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經濟形勢范文

時間:2023-08-28 17:03: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近兩年經濟形勢,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近兩年經濟形勢

篇1

經濟增長和貿易增長將持續放緩

世界經濟已經進入了一個危險時期。發生在歐洲的金融動蕩已擴散到了不久前尚未受到影響的發展中國家,以及其他高收入國家。這種高傳染性推高了世界許多地區的借貸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量也出現急劇下跌。歐洲顯然已經陷入衰退。與此同時,包括巴西、印度,甚至還包括俄羅斯、南非和土耳其在內的幾個主要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比復蘇初期明顯減慢。這也是2010年末和2011年初為抑制通脹壓力上升而啟動經濟緊縮政策的結果。

盡管美國和日本的經濟活動正趨于活躍,但是世界經濟和貿易發展的增速急劇放緩。世界銀行對2012年和2013年的全球經濟增長率的預測從去年6月份的3.6%調低至2012年增速2.5%,2013年增速3.1%。高收入國家2012年的經濟增速為1.4%(歐元區國家為-0.3%,其他國家為2.1%),2013年增速為2%,而之前的預測分別是2.7%和2.6%。對發展中國家2012年和2013年的經濟增速預測分別從6.2%和6.3%下調至5.4%和6%。

在世界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2011年的世界貿易增長速度為6.6%,2012年預計為4.7%,2013年增長至6.8%。而對哈薩克斯坦來說至關重要的石油價格方面,2012年預測為98.2美元每桶,2013年97.1美元每桶。除了石油以外的其他資源類商品價格在報告中預測2012年下降9.3%,2012年下降3.3%。

世界經濟發展帶有不確定性

但是如此之差的結果能否實現也是十分不確定的,歐洲經濟衰退和發展中國家增長緩慢相互影響,最后可能帶來更糟糕的結果,使恢復市場信心的努力變得更加復雜。同時,其他高收入國家的高額債務和緩慢增長趨勢導致的中期問題尚未解決,有可能引發突如其來的危機。此外,增長預測還面臨中東、北非政局緊張而造成的石油供應中斷、一個或幾個重要中等收入國家可能出現“硬著陸”風險。

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挑戰

無論2012年和2013年世界經濟發展的實際結果如何,有幾個因素是顯而易見的。

首先,高收入國家經濟增長將放緩,因為他們要設法修復受創的金融行業和過度擴張的資產負債表。

其次,發展中國家將不得不轉向發展中世界尋找增長點,這個轉型過程已經開始,但有可能帶來自身的挑戰。預測報告中關于發展中國家經濟增長情況的部分中,指出,2008~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以來的一個最積極因素是發展中國家(中東歐國家除外)快速走出經濟危機。2010年前53%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活動都已經接近甚至超出其產出潛力。盡管發展中國家的財政狀況相對好于高收入國家,但是2012年發展中國家中有近44%的國家將出現政府財政平衡惡化,其程度可能達到或超過GDP的2%,約有27%的國家政府預算達到或超過GDP的5%。因此,發展中國家用于應對新一輪經濟危機的財政資源非常有限,如果高收入國家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新一輪的經濟危機成為現實,全球金融狀況出現急劇惡化,那么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充足率將降低,貿易機會減少,對私營和公共經濟部門活動的資金支持也會減弱。在這種情況下,在本世紀頭十年看似比較容易實現的發展前景和增長率在第二個十年可能會變得充滿困難,在經濟繁榮期不宜被發現的脆弱性很可能會暴露出來,應及早做好應急預案。

各國應及時做好應對經濟危機預案

篇2

近幾周,受危機沖擊國家的債券收益率大幅下降,而經濟數據好于預期,令人樂觀地認為歐元區經濟復蘇正在加快。企業和家庭的信心也達到兩年半來的最高水平。歐盟委員會主席若澤·曼努埃爾·巴羅佐(José Manuel Barroso)對歐元區的前景持樂觀態度,他表示,2014年將是歐元區終于擺脫最糟糕局面的一年。他表示:“計劃奏效了。”他指的是要求5個歐元區成員國實施緊縮措施的相關紓困項目。歐洲央行近日強調將繼續維持超低利率,行長馬里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同時表示,現在宣告歐元區債務危機結束還為時過早。

英國《金融時報》文章稱,進入危機之后的第四年,謹慎樂觀的情緒又回到了歐元區。經過一段時間的相對干涸之后,資金又開始流回歐元區國家,令其借款成本大幅下降。形勢表明,市場對歐元區的看法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一些國家(尤其是西班牙和愛爾蘭)努力提高其經濟的外部競爭力,這也讓投資者受到鼓舞。然而,如果就此推斷歐元區已不可逆轉地走上復蘇之路,那將是錯誤的。產出初步回升,但失業率仍高于12%。衰退已觸發了危險的通脹減緩進程。去年12月,價格僅同比上漲0.8%。由于在截至去年11月的一年里,出廠價格下跌1.2%,人們沒有什么理由相信不久后價格會加速上漲。如果歐元區陷入完全的通縮,那將付出巨大代價:比如,各國政府償還債務的難度會大得多。

路透社專欄文章評論,歐元區整體通脹率目前只有0.7%。但事實擺在眼前,歐元區一些重要地區的物價下跌,是因為需求嚴重下滑,以及如同德拉吉所暗示的,一些國家在無法讓本國貨幣貶值的情況下,設法提升自我競爭力所致。這絕不像19世紀那種因為生產力提高或美國大量生產農作物而引發的良性通縮。現在的情況是一個痛苦折磨的過程,民眾的薪資及生活水平都驟然下滑。

