滑坡防治工程設計與施工技術規(guī)范》(DZ/T0218-2006);(2)各類工業(yè)與民用和市政工程建設項目的地基與基礎、深基坑、高切坡、地基處理、基礎病害工程防治等所涉及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建筑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guī)范》(GB50202-2002);(3)各類水利水電工程的土石方、地基與基礎和巖土工程所涉及的技術規(guī)范和標準均可參考使用,如《水電水利工程預應力錨索施工規(guī)范》(DL/T5083-2004); (4)各類交通建設中所涉及的邊坡、滑坡、危巖、塌陷和沉降等工程防治的相關技術標準和規(guī)范,如《公路隧道施工技術規(guī)范》)(JTJ042-94)。

2.2 地質災害防治工程防治措施

(1)做好防治工程設計。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設計,必須根據崩塌、滑坡、不穩(wěn)定斜坡的成因機制、運動模式、易發(fā)性及防治目標制定。1)根據致災的成因確定主要防治途徑; 2)根據災害的易發(fā)程度、防治目標確定防治工程的強度和工程量。

(2)地質災害防治工程的主要工程措施。根據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現行行業(yè)規(guī)范,《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質量檢驗評定標準》等技術標準及資料分析,國內防治地質災害的主要工程類型有:排(截)水工程、支(攔)擋工程、加固工程、護坡工程、減載與壓腳工程及搬遷和避讓等。

(3)地質災害防治措施。1)工程防治措施。工程防治措施是防治地質災害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防治措施的適用條件及方式:大多數房后切坡造成的小型土質滑坡,選用滑坡后緣地表排水、前緣支擋或削方減載護坡等工程措施較為適應;對于中型以上滑坡,應根據工程地質勘察資料選擇工程防治措施。2)生物防治措施。生物防治措施是指植樹造林,種草護坡及合理耕牧。它具有應用范圍廣、投資省,能促進生態(tài)平衡,改善自然環(huán)境條件,防治作用持續(xù)時間長的特點,需較長時間才能發(fā)揮其效益。3)避讓措施:a.雨天避讓措施。對災害隱患點和變形斜坡,采取雨天臨時避讓措施,各鎮(zhèn)在防災預案的基礎上編制安全轉移預案,雨天對受威脅戶一一作轉移地點安排。b.搬遷避讓措施。對一些危險性大、危害性嚴重的地質災害,防治費用超過搬遷費用或再建房仍然受地質災害威脅的,采用搬遷避讓措施。

3、結語

巖土工程地質災害防治工程是一項長期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隨著新技術、新方法、新材料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中應用,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施工技術必將邁向新的臺階。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贛韶鐵路;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0)33-0194-02

1 工程概況

新建贛韶鐵路線路始自京九鐵路江西省的贛州東站沿既有線至南康站引出,沿章江而上經大余縣、穿梅嶺后到達廣東省南雄市,再經始興、仁化縣周田鎮(zhèn),到達終點韶關站。本段線路運營里程約211km,新建長度約180km。贛韶鐵路是連接京廣、京九兩條南北大通道,它的建設對完善路網布局,促進贛南、粵北老區(qū)經濟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2 工程可能遭受的主要地質災害預測

2.1 煤礦采空區(qū)潛在地面塌陷

擬建鐵路涉及的礦區(qū)主要為田螺沖礦、臘石壩礦及鷓鴣石小煤窯采空區(qū)。兩煤礦范圍內目前無大的塌陷發(fā)生,但局部地表可見裂縫,地表水有滲漏現象,由于兩煤礦均屬于中小型煤礦,變形周期相對較長,加上現在采空區(qū)被部分塌落的巖體及地下水充填,礦區(qū)的變形還將持續(xù)。鷓鴣石小窯采空區(qū)由于采空范圍較大,無詳細開采資料,采空情況無規(guī)律。若線路經過煤礦采空區(qū)存在采空區(qū)地面塌陷的威脅。

2.2 崩塌預測與評價

根據調查全線共發(fā)育有崩塌災害36處,其中微型崩塌24個,小型崩塌12個。根據其變形發(fā)展趨勢、穩(wěn)定性和與工程遭遇的可能性以及對工程建設的危害性預測其對工程建設的危險性。有8處處于較不穩(wěn)定狀態(tài),崩塌規(guī)模較小,對線路工程危害一般較小?,F狀及后期變形發(fā)展趨勢均對線路無影響。

