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夫與蛇范文

時間:2023-04-05 21:25: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夫與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夫與蛇

篇1

農夫聽了,惺忪的眼睛一下子亮了起來,立刻伸手拾起了蛇。蛇連忙道:“你是要將我賣掉嗎?為了感謝你的救命之恩,我可以告訴你,如果我的傷勢好轉了,皮愈合了,我的價值將是現在的兩倍。所以,聰明的人啊,你知道該怎么做了吧?”農夫笑著說:“好吧,那我就等你傷好了再回來取你吧。”說著放下蛇轉身便要走。蛇忙叫道:“好心人,將我丟在這里,我將會尸骨無存,別說膽,就是皮也保不住呀。到那時,你豈不是世界上損失最大的人嗎?”農夫停住腳步,感嘆道:“真是一條知恩圖報的好蛇!”說著便重新拾起蛇回家去了……

一個月過去了。一天,農夫醉醺醺地從外邊回來,看了看爬在床上的蛇,苦著臉說:“蛇老弟,你什么時候才能痊愈,什么時候才能賣個好價錢?我可已經為你花了幾十塊錢了。”聞聽此言,蛇顯得痛苦萬分,半晌才慢慢地說道:“農夫老兄,對不起,我知道我現在不但沒給你帶來任何收入,而且還讓你破費了好多,我真的好內疚。雖然我的傷還未完全愈合,但我愿意馬上出賣我的身體,以報答你的恩情。”說完一行淚水從它狹小的眼睛中流了出來。蛇一邊抽噎著一邊繼續說道:“農夫老兄,我有點兒餓,你能再最后喂我一次嗎?”農夫眼含著淚說:“當然,當然。”說著將早已準備好的田鼠給了蛇。

蛇吃飽了,哭得更兇了,說道:“農夫老兄,為了節省你的開銷,我們現在就走吧,解開我的繃帶,我要與你同行。”農夫聽了,雖有幾分不忍,但還是解開了蛇的繃帶。蛇悲傷地說道:“老兄,我們就要分別了,讓我們最后親近一次吧。”農夫也覺得有點傷感,畢竟蛇是為自己賺錢嘛!于是就將脖子湊近了蛇,蛇翻身躍起,一口咬住了農夫的脖子,農夫“啊”的一聲癱在了床上,指著蛇說:“你這個忘恩負義的家伙,為什么要害我?難道你忘了是誰救了你嗎?是誰養了你這么多天,是誰治好了你的傷嗎?”蛇笑了笑說:“我并不是一個忘恩負義的‘家伙’。你救我,是因為你想用我的身體換錢;你為我治傷,是因為你想得到更多的錢。”農夫忙說:“就算你說的是事實,但里里外外的,我也跑了不少腿,無功勞,總該有點苦勞吧!”蛇輕蔑地笑了笑說:“如果我不說我可以為你賺錢,你會為我而奔走嗎?你是在為你的錢財奔走。如果你不是一個自私的人,我想我是會報答你的。”說完,蛇便匆匆離開了,而農夫則在痛苦中死去了……

農夫若不是財迷心竅,就不會輕信那奸詐、狡猾的蛇,引蛇入室,最終丟了性命。這一切都因農夫的貪念而起,是它促成了農夫與蛇悲劇的重演。

篇2

且說那條在冬天凍僵后被農夫救了的蛇,在過了數年之后,年老臨終前,便對它的兒子說:“孩子,當年有一個農夫在冬天救了我,而我卻誤以為他要把我拿到街上賣給餐館,一口咬死了他,恩將仇報。這是為父年輕時犯下了一個很大的錯,這些年我一直活在愧疚之中。現在你也長大了,替父完成一個心愿,如果遇到農夫的子孫,定要盡全力幫助他,用你的忠心來彌補為父犯下的過錯。”說完便撒手去了西天。

蛇兒子十分傷心,它仰天長嘆道:“老爸,我一定會完成您的遺囑!”說完便埋葬了父親整理了行裝,向村頭的方向游去。

它一路披荊斬棘,歷經千辛萬苦,終于來到了農夫之前所住之處。遠遠地它看到有個人走了過來,定睛一看,原來他便是農夫之子,它朝他走了過去,誰知當他一看見它時,舉斧便砍,蛇兒子嚇壞了,迅速往邊上一躲,慌忙道:“我不是來吃你的,我是來向你報恩的。

“報恩,報什么恩?”農夫的兒子疑惑道。

“我父親當年被你父親救了以后,卻誤會了你父親,恩將仇報,咬死了你父親,因此他十分后悔,讓我至死為你效勞。”蛇兒子誠懇地說道。

農夫的兒子聽了這番話后,更加生氣道:“原來你就是那條咬死我父親的蛇兒子,向你這種忘恩負義之蛇類,我信你才怪,拿命來!”說罷,舉斧便砍,蛇兒子十分害怕,它一轉身躲進了草叢中。

農夫之子在草叢中找了一會,不見蛇兒子蹤影,便扭頭就走。待農夫之子離開之后,蛇兒子感到十分委屈,但它轉眼一想,當年的確是父親做錯了,現在一定要完成父親的遺愿,于是它又悄悄地跟在了他后面,以免他遭不測。

無巧不成書,農夫之子因走時心懷怒火,疏于觀察,一不小心就踩到了箭毒蛙,箭毒蛙出于本能便向農夫之子吐射出了快速死亡之毒。就在這時,蛇兒子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用自己的身體擋住了箭毒蛙之毒液,農夫之子見此狀況就一斧頭砍死了箭毒蛙,這時,蛇之子奄奄一息了。

“你為什么要這么做?“農夫之子不解地問道。

篇3

1、主要講述了農夫好心救了一條蛇,而蛇卻不知回報。

2、《農夫和蛇》出自《伊索寓言》,相傳其中故事是一名埃塞俄比亞黑人奴隸所作,“伊索”即是“埃塞俄”的諧音。

3、故事的中心是說,做人一定要分清善惡,只能把援助之手伸向善良的人。對那些惡人即使仁至義盡,他們的本性也是不會改變的。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2、給您拜年啦!真情系你我,友誼常澆灌,又至小除夕,新年彈指間,愿你快樂每一天!

3、為了不湊熱鬧,提前向你問好。 農歷春節到,向你問個好,身體倍健康,心情非凡好;好運天天交,口味頓頓妙。

4、我小時過年,有一大群小孩子提著紙燈籠,各家亂轉,回來的時候,口袋里裝滿了好吃的。

5、幸福是豐富多采的,只你專心去體會,就會感覺到幸福!國慶節快樂!

6、望友見訊如見人,時刻勿忘朋友心。 羊年運程零時的鐘聲響徹天邊,新年的列車準時出發。

7、食神吻住您! 給煩惱記一個數,給憂愁留一個停,給成功定個規則叫行!

8、鈴響回蕩在我的耳中,隨著記憶漸漸清楚;雪花飄落在我手心,隨著笑臉慢慢模糊;幸福定律落在了你的手心,誰會給你安慰,圣誕的夜晚有我與你相陪。

9、它馱去一個難忘的歲月,其事業將一如鯤鵬展翅,扶搖直上!給你的問候留一句話叫:十一與快樂同行!

10、十月,良辰美景;國慶,佳節喜慶;短信,傳遞真情,祝福,浪漫溫馨;快樂,如影隨形;幸福,必須肯定。

11、把祝福灑滿在這個漂亮的夜晚,隨著快樂的風來到你的身邊,讓幸福的感覺纏繞在你心間,平安夜,真誠祝愿你平安如意!

