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供應鏈發展報告范文

時間:2023-07-18 17:36: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業供應鏈發展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農業供應鏈發展報告

篇1

    然而,由于該公司具有交易的主動權,所以多數時候都是采取先取貨后付款的方式,使得農產品收購企業拖欠農戶的錢,以致農戶沒有足夠的資金再進行農產品的種植,這樣就破壞了供應鏈的良性循環。現通過訂單融通和應收賬款融通可以很好的解決上游農業企業即農產品收購企業的資金問題,使得上游能夠正常運轉。另外通過預付賬款買方融通和存貨靜態質押融通很好的解決了農產品經銷商的資金問題。通過供應鏈融資使得該條供應鏈上的企業獲得了資金流的暢通,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也獲得了良好的收益。

    蒼南縣供應鏈融資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1供應鏈融資中存在的問題

    (1)違約問題。有些年份農產品大量增產時,核心企業不愿意接受過多的農產品,農產品收購企業就面臨農產品保存等問題,這樣使得這些企業就出現違約的可能。另外,農產品經銷商也可能因為產品的滯銷放棄剩余產品的提貨權利,使得供應鏈融資無法循環進行。所以,當供應鏈中的企業出現違約時,就會使得整條供應鏈中斷或崩潰。

    (2)法律監管問題。目前,該供應鏈中偶有發生物權的歸屬糾紛,然而這也暴露了目前法律法規的不完善。應盡快完善物權法,明確物權歸屬。

    2對策建議

    (1)銀行應加強審查、審批和資金監控體系。對那些違約高的企業采取嚴格的準入措施,同時對其他企業也應規范審查流程,通過專業化操作和標準化作業避免操作風險。

    (2)對供應鏈中優質的企業進行扶植,使這些企業能做大做強,提高企業的信用水平,可以降低供應鏈的違約風險等問題。

篇2

【關鍵詞】 農產品供應鏈 農產品物流 農產品信息網絡.

一、農產品供應鏈概述.

1、農產品供應鏈含義.

我國學者曹艷媚(2009)將農產品供應鏈定義為:圍繞核心企業,以信息流通網絡為依托,應用系統的方法來管理從農產品的生產一直轉移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使得從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運輸者、銷售者直到消費者的信息流、物流、資金流等在整個供應鏈上暢通無阻,最大程度地滿足消費者消費的需求。本文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指以農產品為對象,圍繞農產品核心企業,通過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執行農產品的生產、加工和銷售,從而將農戶和農業生產基地、農產品收購商、加工商、零售商、消費者連成一體的功能網鏈。

2、農產品物流層次.

農產品物流的最低層次是農戶生產出的農產品供自己消費,以滿足農戶自身需求。第二層是在滿足了自身需求后,農戶將剩余的農產品運送到集貿市場去買賣,獲得收益。第三層是當一個地區農產品供大于求時,農產品賣不出去或賣出去的價格過低彌補不了成本損失或收益過低,就會出現一批人以較低的價格收購農產品并運送到更遠的城市地區銷售給最終消費者或賣給更高一級的批發商。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農產品的集中。第四層是大批發市場,大型的批發商負責集中運送個體農戶的農產品,向全國各地調運。這一層便實現農產品的大批量、遠距離流通。第五層屬于國際農產品市場,由于我國供應鏈的發展落后于一些發達國家,因此,我國農產品物流的發展也相對落后,受到許多因素制約,例如新型技術開發使用的制約。

二、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模式.

1、傳統農產品流通鏈.

傳統的以農戶經營方式為主的市場格局,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供應鏈作用的發揮,由于信息不暢通,農產品流通效率低下,使得消費都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可能引發產銷不對路、高數量低質量、農產品增產不增收的問題(見圖 1)。

2、超市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

超市在農產品流通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以超市為主的農產品供應鏈最大的優勢之一是能夠準確快速地捕捉到消費者的需求變化,也使得加工、包裝、配送等一系列的增值服務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以超市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具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統,該模式通過對市場信息的分析,可加強上下游的溝通,縮短流通渠道,有利于建立供應鏈內部穩定長期的合作關系(見圖 2)。

3、專業批發市場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

專業批發市場能有效密切聯系農戶和市場,向加工企業傳遞生產等信息,幫助整個供應鏈作出合理的決策。該模式依托一定規模的農產品市場,將農產品集中起來,再通過零售商銷售,擴大了農產品物流半徑。但這種供應鏈總體成本較高,而大多數批發市場還沒有建立完整的物流信息系統,農產品的包裝、加工、配送等增值活動也不普遍,還需要不斷完善(見圖 3)。

三、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問題.

1、農產品物流專業化、產業化程度低.

農產品物流具有專業性強、技術管理要求高、營運成本高的特點。目前我國農產品物流主要采用自營方式,第三方物流組織還不多;常溫物流和自然物流是主要的物流形式,沒有形成連貫成型的冷鏈物流。很多企業因缺乏專業化、產業化運作意識,加上物流技術和物流設備落后、管理水平低,使得農產品流通中損耗量大,造成社會資源大量浪費。我國主要糧食農作物玉米、水稻、小麥等的生產成本在國際市場上并不高,但在流通過程增加了至少 25%的成本。圖 4 為農產品物流過程。

2、農產品物流信息網絡發展滯后.

農業信息化落后引起了諸多問題。農業信息網絡不健全,使得農產品的品種和質量不能滿足需要;農戶居住分散,溝通渠道不暢,許多農產品信息難以收集、傳遞;農資和農產品物流流帶有盲目性,流程不合理,導致在途損失嚴重,影響農產品保值增值;農產品物流企業間未形成物流信息的共享機制,缺乏資源的整合,導致區域間信息壁壘嚴重等。不重視供應鏈管理中極為關鍵的信息化平臺的搭建,造成信息不對稱,從而使得經營成本、管理成本、決策成本、采購成本、運輸成本、包裝成本、生產加工成本、市場成本無形中被加大。

3、農產品質量安全缺乏保障.

在迅猛發展的農業生產中,因生產經營不當而導致的生態災難,以及大量化學物質的使用和能源投入對環境的嚴重傷害等問題嚴重阻礙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目標的實現。以馬鈴薯的生產為例,生產者為了防治馬鈴薯的地下害蟲,栽培馬鈴薯時需要施入殺蟲劑甲拌磷 30~50kg/hm2。為了促進地下塊莖的生長獲得較高的產量,馬鈴薯膨大初期需噴施塊莖膨大素 1—2 遍。

這種藥劑的使用在提高產量的同時也會導致農藥在薯塊中殘留,從而使得農產品質量無法得到保障。

4、不合理的農產品組織模式阻礙供應鏈發揮優勢現階段,我國的“農戶—產地批發市場—農產品運輸商—銷地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或超市”的供應鏈體系基本上處于一種以批發市場為界的斷裂狀態,“即時貨銀兩訖”的流通形式既阻斷了資金流,也阻斷了農產品供應鏈需求與供給的信息流,導致供應鏈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生產—流通”和“流通—消費”兩個部分,這種現貨交易機制意味著合作與協調關系十分薄弱,基本不存在,農產品供應鏈運行效率過低。加之個體農戶多且相對分散,中間環節很多,致使農產品供應鏈鏈條加長,無法發揮統一協作的優勢。

四、我國發展農產品供應鏈的對策研究.

1、完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 ,對農產品物流實施規范化管理.

據調查顯示,原本價格不高的農產品在送到消費者手中后,價格普遍過高,農產品運送的中間費用占最終銷售費用的90%。因此,應大力支持農村基礎交通道路建設,改善主要農產品種植基地周圍的道路狀況,方便農產品的輸送,減少損耗。擴展建設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將農產品集中起來,進行規范化和標準化管理,使用現代化運輸設備,科學管理車輛的進出,避免空車行駛、倒流運輸。針對時效性較強的農產品,應開辟專門的綠色通道,保證農產品在運到消費者手中時依舊新鮮。

2、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加快信息化建設.

構建農產品信息管理系統,建設農產品供應鏈信息管理平臺,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信息在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消費者之間有效傳遞,提高供應鏈管理信息的準確性,保證各環節的便捷溝通。

3、加強農產品質量監管力度,建立農產品質量標準體系.

由于信息不完全、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公開以及牛鞭效應,劣質的農產品不時擾亂公共衛生安全。質檢部門應不定期抽查生產企業的農作物質檢報告,記錄不合格率,對衛生、質量不合格的農產品應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面對劣質農產品流散市場的情況,相關部門應按國家法律法規嚴格懲處。但前提是,建立一套科學完善的農業質量標準體系。

此外,發展農產品保鮮技術也是提高質量的重要內容,應重視新型農產品科技的投入使用,推廣農產品冷鏈物流,完善冷鏈物流直銷模式,建立終端銷售系統,利用商場和超市把生鮮農產品直接銷售給消費者,減少中間環節造成的損耗。

4、優化農產品組織模式.

面對農戶過于分散的問題,最重要的是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將個體農戶有效整合起來,例如將上游廣大分散農戶組織起來,鼓勵他們與中游加工企業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發展高效高品質的農業加工企業,打造一條以加工和配送為核心的供應鏈,并促進供應鏈組織創新。發揮政府在組織優化中的作用,統籌規劃,創造良好的產業環境,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保障農產品市場的規范化、法制化運作。同時,發揮農民合作協會等非政府組織的作用,維護農戶的合法權益,提升農業綜合競爭力,推進當地市場機制建設。

5、協調農產品供應鏈各方利益,為市場注入新鮮活力.

合理分配供應鏈上各合作伙伴的收益是提高供應鏈整體績效的善舉。供應鏈運作成功的關鍵是建立完善的利益分配機制,有效配置利潤,做到分配公平。由于農產品生產商大多是當地農戶,因此,市場要為這些農戶的農產品進入市場提供便捷的程序,提供本土化的生產意見,必要時提供資金補助;要為加工廠家提供市場建議,聯系供應商,加強兩者間的合作。

對于巨大的農產品市場需要大量的物流專業管理人才的現狀,我國應借鑒國外優秀的物流管理經驗,注重創新,培養能解決實際問題的物流人才,提高整體物流人員的綜合素質,特別要注重對新技術的投入使用。

五、結語.

與發達國家農產品供應鏈相比,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發展起步較晚,且底子薄弱,沒有建立起完善的供應銷售體系,各地管理水平普遍較低。在其發展過程中,還需要政府部門的技術指導和大力支持,建立行業協會,加強安全管理,建設新型產銷一體化供應鏈流通體系,為解決好“三農”問題出一份力。如何利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平臺,進一步融入全球農產品供應鏈,創造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品牌,是現階段我國農產品供應鏈需要研究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閆國民:我國農產品質量安全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1(2).

[2] 趙潔、馮華:供應鏈管理下的我國農產品流通模式探析[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9(8).

[4] 姚雨晨:由連鎖超市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構建[J].物流技術,2010(10).

[5] 歐 陽斌 :國外農產品供應鏈管理成功案例之研究[J].安 徽農業科學,2009(2).

篇3

關鍵詞:農產品供應鏈;農產品質量;蘇果超市

中圖分類號:F304.3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3.08.010

我國是農業大國,水果和蔬菜的生產在國內僅次于糧食生產,成為生產總值占第二、三位的農村經濟支柱產業。截止到2008年底,我國蔬菜的種植面積達到0.18億hm2,占世界種植面積的43%,總產量5.8億 t,占世界產量的49%;2008年,水果種植面積為0.11億hm2,總產量為1.9億 t。國內果蔬總產值超過8 000億元,所以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果蔬生產大國[1]。據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統計,我國果品總產量位居世界前五位,其中蘋果產量居第一位,占世界蘋果總產量的37.1%,柑橘占世界甘橘總產量的9.9%,居世界第三位。

但是,由于我國果蔬產業基礎薄弱,農民組織化程度低,果蔬采收和流通設施落后,農產品流通渠道較長且復雜,因此造成果蔬采摘之后流通周期長、物流成本高、腐損嚴重。據估計,我國在采摘、運輸、存儲等上的損失高達25%~30%,而發達國家果蔬流通損失率一般低于5%,美國僅為不到2% [2]。據有關部門估算,全國每年果品腐損近1 200萬 t,蔬菜1.3億 t,按1元·kg-1計算,經濟損失超過上千億元(國內食品資訊)。同時,流通環節的不暢通也會導致價格的不一致。2012年,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的《我國商貿流通服務業戰略問題前沿報告》顯示,當前產品的“生產——流通”成本結構發生趨勢性變化,在產品的最終銷售價格中,流通成本絕對超過生產成本。例如大品類蔬菜生產成本遠遠低于運輸成本。蔬菜每多增加一個流通環節,價格約會增加20%。因此,要提高農民的收入,不僅要增加果蔬產量和質量,更為重要的是要完善產品流通過程,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損耗,減少流通費用。因此,建立一個高效率的果蔬流通鏈條、縮短流通時間、降低流通損耗,是保證果蔬農產品質量安全,也是提高我國果蔬競爭力和效益的重要途徑。

1 文獻回顧

1.1 農產品供應鏈

1.1.1 國外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 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是從研究危機中的美國雜貨店開始的 [3]。Zuurbier等學者首次提出食品供應鏈(Food Supply Chain)的概念(Zuurbier,1996),此后供應鏈管理模式在農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開始向農業領域延伸,并且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熱點。當前,國外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和發展主要涉及食品供應鏈、生鮮供應鏈、農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棉花、橡膠、非散裝谷物等重要經濟作物的涉農供應鏈等領域。

