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財政困難情況匯報范文
時間:2023-08-24 17:4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縣財政困難情況匯報,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下,近年來。總體上講,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保證狀況有了較大改善。但在有些地區由于缺乏穩定、有效的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證體制,經費保證缺乏仍是制約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發展進步的突出問題之一。因此,更大范圍內加快建立體制更加合理、機制更加有效、管理更加科學、保證更加有力的司法行政運行體制,已成為擺在司法行政機關面前的重大問題。依照上級要求,為全面掌握我縣司法行政經費保證情況,近期,縣司法局組織專門人員對我縣的司法行政經費實際保證情況進行了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一、縣司法行政機關經費保證的現狀
目前,從調查中可以看出。縣司法局局機關共有行政編制22人,縣法援中心及縣公證處兩個,二級單位共有事業編制11人。全縣轄11個鄉(鎮、街道)共有司法所11個(年前為10個鄉鎮,10個司法所)全縣共有司法行政專項編制43名。近年來經費保證的基本情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財政支持力度不時加強。縣司法局無論是辦公經費還是業務專項經費均未列入縣級財政預算,基本運轉毫無保證。年后,縣財政逐步加大了對專項業務工作開展的支持,專項經費從年的3萬元增加到目前的23萬元,每年均列入縣級財政預算。現有保證體制之下,相對有效的保證了司法行政機關基本業務的開展。除縣級財政加大支持外,中央、省、市政策性轉移支付對司法行政機關的投入也不斷加大,如中央裝備款、辦案經費、省財政配套資金、市財政司法所建設補貼資金等,一些系列政策的出臺和實施,改變了過去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完全無保障的情況。
(二)辦公經費一直未列入地方財政預算。目前,縣財政對我縣司法行政機關的保證還僅僅是建立在基本業務開展的基礎之上。多年來,司法行政機關基本辦公經費從未列入財政預算,僅有的一點業務經費既要保障運轉,又要辦業務,造成司法行政機關在經費開支上時刻捉襟見肘,這直接導致了整體工作的運轉困難。
(三)基層司法所基本無任何經費保證。司法所納入了縣司法局和鄉鎮政府的雙重管理。依照收編文件規定,收編后司法所人員的辦公經費、福利等仍由鄉鎮政府負擔。由于收編后人員管理與經費劃撥脫鉤以及鄉鎮政府財政困難,再加上局部基層領導在思想上有“重打輕防”習慣性思維,忽視了司法行政工作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過程中的潛在價值和不可替代作用,司法所運轉所需經費從未列入鄉鎮財政預算。司法所日常開支只能靠臨時向縣司法局和所在鄉鎮政府匯報來解決,事實上大部分得不到解決,極大的限制了司法所業務開展。諸如社區矯正、安排幫教、人民調解等一些重點工作開展起來都十分困難。
二、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證存在主要問題
各級黨委政府不時加大經費投入,近年來。司法行政機關保證水平得到不時提高,辦公條件也得到日益改善。但是由于多方面原因,一個完善的經費保證體制在魚臺司法行政系統仍未建立起來,影響了司法行政機關正常有效的運轉和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學健康發展。現階段,縣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在經費保證方面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
(一)地方財政困難。工業基礎單薄,第一產業農業的比重較大,縣財政收入來源較為單一。由于地方財政困難,經費預算上,需要保工資、保發展,因而絕大部分黨政機關的辦公經費都得不到保證。這是縣司法行政經費困難的根本原因。
(二)司法行政系統公用經費保證制度得不到落實。財政部、司法部在年就聯合出臺了關于制定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證規范的意見》提出要從加強國家基層政權建設、提高基層執政能力的高度。其他省份都已按照《意見》要求,結合地區實際情況,制定落實了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證規范。但山東省由于各方面原因,一直未將文件精神向下傳達、貫徹和落實,文件棚架在省一級,導致基層經費落實無依據,申請無辦法。自年起,縣政法機關中公、檢、法三部門的公用經費均已落實了中央兩部門的文件精神,唯有司法行政系統沒有落實,給司法行政工作造成了不應有的困難。這是當前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困難的關鍵原因。
(三)上級有關業務經費的文件精神落實情況不好。對于司法行政重要業務工作的開展。安排布置相關業務工作開展時,都對經費保證問題提出明確要求,并出臺了專門文件。如在人民調解、普法宣傳、社區矯正、安排幫教、法律援助等方面都提出了經費保證的具體要求。但從我縣情況看,這些文件精神落實狀況不好。有的落實規范低,有的方面多年來就一直沒有落實。究其原因,有地方財政困難、相關部門協調爭取力度不大等因素,也有上級主管機關督促檢查力度不夠的問題。上級主管部門只止步于文件發了從未檢查督促過文件的落實問題。這也是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困難的重要原因。
三、解決當前經費保證問題的建議對策
沒有基層司法行政經費的保證就沒有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學健康發展。強有力的經費保證是基層司法行政機關有效履行職責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努力解決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證方面存在各種問題,基層司法行政經費保證工作是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組成局部。進一步加大投入,加強管理,不時提高經費保證水平,不時改善基層司法行政機關工作條件,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的需要,也是維護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需要,更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需要。為解決我縣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經費困難問題,結合魚臺實際,特提出如下建議:
(一)落實公用經費保證規范。盡快落實財政部、司法部《意見》精神,盡快制定落實我省、市司法行政機關公用經費保證規范。加強與財政部門溝通,結合實際情況,合理制定我縣公用經費保證規范實及施計劃,切實滿足基層司法行政工作的基本經費需求,維持基層司法行政機關的正常運轉。
篇2
一、基本情況
X鎮位于上高縣西南部,距縣城43公里,總面積173平方公里,轄25個村(居)委會,X個村民小組,
我鎮有中心幼兒園1所,中心小學1所,村小X所,中學1所,在職教師X名,在校學生X名。
二、工作措施
一是始終把建章立制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依據。鎮黨委、政府始終把教育工作放在全鎮工作的重要議事日程上,堅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的方針,以培養新時代四有新人為目標,認真貫徹教育有關政策法規,高度重視教育工作,成立由鎮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中學校長、小學校長、涉及教育相關站所負責人為成員的工作小組,把教育工作分解到各村(居),學校;堅持把教育工作納入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目標管理考核體系,進一步明確和細化了鄉鎮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增加了考評的權重,定期對各個學校開展督導評估,年終嚴格按照責任制考核獎懲到位。
二是始終把財政投入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支撐。
教育發展的重點就在于努力保障對教育經費的投入。鎮黨委、政府堅持教育優先展戰略,在積極落實教育投入“兩個比例”,實現“三個增長”的政策方面,盡了最大努力,基本保證了教育投入總量逐年遞增,保證了預算內教育經費的及時足額到位。截止2020年10月底全鎮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1928萬元,連續四年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突破1800萬元,已撥付教師工資福利1545.84萬元,同比去年全年增加40萬元,今年先后撥付中心小學宿舍工程建設費、幼兒園工程費、中小學鄉鎮工作補貼等資金1750775.24元。
三是始終把尊師重教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保障。
堅持營造尊師重教、崇尚教育的社會氛圍,為確保教師隊伍的整體穩定,鎮領導多次對各學校進行走訪慰問,每年教師節舉辦教育工作座談會,并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拿出一定的資金對教學教研突出的學校進行獎勵,評選“鎮優秀班主任”、“鎮十佳優秀教師”、“鎮優秀教師”等優秀教育工作者進行表彰。通過此項工作的開展,有效促進了學校管理工作的發展,增強了廣大教師愛崗敬業的信心和決心,提高了教師的職業榮譽感和教書育人的成就感。堅持每年開展大學新生座談會,邀請全鎮考取一本及貧困戶中考取二本的優秀大學新生互動交流、分享經驗、暢談未來,同時發放獎學金及其他助學物資鼓勵大學新生再接再厲,再創佳績。
四是始終把提高教學質量作為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抓手。
樹立以師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改革提升學校分年級管理的方式,實行年級管理和處室管理兩條線考核管理,加強教師值周值日管理;堅持以“紅色教育”為主題,打造紅色教育基地,把紅色文化引進校園;深化課程改革,大力開展學生勞動實踐活動,促使學生特長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高。X中學連續三年中考考取上高二中人數超過70人,統招人數超過全縣農村學校的三分之一以上,今年中考有三位同學考入二中零班,創造該校歷史最好成績,學科展示活動連續三年獲得綜合獎;X中心小學多次榮獲學生核心素養市、縣獎,為縣內各中學輸送多名優秀學生,袁珍老師獲市“支月英式”好黨員殊榮。
三、存在問題
篇3
【關鍵詞】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 問題;對策
