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氣工程監理實施細則范文
時間:2023-08-29 17:18: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燃氣工程監理實施細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山地建筑 供熱 采暖 壁掛爐
中圖分類號:TU833 文獻標識碼:A
當您駕車奔馳在北京西六環上享受兩旁的青山環繞的時候,也許您會留意到在綠茵后面有數棟建筑隱隱約約聳立著,這不是幻覺。這就是門頭溝西六環路寨口礦定向安置房項目。下面先介紹一下本項目前期的準備工作:
由于本項目是西六環拆遷安置用房,地理位置和周邊情況比較特殊,其建設的進度及整個設計理念必須征得當地群眾的認可,否則將影響西六環建設的順利進行。經多次現場踏勘調研,發現本項目生活給水系統是可以解決的,在礦區的西側和北側均有兩口水井,且經相關水務部門檢測水質均達標,因之前有過相關設置污水處理站的經驗,且經與環保部門磋商,污水經處理達到自然排放標準后可以排至現狀泄洪溝。隨之而來的問題擺在了面前,采暖熱源如何解決?由于本區域無市政熱力管網,所以首先想到了自建鍋爐房,并進行了理性分析:首先本區域目前無市政燃氣管網,雖然六環路建成后會有市政燃氣管道經過本區域,但遠水解不了近渴,真正通燃氣可能是若干年之后的事了,所以建燃氣鍋爐房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但由于門頭溝區的定位為“北京的涵氧區”和“旅游生態區”加之本項目處在生態區的核心位置,所以建燃煤鍋爐房的想法直接被區政府否認掉。工期迫在眉睫,后會同相關部門經多次踏勘及論證發現,由于該項目地形復雜每棟樓都是依山而建,相鄰兩棟樓正負零高差近5米,建集中熱源管路熱損耗大。于是新的方案浮出水面,即采用分戶燃氣壁掛爐,氣源采用低壓液化氣,建臨時液化天然氣調壓站,近期采用液化天然氣,待遠期市政天然氣修通后將管道改接至市政天然氣,此方案順利通過,方案的實施過程也很順利。
本著學習和積累經驗的目的,我和有關同志對本項目進行了多次回訪調研,對燃氣壁掛爐作了一些理性分析,請大家審閱:
通過我的設計和回訪使用的體驗我覺得分戶燃氣壁掛爐采暖的優勢有以下幾點:
真正做到了熱計量。
隨著中國大眾對熱的經濟概念意識越來越強,熱計量成為了必
然趨勢。現在的節能規范里面對集中供暖明確要求有分戶計量的措施,但是集中供暖分戶計量的明確辦法現在還沒有出來。而真正能夠做到分戶熱計量的,只有這種方式。同時熱源是插卡方式的燃氣,可以杜絕不交采暖費的現象。
減少熱源管網的投資
不管是市政熱力還是小區熱力,都需要建造鍋爐房和配套供熱管網。這些東西的初投資比較大,而燃氣壁掛爐采暖可省略這方面的初投資。燃氣管網方面,由于住宅絕大多數廚房使用燃氣,所以燃氣調壓站、燃氣管網都是現有的,雖然燃氣的負荷量大了,但相對于減少了熱源和熱力管網系統,初投資相對燃氣的增加要小很多。而且如果建設區域鍋爐的話,在小區開發前期的工作中是一件需要解決的問題,筆者在配合規劃專業工作時深有體會。鍋爐房占用了不少的占地面積,這樣會直接影響綠化率,而且鍋爐房所在周邊會大大的影響環境,規范中鍋爐房和其他居住區等人員密集地方也有間距的規定。
運行能量低
后期的維護運營來講。集中或者區域鍋爐需要有專人對鍋爐進行運行維護,還要對鍋爐進行年檢,采暖媒質的輸配同時會消耗大量的電能。燃氣壁掛爐在運行上節省了不少能量,由用戶靈活控制,并不是常年運轉的。
使用靈活,舒適度高
一方面燃氣壁掛爐使用可同時運行中央熱水系統。尤其是在冬季,壁掛爐開啟的時候,無論是洗澡洗手甚至是洗衣服,都可以采用熱水,而且同時的運行費用相對低很多。另一方面,壁掛爐水溫是可以自己控制的,可以同時適應散熱器采暖、地板采暖和空調采暖。這樣就為使用者提供了更多的采暖備選方案。并結合自己的使用需要和裝修靈活使用。還有就是對于北京居民來講,讓人感覺最冷的時候是過渡季天氣,較冷卻沒開始或已停止供暖的時候,尤其是11月初的時候。而燃氣壁掛爐由于是用戶自己控制的,隨時都可以供暖。
能夠調動大眾對自主節能的積極性,節省采暖費用。
采暖節能的事情說了很多年,想要做到節能,大體上應該有三點:1、建筑設計和施工要符合節能規范;2、熱力公司的運行節能;3、大眾用戶的使用節能。我覺得第三點是最關鍵的環節。
燃氣壁掛爐的節能來講,除了建筑設計和施工符合節能規范外,大眾用戶的使用節能是非常重要的。調查發現房屋保溫做得好,南向陽臺得熱量大,在白天室外接近0℃的時候,不開暖氣的室內溫度最高可達到8℃,室外溫度-5℃的時候不開暖氣室內能夠達到2℃(這是處在邊單元,樓上樓下無人居住,只有鄰家常年居住的前提得到的)。所以除非外面下雪,周六、日家里有人的時候,白天基本上不開。而夜里居住不需要采暖的房間可以關閉。
調查了將近30戶。戶型上都是套內面積70平米左右(建筑面積90平米左右)南北通透的住宅,大體上有四種情況:
1、常年不居住。低溫供暖防凍,將溫度設置在5~10℃。一采暖季下來燃氣費用大約為200元左右。
2、夫妻上班族。白天不在家,只有周末和晚上在的時候。一采暖季下來燃氣費用大約為不到1000元。
3、老兩口退休在家。一采暖季下來燃氣費用大約為1600元。
而集中供暖按每建筑平米24元計算,每個采暖季費用大大的超過了分戶燃氣壁掛爐采暖費用。
不過通過壁掛爐采暖,我也同時發現了它有以下幾個缺點,我想正是這個缺點也對壁掛爐的推廣產生了不小的影響。
消耗燃氣,對燃氣需求較大
區域熱源和市政熱源鍋爐都是燃煤的,相對運行費用較低,而且有的城市本身燃氣需求量就不大。可本身燃氣需求量不大的城市,燃氣設施同樣不很齊全的話,如果大量采用了壁掛爐采暖,就會導致燃氣短缺無法供給。可是北京情況不同,集中和區域采暖鍋爐由于環境污染的原因,所采用熱源的基本上是燃氣,就算大量采用燃氣壁掛爐也不會增加城市燃氣的負擔,而且相對分散的使用也使得各個用戶末端操作更加靈活,還會降低燃氣的總消耗量。所以,如果在北京大量使用分戶式燃氣壁掛爐的話,并不會明顯增加城市的燃氣負荷。但在其他城市尤其是本身燃氣需求量小、燃氣市政設施不完善的城市,會大大的增加城市燃氣的相對負擔。所以還要根據城市的情況具體分析論證。
使用壽命短
燃氣壁掛爐的壽命到底是多長時間我并不清楚,廠家承諾的時間雖然比較長,不過相對于房屋的壽命來講,還是很短的。而且燃氣壁掛爐是使用非常頻繁的。如果壁掛爐在冬季的時候壞了,它就會嚴重的影響使用。而且如果在最寒冷的時候壞了的話,房屋內的水管都有被凍壞的危險。
我國燃氣壁掛爐剛剛開始使用,燃氣壁掛爐的壽命到底是多少,并沒有得到實際的檢驗。對于住戶來講用燃氣壁掛爐確實在采暖費用上面節省了不少費用。按這種采暖方式平均每年節省1000元采暖費計算,而新購壁掛爐的價格大約為1萬元。如果在使用6年后壁掛爐就壞掉需要更換的話,節能所產生的經濟效應就不存在了。
壁掛爐增加了建安成本
我剛才說的節省成本是前期成本,而增加的成本是建安成本,意義不同有可能也是投資方不同。現在大約燃氣壁掛爐市場價格為1萬元左右一個。在設備成本上增加的比率相當大,但在總成本上相對增加并不算太多。
操作相對復雜,安全性非常重要
燃氣壁掛爐操作起來其實并不繁瑣,但是比集中供暖還是麻煩了些。對于年輕人來說是沒有什么問題的,但是對于那種白天上班,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子在家的人來說是非常不放心的,怕因為老人和小孩兒的誤操作引起安全事故。盡管現在燃氣壁掛爐的安全性越來越強,但這樣的擔心卻沒有消除過。如果壁掛爐性能不合格,則是非常大的安全隱患。我覺得就是這個安全問題,成為了燃氣壁掛爐推廣的最大障礙。
總之,燃氣壁掛采暖爐擁有可熱計量、靈活舒適、節能節耗、減少管網投資的優點。卻有著增加建安成本、增加城市燃氣負荷、使用壽命短、安全性能要求很高等缺點。我認為在北京采暖熱源普遍采用燃氣的情況下,在使用安全和使用壽命有保障的情況下,可以對燃氣壁掛爐的使用在一定范圍內進行更大推廣。
通過本項目作為專業負責人我總結了幾個字是:“大把握”、“細考量”、“抓實際”、“出成果”。并希望在接下來的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篇2
目前全國有20多個城市在進行地鐵規劃及建設,而地鐵施工基本都在繁華的城市市中心建設,市政管線密集度大,地鐵前期施工就牽扯到各種各樣的管線遷改工程。同時,各管線權屬單位竣工資料與實際相差較大,現狀管線位置與物探資料位置、埋深等出入較大,資料與現場不符,還有未探明的大直徑管線。另外,場地狹窄,專業交叉多,施工密度大,在同一斷面上可能同時有污水管道、煤氣管道、電力管線、通信管線,在有限的工作面內難以協調諸多原因造成了地鐵前期管線遷改施工非常困難。因此,如何做好地鐵前期施工監理工作也是工程管理方面一大難點。下面以一地鐵施工例子與大家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做好地鐵前期施工監理工作。
工程簡介
東莞地鐵試驗段2304標工程范圍包括天寶站、東城站、下橋站~天寶站~東城站盾構二區間,共2站2區間。
天寶站位于東城中路和溫南路交匯處,埋設于東城中路下呈南北向布置。車站范圍內控制管線為沿東城中路東、西兩側各一根直徑2.2m,埋深約3.5m 的給水管。同時還有燃氣管道、電信光纜、10KV架空電纜、10KV埋設電纜、移動光纜橫跨基坑。
東城站位于東城中路和東城路交叉十字路口附近,呈南北向布置于東城中路下。東城中路和東城路均為28m寬雙向六車道城市主干道,車流量大,交通繁忙。根據目前管線資料,車站范圍內管線較多,主要有雨水管、污水管、給水管、電信管、電力管及煤氣管等管線需要遷改及保護。
管線遷改施工中出現的案例及監理部對管線事件應對措施
1、2010年7月7日,承包商挖斷美好集團外直徑10cm供水管,此水管埋深僅60cm,由于埋深較淺,在作業是中根本未預料到。此次事件發生后,監理部組織召開會議,加強對前期管線探挖的安全管理工作,作出以下決定:
(1)管線開挖前,要求承包商組織施工人員進行管線探測技術交底,包括管線探測具置,并將原有管線設計位置及探測位置做好標記,避免盲目開挖。
(2)要求承包商嚴格按施工方案作業程序,先人工探查,后用機械作業破除混凝土層,然后再進行人工開挖的要求進行施工。
2、2010年8月5日,承包商在東莞市軌道交通R2線天寶站西側主體圍護結構C19幅連續墻成槽施工時,再一次挖破一條埋深約4.7m、直徑25cm的移動通信管道。通過這次事件監理部進一步加強管線安全管理,作出決定如下:
(1)要求承包商加強工人安全教育、安全技術交底,并再一次對施工人員進行管線探測技術交底,交底內容包括管線位置、開挖注意事項等等。
(2)要求承包商必須做好管線探測工作,做到管線探測開挖位置明確,并做好管線標識。同時,要求承包商在有做好管線標記附近開挖施工時,必須有技術管理人員現場監管、指揮情況下方可進行開挖作業。必須遵循先人工探查,后用機械作業破除混凝土層,然后再進行人工開挖的施工原則。
