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科的關鍵能力范文
時間:2023-08-18 17:51: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物學科的關鍵能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初學物理的學生,對易混淆的物理概念,往往張冠李戴;認知直覺的錯誤,不易糾正。針對這一情況,在對物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規律的教學中,應強調運用比較、分辨等方法加以區別。如《力的測量》一節,應結合閱讀課文,對物重、質量兩個重要概念畫表進行比較、區分、總結,并選編一些判斷題、選擇題給學生,進行強化訓練。又如力與物體運動狀態變化關系、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區別。開始學生可能認識模糊、理解片面。在教學時,應詳細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指出學生種種片面甚至錯誤的觀點認識,選編相應的系列習題供學生練習。
學生解習題做實驗時,往往照套,模仿性很強,不善于獨立思維。對此,應強調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書面作業,自已動手做實驗。對一題多解、實驗操作正確利索分析獨到的學生,應及時鼓勵和表彰。如伏安法測電阻的實驗,應要求學生根據實驗結果,填寫實驗報告,分析討論內接法與外接法在測量阻值時所產生系列誤差的原因,確定被測阻值大小與接當選擇規則,這是訓練、發展和提高學生獨立思維能力的極好機會。
不少學生,學物理拼命背概念,整天做題目,對學過的物理概念規律等較深的層次,卻很少提出問題和疑惑。因此,在設計課堂教學、輔導訓練中,教師應經常有意識地提出問題,引發思考,使學生的深層思維能力得到不斷開發和培養。
篇2
關鍵詞:高中生物;教學;核心素養;培養對策
核心素養的培養是現代教育教學的目標,是新時代學校教育的方向。核心素養是進入21世紀以來社會對新型人才的要求,也是素質教育推進的目標。所謂核心素養是相對于應試教育而言的,是學生在接受相應學段教育過程中,一經習得便于個體生活、生命不可剝離的必備的品格和關鍵能力。高中階段是生物教學培養核心素質的關鍵時期,核心素養包括很多方面,不僅包括強健的體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質,還包括關鍵能力的培養,有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等。總的來說,核心素養其實就是綜合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具有積極的影響作用。
一、高中生物教學現況
我國高中生物科學素質教育的起步時間比較晚,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核心素養的問題逐漸被廣泛關注和重視。但是從教師方面來看,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沒有及時更新,沒有突破過去的應試教育的局限,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上沒有與時俱進,與新課標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有些教師在生物教學中仍然是單方面灌輸的模式,教師在講臺上講,學生在下面聽和記筆記,教育方式機械化,缺乏師生間的有效互動和溝通,學生缺乏生物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和參與性[1]。雖然有些教師已經意識到學生啟發的重要性,但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沒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對于高中生物的教學,只重視表面的問題,沒有深入學生的實際,不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尤其是在高三的教學中,由于面對著升學的壓力,很多教師不重視甚至忽略了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問題。從學生來說,習慣舊的學習方式,隨著新課改新時代的變化,沒有及時改變并且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對高中生物的學習缺乏熱情,特別是自主研究的精神十分缺乏,大部分學生被動應付考試,這主要是受應試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影響。高中生在學習生物的過程中,常常死記硬背,對于重點、難點和疑點,缺少主動實踐的精神。很多生物上的實驗沒有條件進行,主要依靠老師口頭描述,學生也不主動動手實踐,對生物科學知識沒有深刻的認識,沒有培養實驗中的生物科學探究能力[2]。當前部分學校由于受到資金等條件的限制,關于生物的演示設備、標本等相關學習工具并不齊全,硬件設施的缺乏使很多生物實驗沒法進行,學生對許多生物學現象沒有直觀的操作和觀察條件,只能憑借想象或者聯想,容易使學生的思維受到局限,不能增加學生的見識,提高學生的生物學習水平。生物實驗的缺乏不僅使高中生缺少科學研究的操作能力,而且沒有充分鍛煉比較、分析、判斷等思維能力,不能幫助學生形成好的生物學習能力和習慣。
二、高中生物教學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對策
(一)培養高中生生物科學素養
以高中生物中核酸的教學實踐為例,本節生物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核酸的不同種類,同時對核酸的結構和功能能夠深入了解。本節課中的重點和難點是核酸結構。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好實驗工具,六種顏色的硬紙片,包括紅色、橙色、藍色、黃色、綠色以及黑色,為學生制作DNA模型做準備。1.以學生為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根本,以提高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圍繞高中學生的發展和提升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生物教師可以先創設教學情境,吸引學生,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比如近年來在一些災害中喪生的人,一般會用DNA技術進行身份鑒定。也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引用電視劇中的親子鑒定,也是使用DNA。通過情境導入課程,設置問題,什么是DNA,為什么使用DNA就能確定一個人的身份?接著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短時間的思考,展示自主思考的成果。2.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出問題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談論,進行自主探究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學生可以利用事先準備的材料進行實驗,制作形成DNA分子結構平面模型。最后進行小組交流,共享實驗成果,學生通過具體實驗,觀察思考得出結論,教師再進行總結,設置一些訓練題目,鞏固學生的知識,并進行遷移應用。
(二)培養高中生生物哲學素養
