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人生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2 20:23: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享受人生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享受人生作文

篇1

享受是樹葉盡情接受陽光的洗禮;享受是雄鷹展翅藍天的喜悅;享受是河流奔向大海的勇氣;享受是松柏毅力在山崖上的執著;享受是蝴蝶脫殼后的驕傲;享受是仙人掌孤獨迎戰沙漠的堅強;享受是臘梅在寒冬綻放的決心……

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歷練的過程,沒有一個人會一帆風順的走到頭。如果你認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就是為了承受苦難,那么你會平凡甚至痛苦的走完一聲。人生固然充滿挫折,但在承受挫折的過程中,更是享受人生的過程,為什么又聾又啞的海倫?凱勒可以成為出色的作家?欣慰她懂得如何享受人生!為什么高位癱瘓的史蒂芬?霍金可以成為偉大的科學家?因為他懂得如何享受人生!為什么聽不見聲音的貝多芬可以成為偉大的音樂家?因為他懂得如何享受人生!

人生就像一部無聲的黑白電影,懂得享受的人樂在其中,而那些不懂的人,則會覺得無趣,沒有價值。也許他們懂得享受至高無上的地位,享受多如牛毛的鈔票,享受豪華的別墅和價值不扉的跑車。既然如此,為什么張國榮會抑郁而死?為什么鄧麗君會去自殺?為什么連世界首富比耳?蓋茨要將自己97%的遺產捐給社會?顯而易見,金錢,權利,地位,這些都不能是人生的享受。

其實,擁有一個快樂的人生是多么簡單的事情啊。陪父母聊聊天,陪朋友下下棋,甚至去挑戰困難,有太多太多值得我們去享受的東西了,親請、友情、愛情這些不都是等著我們去享受的么?巴爾扎克告訴我們:“享受人生,就是人生的享受。”

篇2

金錢上的享受,我們應知足而止。隨著當今社會越來越進步,經濟越來越發達,現代生活的享受遠遠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企業、商家、工廠、飲食業等等都為了金錢上的享受,不擇手段。前有三鹿三聚氰胺,今有雙匯“瘦肉精”、地溝油事件。三鹿原本是中國最出名的嬰兒奶粉企業公司,但是領導者為了省本加利,不擇手段,在原裝奶粉里加入大量三聚氰胺,從而虛擬地提升奶粉中蛋白質的含量。還有地溝油。許多飲食業就為了省多點本錢,想一些無牌無名的黑色食油供應商購買大量的廉價地溝油使用。這些非法不正當的行為,不僅傷害到人們的身心健康,也正因為得到金錢的享受,失去了自己本有的道德素質。對于金錢享受,我們應知足而止。

權利上的享受,我們應適當獲取。“我爸是李剛”這一酒后駕駛案成為了網絡上的熱門話題。一大學男孩由于酒后駕車,在校園內當場撞死一女子,而這一男子當時被警察審問是還不憤氣,就當面大眾高喊:“我爸是李剛!”他借著自己父親是某省交通局局長的權利,想以此脫罪贖身。這種行為,不僅是當今社會上最愚蠢的行為,更是大眾最鄙視的舉動,也是他父親失職丟臉。對于權利上的享受,我們應適當獲取,不要用權利取代一切。

精神上的享受,我們應積極汲取。東晉時期,出名詩人陶淵明被貶后一直隱居,過著田園農村生活,與世隔絕。他不為金錢、不為權利、不為地位而爭霸,他一生淡泊名利,對于平凡安定的生活有著積極向上的追求。這,就是精神上所得到的寄托和享受。

篇3

關鍵詞:興趣;閱讀;技巧;修改;聯想

一、培養寫作興趣

“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實踐證明,學生對學習有興趣,就會積極主動地去探求知識,即使是艱苦的學習活動對他們來說也是一種享受。因此,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寫作的興趣,是語文教師的職責。