12、跳著馬年的舞步,唱著羊年的金曲。 愿好運時常光顧給你,失敗像流星雨永遠淋你,財富像垃圾隨處可以撿到,幸福伴你一生像黏膠一樣粘著你不放。

13、老朋友,祝您開業大吉,祝開業慶典圓滿成功。繽紛禮花鬧云霄,音樂聲聲傳美妙。

14、羊年賀詞春風洋溢你;家人關懷你;愛情滋潤你;朋友忠于你;我這兒祝福你;幸運之星永遠照著你。

篇5

一、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真正起到了主力軍的作用

目前,廣大男性外出打工己成為不爭的事實,留守在村的婦女無疑成為新農村建設和家庭發展的主力,廣大農村婦女以巾幗不讓須眉的勇氣和韌性挑起了大粱。主要體現在:

一是農副產業并重發展。土地是農村人賴以生存的瑰寶。自古而今如是。然而傳統的農業生產和傳統的種植方式帶來的收入,己不能滿足生活的需要,所以廣大農村婦女己不再滿足土里刨食,而是在不斷尋求新的生產方式。

二是村容村貌有所改變。“房前屋后柴草堆,泥濘坎坷路不平,家禽牲畜多便溺,生活污水四處流”,這便是舊農村的現狀。*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出推動新農村建設的步伐,通過五年的努力,農村舊貌換新顏,在這其中凝聚著廣大婦女的不懈努力。男性大量外出務工,把廣大婦女推到了新農村建設的風頭浪尖,在清除街道兩旁積累多年的柴草、垃圾,實行家禽牲畜集中圈養,建設生態庭院等起著決定性作用,人居環境明顯改變。

三是生活質量較大跨越。廣大農村婦女在從事傳統耕種的基礎上,大多數農村婦女都從事其他副業,收入不斷增加,農村婦女的生活方式也逐漸發生變化。以往串門、說閑話和“打麻將、斗地主”的現象很少了,取而代之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一種積極向上的精神面貌。種植方式方法、養殖技術、病蟲害防治等常見問題的討論成為婦女農閑討論的主題。

四是鄉風文明譜寫新篇。廣大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各種創建活動,爭創文明家庭、和諧村鎮,摒棄封建、愚昧的傳統風俗,抵制賭博迷信等活動,弘揚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括方式:她們以強烈的責任感,熱心社會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維護社會穩定,幫助弱勢群體,服務社會;她們積極參與小公民道德建設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優化青少年教育環境,關心青少年的成長;自覺抵制社會丑惡現象,積極營造團結友愛、和諧進步的良好氛圍,為弘揚時代精神,營造良好的社會風氣,促進社會的文明進步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在維護社會穩定和諧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做出了積極貢獻。

二、農村婦女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存在的問題

新農村建設為包括廣大婦女在內的農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但是由于農村婦女自身素質等問題,在新農村建設中發現了諸多的問題。

(一)婦女自身素質有待提高。新農村建設需要高素質的農民,但農村婦女普遍偏低的綜合素質,成為制約她們發揮作用的瓶頸。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思想觀念落后。在思想意識上,仍有一都分婦女受舊思想觀念的束縛,缺乏理想和追求,不思進取,缺乏參政意識,不愿意參加社會活動:在經濟意識上,受小農經濟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村婦女缺乏開拓創新、競爭進取精神,對新品種、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不敢冒風險、創大業:在家庭生活上,由于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影響,部分農村婦女仍然把人生理想、個人生活幸福寄托在丈夫、子女身上,缺乏自我意識,缺乏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的精神,心甘情愿地扮演著從屬的角色。二是文化科技素質偏低。文化科技素質與新農村建設要求不相適應,農村婦女素質普遍較低,掌握的實用新技能有限,這種低層次的文化技術狀況,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不相適應,制約了農村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導致農村婦女接受新知識、新事物、新技能的能力差。三是信息缺乏。廣大農村婦女信息閉塞,不能及時地掌握現代化農業技能和一些政策信息。

(二)侵犯婦女權益現象依然存在。近年來,通過認真宣傳貫徹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規,有效保障了婦女的合法權益,但在政治、土地、婚姻等方面仍存在歧視婦女,侵害婦女現象。一是婦女的政治民利實現得不夠充分,在絕大部分農村,村民代表中女性的比例較低,農村婦女的民利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農村婦女的土地承包權等財產權利不能保障。一些出嫁女、離婚婦女及其子女在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和繼承權受到侵害。同時,家庭暴力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歧視虐待生女孩的婦女和不贍養老年婦女的現象時有發生。

(三)基層婦女組織建設薄弱。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形勢和農村婦女的新變化,對基層婦女組織和婦聯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基層婦女組織建設狀況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引領婦女發揮作用受到一定的阻礙。基層婦聯干部隊伍的整體素質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不相適應。鄉鎮婦聯、村婦代會沒有固定的經費來源,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活動的正常開展,難以充分調動婦女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引領農村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

農村婦女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者,也是直接受益者,如何更好推動婦女在新農村建設中發揮主力軍的作用,需要包括婦聯組織在內的社會各界的關注和支持。

(一)提高廣大婦女的參與和競爭意識。要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向廣大婦女和家庭宣傳建設新農村的重要意義和黨的有關方針政策,努力培養農村婦女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強精神,喚醒農村婦女的主動參與和競爭意識,使她們敢于走出家門,走向社會。要及時發現、培養、宣傳各類先進婦女典型,宣傳婦女在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好地發揮先進典型的示范輻射作用,激勵和帶動更多的農村婦女主動依靠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智慧發家致富。

(二)提高農村婦女科技素質。要結合巾幗科技大講堂括動,不斷拓展農村婦女技能培訓內容,提高廣大農村婦女科技致富能力、市場經營能力和管理能力。面向備層面的廣大婦女,開展法律、法規、政策,現代文明知識的培訓提高她們的法律意識、維權能力和文明習慣。培育一批新型農村婦女,一批懂經營、善管理、有技能的創業女能手。

篇6

一、當前農村婦女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大連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工作,特別是“十五”期間,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了支農的力度,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各級婦聯組織和有關部門廣泛開展“雙學雙比”競賽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推動農村婦女的生存和發展環境日益優化。全市農村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03元,已經具備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良好基礎和條件。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農村婦女發展中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整體素質偏低。由于受傳統觀念、農村教育事業發展不平衡、高等教育學費負擔過重、高等學歷婦女流向城市等因素的影響,農村婦女的學歷水平、思想道德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都有待進一步提高。素質偏低不僅使農村婦女面對高速發展的生產技術表現出極大的不適應,而且也束縛了她們的思想和才能的發揮,成為影響婦女和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2、資金項目不足。2003年以來,市政府在全市城鄉實施了小額信貸工作,市婦聯也積極與市農村信用聯社聯合開展了針對農村婦女的小額貸款,許多農村婦女從中受益。但有的婦女因為沒有擔保抵押,有了項目也貸不來款;有的婦女雖有抵押資本,但找不到合適的項目。農村婦女小額貸款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遠遠不能滿足廣大農村婦女脫貧致富和擴大生產的需要。

3、組織化程度不高。近年來,在政府引導、各級婦聯組織參與和群眾的自發組織下,全市建立各類農村婦女專業經濟合作組織1569個,發展婦女龍頭企業220多家,培養女經紀人2057名,在幫助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與占農村勞動力60%的農村婦女勞動力相比,婦女經濟組織的覆蓋面還不夠廣,還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而且一些組織屬于松散型,對會員的服務僅局限在技術服務、生產資料供應和提供市場信息等幾個方面。龍頭企業、生產基地和農戶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緊密的利益聯系機制,沒有形成一體化經營格局。

4、生存環境有待改善。在去年召開的女村官座談會上,女村官提出的55個問題中,主要集中在人畜飲用水、道路橋梁、土地海域承包、招商引資等方面,尤其在經濟基礎較差的村,由于缺乏統一的村莊規劃、給排水設施、垃圾集中處理、清潔能源利用等,這些問題尤為突出。從全市乃至全國范圍來看,吃水難、看病難、出行難和居住條件差、社保水平低等仍是農村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也是農民反映最強烈的問題。

5、民主參與不夠。近年來,各級婦聯組織積極爭取黨委、政府的支持,采取各種傾斜措施加大培養選拔女干部工作的力度,女干部的決策能力和自信心有所提高。但在村一級政權中女性參政比例偏低、增長緩慢是客觀存在的事實,這與農村婦女勞動力占農村勞動力60%的狀況明顯失衡,必然影響農村婦女積極性和作用的發揮,也不利于農村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組織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的思考與對策

農村婦女是推動農業和農村發展的生力軍。能否有效地提高農村婦女的素質,調動農村婦女的積極性、參與性和創造性,直接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和小康目標的實現。組織婦女參與新農村建設,必須從解決農村婦女存在的問題入手,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的要求,促進農村婦女的全面進步與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農村婦女的生力軍作用,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提高農村婦女綜合素質是組織婦女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首要任務。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一書中,極為深刻而又精辟地闡述了婦女與社會進步的天然關系:“某一歷史時代的發展總可以由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來確定,婦女走向自由的程度取決于婦女的素質。”因此,提高農村婦女素質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首要任務,是生產發展的先決條件。要以傳統美德為積淀,以現念為引導,以先進科技為支撐,培育新型女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

——提高婦女素質,必須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凝聚農村婦女。一個國家的倫理道德水平是歷史文化傳統的積淀,是無法用金錢和引進獲取的。在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勤勞勇敢、自強不息、團結合作的傳統美德已經深深地扎根在中國的大地上。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我們大量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文化,促進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面的影響,表現為傳統美德的淡化、信仰危機的出現。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并不代表要割裂傳統,而是要傳承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根據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不斷創新和發展,為中華文化增添新的內涵,書寫新的篇章。提高農村婦女素質,必須廣泛開展傳統美德教育,大力宣傳和樹立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用人文關懷凝聚人心,用民族精神強化理想,用傳統文化厚重基礎,強化農村婦女的民族意識、主體意識和振興意識,引導她們建立共同的發展愿景,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精神動力。