以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為例,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認識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細胞中化合物的種類以及生命的物質性。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組成細胞的化合物和元素,檢測蛋白質、脂肪和以及糖類。1.利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知識分析根據之前的生物學習,高中學基本上了解一些元素和化合物,教師可以讓學生觀察構成細胞和地殼的部分元素表,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交流,得出元素種類與含量的特點,教師再針對元素的種類和含量,總結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差異性和統一性。引導學生觀察人體細胞的主要元素圖,最后引出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展示元素周期表,分析碳元素的知識,使學生認識到碳是最基本的元素。2.結合圖片和表格進行思考,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教師可以避免直白講解,以學生的參與為主,倡導學生在生物學習中的主動性。在教學中先向學生展示細胞中化合物的分類圖,以及含量表。引導學生結合圖表進行思考,然后分組討論,獲得相應的生物知識。3.演示實驗,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生物原理實驗是生物學習的重要方法,可以培養學生觀察操作、分析總結、搜集信息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同時能夠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淀粉遇到堿會變成藍色是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在實驗中啟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尋找方法,設計實驗,利用顏色的反應檢測和鑒定物質,使學生掌握檢測和鑒定脂肪、蛋白質以及還原糖的方法以及原理。綜上所述,高中生物學科知識主要包括生物的基本知識和生命的本質存在,屬于較抽象的內容,不容易理解。但生物學科的知識是緊密聯系生活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這一點,將教學內容與生活中的實際案例結合起來,化抽象為具體,用以具體實例解釋理論知識,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斷提升高中生物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靜.基于思維教學的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處理方式--以《減數分裂》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6,(8):107-107,108.
篇3
1 核心素養及生物學核心素養的內涵理解
核心素養不同于一般的素養,是一個必要、關鍵且居于核心地位的復雜結構,是關于學生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方面要求的結合體。它不是單一維度而是多元維度。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劉恩山教授認為,“核心素養是一種跨學科素養,它強調各學科都可以發展的、對學生最有用的東西”。
“核心素養”是深化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涉及“文化基礎、自主發展、社會參與”三大方面。“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公民基本素養的組成之一,是學生后天習得的終生受益成果,是學生在解決真實情景中的生物學問題時所表現出來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表現為四個方面: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
對于初中生物的教學現狀來說,教師除了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建立核心概念外,更應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生物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實驗是生物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創設一些探究實驗,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使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這對于提升學生探究能力及創新精神,培養生物學核心素養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2 核心素養下實驗教學的實踐策略
2.1 立足觀察,樹立生命觀念
任何一種生物都是有生命的,研究生物學就是對生命現象及其規律的研究,這也是生命科學最獨特的本質――生命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樹立生命觀念,如結構和功能觀、進化和適應觀、穩態與平衡觀、物質和能量觀等,幫助學生用已獲得的生命觀念去認識生命世界、解釋各種生命現象。
在蘇科版《生物》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四節有關“探究小腸適于消化吸收的結構特點”實驗中,當一整段長度約有15 m的豬小腸在教室里拉出來時,所有學生都很吃驚且積極性高漲。立刻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細致觀察,清洗干凈小腸內側,用解剖剪縱向剪開,然后將小腸放入清水中,一會就看見“漂浮”在小腸內表面的絨毛。這時,教師引導學生將所觀察到的現象和小腸的功能聯系起來,使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小腸是消化吸收主要場所的原因。教師適時引導學生聯系前面學到的根毛與根吸收水分的關系,結合觀察到的這些結構特點與小腸的功能之間的關系分析,能夠使學生形成一定的結構和功能觀,即“一定的結構必然有對應的功能,功能需要一定的結構來實現”的辯證思維方式。
可見,即使是非常簡單的觀察實驗教學,也可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有機體生命活動的因果關系。
2.2 體驗經典,促進理性思維
生物學核心素養中“理性思維”是指重事實和證據,崇尚嚴謹和務實的求知態度,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認識事物,解決實際問題中的思維習慣和能力。科學的思維習慣是科學能力的一部分,是學生發展智力、培養辯證思維、獲取科學知識的前提。大多的科學思維都是從實驗開始的。生物學科的一些經典實驗既包含了豐富的生物實驗知識及方法,又體現了科學的理性思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資源,讓學生通過重做經典實驗,體驗發現科學知識的喜悅,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一定的思維能力。
有關光合作用的探究是初中階段的經典實驗之一。光合作用的發現離不開幾代科學家地不斷探索,如海爾蒙特、普利司特里、薩克斯、恩吉爾曼等都為光合作用的發現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站在科學家的角度去思考實驗的各個環節,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
因此在“陽光在植物生長中的作用”的實驗教學過程中,筆者不僅讓學生體驗了薩克斯的經典實驗,并引導學生從所觀察的實驗現象中比較、分析總結出植物在光下才能制造有機物。這種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等思維活動就是理性思維最重要的特征,也是學生最需要提高的能力。同時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仔細思考實驗方案的科學與巧妙處:
(1) 為什么要進行暗處理一晝夜,然后再放入陽光下幾小時?