法國《費加羅報》網站報道,1歐元等于1.38美元,近兩年以來,匯率達到了最高水平。歐元是不是又成為世界上最強的貨幣了?相對于美元而言,近兩年來的匯率逐漸地靠近1.40美元。通常情況下,一種貨幣的實力反映了其經濟的健康。然而,很明顯的是,這種現象是不存在的。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10月預測:歐元區剛剛走出經濟衰退期,2014年的經濟增長前景預期是美國的1/2。更令人稱奇的是,跟美元相比,歐洲貨幣似乎更“有實力”。雖然歐洲央行并不愿意公開承認,但已經開始擔憂歐元的水平。歐洲央行理事會的成員在私底下吐露:“歐元目前的處境是很難理解的,因為歐元區的經濟并沒有處于最佳的狀態。”

德國之聲報道,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與法國和意大利研究機構聯合推出的經濟形勢預測報告顯示,盡管歐元區在2013年第三季度增長只有0.1%,但經濟已經出現復蘇跡象。報告指出,歐元區的經濟增長預計將得到英國、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以及中國市場需求增長的支撐。盡管歐元區內部市場依然疲弱,但仍然有望出現增長。

篇3

質地精良、做工考究以及數量極少的奢侈品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可作為收藏品進行收藏。從長期來看,奢侈品的價格會持續走高。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奢侈品留給他們的印象無非是昂貴的價格,僅此而已。但在專家看來,玩奢侈品其實并非不計成本的消費,相反玩的是一種品質生活。如果從理財的角度來探討,奢侈品消費其實也可以納入收藏領域,因為真正的奢侈品具有收藏價值。

當然,就如不是所有的瓷器都具有收藏價值一樣,具有收藏價值的奢侈品也僅僅只是部分品種。那么,哪些奢侈品具有收藏價值?奢侈品價格走勢與哪些因素有關?……帶著諸多與奢侈品收藏有關的問題,本刊記者采訪了上海大學巴黎國際時裝藝術學院時尚文化研究室執行主任房林博士。

奢侈品可保值增值

“沒錯,奢侈品是可以用來收藏的,因為它具有保值增值功能。”房林明確地告訴記者。當然,在上海南京路上品牌店買來的LV包是絕對不會升值的,那么哪些奢侈品才具有收藏價值呢?

房林解釋說,奢侈品與品牌商品存在差異。很多人把品牌商品看作是奢侈品,尤其是奢侈品牌商品,更易被當成奢侈品,因為它們價格高昂,只為社會精英階層所能接受,這其實存在認識上的誤區。

他表示,奢侈品必須具備三大屬性,首先其制作材質稀缺,其次為制作工藝精良,還有就是具有保值增值功能。因此真正意義上的奢侈品應該分為兩大類:一種為藝術品,如古玩、古董、字畫、油畫等;還有一種就是頂級品牌下面的具有保值增值功能的商品,如限量發行的蒂芬尼珠寶,或者限量發行的具有紀念意義的LV包。

奢侈品之所以具有保值增值功能,主要是由其自身的特性所決定。房林表示,通常情況下奢侈品具有稀缺性、歷史性、文化性等特征,這些特征構成的無形價值,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價格走勢長期看漲

“據我們長期跟蹤調查發現,奢侈品價格一直在走高。”房林表示。房林認為,在經濟快速發展時期,人們對奢侈品的需求也會由此而增加,巨大的需求推助奢侈品的價格不斷走高。數據統計顯示,中國奢侈品牌商品銷售總額約占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3%左右,2005年奢侈品牌商品銷售總量達1800億元,2007年突破2000億元,2009年接近4000億元,平均每年增速超過30%。不過奢侈品的價格走勢會受到經濟形勢的影響,如在最近兩年,由于金融危機所帶來的影響,其價格漲幅大大收窄。

但房林表示,從長期來看,奢侈品的價格會持續走高。“只要社會保持穩定的發展態勢,奢侈品的價格會跟經濟發展趨勢保持一致。”他說。

收藏也要選時機

篇4

評審委員會深入企業考察

參選企業首先要通過如下基本候選條件的考核:

――獨立法人資格。候選單位須為在廣東注冊納稅的企業,且開展經營、納稅兩年以上。

――依法納稅。最近兩年依法納稅,未有主觀故意違反《稅收征管法》及其實施細則的行為。未發生偷、逃、抗、騙稅款行為,依法建賬和進行會計核算,嚴格執行國家財務管理制度。

――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無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出售的商品質量符合標準化的規定,出售的定量包裝食品符合國家規定要求。

――講求信用。信用良好,銀行無不良貸款紀錄,海關、工商、質監、檢疫、衛生等無不良記錄。

――遵守合同。使用合同示范文本,無利用合同欺詐行為,或獲得“重合同、守信用”企業稱號。

――守法經營。經營中無商標侵權行為,無虛假廣告行為,無不正當競爭行為。

――安全生產。有健全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有良好的安全生產條件和勞動保護措施,近兩年無重大安全事故。

――遵紀守法。企業及其法定代表人無現實犯罪紀錄。

――合法用工。企業依法參加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依法實施與勞動者簽訂集體勞動合同。

――承擔社會責任。遵守國家各項法律法規,積極承擔社會責任,兩年內未因環境保護或其它違法經營行為受到相關部門的處罰。

約有175家參選企業通過初步考核。在此基礎上,12月16日至18日三天,由上述部分職能部門以及第三方檢測認證機構、涉外法律機構、品牌策劃等專業服務機構組成的廣東進出口誠信企業評審委員會,奔赴深圳、東莞、珠海、佛山等地實地考察了深圳市信利康實業有限公司、深圳市新記源進出口有限公司、廣東省東莞隆盛達電子有限公司、珠海方正科技多層電路板有限公司等參選企業。

艱難環境下更見“誠信”重要性

廣東民營企業進出口商會副會長潘琳在走訪企業時說:“現在的經濟形勢不好,我們的企業有方方面面的困難需要解決,所以我們帶專家下來了,有什么困難大家一起面對,需要政府在政策方面支持的,我們可以向政府反應。我們希望通過這樣一個誠信企業評選活動,使企業的誠信意識加強,因為我們的民營企業在走出去的時候,代表的不僅是廣東的企業,更是中國的企業,良好的市場氛圍,是靠所有企業共同維護的,經濟發展迅猛的時候是這樣,艱難的時候更是這樣!”

