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井觀天的故事范文

時間:2023-05-06 18:24: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坐井觀天的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坐井觀天的故事

篇1

一、《坐井觀天》課程案例描述

《坐井觀天》趣味性強,學生學習積極性較高,通過生動有趣的對話檠生展現了一個有趣的情境,使學生能夠自覺進行學習思考,理解更加透徹。基于此,教師運用有趣的活動教學法開展教學,能夠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本活動能夠解決傳統教學中課堂枯燥乏味的問題,發揮學生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將其應用于《坐井觀天》教學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價值。

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主要有三個,第一,知識目標,使學生學會本課中的生字,生詞,能夠準確朗讀,拼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懂得《坐井觀天》的寓意。第二,能力目標,通過《坐井觀天》這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問題分析能力,提升學生合作學習能力與自主學習能力。第三,情感目標,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懂得不能片面地看問題,需要具有深遠的眼光,做事情要有長遠的規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人生觀。

教學重難點,本節課教學的重點在于生字,生詞的學習,對《坐井觀天》的理解以及有感情的朗讀,使學生了解寓言中的深意,懂得全面具體地看待問題。教學難點是如何使學生自己領悟到坐井觀天的深意,自己通過課文悟出其中的道理。

三、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

在教學活動的設計方面,需要設計兩個教學活動,第一個教學活動是將寓言故事表演出來,創設情境,使學生對文章內容印象更加深刻,抓住學生眼球,吸引學生注意力,使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之中。第二個活動是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由學生自由發揮,合作思考,將青蛙出來后的情景展現出來。

教學活動的實施。第一個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如下,首先,將學生分為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五人。其次,要求以小組為單位,每位學生都閱讀一遍《坐井觀天》,根據內容選擇想要扮演的角色,一位學生扮演青蛙,一位學生扮演小鳥,兩位學生扮演井,一位學生是旁白,使學生全部融入到情景劇中,發揮自己的作用,感受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調動學習積極性。最后,要求各組學生上臺表演,并進行評比,對表演較好的小組給予獎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表演完成之后,要求學生進行分享交流,準備下一個活動。第二個教學活動同樣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看法,發揮想象,編排一個青蛙跳出井后的故事,可以自由發揮,但是情景劇長度不能少于兩分鐘,青蛙在跳出井后,發現天那么大,可以遇到好多朋友,也可以產生好多感悟,學生可以自由編排,沒有對錯,編排完成后進行競賽表演,學生自己投票,選出表現好的小組,獲勝的小組可以獲得獎勵。最后,進行分享總結,要求學生表達自己的感想。

四、教學反思

篇2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學習方式的轉變。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

一、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認識“沿、際、信”等生字。在語言環境中理解詞語、句子的意思。過程和方法:通過讀議結合,分角色朗讀課文,深入體會課文中的對話。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理解課文內容,發揮想象,初步理解“坐井觀天”這則成語的寓意。

二、 教學重點

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三、 教學難點

在閱讀中理解重點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揭示“坐井觀天”這則成語故事的寓意。

四、 教具準備

生字、詞語卡片。

五、 教學過程

(一) 揭示課文題目,解題引文。

1. 帶學生體驗:說說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用手卷成筒去看黑板,這時你看到的黑板有多大?然后用書卷成筒再去看,這時你看到的黑板又有多大呢?(小組討論:為什么有這種現象?)

2. 師:小朋友們都有了自己的答案,那么是對是錯?我們從文中去尋求答案吧!今天老師要帶小朋友們一起去學習一則寓言故事。板書課文題目,認識“井”,老師用簡筆畫“井”,幫助學生理解。

3. 同桌交流,理解“觀”的意思,理解“坐井觀天”的字面含義?(師:坐在井里看天)誰坐在井里看天,它看到的天是什么樣的?我們一起去讀讀故事吧!

(二) 借助拼音,初讀課文

1. 借助拼音自由讀課文。

2.指名學生再讀一遍課文,讀完后師生評議。

3.同桌互讀。(注意問句、感嘆句的語氣)糾正字音。

4.讀完后標出自然段序號,初步認識生字、新詞。

5.出示生字卡片全班認讀:信、沿、際。(指名讀,“開火車”讀,搶讀。)

6.同桌交流識記字方法,師生匯總識記字方法。

7.指名認讀新詞

相信 抬頭 青蛙 說錯了 回答 還(hái)是 還(huán)給

井沿

你知道“井沿”是哪兒嗎?指名同學到黑板上指出來。(井沿就是井邊)無邊無際(沒有邊際,形容非常廣闊。)如:草原、大海就是無邊無際的。指名學生用“無邊無際”說一句話。

8.“摘蘋果”游戲:老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一棵蘋果樹,把做成蘋果形狀的生字卡片貼在“樹”上,然后讓學生上臺摘下自己認識的字讀一遍,下邊的學生跟著讀兩遍,讀正確字音的同學就可以把“蘋果”卡片送給他。

9.再讀課文,指名分段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理解課文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 )和( )為( )的( )爭論( )的事。

學生完成后板書:天有多大?

