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辯論的認識范文

時間:2023-06-22 09:5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對辯論的認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對辯論的認識

篇1

一 關于變更權的概念、依據與后果

情勢變更情形下一方當事人對合同的變更權,是指在情勢變更情形下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情勢變更原則而取得的單方變更合同的權利。這一權利在性質上屬于形成權;一方當事人可以僅依其單方面的意思而行使它,這一行使只要符合法定條件與程序即可引起合同變更之法律效果,而無須經對方當事人同意與協助。變更權的法律依據是情勢變更原則。該原則是大陸法系國家民法中的一項涉及合同履行的原則;其基本內容是:在合同成立后至其被履行完畢前這段時間內,因不可歸責于雙方當事人的原因而發生情勢變更,致使繼續維持該合同之原有效力對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則允許該當事人單方變更或者解除合同。(注:參見王家福主編:《中國民法學·民法債權》,法律出版社1991年版,第393頁。 )可見這一原則已將前述變更權授予受情勢變更影響的一方合同當事人。在我國,盡管目前尚無一部與合同有關的法律在其中明文規定情勢變更原則;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早在1993年1 月便頒發了《全國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簡稱《紀要》),而這部法律文件的第2 條卻授權我國各級人民法院適用情勢變更原則來處理合同糾紛;這表明在我國受情勢變更影響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享有變更權已為司法機關及其審判實踐所確認。正是《紀要》的效力所及,致使情勢變更在我國目前已成為能夠導致一方當事人取得對合同的變更權、并通過行使這一權利使合同僅依其單方面的意思而變更的唯一法律事實;(注:我國《經濟合同法》第26條、《涉外經濟合同法》第28條與《技術合同法》第23條均明確規定雙方當事人只有在經協商同意后才能變更合同,這三部法律均既未規定情勢變更原則,也未規定其他任何一種能夠導致一方當事人取得合同變更權的法律事實-筆者。)這一變更在實質上卻是將合同有關條款由原來的雙方當事人合意改變成僅為變更者單方的意思,但這一單方意思卻因存在于合同中而同樣對對方當事人有法律約束力!這便是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由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對合同行使變更權所能引起的最應當受到司法機關關注的事實后果。

二 關于變更權的行使對象

情勢變更情形下一方當事人對合同的變更權的行使對象為合同條款。關于合同條款的范圍,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持不同態度。一些國家的法律,為受情勢變更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所有權變更的條款,可以是合同中的任何條款。這一態度是由這些法律籠統規定該當事人可以變更合同來體現的。例如:《南斯拉夫債法》第133 條規定:因情勢變更致使合同目的無法實現,或者合同已顯然不再符合一方當事人的愿望,并且按照一般人的看法在此情況下維持合同效力是不公平的,該當事人可以解除或者變更合同。《匈牙利民法典》第241 條規定:在合同簽訂后因發生情勢變更致使一方當事人的實質性合法利益受到損害,以致影響到雙方之間的持久的法律關系,該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變更合同。由于這兩條法律并沒有將為它們所允許該當事人變更的條款局限在合同中的某些特定條款上,故只能將這些條款解釋為包括合同中的任何條款。而另一些國家的法律,為受情勢變更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所有權變更的條款,僅限于合同中的數量條款。例如:《希臘民法典》第388 條規定:當事人之間在考慮到善意的規則和商業慣例的情況下簽訂了雙務合同后,如果發生情勢變更并因此種變更而使對合同義務的履行對義務人變得過分艱巨,義務人可以請求法官裁量,將義務酌情減少至適當程度,或者解除全部合同。由于這條法律中規定的“減少義務”,顯然僅僅是指減少在履行標的數量與價金數量方面的義務,故只能將為其所允許該當事人變更的條款視為僅限于合同中的數量條款。在這一方面,我國的《紀要》第2 條是這樣規定的:凡因出現情勢變更以致按原合同履行顯失公平時,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按情勢變更原則變更或者解除合同。由此條內容來看,可以認為這部法律文件所仿效的是前面一類國家法律的規定,即為其允許人民法院依據情勢變更原則所變更的條款可以是合同中的任何條款。

盡管《紀要》對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為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情勢變更原則所能夠變更的合同條款的范圍持上述態度,但從情勢變更原則的精神出發來看,可以認為在此情形下能夠為該當事人所變更的條款,只應當是存在于合同中的那些既能夠因情勢變更的作用而致使對其履行會對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但在經過變更后卻又能夠使此點得到避免的條款;從事實狀態角度看,屬于這類條款范圍內的雖并不僅限于合同中的數量條款,但卻只能夠是其中的某些特定條款,而決不可能是任何條款。我國臺灣地區學者史尚寬先生指出:情勢變更原則在變更合同方面的效力,體現為增減給付、延期給付、分期分批給付、同種類給付之變更與拒絕先為給付。(注:參見史尚寬:《債法總論》,臺灣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8年第5次印刷發行,第438—440頁。)在這里,史先生實際上已從動態角度出發提出了他的看法: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為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情勢變更原則所能夠變更的條款,僅限于合同中的數量、期限、方式與標的條款,并且對標的的變更還僅限于將合同的約定標的由同種類物替代。由于數量、期限、方式與標的條款,恰恰屬于既能夠因情勢變更的作用而致使對其履行會對一方當事人顯失公平、但在經過變更后卻又能夠使此點得到避免的條款;因而就在情勢變更情形下為受其影響的一方當事人根據情勢變更原則所能夠變更的合同條款的范圍而言,史尚寬先生的前述看法,無疑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三 關于變更權的行使條件和限制條件

篇2

關鍵詞:人口年齡結構;經濟發展;老齡化;政策

中圖分類號:C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0-01

一、人口年齡結構轉變與經濟增長的關系

1. 人口年齡結構和經濟增長的定義。人口年齡結構是指在一個固定的時期內各個年齡組的人口數量在總人口中的比重,它既是上一時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遷移率等變量綜合作用的結果,又決定了下一階段人口總量、結構的演變方向。人口的分配按勞動能力可分為少兒人口、勞動年齡人口、老齡人口三類,在一些文獻中是以65歲作為分界線,65歲以上的為老齡人口。因此,人口年齡結構的最基本指標包括少兒人口比例——少兒人口占人口總量的比例;勞動年齡人口比例——勞動年齡人口占人口總量的比例;老年人口比例——老年人口占人口總量的比例。

經濟增長的定義有兩種,一種認為經濟增長是國家或者地區生產的物質產品和勞務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的持續增長,另一種認為是人均實際產出的實際增加,經濟增長理論就是研究經濟增長規律和制約因素的理論,其特征是運用均衡分析方法,通過建立各種經濟模型,觀察經濟長期增長的動態均衡條件。

2.人口年齡結構與經濟增長的關系。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少兒撫養率由于出生率的下降而逐步下降,老年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由于少兒撫養率的下降和老年人口比重的上升,總撫養呈下降趨勢。從長時間看,我國的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導致老齡人口的撫養上升幅度快于少兒撫養的下降幅度,使總撫養比重增加,對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的影響。

二、我國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1.新時期人口結構的變化。在人口自然增長率的下降和人均預期壽命延長的共同作用下,人口轉變的過程自然而然引起了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我國目前人口年齡結構狀況,老年人口比重相對于勞動年齡人口和少兒人口較小,但由于出生率持續下降和人均期望壽命的不斷延長,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持續減少。老齡化趨勢正在加快,人口年齡結構正逐步邁向老齡化階段發展。在人口轉變的不同過程中,人口撫養比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也呈現出階段性的變化。

2.人口老齡化及人口負債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我國人口老齡化對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將在近年內逐步顯現,受生育率降低并可能維持低生育水平以及預期壽命增加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老齡化、人口負債將會成為一種社會常態,對社會產生持久的影響。我國是在未富先老的情況下進入老齡社會的,并且我國社會養老保障體系還不健全,所能提供的保障能力還十分有限,社會養老能力亦十分欠缺。多方面因素共同對養老保障體系形成綜合沖擊,社會對養老保障體系的潛在問題存在極大的憂慮。老齡人口是疾病的高發人群,因此老齡化社會對我國的醫療衛生設施及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人口老齡化可能導致我國產業結構出現較大轉變。老齡人口的增多會使更多人從勞動狀態變成退休狀態,使我國的勞動人口比重下降,就會造成稅基縮小,稅收減少,儲蓄率下降,投資率降低等現象。在老齡化成為常態的情況下,必須轉變老齡化觀念,避免將老齡化視為一種不正常的社會態勢,回避現實,一味尋找避免老齡化的對策,而應正視問題,在既有條件的約束下積極解決問題。