深圳信利康實業有限公司是一家以進出口物流業務及國際國內空運業務為主的物流公司,該公司總裁陳少青說:“我們的企業價值觀就是‘誠信規范鑄就品牌,準時傳遞創造價值’,公司一直堅持‘誠以待人,信以立業’的企業哲學。在目前的經濟危機下,對于物流公司來說,客戶的信譽尤為重要。現在我們在選擇是否為客戶提供服務前,首先要考慮這個企業是不是只是一時被金融危機困住了,如果是的話,信譽又特別好,我們一定會和它們一起度過難關;因為我們還可以提供金融服務,也遇到過有一些企業,純粹就是想弄到錢,這樣的企業我們也要識別它。”

篇5

關鍵詞:加勒比地區;經濟形勢;經貿合作

中圖分類號:F125.4;F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在后危機時代,鑒于全球政治經濟不確定性增加,各區域經濟復蘇和增長分化的情況同時存在,這在拉美和加勒比地區(簡稱拉美地區)也較為明顯。根據聯合國拉美經委會10月12日的最新預測,2016年拉美地區經濟萎縮0.9%,2017年微幅增長1.5%。然而,地區的平均水平容易掩蓋地區內部的差異性。2016年南美洲、中美洲和加勒比國家增長率預計分別為-2.2%、3.7%、-0.3%。換言之,加勒比地區經濟表現強于南美洲、弱于中美洲。然而,即使在13個加勒比國家內部,蘇里南、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分別衰退4%和2.5%,成為加勒比國家經濟的最大拖累。①本文主要基于對加勒比國家近兩年經濟形勢特征及成因分析,通過研究中國和格林納達合作的案例,為深化中國和加勒比地區的經貿合作提供啟示。

一、2015-2016年加勒比經濟形勢特征

加勒比地區總體而言是經濟低增長、社會高發展的地區。從四十多年的增長歷史看,自1970年以來加勒比地區不僅絕對增長率落后,而且相對于其他發展中國家而言,也落后于東亞、非洲、甚至欠發達國家(表1)。盡管經濟表現不佳,但是絕大部分加勒比國家被世界銀行劃分為中高收入國家,而且在人類發展指數排名中大部分處于相對較高水平。這種不匹配的發展結構在某種程度上歸因于該地區在諸如健康、教育和司法行政等方面保持了相對穩固的制度基礎,同時也反映出堅持把社會福利作為必要因素的民主傳統力量。

加勒比地區較易受到周期波動和外源性沖擊的影響,從20世紀7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到80年代拉美地區的債務危機,再到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小型開放經濟體的脆弱性逐一體現。在后危機時代,全球經濟持續低迷仍然對加勒比國家產生負面影響。近兩年,該地區經濟基本處于低迷時期(表2)。

從表2可以發現加勒比國家經濟形勢的四個典型特征。第一,該地區基本處于低增長、低通脹的狀態。鑒于美國經濟復蘇乏力,與其保持緊密經濟聯系的加勒比國家通過貿易、旅游業等渠道受到負面影響。同時,作為能源和糧食凈進口國,大宗商品價格下跌降低了加勒比國家輸入型通脹的壓力。倘若經濟低迷持續時間延長,加勒比國家多年積累的人類發展水平將受到侵蝕。因此,促進經濟增長是該地區面臨的首要任務。第二,失業率處于較高水平。可利用的數據顯示,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和牙買加的失業率均超過10%。因貧困家庭涌入勞動力市場,非正規就業比重上升,就業質量惡化。第三,大部分加勒比國家出現財政和經常賬戶“雙赤字”現象。巴巴多斯、伯利茲、蘇里南和特立尼_和多巴哥的財政赤字比例已經超過國際通用的3%的安全警戒線。嚴重的財政赤字將影響投資評級。而經常賬戶赤字則更為嚴重,其地區平均水平(5.5%)已經超過國際通用的5%的安全警戒線。為彌補國際收支,只能依靠資本流入,這無疑將加深經濟的脆弱性。第四,公共債務和外債面臨“雙風險”。相對于外債而言,加勒比地區的公共債務負擔更為嚴重。地區平均水平達到77.7%,已經超過國際公認的60%的警戒線,而牙買加、巴巴多斯和安提瓜和巴布達公共債務負擔更分別高達127%、110%和92%。這種長期財政失衡造成的高負債將制約經濟增長的動力。

二、加勒比經濟形勢的成因及面臨的挑戰

當前加勒比地區經濟形勢顯然與外部環境和國內經濟結構密切相關。外部環境因素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歐美經濟低迷,新興經濟體增長放緩,抑制了全球需求。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6年10月的最新經濟展望,全球經濟在2016年和2017年預計分別增長3.1%和3.4%。兩者相對于4月的預測值均下調0.1個百分點,表明發達經濟體因英國六月脫歐事件以及美國增長弱于預期產生了疲弱的增長前景。而需求萎縮又通過貿易和旅游業兩個渠道傳遞到加勒比國家。以旅游業為例,它是加勒比地區重要的支柱產業,為經濟做出了重要貢獻(表3)。一旦收入增長受限,消費需求降低,以歐美為主要消費群體的旅游業對經濟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

