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鄉村振興規劃范文
時間:2023-05-17 11:32: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市鄉村振興規劃,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城鎮化建設進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建設用地的短缺的形勢更加嚴峻,而統籌規劃作為提高土地利用率的主要手段,其面臨沉重的任務,并對鄉鎮土地規劃工作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雖然,各個地區依照國家標準編制了相應的土地利用規劃,但仍然存在許多問題,迫切需要解決。
一、鄉鎮土地規劃存在的問題
1.1規劃方案單一
在第二輪土地規劃修改和整編中,依據國家的相關要求來對用地規劃進行設置和詳細劃分建設區,雖然增加了規劃的靈活性,但因物質條件、人力資源、資金、科學技術等多項內容的制約,使得原本繁瑣的土地利用問題太過簡單,加之規劃自身具有一定的制約性,部門規劃僅僅制定了一種實施方案,且尚未編制針對性的預案。一旦物質條件等制約因素發揮作用,將會導致規劃無法有效實施。部分政府忽略土地規劃,且鄉鎮抱著應付的態度,單純地分解上級指標,形成了土地規劃工作脫離現實生活的局面,大大降低了指導作用。
1.2缺乏創新性以及可操作性
在土地規劃工作中,片面強調評價,過度關注農業用地評判,忽視資源整體優化,忽略空間布局,其中在未來項目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因土地規劃缺少創新性,各部門之間銜接不到位,固步自封,觀點陳舊,大大阻礙了項目的開展,體現不出來土地規劃的合理性和現代性。另外,部分鄉鎮土地規劃缺少對當地民俗風情的考慮,導致地方特色不明顯,缺少可操作性。
1.3部門之間銜接不到位
部門之間銜接不到位主要體現在地方政府引導力度不足、落實不到位、規劃不完整和溝通不良等方面。國家針對鄉鎮土地規劃工作在交通運輸、生態環保以及水利資源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要求,保證有效銜接,然而在具體的規劃工作中存在較多的隨意性,待土地規劃批準通過后,一些鄉鎮重新進行鄉村規劃工作,再次開展集鎮規劃。同時,這兩者還和鄉鎮土地規劃存在銜接不到位的問題,有些甚至將基本農田作為鄉村建設目標,使得基層執法人員面臨較大的操作難度,群眾極度不滿,干部不認可。上述規劃的不協調引發了一系列矛盾,制約了規劃工作的正常開展,最終無法實現預期目標。還有一些規劃剛剛審批完,需要重新修改,外加規劃嚴肅性的制約,導致部分項目無法實施,毫無規劃指導意義。
1.4鄉鎮建設實施困難
在鄉鎮土地規劃工作中,雖然不同級別部門協調工作,且人民群眾也有所參與,但在實施環節卻存在地方政府片面關注文明建設、重視招商引資等事項,忽略意義深遠、經濟利益不明顯的工程的建設,例如,在美好鄉村建設工程。在其建設過程中面臨較大的土地調整問題,村干部對這一問題均持有回避態度,群眾建房需求比較嚴苛,形成了一種房屋建設依賴公路修建的局面,猶如一條線,失去了鄉村建設規劃的意義。
二、做好鄉鎮土地規劃工作相關建議
2.1制定規范化的技術標準
依照當地社會政治、經濟水平、文化建設等眾多影響因素,著重探究鄉鎮發展態勢,借助先進的方法深入研究、科學分析,編制合理的動態可行性規劃。通過動態方法來分解規劃,同時,每一階段應配有清晰的任務指標和可行的預案,從而無論出現何種情況均可正常實施規劃,全面彰顯規劃的發展性和指導性。因此,各級主管部門應積極組織工作人員,仔細研究,編制科學的技術標準規劃,通過實踐活動,不斷優化,最終形成健全、成熟的土地規劃標準與規范。
2.2建立規劃監管機制
現階段,我國經濟正處在高度發展時期,城鎮建設進程較快,只有依托實際情況,不斷整改土地活動,才能確保土地規劃的正常開展。雖然,每一年國土督察局均會按照常規對土地利用情況和管理水平進行檢查,但是還應圍繞規劃實施編制完整的長效機制,主要包含政府機構主導、部門監管、人民群眾參與、及時公開內容。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土地規劃按照正常軌道不斷實施。鄉鎮土地規劃具有繁瑣性,且十分緊迫,還要求應具有發展性。因此,規劃人員應推陳出新,認真學習理論知識,主動參與學術研討會,掌握最新技術,切實提升規劃水平,全面保障規劃質量,進而促進地方經濟增長,有效維護人民群眾的切身權益。
2.3做好各個部門銜接
在鄉鎮土地的實際規劃和管理活動中,充分利用先進方法,進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管理活動的規范性。鄉鎮土地規劃不僅是調整和控制土地利用率的有效手段,還是鄉村建設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保障。在鄉村建設過程中,應有效完成規劃建設工作、合理規劃村莊格局,嚴格遵循因地制宜原則,靈活應對村轉改造問題,禁止一刀切,固定的建設規劃不便于實施操作。同時,還應合理銜接集鎮、鄉村和鄉鎮規劃,確保規劃的效力,一旦通過批準,則應全面實施。各地政府應參照實際情況,逐步開展一戶一塊田工程,并提高土地流轉速率,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促進鄉村建設工作的開展。
2.4加大監管力度
2.4.1優化土地管理。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嚴格遵守“有效調控、改進結構、有效利用、集中集約”的原則,嚴格遵守政策法規和經濟體制,確保土地規劃處于正常軌道,進而構建一套健全的監管體制,以免在規劃實施出現中斷的現象,恰當運用先進技術,構建合理的數據庫,針對規劃實施編制科學的查詢體制和可行的檢測制度,確保鄉鎮土地規劃的正常開展;
2.4.2強化監管。在落實鄉鎮土地規劃階段,提倡構建綜合性工程,在該工程中依托鄉鎮政府,以鄉村為基本單位,堅持業務部門的引導,全體村民均參與;提倡當地政府在年度考核指標中,將違法用地治理情況和違法建設整改效果列入其中,并以此為依據來開展評優評先活動,采用一票否決體制;提倡參照土地違規處理規范,著重監管鄉鎮政府,加大監管力度,將耕地保護情況列入干部考核指標中,簽訂合法的目標責任書,一旦出現違規違法現象,嚴肅處理相關責任人,進而提升國土監察工作的權威性,獲得更多人的認可。只有有效結合疏通和堵截,才能保障鄉鎮土地規劃的正常實施,嚴抓違規違法現象和規劃落實情況,有效利用土地資源,降低土地幾率,實現當地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
結語
篇2
如何把中央精神和地方實際結合起來、因地制宜推進鄉村振興,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理論和現實問題。在鄉村振興中既不盲目模仿也不盲目探索,既充分借鑒成功經驗又不拘泥典型,準確把握因地制宜的精髓和靈魂。總結發展成效顯著的鄉村經驗,提煉出鄉村振興的共性規律,概括出多樣化的鄉村振興路徑,有利于走出各具特色的鄉村振興路子。下面是小編特意為大家整理了關于2020因地制宜推進振興鄉鎮范文的相關材料,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幫助。
推動不同發展水平的鄉村循序漸進提擋升級
