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強的心作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07:08: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堅強的心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堅強的心
一種迷茫,一種惆悵,一種無奈,一種徘徊……望著夜幕下來來往往的人們,她卻駐足,一絲憂郁的眼神縈繞在她含淚的眼中。她想潸然淚下,卻被心中的堅強制止了……她終究是堅強的……
她,降生在安徽省的一個不幸的家庭中,父親在她8個月大的時候離家出走了,母親在一次意外事故中受傷,導致雙目失明。小小年紀的她,已嘗遍了人間的冷暖,但是,她有一顆堅強的心,她沒有被困難打倒。
她雖然年僅十八歲,卻已是一家之主。在家里,她要照顧母親的吃喝拉撒。每天夜晚她還要幫助母親揉眼睛。有時,母親一人在家嫌悶了,她還要陪母親外出散心。正讀高三的她馬上就要面臨高考了,這是決定每個人一生的考試,尤其重要。此時,每一個學生都在抓緊時間復習,而她,既要復習,又要照顧母親,多么不易呀!如果是常人的話一定會選擇放棄學業,但她沒有,因為她有一顆堅強的心!為了不在學習上掉隊,她每天都讀書讀到深夜。中學六年,她的成績在年級上一直名列前茅,不是第一就是第二。“羊有跪乳之恩,烏鴉有反哺之育”可她的孝遠遠在“跪乳”、“反哺”之上!
相信大家一定很想知道她是誰吧,告訴你吧,她就是一個堅強并讓我崇敬的人——呂達!
篇2
主題文化;愛心文化;成效
【中圖分類號】 G63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
12―0030―01
新課程明確提出“把班級還給學生,讓班級成為學生成長的家園。”無數教育教學實踐證明,班級的文化建設和文化氛圍,對學生身心發展的影響最為直接也最為深刻,學生只有在文化濃郁、團結上進的集體里,才能較快地養成社會所期望的道德品質。
一、構建班級制度文化,實現尺度均衡的人文管理
班級制度文化的建設,一定程度上為學生提供了評定品格行為的內在尺度。在我校很多班級根據校紀校規和班級實際情況,經過全班討論之后,制訂了學習、紀律、衛生等量化考評細則,如《中學生一日常規》《班級請假制度》《班級點名制度》《班級衛生制度》《班級晨檢、午檢制度》等制度,學生根據制定的各項班級制度實行自我管理,互相監督,在制度的框架下養成自覺自律的習慣。
班級制度文化建設,不能只注重班級制度的建立,不能一味強調班級制度的剛性落實,還要注重目標建設和整體氛圍的營造,注重管理制度的人文化、溫馨化,柔性管理,使制度的人文內涵得以充分體現。要有意識地利用班級文化的潛移默化性、自我教育性等特點,充分發揮班級文化的育人功能,進而潛移默化地熏陶和影響學生。
二、構建主題班會文化,形成底蘊厚重的主題文化
設計新穎、富有教育意義的班級主題班會是學生真正融入班級、熱愛班級、提升班集體凝聚力的重要途徑。在我校,各班班主任依據班級在特定階段的表現,選擇合適的機會,召開主題班會。如,在新學期召開“累是催化劑,勤乃加速器”的勤奮刻苦主題班會,全體學生和老師就勤奮學習展開熱烈討論;畢業前夕、考試過后,召開“態度決定一切,目標鎖定未來”的主題班會,收到了端正學生態度、樹立遠大目標的效果。此外,各班主任還在安全教育、人生意義、學習方法、紀律衛生、節慶紀念等方面確立班會主題。通過一系列主題班會的設計與實施,在班級中產生了極大的反響,班級建設形成了底蘊厚重的主題文化。
三、構建班級品牌文化,凸顯形態各異的文化特色
教室是一切教育教學的主陣地。班級環境的布置是班級文化建設最基本的內容。它不僅體現了班級的精神面貌,而且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們深切體會到:凡是教室環境整潔、優美的班級,其師生的榮譽感、班級的凝聚力就強。為此,學校要求每一位班主任,要重視教室環境的美化,力求讓教室的每一面墻壁、每一張課桌都會“說話”。
1. 讓班級精神外顯。班級在進行室內布置的過程中,將班級口號、班級目標以色彩鮮亮鮮明的主題文字鑲嵌到墻壁上,并將經過濃縮的班徽、班標、班訓、班規、班歌融入到教室顯眼的區域上作為一個獨立的板塊。值得一提的是,這一“班級名片”上面的內容,均由學生群策群力、各抒己見來綜合成型。這樣做不僅可以鞭策學生,還可以增強其主人翁意識和使命感。
2. 將班級智慧藝術化。各班在進行周密室內文化布置的過程中,大量調動學生們參與的積極性,讓內墻的每一處區域、每一個角落都留有主題鮮明的形象印記。無論是“遠航”的大氣墻貼,“尋路追夢”的詩意貼畫,還是環保低碳的宣傳欄、成果風采的展示區、博聞強識的讀書角,都是全班學生集體智慧的結晶。
3. 為板報注入“時尚”氣息。學校要求每兩周更新一期黑板報,結合中國的政治大事、傳統節日、學校工作計劃及班級具體情況設計,而且期期總結評比。內容實在、布局合理、圖文并茂、主題鮮明的黑板報成了傳遞信息、愉悅身心、提高作文水平和動手能力的一個有益平臺。班級板報隨時代在變,在“時尚”的前沿地帶,常辦常新,成為學生階段性“手工藝品”的展示窗。
四、構建班級人際文化,打造班級建設的愛心文化
各班主任應充分發揮其協調功能,積極處理好各種關系:即班主任與學生、科任教師與學生、班主任與科任教師、學生與家長、教師與家長的關系。能夠做到師生之間有交流、班主任與科任老師有聯系、教師與家長之間有溝通。通過“交心換心”,達到加強了解、消除隔膜、融洽關系、互利互贏的良好效果。
1. 每月召開一次科任教師聯系會,交流學生信息,明確彼此職責,達到凝聚思想的功效。另外,還要求根據班級現狀,不定期小范圍地召開科任教師聯系會。
2. 建立師生談心互動機制。根據各班學生的實際情況,不僅要求各班班主任對學生“交心”,而且要求科任老師對學生“交心”。通過了解學生的學習、生活、思想、身體等情況,強化彼此間的朋友關系。
3. 家訪。現代社會的競爭壓力,同樣表現在學生及其家長身上。諸多家長對學校以及他們孩子的了解,有時是無知的,有時是殘缺的,甚至是誤解的。學校要求建立家訪的長效機制,不定期進行家訪,讓家長了解學校和學生,也讓學校了解家庭,做到了學校、社會、家庭的三結合教育,使班級形成一股齊心協力、積極進取的良好班風,產生強大的凝聚力。
