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科學發展觀范文

時間:2023-03-19 07:26: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論科學發展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論科學發展觀

篇1

大學生是青年群體中極富創造力的優秀群體,是國家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中堅力量,理應是實踐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先鋒隊伍。大學生如何實踐科學發展觀,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筆者認為當代大學生主要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來實踐科學發展觀。

一、樹立科學發展觀

當代大學生首先要認真學習科學發展觀,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學發展的內涵和要求,讓科學發展觀入耳、入腦、入心,真正樹立科學發展觀,用先進的思想武器武裝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質和理論修養。大學生必須懂得科學發展觀的涵義: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必須堅持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必須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必須堅持統籌兼顧。大學生還要懂得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始終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繼續深化改革開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切實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只有真正樹立了科學發展觀,才能自覺地去實踐科學發展觀。

二、勤于學習、善于思考

當代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更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生力軍和接班人。科學發展觀的貫徹和落實離不開當代大學生。當代大學生自身的素質、水平和本領直接決定了科學發展觀是否能夠得到很好的實踐,甚至決定了科學發展觀的命運。當今世界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知識經濟初見端倪,經濟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社會亟需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這是機遇也是挑戰。面對機遇與挑戰,唯有適者生存。我們改變不了客觀形勢,但我們可以提升自我。當代大學生一定要珍惜在大學的寶貴時光,要明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充分利用優越的學習條件,趁自己年青精力充沛,深入社會、深入群眾、勤于學習、善于思考,不斷提高自己的學識、技能、本領和才干,為將來踐行科學發展觀、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代大學生既要學識淵博,又要學有專長,同時還要提高學習能力、學會合作、終身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為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

篇2

一、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為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紀律保證

企業紀檢監察組織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把握工作重點,認真履行監督檢查職責,從指導思想上把握發展觀、工作思路上體現發展觀,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提供有力保證。一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紀檢監察工作、用紀檢監察工作保證科學發展觀的落實,始終把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作為衡量紀檢監察工作成效的重要標準,自覺把紀檢監察工作納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工作部署之中,與企業改革發展的各項工作統籌兼顧。二要把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體現到實際工作中去。在工作思路上,要堅持從企業發展、改革創新、內部穩定等方面找準紀檢監察工作的切入點和結合點,圍繞科學發展觀的貫徹落實加強監督檢查,堅決反對形式主義、弄虛作假、奢侈浪費等不良作風,切實糾正和解決損害職工群眾利益的突出問題,保護職工群眾的利益,保護職工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促進企業改革發展,促進企業和諧建設。三要嚴格執行黨的紀律。嚴肅黨的紀律是堅持從嚴治黨方針的必然要求,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證。要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經濟紀律和群眾紀律。對妨礙落實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要堅決糾正,依法依紀作出處理,維護黨的紀律的嚴肅性。

二、加強反腐倡廉教育,提高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

充分發揮教育在黨風建設和反腐倡廉工作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黨員干部的廉潔從業意識,增強拒腐防變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能力。一要強化理想信念和黨紀國法教育,以領導干部及重點崗位人員為重點,加強理想信念、黨紀國法、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教育,牢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權力觀、利益觀、地位觀,增強針對性和實效性。二要規范廉潔從業道德和行為準則。要制定與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相適應的廉潔從業實施細則,通過開展廉潔承諾、述廉評廉、誡勉談話等活動,形成有效管用的自我約束。三是積極推進企業廉潔文化建設。把廉潔文化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引導全體員工樹立良好的自律意識和行為習慣。四要堅持教育與管理、自律與他律相結合。積極做好輿論引導,注意把一些帶有苗頭性、傾向性的問題及時解決在萌芽狀態。

三、深入貫徹《實施綱要》,積極構建懲防腐敗體系

要認真按照《實施綱要》的要求,緊密結合企業發展實際,把改革和制度建設作為重點,切實加強懲防腐敗體系建設,確保懲防腐敗體系各項任務和要求落到實處。一要做好構建懲防腐敗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制定符合企業實際和特點的具體實施方案,從加強領導、組織協調、任務分解、責任到位等方面,確保機構、人員、經費和工作條件的落實,不斷推進懲防腐敗體系建設。二要始終堅持教育、制度、監督并重,用制度和監督保證教育效果,用教育和監督推進制度落實,用制度和教育提高監督功能,形成有機互動。以改革統攬預防腐敗各項工作,用發展的思路解決深層次問題,推進體制機制制度創新。三要實現構建懲防體系與完善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有機互動,充分發揮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的重要作用,著力在完善制度建設、加強監督檢查、建立考評體系等方面,落實和推進構建懲防體系的各項工作。四要按照構建懲防體系的實施方案狠抓落實。根據實踐過程中出現的新情況,對工作方案及時加以調整,使構建懲防體系工作更切合企業實際。

四、維護群眾利益,真正體現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

篇3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發展;最新成果

中圖分類號:B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198(2009)22004801

1 科學發展觀是對唯物論的堅持與發展,是馬克思主唯物史觀發展的最新成果

唯物論認為,任何事物,無論是自然界、人類社會,還是人的思維都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人的主觀能動性是受客觀規律制約的,人們只有認識規律、把握規律、尊重規律,按照規律去辦事,才能最大限度地發展人自身的能動性和創造性。在實際工作中正確處理客觀規律和人的主觀能動性的關系,是哲學的基本要求,也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

從科學發展觀提出的實踐背景來看,我們在發展中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還存在著許多違背客觀規律的做法。在環境方面,如在發展中的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盲目開發、過度開發、掠奪式的開采造成的資源難以支撐,環境難以容納。

堅持和樹立科學發展觀,關鍵在于尊重和把握客觀規律,照客觀規律辦事,在這個基礎上,才能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這是首先要解決的基本問題,也就是科學發展觀本身的重要內容。

2 科學發展觀是對辯證法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辯證法發展的最新成果

2.1 科學發展觀是對立統一的發展觀

唯物辯證法告訴我們,兩點論和重點論是對立統一規律的重要內容。在實踐中,只有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周到,又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科學發展觀提出“第一要義是發展”,就是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抓住了“重點”關鍵。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告訴我們,經濟建設是發展的關鍵,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的基礎,因此,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只有始終不渝地堅持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為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才能為全面協調發展打下堅實的物質基礎;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更好地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矛盾和問題,才能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宏偉目標。

2.2 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的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現社會的全面協調發展,既堅持了的重點論,又體現了辯證法的全面、聯系、發展的觀點。

科學的發展觀是“全面”的發展觀。它要求把社會發展作為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發展過程中要全面地兼顧到系統構成的各個要素;科學發展觀是“協調”的發展觀。它要求正確處理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社會發展體現在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諸方面的發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物質文明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提供物質條件,政治文明既為物質文明建設提供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又為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必要的前提條件和正確的政治方向;精神文明則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的發展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證。三者緊密關聯,互相滲透,相輔相成。樹立科學發展觀,就要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不斷推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