三、未來人口年齡結構隱患的治理策略及建議

1.積極老齡化策略的實施。“積極老齡化策略”強調人應在一生中始終能發揮身體、社會、精神等方面的潛能,按自己的權利、需求、愛好、能力參與社會活動,并得到充分的保護與照料。鑒于老年人豐富的經歷和經驗是一筆寶貴的財富,這方面是初入職場的年輕勞動力難以比擬的,因此我們要

樹立老年資源觀,公共政策應靈活定位老年人的社會角色,而不是把他們一律視為需要被供養、被照顧、被救助的對象。為充分發揮老年人這一資源財富,在產業結構轉型過程中,應注重發展適合老年人就業的產業。此舉還有利于避免老年人卷入同年輕勞動就業者競爭的局面。當然,老年人再次就業還可能需要進行必要的少量教育投資。

2.對人口進行優化的政策。為了解決老齡化這個問題,不少研究建議提高生育率,關鍵的解決措施是何時、以何種方式提升總和生育率。在時機選擇上,為避免少兒撫養負擔和老年撫養負擔的疊加,應盡可能避免在旺盛期育齡婦女(20至29歲)人數高峰期改變生育率政策。在提升生育的方式選擇上,可先“雙獨生二”,然后“單獨生二”,最后過渡至一個家庭生育兩個孩子左右,使總和生育率穩定在更替水平。

3.實施生產效率的提高政策。全要素生產率單位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為顯著。因此,為應對人口年齡結構老齡化挑戰,采取提高生產效率方面的各種公共政策就顯得尤為重要。

提高勞動者素質是提升全要素生產率最重要政策安排之一。人口素質已成為影響我國競爭力和創新型發展道路的主要因素,在提高勞動者素質方面,關鍵依賴于教育投入和健康投入兩個方面。在加強和改善教育方面,要繼續增加教育公共投入,并提高教育投入效率,提高人口受教育水平。

由于科學技術水平的直接提升是促使全要素生產率上升的一個關鍵影響因素,因此在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核心戰略政策方面,就要采取一系列鼓勵創新的財政政策、補貼政策、金融政策等公共政策。另一方面,政府還應通過利用基金、貼息、擔保等方式,引導各類商業金融機構支持自主創新以及科研成果的產業轉化。

四、總結

人口年齡結構的轉變導致人口紅利逐漸消失,這在學術界已經形成基本共識, 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人口老齡化問題不斷加重的情況下,必然會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較為突出的負面影響。因此充分研究人口年齡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袁志剛.關于中國“劉易斯拐點”的三個疑問[J].當代經濟,2010(19).

[2]蔡.人口轉變、人口紅利與劉易斯轉折點[J].經濟研究,2010(4).

[3]姜健飛,胡良劍,唐儉.數值分析及其MATLAB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篇3

何謂規律――報業歷史規律及其特性

報業歷史規律像其他規律一樣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指那些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次出現的、具有表象相似性或本質共同性的歷史現象及其內部和外部的本質聯系。揭示歷史規律,是我們透過歷史表象探討其深層因果關系,揭示歷史發展中普遍性、統一性,必然性的努力的表現。對于歷史規律的認識,雖然含有許多主觀因素,如有些曾被認為是歷史規律的東西,后來被歷史證明并非規律另有些曾被認為是偶然現象的東西,后來又被歷史證明是規律。由此可見,歷史規律一方面是人類社會確曾存在過的客觀規律,另一方面又因無法經驗地求得和立即通過實驗加以證明而具有主觀色彩,因此,它與自然規律既有相同處,又有不同處。概言之,報業歷史規律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具有重復性。重復性是歷史規律最基本的一個屬性,也是相同于自然規律的一種屬性,由此也表明了歷史規律的客觀。我們正是對歷史現象的多次重復進行探索,抓住其內在的聯系、證明它是歷史規律,一旦如此,它就在一定時期和一定范圍內形成了。這種規律的重復性在我們報業發展中表現得較為明顯,如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每年對中央和省市“兩會”的宣傳報道,年復一年既形成了制度,同時也形成了規律。

二是具有預見性。如果沒有一定程度上的預見性,就不成其為歷史規律,如唐太宗等總結出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規律,不僅適用于他以后的封建社會,也適用于現當代社會。再如“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這既是科學原理,更是基本規律。這一規律不僅適用于不同社會形態,而且也適用于不同的社會階段。這種預見性對社會歷史發展是這樣,對我們報業媒體的歷史發展同樣如此。例如在媒體發展方面就可以斷言“思路決定出路”,“競爭必然帶來提高”等等。

三是具有層次性。某些歷史規律適用于多種歷史階段,而更多的則只適用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和地區。如“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是有低級向高級不斷演進”等等,都是適用于一切時間和空間的普遍規律,并且在所有規律中是屬于最高層次的歷史規律,如在我們報業媒體“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從業人員已從物質需求不斷向精神需求發展”。這既是一種價值趨向,更是一種規律,這種規律就明顯地帶有層次性。

四是具有不確定性。由于人的主觀限定,有時即使是被揭示出來的歷史規律,也要經由長期歷史發展進程的檢驗,看它是否是歷史規律,尤其是看它在什么層次上,或在什么范圍內是歷史規律。例如過去報紙發行一直是采取郵局代辦發行,并在一定時期內行成了普遍規律。但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以及市場競爭的使然,媒體報紙發行單靠“郵發”已不能滿足媒體事業發展和市場經濟的需要,因此,媒體“自辦發行”、“報郵合作”、依靠“外資公司”、“零售”等發行手段和渠道應運而生,并隨著市場的變化而變化。由此可見,歷史規律有可能被修正、被限定范圍,甚至被否定。

其實,報業歷史規律和其他規律一樣是客觀的,我們既不能創造,也不能消滅,規律總是以其鐵的必然性起著作用。但對于規律我們可以去認識和掌握、可以去運用。

規律成因――報業歷史規律的自然形成

一部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就是人類不斷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歷史,因為人類社會正是在人類自己認識與實踐的矛盾運動中、在一系列的革命和變革的運動中不斷前進的。報業歷史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運動發展變化有著一致性,就其運動發展變化的基本形式來講,是一種不斷運動發展變化的歷史進程,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形式的“革命”。

首先是信息革命。我們認識事物,認識客觀世界,就是通過事物內在矛盾運動釋放出來的信息現象來認識的,信息革命是指我們在認識世界的過程中,感知、反映、接收、傳遞、交流與綜合分析加工處理信息的工具與手段的革命性變革,它使我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提高了,并最終導致了我們認識的革命性飛躍,比如語言、文字、印刷術、電腦、信息高速公路等處理信息的工具和手段的出現,就是這樣的革命性飛躍,就屬于我們所講的信息革命。這種信息革命的作用在我們新聞媒體事業發展中體現得尤為明顯。由于網絡技術的開發和利用,不僅使新聞信息的采編、傳版實現辦公自動化,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也有力地增強了新聞信息的時效性。也正是由于這種信息革命的緣故,才帶來了眾多新媒體如網站、手機報、電子紙等的誕生。

其次是科學革命,科學是我們把握世界的重要方式,科學革命則是指我們認識客觀世界過程中產生的認識上的飛躍,最終表現為新的重大的科學理論的產生和出現,它或者是了錯誤的舊理論;或者是限制了舊理論的適用范圍或說明了它的特殊性;或者是開辟了我們前所未有的一個嶄新的認識領域等等。例如對報業經營理念就從理論上有了一種質的變化認識。過去我們由于受體制機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和影響,對報業經營的認識有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經營活動也只是停留在低層次循環中。現在隨著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發展,對報業經營的認識,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理念上,都賦予了新的內涵。由此,從“媒體經營到經營媒體”、以及“兩分開”理論的出現,都為報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了新的生機。

再次是技術革命。何謂技術革命一一我們改造客觀世界的技術和能力的飛躍就是技術革命。這種技術革命從根本上講,它是來源于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人類把自己獲得的關于對世界科學認識的成果,通過技術革命,轉移到生產和生活中去,從而物化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例如報業媒體的報紙印刷隨著報紙印刷設備的不斷更新換代,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經歷了一次次重大變遷,這種變遷就是革命的變遷,究起原因應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而引起的一次次技術革命。這種媒體印刷的技術革命,不僅有力地減輕了勞動強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明顯地提高了報紙印刷出版的質量等等。