1.在聽說訓練中融入寫作訓練。作文與說話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語文教師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能忽視聽說能力的訓練。如教學《背影》一文時,讓學生談談父親爬月臺的做法是否正確,父親對孩子無微不至的做法是否可行。學生發言過程中,教師對觀點的正確性、中心內容、條理安排以及遣詞造句等問題及時指導,并且讓其他同學參與評論。

2.在鑒賞訓練中融入寫作訓練。作文訓練是讓學生運用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針對初中生生活范圍小、知識面窄的現狀,教師可以采用拋磚引玉的方式,打開學生的思維閘門,誘發學生的寫作欲望。呂叔湘老師在談作文教學問題時說,“學生作文有一種相當普遍的毛病――內容空洞。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命題之后讀寫‘題中應有義’,給學生一點啟發,或者讓學生們大家談談。有些題目還可以告訴學生怎樣去自己搜集材料。”因此在作文訓練課上,可用“佳作示范、學生點評、老師點撥、學生再創”的形式進行作文訓練。在教師的啟發、鼓勵下,學生進行仿寫訓練,進而創作自己的作品。這樣,學生較易產生寫作靈感,增強寫作興趣。

3.在生活中融入寫作訓練。葉圣陶老師說:“生活是寫作的源泉,寫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隨著教改的不斷深入,課文越來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這些文章不僅能給人以美的熏陶,而且能起到以生活入文的典范作用。比如,學過《社戲》一文后,可以“童年”為話題進行作文,很多學生無形中就模仿了《社戲》的寫作風格,學著用質樸的語言表現童年的天真爛漫、純真無私。

二、在閱讀中學會欣賞語言,積累語言

閱讀就是要讓學生感受到語言美,積累語言,從而對文字信息內化吸收并將外部語言轉化成內部語言,轉化為表達工具,形成語言能力。

1.通過閱讀來感受語言美。閱讀主要就是要從美的語言中感受人生道理,從而激發學習語言、運用語言的興趣,引導學生發現生活美。錢鐘書、余秋雨的文章文辭優美,每一段、每一句、每一詞都是初中生運用語言的典范。鼓勵學生從他們的文章中鑒賞一段或幾段文字,能對其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并進行仿寫。

2.在閱讀中積累知識。“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積累是寫作的一個重要物質基礎,胸無點墨,怎能下筆成文?積累,主要是在閱讀中積累。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閱讀中進行摘錄優美語句、妙語警句、成語典故等。在摘錄語句方面,可以指導學生分類摘錄并做一些點評;還可以讓學生按例子分類寫出相應的詩句。這樣,讓學生在閱讀中欣賞,在閱讀中積累,在積累的基礎上學會運用語言。

三、教給學生作文的技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使學生愿意寫、寫得出、寫得好作文,語文教師還應該適當教給學生一些寫作知識、寫作技巧。

在指導學生寫議論文時,要告誡學生有明確的觀點,時刻牢記“事實勝于雄辯”,要舉出古今中外的事例充分論證所述觀點的正確性;在指導學生寫記敘文時,要讓學生說自己想說的話,寫自己想寫的所見、所聞、所感。

四、培養學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教師示范修改。每次作文寫作時,教師都要設置一個寫作重點,然后從中選三篇錯誤比較典型的文章來講解,教給學生修改作文的步驟、方法以及所用符號,使學生掌握修改習作的方法,從修改的實踐中提高作文的寫作水平。然后再展示三篇佳作示范。

2.師生共同修改。把典型的文章印發給學生,指導他們根據本次習作的要求,運用有關符號進行修改。可以師生共同進行,教師重點修改某一部分,由學生修改其余部分。這樣能逐步地培養他們修改作文的能力。

3.指導學生互改。葉圣陶說:“假如著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學生引導和指點,該怎么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于主動地位了嗎?”教師應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相互評價,修改作文。互改習作的步驟如下:第一步進行選材立意方面的批改,即中心是否明確;第二步選材是否得當;第三步結構是否合理;第四步進行字、詞、句方面的批改。