——提高婦女素質,必須用現代的意識理念塑造農村婦女。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村婦女在計劃經濟時代享有的保護政策逐步被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利益調節和激烈競爭所取代,在經濟社會中的不利因素和弱勢心理逐步顯現。提高農村婦女素質,要用學習意識、市場意識、信息意識、法制意識、民主意識等現代意識與理念教育和塑造農村婦女,消除不利因素和弱勢心理,轉變她們的思想觀念和行為方式,大力培育和塑造具有“自尊自強的思想品格,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海納百川的胸懷境界,與時俱進的學習意識,追求卓越的敬業精神,健康優雅的形象氣質”的女性時代精神,倡導時代新風尚,樹立生活新理念,展現女性新風貌,使學習成為一種自覺、開放成為一種要求、進取成為一種習慣,引導她們超越性別自我、建立個性自我,超越生存自我、建立經濟自我。

——提高婦女素質,必須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培育農村婦女。培養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女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工程,也是農村婦女自身發展的迫切需要。要號召農村婦女“上學去、上網去、學外語去”,廣泛開展百萬婦女學習奉獻活動,即:“百萬婦女學科技、百萬婦女學技能、百萬婦女學外語、百萬婦女學法律、百萬婦女做奉獻”。要爭取政府有關部門擴大教育扶貧資金中婦女的受益面,突出解決好經濟落后地區女童失輟學、高等教育女性比例低等問題,提高農村婦女的學歷層次和文化素質。要依托社會教育資源和培訓陣地,廣泛開展職業教育、科技普及和轉移培訓,發揮網上致富女能手的作用,建立網上培訓點和信息傳遞站,提高婦女電腦網絡應用能力;發揮龍頭項目帶頭人的作用,全面推廣“訂單式”培訓模式;發揮各專業協會的作用,研究推廣新的實用技術,定期進行科技培訓;發揮巾幗農業專家團的作用,針對產業項目需要,不定期送科技下鄉;發揮文化中心戶的作用,利用各種文化活動載體,對農村婦女進行政策、法律、文化等方面知識的教育普及,提高農村婦女的綜合素質和科技致富能力。

(二)推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是組織婦女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全國范圍來看,增加農民收入仍然是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市農民收入雖然連續7年居全省第一,但與人民群眾的期望和經濟發達地區比還有一定的差距。農村婦女占農業人口的一半以上,農村婦女的富裕程度直接影響到整個農村的經濟水平。因此,必須以經濟組織為紐帶,以項目資金為后盾,以精品基地為依托,大力實施巾幗科技致富工程、巾幗網上致富工程、農村婦女勞動力就業轉移工程,千方百計增加農村婦女收入實現增收致富,在此基礎上引領農村婦女擴大生產、走向國際。

——推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必須壯大經濟合作組織。現代化的農業大生產和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給傳統的小農經濟帶來強大的沖擊,現階段只有把廣大農村婦女有效地組織起來,積極幫助農村婦女應用技術、開拓市場,才能有效地減少風險、降低成本、增加收益。因此,要鼓勵那些有能力、懂經營、會管理的農村婦女典型,不斷擴大再生產,建立產、加、銷于一體的龍頭企業,發揮好龍頭企業的集群效應。要發動農村婦女按照產業、興趣等建立各種橫向婦女組織,推廣“婦代會+協會+研究會”模式,強化服務、指導和扶持,通過婦代會抓協會、協會帶農戶,實現婦女組織與經濟組織的對接,引導更多的婦女參加到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中來。要學習借鑒國外農民合作組織在推廣農業科技、引進先進技術、培訓農民技能、維護農民權益等方面的成功經驗,擴大組織規模,規范組織制度,強化組織職能,使其由松散型向緊密型發展,在現代科技、農業生產、市場流通之間,為農村婦女搭建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帶領更多的農村婦女參與到更大、更廣泛的國際化、產業化鏈條中,并從中得到更多的實惠。

——推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必須強化項目資金扶持。項目和資金是當前制約農村婦女增收致富、擴大生產的兩大瓶頸問題。要充分利用網絡等各種資源,及時了解和把握國內外的農業發展動態,建立婦女增收致富網,致富信息,介紹致富項目,引導農村婦女大力發展適合本地特點、產業發展和自身優勢的庭院經濟項目,形成庭院經濟專業村屯、一條街及示范戶;要加大對農村婦女的扶持力度,建立農村婦女發展基金和針對農村婦女的小額信貸制度,發展農戶資金互助組織和多種形式的農業保險,充分利用特困母親救助項目循環資金,采取開發式扶貧方式,為貧困婦女提供資金支持,引導她們通過自身發展擺脫貧困;要借助政府部門的資源,建立婦女勞動力轉移就業基地,為婦女提供技術、項目和崗位,實現農村婦女勞動力進城務工就業。發動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小城鎮建設,充分利用自然資源、環境資源和旅游資源,發展手工藝品生產、家庭小作坊,建立“農家樂”等,在二、三產業中謀求更多的崗位,由務農轉向務工經商,實現就地就近轉移就業。

——推動農村婦女增收致富,必須發展精品示范基地。現代化農業的發展需要精品化示范基地的支持。要引導農村婦女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在保證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大力發展水果、蔬菜、花卉、水產、畜牧等五大優勢產業,積極推廣農業標準化生產,建立和發展一批集科研、生產、營銷、示范為一體的“婦”字號現代農業精品示范基地和示范戶,培育和扶持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婦”字號農產品品牌。以基地為依托,以品牌為示范,通過舉辦培訓班、召開現場會、開展科技結對等科技服務活動,帶領農村婦女發展高效生態農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市場競爭力。

(三)改善農村婦女生存環境是組織婦女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本質要求。當前,農村經濟和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一方面,農民的思想文化呈現出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另一方面,傳統的生活習慣、居住方式在一些地區還沒有徹底改變,與新農村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因此,必須以文化活動為載體,以和諧家庭為基石,以美化家園為重點,改善農村婦女的文化環境、文明環境、居住環境,實現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的目標。

——改善農村婦女生存環境,必須繁榮群眾文化。實踐證明,以婦女為主體的群眾性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積極協助文化、科技、司法等部門,定期組織文化下鄉、科技下鄉、法律下鄉活動,把寓教于樂的文藝演出送到村頭田頭,把致富知識、文明新風送到農民家中;要按照政府支持、市場運作的思路,根據業余自愿、健康有益和公共服務均等化原則,廣泛建立農村婦女文化活動陣地和各種婦女文藝隊伍,積極開展弘揚時代主旋律、反映社會新風貌的文化體育活動和扶貧助困等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引導農村婦女爭做文明新風的倡導者和實踐者、新農村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動者。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以婦女為主體、以家庭為單位的文化活動,清除封建迷信、賭博等陋習,活躍農村婦女的業余文化生活,營造健康向上的文化環境,用社會主義新思想、新風尚占領農村文化陣地。

——改善農村婦女生存環境,必須建設和諧家庭。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石。要大力開展“學習在農家,美德在農家,富裕在農家、和諧在農家”主題實踐活動,有效整合美德在農家、文明家庭、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節約型家庭、廉潔家庭等活動載體,進一步規范對十星級文明戶的管理,拓展創建范圍,豐富創建內容,提升創建水平,引導廣大農村婦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學習興家、節約持家、廉潔護家。要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化“雙合格”家庭教育實踐活動,為新農村建設培養合格后備人才。通過建設和諧家庭,使家庭的每一個成員都有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的目標追求,都能在家庭生活中享受身心愉悅的生活方式,都能相互關心,相互溝通,共同營造團結和睦、奉獻進取的融洽氛圍,以家庭的文明進步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改善農村婦女生存環境,必須綠化美化家園。農村優美清潔的居住環境,不僅讓人感覺賞心悅目、舒適溫馨,而且可以使農村婦女在共同優化、攜手維護的過程中樹立城鄉生活等值的理念,產生共同愿景和共富情結。要發動農村婦女積極參與和支持村莊規劃建設和以“四個五”為載體的村屯整治工程,保護生態環境,做到污染環境的事不做、污染環境的項目不上,樹立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農業生產無害化、庭院經濟高效化”三化合一目標;要深化“三八”綠色工程,開展“增收致富綠化美化家園”競賽活動,組織婦女綠化荒山荒坡,建設經濟生態林帶,改變部分農村婦女靠天吃飯、向資源要收成的現狀,引導農村婦女建立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共富之路。

