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桿教學設計范文
時間:2023-05-05 18:16: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杠桿教學設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九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力的有關知識,明確了力的作用效果;同時也初步形成了形象思維,有了一定的物理學習基礎.但從二力平衡條件發展到杠桿平衡條件,其間的跨度較大,學生容易混淆.杠桿是生活中常見的簡單機械.學生經常會接觸剪刀、指甲剪、夾子等物體,但他們僅僅是會使用,并沒有深入地研究這些物體的特點.他們也厭倦教師的說教,希望教師創設主動觀察的物理學習環境.通過生活中相關工具的實踐、操作、觀察,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探索的樂趣.本節內容從學生熟悉的物體入手,引導學生探究并認識其中隱含的物理規律,同時將學到的物理知識及科學研究方法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從而突出“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新課程理念.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杠桿,能從常見的工具中辨認出杠桿.
2.理解力臂的概念,會畫杠桿的力避.
3.理解杠桿平衡條件,能通過實驗探究總結出杠桿平衡條件,會用杠桿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
4.了解杠桿的應用,能對杠桿進行分類,并了解分類的原則.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畫杠桿示意圖和力臂,訓練作圖、識圖的能力.
2.經歷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學會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簡單的科學規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了解杠桿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從而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2.通過獨立探究、討論交流,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認識杠桿,知道杠桿的五要素,會畫杠桿的示意圖和力臂,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難點
畫出杠桿示意圖和力臂;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探究.
教學準備
釘有圖釘的木板、墊木、螺絲刀、羊角錘、扳手、杠桿、
鉤碼、彈簧測力計、鐵架臺、直尺、細線、相關多媒體課件等.
設計思路
本節課從“拔圖釘”的活動引入,使學生親身體驗到利用工具的必要性及其作用.接著列舉一些生活常見的工具,將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物理知識相聯系,讓學生觀察工具的使用過程,找出其共同之處,從而認識杠桿.通過體驗一些常用的杠桿類工具體會這些杠桿的五要素.通過探究實驗,讓學生總結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實驗的能力以及總結歸納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視頻引入
剛才大家看到的是德國最大的機械臂,它可負載1噸.它神奇的力量令我們驚嘆.如此復雜的機械其實是由許多簡單機械組成的.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第十一章 簡單機械和功 第一節 杠桿.
(二)合作探究
1.杠桿
活動一:拔釘子
木板上釘了一些釘子,你能直接用手把它嗎?如果不能,老師為你提供了羊角錘、老虎鉗、螺絲刀還有一個小木塊,請選擇合適的工具把圖釘.
活動二:認識杠桿
請一個同學演示一下拔釘子的過程,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你覺得哪種方法更方便、省力?
生活中有許多任務都是用類似的方法來完成的.請觀察老師展示的圖片中的工具在工作時有哪些共同的特點.
物理學中,將在力的作用下可繞固定點轉動的硬棒稱為杠桿.
活動三:認識杠桿的五要素
自主學習
請同學們自主閱讀課本第3頁,認識幾個與杠桿相關的名詞.
展示交流
請一個同學匯報學習成果
以螺絲刀撬圖釘為例,教師和學生一起作出杠桿的五要素.學生觀察扳手開瓶的視頻,找出動力作用點和阻力作用點.學生作出動力臂和阻力臂.
動手體驗
請同學們利用手邊的剪刀剪樹枝,用鑷子夾砝碼,用釣魚桿將魚吊離水面.體會這些杠桿的支點、動力作用點、阻力作用點在哪里.
展示交流
請小組匯報實驗的體會.請同學們在學案上作出這些杠桿中的動力臂和阻力臂.學生作圖、展臺展示.
釋疑解惑
對杠桿的認識,你還有什么疑問嗎?學生自由提問,其它同學幫助解答.如杠桿是否必須是直的?力臂必須在杠桿上嗎?如何正確的畫出力臂?
2. 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師點撥
杠桿處于什么樣的狀態是平衡狀態呢?我們在實驗時讓杠桿處于哪種平衡狀態方便呢?
觀察討論
(1)拿出直尺懸掛(圖1),一端高一端低,待其靜止,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嗎?
(2)在杠桿一端加上兩個鉤碼,松手,問這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嗎?
(3)再在杠桿另一端加上兩個鉤碼,松手,問這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嗎?
(4)再移動一側鉤碼的位置,松手,問這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嗎?
(5)要使杠桿平衡到底要滿足什么樣的條件呢?
請同學們按照課本上的實驗步驟自己動手探究.
學生實驗時教師拍攝出學生的實驗過程.
教師點撥
這是老師隨機拍攝的同學們實驗過程,大家注意觀察他們的操作,看是否符合實驗要求?
播放第一個同學的實驗視頻.
交流展示
這位同學沒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加鉤碼.加了鉤碼后又來調平衡螺母.
教師點撥
剛開始為什么要調節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有什么好處?
交流展示
剛開始調節平衡螺母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消除了杠桿重力的影響以便于測量力臂.
播放第二個同學的實驗視頻.
交流展示
第二個同學的錯誤是彈簧測力計沒沿豎直方向拉.
教師點撥
彈簧測力計為什么要沿豎直方向拉?
交流展示
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拉,拉力的力臂就在杠桿上便于測力臂.
請同學們改進自己的操作,繼續探究.
學生繼續改進操作實驗,展臺展示實驗結果.分析數據.得出結論:動力乘以動力臂等于阻力乘以阻力臂.
教師點撥
一組數據就能看出關系了,為什么還要進行多次測量呢?
交流展示
多次實驗能避免偶然性尋找普遍規律.