篇4

關鍵詞: 作文教學 開展活動 不斷實踐 因材施教

六月,是一個大忙的季節,也是一個盤點收獲的季節。辛勤耕耘了三年,總算收獲頗豐,從2011年到2013年,我指導的學生在各級各類征文、作文比賽中幾乎都有獲獎。作文百花園為什么五彩繽紛,花兒為什么紅得耀眼?因為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的作文作業,個性化的作文指導,推動了作文教學的發展,使優秀作文精彩紛呈。

一、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為有源頭活水來。

學生怕寫作文已成普遍現象,老師硬催著,就只好說些假話、空話,即使有那么一兩篇較好的文章,也只是對作文選的改編。其實,怎么能怪他們呢?農村的孩子生活面狹窄,近一半的孩子是“留守兒童”,別說金山、焦山等旅游景點,連鎮江市區恐怕一年也只去那么幾次。平日的生活無非是上學放學,在家偶爾看看電視,“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葉圣陶先生曾說:“作文這件事離不開生活,生活充實到什么程度,才會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說充實生活、積累體驗是寫作成功的必要條件。學生的生活越豐富,體驗越真切,表達的欲望就越強烈,表達內容也就越充實。因此,我們首先要幫助學生挖掘源頭,讓學生有“米”下鍋。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我組織學生開展了一系列活動。

1.開展讀書活動,豐富學生生活。

農村孩子家庭經濟條件差,家長也缺少教育知識,舍不得給孩子多買書,也不會買書。雖然學校有圖書館,但是那兒的書籍陳舊,況且三個年級有好幾百人,僧多粥少。為了讓所有學生有書讀,我在班上建立了小型圖書館,讓班上每個學生至少帶一本自己喜歡的書來,匯集起來,編好書目,存放在教室后面的小書柜中,由班長充當圖書管理員,每個學生都可以隨借隨還,保證每位學生都及時讀到自己喜愛的書。為了激發學生的讀書熱情,在每周一次的閱讀課上,由供書者談談推薦本書的理由,由借閱者談談讀后的體會,其余學生聽得津津有味,迫不及待地想借閱。一學期下來,每位學生至少讀書5本以上。學生的詞匯量逐漸豐富了起來,也有了間接的生活經驗。

2.結合校園活動,豐富學生體驗。

為了讓農村孩子的生活多姿多彩起來,學校每學期都會舉行各項校園比賽。雖只是校園活動,但從參賽人員的選拔,到排練,再到比賽,每一次學生都精心準備,激動的心情不亞于迎接節日的盛會。我抓住這些契機,讓學生記錄下其中每一個細節,每一天的心情,每一件小事,強調寫出真情實感和獨到領悟,豐富自己的人生體驗。

校園藝術節的文藝匯演,本班雖以失敗告終,同學們卻收獲了最可貴的友情;

校運動會中,本班榮獲團體總分第一,同時同學們明白了堅持就是勝利;

班級文化布置評比活動中,同學們懂得了自己動手制作的東西,才是最美的;

拔河比賽中,同學們意識到了團結就力量;

以“感恩”為主題的朗誦比賽中,同學們體驗到了人間最感人的親情……

新課程標準對寫作教學提出了“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的要求。“要求學生說真話、實話、心里話”,“鼓勵學生自由表達”。有鮮活的生活體驗,自然有話可說。

二、花兒為什么這樣“紅”?不斷實踐文自華。

從小到大,學生總在應付老師的作業,作文也總是以作業形式下達給學生,自然提不起學生的興趣,我就讓作文作業以不同形式出現,調動學生作文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寫作情感。