國外在農產品供應鏈研究中還特別重視信息管理和信息技術的應用。Lee(1992)等人提出,高質量、實時的、雙向的、涉及需求和供應的信息,是企業實施供應鏈管理的基礎,并提出了信息共享的模式。尤其是Vinelli和Cipriano,提出快速反應(Quick Response)策略中,強調了IT的重要作用[4]。Lambert和Cooper [5]指出供應鏈中各合作關系之間流程的監控程度不同直接影響供應鏈的效率和成本,同時也制約著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實踐證明,農產品供應鏈是獲得國際農業競爭力的戰略工作、促進農業發展的重要關鍵。

1.1.2 國內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 中國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水平隨著人們對農產品消費水平的提高而不斷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在發達國家和地區(如美國、歐盟),已經達到相當高的程度。與國外相比,國內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起步比較晚,近兩年國內學者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逐漸深入,取得了許多成果。

張敏[6]認為,中國國內的農產品供應鏈與工業品供應鏈最大的區別在于流通環節。從供應鏈管理的角度來看,農產品產業鏈可以以批發市場為界分為“生產—流通”環節,即從農戶到批發市場;“流通—消費”環節,即從批發市場到消費者。而在以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體制下,農產品供應鏈就不能夠形成一個完整的鏈條。所以,目前我國的農產品流通基本上還處在耗時長、損耗大、效率低、效益差的低層次水平上,很難適應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需要。他認為,中國某些農產品質量不穩定、安全性缺乏可靠保證的經濟學原因就是供給信息鏈的阻斷。

楊為民[7]指出,農產品供應鏈實際上是一個供應鏈從下游到上游的增值鏈,他提出農產品供應鏈一體化不僅是對農產品供應鏈的再造,更是以供應鏈管理理念推進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思路。

侯文英等[8]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以農產品為研究對象、以農產品經營為核心,通過對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的控制,協調農業生產資料供應商、農戶、農產品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的利益,從農資產品開始,完成農產品生產作業、收購運輸和分銷的一系列過程。

方昕是我國生鮮供應鏈初始研究中最有代表性的學者,他指出生鮮供應鏈資源整合的關鍵環節是生鮮加工配送中心,連鎖超市集團的生鮮加工配送中心是一個連接上、下游的重要環節,生鮮供應鏈的主要研究對象是農產品供應鏈下游的產后加工、流通和消費[2]。筆者定義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為對果蔬類農產品實行有效的運輸、倉儲、加工、裝卸搬運、包裝及流通加工、配送、信息處理等活動,同時利用信息系統將生產者、批發商、零售商、最終用戶連成整體的結構模式。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的形成有助于完善果蔬類農產品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及產品損耗、提升物流服務水平。

1.2 農產品質量安全

美國經濟學家Spriggs和Isaas(2001)從提高企業國際競爭力的角度指出,要想在國際市場上立足,注重食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食品的質量安全問題已經成為全世界都非常關注的問題,農產品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其質量安全問題更加受到關注。但是近年來不斷出現的“毒豇豆”、“毒蘋果”等事件讓人們對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失去了信心。農產品質量必須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本文中的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是指水果蔬菜的質量符合保障人的健康、安全的要求,不存在超標的農藥殘留、新鮮不腐爛等。

農產品質量安全涉及從生產、加工、儲存到銷售的整個供給鏈, 而供給鏈中存在的交易費用的大小和契約關系的完全程度影響著供給主體提供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胡定寰[9]認為,通過“超市+龍頭企業(合作組織)+農戶”模式對整個農產品供應鏈進行食品安全管理可以有效地提高食品安全的管理水平,從而能夠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安全。

李中東等[10]提出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控制總體框架為:堅持源頭管理、過程控制、市場準入相結合,追求整體價值優化、主體行為協同,遵循“評價、設限、選擇、管理”內容,形成以技術管理監管相對“集中化”、技術標準“法典化”、技術信息“集成化”、技術服務“社會化”的整體技術控制體系。

周潔紅等[11]認為提高農產品的質量與效率關鍵在于如何實施農業標準化,他們認為一個有效的模式就是供應鏈管理帶動農戶履行標準化的實施模式。鼓勵如超市等現代生鮮農產品零售業態的發展,促使其帶動合作社實施標準化或為合作社實施標準化提供服務。

通過閱讀文獻我們可以發現農產品質量安全已經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農產品質量安全是一個“從地塊到餐桌”的系統工程,涉及眾多主體參與和多種復雜的影響因素。要想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必須對農產品流通的各個環節、各個主體進行監督和控制。所以供應鏈越簡化越有利于保證農產品的質量。

1.3 農產品供應鏈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影響

供應鏈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簡稱SCM)理論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已經非常普遍。許多知名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公司如IBM、P&G、DELL等已經成功地將供應鏈的管理運用到其生產和經營之中,并獲得了很好的效果。盡管供應鏈管理在農業領域的應用正逐步深入,但是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筆者將通研究對供應鏈在果蔬類農產品的運銷中對保證果蔬的質量所起到的作用,對果蔬類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總結和設計優化,從而深入對供應鏈的研究。

農產品供應鏈可以描述為農產品沿著農戶、加工企業、配送中心、批發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運動的一個網狀鏈條。陳淑祥[12]和王宇波等[13]都曾指出,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存在物流成本較高、供應鏈復雜、流通效率低下、供應鏈組織困難、市場主體過度分散等缺點。對綠色農產品供應鏈的研究是貫徹農產品質量安全全程監控政策的重要體現[3]。對于水果和蔬菜供應鏈而言,供應鏈效率對果蔬質量安全至關重要。果蔬易腐難貯存的特點對于物流配送效率和產品質量安全的要求更高。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個模型,來簡化農產品供應鏈,從而提高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和效益。

1.4 相關文獻研究的評價

通過閱讀和研究相關資料和文獻,我們可以發現,雖然供應鏈管理的問題已經得到了大家的共識,但是如何組織供應鏈,特別是對農產品供應鏈的組織還存在不同的觀點。這是因為農產品供應鏈與傳統的供應鏈相比有著相對獨特的一面,如生產與自然界密切相關、生產周期較長、受氣候影響較大、并且易受生產規模的制約等等。這些特性決定了不能將制造業的供應鏈管理的理論直接引入農產品供應鏈中,所以在農產品供應鏈理論研究上還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我國農產品供應鏈所需的硬件設施和管理理念等與發達國家還存在非常大的差距,在農產品供應鏈的整合和提高供應鏈效率方面還需要做進一步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面,大多數學者進行的是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較少;從研究內容上來看,許多學者對農產品流通的特點和主要問題認識得比較充分,但大多是孤立地研究某一方面的問題,沒有對整個系統的各個節點進行分析。將對果蔬供應鏈整個流程的各個節點進行詳細地分析,從整個供應鏈的角度保障果蔬的質量安全。

2 農產品供應鏈簡化路徑

實施供應鏈管理可以帶來許多好處,比如可以使企業總成本下降10%,使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按時交貨率提高15%以上,使訂貨—生產的周期縮短25%~35%,讓供應鏈上的節點企業生產增值率提高10%以上等。像戴爾、沃爾瑪以及ZARA這些全球知名的公司之所以能夠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能夠降低供應鏈的復雜性,構建簡單而高效的供應鏈。我國雖然是果蔬供應大國,但是離果蔬供應強國還有很大的距離,要想提高我國果蔬的競爭力就必須有能力構建一個簡單而高效的果蔬供應鏈模式。Hoole[14]認為在過去十年全球競爭加劇,供應鏈管理的績效已經成為許多產業的支撐性優勢。根據PRTM咨詢公司對超過500個供應鏈的標桿管理發現,整個供應鏈管理的費用在相同的產業部門平均在5%~6%左右。供應鏈管理經驗比較豐富的公司能夠比其他公司更能夠節約費用,提高效率,可見,簡化供應鏈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Hoole “簡化供應鏈的五種途徑”的文章中指出,供應鏈的簡化往往能實現質量的一致性、更低的成本、更快的客戶反應,從而達到提高顧客滿意度的效果。

Hoole這一簡化供應鏈復雜性的方法主要包括了4個流程要素和五大績效杠桿(表1)。這4個流程要素是:(1)計劃——包括整個供應鏈中的需求管理、銷售、運作的計劃;(2)來源——識別原材料的來源,并且能夠在物流的過程中提供信息;(3)安排——使所有的轉換活動都能夠在供應鏈內部進行;(4)交付——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并進行運輸設施的管理。

五大績效杠桿包括:供應鏈實物資產和現金流的配置、供應鏈管理的實踐、與合作伙伴和供應商的外部關系、整合目標并對公司負責的組織杠桿以及作出決定和領導實踐的信息追溯杠桿。

3 蘇果超市果蔬供應鏈

筆者以蘇果超市為例,對其果蔬供應鏈模式進行分析,總結特點與不足,并參照Hoole簡化供應鏈復雜性的方法,分析蘇果優化之后的果蔬供應鏈。

3.1 蘇果超市簡介

蘇果超市有限公司成立于1996年7月18日。目前是江蘇最大的連鎖超市企業,店鋪網絡覆蓋江蘇、安徽、山東、湖北、河北、河南等6個省份。截止到2011年底,蘇果超市加盟網點總數達2 001家。2011年,蘇果實現銷售收入421億元。在全國連鎖企業當中連續12年位列前十強,全國快速消費品零售企業前四強。據專業評審機構的測定,蘇果品牌價值目前已達100.76億元。“蘇果”品牌在2011年并被國家工商總局授予“中國馳名商標”。

蘇果超市從1997年的13家網點發展到2011年的2 001家網點,它能夠以如此迅猛的速度發展不僅僅依賴于其五大發展戰略:業態組合、低成本擴張、開拓農村市場、區域集中發展、直營加盟雙輪驅動戰略,同時,也與蘇果超市精簡、高效的物流模式相關。

3.2 蘇果超市果蔬供應鏈

3.2.1 蘇果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 1998年,按照蘇果超市的發展規劃,蘇果承擔了對葉菜類和水果類的加工與配送活動。2002年,在原有6萬 m2配送中心的基礎上,蘇果投資約2億元建設了馬群物流中心,占地面積17萬 m2,單體倉庫建筑面積達4.5萬 m2,堪稱華東地區第一,2005年正式投入運營。其中包括商品加工與配送中心和3座各3 000 m2的信息綜合樓,以及占地4.7萬 m2的配送分揀儲藏庫,8 000 m2的生鮮配送中心。新物流中心單品2萬多種,年配送額60億元,年配送量達4 300多萬箱,有效配送半徑達300 km。生鮮配送中心可承擔凈菜、鹵菜、豆制品、冷凍食品等加工及質量檢測、分揀配送等,最大年生產能力達5億元。蘇果超市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如圖1所示。

在圖1中,A表示蘇果配送中心是按各連鎖分店提出的需貨信息,送供應商處進貨,然后依次經過集貨、加工、整理、理貨、配貨和送貨,最后到達各分店。

B表示對銷售比較均衡的、反映企業經營特點的、銷售頻率比較高的商品,由配送中心直接從供應商處整批組織貨源、集中保管,然后按各連鎖分店需貨信息中的各項要求,經過儲存、加工、整理、選揀、分揀、配貨和送貨,最后送達各連鎖分店,以保證各分店銷售業務的正常開展。

C表示對一些本地生產的商品,或者供應商可以直接送達各連鎖分店的商品,可以不經過蘇果的配送系統,利用社會上的配送資源,直接由供應商為連鎖分店提供服務。對于那些實施VMI(供應商管理的庫存)模式的商品,就由供應商負責配送到各個連鎖分店。這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物流配送中心的壓力,同時也起到了節省流動資金、降低經營費用的作用。

從圖1我們可以看出,蘇果配送中心的一般流程大致可以分為3種供應的通道。第一種是最為復雜、供應鏈節點最多的模式,第三種是最為簡單的供應模式,直接由供應商配送到各門店。但是,在這個一般配送流程中,服務對象僅僅是蘇果在南京的各超市,輻射范圍不夠廣,配送規模缺乏柔性,客戶單一。同時信息流不夠穩定,導致物流的效率難以提高。

3.2.2 蘇果供應鏈視角下的果蔬供應模式 蘇果超市的發展模式被總結為“蘇果模式”,其最主要的特點是將現代流通業中的精華——連鎖超市業態滲透到萬村千鄉,開拓農村市場,建立城鄉共用的流通平臺[15]。蘇果超市擁有大規模的農產品經營,以現代化的經營方式初步形成了“生產基地加工企業連鎖門店”一體化的產業鏈條,使得眾多分散的小農戶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大市場有機地結合了起來。蘇果超市成為帶動農副產品生產、加工的一體化供應鏈的核心企業。同時,蘇果超市注重品牌建設,實施了“農產品品牌化、品牌產品超市化、超市商品綠色化”經營理念。生鮮食品如水果、蔬菜的經營作為蘇果的一項核心發展戰略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通過對蘇果超市物流配送中心內部各項物流活動的分析,以及對物流作業流程的考察,蘇果要提升現有的生鮮水果的供應效率,首先要從配送中心的各項物流活動及其作業流程著手,用科學的方法努力降低各項物流活動的成本,并優化物流流程使之趨于合理,從而能夠從被稱為第三利潤源的物流活動中獲得更多的利益。圖2是蘇果超市理想的果蔬配送中心的供應模式[16] 。