21世紀是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的社會,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迎了新的機遇,同時也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圖書館事業必須順應時展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國的縣級圖書館尤其是貧困地區的縣級圖書館存在著不少問題,與時展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嚴重影響著圖書館事業的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
一、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不到位,忽視文化建設。圖書館建設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由于長期以來“一手硬、一手軟”,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以為經濟是硬任務,文化是軟指標,因而重視不夠。按照國際標準規定,平均2萬人左右要擁有一所公共圖書館,人均藏書量為2冊。現在貧困地區是幾十萬人才有一個圖書館,藏書量很少,人均藏書更少。雖然經過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的評估有所促進,但差距依然很大。根據有關資料顯示,貴州省遵義平均62萬人擁有一所圖書館,與國際標準相差31倍,藏書總量72.6萬冊,人均擁有藏書0.0975冊。另據銅仁市公共圖書館評估專家組關于銅仁市公共圖書館第五次評估情況匯報,銅仁市十個縣級圖書館中,藏書量最高的碧江區圖書館也才10萬冊,人均藏書0.263冊。藏書量最低的沿河縣圖書館只有1.5萬冊,人均0.024冊。是政府沒有錢買書嗎?我看不見得,一些縣每年公款接待、公車消費要花上百萬,卻不愿意花點錢買書。這里的根源是思想認識不到位以及錯位的“政績觀”。
2、地方財政困難,購書經費投入少。客觀地說,貧困地區由于經濟欠發達,自身財力有限,大部分縣市要靠國家財政轉移支付,加之地方政府思想認識的缺位,購書經費沒有列入每年的財政預算,這就造成縣級圖書館圖書藏量少,人均擁有藏書少。通過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的推動,多數縣區都有不同程度的經費投入,但主要是用于館舍、設施設備的改善,而對于文獻資料的投入仍然很少。有的縣級圖書館財政撥款只能勉強維持工作人員的正常開支,根本無錢購書。因而從總體上看,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的藏書量都明顯偏低。而在這些縣級圖書館的圖書藏量中,舊書要占60%左右,更新率很低,滿足不了讀者要求。
3、設施設備落后,離現代化圖書館的要求甚遠。按照公共圖書館建設標準,縣級圖書館的技術設備包括電子計算機、網絡設備和相關設備、視聽及音像控制設備、文獻數字化加工與復制設備、圖書防盜設備、文獻消毒設備、流動圖書車、縮微制品攝制、沖洗及閱讀設備、視障和老齡閱讀設備、裝裱及文獻修復設備、自動借還設備、書架、閱覽桌椅、目錄柜、出納柜臺等家具設備和其他設備12類。但目前很多縣級圖書館只有幾臺計算機和簡單的書架、桌椅,離現代化圖書館的要求相去甚遠。
4、管理人員素質不高,且編制結構不合理。由于縣級圖書館屬于財政供養單位,因而成了一些領導照顧關系的首選單位,這就使得縣級圖書館管理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以及編制結構不合理。一是文化素質不高。由于有相當部分人員是照顧進來的,大專以下學業的人員要占30%左右,而大專以上學業的人員中,多數是學非所用,長期屬于圖書管理的外行。二是思想素質不高。有的管理人員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沒有進取精神,工作得過且過,馬馬虎虎,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三是業務水平不高。由于沒有經過專業學習,有的人員連基本的分類編目都不會。有相當一部分人員不會使用計算機操作。一些縣級圖書館真正會計算機操作的人員只占30%左右。這種編制結構不合理是目前縣級圖書館存在的普遍現象。四是服務層次不高。目前大多數縣級圖書館由于館藏文獻不多,加之設備落后和人員素質不高,因而服務內容單一,只是按時開館和普通書刊的借閱,未能拓寬自身應有的服務空間。
二、解決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對策
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是我國公共圖書館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是我國全面實現小康必須認真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和解決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國家應把對西部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列入扶貧計劃,對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建設給予重點幫扶。目前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的狀況之所以有了明顯的改善,這是得益于在全國第五次公共圖書館評估中,國家給了這些縣一定的補助資金,并促進地方政府的投入,從而解決了這些縣圖書館基礎設施建設,但貧困地區縣級圖書館離現代化圖書館的要求還有相當大的距離,技術設備還相當落后,還需要給予扶持。
2、國家應出臺相應的政策法規,從制度上保證縣級圖書館建設。現在的情況是,在一些縣,政府借口財政困難就可以少給甚至不給圖書購置經費。如果有了政策法規,明確規定縣級財政每年必須將圖書館的購書經費列入財政預算,并規定一定的比例,要求縣級政府必須執行,并將其作為上級黨委政府對下級黨委政府每年年度的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樣就能夠保證縣級圖書館建設步入良性循環的軌道。
3、縣級黨委政府要提高認識,把本縣圖書館建設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一個縣的發展,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五位一體共同發展的綜合目標體系,是一個全面發展、共同進步過程,這里沒有孰輕孰重之分。如果離開共同發展的要求,那就背離了科學發展觀。因此,縣級黨委政府要站在科學發展觀的高度,制訂本縣全面的發展規劃,把圖書館建設作為本縣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明確本縣圖書館建設規模、藏書數量、人員配備、人均藏書量、文獻資源的采集和分配等,并將目標任務分解到相關領導和部門,從而保證圖書館建設落到實處。
4、提高縣級圖書管理人員素質,更好地發揮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圖書館作為收集、整理、收藏圖書信息資料供人們閱覽、參考的機構,具有保存人類文化遺產、開發信息資源、參與社會教育、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等職能。圖書館工作的好壞,其職能作用發揮的大小,都取決于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包括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質、過硬的專業業務素質、健康的心理素質和較強的語言溝通能力。只有全面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素質,才能充分發揮圖書館的社會作用。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素質,一是要加強對圖書管理人員的理論教育。理論是行動的指南,圖書館是社會主義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堅持以為指導。因此,必須對圖書管理人員進行理論教育,通過理論教育,使圖書管理人員學習和掌握基本理論,從而在實際工作中堅持用的立場觀點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二是要加強對圖書管理人員的思想教育。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只有通過思想教育,提高圖書管理人員的思想覺悟,樹立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崇高的敬業精神,才能全心全意為廣大讀者服務。三是要加強對圖書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培訓。針對目前許多縣級圖書館業務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的現狀,文化部門應制訂出對縣級圖書管理人員進行業務技能培訓的計劃,定期培訓業務技術人員,以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技能水平。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縣級圖書館的社會服務功能,從而更好地為廣大讀者服務。
篇4
一、需救助情況
全縣今冬明春因災需救助人口3.9355萬戶、8.733萬人。需口糧救助人口3.9355戶、8.733萬人;需取暖救助人口3.9355萬戶、8.733萬人;需衣被救助人口1.2555萬戶、2.473萬人。其中,無自救能力戶1.2555萬戶、2.473萬人,有部分自救能力戶2.68萬戶、6.26萬人。
1、需口糧。無自救能力戶每人每月15公斤,需口糧296.76萬公斤,有部分自救能力戶每人每月10公斤,需口糧500.8萬公斤,全年共需口糧797.56萬公斤。
2、需取暖煤。無自救能力戶每戶需取暖煤1000斤、有部分自救能力每戶需煤500斤,全縣共缺取暖煤12977.5噸。
3、需御寒衣被。無自救能力戶每人需衣被一套,共需御寒衣被2.47萬套。
4、需資金。缺口糧797.56萬公斤,每公斤按4.5元計算,需資金3589.02萬元;缺取暖煤12977.5噸,每噸按850元計算,需資金1103.09萬元,缺衣被2.47萬套,每套按200元計算,需資金494萬元,共計需資金5186.91萬元。
二、已救助情況
1-11月共下撥各類救災款570.5萬元,救災物資1310件(套),累計救助受災群眾5.262萬人次。2012年1月下撥冬令救災款133萬元,購置救災煤1600噸、口糧75噸;2月發放上級撥付的御寒棉被褥230床,棉衣褲230套;3月下撥春荒款77.5萬元,購置口糧170噸。冬春期間共救助災民1.43萬戶、2.45萬人;8月針對低溫冷凍災及時下撥應急生活救助資金60萬元,救助災民0.5萬戶、1.1萬人;11月遭遇雪災及時撥付救災資金300萬元,其中,安排240萬元通過政府采購,購置救災煤3000噸,重點解決6000戶受災群眾及困難戶的取暖問題,目前已安排2280噸煤,已由鄉鎮組織發放到戶,共救助4560戶、8982人。已安排救災款60萬元,購買糧油米面及御寒衣被,走訪慰問特困群眾4000戶,同時發放了上級撥付的救災棉被200床、牛絨衫100件、羽絨服50件、旅游鞋200雙、毛衣100件、專用棉褲200條,共救助259戶、259人。以上各類救助確保了災民冬春期間和災后應急期間有飯吃、有衣穿、有房住、有煤燒、有病能得到及時醫治。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由于今年受災較嚴重,救災任務十分艱巨,救災過程中勢必存有一些困難與問題,具體如下:
一是救助資金有較大缺口。我縣是農業大縣,連年受災,群眾自救能力非常差,再加上財政困難,通過自籌可解決救災資金2823.9萬元,救災資金缺口還有2363.01萬元,需要上級有關部門幫助解決。二是救災應急物資儲備體系還不健全。我縣現有的救災物資儲備庫設施不完善,不方便救災應急物資的管理、調撥;救災應急物資儲備品種過于單一,嚴重影響了救災工作效率和質量。三是救災資金的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基層救災款發放管理中還存在滯撥以及救災和救助不分等現象。
四、今冬明春救助工作安排
雖然前期的救災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后期的任務更加的艱難,需要我們提前做好各項工作安排,切實提高救助效果。一是提高認識,妥善安排受災群眾冬春生活。要把受災群眾冬春生活安排作為貫徹落實黨的十精神和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行動,作為當前民政工作的重要任務抓緊、抓實、抓好。要精心制定救助工作方案,多種渠道解決問題,通過政府救助、幫困扶貧、愛心捐贈、鄰里互助等多種方式,妥善安排好受災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確保他們安全溫暖地度過冬春。二是核準對象,及時發放救災款物。要在前期摸底排查的基礎上,進一步組織力量核實確定實際救助對象和救助款物,編制花名冊用于實施;要特別注意做好交通不便、又因災相對封閉的山區和邊遠地區的救災工作,切實把所有受災群眾生活安排工作部署到村,落實到戶,不漏一人;要把災區重災戶、三無戶、五保戶、重點優撫對象等困難群眾作為冬春生活救助的重點,加大救助力度。另處,我們將從縣級配套救災資金中支出16萬元,通過政府采購救災棉被褥700床、棉大衣400件,做為災民的御寒儲備之用。三是加強監管,完善救災款物發放機制。要嚴格按照救災款物管理使用的規定,進一步規范發放標準和辦法。救災資金使用要堅持“款物專用、無償使用、重點使用、分類救助”四原則;救助對象確認要嚴格執行“受災戶申報、村委會評議、鄉鎮審核、縣民政局批準”四程序;救災款物發放要嚴格實行“資金來源、發放原則、補助對象、救助標準”四公開;救災款物管理要做到“手續完備、賬款相符、專賬管理、專人負責”四要求。冬春生活救助資金,以現金形式發放的要通過“一卡通”打卡到戶,采購糧食、衣被等救災物資的要通過政府采購完善程序并及時發放到戶。在救災款的發放上,實行《救助卡》管理制度,憑《救助卡》領取救助款物,確保災民能及時準確足額地得到救助。四是跟蹤救助,按時上報信息。縣民政局是實施冬春生活救助的主體,要加強領導,加強指導,認真組織受災鄉鎮落實好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及時掌握工作進展情況,從2012年12月份第一周起各鄉鎮每周填報《冬春生活救助情況統計周報表》上報到縣。縣民政局要對冬春生活救助工作加強指導和督促檢查,每周五匯總冬春生活救助情況上報到市民政局。我們還要組織力量,采取實地調研和抽樣調查等方式,對鄉鎮的實際救助效果進行績效評估,重點總結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好的做法和經驗。五是積極組織,開展走訪慰問活動。元旦、春節來臨之際,縣鄉組成慰問組,對農村五保戶、無自救能力戶、重點優撫對象、建國前老黨員進行一次普遍走訪慰問,每戶發慰問金300元,確保特困群眾過一個文明、祥和、愉快的節日。
篇5
“沒有PPP,兩徽高速公路只能停留在想法上。” 指著墻上的一幅甘肅省交通地圖,甘肅省隴南市徽縣副縣長付小龍說。
“PPP讓兩徽高速至少提前了5年建成。”隴南市兩當縣縣長郭省軍則說。
兩徽高速,主線起于兩當縣楊店(甘陜界),與陜西省規劃的太白至鳳縣至楊店(甘陜界)高速公路相接。經靈官峽、柳林鎮、銀杏鄉,止于徽縣李家河,以樞紐立交與十天高速公路相接。兩徽高速公路主線全長53.4km,全線采用雙向4車道高速公路標準,設計行車速度80km/h。用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建勛的話說:“兩徽高速是甘陜高速網絡的咽喉路段,也是隴南通往寶雞、西安方向的咽喉路段。”
這條高速項目的估算總投資為75.3億元,而徽縣2015年的財政收入為9.2億元,兩當縣更是不足9000萬。這便不難理解兩位縣領導的感慨以及對PPP模式的認可。
對甘肅而言,兩徽高速的故事是延續多年的交通領域傳統建設模式發生變革的生動寫照,這不僅實現了甘肅省交通建設領域PPP項目建設零的突破,并且入選財政部PPP示范項目,最為重要的是利益相關方在其中發生的角色變化。
示范項目概況
甘肅PPP模式首批公路試點項目,每公里造價1.4億
根據交通運輸部關于交通投融資體制改革的相關意見,甘肅省交通運輸廳確定了以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建設兩徽高速這一重點項目,并將其列為全省交通行業采用PPP模式投資建設的首批公路試點項目。2015年9月,該項目被財政部確定為第二批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示范項目,在西北地區尚屬首次。
經甘肅省政府批準,甘肅省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下稱“甘肅交建集團”)為項目PPP實施機構,主要負責PPP項目的準備、采購、監管、移交等工作。
記者注意到,這個項目在前兩次招標中,都因為沒有足夠競標方而流標,在2016年6月22日的第三次招標中,經過“單一來源采購”商務談判,確定甘肅路橋第三公路工程有限責任公司、甘肅五環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交路橋建設工程有限公司、甘肅交通規劃勘察設計院有限責任公司為社會資本投資人,項目建設用地由隴南市人民政府以土地入股形式進入項目公司。
項目實施方案顯示:該項目采用“設計施工總承包(EPC)+建設―運營―移交(BOT)+可行性缺口補助”模式建設,項目資本金30.12億元,占投資估算總金額的40%,由政府資金和社會資本自有資金共同組成;國內銀行貸款45.18億元,占投資估算總金額的60%。
值得一提的是,兩徽高速公路地形地質條件較為復雜,橋隧比達到58%,每公里工程概算造價達到1.4億元,投資巨大。“積極引入央企中交集團和省企合作的社會資本投資人,有利于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同向合力,推進項目建設。” 甘肅交建集團董事長喬松青說。
此外,《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該PPP項目中的一大亮點是公路建設基金的支撐作用。甘肅兩徽交通投資基金由甘肅交建集團、甘肅交通投資基金及社會投資人共同設立,目前已投放基金5億元,該基金將全部用于兩徽高速公路建設。其中甘肅交通投資基金為“合伙制私募基金”,由省交通運輸廳與中交基金共同發起,基金總規模為400億元。
雖然相對傳統建設項目,PPP項目增加了物有所值評價、財政承受能力評估、實施方案報批、社會資本的選擇、績效評價、項目移交等環節,但在甘肅省交通運輸廳副廳長劉建勛看來,這很重要:“PPP項目實施方案如同項目的工可報告,實施方案的批復即PPP項目的立項批復文件,物有所值評價是PPP項目的通行證,財政承受能力評估論證是PPP項目獲得可行性缺口補助、財政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入門證。”
甘肅交建集團總經理趙發章說,“這個PPP項目實質就是基礎設施上的按揭,提前消費,充分利用社會資本,彌補政府在基礎設施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困難,有利于提高效率。”
示范項目意義
促進地方發展,調動政府部門積極性
無論是群眾還是官員,建設中的兩徽高速,無疑是條盼望了很久的路。
“(通車)將把從徽縣到兩當原本一個半小時的車程縮短到20分鐘。而從徽縣去陜西寶雞,4個小時的車程將縮短至一個半小時。”記者隨機采訪的一位徽縣司機王師傅如是說。
在徽縣副縣長付小龍看來,這條路的三大意義是方便當地人出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帶動紅色旅游資源。“這是縣里最大的民生工程。”
而在這條高速的另一端、隴南市最后一個通高速的縣――兩當,對這條公路同樣盼望已久。“這條高速我們想了七八年,但沒能力做。”兩當縣縣長郭省軍直言,“這不僅是高速路,也是扶貧路、致富路,這條大通道的建成,將對我縣農業、旅游業的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和保障,意義深遠。”
如果說兩徽高速通車后為地方帶來的變化還是一種憧憬,那么項目參與者角色上的變化已是現實,這也是按照PPP模式建設的兩徽高速項目,給所有利益相關方的最突出感受。
劉建勛說:“以前的傳統模式下,交通行業主管部門大包大攬,對項目的規劃、立項、投資、融資、建設、運營、養護、管理等全過程負責,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按照PPP模式,政府除負責規劃、立項和多種付費模式外,采用績效評價的手段在前述過程中實施監督管理。”
在徽縣副縣長付小龍看來,PPP模式跟傳統模式對政府帶來的最大變化是:原來是只有想法,現在效率提升;原來被動,現在縣里以建設用地入股,配角變主角;此外,施工企業都是大企業,成本降低。
身份的轉變,調動了政府部門的積極性。徽縣和兩當正在以超大力度和超常措施,為這條路保駕護航。
徽縣副縣長付小龍說,徽縣成立了“協調領導小組”,目前有20多人的團隊“全身心投入”高速公路建設:一是隨時解決有關問題(拆遷、群眾工作);二是配合設計單位,開展前期工作;三是積極籌措征地拆遷資金;四是營造輿論氛圍;五是指定常務副縣長專管這項工作。
在森林覆蓋率超七成、有志打造“深呼吸小城”的兩當縣,正在舉全縣之力做好項目的征地、拆遷、協調服務等工作。“我每隔幾天就要去現場看看。”兩當縣縣長郭省軍說。
兩徽高速項目公司總經理武志奎顯然對政府的“配合”非常滿意,他對記者表示:“項目(高速公路)上有事我可以直接給縣長打電話,協調效率要比傳統模式高多了,真的是特事特辦。”
示范項目瓶頸
社會資本方謹慎,相關政策不配套
畢竟是甘肅省首條PPP高速項目,各方都傾注了極大“關切”。兩徽高速公路自2015年3月開展前置性手續的辦理工作,截至2015年10月底已辦結項目規劃選址意見、用地預審、環境影響評價等11項全部前置性手續。甘肅交建集團董事長喬松青坦言,這是部門重視、特事特辦的效果。“7個月時間全部手續辦結,傳統模式可能需要兩到三年。”
然而與政府一路綠燈的暢快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社會資本方的“謹慎”。甘肅交建集團財務部負責人郭真已記不清項目前期經過了多少輪談判,甚至簽約儀式前兩天還在和各方解釋溝通。印象最深的,和社會資本方光條款就討論了三天,“(社會資本方)就是怕吃虧,不過十幾個億真金白銀投進去,有顧慮很正常。” 甘肅省委書記王三運(前排右二)聽取兩徽高速公路建設情況匯報
解決政府的財政困難,正是PPP模式的初衷。這對屬于經濟相對落后省份、財政能力有限使得交通行業項目落地難的甘肅而言,尤為明顯。“受自然和社會經濟條件影響,甘肅省公路交通項目投資回報大多在二三十年,多數項目收益不能覆蓋成本和合理回報,需要政府付費或可行性缺口補助,加之地方政府財力有限,引進社會資本比較困難。”甘肅省財政廳PPP管理中心主任武曉崗坦言。
甘肅交建集團董事長喬松青說:“交通PPP項目收入來源主要是使用者付費與政府補貼結合,在項目自身收益低、政府補貼存在風險的情況下,民營社會資本的參與積極性不高。”兩徽高速項目歷經三次招標才落地,且社會投資人均為國企,已經佐證了武曉崗和喬松青的觀點。