各個鄉村的發展要立足自身發展水平。經濟社會發展遵循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過程,鄉村振興也要循序漸進。從鄉村發展水平從低到高看,可以分為深度貧困型、貧困型、小康型、富裕型鄉村,也可以按照發達程度分為不發達型、欠發達型、中等發達型、相對發達型、發達型鄉村。推動鄉村發展水平不斷邁上新臺階,逐漸發展成為富裕型、發達型鄉村,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是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鄉村振興是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應久久為功、扎實推進。
合理把握政策關注的鄉村發展水平區間。當前鄉村振興的重點,應是發展水平處于中下游的鄉村,聚焦貧困地區特別是深度貧困地區。只有把關注點放在發展程度處于中下游的鄉村地區,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才是做到雪中送炭,而非錦上添花。從富裕程度來看,主要是推動貧困型和中下等收入的鄉村發展,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通過幫助農村貧困人口擺脫貧困,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逐步邁向中上等收入乃至富裕型地區。如此循序漸進,逐步提擋升級,應是我們長期的原則。同時,關注發展中的分化特征,注意有些鄉村會向上向前發展,而有的鄉村則因生存條件原因需要考慮移民搬遷,注意分類施策。
根據國家發展進程逐步調整鄉村振興著力點。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到2035年,鄉村振興取得決定性進展,農業農村現代化基本實現;到2050年,鄉村實現全面振興。要貫徹“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的要求,先補短板,再強弱項。進入鄉村振興的高級階段,則要注意均衡發展。到2050年,經過長期振興的鄉村,優勢充分發揮、活力充分釋放,全面邁向發達階段,展現出興盛繁榮的壯麗景象。
推動多種鄉村功能再認識和再利用
注意區分鄉村可利用、可開發的功能差異。從傳統的農業生產功能出發,可以逐步形成多種生產功能、居住功能、生態功能、經濟發展功能、文化功能。重新認識鄉村的功能作用,有助于我們開發利用多種功能,走出多元化的鄉村發展路子。
差異性鄉村要重點加強多元化生產功能。與傳統農業生產不同,生態農業、綠色農業、高效農業等現代農業類型,具有附加值高、從業人員年輕化、土地可持續利用等特點,可以煥發農業的生機。環境友好型工業特別是中小型工業在鄉村發展,服務于鄉村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務業的發展,都會提供就業機會、增加吸引力。更重要的是,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遠程工作成為可能,鄉村會成為服務外包、后臺處理、居家辦公的理想場所。從“逃離大都市”風潮可見,既需要都市工作機會也需要鄉村工作環境,鄉村與城市之間經濟生產的功能分工將更加緊密。
差異性鄉村要重點加強品質優越的居住功能。鄉村不僅是農民的居住地,也有可能成為城里人的居住地。比如法國人的鄉村“二套房”十分盛行。當然,這要通過合理的制度設計,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嚴格管控土地用途,避免資本下鄉利用農村宅基地建設別墅大院和私人會館。農民可以利用閑置宅基地、閑置農房建設鄉村旅游設施,發展休閑養老產業。
差異性鄉村要加強生態保護和生態穩定性功能。保護自然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有利于防御自然災害,也有助于形成宜人的生活環境。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環境所形成的秀美風光,加之人文景觀,逐步支撐了旅游觀光功能。休閑農業、觀光農業、體驗式農業,也逐步轉變為旅游功能。
注意循序漸進發揮經濟功能、文化功能。以鄉村旅游和居住為契機,促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實現與城市產業的差別化競爭,逐步激活鄉村的經濟功能。鄉村終極振興是文化功能的振興,是在地方特色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方面重拾自信,形成鄉村精神與文化秩序。多種功能的重新認識、重新設計、開發利用,將使各個鄉村找到自己的功能定位,并展現出獨特魅力。
促進各地空間格局調整優化
篇3
(一)鄉村規劃先行,在分類指導上做文章。
要堅持以“多規合一”為引領,對全市農村進行深入調查,在摸清家底的基礎上,按客觀規律辦事。在尊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群眾發展意愿的同時,加強對村容村貌建設的管控,留住X特有的地域環境、歷史人文特色和建筑風格,堅持保護、治理和建設“三位一體”,對村莊規劃布局進行系統深入研究,完善總體和專項規劃,實行分類指導,不搞大拆大建,不能千村一面,體現農村特色,將一張藍圖繪到底,建設好美麗新X。
每年選定一批條件較好的村開展規劃建設管理的試驗示范,不追求固定模式,注重從細節入手,因村制宜,突出特色,追求個性,彰顯魅力,打造以生態文化為主題的多元化鄉村,體現一村一品、一村一韻,建設一批山水人文特色的精品村,一片一片的推進,形成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片區。
(二)文化建設先行,在鄉村文明上見行動。
要把文化建設充實到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深層次挖掘村莊文化元素,提升村莊的文化內涵;充分利用舊建筑、古民居、老祠堂等,搞好歷史文化的保護與開發;注意挖掘文化資源,利用好村里現有的文化陣地,傳承文化,宣傳文化,傳播正能量,提升鄉風文明程度;
加強農村思想道德建設,組織開展道德模范宣講、家風家訓征集、曬曬我們的好家風、家風故事會等活動,以好家風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開展講文明樹新風宣傳活動,堅持“除陋習”、“樹新風”相結合,從整治喪葬陋習入手,從禁止“黃賭毒”著力,向優秀傳統文化借力,強化道德教育作用,加強孝善教育、家風教育,推進農村文明誠信建設,推進鄉村文明大行動,力促移風易俗、鄉風文明。
(三)產業優化先行,在轉型升級上花心思。
要堅持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突出亮點,走特色發展之路,堅持以文化為魂、以水系為韻、以花卉為媒、以投資為要、創新為最,大力發展熱帶高效農業,使農業品牌成為“別人沒有我有、別人有我大、別人大我好、別人好我精、別人精我極品、別人極品我唯一”。把產業培植當做美麗鄉村發展的動力源,讓X特色變為現實。
要抓農業產業的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生態農業、鄉村旅游、休閑養老、文化創意、文明公益等新型業態,并結合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全域旅游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形成全域化的旅游產品和業態,做好旅游與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讓休閑農場、觀光農業、特色民宿等新模式、新業態蓬勃發展,讓農村產業的發展愿望變成現實;按照服務小農戶、提高小農戶、富裕小農戶的要求,加快構建扶持小農戶發展的政策體系,加強農業社會化服務,提高小農戶生產經營能力,提升小農戶組織化程度,改善小農戶生產設施條件,拓寬小農戶增收空間,促進傳統小農戶向現代小農戶轉變,使小農戶成為發展現代農業的積極參與者和直接受益者;