五、班級文化建設的主要成效
1. 引導了學生行為習慣的良性發展。通過實踐表明,形式多樣、內容新穎、主題鮮明、健康和諧的班級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健康的審美情趣、優秀的人格品質。良好的班風、豐富的文化生活、優美的班級環境,使學生像海綿吸水一樣浸潤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潛流持久地影響著學生的日常思想行為,促進學生素質發展。
2. 促進了學生各種非智力因素的發展。班級文化建設的實踐,為學生提供了促進交流、展示特長、鍛煉毅力、錘煉自信的多元舞臺,學生的興趣得到強化,特長得以發展,情感得到熏陶,意志得到鍛煉。在與同學、老師以及其他人的交往中,提高了交往能力,進一步認識了社會,認識了自我,豐富了自己的內心世界,還懂得了合作,理解了團隊精神,逐步形成了共同的價值取向,增強了責任感。
3. 提高了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我管理能力。班級文化建設搭建了學生當家作主的舞臺,在這舞臺上,學生主體性得以充分發揮,自主管理、自主教育展示了學生的個性特長,培養了創造精神和實踐能力,學生自主管理的意識更濃,自主管理能力更強,主動參加班級和學校活動的積極性更高,學生真正成為了班級的主人。
篇3
淚,是痛苦的代言,人的一生,曾讓淚水掠過多少時光。它又洗刷了多少青澀的記憶,有很多人說,哭,是一個人懦弱的表現。可是,很多時候,花兒即便挺著再高的徑兒,它也有垂下來的時候,撐不住的時候,我們只能用淚水麻醉自己,因為那樣,或許疼痛的心不會焚燒地太狠。
很多女孩,愛哭,從而被笑話,所以,她們極力地告誡自己,無論怎么樣,都要讓淚水淹沒在眸間。請打開記憶的閘門,你想過沒有,用委屈掩飾的傷痛,心,會有多么地疼。淚水每到眸底,搖搖欲墜,堅強讓她們懂得去承受,而挫折又讓她們懂得堅強。一個人,走在這條沒有結局的路上,生命,會無數次地考驗你。而你,就像一朵嬌嫩的花兒,樹立在暴風雨下,不知,晴天來臨,你是否還亭亭玉立。站在生命的最高峰。
人生的大道上,所有人,都在完成著自己的使命。在執著奮斗的過程中,她們不是沒有受過傷,那樣的傷痛,不是表面的外皮傷,是心傷,心傷了,比什么都疼。就像某些人,滿懷信心地去尋求彩虹,她們相信,相信自己的翅膀可以飛到夢的彼岸上,可是,旁人的否認和譏笑,永遠是她們成長的弱點。她記得,自己被否認的時候,旁邊有多少冷眼相看的人,耳邊也滿是嘲諷的話語,她多么想,多么想大哭一場,如果大哭可以讓這一切都沒有發生過的話,她愿意。可是,她不敢,她怕自己哭過后,又是一場大雨的傾瀉而下。花兒孤寞墻角,會讓這個世界對她不屑一顧。回頭既是斷崖,又為何不大步前跨?別讓淚水再次濕了你的心,但是,當心承受不住的時候,哭,也許會讓你的世界轉變晴天。最重要的,還是堅強,我相信,經歷挫折,才是人成長的階梯,太多的坎坷,只要你能挺過來,那么,你的心已經學會了堅強。
不要去懼怕挫折,人生,在順其自然中,自己,也可以成為生命的主宰。一個真正的成功人士,她絕不會是一個從來不哭的冷面俠,但是,如果什么事都用哭來解決,那么,你的人生,早已沒有了價值。
輝煌的未來,燦爛之星是屬于每個人的。但是,想要真正的得到它,你就應該懂得怎么走人生這條深遠的路,并學會怎么走好它。那么,在未來,你一定會遇到,生命中的,七色彩虹。挫折,讓心,懂得堅強。
篇4
隨著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我國經濟結構和形勢發生了深度變化,進入了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國有企業依然占據著國家經濟發展的核心地位,對于事關國計民生的重要領域,發揮著主導性的作用[1]。在國有企業全局工作中,新聞宣傳工作占有重要的地位,做好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從外部效應來看,可以向外界展現企業良好形象與最新發展成果,從內部效應來看,可以為企業發展起到引領作用,提升企業職工發展凝聚力和向心力,聚集發展正能量,提升企業發展效能。如何通過有效的新聞宣傳,提升國有企業形象,激發企業職工發展活力,是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者關注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也是本文展開論述的出發點和立足點。
一、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在企業全局工作中的意義
1.新聞宣傳是國有企業展示形象的平臺
在國有企業全局工作中,新聞宣傳工作是國有企業展示形象的重要平臺。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需要及時向外界展示發展新成果、新成績,通過新聞宣傳,國有企業可以樹立良好的外部形象,提升企業知名度,傳播發展正能量。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面臨的市場化競爭越來越激烈,強化新聞宣傳,提升企業知名度,是企業發展的重要方式與保障[2]。通過新聞宣傳,國有企業不僅可以進行商品廣告的宣傳,同時可以與媒體合作,展現企業良好的發展態勢與狀況,提升社會知名度,進一步吸引合作者,推動企業主營業務發展,促進企業發展提檔升級。
2.新聞宣傳是強化企業內部引導的重要手段
在國有企業中開展新聞宣傳工作,既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同時具有一定的內部性。現在的國有企業都有自己的內部期刊和報紙,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還擁有自己的電視媒體平臺,依托自有媒體,開展內部新聞宣傳,可以向職工傳遞發展正能量,通過樹立企業典型,展示企業最新發展成績和成果,進一步激發企業職工發展活力,在企業內部營造積極向上的內部氛圍,提升企業工作效能[3]。通過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可以有效減輕企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負擔,通過新聞報道等“軟形式”,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效果,引導企業職工積極學習,及時傳遞企業文化精神和發展要求,最終形成發展合力,推動企業發展。