武曉崗認為,民間投資在PPP的社會資本結構中占比相對較少,這一直是做PPP項目的一個難點。主要原因來自兩個方面,一是互信機制。二是融資難度。由于絕大部分項目還是靠銀行貸款,現在融資成本相對比較低的是開發性金融比如國家開發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而民營企業很難從這些機構獲得貸款。
在PPP這場聯姻中,以甘肅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如何對更大層面的社會資本方更有“吸引力”?甘肅省財政廳副廳長陳牧原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需要政府采用較為靈活的市場機制,充分發揮市場的融資功能和發現價值的功能,解決政府資金困境。”
篇6
一、全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基本情況
近年來,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和書記、省長的重要指示精神,把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擺在非常突出的位置,花了極大的精力來抓這項工作。市委常委會多次專題聽取全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情況匯報,市委書記,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要求各級黨政領導必須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8月11日,市委二屆二次全會對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作了專題研究安排。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市委、市政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緊急通知》,對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提出了明確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領導小組還多次召開會議研究部署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加強工作督導,推進工作落實。紀檢監察部門還就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出臺了專門的紀律規定,對推進工作起到了有力的保障作用。在前階段的工作中,全市各級黨政認真貫徹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認識統一,態度堅決,行動迅速,措施有力,整個工作順利推進,取得了較為明顯的成效。各地各部門按照市上統一制發的統計表,采取逐宗土地、逐戶、逐人、逐項清理登記的辦法,對全市1999年特別是1月1日以來土地征用拆遷補償安置情況進行調查,摸清了底數,建立了臺賬。據統計,自1999年以來,截止9月30日,全市按法定程序征用土地16001畝,應補償27846萬元,實際補償27846萬元;農戶拆遷應安置2560戶、312690平方米,已安置2307戶、294285平方米(含貨幣安置),正在安置253戶、28322平方米。城鎮拆遷應安置8371戶、111平方米,已安置7955戶、1057400平方米,正在安置416戶、54600平方米。因征地應農轉非26730人,其中符合勞動力安置的16117人,已就業9044人,未就業5033人;應參加失業保險4176人,已參加失業保險443人;對符合條件享受低保的5626人做到了應保盡保。其中,1月1日至9月30日,全市新征用土地7294.28畝,應補償10058.64萬元,已全部補償到位;農轉非勞動力5309人,通過各種渠道已就業1133人,應參加失業保險4176人,已參加失業保險443人。總之,經過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前段全市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總體情況是好的。但也必須清醒看到,我們的工作與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差距,各地重視程度、推進力度、工作進度也不平衡。同時還要看到,征地補償住房安置工作量大,時間緊迫,資金短缺,任務非常艱巨。在具體工作中,還暴露出有些法規制度和政策措施滯后和不配套的問題,急需通盡快健全完善。因此,我們對前階段的工作和成效不能估計過高,各項工作的力度還需要進一步加大。
二、下步工作的幾點意見
下步工作總的要求是: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繼續保持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緊迫感,堅定信心,攻堅破難,加大力度,狠抓落實,確保今年年底前基本解決地拆遷補償安置中的遺留問題,力爭實現“五個100%”的工作目標,即:征地補償資金到位率100%,農民拆遷安置率100%,無違規征地、拆遷率100%,符合低保條件的參保率達到100%,符合失業保險條件的參保率100%。
(一)深化認識,精心組織。一是要深化對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從總體來講,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涉及部分群眾,但局部影響大局;從個體來講,征地拆遷補償安置是具體的小事,但小事連著民心。各級黨政務必從政治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認識做好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極端重要性,把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作為踐行“xxxx”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維護群眾切身利益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大事,作為當前全市各級黨政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政治任務,帶著感情、帶著良心、帶著責任,切實把這項工作抓緊抓實抓好。二是要深化對任務艱巨性的認識。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工作涉及面廣,政策性強,遺留問題多,利益關系復雜,加上財政困難,解決起來難度很大。從調查摸底的情況看,無論征地補償還是住房安置,無論搞好社保還是促進就業,任務還相當艱巨。
我們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舍得下苦功夫、花大力氣,切不可掉以輕心。三是要深化對時間緊迫性的認識。省委12號文件規定,今年年底前要基本解決問題,這個目標不能變。從現在到年底只剩下兩個多月時間,大家一定要進一步增強緊迫意識,倒排時間表,盡量往前趕,把各項工作抓緊抓細抓實。各縣、市、區黨委政府和市級有關部門要始終保持昂揚的精神狀態,進一步加強領導,統籌力量,搞好協調。縣、市、區黨政主要領導要親自掛帥,分管領導要具體負責,有關部門要分工明確,切實負起責任,真正做到思想上更加重視、措施上更加有力、工作上更加扎實、落實上更有成效。
(二)突出重點,全面推進。征地拆遷補償安置,當前最緊迫最重要的是解決好住房安置、征地補償和社會保障和促進就業四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住房安置。堅持“先補償安置,后實施拆遷”的原則,超前進行拆遷安置房的建設,原則上不搞過渡房;確需過渡的,落實安置方案和措施,保證被拆遷人在過渡期間的基本居住和生活條件。在城市規劃區內,實施城市規劃的農房拆遷安置過渡期不超過18個月,超過過渡期的按規定及時計發安置補助費。農房拆遷原則上采取還房方式,有條件的縣、市、區根據城鄉建設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規劃,統一規劃、統一修建被征地農民的安置小區。對已拆遷的,其安置房建設務必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加快建設,確保明年6月底前竣工并使拆遷戶搬進新居。農民自愿購買商品房的,采用貨幣方式安置。對自建房,要在落實宅基地的基礎上,落實安置補償費用,搞好規劃,加強建設指導,盡早建成入住。拆遷農戶自建住房的,享受“7.8”特大洪災災后重建優惠政策。
第二,征地補償。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轉發〈省國土資源廳關于規范和調整征地補償安置標準有關問題的意見〉的通知》精神,對已征收和收歸國有而未補償的土地,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實施補償。要千方百計籌措資金,像省委學忠書記要求的那樣,“哪怕是砸鍋賣鐵、哪怕是舉債”,也要確保拖欠的征地補償費用在本月底前足額兌付到位。
第三,社會保障。按照中央、省關于解決失地無業農民生計問題的總體要求,努力構建失地農民“經濟補償、社會保障、就業服務”的長效保障機制,保證“失地不失戶、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市本級在11月10日前,各縣、市、區在11月底前,對1月1日以后新產生的所有失地無業農民,務必按照川委發〔〕1號文件和川勞社發〔〕6號文件規定,實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失業保險制度。為順利推進這項工作,市、縣兩級都要按不低于土地收益的10%的比例從土地收益中劃出一部分資金建立征地調節資金,解決失地無業農民的安置和補償遺留問題、最低生活保障和失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問題。不足部分由當地財政墊付,再從土地收益中逐年歸還。市、縣財政部門要在11月20前牽頭對政府土地收益的使用情況進行一次清理,對未按規定使用土地收益的,限期歸還。
第四,促進就業。從長遠來看,促進就業是解決失地無業農民生計的根本出路。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予以解決,使失地無業農民真正做到既“安居”又“樂業”。要切實把失地無業農民納入就業和再就業政策扶持的范圍,免費提供勞動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指導。新增就業崗位在同等條件下要優先安排失地無業農民。特別是對“零就業”戶,今年底前要幫助其實現至少一人就業。這里還要強調,在抓緊解決各類遺留問題的同時,絕不能發生新的征地拆遷補償安置不落實的問題。省委、省政府要求,這要作為一條嚴格的紀律堅決執行。
篇7
現就我縣《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的貫徹執行情況匯報如下:
平羅縣地處銀川平原北部,轄七鎮六鄉共128個行政村(含原陶樂縣),總面積約2200平方公里,總人口近30萬人。全縣共有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238個,其中縣級綜合醫院1所,中醫院1所,衛生防疫站1所、婦幼保健所1所,鄉(鎮)衛生院16所,培訓中心、紅會門診部、預防保健站各1所,村醫療站168家,個體及社會辦醫療機構47家。全縣共有衛生人員817人,大專以上學歷的414人,中專以上學歷的154人,其中具有副高以上職稱的34人,中級職稱的134人,初級及初級以下職稱的464人。
《傳染病防治法》頒布施行以來,在區、市業務部門的大力支持指導下,在縣人大的監督支持下,縣人民政府堅持貫徹“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不斷加強以傳染病預防和管理為主要內容的預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縣傳染病防治工作組織網絡、工作隊伍和硬件設施,建立健全了傳染病預防控制的一系列工作機制和防治預案,切實提高了傳染病綜合防治能力和管理水平,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了顯著的成績,為保障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傳染病防治工作概況
經過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全縣目前已形成了組織健全、功能較完善的縣、鄉、村三級傳染病防治工作組織網絡。受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的委托,縣衛生防疫站具體承擔《傳染病防治法》的執法監督、業務管理和技術指導工作。全縣各鄉鎮衛生院、縣級醫療衛生單位均設有防保科,指定專人負責本鄉鎮及本單位傳染病管理工作,聘用了具有衛生專業知識的村級防保員共56名,目前全縣從事傳染病管理和監督相關技術人員120余人。2003年,全縣兒童計劃免疫建卡率達100%;計劃免疫“五苗”單苗接種率和五苗覆蓋率達99%以上;法定報告傳染病發病率由1997年的394/10萬下降到2003年的272/10萬。白喉、脊髓灰質炎已分別19年、15年未發病;麻疹、結核病、流腦等一些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傳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傳染病管理的各項相關指標達到了國家和自治區的標準要求。幾年來,我縣先后榮獲“世界銀行貸款結核病項目先進集體”、“全區消滅脊髓灰質炎掃蕩免疫先進集體”、“全國消滅脊髓灰質炎工作先進集體”、“全國初級衛生保健工作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二、《傳染病防治法》的貫徹執行情況
(一)加大宣傳和培訓力度,提高衛生技術人員和社會各界對《傳染病防治法》的認識和了解
為了加深廣大人民群眾對《傳染病防治法》的認識和了解,我們采取不同形式,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宣傳材料、宣傳標語、設立咨詢點和《傳染病防治法》實施紀念日,就《傳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規開展了多層次、全方位的宣傳。堅持將《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管理、預防治療等相關知識作為衛生技術人員“三基訓練”的重要內容,通過舉辦各類形式的培訓班,加強對衛生技術人員的培訓。據統計,近年來,共發放各類宣傳資料20多萬份,懸掛橫幅100多副,刷寫宣傳標語1000多條,接受咨詢8萬多人,舉辦各類培訓班200多場次,培訓人員達8萬多人。通過宣傳培訓,進一步增強了社會各界人士對《傳染病防治法》的了解和支持,廣大人民群眾依法防治傳染病的意識和衛生技術人員的防治技術進一步得到了提高,為正確有效開展防治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加強領導,完善目標責任制管理
為切實加強對傳染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縣人民政府把傳染病防治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內容,列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年度工作計劃,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檢查,專門成立了傳染病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全縣傳染病防治工作的組織領導和協調。縣衛生局把傳染病防治工作納入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和年度衛生工作計劃,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行目標責任制管理,同各醫療衛生單位簽定了目標責任書,對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經常性檢查和定期考核,年終兌現獎懲。縣衛生防疫站對傳染病防治工作實行了分片包干,明確責任,監督員經常下鄉督導落實工作;同時每月集中召開防疫專干例會,安排部署傳染病防治工作,交流經驗,解決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層層簽訂目標責任制,分級管理,確保了傳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實。
(三)多路并舉,提高傳染病疫情的應急處理能力
結合“非典”和人間禽流感防治工作的開展,進一步加強了傳染病的預警和應急處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傳染性非典型肺炎預防控制工作預案》、《發熱病人預警監測工作方案》和《人間禽流感預防控制工作預案》,為傳染病疫情的預警、流行病學調查、應急處理等工作的有序開展提供了指導依據。二是建立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救治隊伍,并組成了疫情監測、調查處理、消毒隔離、醫療救治等若干分隊,為傳染病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理提供了組織保證。三是為滿足“非典”等重大傳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觀察鑒別,籌集資金在縣人民醫院改造建設了發熱門診和隔離觀察病房,在原縣中醫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備60張病床的醫學隔離留驗觀察站(可隨時啟用)。四是在縣人民醫院傳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張病床,配備了先進設備的傳染病房,配齊了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為各類傳染病人的科學、規范救治創造了條件。2003年全縣先后共出動疫情應急出理350人次,組織調查處理傳染病疫情26起,對258名可疑癥狀者和接觸者進行了流行病學調查,集中醫學隔離留觀、家庭留觀人員3614名。
(四)強化措施,認真開展傳染病防治工作
1、認真落實傳染病監測與報告制度。建立了以縣衛生防疫站為龍頭,縣鄉醫療單位為樞紐,村級醫療站為依托的傳染病監測報告網絡,實行傳染病填卡逐級上報制度。自開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來,全縣上下進一步完善了傳染病管理和疫情報告相關制度,實行了“非典”和人間禽流感疫情日報告、零報告制度。縣衛生局和衛生防疫站設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電話,實行24小時值班;縣級醫療衛生單位開通了“國家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專報系統”,實現了傳染病疫情的網絡直報。按照《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的規定,各醫療單位還指定專人監督本轄區(單位)傳染病管理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要求各醫療衛生單位門診醫務人員對就診病人進行門診登記和可疑病人篩查,對傳染病依法進行填卡報告。通過實行傳染病監測與報告制度,確保了發現疫情及時上報,杜絕了漏報誤報現象。
2、認真執行“計劃免疫”制度。全縣建立了以縣衛生防疫站為中心的縣、鄉兩級計劃免疫管理體系,擁有了一支責任心強,業務熟練的計劃免疫工作隊伍和設施齊全的冷鏈運轉系統。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全縣各醫療衛生單位與轄區所有適齡兒童家長簽定了兒童計劃免疫保健保償合同,對兒童進行全程計劃免疫接種管理,實行每月集中免疫接種。縣衛生局建立了兒童“七病”和其他傳染病的監測制度,定期對全縣計劃免疫工作效果進行監測監督,促進了兒童計劃免疫質量的提高。近年來全縣計劃免疫工作管理水平和接種質量走在了全區前例,先后圓滿完成了全國計劃免疫三個85%的目標評審驗收,消滅脊髓灰質炎強化免疫等多項重大免疫接種活動的實施,受到了國家、區、市衛生部門的表彰獎勵。
3、深入開展了以環境整治、改水改廁、防鼠滅鼠和衛生知識宣傳為主要內容的愛國衛生運動。2003年,配合“非典”防治工作,全縣組織開展了“防非典、除陋習、樹新風”活動,利用廣播、電視、傳單、咨詢等多種形式,向廣大人民群眾大力宣傳衛生防病知識、預防非典知識,糾正不良衛生習慣;全縣醫療衛生單位堅持每季度至少一次制作宣傳欄和宣傳櫥窗,對群眾進行經常性衛生宣傳,增強了群眾自我防病的意識和能力。
4、加強醫療衛生機構的消毒防護工作。消毒防護、預防院內感染是傳染病防治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縣衛生局將其列入對衛生系統各單位的綜合目標考核,嚴格按照《消毒管理辦法》的規定,加強對醫療機構、學校等相關單位的執法監督和規范管理。縣級醫療單位設立了質控保健科,負責對消毒防護和院內感染控制工作的管理。各醫療衛生單位均建立健全了消毒防護管理相關制度和操作規范,堅持對醫療及公共場所的空氣、器械、重點部位進行定期定時消毒;按照《消毒管理辦法》和《醫療廢物管理條例》規定,認真做好醫療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防止院內污染源對周邊環境的危害。2003年在全縣各醫療衛生單位和幼托機構共進行消毒工作監測采樣175份,消毒合格率達70%。
(五)強化監督,加大《傳染病防治法》的執法力度
為了更好地落實傳染病防治工作,縣衛生防疫站專門設立了傳染病防治監督科,組建了由7人組成的傳染病執法監督員隊伍,制定監督計劃,堅持對全縣醫療機構傳染病管理工作進行經常性監督檢查,依法查處違反法律規定的行為。自“非典”防治工作以來,先后進行了傳染病防治、消毒管理、醫療廢物污物的處理、禽流感市場監督、學校晨檢等大型專項執法監督檢查活動10余次,出動檢查人員100多人次,處理各類違法案件10多起。執法監督專項檢查活動的開展,打擊了違法行為,促進了全縣傳染病防治工作的落實。
(六)加大衛生事業投入,完善公共衛生配套建設