其二,初級產品價格下跌改善了大部分加勒比國家的貿易條件。鑒于加勒比國家(特立尼達和多巴哥除外)是糧食和能源產品凈進口國,受益于初級產品價格下跌2015年和2016年該地區分別獲得1%和2%的貿易條件改善(圖1),這也是該地區經濟表現強于南美國家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初級產品價格下跌將對縮小經常賬戶赤字、減緩輸入型通脹壓力、降低財政支出中的能源費用產生積極的影響。

就加勒比國家內部而言,國內經濟結構失衡是主要缺陷。這主要體現在國內產業升級缺乏漸進性。從歷史角度看,隨著亞洲國家制造業競爭力提升,以及全球貿易規則變化逐漸“侵蝕”了針對加勒比地區的優惠政策,加勒比國家已經在傳統農業出口市場和中低附加值制造業出口市場中喪失了競爭力。它們轉而增加對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的依賴性,如表4所示,大部分加勒比國家服務業占比超過70%。然而,這種從初級農業到服務業的跨越中間階段的發展模式,不是由結構轉型自發推動的,其結果也不能帶來產出的多元化以及高附加值服務業競爭力的提高(盡管旅游業的潛力十分巨大)。而且,以消費者服務出口(旅游)為主導的經濟模式容易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未來加勒比地區重塑經濟結構的重點領域之一在于促進資本服務出口更快增長。資本服務領域投資重點在教育、醫療保健、版權為基礎的服務及其相關產品。而且,為促進資本服務業發展,加勒比國家還應該升級ICT基礎設施以及建立激勵私人資本投資的制度框架。

與此同時,從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看,除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外,加勒比國家均出現貿易赤字,這也是加勒比經常賬戶長期赤字的主要原因。而經常賬戶赤字反映了地區競爭力不足和財政失衡。而且長期通過資本流入彌補國際收支缺口的做法將持續增加公共債務負擔。

展望未來,加勒比地區面臨的挑戰主要來自結構不平衡、氣候和環境的脆弱性以及在融入世界經濟過程中缺乏競爭力。應對挑戰需要:第一,鞏固財政紀律,降低公共債務。通常認為,公共債務占比超過60%將損害經濟增長。因此,引入財政責任立法、改革稅收制度、加強財政資本性支出、完善審慎的債務管理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第二,提高競爭力和創新能力。目前可從改善投資環境和促進人力資本開發入手。第三,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降低能源成本。基礎設施匱乏和能源價格高昂已經嚴重制約經濟增長的動力,兩者的改善有利于提高全要素增長率。第四,積極參與地區一體化和經濟全球化。第五,減少面對氣候變化和環境問題的脆弱性。提高防范和應對各種危機(糧食危機、能源危機、自然災害等)的能力。

三、中國和格林納達經貿合作展望

(一)格林納達的發展利益和基本訴求

如前所述,加勒比國家面臨的挑戰具有共性,例如地理和經濟的孤立狀態、資源有限、環境脆弱、交通和能源成本高昂、應對氣候變化和自然災害的脆弱性,等等。因此,它們的發展目標和利益訴求也具有一致性。以格林納達發展為例。

自1974年獨立以來,格林納達由一個農業國發展成為以服務業為主的國家。在早期發展階段,英國、美國等歐美國家的單方面市場開放和發展援助發揮了重要作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如北美自由貿易協定生效、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歐盟的經濟一體化程度日益提高,歐美國家向格林納達等加勒比國家提供的特殊待遇、發展援助日漸減少,格林納達的發展速度日益減慢,外債負擔不斷加重。進入21世紀以來,格林納達的發展再次處于“十字路口”。目前,政府正在制定《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并計劃于2017年10月完成。格政府已經批準六大主題作為《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NSDP2030)的重點發展領域:政府治理、競爭性的私營部門、基礎設施、創新、社會關懷、氣候變化、災害管理及環境與生態。

總結起來,格林納達發展的核心關切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促進經濟增長。格學者曾在《2014-2018年格林納達增長和減貧戰略》②中提出“建設穩健國民經濟”的目標,并且強調從穩定宏觀經濟、改善營商環境、發展潛力產業和開發可持續能源四個領域入手。第二,擴大融資和尋求國際經濟援助。作為經濟實力較弱的發展中小國,格林納達強調通過外交渠道爭取更多的國際資金援助,以支持國內經濟社會的發展。在與他國的交往中,經濟合作與援助是核心內容。第三,重視氣候變化問題。格林納達在全球氣候變化談判中表現活躍,曾于2009-2011年任小島嶼國家聯盟(AOSIS)主席國,強調小島國是受到氣候變化的威脅和影響最多的群體,積極呼吁國際社會重視小島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的關切,要求發達國家率先采取行動大幅減排溫室氣體,同時增加經濟和技術援助,支持小島國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第四,重視區域一體化發展。格林納達非常重視加勒比國家的聯合自強,積極主張實現加勒比經濟一體化和更廣泛的區域合作,支持向風群島一體化。

(二)中國和格林納達經貿合作現狀

中格雙邊貿易起點低,貿易額較小,兩國恢復外交關系后貿易規模有所擴大,但近五年中格貿易額波動較大(表5)。在中格貿易中,主要是中國對格林納達出口商品,從格林納達的進口很少,中國一直處于貿易順差狀態。中國和格林納達的投資合作剛處于初級階段,雙邊投資規模不大,投資領域也比較有限。CEIC數據庫顯示,截止2015年底中國在格林納達投資存量為2367萬美元。在格林納達設立的中國企業主要是從事建筑工程承包、裝飾材料生產、農副產品加工、餐飲、五金百貨零售和超市等,單個投資項目的規模都很小。在其他領域的經濟關系方面,中國與格林納達在科技合作、教育、文化交流、應對氣候變化、援助等方面都已經開展了合作。