理想的果蔬配送模式是從農戶/銷售商/生產基地到蘇果的果蔬配送中心,再通過配送中心把果蔬運送到各個連鎖門店,最后通過各門店到消費者手中,形成了一條從田頭到餐桌的供應鏈模式。蘇果在其果蔬配送中進行了全程的質量控制,對于原材料、批發商、加工企業都有嚴格的質量控制,保證了果蔬的質量安全。分析蘇果超市的水果蔬菜的供應鏈模式,我們可以發現蘇果農戶/銷售商/生產基地生鮮配送中心連鎖門店最終消費者的這一供應鏈比較符合Hoole的四大流程及五個績效杠桿簡化后的供應鏈模式。流通環節少,易于計劃管理;產品來源明確,全程質量控制有利于保障質量,同時有利于信息追溯;組織管理安排到位,能夠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3.2.3 蘇果超市果蔬供應鏈簡化分析 有學者指出,蘇果超市對加盟店40%的商品實行直接配送,對其他商品則要求從總部認可或指定的廠家進貨,并進行嚴格的抽查。蘇果超市在南京城南專門設立了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目前蘇果超市南京地區60%的蔬菜以及水果配送都通過這個配送中心來完成。蘇果超市堅持配送新鮮、進貨進田頭,狠抓食品保安全。蘇果生鮮加工中心與門店聯網的食品安全信息查詢系統,能夠對配送商品原產地、品牌及生產批次和加工過程信息溯源查詢,從而更有效地保證食品安全。崔彬[17]也曾指出降低物流成本、縮短物流時間是水果蔬菜物流模式優化的主要目標。

筆者運用Hoole的簡化方法對蘇果的果蔬供應鏈模式進行具體的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

其中,VMI(Vendor Managed Inventory)是一種以用戶和供應商雙方都獲得最低成本為目的,在一個共同的協議下由供應商管理庫存,并不斷監督協議執行情況和修正協議內容,使庫存管理得到持續改進的合作性策略。蘇果超市在南京城南以及馬群集散中心專門設立了生鮮加工配送中心,目前蘇果超市南京地區60%的蔬菜以及水果配送都通過這個配送中心來完成。同時由于蘇果果蔬生產基地的建立減少了中間采購環節,使得蘇果的采購成本降低了15%~20%。

在信息系統方面,蘇果生鮮加工中心將與門店聯網食品安全信息查詢系統,能夠對配送商品原產地、品牌及生產批次和加工過程信息溯源查詢,從而更有效地保證食品安全。物流信息技術涉及到的電子數據交換(EDI)、銷售時點信息管理系統(POS)、企業管理系統(ERP)、條碼與識別系統、無線通訊(WAP)以及互聯網技術(WEB)、電子訂貨系統(EOS)、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地理信息系統(GIS)等技術都在蘇果有所使用。在蘇果購買產品,消費者可以通過產品的條形碼追溯產品的產地、品種、出產日期乃至用過什么肥料、農藥,吃過什么飼料,是由誰負責生產的。信息系統對產品來源的追溯保證了果蔬的質量安全,讓消費者買得放心[18]。

由表2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供應鏈流程以及五大績效杠桿方面,蘇果采用簡單的包裝,使用自己的周轉箱,一方面可以節約包裝的成本,另一方面也使得蘇果產品有了本超市的特征。蘇果對供應商有著嚴格的限制,他會隨時淘汰沒有實力的供應商。蘇果會提前一天訂貨,同時在批發市場有自己的批發點。另一方面,蘇果超市擁有自己的果蔬生產基地,比如南京的八卦洲野菜基地被評為無公害出產地。蘇果自己擁有驗收標準、檢驗設備,保證果蔬得到質量安全。同時,蘇果擁有自己的配送中心,供應商送貨到配送中心是自行運輸的,蘇果在接收供應商的貨物時會有嚴格的質檢標準,使得供應商必須保證所運送貨物的質量安全。

當然,我們也可以看出蘇果的供應鏈模式是比較合理的,但在供應鏈的節點上也會存在一些問題,從而降低了整個供應鏈的效率。首先,蘇果在進行果蔬配送的時候沒有GPS等專業信息跟蹤設備,只是使用電話管理,并不能夠保證配送的全過程都符合規范。其次,蘇果的配送中心一年的投入成本有2 000多萬元,冷庫占地4 000 m2,一天的費用為4 000~5 000元,加上員工工資與車油費,配送中心盈利性不高,利潤5%不到,同時不接受其他超市的外包服務。但在外包和第三方物流迅速發展的今天,蘇果可以嘗試進行外包,運用口碑較好的物流公司的資源,嚴格控制果蔬驗收,不僅可以節約一定的費用,還可以花更多花精力在其他方面,使蘇果不斷壯大。

4 結 論

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每個經濟主體都在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奮斗。供應鏈簡化可以給企業帶來更多的效益,每個產業都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結合Hoole5種簡化供應鏈的方法來簡化自身的供應鏈,提高供應鏈的效率,進而取得經濟效益。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蘇果這種農戶/銷售商/生產基地生鮮配送中心連鎖門店最終消費者的果蔬供應鏈模式一方面減少了流通環節,降低了流通費用,另一方面也能夠保證果蔬類農產品的質量安全,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

以連鎖超市為核心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一方面有助于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保證加工和管理的標準化;另一方面,配送中心的建立能夠控制和減少門店的存貨和損耗,有利于提高農產品的流通效率,保證農產品在整個供應鏈條上處于低溫狀態。所以,以連鎖超市為主導的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在今后較長時間內將是農產品供應鏈的主流模式。我國也必須加快“農改超”的進程,大力發展連鎖超市,促進農產品流通業的發展。可以結合Hoole簡化供應鏈的方法對我國的農產品供應鏈進行簡化整合,提高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和效益。

參考文獻:

[1] 李惠鵬,樊雪梅.淺談國內果蔬產業發展[J].民營科技,2011(10):1.

[2] 方昕.需求分析與超市業態、生鮮經營[J].商業現代化,2002(6):13-14.

[3] 魏國辰,肖為群.基于供應鏈管理的農產品流通模式研究[M].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9.

[4] Cipriano F, Andrea V. Quick response in the textile-apparel industry and the suppor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J].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s, 1997, 8(3):125 -136.

[5] Lambert D M,Cooper M C,Pagh J D.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mplementation issues and research opportunities[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1998 (2):1-19.

[6] 張敏.基于核心企業的農產品供應鏈分析[J].物流技術,2004(5):91-94.

[7] 楊為民.中國蔬菜供應鏈結構優化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6.

[8] 侯文英,張思超.我國農產品供應鏈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1(39): 16293-16294.

[9] 胡定寰.試論“超市+農產品加工企業+農戶”新模式[J].農業經濟問題,2006(1) : 36-39.

[10] 李中東,支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技術控制研究[J].管理世界,2008(12):180-181.

[11] 周潔紅,劉清宇.基于合作社主體的農業標準化推廣模式研究——來自浙江省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10(6):88-97.

[12] 陳淑祥.簡論我國農產品現代物流發展[J].農村經濟,2005(2):18-20.

[13] 王宇波,馬士華.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中農產品供應鏈管理的幾點思考[J].物流技術,2004(11):47-50.

[14] Hoole R. Five ways to simplify your supply chain [J].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5,10(11):3-6.

[15] 楊琳.從“蘇果模式”看農村物流用車特點[J]. 中外物流,2006(4):75.

[16] 江蘇省經貿委課題組. 蘇果超市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其對發展商貿流通業的啟示[J].江蘇商論,2005(9): 3-6.

篇4

在經濟日漸發達的今天,健康綠色生活的理念日漸深入人心,發展綠色食品成為全社會的消費趨勢。四川省近年來綠色食品也得到很大發展,2013年全省綠色食品企業新增139家,新增產品377個。綠色食品市場占有率也不斷提升,產品遠銷歐美、日本、韓國、香港、臺灣等國家或地區,2013年綠色食品出口創匯為8674萬美元。在綠色食品不斷發展中,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的任務也越來越重,如何進一步優化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推動綠色食品產業健康發展就成為熱點議題。

2理論基礎

2.1綠色食品供應鏈

綠色食品供應鏈是對供應鏈內容的豐富,指從綠色食品生產到消費整個過程各個環節有機組合的整體。綠色食品供應鏈主要是以各個供應鏈環節的協調組合,實現整個供應鏈成本最小化目標,推動相關策略、預測生產為主,以采購、生產及物流配送的穩定來降低綜合成本。綠色食品供應鏈與一般供應鏈差異不大,但是其內涵也存在一定差異,包括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綠色食品加工商、綠色食品物流商、綠色食品專賣店及超市等主體,具體如圖1所示。

2.2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四川省綠色食品發展時間較短,在加入WTO以后,四川省綠色食品遭遇了很大挑戰,特別是具有一定比較優勢的綠色產品出口遭遇很大挑戰,在相關政府報告中也指出必須抓好綠色產品認證體系、檢驗檢疫體系、信息體系建設等,為進一步發展與優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提供了借鑒。國內外針對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方法研究較多,本文結合危害分析及關鍵控制點方法(HazardAnalysisCriticalControlPoint,簡稱HACCP)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具體如圖2。針對綠色食品安全監控點的把握,主要從法律、檢測、認證、市場準入及信用等五個角度展開,但是需要從生產、加工、物流、營銷等四個環節展開,形成立體化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體系。

3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現狀及困境分析

3.1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現狀

(1)推動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建設。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創建國內綠色食品原材料生產基地55個,總面積為754萬畝,總產量達到939萬t。同時成功創建有機農業示范基地3個,種植面積25萬畝。全省種植覆蓋至1226個鄉鎮,綠色食品種植農戶300萬戶,為農戶戶均增收500元。(2)完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在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管理過程中,質量安全追溯是其關鍵控制點,食品安全追溯體系有很大發展,覆蓋范圍達到93個縣、203家企業、820個產品,其中綠色食品企業為93家,占比為45.8%;綠色食品類別為545個,占比為66.5%。綠色食品的安全追溯體系得到很大完善。(3)優化綠色食品營銷方式。營銷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四川省也高度重視綠色食品營銷工作,并不斷擴寬綠色食品營銷范圍,組織四川省知名企業參加了莫斯科國際食品展、2013年中國青島綠色食品展銷等活動,成功舉辦“四川省阿壩州‘川藏高原’綠色農產品推介會”,使四川省綠色產品營銷環節的效率得到進一步提升。(4)加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為了提升四川省綠色食品的市場地位,提升市場公信力,建立四川省綠色食品品牌,2013年四川省抽檢或專項檢測綠色產品達到1291個,合格率達到99.3%,其中防腐劑、三聚氰胺、標準化基地產品、甜味劑等專項抽檢都實現了100%的合格率,對于抽檢過程中遇到的不合格及違規行為給予嚴格處理,在維護四川省綠色食品公信力,塑造品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3.2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面臨的困境分析

(1)綠色食品生產供應環節。四川省綠色食品起步較晚,作為農業大省,在綠色食品生產供應中存在巨大的優勢,包括土壤環節、江河水質、空氣指標等。但是在實際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對綠色食品種植環節的重視程度較低,部分綠色食品生產種植基地使用化學元素、農藥利用存在很大問題,綠色食品生產供應過程中農藥超標,如砷、鉛、鋁等重金屬超標問題時有見諸報端,是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也是面臨的困境之一。(2)綠色食品加工、物流環節。從加工環節來看,截止2013年底,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達到343家,但是龍頭綠色食品企業在四川省農業產業化中占比卻相對較少,僅在20%左右。數據顯示四川省綠色食品企業數量較多,但是具有國內競爭優勢、國際競爭優勢的綠色食品企業卻相對較少,僅有得意綠色食品集團、巴三娃綠色食品集團等少數綠色食品加工集團,大多數綠色食品加工企業規模都相對較小,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與此同時,四川省綠色食品加工企業精加工企業較少,大多數企業綠色食品加工均為初級加工,品牌意識較弱,綠色食品生產規范程度較低,綠色食品加工技術落后,在加工過程中可能引起微生物或化學元素的污染,從而引起四川省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進程緩慢的問題。物流環節也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關鍵點之一,綠色食品對物流具有相對嚴格的要求,如要求物流工具干凈、耐腐蝕、干燥等。但是在實際物流過程中,四川省綠色食品的物流工具嚴重匱乏,缺乏專用的綠色食品物流工具。與此同時綠色食品容易腐敗的特性對物流技術要求較高,但是當前冷鏈技術發展與運用還相對滯后,四川省大多數綠色食品運輸都在常溫下進行,導致綠色食品在物流過程中就發生腐敗變質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四川省綠色食品的質量。(3)綠色食品營銷環節。根據四川省商務廳及四川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數據,四川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有三大產品,分別為機電產品,輕工紡織品和農產品。歐盟、美國、東盟、日本、韓國、臺灣等國家或地區對我國采取的綠色壁壘直接引起我國農產品出口不斷下滑。資料顯示全省遭遇綠色壁壘最多的上述三大產業中,農產品出口企業近九成遇到過綠色壁壘,每年直接損失約占農產品出口總額的十分之一。在2013年的通報中,對四川省農產品實施綠色壁壘最多的是歐盟、日本、美國,占95%以上,在這其中歐盟為42%,日本為30%,美國為23%,可以看出我省農產品雖然在總出口額中所占比例不大,但是卻是遭到國外綠色壁壘最多的產業。與此同時,綠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國內消費者對綠色食品也諱莫如深,如果難以形成良性營銷環節,綠色食品遭遇化學污染、微生物污染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消費者的忌憚。