要以脫貧攻堅為契機,抓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的提升,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通過開展美麗鄉村建設,發展美麗經濟,有效解決村美和民富的關系,逐漸引導美麗村莊變“輸血”為“造血”,促進美麗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四)人才建設先行,在智力支持上下功夫。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鄉村振興離不開人才的參與。首先,優化發展環境。制定政策措施,提高待遇水平,解決后顧之憂,吸引各類人才到農村去。其次,大力培養鄉土人才,通過制定一些務實、具體的政策措施,以鄉情鄉愁為紐帶,引進大學生村官、在外就業的大學生、外出務工的人員、成功的本土企業家、退伍的老戰士等回鄉發展產業。第三,通過產業吸引人才,鄉村振興需要產業支持,好的產業有豐厚的利潤,就會吸引資金進入,人才就會隨著資金流動而進入。第四,鄉村振興幫扶,機關單位、院校主動介入,結幫扶對子,對鄉村振興開展針對性指導和幫扶。第五,激發內生動力。通過教育、培訓、宣傳、典型引導、邊干邊學等方式,幫助農民增強生產、經營、管理的本領,提升參與村級事務決策、協商、監督的能力和水平,讓廣大農民群眾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
(五)生態建設先行,在綠色發展上求實效。
篇4
1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對策應與時俱進
在城鎮化背景下,需要轉變傳統的鄉村生態旅游管理觀念,應把鄉村生態建設與城鎮化發展進行有效結合,從而加快整個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步調,使鄉村生態旅游管理更規范,鄉村旅游行業發展才更有活力。在管理中應鼓勵貧困戶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中來,通過產業帶動、企業幫扶等形式,讓鄉村生態旅游助推脫貧攻堅。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鄉村生態旅游可采取“旅游+”的模式,開發農旅、文旅、體旅等山地旅游新業態,為貧困戶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帶動鄉村經濟的良好發展,進一步提升鄉村生態旅游管理的科學化、規范化和專業化。充分重視各類專家對于鄉村生態旅游領域所提出的政策和建議,利用業務咨詢、理論指導、評審評價等形式,不斷強化鄉村生態旅游管理內容,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推動鄉村振興。從而以科學合理的城鄉統一化管理辦法,提升我國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在緊跟新形勢下促進鄉村生態旅游行業良好的發展趨勢與方向。
2倡導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
由于目前我國大部分鄉村生態旅游行業的發展正處于起步階段,人們的參與感也較低,因此可倡導當地村民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這樣的方式給當地農民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也形成了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可以以社會實踐旅游振興為特色,加大對我國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在制定出鄉村生態旅游管理體制改革和整體營銷辦法后,實現當地農業生產與鄉村生態旅游的聯合互動。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同時促進當地人參與到鄉村生態旅游建設中,通過對農業公園、濕地保護區的深度體驗和走訪,使村民充分了解并積極發掘當地的旅游潛力,從而以自然資源保護為前提,以生態環境建設為目標,為未來的建設發展提供可行性的建議,以此充分發揮鄉村生態旅游業對當地鄉村發展振興的帶動作用。
3加大政府扶持力度,促進農村經濟發展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村生態旅游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方式,所以必須要獲得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當地基層部門應加大力度促進產業扶貧政策基礎,做好有前瞻性地規劃與管理工作。論文格式是論文寫作時的寫作標準和樣式要求。例如在開發鄉村生態旅游產業的過程中,給予村民政策和項目扶持。在村民依托鄉村振興發展的良好政策下,也積極開始發展了鄉村生態旅游的產業,促使當地農村環境更美、農村收入更多,村民們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提高。基層部門應明確對利用存量建設用地發展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等農村二三產業的市、縣,可給予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獎勵。對使用荒山、荒坡、荒灘及石漠化、邊遠海島土地建設的旅游項目,優先安排新增建設用地計劃指標以此不斷促進鄉村振興發展,帶動農村經濟效益的提高。
篇5
關鍵詞: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鎮建設是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必然要求,江蘇作為“魚米之鄉”和沿海發達省份,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已經引起關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農業特色小鎮文化建設;王瑋、黃春曉(2018)[2]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現狀和發展路徑;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蘇農業特色小鎮的產業發展。本文擬從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出發,分析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發展目前存在的問題,最后從規劃視角提出優化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策略。
1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意義