(三)中國和格林納達合作的方向

1.充分利用兩個平臺機制,加溝通與協調

其一,2015年1月8~9日,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共同體論壇(China-CELAC Forum,簡稱“中拉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在京舉行。這充分表明中拉雙方整體合作正式進入機制化階段,開辟了中拉合作由“1+33”邁向“1+1”式的新紀元。其二,中國――加勒比經貿合作論壇已經于2005年、2007年和2011年成功舉辦三屆。該論壇以促進中國和加勒比地區經貿合作、實現共同發展為宗旨,是中國和加勒比國家間級別最高的經貿對話機制。建議繼續利用該論壇,有效開展對加勒比國家經濟和技術合作項目,提高雙方的戰略互信,避免該機制的功能因“中拉論壇”機制的建立而弱化。此外,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拉共體)設立了“四駕馬車”機制,由現任、前任、候任輪值主席國和加勒比共同體(加共體)輪值主席國共同擔任。因此,加強與包括格林納達在內的加共體的溝通,在中拉整體合作中應得到高度的重視。

2.鞏固傳統產業優勢,開發新興產業潛力,提高經濟合作的效率

格政府在向新經濟模式轉型中提出“信息和通信技術的全面應用、世界一流的服務業(特別是旅游業)、綠色商業、根據價值鏈發展農業、高效的輕工業、有活力的出口業、新能源行業”等核心要素。而格林納達工業發展公司(GIDC)更加明確了吸引外資的四大領域:旅游與酒店、健康與療養、信息通訊技術及替代能源。這與近兩年格林納達產業發展的現實情況較為吻合,因為國內增長較快的部門也集中于旅游和酒店服務、教育和健康服務、通信業、農業加工及能源開發五個領域。

根據格林納達資源稟賦、產業發展現狀及吸引外資政策,結合中國經濟發展和投資多元化戰略,建議將重點合作領域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主要包括農業和旅游業。第二類是開發新興產業潛力,主要包括信息通訊業、能源開發及教育產業。

格林納達的傳統優勢在于農業和旅游業。農業是兼具經濟效應和社會效應的產業,不僅為GDP和就業做出重要貢獻,而且也是調整時期吸收宏觀經濟沖擊的減震器。建議中國企業一方面要關注提高傳統產業(香蕉和肉豆蔻)的生產效率,一方面要加大對農產品加工業的投資,促進產業鏈延長和深化。就旅游業而言,隨著美國經濟持續復蘇、家庭收入增長、新航線開通、新度假區全年營業以及格林納達旅游局(GTA)實施的細分市場營銷策略,旅游業開始恢復增長。盡管如此,但它仍未完全恢復至全球金融危機前的最高水平。而且,旅游部門還將面臨著古巴市場開放所帶來的新的競爭壓力。中國對格旅游業投資主要可考慮兩類。其一,開發特色旅游,包括度假區旅游、海洋和游艇旅游、健康養生生態旅游。其二加大與旅游業相關的基礎設施投資。簡言之,中國可以將先進農業技術、旅游開發成功經驗等應用到格方,對其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升級,形成新的競爭優勢,這也符合格方提出的“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智力密集型”經濟發展戰略。

通信技術、可替代能源開發和教育產業,對于中國而言也是新興產業,但具有較大投資價值。格政府目前正在通過《ICT戰略和行動規劃》致力于建立“知識經濟”社會。根據國際電信聯盟(ITU)報告,2015年格林納達ICT發展指數(IDI)為5.05,在167個國家中排名第83位,在美洲33個國家中排名第16位,均處于中游水平。③

對于替代能源開發,格林納達政府早在2011年就制定了《格林納達國家能源政策》(Grenada National Energy Policy,GNEP),力圖保證能源的健康發展,以此獲得能源安全、能源獨立和能源效率。格政府已經認識到促進使用當地可再生能源(包括地熱、風能、太陽能、水電和垃圾發電等)的巨大潛力和必要性,提出到2020年國內使用的能源至少20%來自可再生能源的目標。④例如,電價高昂已經成為制約格林納達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國企業在可再生能源領域大有可為。

至于教育,2014年教育部門占GDP比重為19.7%,其中私人教育占比15.6%。2014年和2015年教育部門分別增長4.5%和1.9%。私人教育因為對諸如旅游業、房地產、批發和零售業等部門產生溢出效應,持續地成為GDP的主要貢獻者。2004-2015年圣喬治大學入學人數從2990人增至7026人,增長135%。目前格政府從兩個方面大力推動教育服務業發展,一是吸引國際著名大學落戶格林納達,二是建立服務于一系列科學研究的自然實驗室。這些都將給中國提供重要機遇。

3.延續援助外交效果并保持援助機制的靈活性

“援助外交”是各主要國家發展與格林納達關系的重要途徑,也是中國對格林納達政策的核心所在。復交以來,中國對格林納達的援助包括國家體育場、田徑場、低收入住房項目、農業技術合作項目,等等,這些項目的落實鞏固了格林納達對華立場。未來的援助方向可關注三類。

其一是加強政策咨詢和制度建設交流。制度是國家長期可持續增長的關鍵,而且制度與國家競爭力之間也存在著強烈的正相關關系。格政府在《2030年國家可持續發展規劃》(NSDP2030)中明確將“政府治理”、“創新”、“社會關懷”等作為重點發展領域,這些都需要加強制度建設和能力培養。憑借數十年來在政府戰略規劃、產業政策制定、減貧事業、教育投資等方面積累的豐富經驗,中國可向格政府提供相關政策咨詢和制度建設建議。

其二是保持經濟援助的靈活性。第一,保持經濟援助與具體項目掛鉤,提高援助的瞄準度和效率。第二,加大對格教育、衛生、環境等公共服務領域的援助力度。中國可通過加勒比共同體的渠道,對加勒比國家實施一攬子發展援助計劃,從而在該地區形成規模效應。

其三是增強技術援助的力度。除繼續擴大農業技術合作、醫療合作外,還應該通過多種方式加強與格方在應對氣候化上的合作。格林納達是“小島嶼國家聯盟”的重要代表,在氣候談判中發揮著比較積極的作用。這也是歷來歐美及日本對格林納達政策中關注的重點。近些年中國曾向格林納達提供了應對氣候變化的節能設備,未來應該繼續加大對該議題的支持力度。

注釋:

①http:///sites/default/files/pr/files/tabla_

proyecciones_octubre2016_eng.pdf

②Patrick A. Antoine, Timothy G. Taylor, Michael Church, Grenada’s Growth

and Poverty Reduction Strategy (GPRS) 2014C2018,March 2014.