2.3 滑坡預測與評價

根據調查全線共發(fā)育有滑坡災害21處,其中小型滑坡16個,中型滑坡1個,大型滑坡1個,巨型滑坡3個?;轮胁环€(wěn)定的10個,較不穩(wěn)定的8個,穩(wěn)定3個。沿線分布有三處巨型滑坡分別為黃竹頭隧道進口滑坡、惜母頂隧道出口滑坡和營足下滑坡。

2.4 巖溶地面塌陷的預測與評價

擬建鐵路沿線隱伏巖溶區(qū),屬局部不穩(wěn)定或較不穩(wěn)定地基復雜段,有巖溶塌陷發(fā)育條件和潛在危險,目前尚未產生巖溶地面塌陷災害。在隱伏可溶巖段,特別是地下水動態(tài)變化幅度較大的區(qū)段,受地下水升降變化的水動力作用,易淘蝕帶走砂層并形成土洞,進而發(fā)展為局部的地面塌陷,塌陷范圍(直徑)一般相當于第四系覆蓋層厚度。塌陷的易發(fā)地段以近河邊的巖溶強發(fā)育區(qū)為主。進行該類地質災害預測評估,主要是借鑒其它工程地質災害評估方法并結合本線路工程的工程地質條件,將巖溶塌陷的危險性等級劃分為大、中、小三級進行分段評價。線路CK67+240~CK67+380段巖溶發(fā)育程度強烈,巖溶塌陷危險性大,危害性大;其他部位危險性小-中等。

3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3.1 避讓

對于場地條件許可的地段,宜首選避讓,盡可能的避開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區(qū)域。

通過計算,田螺沖采空區(qū)的影響范圍約為煤田范圍以外300m~400m,臘石壩采空區(qū)的影響范圍約為煤田范圍以外180m~200m。經過多方案比較,推薦了北繞采空區(qū)方案,目前線路距最近的臘石壩采空區(qū)影響范圍邊界450m,距田螺沖采空區(qū)和鷓鴣石小窯采空區(qū)數公里,已避免了采空的影響。

黃竹頭隧道進口滑坡屬于不穩(wěn)定滑坡,初步設計階段將線位左移150m通過,已避開滑坡的范圍。

惜母頂隧道出口滑坡滑坡體近期還出現變形,屬于不穩(wěn)定滑坡。線位在定測期間右移200m,避開了滑坡對線路的影響。

營足下滑坡雖屬于基本穩(wěn)定滑坡,初步設計時線路向左側山內移動,以隧道形式通過,隧道距滑坡底160m,消除了滑坡對線路的影響。

3.2 治理

CK5+480右60m滑坡規(guī)模較小,危險性小,發(fā)展趨勢不穩(wěn)定,可先清除滑坡體表層滑坡堆積體,可采用削坡+擋土墻的方案進行治理,保障坡下村民的安全。

CK5+720右20m滑坡規(guī)模較小,危險性中等,發(fā)展趨勢不穩(wěn)定,可先清除滑坡體表層滑坡堆積體,可采用削坡+擋土墻+排水的方案進行治理。

CK171+760滑坡規(guī)模較小,位于牛欄崗隧道的出口,屬于小型淺層順層滑坡,可先清除滑坡體表層滑坡堆積體,可采用削坡+錨桿+排水的方案進行治理。

3.3 防護

3.3.1 邊坡失穩(wěn)防治措施

擬建鐵路所經丘陵地段設計有多處路塹和路堤邊坡,邊坡物質組成有巖質及巖土混合型。路塹開挖及路堤填筑均應根據其危險性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嚴格按規(guī)范要求設計、施工。

土質邊坡:坡高宜采取每隔5m~10m設置一級平臺,坡面防護可采用擋土墻、鋼筋混凝土格構錨護坡或植被護坡等支擋、防護方案;巖質邊坡:須清除坡面松動巖塊,控制坡率,對軟弱或破碎巖體建議采用鋼筋混凝土格構錨及掛網錨噴(混凝土),對高邊坡宜分級設置防護等。