促進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建設發展,對于農業現代化,提高農民收入,傳承優秀農耕文明具有重要意義。
1.1促進鄉村振興,縮小城鄉差距
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鄉差別是重點。鄉村振興和特色小鎮建設是解決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為城鄉差距最小省份,通過特色小鎮建設,改善農村民生,優化城鄉布局,促進農業現代化,實現城鄉服務均等化,可以最終實現城鄉一體化。
1.2促進農業現代化和農村產業升級
農業現代化是徹底走出傳統農業社會,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必由之路。農業現代化有多種發展路徑,休閑農業是一種重要路徑,有利于實現江蘇的農業現代化,也有利于江蘇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建立,促進農業產業體系的優化升級。
1.3有利于進一步擴大內需,促進城鄉消費升級
農業休閑小鎮擴大了農業和旅游業發展空間。一方面,厭倦城市生活的人們向往鄉村田園風光,希望去鄉村、小鎮、田園去旅游和體驗生活,去升級消費層次;另一方面,地處鄉村和小鎮的人們希望通過休閑農業發展來實現現代化和收入提高,當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費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蘇優秀文化的傳承創新
江蘇“魚米之鄉”特色鮮明,耕讀文化傳統深厚,歷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匯區域,農業文明源遠流長,人文景觀遍地皆是,風格迥異的吳韻漢風概括了江蘇的文化特征,“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作為亞歐大陸橋東橋頭堡和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優秀文化傳統需要進一步傳承創新,休閑農業小鎮可以有效地擔負起這個重大歷史責任。
2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面臨的問題
江蘇是中國唯一同時擁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內基本都是平原,河網密布,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的發展條件較好,但是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問題。
2.1工業化和城市化使鄉村環境面臨污染破壞風險
作為長三角、長江經濟帶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組成部分,江蘇省是工業最發達省份。拓展的城市、鄉鎮企業、工業園區等不斷侵蝕鄉村資源,在沿江和蘇南地區尤為明顯,太湖、淮河等環境治理壓力大,農村面源污染形勢嚴峻,水、土壤、空氣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了休閑農業發展。
2.2城鄉差距使鄉村公共服務設施不足
休閑農業小鎮需要現代公共服務設施配套與支撐,作為鄉村建設較好省份。城鄉差距和鄉村公共服務設施的不足,影響了鄉村地區的現代化,也影響了休閑農業的發展。
2.3文明建設不足,優良傳統文化傳承不夠
作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說,江蘇為三江之首,耕讀傳統深厚,南北交匯的地理區位和通江達海的開放胸懷,使江蘇文明發展一直走在全國前列。鄉村地區相對較為封閉,蘇北農村尤甚。鄉村封建思想影響和市場經濟沖擊,使優良傳統文化沒有得到較好傳承,封建迷信、賭博、拜金等現象屢見不鮮,影響了現代農業休閑特色小鎮發展。
2.4休閑農業特色沒有凸顯
魚米之鄉的農業資源豐富,具有發展休閑農業的先天優勢。由于地域分割和過于強調農業某一方面優勢,導致各地農業產業單一現象突出,蘇南、蘇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內陸各有優勢產業,但是沒有農事體驗、休閑觀光、養生度假、民歌民謠、節慶活動、手工藝品、特色農產、餐飲住宿、文化展示等綜合考慮,影響了農業休閑功能發揮。
2.5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侵蝕
由于鄉鎮企業發展和城市化推進,圍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時有發生,使水鄉面貌發生很大變化,片面追求經濟效益,不注重生態保護,很多地方農作物種植品種較為單一,河湖圍網養殖較多,化肥農藥農膜使用過度,水鄉田園風光遭到了一定破壞。
2.6現代服務支撐體系不足
現代特色小鎮離不開現代服務體系支撐,很多特色小鎮都是在傳統小鎮基礎上建設,傳統小鎮處于城鄉之間,缺少像大城市那樣現代服務支撐體系,醫療衛生、休閑養老、購物娛樂、交通出行、教育培訓、政府服務、餐飲住宿等較為缺乏,影響了休閑農業小鎮建設。
3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規劃策略
由于江蘇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在規劃建設中面臨這樣和那樣的一些問題,建議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的規劃發展中,選用如下一些規劃策略。
3.1立足魚米資源,打造水鄉特色
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先行區和傳統稻作發達區,水域面積比例較大,淡水資源豐富,坐擁長江、淮河、大運河、太湖、洪澤湖等河流和湖泊,東臨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鄉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實、螃蟹、魚蝦、海水養殖捕撈等資源豐富,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金湖荷藕、長江三鮮、太湖三白名聞天下,在規劃中,充分發揮水鄉觀光、農事體驗、特色美食、休閑宜居、健康養老、會議會展等休閑農業產業。
3.2發掘文化資源,傳承吳韻漢風
作為南北文化交匯之地,兼具南北方特點,沿江及蘇南是吳文化發源地,吳語軟儂,淮北又是楚漢風云之地,漢風濃郁,蘇中兩者兼具,形成中國特有的文化遺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資源豐富,歷史文化名城和勝跡眾多,歷史遺跡和血脈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發掘。
3.3注重城鄉結合,發展生態優勢
特色小鎮是城也是鄉,是城鄉的橋梁,與城市相比生態優勢明顯,與農村相比,現代設施豐富。要注重城鄉結合,發揮生態優勢,打造生態宜居之地,成為市民綠色家園和城市化新的發展空間,成為鄉村振興重要抓手,使生態特色貫穿在休閑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的始終。