(3)要求項目管線探測開挖前,必須通知監理部現場旁站。同時,通知管線權屬單位現場監管,對新發現的不明管線做好保護,并通知權屬單位現場確認,在各方明確后方可開挖作業。
(4)加強監理內部培訓,詳細熟悉管線分布,并編排值班表,安排人員全天輪流值班,監理部針對管線的復雜性,特別做好內部工作交底。
(5)加強監理巡查、旁站,保證現場有施工,現場有監理巡查。對于管線探測開挖點,設置旁站點,監理部重點著人現場旁站監管。
兩次事件后監理部在安全監督管理方面做的工作
1、現場管理方面:監理部加強安全管理力度,設置安全專監,監理部根據監理部人員技術經驗特點進行分工。監理部人員在巡查過程中,發現安全問題現場督促承包商整改,如有現場不能解決的問題,向安全專監反映,由安全專監督促整改,以保證現場監管到位。安全專監具體負責現場安全管理工作,每日對施工現場安全巡查不少于兩次,核查人員證件佩帶、及防護用品佩戴情況,檢查現場施工安全問題并做記錄。
2、安全檢查方面:每周由總監代表帶隊,組織對2304標工地進行安全檢查;月末由總監帶隊組織監理部對工地進行月度安全檢查并通知業主代表參加。對檢查發現的安全隱患,由安全專監督促整改,并對整改情況進行復查。對于整改不到位情況,進一步監督整改,向總監報告,根據隱患情況發監理工作聯系單或監理工程師通知單,直到隱患問題解決為止。
3、設備管理方面:監理部嚴格把控施工機械,對新進場機械進行核查,尤其著實于對特種機械的把控,核查制造許可證、產品合格證、制造監督檢驗證明、備案證明等,嚴格遵循一機一檔制度做好設備管理。
4、監理部在安全教育與培訓方面:在教育上,監理部督促承包商加強新進場人員安全教育,使施工人員進場施工前掌握、熟悉必要的安全技術知識和自我防護技能。同時,報市安監站對新進場人員進行平安卡考試,現場作業人員必須在做好教育且考試通過,持卡進場施工作業。
總結
在監理部付出諸多努力下,類似事件基本得以控制,整個前期管線遷改施工得以安全有序的進行,現將監理工作總結如下:
篇3
關鍵詞:蘭州地區;水源熱泵;技術應用;主要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 P641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 蘭州某污水廠的最小排放量達到6666.7t/h,污水溫度常年達到13℃以上,儲熱量豐富,是優質的可再生能源,因此選擇污水源熱泵供熱系統作為主要供熱方式。針對傳統污水源熱泵技術存在系統可調節性差問題,提出采用調峰鍋爐房與污水源熱泵聯合運行的系統模式,由于蘭州地區燃氣資源豐富、價格低廉,而且燃氣鍋爐所造成的環境污染遠小于燃煤鍋爐,故選定燃氣鍋爐房作為調峰鍋爐房。第一個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2001年投入運行以來,目前已有近百個地源熱泵項目,應用的建筑面積近200萬m2。且系統總體運行穩定,節能環保效益顯著,積累了寶貴的工程應用經驗,具有較好的社會影響。 地源熱泵是一種利用地熱資源來供熱、制冷的高效節能冷熱源型式。地下水源熱泵是其中的一種方式,與地下埋管的“閉式”地源熱泵相比,由于其造價低、容量大、水溫度穩定,所以在工程中應用較為廣泛。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地下水源熱泵的應用開始在國內推廣,當時工作的重點是熱泵設備的研發和推廣,由于造價低、制冷制熱效果較好,得到了用戶的認可,政府部門也積極參與這項技術的推廣。但另一方面,由于地下水回灌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以致在工程應用方面和地質環境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這些問題能否得到相應的解決,直接影響了該技術的持續發展和人類的生活環境。
1.應用現狀
地下水源熱泵技術是一個跨學科、跨專業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術,涉及暖通空調技術、地質技術和鉆井技術等多專業、多工種的知識。目前存在的問題是各專業間缺乏有效整合和溝通。多數暖通技術人員對水源井并不了解,在暖通設計時也沒有對水源井進行相關設計,而鉆井技術人員對暖通專業用水井的要求比較模糊,僅憑以往經驗,即按照一般的生活或工業用水井的標準進行施工,但實際上這很難達到暖通專業的使用要求。另外,由于沒有相應的施工圖紙,使得工程監理和甲方無法對成井施工進行監察。因此在工程初期就很難保證工程質量達到相關施工規范的要求。 在決定采用地下水源熱泵系統之前,需做詳細的水文地質勘探,獲取地下水溫度、水質和出水量等數據,合理地配置整個系統。多數建設單位會根據國家有關法規進行取水認證,但是由于地下系統施工后基本不可見,系統在設計上沒有考慮回灌的遠程監控系統,而管理部門職責不甚明確,故無法監督地下水源熱泵系統是否依據相應規范進行抽灌,更無法進行長期的監測工作。由于缺乏后期的監督管理,許多工程不管能不能達到回灌要求都盲目、無節制地運用這一技術。這與地下水源熱泵技術的可持續發展理念背道而馳。這項技術的應用是一柄雙刃劍,我們要盡量避免其危害到子孫后代的利益。熱泵設備技術已經比較成熟,對于地源熱泵系統的工程施工國家標也有相關的規范,但由于不同地區的地質情況各不相同,施工工藝水平也存在很大差異,需要針對本地區的具體特點對應用該項技術的實際施工方面進行深入的研究,并制定相應施工細則。地區在這方面的研究仍非常薄弱,亟需建立相應的技術應用細則,引導該技術的在的正確應用。
2.解決措施
2.1嚴格按規范進行水源井施
設計、施工人員應嚴格按照《供水水文地質勘察規范GB50027》、《供水管井技術規范GB50296》、《地源熱泵系統工程技術規范GB50366》進行設計施工。全面提高暖通技術、地質技術和鉆井技術人員的專業素養,使其配合密切。建議成井單位配合暖通設計師完成熱源井設計,由水利管理部門監督成水源井的施工。2.2做好水文地質勘探,合理設計
遵循自然規律,做到合理利用、開發地下水資源。重視地下水資源豐富的現狀,加大水文地質的勘查、評價與研究力度,根據當地水文地質條件,合理規劃地下水的開采布局,確定與之適宜的回灌和回揚方法。
在設計地下水源熱泵系統之前,需經水文地質勘探確定以下數據:1)確定單井抽水量。由地勘部門通過地質勘探確定單井抽水量,根據使用溫差計算出最大用水量,進而確定抽水井數;
2)單井回灌量及抽灌比。由地勘部門通過地質勘探確定單井回灌量,根據用水量和抽灌比即可確定回灌井數;
3)水溫,由于水溫不同,同樣的機組提供的冷量和熱量也不同,可作為機房設計依據;
4)動水位深度,地下水源熱泵系統的經濟性與地下水的動水位深度有很大的關系。根據這個深度以及室外管網的水力計算,可確定潛水泵揚程(水泵揚程=井內動水水位到機房地面高度+管道阻力+設備阻力),如地下水位較低,不僅成井的費用增加,水泵運行能耗也將大大降低系統的效率,使得節能效果大打折扣;
5)井水水質,確定是否直接利用地下水,為機房設計提供依據。2.3加強相關部門管理、研究力度
由于地下水源熱泵系統存在回灌困難的客觀事實,可能會對下水資源造成破壞,這應引起相關主管部門的足夠重視,加強對地下水源熱泵系統的抽灌監察,并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建議地區的高校、設計院和地勘部門聯合起來,對本地已建地源熱泵系統進行跟蹤研究,盡快制定地區的地下水源熱泵設計、施工和運行實施細則,引導這項技術朝著可持續方向發展。
3.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設計
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設計首要問題是確定合適的水源熱泵機組運行溫差和地下水循環水量。最佳的地下水溫差和地下水量應使地下水地源熱泵系統達到較高的能效比(EER)和性能系數(COP)。加大地下水使用溫差,可以減小地下水使用量,減小井泵功率和環路功率,但在一定條件下會增大水源熱泵機組的使用功率,反之則相反。因此,一定要根據實際工程的使用情況,在兩者之間進行分析和比較,得出最優結合點。
4.規劃、管理和評價
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的原則,各地應根據實際情況制訂地下水開發利用保護規劃和地源熱泵系統發展規劃,按照規劃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做到資源開發和地下水保護并舉。嚴格實行取水許可制度,按照程序申報并經審核批準。同時,應進一步開展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環境影響評估工作,防止因無序開采地下水而造成地面沉降、水質污染和熱污染等環境地質問題。
5.科學論證和適度發展
熱源井的勘察、設計、施工和監理須由具有相關資質的單位承擔,并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的相關法規按程序進行論證和審批。嚴格按照國家、地方的相關法律法規和地源熱泵管理辦法對地源熱泵項目實施申報審批制度,依法辦事、按章管理。同時加強對地源熱泵系統勘察、設計、施工、監理、驗收等各環節的審查和規范管理工作。在技術支撐方面,目前現行的國家規范、標準還有待深化和完善,還遠不能適應地源熱泵技術發展和應用的需要,應加大相關技術研究的力度,并在總結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編制和完善適應各地地源熱泵技術推廣應用的技術規范和標準。根據不同的水文地質條件和項目的具體特點和使用條件進行具體分析,經技術經濟綜合比較優選出適合工程需要的較佳方案,避免盲目性,避免對資源的非合理性利用,切實把握地源熱泵技術在推廣中的適用性和可行性。
6.結束語
本文針對地下水源熱泵在實際工程的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如受水文地質條件的制約,監督管理匱乏,井的老化和回灌困難等,提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針對各地區的不同地質情況,做好水文地質勘探,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資源;控制成井質量,因地制宜地采取適宜的回灌和回揚方法,保證抽灌比,減少因回灌問題造成的地下水位下降、地質沉降等地質破壞;加強管理部門的監督力度,從工程設計到成井施工再到對地下水的抽灌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使地源熱泵系統應用更規范、更可靠。相信在各相關部門齊心協力,堅持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引導技術的工程應用,地下水源熱泵這一技術將會朝著節能環保、可持續、與環境和諧的方向發展!