(三)小結
篇2
關鍵詞:農村初中物理教師 教學執行力 課堂教學有效性
一、提升駕馭教材的能力
教材是體現新課程目標的一個載體,并非全部。教師可以對章節內容進行整合,更可以開發校本教材。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教學片斷:師:根據你們對杠桿知識的理解,要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應從哪兒入手?生:我想應該是在支點固定的情況下,研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的關系。師:很好,請坐。當杠桿在水平位置處于靜止狀態時,說明杠桿平衡。根據給定的實驗器材,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看如何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同一小組進行合作交流。(5分鐘思考時間)。師:現在我們共同探究杠桿平衡條件。首先,我們要把杠桿調節在水平位置平衡。第一步,在杠桿左側的兩格處掛三個鉤碼,用右手的食指壓住杠桿的右側,從力臂大處逐漸向里移動,感受一下,右手指感受到的力有什么變化?(學生隨著教師做)生:從外向里移動的過程中,右手所用的力逐漸增大。師:這是同學們的感覺,是否準確呢?我們做第二步:在杠桿的左邊兩格處掛上三個鉤碼,根據第一步的感覺,猜想一下,在杠桿右邊第三個格處,應掛幾個鉤碼?生:兩個。師:好。同學們和我一起驗證一下。(學生隨著教師做)生:剛好平衡師:根據實驗能得出什么結論?生: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這個片斷中教師沒有按照課本的知識排列順序進行講解,而是把課本中的實驗加以改造,讓學生從感性的猜測到實際的操作,最后以自己設計的實驗來驗證自己猜測的正確性,得出結論。這樣做鮮明地體現出教師是在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師高超的駕馭教材的能力,使學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了課程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二、做懂得教學策略的教師
1.教學設計要充分體現學生主體性
以《電流跟電壓、電阻的關系》一節的教學設計為例。
(1)提出問題:我們曾通過實驗發現,燈泡兩端的電壓越高,燈越亮,流過的電流越大。那么電流、電壓與電阻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2)形成假設:學生據已有知識,通過議論提出假設。
(3)制訂方案:固定電阻、改變電壓、研究電流與導體兩端電壓的關系,換用不同的電阻,重復上述步驟,研究電流與電阻的關系。師生共同研討,確定最佳方案。
(4)實施方案: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將實驗結果填入自己設計的表格中。(教師巡視)
(5)分析與論證:分析實驗結果,驗證與假說是否相符,得出結論。
(6)評價:檢驗實驗過程的操作是否規范,實驗結果是否可靠。
(7)交流:各組形成實驗報告,交流實驗結果,形成最終結論。
從這一教學簡案中,不難看出教學設計中學生主體性的充分發揮。學習過程中不但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而且激發了他們的創新意識與欲望,培養了學生的合作精神及反思和評價能力。他們親歷探究過程,從中獲取知識,掌握知識,課堂教學效益較高。
2.課堂上發揮好教師的引導者作用
一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使教學在“想學”“愿學”“樂學”的心理基礎上展開。在教學“聲音的特征”時,布置任務——在木板或文具盒上繃上不同的橡皮筋或鐵絲做“樂器”,課上演湊……此過程中,不僅動腦,還動口、動耳、動眼、動手,親自經歷,激發了興趣,鍛煉了能力,增強了記憶。二是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知道學什么。在學習“大氣壓強”時,教師先做實驗:向緊蓋著蓋子的熱薄鐵皮桶淋冷水,原先形狀規則的鐵皮桶發出陣陣響聲同時變扁了。實驗有聲有形,本節課要學什么自然就明確了。三是采用學生易于理解的教學方式。在“電熱”的教學中,考慮到學生已有一些關于家中電熱器的零星知識,在此基礎上探討電熱的形成,再用課件展示家庭常用的電熱器、家庭電路中出現的火災情景,讓學生感受電熱的產生過程。
三、利用農村特有的資源為教學服務
篇3
下面是我在“動態生成”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對《認識簡單機械》的教學理念的改變、對教學策略的取舍以及對教學過程的一點積極反思。
一、預設是動態生成的施工圖
(一)引入新課
1.打開桌上食品罐頭的蓋子。
教師請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觀察自己帶來的器具并使用(如:起子、剪刀、開瓶器、羊角錘等),再歸納這些器具在構造和使用過程中有哪些共同之處,記錄在活動單上。
2.各小組匯報交流。
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和發現如下:(摘選)
(二)認識杠桿五要素
1.教師根據學生的匯報、交流情況,進一步引導得出杠桿的概念及支點、動力、阻力。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繞一個固定點轉動,這根硬棒就叫杠桿。
支點:杠桿繞著轉動的固定點。(O)
動力:使杠桿轉動的力(F1)。
阻力:阻礙杠桿轉動的力(F2)。
2.讓學生找出前面所觀察的各種器具中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
教師講解:
動力臂: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阻力臂:支點到阻力作用線的垂直距離。
3.畫力臂的步驟。以撬棒為例子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三)找一找、生活中的杠桿
1.找一找,賽一賽。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杠桿的例子,并畫出其示意圖或說明其支點、動力、阻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找出最多的組獲勝。
2.探究:指甲鉗中的杠桿。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3.尋找人體中的杠桿,并指出支點及動力、阻力作用的位置。
(四)問題小結
阿基米德說:給我一個支點和足夠長的硬棒,我就能撬動地球,用今天所學知識解釋一下可以做到嗎?小結今天的課。
1.讓學生自己小結本堂課中的收獲。
2.教師利用多媒體圖片進一步拓展介紹杠桿的歷史及在古代和現代社會的使用情況。
3.讓學生提出跟這堂課中有關但又有待解決的問題。
二、教師是動態生成的建筑者
動態生成的過程是教學信息的傳播、反饋、再生和升華的過程,師生的信息活動圍繞文本展開,構成一個多向的、多層的、互動的信息網絡。具體地說,教師根據學生的變化針對不同的反饋信息,靈活地調整教學思路,重新組合新信息,提高信息體驗的質量,完善教學設計。
(一)創設問題情境,促進課堂教學資源的生成和利用,推動教學進程
一節成功的研討課,應該是能充分體現課標新理念的一節展示課,就是要把課上出一點新意來。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開始研究怎樣才能使教學有所突破,在深入備課以及和其他有經驗的老師交流中,我逐漸認識到這節課的重點和難點都集中在杠桿五要素的分析和如何畫圖上,所以我把書本上重點分析撬棒,改成分析起子撬罐頭。通過每組學生自己的探索、加上老師分析每一種撬罐頭的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實現杠桿五要素這一重點的落實。
(二)精心設計,突破教學難點,促進知識的內化
我對“力臂”這個難點如何突破進行修改,問題引導:起子橇罐頭時我們的手一般要拿得離支點遠一點,為什么?省力與費力與什么因素有關系呢?是支點到動力作用點的距離嗎?讓我們通過實驗來探究一下用到的器材:杠桿、支架、鉤碼、彈簧秤。步驟:(1)杠桿放到支架上,鉤碼掛在杠桿的一邊,另一邊在不同的位置用彈簧秤豎直向下拉。得出:拉的位置近,示數大,拉的位置遠,示數小。(2)動力作用點位置固定不變,向不同的方向拉,發現示數變大了。(教師引導)是離支點的距離近了嗎?是哪個距離近了?(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近了,這個距離我們叫力臂。)
(三)問題引導,促進學生的探究,推動教學思維進程
在授課過程中,給我一個很大的感觸是,對同一內容的分析,提問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教學的效果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以下是在對“指甲鉗的探究實驗”過程的分析時問題的設置。原來問題的設置是:指甲鉗是杠桿嗎?盡可能多地畫出每根杠桿的示意圖。現在改為:
1.指甲鉗的上面有幾個杠桿?