(四)充分調動農村婦女的創造激情是組織婦女參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保證。包括農村婦女在內的廣大農民的參與程度和貢獻大小是決定新農村建設成敗的關鍵。只有切實維護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保護農村婦女的積極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農村婦女的創造性,提高農村婦女的參與率和貢獻率。因此,必須以維護權益為基礎,以激勵創新為動力,以民主參與為保障,積極調動農村婦女的參與熱情,保證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全面快速發展。

——調動農村婦女的創造激情,必須完善維權保障體系。只有有效保護農村婦女的合法權益,創造公平合理的法制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她們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性。要樹立大維權意識,進一步健全普法宣傳網、咨詢投訴網、法律援助網、社會救助網、司法保護網、維權監督網等網絡,壯大維權力量、延長維權手臂、拓展維權陣地、增強維權實效;要強化源頭參與,推進維權工作的法制化進程,積極呼吁和參與立法,推動政府及時解決涉及農村婦女利益的具有全局性的問題,使農村婦女能平等地分享發展機會和發展成果;要強化宣傳教育,大力宣傳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倡導先進的社會性別文化,使農村婦女的家務勞動、生育價值、人格尊嚴、地位作用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營造性別平等的良好社會輿論環境;要強化疏通引導,立足于引導方向、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促進穩定的大局,加強對農村婦女工作的新特點、新方法和農村婦女心理狀況的調查、研究,對農村婦女中存在的困惑進行積極的引導,發動社會各界關心農村婦女的生存與發展;要強化貫徹落實,積極協調、推動有關部門貫徹實施婦女兒童發展規劃,重點解決好孕產婦死亡率和農村婦女病普查普治等問題,推動各項指標和任務的實現,促進農村婦女兒童與經濟社會的同步發展。

——調動農村婦女的創造激情,必須建立激勵創新機制。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改變了過去單純強調精神激勵的做法,物質利益成為調動人的積極性的重要杠桿之一。因此,要把尊重農村婦女的首創精神與尊重農村婦女的經濟利益結合起來,建立相應的激勵機制,鼓勵農村婦女和各類專業協會進行自主創新,開展巾幗科技發明競賽等活動,使建設新農村成為農村婦女的自覺行動;要研究探索農村鄉土女性人才成長的規律性問題,暢通以各種婦女組織、團體會員、婦聯執委和婦女代表為主體的發現和推薦女性人才的渠道,構建符合新農村建設要求的農村鄉土女性人才信息體系,爭取政府把農村婦女人才列入農業人才培養規劃,納入政府表彰序列,為農村女性鄉土人才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創造條件;要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經濟水平,量力而行,注重實效,因地制宜地打造培育多種模式的巾幗示范村,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篇7

關鍵詞:三農問題 農村信用社 金融創新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農村金融體系逐步形成以正軌金融為體,以非正規金融為補充的多層次立體化農村金融體系。當前的農村金融體系有效增加了我國農村地區金融資源供給,優化了農村地區的資本要素配置效率,提升了農村地區經濟發展的自生能力。但是,當前我國農村金融體系仍然存在與農村經濟迅猛發展勢頭不匹配,農村地區金融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城鄉金融產業差距進一步擴大等障礙,最終表現為農民增收緩慢,農村地區融資困難等現實問題。農民貸款難、農村融資難、農村金融發展滯后已經成為制約農業市場化、產業化、國際化和新農村建設的突出問題(羅劍朝,2010)。在當前以市場價值為導向的金融體制改革時局下,我國農村金融市場的發展在面對農民這一弱勢群體對金融供給的強烈現實需求時采取了規避策略。農村金融通過從農村地區吸收存款資金,轉而將金融信貸資金投放到非農村地區的方式,加劇了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差異度,直接加劇了我國三農問題的嚴重性。

農村金融創新系指農村金融監管當局通過變革當前農村金融體制,以及農村金融機構通過創新農村金融工具和農村金融風險管理技術的方式,以贏取超越現有農村金融體制及農村金融工具盈利水平的超額利潤。農村金融創新的內容主要包括農村金融理念創新、農村金融運行機制創新、農村金融工具創新及農村金融風險管理創新等內容。作為農村金融行業的龍頭,農村信用社應當在農村金融創新中起到引領作用,通過拓展農村金融創新思路,積極研發農村金融創新產品,大力控制農村金融創新風險等方式,有力地推動了我國農村金融創新事業的穩健發展。

制約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效能的問題分析

(一)制約農村金融創新效能的農信社市場機制問題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奧地利經濟學派為代表的新自由主義復興思潮沖擊金融領域,金融業內普遍興起一場要求放松政府金融管制,以恢復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金融資源配置機制變革的要求。各國政府在金融領域的市場化變革為金融創新提供了較為寬松的制度環境,由此開啟了金融創新的黃金時代。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穩步開放,全球化金融創新浪潮逐步蔓延到我國農村金融領域。但當前我國農村金融市場制度體系尚不完善,以市場機制為核心的金融資源配置新模式尚未有效確立,從而制約農信社以金融市場主體的身份自主創新金融產品的積極性與能動性。當前地方政府的行政權力通過人事安排制度渠道干預農信社的日常運營,進而削弱其金融產品創新效能。依據《公司法》,農信社的產權制度結構是基層農信社通過參股的方式對上級農信社擁有實質性控制權,但農信社的上級聯社卻掌控基層農信社的重要人事任免權,并以此權為樞紐來控制基層農信社的人、財、物、信息等關鍵資源及農信社的關鍵事項決策。作為農信社實際控制方的地方政府更多關注于區域金融安全問題,農信社上級聯社更多關注與金融系統的穩定。這使得農信社在嘗試開展金融創新業務時受到上級主管部門的諸多制肘。

既有的行政化制度約束是制約農信社建立高效市場機制的關鍵。農信社政府主管部門利用其手中行政權力繞開金融監管相關法規制度來影響農信社的日常運行。政府主管部門掌握農信社高層人事安排,借助人事制度安排可以間接影響農信社的戰略運營方向和日常業務。從產權制度角度來剖析,農村信用合作社采用的是基層農村信用社控制上級農村信用社的產權制度模式,省級農村信用社聯社的產權控制權歸屬基層農村社所有。但現行農村信用社的人事制度安排則采取由省級農村信用社控制基層農信社的高級管理人員任免權的金字塔式制度安排。省聯社在行政干預基層農信社的戰略決策和日常業務運營的同時,并不為基層農信社的運營風險直接負責,這使得農村信用社的管理機制缺乏有效的責權匹配性,進而導致基層農信社在運營決策中喪失必要的決策自,因過于重視執行上級領導意志而背離利潤最優化的市場目標。

(二)制約農村金融創新效能的農信社金融產品創新問題

其一,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主體受區域范圍內市場壟斷力量制約,各農村金融機構缺乏創新金融產品的動力。與城市地區各類金融機構相互間的激烈競爭不同,我國農村地區金融機構運營主體相對單一,區域市場間條塊化分割情況嚴重,區域內金融市場存在較為嚴重的地區性壟斷問題,這使得農村地區各類金融機構小富即安的心態較為嚴重,缺乏積極開拓面向三農的新型金融產品的動力。

其二,農信社在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上缺乏系統布局。各農信社在金融產品創新上各自為政,缺乏與同行或相關行業間建立服務三農型金融產品創新的戰略合作關系的積極性。具體而言,農信社的金融產品創新主要以社內創新為主,金融產品創新缺乏有針對性的服務三農事業的內涵;且各類金融產品創新的風險防控機制設計缺乏農村金融市場的有效驗證,農信社缺乏通過設計金融產品組合的方式來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能力。再者,各農信社的金融產品創新同質化情況嚴重,缺乏以樹立本社核心競爭為導向的異質化金融產品創新,從而嚴重削弱農信社通過金融產品創新以獲得高額利潤回報的能力。

其三,各級政府及其金融監管部門在支持農信社金融產品創新的配套制度設計方面的工作不到位。農信社的服務三農型金融產品創新活動是一個系統工程,它牽涉到政府、農村實體產業、服務三農的中介機構、農村金融與類金融機構等,亟需各級政府積極牽頭組織并以強力推動各界積極參與,方可有效提升服務三農型金融產品創新活動的成功幾率。銀監會聯手央行于2008年《關于加快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的意見》通知,但隨后各級政府的配套政策卻缺乏有效跟進。金融產品創新在運作初期的成本支付水平較高,且存在與既有金融系統不協調的政策性高風險。地方政府在稅費減免、資產評估與變現的制度設計上存在問題,從而提高了農信社金融產品創新的制度成本。