3.新聞宣傳是企業做好輿情應對工作的重要保障
隨著現代新聞媒體的快速發展,社會傳媒得到了高速發展,一方面,各種網絡媒體不斷出現,傳媒形式和傳媒手段不斷豐富,另一方面,隨著自媒體的發展,新聞宣傳形式也發生了多樣的變化,對國有企業輿情應對和突發事件應急,產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強化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可以有效提升危機應對能力。通過構建完整的新聞宣傳體系,當企業出現突發狀況,需要輿情應對的時候,企業內部新聞宣傳工作是重要的對接途徑和平臺。與此同時,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可以為主流社會媒體提供信息和資源,成為國有企業與外部對接的重要通道。
二、國有企業新聞宣傳面臨的新形勢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既體現為外部形勢變化,也體現在內部形勢變化[4]。
1.外部宣傳形式更加復雜
正如前文論述,隨著現代多媒體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面對的新聞宣傳局面日趨多樣和復雜。在傳統的新聞宣傳形勢下,國有企業需要對接和應對的媒體數量有限,但是隨著網絡媒體和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國有企業宣傳需要考慮多種因素,并設計多樣應對方案。與此同時,隨著宣傳形勢的變化,外部對于新聞宣傳內容的要求也是愈發多元,傳統的新聞宣傳工作顯然已經無法滿足需求。
2.企業內部受眾需求變化
在企業內部開展新聞宣傳工作,也要應對新形勢。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發展,企業職工對于傳媒信息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傳統的“企業刊物+流媒體”的宣傳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企業的需求[5]。在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內容上,呆板的內容和形式已經無法適應現狀,提升新聞宣傳的靈活度和時效性,是提升國有企業新聞宣傳活力的保障。因此,讓新聞宣傳工作更加“接地氣”,是滿足企業內部受眾多樣需求的重要方式和保障。
3.國家新聞宣傳工作基調變化
自從黨的十召開以來,從全國范圍來看,政治形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政治形勢更加清明,這股“清風”同時也吹到了國有企業和宣傳領域。在我國,由中央媒體引領,開展了大范圍的“走轉改”活動,通過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的實踐活動,新聞宣傳形勢發生了很大?化,傳統的鼓吹成績作風宣傳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的需求[6]。
三、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新聞宣傳工作理念落后
在我國很多國有企業中,新聞宣傳工作的理念依然十分落后。很多國有企業領導對于新聞宣傳和輿情控制工作缺乏足夠的重視,認為新聞宣傳工作屬于意識形態工作,不能直接服務于企業生產經營,對于企業發展沒有直接的幫助,在資源和人力配置上,明顯存在著缺失的問題。在很多國有企業中,包括很多新聞宣傳工作人員,都認為新聞宣傳工作可有可無,甚至認為,開展過多新聞宣傳工作,會耽誤企業正常運營[7]。在新聞宣傳部門之外的其他業務部門,很多干部職工認識不到新聞宣傳的重要意義,認為和自己部門工作無關,在接待采訪和報送信息方面并不積極。因此,在企業構建“大宣傳”格局十分重要。
2.新聞宣傳工作模式單一
在我國很多國有企業當中,都存在著新聞宣傳工作模式單一落后的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國有企業都建立了自己的內部宣傳體系,很多大型國有企業都有自己的報紙與電視臺,這樣的宣傳格局多年沒有改變。在資訊不發達的年代,國有企業宣傳載體是企業職工了解企業發展動態的主要途徑,并且深受職工喜愛,但是在新形勢下,如果不創新開展新聞宣傳工作模式,已然無法滿足企業新聞宣傳工作需求。在很多國有企業中,雖然已經開展微信宣傳等形式,但是大多沒有形成體系化的成熟運營模式[7]。
3.新聞宣傳工作各自為政
在很多國有企業當中,都存在著新聞宣傳工作各自為政的問題。由于歷史遺留問題,很多國有企業對內部宣傳、新聞管理、外部宣傳采取分開管理的方式,這樣的工作格局,不利于國有新聞宣傳工作水平的提檔升級。各個管理和運營部門,存在著信息上隔閡與壁壘,無法做到信息資源的有效溝通和利用,造成了較為嚴重的信息資源浪費現象。
4.缺乏新聞宣傳專業人才
在國有企業宣傳工作當中,人才的缺乏是制約國有企業新聞宣傳水平提升的重要瓶頸。在國有企業中,由于很多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人員沒有經過正規訓練,是由其他部門調來工作的,因此缺乏新聞宣傳的專業性,很多國有企業也沒有自己成熟的傳媒人才培養體系,工作人員既沒有經歷過專業媒體工作環境的歷練,也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存在工作能力不足的問題。人才缺失的問題,歸根結底是制度問題,從人才引進方面來講,很多國有企業有著較高的用人門檻,一般都是從985和211學校直接引進人才,很多有社會工作經驗的傳媒人才沒有進入國有企業工作的機會[9]。另一方面,在人才的激勵上,國有企業一般都采取固定工資制度,而在成熟媒體中,一般都采用的是浮動績效工資制度,這樣有利于人才的優勝劣汰,同時對于優秀新聞宣傳人才,可以讓其獲得更多工資收入,提升其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避免收入上的“一刀切”和工作上的“大鍋飯”。