篇4
[關鍵詞]城市道路 科學管理 技術管理
中圖分類號:U412.37 文獻標識碼:U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4013401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在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前提下,城市的道路建設任務也日益增加。因此,在城市道路工程上,從設計、施工到管理,都應該考慮以最少的投資,獲得最好的成果。特別是在施工中,如何加強科學管理,從而提高工效,保證質量,縮短工期,節省投資,取得最佳經濟效益,則是我們需要認真研究的課題,現就城市道路施工的特點,淺談道路施工技術管理的有關看法。
一、有章可循,按章辦事
城市道路施工從開工到竣工,自始至終有一套完整的工作程序,也可以說是工程施工的系統工程。在分析與工程有關的各個因素的基礎上分解工程各目標因素,并設法管理、控制、監督、檢查各個目標因素。工程施工技術規程實質上也是施工管理的法規,一般來分應該有:工程施工的計劃管理內容,例如施工前的準備,施工中的分段實施計劃,各單項工程或子工程的縱橫向聯系協調,工期計劃以及竣工驗收等的系統安排;其次是工程施工的技術管理內容,包括施工技術要求,操作規程,施工組織方案,技術檔案及資料管理等內容;另外還應有質量管理和安全施工等內容。這些規定都是檢查施工過程和質量的尺度,評價工程優劣的依據,這也是任何工程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
二、城市道路施工必須嚴格計劃管理
城市道路施工與公路施工相比較,有它獨特的要求,這是由城市道路的特殊性所決定的。首先城市道路具有容納各種管線的功能,地下的給水、排水、電訊、電力、燃氣、供熱等管線,都要按城市道路所形成的管架網絡,而在道路橫斷面的地下空間占有一定的位置。在施工中,必須是先修建和安裝各種地下管線,而后才能修建道路結構物。因此,在這種施工的場合,必然帶來不同工程項目或多個施工單位的聯合作業問題。所以,必須考慮到各施工單位和各工程項目的有序安排和相互協調的實施。其次,在城市中修建道路,環境干擾較大,不僅是行人、居民的干擾,而且有時還不能完全中斷交通,只能做到控制車輛通行。為此,在施工中如何控制與組織交通,往往會成為控制工程工期的重要因素。再者,城市別是在市區內施工時,環境條件要求文明施工,約束施工的因素較多,從而干擾著施工的順利進行。
計劃管理的內容包括:施工組織計劃、工程進度計劃、材料供應計劃、勞動力安排計劃、機械設備利用計劃以及工地管理計劃等項目。這些計劃都是相輔相成或相互聯系的,它們的最終目的就是提高勞動生產率,以最佳的施工方案,用最少的投入,最短的工期,完成優質的工程。可以看出工程進度計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計劃,因此施工中常常十分注意工程進度的快慢。當然這種工程進度必須在滿足優良要求的前提下,設法加快,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工程進度計劃應該是各種計劃的核心。
計劃管理中常用手段是采用網絡技術來實施,是在分析諸多因素和分解多個項目的基礎上,以系統工程的觀點,運用運籌法的原理,選用最佳的實施計劃方案。特點是在工程進度計劃上,目前已由橫線法或坐標式工程進度計劃,提高到利用網絡圖編制工程進度計劃。在工期短、任務重、工程項目多,又要保證不中斷交通的狀況下,運用網絡技術,在不斷修正、調整、協調和平衡網絡圖的基礎上,保質保量提前完成施工任務。
三、技術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的重要環節
工程施工過程中,技術管理是工程實施中的重要環節,技術管理的含義主要是對工程實施全過程的技術問題,進行組織、指揮、監督、檢查、協調和修正等的管理。通過技術管理能使工程在實施中采取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機具設備,從而加快工程的實施進度,保證工程質量,降低消耗,保證安全,提高技術水平,增加經濟效益.
技術管理內容比較廣泛,如果將質量管理另作一項考慮,則技術管理的內容包括:施工設計、施工現場、施工操作技術、工程內業、工程安全、技術檢測等項目.施工設計作為實施施工圖的實際實踐,并按設計總圖結合實地落實,是十分必要的。技術安全則是為了保證安全施工而進行的技術管理。技術安全不僅是要求保障勞動者的人身安全,而且還包括機具設備的安全,以及環境的安全施工。技術檢測是檢查施工工程質量與數量的自查自檢必須手段,也是為工程驗收或評定工程質量好壞所必備的數據,這是提供工程在實施過程中的基礎原始資料,應該給予足夠重視。
(1)施工現場的技術管理。施工現場的技術管理是非常復雜而又非常重要的工作。雖然在文中主要是探討技術管理,但與行政管理、計劃管理、財務管理等卻又很難截然分開。限于篇幅,重點還是突出技術管理的論述.施工中訓練有素、技能較高、品德較好的勞動者隊伍,是保證工程實踐的關鍵因素,這樣一支隊伍在技術管理下,才能步調一致、協調完成任務。因此,各工序的技工,都必須經過嚴格崗位培訓,經考核合格后,方可到技工崗位工作.施工現場對各種材料應實行技術管理。除對材料的質量、數量、品種、存放等進行規范化管理外,還應設置工地實驗室,隨時對原材料以及在施工過程中,進行必要檢驗的試驗,以保證工程質量。機械和設備的使用,如何提高其利用率,也是技術管理的內容。結合現場的實施方案往往會提高工程質量,或者加快工程進度。
(2)施工操作規程。工程中每個工序各個工種,都有其自己的操作規程,為了保證工程質量,必須按操作規程進行。技術管理中,一方面要執行已有的操作規程,另一方面要對新工序,新工藝制定相應的操作規程。在實驗室結合現場的試驗方法,對工程分部的檢測方法,都是技術管理的內容,這些都屬于技術規程管理的范疇。
(3)施工內業的技術管理。工程實施中,技術內業是繁雜而仔細的工作。它包括:技術檔案的管理、技術資料的整理與分類、技術報表、修改與完善施工設計,以及研究新的施工方法和手段等內容。這里著重說明技術資料和檔案技術資料。技術資料包羅萬象,既有建設單位的,設計單位的,也有施工現場的。當技術資料收集之后,應該加以整理,而后分別列出歸入技術檔案或自存資料。這些工作從工程項目一開始,就應該有專人收集和整理,必要時還應該補充、復制和催索。
技術檔案管理,原則上按國家規定辦理。但是,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都應該制定出自己的實施細則,以便分級管理、各司其職、各負其責。技術檔案要根據歸檔要求的項目,規范、準確、完整地貫徹執行,及時歸檔,確保竣工驗收時符合要求。
四、質量管理
工程質量管理是工程監理的關鍵,也可以說是工程的靈魂。因此質量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質量管理首先應在工程施工中,制定質量目標,并提出確保實現質量目標的具體措施。在實施過程中,施工隊伍要設置質量檢查員,在實施中發現問題,提出并修改和完善方案,最后以新方案投入實施,如此循環以保證工程的質量。質量管理應是分級管理,建設單位應有現場工程技術人員和監理工程師,代表建設單位負責對現場的質量監督與檢查工作。除此之外,政府部門還設置了市政工程質量監督單位,代表政府對市政工程進行工程質量的監督工作。
質量管理工作中,除按標準、規范、規程嚴格執行工程質量的驗收外,還應具備必要的檢測手段。
參考文獻
[1]陳傳德.公路建設項目管理手冊[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
[2]鄔曉光.工程進度監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9
篇5
一、發展回顧
“*”期間,全市上下緊緊把握新一輪發展機遇,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高起點修編了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高標準實施了城市建設的“十大工程”,城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現重大突破,城市面貌發生深刻變化,城市進入了全新發展階段。
(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1.道路交通設施建設步伐明顯加快,交通條件顯著改善。新增道路面積1860萬平方米,新建、改擴建主次干路350公里,建設橋涵44座,其中大型立交6座,完成了2300余條背街小巷的整治,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達15.8平方米。經十路綜合改造、順河高架路北延、經一路、濟洛路、繞城高速公路等30多項重點工程相繼竣工,其中經十路道路與環境建設工程獲“魯班獎”,是*市市政工程首次獲此殊榮。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在經十路、經一路、濟濼路、工業南路等道路改造的同時建設了近40公里的公交專用道。開展了快速公交網絡規劃研究,制定了北園大街等快速路及快速公交建設規劃。加大公交車輛投資力度,到“*”末,公交運營線路達127條,公交車達3500標臺,萬人擁有公交車12.9標臺。加強和完善“道路區域控制系統”和“道路定向智能交通決策系統”的建設,城市交通監測和管理水平實現質的飛躍。
2.加強城市園林綠地建設,初步形成功能完備的園林綠地系統。實施植物園、環城公園、玉繡河綜合整治及趵突泉公園擴建工程,建成燕山健身廣場。加快風景園林建設,實施了英雄山風景名勝區二期、三期等工程。高標準完成經十路、經一路等道路綠化工程。進行了小清河、黃河防護林帶建設,加強單位庭院、小區和近郊荒山綠化。加強名泉保護,實現泉水正常降水條件下全年噴涌。新增綠地面積1479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分別達到了39.6%、33.8%和9平方米,榮獲“國家園林城市”稱號。
3.加強環境衛生工作,城市環衛水平不斷提高。城市道路保潔機掃率達50%,全市建成公廁412座,擁有環衛專用車輛238輛,積極推行垃圾袋裝收集、密閉轉運,垃圾密閉運輸率達78%,垃圾處理規模達2000噸燉日,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1.6%,逐步形成開放式環衛作業服務市場,初步實現道路保潔由行業管理到契約管理模式的轉變。落實完善了“兩級政府,三級管理”的環衛管理體制。