3 科學發展觀是對唯物史觀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是唯物史觀發展的最新成果

唯物史觀認為社會發展的歷史是人的生產不斷發展的歷史,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實現“自由人的聯合體”是的最高追求。科學發展觀繼承和發展了關于人民群眾歷史作用的認識,提出了“以人為本”,是對唯物史觀的發展創新。

篇4

一、搞好理論武裝,打牢按客觀規律辦事的思想基礎

黨的理論把握的是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及其發展規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實踐經驗凝結,是我們行動的指南,人生的指路明燈。理論學明白,理想才堅定,精神就充實,動力就充足。

作為真理捍衛,筑牢精神支柱。人是精神動物,任何積極的人生都離不開理論的精神支撐。“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黨的創新理論既是黨先進性的政治旗幟,也是我們國家和民族文化的靈魂。把黨的理論作為真理不懈追求,牢牢捍衛,毫不猶豫地置于精神家園的制高點,我們才能更加清醒的瞻仰未來,更加客觀地審視自我,更加熱情地投入生活。才會正確對待和處理人生路上的困難、挫折和考驗,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挫折,不管多么艱苦的環境,不管經受什么樣的誘惑,都會斗志不減、樂觀面對,矢志不渝。

帶著感情學習,開掘前進動力。理論不是冷冰冰的,而是充滿感情的。歸根結底,理論一方面代表著人們的利益,另一方面理論還為人們創造著利益。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波瀾壯闊的生動實踐,已經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最能實現和徹底維護人民利益的科學理論。只有從利益的角度著眼,對理論本質的揭示才深刻、才徹底,對黨才能無比忠誠,對社會主義道路才能堅信不移。理論武裝愈徹底,對黨感情越深厚,前進動力就越充足。

結合工作感悟,扎深實踐根基。理論不是空洞的書齋教條,而是生動的實踐總結,成熟的理性經驗,現成的科學教義。我們搞好理論武裝,就是要緊緊圍繞其來自于實踐、作用于實踐的基本屬性,在具體工作中思考感悟,在解決矛盾問題中學出答案,在貫徹上級指示中學出思路,在完成工作任務中學出辦法,在牢記組織囑托中強化責任使命意識,提高工作標準,在個人成長進步中不斷加深體會,堅定信仰。

二、加強實踐鍛煉,提高按客觀規律辦事的能力素質

按客觀規律辦事,最終要靠實踐來落實。這就是要求我們既要遵循客觀事物的自然規律,也要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既不盲目蠻干、生搬硬套,也不畏首畏尾、淺嘗輒止;既要學“大禹治水”的順勢而為,也要學許三多“不拋棄、不放棄”的執著與堅守。

會掌握信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信息是工作的先決條件。現代社會信息化、全球化、網絡化的時代特征越來越為明顯,每一個人無時無刻不被浩如煙海的各種信息所包圍和影響,借助各種現代工具,學會采集、選擇、整理和消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是新的形勢任務對黨員干部能力素質的必然要求。我們的工作所面臨的外部形勢和發展趨勢,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的大項任務和工作要點,以及本級工作職責和具體任務,基層單位現狀和需求等等,都是干好工作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必須牢牢掌握。除此之外,國內外重大事件和熱點問題的來龍去脈,現代科技知識等相關信息,也是提高本領所必備。掌握的信息越豐富,頭腦就會越清醒,對工作形勢的把握就會越客觀理性,遇事才能迅速反映,作出正確判斷。

會突出重點。抓住重點做工作,是哲學關于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科學理論,是我們開展工作首要掌握的方法。會抓重點,首先要會找重點內容。單位的中心工作,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工作,政治性敏感性強的工作等,作用大、影響廣,無疑是重中之重,應高度關注。其次要把握重要時機和關鍵環節。不同的事物,都有各自規律,同一事物的關鍵點也在不斷發展變化,需要深入調查研究,認真分析其特點規律,才能增強工作的預見性和針對性,及時抓住關鍵點,牽住牛鼻子。

會協調落實。講求協調,歷來是我們所極為重視的工作方法。這不僅是中國人情文化的傳統使然,更是遵循運動觀點和事物多樣性觀點的科學方法。正因為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是多樣復雜的,所以許多事情不能簡單地用尺子量、用規章制度的模板來套,而必須予以靈活協調變通,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提高落實質量,求得目的實現。做好協調工作,最重要的是要把準工作政策規定,把握好事物的度,不能只顧一時效果而違背原則、偏離方向;也不能為了協調而協調,只求一團和氣、大家都好,工作質量卻大打折扣,“撿了芝麻,漏了西瓜”。

會總結反思。總結思考是工作的收官和升華階段,同時也是創新的開始,解放思想的鑰匙。每一項工作任務完成后,堅持思考,就象牛的“反芻”,營養多在這個階段得以提取、吸收一樣,才能消化吸收獲取的經驗教訓,對事物客觀規律的認識就會得以深化、升華。養成思考的習慣,日積月累,經驗和知識就會日漸豐厚,能力素質就能得到較快提升,做事就能應對自如,推陳出新。

會休閑放松。勞逸結合,張弛有度的思想,古已有之。這其中既有人們對如何做事才能求得好的質量效果的深刻認識,更是一種對人生價值追求的洞察和把握,從這個意義上講,學會休閑,是人的一種基于清醒認知的把握生活的能力。一是要學會做事的休閑。干工作既要提倡“關鍵時候瞪起眼”,“鋪下身子”、“甩開膀子”,不含糊、不馬虎,也要該休息就休息,甚至想辦法擠出時間來休閑;二是要學會保持精神上的悠閑。在物質日益豐富、生活精彩紛呈的時代,要學會有取有舍,克制自己,抵制誘惑,不被無壑欲望所俘獲,不疲于奔命、無度索求,安守一份清靜。

三、確立和諧目標,探求按客觀規律辦事的科學真諦

客觀事物的全部規律,就是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的總和。實現社會和諧是科學發展觀的著眼點與落腳點,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屬性,它包涵了人自身和諧、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要求。這“三個和諧”,既是黨員干部踐行科學發展觀要求的最終目標,也是做人做事符合客觀規律的至高境界。

尊重生命,快樂工作。人個體的內心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是人自我價值實現、快樂幸福的源頭。人類是地球上最高級的生物,是萬物之長,生為人類,實屬造化之福。尊重生命自然規律,注重提高生命質量,熱愛社會生活,就要堅持實事求是和理性處事;提升自身能力素質,創造更大價值,讓有限的個體生命放射出最絢麗的光彩,是對自己、對人生的最大尊重和負責;積極塑造工作勤奮踏實、生活不驕不縱、待人誠信友善,在困難面前永不放棄的人格魅力,是我們化解矛盾、挫折以及榮譽所帶來的各種壓力,積極構建和諧人生的必然要求。