2.分析每個杠桿的支點、動力、阻力。
3.畫出其中一個杠桿的示意圖。
4.拿指甲鉗的手是杠桿嗎?
對比上述問題的設置,可以看出,修改后的問題,層層遞進,具有較好的指向性。在原來的問題中,問題問得太大,步驟不明確,學生不知道該從何去探究。修改后的問題能有效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了對這一部分內容教學的有效性。可見,雖然是分析同樣的問題,但稍微改變一下提問的方式和角度,效果就截然不同,這些看似很微小的變化,但對課堂教學的效果卻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三、學生是動態生成的活材料
在動態生成中,學生是“教學過程創新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凡是學生能發現的知識,教師絕不代替,凡是學生獨立解決的問題,教師絕不暗示。只有營造氛圍,才能產生新信息、新問題、新思維、新方法,才能使課堂成為學生發表真情實感的舞臺,從而有效地促進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
(一)“錯誤信息”的捕捉,促進知識有效生成
不少教師對課堂中的“錯誤”避之不及,對學生回答的問題,有些教師總是想方設法使之不出一點差錯,特別是在一些公開課的教學中。即使是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教師也希望他們按自己預設的方法去解決。事實上,真正的課堂應該允許學生出錯。對于學生的錯誤,有時我們不妨將錯就錯——引導學生分析原因,改變思路,重新探究,最后走向成功,也許我們的課堂會因為“錯誤”而生成精彩。
在這節課的實際教學中,我對學生的錯誤也注意到了,也去分析了,但經過專家的指導,我覺得我的教學設計可以改成讓學生展示錯誤,再從錯誤中總結正確的畫圖方法。這樣通過“將錯就錯—拋錯引對”的環節,我們不但糾正了學生的畫圖錯誤,規范了杠桿五要素示意圖的畫法。而且還發現了問題背后的問題,學生的思路也變得“柳暗花明”。課堂中的意外事件、學生解決問題時的“節外生枝”、學生暴露出的錯誤信息以及師生之間的“隱性”資源等都是動態生成資源。在課堂教學中,如果教師能及時捕捉和有效利用這些資源,及時修改調整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我們的課堂才能更精彩。
(二)對話平臺構筑,創設課堂資源生成的良好氛圍
篇4
[關鍵詞]解題路徑;數學問題;小學數學
[中D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20-0025-01
有這樣一道數學題:李老師去文體店買文具,如果買2支鋼筆和1把尺子,要付款40元,如果買2支鋼筆和3把尺子,要付款60元,鋼筆的單價是多少?
教師一般會引導學生通過以下步驟解決問題:獨立思考,匯報交流,歸納概括,鞏固練習。
這樣的傳統解題步驟存在諸多弊病:其一,教學模式呆板,學生覺得干癟乏味;其二,課堂節奏過于短、平、快,教學缺乏新意,剝奪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空間。本文將以新課程理念為導向,給出不一樣的教學模式。
一、構建思維進展的支點
學生的學習都是由簡入繁、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在這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中,找尋撐起思維發展躍升的連續“支點”顯得尤為重要,有了這些“支點”,學生才能撬動思維的杠桿,而這個杠桿的一端是思考方法,另一端是數學素養。
教師可增加一個符號化環節,用符號“”表示鋼筆,用“■”表示尺子,列出算式后再用字母表示相應的物品。
這個符號化環節可以幫助學生搭建“支點”來撬動未知,在“支點”作用下,用含有字母的代數式來表示就顯得順理成章。這樣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幫助學生不斷突破認知障礙的過程,學生在這個過程中積累了寶貴的數學經驗,數學素養也在經驗的積累中得到提升。
二、用新知撬動舊知
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主體,不理會學習主體的主觀感受和接受能力的教學設計是無效的。學生在學習之前就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知識經驗,這些知識經驗就是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會對學生學習新知產生重大的影響。
教學絕非一個師生單向傳導的過程,它是一個循環往復、交互促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始終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
在學生完成第一環節后,求“=?■=?”只是個楔子,還要引導學生找出解題的規律,這是一個觀察分析、對比概括的過程。數學課堂中應該多安排此類探究活動,以此幫助學生快速實現數學素養的全面提升。
三、循循善誘,提升數學素養
功利化趨向(分數至上)與素養提升(綜合素質全面發展)之間的矛盾一直存在,因此數學課堂經常出現“揠苗助長”的教學方式。要想改變這種短視的行為,教學要適當放慢節奏,逐漸形成緩中求穩的課堂新模式。
如增設教學環節:如果用“a”和“b”來代替 “”和“■”,你覺得前后有什么異同點?