4.合理開發和利用水源,城市供水體系逐步完善。鵲華、玉清水廠建成投產,形成了以黃河水為主的地表水供水體系,供水能力進一步加強,自來水年供水量達2.6億噸。加強了水源地、南部山區水源直接補給區和間接補給區的保護。
5.加強城市雨、污水體系建設,污水處理能力顯著提高。水質凈化一廠和二廠的配套污水管網系統基本形成,水質凈化二廠竣工并投入使用,城市污水處理率達54.5%。市區11座立交雨水泵站進行全面改造,對廣場東溝及廣場西溝等70公里河道進行了綜合整治,防洪、抗災能力進一步增強。
6.加強供熱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保障水平。堅持以熱電聯產為主、區域熱源廠為輔的供熱方式,大力發展集中和聯片供熱。完善了與熱源廠配套的高溫熱水換熱站及管網建設,實現分區聯網供熱。城市集中供熱面積達4200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46%。7.加快城市燃氣工程建設。引進中原油田天然氣,并與液化石油氣管網聯網,燃氣氣化率達97%,管道氣化率達41%。
(二)建設管理工作不斷加強。實行規范管理,創新運行機制。成立了以市長任總指揮、有關副市長任副總指揮、市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城市重點工程建設總指揮部,下設城區、東區、西區三個大區指揮部,形成了統一指揮、權責明確、組織嚴密、協調有力、運轉高效的指揮體系。建立城市建設項目集中審批制度,通過一門受理,并行運轉,集體會審,限時辦結,規范了審批行為,方便了建設單位,提高了服務效率。按照市場規律和現代工程管理要求,建立了項目法人制、項目管理制、項目策劃制、專家評審制、招標投標制、工程監理制、政府采購制、財務核算和工程審計制,全過程加強了重點工程管理。建立政府資金監管制度,審查城市重點工程建設投入產出方案,監管資金財務運行,為重點工程建設實現自求平衡提供制度保障。
(三)投融資體系不斷完善。進一步強化經營城市理念,提出了建設資金“自求平衡、滾動發展、良性循環”的目標,基本確立了“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多元化融資格局。加大了政府投融資體制改革力度,政府投資引導社會投資的作用明顯增強。出臺了《*市市政公用行業特許經營辦法》和供熱、供水、供氣、公交等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細則,全面放開市政公用市場,多元化融資程度明顯提高。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按照以經營權招商、項目合作招商、合作建設等運作思路,實行市場運作,拓展融資渠道,吸引了一批社會資金投向城市建設。
(四)存在問題。“*”期間,市政基礎設施取得了顯著成績,但也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城市承載能力相對不足,部分市政基礎設施建設仍不能滿足城市發展和社會的需求。二是市政基礎設施區域建設發展不平衡,舊城市政基礎設施建設需進一步提升,新開發地區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還很不完善,有待進一步加強統籌建設。三是市政基礎設施水平不高,結構不盡合理,有待進一步調整優化,提高運行效率。四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管理機制不盡健全,投資主體相對單一,鼓勵機制和法規政策不夠完善。與國內同類城市比較,*市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仍處于中等水平。
二、發展環境
“*”時期,是*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搶抓機遇、應對挑戰,站在新起點上實現新發展的關鍵階段,市政基礎設施作為城市發展的重要支柱,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一)優勢與機遇。“*”時期,*處于新一輪城市發展戰略期,居民消費結構快速升級,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給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帶來了良好機遇:一是“一城兩區”的城市空間布局拉開了城市發展大框架,舊城功能和環境不斷提升,新區建設向東西兩翼展開,這均為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供了有利條件。二是2009年第*全運會的舉辦,將為城市建設帶來重大歷史性發展機遇,奧體、政務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建設的啟動,為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帶來了良好契機。三是京滬高速鐵路*新客站的建設給*乃至周邊地區的發展帶來了重大機遇,將帶動全市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推動重點片區的發展。四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段小清河的綜合建設,將形成沿小清河集防洪灌溉、旅游觀光、娛樂休閑、商貿服務為一體的綠色景觀長廊和服務業發展帶。
(二)挑戰和壓力。一是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機動車輛迅速增長,城市河流水體質量日益惡化,城市垃圾不斷增加,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受土地、水、天燃氣等資源的約束,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任務更加艱巨。二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人民群眾對道路交通、園林生態、環境衛生、城市供熱、燃氣等生活設施的要求日益提高,使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和完善的任務更加繁重。三是隨著新一輪城市規劃的實施,東、西部城區的加快發展,統籌考慮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均衡區域發展水平的任務艱巨。
三、指導思想、規劃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建設新泉城,實現新跨越”為目標,以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城市功能,統籌發展為出發點,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兩翼展開、整體推進”的發展思路,堅持“四高”方針,加快完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優化結構配置,提高市政基礎設施水平,為建設具有深厚歷史文化底蘊、獨特自然風貌、濃郁現代化氣息的省會城市和區域中心城市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二)規劃原則。
1.以總體規劃為依據,與其他規劃相結合。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總體規劃綱要》、《*市城市總體規劃(2006—2020)》、建設部《建設事業“*”規劃綱要》、《*省建設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和《*市建設事業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為依據,與城市近期建設規劃及相關行業規劃相協調。
2.重點突出,統籌兼顧。以城市遠期發展戰略為指導,協調近、遠期利益,明確近期發展目標,突出重點區域、重大項目建設,統籌舊城提升與新區開發、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進區域性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共建共享,合理并相對集中布設市政基礎設施項目,提高配套建設水平。
3.以人為本,持續發展。堅持以人為本,以創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適度開發資源,節約資源,建立有利于資源統一調配與合理開發的約束機制,科學合理地規劃各類市政基礎設施,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實現可持續發展。
4.適度超前,適應發展。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大、周期長,應充分考慮城市發展,建設適度超前,既滿足當前需要,又適應未來幾年的發展需求,不斷增強城市的承載、聚集和輻射作用,引導城市發展。
5.優化結構,提高效率。調整和優化市政基礎設施網絡結構,合理確定各類市政基礎設施的規模,科學優化布局,形成規模合理、等級有序、聯系密切的市政基礎設施網絡,充分發揮市政基礎設施的作用,提高使用效率。
6.建管結合,利于管理。建設中要統籌考慮管理和維護問題,做到建管結合,保證市政基礎設施持久穩定發揮效能。合理劃分市、區、街、居的管理職責,完善管理標準和技術規范,繼續推進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提高城市管理績效。
(三)發展目標。按照“一城兩區”的中心城布局,配套建設市政基礎設施。積極向東西兩翼拓展城市發展空間,拉開城市發展框架,建設城市新區。疏解舊城區,提升其功能和環境。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向南部山區蔓延擴展,保護南部山區生態功能區。到2010年,中心城建設用地面積達330平方公里,人口達340萬,初步形成“一城兩區”東西兩翼帶狀發展的空間結構。
主城區東部以舉辦第*全運會為契機,以奧體、政務中心建設為重點,帶動燕山新區的建設,推進王舍人片區和賢文片區的開發。主城區西部發揮京滬高速鐵路*新客站建設的優勢,推進臘山新區的建設,重點加快張莊機場片區的開發建設。