③http://itu.int/net4/ITU-D/idi/2015/#idi2015byregion-tab.

④參見:TheNational Energy Policy of Grenada: A Low Carbon Development

篇6

從2010年國十條出臺以來,政府對房地產的嚴厲調控一波接著一波。在近兩年的時間內,盡管這種房地產宏觀調控一直難見切實有效的效果,但畢竟遏制了國內樓市”高燒”不止的勢頭,并推動了房地產市場漸漸轉向健康的發展方向,且相關政策對房地產市場約束力也越來越大。因此,當一線城市的住房銷售出現快速下跌,當一些城市的住房價格開始松動并向下調整時,當國內經濟增長有放緩跡象時,總是會有利益攸關的部門或人出來要求政府弱化這種“嚴厲”的房地產調控政策,暗暗希望當前的房地產政策會如2008年下半年那樣突然逆轉。而這次美國債信危機,似乎就成了這種輿論最好的借口。但是,在筆者看來,盡管美國國債的長期信用降級風暴同樣來勢洶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與沖擊同樣十分巨大與深遠,但這次美國債信危機并不會讓當前中國的房地產宏觀調控政策突然逆轉,反之,這次美國的債信危機倒很有可能成為中國房地產市場軟著陸的契機。

2003年的“非典”突然暴發時,政府的第一反應是如何通過房地產這個宏觀調控工具盡可能讓危機導致的經濟損失補回來,這就有了房地產的18號文件。同樣,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引爆全球性金融危機后,美國金融體系崩塌、全球金融市場激烈動蕩,中國經濟隨之大幅滑坡。為制止經濟的頹勢,中國政府表現得異常果斷,短期內整個經濟政策出現重大逆轉,房地產政策更是成了最為重要的宏觀調控工具,最終促使2009年的經濟出現V字型反彈。

可這次美國債信危機風暴來臨之時,我們已積累了不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再加上這些年治理通脹的心得,遇上美國債信危機所帶來的全球金融巨幅震蕩,中國政府已用靜心觀察沉著應對替代了政策沖動,不會馬上亮出政策的底牌。

放眼看全球,國際經濟態勢與2008年也很不一樣。盡管無論是美國還是歐洲及日本,目前所面臨的困難很多,幾年來救市政策并沒有讓這些發達國家經濟走出困境,甚至于有人推測美國經濟可能出現二次衰退,但當前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形勢至少好于2008年,多數都在緩慢地復蘇,只不過復蘇的速度與成效與市場的希望距離還太遠。若就當前中國經濟形勢來看,則與2008年的情況更是不可比擬。在2008年,高速運行的中國經濟本已到了一個資源與市場約束的關口,國際金融危機暴發只不過催化了中國經濟的衰退。

當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問題是如何保持經濟適度增長,如何讓過高的通脹率得以緩解并化解金融體系的風險,而不是防止經濟快速下滑。換言之,尋求經濟的適度發展和穩定物價之間的平衡,而任何新的刺激政策都會打破這種平衡。特別是,如果調整房地產調控政策,打破這種平衡所留下的后遺癥會更嚴重。

如果不是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震撼了全球經濟,危及全球金融,為了應對危機,我國政府出臺前所未有的救市政策,國內房價本該向理性回歸。而眼下的樓市又與2008年有根本上的不同。首先,2009年至2010年前期“救市”型的政策將全國住房銷售量及住房價格帶到前所未有的高處。從今年上半年國內房地產業運行的情況來看,整個房地產運行仍然處于亢奮之中。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26250億元,同比增長32.9%。住房銷售價格經過兩年快速飆升后,總體上并沒有轉折之勢,只是上漲幅度放緩。此外,房地產貸款余額已達10萬億以上,其中個人住房貸款余額達到6.26萬億。

篇7

職務:熔盛重工總裁

領域:造船

事件:上半年預虧已經超過13億元

雖然當下中國造船業整體已經有所回暖,但深陷危機的中國最大民營造船企業熔盛重工依然步履維艱,年初即宣布熔盛重工最壞時期已經過去的陳強,因為命運被綁在這艘大船上,同樣沒能走出低谷。

熔盛重工這兩年可以用“風雨飄搖”來形容,2013年上半年凈虧損12.63億元,全年的虧損額更是高達86.83億元。7月31日,熔盛重工盈利預警稱,預計今年上半年凈虧損額將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

3月份,民生銀行董事長董文標、董事史玉柱一起到熔盛重工南通基地考察。彼時,熔盛重工總裁陳強說:“近年來,雖然受到宏觀經濟形勢不景氣的影響,但熔盛重工生產經營情況依然穩定。”

陳強當時還提到,當前航運市場有所回暖,熔盛重工將整合資源,重點圍繞海洋工程、天然氣開發向高端制造業轉型,發展以服務于能源行業為核心的一體化重工集團。但現在來看,這份計劃至少在上半年已落空。

之所以如此,歸根結底或許還在于熔盛重工的資金壓力。據去年年報顯示,截至去年底,熔盛重工負債224億元,其中將于12個月內到期的短期借款及融資租賃負債為137.13億元。而在當下造船行業不景氣的情況下,銀行對航運造船業的貸款早已全面收緊,即便是能夠批準貸款,也是國企居多,并且額度最多也只有百萬級了。