1.參加班級墻報布置。

班級墻報分各個專欄,“文學園地”、“小記者”、“個性展示”……分配給各個小組布置,教師給予適當指導并定期評比。例如“小記者”專欄:或指導學生請教自然老師,到小金河采樣并做好相應記錄,完成《家鄉環境》的觀察報告;或指導學生訪問運動會各類比賽冠軍,完成《愛拼才會贏》的人物采風;或指導學生訪問村中老人,了解民俗風情的變化,完成《愛我家鄉》的調查報告。根據文章質量評選出最佳小記者,并在“小記者”欄目中展出他的文章,這樣的作文作業集趣味性、自主性、創新性于一體,學生自然樂于參加。

2.參與優秀報欄評比。

學校報欄由黑板報、手抄報兩大塊組成,由學生自主布置。每月開展一次優秀報欄評比活動,每次評比都要求圍繞某個主題出版,摘抄自己創作的文學作品。這樣給學生提供了創作的機會、展示的舞臺。

3.參加朗誦、演講比賽。

要想在朗誦、演講比賽中取得好成績,當然是自己寫的稿子才會有真情,才能打動聽眾。因此,比賽前我鼓勵學生人人動手寫朗誦稿、演講稿,這又是一次花樣翻新的作文作業。

陶行知先生說:“教學是讓每個學生享受人生最初階段的快樂,而不是‘勞役’,更不是‘苦役’,我們的教學倘若能讓學生獲得一種美的享受、成功的快樂,這對孩子明天的發展,必將產生深遠的影響。”

三、花兒為什么這樣“紅”?因材施教展特長。

村上修路,只好在橋邊搭了一座窄窄的木橋,有同學寫出《路窄心不窄》,這是善于思考的;朗誦比賽中有一位同學感恩母親的文章,讓全場師生潸然淚下,這是善于抒情的;某同學幫母親收了一次稻,寫下了《豐收的田野》,這是善于寫景的……教學中我發現很多學生都擅長某一種文體或某一類寫法,也許這就是還不成熟的風格吧。要讓學生發揮專長,形成獨特風格,就需要給予個性化指導。

“向不同寫作個性的學生提供各種充分條件,創造與各種寫作需要相適的情境,構建使全體學生都各自獲得良性發展的過程,同時實施良好的有針對性的積極引導的教學活動”。這是作文教學本來的面目。作文教學需要我們發現和接納不同學生不同方面的先天寫作優勢,并加以細心呵護,繼而針對性地開發和因勢利導地培養,這也就是個性化指導。

總之,要想讓學生作文“彩”起來,我們還必須采取一系列策略措施,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指導工作。

1.緊扣《課標》,密切結合學生實際,創設一定的情境,激發學生情感共鳴。

作文課上,采取多種方式“以境激情”:如用表演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觀察、感受、描述;借助投影、錄像等直觀手段創設、再現情境,讓學生思考、體驗;組織生動活潑的班級活動,如比賽游戲、表演課本劇、實驗游覽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通過自身體驗,仔細觀察,在歡樂的氣氛中親自動手、動口、動腦、動筆,寫出感情豐富的文章。

2.進一步放寬寫作限制。

開展多種文章體裁的、自選內容、自定表達形式的寫作訓練,使學生的寫作逐步步入輕松、自由自在的氛圍,形成自如地表情達意的意識與能力。如:寫人、事、活動、景、物的作文及想象性的作文訓練等,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學生思維,引導學生大膽表現自我。

3.幫助學生選準切入點,拓展學生個性化的習作內容。

作文教學必須具有鮮明的時代氣息,才能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教師在選題時,必須找準切入點。要想選取具有個性化的內容,必須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找準切入點,為學生創造可以展示自己個性的環境。如學生從看新聞到寫新聞小評論,從看奧運會到謳歌奧運精神,從議喜愛的明星到對影視作品的評價,等等。這樣,就給了學生一個表達自己觀點、展示個性的舞臺。

4.改進講評、欣賞作文的方式。

篇5

關鍵詞:模仿寫作;語文教學;課程開設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明確提出:“高中語文課程應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為終身學習和有個性地發展奠定基礎。”而高中生的寫作能力,既能體現高中生的語文素養,又直接關涉語文的應用、審美、探究等多種能力的培養與提高。