四、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應遵循的原則
1.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
經濟社會不斷發展,但是國有企業依然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國有企業一方面承擔著經營任務,要通過企業新聞宣傳,提升企業知名度,為企業打開市場。同時,國有企業也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職能,要為社會發展聚集正能量。國有企業不管是在內部宣傳還是在外部宣傳過程中,都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發揮輿論引領作用,在新聞宣傳工作中滲透黨政系列會議精神,為企業發展把好方向。
2.堅持創新原則與“內容為王”原則
在新的新聞宣傳環境下,國有企業固守傳統新聞宣傳模式,必將被社會所淘汰。在新聞實踐工作中,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者要堅持創新理念,不斷轉變新聞宣傳模式和路徑,通過企業內部的“走轉改”活動,讓新聞宣傳更加“接地氣”,為企業職工提供更優質的新聞資源。在報道過程中,在創新的基礎上,必須堅持“內容為王”,不管是新媒體宣傳還是傳統媒體宣傳,都要優化新聞宣傳內容,提升新聞宣傳質量。
五、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的改進路徑
1.轉變傳統新聞宣傳觀念
在國有企業中開展新聞宣傳工作,要轉變宣傳理念,提升國有企業重視程度。要通過企業內部的“頂層設計”,提升領導重視程度,通過專門領導主管的方式,提升整個國有企業對于宣傳工作的重視程度。在開展工作過程中,要摒棄傳統的新聞宣傳理念,多措并舉,整合新聞宣傳資源,將國有企業新聞報道提檔升級,進一步發揮引領作用,提升新聞宣傳工作實效。
2.強化國有企業宣傳人員培訓
強化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要深入開展企業宣傳人員的培訓工作,打造專業的新聞宣傳工作隊伍。開展企業宣傳工作,要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兩種方式,一方面,讓有經驗的社會媒體人員來企業開展講座,為企業職工進行培訓,進一步幫助企業宣傳工作人員提升專業程度,完成“企業職工”向“媒體工作者”的轉變。另一方面,要開展“走出去”培訓活動,通過外出交流學習的方式,讓企業新聞宣傳工作人員到當地媒體去學習鍛煉,通過師徒教學模式,學習先進媒體的運營模式,提升自身文字表達能力和新聞報道能力。
3.提升新聞宣傳敏感度
國有企業是新聞宣傳工作的“富礦”,有很多優質的新聞宣傳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強化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要提升國有企業職工的新聞敏感度,在面對優秀職工和感人事件時候,企業職工要有新聞意識,及時報送信息,讓專業新聞工作人員進行采寫報道,進而激發企業發展正能量,提升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水平[10]。
4.打造國有企業“大宣傳”格局
強化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要通過部門整合、資源整合的方式,打造新聞宣傳的“大格局”,現代很多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都建立了自己的“新聞中心”,通過組建中心的方式,將原有散亂的新聞宣傳工作格局進行重新組合,提升工作實效,實現了新聞宣傳資源的有效利用,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新聞宣傳工作提檔升級,打造國有企業的“大宣傳”格局。
篇5
您們好!
在這個暖風習習的晚上,感謝您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來參加我們班的家長會。
我叫韓宇豪,現擔任班里的體育委員。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做一個健康強壯的好學生)。
我們四七班是一個團結齊心、健康向上的班級。在體育方面,我們認真上體育課,努力學習第九套廣播體操,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各項體育活動,并取得好成績。今年我們參加了春季運動會和很多豐富多彩的趣味競賽活動。在春季運動會上,我們班獲得了隊型創新獎、百米第二名、60米第二名、400米第三名的好成績;在趣味競賽活動中,我們參加了趕球跑接力、抱球跑接力、夾球跳接力、背靠背接力等多項活動,取得了抱球跑第一名、夾球跳第二名、背靠背第二名、趕球跑第三名的好成績。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全班同學的共同努力,營造了“班級以我為榮,我以班級為榮”的奮發向上的氛圍。
生命在于運動。體育具有“強筋骨、增知識、調感情、強意志”的作用。積極參加體育鍛煉,才能使我們具有健康的體魄,具有健康的體魄,才能有旺盛的精力,旺盛的精力是有效學習的基矗。另外,參加體育活動,能夠調節我們的精神狀態、緩解學習的壓力和緊張疲勞的心情,才能有一個良好的身心進行學習。所以,體育鍛煉對于我們青少年非常重要。禮儀演講稿范文節選!