篇5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高校 教學管理 人才培養

當前,高校主要具有四大基本社會職能,分別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創新及文化傳承。而其中的核心職能就是人才培養職能,具體對于高校實踐活動來說,就是日常的教學活動。教學活動作為高校的核心職能工作,其管理的科學性直接影響高等教育的教學效果,并且從長遠角度影響國家的人才培養和未來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我們一定要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深入貫徹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秉承高等教育教學的基本規律,并根據具體的時展特征和各高校的具體情況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使高校教學管理工作能夠進一步人性化、科學化。

一、在教學管理中堅持改革創新,不斷發展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任何科學理論和實踐活動都是隨著客觀世界的改變而不斷變化和發展的。教學管理工作主要針對的對象是任課教師和學生,而隨著社會和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教師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也都發生著相應的改變,如任課教師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程序等;而學生,由于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心理狀態、學習理念、學習目的等等,也都發生了變化和更新。而作為高校教學管理重要內容的管理方法、管理規范、管理人員的工作方法等如果不能隨著教學實際情況的改變而進行相應的調整和改革的話,就會變成教學活動的桎梏,既不能合理地配置各種教學資源,使教資、師資的效用最大化,同時也會限制學生的全面發展,甚至會扼殺一些具有較強創新意識的優秀學生的未來發展。因此,在教學管理工作中,我們一定要堅持以發展為第一要義,不斷根據教學狀況的改變而做出與時俱進的改革和創新。

1.必須要堅持制度更新的常態化。教學管理制度是教學管理工作中的規范性文件,是教學管理工作的根本依據,對一切教學活動都具有規定和指導作用。因此,教學管理制度必須與教學實踐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并隨之不斷完善和發展,使之能夠真正實現對教學實踐活動的指導作用,而不是作為一成不變的死板規定限制教學活動和教學環境的日益發展。

2.必須要實現管理方法的現代化。由于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對高校的教學管理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果在日常教學管理過程中不能實現教學管理的現代化,就會限制教學和學習活動的發展,從而嚴重違背了教育教學的基本理念和宗旨。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管理過程中引入現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理念,用符合教學實際和時代特征的現代管理方式進行教學管理工作,從而真正實現教學管理的現代化。

二、在教學管理中堅持以人為本與原則性的辯證統一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人是實踐活動的主體,任何實踐活動都是以人為核心的。高校教學管理工作中,管理的主體和客體都是人。但由于作為管理者的人對被管理者的人進行的管理行為,是通過教學管理規定等原則性規范實現的,因此,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是以人為本與原則性辯證統一的實踐活動。

1.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教學管理工作,既是對教育主體的管理,同時也是對教育客體的管理。而不論是教育主體的授課教師,還是教育客體的學生,本質上都是社會性的人,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個性。因此,教學管理者必須在教學管理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全面調動和發揮教育主體和客體的主觀能動性,促進高校教學活動的科學發展。

2.秉承教育管理活動的原則性。歷史發展證明,科學的管理必須堅持法治原則。由于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動中,管理者自身也是具有社會屬性的人,因此就難免會出現人本身所固有的利己的心理,從而影響教學管理的客觀性和科學性。因此,高校教學管理行為必須以相關教學管理規范和教育管理原則作為管理載體。管理者與被管理者都遵循教學管理規范的原則性,才能使教學管理工作體現科學、合理、公平的基本理念。

三、在教學管理中堅持統籌兼顧

科學發展觀理論中指出,踐行科學發展的基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高校教學管理工作既要合理配置教學資源,又要科學統籌地安排學生學習和實踐活動。因此,統籌兼顧是進行教學管理工作的最科學合理的基本方法。只有堅持統籌兼顧,才能使高校的教學活動在平穩有序中全面、協調的科學發展。

1.統籌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師資力量。在我國的高校教育體系中,教學資源并不是十分豐富的。甚至在很多高校中,像多媒體教學工具等先進的教學設備仍然是非常匱乏的。同時,由于高等教育對教師水平的要求極高,能滿足教學要求的教育學人才又相對缺乏,因此,我們必須在教學管理工作中采取統籌安排的基本方法,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學資源和師資資源進行合理配置,力爭教學效果的最大化。

2.兼顧教學管理的主客體,全面完善管理體系。由于教學管理工作的軸心地位,所以要求教學管理者在工作中既要合理配置教育資源,同時也要科學安排學生學習活動,隨時保持與教師、學生的多方面溝通,充分發揮核心管理作用,用有限的教育資源創造最完善的教學效果,同時還要兼顧到高等教育的其他職能,使高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同時,能夠利用高校的高端優勢進行科學研究,根據科學研究成果進行文化創新,在人才培養和文化創新中完成文化傳承。

科學發展觀不僅是黨的指導思想,同時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各領域進行實踐的根本指導方針。因此,我們一定要在高校教育管理工作中堅持并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為我國教育事業的進一步改革和完善提供有利環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胡子克.理論教育概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董澤芳,張國強.科學發展觀與高等教育和諧發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1).

篇6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 現實的人 立論基礎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它的提出彰顯了人學思想的時代氣息,是人學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傳承了把“現實的人”作為出發點的人學思想,體現了社會發展理念的人本關懷。更重要的是,它以“現實的人”作為其理論基礎和立論前提。

“現實的人”是人學思想的出發點

“現實的人”是人學思想的出發點,馬克思在批駁德國哲學的理想主義傾向時指出:“德國哲學從天上降到地上;和它完全相反,這里我們是從地上升到天上,就是說我們不是從人們所說的、所想象的、所設想的東西出發,也不是從只存在于口頭上所說的、思考出來的、想象出來的、設想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真正的人。我們的出發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當然,歷代思想家和哲學家中提出以人為出發點的也不只有馬克思,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思想就是以人為出發點的,但費爾巴哈談及的人只停留在抽象的“人”上,沒有從人們現有的社會聯系來觀察人,他“沒有看到真正存在著的、活動的人,而是停留在抽象的‘人’上”。馬克思偉大之處在于他把人與其社會性、現實性聯系起來。在他的視野之中,人首先是處于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從事物質生產的人。可見,人學思想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的。

科學發展觀把“現實的人”作為理論基點

科學發展觀繼承與發揚了人學思想,而且把“現實的人”作為其理論基點,并予以其時代意義。總書記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其核心是以人為本,所關注的“人”也是現實的具體的人:不是生活在古代社會和未來社會的人,而是生活在當代社會的人;不是生活在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人,而是生活在社會主義中國的人。一句話,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人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人,即以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勞動者為主體,包括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這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前提和立論基礎。