東部城區加快推進出口加工區、孫村工業區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啟動唐冶新城、郭店物流園區建設,推進彩石高教集中區建設,同步配套建設生活服務設施,在唐冶新城初步形成功能完善的公共中心。
西部城區加快崮山片區建設,完善相應市政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設施,在崮山片區北部形成西部城區公共中心。逐步改造長清舊城,沿經十西路兩側逐步推進經濟開發區建設。
按照實施“沿經十路、沿鐵路線、沿小清河、沿黃河”的“四沿”帶動戰略的要求,配合以線帶點加快重點片區建設的步伐,積極推進經十路、鐵路城區路段沿線的開發建設,推進小清河*段綜合改造工程,加快跨黃河交通設施和配套設施建設,為北跨奠定基礎。建設西二環跨河大橋,積極推進鵲山龍湖的建設。圍繞重點片區建設同步配套道路交通、供排水、供熱、燃氣等市政基礎設施。1.道路交通。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加強路網及交通設施建設。初步形成100公里快速公交網絡,萬人擁有公交車達13.25標臺,建設改造快速路60公里,主次干道170公里,人均道路用地面積達到17平方米,建立交通管理數據中心和指揮調度中心,完善智能交通管理平臺。公共停車泊位占機動車保有量的15%,路外公共停車泊位與路內公共停車泊位的分配比例為3∶1。
2.園林綠地。加強園林綠地重點工程建設,爭創國家“生態園林城市”。到2010年,中心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綠地率和人均公共綠地力爭分別達43%、38%和11平方米,主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0平方米,東部城區和西部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達12平方米以上。建成綠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特色突出,生態環境良好的園林城市。
3.環境衛生。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和綜合利用,逐步達到生活垃圾處理的無害化和資源化。到2010年,生活垃圾密閉運輸率達到100%,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5%,城市主次干道機械化沖洗率、清掃率分別達60%,完成對原有各類垃圾樓(臺)的改造,新建、改建的垃圾轉運站全部采用壓縮式。完成對原有旱廁和三類公廁的改造,主次干道、繁華區域等地新建公廁(移動公廁除外)全部達到二類以上標準。
4.供水節水。優化水資源配置,逐步實現居民生活使用優質地下水、工業生產使用地表水的目標。配合國家搞好南水北調東線*段工程,進一步增加地表水水源。建設國莊等水廠。完善供水管網系統,提高聯網供水可靠程度。加強漏損管網改造,管網漏失率控制在15%以內。加強制水工藝改造,提高供水水質。加快泉水先觀后用工作的研究和實施。強化節水措施,建設節水型城市,推動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到2010年,新建建筑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城市萬元GDP新水量小于14立方米,再生水利用達28萬立方米燉日,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0%。
5.排水防洪。污水處理能力顯著增強,雨水排放更加通暢,基本建成完善的城市排水和防洪除澇體系。堅持污水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實現污水總處理能力90萬立方米燉日,污水處理率達75%,污水回用率達30%。加強雨水綜合利用研究,力爭建設3~5個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小區。對10條河道進行包括截污、清淤、濱河園林景觀建設在內的綜合治理,提高河道的防洪排澇能力,增強城市抗災能力。配合南水北調工程,對小清河*段進行綜合改造,實現防洪、景觀、引水補源、截污及通航等目標,對小清河以北地區的排水體系進行統一規劃建設,解決防洪排澇問題。
6.供熱系統。加強對集中供熱系統的技術改造,以多熱源環狀熱水網替代分散的蒸汽管網為方向,逐步改造現有管網,節能降耗。堅持以煤為主,其他能源為輔的供熱用能結構。加快熱源點建設,努力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到2010年,敷設熱水管道170公里,集中供熱普及率達50%。
7.燃氣系統。完善各氣源接收門站和調壓站點建設,形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石油氣、焦爐煤氣等氣源為輔的供氣格局,到2010年,天然氣年用量達6億立方米,燃氣氣化率達98%,全市管道燃氣用戶增長到60萬戶,敷設燃氣干線管道1000公里,管道氣化率達60%。
四、主要任務
(一)努力構筑“安全、便捷、高效、生態、多元”的一體化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特別要發展大運量的快速公交系統,加快公交樞紐建設,完善智能交通系統,規劃建設公共停車系統,引導城市形成合理的道路交通網絡。
1.公交系統。從服務人口、客流需求和服務標準出發,構造不同等級的公交線路,形成功能層次分明、適合于多樣化需求的公交網絡,建立以大運量快速公交為骨干,常規公交為主體,出租汽車等其他交通方式為補充,多種交通方式互相銜接、配合的“快速、方便、舒適、低污”的公共交通體系。公交車達4500標臺。重點在北園大街-工業北路、工業南路、經十路、劉長山路西延、大緯二路、二環東路和歷山路等道路上,形成快速公交網絡100公里。新建北園大街快速公交線,通過小規模工程實施改善經七路和緯二路,通過對經十路、經一路、舜耕路和經四路的線路優化等方式初步形成快速公交網絡,增加公交快線。依托綜合交通樞紐—長途汽車站,在北園大街上建設黃崗路、濟洛路、歷山路和二環東路公交換乘樞紐,實現客流集散、車輛臨時停靠、車輛服務等功能,提高服務水平。加大公交場站設施的土地投入和建設力度,力爭達到車、場規模配套的目標。加快奧體、政務中心和漢峪居住區、唐冶新城、高新新區、高校科技園區等重點區域的公交線路建設。
從公共交通管理、公共交通信息、公交需求響應和公交運營安全4個方面對*市公共交通信息的應用進行研究,盡快完善交通信息網絡及公共交通出行計劃信息中心硬件和軟件配置,加強公共交通的監控和調度。
控制軌道交通走廊和建設用地,進行軌道交通專題研究和前期準備工作,配合資金狀況為軌道交通的建設做好準備,適時啟動軌道交通建設。
到20*年底,*市城區8000輛出租車全部安裝GPS車載終端,建立出租車GPS定位及防盜系統。在主要客流集散點設立出租車泊車候客點20個,泊車位200個,初步建成以候客待租及電招約車為主的中心調度系統,加強出租車在道路上的使用管理,減少出租車占道時間,避免出租車對其他車輛尤其是公交車輛的干擾。到2010年出租車空駛率(無效里程率)控制在35%以內,全部出租車實現多元動力結構節能配置,達到歐2以上排放標準,其中50%以上車輛達到歐3排放標準。
2.道路網絡。以舉辦第*全運會和京滬高速鐵路*新客站建設為契機,通過快速路和主干路,強化東部城區、西部城區與主城區之間的交通聯系。
主城區改造、完善北園大街、工業北路、二環東路、二環西路,新建順河街高架南延,形成快速路系統。膠濟鐵路以北,以加強次干路建設為主。改造清河北路、黃崗路等主干路,建設和完善無影山西路、生產路北延、水屯路北延、師范路、標山南路東延、三孔橋街等次干路,解決次干路密度偏低的局面。經十路以南地區建設和改造臘山北路、臘山河路、舜耕路南段、經十一路、建辛路、文化(東、西)路、漿水泉路等,完善路網結構。
建設和改造濟微路、經十西路、劉長山路西延、賢文路、花園東路、港西路、劉志遠路、孫村西路等主干路,加強東、西部城區和主城區的聯系。
配合奧體、政務中心建設,配套建設體育路南延、舜華路南延、茂陵*路等道路。配合京滬高速鐵路*新客站建設完善該區域的路網。
配合城市主次干路建設,以各區建設為主,對中心城約200公里道路進行綜合整治,打通支路,滿通的有效集散,逐步解決交通不暢問題。
3.智能交通。到2010年,初步完成“兩個中心,四個平臺”的系統建設,即建立交通管理數據中心和交通指揮調度輔助中心。完善智能交通系統管理平臺,建設交通管理對外信息平臺,完善交通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建設交通系統綜合信息平臺。
在二環路及東部城區各主干路上實現基本監控,確保為第*全運會服務的各路段的監控功能。新建西部城區、東部城區及快速公交系統控制中心。組建交通警衛及大型文體活動無線指揮調度系統。開發完善適合省會交通管理特勤工作實際的應用系統。完成北園大街、順河高架及二環東路近30處進出口的信號系統控制的布設,完成近250處交通信號系統控制點布設。路通信號系統控制覆蓋中心城,對全市的地理信息數據實行統一管理和服務。在數字集群系統滿足公安覆蓋要求的條件下,完成從模擬集群系統向數字集群系統轉網等項目的建設、應用。
4.停車系統。結合機動車保有量和城市道路交通發展狀況,停車場的建設重點在舊城、東部城區、西部城區中心、城市交通出入口及交通樞紐附近區域。統籌考慮停車需求地點分布及現狀,因地制宜,分散布置。非機動車需要的泊位數,可以作為規劃預留空地控制,為將來建設停車場提供方便。
(1)交通出入口停車場。城市交通出入口處停車場的主要功能是為外來車輛和少數過境車輛提供停車服務。規劃交通出入口停車泊位共計1350個,約占過境車輛總量的7.1%。在城區東南方向設置兩個大型停車場,停車規模均為300個泊位。在大橋路附近安排一個停車泊位為350個的停車場,以滿足路經黃河大橋的車輛停放需要。考慮東北兩個高速公路入口,在王舍人鎮東設置250個車位的停車場一個,并在高新區東部設置一個規模為150個泊位的停車場作為補充。
(2)交通樞紐停車場。為適應發展的需要,在中心城各主要交通樞紐建設停車場。在火車站建200個泊位的停車場。依據公路運輸場站規劃,在天橋客運中心站規劃150個泊位停車場1處,在客運總站、客運西站、七里山客運站、歷城(甸柳)客運站各設置100個泊位停車場1處;在甸柳莊貨運站、殷家林貨運站、東沙王莊貨運站分別設置80個泊位停車場1處。城市交通樞紐規劃停車泊位總計為1390個,停車面積4.17萬平方米。