近年來,縣人民政府克服縣財政困難的實際,不斷加大衛生事業經費投入,優先保證了預防保健事業經費的投入,保持對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經費的足額撥款。堅持將農村預防保健經費10萬元和結核病控制經費3萬元列入財政預算,給予及時足額劃撥。加大跑項目、引資金工作力度。自1995年以來,先后投資2000多萬元對縣醫院、中醫院門診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樓和全縣絕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進行了翻建,使全縣衛生基礎設施的整體水平明顯提高;引進和購置了大量醫療診斷治療設備,為大部分鄉鎮衛生院配備了B超、X光、心電圖機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農村醫療診斷條件和診療質量,促進了傳染病防治工作質量的提高。
三、存在的問題及下一步工作
近年來,我縣在貫徹執行《傳染病防治法》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
(一)《傳染病防治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還不夠廣泛、深入,基層群眾認識了解不夠。
(二)農村預防保健工作人員待遇太低,隊伍不穩定,基層預防保健工作質量不高。
(三)目前傳染病防治工作仍以行政管理為主要手段,依法管理的大氣候沒有真正形成,需要進一步加強社會輿論引導和政府行政支持。
(四)全縣醫療機構醫療垃圾的無害化處理有待進一步規范;村醫療站和個體診所傳染病報告制度落實較差,且缺乏有力的監督制約措施。
篇8
雷 克 嘯
(國家教育部 《中國高教研究》雜志社,北京 100816)
摘 要:陜西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教育創新方面成果豐碩。同時,陜西民辦高校仍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思路。作者最后就教育創新問題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陜西民辦高等教育;教育創新;政策性建議
2002年10月13日至10月19日,我們調研小組一行4人,對陜西民辦高等教育進行了考察。先在省城西安聽取了省教育廳的情況匯報,而后實地考察了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石油學院東方亞太分院。我們一共召開了十幾次座談會、調查會,每到一所學院,都深入到學生宿舍、食堂、課堂,仔細察看學院的辦學條件,與學院的領導、教師、學生交談、討論。考察時間不長,但所得材料不少。許多新鮮事物為我們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確實使我們耳目為之一新。總的印象是:陜西省從事民辦高等教育的同志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從省情出發,不斷進行教育創新,使全省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很快,辦學規模不斷擴大,民辦高等教育與公辦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格局已經初步形成,切切實實成為了全省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省里的規劃,到2005年,要努力使民辦高校在校生達到公辦高校在校生規模的50%。從陜西看全國,可以估計,在我國“十五”期間,在新世紀頭十年、二十年,民辦高等教育將進入一個快速發展階段。在這一新生事物的前頭,我們應從科教興國的戰略高度,以教育創新和深化改革為動力,構建與經濟建設、社會全面進步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相適應的有中國特色的民辦高等教育體系。我們必須不斷推進民辦高等教育創新。因為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
教育創新的有益嘗試
陜西省共轄107個縣(市、區),1739個鄉鎮(街道辦),3605萬人口,20.58萬平方公里。2001年,全省國內生產總值1660.92億元,財政收入18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24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444元。陜西民辦高等教育是在這樣的環境下發展起來的。
1984年西安培華女子大學成立,標志著改革開放以來陜西省民辦高等教育的開始。經過18年來的艱難歷程,全省在教育創新實踐中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目前已有民辦高校及高等教育機構66所,在校生15萬人。
全省民辦高校辦學模式主要分為三類:一是高等職業技術教育。這類學校共有10所,在校生2.7萬人。這類學校按照國家計劃,學生入學需經過高考統一錄取,畢業生由學校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二是高等教育學歷文憑考試。以這類考試為主體的學校共有42所,在校生5.4萬人。這類學校由省教育廳組織考試錄取學生,學生所學課程分別由國家、省、學校各按1/3比例組織考試。畢業生由省自考委頒發國家承認學歷的畢業證書。三是高教自考助學類型。學生入學不限,寬進嚴出,參加全國統一的自學考試,在校生6.9萬人。
陜西省民辦高校從無到有,辦學條件不斷改善。現已形成固定資產15.3億元,其中儀器設備價值2.61億元。實驗室918個,計算機16810臺,語音室251個,圖書252.1萬冊。學校占地面積9906畝,校舍建筑面積238.6萬平方米,占地面積在1000畝以上的民辦高校4所,占地面積在150—1000畝的民辦高校11所。1997年以來,全省共有37所學校因辦學指導思想端正、辦學條件良好、辦學規模大、管理科學嚴格、教育質量高,社會信譽好,被省教委評為“明星學校”。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等5所民辦高校在校學生人數每所都超過萬人,有的已近3萬人,占全國萬人以上民辦高校總數的50%。西安翻譯職業學院、西安外事職業學院、西安歐亞職業學院、西京職業學院、西安思源學院等民辦高校已成為全國民辦高等學校中的“超級大校”。
面臨全國普通高校連續三年擴招的壓力,全省民辦高校生源不但沒有萎縮,反而繼續保持增長勢頭。在校生1998年為5.82萬人,1999年增加到7.99萬人,2000年達到10.74萬人,2001年增加到13.70萬人,2002年增加到15萬人。2002年比1998年增長157.7%。
陜西民辦高等教育之所以發展迅速,原因是多方面的。諸如各級領導重視支持,省內高教資源豐富。陜西是高教大省,有42所普通公辦高校,在職教師2萬多人,退休教師1萬多人。省內和周邊省市區每年有近百萬高考落榜生可以為民辦高校發展提供充足的生源。而一些熱心教育事業的民辦教育家、實干家,大膽進行教育創新,不斷研究和解決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則是他們成功的主要原因。
陜西省107個縣(市、區)中國家級貧困縣有50個,省級貧困縣27個。國營企業比重大,軍工企業也多,經濟體制轉軌和產業結構調整的任務相當艱巨。有人提出,在陜西這樣一個經濟不太發達的西部省份,何以民辦高校這樣迅速發展?似乎成為一個不解之謎。實際上,陜西省委、省政府在西部大開發中利用省內高等教育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鼓勵支持一些民辦高校創辦者充分利用產業結構調整中可利用的資源進行教育資源的重組、創新,將不利因素轉化為有利條件。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利用西安鐘表元件廠搬遷機會,以200萬元低價買下位于終南山下的土地和廠房,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建起了一座大學城。西安外事學院則是在魚化寨農民投資修建的游樂場無法擺脫困境的時機,先和農村聯合,逐步發展與企業聯合,與全日制普通高校聯合,與國外大學聯合,將學校建成為一所環境優美的學府,被譽為“西部教育傳奇”。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是利用一家養雞廠的廠房發展起來的,如今成為景色宜人、環境優雅的花園式學校。一批民辦教育家、實干家的開拓創新精神,加上有膽有識,在經濟環境并不有利的條件下進行教育創新的嘗試,終于闖出了新路,開辟了民辦高校的新天地。
教育創新的豐碩成果
1.在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上的創新成果顯著。
進行教育創新,首先要堅持和發展適應國家和社會發展要求的教育思想。要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堅持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同時要十分注意研究和解決教育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深入探索新形勢下教育發展的規律,更新教育觀念,確立與二十一世紀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教育觀和人才觀。
陜西民辦高校積極探索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不斷更新教育觀念,探索符合教育規律和市場經濟規律的新路。
1996年,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在全國率先成立了七方教育研究所,接著西安歐亞職業學院成立了素質教育研究所,2000年10月西京職業學院召開了第二階段發展模式研討會。
西安外事學院董事長、院長黃藤認為,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國的民辦教育是在民辦教育理論準備不足、條件不夠成熟的歷史條件下,憑著辦學者的熱情、勇氣和歷史責任感,順應歷史需求和教育發展規律,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開拓出來的一條新路。但是,當民辦教育實踐取得了一些成績和經驗,進入到更高發展階段的時候,就迫切需要系統、深入的理論支持,迫切需要教育理論的科學指導。針對民辦教育的發展現實,他們提出了“校無大小,教無高下,學無長幼,育無國界”的教育理念。他們把七方教育研究所建設得更加開放,分別在西安、上海、北京設立了三個分所,吸納了一批高層次的研究人員協同進行學術研究。七方教育研究所計劃每年出版一套開放性的七方教育研究叢書,每年定期編輯《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目前,已有《外國私立教育》、《中國民辦教育政策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發展模式》、《國外私立教育評估研究》、《中國民辦教育史》、《中國民辦教育發展報告》、《中國民辦教育導論》等7部著作定稿,今年正式出版發行。他們還設立了“七方教育研究基金”,創辦了《民辦教育研究》雜志。
陜西幾所著名的民辦高校幾乎都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育理念和發展思路。西安翻譯職業學院院長丁祖詒提出并堅持“第二希望工程”的民辦教育理念,在校生已達2.9萬人,積累資產5億元。西安外事職業學院院長黃藤提出了“多元集納、綜合創新”的校訓,運用現代企業的經營策略,學校已擁有固定資產3個億,校園上千畝。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院長胡建波提出了“辦學以人為本,育人以德為本”的教育理念,學校更新教育觀念,積極開拓進取,堅持與公辦院校、企業和國外合作辦學,全面推行科學化管理。西京職業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任萬鈞提出了“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辦學理念,倡導以“奉獻、無畏、創新、高效”為主要特征的“西京精神”,校園占地1320畝,校舍30萬平方米,校產超過3.5億元。