3.4保護人文資源,實現古今融合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薈萃,京杭大運河縱貫南北,徐州、揚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蘇州地區為吳文化的中心,在眾多人文資源和古城古鎮中,可以追憶歷史,在高鐵高樓旁又可以感受現代,在規劃休閑農業小鎮中,保護好古跡,又體現現代文明氣息,實現古今融合。
3.5結合功能分區,培育農旅混合城鎮
隨著淮河生態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全省各功能區逐漸明晰,相互有一定差異,發展路徑也不同。蘇南走在現代化前列,蘇中蘇北追趕越來越快。長江城市帶、沿海經濟帶、長江城市群、江淮生態功能區特征明顯,規劃建設農旅混合休閑農業特色小鎮。
3.6結合國家戰略,發展宜居鄉村
由于“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淮河生態經濟帶、沿海發展戰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時疊加在江蘇,要充分依托國家發展戰略促進自身發展,在規劃建設時,在國家各種發展戰略疊加中找準自身定位,為國家發展戰略添磚加瓦,規劃宜居宜業現代休閑農業特色小鎮[4]。
篇6
關鍵詞:鄉村振興;農業技術推廣;農業經濟
目前,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我國提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鄉村振興戰略,特別提出,為加快現代化農業發展,推進農村地區經濟建設,推廣農業技術是首要任務。因此,在鄉村振興戰略下,必須解決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1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的必要性
在現代農業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扮演的角色不可或缺,農業技術推廣部門承擔起制定種植業發展規劃、農業政策宣傳和開展的責任。另外,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還承擔著組織并開展農業技術培訓、防治病蟲害的工作。目前,我國農村在鄉村振興戰略推動下得以發展,我國農業技術得以推廣,這必然會使得農民收入有所增長。未來現代化農業發展仍然離不開農業技術推廣,最好加強與高校和企業的合作,以農民為中心,建設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生產,使鄉村振興成為現實。
2推廣農業技術過程中出現的各類問題
就目前農業技術推廣情況來說,推廣體系不完善是最突出的問題。這是因為農業技術推廣綜合性較強,復雜度高,工作需要借助完備的管理機制和推廣體系。農業市場中許多企業關注自身利益卻不與農業發展相結合,導致農業技術推廣受到阻礙。另外一個問題是經費缺乏保障。農業技術推廣具有公益性,此工作過程中經費主要由政府承擔,但開展工作過程中需大量的經費支持,由于政府所給經費有限,使得推廣工作難以維持,進度受到阻礙。最后,農業技術推廣的工作人員存在的問題。因為農村技術推廣工作環境惡劣,條件艱苦,吸引不了高專業水平人員。因此農村技術推廣人員學歷較低,專業水平較差,綜合素質普遍偏低。加之沒有足夠的經費維持工作人員的培訓,使得隊伍綜合素質提升受到阻礙。另外,目前的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站普遍管理不善,定位不準,不利于團隊的建設及其功能的發揮,從而影響農業技術推廣的整體效果。
3推廣農業技術的幾項措施
3.1更加重視農業技術的推廣
將新技術和新品種在廣泛的農村地區進行宣傳和推廣是我國鄉村振興戰略下開展農業技術推廣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目前,針對農業技術和農產品新品種的推廣工作主要依靠各個鄉鎮農村設立的宣傳工作部門和基層推廣站,這些工作的開展需要很大的人力物力上的統籌協調,這就要求相關部門要對農業技術的推廣給予足夠的認識和關注,積極開展宣傳工作,在了解區域內鄉村農業發展所需要的實際需求的基礎上,給予相應的幫助,使科學的農業技術能夠真正地幫助農民來解決遇到的農業問題,提高農業收入,最終實現農業的進步與發展。
3.2保證資金的合理使用
鄉村振興戰略是我國制定的大戰略規劃,各級政府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必然涉及到大量的資金流動,這時就必須保證專項資金的合理使用,必須杜絕資金被個別投機分子所利用,而且近些年隨著我國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資金預算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級政府可以通過專項撥款的形式來對資金的使用情況進行及時的監督。此外,還可以通過社會引資的形式來擴大資金規模,更好地用來宣傳推廣農業技術,提高農業技術推廣的實際效果。
3.3提高推廣技術人員的綜合素質
新的農業技術和農業品種的推廣需要大批的專業人才,因此需要建立相應的人才管理機制,通過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創造良好的待遇條件來吸引專業人才加入農業技術推廣隊伍之中,以此來提高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的整體素質。同時,新加入成員需要完成相應的入職培訓,因為工作人員必須根據當地實際情況來開展自己的工作,只有專業技能與實際工作要求能夠完成有效結合,才能實現農業技術推廣的科學性。
3.4豐富推廣方式和途徑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在實際生活中的推廣工具多種多樣,我們不應該僅僅局限于目前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使用到的傳統方法,要充分發揮各個鄉鎮基層的推廣站具備的數量多、覆蓋面廣的特點,及時主動地為農民解答生產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實際問題,還可以運用自媒體平臺來擴大農業技術推廣的力度,使廣大農民可以更加及時便捷地了解到各類農業生產相關信息。另外,加強對農民群體的教育培訓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從思想根本上改變農民的傳統觀念,使其從思想上認同新的農業技術與農業品種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推動鄉村振興戰略能夠更好發展,農業生產可以更好開展的重中之重。
4結語
篇7
根據此次考察情況,結合社區實際情況對社區發展提出以下建議:
一、做好新農村規劃,促進鄉村振興。根據社區地理、人文等實際情況,對社區12個小組新型村落民居建設、經濟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做進一步規劃,讓社區跟進時代,美起來、富起來,以科學、合理、超前的規劃,促進社區鄉村振興。
二、加強人才培養,提升勞動力輸出能力。加強社區居民勞動技能、文化素質培訓,加強新時代信息的宣傳,讓社區居民與時俱進,培養一批有素質、有能力、思想先進的人才,借助工業園區建設發展,儲備、輸送勞動力,為工業園區服務,增加居民經濟收入。