在“比較前后異同點”的問題的驅使下,學生個性化思維將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對比中慢慢形成。當學生要解決新問題時,就能想到圖示法、算術法、消元法、代數法等解決問題的各種方法。
要讓數學課堂從真正意義上體現以生為本,就應該鼓勵學生對比分析不同的解題方法,找到它們的內在關聯,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概括、抽象、符號化等數學思考方法,學生的數學思維才得以發展。
篇5
在幾年工作中發現一些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錯誤認識,糾正教師們的這些錯誤認識,必須加強對教師信息技術的培訓工作,要特別注重轉變教師的觀念,不能單一進行設備使用方法的培訓。
一、了解信息化教學的主要手段以及作用
有些老師在需要時,就從互聯網上下載資源,然后將圖片動畫等,制作成一個課件在教學中使用,認為這就已經采用了信息化教學,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種只用到多媒體課件,只能算是多媒體教學,并不能體現信息化教學手段的交互性,所以說這樣不是信息化教學。主要是因為很多任課教師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往往并不知道信息化教學的手段到底有哪些,如對課前預習這個環節,有的老師不知道有什么辦法或者手段實現信息化教學。其實,有很多技術手段可以采用,如 QQ 群等。所以,在給教師培訓前,要讓他們了解到現在主要的信息化教學手段有哪些。然后,要在對教師的培訓中讓教師了解各種教學手段有什么樣的功能,適合哪些教學環境,如對物理教學中的杠桿力學原理,視頻中可看到用撬棒撬起重物,而動畫能反映出力的方向、大小等。
二、了解信息化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信息化
有很多教師在進行信息化教學設計時,只注重課堂環節的設計,而忽略了其他環節的信息化教學設計。一個完整的教學過程,包括課前的預習指導、課中的知識傳授,以及課后的知識鞏固三個環節。老師們注重利用信息化手段輔助知識傳授,只是想到如何更好地去教,而忽略了課前和課后環節,而這兩個環節主要是依靠學生主動去學。所以,在給教師的培訓中,要讓教師了解信息化教學是整個教學過程的信息化,不能局限在課堂教學環節。
三、了解信息化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
筆者參加不少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的準備工作,發現信息化教學設計大賽確實促進信息化教學的開展,但同時也往往造成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只考慮獨立的一節課的教學信息化,而缺少課程的總體規劃。而信息化教學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不能只局限于一堂課,要教師從課程,從專業高度去進行統一的連續的至少以課程或項目為單位,以專業為主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庫建設。
四、了解信息化教學的關鍵是教學設計
不少教師還有一個錯誤的看法,即認為信息化教學只是信息技術老師的工作,任課教師只要會使用相關設備制作一些簡單的課件就可以了。老師在需要幫助時往往習慣于把一堆資料和自己的教案往信息技術人員那里一扔,就希望得到一份信息化課件,因為他們認為這是信息技術老師的職責。信息化教學的設計環節是整個信息化教學的關鍵,而且在設計中,要先制作腳本,明確在哪個教學環節使用哪種手段可達到預定目標。這樣才能方便信息技術人員協助實現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不能沒有設計,直接進入制作環節。
以上種種錯誤的觀點,使得一些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效率不高,有時還因為設計思路的錯誤,造成課件臃腫教學目標分散,甚至產生負面影響。所以,作為學校專職部門,信息技術處應努力做好輔助工作,主要有 :
(一)要不斷更新信息技術
作為專職信息技術老師,要提前掌握信息技術的最新變化,并在考慮到成本等相關因素的前提下決定是否引進這項技術,同時,做好對教師進行培訓的準備。
(二)要在建立內部資源網的同時建立學習型網站
要在硬件到位的基礎上不斷挖掘新功能,在教師注重收集相關素材的基礎上,信息技術老師應當對收集上來的資料進行分類和整理,形成統一的以課程為單位的學習型網站,充分體現信息化教學的交互性,同時也方便普通教師利用它開展工作。
(三)要滿足老師們對信息技術的服務支持
篇6
“設計、制作一個由簡單機械組成的機械模型”這一實踐活動是初中學生第一次接觸的研究性學習內容。這節知識跟學生生活密切相關,是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好章節。
本課設計一方面力求體現學生通過知識的學習,會利用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等簡單機械進行組合,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另一方面學生通過本次活動,應學會如何進行物理綜合實踐活動,即課前準備什么,準備到什么程度,如何進行課堂教學,如何對活動進行評價等。
由于本節課從形式到內容都能很好地體現物理教學的三維目標,所以,筆者以本節課為例,最大程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增強他們學好物理的信心,培養他們學習物理的能力。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復習、鞏固本章的理論知識,了解簡單機械杠桿、滑輪、輪軸、斜面、螺旋等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
方法與過程:培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作風,學以致用,會根據杠桿、滑輪、輪軸、斜面、螺旋等的特點,設計、制作一個由簡單機械組成的機械模型,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體驗和經驗。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簡單機械組合模型的設計、制作,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精神,培養學生的互助合作的團隊精神。
3教學重點:
小組合作制作組合機械的模型、對各小組活動進行評價。
4教學難點:
對各小組活動進行評價。
5教學方法:
研究性學習教學法。
6活動設計思路:
教材提供了教學的框架和資源,而課前、課堂活動的組織、安排,內容的邏輯處理卻是教師的再創造過程。本節課是本書第一章的結尾,又是初三學生剛剛接觸綜合實踐活動。以培養興趣為出發點,以鍛煉思維和提高能力為根本,以適時地激發學生的創造能力為本教學設計的主旨。
我將本活動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課外準備活動階段。主要由學生討論確定小組設計方案、活動評價內容、制作機械模型及完成小組活動報告。第二階段為課堂匯報和評價。每一小組結合作品(機械模型)用PowerPoint進行活動匯報。在每一小組匯報結束后有5分鐘時間留給其他小組提問,本小組成員負責答疑,然后全班對此小組活動進行評價。
7活動過程:
第一階段:
活動準備:
(1)設計組裝方案