首先,科學發展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的必然選擇。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在對當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尤其是在對片面追求經濟增長的發展觀所付出代價的反思中,提出的一種社會發展理念。二戰后,發展幾乎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任務。在發展初期,世界各國都把發展視為經濟增長,國民生產總值被看成是衡量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的主要目標。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一個沉重教訓就是把發展視為經濟增長,追求國民生產總值的高速增長是其主要目標和核心理念。這種發展觀的本質是以物(商品、貨幣)為本,人成為了物的附屬品和犧牲品,物則成了人的命運主宰、價值尺度和衡量標準,追求國家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個人物質財富的增加,支配著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在獲得巨大成功的同時,也凸現了嚴重的弊端和危機。然而,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也沒有解決好“人”的問題。前蘇聯和東歐國家過于抽象地談論“人”,在不同程度上忽視了經濟建設,把人道主義化;我國在改革開放前,曾把“人”的問題看作是資產階級的專利而加以批判,談“人”色變。同時又忙于搞政治運動,而忽視作為人的物質文化基礎的經濟建設,從而抑制了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充分發揮。科學發展觀的提出糾正了近代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中出現的偏差,它強調的是科學發展,著眼于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著力于解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人的發展問題;它強調經濟建設不能為發展而發展,不能為了追求國民生產總值和“形象工程”的政績而發展,而是為了最廣大人民群眾的福祈,為了促進人的個性和能力從而推進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而發展。

其次,調整社會關系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的必要外部條件。認為,人的本質在其現實上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和諧的社會關系是人類生存和發展必不可缺的社會條件,社會關系決定著人的發展程度。人的全面發展要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協調中才能實現,即在建設和諧的社會關系中才能實現。因此,我們黨從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提出了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宏偉目標,在原有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之上,加上了社會建設的內容,并闡明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過程,從本質上講也就是推進人的全面發展的過程。如果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就把人變成了實現經濟增長的工具和手段,從而造成了馬克思曾經指出過的人的勞動及人自身的異化現象,造成人的畸形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現實背景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調整不適合人的發展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組織結構,把對人的關愛放在突出的位置,滿足人的需要,解決人的現實問題,化解社會矛盾,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再次,關注弱勢群體是解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的問題的重要基礎。科學發展觀強調要“以人為本”,這里的“人”在理論層面涵蓋了社會各階層在內的最廣大人民群眾,而在實踐中更應該強調和關注弱勢群體。只有更加關注弱勢群體,才能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才能保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關注弱勢群體,改善其生活與生存條件,提升其生存與發展能力,體現出政府和社會對處于不利境遇的社會成員的關心與幫助。因此,要轉變發展理念,在全社會提倡公平意識,制定相應的法律手段來保障弱勢群體的利益,充分發揮其自身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這是我國實現共同富裕之理想的基礎工程。其實,在視域中,“現實的人”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因素,沒有現實的人,社會只能是空洞的抽象。正是由于科學發展觀把“現實的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和立論基點,才彰顯出其強大的生命力、現實感和社會感召力。

滿足“現實的人”的需要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動力

人的需要是人反映現實的一種形式,也是人積極行動的內在動因。因而,滿足“現實的人”的需要就成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動力。馬克思認為滿足人的需要是人行為的動力,“……一個行動綱領,如果不同人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即使他在理論上是基本正確的,那也毫無實際用處。”同時,馬克思還認為,人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的需要是和人的本性聯系在一起的。發展經濟的目的就是要滿足人的需要。馬克思十分贊同費爾巴哈關于“沒有需要的存在是多余的存在”的觀點,并將其加工擴充為社會實踐本質的理論。滿足需要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原動力,任何無視人的需要的主張都是不切實際,甚至是虛偽的。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滿足“現實的人”的需要是科學發展觀得以貫徹落實的重要前提和內在動力。認為,需要是行為的動力。“個人在自己的自我解放中要滿足一定的、自己真正體驗到的需要。”“任何人如果不同時為了自己的需要和為了這種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也就什么也不能做……”“每一種革命和革命的結果都是由這些關系決定的,是由需要決定的。”“……一個行動綱領,如果不同人的實際需要相結合,即使他在理論上是基本正確的,那也毫無實際用處。”

馬克思、恩格斯從多方面闡述了需要的動力作用,說明了人的需要的重要性。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正確了解人的行為的動力,研究“現實的人”的需要。然而,人的需要是多種多樣的,概括起來可分為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生存需要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人們為了能在自然和社會中生存下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一些維持生命活動的基本物品,這種需要是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也是人類較低層次的需要。享受需要是人的生存需要基本得到滿足的前提下形成的一種層次更高的需要,這種需要是一種旨在提高生活質量、優化生存條件的需要。恩格斯曾說過:“人不僅為生存而斗爭,而且為享受,為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爭。”享受需要是人的正常而又普遍的一種需要層次。發展需要是人為了自身的完善和文明程度的提高,為了增強人的自由個性而產生的需要。這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是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體現。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收入的增加和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人們的生存需要將逐步下降,享受需要和發展需要將逐步在人的需求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成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①因此,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進程中,不斷滿足最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是推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動力。

總之,在人學視域中,科學發展觀就是“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科學發展觀之所以科學,正在于它堅持了“以人為本”的思想,選擇了“以人為本”的發展道路,而“以人為本”的人正是“現實的人”,科學發展觀是以“現實的人”作為其理論基礎和立論前提的。(作者為廣西中醫學院人文社科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篇7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人本會計人本主義以人為本

步入21世紀,國際競爭日趨激烈,我們面臨著嚴峻挑戰。紛繁復雜的競爭背后,競爭的實質開始從自然資源競爭、資本競爭轉向人力資源競爭。相應的,人力資本開始超越物質資本、貨幣資本而成為企業最有價值的部分。把人置于至高無上的地位來展開會計問題的討論,也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以人為本,將人本思想貫穿于企業會計活動的始終,強調會計工作對“人”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的過程及其結果核算的人本會計,日益引人注目,地位越來越重要。新時期,從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各行各業逐步得到貫徹,人本會計學研究開始了更快的發展。

一、概念的界定

基于人本會計學的潛在適用性和對會計學發展具有的革命性預期,進入21世紀后人本會計研究的發展開始活躍起來。人們對人本會計的試探性研究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有于玉林教授,徐國君教授和王海兵觀點。于玉林教授(1999)認為,人本會計學是指會計人員與進行會計事業相關的思維和行為的活動規律,以及培養會計人才規律的知識體系。他著重把人本會計學研究限定在研究會計人員自身發展和其思維行為的研究上,凸出了對被傳統學術研究忽視的會計人員自身的研究。徐國君教授(2004)將人本會計定義為以人為中心、為根本的會計。在國內對人本會計研究概念的界定無法統一的情況下,放大概念的限定,以求不引起爭議,這是一種比較好的策略。但如此大的概念對人本會計的研究發展很難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王海兵(2005)把人本會計定義為會計工作對“人”這一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管理的過程和結果的核算。這種觀點在徐國君教授的研究基礎上具體化了人為中心為根本的人本會計研究內涵。