2. 同桌討論:小鳥和青蛙一共進行了幾次對話?(一共進行了三次對話。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一次,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二次,第六、七自然段是第三次。)

3. 看插圖,填空:青蛙坐在( ),小鳥落在( )。

過渡:青蛙和小鳥見面了,于是它們聊了起來,誰來愿意扮演它們(可以加一些動作)進行第一次對話?指名分角色讀第一次對話。

“一百多里”有多遠?(舉例從學校到縣城共十里,來回共五次,說明很遠。)

板書:飛了一百多里

4.分角色讀第二次對話,思考:

(1)青蛙對說小鳥:“別說大話了”,這里的“大話”指什么?(指名回答,老師總結:指小鳥說“飛了一百多里”,青蛙不相信。)

(2)青蛙認為天有多大?它為什么這樣認為?(同桌交流,師生匯總:青蛙認為天不過井口那么大,因為它天天坐在井里。)

板書:井口大

(3)小鳥同意青蛙的看法嗎?(不同意)小組討論:為什么?(無邊無際)

板書:無邊無際

(4)分角色朗讀第二次對話。(老師讀旁白,男讀小鳥的話,女生讀青蛙的話)

5.分角色讀第二次對話,邊讀邊想:小鳥和青蛙是笑著說的,它們倆笑各有什么含義?

(1)分角色朗讀,(一人讀旁白,男生讀青蛙的話,女生讀小鳥的話)

板書:天天坐在井里

(2)小組合作討論上面的問題。

(3)朗讀對話,讀出適當的語氣。

(師:青蛙的話要讀出傲慢、自信的語氣,表現出自以為是的心理狀態;小鳥的話要讀出耐心地擺事實、講道理的語氣,表現出實事求是的態度。)

6.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

(同桌交流,續編它們的第四次對話)。

注意青蛙跳出井口后的語氣,加上動作,然后指名上臺表演,師生評議后,再邀請一名學生主動上臺表演。

7.你想對青蛙說些什么呢?(同桌討論,然后指名回答)

8.總結:我們不要像青蛙一樣目光狹小,見識有限,還自以為正確,是不對的。現在我們要努力學習,以后才會明白許多道理。

六、課堂作業設計

讀句子,給加點詞語選擇合適的意思,在后面畫“√”

(1)青蛙坐井觀天

① 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認為天很美。( )

② 青蛙坐在井里,認為天很大。( )

③ 青蛙坐在井里,認為天很小。( )

(2)“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①大聲說話。( )

②夸大的話。( )

(3)天無邊無際[ZZ)],大得很哪!

①沒有邊際。( )

②不好找邊際。( )

七 課外拓展

1.回家后把故事講給父母聽。

篇3

關鍵詞:把握;“四重”;激活;課堂

一、動畫引入——重情趣

語文課程標準把“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放在第一學段閱讀教學目標的首條。為此,上課伊始我便讓學生欣賞了三辰影庫中《坐井觀天》的無聲動畫片,當學生發現動畫片沒有聲音后,我進行了如下一番激情談話:“對,動畫片里的人物角色都沒有說話,這沒關系,老師想請在座的同學們當配音演員,給這個動畫片配好音,怎么樣?”“不過,要配好音,演員首先要讀好劇本,劇本在哪兒?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的課文——《坐井觀天》。”讓學生當配音演員的處理,構建了一個引力強勁的情感磁場,激發了學生的讀書興趣。

二、以讀為本——重過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個年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有些課文還應要求學生誦讀、以利于積累、體驗、培養情感。”“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這是低、中、高三個學段的朗讀目標。為了把讀書引向深入,我要求學生分角色讀出感情,并提出建議:如果對方讀得有感情你就夸夸他,如果對方哪一句讀不好,你就幫幫他(師巡視指導)。隨后,我找兩組同學讀給大家聽,并相機指導對話部分的朗讀,進行大面積的訓練。

三、領悟道理——重自然

一個教育家說過:“任何一種教育現象,孩子在其中越少感覺出教育者的意圖,它的教育效果越大。”為此在學生熟讀課文進行配音后,我讓學生談論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發表關于青蛙和小鳥爭論天大天小的看法,讓他們對青蛙說點什么,進而在引導評述中水到渠成地悟出道理。而沒有讓學生談論諸如“從這個成語故事中受到了什么啟發”這一類顯性教育問題。

四、續編故事——重想象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和創造潛能。”這就要求我們在開發教材中實施創新,既要看到文章表現出來的,又要抓住文中隱含著的,或把概括的地方說具體,或補充藝術空白點,或延伸拓展故事情節……

教學接近尾聲時,我說:“同學們,在故事結尾,小鳥建議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青蛙到底跳沒跳出來呢?我們繼續往下編故事。如果青蛙跳出井口,它會想些什么?說些什么?如果青蛙仍堅持自己的看法,不跳出井口,后來可能發生什么事?給大家兩分鐘時間想一想。”

篇4

——由《笑》引出來的寓意

一、 案例

第三冊《坐井觀天》教學片斷

師:青蛙為什么笑呢?