首先將學生分成五個小組,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自主設計組裝方案,畫出組裝圖。
其次,將各個小組的設計方案在小組內討論交流,比較優缺點,研究制定一個能體現本組集體智慧的機械模型設計方案。機械模型要有一定的實用價值,設計時要明確它的用途,根據需要合理選擇機械,要有提高機械效率的思想。
然后,大家分工找材料,盡量選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器具。選取滑輪拉線時,首先要測量拉線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使其符合設計要求;還要考慮線的光滑程度,以便于工作減小摩擦力,提高效率,但是不能太光滑,否則容易打滑;還要考慮線的粗細、硬度、質量,過粗過硬的線不便于纏繞且容易滑脫,質量大的線會降低效率等。
設計組裝方案:(略)
畫出組裝圖:(略)
(2)全班同學討論,確定評價項目和評分標準
小組活動表現評價表
小組名稱:______小組作品名稱:______
(3)分組制作機械模型:
①本小組機械模型設計方案為:(略)
②設計表格,測出用該機械模型提起重物所需的拉力和物重之比以及機械效率。
③完成活動報告,準備運用計算機等媒體對機械模型的原理、技術指標等進行說明。
第二階段:
(1)各組展示工作成果;交流所制作的機械模型的特點、存在問題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2)根據全班擬定的評價標準,為各組的表現打分。
(3)通過綜合實踐活動,學生總結本課題的學習體會。
學生作品舉例:
第四小組
多功能步兵戰車設計方案
將坦克模型改裝,滑輪與杠桿使機械符合實際運用。
本機械以電動機為動力,用齒輪轉動,使“車輪”轉動,“車輪”上繞上細繩,細繩通過并列的定滑輪,連接重物,“車輪”可向前轉,亦可向后轉,使重物自由上下,此機械的摩擦力應很小,盡量提高機械效率。
多功能步兵戰車說明
本機械利用動滑輪可以省力而設計。機械造型美觀,是人們提升不能直接用手提的東西時的首選機械。該機械的效率可達到92.9%,可節約能源等等。該機械與車輪相結合,可移動機械的位置,有創新。根據S=hn,本組使用動滑輪可以更省力。但該機械穩定性不夠好,有待于改進,可根據機械具體情況來改進。
8教學反思:
(1)此活動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既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畢業后回憶的話題,也為學生緊張的學習生活帶來了樂趣。
(2)本活動除了課后制作的時間外,用了兩節課堂教學時間,即活動過程的第一、二階段。由于此活動學生興趣高,學生自由發言時間明顯不夠,所以活動評價比較匆忙。
(3)活動匯報結束后的自由提問和答辯是課堂最為精彩的地方,也是學生學習知識的無限深化和拓展。如果學生每節課都能這樣,那么我們的物理課節節都是好課。
篇7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學科以從化市教育局“關于2009年我市教育工作意見”和從化市教育局教研室“2004學年度下學期工作要點”為依據,遵循學校的中心工作,抓住重點,繼續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觀,以課程改革為契機,認真學習新課程標準,深入理解新課程標準的內涵和理念,緊緊圍繞課堂教學優化這一中心工作,發揮發展性評價的杠桿作用,認真總結新課程實施一年以來的得與失,對以探究為核心的學科教學特征進行反思,努力提高科學課堂教學質量。
二、主要工作:
(一)、做好“第三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結題工作。
1.本學期將著力建立有利于學生發展和教師提高的發展性評價體系。樹立新的教育評價觀,能促進科學教學過程的優化,促進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和發展,促進科學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并推動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實施并取得較大的成效。
2.認真落實第三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結題工作的實施意見。成果形式主要是研究報告、論文,或者是與評價有關的教學敘事研究、教學案例研究和教學反思等。在4月1日前向局小學科學學會上交成果文章,爭取于6月30日前填報“結題成果申報書”,上送廣州市小學科學教研會參加廣州市教育局成果評審。
(二)、以“新課標新理念——學習與反思”為主要教研內容,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水平。
1.“反思、發展與創新”是學期教研工作的主題詞。本學期要對新課程實施一年多來的學科教學進行反思,對以“做中學”、“動手做”為特征的探究學習理念進行深入的思考,嘗試提出以“思中做,做中思”為特征的探究教學理念。
2.參與“探究教學——發展與創新”優秀課評比活動。
3、積極參與市新課程研討課的交流活動。研討課應對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有進一步的認識,對如何指導學生探究科學的途徑作新的嘗試,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注重學生能力的發展,體現學生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等科學素養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標,讓學生初步養成科學探究的行為習慣和思維方式。
4.參加市小學科學教師科學專業知識和技能競賽活動。本學期,參加“廣州市小學科學教師實驗室管理及實驗技能培訓”和“2009年從化市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技能競賽”活動。3月5日前報名及做好準備工作。
(三)、做好參加廣州市小學生第二屆“科學小星星”探究成果匯報展示及評比活動的準備工作。成果展示時間:5月21日星期六,地點:待定。
三、活動安排表:
周次
活動內容
人員
備注
1
科組業務學習
科組人員
2
市教研室學期工作會議科學、自然
科學教研會成員
教育局
3
定科組計劃、上報“實驗室管理及實驗技能培訓”名單
科長
6
上報第二屆“科學小星星”探究成果
科學、自然教師
教育局
8
鰲頭鎮“探究教學—發展與創新優秀課例評比活動
科學教研會成員
教育局
9
課例研討活動
綜合科教師
10
新課程研討課交流活動
科學、自然教師
聯星小學
14
實驗室管理及實驗技能培訓
科學、自然教師
省教育學院
16
填報第三階段教學設計與實施活動結題成果申報書
科學、自然教師
教育局
篇8
關鍵詞:隨手取材;科學教學;實施策略
科學實驗是科學學科產生、建立和發展的堅實基礎,是檢驗科學理論的唯一標準。學生通過科學實驗,不僅可以獲得生動具體的科學圖景,而且可以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養成嚴謹、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培養創新和實踐能力。但當前科學實驗教學中存在許多問題:很多老師還沒有高度重視起實驗教學,實驗內容機械傳授;有的教師怕花太多的時間準備學生實驗,所以實驗室很少對學生開放;許多實驗儀器越來越復雜,結果呈現得越來越直接,反而讓學生的動手機會越來越少,使學生失去天生的好奇心和原生的創造力;有些老師用多媒體課件來代替課堂實驗,認為這不僅形象生動而且節約時間等。這些問題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學生實驗探究能力的提高。目前實驗教學中存在的劃一性和同步性的缺陷,也難以發揮科學實驗應有的作用,泯滅了學生的個性,扼殺了學生的創造天賦。