路堤邊坡坡度宜根據路堤高度及地形條件選用,須對填土分層夯實,控制坡面坡度,采取擋土墻等措施,路堤基底分布有軟弱土的路段必須對軟弱土層進行換填、碾壓或復合地基等方式處理。支擋或護坡工程必須輔以排水工程,擋墻、噴錨等工程應設置足量的排水孔,防止因動靜水壓力過大產生變形破壞。

路塹宜采取自上而下分段逐級開挖,采用逆作法施工,開挖后立即支護,并盡量避開雨季施工。邊坡施工及運行過程中必須加強監(jiān)測,如有變形加劇或產生新的變形,應立即采取應急處理措施。

3.3.2 橋基失穩(wěn)的防治措施

基巖面起伏明顯,且?guī)r石風化強烈,橋樁基礎宜選取弱~微風化巖層作樁端持力層,樁端嵌巖深度應滿足規(guī)范要求。加強施工勘察,查清每根樁位的巖溶發(fā)育情況。樁端應置于非巖溶發(fā)育段,持力層進入完整巖層厚度應大于5m。在巖溶較發(fā)育段,溶洞對樁基施工有較大影響,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如護筒隔離溶洞等,嚴格按樁基施工規(guī)程施工,確保成樁質量。

3.3.3 巖溶塌陷防治措施

線路穿越覆蓋型巖溶區(qū),巖溶發(fā)育程度弱-中等,局部路段上覆土層厚度

3.3.4 軟土地基沉降的防治措施

對于埋藏較淺、厚度不大的可采取換墊、基礎加深、機械碾壓、夯實等方法處理。對于層厚較大的軟土可采用粉噴樁、堆載預壓法或真空預壓法等進行處理。當軟土埋藏較深或處于路基受壓層的下部時,可采用天然路基,但應加強路基的整體剛度。

4 結論

擬建贛韶鐵路所處的地形地貌條件復雜,斷裂構造較發(fā)育,上覆土體結構松散、巖石風化強烈。根據各地質災害隱患特點和危害性,結合鐵路的工程地質條件,宜分別采用避讓、治理和防護等應對措施,確保工程在建設過程中順利進行和建成后正常使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字]青海省 地質災害 監(jiān)測 防減災

[中圖分類號] P694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3)-3-215-1

青海省是我國西部重要的省份之一,其地處中國西部,青藏高原東北部,總面積72.23萬平方公里。青海省連接山地多,平原少,五分之四的地區(qū)的海拔超過3000m,連接青藏高原與黃土高原,祁連山地綿延在其北部。在青海省境內有中國最大的內陸湖青海湖以及遼闊的柴達木盆地,青海還是長江黃河發(fā)源地。由于地處內陸,青海省的氣候屬于高原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在-5.9℃到-8.7℃之間,一半的面積屬于多年凍土區(qū),常年日照時間長,降水分布地域相關性大,氣溫溫差大。由于復雜的氣候和地型,青海地質構造和巖土性質都相對復雜和缺乏穩(wěn)定性,黃土和凍土等特殊的類土有所發(fā)育?;隆⒛嗍鞯鹊刭|災害在青海時有發(fā)生,沙漠風蝕沙漠,水土流失以及地面塌陷等問題也是困擾青海省環(huán)境地質問題。

1 主要地質災害現狀

1.1 凍土凍脹沉陷災害

凍土是由溫度變化、水分、土質和其他因素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因為凍土地區(qū)的溫度會有正負的變化,水分在凍土里面會出現變遷,破壞巖石的結構,結合響應的地貌條件和地下水活動等因素,凍土會產生凍脹和融陷等變化,這被稱為凍融作用。青海省內的青藏高原部分與祁連山地是多年的凍土區(qū),由于日溫差大,降水少,地下水流動緩慢,該地區(qū)最活躍的因素是凍融。

1.2 泥石流和滑坡

受到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青海省內小范圍大強度的降雨次數在增多,加上人類不合理的大興土木工程,滑坡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今年有頻發(fā)和危害嚴重的趨勢和特點。湟谷地區(qū)、環(huán)柴達木盆地山前帶、南部的峽谷區(qū)和北部的山地區(qū)是出現這種地質災害最主要的四個地區(qū)。