在這種情況下,陳強不得不施展各種辦法來整合公司的負債和現金流,包括延長銀行信貸額度的還款及續貸期限、獲得大股東張志熔的30億元的免利息及免擔保循環貸款資金支持,并以可轉債方式頻頻融資。今年5月,巨人網絡創始人史玉柱向熔盛重工輸血近8億元,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其燃眉之急。

但這并非長久之計。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全球新船訂單增加不少,國內不少船企計劃已經排至2016年。但由于船價普遍較低,預付款條件苛刻,船舶技術要求提高,交船也存在一定風險。部分新船價格相比去年低點上漲了20%~30%,但今年上半年漲幅普遍僅為5%左右。

而熔盛重工在今年面臨的市場環境未有根本改觀。據相關資料顯示,未來2~3年,船舶市場需求約為1億載重噸,而全球造船產能已達2億載重噸。

篇8

工行和中德安聯的舉措,作為銀行與保險公司攜手開發金融市場的新戰略,將使銀保合作再度成為業內熱點。當然,在此必須說明一點:筆者“重播”這條新聞,并非收了兩家機構什么好處,要為他們打廣告,而是確實覺得銀保合作走到今天,終于漸漸發展出點“味道”來了。

誠然,銀保合作代表著一種全新戰略,即銀行與保險公司通過一體化方式,聯手開發金融市場。然而,長期來,國內銀保合作卻一度停留于銀行保險業務的低層次上。當然,在國家刺激內需、降低利率的背景下,銀行是“愿意”客戶用儲蓄購買保險,以解決存貸差問題,化解經營風險的。但若國民經濟形勢向好,貸款需求上升,銀行就希望把資金貸給企業,從而獲取高額利息收入。基于此,自然不利于銀保合作成為真正意義上的互補性聯合。

其實,所謂合作,就應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各自優勢,方能有所建樹。而無論銀行還是保險公司,亦都希望通過深層合作來實現兩者間協同效應,從而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一方面,銀行在收集消費者信息方面具有優勢,保險公司可利用銀行信息,識別客戶風險大小,開發與市場需求相應的保險產品,大幅提高銷售效率;另一方面,保險是現代信用的基礎,銀行又是消費信貸的主要機構,由保險公司擔保抵押品的價值,可減少借款人信用風險。只有通過如此優勢互補,銀保合作在利益上的聯系才能更緊密,從而真正摒棄以往“初級水平”的銷售聯盟形式。

所幸,如果你關注國內金融機構動態,會注意到近兩年這一局面正悄然改變。譬如太平洋保險公司,早前就與農業發展銀行在保險、產品研發、項目風險調控等領域建立起全面合作關系。又如光大銀行,年前也一口氣和4家人壽保險公司簽了協議,從而在產品創新、融資業務、資金網絡結算、培養金融復合型人才等方面展開了全新合作。

篇9

近幾年許多西方經濟學家預言中國經濟將“崩潰”或是硬著陸,前年預測說2012年崩潰,去年就說是2013年,今年又預測2015年崩潰,每年都修改一次。在各種“中國崩潰論”中,唱衰中國銀行業的言論尤其突出。這是非常不好的一種心理和態度。

2003年,我國全部銀行利潤只有300多個億,國有大行還在虧損,而銀監會年初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商業銀行實現凈利潤為10412億,突破了萬億。我國銀行業好不容易贏得幾年平穩較快增長的局面,實屬不易。一個國家銀行體系如果不能穩健增長,整個國家經濟就很難實現穩健增長。不能否認中國銀行業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也有許多地方值得批評,但應該首先與銀行業取得的巨大成績區分開來,動輒用“壟斷暴利”來否定銀行業的整體成就,無助于我國銀行業更好地面對接下來的改革與挑戰。

金融危機后,中國銀行業的信貸投放總量由2008年的4.91萬億元,猛增至2009年的9.6萬億元,而后的2010年、2011年分別是7.95萬億、7.47萬億。而中國銀行業總資產由2007年的52.59萬億,增至2011年末的113.29萬億,4年翻番。伴隨著銀行業資產、信貸大擴張,近兩年市場對其資產質量愈加擔憂。筆者認為短期內銀行整體上仍然會保持平穩、快速增長,風險總體上可控。

除此之外,作為市場關注的中國銀行業頭號風險——房地產貸款風險,房地產調控會對中國銀行體系增長有一定影響,但不良情況可控。德勤和穆迪近期的報告指出,中國不會出現美國次貸危機式的巨大風險。理由主要有3點,一是整體中國銀行體系與房地產相關的貸款占比較低,最新估計是18.4%,余額約10.73萬億;二是中國銀行業資產證券化幾乎沒有發展,地產金融風險特征簡單;三是貸款中多為個人按揭貸款,而這類貸款歷來風險最低。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風險方面,最近銀行年報顯示,地方融資平臺的貸款不良率并沒有上升,而是在下降。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對銀行肯定有影響,但不會如外界渲染的那么大。2011年底監管方已出臺了化解風險的措施,另外貸款中很多是有完全抵押擔保和覆蓋的。

工商業貸款方面,隨著經濟下滑,工商業貸款可能是對銀行風險的主要威脅。目前出口需求萎靡、國內需求增長乏力,眾多行業銷售利潤率在持續下滑,不排除有全行業虧損現象,如鋼鐵、汽車、電子、家電等,但總體風險還是可控的。目前中國經濟的主要矛盾是“總需求增長乏力、總供給相對過剩”,矛盾的主要方面是總需求增長乏力。二季度之后,總體需求會回升,在投資、消費和出口中,消費反彈可能會更快,整體需求會回到一個正常速度,不會像之前那么快,但也不會下降太多。