科學實驗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天然地具有進行科學探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精神和科學方法的功能。20世紀70年代,我國著名的物理教育家、蘇州大學教授朱正元就在當時的中學辦學條件下,提出了“壇壇罐罐當儀器,拼拼湊湊做實驗”的教育思想,要求廣大中學教師想方設法把實驗開設起來,讓學生動起手來。他的這一思想在現在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隨手取材實驗是指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探究活動和各種實驗,是初中科學實驗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做到成本低而智慧不低,成本低而價值不低。不僅能激勵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而且在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等方面也有著非凡的功效。我們應鼓勵學生、引導學生勤做科學隨手實驗,自己去經歷探究的過程,自己去發現和解決問題。
一、隨手取材實驗實施的意義
1.多年來受“應試教育”的桎梏,學生學得苦,教師教得累,到頭來學生只能依樣畫葫蘆地解題,而應用知識的能力相當低下,更談不上開動腦筋、發揮創造性,嚴重束縛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教學時最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驗比較好。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從直觀現象中發現問題和思考問題,加深對概念、規律的理解;另一方面可利用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使課堂氣氛輕松活躍。
2.彌補現有材料不足,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實驗室(或工具箱)內的實驗設備、儀器不能滿足科學教學的需要時,學生探究活動受到制約。就地取材能補充儀器不足,開發新的教學儀器,填補空白,使教學儀器適應科學教學的需要,減少學校經費開支。我們應主動用發現的眼光使用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進行實驗和探究活動。
3.利用學生隨手可得的日常用品、玩具等作為實驗器材來設計實驗,可誘發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參與解決問題的熱情,使科學實驗增添生活化的信息源,增強學生的投入意識。
4.促進學生理解掌握科學知識,提高教學效果。取材于學生身邊的生活用品和材料,常見的如直尺、筆、礦泉水瓶、紙杯、硬幣、雞蛋、籃球、沙子等,在科學教學中應用極為廣泛。此類材料的獲取容易而便利,在探究活動中能很好地突破時空等因素的限制,用它們來呈現科學現象,探究相關規律,會使學生富有親切感、新奇感、熟知感,易于突出科學原理,突出科學現象本質,讓科學實驗更貼近于生活,拉近科學實驗和實際生活的距離。同時消除部分學生,特別是動手能力較差的學生的畏難情緒,使學生在探究實驗過程中獲得直接經歷,加深感受,體驗實驗成功的愉悅,增強自信心,使學習形成良性循環。
二、隨手取材實驗在初中科學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1.隨手取材呈現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思維的主動性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人的發展不是一個完全外塑的結果,而是一個在認識實踐中主動建構的過程。創設合理的問題情境,對于激發學生的科學探究興趣,形成積極的學習動機,溝通學生新舊科學知識之間的聯系,建構當前所要探究的問題,順利進行科學探究學習等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教師如果根據教學內容就地取材創設情境,能促進學生的積極思維,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例如:《大氣壓》一節的內容,很多教師會用實驗室里的子母管、馬德堡半球、注射器等儀器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且“大氣壓很大”。如果讓學生用一個生活中大家隨手可得的大可樂瓶和一把錐子做這個實驗,效果更好。課前先要求學生帶好這兩件東西,并要求大家在上課前把可樂瓶灌滿水。開始上課時要求學生拿出灌滿水的可樂瓶,教師設問:“用錐子在蓋子擰緊且灌滿水的可樂瓶底部鉆個空,會出現什么現象?”學生異口同聲地回答“水會漏出來”,并覺得老師的問題太弱智。達到了制造懸念的目的后,就讓學生動手做(但提醒學生注意手盡量別擠壓到瓶體,拿瓶的同學最好手拿在瓶蓋處),結果大出意料。師生一起分析現象,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教師還可以利用在可樂瓶的側面打孔實驗,引導學生認識“大氣壓的方向”及“液體內部的壓強方向”等物理知識。
教師隨手就地取材呈現問題情境,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提出問題,激發其求知欲,為其以后的學習做鋪墊,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興趣和實驗技能,喚醒學生的認知系統,拓展學生思維。設計此類小實驗最好以學生每人都能隨手得到的物品為器材,讓每個學生都能動手做實驗。
2.隨手取材創設生活原型,培養學生思維的抽象性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想方設法安排實驗,使學生通過操作體驗建立科學概念。有的科學概念很抽象,學生比較難理解,這時運用適當的學生實驗,對突破教學難點有特殊的作用。如在《認識簡單機械――杠桿》教學時,學生往往無法確定開瓶器、鑷子和筷子的支點、阻力點和用力點,從而無法判斷杠桿是否省力,教師的演示和純粹的傳授不能加深學生的印象。為了突破這個教學難點,教師事先布置學生自己在課前搜集生活中的一些杠桿模型。結果學生拿來了筷子、鉗子、剪刀、鑷子、指甲刀、開瓶器、釣魚竿、鐵鍬等。在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在做中學,在動手中較好地掌握了這三類杠桿的支點、用力點和阻力點,同時運用學到的科學概念,分析自己帶來的杠桿模型,順利區分省力杠桿、費力杠桿和等臂杠桿。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體會到了杠桿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通過觀察分析不同杠桿的造型體會到了杠桿知識的科學內涵。
科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而學生思考的問題也傾向于依賴直觀具體的事物和生活現象的支撐。因此,使問題生活化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3.隨手取材創設隨堂實驗,培養學生思維的直覺性