但是,寫作一直掣肘著三界中學甚至其他很多學校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廣大語文教師做出了不少嘗試,也獲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績。在這里,筆者將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談談寫作教學的出路。

一、三界中學學生的寫作現狀分析

1.作文低分低“能”現象普遍

多數學生作文不夠突出,甚至停留在作文基礎等級上。大部分學生審題不清或不準,或是不能圍繞話題選準素材。有素材的要么生搬硬套,沒有自己的理解或選擇;要么素材陳腐,毫無新意,行文稚齡化,錯別字迭出。語句表達不暢,寥寥數字便草草結束文章等不一而足。

以2012屆三界中學高三學生月考(總人數為468人)為例,作文得分情況如下:

近10年來,三界中學學生寫作競賽獲獎統計情況如下:

2.作文“賈雨村”盛行

多數學生作文內容捏造明顯,無病。寫父母必是雨中送傘,重癥在床,“頭發斑白”,“滿臉皺紋”;寫友情,必是爭吵而斷交,懊悔而續情。語言干澀,乏善可陳,為文造情,大有“落淚斑斑點點,傷懷絲毫不現”之態。在2014年1月學校高一期末考試中,標題作文“美麗瞬間”的寫作,一學生如下寫道――

我一生之中有幾次瞬間感動的事情。最近一次是在這個星期星期六的晚上。這天晚上我在家中正常看著喜劇片,而此刻也是我笑得最歡的時候。突然一個電話來了,我拿起手機接了起來……時間過了幾分鐘我徹底從剛才的喜劇變成了悲劇,我很是擔心,此刻耳邊又似乎聽到了那一句話:“兒子告訴你一個事,爸爸媽媽不在一起了。”我在這一瞬間眼前突然一片的迷茫,不知道他們現在兩人不在一起,以后還有誰要我呢?那么我是將成為孤兒啦,所以我眼角慢慢開始變的濕潤了起來。而此刻我也不顧一切關掉電視,然后拿著手機往小店里沖了進去,此刻我心中滿是傷痛。于是我買了一瓶白酒,還有一包香煙學著電視里那種場面在酒和煙的啃蝕下我覺得應該會變好,于是我就來到了朋友家中,而這朋友也可以看做是兄弟一樣,而我來到里面后,只有他一個人在烤火,于是我也進去和他一起烤火于是我就拿出了煙和酒。時間過了快十分鐘,一瓶白酒只剩下了一個瓶而些時他知道了我的事,所以讓我不再喝下去,所以他牽走了我的白酒和煙。此刻我再也忍受不了了,在他的家失聲痛哭……

這段話占了該學生文章的一半篇幅,標點符號基本都用點表示,有些句子甚至連在一起;簡單的錯別字較多(如“的”“地”“得”不分),語言嗦。筆者后來向其班主任了解了一下情況,他父母好好的,根本不曾離異。

而這樣的文章并不是特例。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很多,筆者在其他文章中已經討論過,這里不再贅述。

二、仿寫寫作教學的價值分析

寫作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其學識品性、生活閱歷、寫作素養等多因素集中發力方能有好文章問世。而三界中學的學生,無論是知識儲備、人生閱歷,還是寫作素養等方面都有著巨大的缺口。要改變寫作難的現狀,不妨從基礎打起。筆者認為,寫作的基礎,未必能教出來,也許可以巧借“他山之石”來“攻玉”,即模仿。