(三)制約農村金融創新效能的農信社運行問題

其一,農信社的傳統法人治理結構是以股東權益最優化為其組織使命,但面向三農的農村金融創新提出了農村區域經濟利益最優化的目標。農信社為擴張業務規模的需求,啟動了面向資本市場的大規模融資計劃(馮果等,2010)。這不僅改變了傳統農信社的股權結構,也隨之改變了農信社的合作式金融的公司治理模式,以及傳統上以服務農戶為核心的公司運營理念。農信社的組織利益目標最優化與農村區域經濟利益目標最優化在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層面產生了沖突,且該沖突難以在現行農信社的組織架構下得以有效解決。

其二,農信社的法人治理結構導致所有權人與職業經理人之間的利益產生沖突。職業經理人有著通過推行農村金融產品創新以實現其經營業績迅猛增長的強烈沖動,但卻對于由此引致的農信社運營風險飆升考慮甚少;農信社在金融創新領域的失利及由此帶來的所有者權益損失將由所有權人承擔,職業經理人可通過跳槽的方式逃避其責任。這一權責利失衡的制度安排最終表現為所有權人與職業經理人在面對農村金融創新項目時,分別采取審慎與激進態度的差異,難以達成一套較為中正客觀的系統性風控方案,從而降低農信社金融創新效能。

(四)制約農村金融創新效能的農信社風控問題

其一,農村信用社在實施農村金融創新戰略過程中的風險暴露根源之一在于信息不對稱。信貸對象對自身信息的了解與認知水平高于農信社,信貸對象利用其與農信社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優勢,采取不利于農信社的信息披露策略。為了規避由信貸對象的信息不對稱所引致的風險,農村信用社通常采取調高信貸利率的方式來彌補信息不透明風險所帶來的風險損失。這一策略顯然將激勵市場中的信貸對象及潛在信貸對象采取更為激進的隱匿信息的策略來應對農信社,其實質結果將淘汰農村信貸市場的優質客戶,導致整個農村信貸市場的逆向選擇,進而增大整個市場風險。

其二,在實施農村金融創新戰略過程中,道德風險是導致農村信用社風險暴露的誘因之一。農信社內部員工的職業素質參差不齊,其中道德失范的部分員工將會采取利用農信社管理漏洞來損公肥私,從而使得導致農信社的常規化風險控制系統失靈,導致其金融產品創新風險暴露。農信社的客戶企業也存在道德風險。部分信用評級較低的信貸客戶通常會采取違反信貸契約的策略,將信貸資金投放于高風險項目,一旦投資失敗,信貸客戶則可采取破產或逃廢債策略的方式將風險轉移給農信社,從而加劇農信社系統風險。

其三,在開發面向三農的金融創新產品時,農村信用社還面臨著諸多系統風險因素的威脅。諸如作為金融產品價格基礎的農產品價格波動引致的金融產品風險;農村政治經濟環境發生突發性巨變,使農村金融產品風險評估所依賴的基礎參數發生變動,導致農信社風險失控等。農信社難以通過強化內部風控管理的方法來有效控制系統性風險。

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的方式

(一)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金融運行機制創新

其一,立法機構應當優化當前金融法律體系,以便創設適合農村信用社開展金融創新業務的軟環境。農村金融機構的融資渠道市場化趨勢使其所有者權益資金及債權資金來源多元化,而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員工及客戶的金融素質相對低下的現狀迫使農信社采取非正規化運作模式以攬儲和攬取信貸客戶。立法機關應當結合當前農村地區金融生態環境現狀來修訂《商業銀行法》,從法律層面確立諸多農村自生型非正規金融機構的合法身份,并將其納入當前金融監管體系中(朱輝,2010)。

其二,金融監管當局應當變革當前農村金融市場的嚴格準入制度,轉而以相對寬松的備案制來激勵農村金融組織的設立;金融監管當局還應變革當前農村地區銀監制度相對松懈的現狀,轉而強化對農村金融組織日常運營層面的監管力度。通過豐富農村地區金融組織形式,增大農村金融組織供給量的方式,可以激發農村金融市場的競爭活力,促使各農村金融組織在嚴峻的競爭壓力下,積極開拓金融產品創新業務并嚴控金融業務風險,進而提升整個農村金融市場運作的有效性。開放農村金融市場準入并不等同于脫離外部金融監管。各級金融監管部門應當轉變傳統的準入資格審批式行政監管模式,轉而建立起以農村金融市場準入領域及資格負面名單的方式來放松對金融創新活動的遏制。

其三,地方政府建立與農村信用社金融創新業務相配套的信貸擔保政策體系。雖然扶持三農事業發展是農村信用社所肩負的核心組織使命,但當前農村信用社普遍存在擺脫為三農提供金融服務的組織使命的動向,轉而將其業務發展重心放置在各級城鎮金融市場上。究其根源,蓋因三農相關金融業務的利潤水平相對較低且業務風險相對較高,與農信社追求利潤最優化目標相背離。公司化運作模式要求農信社應當以營利為企業運營目標,而地方政府則出于扶貧或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戰略的訴求,對農信社提出了政策性信貸的要求。政策性信貸既可能降低農信社的盈利水平,又可能增加農信社的信貸風險。地方政府應以政府信用和配套財政資金的方式主導支農型信貸擔保機構的設立,為農信社的政策性支農信貸業務提供信貸擔保,以提升農村信用社風控水平,強化農村地區信用創造能力。

(二)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

其一,農村信用社應在深入分析傳統金融產品與服務的內容基礎上,實現對傳統金融產品與服務內容的創新。農村居民的風險承受能力較弱,農民群體在選擇金融業務內容時,通常采取選擇傳統金融業務的保守策略。農村信用社應當根據農民群體的這一心理特征,積極開拓傳統存款金融業務創新。農村信用社應準確把握當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險及醫療保險的迅猛發展態勢,積極開發農民養老儲蓄、醫療儲蓄及子女教育專項儲蓄產品,促使農村居民將存款期限長期化,進而提升農村信用社的信貸資金安全水平。

其二,農村信用社應當積極創新貸款產品,充分滿足當前我國鄉鎮企業在從國內市場沖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的海量資金需求。正規金融機構為規避風險,偏好于向大型國企和跨國企業提供信貸支持,從而使得以鄉鎮企業為代表的我國中小生產型企業普遍受到貸款難問題的困擾。作為農民自組織的金融機構,農村信用社應當提升信貸產品研發水平,積極為鄉鎮企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的信貸支持。針對握有大量訂單的鄉鎮企業,農村信用社可以提供訂單質押貸款。針對存貨周轉期相對較長,且存貨貶值概率相對較低的鄉鎮企業,農村信用社可向其推介倉單質押業務。針對農戶種植類資金需求,農村信用社則可開發以農房和土地為主的不動產抵押貸款業務(張梅等,2012)。

其三,農村信用社應當緊跟世界金融產業創新的最新動態,積極引入國內外先進的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業務。以碳匯金融為代表的新興金融衍生品旨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包括相關碳匯金融制度安排、碳匯產品交易相關金融服務、低碳項目投資及融資等業務內容。自2008年以來,我國先后建立京滬廣等十二家環境交易所,但受以農民為交易主體參與度較低問題的制約,其碳排放權交易量過少,碳匯市場運作效率低下。農村信用社應積極開拓可與碳金融市場對接的金融產品,例如可為基于清潔發展機制的林業碳匯項目投融資提供金融支持,將面向農戶出售基于有機碳交易品或循環碳匯交易品的理財產品等。

(三)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公司治理結構創新

其一,農村信用社應當以服務三農為公司治理結構改革的導向,通過清晰界定農信社產權的方式來為農信社決策者打造一個產權約束機制,進而提升農信社的決策效能。當前我國金融市場機制建設正處于理論探索和金融實踐深化階段,作為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基礎性構件,法人治理結構尚未在農村信用社中切實推進。通過完善以產權制度為基礎的法人治理結構建設,農信社可以建立相對清晰的農信社董事會、社長與社員之間的權責關系,從而為農信社進一步強化其獨立法人主體地位和獨立行使經營決策權奠定制度基礎。

其二,農村信用社應當建立并健全社內的權力制衡機制,以有效杜絕非理性決策行為對農信社整體利益所造成的傷害。當前農信社的社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權責被部分架空,使得農信社的基層普通會員難以通過既有的三會機制來有效保障其自身合法產權權益。農信社應當以有效恢復三會實權和完善信用社章程建設為切入口,建立其決策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權力分工系統,并強壯農信社監事會的監察權和對違反農信社章程的直接責任人的懲治權。農信社的社員大會、理事會和監事會的功能有效發揮將可有效治理當前農信社的社長權力獨大的問題,通過對社長重大決策按類別分別提交理事會和社員大會審議的方式來有效遏制農信社的重大決策風險。