1.3 鹽湖鹽溶塌陷

由于受到盆地周邊上部潛水的溶蝕和下部承壓水的溶解,石鹽層會形成溶洞或者溶蝕溝。青海省有很多現代鹽湖,在柴達木盆地等其他盆地附近會有發(fā)成鹽湖鹽溶塌陷地質災害的可能。

1.4 沙漠化

沙漠化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地質災害因素。青海省目前沙化地區(qū)的面積占到全省面積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沙埋、沙蝕和揚沙等地質災害對當地的生活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2 地質災害產生的原因分析

2.1 地震

近年來,中國西部地區(qū)多發(fā)生地震,青海省在2010年玉樹地震中就引發(fā)了近三百處地質災害,占災害總數的約十分之九,并且有大量地質災害隱患,威脅著地震災區(qū)廣大群眾的人身和財產的安全。

2.2 降水

青海省年平均降水少,但是經常會出現小范圍高強度的集中降雨,尤其是受到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強降雨天氣次數在增加。強降雨成為引發(fā)大規(guī)模地質災害的主要原因,除了降雨自身可能會成為災害,它也可以引起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

2.3 人類活動

地質災害發(fā)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類不合理不規(guī)范的活動。隨著國家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以及人們對經濟發(fā)展的迫切需求,資源消耗以及大工程建設是拉動經濟尤其是西部地區(qū)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方式。然而,濫采亂挖礦山、大肆修建房屋和道路鐵路以及修建水庫渠道等一些不合理的工程為地質災害的發(fā)生種下了隱患。

3 地質災害的防減災措施

3.1 以人為本,群測群防,預防為主,避讓與治理相結合

應該首先把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放在第一位,盡最大努力減小損失產損失。要動員和組織在受地質災害威脅地區(qū)的群眾團結在一起,主動積極的共同參與到地質災害檢查和防護工作中,做好宣傳,建立有效的群測群防體系。要突出工作重點,把人口集中居住地區(qū)、重點的民生工程地區(qū)以及名勝古跡地區(qū)作為地質災害防治重點地區(qū)。對于容易發(fā)生地質災害但是又有人民群眾居住的地區(qū),盡量分散或遷移居民,實現避災避讓。按照以人文本的原則,群測群防,組成有效的群測群防機制,避讓與治理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

3.2 加強管理、明確責任,將防災制度落實

各級政府主要領導尤其是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人必須要重視防治地質災害工作的重要性,必須確立各級政府地質災害防治的第一責任人各級行政單位負責本行政區(qū)域內的地質災害防治的組織、監(jiān)督和指導工作。還要確定“誰引發(fā)、誰治理”的原則,將治理工作和經濟責任安排到具體單位或個人,落實治理工作。要堅持政府把握總局,部門抓住重點,明確責任,加強管理,將防災制度落實,形成有效的防災工作體系機制。

3.3 統(tǒng)籌規(guī)劃,依靠科技,建設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警體系

要統(tǒng)籌考慮青海省的經濟社會發(fā)展水平,根據各地地質災害特點,綜合規(guī)劃防災減災措施。依靠科技,完善地質災害預警信息系統(tǒng)建設,及時應急預案。雖然地質災害看起來是偶然的,其實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如果可以依靠各級政府和群眾的群防網絡和對地質災害的科學研究,加大監(jiān)測工作力度,盡量早發(fā)現地質災害的危害,減輕對人民人身財產的危害。統(tǒng)籌規(guī)劃,堅持依靠科技進步和創(chuàng)新,加強預測體系建設,及時預警信息,提高地質災害防災減災的能力和水平。

4 結語

青海省的地質條件比較復雜,山地峽谷多,土地沙化有增長趨勢,平均降雨少,但小范圍的強降雨多,溫度變化大,地質災害發(fā)生頻率頻繁,這些都不同程度的威脅著人民群眾的人身財產安全,各級政府以及國土資源部門應樹立正確的意識,積極主動的做好地質災害的監(jiān)測和防御工作,并且要有預防管理措施,以便在發(fā)生地質災害的時候能夠迅速反應搶救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促進甘肅省社會經濟的和諧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馬濤,祁生偉,王靜慧.青海省剛察縣地質災害特征及防治對策[J].高原地震,2011,23(4):65-67.