模仿往往是寫作中不可缺少的基礎,從模仿到創作,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朱熹曾說:“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之作。蓋學之既久,自然純熟。”茅盾也說過,“模仿是一座通往創新的橋梁,必須要打好這個基礎。”古往今來:模仿多如過江之鯽。漢代楊雄以善于仿寫出名,王勃和李白都模仿過別人的詩句,辛棄疾“無典不成詞”,郭沫若有些詩歌模仿了歌德、泰戈爾和惠特曼三位大詩人的詩歌,魯迅的26篇小說中有一部分屬仿寫之作,冰心的詩集模仿泰戈爾的《飛鳥集》,韓寒也說自己的語言是模仿錢鐘書的。正所謂“襲故而彌新”“沿濁而更清”,模仿是引領寫作的敲門磚,模仿別人的優秀作品,逐步將別人的寫作技巧化為自己的寫作本領,進而創新,自成一體。

概括地說,模仿之于寫作,其價值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盡快熟悉寫作過程,把握寫作思路

多數學生行文思路混亂,取材、謀篇布局乃至遣詞造句等方面都缺乏理性認識,但純理論的寫作教學除了讓學生聽的時候大呼有理(有的甚至聽得云里霧里)外,實際動手寫作時仍然難以用上這些理論知識。還不如給學生一些生動的例子(諸如名家的文章)讓學生先讀后品,選擇自己認為可模仿的地方――諸如思路、結構、語言、風格等,先“舊瓶裝新酒”,從詞語、句子到段落、篇章仿起,從形似到神似再到創新。可以說,模仿是奠基,創新是大廈。

2.充分掌握寫作素材,豐富寫作內容

學生學寫作文的過程恰恰代表性地反映了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古今中外的許多大文學家的創作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生活經驗不完全是從真實的生活經歷中獲得的,也不可能完全從真實的生活經歷中獲得,更多的是從別人的作品閱讀中間接取得。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寫作的基礎。”模仿前提下的閱讀恰好可以填補學生的生活空白,增加其人生經驗的積累。而仿寫,確實能夠激活學生的閱讀情緒記憶,構建其個性化的寫作素材庫。

3.真正激發寫作興趣,挖掘寫作潛力

學生往往從自身的需要、興趣、情感、意志出發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并對外界的信息進行優化組合,因而具有一定的選擇性。模仿寫作,從某種意義上講,降低了學生的寫作難度,讓他們知道原來寫作文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從“不怕”到“可親”,慢慢激發他們的寫作興趣。對于寫作基礎不是很好的學生來說,“仿寫”不啻為引領者。

三、三界中學仿寫寫作課程開設的實踐

教育的宗旨是以學生發展為本,所以校本課程開發需要考慮學生發展、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的整體聯系。“生本”是“校本”與“師本”的前提和根本目標。校本課程開發與實踐的終極目的不是為了教師本身,而是為了學生的發展及未來,以學生的共同發展為本。鑒于三界中學學生的寫作現狀,我們以高一學生作為課程培養對象。《扣開寫作之門――初級寫作之仿寫》課程綱要如下:

(一)課程目標

【總體目標】

本課程以新課改為載體,以“誦讀美文,品味鑒賞,促進寫作”為宗旨,全面落實素質教育,促進師生共同發展。

名家的經典作品濃縮了“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等多方面知識,對中學生寫作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經典作品的鑒賞品味中,扎實寫作根基,可以強化民族文化底蘊,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具體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仿寫的格式規律。

(2)引導欣賞名家經典作品,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為學生的語文能力產生“質”的飛躍做好“量”的儲備。

2.過程與方法

(1)在“與名家親密接觸”的活動過程中,學生學會從美文美句欣賞的角度和技巧把握。

(2)在“我是……”活動過程中,從思路、結構、語言、風格等方面模仿名家寫作。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鑒賞美文美句,讓傳統文化文學潛移默化地滋養學生的心靈,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幫助學生修身養性,吸取人生智慧,陶冶美好情操。

(二)課程內容

我們將學習內容分為對聯篇、詩詞篇、語段篇等三個部分,具體內容如下:

第一章 對聯篇仿寫 4課時

第二章 詩詞篇仿寫 4課時

第三章 語段篇仿寫 4課時

另外,仿寫寫作相關活動 6課時

(三)課程實施

為了保證仿寫寫作真正落到實處,又不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不影響國家規定的學校教學任務,根據學校實際情況,每學期安排18課時左右的教學內容,利用每周一節的校本課來開展教學活動。在學校大的文化背景下,進行環境滲透,開展小型多樣的活動,使課程真正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喜愛。