4應對四川省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困境的對策分析

4.1完善綠色食品供應鏈生產種植環節監控

生產種植是綠色食品供應鏈質量安全監控的起點,必須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環節的監控力度。首先,提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者綠色種植理念,提升綠色食品意識,在生產種植過程中合理利用農藥化肥,合理選擇綠色食品生產種植模式,提升綠色食品種植技術,引入先進生產技術,建立科學的綠色食品種植保障,實現綠色食品生產生態化,從源頭上監控綠色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其次,引導綠色食品生產者參加綠色食品發展與生產種植技術培訓講座,不斷提升生產種植者的素質,在生產種植過程中自覺控制相關環節,把關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嚴格按照國際通行綠色食品標準開展生產。再次,加大綠色食品生產種植的組織力度,將發展綠色食品的效益與綠色產品生產種植者緊密聯系在一起,讓生產種植者享受到綠色食品帶來的市場效益,從而引導綠色食品的生產種植過程。最后,積極聯合工商、質檢等相關部門,定期或不定期對綠色食品生產基地進行檢測,禁止高殘留高進入綠色食品生產基地,并強化綠色食品種植基地的環境檢測,嚴格控制管理投入,實現生產種植環節的質量安全監控。

4.2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

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都離不開企業的參與,因此企業是該過程中的關鍵,那么如何健全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物流環節監控就成為必然,具體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從綠色食品供應鏈加工環節監控來講,首先在綠色食品加工過程中采用清潔無公害生產方式,要求綠色食品加工企業加大環境的檢測力度,嚴禁工業有毒污染物對加工環節形成傷害,對加工過程中所投入的原材料進行監管。其次引導企業加大綠色產品加工技術創新投入,不斷提升加工企業創新能力,提升綠色食品加工的技術含量,打破現有的初加工問題,形成深加工、高質量的綠色食品,實現綠色食品產業化發展,形成健全的產業監控體系。最后健全四川省綠色食品質量安全監控技術,在綠色食品生產過程中與國際先進質量安全檢測標準接軌,形成有效的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控制體系。從綠色食品供應鏈物流環節來看,首先引導物流企業加大綠色食品技術創新,引進冷鏈物流技術,在綠色食品物流中形成特殊的物流體系,降低綠色食品腐敗變質的幾率,形成技術監控機制。其次,建立綠色食品物流監控中介機構,收集綠色食品物流流向信息,并反饋到各個物流企業,形成特定的綠色食品物流機制,形成行業監督標準,實現對物流行業的監控。

4.3優化綠色食品供應鏈營銷環節監控

篇5

應鏈金融已經有很長的發展歷史,其中票據貼現、保理等金融產品即為供應鏈金融的代表。在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下,供應鏈金融也逐漸開始運用網絡平臺和大數據方法來提高自身的交易效率,并成為互聯網金融創新的重要領域。

供應鏈金融市場存量可觀

“供給側改革”無疑是今年全國兩會的熱詞。供給側改革,金融端是關鍵,尤其是互聯網金融。總理對互聯網金融乃至整個金融行業的要求,是降低實體經濟的融資門檻,亦或刺激用戶消費潛力,以拉動經濟發展。而新型供應鏈金融服務無疑是最能體現互聯網金融供給側改革的創新之一。

供應鏈金融是近年興起的新產業。大量的小微企業以及小企業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它們在經營過程中缺乏穩定的資金來源,即便國家出臺了諸多扶持政策,但是由于體量輕、可質押資產少,所以難以獲得銀行貸款。因此,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業態來支持這些小微企業的發展,產業鏈上的供應鏈金融就應運而生。

“我國中小微企業有4000多萬家,中小微企業對GDP的貢獻超過了65%,稅收貢獻占到了50%以上,出口超過了68%,吸收了75%以上的就業,在我國經濟中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但中小企業在銀行貸款比例中占比較低,且貸款成功率極低。其中,中小企業普遍運營時間較短、財務賬目不清晰、信用記錄空白是導致融資難的關鍵因素。”上海證券分析師虞婕雯向《經濟》記者表示,供應鏈金融為解決中小企業信用記錄獨辟蹊徑,互聯網將解決線下成本相對過高的問題。

那么什么是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模式,是指供應鏈中的核心企業利用其在供應鏈上的信息優勢和樞紐地位,整合上游供應商與下游客戶資源,從而為相關參與方提供融資解決方案的金融模式。供應鏈金融還包括為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提供擔保,或者提供其他方式的支持,或者通過應收賬款的轉讓、質押等方式,為供應鏈上的企業盤活資金,解決賬期問題。

對此,大豐收金融總經理謝海青向《經濟》記者表示,對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前景非常看好。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此前的《2016-2021年中國互聯網金融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我國供應鏈金融市場規模目前已經超過10萬億元,預計到2020年可達近20萬億元,市場空間存量可觀,且處于非常高速的增長過程中。

供應鏈金融主要模式是以核心企業的上下游企業為服務對象,根據不同的核心企業不同的行業,為其設計的金融產品也會不同。“現在有很多互聯網金融平臺都會為自己熟悉并能掌控的不同的細分行業企業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這不但能為金融平臺帶來大量的風險可控的優質項目,也能為核心企業及其上下游供應鏈企業的業務擴張提供資金的保證,滿足不同的小微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同的融資需求,提供更加靈活和個性化的供應鏈融資產品,并且供應鏈金融產品的控制流程能大大提高核心企業對其上下游企業的掌控度,降低企業在迅速發展過程中由于上下游鏈條的不可控性帶來的風險。”謝海青表示,這也符合我國近年要發展扶持小微企業的政策。

由此可見,供應鏈金融業務和產品是多元的,一改銀行等傳統金融機構對單一企業主體的授信模式,轉而圍繞某一家核心企業,整合了原材料采購、銷售網絡、消費者等供應鏈的主要環節,集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于一體,從而為供應鏈上的多家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無疑擴大了融資對象的范圍。

工業企業供應鏈金融獲力挺

供給側改革,商業銀行是一大關鍵。供給側改革對商業銀行而言,是改變過往基于需求側的粗放式經營方式,提高商業銀行服務質量和效率,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最終完成銀行的變革發展轉型。

對商業銀行來說,未來如何找尋適合自己的發展成長途徑,更好實現產融結合,亟須加快探索。自平安銀行在2006年推出“供應鏈金融”品牌后,目前國內主要的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都已經完成了旗下供應鏈金融的互聯網化改造。例如,工商銀行的易融通,農業銀行的e商管家,中國銀行的融信達、融易達、銷易達、融貨達、融通達等系列供應鏈融資產品,建設銀行的網絡銀行“e貸款”系列產品以及交通銀行的蘊通供應鏈,招行的U-BANK電子供應鏈金融平臺和光大銀行的陽光貿易融資等,這些創新服務和產品都已經借助互聯網技術實現了升級。

但目前供應鏈金融更多的還是“中小銀行的游戲”。四大國有銀行依然沿襲著行政區的管理,因此一旦涉及異地授信,各家分行之間難以協調。供應鏈金融則多服務于貿易行業,上下游企業涉及全國各地,四大行由于業務管理流程長、效率偏低,始終做得一般。

整體而言,雖然各家銀行擅長的領域不同,但熱度還是集中在產業鏈成熟、核心企業明顯的幾個行業,如汽車、鋼鐵、快消等。

與此同時,傳統工業企業也正在成為這輪供應鏈金融的踏浪兒。供應鏈金融的電商大佬、供應鏈管理企業等,都在加大這一領域的開發力度。

2016年2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銀監會、證監會聯合保監會了《關于金融支持工業穩增長調結構增效益的若干意見》。該文件除了支持工業企業以傳統方式拓寬融資、優化融資結構、提高融資效益外,還對供應鏈金融進行了專門表述,提到了兩點相關內容:一是大力發展應收賬款融資,推動更多供應鏈加入應收賬款質押融資服務平臺;二是探索推進產融對接融合,探索開展企業集團財務公司延伸產業鏈金融服務試點。

這一規定,為大型企業財務公司轉型為以供應鏈為核心的金控集團創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對此,上海錦天城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吳衛明向《經濟》記者表示,本次八部委的表態,體現了政府對于供應鏈金融的支持態度,“質押、債務人確認應收賬款等問題,恰恰是長期以來困擾供應鏈金融的難點”。

吳衛明認為,現代金融的重要發展趨勢之一是產融結合。在國家強調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工業企業利用金融工具扶持其主業,增加社會新產品、新技術的供給,是金融支持實業的應有之義。“金融自身的創新,也能夠創造新供給,從而增強國民經濟的整體活力。供應鏈金融是實業與金融的結合。”

在他看來,供應鏈上占據優勢的大型工業企業,將成為本輪互聯網金融創新后半階段的重要參與力量。“隨著大型工業企業逐漸進入互聯網金融服務市場,供應鏈金融也將迎來快速發展。”

事實上,傳統領域的眾多產業巨頭正紛紛搶灘供應鏈金融市場。據《經濟》記者觀察,五糧液、海爾、格力、TCL、美的、聯想、新希望等行業大佬均開始搶灘互聯網供應鏈金融市場,從而催生出新的供應鏈金融模式。

“現在實體經濟的日子不好過,產業巨頭開始把目光盯上了供應鏈金融,通過導入供應鏈金融來改善上下游緊繃的資金鏈關系,現代商業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單個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吳衛明表示,只有整個供應鏈鏈條上的企業資金流順暢后整條供應鏈才會具備競爭優勢。

供應鏈金融除了正從銀行業向傳統行業、互聯網行業滲透外,也實現了從國內到國外的路徑延伸。

跨境電商正風起云涌,而一批專注于跨境電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公司也異軍突起。除了大量資本和企業投入到跨境電商領域外,國家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并推出了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進行支持。“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推進,更成為跨境電商的新機遇。“互聯網+傳統外貿”,催生了跨境電商的崛起,掀起了全球貿易資源的再分配。而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導入將為廣大跨境電商商家解決資金短缺難題。

二級市場有不俗表現

在過去一個月中,供應鏈金融產業股的表現不俗,涉足供應鏈的個股頻頻沖擊漲停板。如此的賺錢效應也就驅動著越來越多的熱錢將供應鏈金融板塊拉入到股票池中。供應鏈金融板塊的未來走勢值得期待。

《經濟》記者了解到,目前在金融行業,租賃、小貸、保理、典當、擔保、P2P等細分行業共同構建了供應鏈金融大平臺,為供應鏈上下游企業的融資渠道提供了多樣性的選擇,促進了供應鏈生態圈的形成。供應鏈金融平臺將供應鏈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進行了有機整合。

“不少上市公司計劃通過非公開發行、資產并購、資產剝離等方式進行業務轉型,進軍供應鏈金融領域。”興業證券研究員吳畏向《經濟》記者表示,供應鏈金融作為產融結合的大藍海,未來發展空間巨大,一些轉型力度大、切入點準確合理的公司在二級市場的表現都還不錯。

據介紹,在當前A股市場的供應鏈金融模式主要有兩種,一是行業資訊門戶網站轉型做供應鏈金融,二是大型物流公司轉身從事電商進而延伸至供應鏈金融業務。

供應鏈金融產業業態流露出的旺盛生命力,有望成為A股市場未來高成長股的搖籃。2016年開年以來,與房地產產業相關聯的供應鏈金融相關上市公司的業績成長勢頭更為迅猛,一方面是因為房地產市場的強勁復蘇,另一方面也應該注意到,供應鏈金融的業務量在迅速增強。

而在二級市場,隨著中國已成為全球GDP排名第二的大國,宏觀經濟年GDP體量超10萬億美元,供應鏈金融市場空間巨大。

篇6

關鍵詞:供應鏈金融;金融產品;ABCDTM技術;運營體系

1引言

傳統的金融業務基本都是建立在有具體實物的抵押、相關證券的質押以及良好信用的基礎上,而核心企業中的供應商大部分為中小微企業,缺乏相關的抵質押物,信用貸款也缺乏充足的征信數據,傳統的金融業務很難適應這些中小微企業。為了給中小微企業紓困,政府、金融機構、大型核心企業也在積極探索供應鏈金融業務開展的可行性及實施途徑,隨著A(人工智能)、B(區塊鏈)、C(云計算)、D(大數據)、T(物理網)、M(移動技術)技術的應用,使得對供應鏈業務的確權變得可行,從技術上保障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文章主要研究基于核心企業的特點,圍繞核心企業開展供應鏈金融產品情況,探索出適合核心企業自身特點的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從而為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業務發展提供運營保障。

2供應鏈金融產生的背景及現狀

2.1發展背景

供應鏈金融是供應鏈與金融兩個領域交叉產生的創新業務,供應鏈金融理論研究得到了理論界和產業界的關注,各類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和實踐蓬勃發展。在經濟高度全球化形勢下,供應鏈金融將金融資源和產業資源高度融合,實現產業效益與金融效益的乘數效應。不同類型供應鏈金融業務結合所處產業運行特點和規律,有效地解決了供應鏈上下游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改善了核心企業周邊生態圈的營商環境。隨著人工智能、區塊鏈、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應用、流程自動化等技術發展,企業供應鏈活動呈現出數智化的趨勢。在數智化供應鏈的不斷創新下,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也悄然發生變化,成為國家金融發展的重要方向。近年來,中央及各地方政府陸續出臺有關支持供應鏈金融發展的政策,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為業務的發展指明了方向。2017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指導意見》;2018年8月廣東省商務廳、發展改革委、交通運輸廳、農業廳、金融辦聯合制定《廣東省關于積極推進供應鏈創新與應用的實施意見》;2019年7月國務院銀保監會印發《關于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指導意見》。