認真參與體育運動是我們學生鍛煉身體的主要途徑。這就要求我們每個同學:
第一、要認真上體育課。在上課時,遵守紀律,按照老師的指導,完成各項科目。
第二、堅持課間做廣播體操,并要做好每個動作。
第三、積極參加學校和班級組織的體育活動,敢于發揚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的精神。
篇6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9-0143-01
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兒童好好學習的愿望。缺少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是無濟于事的。”鼓勵就是歡樂的源泉,就是心靈慰籍的良藥,就是前進中的動力,就是是成長中的需要,就是邁向成功的保障。
我國著名“宇宙飛船”科學家楊利偉,是中國進入太空的第一人,第一次實現了中國人的飛天夢想。可楊利偉在小時候膽量卻非常小,8歲那年連一個小梯子都不敢爬。為了改變楊利偉的膽小,他的爸爸經常帶他去爬山、去游泳、去大山里爬樹采摘果實,并從中鼓勵他大膽做事。在父親鼓勵下,9歲那年他能爬上一棵30多米高的古老的塔松。是父親的鼓勵擊落了他性格上的怯懦,給予了他戰勝困難的力量。從此,楊利偉對探險運動有了濃厚的興趣,變成了一個膽大的人。楊利偉常常在夜晚站在院子里望著浩渺夜空,想像著宇宙里的神奇。他暗下決心等自已長大后,一定要當一名飛行員,飛上天空對宇宙進行探秘。可以看出,楊利偉的成功與父親的每一次鼓勵是分不開的。世界著名的科學家愛迪生,他一生完成了1093件發明,并為世界人民發明了電燈。他的成功與他媽媽的每一次鼓勵是分不開的。愛迪生小時候的每一次好奇,媽媽都會支持他去查找資料、去試驗,去體驗成功并及時給予鼓勵。即使失敗了,他的媽媽也曾不責備,總是鼓勵。媽媽的鼓勵讓他滋生出勇氣,讓他在內心深處形成了頑強的不怕失敗的秉性。當愛迪生發明電燈絲,失敗了一萬次,助手們想放棄,投資人想撤走剩余資金時,他的耳邊又響起媽媽鼓勵的聲音:“再試試看”。于是愛迪生又繼續廢寢忘食地試驗,一直到經歷1萬4千次的失敗后終獲得成功。愛迪生的成功與他媽媽的每一次鼓勵是分不開的。中國第一個榮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莫言,是一個深受母親鼓勵長大成才的作家。當母親看到莫言為自已的相貌受到別人嘲笑而痛苦時,就鼓勵兒子:“兒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變美。”母親的開導,讓莫言學會堅強,奮起努力,母親的鼓勵,讓莫言樹立自信,充滿信心……正是母親這些數不清地鼓勵,培養了莫言聽寫故事的興趣和愛好,從而匯聚成了《透明的紅蘿卜》《檀香刑》《生死疲勞》《豐乳肥臀》《紅高粱家族》《藏寶圖》《四十一炮》《天堂蒜薹之歌》《拇指銬》《白狗秋千架》《酒國》《食草家族》《白棉花》《紅樹林》《月光斬》《老槍?寶刀》《會唱歌的墻》《司令的女人》 《良心作證》《鎖孔里的房間》《什么氣味最美好》《莫言散文》《戰友重逢》《蛙》等,其中《蛙》榮獲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臺灣作家林清玄在讀高中時,他的學業很差,但他的國文老師王雨蒼不但沒有嫌棄反而鼓勵他。對他說:“我教了50年書,一眼就看出你是個能成大器的學生。”這句話讓林清玄深受感動和震撼。林清玄為了不辜負老師的一片苦心,從此發奮努力,最終成為了臺灣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成功是與老師的每一次鼓勵分不開的。我國著名教育家李鎮西老師,曾不錯過對學生的每一次鼓勵。每一個學生的進步都是那么得巨大。以至于頑童變成了優秀生,優秀生變得更加成功。頑童萬同在進入李老師班的第一天就偷了同學的幾千塊錢的隨身聽,上課時不是與同學說話就是趴在桌子上唱歌,和后面的學生打鬧,把撮箕擱在門上面使同學們一進教室便挨砸,搶同學鋼筆還要放同學的血,幾乎沒有一分鐘的安穩,早戀,不寫作業,考試作弊等等,他的第一次語文考試只得了17分……李老師總是耐心地給予他關愛,給予他鼓勵。每當他有了點滴進步,李老師就在班里及時地表揚他,并及時地給他家里發報喜單。平日里哪怕他僅讀對了3個漢字,李老師也都及時給予表揚,進而讓他對語文學習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最終他的語文成績考到了76分。在李老師地鼓勵下,他能做到早晨第一個到學校撿拉圾,打掃衛生。李老師及時給予深入地鼓勵,讓他在學校升旗時進行國旗下的演講。于是萬同的心靈受到了極大地鼓勵,從此變得遵守紀律,管理紀律;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熱愛學習、熱愛勞動;關心班級、關心學校,成了一個得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可以看出萬同的進步是多么得巨大,這一切都是李老師每一次鼓勵的結果。優秀生程樺繪畫、書法、作文、朗頌、表演、小提琴、獨立性等樣樣出色,為了培養他更加出色,李老師付出了特別地鼓勵。李老師約他談心,鼓勵他多讀書。于是程樺讀了特別多的書如:《馬克思的青年時代》、《傳略》《徐悲鴻的一生》《歷史在這里沉思》《傅雷家書》、《超越自我》……;李老師鼓勵他對集體活動和班級事務熱心;鼓勵他在班級舉行的魯訊先生逝世50周年而舉辦“思想節”上讓其扮演馬克思發表熱情洋溢的演講,從而使程樺思想和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鼓勵他竟爭當班長,讓程樺發表“就職演說”并主持“模擬記者招待會”;日本市川市長高橋國雄一行到學校進參觀訪問時,鼓勵他當一名記者進行采訪;鼓勵他參加樂山市中學生現場作文大賽……在李老師地不斷深入鼓勵下,程樺到高三畢業時,因品學兼優被北大免試錄取,大學本科畢業時,又因發展全面、成績優異而被保送讀研究生專攻美國經濟。程樺的每一次成功都是李老師及時鼓勵的結晶。
在我所教的課程中,我對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都及時給予充分地鼓勵。無論是課堂上的每一次發言還是課后每一次探究作業,我都給予最大的鼓勵性評價,都是加幾個“你真棒”,如 +9, +18 +29 +37 +45……。為了得到更多的“你真棒”,學生的每一次發言都更加精彩,課外探究作業也更加出色。有的可從最初的 +4到 +29,有的從最初的
+15到 +39,有的從最初的 +19到 +55……基礎好的同學因為鼓勵而更加超越,基礎較好的同學因為鼓勵而更加精彩,基礎較差的同學因為鼓勵而更加優秀甚至一躍而上。這就是不錯過每一次鼓勵評價的效應。經過長期積累,學生形成了一個很主動的學習態度,很認真的學習習慣,很有創新的思維,進而形成了很優秀的學習品質。這些優秀的品質將影響他們的一生,使其成為樂于探究樂于創新型人才,會為祖國乃至世界作出自已的杰出貢獻。陽光能滋潤萬物茁壯成長。鼓勵對溫暖人類的靈魂而言,就像陽光一樣。因此,我們教師對每一個學生任何一點值得鼓勵的地方,都別錯過,都應該加以肯定、贊揚,激起他們的自尊、自信和自勵,使其成長為祖國的科學家、藝術家、文學家……
篇7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實施
Abstract: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orientation in implementing Inquiry Learning in curriculum reform, which are technological perspective, political perspective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 We should consider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nquiry Learning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curriculum structure and instruction practice. In order to successfully implement Inquiry Learning, we must try to reinforce school principals' function of curriculum leadership, establish collaborative teaching culture, develop active home-school partnership, and improve the supporting resources of Inquiry Learning.