篇9

關鍵詞: 隴西縣; 盤龍山風電項目; 地質災害; 危險性評估; 防治措施

該項目地貌單元屬黃土中低山區(qū),工程主要集中在宏偉鄉(xiāng)一帶。區(qū)內地形坡度一般在10°~30°之間,地形條件較復雜;土體主要為第四系上更新統(tǒng)馬蘭黃土,厚度8m~16m,巖土體性質為復雜,區(qū)內無斷裂通過,地震烈度為Ⅷ度,地質構造為較復雜。本文綜合評估區(qū)內地質災害危險性,并提出防治措施,為該工程選址設計、征地、施工和安全運行提供防災減災依據。

1. 地層及構造特征

評估區(qū)地層主要為第四系風積物,其次為第四系沖洪積物。隴西縣屬于隴西系旋卷構造體系,夾于內官、南山隆起帶和武山斷隆間。在區(qū)域上北部沿渭源―隴西,南部沿漳縣―武山一線沉積了新生界新近系,構成了渭隴―漳武盆地。其西部和南部有構造線呈北西西向的中生界白堊系及古生界分布,是盆地的基底層。盆地和基底層的構造型式有別,盆地中的構造呈現為旋卷構造,而基底層北西西向的構造帶,形成了兩個截然相反的構造體系。由于渭隴―漳武盆地內為旋卷構造,而基底層為北西西向構造帶,盆地中構造發(fā)生時,對基底層有強烈的干擾和影響,使基底層部分結構面及白堊系全部受影響和改造而被卷入,成為盆地中構造體系的一員。評估區(qū)所在區(qū)域及周邊無斷裂發(fā)育。本區(qū)新構造運動的表現形式主要以垂直升降運動為主。河谷普遍發(fā)育有Ⅰ、Ⅱ、Ⅳ級階地和下更新統(tǒng)地層的缺失,表明本區(qū)新構造運動比較活躍。

2. 水文地質特征

根區(qū)內地下水的賦存條件、水力性質及水力特征等,區(qū)內地下水主要為黃土潛水和松散巖類孔隙水。

(1)黃土潛水:賦存于黃土丘陵的梁峁中,含水層巖性為馬蘭黃土與離石黃土,含水層厚度變化較大,但大都在4m~5m左右。其唯一補給來源是大氣降水的垂直入滲,下伏基巖一般構成隔水底板,黃土大孔隙及垂直節(jié)理構成黃土潛水賦存與徑流空間,由黃土梁向就近的河(溝)谷方向徑流,多以泉的形式排泄,其次為地面蒸發(fā)排泄。黃土潛水補給條件差,排泄條件好,富水性一般較弱。受地層較高易溶鹽含量及地面蒸發(fā)作用的影響,黃土潛水的水質一般呈微咸水。

(2)松散巖類孔隙水:分布于山間河谷平原區(qū)。主要含水層為卵、礫石層,厚度2m~4m,富水性中等,主要為SO42--HCO3--Na+-Mg2+、SO42--Cl--Na+型水,礦化度1g/l~2g/l。接受大氣降水和上游徑流補給和基巖裂隙水補給,沿河谷向下游徑流、排泄?,F代的人工開采已成為重要排泄方式。

3. 巖土體工程地質類型

評估區(qū)主要的土體為馬蘭黃土、離石黃土和粉質黏土。

(1)馬蘭黃土:即黃土單層土體,質地均一,具大孔隙,垂直節(jié)理發(fā)育,遇水易崩解,根據可研報告,馬蘭黃土的天然密度1.43/cm3~1.97g/cm3,天然含水率11.7%~25.2%,干密度1.24/cm3~1.61g/cm3,壓縮系數0.056MPa-1~0.138MPa-1,濕陷系數0.011~0.059,自重濕陷系數0.008~0.024,具有Ⅱ―Ⅲ級(中等)自重濕陷,最大濕陷深度為18m,承載力特征值為110KPa~130KPa。