學生:因為青蛙成天坐在井里,看到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而小鳥卻說天無邊無際,青蛙覺得很好笑。

生:青蛙以為自己是對的,它認為小鳥在說大話,覺得很好笑。

師:小鳥又為什么笑呢?

生:青蛙明明是錯的,還偏以為自己是對的,小鳥覺得可笑。

生:小鳥天天在天上飛,當然知道天有多大,而井里的青蛙卻不相信,小鳥無可奈何地笑了。

生:天明明無邊無際,而井里的青蛙看天卻只有井口那么大,還不相信小鳥的話,讓人又氣又好笑。

師:小朋友,學了這篇課文你懂了什么?(學生議論紛紛,眾說紛云)

二、 反思

篇5

(1)教學時,首先要指導學生看圖并借助拼音進行初步閱讀后,再學句、學詞、識字。不要把短文放在一邊,只重視識字、寫字,用過去的教學方法使用新教材。

(2)教學中要重視字詞教學,要充分利用短文或句子準確理解字義、詞義,較難理解的字詞,可以通過口頭組詞、造句,加深理解。識字教學要在字形上下力量,要盡可能地利用學過的基本知識分析、記憶字形。

(3)識字后要利用田字格認真指導學生寫好每個字。抄寫時,既要寫字,也要寫詞,可寫完字以后寫詞,也可以字和詞寫在一起。

問:三冊第三單元中的兩篇課文都是寓言故事,應怎樣讓學生理解出其中的道理呢?

答:寓言就是通過一個故事來說明一個道理,因此,理解其中的道理是這類課文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我們要從這一重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識能力出發,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進行詞句訓練,在進行詞句訓練的同時,通過理解重點語句來讓學生體會出寓言中的道理。如教學《坐井觀天》一課時,應圍繞青蛙是怎樣看天的這一重點進行教學。可先引導學生理解“坐井觀天”的字面意思(坐在井里看天),然后讓學生讀課文思考:青蛙坐在井里看天,認為天怎么樣?它的看法對不對?為什么?在講讀過程中還應抓裝大話”、“弄錯”、“無邊無際”、“大得很”等重點詞語進行理解,使學生體會出青蛙那種自以為是的心理。同時還可以組織學生理解:①青蛙為什么認為小鳥是說“大話”?②小鳥為什么說天“大得很”?③青蛙說“我不會弄錯的”是什么意思,從中可以知道它的態度是怎樣的?④小鳥讓青蛙跳出井口來看一看,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來,它會看到什么?它的認識會有什么變化?通過理解這些問題,使學生弄懂“坐井觀天”這個成語的實際意義。

問:五冊第四單元的訓練重點是什么?教學中應怎樣處理?

答:這一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用詞要準確。通過本單元的訓練要使學生懂得什么是用詞準確,怎樣才能做到用詞準確以及用詞準確的好處。那么在教學中如何體現出來呢?重要的一點是憑借教材,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閱讀實踐中去體會。例如:教學《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時,講到春天,“樹木·抽·出新的枝條”,教師可試用“長出”一詞替換“抽出”,讓學生比較,用哪個詞更好,好在哪里?通過討論和比較,學生知道,“抽出”這個詞,寫出了嫩綠的枝條迅速長出來的樣子,比用“長出”既準確又形象。講到夏天,“密密層層的枝葉把森林封得嚴嚴實實的”。在理解句子之后,可告訴學生:“密密層層”寫出了夏天樹木枝葉茂盛的特點;“封”這個詞形象地寫出枝葉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這兩個詞,作者用得都非常準確。又如:教學《大海的歌》一課,通過讓學生比較“了望”和“極目了望”、“歡樂的歌”和“一曲新歌”各表示什么意思,再讓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帶有這些詞語的句子,聯系上下文想一想,每組中的兩個詞語能不能相互調換,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和比較知道,兩組詞語雖然意思相近,但如果相互調換,就不能確切表達文中的意思。從而知道,在說話和作文時候,有時需要從幾個意思相近的詞語中選擇一個最合適的,這樣才能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問:五冊五、六單元的閱讀教學以“讀懂句子”為訓練點,教材中都安排了哪些訓練形式呢?