2.在教育體制與運行機制上的創新成果突出。
進行教育創新,關鍵是通過深化改革不斷健全和完善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求相適應的教育體制。要掃除制約教育發展的體制性障礙,努力提高教育資源的利用效益,優化教育結構,擴大教育資源。
陜西積極探索符合市場經濟規律和民辦高教發展的新體制。在省一級成立了民辦教育管理中心,有專門機構,有編制,有計劃,有活動,使民辦教育發展有專門領導機構來抓,有力地促進了全省
民辦教育的發展。
在民辦高校已經逐步形成管理體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陜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并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制多元化和辦學機制多樣化的格局。目前,民辦高校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多數民辦高校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也有部分民辦高校實行校(院)委會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少數民辦高校實行主辦單位(含企業、社會團體、派等)領導下的校(院)長負責制。陜西民辦高校十分重視黨的建設工作,2000年先后在5所實施學歷教育的民辦高校正式組建了黨委,并在其他民辦高校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覆蓋面達到100%。
許多民辦高校結合自身實際,積累探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行機制,其中包括適應市場經濟規律的快速決策機制,自籌資金的資本運作機制,自主辦學、自我約束的管理機制,引進人才的自主聘任機制,按勞分配的激勵機制,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等等。
陜西通過民辦高等教育體制創新與運行機制的創新,使其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和豐富的高等教育資源得到較為合理的開發。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一是為高等教育拓寬了籌資渠道。受教育者每年投入教育直接費用已達15億元。另外銀行也給予積極的貸款支持,僅農行就已給予30億元信貸額度,西安翻譯職業學院已和農行簽訂合同,一次貸款就達5億元。二是為大批高考落榜生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專業人才和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18年來,全省民辦高校已累計為社會培養出各類專業人才7萬余人,培養出有一技之長的勞動者5萬余人。三是帶動了當地建筑、飲食、商業、郵電、通訊等行業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新的增長點。僅2002年新增校舍建筑面積達40多萬平方米,投資達4億多元。民辦高校每年學生間接消費超過6億多元,為7500多名勞動者提供了從事后勤服務管理的就業機會。
3.在全面提高教育質量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陜西民辦高校數量大、類型多、差異大,發展極不平衡。省教育廳為了促進它的健康發展,采取區別情況、分類指導原則。一是對民辦高等職業技術學院,要求按照教育部頒布的高職院校教學評估指標體系進行建設,并定于2003年由省上按指標體系進行評估。一年多來,各院校的質量意識普遍增強,分別召開了建校以來的第一次教學工作會議,把提高教育質量擺上了重要的議事日程。各校紛紛對照指標體系,加強教學管理,加大教學投入力度。兩年來,10所民辦高職院校分別投入購置教學設備的資金近千萬元。二是對高教學歷文憑試點院校,結合實際制定了評估指標體系,決定從2002年開始,用三年時間對試點院校進行評估;同時組織專家對校考課程的教學計劃和培養方案進行了審定,更換和修訂了教材。三是對高教自考助學機構,要求在完成規定考試科目教學計劃的同時,增加培養學生動手能力的實踐教學環節,增設了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課程。在專業設置上,他們充分考慮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積極扶持各校開設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所急需的專業;根據各校條件,在現階段盡量不設和少設需要昂貴教學設備和儀器的專業;結合全省公辦高校的師資隊伍和辦學條件,開設發展基礎較好的專業。在審批專業時,他們既考慮各校的人員構成和現有實力,又考慮避免重復設置,合理劃分專業布點,著重在扶持高校辦出特色上下功夫。經過幾年的努力,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利于學生就業為前提,以培養實用型、應用型人才為特色,以充分體現各校特色為目標,以外語類、電子類、管理類、經濟類、醫學類為主體的民辦高校專業設置格局。現在全省民辦高校共設置專業174個,其中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專業57個,高教學歷文憑考試試點專業31個,高教自考大專層次的專業69個,本科層次的專業17個。由于各民辦高校質量意識的增強,加之這些學校的學生擇業觀念比較現實,吃苦精神較強,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普遍歡迎,就業率相對較高。學生畢業后一部分自謀職業、不需學校推薦,大部分由學校召開人才交流大會,利用人才市場推薦就業,就業率可達90%以上。
4.在隊伍建設方面進行創新。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離不開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辛勤工作。陜西省按照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革命化的干部任用標準,著重加強民辦高校領導班子建設。目前全省民辦高校領導班子成員的學歷基本達到本科以上,有一批年齡在35歲—45歲左右的博士、碩士生成為辦學的骨干。5所萬人以上民辦高校院長的平均年齡為48歲。高學歷、年輕化的領導班子為民辦高校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民辦教育實干家,思維敏捷,具有創新和開拓精神,為民辦高等教育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為了改變民辦高校師資隊伍薄弱的狀況,他們提出了建設一支專兼結合以專職教師為骨干,以兼職教師為主體的師資隊伍的目標。近年來,各民辦高校對專職教師的招聘、引進、培養和使用的力度明顯加大。民辦高校現共有教職工11585余人,其中專職教師1650人,兼職教師6115人,行政人員3820人。在不斷擴大教師數量的同時,各校加大了教師培訓提高的力度,僅今年接受短期培訓的專職教師就多達900人次,還有百余名專職教師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
5.在加大對外開放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加大教育對外開放的力度。要密切關注世界教育發展的大趨勢,在繼承中華民族優秀教育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吸收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借鑒世界上先進的辦學經驗和管理經驗,提高我國教育的國際競爭力。
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堅持面向國外、面向沿海、面向涉外企業的外事特色,非常重視與國內外高等院校和教育機構的合作交流。1999年與澳大利TAFE南悉尼學院聯合建立TAFE教育中心,按照TAFE的教學模式組織、實施全英語教學。主干課程均由澳方教師承擔。學生畢業考試合格、愿赴澳深造者由TAFE南悉尼學院推薦到高一級大學續讀學士、碩士學位;今年與馬來西亞英迪學院集團(INTI GROUP OF COLLEGES)開設聯合教育項目。學生可通過雙聯課程及學分轉移,進入英國赫特福得大學(University of Hertfordshire)進行更高層次的深造并獲取學士、碩士學位。2002年4月,英國劍橋大學考試委員會向該校授權籌備開展普通教育課程,成立西安劍橋教育中心。
西安歐亞職業學院面向世界廣泛進行國際交流,已與法國、美國多所大學聯合,互派學生。
西京職業學院在擴大國際交往中,目前已與加州人文大學、悉尼大學、加拿大列治文大學、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新加坡商業學院、香港大學建立了穩定的學術交流關系,并與美國塞樂文考試中心合辦國際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Cisco公司思科網絡學院合辦國際網絡工程師認證培訓,與美國微軟公司合辦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認證培訓,與荷蘭Adobe公司合辦中國認證平面、視頻、網頁設計師培訓,與君悅酒店管理集團合作開設國際酒店管理專業,同時正在與比利時世界知名企業楊森公司磋商開辦醫藥學院。
西安翻譯職業學院積極開展國際教育交流與合作,先后已與美國等幾十所社區大學建立了校際合作關系。2001年9月,美國20所社區大學的45位校長、教授和英國3所大學校長來到這所學院進行交流,集中簽約建立了院際關系。
6.在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方面進行創新。
進行教育創新,必須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的現代化水平。要通過積極利用現代信息和傳播技術,大力推動教育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
我們在所到的幾所民辦高校中,實地看到這些學校都在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大力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
在西京職業學院,我們看到,它的教學設施齊全。擁有標準教室276個,聯合教室20個,多媒體教室28個,語音室18個,計算機2100臺,教學設備、儀器總價值3600萬元,圖書館藏書71.5萬冊,其中電子圖書21萬冊,并與各大圖書館聯網,資源共享。計算機中心、網絡中心、實驗中心、語音中心、技能培訓中心等多采用先進技術、設備,承擔學校多學科的教學、實驗任務。
在西安外事職業學院,我們看到這所學院建有電教中心,計算機中心。擁有微機1500余臺,語音教學設施800余臺(套),駕訓教練車50余輛,電化教室5個,多媒體教室13個,語言、語音實驗室9個。電視新聞演播、會計模擬、電力拖動、電子線路、汽車原理與維修、計算機應用與維護等實驗室11個,校內外實訓基地13個。教學儀器設備總值3920萬元。