第四是產業革命。產業革命是指對人類社會生產發展產生極大影響和發生歷史轉折的飛躍,是帶有全局性和整個社會生產體系、組織構成的歷史飛躍,是

那些引起整個社會生產組織結構以及經濟結構體系發生本質性變革的歷史性飛躍,例如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媒體事業發展的需要,報業集團的相繼出現,以及為滿足報業集團事業發展而加強產業結構調整等,就是這種曾經引起和正在引起生產方式與經濟發展發生巨大飛躍的產業革命。而這種在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的結合中所形成的產業革命,必然會引起新的經濟周期的到來。從我們報業媒體的實際發展狀況來講,應該說選擇先進的產業變革轉移路徑,既是一次極其難得的戰略機遇,更是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必由之路……

上述四種革命,無論是在人類社會還是在報業歷史運動發展變化中,都是相互包容、互為因果,互相促進的,是密切聯系在一起的,這些革命正是在我們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斗爭中,主體與客體,認識與實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矛盾運動的深刻反映,是上述矛盾運動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必然,并充分體現了我們自己創造自己歷史即報業發展的歷史軌跡。

規律形式――報業歷史規律的辯證運動

報業歷史發展規律存在于人類社會的辯證運動之中,報業歷史發展規律和人類社會的辯證運動一樣具有各種表現和特點,大致來說,具有以下幾個大的方面。

首先,報業歷史的多樣性和統一性。報業歷史運動的統一性是指報業形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一種普遍的規律性,也就是貫穿于同類歷史現象中的共性。報業歷史運動的多樣性是指同一類型的報業形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常常因時而異、因人因地而異,呈現出氣象萬千,各不相同的個性。任何一個具體的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只能出現一次,而不能再次出現,報業歷史運動的這種多樣性,反映了報業歷史運動具有相同或相似于自然界一切的巨大創造力和人類社會內部及其復雜的矛盾斗爭。正是這種無限的創造力和復雜的矛盾斗爭,使報業歷史也呈現出紛繁復雜,千變萬化。而報業歷史的同一性和多樣性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的關系,他們之間是辯證統一的。報業歷史的統一性存在于多樣性之中,而多樣性表現著報業歷史的統一性,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結合體,我們續修《報業志》認識報業歷史發展規律。就應該從報業歷史發展的多樣性中尋求統一性,又用這種統一性去說明千變萬化的報業歷史過程和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

其次,報業歷史的現象和本質。任何歷史過程、歷史人物、歷史事件,都具有現象和本質兩個方面。歷史現象是歷史運動的外部聯系和表面特征,是歷史本質的外部表現。同時還具有具體性、生動性、特殊性和偶然性等特點。而歷史的本質則是指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根本性質,也就是構成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各種要素的內在聯系。這是由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本身所包含的重要矛盾構成的。歷史的現象和本質是既獨立又統一的。歷史本質在歷史的主要矛盾沒有解決之前是不變的,因此是相對穩定的歷史現象則要隨著外在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是多變易失的。歷史本質深藏于歷史的內部,只有靠抽象思維才能把握;歷史現象則是表面的,因此是可以以人們的感官所感知的。例如前些年報業媒體普遍出現過報紙版面改版、擴版問題。這只是報業歷史發展當中的一種現象,而現象總是本質的表現。因此,我們只有透過現象才能看到本質,這種本質就是因媒體自身發展和社會需要而采取的一種舉措。

第三,報業歷史發展的漸變和突變,報業歷史運動的軌跡,如果從縱向來考察的話,我們就會發現,歷史是一個漸變和飛躍、局部倒退和整體上升的辯證運動過程。報業歷史運動和其他一切事物運動一樣,存在著量變和質變的辯證統一,這種辯證統一在歷史運動中就表現為漸變和飛躍兩種形式。歷史的漸變是歷史運動處于量變階段的運動形式;歷史的突變是歷史過程在漸變基礎上所發生的根本性質的變化。當然,歷史的突變又分為全局性的突變和局部性的突變,總之,歷史的漸變和突變是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轉化的。例如我省大眾報業集團旗下的齊魯晚報,綜合實力被國家權威機構評估后,在全國晚報類前20強中排第三名,這既是一種實力和榮譽的象征,也是一種層次和境界的躍升。這種評估似乎對于齊魯晚報來說固然是在一夜之間的“突變”,但實則卻是齊魯晚報自1988年創刊以來,勇于拼搏,不斷進步的結果。這種結果既是一種量的積累,也是一種“漸變”的過程,因為漸變為突變提供了準備,而突變則是漸變的結果,當然,突變之后又會開始新的漸變,由此可見,報業歷史就是在這樣不斷地由漸變轉化為突變,再有突變轉化為漸變的反復過程中向前發展的。

第四,報業歷史發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在報業歷史的發展中,又存在著必然性和偶然性。必然性是事物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確定的趨勢偶然性則是事物發展過程中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可以這樣出現,也可以那樣出現的不確定的趨勢。事物內部的本質聯系引起必然性,而事物內部的非本質聯系和事物的外部聯系則引起偶然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必然性決定事物發展的前途和方向,居于主導地位而偶然性最多只能起到加速或廷緩的作用,只能是量的介入,在事物的發展中僅出于從屬地位。例如我國報業集團的的出現,并非只是一夜之間的一種偶然現象,而是我國媒體發展過程中一定要發生的不可避免的確定的趨勢。因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和媒體經營發展、以及國內外媒體生態環境改變的主客觀需要,走集團化發展的道路勢在必行。

篇4

【關鍵詞】網絡群辯論;數學預習;教學智慧;有效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 (2014)16-0035-03

辯論是指持不同意見的雙方或多方之間針對同一類事物或同一個問題(即同一論題)所進行的思想交鋒,也就是辯論雙方(或多方)不但有著共同的話題,而且有著不同意見,才可能引起思想的激烈交鋒。網絡中的“群”是一種即時、為多人交流的服務工具。通過群聊天,大家可以及時交換思想,共同進步。在網絡中進行群辯論,比較方便、及時,能把全國各地的很多持相同意見的人聚在一起進行辯論,豐富大家的認識,從而成為提升教師教學智慧的有效方法和策略。現以我作為正方一辯曾參與的一次小學數學教學群的辯論活動“小學數學學科,預習利大還是弊大?”為例,談談如何通過群辯論提升教師的教學智慧。

一、群辯論前,充分認識預習

為了取得較好的辯論效果,我按照尋求理論支持、收集典型案例、擬定反駁材料等三方面做了一些準備,對預習的方法、作用以及學生預習后教師怎樣教等知識有了深刻認識。

尋求理論支持就是做好“數學學科應該提倡預習”的理論準備,即收集數學課程標準中關于預習的相關要求和表述;收集中外教育專家和教育專著關于預習意義的權威闡述;收集小學生預習對后續學習的意義;收集數學知識結構特點有利于學生預習實施的理論支撐;收集數學教材有利于學生預習的分析材料等。目的是鮮明地提出學生先預習的優點多,非常有意義、有必要。經過努力,我找到了教育專家支持預習的理論(如預習是合理的“搶跑”等),找到了教學實踐中堅持預習的學校典型——杜郎口中學(杜郎口人堅持“沒有預習的課不準上,預習不好的課不能上”)和洋思中學(先學后教),找到了教材有利于學生預習的分析性理論,還從學生的長遠發展等角度找到了相關理論。

收集典型案例就是準備一些反映教師在學生預習后進行教學的典型案例,尤其是針對同一內容的“先預習后教學”與“無預習直接教學”的對比式案例。如果學生不預習,教師會怎樣引導學生探究;學生預習了,教師該如何教,并且效果比較好。通過對比,突出預習能提高課堂效率,從而說明預習的必要性。我把著名特級教師錢守旺老師執教的經典課例——“百分數的意義”(學生預習后進行教學的典型案例)進行了深入分析,并與其他教師執教的“百分數的意義”進行比較,得出預習后的教學容量大,能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更能培養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的結論。一句話,找出能充分說明預習后的課堂教學同樣精彩的“重磅炸彈”。

擬定反駁材料就是針對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準備一些反駁材料。反方可能提出的觀點,如:先預習后教學會沖淡學習興趣;先預習后教學可能會忽略認知盲點;先預習后教學可能會淡化探索過程……每一點我都準備了反駁材料。比如分析反方為什么反對預習,我是這樣準備材料的:教師怕學生預習,主要是擔心學生預習會給課堂教學組織增加難度,教師希望按照自己課前的預設進行教學,使學生鉆入一個又一個預設好的“精彩圈套”,使課堂呈現熱烈的教學場景,其實質是凸顯教師的主導作用,有可能會忽視學生的主體作用和學習起點。