Keywords: inquiry learning;implementation
一、引言
作為一個研究領域,學者們認為課程研究可分為三個范疇[1]:一是實質性的范疇,處理目的、學習經驗的提供與組織等課程的共同要素,屬于課程設計的范疇;二是政治—社會的范疇,涉及在特定社會脈絡中有關課程的決定如何形成,屬于課程決策的范疇;三是技術—專業的范疇,研究有關促進課程改進、實施或革新的、行政的、資源的或評價的措施,屬于課程實施與評價的范疇。課程學者奧恩斯坦和胡金斯(Ornstein & Hunkins)曾指出,惟有技術層面的課程建構或課程發展才是公認的、傳統的課程知識領域。[2]可見,課程實施與評價是課程研究中的一個不可回避的核心領域。
伴隨著中國大陸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行,研究性學習成為課程與教學領域的一個熱點問題。近年來,有關研究性學習的論文廣泛見諸教育理論刊物中,以研究性學習為題的專著也大量涌現。
課程學者們對于“研究性學習”這一新生概念的涵義已做出了許多探討。有研究者認為應將研究性學習視為一種“生成性課程”,其目的在于通過探究活動促進學生的發展并培養其創造性。[3]另有研究者則強調從學習理念和方式的角度理解研究性課程,將其視為一種涉及學習的目的、內容、過程、形式等方面的全方位的學習變革。[4]不過,更多的研究者主張同時從“學習方式”和“課程類型”兩方面出發理解研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5](10),其目的是使學生在接受知識的同時,形成對知識的主動探求,學會對信息的獲取、分析、判斷、選擇,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的學習方式[6](2);作為一個課程類型,研究型課程是基于研究性學習及其更好的實施而設立的[6](4),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問題為主體,創設一種類似科學研究的情境和途徑,讓學生自己通過收集、分析和處理信息來實際感受知識的生產過程,進而了解社會、學會學習,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造能力。[5](10)還有研究者建議應該同時從課程類型、教學組織形式、學習方式三個層面出發,更加開放地理解研究性學習的內涵。[7]
面對這種眾說紛紜的局面,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把握研究性學習及其實施呢?在理解研究性學習的涵義時,我們可以將其視為一個多層次的綜合概念,從課程類型、學習方式、教學組織形式甚至教育理念的角度去解讀它。然而在學校教育實踐中,由于學與教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各種教育理念也總是要落實為實際行動,因此,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追問以下兩個問題:1.研究性學習是如何被整合到學校的課程結構中的?2.研究性學習在教學中是如何運作的?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也就構成了研究性學習宏觀的實施策略。
已有研究為我們認識研究性學習提供了許多啟示,然而,綜觀有關文獻,我們卻發現,盡管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但對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技術──專業性問題的研究還相當薄弱。許多文章還只是停留在理論構想或經驗總結層面,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問題還缺乏堅實的學理分析。本文將結合有關教育與課程理論,試圖對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做出更深入的探討。
二、研究性學習概述
(一)研究性學習興起的背景
20世紀90年代以來,科技發展日新月異,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進程也不斷加速,這些因素引起了世界范圍內的社會變革。面對這些挑戰,各國紛紛把教育改革作為提高國民素質、增強綜合國力的重要途徑,試圖通過倡導“終身學習、學習社會”來提高本國的競爭能力。在這一時期的教育改革中,發達國家都把轉變學習方式視為改革的重要內容,這些轉變后的學習方式的共同特征在于關注探究、統整、強調過程取向以及學生的主動參與。例如,美、法等國近年來大力提倡“問題/項目為本學習”(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PBL)“有指導的個人實踐活動”(Travaux Personnellle Encadres,TPE)等學習方式;日本的新課程體系專門設置了“綜合學習時間”,鼓勵學生進行跨學科的、綜合性的學習;在我國香港地區,“專題研習”(Projectbased Learning)也正在逐漸成為主流的教學方式。
我國大陸地區正在進行的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對“研究性學習”頗為關注。2000年1月,教育部頒布《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課程計劃(試驗修訂稿)》,把“研究性學習”確定為高中課程的重要內容;2001年4月,教育部出臺了《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比較詳細地闡述了研究性學習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同時要求全國各省市高中從2002年9月1日起都要實施研究性學習;同年6月,教育部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研究性學習”又作為小學至高中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主要形式之一,被納入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中。目前,研究性學習正隨著課程改革的進行而深入發展。
事實上,無論美國的PBL、法國的TPE,還是我國香港的“專題研習”和大陸的“研究性學習”,它們的基本內涵都是一致的。它們都主張學生以一個問題作為學習起點,自己擬定探究主題、設計探究策略與方法,然后進一步搜集資料、分析并做出結論。它強調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和表達學習的感受。可以說,研究性學習在今天正在逐漸成為教育領域中的一個世界性主題。
(二)研究性學習的目的與特征
由上可見,研究性學習已經成為當前世界各國課程改革的一項共同的重要內容。那么,為什么在轉變學習方式上,各國都先后采取了這種做法呢?通過提倡研究性學習,各國的教育改革意欲實現什么樣的目的?研究性學習與常規課堂教學的區別是什么?它能勝任我們的期望嗎?