科學教學中的很多隨堂實驗對教學發揮著很好的促進作用。它不必拘于一定的形式,有時可能只是我們隨手可得的一件物品或是我們人體的一部分甚至是教師和學生的一個動作,卻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
如學生在判斷“踢出去的足球在空中的受力情況”時,往往會認為它還受到一個向前的力。為了突破這個難點,筆者隨手把粉筆向空中一扔,同時設問:“手還能碰到空中的粉筆嗎?”從而使學生體會到足球在空中不受向前的踢力,是慣性使得它向前運動,便于學生的理解。《測量力的大小》一課中,用彈簧秤測量一些物體的重力大小,教師不必在課前準備測量的物體,可以讓學生測量身邊的物體重力,取材方便,學生興趣又高。
隨手取材創設隨堂實驗,取材容易,操作過程簡便,實驗過程現象明顯、形象直觀,還能引發學生思考,使實驗朝縱向拓展。可見,好的實驗是科學教學的法寶,做好實驗是教活、學通科學的正確方法和有效途徑,教師、學生應充分利用手邊的資源設計一些簡便易行、效果又顯著的實驗來促進和提高教學。
4.隨手取材創設發散性實驗,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近年來中考科學試卷對實驗的考查,已從一般性的實驗知識記憶轉向對實驗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與遷移,開始出現了以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為背景的設計性實驗為試題。這種設計具有較大的靈活性,需要學生在牢固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富有創造力。在科學實驗教學中,如能選擇典型的課題,通過多種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可有效地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例如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跟壓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積大小有關》教學時,筆者布置學生選擇身邊的生活用品、學習用品作為器材,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小組討論五分鐘后,學生設計了不同的方案:
方案一:選擇一支圓珠筆。分別讓筆尖和筆尾與自己的兩個食指接觸,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再同時向兩手指施加稍大的力,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分別感受兩手指的痛感。
方案二:選擇同規格的塑料杯、沙子、數本相同的字典。分別將塑料杯正放和倒放在沙子上,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分別讓杯子正放(或倒放)在沙子上,再在杯子上放置不同數目的字典,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觀察杯子在沙子中陷入的深度。
方案三:選擇小刀、橡皮。使用大小相同的力讓小刀的刀鋒和刀背分別與橡皮接觸,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再施加大小不同的力,分別讓小刀的刀鋒(或刀背)與橡皮接觸,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大小有關;觀察小刀切入橡皮的深度。
方案四:選擇釘鞋、皮鞋、泥地、書包、自己本人。讓自己穿釘鞋和皮鞋分別站在泥地上,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受力面積有關;再自己本人背上一個書包,穿上釘鞋(或皮鞋)站在泥地上,研究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有關。觀察泥地上鞋痕的深淺程度。
學生廣泛運用所學的知識,集思廣益,可以提出多種可能的實驗方案,迸發著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各種方案在一一論證后,教師就可以要求學生選擇合適的方法,當場動手操作,進行實際的探究。科學教學中,實施開放性實驗教學,進行多種可能性的分析,重視多值問題的探求,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讓學生養成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的習慣,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具有積極的意義。
5.隨手取材創設課外探究型作業,培養學生思維的創造性
“教師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狹小的空間里,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課外探究型作業是學生自由發展的廣闊天地,是進行創新教育的重要陣地。課外探究中,學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意志改變條件,控制實驗的進程,深刻感知實驗現象,培養良好的觀察意識。布置“小實驗、小制作”等課外探究型作業,有利于促使學生自覺地去開拓創新,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因此要鼓勵學生完成“小實驗、小制作”,并對實驗結果進行認真評閱,對典型的實驗報告、作品進行表揚、展覽,這對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有很大的鼓舞。
如學了《探索酸的性質》《探索堿的性質》后,讓學生回家檢測洗手液、飲料、廁清、醬油等常見液體的酸堿性;同時要求學生利用廚房中的醋來探究酸的五個性質,讓他們自己設計方案和步驟、選擇材料,自己動手做,并要求將看到的現象記錄下來。學生完成的實驗報告中體現學生所選的材料較豐富,特別是酸與金屬反應這一性質,選擇的金屬有廢電池、易拉罐、廢鐵鍋、鐵釘等。有的實驗現象不明顯,學生還分析了原因(醋的酸性太弱、金屬外面有一層保護膜等)。科學中有不少概念、原理比較抽象、枯燥,許多演示實驗可見度又較低,一些題目學生較難弄懂。這些內容都可以采用及時地布置一些簡便的課外小實驗來完成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使學生在課外探究活動中驗證舊知識、探索新知識,培養創造性思維。
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可能成為我們課堂上的法寶。現有的儀器用一些,自己制一些,學生帶一些,平時積累一些,就能夠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科學探究活動材料,同時應提倡學生用身邊的物品自制學具,鼓勵學生進行創新和發明,并用自制的學具進行實驗,研究科學現象、科學規律,讓他們體會成功的喜悅,從而產生對科學實驗的興趣,使培養學生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的目標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秦國威.提高初中科學實驗教學有效性初探.新鄉教育學院學報,2008年第2期,第136頁.
2.薛亞玲.初中化學實驗教學有效性的探索.數理化學習,2010年第9期,第7頁.