二、群辯論中,深刻認識預習

辯論時,除了我準備的內容,其他正方辯手也準備了很多材料,并且和我的材料不同,他們的發言給了我很多啟迪,使我對預習的認識更深刻。同時,我對辯論的技巧和方法也有了進一步認識。

雙方陳詞時,我對預習的意義有了進一步認識。從埃德加富爾(《學會生存》的作者)提出的學會預習能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奠定基礎,從美籍華人、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提出的學生應具有的14種能力中發現最首要的一種能力就是課前預習能力,從邱學華老師的“先試后導、先練后講”的嘗試教學模式和洋思中學的“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實驗中,從自己孩子的學習實踐中,從自己平時的觀察中……都能發現預習在教學實踐中已經被廣泛應用,并且能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領悟能力。

相互盤問時,我對預習后如何教學有了進一步認識。針對反方提出的問題,我方教師進行逐一解釋,在解釋中我對預習又增加了認識。比如反方教師提出:學生預習后,事先知道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教師如何引導他們探究、體驗策略的多樣化?我方教師指出:預習后的教學,基于學生對教材內容結構已初步了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果探因地探究,可以提出更加開放、更富有挑戰性的問題——為什么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引導學生親歷更深刻的思辨、探究過程,從而積累更加豐富的探究體驗。因此,先預習再教學不僅不會淡化探索過程,反而有利于深化探究過程。

自由辯論時,我對預習的方法和內容有了進一步認識。反方認為低年級學生難以預習。我方辯友從自己教學實踐的角度指出,低年級學生可以在教師或家長的指導下預習,這樣預習的效果才顯著。反方指出預習是在課前,自學可以在課中;洋思中學和嘗試教學法都是課堂中的自學,學生按照“自學提綱”學習,和預習有著本質的區別。我方辯友立即指出預習不僅是看課本、做習題。調查、實驗、制作等都是預習,如到儲蓄所了解哪種儲蓄獲利更多等。另外,培養預習能力是一個漸進過程,對不同年級的學生要區別對待,教師應加強預習的研究與實踐,實現師生共長,構建有效課堂。

最后總結時,我對預習的作用有了進一步認識。首先,預習是學生對新課學習前獨立對新知識進行的準備性學習,是課堂教學的前奏和序曲,預習可以使學生明白本節課知識的重、難點,找到自己的困惑,學生如果能在教師引導下養成良好習慣,能終身受益;其次,預習不只是單純的閱讀數學課本,而是學習個體的一種 獨立的探索活動,是訓練學生個體發展的一種有效渠道,學生一旦掌握了學習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最后,學生預習后,課堂更動態、更難把握,教師的學情分析也應該更全面、更深刻,必須根據教學內容與學生實際靈活選用教法、設計合理的教學過程,把學生的數學思維引向深入。

三、群辯論后,辯證認識預習

辯論后,我進行了反思。反方認為預習會禁錮學生的思維,因為小學生常常只會順勢思考現有的解題思路,對照例題依葫蘆畫瓢模仿完成預習任務,而不會再去想別的思路;反方認為預習會妨礙教師的進步,因為教師的問題學生都已經知道了,回答很順溜,就會為完成教學任務而忽視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教師自己的發展……思考一下反方的觀點,教師要思考的是學生真的會了嗎?學生會了,教師該怎么辦?這樣,我對預習就有了比較科學的辨證認識。

反方的觀點其實就是要我們注意避免學生預習后教師應該注意的一些地方。事實上,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決定了有些學生的預習過程往往是“囫圇吞棗”般的不細致,或者是“走馬觀花”、“蜻蜓點水”般的不深入。面對學生預習的實際情況,我們要認真梳理學生的已知、分析學生的未知,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智慧引領,將學生零散的、淺顯的認知構建成系統的、深刻的、合理的認知,才能實現有效乃至高效的課堂教學。對學生能自行掌握的簡單知識,教師就應做出針對性地梳理、使學生學以致用;對學生還沒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的知識,教師就要站在學生發展的高度,引領學生探究算理,在彰顯過程性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幫助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數學知識;引領學生操作探究,溯本求源,幫助學生弄清公式、概念的來由,使學生真正理解并掌握公式、概念;引領學生進行比較、使學生深化理解并掌握所學知識;引領學生聯系生活,用預習所學的知識分析和解釋身邊的數學,既能幫助學生把預習的知識“格式化”,又能幫助學生把預習的知識“生活化”,使學生學得有理、有據、有序、有趣。

篇5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碰到一些學員在寫好畢業論文后,對還要舉行畢業論文答辯不很理解,對參加畢業論文答辯的態度也不那么積極。因此,有必要對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和意義先作一討論。

一、什么是畢業論文答辯畢業論文答辯是答辯委員會成員(以下簡稱答辯老師)和撰寫畢業論文的學員面對面的,由答辯老師就論文提出有關問題,讓學生當面回答。它有“問”有“答”,還可以有“辯”。答辯是辯論的一種形式,辯論按進行形式不同,分為競賽式辯論,對話式辯論和問答式辯論。答辯就是問答式辯論的簡稱。與競賽式辯論相比,論文答辯有以下幾個特點:1.答辯具有明顯的不平等性。首先,人數不對等。畢業論文答辯組成的雙方人數是不平等,參加答辯會的一方是撰寫論文的作者,只有一個人。另一方是由教師或有關專家組成的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人數有3人或3人以上。一般地說,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始終是處在主動的、審查的地位上,而論文作者則始終處在被動的、被審查的地位上,并且雙方的知識、閱歷、資歷、經驗都方面都相差懸殊。2.答辯委員會具有雙重身份。競賽式辯論除了參加辯論的雙方外,還設有專門的裁判,即有個“第三者”對辯論雙方的高下是非作出評判。而論文答辯雖然也要作出評判,但它不是由特設的裁判員來評判,而是由參加答辯會的一方——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對另一方即論文作者的論文和答辯情況作出評價。可見在畢業論文答辯會上,答辯老師是具有雙重身份的:既是辯論員,又是裁判員。3.畢業論文作者的答辯準備,范圍廣泛。為了順利通過答辯,畢業論文作者在答辯前先需要作好充分準備。然而,畢業論文答辯會上的題目是由參加答辯會的一方——答辯老師根據另一方提供的論文擬就的,所要答辯的題目不是一個,而是多個,一般是三個或三個以上,并且答辯小組擬就的題目對另一方——論文的作者事先是保密的,到答辯會上才亮出來。答辯老師提出問題后,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讓學員即論文作者獨立準備一段時間(一般是半小時以內)后再當場回答;另一種情況是不給學員準備時間,答辯老師提出問題后,學員就要當即作出回答。因此,雖然在舉行論文答辯會以前,學員.也要為參加答辯會作準備,但難以針對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因為事先不知道)作準備,只能就自己所寫的論文及有關的問題作廣泛的思考和準備。(這個問題將在本章第二節詳細討論)4.表達方式以問答為主,以辯論為輔。論文答辯一般是以問答的形式進行,由答辯委員會成員提出問題,論文作者作出回答。在一問一答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出現作者與答辯委員會成員的觀點相左的情況,這時也會而且也應該辯論。但從總體上說,論文答辯是以問答的形式為主,以不同觀點的辯論為輔。