其三,農村信用社應當優化對社內中高層管理人員和關鍵員工的薪酬激勵制度。在激活農信社三會功能以有效杜絕農信社重大決策風險的同時,農信社應當通過健全核心員工和管理者的薪酬激勵機制的方式來將農信社的運營績效與員工個人薪酬掛鉤,進而有效提升農信社的日常運營效率。農信社的薪酬激勵制度制定者需審慎考慮員工的個性化需求,并以充分滿足員工的個性化需求為導向來制定該制度,以確保制度的實施可行性和制度對激勵對象的吸引力。管理層及核心員工的個人風險是誘發農信社日常業務運營風險的關鍵。通過實施針對管理層及核心員工的薪酬激勵制度,農信社可以將員工個人切身利益與社集體利益相關聯,從而有效控制運營過程中的員工個人風險。

(四)基于服務三農的農村信用社金融風險管理創新

其一,農村信用社應建立金融創新產品風控管理委員會,針對金融產品研發部門和業務部門提出的金融產品及服務創新方案實施嚴格的集體審批制度。鑒于金融創新知識專業化特征,農村信用社應當嚴格實施金融創新項目個人負責制,將金融創新責任風險控制責任落實到更為了解該產品的風險特征的產品設計者個人。農信社的金融創新產品風控機構應當積極探索農村金融規范化市場秩序建設路徑;深入剖析制約農村金融市場可持續發展的日益翻新的金融犯罪活動的行為特征及其防范策略;并深入摸清金融消費的消費行為習慣及其最關切的利益焦點,采取有效措施保護金融消費者的切身利益。

其二,農村信用社應強化對于農村金融產品創新風險的動態控制系統,對于處于研發階段的農村金融新產品與新服務,農村信用社應當對其實施嚴格的金融產品壓力測試,確保該產品在較為嚴峻的宏觀金融生態環境中仍然能夠保持較為穩定的資產安全性。考慮到農村居民的風險承受能力和風險控制能力相對較弱的現狀,農村信用社在將新金融產品與服務推向市場時,應當制定縝密的風險防控預案。此舉可確保在風險預警事項發生時,農村信用社有充裕的風險應對措施來控制金融風險的擴散,有效預防區域性金融危機的爆發。

其三,農信社應積極深化與保險機構和信貸擔保機構的合作水平,通過合作開發金融與保險衍生品的方式,來分散農信社的金融創新風險,確保農信社這一農村地區金融巨頭的金融系統安全。各級農村金融監管當局應當審慎考慮對農戶的不動產抵押信貸業務風險,積極探索以完善農戶不動產抵押相關金融業務監管制度體系為突破口來有效控制農村地區金融市場在資產金融化過程中可能爆發的系統性風險,進而激活農村金融市場活力。

其四,農村金融監管機構應當強化機構間的風控信息交流與合作。通過完善以 “一行三會”聯席會議為核心的農村金融創新風險聯合監控系統,可有效控制農村金融創新所帶來的系統性風險。考慮到農村信用社的主營業務對象為弱質性產業的農業,地方政府及農村金融監管機構應當完善對農村信用社的政策支持力度,以具有指向性的扶持性的農村金融制度來幫助農信社克服涉農信貸業務的收益風險。地方政府可以積極建立面向農信社及其客戶群的農業金融保險機構,為參與涉農信貸業務的農信社及其客戶提供信貸保險服務,以有效分散涉農農業金融服務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羅劍朝.積極穩妥推進農地金融制度創新的必要性、方案設計與配套條件[J].開發研究,2010

2.馮果,李安安.金融創新視域下的公司治理―公司法制結構性變革的一個前瞻性分析[J].法學評論,2010(6)

篇8

 

1 涉農保險與涉農信貸互動機制的現狀

 

黑龍江省作為全國第一產糧大省和商品糧輸出基地,農業生產需要承擔巨大風險。農村“信貸+保險”主要指農村金融機構在向農民發放生產貸款時,同步提供責任保險的金融服務方式,通過在農村信貸中引入保險機制,有效轉移農民因自然災害所承擔的風險。

 

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的結合可有效分散貸款風險,并使農戶具備有效的貸款抵押品,但是涉農銀保互動機制的建立需要政策法律及各相關金融機構的協調配合,農村信貸與農業保險的結合是改進三農金融服務和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涉農保險可以為涉農信貸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通過保險業為農村信貸的發展創建良好的外部環境。在此過程中仍存在著重重困境,主要是農業的脆弱性、系統風險過大導致保險公司內部無法消耗,保險成本相對保險收入過高。兩者如何進行有機結合共同發展是金融業發展面臨的新課題。

 

2 涉農保險與涉農信貸機制存在的問題

 

2.1 涉農信貸覆蓋面窄。涉農保險險種單一

 

當前農村市場中貸款銀行與保險公司的合作還處在初級階段。從貸款的角度看,與保險相結合的農業貸款占農業貸款總額的比例較低;從保險的角度看,表現在信貸機構對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的支持力度太小,缺乏相應的信貸產品,有的地方根本就沒有開辦涉農保險業務。

 

2.2 當前保險公司對農業信貸缺乏布局。不能滿足市場需求

 

部分提供信貸的金融機構認為農業信貸多為小額信貸,業務風險低,損失可以得到相應的控制,缺乏農業保險的意識。目前,黑龍江省的保險機構絕大多數分布在縣級以上地區,縣以下鄉(鎮)基本上沒有保險機構,保險服務不能適應農民的需要。

 

2.3 宣傳力度不夠.農民貸款難

 

農業保險在農村的認知度有限,農民缺乏對保險產品的相關知識的了解,不愿購買相關保險,因此部分客戶對農業信貸及保險有抵觸心理。現行的法律制度下,大規模長期貸款要求抵押擔保,而目前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相對落后,“三農”貸款有效抵押物不足,抵押的范圍較狹窄,導致農民“貸款難”和銀行“難貸款”的局面并存。

 

2.4 縣域融資環境亟待改善

 

縣域相關金融機構難以滿足現有涉農經濟多元化保險需求。由于農業產業脆弱,生產經營設施條件缺乏,涉農保險營運困難,農戶對農業保險支付能力不足。信息不對稱現象仍突出,由于缺乏農戶和中小企業征信平臺,農戶、中小企業與銀行之間互不了解,即使有保險公司居間出具保單,仍難以產生互相信任的機制,結果可能造成銀行對農戶和中小企業放款不積極。

 

3 解決對策

 

基于以上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存在的問題,應該采取相應的措施來完善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互動機制。

 

3.1 完善法律法規.加快建設立法進程

 

應加快制定《涉農保險法》,明確政府的職責,保險的補貼力度,激發農民投保的積極性。《涉農保險法》的制定有利于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穩定發展,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在法律的基礎上,完善涉農保險與涉農信貸互動機制。

 

3.2 涉農信貸與保險業務創新是建立黑龍江省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互動機制的重要支撐

 

涉農信貸與保險創新和服務方式應當適應涉農業務快速發展的需求。加快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體系,從農業、保險業發展的客觀實際出發,以農業政策性保險業務為主線,完善政策性金融機構職能,建立保障有力、運營高效的農業政策體系。建立農業政策性保險機制,解除縣城金融機構涉農貸款之憂。

 

3.3 聯動互惠機制是建立黑龍江省涉農信貸與涉農保險互動機制的前提基礎

 

構建完善的涉農保險、涉農信貸互動機制,加大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的政策優惠扶持力度,在拓寬政策性農業保險品種的基礎上,加大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的政策優惠扶持力度,提高保費等補貼標準。鼓勵銀行和保險公司積極主動倡導提供信貸資金支持,保險公司提供農業保險擔保公司提供貸款,涉農部門提供綜合服務保障的聯動機制。

 

3.4 立足“三農”。加大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業務創新力度

 

針對“三農”金融服務需求多元化、多層次特點,通過產品創新、服務創新和合作機制創新加快縣域農業信貸與保險互動機制的建立。加快推出更多適銷對路的信貸產品、保險產品和服務方式。建立必要的內部激勵約束機制,以解決創新的內部激勵問題。發揮鄉(鎮)作用,做大做強信貸產品,對涉農產品進行開發,促進三農產品全面發展。

 

政府要加強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監督政策對農村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的支持,通過市場競爭推動金融產品與服務創新。建立涉農保險與涉農信貸互動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管力度,促進黑龍江省農業又好又快發展。