7.在為當地經濟和社會進步服務方面進行創新。
最典型的是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學院設有五系、一部、一校、一中心,服裝系、藝術系、經濟管理系、信息工程系、社會科學系、培訓部、中專學校、自學考試輔導中心。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以服裝藝術設計為主干專業,并根據國家對人才的急需開設廣告設計、藝術設計、室內裝飾工程、電子商務、計算機信息管理、市場營銷、工商企業管理、國際貿易、法律、財經、文秘等本科、專科、大專預科、中等專業40余門類。學院教學設施先進、師資力量雄厚,高、中級職稱以上者占80%。
學院重視并廣泛開展國際交流,已與美國洛杉磯國際服裝學院、日本文化服裝學院、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服裝藝術學院、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藝術紡織學院聯合辦學,互派師資和留學
生,不斷提高辦學水平。
陜西服裝藝術職業學院辦學特色鮮明,專業設置貼近社會需求,已與全國800多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固定的人才培養就業協議,畢業生連年供不應求,多數已成為企業和單位的專業技術骨干及領導干部。
學院地處秦漢古都咸陽,咸陽是我國重要的棉紡織基地。咸陽市委、政府將辦好陜西藝術職業學院納入經濟結構調整計劃,要將辦好這所學院為龍頭,進行產業改造,創造品牌的中心環節,除了撥地700多畝以外,還貸款3.7億元,幫助該院引進最先進的制衣工藝和設備,以改變過去有布無衣的現狀。這所學院開始為振興經濟做出貢獻。
教育創新中若干政策性建議
教育創新是個動態的進程,沒有創新就沒有發展。陜西民辦高等教育盡管取得了顯著的成效,也還存在一些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社會及有關部門對民辦高校地位作用認識不到位,國家現行政策對其支持力度不夠,民辦高校發展極不平衡。一些學校的領導班子和師資隊伍建設有待進一步加強,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育教學質量有待提高。學科建設有待加強。
為了促進民辦高等教育進一步創新、發展,按照“積極鼓勵、大力支持、正確引導、加強管理”的方針,在考察后我們提出了以下一些政策性建議。
1.進一步提高對民辦高等教育的認識。
民辦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和公辦高等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民辦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教育體制改革和創新,增加盤活了教育資源,擴大了教育規模,培養了大批社會急需人才,促進了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當前要從“三個代表”的高度,進一步認識民辦高等教育在科教興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社會上現在對民辦高等教育存在相當不了解,包括家長、學生、用人單位。建議各級政府部門加強輿論宣傳。而要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要靠決策層,要靠民辦高校自身的發展,要引導各界人士用寬廣的眼界來觀察和認識民辦高等教育。所謂寬廣的眼界,一是要有歷史的眼光;二是要有國際的眼光。從歷史的發展上,我國民辦教育有著悠久的傳統,隨著經濟、政治、文化的進一步發展,它必將進一步發展。從國際范圍來看,從上個世紀80年代起一直到今天,世界高等教育進入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一些國家政府將發展私立高等教育做為緩解財政困難、社會壓力和市場需求的一項國策;因而積極擴充和引入私立高等教育機制,如哥倫比亞、日本、菲律賓、比利時、巴西、孟加拉、荷蘭等國在私立大學或院校就讀學生人數均達50%以上。日本原有高等院校(包括短期大學)525所(1960年),到1980年增至863所,在新增加的438所院校中,337所為私立高等院校。世界各國的經驗應該為我們所借鑒。
2.實行優惠扶持政策,強化對民辦高等教育發展的支持力度。
建議各級政府要將民辦高等教育納入本地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要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制定切實可行的扶持政策,給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以同等待遇。積極鼓勵社會各界投資民辦高等教育。民辦高校可通過社會贊助、捐資、投資等渠道籌措辦學經費,對向民辦高校捐款的單位或個人按國家有關規定實行稅收減免;民辦高校享受同公辦高校同等的國家統一規定的稅收優惠政策。建議對民辦高校分為非盈利與盈利兩種類型。對非盈利民辦高校實行免稅、對盈利類型的民辦高校按政策規定交稅。金融機構應加大對民辦高校的信貸支持,根據民辦高校的實際,加大商業信用融資力度,適當放寬貸款期限,允許民辦高校用校產進行抵押或相應提供信譽擔保。民辦高校后勤服務實體享受國家和省市關于高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有關優惠政策。對民辦高校建設用地納入當地城鄉建設規劃,按照公益事業用地辦理。土地征用享受國家關于基礎設施建設用地的優惠政策。
建議各級政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資助民辦高校的發展,對招收計劃內國家統招學生的民辦高校,政府在經費許可情況下應給予一定的補貼。
3.依法保障民辦高校舉辦者、校長、教職工的合法權益,切實加強民辦高校隊伍建設。
民辦高校教職工在業務培訓、職稱評定、表彰獎勵、社會保險、參加社會活動等方面應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教職工同等對待。教職工在民辦高校工作期間,連續計算教齡和工齡。民辦高校教職工的各類專業技術職務,參照公辦同類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結構比例,按照公辦學校專業技術職務的標準條件、申報程序和評審辦法組織評審。民辦高校學生在升學、就業、評選先進、乘車購票等方面與公辦高校同類、同層次學生同等對待。民辦高校的貧困學生可獲得國家所實施的助學貸款。
切實加強民辦學校教師隊伍建設。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民辦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發展規劃和實施方案。民辦高校可以面向社會自主聘用教職工。符合任職條件的人員到學校任教或從事其他工作,由學校所在地或戶籍所在地人才交流中心實行人事,公安部門負責審批落戶。也可按“戶口不遷,身份不變,來去自由”的原則進行管理。民辦高校的教師與公辦學校的教師可以相互流動。公辦高校的教師和企事業單位的技術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前提下,可以到民辦高校兼職。要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民辦教育人才培養基地。依托公辦大學建立培訓學院,加大對民辦高校管理者、教師的培訓力
度,加強學校的人力資源開發。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要鼓勵民辦高校引進外籍教師,采取優惠政策吸引留學人員到民辦高校任教。
4.要經過考核按條件支持民辦高校“專升本”。
支持民辦高校申報創建重點學科、試點專業、名牌專業、重點實驗室和重點科研項目。
我們所調查的幾所民辦高校,都強烈要求“專升本”。我們認為要從實際出發,有關領導部門要考慮并批準他們的申請要求。因為這有利于他們的招生、有利于師資隊伍建設、有利于企業家到民辦高校投資。
5.民辦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是調整、鞏固和提高,創建一批能帶動整個民辦教育發展的名牌民辦高校。
要進行結構性調整,優化布局結構,擴大辦學規模。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引導民辦高校進行優化組合,適度壓縮學校校數,集中力量把已具有一定規模和社會影響的民辦高校做大做強做優,形成集中優勢和特色,打造知名的教育品牌。陜西省教育廳計劃經過引導和支持,到2005年,使陜西形成10所萬人以上規模和10多所具有自主頒發學歷資格的民辦高校。這對全國其他省市也可以作為借鑒。
6.民辦高校要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特別要提高質量意識,將教育教學質量真正做為進一步發展的生命線。
要不斷進行管理體制創新,機制創新和技術創新,建立并完善內部決策、執行、監督機制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保證教育教學質量的評估、考核、獎勵等規章制度,加強教育理論與教學研究,不斷提高人才的培養質量。
7.大力改革自學考試內容、方法,完善自學考試制度。
當前我國民辦高校中的“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占很大的比重。如西安翻譯職業學院70%是自考生和學歷文憑考生,西安外事職業學院則占73%。全國民辦高校中這兩種類型的學生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很大比例。“自學考試”和“學歷文憑考試”一方面為國家培養了大量人才,為學生提供了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另一方面也存在很多的弊端。比如它以應試教育為主,不利于實施素質教育。另外,陜西民辦高校的教師反映,自學考試中出題、評卷中的問題很多。如出題的范圍和難度的波動很大。在一門英語自考中,同一個學校的考生2001年的通過率為90%,2002年的通過率只有7%。有的學校反映,有一份英語試卷,把對研究生的試題,原封不動地搬到自考的考卷上。另外有些自考科目指定的教材,如計算機教材,已經非常陳舊,可至今照常在用。建議對自學考試制度、考試內容、考試方法等等做進一步改革,使它切合學校學生、教師的實際。
8.建議加強民辦高校管理機構的建設。
目前全國不少省市對民辦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大都是按照教育部機構設置的。教育部發展規劃司管理民辦高等學校設置,高教司管民辦高等學校教學,相當多的人認為需要進一步理順。而陜西則不然,在教育廳下成立了“社會力量辦學管理中心”。這一“中心”有專門編制(9人),它是事業單位,同時根據教育廳的授權又有行政職能。我們走訪的六所民辦高校,對這個機構反映很好。這一機構辦事效率高,為陜西民辦高校發展解決了很多實際問題。我們認為,為了促進全國民辦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加強民辦高校管理體制改革是一個重要問題,建議認真研究。采取行之有效的辦法,切實解決領導體制中轉換的障礙,以利于民辦高等教育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劉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