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對于組織者——校方,和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是不同的。校方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簡單說是為了進一步審查論文,即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論述到的論題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自己獨立完成等情況。第一,進一步考查和驗證畢業論文作者對所著論文的認識程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是高等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一。一般說來,從學員所提交的論文中,已能大致反映出各個學員對自己所寫論文的認識程度和論證論題的能力。但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問題沒有充分展開細說,有的可能是限于全局結構不便展開,有的可能是受篇幅所限不能展開,有的可能是作者認為這個問題不重要或者以為沒有必要展開詳細說明的;有的很可能是作者深不下去或者說不清楚而故意回避了的薄弱環節,有的還可能是作者自己根本就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等等。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提問和答辯就可以進一步弄清作者是由于哪種情況而沒有展開深入分析的,從而了解學員對自己所寫的論文的認識程度、理解深度和當場論證論題的能力。第二,進一步考察畢業論文作者對專業知識掌握的深度和廣度是組織畢業論文答辯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二。通過論文,雖然也可以看出學員已掌握知識面的深度和廣度。但是,撰寫畢業論文的主要目的不是考查學員掌握知識的深廣度,而是考查學員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和鍛煉進行科學研究的能力。學員在寫作論文中所運用的知識有的已確實掌握,能融會貫通的運用;有的可能是一知半解,并沒有轉化為自己的知識;還有的可能是從別人的文章中生搬硬套過來,其基本涵義都沒搞清楚。在答辯會上,答辯小組成員把論文中有闡述不清楚、不祥細、不完備、不確切、不完善之處提出來,讓作者當場作出回答,從而就可以檢查出作者對所論述的問題是否有深廣的知識基礎、創造性見解和充分扎實的理由。第三,審查畢業論文是否學員獨立完成即檢驗畢業論文的真實性是進行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之三。撰寫畢業論文,要求學員在教師的指導下獨立完成,但它不像考試、考查那樣,在老師嚴格監視下完成,而是在一個較長的時期(一般為一個學期)內完成,難免會有少數不自覺的學生會投機取巧,采取各種手段作弊。尤其是像電大、函大等開放性大學,學員面廣、量大、人多、組織松散、素質參差不齊,很難消除捉刀、抄襲剽竊等不正之風的出現。指導教師固然要嚴格把關,可是在一個教師要指導多個學員的不同題目,不同范圍論文的情況下對作假舞弊,很難做到沒有疏漏。而答辯小組或答辯委員會有三名以上教師組成,鑒別論文真的能力就更強些,而且在答辯會上還可通過提問與答辯來暴露作弊者,從而保證畢業論文的質量。對于答辯者(畢業論文作者)來說,答辯的目的是通過,按時畢業,取得畢業證書。學員要順利通過畢業論文答辯,就必須了解上述學校組織畢業論文答辯的目的,然后有針對性的作好準備,繼續對論文中的有關問題作進一步的推敲和研究,把論文中提到的基本樹料搞準確,把有關的基本理論和文章的基本觀點徹底弄懂弄通。

三、畢業論文答辯的意義通過答辯固然是大學畢業生參加畢業論文答辯所要追求的目的。但如果大學畢業生們對答辯的認識只是局限在這一點上,其態度就會是消極、應付性的。只有充分認識畢業論文答辯具有多方面的意義,才會以積極的姿態,滿腔熱忱地投入列畢業論文答辯的準備工作中去,滿懷信心地出現在答辯會上,以最佳的心境和狀態參與答辯,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和水平。第一,畢業論文答辯是一個增長知識,交流信息的過程。為了參加答辯,學員在答辯前就要積極準備,對自己所寫文章的所有部分,尤其是本論部分和結論部分作進一步的推敲,仔細審查文章對基本觀點的論證是否充分、有無疑點、謬誤、片面或模韌不清的地方。如果發現一些問題,就要繼續收集與此有關的各種資料,作好彌補和解說的準備。這種準備的過程本身就是積累知識、增長知識的過程。再說,在答辯中,答辯小組成員也會就論文中的某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或者提供有價值的信息。這樣,學員又可以從答辯教師中獲得新的知識。當然,如果學員的論文有獨創性見解或在答辯中提供最新的新鮮材料,也會使答辯老師得到啟迪。這正如一位外國學者所說的:“如果我們彼此交換想法,本來各自只有一個想法,而現在大家都有幾個想法,因此一加一就等于四了。”第二,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生全面展示自己的勇氣、雄心、才能、智慧、風度和口才的最佳時機之一。畢業論文答辯會是眾多大學生——包括已走上工作崗位的電大、函大學生——從未經歷過的場面,不少人因此而膽怯,缺乏自信心。其實畢業論文答辯將是大學生們在即將跨出校門、走向社會的關鍵時刻全面展示自己的素質和才能的良好時機。而且畢業論文答辯情況的好壞,對于國民教育的大學生來說,影響的不僅僅是畢業論文的成績,而且還很可能影響工作分配的去向。人生能有幾回搏?畢業論文答辯就是大學生們的一次重要拼搏。大學生們應該用自己的拼搏,為今后自己的發展奠定基礎,為組織上合理分配自己的工作提供依據。對于在職學習的函大、電大畢業生來說,雖然通過畢業論文答辯來改變工作崗位的機會較少,但它也是人生中二次難得的經歷,一次最寶貴的體驗。所以,大學畢業生們對畢業論文答辯不能敷衍塞責、馬虎從事,更不可輕易放棄。第三,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生們向答辯小組成員和有關專家學習、請求指導的好機會。畢業論文尤其是學位論文答辯委員會,一般是有較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高專業水平的教師和專家組成,它們在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一般是本論文中涉及的本學科學術問題范圍內帶有基本性質的最重要的問題,是論文作者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卻又是論文中沒有闡述周全、論述清楚、分析詳盡的問題,也就是文章中的薄弱環節和作者沒有認識到的不足之處。通過提問和指點,就可以了解自己撰寫畢業論文中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研究其他問題時的參考。對于自己還沒有搞清楚的問題,還可以直接請求指點。總之,答辯會上提出的問題,不論作者是否能當場作出正確、系統的回答,都是對作者一次很好的幫助和指導。第四,畢業論文答辯是大學畢業生們學習、鍛煉辯論藝術的一次良機。在當今社會,人們愈來愈認識到,能言善辯是現代人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一個人如果掌握了高超的辯論技巧,具有雄辯的口才,他在事業上,在人際交往中就會如魚得水,左右逢源、逢兇化吉、遇難呈樣。正因為如此,自古以來那些胸懷大志的人,都非常重視辯論素質的訓練和培養,把擁有精湛的辯論藝術視為其事業成功的得力臂膀。市場經濟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能言善辯更是競爭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在學校擅長交際、善言能辯的學生要比一個成績優秀但性格孤僻內向的學生被聘用的機會多,在社會上成就事業的可能性更大。既然善于辯論,在一個市場經濟社會里這么重要,我們的大學生就應抓住每一個學習辯論的機會。畢業論文答辯就是大學畢業生學習、提高辯論技巧和辯論藝術的重要機會。畢業論文答辯雖然以回答問題為主,但答辯,除了“答”以外,也會有“辯”。因此,論文答辯并不等于宣讀論文,而是要抓住自己論文的要點予以概括性的、簡明扼要的、生動的說明,對答辯小組成員的提問作出全面正確地回答,當自己的觀點與主答辯老師觀點相左時,既要尊重答辯老師,又要讓答辯老師接受自己的觀點,就得學會運用各類辯論的技巧。如果在論文答辯中學習運用論辯技巧獲得成功,就會提高自己參與各類辯論的自信心,就會把它運用到尋找職業或工作的實踐中去,并取得成功。

篇6

2001年,寧波大學第三屆“移動杯”辯論賽已經于11月27日在錦繡小劇場拉下帷幕,外語學院、工學院和理學院分獲一、二、三名。但辯論的意義不在于結果,而在于過程的精彩和由此引發的思考。為此,我采訪了辯手、觀眾和組織本次辯論賽的老師。令人欣慰的是,我們都在用一種非常負責的態度在思考和探索。

一.希望篇:辯論,仍是校園中一道迷人的風景

沒有思考,就沒有思想,沒有思想,就沒有希望。而辯論自古以來就是激發這種思考的有效形式。從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到“真理標準”的大討論,爭辯,往往能促成一種時代的精神的飛躍。于是寧大辯論賽應運而生,成為校團委、學生會每兩年舉行一次的傳統品牌活動,其目的就是為了激發理性的思考,提供展示人文素質的舞臺,為創建校園文化形成一種導向。

在知識經濟時代,思想多元化的大背景下,在對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要求越來越高的情況下,舉行辯論賽具有明顯的現實意義和教育意義。

辯論以“人·社會·世界”為主題,涉及了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個領域。從當今社會保爾、蓋茨誰更重要,到西部開發要引資還是引知,從腐敗的根源是人性的弱點還是制度的缺陷,到環保問題的解決主要靠道德還是法律,許多辯題充滿了人文關懷和理性思考,要求學生跨專業、跨學科、全方位、多角度地思考辯題,為同學們全面深刻地認識世界提供了一種機會。