(2)離石黃土:即粉土單層土體,夾多層淺棕紅色古土壤,并伴有鈣質結核層,具輕微濕陷性,承載力特征值為150KPa~180KPa。

(3)粉質黏土礫卵石雙層土體:上部粉質黏土,褐黃色,土質不均,根據可研報告,該層土體天然密度1.86g/cm3~2.03g/cm3,天然含水率19.8%~29%,干密度1.44g/cm3~1.67g/cm3,孔隙比0.63~0.89,壓縮系數0.064MPa-1~0.124MPa-1,濕陷系數0.001~0.020,自重濕陷系數0.001~0.017,具有Ⅰ級(輕微)自重濕陷,最大濕陷深度為3m。承載力特征值為120kPa~150KPa。下部礫卵石層,厚度3m~5m,承載力特征值為400kPa~450kPa。

4. 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

根據評估區(qū)所處的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地質災害分布發(fā)育特征,結合災種的引發(fā)因素、發(fā)育程度和危害程度,采用地質歷史分析法、工程地質條件類比法綜合分析,在此基礎上按照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與可能性綜合判定危險性大?。ū?),按大、中等、小三級對各類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進行評估。

根據評估區(qū)地質環(huán)境條件和已取得資料,依據“評估規(guī)程”要求,首先對黃土濕陷形成的充分程度進行判定(表2),再按照地質災害可能造成的損失與可能性綜合判定危險性大小,按大、中、小三級對黃土濕陷危險性現狀進行評估。

評估區(qū)土層主要為馬蘭黃土,具有濕陷性,根據可研報告,馬蘭黃土的濕陷系數在0.011~0.059之間,自重濕陷系數在0.008~0.024,具有Ⅱ―Ⅲ級(中等)自重濕陷,最大濕陷深度為18m,所以確定評估區(qū)黃土濕陷發(fā)生的可能性較大。該項目風機基礎采用鉆孔灌注樁,樁長22m,持力層為下部不具有濕陷性的離石黃土層,所以黃土濕陷對風機基礎的影響較小。而每臺風機所配備的箱變采用天然地基,基礎埋深2.9m,基礎持力層為濕陷性黃土層,可能引起擬建建(構)筑物基礎局部地段的不均勻沉降、地面沉陷、裂縫等。

5. 工程建設引發(fā)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評估

評估區(qū)內濕陷性土層主要為馬蘭黃土(Q3eol),具有嚴重自重濕陷性。根據工程特點,在風機部位雖不會布設用水管道,但隨著近些年極端天氣的增多,突降大暴雨或者到雨季時,連續(xù)陰雨天氣,可能會加劇建設場地產生陷坑、陷穴,造成地基土下陷,威脅施工人員、設備以及工程本身的安全,另外由于濕陷性土層的濕陷量及濕陷厚度較大,若對地基處理不當,一旦發(fā)生黃土濕陷,可能引起擬建建(構)筑物基礎不均勻沉降、地面沉陷、裂縫等。但由于風機的基礎持力層為下部不具有濕陷性的離石黃土層,所以工程建設加劇黃土濕陷災害的可能性小,可造成的損失小,危險性小。

6.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建議

根據評估區(qū)地質環(huán)境條件,地質災害危險性現狀評估和預測評估結果,針對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及其對工程的危害程度和危害方式,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達到保護地質環(huán)境,避免和減少地質災害損失為目的,對評估區(qū)地質災害隱患提出以下防治建議:

(1)基礎開挖時,基坑邊坡應設置合理的坡率,并采取臨時支護措施,防止崩塌、滑坡的發(fā)生。

(2)場區(qū)道路施工過程中,路線應盡量選在斜坡坡度較緩的地段通過,若形成挖方或填方邊坡,必要時應采取護坡等方式進行坡面防護。

(3)建議對地基處理時應嚴格按照相關規(guī)范實施,并在擬建建(構)筑物周圍做好地表防排水措施,防止基礎下沉。施工期盡可能避免大量施工用水漫流的情況發(fā)生,并設置排水溝等措施,避免造成大量施工用水或降水入滲,引發(fā)黃土濕陷。

(4)工程建設中,場地平整產生棄土,可就地攤平處理,但風機基礎施工時將會產生大量的棄土,應拉出場外集中處理,不得堆放在溝谷中或斜坡上,以免引發(fā)泥石流、崩塌、滑坡等災害。

(5)場地平整時盡量減少開挖量及開挖幅度。施工及運營過程中做好地質災害監(jiān)測預警,確保工程安全運營。

參考文獻:

[1] 彭滿華, 張海順, 唐祥達. 滑坡地質災害風險分析方法[J]. 巖土工程技術, 2001(4):235-240.