三、突出生態發展,促進經濟轉型。以工業園區建設,帶動周邊自然村莊的發展,以打造生態旅游城市為契機,物流港為核心區,調整產業結構,突出生態建設,保護好生態林地,發展鄉村旅游,鼓勵農家樂、民宿、生態莊園、種植采摘體驗基地等新型旅游產業的發展,以達到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的共同發展,促進社區整體經濟轉型。
篇8
關鍵詞:鄉村旅游業;優化方式;探索
一、鄉村振興背景下鄉村旅游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投入資金比例較小
目前鄉村的旅游產業最突出的問題就是基礎設施不完善,資金不到位或是前期投入不足,導致旅游業很難帶動鄉村產業的發展。很多鄉村尤其是偏遠地區,因為地處偏遠,基礎設施落后,對現代的信息接收不及時,導致很難理解游客的需求,游客的旅游體驗不好,導致當地旅游產業很難持續性發展。一般來鄉村旅游的都是城市人群,他們應該就是想體驗一下鄉村的寧靜,可是很多遠道而來的人卻沒感受到鄉村或者是農家樂的良好的服務,比如鄉村對基礎設施的資金投入比例較小,導致住宿條件過于簡陋并且衛生服務不到位,基本生活水平都難以保持,便在游客心中造成了不好的印象,這是鄉村旅游產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二)缺乏自身特色
在眾多鄉村旅游產業中,各個地方都具有相似性,許多鄉村都只會做農家樂、宣傳特色產品等,卻沒有通過尋找當地特色優勢創造屬于鄉村的獨特風格和獨特產業,每個鄉村的旅游產業都缺乏自身特色,也導致市場競爭力減弱,很容易降低游客的心理期待。如果鄉村走旅游業的方向,而不懂得因時因地制宜的道理,那么鄉村旅游業便不會達到一個高度。
(三)對鄉村旅游經濟產業的認識較為淺顯
很多人包括機構和政府都認為鄉村旅游業是為了游山玩水,只是去參觀當地美景,其實這就是沒有深入分析鄉村旅游業的實質。對于發展鄉村旅游來說,最重要的不是游客用眼睛看到的,而是他們對當地的心理感受。相關部門要對旅游業有一個清晰的認知,要把當地旅游景象與當地傳統文化、風俗民俗等相結合,要深入調查,探索適合本地發展的道路以及旅游特色,若是一直不創新思想,對鄉村旅游產業經濟的認知不加變通,那么便一直不能帶動當地經濟的發展。
二、鄉村振興背景下對旅游產業的優化升級
(一)要合理規劃鄉村旅游產業
當地政府應主動承擔起發展旅游業的責任,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應該以新眼光、新態度對待鄉村旅游經濟產業。要對當地特色進行分析,合理規劃,確定當地發展旅游產業的自身優勢,精準定位以便于更好的發展。對當地有利的事物、文化甚至是美食都可以成為宣傳旅游業的著力點,在宣傳方面創新形式,不再是單單的做廣告單向灌輸給游客,而應結合當地鄉村特色,建立休閑度假區或者新農場讓游客有代入感,強調沉浸式體驗。在此基礎上,也要強調綠色發展的優勢,旅游產業對于環境的保護又是一大宣傳點,只有精準的定位合理的規劃才能在實施過程中發揮最大的效用,更加利于鄉村旅游的產業的優化升級。
(二)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鄉村基礎設施的不完善對于鄉村旅游產業是最大的阻礙,想吸引游客不僅要有優美的風景和古老的文化,還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生活水平條件的提高對于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很多游客會沖著某地的基礎設施或者舒服的居住條件而居住在某地。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中起了主導的作用,結合政府對當地的支持力度,調配資金以及找專業人員來對當地進行規劃,建設最適合當地特色并且與之相融的設施或者是景區。對于偏遠地區的道路建設,也是很重要的設施,有利于游客的來來往往,有利于當地鄉村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以及旅游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三)充分調動當地村民對旅游產業的積極性
在發展鄉村旅游產業的進程中,政府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充分調動鄉村人民的積極性。在鄉村旅游經濟產業的轉型過程中,要充分發揮人民的優勢,為當地旅游產業做功課,當地村民對鄉村旅游業發展的態度是旅游經濟產業能夠做好的前提,只有自身對旅游業持積極的態度并給予最大的幫助才能更好的實現旅游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可以征集村民對旅游業的建議,或者是依法征用農民的土地來建設自然風景區,建設與旅游業相關的產業,創造發展條件,實現當地資源優勢的最大化,是旅游產業更加的優化
(四)以產業帶動旅游業優化升級
旅游業并不是獨立存在的,而是與各個產業息息相關,鄉村發展旅游業應與各個地方產業深入融合,互相促進。比如通過結合當地特色來制作相關衍生品吸引游客的注意力,將這些產品與當地商場或者各色產業結合,促進當地經濟水平的提高。將地方旅游文化以及精神內涵深入推廣,形成自身的獨特品牌,擁有品牌形象的地方旅游文化是最具有競爭力的,可以由此吸引工廠投資者,在當地投資建廠,不僅有人力資源優勢,還有鄉村旅游經濟產業的帶動,引導政策支持,旅游產業與就業體系相互結合,為當地鄉村形成獨特的競爭優勢,加速當地旅游經濟產業的優化升級。
篇9
結合當前工作需要,的會員“cuobie100”為你整理了這篇自然資源局“六穩”“六保”工作總結范文,希望能給你的學習、工作帶來參考借鑒作用。
【正文】
自然資源局“六穩”“六保”工作總結
一、助力脫貧攻堅
(一)堅持脫貧工作重心下移
堅持工作重心前移,服務重心下移。局領導、幫扶責任人和有關股室負責同志要經常深入脫貧工作聯系點,結合幫扶對象實際情況,制定計劃和具體措施,駐村工作隊員堅持在村同吃同住同勞動,摸清民意,寫好脫貧工作日志,及時向局報告脫貧工作進度和工作任務完成情況。
(二)建立督查機制
建立脫貧工作督查和定期總結制度,局辦公室、人教股定期或不定期地深入幫扶聯系村檢查工作人員任務完成情況、駐村工作隊員在崗情況、工作情況、局各項脫貧措施的落實和完成情況等,檢查結果列入局相關股室和工作人員的年度考核,作為評先樹優的依據,進一步增強脫貧工作的責任心和緊迫感,形成“撲下身子、深入一線、真抓實干、克難攻堅”的良好風氣,全面推進脫貧工作水平再上新臺階。
(三)積極爭取項目扶持
在加大對脫貧聯系村的脫貧項目建設的同時,利用部門優勢,積極向上級或相關部門進行匯報銜接,為幫扶聯系村爭取土地整治和基本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項目建設,努力改善村生產生活條件,提高耕地質量,增加農民收入。對脫貧工作做實功、用實勁、求實效,抓緊研究和對接政策脫貧,扎實推進脫貧攻堅各項工作,發揮基層國土所和駐村干部作用帶頭作用,盯住目標、狠抓實干,確保我區脫貧攻堅任務如期完成。
(四)優化項目用地保障
堅持靠前謀劃,精準服務,抓好脫貧項目用地選址和審批服務,為幫扶聯系村基礎設施和學校、醫療點、鄉村舞臺文化場所等服務設施建設項目用地審批“綠色通道”,加快完成幫扶聯系村農村土地及房屋的確權、登記、頒證,明晰農村土地權屬,支持農戶在不改變土地權屬和用途的前提下,按照依法、自愿、有償原則,鼓勵和支持農戶流轉土地承包經營權,發展產業,增加收入。
(五)創新宣傳形式和載體
抓住關鍵時間節點,舉辦一些重點突出、影響力較 大的主題宣傳活動。幫助貧困村做好“美麗鄉村”創建活動,為幫扶村送栽景觀樹苗,清理道路雜物,美化村內環境,改善村容村貌,為戶貧困戶(監測戶、邊緣戶、重點戶)等進行戶容戶貌提升。推動扶貧辦公場所、人員和經費有效落實。繼續強化扶貧工作人員培訓,不斷提高扶貧工作干部隊伍的政策水平與執行力。