辯論是展示漢語言文化的良好手段,要求同學們學會表達、善于表達,在感受漢語的魅力后,激勵著大家去學好、用好祖國語言。辯論是一種弘揚民族文化的有效形式。

辯論的教育意義很明顯。首先,觀眾的參與熱情和水平提高了。賽場內座無虛席,很多同學從預賽一直看到決賽,都說收獲不少。提問階段,場面熱烈,許多問題一針見血,如在決賽“現代化是疏遠還是拉進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中,當雙方辯友大談工具現代化時,觀眾提出:“精神文明的現代化算不算現代化?”這不僅僅是對辯論的認可,更是大家對“人·社會·世界”的關注和思考。其次,有些點評老師分析透徹,從破題立論到總結,從邏輯、技巧到風度,深入淺出,讓辯手和觀眾們恍然大悟,其意義遠不止對一場辯論的點評,而成了一堂具體生動的辯論藝術分析課。

辯論有助于校園人文精神的形成。在比賽中,涌現出了不少老師、同學比較欣賞的辯手,如外語學院的倪治奇、理學院的蔣俊、法學院的劉璇、國交學院的李翀等,他們以良好的風度、廣博的知識、幽默機智的語言、敏捷的思維,讓人感受到了辯論的藝術,鼓舞著廣大同學去擴充知識、訓練思維、鍛煉口才、培養風度。

采訪中,大家都表示非常喜歡辯論這種形式,有的同學甚至提議:“舞會可以每周有,辯論賽為什么不能每周都搞呢?”

二.問題篇:我們懂辯論嗎?

“堂堂大學生,怎么不懂辯論?”但是事實告訴我們,我們還不懂辯論。這正是被采訪的老師、辯手和觀眾認為本屆辯論賽不是很成功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辯手。從整體來看,辯手水平較低。尤其表現在辯風上。“這哪里是辯論呀,簡直就是潑婦罵街”觀眾如是說。“我們可以輸在立論上、邏輯上,但決不能輸在風度上。”上屆最佳辯手駱梅英語氣中肯。辯論畢竟不是吵架,它是一種包含著智慧和風度的高尚的語言游戲。它應該讓人有認識上的提高、精神上的享受,而不是讓人覺得精神緊張、心跳加速,頭腦中卻一片空白。氣勢洶洶、咄咄逼人與辯論無關。外語學院三辯倪治奇說得好:“辯手好比劍客,一身殺氣、劍出如虹、鋒芒畢露固然厲害,但是一根恩掛鉤可低于無形之中,以德服人的劍客,才是一個真正的高手。”這種境界,需要文化的滲透,精神的升華,而我們缺的正是這些。在語言上,有些辯手普通話不準,語速太快,讓仍按收不到普通話的字正腔圓、落地有聲;在知識上,面不夠寬,掌握的準確程度不高;在態度上,急功近利,缺少了科學和嚴謹,為達到目的,不惜編造數據、名言;破題不夠深,是很多好的辯題達不到應有的效果;臨場反應能力欠缺,只會照本宣科地讀稿,碰到關鍵問題,卻總是回避,尤其在盤問階段。雖說這是一種技巧,但辯論賽畢竟不是提問賽,我們更重視敢爭敢辯的膽識,使得“辯”有針對性,“論”有堅韌型,如此,真理才能越辯越明。

其次是觀眾。大家認為,辯手要講風度,觀眾也不能少。有話要好好說,別以為讓辯手難堪便是高明。組織者認為寧大學生的心胸欠寬廣,對辯論的意義沒有完全理解,太注重結果,缺少客觀分析,哪兩個學院比,就以哪兩個學院的學生為主,有時還有瞎起哄。這不能說明你的集體榮譽感有多強,卻可看出你的素質不太高。掌聲是對辯手智慧的贊賞,笑聲是對辯手幽默的肯定。辯論賽不僅僅是結果之爭,更是辯手與辯手、學院與學院的文化的較量。

對主席,大家覺得主席的素質有待提高。主席市場上的總指揮,宣布規則、調動氣氛、控制場面,責任重大。可我們的主席卻沒有充分發揮作用。而且觀眾希望主席對辯題也進行一些思考,能作一些客觀的背景介紹。

在活動組織上,老師坦言,考慮欠周全,宣傳還不夠,把辯論當作品牌活動來搞,卻體現不出其精品性。各學院的老師、同學重視程度還不夠。各隊基本上沒有指導老師,雖說這體現了學生的“原創性”,但也造成了破題不深、邏輯不嚴,削弱了辯論的影響。辯手認為賽制安排上有些不妥,如輪空制,降低了公平度。辯題新穎度不夠,很多都是別人辯過的,倘若能以寧大自身的發展來出題,可能會更具現實意義。

以上問題不論對誰,都是中肯的。盡管有些苛刻,盡管解決這些問題需要付出相當大的努力,相當長的時間,但我們沒有理由因此就回避它們,這不僅僅是為了辯論。

三.思索篇:由辯論賽看校園文化

篇7

一、辯論是挖掘孩子潛力的“挖掘機”

“最近發展區”是維果茨基社會文化理論的一個亮點,他提出知識建構的潛力取決于一個人。“最近發展區”的發展,“最近發展區”的充分發展又依賴于他與周圍人和環境的相互交往。由于有成年人的指導和同齡人之間的相互協作,一個人的技能可以比只靠自己孤軍作戰高出一籌。那么,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我們可以用“辯論”這一手段,為學生創造一個適宜發展的環境,因為有教師或學生提供支持、交流、指導和互助。在這樣的環境里,學生能完成平時不太可能完成或不能獨自完成的學習任務。再者,辯論能真正推動學生與文本進行零距離對話,在虛心涵詠、感悟品味、言語交鋒中提高感悟水平,發揮智慧潛能,展現獨特個性,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在辯論這一形式中“無痕”地不知不覺地得到提高。

在教學《落花生》一課時,有一個重點句:“花生的好處很多,有一樣最可貴:它的果實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的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筆者在引導學生理解、體會這句話時,一些同學就說了:像桃子、石榴、蘋果那樣,把鮮紅嫩綠的果實高高的掛在枝頭上,使人一見就生愛慕之心難道不好嗎?現在這個社會,誰不愛外表美,外表美有錯嗎?外表美不好嗎?難道誰都得像花生一樣,藏而不露,把果實埋在地里,那豈不累死!我一聽,愣在那里,心想:現在的學生想法真奇怪,但是人家說得對呀,沒錯呀!而且想法特別新穎,應加以鼓勵。那么該如何引導呢?于是,筆者讓學生以“我們需不需要外表美?”為題,進行辯論。學生在辯論的過程中,他們的一些觀點還需要商榷,但他們的一些觀點還是很有創意的,是應該加以鼓勵的。經過一場辯論會,他們對《落花生》一課的理解更深了。

二、辯論是課堂出現爭議時的“緩沖劑”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體驗和理解,當學生出現一些獨特體驗,甚至一些偏激想法時,我們應該怎么辦――辯論。辯論可作為班級出現爭議時的“緩沖劑”,通過辯論讓大家各抒己見,通過辯論引導大家統一認識,使學生的意見不至于偏頗,甚至可以杜絕一些極端的論點和思想,把學生的“偽求異思維”引導到正軌。在上《舍身炸暗堡》這篇課文教到第七自然段時,突然教室一角傳來了一個尖銳的聲音“真傻”!整個課堂氣氛突然凝住了,傻嗎?筆者立即意識到學生的認識出現偏差,如何遏制這種偏差,這時筆者靈機一動,在黑板上出示辯題:傻嗎?