[2] 張梁. 地質災害災情評估理論與實踐[M]. 地質出版社, 1998.

篇10

【關鍵字】滑坡;崩塌;泥石流;防治措施

一、地質災害典型案例

2010年6月1日19時到6月2日6時,玉林市容縣和岑溪縣接壤地區(qū)發(fā)生強降雨,降雨歷時11個小時,降雨量大于300mm。最大降雨量集中在6月2日1時到3時,降雨量達210mm。在強降雨的誘發(fā)下,玉林市容縣和岑溪縣接壤地區(qū)約300km2區(qū)域范圍內暴發(fā)群發(fā)型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數百處,造成人員傷亡者十余處,造成43人死亡。其中,容縣死亡30人,岑溪縣死亡13人。基礎設施及農林業(yè)和房屋受到重大破壞或損毀。

在十余處造成人員傷亡的地質災害中,超過10人的地質災害點有一處,即容縣六王鎮(zhèn)陳村滑坡。該滑坡造成一戶共11人死亡,其中一對老夫婦、媳婦3人,孫子(女)6人。該滑坡長70米,寬50米,平均厚度2米,體積約7000立方米?;马樒露聸_毀房屋后墻,房頂隨后砸下造成災難。

此次地質災害發(fā)生的主要因素是:

1、在地形地貌方面,地質災害發(fā)生區(qū)域地處低山丘陵區(qū),山體坡度30°~60°,高差30~200m。

2、在地層巖性方面,區(qū)內燕山期花崗巖廣泛分布,巖石物理化學風化作用和植物根劈作用強烈,風化殘坡積層厚度一般2~3m,殘坡積物主要為含塊石的砂礫粘土,比較松散,遇水容易滲透軟化。

3、在氣象條件方面,降雨強度大而集中,并伴有大風。降雨滲透使砂礫粘土重力增加,土體軟化,強度降低,容易產生淺層滑坡和坡面泥石流。

4、該區(qū)域斜坡中上部以馬尾松等植被為主,中低部位以竹林和田地為主,松樹和竹林在大風作用下?lián)u動,促進土層開裂易于雨水下滲,從而促進了滑坡泥石流的發(fā)生。

二、玉林市常見的地質災害與防治措施

(一)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的局部穩(wěn)定性受破壞,在重力作用下,巖體或其他碎屑沿一個或多個破裂滑動面向下做整體滑動的過程與現象。

1、滑坡產生的條件

(1)巖土類型:滑坡產生的物質基礎是巖土體。通常說來,所有的巖、土均可能形成滑坡體,在這之中,如紅粘土、黃土、松散覆蓋層、煤系地層、頁巖、泥巖、片巖、凝灰?guī)r、千枚巖、板巖等以及軟硬相間的巖層結構松散的巖、土,其抗風化能力與抗剪強度均比較低,由于水的作用,其性質會發(fā)生變化,由這些巖、土構成的斜坡容易有滑坡發(fā)生。

(2)地質構造條件:只有由各種構造面把構成斜坡的巖、土體切割分離成不連續(xù)的一種狀態(tài),這才斜坡向下滑動才有可能性。一般各種裂隙、節(jié)理、斷層、層面發(fā)育的斜坡,尤其是垂直與平行斜坡的陡傾角構造面以及順坡緩傾的構造面發(fā)育,滑坡最容易發(fā)生。

(3)地形地貌條件:斜坡的發(fā)生必須有一定的地貌部位,一定坡度的斜坡作為基礎條件。坡度在10度到45度之間,上部成環(huán)狀、下陡中緩上陡的坡形有利于滑坡的產生。

(4)水文地質條件:在滑坡形成中,地下水活動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地下水活動的作用:對巖、土有軟化作用,使得巖、土體的強度減弱,產生孔隙水壓力與動水壓力,對巖、土有侵蝕作用,還會使巖、土容重增加,對透水巖層還會起浮托作用等。