答:“讀懂句子”是讀懂自然段的前提和基矗要讀懂一個自然段,首先要讀懂每一句話。因此,在五、六單元的教學中,要結合教學,有針對性地安排好讀懂句子的訓練,使學生既能讀懂每一句話,又養成認真思考的習慣。

這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如下訓練類型:

①回答問題,理解內容,同時理解句子。提出一些問題的目的是為了理解課文內容,同時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進行理解句子訓練。

②直接提出重點的句子、自然段,具體提出“理解”要求。

③從課文中提出幾個或一個句子,再從中提出重點詞語來理解。這是在進行抓重點詞語進行詞句訓練。

④通過在句中恰當地加上一些詞語,讓學生體會這樣可以使句子表達的意思更全面、具體;通過去掉一些詞語的訓練,使學生學會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同時通過這類的句子訓練學習把句子寫具體。問:從五冊第五單元開始,作文訓練提出了“內容要具體”的要求,怎樣理解這一要求呢?答:首先應該明確本冊作文訓練重點是片斷練習。寫片斷,就是圍繞一個意思寫一段或幾段話。所以,“內容具體”在這階段的要求與整個小學階段的作文要求是有區別的。這里主要指圍繞一個意思把它說具體些,是個單項訓練。在訓練中可以不考慮布局謀篇(如:詳寫、略寫),只要把一個事物或一件事的一個方面、一個部位、一個特點寫具體一些就可以了。例如:“寫一個人的身材”,不僅讓學生寫出他的高矮胖瘦,還要寫寫他怎么高(矮)、怎么胖(瘦),這就是寫具體。不用講究開頭、結尾,更不用講“章法”。所以,老師在教學中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要要求過高,不要過早地進行篇的訓練,以使學生受到扎實的段的訓練。

問:七冊第三單元的訓練要求是繼續學習給課文分段,使這方面的能力有所提高。這與上一單元的訓練要求“練習給課文分段”在教學方法上應有哪些不同?

答:在上一單元中,學過了在讀懂每個自然段,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練習給課文分段,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給課文分段的方法,本單元的教學要鞏固給課文分段的訓練成果,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在練習給課文分段訓練方面,本冊教材遵遁從簡到繁、逐步提高的原則,即從段落比較簡單的開始,逐漸向段落比較復雜的過渡;從提示全部段落大意或部分段落大意引導學生分段,到獨立讓學生分段。在第二單元中,學生通過歸并自然段給課文分段以及根據提示段意給課文分段,初步掌握了給課文分段的方法。本單元在教學時,可以讓學生在初讀課文的基礎上,想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講了什么,哪些自然段聯系得較緊密,然后在理解課文之后再指導學生分段。整個單元的分段訓練,應逐步放手,這樣可逐漸培養學生獨立分段的能力。

問:教學中,應該怎樣對學生進行“歸納段落大意”的訓練?

答:在學生基本掌握了“歸納段落大意”方法的基礎上,可針對每課教材內容特點,相機地教給學生歸納段意的方法。

篇6

后來,我想起小鳥的忠告。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是不是真的像說的那樣?最后, 我終于還是忍不住了。好奇心迫使我跳出井。沒想到,這一跳,讓我的生活從此不再是枯燥無味,變得幸福起來。

原來,外面的大千世界是那樣的美好,我東看看西瞧瞧。來到一條小河邊。哇,這里又好多的粉色的大花和許多和我長得一模一樣的伙伴。

他們之中一個上前對我說:“你好,你是從外地來的吧。你愿意加入我們嗎?”“啊……啊?”我才緩過神來,還一直沉浸在這“仙境”般的圣地里呢。“呃,好吧。”我欣然答應了。“呵呵,歡迎你加入我們,我叫小樂!”

從此,我在小河里天天與他們嬉戲、玩耍。當太陽照射到湖面的時候,彩虹姐姐架起一座彩橋。白云弟弟伸了伸腰。幸福的一天又將開始了……

春天一到,海龜爺爺就帶我們到山坡上去旅游。到了山頂,極目遠眺,郁郁蔥蔥的松樹挺拔傲立,原來他是在站崗呢。還有許許多多的小野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的,五彩繽紛,真好看!在花兒的旁邊,還有許多綠油油的小草,它們排列得自然大方,風兒一吹,綠波蕩漾。吹著習習微風,感受著大自然給我們的恩澤。我真后悔我以前是那么的愚昧無知。