2.2發展現狀

供應鏈金融發展經過了貿易融資、物流金融、1+N供應鏈金融、M+1+N供應鏈金融等歷程,近年來借助數字化手段演進得更加多樣。從供應鏈金融的質押物性質及交易場景先后順序來看,目前將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模式分為三大類:面向上游企業融資的應收賬款類、基于物流運輸行業的存貨類、面向下游銷售企業的預付款類,并由此衍生出數十種具體的應用模式。從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和運營平臺主體又可分為:核心企業模式、電商模式、物流公司模式、第三方平臺模式,不同模式下的業務流程、參與主體、風險管控點等供應鏈金融相關的內容均有不同,體現出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差異化和多樣化特征。核心企業的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必須要切合企業的業務實際,為企業的供應鏈金融保駕護航。

3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概述

隨著產業升級和技術創新,供應鏈金融的運營模式不斷發展,為供應鏈金融產品管理提升風控能力,降低業務成本。為提升供應鏈金融服務的全面性和有效性,實現中國南方電網公司(以下簡稱“南網公司”)“對中央負責,為五省服務”的經營宗旨,同時為解決供應商發展所面臨的融資需求,南網公司以南網供應鏈金融統一服務平臺為依托,將業務相關的金融機構與南網供應商融合在一個業務流程內。供應鏈金融的運營體系需要包括運營的保障機制、體制;日常業務運營的流程、操作規范;面對客戶服務的服務體系。

4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架構

4.1供應鏈金融運營保障

供應鏈金融運營體系綜合了多方面的職能管控,包括組織內部的管理團隊建設、財務會計、技術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協同和與外部金融機構及供應商的交互協調。通過分析核心企業目前的組織架構和部門崗位職能,并結合供應鏈金融業務的風控管理,為供應鏈金融管理組織架構設計提出合理化建議。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主要以信息服務為核心,采用業務流程化、操作標準化、管理信息網絡化的運營模式進行運作。基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的要求,為實現供應鏈金融業務的全面管控,需從多個管理維度實現供應鏈金融管理的專業性和高效性。供應鏈金融管理維度主要有法務管理、業務運營、業務管理、供應商服務、平臺運維、財務結算、系統風險控制、業務風險控制、信用風險控制管理等多維度進行分析,為供應鏈金融業務運營確定職責范圍。法律服務團隊通過對融資籌劃、風控合規、交易設計、資產管理等方面開展分析,整合運用各種法律技術,為金融機構及供應鏈企業識別相關風險。風險管理體系的建立需要三大核心要素:數據、建模和系統。供應鏈金融業務運營的實質是通過整合各類供應鏈參與方(包括供應商、物流倉儲公司、保險公司、金融機構等)的相關資源,優化配置,促進供應鏈生態的發展和完善。在此過程中,核心企業采取公開招標的形式,篩選具備優質資源且能夠提供優質產品服務的優秀供應商,使其參與到供應鏈金融中來,實現共贏發展互惠互利。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的主要環節包括業務申請、服務提供機構審批、業務辦理、業務執行、資金支付、業務結算等,該過程形成了完整的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閉環。核心企業處于業務信息集中處理環節,是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的核心,核心企業相關信息的傳遞決定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應用效果。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需要構建專業的供應商服務體系。該體系為核心供應商、保險公司、金融機構(如銀行)等多方提供優質服務。主要工作包括建設專業的服務人才隊伍、建立標準化的服務流程、解答供應商在使用供應鏈金融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接受用戶的投訴與建議等。系統日常運維工作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硬件設施運維、平臺系統運維、運營審計。財務結算運營包括核心的供應鏈金融業務收入來源的核算,主要有信息服務費、保險經紀業務返傭等。系統風險控制運營通過對風控體系進行高效管理,規范事前盡職調查工作,提高對授信主體真實信息的掌控,強化對核心供應商的授信準入管理。業務風險控制運營根據供應鏈金融業務特點,重新設計業務流程,合理劃分崗位職責。通過設置專業部門、制訂業務操作指引,建立內控管理制度,健全操作風險管理機制,實現對各流程環節操作風險的有效控制。信用風險控制運營信用風險管理是指通過制定信息政策,對供應商資信調查、付款方式、信用限額、款項回收等環節實行全面監控,以保障應收款項能夠及時回收。包括貸前風控:設立專門機構控制信用風險、確立提供信用額度的原則、制定信用政策、建立專門的信用體系;貸中風控:執行信用政策、管理信用周期、投后貸款跟蹤、持續不斷地監督債務人、監督供應商的信用情況;貸后風控:基于供應鏈金融業務管理需求,核心企業的組織架構如圖1所示。

4.2供應鏈金融日常業務運營

供應鏈金融的日常運營工作主要包括以下七點。歷史數據提供:從核心企業招投系統中提取供應商基礎資料及歷史交易信息,以大數據分析方式,對供應商進行資信評估。交易數據導入:供應商確認辦理供應鏈金融業務時,應在系統中簽署使用相關數據的授權協議。在經過核心企業法務審核后,通過數據接口,推送至金融機構。回款賬戶開立與確認:與核心企業業務系統聯動,由供應鏈金融業務部門確認后,才可以變更。供應鏈金融業務:對供應商進行準入條件審批,通過審核的供應商,方可確認進入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管理平臺,辦理供應鏈金融業務。數據儲存:對辦理供應鏈金融業務的供應商,通過核心企業供應鏈金融服務平臺,收集并分析系統數據,并對分析結果進行評級,評級報告應經過授權后推送金融機構。供應鏈金融業務辦理、合同簽訂及管理均應采用電子簽章或CA證書確認,合同簽訂流程全程采用系統電子化完成。財務核算:核心企業應著手成立供應鏈金融財務中心,并明確各部門的職責內容及要求,從組織框架上為資本運營管理做準備。績效考核:為確保供應鏈金融業務高效有序運營,應設置并實施質量目標考核辦法。質量目標具體應從以下三個方面考慮:一是設置的范圍與標準管理;二是實施控制管理;三是持續改進控制管理。經營團隊建設:根據供應鏈金融業務運營管理的要求,管理團隊建設模塊的程序設置基本上可以分為:招聘錄用管理程序;學習培訓管理程序;機構與崗位設置管理程序;辭退與辭職管理控制程序;目標設置與績效考核管理程序;職業規劃設計與控制管理程序;公司經營發展目標與文化構造控制管理程序。

4.3客服運營

設置有效的供應鏈金融客戶服務運營管理體系,需要注意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建立和完善客戶信息管理系統,并進行分類管理。客戶信息系統主要由客戶的基本信息、業務對接服務信息組成,其中客戶的基本信息包括客戶的工商注冊、法人基本資料、基本經營情況(如處于經營何種階段、經營類型、規模等)、經營管理者個人基本信息、詳細經營情況(如資產情況、利潤情況、產品結構等)、潛在需求情況等;業務對接服務信息包括業務對接類型、時間、履約情況、客戶滿意度等信息。第二,建立完善客戶潛在需求分析機制。針對會員客戶,由客戶管理部門通過與客戶的交流溝通,定期對客戶的潛在需求進行分析,及時準確把握客戶在經營發展各個時期的服務需求。第三,逐步規范客戶跟蹤回訪制度。該制度主要分為兩部分,其一,履約過程中的回訪,作為供應鏈金融業務風險控制的重要環節,了解客戶經營情況或履約情況;其二,對客戶進行定期回訪,重點是客戶滿意度和客戶的潛在需求,該回訪將貫穿客戶關系維持的全過程。第四,建立完善客戶臺賬管理機制。應按照會員管理、履約情況、客戶潛在需求分析等內容,分別建立總臺賬和各子臺賬。供應鏈金融業務應立足于客戶服務,有效開展各種類型的活動。供應鏈金融業務可以通過組織相應的商務活動,如金融商務論壇、咨詢培訓等,與客戶進行有效溝通,增強客戶對南網的認可程度,保持緊密關系。匯總分析供應鏈金融服務日常運營中的常見問題,整理列示常見問題庫,方便供應商查閱相關信息,同時配置智能客服機器人,根據問題關鍵字返回相應解答。

5結論

核心企業在開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時,一定要從自身掌握的資源、所能確權的內容去考慮,不可盲目貪大、貪快。傳統的核心企業由于缺乏金融領域人才配置、信息系統支撐、運營經驗以及相關風控體系,供應鏈金融業務需要從以上方面加強保障,可以借助外部資源,也可以引入相關的人才、信息系統、風控系統以及運營體系。

參考文獻:

[1]章雁.中小企業融資、供應鏈金融與供應鏈風險述評[J].工業技術經濟,2011(7):123-127.

[2]李飛.商業銀行開展供應鏈金融的相關思考[J].財會月刊,2011(6):34-36.

[3]康晨.供應鏈金融主體發展趨勢分析[J].中國商貿,2011(21):119-120.

[4]潘明.供應鏈運作機制選擇研究———以H省A縣絲網業為例[J].金融經濟,2005(16):75-76.

[5]郭清馬.供應鏈金融模式及其風險管理研究[J].金融教學與研究,2010(2):2-5,9.

[6]張宜萍.供應鏈金融在我國商業銀行中的應用及推廣[J].宜春學院學報,2011(1):39-41,116.

[7]龍志云,陳飛燕.我國供應鏈金融發展現狀的再思考[J].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1(1)83-84.

篇7

在中國糧食連續12年增收的同時,糧價下行壓力加大、農業生產成本居高不下、食品安全問題頻發,成為下一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過程中必須破解的難題。

日前,“2016(第四屆)中國糧食與食品安全戰略峰會”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舉辦。怎樣確保糧食安全?怎樣提高食品質量?相關各方對中國農業政策和營商環境有何期待?圍繞這些問題,《中國經濟報告》記者采訪了宋美鳳、森和保羅?謝克勒三位與會嘉賓。

中國經濟報告:你如何評價當前中國農業領域的營商和投資環境?在哪些領域可以優化?

宋美鳳:中國是一個充滿活力和機會的市場。從零售企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消費者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具活力的電子商務客戶。這意味著新的創新和技術將可能在中國產生并傳播至其他國家。我認為高效、可預測的監管政策和營商環境將進一步促進市場投資,中國政府可以在這些領域進行優化。

森:大家都提到創新才能解決糧食與食品安全問題,但我想強調的是,科學、透明、可預見的管理體制更加重要。中國可以與其他國家一起合作來統一相關標準,以確保這些標準不會成為企業創新的阻礙。中國在這方面將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

中國經濟報告:你如何評價中國農業和食品產業的相關政策和監管措施?

宋美鳳:2015年中國開始實施新修訂的《食品安全法》,這表明政府希望行業、媒體以及每一個消費者都參與到提高食品質量安全的行動中來。此外,完善農業領域相關標準可以幫助企業和農民更好地獲知如何生產營養、安全的食物。食品產業的法律、監管措施和監督檢查都是確保食品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

確保食品安全還需要加強知識培訓。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意味著食品安全監管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要確保全民的食品安全,對監管人員和公眾進行法律、標準方面的培訓非常重要。

保羅?謝克勒:對于轉基因生物技術,尤其是主糧的轉基因商業化種植,由于外界和媒體的反對聲很多,中國政府一直持審慎態度。在我看來,科技是應對糧食安全挑戰的關鍵。我們需要確保對轉基因生物技術的正確運用,中國政府和消費者也需要加強對這項技術的信心。當中國各界對這項技術充滿信心的時候,政府和監管機構就會做出正確的判斷。當然,每一個國家都有權利選擇自己運用轉基因技術的方式,相關的技術也需要得到正確的管理。只是,有人質疑轉基因技術、擔憂該技術的使用對環境和健康造成影響時,需要以負責任的方式來面對。

中國經濟報告:你對中國確保糧食安全和提高農業生產率有何建議?

宋美鳳:中國人口規模巨大,為了確保現在和未來的糧食安全,必須開展負責任的農業生產,保護水資源和土壤質量,提高生產率和收益率。我們看到,中國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來更加合理地使用化肥和農藥。下一步應該集中力量改善物流和冷鏈等基礎設施,這樣可以減少浪費并提高安全性。為了支持政府的相關工作,行業應將整個供應鏈看做一個整體,而不是各個分割的部分,盡可能確保系統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森:首先是使用并且開發先進的農業技術。毫無疑問,科學技術能夠為我們帶來巨大的生產力,中國可以和全球的農業企業合作推動先進農業技術的發展。

第二是推動公私合作。公私部門的合作能夠形成協同效應,創造新的解決方案,提升糧食安全水平。

第三是提高監管制度的一致性水平。確保全球糧食安全最好的辦法就是國際合作。但監管障礙有可能會阻礙這方面的合作。作為中國的農業合作伙伴,我們希望有足夠的信息和透明度,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中國糧食安全的穩定性。

保羅?謝克勒: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各國在食品安全供應方面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如何以可持續和環保的方式提供營養、安全的食物是一個現實難題。

我們認為創新對于建立一個現代高效的農業體系是至關重要的,它可以提高農民的生產能力,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抗病蟲害能力。科學技術將有助于人類應對挑戰,包括通過技術組合、整合傳統技術與研發轉基因作物等途徑提高生產力水平。中國應該充分利用國際市場和資源,使中國農民能夠運用更先進的世界級技術和設備。這些創新的價值需要通過政府、企業與農民之間的密切合作來實現。

中國經濟報告:你如何看中國食品安全問題?對于提高中國食品安全和監管水平有何建議?