隨著國際化、信息化和知識經濟的到來,世界各國都面臨著相似的機遇與挑戰,也都期望將自己建設成為具有一流的國際競爭力、積極的文化價值體系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的社會,因此,各國的教育改革都不約而同地采用了一些相似的做法。例如,1996年8月,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議發表題為《關于我國面向21世紀的教育》的咨詢報告,將培養學生的“生存能力”作為教育改革的目的,它包括溝通能力、實踐能力、判斷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信息處理能力、同情心和正義感等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8]相應地,在改革的具體措施上,日本設置了“綜合學習時間”,主張通過社會調查、觀察實驗、生產制作等形式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香港的課程改革也體現出類似的特征。在《終身學習·全人發展》文件中,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制定一個靈活開放的課程結構,將所有科目都納入8個學習領域中。同時,教育統籌委員會還指出,學校課程應涵蓋9種“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這9種共通能力包括協作能力、溝通能力、創造力、批判性思考能力、運用資訊科技能力、運算能力、解決問題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和研習技能。與日本教育改革對比后,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日本的“生存能力”,還是香港的“共通能力”,它們所指向的都是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養成。正如香港課程發展議會在《學會學習》咨詢文件的序言中指出的那樣,“我們為學生界定學習必須的學習經歷、學習領域、共通能力、以及價值觀和態度,目的是幫助他們達致全人發展”。[9]在具體的改革措施上,教育統籌委員會建議學校將“專題研習”作為教育改革的一個關鍵項目。
研究性學習和傳統教學具有顯著的區別。傳統教學的教學目標是固定的,其教學設計過程是線形的,而研究性學習具有靈活開放的教學目標和動態多樣的教學過程。在課程編制上,傳統教學與研究性學習所依據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理論模式。日本學者佐藤學曾以“教育內容與學習者的關系”為標準區分出“階梯型”與“登山型”兩種課程編制模式。[6](42—43)“階梯型”課程是一種以“目標—成就—評價”為單元組織課程的模式,即首先預設具體的教育目標,然后組織能實現目標的學習活動,最后依據目標對學習結果進行評價。“泰勒原理”(Tyler’s Rationale)、斯金納(Skinner,B.F.)的“程序教學”等都是此類課程的典范。“登山型”課程則按照“主題—探究—表達”的形式組織課程,即首先設定學習的主題,然后學習者以多種方式展開探究,最后總結、表達和分享學習的成果與體驗。顯然,研究性學習及其同類的專題研習、問題/項目為本學習、服務學習(Service Learning)等都依據的是“登山型”課程編制模式,而傳統教學則是按照“階梯型”模式來組織課程的。下表反映了傳統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區別。
表1 傳統教學與研究性學習的比較
傳統教學
研究性學習
基本假設
學生是有欠缺的
教師應提示學生的不足,直接指導學生學習
學生具有潛在的學習能力與學習興趣;教師應引導學生學習,建立(重建)學生的能力和自信
課程編制
階梯型
登山型
教學重點
獲得基本知識和技能
運用知識和技能,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強調知識、能力與態度的整合
教學程序
指導性的活動
封閉的、有既定的步驟
自主、開放與探究的活動
隨著學生的進度而調整
教學內容
教師選擇學習活動和提供合適的教材
預設的、未知的、新的學習內容
學生從教師提供的活動中有彈性地選擇其學習內容和程度
與生活結合,與學生先前的經驗聯系
學習動機
外在學習動機為主,學生更加關注教師的贊賞與獎勵
內在學習動機為主,學生因興趣、對學習的滿足感而投入學習
教師角色
處于外顯位置:教師是專家,教導、命令、指示、鼓勵學生達到目的
知識的占有者與傳播者
處于隱蔽位置:引導、建議或暗示很多可能性、傾聽、提問、鼓勵學生有不同的想法
探究的伙伴與促進者
學生角色
處于隱蔽位置:教學過程中的“聽眾”和“觀眾”
被動的接受者
處于主導位置:學生是專家,圍繞著一個自己的問題去尋找答案,做出獨特的結論
知識的建構者
評價方式
重視總結性評價
以量化評價為主
重視形成性評價
強調質化評價與量化評價的結合
2000年香港教育制度檢討改革方案的咨詢文件中明確提出,學校課程應突顯終身學習的社會特點,包括學會學習、主動學習、強調學習經歷、全方位學習、尊重不同需要,強調學習的連貫性和進展性評估。[11]顯然,這些特點在研究性學習的設計中得到了充分體現。因此,課程發展議會在關于課程發展路向的報告書中指出,學校應推行專題研習等四個關鍵項目以培養學生正面的價值觀、積極的態度和終身學習能力,其中的“專題研習”是發展學生的共通能力的有效的教學策略。[12]
三、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取向
無論是在學習方式還是在其蘊涵的課程理念上,研究性學習相對于常規教學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變革。在實施一項新的課程方案時,不同的實施取向會導致不同的結果。那么,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應該秉承什么樣的實施取向呢?