篇7

關鍵詞:物理教學語文滲透快樂學習能力培養

“物理學科中其他學科滲透”,滲透不是指簡單的語言描述、公式的計算,而是建立在物理知識基礎上的其他學科知識的滲透,如成語故事“做井觀天”,“立竿見影”,“天空中的彩虹”,“圖象得規律”,由學生自己想象,把各種學科關聯地拴在一起學習,既學習物理,又對其他學科知識作進一步理解,有利于提高自身整體素質。初中物理學科教學是學校教學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通過教師、學生、教材等各要素間的相互聯系、 相互促進的教學過程來完成物理教學任務,達到物理教學目的。因此,恰到好處的語文滲透,對教師而言,可以開闊教學思路,挖掘教學潛力,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而言,可以形成各學科間融會貫通的知識體系,培養和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造力;對教材而言,可以取長補短,使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采,更引人入勝。與此同時,也使教學過程變得生動活潑,實現了從多方面提高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素質,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語文的特點是朗讀、理解、抓關鍵詞,所以在教學中重要的定律和規律就讓學生大聲讀,體會它們的重要性,做題時先要把題目大聲讀出來,查找關鍵的詞語即所謂的“摳字眼”,鍛煉他們的審題能力。物理教學中中滲透語文知識,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對物理知識的運用;提升人自我的修養,使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閱讀理解題是語言的重要體現,它能使學生從文章中鞏固已有的物理知識,理論聯系實際,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閱讀理解題具有真實性、故事性、教育性。

一、閱讀短文,回答問題

例:(2002福州)2002年6月6日《海峽都市報》刊登了《貨車超限超載、國道不堪重負》一文,報道了“104國道設計使用年限為15年以上,但才使用5年就大修,現已傷痕累累……”,有些運輸單位和個人只顧自己利益,不顧國家利益,讓汽車成倍的超載是損壞路面的直接原因。請你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汽車嚴重超載加快路面損壞的原因(只需答出一種合理的原因即可)

本題類似于語文等學科中的閱讀理解型題目,問題情境源于生活實際,主要關于高速公路上汽車超載對路面的損傷的現象的新聞報道材料,要求運用所學知識解釋汽車超載對路面損傷的原因。此題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仔細閱讀提供的材料,經初步分析和判斷,應該知道主要考查內容應為“力和運動、壓強和摩擦力”等力學范圍,二是路面的損壞嚴重,裂痕較多,主要是汽車對地面的壓強和摩擦力過大造成的。

字詞的辨析包含的物理知識,如浮力中水上漂的漂浮,物態變化中有火才能熔的熔化,告訴我們用詞要依據教材,用詞要準確;成語和俗語中的物理知識,如成語坐井觀天、立竿見影、海市蜃樓、鏡花水月說的都是光學現象,“坐井觀天、立竿見影”是光的直線傳播, “海市蜃樓”是光的折射,“鏡花水月”是光的反射;四兩撥千斤則是利用杠桿原理,強調人的技巧;磨刀不誤砍柴工說的則是減小受力面積,增大壓強,做事要考慮準確到位、多思考,才能提高辦事效率;一個巴掌拍不響說的是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要互動共同進入學習或游戲的角色,大家才能都有所獲;響水不開,開水不響,說的是水沸騰前后的情形,也暗示著做人要遵循的原則,物理和語文的組合把自然科學的本來含義表達的很清楚。

二、詩詞中包含物理知識

唐詩中有“黃河遠上白云間”,“不盡長江滾滾來”,這動人的詩句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這兩條大河蘊藏了大量的機械能;詩句:“滿眼風光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反映參照物的靈活性;“花氣襲人知驟暖,鵲聲穿樹喜新晴”說明氣溫變暖花朵分泌的芳香分子無規則運動加劇;《望洞庭》中的“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這里“平靜的湖面”、“鏡面”都可以相當于平面鏡,月亮會通過它們呈現等大的虛像。“池水映明月”,“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同是平面鏡成像的原理。

李白的“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詩句中,從物理學機械運動的角度看,舟中人是運動的,所選取的參照物是山;從能量的角度看,前進的小舟具有動能;從聲現象角度看,傳播猿聲的介質是空氣;從力的角度看,輕舟所受浮力的施力物是江水。

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中的詩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其實涉及到聲音的產生、傳播、音色等知識。聲音都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寒山寺的僧人撞擊大鐘,大鐘受到振動而發出聲音。發聲的同時引起周圍的空氣振動,一層層傳開形成疏密相間的聲波向四周傳播,當傳到楓橋邊的客船上,詩人就聽到了鐘聲。當停止撞擊,發聲隨之停止,但聲波仍然在空氣中傳播,聽起來余音不絕。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的聲音也就不同。詩人能辨別出傳來的是鐘聲,而不是其它樂器發出的聲音,這是根據聲音的音色來判斷的。