筆者認為,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在經濟、科技、管理等方面的競爭,最終轉化為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中,會計人才的競爭尤為突出,會計行為的規范,會計行為機制的功能處于正常狀態,對于企業實現和提高經濟效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與企業人力資源一樣,客戶資源也已成為企業的一項寶貴資源。滿足顧客需求已成為許多企業的首要價值取向,對利潤的競爭最終體現在對客戶資源的爭奪上。基于此,我認為,人本會計學是以組織內的會計人員及其內部的其他人力資源和外部的客戶資源為研究對象,對以其思維、行為和價值體現及其核算規律為具體研究元素的計算、記錄、分析、報告和監督的活動,并為有關方面提供對“人”這一資源開發、利用與管理的過程和方法,以實現社會、組織和個人和諧發展為最終目標的學科。這樣對人本會計學概念進行分解如圖1所示:

界定完概念,我們從哲學思想的角度對人本會計進行研究。人本會計有其自身發展的哲學基礎,而從這種基礎升華起來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將直接對人本會計學的研究起直接指導作用。通過對人本會計概念的的界定和哲學基礎及指導思想的建立,初步形成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本會計研究框架。

二、人本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

任何一種理論都有其一定的哲學基礎。人本會計理論的哲學基礎為人本主義。人本主義是一個廣泛使用的范疇,具有哲學、心理學、文學、經濟學、管理學等不同角度的含義,其中哲學上的含義是最基本的認識(徐國君,《會計之友》,2004)。

“人本主義”(Humanism)一詞來自拉丁文的Humanitas。Humanitas最早出現在古羅馬西塞羅和格利烏斯的著作中,意思是指“人性”、“人情”和“萬物之靈”,也指一種能促使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發展的教育制度。人本主義是一股普遍持久的社會思潮,始于十四五世紀意大利的文藝復興運動,近代的人本主義,首先確立“以人為本”取代“以神為本”,強調人是世界的中心,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恢復了人的主體地位;其次強調對人的尊重,維護人的權利;再次突出強調人的價值、人的理性力量,把人看作是自然界進化的目的和自然界中最高貴的東西,按人類價值觀來考察宇宙中的所有事物。古希臘的智者學派普羅泰格拉提出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物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物存在的尺度”表達了最早的人類中心思想,這種對理性力量的強調顯示了人對自身價值、自身力量的自信。

人本會計應當充分吸收“人本主義”的主體思想。把人作為會計的首要要素,將人這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納入會計核算系統。將人力資產價值置于資產的重要地位,將勞動者的價值作為勞動者的權益引入會計等式。開發人力資源付出的成本轉為人力資源本身的價值,也作為勞動者所有者權益的構成。這樣做,不僅能保全人力資本,而且能進一步完善員工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勞動者的勞動積極性。公司對人的尊重和對人權利的維護,將使內存于人體內的腦力和體力的價值通過人的勞動產生更大的經濟價值。人力內存于具體的個人身體,這個人自然對其擁有所有權。人本主義對人的價值和理性力量的強調,可以認為公司對自身員工資源的控制是可以通過薪酬激勵、契約和信用關系等達到的。人本會計的核算就會相對的穩定,人本會計的發展就有了基礎。

人力資源是物質財富創造、利用的主體,離開人的勞動,物質財富就不能創造,即使是機器運行,也離不開人的設計和操作。人力作為最重要的經濟資源,以勞動者權益的形式參與企業剩余價值的分配是合理的。會計的目的服從于企業的目的,一切財富的增長不過是為了滿足人的需要。人才是目的,物只是手段。如果財富的增長給人帶來的是痛苦,我們就應該改變這種增長方式,同時企業作為市場經濟里面的基本單元,要致力于實現人的價值,滿足人追求快樂的需要,徹底改變那種勞動給予人的只是痛苦的現象。因此,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人本會計在21世紀的確立和大力發展是必要的。

三、哲學基礎“人本主義”的升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是以唯物史觀為基礎,大大超越了人本主義思想。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黨,基于人類發展的趨勢和對發展階段的精確定位,提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它是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種思想不僅僅是超越人本主義思想,而是對在它基礎上的一種質得升華。

“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在“人本主義”思想的基礎上進行了升華,存在以下三個質的不同:

(一)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將人本主義對“人”的抽象理解擴大到具體的人,即全體人民群眾。科學發展觀的以人為本從人的實踐出發去揭示、闡明人的本質,不僅看到“人自身”,還看到了人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社會關系,看到了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人本主義只看到人的自然的抽象的“共同性”的地方。因此,“以人為本”從來是具體的、歷史的,不是抽象的、凝固的。因為,現實的“人”總是多樣的,他們的利益總是多元化的。基于國家社會的“以人為本”發展觀,既不是以君主或資產者等少數有特殊地位和利益的人為本,也不是由這樣的人給人民群眾以恩賜式的眷顧,而是由全體人民通過國家社會的發展方針來行使自己作為主體的權力與責任,同時也享有應得的權利。

(二)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為本”克服了西方人本主義的虛幻性,賦予了現實與時代的內涵。在我國當前這個歷史時期,強調“以人為本”,并不是簡單地重復啟蒙時期的人本主義的自由、民主、平等、正義等基本理念,而是立足于我國的現實國情,為確立科學的社會發展觀指明基本的價值導向,即以人民大眾的全面利益為本。重在超越單純的經濟眼光,樹立環境、文化、經濟與政治全面發展的理念;不是僅僅著眼于一部分人眼前的迫切需要,而是著眼于全體人民的共同需要和長遠需要。在人本主義的基礎上,科學發展觀作了巨大的改進,強調“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系統發展觀,力求達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完全超越傳統人本主義的片面性和虛幻性。

(三)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堅持了關于人全面發展的思想,以促進人的全面健康發展為終極目標,而不僅僅是把人視為創造物質財富的工具和手段。馬克思恩格斯追求的理想人文境界是個體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整個發展理念和發展框架將過去注重“物”的發展逐漸走向注重人的全面發展。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以人為本,關心人,解放人,發展人。經濟、政治、文化、衛生、教育、環境、道德等方面的發展,歸根結底都是為促進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提供各種條件。

總之,科學發展觀在對“人”認識的層次、社會發展的時代背景、理論發展的深度和廣度上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開拓。不僅豐富完善了人本主義的內涵,而且修訂了人本主義理論的缺失。