2、滑坡的防治措施

防治滑坡時要堅持“及早發(fā)現,預防為主;查明情況,綜合治理;力求根治,不留后患”的原則與滑坡產生的內外部條件與邊坡失穩(wěn)的因素相結合。

(1)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為了消除和減輕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可以在滑坡邊界修截水溝以避免外圍地表水流到滑坡區(qū);滑坡區(qū)中,在坡面可以有排水溝的修筑。在覆蓋層上可以用人造植被鋪蓋或用漿砌片石,以防地表水下滲。巖質邊坡可以掛鋼筋網噴混凝土或用噴混凝土護面。

(2)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利用一定的工程技術措施,改善邊坡巖土體的力學強度,提高抗滑力:①削坡減載;采用放緩坡角或降低坡高的方法使得邊坡的穩(wěn)定性得以改善;②邊坡人工加固:修筑護墻、擋土墻等來為不穩(wěn)定巖體做支擋;鋼筋樁或鋼筋混凝土抗滑樁當做阻滑支

工程;預應力錨索或者錨桿,適用于加固軟弱結構面或有裂隙的巖質邊坡;固結灌漿或電化學加固法加強邊坡巖體或土體的強度;sns邊坡柔性防護技術等。

(二)崩塌

1、崩塌產生的條件

(1)地貌條件:崩塌多產生在陡峻的斜坡地段,一般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30m以上,坡面多不平整,上陡下緩。

(2)巖性條件:堅硬巖層多組成高陡山坡,在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巖體破碎的情況下易產生崩塌。

(3)構造條件:當巖體中各種軟弱結構面的組合位置處于下列最不利的情況時易發(fā)生崩塌:①當巖層傾向山坡、傾角大于45°而小于自然坡度時;②當巖層發(fā)育有多組節(jié)理,且一組節(jié)理傾向山坡、傾角為25~65°時;③在巖漿巖侵入接觸帶附近的破碎帶或變質巖中片理片麻構造發(fā)育的地段,風化后形成軟弱結構面,容易導致崩塌的產生。

2、崩塌的防治措施

崩塌的治理應以根治為原則,當不能清除或根治時,可采取下列綜合措施:(1)遮擋:可修筑明洞、棚洞等遮擋建筑物使線路通過;(2)支撐加固:對ⅲ類崩塌區(qū),在危石的下部修筑支柱、支墻。亦可將易崩塌體用錨索、錨桿與斜坡穩(wěn)定部分聯(lián)固;(3)鑲補勾縫:對ⅲ類崩塌區(qū),對巖體中的空洞、裂縫用片石填補、混凝土灌注;(4)護面:對易風化的軟弱巖層,可用瀝青、砂漿或漿砌片石護面;(5)排水:設排水工程以攔截疏導斜坡地表水和地下水;(6)刷坡:在危石突出的山嘴以及巖層表面風化破碎不穩(wěn)定的山坡地段,可刷緩山坡。

(三)泥石流

1、泥石流的形成條件:泥石流的形成需要豐富的固體物源、充足的水源和有利的地形,因此,泥石流的形成受地形條件、地質條件、水文氣象條件的控制。

(1)地形條件。泥石流形成區(qū)地形多為三面環(huán)山一個出口的瓢狀或漏斗狀,地勢陡峻,溝床縱坡大,地形上有利于水和碎屑物質的集中。堆積區(qū)的地形較平坦開闊,利于碎屑物質的堆積。

(2)地質條件。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復雜,斷層褶皺發(fā)育,造成巖石破碎,巖石風化強烈,為泥石流提供了物質條件。地層巖性:地層是泥石流松散固體物質的物源。

(3)水文氣象條件。水是泥石流的組成部分,又是搬運介質的基本動力。泥石流的形成與短時間內突然性的大量流水密切相關。同時降水入滲軟化巖土體,引發(fā)巖土體的滑坡、崩塌。

2、泥石流防治措施:按照“以防為主、防治結合、全面規(guī)劃、綜合治理”的原則,根據滑坡泥石流發(fā)生的規(guī)律和活動強度,全面規(guī)劃,采取遠近結合,工程措施與生物措施相結合等方式,進行綜合防治。近期目標是:嚴禁亂砍濫伐、亂采亂挖、亂堆亂倒等不良行為;遠期目標是:對從事地面和地下資源開發(fā)的單位和個人,嚴格執(zhí)行“三同時”制度,認真落實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盡量減少植被破壞,減少人為水土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