(3)舊城停車場。依據總體規劃和停車需求預測,在泉城路、大明湖、泉城公園、省立醫院、齊魯醫院等地點和區域設置大型立體停車場共30個,共計泊位4180個,停車面積12.54萬平方米。停車場類型結合周圍建筑確定,修建地下停車場或立體停車樓。(4)其他區域停車場。為滿足各分區區域間交通的停車需求,在*舊城周邊地帶和東、西部城區中心位置規劃停車場。停車場以大型(100個停車泊位以上)為主,對進入舊城的車輛有進一步的截流作用,其位置選擇充分考慮客流集散中心,以方便乘客換乘。東、西部城區中心內的停車場兼有為區內停車服務的作用。規劃在洛口、無影山、七里山、清河、解放路、英雄山、王官莊、段店、王舍人鎮、賢文莊、大金莊等地點設置停車場,停車泊位總計5320個,停車面積15.96萬平方米。
(二)以建設“生態園林城市”為努力方向,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良好人居環境。增加綠地總量,改善公共綠地布局。主城區以恢復和強化泉城特色風貌,改善和提升主城區生態環境為重點,東、西部城區以建設綠地廣場與利用風景林地建設公園為重點,使*市成為綠地分布合理、植物多樣、生態環境良好的園林城市。
1.公共綠地。
(1)公園綠地。規劃增加公園面積1119.4公頃。完成大明湖公園、五龍潭公園、環城公園等公園改建、擴建任務,通過改、擴建,增加公共綠地面積約121.5公頃。為改善市級綜合性公園分布失衡狀態,建設西郊森林公園、西部城區東風湖公園、東42公園、高65公園、峨眉山公園、幸福寺公園、清南公園等7個市級綜合性公園,增加公共綠地面積約395.5公頃。完善五頂茂嶺山公園、硯池山公園、青龍山公園、藥山公園、北馬鞍山公園、峨眉山公園和大王山公園的基礎設施建設。
新建區級綜合性公園。各區至少新建一個區級綜合性公園,力爭規劃建設完成歷下區母牛山公園、市中區郎茂山公園、天橋區藥山濕地公園、鵲山公園、槐蔭區臘山公園、圍子山公園、大學科技園區團山公園、燕園公園、長清區文昌山公園、東區武將山公園、楊家河公園等區級綜合性公園。增加公共綠地面積約603.2公頃。
(2)街道小游園、廣場綠地。建成區力爭達到500米半徑范圍內有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道小游園,到2010年,力爭全市公共綠地面積增加439公頃。
綠地廣場。在主城區規劃建設大舜廣場(共青團路普利門綠地廣場)、市府東側綠地廣場、省委綠地廣場、解放閣綠地廣場、王舍人片區廣場、燕山新區廣場、賢文片區廣場、臘山片區廣場;在西部城區崮山片區、文昌片區、平安片區各建設一處綠地廣場;在東部城區孫村、郭店、彩石片區各建設一處綠地廣場。通過廣場綠地建設增加公共綠地面積約150公頃。結合片區改造,按國家規范建設居住區公園和小游園,力爭增加公共綠地面積100公頃。
道路綠地。結合道路建設、立交橋建設,規劃建設街旁游園、立交橋廣場綠地。在主要路口、節點規劃建設兩個以上面積3000平方米以上的街頭綠地,重點在快速路系統(北園大街、二環東路、二環西路)和花園東路等主次干道路口、節點建設綠地,力爭建設50處街旁游園,增加公共綠地80公頃。高水平建設臘山文化廣場、北園美食廣場、北全福立交廣場共計面積為59公頃的立交橋綠地。
濱河游園。對興濟河(南外環至辛西路)、工商河(東岸自成豐橋至制革街)、西濼河(兩岸截污)、東濼河(經一路至北園路)、護城河(明湖路北側)、柳行頭河(歷山路東側自胸腔醫院至北園)、窯頭大溝及大辛河等河道進行綜合整治時,兩側建設至少各10米綠化帶。結合小清河建設,在河道兩側建設30米綠化帶。在居民集中地段創造條件建設30處以上濱河游園。
2.附屬綠地。
(1)道路綠化。完成二環路兩側各15-30米、經十西路兩側各20米綠化,在花園東路、清河北路、黃崗路、賢文路、劉志遠路、臘山北路、港西路、孫村西路、和平路、劉長山路西延、無影山路、緯十二路、建辛路等市區主干道改造時,力爭兩側各建設5-10米(有條件的道路20米)綠化帶。東部城區、西部城區主要道路綠化要按國家規范建設,紅線寬度大于50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低于30%,紅線寬度在40-50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低于25%,紅線寬度小于40米的道路綠地率不得低于20%。完成國道104線、102線、220線、省道103線、大橋路、濟齊路綠化,城區段道路兩側形成各15-30米寬的綠化帶。在城郊結合部四周要建設面積1公頃以上的城郊片林綠地。
(2)居住區及庭院綠化。開展庭院、小區綠化達標活動。結合環境綜合整治,拆除單位庭院、居住小區內和街巷破舊違章建筑,力爭使市區絕大多數庭院、小區基本達到舊城改造綠地率不得低于25%的國家綠地指標要求,所有新建小區嚴格按照國家園林城市新建小區不得低于35%的綠地指標進行綠化建設。增加綠地面積260公頃。
開展創建綠化先進單位、花園式庭院(小區)的活動。落實市區門前綠化責任制,實施拆墻透綠和垂直綠化工作。通過辦事處、居委會組織開展社區市民植樹綠化活動,改善居住區綠化環境。
3.城郊綠地。
(1)風景名勝區。完成對全市風景名勝資源的系統調查和評價,力爭再建設9個市(縣)級風景名勝區,使風景名勝區體系更科學、完善、健全、合理,形成省、市、區三級管理體系。完成大明湖風景名勝區擴建,力爭完成千佛山風景名勝區、龍洞風景名勝區、英雄山風景名勝區等重點景區的建設。高水平規劃、建設好神洲生態樂園,近期完成組成部分之一的植物園建設。
(2)防護林帶。在濟鋼總廠、*煉油廠、黃臺電廠、*化工廠、山水集團等污染嚴重的大企業廠區周圍建設50—150米寬的工業防護林帶。在小清河現有林帶基礎上繼續完善,保證沿線兩側各形成30米連續的防護林帶。
在城區段鐵路(24公里)沿線兩側分別建成10—15米寬的鐵路防護林帶。郊外鐵路和公路沿線兩側建成30—50米寬防護林帶。
市區北部全面啟動以防風固沙為主的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在鵲山龍湖、玉清湖水庫周圍建成喬、灌、草與經濟林相結合,寬250米的綠化帶。沿黃河兩岸每側建設寬100-300米綠化帶。北繞城高速公路兩側要建30-50米寬綠化帶。
(3)綠色隔離帶。建設中心城區、主城區與東、西部城區間的綠色隔離帶。在西部城區與主城區之間,結合地下水源涵養,劃定玉符河兩側寬約3000-5000米為城市綠色隔離帶。在東部城區與主城區之間,劃定繞城高速公路東環線兩側寬約500~1000米的城市綠色隔離帶。根據實際情況在中心城內大辛河、玉符河、巨野河、北大沙河兩側建設50-1000米寬綠化帶,在興濟河、漢峪溝、羊頭峪、窯頭大溝、劉公河等兩側城市建設侵占嚴重區域爭取建設10-15米綠化帶,形成導入郊外新鮮空氣的微風通道。在劃定的城市綠色隔離帶內建設用地控制在10%以內,只可進行游憩和農林類型的綠色產業建設。
(4)山林綠化。廣泛發動社會各界力量,大力開展以近郊山林綠化為主的城市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完成經十東路、二環路、國道104線、220線和省道103線等道路兩側的26座489公頃近郊可視荒山綠化,具備條件的盡快建成山林公園,加快城郊一體綠化進程。
4.名泉保護。以“突出泉城特色,恢復泉水常年噴涌”為目標,做好泉源、泉脈和泉文化的保護與研究。一是實施南部山區泉水涵養地的植被保護和恢復工作。二是做好玉符河人工補源工程和錦繡川水庫引水保泉工程。三是保護好泉脈,避免城市建設對地下泉脈造成破壞,尤其做好4大泉群泉脈區域的保護工作。
實施古城區王府池—曲水亭—百花洲地段名泉保護整治工程。疏浚泉池泉渠,搞好名泉景觀設計,重現“家家泉水,戶戶垂楊”的泉城風貌。對新評定的72名泉進行保護整修,刻立名泉碑,為*泉水申報“世界自然文化遺產”。
(三)加強環衛公共設施建設,促進環境衛生產業化發展。以實現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為發展方向。實現對道路的全覆蓋保潔,不斷提高道路保潔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1.垃圾處理。擬在濟陽縣崔寨鎮境內建設*市第二生活垃圾處理廠,建設規模為3000噸燉日,工藝擬采用焚燒發電(或熱電聯供),項目總投資約9.2億元,占地約250—300畝。
完善環境衛生法規體系,出臺《*市城市市容環境衛生管理條例》。建立和完善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按照“補償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成本,合理盈利”的原則,制定實施城市生活垃圾處理收費制度,健全收費體制,完善收費渠道,促進環境衛生產業化發展。
2.道路保潔。到2010年,城市建成區道路保潔面積約2700萬平方米,逐步實現以機械化保潔為主,人工保潔為輔的作業模式,道路保潔率達到100%。新增大型生活垃圾轉運車45輛(10T燉輛以上),更新、增購各類環衛專用車輛203輛。主次道路機掃、沖洗率分別達到60%,降低揚塵污染。新建加水口43處。
3.環衛設施。在新改建重要道路節點、車站、廣場、公園綠地、居民小區、公共商業建筑、加油(氣)站時,一體化配套建設環衛設施,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到2010年,完成對原有三類公廁和旱廁的改造,因地制宜,新建、補建各類公廁(含移動公廁、單位內部對外開放公廁)110座,主次干道、繁華區域等城市公廁建設(移動公廁除外)全部達到二類以上標準。建設一處大型生活垃圾轉運站,建設規模3000噸燉日,占地面積約120畝,完成對原有各類垃圾樓(臺)及非壓縮式垃圾箱的改造,全部采用壓縮式垃圾箱。更新、增設廢物箱(果皮箱)12000個。
(四)節約用水、合理用水,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整合優化水資源配置、實施大分質供水,在節水保泉的前提下,研究適宜的優質泉水供給方式,規劃開發和合理使用優質地下水資源,用地表水轉換工業用地下水,全面提高飲用水水質。優化供水調度,改善供水服務,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形成應急保障管理機制。
1.水源開發。統籌水資源,地下水主要用于西部城區、主城區經十路以北和小清河以南、東部城區居民生活用水;臥虎山和錦繡川水庫地表水主要用于南部高地勢地區居民、企事業單位用水;黃河水主要用于中心城區工業用水。通過綜合平衡生活用水、生產用水、生態用水,使之形成互補機制,形成*用水的良性循環。
(1)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