篇10

夢醒時分

“老二不好當啊”,筆者曾在一個民營企業家的飯局上聽到這樣一句話,評價中國趕超日本成為世界第二GDP大國后的外部經濟環境。或許,對于中國經濟的真實情況,沒有比民營企業家的感知更敏銳的了。而這句話的背后原理也很樸素:老大(美國)必須要遏制你,還要和老三(日本)聯合起來,最近的“貨幣戰爭”就是實證!中國事實上處于一種被孤立的狀態,這在畸形的經濟結構面臨轉型的非常時期,顯得大大不妙。

從數據上看,5月份的工業生產和房地產投資增速都在下降,生產價格指數(PPI)同比下降2.9%,社會融資總量降至人民幣1.19萬億元,明顯低于4月份的1.7萬億元。出口的增速也遠低于預期,從4月份的14.6%突然降至1%,進口增速則下降了0.3%。進出口數據這種斷崖式的下跌,與政府對通過偽造貿易文件獲取人民幣的投機行為進行整治有關。出口數據被一些尋求逃避資本流入(俗稱熱錢)限制的公司所篡改,這已是一個公開的秘密,從中隱約可見“貨幣戰爭”的影子。

不要簡單地用陰謀論來理解“貨幣戰爭”,這其實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戰略的考量。這場“貨幣戰爭”的第一槍可以說是由日本打響的,在“安倍經濟學”的指引下,半年時間內日元兌美元的貶值幅度已經超過25%,對人民幣的貶值幅度也差不多是這個數字。而歐元、英鎊、澳元等主要貨幣也都大幅貶值,這對于中國的外貿形勢無疑是雪上加霜,所以進出口數據讓人在酷暑中感到陣陣寒意。

但奇怪的是,唯一跟隨美元大幅升值的只有人民幣。這一不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形勢好所以讓人民幣堅挺,就連高盛這樣的樂觀派都看空中國經濟至6%的增長率;二不是來自外國勢力的施壓,貿易順差占GDP的比重近兩年來一直保持在3%的國際公認標準線以下,很難定義為匯率操縱國。人民幣升值的唯一原因只能是防止資本外逃!

數據依然能夠說明問題:按照計算熱錢規模的殘差法,中國去年交易形成外匯儲備增加987億美元,扣除出口順差、非金融部分直接投資凈流入、境外投資收益和境內企業境外上市籌資四個項目之后,余額為負3200多億美元,而之前5年這一數據一直呈現為正數,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因于資本外流。今年該數據又變正,這與人民幣的逆勢升值關系很大,但是最近一個月,由于政府嚴查偽造貿易文件,從5月27日人民幣兌美元升至歷史高點算起,至今已經累計下跌0.3%。

可見,人民幣匯率有點像堰塞湖。一方面要不斷地推高來防止似水的資本外流,另一方面形成的這種“地上懸河”總有潰壩的風險,又不能讓熱錢快速流入。美元的強勢與日元的貶值,讓人民幣在雙重夾擊下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歐洲也不讓中國省心,對中國光伏產品征收反傾銷稅雖然引來了葡萄酒行業的反制,但這樣的貿易戰只能帶來兩敗俱傷。即便是非洲的黑人兄弟,也出現了殺戮中國勞工的事件。這說明所謂的“和平崛起”在利益導向的大國博弈中只能是一場美夢,硬實力的強大如果沒有軟實力來陪襯,即便是曾經的友邦也會把你視為威脅。

美夢,總有夢醒的一天。

夢碎了無痕

對于中國經濟是否會硬著陸的爭論從年初以來就沒有停歇過,目前外部世界的“貨幣戰爭”已經硝煙彌漫,而內部的經濟隱患也逐漸暴露出來,最大的危機源依然是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與地方政府債務,這三者牽一發而動全身,核心是房地產。

中國三四線城市的“鬼城”范圍進一步蔓延,房產泡沫化趨勢已經很明顯。對于一線城市,房價依然在上漲,盡管增速放緩,強勁的剛需被認為是無泡沫的佐證,但像北京這樣的大城市已經出現新增常駐人口下降的趨勢,在結合中國特有的4-2-1家庭結構,越來越多的有錢人選擇海外移民,以及未來可能對存量房增收房產稅,剛需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堅挺。而伴著經濟增速的進一步放緩,房地產行業的基本面越來越惡化,沒有只漲不跌的理由。

如果房地產泡沫破滅,必然帶來連鎖的債務反應,甚至出現系統性和區域性的金融風險。為防止危機很快爆發,只能依靠兩個手段,一是維持匯率的強勢以穩住國際收支,二是用寬松的貨幣環境來幫助巨額存量債務續存。很可惜,這兩種手段留給中國的時間并不多。

美國的經濟復蘇強勁,而QE(量化寬松貨幣政策)即將退出,這意味著人民幣盯住美元,避免資本外流愈發艱難。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后,很多人認為美帝國從此一蹶不振了,中國則躍躍欲試,專家們在預測何時中國的GDP總量超越美國。但是,隨著頁巖氣革命以及3D打印技術在制造業的應用,美國這個龐大的經濟體對于外部能源和廉價勞動力的依賴性在降低。另外經過三四年的危機調整,美國通過推進服務業的可貿易化,已經找到了經濟再平衡的戰略目標,所謂服務可貿易化就是通過網絡平臺輸出金融、教育、醫療等服務。可見,金融與科技創新讓美國像人的大腦一樣,操縱著全世界。

伴著美國實體經濟恢復和貿易順差的改善,只要失業率數據降到6.5%,退出QE就指日可待。有學者預測,在9月17-18日的美聯儲政策會議上,就可能部分退出QE,這對于中國來說絕不是好消息。一場金融危機,讓中國的經濟結構更加扭曲,而美國找到了新的增長路徑,這個結果真如夢境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