再如:“蒹葭蒼蒼,白露為霜”,“秋風蕭瑟天氣涼,草木搖落露為霜”中,都有“露為霜”,意思是晶瑩透亮的露水珠已凝結成白刷刷的濃霜。我們從物態變化的角度來看,露是液態,是水蒸氣液化而成的,而霜是固態,是水蒸氣直接凝華而成的,兩者的形成過程是完全不同的,而詩句中卻說“露水變成了霜”,其實違背了物態變化的規律,是不正確的。同樣的詩句還有“月落烏啼霜滿天”,霜應該落在草、樹枝等近地表的位置,霧是彌漫在空中的,而詩中卻說“霜布滿天空”,也并不準確,依我之見可以是“月落烏啼霧滿天”。當然詩人在當時自有他描述的文學意境,但我們在物理學習過程中,應從科學的懷疑的角度出發,大膽的提出自己的觀點,而不是一味的繼承。

綜上所述,物理教學中中滲透語文知識,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對物理知識的運用,還能提升自我修養,使學生在學習物理過程中感受到樂趣。要貫徹學科滲透的課標理念,不但教師要去收集豐富的素材,而且還要調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去進行學科滲透,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培養起學生學科滲透的意識和能力,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新課程的課程目標。

參考文獻:

1、初中《物理課程標準》(人教版)

2、初中《物理》教材(人教版)

篇8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低年級的重要任務,特別是在教育的起步階段發揮著奠基作用,直接關系到識字寫字、寫作、口語交際教學等各個方面。我從事教學事業已經十多年了,對于培養低年級學生的閱讀能力,感受到閱讀能力的培養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語文課程標準》對各個年級段也提出了具體的目標要求。對于低年級(1-2年級)學生,要求他們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在閱讀過程中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積累成語和格言警句,背誦優秀詩文等。對于課外閱讀的量,則規定了5萬字的最低閱讀總量。這個目標難度雖然不大,但對于識字不多,正處于啟蒙階段的低年級學生來說,如何引導他們完成這個閱讀目標,培養閱讀興趣和習慣,老師的任務并不輕松。 在從事教學的過程中,感受到想使學生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必須從學生的興趣入手,因為興趣有著不可估計的學習促進作用。我具體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了努力:

一、以趣引讀:

由于面對的是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他們的識字量小,行為能力也不強,因此如果強行讓學生進行閱讀,只會使學生對閱讀產生厭惡,孩子的樂趣需要延伸、繼續,同時也要上升到新的層次,開拓新的方法和途徑,因此我首先采取形式多樣的閱讀方式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同時了解學生感興趣的是哪些讀物,作到心中有數,充當孩子的角色與學生們在一起進行閱讀,引導學生讀自己感興趣的書籍,讓他們嘗到閱讀的樂趣。

要培養他們從小就愛看書,老師首先就要利用每天的夕會或者每周的班隊活動課的時間,聲情并茂的講述一些孩子感興趣的故事,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看到老師講得有趣,也會無形中受到感染,而且老師要有計劃的堅持每天講一個小故事,這樣耳濡目染,學生就會覺得書是那樣的神奇,慢慢的也會覺得書里有很多故事在等著他,而且,故事又是孩子最容易接受的一種學習課外閱讀的方法之一。老師在講故事的時候,可以設置一些疑問,這樣,一方面吸引學生聽的興趣,另一方面可以培養學生的求知欲,激發他們想讀書的沖動,例如我給學生講12生肖的故事,最后我說:為什么老鼠要排在第一位了,它那么小,還怕貓,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這時我說,想不想知道結果呢?學生紛紛要我講,我卻故作神秘的說,想要知道答案,《十二生肖的寓言故事》里有哦,這時老師可以發給他們拼音版的故事閱讀,此時孩子們可津津有味的讀得可起勁了。當學生閱讀一些寓言或神話故事時,老師可以利用班隊活動課的時間,來進行表演訓練,這樣既鍛煉了孩子們表演的能力,也促使孩子認真閱讀書中人物的動作、表情、樣子,孩子的模仿的能力很強,也嘗到了書籍帶給他們的歡樂。

二、課內外結合:

閱讀為學生認識世界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為學生提供了無窮無盡的樂趣。在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認識世界的視野在拓展的同時也是學生獲得快樂的時候,在現實世界得不到的快樂,孩子可以在想象世界中獲得。閱讀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揮灑自由與快樂的場合與機會。

學生學習閱讀,首先接觸的是課文。閱讀方法的學習和掌握,也是在課堂上完成的。因此,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教給學生的閱讀方法,讓學生學會閱讀,也得從課內的閱讀教學入手。 低年級學生的閱讀,主要是認讀能力的訓練,這是閱讀的前提和基礎。因此,要注重學生的讀,讓學生運用多種形式的讀來感受文章的魅力。尤其要在課堂上訓練學生的朗讀和默讀能力,為課外閱讀打好基礎。 不僅如此,閱讀教學中還應該結合課文來引發學生讀的興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可以提出“你看過(讀過)相同的文章嗎?”“你還知道哪些古詩?”等問題,檢查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并及時表揚讀得好、讀得多的同學,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內搭橋的另一形式是利用固定的閱讀課,由老師選擇精美的文章讀給學生聽,通過聽讀的形式讓學生感受優美文字帶來的愉悅,體驗閱讀的樂趣,培養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三、以讀促學:

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讓學生讀說結合,“讀”是對信息的輸入,而“說”應該是對信息的輸出了,培養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是一個長期訓練的過程。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把讀與說結合起來,并加強訓練,才能不斷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說的態度和語言習慣。”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應該重視學生讀與說的有機結合。如在教學 《狼和小羊》一課的結尾部分時,我就組織學生續編故事,說說小羊到底被狼吃了沒有?當學生的思維閘門一打開,他們就會想象奇特、豐富多彩,并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有的說,小羊那么善良溫順,不會被狼吃掉的。狼太壞了是沒有好下場的,一定會掉進河里被淹死的。有的說,小羊被他媽媽救走了,有的說,狼被獵人打死了。我們不難看出學生的說話中很有思想,認為好人有好報,惡人沒好下場。讀書、說話、情感陶冶三結合,真可謂“一石三鳥”。

讓學生發揮相象力進行情境表演是兒童最受歡迎的表現形式。小學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聲情并茂的文章,及富有童趣,適合用表演的形式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通過表演化抽象為形象,化難為易,使其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現特點。如在教學 《坐井觀天》一課時,我先要求學生圖文對照仔細地讀課文,讀后讓學生自找合作伙伴自編、自導、自演《坐井觀天》的故事情節,看學生是否把課文內容讀懂了。結果學生的表演令我非常滿意,不僅準備了“井沿”等各種道具,還把青蛙和小鳥的動作語言,表演得淋漓盡致,活靈活現,維妙維肖。在輕松愉快的表演中,學生理解了課文主題,掌握了知識。

四、成果鼓勵:

篇9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看拼音,寫詞語。(30分)

shuǐ xiānɡ lǐ pào shén zhōu cǎi sè pénɡ yǒu ɡù xiānɡ yuè liànɡ huān chànɡ yě cài zuǐ ba lín jū rónɡ yì tái tóu shī wànɡ jīnɡ chánɡ 三、讀一讀,在正確的讀音下面畫“√”(3分)

1、早上,我背(bēi bèi )著書包去上學,邊走邊背(bēi bèi)課文。

2、他受到的苦難(nán nàn)至今難(nàn nán)以忘記。

3、今天我在公園玩的很高興(xīnɡ xìnɡ),離開公園我興(xīnɡ xìnɡ)奮地回了家。

四、同學們,想一想,把這些詞語補充完整。(6分)

( )風送爽 不( )不覺 人( )有人 寒來( )往 學無( )境 ( )到渠成五、我會組詞(12分)

{環( )壞( ) {校( )較( ) {錨( )描( ) {很( )狼( ) {喝( )渴( ) {哥( )歌( )六、 在正確的音序排列的括號里打“√”(3分)

1、A B C D F E G ( ) 2、H I J L K M N ( ) 3、O P Q R S T ( )七、連詞成句,并加標點。(4分)

1、一只 蟈蟈 會唱歌的 這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花香 夢里 飄進 老師的 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快樂組合。(根據課文內容連一連5分 )

《狼和小羊》  花言巧語

《狐貍和烏鴉》 故意找碴兒

《小鷹學飛》  一往無前

《青蛙看海》  學無止境

《一株紫丁香》 尊敬老師

八、選字填空。(3分)

望 忘 往

1.我們經常去看( )盲婆婆。

2.我們( )老師家走去。

3.童年的歡樂我們不會( )記。

九、閱讀短文并完成下面的問題(11分)

坐井觀天

青蛙坐在井里。小鳥飛來,落在井沿上。

青蛙問小鳥:“你從哪兒來呀?”

小鳥回答說:“我從天上來,飛了一百多里,口渴了,下來找點水喝。”

青蛙說:“朋友,別說大話了!天不過井口那么大,還用飛那么遠嗎?”

小鳥說:“你弄錯了。天無邊無際,大得很哪!”

青蛙笑了,說:“朋友,我天天坐在井里,一抬頭就看見天。我不會弄錯的。”

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

1、根據課文內容填上合適的詞。(2分)

( )的青蛙 ( )的天

2、青蛙坐在________看天,看到的天不過________那么大,小鳥看到的天________。________的話是對的。(4分)

3、青蛙如果跳出井口看到什么,會說什么呢?(5分)

青蛙跳出井口,看到天 ,大吃一驚,說:“________________。”小鳥笑著說:“________________”青蛙低下了頭,紅著臉說:“________________”

十、我會寫話。(15分)

寫話《快樂的家》,可以向大家介紹一下爸爸媽媽,也可以說說你們之間快樂的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10

1、從課題上質疑。題目是課文的眼睛,是課文內容的濃縮。引導學生針對課題提出問題,既有利于對文章的理解,又能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如教《藍樹葉》一課時,板書課題后,可引導學生質疑:樹葉為什么會是藍色的?有藍色的樹葉嗎?又如,學習了《稱贊》,可引導學生質疑:誰稱贊了誰?為什么稱贊?