(五)積極做好疫情防控
駐村工作隊全力主動配合所駐村做好中央和省市區關于疫情防控各項措施的落實,確保到村到戶、到家到人,不留死角。局班子成員深入到幫扶村,慰問疫情防控一線的值守人員,送去了方便面、火腿腸、牛奶等生活必需品。同時,一手抓防疫一手抓生產,優先保障畜禽養殖等設施農用地需求,確保疫情期間市場供應。
2020年,我局扎實做好大東鄉大東村委會以及金安鎮光樂村委會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共有建檔立卡戶21戶78人,已脫貧21戶78人。
二、保障被征地合法權益
(一)征地拆遷開展情況
完成征收土地1086.72畝,一是完成金安加油站項目5.17畝、文化變電站項目61.63畝、文化工業園區4號路49.7畝、中節能文化醫療廢棄物處置中心17.19畝、良華屠宰場86.85畝、文化金馬建材攪拌站34.79畝、七河攪拌站項目115.13畝,漾弓江流域生態治理及城市防洪工程項目(護城河)116.26畝,新團片區600畝的征地工作。二是積極配合涉及征地拆遷的束河、金山、祥和、開南等街道開展了西山片區、尚義片區,八河片區、祥和片區,金山工業園區、新團片區、文化片區等地上附著物的賠償工作。
(二)建設用地報批情況
根據區政府的安排和具體建設項目實施的需要,為進一步及時保障古城區重點項目用地,2020年以來己審批了兩個批次共6.1507公頃,組織了上報三個批次用地件共計10.7916公頃(161.874畝),下一步根據項目需要還須及時組織相關用地報件,進一步做好重點建設項目用地保障工作。
(三)土地供應情況
通過網上拍賣供應四宗11.5494公頃(173.241畝),成交總價26362.44萬元。目前組織的兩宗77.33畝土地的供地方案,經區政府同意方案已經上報市局進行審批。同時組織了網上公開拍賣出讓四宗0.6737公頃(10.11畝)國有建設用地。
(四)認真開展好征地過程中突出問題專項整治
嚴格執行征地法定程序、征地補償安置區和認真落實被征地農民基本養老保障制度等相關政策,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
三、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2020年3月,我局委托云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結合汛前排查對我區范圍進行了一次全面排查。并于2020年4月、5月及時向各責任單位下發了地質災害防治方面的相關通知,協同古城區應急管理局編制了古城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應急預案。通過汛前排查,我區確定在2019年的基礎上核銷8個隱患點,同時新增5個隱患點,故我區2020年隱患點有98個。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江一線,類型主要是滑坡、崩塌、地面塌陷、泥石流、不穩定斜坡。在汛中,我局在云南地質工程第二勘察院排查的基礎上對一些重點監測的隱患點,重大建設項目,學校、旅游景點等人員密集區域進行了專門排查,新增了1個隱患點。在排查明確了地質災害防范的重點區域及隱患點、危險點后。與各鄉鎮、街道簽訂了2020年地質災害防治工作責任書,真正做到領導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建立了區、鄉、村、村小組四級監測網,積極與氣象部門密切配合,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及監測信息網絡,通過電話、短信、微信、傳真等方式,確保每一位監測員能及時接收到氣象預警預報信息。為保證對重點區域的監測,各個鄉鎮村都設有地質災害防治監測員,古城區2020年設置監測人員102名。同時加強應急值守,保證24小時通訊、信息暢通,保證地質災害氣象預報預警信息能及時發送給到責任單位和有關人員,以便廣大基層干部群眾能提前做好應急準備。今年我區未發生大中地質災害等嚴重事故。
四、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工作
為加快推進生態修復工作,我局采取掛圖督戰、局領導親自抓、親自管的工作模式。按照目標上圖、任務上圖、進度上圖、責任上圖的督戰方式,嚴格落實工作階段任務,做到各項工作可量化、可考核、可督查。
一是加緊實施金沙江流域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國家下發古城區符合條件納入生態修復任務的是53個礦山97個圖斑,治理總面積186.57公頃。范圍為古城區文化街道、大東鄉、金安鎮、開南街道、七河鎮。本次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從2019年底開始,至2020年9月底結束,分為摸底排查、綜合治理和檢查驗收三個階段。古城區生態修復工程分為六個施工標段,目前已全面進場施工,已完成28個礦山近120公頃的修復任務。
二是大力實施土地整治項目。正在實施的項目有:文化等兩個社區國土綜合整治項目,建設規模為170.8033公頃,新增耕地面積為4.6738公頃,項目預算總投資833.15萬元,工期六個月,已如期完成全部施工建設,正進行設計變更。七河前山土地整治項目,建設規模254.0373公頃,新增耕地12.4178公頃,項目預算總投資869.48萬元,工期六個月,已如期完成全部建設,現正進行設計變更。古城區開南街道辦事處良美等2個社區國土綜合整治(體質改造)項目,本項目建設規模為294.7260公頃,計劃新增耕地1.0360公頃(全部為水田)該項目預算投資為3000.00萬元,工期六個月,現已完成監理招投標及施工招標。
五、大力支持鄉村振興發展
(一)百村行動計劃
麗江市金沙江綠色經濟走廊鄉村振興“百村行動計劃”第一批示范點名錄中古城區有4個示范點,分別為大東鄉建新村委會江邊村民小組、金江鄉金江村第三村民小組(邑馬珍村)、金安鎮增明村、七河鎮金龍村。再增加綜合條件較好的七河鎮北排村打造為古城區鄉村振興的示范先行村。本批鄉村振興規劃“百村行動計劃”共5個村。我局全體職工認真貫徹落實區委、區政府的工作部署,在局領導班子的正確領導,各職能股室的配合下,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責,提升服務,充分發揮規劃引領作用,切實履行規劃管理職能,加強和推進鄉村振興規劃工作。
(二)麗江市古城區鄉村振興規劃編制工作
“規劃先行”機制,被認為是鄉村振興戰略的一大亮點。中央也強調,各地區各部門要樹立城鄉融合、一體設計、多規合一理念,抓緊編制鄉村振興地方規劃和專項規劃或方案,做到鄉村振興事事有規可循、層層有人負責。
(三)全面做好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用地保障
全區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為2個,一是文化街道魯準羅集中安置點,安置48戶179人(其中15戶47人為建檔立卡戶,33戶132人為隨遷安置戶),安置點總面積為89.29畝,拆舊區面積為37.72畝。二是金江鄉普勤北山集中安置點,安置29戶104人(其中6戶23人為建檔立卡戶,12戶38人為隨遷安置戶,11戶43人為插花安置戶),安置點的總面積為43.85畝,拆舊區面積為17.12畝。為全力支持古城區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用活城鄉建設用地項目政策,我局前后組織編制并上報了兩批增減掛鉤實施方案及拆舊復墾方案,兩批方案共涉及448.971畝的拆舊復墾工作,用于保障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新區用地133.14畝。目前,第一批增減掛鉤項目已完成外業復墾及內業資料整理工作,并已通過區級自查自驗及市局初驗,正根據專家組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整改。同時于2020年6月,實施了第二批增減掛鉤項目的外業工作,現已完成70%,擬于年底申請市級驗收。