(2) 為什么要將葉片放在酒精中,而不是清水中?
(3) 為什么要隔水加熱酒精?
(4) 為什么要使葉片脫色?
結合這些問題,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不僅僅注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實驗任務的完成,還在經過縝密思考后抓住經典實驗的本質,進而有效地提高思維的深刻性。
2.3 鼓勵創新,提高探究能力
創新素養是核心素養的“核心”成分。實驗教學的創新也就成為當前實驗教學改革的重要趨勢。
擁有創新思路的探究過程,可以使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和經典,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樂于探究,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真正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需要教師創設創新實驗情景,引導學生在實驗內容、實驗器具、實驗方法、實驗手段等方面進行創新探究。
例如在蘇科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十八章中有“y定植物的蒸騰作用”實驗。傳統的實驗教學方法就是教師展示實驗裝置及實驗現象(圖1),然后學生根據所觀察到的現象得出植物能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散失水分。這種方法不能從真正意義上培養學生能力,于是筆者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了兩個細節:① 演示裝置中錐形瓶的液面上滴加了幾滴食用油的作用是什么?能用其他方法來替代嗎?② 水分通過植物蒸騰了出來,錐形瓶的液面變化明顯嗎?如不明顯,我們該怎么改進?你還有更好的實驗設計嗎(圖1)?
學生的注意力馬上又轉移到實驗上,并迅速展開小組討論,利用教師事先準備好的實驗材料進行創新設計,改進實驗。經過小組交流、討論,完成了對實驗的創新改進,并動手實踐。第一種將錐形瓶換成了橫截面較小的試管,將塑料袋扎在瓶口上方的枝條上。第二種方法也是將錐形瓶換成了橫截面較小的試管,將試管口用一個帶孔的塞子塞緊,枝條從孔中插入試管內,將塑料袋扎在試管上。第三種方法是在前兩種方法的基礎上對實驗的設計做了進一步的完善(圖2),在實驗設計中又增加了一個實驗組即葉片相對較少的一組。
前面兩種優化實驗裝置,使實驗更趨于合理且更具有說服力。而第三種方法不僅有力的證明了植物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同時也說明了在一定條件下,植物蒸騰作用的速度與葉片的多少成正比。
由此可見,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對細節問題的深入分析和挖掘,適時引導,學生就會主動地參與實驗探究,拓寬思路,勇于自主設計并實施實驗,大膽創新,敢于批判。
2.4 模擬探究,增強社會責任
生物模擬實驗是將有些難以理解的內容或者是很難直接拿來做研究對象的實驗,通過某種方式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將抽象的知識形象化、具體化的實驗方法。中學生物課程中并不是所有的實驗教學內容都可以用模擬實驗來替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筆者根據實驗教學內容設計不同的模擬實驗,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及科學的態度,而且能潛移默化地增強學生的責任感。
例如在蘇科版《生物學》八年級下冊第二十六章有關“模擬酸雨對種子萌發的影響”實驗中,筆者先讓學生收集酸雨的相關資料,了解酸雨是由于人類大量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燃料以及各種機動車排放尾氣形成的,人稱“空中死神”。由于酸雨的主要成分是腐蝕性較強的硫酸或硝酸,所以在實驗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利用危險性較小的白醋和蒸餾水配置“酸雨”。學生通過小組討論確定實驗方法及選用的材料,并O計一套完整的方案。
有一組學生配置了不同白醋濃度的“酸雨”(pH分別是2、3、4、5),和清水進行對照實驗。并將浸泡過的等量的花生、小麥等種子放入培養皿中,噴灑不同pH的“酸雨”及清水,置于室溫下。定期觀察,噴灑并及時記錄種子的萌況,記錄在表1中。通過種子萌發率進行比較,分析,最終得出實驗結果。
這種模擬實驗使學生能直觀的感受到酸雨的危害,從而使學生樹立保護環境的意識,積極參與環境保護的實踐活動,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勇于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
3 結束
核心素養不僅強調知識技能的掌握,還重視情感、態度、能力的培養,更加完善和系統地反映教育目標和素質教育理念。因此,生物教師要充分理解核心素養內涵,在教學中結合學科特點密切關注、研究、把握和落實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程紅兵.圍繞核心素養,探究面向未來的課程結構變革[J].課程教材教法,2017(1):16-21.
[2] 師保國,劉霞,余發碧.核心素養視域下的創新素養內涵及其落實[J].課程教材教法,2017(2):55-59.
- 上一篇:高三語文培優補差方案
- 下一篇:商業計劃書項目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