1.環境滲透

營造文化氛圍,接受人文熏陶。通過板報、墻報、專欄、廣播、多媒體等方式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讓學生在誦讀時耳濡目染,感受中國文化藝術的精湛與美妙,使枯燥的仿寫成為美的享受。

2.活動滲透

增加傳統文化的積淀,吸收經典營養。每周一次固定時間仿寫習作展,師生共同進步;每學期一次專項活動(“仿寫連連看”“仿寫大比拼”等)。

每學期進行一次成果大展示:“每周之星”仿寫習作展等;每學期評比一次班級“仿寫能手”。

3.學科滲透

與語文、歷史等學科有機結合,巧妙滲透。

(四)課程評價

本課程對學生的學業評價采用自我評價、相互評價和導師評價三維相結合的方式,并將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

1.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為學生對自己在課程學習中的課時出勤、過程表現、任務完成三方面進行評價,分別以A、B、C三檔表示優秀、良好、需努力。

2.相互評價

相互評價為學生對合作伙伴在課程學習中的課時出勤、過程表現、任務完成三方面為三檔,分別以A、B、C表示優秀、良好、需努力。其中優秀占20%,需努力占10%。

3.導師評價

導師評價為指導老師對某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課時出勤、過程表現、任務完成三方面進行評價,分別以A、B、C三檔表示優秀(20%)、良好(70%)、需努力(10%)。

(五)課程保障

1.仿寫材料保障

充分利用學校閱覽室、流動圖書、電子閱覽室等閱讀資源,搜集名家名作。

2.仿寫體驗保障

在教學內容上堅持“一章一體驗”原則,即每一課時都安排一定時間的活動體驗,通過誦讀、品評、競賽、成果展示等多種多樣的活動體驗,讓學生在仿寫中充實文學審美經驗,提升寫作能力。

四、仿寫寫作課程開發的初步成果

1.符合新課標對人才培養的多維目標要求,體現了立體化的課程功能

仿寫寫作課程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即增加對所接觸材料的文化背景和社會知識的了解;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有效地進行聽、說、讀、寫實踐,促進必修課的學習;突出學生的認知能力和鑒賞能力,幫助他們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這一目標符合新課標對語言知識、語言技能、學習策略、情感態度和文化意識等人才培養的多維目標要求,體現了立體化的課程功能。

2.緊扣新課標的主題要求,實現了對必修課教材內容的動態延伸

在選材方面,該課程緊扣教材和高考的教學內容,借助多媒體等輔助手段,動態化切入。如語段仿寫中,“走進史鐵生”,選取《我與地壇》(對課文進行補充)《命若琴弦》《秋天的懷念》三篇,以史鐵生逝世的新聞導入動情,再小組分析模仿點,最后模仿成果展示。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文本的理解與把握,又對作者及其文風等有了更全面、更直觀的了解。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

教育是一項培養人(即教育中的學生)的社會活動,這一本質特點決定了學生是教育的出發點和歸宿點。因此,學生是課程開發最終的載體,課程最終要落實到學生身上,被學生所體驗,學生的興趣、愛好和對于校本課程的需求是促進校本課程開發的最直接因素。從課程組對學生的調查結果來看,仿寫課程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寫作的興趣;豐富了優質語料的積累,提高了審美鑒賞能力。這與課程組采用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等不無關聯。例如,在《仿寫第一課》中,為了明確仿寫的必要性,給仿寫正名,我們選取了《過猴山》這一經典動漫導入,既親切、自然、直觀,又能深入人心。

當然,仿寫課程不是“動車組”,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師資隊伍建設、校本教材開發等問題,我們將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優化這一選修課的實施與建設,切實走出一條低質作文提升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