篇9

關鍵詞:有機農業;外部性;社會福利;財稅扶持

有機農業是在“化學農業”“石油農業”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的背景下于20世紀70年代產生的,在20世紀90年代以來獲得了較快發展。根據瑞士有機農業研究所(FIBL)和國際有機農業運動聯合會(IFOAM)的研究報告,全球有機農業用地從1999年的1100萬hm2增長到2014年的4370萬hm2,有機市場規模從152億美元增長到800億美元[1]。這期間,發達國家普遍加大了對有機農業扶持的力度。美國2002年以來,陸續實施了資助有機農業研究、分攤有機認證成本與有機轉型成本等政策,以擴大有機產品供給[2]。歐盟有復雜的補貼標準,包括有機農業轉換期補貼、維持補貼、認證補貼、農業環境補貼等[3]。其他如澳大利亞[4]、日本[5]、德國[6]和瑞典[7]均有扶持政策。農業補貼是世界各國比較常見的產業扶持政策,其理論依據來源于農業的非均衡理論、農業的弱質性、多功能性等[8]。政府對有機農業進行扶持,除了常規的農業補貼理論外,主要有兩方面的理論,一是新興產業理論,對新興產業進行扶持是產業結構政策一個重要內容;二是基于有機農業外部性,外部性帶來了市場機制失靈,因此需要發揮政府的干預作用,其核心是矯正市場機制的失靈。謝玉梅等認為歐盟長期以來對有機農業生產發展的直接補貼及配套服務措施有效地解決了有機農業發展的外部性問題[9];尚長風等認為有機農業的正外部性主要表現在土壤養護、水資源保護、大氣環境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農產品的安全等[10];政府基于外部性對有機農業進行財稅扶持帶來的社會福利變化、政策效果差異的研究相對缺乏。本文力圖從理論上分析這一問題,為財政投入有限的情況下找到更為合理的政策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一、有機農業外部性與社會福利損失

按照有機農業的一般定義,即“按照有機農業的生產標準,選擇優良生態環境的基地,在生產過程中不使用或基本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肥料、農藥、生長調節劑、畜禽飼料添加劑等物質,不采用基因工程的方法獲得的生物及其產物,防治工業“三廢”的污染,實施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技術的農業生產體系”[11]。顯然,有機農業是具有“外部性”的產業,“外部性”是福利經濟學一個重要概念。從理論上看,發展有機農業將面臨由于“外部性”帶來的市場機制不能很好發揮作用問題。“外部性”是指“生產和消費行為可能會強加給生產者和消費者之外的人以成本或收益”[12]。由于不使用或者基本不使用化肥與農藥從事生產,有機農業生產過程顯然可以減少對大氣、水、土壤的污染,可以減少碳排放。相應的有機農業提供的產品除了“私人收益”之外,還存在“社會收益”。“一件產品的私人邊際收益(MPB)是用它提供給購買者額外的滿意程度來衡量的,社會邊際收益(MSB)是社會從生產單位的產品中得到的額外滿意程度”[13]。因此,有機農業存在邊際社會收益大于私人邊際收益的現象。這樣單純依靠市場配置資源會導致產出水平低于最優水平,從而社會福利不能實現最大化。如圖1[13]私人邊際收益、邊際外部收益、社會收益、私人成本分別為MPB、MEB、MSB、MSC,如果單純依靠市場,均衡產量為Q0,但考慮正的外部收益,社會最優產量為Q1,在考慮消費者剩余、生產者剩余后社會福利損失為三角形ABC的面積。

二、政府扶持政策分析

由于有機農業正的外部性,這為政府對該產業進行政策扶持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對有機農業產業進行扶持逐漸成為一種共識,同時產品要能按照有機產品標準進行銷售必須經過認證,這構成了有機產品成本的一部分。這樣政府對有機農業進行扶持有這樣幾種方式,一是財政補貼,即政府直接補助廠商使得產品能夠實現相對較低的價格;二是稅收優惠,即政府通過低稅率或者零稅率支持有機農業;三是認證費用補貼,即政府承擔部分或者全部認證費用;四是技術創新支持,即政府通過各種形式支持技術創新,甚至直接提供一些通用技術研發經費。為了說明問題的簡化,假定有機農業的邊際成本保持不變(邊際成本遞增情況不影響本文的分析結論,另外邊際外部收益MEB的大小不影響本文的分析結論),于是有:

(一)財政補貼

假定生產者按照不變的邊際成本MC=P1提品,在Q1產量水平時,全社會經濟福利=梯形A′CBP1的面積,如果產量增加到Q2,政府需對每一單位產品實施補貼為P1P2,此時產品價格降低為P2,政府補貼數量為P1B′DP2,消費者剩余增加額=P1B’DP2+CB′B面積,生產者剩余減少額=P1B′DP2,因此社會福利凈增加為三角形CB′B的面積,這樣通過政府干預克服了外部性帶來的效率損失從而實現了社會福利最大化;如果采用部分補貼,政府需對每一單位產品實施補貼為P1P3,產量增加到Q2′,同理社會福利凈增加為四邊形CBFE的面積,顯然,政府補貼的效果呈現出邊際遞減現象(圖2)。

(二)征稅對社會福利的影響

如圖3,由私人邊際收益MPB決定的均衡產量為Q1,考慮到外部性,則全社會經濟福利=梯形P1DEA′的面積,現在政府對產品征稅,假定每一單位產品的稅額為P1P2,征稅后產品的供給價格提高到P2,政府獲得的稅收為P1P2BC,如果不考慮外部性,社會福利損失為三角形BCD的面積,如果考慮外部性,征稅之前全社會經濟福利為A′EDP1,征稅后全社會經濟福利為梯形P1CFA′面積,考慮到政府獲得了稅收,社會福利損失為梯形CDEF面積,大于不考慮外部性情況下的社會福利損失,考慮外部性的情況下社會福利損失增加了四邊形BDEF面積,這說明因為外部正效應,征稅后的社會福利凈損失遠遠沒有外部性情況,如果對有機農業征稅將帶來較大的社會福利凈損失。

(三)認證費用補貼分析

假定初始均衡的產量為Q1,如果考慮認證費用,則供給線上升為P2=MC+CC,產量下降為Q2,如果政府補貼全部認證費用,產量又恢復到Q1,此時認證補貼為矩形P1P2FG的面積。顯然,如果不考慮外部性,此時將會帶來三角形EGF的凈福利損失,如果考慮外部性,則會增加梯形BDFE的凈社會福利;如果政府補貼部分認證費用,則供給價格上升到P2′,此時社會福利凈增加BCHE。顯然,政府補貼認證費用的對社會福利增加的邊際效果是遞減的(圖4)。不僅如此,政府對認證費用進行全額補貼有可能會帶來社會凈福利的減少。在圖5中,假定MSB、MPB的位置保持不變,MC+CC位置保持不變,MC+CC與MSB相交于I,過I點做一橫軸的垂線與MPB相交于K,則政府對認證費用的補貼的上限為矩形P2IKP0的面積。顯然,假設其他條件不變,產品的邊際成本為MC,如果政府對有機產品的認證費用進行全額補貼,即矩形P2MRP3的面積。則均衡產量固然可以擴大到Q3,但帶來了三角形IMN社會凈福利的損失。

(四)技術支持政策

有機農業發展面臨的關鍵問題是生產成本高,如果通過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則有機農業的市場需求潛力將會大大增大,社會福利也會大大增加。顯然,如果政府支持技術進步降低了生產成本,邊際成本從MC降低到MC′,產量從Q增加到Q′,因為技術進步是一次性投入,這樣在不考慮技術研發投入的情況下,社會凈福利的增加為梯形PBB′P′面積,顯然政府降低生產成本的技術進步可以較好提高社會福利水平(圖6)。不僅如此,有機面臨比常規農業更高的技術難度。例如由于不使用或者基本不使用農藥,因此對病蟲害防治的難度大,這均決定了有機農業技術研發投入遠遠高于常規農業,通常企業很難承擔;加之技術進步本身就具有很強的外部正效應,這決定了有機農業技術進步要更多依靠政府投入來實現。這在一些發達國家得到證實。美國重點扶持研究項目,2014年農業法案對有機農業研究補貼支出達到1億美元,是2002年的67倍。

三、結論及政策建議

篇10

關鍵詞:農村公共服務體系 公共基礎設施 公共文體教育服務 公共衛生服務 養老幼托服務 環境治理 信息共享服務

農村公共服務是為滿足農業、農村發展或農民生產、生活而提供的具有一定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社會服務,是以農業信息、農業技術或勞務等服務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農村公共物品。各農村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區域特征不同,生產及生活方式也不同,村民對基本公共服務的需求與偏好自然也不同。所以,各農村地區應在保障基本公共服務供給的前提下,按照“貼近需求、相對集中、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則,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更多層次、更多種類的公共服務,以更好地適應農民群眾的需求與偏好,實現“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目前,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主要內容包括公共基礎設施、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公共衛生服務、養老幼托服務、環境治理以及信息服務等,針對廣大農民群眾對這些基本公共服務的迫切需求,應分別采取相應措施來解決。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