正方:不傻

反方:真傻

通過辯論,同學們深刻明白了在沖鋒號吹響,喊殺聲由遠而近,在許多同志倒下棲牲的萬分緊急關頭,炸毀暗堡拉導火索是他唯一的選擇,這時候已經顧不了家人了,得到了千萬人的尊敬,千萬人的佩服,他的犧牲很有價值,并不是白白送了性命。

三、辯論是閱讀平臺上的“助推器”

篇8

根據剛剛過去的一年的學藝部的工作,我們對工作中的成績要繼承和發揚,對工作中的問題要有清楚的認識,并揚長避短,進行全面的總結,并制定接下來一年的工作計劃如下:

(一)招新:

在新生軍訓結束后,根據國貿系團學會統一部署進行招新。在招新前即進行好宣傳的策劃事宜。畢竟剛入學的新生對方方面面并不了解,所以怎樣從感情上讓新生對我們工作產生極大的熱情和興趣是今后開展好工作的關鍵。

在招新中除像以往一樣招收學藝部干事外,擬招收系辯論隊隊員。屬與學藝部平級組織(一人即可是學藝部干事也可是辯論隊隊員),根據初期報名人數靈活進行面試與篩選。后成立國貿系辯論隊。擬在系辯論賽開始前即開始進行培訓。

(附:計劃:每周進行一次全體培訓,除辯論隊隊長外,至少一名系學藝部副部以上干部出席。初期培訓內容為對辯論賽系統的了解,主要目的是使隊員對于辯論賽有全面的了解認識,并培養其對于辯論的熱愛和責任感使命感,以及整個團隊的凝聚力建設。在辯論賽開始后,擬將幾個班的成員分成小組分派老辯手對口進行私下知道,不再做統一要求。并根據當周比賽時間安排至少召開全體例會一次,對出現的問題進行總結并指導以后的工作。在這級階段的工作中,對于辯論隊要再次進行篩選,結果由學藝部和辯論隊商議得出。在各班比賽中表現突出卻不是辯論隊成員者將其吸收進辯論隊,以不斷優化整個團隊。在系比賽結束后,經過多輪篩選,辯論隊雛形已基本確定。在做短暫休整之后,即積極投入到全隊的訓練當中,為今后參加院辯論賽能夠取得好的成績打下基礎。這一階段的培訓主要以模擬賽為主,以實戰來增加經驗并在各模擬賽中發現并解決問題。各階段擬邀請院辯論隊各級辯手,及07級院最佳辯手和我系07級辯論隊辯手進行系統指導,采取輪流“授課”的方式進行。)

(二)辯論賽

活動前先寫好策劃書,內容有關活動宗旨,口號,主題,日程。

擬基本框架如下:

一、前期活動階段

為確保辯論賽順利展開,應做好辯論賽的宣傳,動員,報名名單整理,辯題搜集,評委嘉賓邀請等基礎工作。

(1)充分發揮宣傳部的作用,利用海報為主要宣傳形式,在整個學院展開宣傳工作。由學藝部成員及時聯系到各班,要求學藝部成員積極配合學藝股長工作,動員班級同學參加,并于把報名匯總名單交到副部長處。

(2)辯題搜集。辯題的搜集要緊緊圍繞大學校園和社會熱點問題,要讓同學們都有話可說,有理可循,另外可同時搜集一些比較新穎的辯題。

(3)評委嘉賓的邀請。鑒于參加比賽隊伍的預期數量太大,評委嘉賓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學生為主,在復賽以后可以邀請老師和書記等作為評委。

二、賽前準備階段

(1) 比賽抽簽。

(2)每日以海報、通知、口頭傳達等形式將比賽時間場地告知同學。

(3)在學院網站開辟辯論賽專版,有關比賽的最新消息。

(4)請記者團積極配合,做好報道宣傳工作。

三、 比賽具體規則:

一、賽制

比賽分為初賽、復賽、半決賽和決賽。

1.初賽采用淘汰制

2.初賽獲勝各班進入復賽,復賽仍為淘汰制

3.最后勝出的4只隊伍進行半決賽和決賽

篇9

反方:**大學真理不會越辯越明

主席:今天進入大決賽的兩支隊伍可以說是身經百戰的辯論精英,他們在過去的7天里,經過一場又一場的激烈辯論,終于過關斬將取得了決賽權。相信在今天下午,他們一定會使出渾身解數,讓大家享受一場語言的享宴。 BR>

規范陳詞。

正方一辯:謝謝主席,各位評委,各位來賓,對方辯友,大家好。為政論政,在商言商,辯論會自然要涉及到辯。今天我方的立場是真理越辯越明,真理是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所謂辯則是以一定的邏輯基礎為規則,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的方式與不同的觀點交流、交鋒,而明即清楚明晰。真理越辯越明就是說真理在與其他思想的論辯中更加清晰明白。人類的歷史是追求真理,探索真理,傳播真理,進而擺脫蒙昧、無知、愚笨的歷史。我們熱愛真理,敬仰真理,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然而,認識真理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它是一個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過程。在這一個過程中,辯論是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人們為了尋求真理,要同無知辯,同偏見辯,向未知挑戰,與荒謬斗爭,同強權抗衡。俗話說:鼓不敲不響,理不辯不明。人們在長期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正是認識到了真理越辯越明的道理。當然,我們不否認實踐在探索真理和檢驗真理中的巨大作用。它是必要條件,而我們認為辯是使真理明的充分條件。

第一,在認識真理的過程中,辯可以使認識由片面到全面,由含混到清晰,由膚淺到深刻。大千世界萬物運行,無數規律隱藏在表象的背后,需要我們去探索、去檢驗。然而,人們的認識水平是有限的,正所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于是,人們用辯來辨明真假,用辯來裁決真理和謬誤。在辯的過程中,真理逐漸由萌芽走向成熟。

第二,在真理的傳播過程中,辯可以為大多數人所掌握。真知灼見產生之時,習慣與偏見就早已站在它的面前,它們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真理最初只被少數人掌握。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正如古羅馬的李維所言:"真理之火有時會變得暗淡,但它永遠不會熄滅。"真理與謬誤的爭辯終將以真理的勝利而告終,而真理之光必將照亮整個人類。謝謝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崔同學,下面我們請反方的第一位代表蕭俊仁同學表明立場,他的時間也是3分鐘。

反方一辯:大家中午好。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英國人說:"我是為真理而戰。"德國人也說:"我是為真理而戰。"就連法國人也說:"我是為了真理呀!"大家都各言其說。結果我們發現真理是什么?真理是躺在地上千千萬萬的尸體呀!培根說:"研究真理,認識真理和相信真理,那是人最崇高的美德。"真理是對客觀事物本質及其規律的正確認識,它又可分為主觀與客觀真理,我覺得今天的主席非常英俊,這是主觀真理。地球繞著太陽轉,這只是客觀真理。辯只是一種行為,不是規律,它建基在兩個或更多的對立觀點之上。對方辯友犯的最令我們遺憾的錯誤就是將辯等同于一定是善的,講道理、說真話就是辯,可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辯是這樣子的嗎?(掌聲)顯然不對呀。而我方今天要說的口舌之戰,筆墨之戰就是辯的表現了。而越辯越明則是指將真理從局部到整體、從相對到絕對的整個不斷升華過程。

真理不會越辯越明。

一、真正使真理明朗化的要靠經驗累積,實踐領悟。而辯則是獨立于人類尋找真理的整個過程之外。他只是提供了一個場合,讓共都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思想可以發表出來。但是,辯本身是不具備生產性的。辯所帶出的思想并不能實現何者更接近真理,因為們能說獲勝的一方更接近真理嗎?不。真正是真理更明的要考驗就要靠實踐。

二、辯這一行為由于有了人的介入,使得行為有了種種的局限,從人性的不完美到權利的介入,從表達的缺陷道語言的局限,都使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法真正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如果越多的辯論想來是離真理越來越遠吧!

三、一些真理根本不會越辯越明,許多哲學命題與主觀真理無論怎么辯也辯不明,知難行難何者更易?可否統一。請問被辯明了嗎?一個圓形不會因為我們的辯論而變成正方形,一加一等于二也不是辯論而來的。像這種不辯自明的例子更是比比皆是。

綜上所述,便本身并不能將真理的不明之處明朗化,感性之處理性化,主觀之處客觀化。謝謝。(掌聲)

主席:謝謝蕭同學。下面我們請正方的另一位代表王雁宏同學發言。她的發言時間也是三分鐘。

正方二辯:謝謝主席,大家好。剛才對方對我們說,一加一等于二是不辯自明的,那么請問,在歌德巴赫猜想中,一加一等于二這個例子都辯了好幾十年,能說他們沒有在辯嗎?第二,對方說我們的辯是不以事實為基礎,可是我方碩果,我方的辯就是要以事實為基礎。如果對方把狡辯,詭辯都叫辯,那么請問,海馬難道也是馬,蝸牛也是牛,青春痘也是痘嗎?(笑聲,掌聲)下面我將從理論的層面進一步闡述我方的觀點。我們說真理之所以越辯越明,這主要是由真理的特點決定的。眾所周知,客觀事物都是由各種因素構成`,又處在不斷的變化和發展中。而人民認識能了經受著歷史條件和社會條件的制約,同時又手著自身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的影響。所以在認識真理這個復雜的過程中,思想的交鋒是必不可少的。而辯則是使真理澄清的充分條件。

第一,辯是使人民認識真理的動力之一。因為辯好似一種思想的交鋒,在這種交鋒的過程中,它所產生種種問題往往能夠激發人民去進一步的思考以求獲得真理。太使公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他是或談言微中也可以解分。其實歷史上的很多發現都是開始與對以往成就的懷疑與爭論,例如波粒;二相性的理論不就是在波動說與微粒說的爭論中創立的嗎!