四、基于科學發展觀的人本會計學研究框架

人本會計學的內容具有交叉性。它是將其他現代科學的理論、方法與會計學的理論、方法相結合而形成的新學科的內容。這種交叉性帶來了理論的前沿,但容易產生研究的盲目性和無序性。因此,需要統領全局的科學指導思想。人本會計以人本主義為哲學基礎。科學發展觀把人本主義的思想進行了升華,科學發展觀具備了作為人本會計研究的指導思想。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的各項工作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各項事業的改革和發展。就人本會計研究來說,應該把企業的會計人員及其內部的其他人力資源和外部的客戶資源納入會計信息系統,通過交叉學科的研究促進企業員工的自身價值的最大化和個人的全面健康發展,同時將客戶資源進行核算管理,以滿足客戶的需要為企業發展的中心,最終實現自身企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根據以上的研究,從哲學思想角度得到人本會計學研究的框架圖(圖2)。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人本會計學研究從人本會計研究的三個研究對象出發,運用其他現代科學理論和方法,始終貫徹“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最終實現社會、企業和個人和諧發展的最終目標。為了更好得詮釋這個研究框架,筆者具體的從如下三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對會計人員在從事會計事業中的思維和行為的活動規律及培養會計人才規律的知識體系研究。在任何有經濟活動的單位里,都需要有對經濟活動進行管理與核算的會計人才,而會計行為的規范,會計行為機制的功能處于正常狀態,直接影響著經濟活動的運行和效果。我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研究會計人員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影響因素和發展變化規律。通過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人本會計研究,把會計人員的個人全面發展與企業的持續發展聯系起來,用會計的方法和語言建立兩者之間的聯系。培養會計人才作為人本會計研究的重要方面,分析現有會計人員隊伍的規模、結構和素質情況,揭示培養會計人才的過程和發展變化規律及其與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始終把以人為本的思想作為人本會計學研究會計人才培養的得一條紅線。培養大量優秀誠信的會計人才、協調規范會計行為、樹立科學的個人發展理念和遵紀守法的思維將是人本會計學研究的最終目標之一。

(二)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對企業除會計人員之外的人力資源的研究。人力和資金是生產的兩大重要資源,現代企業投資方式中,兩者都具有產權性質。因此,在現代企業會計核算中,人力資源作為重要的經濟因素,對企業的經濟成長和企業價值增加的貢獻已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力資源是企業的一項最具有主動性、創造性、適應性、協調性等其他物質資產所不具有的特征的資產。我國是一個人力資源十分富足的大國,在勞動力資源的開發、利用與研究上,應走在世界的前列,為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人本會計研究應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管理情況進行具有人本意識的全面會計核算。通過會計核算編輯企業人力資源表,使其和企業三大財務報表一樣成為展現企業實力和經營好壞的報告。另外,從個人、企業和國家三方發展的角度確定人力資源的資本化、評估增值、價值核算、退出企業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主動性、積極性為主軸,充分體現一切依靠員工,一切服務于絕大多數員工的利益的思想。最終通過人本會計研究,制定科學的激勵機制,服務于人才發展和企業價值增值,達到貫徹科學發展觀的目的。(三)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指導對企業客戶資源的研究。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企業間的競爭也愈演愈烈,滿足顧客需求已成為許多企業的首要價值取向,對利潤的競爭最終體現在對客戶資源的爭奪上。與企業人力資源一樣,客戶資源也已成為企業的一項寶貴資源。因此,企業必須像管理其他資源一樣對顧客進行靜態和動態管理,做到像了解公司商品一樣了解顧客,像了解庫存變化一樣了解顧客的變化。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人本會計在研究客戶資源時,不僅要以滿足顧客對產品本身的需要,而且要努力追求零顧客成本即降低顧客在交易中的金錢、時間、精力和其他方面的損耗。通過人本會計對客戶資源的研究,產生的客戶資源會計報表將更好的方便企業決策和公眾對企業的了解,最終促成企業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實現節約型社會的目標。

可以預見,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人本會計將在具體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研究范圍里取得豐碩研究成果。新經濟的蓬勃發展,會計學面臨著許多新任務。傳統會計在新的經濟條件下,開始顯現自己的局限性和不足。目前會計學領域醞釀著一場從物本主義到人本主義的飛躍.這次飛躍很可能產生會計學意義深遠的第五次革命((張文賢、邵強進,《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然而,這種變化需要會計理論的全新突破。理論的突破沒有正確的指導思想,沒有系統科學的人本會計學研究框架的建立,將舉步維艱。新時期我黨提出的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適應了歷史和現實國情的需要,將有力促進人本會計學的研究。對人力資源極為豐富的我國來說,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這種研究將更好的適應新經濟環境下的迫切需要而且可以更迅速的走在世界前列。不遠的將來,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人本會計研究體系將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體系融會貫通,交相輝映。

參考文獻:

[1]崔凡:《論費耶阿本德的人本主義科學觀》,《科學技術與辯證法》2005年第1期。

[2]陳樹林:《人本主義問題研究的困境》,《理論探討》2005年第3期。

[3]拉蒙特:《人道主義哲學》,華夏出版社1990年版。

[4]林耘:《批判與超越——從民本論和人本主義到以人為本》,《云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5]于玉林:《試探21世紀“人本會計學”的發展》,《現代財經》1999年第1期。

[6]張文賢、邵強進:《會計學革命——從物本主義到人本主義的飛躍》,《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第2期。

篇8

[關鍵詞] 科技 倫理 科學發展觀

20世紀以來,科學技術的加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創造了無數的輝煌,帶給人類以巨大的福祉。同時,科技與倫理關系的對立與疏離也在日益加深和擴展,給人類帶來了極大的惶恐與不安。愛因斯坦說:“科學就其意義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具有道德性質,因為科學發展的成果,任何時候也沒有像現在這樣影響人類的命運。”[1](P259)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和剖析科技與倫理分離的原因和實質,厘清兩者的辯證關系,這對于我們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科技與倫理疏離的表征

科學技術本質上都是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結果,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展現。同時,利用科學技術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類更好地生存和發展。但是,現代社會科技似乎辜負了人類的期望,背離了科技服務于人、完善于人的初衷。

馬克思說:“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們看到,機器具有減少人類勞動和使勞動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卻引起了饑餓和過度的疲勞。新發現的財富的源泉,由于某種奇怪的、不可思議的魔力而變成貧困的根源。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2](p78-79)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寫到:“我們在最先進的工業國家中已經降服了自然力,迫使它為人們服務;這樣我們就無限地增加了生產,使得一個小孩在今天所生產的東西,比以前的一百個成年人所生產的還要多。而結果又怎樣呢?過度勞動日益增加,群眾日益貧困,每十年一次大崩潰。”[3](P458)隨著科技的發展,其對影響社會的力度也在不斷加深,科技異化的現象也在日益嚴重,人類對科技的恐懼和擔憂與日俱增。

自然界的報復。人類對自然界無節制地開發和利用,導致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一系列全球性問題。恩格斯說:“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3](P517)當人類的行為超出自然界所允許的閾值時,自然界就不能通過自我調節來恢復原有的平衡狀態,會以報復和懲罰的方式來否定人類的行為。

人的主體地位的喪失。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寫道:“在工場手工業和手工業中,是工人利用工具,在工廠中,是工人服侍機器。在前一種場合,勞動資料的運動從工人出發,在后一種場合,則是工人跟隨勞動資料的運動。在工場手工業中,工人是一個活機構的肢體。在工廠中,死機構獨立于工人而存在,工人被當作活的附屬物并入死機構。”[4](P463)工人成為機器的奴隸,不能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喪失了其為人的本質。