農村公共基礎設施是指為農村生產和農民生活而提供公共服務的物質設施,包括農田水利、供水供電、園林綠化、交通郵電等生產和生活服務設施,是農村各項事業發展的基礎,是保證農村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公共服務系統。

(一)科學規劃農村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要做好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總體規劃,其次要重點做好各涉農部門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的編制與實施,同時根據本地區的實情,做好村鎮的發展規劃。

(二)落實農村公共基礎設施的管護責任

強化干部及群眾參與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管護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同時,建立農村基礎設施管護的長效機制,明確市、鄉鎮(街道)、村在基礎設施建設與管理的權利與責任,保障建設及管護工作的貫徹實施。

(三)建立多元主體的資金投入機制

政府要進一步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同時積極采取激勵措施吸引社會資本的廣泛參與,逐步形成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長期穩定的資金來源,不斷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現狀。

(四)進一步強化農田基本建設和水利建設

加快對老化農田設施和水利工程的更新改造,提高農田利用效率;加快建設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城鄉水利工程體系,大力改善城鄉水環境;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形成運行高效、管理科學的農田基礎設施和水利工程設施管理服務體系。

農村公共文體教育服務

完善農村社區公共文體教育服務功能,須做到以下幾點:

(一)加強農村文體基礎設施建設

建立健全包括縣圖書館、鄉(鎮)文化站、村文化中心、農民活動中心、廣播電視臺、老年學校、體育健身活動場地等在內的各種文化、教育、體育設施和活動場所,逐步形成完善的農村公共文體教育體系,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益增長及日趨多樣化的文體教育服務。

(二)整合各類社會資源并優化農村文體教育服務基層工作人員的文化結構

一方面,強化培訓,提高現有文體教育服務基層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另一方面,完善人才招聘制度,強化競爭和業務考核機制,保障農村文體教育服務隊伍建設。

(三)構建農村公共教育體系

農村公共教育的目的是實現教育公平進而保障社會公平,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構建完善健全的農村公共教育體系,需要建立穩定有效的農村義務教育經費投入的保障機制,以確保基礎教育經費的增長;建立多元化主體參與農村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機制,以保障公共教育服務供給效率;加強農村基礎教育財政資金管理,將基礎教育經費全部實行預算統編,優化資源配置,以提高農村基礎教育財政支出使用效益。

農村公共衛生服務

當前,我國農村鄉鎮衛生院經費不足,機構性質不一,人員編制管理不規范,公共衛生專業機構與基層衛生服務機構尚未建立良好的指導、培訓和考核工作機制,以及人才流失嚴重等因素,直接導致鄉鎮衛生院“重醫輕防、以藥養醫、以醫養防”,嚴重影響了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公共衛生職能的落實。

(一)建立疾病預防體系

推進農村公共衛生服務的發展,需要改革鄉鎮衛生院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建立預防為主的農村公共衛生體系。

(二)注重人才培養

通過強化繼續教育制度、定向培養適用人才以及鼓勵城市衛生機構的在職或離退休衛生技術人員到農村服務等措施,培養農村公共衛生服務人才。同時,以人事制度和投入體制的改革為突破口,以開展技術扶貧、技術教育等手段,吸引和留住公共衛生服務人才。

(三)開展健康教育

普及疾病預防和衛生保健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健康意識;通過發放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卡,讓廣大農民群眾自主選擇醫療衛生服務機構等措施,促使服務機構改善工作機制,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以建立運轉高效的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運行機制。

(四)建立衛生機構的績效考核機制

將農民群眾滿意度作為重要指標之一,建立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績效考核評價機制,促使服務機構不斷提高服務質量、改進服務方式、改變服務態度。

農村養老幼托服務

由于農村城市化拉動以及農民生存壓力的日益增大,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選擇外出打工,農村出現大量空巢家庭,老人和孩子成為留守者,生活得不到照料,情感需求也得不到滿足,影響了老人安享晚年以及兒童的健康成長。

農村社區應積極探索養老幼托服務功能,盡力為留守老人與留守兒童提供日常照料,滿足其情感需求,保障留守老人照樣安享晚年,留守兒童照樣健康成長。一方面,以農村社區為載體,以社區基層組織為主導,充分發揮政府、社區、家庭以及個人等多方面的力量,高效整合社區中的財力、物力以及人力資源,針對不同經濟狀況的留守老人,分別或配合實施經濟救助、集中供養、社區居家照料等多種救助和服務方式,使留守老人能夠在熟悉的環境里得到必要的救助和照料,切實滿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基本保障其老有所養、老有所醫;另一方面,滿足留守兒童的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實保障其能夠健康成長。農村社區可以在教育管理部門的領導與扶持下,以社區學校為平臺,充分利用社區內的教學資源,組建專業服務隊和志愿者服務隊伍,為留守兒童提供心理疏導、關懷以及日常照顧,滿足其日常以及情感需求,切實保障其健康成長。

農村環境治理服務

農村環境的質量,不僅關系著農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而且還會直接或間接地對城市產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本文所提的“農村環境”主要指農村衛生環境和治安環境。當前,我國農村衛生環境的主要特點為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生活污染和工業污染疊加,各種新舊污染相互交織,環境保護工作基礎薄弱等。農村惡劣的衛生環境不僅威脅到了數億農村人口的健康,甚至通過水、大氣以及食品污染等渠道影響到城市人口的健康。此外,工業化、城市化的進一步推進,逐漸觸及到社會深層次、結構性的矛盾,致使農村不穩定因素增加,農村治安環境不容樂觀。綜合治理農村環境,提高農村的環境保護質量和農民的健康水平,可借助農村社區這一載體,開展環境治理服務。

第一,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絡等廣泛宣傳和普及農村環境保護知識,提高農民群眾的環境意識,調動其參與農村環境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第二,積極向農民推廣先進農業技術,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努力實現農業產業結構合理化、生產技術生態化、生產過程清潔化、生產產品無害化。

第三,統一標準,建立健全農村環境建設的監督與評價機制,定期對各地農村環境建設情況進行檢查和評估,并全面落實我國農村環境治理“以獎促治”政策,調動政府、市場、社會以及農民群眾的積極性。

第四,推進農村警務戰略,開展農村社區治安服務,完善利益協調、訴求表達、矛盾調處和權益保障機制,健全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提高社區治安綜合治理水平,保障廣大農民群眾的生命與財產安全。

農村信息共享服務

適應與滿足廣大農民群眾對信息共享的迫切需求,農村社區須發展信息共享服務項目,逐步建設覆蓋城鄉的社區信息綜合服務網絡,推進各級政府電子政務、網上辦事和社會公共服務進入農村社區,進而強化農村社區的信息化建設。如:對政務信息、公共服務資訊,包括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失業救助、社會保障等政府服務信息的整合和利用;對家政物業、商品配送、法律服務、休閑娛樂以及文化教育等社會信息資源的開發等,以實現城鄉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的共享。但重點要加強對農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村經濟組織的信息服務,根據農業生產經營的實際,及時調整更新服務信息,提高信息服務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其它特色服務

各農村社區除積極發展上述服務項目,切實保障相應公共品投入之外,還應在努力爭取政府大力支持,調動市場、社會、農民參與供給積極性,保障供給資金來源的前提下,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如人口結構、經濟發展水平、農民主要收入來源、地域類型、生產生活方式等積極挖掘、創新具有社區特色的服務項目,進一步拓展社區的服務功能,更好地適應與滿足廣大農民群眾日趨多元化與多層次化的公共品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如剩余勞動力較多的農村社區,可依據市場需求以及農民自身素質等特征,對其開展從業道德以及各種有針對性的就業指導與技能培訓,提高其就業技能,幫助其實現就業;易發生自然災害的地區,農村社區應成立災害應急服務中心,對社區內居民開展經常性的防災抗災、自救知識、技能的宣傳教育。同時,建立預警救災運行機制,不斷提高農村防災救災能力;以養殖業或種植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村社區,可成立養殖或種植專業合作社,為廣大農民群眾提供技術支持、銷售渠道等,以提高養殖戶或種植戶的抗風險能力,實現增收創收。

綜上所述,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是農村經濟社會得以發展的基礎。而建立完善的農村公共服務體系不僅需要政府主導,還需要市場優化、社會協同以及農民自身的參與,只有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雅群.農村社區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的實證研究—以L市Y縣為例[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S1)

2.王健,徐睿,陳藝.統籌城鄉發展視野中的農村公共服務社區化建設探索[J].四川省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9(1)

3.柳艷麗.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制建立的路徑選擇[J].商業時代,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