規劃開發濟西淺層地下水源,形成20萬立方米燉日的規模,通過南水北調小清河管涵輸送,向二環東路以東用戶供水。開發利用濟西深層地下水源,實施濟西二期水源地開發工程,送入西部城區和主城區供水管網,讓更多的泉城市民喝上優質地下水。規劃在巴漏河沖積扇富水區建水源地,形成10萬立方米燉日的供水規模,為東部城區供地下水。加快泉水“先觀后用”研究。商業化包裝泉水,打造泉水名牌。
(2)地表水。南郊臥虎山水庫和錦繡川水庫,為南郊水廠和分水嶺水廠提供原水10萬立方米燉日。狼貓山水庫,為雪山等小型水廠提供原水,供水保證率低,在適當時機予以整合。加強水源地保護,改善水質,提高供水保證率。實施東聯供水工程,近期利用鵲山水庫和章丘地表水等水源向濟鋼、章丘電廠等工業用戶直供原水,替代工業使用地下水。(3)再生水。到2010年,污水回用率達30%,再生水量約為28萬立方米燉日,主要用于工業冷卻、河道景觀、市政雜用等。
2.制水設施。采用先進工藝新建水廠,改進現有制水工藝,增加深度處理環節,提高水質檢測手段,改善供水水質。
利用濟西深層地下水二期水源,建設國莊水廠、曹樓水廠,規模為18萬立方米燉日。建設務子西水廠,規模為3萬立方米燉日,占地20畝。開發濟西淺層地下水,輸送至東區,建設機場路水廠,規模為20萬立方米燉日,占地300畝,向二環東路以東地區供水。利用巴漏河水源,建設規模為10萬立方米燉日的水廠。近期在武將山附近臨時建設武家水廠,規模為3萬立方米燉日,解決孫村片區當前用水問題。對南康水廠進行工藝改造,增加過濾工藝,規模5萬立方米燉日,征地30畝。對鵲華制水、南郊水廠、分水嶺水廠等地表水處理工藝進行優化、更新和改造。
3.輸水管網。不斷完善供水管網,提高供水覆蓋率,保證用戶有足夠的水量水壓,保證供水安全可靠。
(1)輸配水管網。主城區除東外環至東繞城之間的區域以外,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供水體系。進一步完善輸配水管網形成“六縱六橫”供水格局。配合主城區道路改造和建設,進行管網改造,降低管網漏失率。為配合東、西部城區道路建設及滿足規劃用水需求,各新鋪輸配水管線約100公里。
在主城區,建設龍洞加壓站,利用東源水廠富余水量,加壓后向龍洞片區供水,千佛山加壓站作為備用水源,以確保奧體、政務中心用水,規模4萬立方米燉日,占地約25畝。新建鮑山加壓站,規模為10萬立方米燉日,占地約30畝。
在長清高校科技園,建設大學城加壓站,規模為18萬立方米燉日,占地30畝。建設務子西加壓站,與務子西水廠合建,加壓規模5萬立方米燉日。
在東部城區,建設孫村加壓站,規模為15萬立方米燉日,占地約30畝。建設唐冶加壓站,規模為5萬立方米燉日,占地約30畝。
(2)優化管網管理。對現有管網進行分區分片的檢漏。配合重點道路工程實施老化、漏損管道改造,加強對重要主干道的主動檢漏及修漏工作。到2010年,城市供水管網漏水搶修及時率達到100%,管網漏失率控制在15%以內。
(3)實施戶表計量工程。到20*年底,基本完成符合戶表改造條件的約55萬戶的“一戶一表”改造工程。
4.節約用水。大力開展節水宣傳,提高全民的節水意識。完善節水法規和技術標準體系,加大執法力度,落實建設項目“三同時”管理,加強計劃用水管理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節水管理,利用經濟手段控制水的需求。推廣節水器具,建立落后產品、工藝、設備淘汰制度。開展創建節水型企業(單位)活動,深化節水型城市建設活動。更新改造供水管網,減少供水損耗。多渠道開發水源,重視開發非傳統水資源,實施污水資源化工程。加強現有再生水設施的規范管理,完善再生水設施建設審批、監督管理、竣工驗收等程序。到2010年,城市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率達98%,城市計劃用水率達95%,人均綜合新水量129立方米燉年、人均綜合生活用水量小于160升燉日,新建建筑節水器具普及率達100%,城市萬元GDP新水量小于14立方米,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90%,再生水利用總規模達28萬立方米燉日。
5.供水安全。完善城市供水安全監管體系,包括法規制度建設、供水調度信息平臺建設等,加強城市供水行業監管。做好城市供水系統突發性事件應急處置工作,建立聯動協調制度,及時、有序、高效、妥善處置事故,最大限度地減少事故可能造成的損失,維護社會穩定。
(五)加大污水回用和雨水綜合利用工程的實施力度,綜合做好河道防洪工作。優化污水處理設施布局,統籌污水處理及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實現污水資源水。加強雨洪水的收集利用,從源頭減少防洪壓力。提高河道防洪標準,統籌考慮河道截污、污水處理、拓寬清淤、景觀和防洪功能。
1.污水設施。
(1)污水處理廠。到2010年,污水規劃排放量為120萬立方米燉日,污水處理采用集中處理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處理方式,污水處理率達75%,污水處理量為90萬立方米燉日,其中集中處理規模為72萬立方米燉日,分散處理規模為18萬立方米燉日。以集中建設大型的污水處理廠為主,發揮規模效益,降低建設和日常運行費用,保證出水水質,保護自然環境。在較大型的居住區,工業排水大戶、大型公共建筑及部分河道上游因地制宜地建設一些污水分散處理站,污水處理后回用,既節約用水、減輕城市排水管網系統的負擔,多余的水又可用于創造濱水景觀、綠地澆灌,提高城市環境質量。
在主城區,對*市水質凈化一廠進行工藝改造,通過技術挖潛,將處理規模提高到27萬立方米燉日,同時對一期工程進行除磷脫氮工藝設施改造,增加二級處理水的消毒殺菌設施,并形成10萬立方米燉日規模的污水深度處理供黃臺電廠冷卻用水。服務范圍濟洛路系統、大明湖系統、柳行頭系統、黃臺七里河系統。*市水質凈化二廠規模20萬立方米燉日,增加二級處理水的消毒殺菌設施和污泥資源化利用處理系統。服務范圍濟齊路系統。新建大金污水處理廠,規模為5萬立方米燉日,服務范圍大金系統。新建灘頭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10萬立方米燉日,位于北灘頭,服務于王舍人片區和賢文片區。
在東部城區,新建孫村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5萬立方米燉日,位于孫村片區北部,楊家河西岸,服務孫村系統。規劃建設*市第一個生態新區,建設水的循環利用設施,服務于唐冶新城,達到污染物總量零排放。
在西部城區,長清城區污水處理廠已建成,處理規模2萬立方米燉日。服務范圍長清城區系統。新建長清平安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3萬立方米燉日。服務范圍經濟開發區系統。
(2)污水管網。
——主城區大金系統:干管沿臘山河岸、經經十路向北至小清河污水干管,將污水送至大金污水廠。
濟齊路系統:已形成較完整的合流制污水管網,污水排入水質凈化二廠,還需逐步將合流制系統改造為分流制系統,完善興濟河上游、白馬山地區、南大溝附近的污水管道系統。
大明湖系統:已形成較完整的分流制管網系統,污水排入水質凈化一廠,還需完善火車站地區、小清河以北地區的污水管道系統。
柳行頭系統:已形成較完整的分流制管網系統,污水排入水質凈化一廠,還需完善歷山北路的污水管道系統。
黃臺七里河系統:花園路以北已形成較完整的分流制管網系統,污水排至水質凈化一廠,還需完善花園路以南地區的污水管道系統。王舍人系統:現狀僅在高新區南區有污水管道系統,規劃沿劉志遠路及南北向道路鋪設污水干管,并在張馬屯西北設提升泵站,規模3萬立方米燉日。將污水送入灘頭污水處理廠。
——東部城區
孫村系統:規劃沿港西路、楊家河兩岸及其他主干道敷設污水管,送入孫村污水處理廠。
——西部城區
長清城區系統:沿北大沙河兩岸、長清大道、220國道等布置污水干管,將長清高校科技園區、經濟開發區的部分污水及長清城區的全部污水送入長清城區污水處理廠。
經濟開發區系統:沿東西向主干道布置污水干管,將經濟開發區的部分污水送至平安污水廠。
(3)河道綜合整治。對中心城的10條河道(興濟河、護城河、工商河、東濼河、西濼河、柳行頭河、窯頭大溝、大辛河、漢峪溝、韓倉河)進行截污、清淤、砌筑、綠化及建設分散處理設施等綜合整治。
2.雨水設施。
(1)匯流區域。按照雨水就近分散排入河流水系的原則,將中心城劃分為52個雨水分區,各分區按照各自的特點建立完善的雨水收集系統,解決本區的雨水排放問題。調整不合理的排水系統,重點解決個別區域雨天積水問題。分流南大槐樹溝雨水至營市街溝,擴大營市街溝斷面以解決緯十二路立交道的積水。建設山大路雨水管道,分段就近接入雨水溝內。疏通龍脊河下游河段,解決工業南路積水問題。對八里橋溝、萬盛大溝、南大槐樹溝進行拓寬和清淤。規劃擴建北園路、花園路、緯一路等排水管渠,滿足雨水排放標準。
(2)采用標準。中心城一般地段雨水系統設計標準為1~2年一遇,重點地區、地勢低洼地區、重要道路交叉口和立交橋雨水設施的設計標準為3~5年一遇。
(3)低洼區及立交排水。北園、東關、工商河、白馬山等低洼地區采取截流客水、擴大下游雨水溝系斷面、逐步抬高地面標高、設置雨水泵站強排等方法解決排水不暢和積水問題。
對立交泵站收水系統、進出水管進行改造,使之與泵站的排水能力相匹配。盡可能采取截流措施,將立交以外的雨水截入立交雨水管道或河道,減少立交泵站的排水負擔,同時疏通立交排水出路。新建長途汽車站等15個立交泵站,統籌考慮立交橋雨水及可能排入立交橋的客水流量。
南部山區加強森林綠化工程建設,增設雨水下滲及地下水補給設施,減少洪水流量。同時充分利用現有的塘壩和水庫攔截雨水,用于山林綠化和農田灌溉。北部低洼地區結合美里湖、藥山湖、北湖、華山湖等湖泊水面建設蓄雨洪水面,收集雨水用于綠化景觀、消防用水及周圍農田灌溉等。
在城市建設中,增加城市透水面積,人行道、停車場、廣場等應選用透水材料鋪裝,增加雨水滲透。在新建大型居住區、高校等區域,特別是中心城南部新建小區,鼓勵實施小型集雨工程,力爭建設3~5個雨水綜合利用示范小區。加強洪水源頭控制,攔截蓄存雨水,既可以降低防洪和雨水設施建設投資,又可以用于道路澆灑、景觀綠化及再造濱水景觀,保持本地區從蒸發、降雨、地面徑流到雨水下滲整個過程的水量平衡。
3.防洪設施。
(1)防洪標準。按照城市總體規劃中心城防洪標準不低于200年一遇,主要河道為不低于100年一遇。
(2)防洪設施。對中心城10條河道進行截污、防洪、環境綜合整治。特別是大辛河、漢峪溝、韓倉河。按100年一遇標準,工商河設計流量50立方米燉秒,西濼河215立方米燉秒,東濼河76立方米燉秒,柳行頭河139.96立方米燉秒,窯頭大溝設計流量202.5立方米燉秒,興濟河設計流量334.3立方米燉秒。結合小清河改造,在工商河、西濼河、東濼河、柳行頭河等4條河道小清河入河口處設強排泵站。