宋美鳳:中國現在更加關注食品、健康和安全,這是好的開始。我們也看到了中國食品安全狀況的改善。為了進一步提高食品質量安全水平,產業鏈的所有相關方(包括種植、生產加工、物流、零售、監管等各個環節)都應參與進來并承擔更多責任。供應鏈具有復雜性和多樣性的特征,因此各個環節都應該重視食品質量和安全。

政府在持續改善食品質量的過程中,可以與這些負責任的產業鏈相關方開展合作,確保監管效果。值得一提的是,政府還可以引導中國家庭開展有關食品安全的實踐,幫助公民在家里緩解食品安全問題引起的疾病。此外,更好的知情權會幫助公民了解食品安全領域的真正問題并建立信任。

面對食品安全的新要求,供應商和零售商應堅持“3T”的想法:信任(Trust)、透明(Transparency)、可追溯(Traceability)。首先,信任是食品安全問題的核心,信任來自于做好每一件事。比如我們必須了解農民是否負責任地種植糧食、供應商能否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服務以及政府監管是否到位。其次,消費者希望更多了解他們所消費的食物,包括食品采購是否可持續、是否高效地利用農業資源、是否正確處理農業化學肥料、是否負責任地應對溫室氣體排放、供應鏈中的生產者是否有穩定的生計。最后,可追溯需要以信任和透明度為基礎。可追溯的食品可以使消費者更好地了解食物的來源以及生產過程。當我們能夠看到并跟蹤整個流程,我們可以在風險發生時及時予以應對。

篇8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保障機制

2010年以來,互聯網金融業在我國爆發式增長,網絡融資規模快速擴張。艾瑞咨詢2015年1月28日的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P2P網絡借貸市場交易規模和權益類眾籌融資規模分別達2514.7億元和4.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57.8%和123.5%。互聯網金融可以使得個性化、碎片化金融需求得到充分釋放和滿足,實現了金融服務從富人金融和大企業金融到普惠金融的轉型。隨著互聯網技術和大數據挖掘工具與金融業務不斷深度融合,互聯網金融相對傳統金融的“兩低兩高”優勢(低門檻、低交易成本、風險高可控性、資金高配置效率)將進一步彰顯。可以預見,未來較長時間內,我國互聯網金融業將依然保持快速增長態勢。

近些年來,在農村農業生產關系不斷變遷的內生力量推動下和國家系列利好政策的支持下,家庭農場、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經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我國蓬勃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適度規模化、專業化和集約化的生產經營提高了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在化解我國“誰來務農”和“如何務農”困境、推動農業轉型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作用,但因其與生俱來的行業高風險、有效擔保物稀少、管理運作能力局限以及傳統金融機構貸款審批嚴、手續繁復、隱易費用高等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很難從傳統金融機構獲得信貸支持,其發展中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非常嚴峻。在資本逐漸替代勞動的現代農業中,要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康發展,其融資困境須盡快破題,而互聯網金融衍生的諸多新融資模式為此提供了新的可選路徑。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

(一)關于互聯網金融提供融資的研究

“互聯網金融”是國內一個本土化的命名,國外一般稱之為在線金融(Online-Finance)、電子金融(E-Finance)等。1971年,美國創立Nasdap印系統,標志著網絡金融正式運營,國外對互聯網金融的理論探討和實踐摸索自此快速展開。Merton等認為,以信息集合及處理能力為基礎的融資、信息分解及風險監管等功能的正常運轉,是互聯網金融發展空間得以拓展的主要原因。Mishkin等提出,互聯網等新技術部分地解決了銀行和貸款者之間信息不對稱,促進了銀行間的信息共享,使得貸款者特別是中小企業和個人更容易獲得貸款。Berger等則深入探討了中小微企業供應鏈金融的內涵。

2011年,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發放第一批第三方支付牌照,“互聯網金融”自此被國內人們熟悉,理論界對其提供融資問題的相關研究也迅速跟上。謝平等認為,互聯網金融模式具有支付便捷、市場信息不對稱程度低、資金供需雙方直接交易、能大幅度減少交易成本等特點。李文啟的研究認為,互聯網金融公平、公正地的“進入機制”和高效運轉的運行機制可使中小企業便捷地進入網絡融資平臺并得到融資需求滿足。徐細雄等則探討了小微企業如何利用P2P網絡信貸、大數據金融和眾籌平臺等三種主要的互聯網金融進行融資模式的創新。

(二)關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研究

國外沒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提法,類似融資問題的研究主要是關于農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的融資。合作社理論者們一直認為融資問題是合作社發展中面臨的具有共性的難題,因此國外許多相關研究相應聚焦在合作社融資的重要性、制約因素、融資行為的影響因素等方面。Aghion等的研究顯示,貸款能顯著提高低收入階層的生活水平,這里的低收入階層實際上也包括合作社社員和家庭農場主。Hart等指出,合作社產權結構的模糊和剩余索取權的限制,使其在獲得外部渠道的資金特別是公共債務時變得困難重重。Bao等在運用托賓回歸模型分析農戶融資行為時發現,教育水平、年齡、借款用途和所處區域等因素對農戶融資渠道的選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概念在我國提出以來,國內理論界就對其融資問題給予了高度關注。楊大蓉認為,相對傳統農戶而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金融需求層次多、個性化明顯,除了資金之外,對信息、財務政策、金融服務的需求力度也較大。朱文勝等在探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的原因時指出,因資格認定、管理運作、信用評價等方面存在缺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難以獲得傳統金融的有力支持。江維國等則認為,要通過開展金融專項服務、健全金融支農補貼機制、完善擔保體系、建立財政金融支農聯動機制來化解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難困境。

綜觀上述,目前國內外學者對“互聯網金融提供融資”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理論研究和實際探索都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缺少專門針對“互聯網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專題探討,尚未將互聯網金融接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地氣”。所以,理論界對互聯網金融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理論基礎、內在關聯、操作模式、運行與保障機制等基礎性問題,尚未做出清晰界定和明確回答,當然對其建構性的研究亦顯匱乏。

二、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的理論基礎

(一)互聯網金融發展的理論基礎:信息不對稱理論與交易成本理論

信息不對稱是指交易雙方中一方擁有比另一方更多有關契約或產品質量的信息。信息不對稱理論認為,在市場經濟活動中,信息掌握充足方通常在經濟活動中處于有利地位,而信息相對匱乏方則處于不利地位;信息不對稱容易導致交易完成前后分別產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進而導致市場失靈或市場坍塌。交易成本是指市場參與者之間協商、訂立與執行交易契約過程中產生的成本,如信息搜尋成本、談判成本、締約成本、監督履約成本、處理違約成本等。交易成本理論最初由Coase在分析企業的存在及界限問題時所提出,后經Williamson等人傳承與拓展,目前廣泛應用于企業管理、戰略管理、組織行為等領域的研究。該理論的核心觀點有:企業和市場是兩種可以相互替代的資源配置機制;有限理性、機會主義、不確定性與小數目條件的存在使得市場交易費用高昂;為節約交易費用,企業作為替代市場的新型交易形式應運而生。

在傳統金融活動中,金融機構為避免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并確保風險溢價的兌現,通常會設置抵押、擔保、征信等程序,如果交易數額較小,這些繁雜的程序會使分攤在單位交易上的成本相對較高。因為單位成本過高,缺乏合理利潤預期的金融機構就會對交易數額較小的資金需求者“惜貸”“慎貸”甚至“拒貸”,需求方也因高昂的交易成本而對貸款“望而卻步”,最終結果是此類資金需求者被排斥在傳統金融市場大門之外,金融領域的市場失靈由此而產生。根據交易成本理論的邏輯,在金融業演進發展中,如果已有的金融機構無法在某些市場領域降低交易成本或者缺乏降低交易成本的激勵,市場自矯正機制將會誘導新的金融中介產生并有效彌補這些領域金融服務的空缺或不足。

建立在云計算、社交網絡、交易平臺等基礎上的互聯網金融增強了信息透明度,資金提供方可以通過互聯網平臺及時、準確、全面地了解資金需求方的交易記錄、經營狀況、信用評價等資料,并利用云計算對相關數據進行深入分析與深度挖掘,資金需求方同樣可以通過開放的網絡平臺搜集所需信息并加以甄別、利用,資金供需雙方原有信息壁壘被徹底打破。信息壁壘的打破降低了信息搜尋成本并使為防止信息不對稱后果而產生的預防成本接近于零,因此,在傳統金融難以改善信息不對稱狀況、降低交易成本的市場區間(如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等所在市場),互聯網金融組織就可能彌補和替代傳統金融機構。

(二)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的理論基礎:長尾理論

長尾理論(The Long Tail)是由Chris Anderson所提出的。他認為,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過去人們只能關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態分布曲線來描繪這些人或事,人們只能關注曲線的“頭部”而將處于曲線“尾部”需要更多精力和成本才能關注到的大多數人或事忽略。長尾理論認為,市場中每個利基產品雖然銷量微小,但產品的數字特征使其儲存、分發的經營成本微乎其微,因此主流市場外異質化的潛在需求可匯聚成與主流大市場相匹敵的市場需求。傳統金融遵循帕累托“二八定律”,關注的是“頭部”市場,依靠20%的高端客戶帶來80%的利潤。但互聯網金融則以低門檻、個性化服務和良好的用戶體驗以爭取80%的“長尾”小微客戶為目標。由此可見,互聯網金融遵循長尾理論,顛覆了傳統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中視為“金科玉律”的“二八定律”。

因規模相對較小、經營風險高、收益低等原因,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傳統金融機構的“長尾”客戶,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些年來在我國的蓬勃發展、數量日益增多則代表了我國農業微觀生產經營組織的未來發展趨勢,其金融需求潛力不容小覷,也不應長期被忽略。互聯網金融充分利用網絡經濟平臺,積聚相關資金并設計具有個性化和創意性的產品來滿足或激發包括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內的“長尾”客戶的現實或隱性需求,開發和培育利基市場,在滿足“長尾”客戶資金需求、助推其發展的同時,也構建了自身的增長極。

三、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的實踐意蘊

(一)融資模式創新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需求

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來看。西方經典理論認為,經濟決定金融,金融對經濟具有促進和支撐作用,金融與經濟的發展程度相協調和適應。因此,經濟轉型和金融創新也是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的兩個進程,經濟轉型是金融創新的重要依據,金融創新是經濟轉型的有力推手。目前我國經濟正步入以提質增效、結構優化為主題的發展新常態,經濟轉型日益緊迫和重要。經濟轉型發展需要金融鼎力支持,因而加快發展互聯網金融,推動金融改革及其融資模式創新是對經濟轉型發展的積極響應和有力支撐。

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公共財政支出來看。公共財政理論認為,財政支出的規模和結構反映政府介入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的范圍、領域和力度。國民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由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甚至中低速增長,必然使政府財政收入增速放緩。2014年我國財政收入為14.0萬億元,8.6%的增速創下了1992年以來的新低。瓦爾納法則表明,隨著社會發展、政府職能擴張,政府財政支出具有剛性增長的趨勢。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將使政府公共財政支出的范圍、領域和力度相對變小,而經濟實體的融資需求將反向相對更加旺盛。作為經濟實體發展重要推手的金融業要在新的財政環境下履行好為經濟實體服務的職能就必然要加快行業改革步伐,創新融資模式。

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農業發展來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是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國家自立的根本保障。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農業所面臨的價格“天花板”封頂、成本“地板”不斷抬升而形成的雙板擠壓以及資源環境“紅燈”與WTO規則“黃線”形成的雙重約束將更加嚴重,轉變生產經營方式、推進結構深度調整將是我國農業發展的不二選擇。農業轉型發展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我國長期以來的農村金融抑制必然對農業轉型發展形成嚴重制約,因此,要促進農業轉型發展必然要加快金融改革及其融資模式創新,以改變我國長期以來的農村金融抑制局面,助推農業經濟轉型發展。

從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來看。農業生產經營微觀組織是農業的微觀基礎,是農業生產活動的核心力量,也是農業轉型發展的主力軍。在經濟發展新常態和農業轉型發展大背景下,創新農業生產經營微觀組織,培育承載著化解“誰來務農”和“如何務農”以及推動農業轉型發展厚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尤為重要。因此,通過發展互聯網金融,創新融資模式,彌補傳統金融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支持的不足,是保障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等農業生產微觀組織健康發展的重要舉措,這無疑也是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內在要求。

從金融業自身發展來看。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內外需求相對低迷,金融收益風險急劇上升,管理壓力不斷增大,防線管控機制倒逼金融工具創新和金融業務優化。與此同時,隨著市場經濟改革不斷深入,我國金融市場將更趨開放,許多傳統金融壟斷將會被打破,金融業面臨前所未有的創新壓力。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新一代搜索引擎、社區網絡等一系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為互聯網金融發展奠定了技術基礎。國家明確支持發展互聯網金融的態度打開了互聯網金融的“政策之窗”,主動適應新形勢,積極融入和推動互聯網金融革命,促進融資模式創新是金融行業謀求自身發展的必然選擇。

(二)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協同合作優勢

從信息不對稱的改善來看。大數據的獲取、處理與應用能力方面的差異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的主要區別。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資金供給方可以通過電子商務、社區網絡等平臺獲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銷售額、資金回籠以及消費者對其產品、服務和售后等方面的大量數據,然后通過云存儲技術與云計算能力在任何時空條件下對大數據進行挖掘和利用,從而較為準確地評估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還款能力、還款意愿和持續經營能力等指標。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同樣可以通過相關平臺獲取資金供給方有關貸款的利率、期限、金額等信息,這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困擾雙方的信息不對稱問題。