篇9
關鍵詞:電子白板;物理課堂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18-394-01
在物理課堂中利用交互式電子白板教學,改變了以往課堂的教學模式,提高了課堂的效率,也提高了老師和學生的信息素養,如果說要概括電子白板在物理課堂中的應用可以從整合上用六個字、三句話概括就是:第一、“協調”;第二、“互補”;第三、“效率”。三句話是:第一、“多媒體技術與學科教學內容的協調”;第二、“模擬實驗與物理實驗的互補”。第三、效率體現兩方面,一是在“時間和空間”; 另一方面從效率來說,還有“容量和質量”的問題。
下面具體來說:電子白板如何能很好的應用與物理課堂教學中。
一、協調
多媒體技術與教學內容,這兩者做了很好地協調,營造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有效地利用教學資源是熟練應用白板技術的重要環節。白板系統為物理學科準備了大量的學科素材,但不是現成的、固定的課件,教師必須根據自己特定的教學設計和目標,應用資源庫中的素材,形成自己的教案,白板技術使教師應用資源庫中的資源自我生成數字化教案的過程變得非常方便。例如,講授《杠桿》時,利用資源庫提供的大量的杠桿圖片、視頻等,在白板上進行演示,在講杠桿分類時,學生利用白板的拖放功能,將杠桿進行分類;學生練習杠桿力臂畫法時,可以實時將學生的板演保存,形成很好的教學素材。并且,由于白板系統兼容微軟的各種軟件應用,可以調用PPT、Flash等教學課件,便于教師積累和組合成新的教學資源。教師還可以在白板上直接上網尋找課程資源,充分利用網絡充實教學資源。
二、互補
模擬實驗與物理實驗的互補。物理學科有一定要有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在學生動手操作實驗之前,可以先在在電子白板上進行模擬實驗。例如,在《天平測質量》實物測量之前,為了讓學生更為清楚地熟悉實驗環節,教師開展了學生仿真實驗探究活動,學生根據大家的討論意見親自上臺,添加砝碼和移動游碼,準確地實現了天平的平衡,完成了實驗過程。在電路連接的教學實驗中,用電子白板的感應筆直接在白板上畫實物線代替導線,比黑板上要節省更多時間,而且有優勢,如果學生連接錯誤當然可以馬上用橡皮擦擦除、后退,進行修改,它在模擬電路連接跟實物連接起一個很好的互補過渡的作用。
三、效率
篇10
【關鍵詞】數學;反饋;意義;功能;運用
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有目標、有計劃的促進學生進行積極的教學活動,在活動中形成一種師生互動的信息傳遞,要使這些互動的反饋信息對教學系統的調整與優化產生影響,教師必須對這些信息有意識的、有目的、盡可能多的進行捕捉,從中篩選有效的信息,排除一些干擾信息或者與課程無關的信息。從而調節課堂節奏,達到課堂最優化,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一、課堂教學反饋的意義與功能
1.理論淺析。反饋,即回授,泛指消息、信息的返回。原本在電路中,把輸出端信號能量的一部分送還輸入端的過程,使輸入信號強度增強的稱“正反饋”,減弱的稱“負反饋”。
課堂教學反饋,是特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與學雙方的各種信息的相互傳遞和相互作用;它的輸出和回授、增強和減弱、順應和調節都始終貫穿于課堂教學的整個過程;教與學主體雙方信息傳遞和回授都是有選擇的,有差異的,有能動作用的。
從哲學觀點看,教與學、輸出與回授是對立統一的矛盾運動的結果;從皮亞杰、桑代克的教育理論看,刺激和反應之間形成聯結,即學習;從信息論的觀點看,整個課堂教學就是信息場,師生均處在教學信息場之中,整個過程就是信息流,信息的輸出、傳遞、反饋,調節和再輸出,不斷交替上升。
2.實踐意義。課堂教學反饋是師生共同參與教與學的必然結果和客觀存在。如果只有教師通過教學活動將信息輸向學生這樣—群教學對象,而沒有從學生那里回授反饋信息,那么這是一種不可思議的教學。教師只有在教學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迅速有效地處理來自學生的各種反饋信息,調節自己原定的教學設計,才能更有針對性指導學生的學習。
同樣,學生也只有在學習過程中及時抓住有利時機,敏捷地回授來自教師,包括自己的同學指導學習的反饋信息,或者克服思維定勢、改弦易轍;或者增強自信力、徑情直遂,才能使親身經歷的感受和學習經驗的積累更具有積極意義。
毫無疑義,重視課堂教學反饋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也是真正成為指導學法的杠桿,也是真正把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思想落到實處。
3.主要內容。課堂教學反饋,應主要包括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操作領域等幾方面的信息;傳遞的要素可以是語言表達、書面作業、學具操作乃至肢體語言、情緒以及課堂氣氛等。涉及的時空主要是當堂的,有時拓展到課外,如回家作業的講評、課后實踐操作的指導等。
4.主要功能。課堂教學反饋的主要功能是調節和評價功能。課堂教學是以某個學習內容和項目展開的,教學反饋的信息流貫穿于教與學過程的始終。在這個過程中,教與學的雙方都會主動地、不同程度地修正自己教與學的方法和教與學的策略,所以調節和評價功能是顯而易見的。尤其要強調的是,課堂教學反饋的調節和評價功能,對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起到積極的作用。
制約課堂教學反饋主要功能的諸因素中,作為信息傳遞和回授的主體即教師和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為他們的主觀能動性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反饋的增強和減弱、順應和調節等。就這個意義而言,優化課堂教學反饋是指導學法的杠桿。
二、課堂教學反饋的運用
1.反饋教學是素質教育的需要,是數學學習的延伸
學習數學的反饋教學,是素質教育的一種新型作業形式,它符合《新課標》的教學改革的要求,是一種培養和促進學生開放思維的教學模式,能具體地反映出學生的數學觀念和學習觀念,體現出學生數學思想與學習方法,展示出學生的數學思維方式與對數學知識學習探究的結果,揭示出學生學習中的不足和問題。數學的反饋教學也是數學"雙基"教學的延伸,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數學情感與認識,數學猜想與創新。
2.數學反饋教學,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渠道
數學的反饋教學,是教師全面了解學生的一條重要渠道。從學生的心得體會中教師可了解到學生的學習思想動態,學生往往會把學習中的喜怒哀樂袒露在心得體會中,可了解到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特別是對知識網絡的梳理,基本方法的歸納和運用,數學建模能力及綜合應用,還可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及創新思維能力。發現許多學生學習數學的新信息、新觀念。
3.數學反饋教學的操作
數學心得體會的作業,是數學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一種劑,在開展這個反饋教學時,首先要注意作業次數不宜過多,以免增加學生的負擔,每章一次或每月一次也可。其次是作業方式,可由個人單獨完成,也可由幾個人共同商討合作完成。再就是作業內容,題目可大可小,可寫對某章節的小結,可寫對某個知識點的認識與理解,可對某道題解法進行探究,可抒發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懷等等。
4.數學反饋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學生的數學心得體會反映出積極向上的數學觀念和學習觀念,同時也能反映出學生消極的、片面的、錯誤的數學觀念和學習觀念。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結合學生具體情況、因勢誘導,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健康的數學觀念,端正學生態度、尋找錯誤根源,引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源于生活與實踐,感覺到數學是一門藝術,體會到數學蘊藏著無窮的美,有著無限的魅力。對于學生的數學心得體會,由于學生平時寫得較少,所以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相關材料,創設一些數學寫作情境,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出發,寫出一些富有數學創意的心得體會。對于學生的數學心得體會,教師也要認真批改,選出一些優秀作業向全體學生展示或宣讀,或公布于欄,并及時地給予表揚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