第二,辯是使真理發展的動力之一。任何客觀科學真理的存在,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們說《文心雕龍》中曾經告訴我們:論如息息貴能破理。這種辯論就給人們集思廣益提供了一個充分的條件,特別是在辯的過程中也暴露出對原由知識的疑難和缺陷,從而促使人們進一步思考問題,更加深入的去探討問題。使原由的認識逐漸地正確、精深與完善。

第三,辯是檢驗真理的重要環節之一。我們說檢驗認識,它其實也是探索真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帶著批判性的眼光去衡量則是一個行之有效的檢驗方法,西方著名的科學方法論大師波普爾就提出了猜想反駁的科學觀,可見辯是排除錯誤確認真理的一個重要環節。

最后,辯是使真理常新的有力保障,任何真理都離不開一定的條件。一旦條件發生變了化,那么真理也將隨之而改變。如果人們不繼續去探索真理,那么真理最終也會變成一堆死的教條。而辯則是防止真理僵化的有效途徑。通過以上4點,我們不難看出,辯在真理明的過程中其實是起了+分重要的工作啊!所以我方認為真理越辯越明。大家。(掌聲)

主席:謝謝王同學的發言。下面我們請反方的另一位代表林猷荃同學發言,時間是三分鐘。

反方二辯:謝謝主席各位好。先指出對方的幾個錯誤:

第一,對方主辯告訴我們把所有的思維活動等同于辯論,那么請問對方辯友,我們今天在打麻將的時候也有思維活動,那對方同學在打麻將的時候是四角辯呀還是三角辯呀!

第二,對方一辯友告訴我們,辯論是尋求真理的充分條件,充分條件這個邏輯概念就是有之必然,也就是說我方只要提出一個反例就能把對方打倒了。那我問對方辯友,對白馬黑馬的辯論辯出真理了嗎?如果辯不出真理的話,那對方的充分條件又如何成立呢?

第三,對方說一加一是不能夠辯出真理的。然而,對方又如何從一加一辯出三來呢?始終不能啊!一加一是一個不證自明的真理呀!

第四,對方辯友告訴我們狡辯不算是辯,但是請問對方辯友,復制羊不是羊嗎?試管嬰兒不是(嬰)兒嗎?(掌聲)辯論作為一種行為模式,是無法與現實生活相隔離的。今天對方所犯的最大的錯誤就是把立論建立在一個假想的理想世界之中。然而理想是理想,現實是現實,在現實世界之中,有權利的介入,有人性的不完滿,以及有情緒的障礙。則里能夠越辯越明嗎?美國國會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辯論,通過一個又一個支持以色列的議案,對方說真理越辯越明,豈不是要告訴我們以色列人欺壓巴勒斯坦的暴行也是真理嗎?我方4位辯手從不認為IQ比RQ價更高,我方四位辯手也不認為先天遺傳比后天環境更重要。然而,今天我方之所以能夠站在這里辯論不就引證了真理始終不會越辯越明嗎?(笑聲,掌聲)辯論必然是要運用語言的,而我們都知道語言是有局限的,老子就說過: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而我們在辯論電影明星鞏俐還是張曼玉更有氣質的問題時,有人說氣質就是明眸皓齒,又有人說氣質就是談吐大方。像氣質這種概念模糊的字眼在辯論上可謂是比比皆是不勝枚舉,辯論又如何通過語言越辯越明呢?謝謝。(掌聲)

篇10

一、辯論型節目的選題分析

辯論型節目通常是具有很高的互動性,以現場辯論和觀眾發言為主體的節目形態,泰州電視臺《唇槍舌劍》節目每期邀請數名嘉賓圍繞某個話題進行針鋒相對的探討爭辯,節目以嘉賓點評的方式結束,對辯論話題進行剖析,給出切合實際的結論或方向。

《唇槍舌劍》選題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為議題型,如“學生玩電腦游戲的利與弊”、“剩男剩女是否該降低擇偶標準”、“六一兒童節家長是否要放假”等;一為新聞事件型,針對最近發生的熱點事件,就新聞中所蘊含的爭議焦點進行辯論,如“煙花爆竹該限放還是禁放”、“公考之門該不該對應屆生關閉”等。這些話題的選取具有以下特點:(一)新聞時效性,作為子欄目的《唇槍舌劍》對《直播生活》的民生類新聞進行了有效的補充和進一步的深挖;(二)受眾參與性,是對新聞事件的思辨,而不是對學術以及邏輯的思辨;(三)通過辯論,新聞事件再次被解構,新聞爭議點被逐步放大,從而使受眾從新的層面接近新聞真實;(四)力求選題多樣,吸引不同層次受眾觀看、參與。

二、辯論型電視節目話題選擇

1.話題選擇貼近民眾日常生活

民生新聞的“三貼近”原則,對辯論型電視節目同樣適用。民眾關注的,喜愛的,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

2009年6月,泰州交警部門為了治理自行車、電動自行車闖紅燈、逆向行駛等問題,開始在市區幾個主要路口采取拉繩子措施。此舉一出,立刻引起泰州市民的熱議,《唇槍舌劍》隨即錄制了一檔節目“治理交通問題,交通拉繩是否合理”,邀請市民代表及交警代表進行辯論、討論。現場嘉賓對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說出自己所代表群體的想法,在現場參與的社區群眾及大學生也積極參與討論。節目給了交警和市民一個溝通的平臺,之后,交警部門取消了拉繩子的做法,改變了執法方式。

此類辯題還有“東城河游泳是堵還是疏”、“無物管小區的保潔工作長效管理能否執行到位,難在哪兒”、“流動攤販是否應該存在”,這些話題都是民眾所關注的,通過辯論使大家的認識達到一定的共識。

2.話題選擇不能過于瑣碎

民生類節目摒棄了傳統新聞的那種“高高在上、冰冷生硬”的報道方式,采用平等的視角來報道新聞,以此贏得老百姓的關注。不過,很多民生節目選題狹隘,把大量精力放在關注鄰里爭端、夫妻矛盾等瑣碎問題上,而忽略了大民生。

《唇槍舌劍》節目把民生放在第一位,盡量做受眾感興趣又不太瑣碎的話題。但有時還是難免小眾化,比如“西班牙PK荷蘭,誰能奪冠”這樣一個話題,只限于愛好歐洲足球的群體,容易造成收視群體的流失。

3.國家大政策的地方性解讀

地方臺與中央、省級媒體相比,資源少,起點低,只能從本土出發,結合本土實際做節目,避免好高騖遠、不切實際的做法。例如2011年5月22日《唇槍舌劍》的“樓市拐點是否出現”這個話題,從國家房價控制措施以及“北上廣”等大城市房價下跌說起,在嘉賓的辯論以及專家的分析下,觀眾對泰州房價的總體狀況以及今后走勢,有了一個直觀的了解和認識。

轉貼于

這是大選題地方性解讀的典型例子,回避了地方臺對解讀類似政策的不足,將國家級政策與地方實際相結合。

三、創造性地選取辯論話題

信息時代,新聞信息呈幾何形態增長,但真正受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并不多。熱點新聞容易“撞車”,這也不可避免地出現在辯論型電視節目的選題當中。辯論型電視節目時長往往在30分鐘以上,容易引起觀眾的收視疲勞。要想抓住觀眾,每一期節目的選題至關重要。好的話題應當具有以下特性:

1.公共性

電視是大眾媒介,其所關注的一定是大眾所關注的,辯題的選擇同樣也應該具有大眾性。上到國家大事,如“中國該不該廢除死刑”,下到居民關心的事,如“是否贊同送老年人進養老院”,都應該涉及。

2.爭議性

辯論型電視節目最忌辯題不溫不火,或者觀點一邊倒,辯題的選擇具有可辯性。要達到這些,選題的時候必須要注意話題爭議是否大。否則,容易使辯論觀點變得牽強附會,產生歧義,偏離引導社會輿論、疏導和緩解群眾情緒的目的,適得其反。

3.前瞻性和預見性

比如“六一節家長是否應該放假”、“打麻將該不該有所限制”等選題,由于其所具有的前瞻性,對觀眾來說具有新鮮性以及現實意義,容易引起觀眾的思考。

4.多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