從交易成本角度看。互聯網金融交易平臺運用信息化技術,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資金用途、征信狀況和風險定價等指標進行自動化的綜合處理,使傳統金融模式下極為復雜的信息收集、信用等級評價、風險管理等流程變得簡單化。如阿里巴巴的小額貸款公司對會員實行的100萬元為限額的訂單貸款和信用貸款無需抵押和免擔保的政策,直接免除了傳統金融模式下必不可少的抵押或擔保等流程。而且因為微乎其微的儲存、分發成本,互聯網金融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高頻小額貸款并不會帶來相應管理成本的提高。因此,憑借著流程的簡化或免除以及互聯網金融特有的低儲存成本與低分發成本優勢,互聯網金融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協同合作無疑具有低交易成本的優勢。

從便利性的角度看。傳統融資模式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從正規渠道融資時必須到金融機構的物理網點辦理相關手續,費時費力,且往往錯過最佳用資時間。社會公眾即使有閑置資金,也無法通過有效途徑聚集并找到合適的投資標的,資金需求與供給無法精準對接,整個社會資金的配置處于低效率狀態。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任何公眾都可以通過相關互聯網金融平臺參與金融交易,大大方便了交易雙方,這不僅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來了融資便利,也因便利性而吸引了大量社會投資者,進而為互聯網金融業通過滿足傳統金融“長尾”客戶的金融需求以促進自身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四、互聯網金融視角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

目前我國傳統正規的融資主要有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方式,除個別農業龍頭企業外,絕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自身實力局限,幾乎不可能進入證券市場和債券市場進行融資。同時,因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符合金融機構標準的有效擔保物稀少、經營中風險系數高、借款雙方信息不對稱、自身商業價值尚不成熟、農業保險體系不健全等原因,傳統金融機構也缺乏對其放貸的激勵。因此,無論是通過間接融資渠道還是直接融資渠道進行融資,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說都是困難重重,許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發展中事實上面臨著所謂的“麥克米倫缺口”。

隨著我國提出要積極發展互聯網金融,鼓勵互聯網金融向“三農”提供規范服務,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代表的被傳統金融長期忽略的農村“長尾”市場可能成為互聯網金融的市場藍海,互聯網金融融資也將可能成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的新渠道。目前互聯網金融的主要融資模式有P2P信貸融資、基于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眾籌融資、供應鏈融資以及電子金融機構――門戶融資等,其中前四種模式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具有較高的契合性。

(一)新型農業經營主體P2P網絡信貸融資模式

P2P信貸是指有借款需求及出借意愿的群體,通過P2P網絡借貸平臺的中介而實現的小額信貸融資,如:我國大陸的拍拍貸、陸金所、人人貸等;歐美的Pros-per、Lending Club、Zopa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P2P信貸融資是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金融服務專業網絡平臺尋找有貸款能力和貸款意愿并能滿足其融資需求的一個或多個貸款方,借貸雙方所需的資料、合同以及資金等全部通過網絡實現的一種融資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交易便利、金額較小、頻率較高,有效彌補了傳統金融模式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小額貸款時手續繁雜、費時費力、溝通和業務對接成本較高的不足,能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日常生產經營中的臨時性、應急性資金需求。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P2P網絡信貸融資流程如圖1所示。第一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金融服務專業網絡平臺自主選擇符合自己意愿的貸款方,然后雙方通過平臺進行借貸合作溝通,初步達成合作意向;第二步,貸款方通過該平臺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營業執照、線上資格、信用、還款能力等進行詳細審核;第三步,借貸雙方實現借貸匹配并對貸款防控風險進行量化。

(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基于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模式

大數據是指難以在可接受的時間內,用傳統數據庫系統或常規應用軟件處理的、巨量而復雜的數據集。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是指以大數據技術作為技術支撐,由電商發起成立小額貸款公司并以資金需求者在其平臺累積的信用和交易等大數據作為借貸依據而對資金需求者進行的授信放貸,如我國的阿里小貸、京東商城,美國的Amazon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是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憑借自身在電子商務平臺所留下的大數據向電商平臺發起成立的小額貸款公司申請貸款的融資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大數據的挖掘和利用改善了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狀況,消除了借方顧慮,彌補了傳統金融模式下因借貸雙方信息不對稱使金融機構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惜貸”“慎貸”的不足,有利于信譽好、有一定品牌知名度、管理機制成熟、網絡營銷運用較好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得金額較小、短平快性質的融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數據小額貸款融資流程如圖2所示。第一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電商平臺提出融資申請,小額貸款公司用信貸數據風控模型交叉檢驗其歷史經營、信用數據并評估其還貸能力,然后根據分析結果決定是否向其開放信貸服務;第二步,電商平臺實時監控已獲得貸款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交易狀況與財務情況,并將這些數據轉換為信用評價,以控制貸款風險并保證信貸資源能最優配置。

(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眾籌平臺融資模式

眾籌是指資金需求方通過利用互聯網或社會性網絡服務傳播的特性,尋求眾多意向投資者,并將這些投資者的每份小額投資匯總以達到資金需求總量進而完成特定目的的融資方式。目前主要有股權眾籌和創新項目眾籌兩種眾籌融資模式,前者如“創投圈”,后者如“眾籌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眾籌平臺融資是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自身的創立或準備投建的新項目,以股權眾籌或創新項目眾籌形式利用互聯網或SNS發動公眾力量,集中公眾資金的一種融資模式。該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不以是否擁有成熟商業價值作為發放貸款的唯一判斷標準,彌補了傳統金融模式下大多數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經營風險系數高而難以獲得數額較大、時限較長的項目啟動性融資的不足,適合創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辟新項目時的融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眾籌平臺融資流程如圖3所示。第一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將策劃方案和融資需求上傳到眾籌融資平臺,該平臺組織相關專業機構進行審核;第二步,項目獲得通過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該平臺項目及其融資信息吸引有投資意愿的個人和機構;第三步,投資者在募資期限內將資金轉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資金賬戶或第三方金融機構賬戶,眾籌融資平臺對所籌資金進行相應監督;第四步,項目執行完畢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以股權憑證、紅利、現金、債權憑證等一種或多種形式兌現對投資者的承諾回報。

(四)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應鏈融資模式

供應鏈是指圍繞著核心企業,通過對信息流、物流和資金流等的控制,把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消費者連成一個整體的功能網鏈。供應鏈融資是金融機構依賴核心企業的良好信用和強大履約能力,向整個供應鏈提供金融解決方案的一種融資模式。如:我國建設銀行推出的訂單融資;中國銀行推出的融信達;美國的UPS(United Parcel Service)基于庫存的供應鏈融資;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應鏈融資是指與金融機構合作的供應鏈核心企業利用其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業務往來累積的大數據,向金融機構提供信息和技術支持,并為戰略協同伙伴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信用擔保的一種融資模式。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形成了利益風險共同體,前者的高信用惠及后者,化解了傳統金融模式下后者因有效擔保物稀少而難以獲得融資的困境,適合業務吞吐量較大、成熟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獲取循環性融資。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供應鏈融資流程如圖4所示。第一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通過業務往來與供應鏈核心企業形成緊密的供應鏈聯盟;第二步,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向供應鏈核心企業和相關金融機構提出貸款申請;第三步,供應鏈核心企業基于大數據下的信用評估向金融機構提供信用擔保,承諾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不能如期還款付息時為其代為履行;第四步,金融機構自動化地向符合條件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放貸款,供應鏈核心企業和金融機構協同進行自動化的風險控制。

五、互聯網金融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融資模式創新的保障機制

(一)完善互聯網金融軟件基礎設施,保障融資模式依法、有序創新

互聯網金融軟件基礎設施是指互聯網金融交易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除硬件設備外的基礎環境要素,包括法律法規、監管標準、行業規范、信用體系、擔保體系和會計準則等。作為影子銀行的新型重要組成部分的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尚屬新興產業,傳統金融業的軟件基礎設施并不能滿足這一領域的監管要求,要保障互聯網金融業健康發展及其融資模式的依法、有序創新,必須加快其軟件基礎設施建設。國家立法部門要統一梳理現行與互聯網金融相關的法律法規,修訂不適合其發展的有關條款,并根據其商業特征和發展趨勢為其產品創新留足法律法規空間。要從國家層面組建專門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機構,專職履行監管職責,擺脫當前分業監管模式難以對跨越行業界限、地域界限的互聯網金融進行有效監管的困境。要從交易者的準入機制、責權利、退出機制和失范懲罰機制等角度加強互聯網金融的行業規范建設,促進行業自律。要支持民間征信企業發展,鼓勵行業自律組織牽頭建立平臺,共同加強互聯網金融信用系統建設。要加強P2P平臺自擔、網絡聯保、網絡第三方擔保等多元化擔保模式的建設與監管,確保不產生系統性金融風險。要建立互聯網金融會計準則,確保會計信息能客觀反映互聯網金融各參與企業財務狀況,避免因核算方法不同而產生不必要的風險與監管障礙。

(二)完善農村互聯網金融硬件基礎設施,奠定融資模式創新的物質基礎

互聯網金融硬件基礎設施是指開展互聯網金融活動所需的相關硬件設備,如結算系統、支付系統等。我國農村地域廣袤,農業生產經營組織高度分散,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面臨非常高的組織成本和運行成本,因而農村各項基礎設施的建設一直落后于農村、農業發展水平。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的《第3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我國農村互聯網普及率僅為27.5%,這意味著我國絕大部分農村地區尚未開通互聯網。根據新公共管理理論“政府是公共管理的核心主體,但社會組織與公眾的參與同樣不可或缺”的觀點,各級地方政府不僅要加大財政投資力度、加快農村互聯網金融硬件基礎設施的建設步伐,同時也要按照“誰投資誰受益”準則并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手段鼓勵網絡運營商、互聯網金融機構以及其他社會組織投資建設農村互聯網金融硬件基礎設施。

(三)提高經營者金融資本意識和誠信意識,優化融資模式創新的軟環境

我國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多內生于農村土壤,其經營者多是由傳統農民演變而來的。這些經營者也許是農業生產技能出眾的種養能手,但他們難免也會附有我國農民幾千年來特有的傳統保守和風險厭惡思想并耳濡目染了近些年不斷惡化的農村信用環境。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經營者要解放思想,培育適度的風險偏好和金融資本意識,根據生產經營需要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借助外部力量提高自身發展能力和發展水平。要改變“關系本位”歷史傳統,突圍人緣、地緣、親緣關系網絡,努力擴展與外界的聯系,擴大社會接觸面,突破特殊信任達到一般信任,進而提高自身誠信意識。

篇9

[關鍵詞]B2C;農產品;物流配送;電子商務

1引言

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再次強調要發展農村電商,提出實施數字鄉村戰略,深入推進“互聯網+農業”,2020年4月30日,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2020全國縣域數字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報告》,報告指出,2019年全國2083個縣域網絡零售額達30961.6億元,其中農產品網絡銷售額為2693.1億元。未來,我國還將繼續大力發展數字農業,推動農業數字化產業轉型,提升農產品電商產業鏈,電子商務將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重要“轉換器”。B2C模式下農產品企業可以整合自身資源,利用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和電商平臺,開展農產品線上業務,通過物流將農產品從產地直接送到消費者家里,電商平臺和實體銷售的結合,擴大了農產品企業的市場范圍,改變了企業以往的銷售方式和消費者的購物方式,為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和挑戰。目前,在電子商務的刺激下,農產品物流配送逐漸實現了轉型升級,但是產業發展仍處于探索階段,B2C模式下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仍存在許多問題。因此文章對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問題進行研究,可以為其今后的發展提供參考指導。

2傳統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分析

農產品物流配送是以農產品為對象,基于物流配送將農產品從田間送到消費者家里的一種流通模式,它不僅能夠提升農產品物流效率,減少社會資源浪費現象,控制配送運作的成本,以此帶來農產品附加價值的增長;還能夠提高農民群體的收益,對農業的社會化、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產生積極有效的作用。傳統的農產品配送需要從多方面對物流配送網絡構成、配送流程等進行科學系統地分解。國內常用的是采用“多對多”的方式進行商業活動,農產品供應鏈由農產品生產基地—產地供應商—加工企業—銷售地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六個環節構成[1]。其農產品供應鏈如圖1所示。2.1農產品存在高損耗率現象。由于農產品具備特殊的生物屬性,使得農產品在運輸、存儲、加工環節中極其需要保鮮防腐的工作,倘若操作不當,將易導致農產品在物流過程中存在高損耗率。據國內外研究數據可以了解到,國內生鮮農產品在運輸、配送、存儲環節中會產生25%~35%以上的損失率,與此產生鮮明對比的是西方國家的貨損率不足5%[2]。2.2農產品物流配送中間環節多,配送效率低。傳統的農產品物流配送會出現眾多中間商、運輸機構、菜農等多個環節,多環節流通會延長物流具體運作時間,不僅讓物流配送成本費用變高,讓農產品配送的效率無法滿足要求,部分易腐敗的農產品還可能會在物流過程中因變質而無法銷售[3]。2.3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基礎設施落后。由于農產品與普通產品不同,對溫度、環境等要求較高,農產品物流配送具有特殊性,需要相關的設備進行保障,比如冷庫、冷藏保鮮柜、冷藏車等。在配送的過程中應當做好農產品保鮮以及減少農產品運輸損耗,確保冷鏈物流配送的科學性。但是,從目前的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來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基礎設備較落后,這導致農產品在配送的過程中損耗較大,產品不新鮮,給農產品物流運輸帶來了較大的困擾[4]。2.4不重視信息系統建設。傳統農產品配送過程中由于市場有限、從業人員素質較低,企業對信息系統建設不夠重視,使供銷雙方信息不對等,無法及時反映市場供需情況。3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現狀分析電子商務可釋義為采用互聯網絡作為交易媒介而開展的商貿活動。電子商務可以打破市場區域性銷售限制,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能買到世界各地的農產品,在無形中飛速拉動消費需求增長。現在眾多農產品企業都已開展網上業務,可利用電商平臺根據消費者的需求進行產品的推廣宣傳,快速配貨到家。為了保障品質,產品配送時間一般控制在1~3個小時,消費者收到貨后可以采用現金、銀行轉賬、支付平臺等多種方式進行支付,具體內容如圖2所示。