改造北大沙河,完善西部城區防洪體系。疏通楊家河下游河段,解決東部城區排水不暢的問題。黃河臨黃大堤*段防御洪峰流量11000立方米燉秒。對黃河*段兩側河堤維修、防護和加高。
結合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對小清河進行綜合整治。建設臘山分洪道,治理小清河自睦里閘至柴莊閘段,總長52公里。工程內容涵蓋:防洪、景觀、引水補源、截污、道路及通航5部分。同時根據小清河的規劃對北部地區的排水進行統一規劃建設,解決防洪排澇問題。(六)加強熱源和管網建設改造。以采用清潔燃燒技術的大型燃煤熱電廠為主熱源,改造原有蒸汽管網為熱水管網,提高城市集中供熱普及率。
1.熱源建設。主城區東部特別是經十東路兩側區域,預計20*年將形成供熱面積956萬平方米,到2010年,達3181萬平方米。為滿足該區域供熱需求,加快黃臺電廠7#和8#機組改造,到20*年10月,實現新增供熱能力462兆瓦,確保奧體、政務中心等片區的集中供熱要求。同時建設漿水泉熱水鍋爐,為附近用戶服務,遠期用于調峰。同步建設約60座熱力站。2009年采暖季前完成黃臺電廠以大代小工程(2×300MW),保障該區域供熱。
主城區西部建設西部熱電廠(一期2300兆瓦),滿足槐蔭、天橋和市中部分地區供熱需求。
東部城區建設孫村(主要滿足工業用戶的蒸汽負荷)和章錦等鍋爐房作為東部城區供熱熱源,滿足東部城區用戶需求。鍋爐房遠期作為調峰熱源并承擔周圍工業負荷。
西部城區擴建長清熱電廠(一期2125兆瓦),將高校燃氣鍋爐房作為調峰熱源,形成熱電廠為主熱源和現有燃氣鍋爐房為調峰熱源構成的區域供熱系統。
對于地理位置偏遠、敷設管網困難的低負荷低密度的地區,可以采用各種小型、分散的燃氣或熱泵采暖技術。另外,一些大熱網無法顧及但供熱面積相對較大的區域,可以采用清潔燃燒技術,建設燃煤鍋爐房。
2.管網建設。在主城區東部,由黃臺電廠引出高溫熱水干管,沿八澗堡、建材路至工業南路后,沿大辛河東側至經十東路,建設約50公里熱水干線管網,根據地勢高差情況,在奧體、政務中心等處配套建設隔壓換熱站,為奧體、政務中心等片區供熱。
在主城區西部,沿無影山中路西延長線、北園大街、二環西路、京福高速公路西側、經十西路敷設約20公里熱水干線管網。
在主城區南部,以現狀南郊熱電廠、金雞嶺分廠及熱水鍋爐為熱源,沿六里山路、濟大路等道路敷設約50公里熱水干線管網。
在東部城區,完成與孫村、章錦鍋爐房配套干線管網建設約30公里。根據供熱負荷情況,敷設華電章丘發電有限公司配套管網。
在西部城區,沿1號路、3號路、5號路、220國道等敷設約20公里熱水干管,形成相對獨立的熱水管網系統。
逐步改造現有熱力站和運行使用超過15年的供熱管網或使用年限不到15年但存在嚴重事故隱患或泄漏的蒸汽、熱水供熱管網。
(七)加強燃氣管網建設,建立安全、穩定、高效的供氣體系。按照因地制宜、多種途徑、多種氣源、合理利用的原則,加強新技術的應用,提高城市燃氣氣化率。
1.天然氣。為保證主城區燃氣管網的供氣可靠性,在主城區北部和南部各建設一座占地10畝連接東、西部城區管網的調壓計量站,使主城區兩大管網具備3個連通點,從而在上下游都能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做到既能分區供氣,又可以相互補充,充分發揮*市多氣源的優勢。
將中石油西氣東輸冀寧聯絡線天然氣接入*市東部城區,建設一條齊河至濟陽崔寨的天然氣高壓輸氣管道,在崔寨建設一座占地15畝的天然氣高壓調壓計量站,沿途在齊河的表白寺鎮和大橋鎮各建設一座天然氣接收門站,為濟北重化工業園、天橋工業園及桑梓店鎮和大橋鎮的天然氣需求提供氣源,為*市將來北跨黃河發展奠定基礎。
遷移中石化位于董家鎮、郭店鎮、唐冶鎮和孫村鎮境內的中濟青天然氣管線,在孫村建設一座占地10畝的天然氣接收門站,同步鋪設一條謝家屯至孫村總長約30公里的DN900高壓儲氣管道,作為東部城區的天然氣調峰儲氣設施。為接收中石化安濟線天然氣,需在華山再建設一座天然氣接收門站。
為實現*市西部城區燃氣管網的貫通,完善西部城區燃氣管網的供氣格局,2006年開工建設平安店鎮至擔山屯的DN600次高壓燃氣管道,全長11公里,同步建設擔山屯高中壓調壓站,占地10畝。根據大工業用戶需求,沿220國道建設南、北兩處高中壓調壓站。配合劉長山路西延工程,建設濟微路至長清高校科技園區的中壓燃氣管道,建設黨家鎮至崮山鎮的中壓燃氣管道,與長清高校科技園區中壓管道連接。
積極發展壓縮天然氣,獨立靈活地向燃氣管網無法達到的偏遠用戶、小鄉鎮、小型工業用戶直接供氣,提高城市燃氣氣化率,保障用戶需求。
2.焦爐煤氣。鑒于今后幾年全國性天然氣資源短缺,焦爐煤氣仍將作為*市的主氣源之一。目前*市尚有焦爐煤氣用戶12萬戶,供氣區域位于歷山路以東地區,是供應相對穩定的城市燃氣資源,應繼續發揮其在城市燃氣供應方面的積極作用。隨著供氣方濟鋼建成焦爐煤氣發電項目,自身焦爐煤氣需求量將大大增加,要綜合平衡,優先保證城市燃氣的需求。在天然氣資源狀況無根本性好轉的情況下,停止天然氣置換焦爐煤氣,將焦爐煤氣供氣范圍控制在歷山路以東、經十路、二環東路、工業南路以北和工業北路以南的區域內,逐步改造原焦爐煤氣鑄鐵管網,以便統一市區管網的壓力級制,兼顧這兩種能源的相互替代。
3.液化石油氣。瓶裝用戶已從市區逐步向農村轉移,這種供氣形式仍將維持相當長的時間,現有的廠站規模不再擴大,年供氣量將維持在5萬噸左右,并根據規劃選址搬遷馬山坡液化石油氣灌裝廠。將主城已內現有的180余座液化石油氣瓶組供氣站全部消除,其用戶并入城市燃氣管網。加大市區內液化石油氣瓶裝供應站點的規范化管理。
4.汽車加氣站。汽車加氣對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污染,改善*市大氣環境質量,建設生態城市和創建國家環保模范城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市現有在建壓縮天然氣母站3座,分別位于長清區的歸德鎮、馬山鎮和歷城區的華山鎮,規模皆為10萬立方米燉日。再建設3座壓縮天然氣加氣母站,配套建設45座加氣子站,供氣總規模控制在60萬立方米燉日以內,總投資約3億元。到2010年,壓縮天然氣用氣總量達1.2億立方米,具備供應4000輛大型公交車和1萬輛出租車及家庭轎車的能力。新建加氣子站盡量與加油站結合建設,使站點規劃布局合理,吸引更多的社會車輛使用燃氣。液化石油氣加氣站維持現有規模,隨著天然氣加氣站逐步形成規模,使之自然淘汰,退出燃氣市場。盡快出臺鼓勵燃氣汽車加氣站和壓縮天然氣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快推進天然氣加氣站建設,緩解油價飛漲帶來的能源壓力,減少尾氣排放,改善大氣環境質量。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體制。為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網絡”管理體制,形成“統一領導,分級管理,以塊為主,條塊結合”的長效管理機制。對市政基礎設施進行統一管理,解決職能交叉、權責模糊的問題,明確管理主體,避免責任不清,保證市政基礎設施規劃、建設、管理的順利實施。嚴格執行規劃黃線、綠線、藍線等管理規定,保障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用地。不斷加強網絡化、智能化、信息化管理,建立健全相關部門之間信息溝通、政策協調和工作協同機制,形成精簡高效的政府管理體系,強化政府對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和管理的宏觀調控力度,推進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的健康發展。
(二)加大投融資力度。“*”期間,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資金壓力大,任務重,因此必須建立健全相關法規制度,改革投融資管理體制,實現良性循環的發展機制,加大投融資力度。在發揮政府對市政基礎設施投資主導作用的基礎上,尋求多元化的城市建設投資主體,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加大直接融資力度,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保證重點工程建設資金的需要。更多地利用國家政策性資金和信貸資金,進一步加大引進外資的力度,采取多種靈活方式如BOT、TOT等,爭取國內企業、民間和境外資本參與城市基礎設施開發投資建設。加強政府對土地資源的調控,努力提高土地資本的利用效益,盤活和優化現有市政公用設施存量資產。
(三)推進行業改革。建立合理的經營體系,進一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完善特許經營制度,明確特許經營各方的行為規范,加大對市場進入與退出、價格與收費、管理網絡、市場競爭秩序等的監管力度。理順收費價格機制形成以市場需求為主,以行政調控為輔的價格收費體系。深化市政公用行業改革,在供水、供熱、供氣、公交等企業中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提高運營效率、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力。加快推進園林和環衛行業體制改革,實現政事分開,事企分開,管養分離,變“以費養人”為“以費養事”,建立起充滿生機活力、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管理體制。
(四)強化實施機制。落實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和各相關行業規劃的銜接協調,加強與相關專項規劃、行業規劃的政策銜接,形成合力,共同推動市政基礎設施建設與發展,通過各專項規劃、行業規劃和年度計劃落實本規劃中的各個項目。各部門要結合各自職能,在實際工作中落實規劃中的相關任務。
建立規劃實施監測、檢查機制,實行規劃目標責任制,明確各部門責任分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建立并完善規劃實施定期評估和跟蹤評價制度,由編制部門組織對本規劃執行情況進行評估,根據形勢變化和規劃實施進度修訂完善,適當調整有關發展目標和工作任務,提高規劃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加強政策配套協調和引導,構建完善的制度體系、政策支持體系、技術支撐體系,確保本規劃戰略目標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