2、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質疑。抓住文中的關鍵詞語來質疑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給人以“提領而頓,百毛皆順”之感。如教《坐井觀天》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口渴了”這個詞語來質疑:小鳥為什么會口渴?有的學生聯想到天無邊無際大得很;有的學生聯想到正是由于天大得很,所以小鳥飛了很久,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青蛙的目光短淺。又如教學《小柳樹和小棗樹》這一課時,我引導學生抓住“得意”“低下頭”“不好意思”等關鍵詞來質疑,了解小柳樹由剛開始的得意、瞧不起人到最后的慚愧,讓學生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的道理。

3、從課文的重點、難點處質疑。對課文的重點、難點句段質疑,既有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也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圍繞這一線索進行教學。如教《我要的是葫蘆》一課時,大部分學生通過讀文都知道葉子掉了,葫蘆就會落。一個學生提到:為什么葫蘆沒了葉子就會落?葫蘆與葉子是什么關系?所有的植物都是這樣嗎?這個問題提得好,通過回家上網查詢,學生知道了:綠色植物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就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能將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這個過程主要發生在葉子中,而故事中清葫蘆葉子蟲子蛀掉了,那么必然不能合成有機物,而葫蘆的生長(變大)的過程是一個有機物積累的過程,現在沒了有機物,葫蘆自然也就不可能長好.

4、從課文的矛盾之處質疑。有些課文中看似矛盾之處,其實是作者匠心獨運之處。引導學生找出矛盾之處,從此處質疑,能迅速理解文章。如《酸的和甜的》一課中,小松鼠和小兔子聽信了狐貍的話都說葡萄是酸的,而小猴子卻說葡萄是甜的,引導學生質疑:葡萄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誰說的對?為什么?通過這幾個問題的解決,使學生明白,生活中有些事我們必須親自去嘗試了才知道結果怎樣。學生閱讀自讀課文《草地夜行》一文時,就要求學生在自學的過程中注意老的行為、神態、外貌等方面的描寫,自己找出前后“矛盾”的地方提出問題。學生在認真自讀的基礎上提出了“為什么大隊人馬過去了,老走過草地又回來呢?”“為什么老在剛看到我時很生氣,后來又笑了呢?”“為什么前面說老很魁梧,后面卻說他又黃又瘦呢?”等問題。帶著這些問題,我讓學生聯系上下文仔細閱讀,找出原因,在這一過程中,同學門也感受到了過草地的艱難和隊伍中戰士間的團結友愛。

5、抓課文標點質疑。《》一文寫道:“啊!站起來了!……”可引導學生質疑:這里為什么連用兩個感嘆號?有什么好處?分別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說明了什么?

此外,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抓文眼、找依據、揭矛盾、比優劣等方法,在課文內容讀不懂處質疑。但有時學生質疑的涉及面廣,顯得“多而雜”,這時可組織學生討論,哪些問題問得好,哪些問題不著邊際,不是教材的內容和重點,引導學生逐步由“多而雜。

6、抓住課文的結尾處質疑。教材中一些故事性強的文章雖言盡而意未盡,給讀者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如《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結尾處,小鳥也笑了,說:“朋友,你是弄錯了。不信,你跳出井口來看一看吧。”可以讓學生從此處來提問題,青蛙如果跳出井口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從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同時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7、用課文中的重復之處質疑。用課文中重復的地方質疑,體會作者的用意。如《一分鐘》一課,課文中有五處寫到了“一分鐘”。根據幾處重復,可以引導學生質疑:課文中出現了五次“一分鐘”,它們的含義一樣嗎?各是什么?

8、在課堂小結后讓學生質疑。在課堂小結后讓學生質疑,是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或學不到的知識延伸到課外。我常這樣對學生說:“學習了這篇課文后,你還有什么疑問,還想知道什么?”讓學生質疑。如教《開天辟地》一課,學完課文后,有個學生問道:“開天辟地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不是真實的故事,那么為什么人類會編出這樣的神話故事呢?”通過這樣的質疑,學生就會認識到神話傳說反映的是廣大人民群眾即勞動人民的理想和追求。由于歷史上社會制度等各種原因,勞動人民渴望光明、追求幸福及對戰勝大自然的希望只能寄托于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