(四)全面完成建檔立卡分散安置戶拆舊復墾復綠工作其余分散建檔立卡安置戶為32戶,涉及大東鄉、七河鎮、金江鄉、金安鎮、文化街道,拆舊面積為9.3189畝,目前已完成復墾復綠工作,舊房拆除及復墾復綠率達到100%
六、深化“放管服”優化營商環境優化營商環境
在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方面,我們堅持“嚴”字當頭,嚴格審批程序,嚴把“一書三證”《建設項目選址意見書》《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鄉村建設規劃許可證》的審批關。一如既往嚴格按照《麗江市城市總體規劃(2010-2030)》及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來開展建設項目規劃審批工作,堅持統一規劃、節約用地、合理配置資源的原則,嚴格遵守規劃法和行政許可法程序。累計發放不動產登記證書9282本,不動產登記證明3491份,出具首套房證明4039份,公租房證明2004份,核稅單1059份,日常查詢證明3008份,司法查封及解封360件,遺失公告54份。農村不動產確權登記發證工作進展順利,通過云宅調信息采集工作已完成,作業單位正在用航拍的方式進行外業測量。解決歷史遺留問題153件。認真落實省、市有關壓縮不動產登記時限的要求,將一般登記、抵押登記時限分別壓縮至5個、2個工作日,涉及企業的一般登記及抵押登記壓縮至2個、1個工作日。為特殊群體提供上門服務。為照顧和方便老弱病殘孕、軍人等特殊群體辦證,專門設置了辦證綠色通道,針對符合登記條件的老弱病殘群眾提供免費上門服務,共提供上門服務15次,贏得了辦事群眾的好評。古城區不動產登記中心便民服務再升級,即開啟不動產登記證書EMS快遞寄送服務,除原有的自行領證方式外,外地群眾還可以選擇EMS寄遞服務,即可省去第二次跑腿的麻煩,實現EMS上門送證服務,上半年共辦理27本證書EMS快遞寄送服務。加快實施“互聯網+不動產登記”的抵押登記受理窗口前置到銀行,目前已經在古城區農信行、工商銀行及玉龍農商行設立了3個便民服務窗口正式辦理業務,并實現了1個工作日辦結。實行回訪制度,每個周隨機抽取上個周任意一天當中的10個業務對辦理人進行電話回訪,另外對辦理過登記業務的56家企業進行實地走訪或電話回訪,進行滿意度調查,征求對登記工作的意見及建議,截止目前回訪滿意度為100%。進一步優化“一窗受理,并行辦理”,提高工作效率。通過與房管、稅務部門的通力合作,已經實行房屋交易、繳稅、登記“一窗受理、并行辦理”,目前設置兩個綜合受理窗口,專門受理存量房交易轉移登記業務。
篇10
按照《2018年推進鄉村振興戰實施方案》中我站承擔的工作任務,我們以綠滿郾城建設為工作抓手,緊緊圍繞“產業興旺”和“宜居宜業”兩大目標任務,大力實施環城防護林、生態廊道、農田林網、村鎮綠化美化、林業產業發展等五大工程,有序推進了年度工作任務。現將工作開展情況匯報如下:
一是科學制定工作方案。
為充分發揮林業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我們結合省級有關文件精神,通過走訪調查、借鑒學習等,制定了《村莊綠化實施方案》。該方案以“增林擴綠、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經濟發展”為發展思路,重點抓好庭院、街道、休閑綠地、村內閑置土地、農田林網、圍村林等六個區域的綠化建設,并對樹種、苗木質量、栽植和管護等四個方面進行了明確要求。我們將依照該方案開展“綠化示范村”、“森林鄉村”等創建工作,推動村莊綠化美化建設步伐,助力鄉村振興。
二是扎實開展綠滿行動。
在區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各鎮(辦)及交通、水利、城建等相關部門的通力協作下,全區2018年造林任務為0.77萬畝,實際完成營造林面積1.7萬畝,占區定目標任務的127%。其中,生態造林0.77萬畝,優質林果發展面積0.7萬畝,花卉苗木發展面積0.7萬畝,中幼林撫育0.7萬畝。
1.環城防護林帶快速推進。在石武高鐵兩側打造1000畝的生態圍城林帶,按照單側不低于100米寬的標準,采用3米*3米的栽植密度,選用慈孝竹、楸樹、白蠟、楝樹和銀杏等五個兼具生態防護功能和景觀功能樹種,綠化長度2.6公里;在龍江路以北(幸福渠—五臺山路之間)高壓走廊兩側,建設600畝的生態圍城林帶,栽植玉蘭、海棠、櫻花等觀花苗木10萬余株,五顏六色的鮮花次第開放,形成市民游覽觀賞的花海;在幸福渠、六支渠沿線建設2000畝的防護林基地。基地建設總體采用高大喬木、搭配花灌木及地被植物,以達到四季有綠、四季有花。主要栽植有黃連木、三角楓、元寶楓等20多個品種14萬余株,分為楸楓特色林、銀杏特色林、玉蘭春色林、榆梓特色林、闊葉用材林、果園特色林、針葉用材林、連榆混交林、樟楓混交林9大特色種植區。
2.生態廊道建設全面提質。對107國道兩側綠化提升檔次,形成喬灌花結合、落葉與常綠相搭配的通道綠化景觀。在沙河、潁河、吳公渠、幸福渠等4條河流兩側退耕還林,完成水源涵養林1000畝。龍城鎮在坡大線單側不低于50米寬的防護林帶500畝。
3.農田防護林建設因地制宜。結合土地整理、千億斤糧食、美麗鄉村道路及“四好”農村公路建設等項目,以區級道路、環鄉道路、溝渠、田間已硬化生產路為重點,按照“一路(溝)兩行樹”標準,提升完善了農田林網防護功能。
4.鎮村綠化美化有序鋪開。以創建“市級園林式鄉鎮”、“市級綠化示范村”為目標,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項目,積極綠化美化政府所在地及四周環境,并擇優選擇1—3個基礎好、群眾積極性高的行政村開展綠化造林工作。其中7鄧村在村莊周圍營造生態觀光林基地850畝,栽植水杉、青桐、雪松等16個品種6萬多株;7和龍城鎮7村被評為市級綠化示范村,市政府各獎勵1萬元資金。
5.林業產業穩步發展。依托區位優勢及資源優勢,增擴獼猴桃、葡萄等特色經濟林種植基地,建設和提升鄉土樹種及珍稀名貴樹種培育基地,做優、做強林業產業品牌,實現林業產業精品化、規模化、基地化。新發展經濟林面積1000畝,主要集中在7等鎮;如7佳程獼猴桃種植專業合作社在龍城鎮幸福村增擴獼猴桃種植面積400畝,李集鎮李集、老集等村新發展獼猴桃255畝。新發展苗木花卉面積2000畝,主要集中在新店、商橋、裴城等鎮;如7等村新種植復葉槭、玉蘭苗木400畝,旺祥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在裴城鎮胡劉村增擴白蠟、北美楓香等苗木培育面積220畝。
7月份,我站牽頭,組織全區36戶苗木花卉經營主體成立了郾城區花卉苗木產業技術聯盟。組織聯盟單位外出考察學習,建立微信群,積極搭建各種信息平臺。目前正在籌備郾城花木網站,開展專業性生產服務和市場信息服務,積極推進“互聯網+”林業建設。聯盟的成立,為培育壯大我區特色林業產業奠定了基礎。
三、2019年工作計劃
1.工作思路。
以“實施國土綠化提速行動”為抓手,以“大綠化、大生態”為發展理念,以廊道綠化為重點,大力發展圍村林,建設森林鄉村,打造森林特色小鎮。
2.工作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