人類社會道德的淪喪。馬克思說:“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傷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在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侵吞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4](P463),“就機器使肌肉成為多余的東西來講,機器成了一種使用沒有肌肉力或身體發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較靈活的工人的手段。”[4](P433)工人的勞動一切服從于資本家的發財欲,在“人為的高溫、充滿原料碎屑的空氣、震耳欲聾的喧囂”[4](P436)的環境中工作,人的生命和價值被極大地踐踏,道德頹廢,技術成為統治人類社會的工具。

高科技對倫理的沖擊。現代科技的迅猛發展對人類積淀下來的傳統倫理道德、價值觀念產生了極大的沖突。試管嬰兒、基因重組、克隆人等生物技術開始挑戰人類的道德底線,人類對此憂心忡忡,爭議不斷。

現實的困境迫使我們對科技的價值以及科技和倫理的關系重新進行審視。科技追求“理性”,合規律性是它的顯著特點;倫理追求“人性”,合目的性是它的顯著特點。什么原因導致了科技與倫理的疏離和對立呢?理性與人性兩者之間能否協調、統一發展?如何去實現?這是科技時代必須反思與解決的問題。

二、傳統發展觀:科技與倫理疏離的根源

傳統的發展觀是一種唯經濟主義發展觀。經濟決定一切,經濟增長是最高目的,所有活動都應當服從經濟活動。這種發展觀思想在西方工業化國家的社會發展中,一直占據支配地位。正如丹尼爾?貝爾所說:“經濟增長已成為西方國家的‘世俗宗教’和‘政治溶劑’,成為個人動機的源泉,政治團體的基礎,動員社會以實現共同目標的根據。”[5](p295-296)唯經濟主義發展觀奉行的是一種簡單、功利、線性的思維,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在經濟活動中遵循利益原則與效益原則,人類的倫理道德被大大弱化了。

傳統的發展觀又是一種唯科技主義發展觀。在古代,人類的生存方式主要是自然生存,科技與倫理基本上是同一的。到了近代,笛卡爾在其理性哲學體系里,把“我思故我在”確定為第一哲學原理,培根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強調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對立的世界觀,客觀上促進了科技的發展,導致人類對科技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科學技術的巨大威力使人類陶醉于對自然的勝利中,由過去依附于自然變為能動地支配自然,由崇拜自然的力量轉向崇拜科技的力量。在經濟活動過程中,占主導思潮的完全是一種唯科學主義、科技決定論思想。這使得科技的工具理性被極度張揚,價值理性被排斥或否定,導致科技與倫理道德的分道揚鑣,理性與價值的分裂。

綜上所述,傳統發展觀實際上是一種物本主義的價值觀,前者稱之為經濟物本主義,后者稱之為技術物本主義。它們的共同點都是把人類認識和實踐的中心全部聚焦到物質利益和經濟增長上,把物凌駕于人之上。科技作為手段的作用被無限夸大,倫理道德遭受排擠,科技與倫理的天平向科技方面極端傾斜,破壞了二者應有的張力,人類進入了一個畸形發展的單行道。

三、科學發展觀:科技與倫理相互制約與協進的理論支持

1、目的的一致性。

盡管科技與倫理屬于不同的范疇,科技是求真,倫理是求善,但本質上兩者還是統一的。因為人類的善是以真為前提,脫離了真而求善,善沒有意義;同樣,脫離善而求真,則真往往會偏離正確的方向。從本質上來說,科技活動本身就蘊涵著求真求善,它是求真與求善的統一。一切道德、科學、宗教和藝術“都是同一棵樹上的各個分支。所有這些都是為著人類的生活趨于高尚,把它從單純的生理上的生存境界提高,并且把個人導向自由”[4](P149)。

科學與倫理都是為了實現“人”的自由和發展這一崇高的目標而存在與發展著的,因而“人”是它們統一的內在根據。人類從事科技的目的,歸根到底還是為人類造福、為人服務。因此,科學技術和倫理道德都是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需要,是人類為了獲得自由的需要。

2、相互的制約性。

科技影響倫理。從歷史發展過程看,科技對倫理的影響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可以提高人們的知識水平,改變人們認識世界的眼光,從而產生與科技實踐相適應的新的倫理觀念。第二,科技的發展能促進科技人員倫理道德水準的提高。第三,科技的發展提高了道德評價能力,擴大了倫理道德評價的范圍。

倫理規范科技。第一,科學技術的發展方向需要倫理道德的正確指引。科技究竟向何處發展,不是由科技本身所能決定的,而必須借助于倫理道德的力量。如愛因斯坦所言:“科學雖然偉大,但它只能回答世界是什么的問題,‘應當如何’的價值目標,卻在它視野和職能范圍之外”[1](P182)第二,科技成果的具體運用需要倫理道德來規范。第三,現代科技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需要通過倫理道德調節加以消除和緩解。

3、發展的共同性。

科技需要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科學發展觀的目的是以人為本,發展是它的必要手段。當今社會出現的環境危機、能源短缺等問題仍有待科技的發展來解決。我們離不開科學技術,但并不代表我們一定要被技術所奴役和支配。人是科技的主體,人決定科技。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需要人這唯一的價值目標作為鞭策和指引。弗洛姆曾經說過:“這就是說,是人,而不是技術,必須成為價值的最終根源;是人的最優發展,而不是生產的最大化,成為所有計劃的標準。”[6](p96)只有實現了科技的人文化,才能形成科技發展的良性發展機制,才能實現科技的可持續發展。

倫理觀念需要不斷更新發展。科技作為人類文明的結晶,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物質文明的歷史進程,而且也大大地推動了人類精神文明的發展,為倫理觀念的提高與發展提供了科學基礎。愛因斯坦曾指出“科學對于人類事務的影響有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大家熟悉的,科學直接地、并在更大程度上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活的工具,給人類帶來物質上的最大利益,使人類受惠無窮;第二種方式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于人的心靈。”[1](P135)縱觀科技史,重大的科技進步,一方面都會引發出一些新的倫理問題,孕育出一些新的倫理價值觀念。另一方面,倫理要想更好地發揮其對科學的規范與引導作用,也要不斷地汲取科學進步的積極成果,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地改變自己的形式,充實和完善自己的內容。

4、融和的現實性。

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基因工程、克隆技術、人胚胎干細胞等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前沿研究領域的突破和進步給農業、醫療、健康等領域帶來了革命性的影響。盡管暫時還沒有看到什么明顯的負效應,但卻存在著可能的潛在的風險,從而引發的倫理問題已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關注的熱點。科技專家在進行科技研究過程中應當自覺地進行倫理道德的追問,必須遵循科學技術服務于人類福祉的根本倫理原則。科技以人為本,科技應關懷人性,關心人,愛護人,尊重人,這是現代科技倫理觀的要求。對于背離人性的一切科技活動應嚴格禁止,防止科技變為異化人類的工具。

參考文獻:

[1]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等編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篇9