3B2C模式下農產品配送網絡流程

3.1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優勢。通過與傳統配送方式的比較分析,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優勢包含以下三個層面。3.1.1物流過程縮短。原有物流配送方式存在周期過長的特點,需要經過生產方—產地批發市場—銷售地批發市場—超市—消費者等多個環節。現有的物流配送工作主要涉及3個主體:生產者—電商配送中心—消費者,這種方式可以快速滿足現代消費者差異化需求,極大程度地縮短了物流中介環節,有效地控制降低配送費用。3.1.2信息交流水平高。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取消諸多中間操作流程,農產品企業可利用網絡、電商平臺等渠道建立起農民、生產企業、中間商、銷售商之間的物流供應鏈,企業可對供應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實際管控操作,通過信息化農產品交易為所有客戶和消費者提供便捷的服務。這種模式既能夠讓生產方及時、精準掌握消費群體的需求,同時也能夠讓消費群體快速全面的掌握產品的信息資源,建立起消費者和企業之間暢通的信息交流渠道,為拓寬農產品的銷售渠道提供必要前提和條件。3.1.3能降低經營成本。從整體層面進行分析,電子商務的產生會從綜合層面上縮短農產品配送流通進程,能夠讓消費者更快獲取所需的商品,由此極大程度減少農產品物流費用支出,顯著提升物流的效能。3.2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存在的問題。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雖有上述的諸多優勢,但在實際運作中仍存在很多的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3.2.1難以縮短配送時間并按時發貨。消費者在網站上購買農產品,主要是為了節約出門購物的時間,期望在家就能買到稱心如意的產品。所以,消費者一般期望企業在最短的時間內將產品配送到家。但由于很多企業配送都是按照下單順序的先后、車輛配送路線、客戶購買金額等因素來安排送貨時間,如果出現訂貨高峰期,企業沒有科學規劃配送路徑和模式,就會導致客戶無法及時收到貨物,消費者的滿意度會隨著時間的增長而降低。尤其是,配送到最后幾戶的時候,產品由于長時間的運輸和堆壓,可能導致賣相不佳,變質、腐壞等現象出現,這樣就會造成消費者心理預期的落差,好評度下降,影響企業信譽度。3.2.2很難科學合理的控制成本。電商客戶大都是個體家庭用戶,不規則的分布在城市不同區域,這就導致配送點多、廣、散,物流配送難度劇增。企業如果不重視這個問題,易造成農產品配送運輸成本不斷增加,不利于提高企業運營效益。3.2.3難以有效協調工作。企業在物流配送的過程中時常會出現如下問題,一些汽車裝載使用率高,另一些汽車裝載使用率低,此種現象會導致汽車總體裝載量使用效能差強人意。還有可能出現如下問題,譬如一輛車完成現有物流工作后,又接到周圍區域配送任務,就需要重新取貨后或者指派其他車輛進行物流工作,這些會造成企業車輛運力浪費,不利于企業的長久發展。

4解決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問題的對策

要解決這些問題,企業可以從以下四個層面考慮如何解決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問題。4.1建立快速反應的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要根據農產品電商企業所在地的自然情況、供需分布情況、交通設施情況、勞動力條件等對配送中心選址進行全面分析,預估未來物流配送中心的規模和配送量。要建立快速反應的配送中心,就必須實現農產品的集中存儲、管理、包裝、加工、運輸,選擇合適的運輸工具、配送線路將貨物分配到各個需求點。企業可以通過建設物流配送中心,將線上交易與線下配送業務緊密結合起來,有效整合企業供應鏈和物流資源,使配送服務能及時響應客戶需求,尋求節約成本和提高服務質量之間的平衡。4.2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首先,要明確企業在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中的指導作用,需要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全方位的培訓,同時要與生產者開展緊密的交流,創建并優化農產品質量安檢體系,對農產品的生產、加工、物流、銷售等環節進行安全把控,以此保障商品的質量。其次,要提高農產品食品質安管理控制力度,重視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管理,從源頭解決消費者關注的質量安全問題,同時全程采取可追溯質量安全監管,完善農產品質量監測體系,禁止未達指標的農產品流入市場,力求建設綠色安全的物流配送系統。4.3優化企業物流配送流程。將企業配送工作專業化,可以有效提升整體經營效率。企業可利用計算機程序及時進行配送訂單檢查、匯總訂單、打印訂單、發出出貨指示、安排配送運輸等一系列流程操作。配送中心對貨物進行挑選、分揀、包裝、發貨檢查,看是否有疏忽遺漏或者其他產品質量問題。產品查驗無誤后,可以利用計算機軟件分析不同的客戶、不同的產品的特性安排組合搭配裝車,配送時按下單先后順序和系統預先規劃好的配送路徑送達客戶手里。總之,配送流程的優化必須從整體出發,依賴計算機和電子信息技術,實現最簡單、便捷、精準的物流配送流程。4.4不斷優化企業農產品物流配送線路。針對配送車輛不能滿足客戶的需求、單位配送成本高、車輛平均負載率低等問題,企業可以選擇對目前的物流配送路徑進行優化,對農產品物流配送路線重新進行設計。通過優化配送路徑,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客戶的滿意度,解決公司物流配送成本過高的問題,還可以加強企業物流配送運作的時效性,給企業帶來源源不斷的經濟利潤。

5結論

在農產品物流配送迅速發展的過程中,也面臨著農產品高貨損率、配送成本高、物流配送基礎設施落后、配送效率低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制約著農產品電商企業的發展。文章通過分析傳統農產品物流配送存在的弊端,對比得出B2C模式下農產品物流配送的優勢,但又指出這種模式仍存在一些缺陷,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這對構建B2C模式下農產品企業物流配送的科學化體系非常重要。

參考文獻:

[1]陳紹慧,趙黎明.農產品的供應鏈管理[J].經營與管理,2005(11):21.

[2]孟菲.食品安全的利益相關者行為分析及其規制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09.

[3]閆靖.基于移動商務的農產品物流配送問題探討[J].前沿理論,2019(20):5-7.

篇10

關鍵詞:電子廢棄物;綠色供應鏈;家電行業;“4R”原則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08)41-0126-02

一、前言

進入21世紀以來,保護生態環境、構建循環經濟模式、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可持續發展已成為世界各國共同關心的話題。到達使用壽命的家電產品中含有多種有害物質,以往傳統的處理方式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為此,許多發達國家針對電子廢棄物制定了嚴格的回收管理法規,并限定了有害物質在電子產品中的使用量。綠色供應鏈管理是在此背景下提出的一種新型供應鏈管理思想,它強調在傳統的供應鏈管理中加入并強化環境因素,關注于制造商責任的延伸,通過與上、下游企業的合作以及企業內部的協作,從產品設計、原材料選擇、生產制造、銷售到最后到達使用壽命對其進行回收和處理,實現對產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在此過程中盡可能地減少對環境的負面影響。

中國是一個家電產品的制造以及出口大國。我國從2003年就已進入家用電器報廢的高峰期,電子垃圾的增長速度是一般家庭垃圾的三倍。利用Gompertz模型可以預測到2015年,我國報廢的電視機將達到4449萬臺、冰箱1715萬臺、洗衣機1520萬臺、空調3250萬臺、計算機80905萬臺。根據相關的統計資料,消費型電子產品的回收率僅為4%~5%,明顯低于其他行業的平均水平。如果沒有一個完善的回收處理系統,如此龐大的廢舊家電將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極大壓力。

德國、荷蘭、日本、比利時、美國等國家從20世紀80年代后期便意識到廢舊電子產品對人類生存環境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因此都陸續出臺了相關的法規,以規范電子產品的生產及回收行為。歐盟在2004年8月實施的《廢棄電子電器設備指令》規定了電子廢棄物的回收標準,要求生產商在2005年8月13日以后負責回收、處理進入歐盟市場的廢棄電子電器產品,并在2005年8月13日后投放市場的電子電器產品上加貼回收標識。2006年7月1日,歐盟又強制實施了《關于在電子電器設備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質的指令》,規定了今后投放歐盟市場的電器和電子產品不得含有鉛、汞、鎘、六價鉻、多溴聯苯和多溴聯苯醚等6種有害物質。這一系列法規無疑對我國家電產品的出口構成一道綠色壁壘。

二、我國對廢舊家電產品的處理方式

目前我國對廢舊電子產品的處理方式仍顯粗放,總結起來有以下三種常見的方式:

1.進入二級市場繼續使用

很多城市居民往往選擇將廢舊電子產品以一定的價格賣給收購舊家電的小商販。經過翻新后轉賣至偏遠的農村等二級市場。這些超過設計壽命期的電子產品不僅會造成電力的浪費以及產生噪聲,更重要的是會對人體健康、生命安全構成潛在威脅。

2.隨意丟棄或流入民間拆解作坊

已達到使用壽命失去使用價值的電子產品,多被視為普通垃圾隨意丟棄或是集中運送到民間的拆解作坊。拆解作坊則通過化學溶解、焚燒等極不環保的手段將電子垃圾中所含有金、銀、銅、錫、鉻、鉑等貴重金屬部件“拆”出來。電子產品中的化學物質經燃燒后會釋放出各種有毒化學物質;許多材料如不經處理就被填埋,將對環境造成長久嚴重的污染。

3.回收利用

目前有個別大型商家如國美、蘇寧推出“以舊換新”等活動,以一定價格回收其舊產品或者在消費者購買新產品的時候可以通過返回舊產品從而獲得一定的折扣。這樣做一方面可以減少企業購買原材料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地維系其現有的客戶群體。不過這種活動目前更多地成為商家的促銷活動,而非一種常規固定的回收制度。

2004年9月,國家發改委出臺了《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回收處理管理條例》的意見征集稿。該意見征集稿以實現環保和循環經濟為目標,提出了建立廢舊家電多元化回收和集中處理體系,實行生產者責任制,對回收處理企業實行資質認證。目前國內很多制造企業都面臨著很大的綠色供應鏈管理的壓力,盡管企業推行綠色供應鏈管理的意識已十分強,但真正把這種意識轉化為實際行動的企業還很 少。

三、家電行業綠色供應鏈的構建模式選擇

家電行業綠色供應鏈正是基于循環經濟的相關理念及研究成果而構建的。循環經濟倡導的是一種與地球和諧發展的經濟模式,它的建立依賴于一組以減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制造(Remanufacture)、再循環(Recycle)為內容的行為原則,簡稱“4R”原則,這是循環經濟區別于其他經濟形態的標志性特征。

根據“4R”的原則,廢舊家電產品經鑒定、分解后可分為四類零部件:第一類為可再利用零部件。當產品報廢時總有一部分零部件的性能相對較好,這部分零部件經過檢測合格后可作為備件使用;第二類為可再制造零部件,通過各種新技術、新工藝,實施再制造加工升級改造成性能等同或高于原產品的再制造產品;第三類是目前無法修復或經濟上不合算的,可通過再循環變成原材料的零部件;第四類是指那些目前無法通過以上方式進行回收利用,只能通過填埋等措施進行安全處理。

在綠色供應鏈網絡中,很重要的一個環節是達到使用壽命的產品的回收問題。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種模式:制造商負責回收、零售商負責回收和第三方負責回收。

美國學者分別對這三種不同的回收網絡的績效進行了研究。在其建立的模型中,包含了以下幾個變量:制造一個新產品所需要的成本,用回收的產品再制造一個新產品所需要的成本,制造商的出廠價,零售商的銷售價以及零售商或第三方回收后制造商支付的轉移價格。∏ij表示i回收的模式下,供應鏈j節點的利益方程。在制造商回收,零售商回收和第三方回收三種模式下,使用M、R、3P分別代表供應鏈上的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以節點的利潤最大化為決策目標,經過計算,得到以下結論:

(1)在三種模式下,產品回收率依次為:rR>rM>r3P。

(2)在三種模式下市場銷售價格p關系是:pR<pM<p3P。因此,市場需求量關系為:DR>DM>D3P。

(3)制造商在三種模式下的利潤關系是:∏RM>∏MM>∏3PM。

由以上結果可見,選用零售商回收模式,產品的回收率高、市場需求大,同時還能滿足制造商的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因此,零售商回收為最佳的回收模式。

四、結語

構建綠色供應鏈對于我國家電制造企業來說,一方面能提高產品在國際中的地位和競爭力;另一方面也能促進我國可持續發展經濟模式的建立。因此,需要我們在借鑒國外發達國家成功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我國相關的政策法規,為真正實現綠色供應鏈的管理模式創立有利的大環境。

作者單位:凌立文華南農業大學信息學院

賴媛媛青島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1]朱慶華.綠色供應鏈管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2]張穎,陳莎,張敦信.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污染現狀及回收治理對策的探討[J].省略, 2005,(6):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