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理論創新。從上述論斷看出,科學發展觀是一種方法論,是用來具體指導人們“怎么辦”的理論。

2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當前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主要是兩大類問題,一類是主觀方面的問題,即自身能力的不足和觀念的落后;一類是客觀方面的問題,即科研管理制度的不完善和科研經費的投入不足等。2.1主觀方面。部分教師認為自己的主要任務是教學而非科研,沒有認識到教學與科研的有機統一和相互促進作用。有些教師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偏低,對科研工作有畏難情緒。有些教師缺乏競爭意識,不思進取,科研動力不足。還有些教師由于自身知識面相對狹窄,不能及時把握學科發展的前沿動態,科研方向不清。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大多是被動的,主要是為了職稱和完成任務;目前對于高職教師的績效考核主要集中在教學方面,教師在教學上獲得的報酬要遠大于科研帶來的報酬,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壓制了高職教師參與科研的積極性。2.2客觀方面。高職教師對于科研工作有需要,有興趣,但是缺乏有利于參與科研的客觀環境。高職院校的科研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科研管理缺乏經驗,尚沒有形成一套科學、規范、有序的科研管理辦法,嚴重削弱了高職科研管理的效果。大多數高校雖然出臺了一些科研管理制度,但缺乏系統性和指導性;只注重對個人的獎勵,忽視對團隊整體績效的評估和獎勵。沒有看到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特殊性,脫離了高職院校的實際,高職教師較普通本科院校教師教學任務重,沒有較多的時間和精力參與科研,不能很好的兼顧教學與科研;有的高職院校雖然成立了科研處,但是職能僅限于課題信息的收集、,科研成果的審核、統計,科研經費的管理等。科研經費的投入主要在科研獎勵方面,實質性的科研投入比較少,對整體科研水平的提高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3當前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高職教師參與科研工作首先要解放思想,只有思想解放了,才能打開想象力,拓寬視野,增強自信心,爆發出參與或從事某項事務的積極性。高職教師應改變過去對于科研工作的負面看法,即變“要我做”為“我要做”,要認識到科研工作對于學校和自己的重要性。其次,要實事求是,對困難要有充分的估計。許多高職院校從中專改制或升格而成,辦學歷史短,辦學經驗不足,教師的整體科研能力不強。在大多數情況下,高職教師是被動的參與到科研工作中,科研立項意識不強,研究方向不明,申報經驗不足。許多高職教師雖然已經認識到科研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在科研方面有所作為,但是沒有經過科研知識培訓,缺乏從事科研工作的經驗和基礎。在提升科研能力的過程中,高職教師可以組成類似于學術沙龍性質的非正式組織。教師在非正式組織中,較少受到來自群體的壓力,在人際交往中會感到比較輕松;同時,不同的專業背景也有利于學術交流和靈感的激發。第三,要與時俱進,充分利用各種校內外學術資源。隨著高職院校基礎設施的加強和完善,高職教師可利用的資源已跨越了時空的限制。以中國知網為代表的大型專業學術數據庫幾乎涵蓋了所有學科門類,并且提供了功能強大的搜索引擎,不僅能搜索到大量相關學術期刊論文,而且還能對學術熱點和研究趨勢進行科學分析。當前高職教育科研的熱點集中在高職院校、高職教育、校園文化建設、科研工作、核心競爭力、戰略管理、產學研、師資隊伍建設、精品課程建設、辦學特色、校企合作、專業建設、高職教育發展、創新教育、高職學生綜合素質教育、專業建設和課程改革等方面。第四,要求真務實,端正學術思想,把握研究方向。高職教師不僅要教給學生謀生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教會學生立身處世的本領。高職教師可以通過嚴謹的科學精神,敏銳的科學觸覺教會學生學習的本領,這才是教育的本質。

4結語

篇10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以人為本,強調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執政黨著力加強和改善民生。而民政工作民政工作事關城鄉困難群眾的救助,社會福利、優撫安置、殯葬、婚姻登記、社會團體登記管理等工作,無不貼近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無不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根本理念。因此,民政工作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第一塊基石,是經濟社會運行的“減震器”,社會公平的“調節器”。這就要求民政工作者始終堅持群眾利益無小事,要急困難群眾之所急,想困難群眾之所想,深入第一線體察民情、了解民意、誠心誠意為困難群眾排憂解難,謀利益,使他們共享發展的成果,也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所以,科學發展觀對于民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我們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更新觀念,開拓思路,全面推進民政事業的發展。

一、要進一步更新思想觀念

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民政工作面對的是各類社會群體,所以做好“管理變為服務”這篇文章是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就社會救助工作而言,特別要把困難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不可否認,現行低保對象的兩次公示制,確實涉及到申請人隱私問題,但在目前家庭收入核查手段有限的情況下,也不失為一種比較科學的權宜之計。但根本解決的辦法是建立一個由金融、勞動用工、稅務等多部門聯動的核查網絡,這有待于上面政策的支持。如能做到,真正使實現了尊重人、關愛人、維護人格尊嚴的目標。在現階段,一是做到與民政對象在心靈上相互交融,切實做到想民政對象之思、急民政對象之憂、解民政對象之難;二是在情感上零距離。把民政對象當親人,換位思考想問題,竭盡所能施援手,真正做到為民政對象服務有熱心、有誠心、有耐心。

其次要樹立大民政觀念。要科學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新情況,把準民政工作發展變化的新趨勢,著眼于民政工作功能作用的延伸和強化,提升民政工作的職能定位,實現思想觀念從傳統狹隘的民政業務向大大拓展了的現代“大民政”轉變。具體來講,民政工作要從過去主要為傳統民政對象服務,向為城鄉困難群體為主的廣大群眾服務拓展;要從過去主要保障困難群眾生存權,向既保障群眾生存權,又注重維護他們的發展權和民主政治權益拓展;要從過去以農村為主,向城鄉并重拓展;要從重管理、輕服務,向管理和服務并重拓展。現階段就本職工作而言,要根據變化的形勢,把社會救助逐步向適度社會福利方面轉變,積極構建新型社會福利體系,真正使改革開放成果惠及廣大普通的人群。

再次要樹立“三度”的思想觀念。就是民政工作要努力加大社會開放度,增強社會透明度,擴大社會參與度。比如要加大社會公示力度,對福利金、救災款、低保資金的分配和社會捐助款物的使用等事項,要向社會定時公布。要加大公眾參與力度,廣泛聽取群眾意見,重大工作決策要有專家論證,也可利用新聞媒體廣泛征求意見。

二、要進一步創新工作思路

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工作機制,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上。比如,新型社會福利體系涉及到到老年福利、兒童福利等,僅就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而言,就涉及到諸多部門,所以要加快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必須要健全完善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在工作方式上,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發現、研究、解決問題上。要帶頭經常深入基層和群眾,了解真實情況,發現問題,研究問題,提出應對的思路和措施。要突出重點,解剖典型,解決難題,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