在對實施取向的分類上,許多學者都做出了十分有益的探索。富蘭與龐弗雷特(Fullan & Pomfret)在課程實施研究的早期曾提出了兩大取向:忠實取向與相互調適取向[13];侯斯(House,E.R.)建議從技術的、政治的和文化的觀點出發分析知識的使用(Knowledge Utilization)過程[14];辛德等人(Snyder,Bolin & Zumwalt)在富蘭研究的基礎上,歸納出三種課程實施取向,即忠實取向、相互調適取向和締造取向[15]。事實上,侯斯與辛德等人的主張并無本質上的區別,只是辛德等人著力于刻畫不同類型課程實施所表現出的基本特征,而侯斯則是從不同的社會(科學)領域出發審視課程實施。本文以侯斯的分類作為討論研究性學習實施問題的分析框架。
(一)技術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學習實施
技術性取向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過程視為一種技術,認為它只是一個預定計劃的線性的執行過程,其成效以目標達成程度為衡量標準。這種取向主張以系統和理性的方式處理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問題,因此主要通過改革教材和教學方法,以及引進新的技術來提高教學質量和實施成效。在實施過程方面,技術性取向強調以“研究—開發—傳播”(RD&D)方式,把研究性學習方案轉化為可應用技術和知識,由教師貫徹執行。該取向假定人們在變革中擁有共同的價值體系和變革目標,問題只是如何最好地達成這一目標。[16](29)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關鍵在于澄清實施者對轉變學習方式的必要性的認識,同時對他們進行培訓以增強其效能。除了把實施研究性學習假設為一個生產過程外,技術性取向還關注研究性學習本身的成果與效率問題。
(二)政治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學習實施
在政治性取向中,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更像一個協商的過程。這種取向涉及權威、權力的運用,以及不同團體之間利益的競爭和妥協,尤其認為個人及團體之間的利益是相互沖突的。[17]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不同群體會對研究性學習產生不同的態度,有些態度之間甚至是對立的。因此,實施研究性學習在某些人看來是值得質疑的(problematic),并不一定都會產生正面的效果。例如,在實施研究性學習時,賦權給教師也意味著他們要承擔更多責任,這樣反而會形成一種新的控制;賦權給學生又易于導致對學生放任自流,教學效率也難以保證。因此,在這種取向中,一些人(如校長或教育行政管理者)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會利用自己的制度優勢,通過法律或行政命令迫使無權勢的一方順從。相應地,這種做法通常會受到隱性或顯性的抵制。然而,政治性取向同時也認為,盡管團體之間的利益存在沖突,但是學校成員通過協商仍然可以達成共識(consensus)。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是一個互動而進化的過程,重視因時制宜,就學校機構的具體情境做出調整,以維持系統的認受性(legitimacy),因為“與技術和外部機構的限制相比,學校情境是影響教師行為的更重要的因素”。[16](22)
(三)文化性取向中的研究性學習實施
文化性取向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視為一種文化再生(reculturing)的過程,其目的在于促使學校成員重新思考課程、教學以及學校教育的本質和目的等問題。這種取向把學校機構看成一個社區,社區內不同的群體擁有不同的文化(或亞文化)。在同一社群中,個體分享共同的價值觀,但不同群體之間的文化卻很少有一致性,以至于群體之間并不一定了解對方的價值觀念。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這種取向關注教師的情緒、理解、價值觀和認同感等因素,通過為教師提供更多的專業發展機會和額外的規劃時間,使他們形成集體的團隊意識。此外,它還期望每一位包括家長和社區人士在內的改革參與者都對研究性學習的本質有較深刻的理解,更希望他們之間(如師生、家校、學校與大學之間)保持良好的溝通與合作。
下表概括了不同取向下研究性學習實施的基本特征。
表2 研究性學習的實施取向及其特征
實施
取向
技術性取向
政治性取向
文化性取向
基本
原理
系統而理性化的過程
專門知識的應用(如RD&D模式)
共同的利益和價值觀
預設目標,然后尋找最好的手段去實現目標
不同團體互相妥協和沖突
利用不同方式(如游說、威迫)產生影響
不同團體認同一套價值觀,共識是通過不同利益的妥協而形成的
參與者具有獨特的“文化”或“亞文化”
實施有賴于不同文化的互動
重視調適與創造
團體內的小派別才分享相同的價值觀,團體間的價值觀可能相互矛盾
關注
焦點
創新的形式、內涵等
技術及推行的成效
生產為本
效率
處于學校和社區的創新
權力關系
沖突為本
合法性
學校(文化)本身
意義和價值
意義為本
自主
對三種取向的分析使我們認識到實施研究性學習是一項極其復雜的變革,取向的不同會導致認識和實踐中的差異。然而,盡管這三種取向為我們審視研究性學習實施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視角,我們卻很難判斷三者之間孰優孰劣。在教育實踐中,技術、政治、文化三種因素總是密切聯系、相互影響的,僅從某一個取向實施研究性學習而忽視其他取向反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因此,理性的選擇是從技術的、政治的和文化的三種取向出發來實施研究性學習,因為“真正全面的策略是從所有的三個觀點來檢視情境”。[16](39)
四、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
(一)課程結構中的研究性學習
就現有的課程改革實踐來看,研究性學習主要以兩種方式整合到學校的課程結構中。一種是獨立式,通過設置單獨的活動課程來實施研究性學習;另一種是融合式,通過設置研究專題以統整課程的形式表現出來。這兩種方式都有各自的合理性。
有研究者詳細對比了研究性課程、學科課程和活動課程,指出研究性課程是一種以獲得探究經驗為本位的生成性課程,是一種探究性的活動課程,建議把研究性課程作為活動課程的一個特殊類別獨立開設。[18]事實上,研究性課程與活動課程之間本就有著天然的密切關系。例如,在課程目標上,二者都重視直接經驗的獲得;在課程內容上,二者都強調那些來自現實生活的、非預設的、開放的問題;在師生關系上,二者都主張師生應持平等參與的態度,投入到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的教學活動中;另外,它們還都強調課程作為經驗的生成性和建構性,及其以活動或過程表現出來的存在形態。因此,以活動課程的形式實施研究性學習易于獲得成效。
另有研究者主張將研究性學習作為統整課程來開設,以此矯治學校課程中分科主義造成的種種弊端。[19]這種策略的合理性在于:首先,研究性學習所倡導的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作為一種學習理念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其影響是跨學科的,它可以滲透到所有的教學活動中;其次,隨著認識的發展,將知識分解為各個學科的還原主義做法正在為人們所摒棄,人們今天已經意識到事物本身及其發展從來都是一個整體,要得到全面的認識,就必須打破那種條分縷析的學科分類體系,從多學科全方位地認識事物;此外,學校課程中的分科主義已經嚴重割裂了科學與生活、個人與社會、人類與自然以及知識與意義之間的聯系,這不僅導致了學生的片面發展,而且也使學生逐漸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和動機。因此,通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圍繞著那些來源于真實情境的跨學科主題進行探究可以有效地改善學校教育的素質。
我國大陸的新課程改革采取了另外一種方式來實施研究性學習。教育部2001年6月頒布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明確規定:“從小學到高中設置綜合實踐活動并作為必修課程,其內容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社區服務與社會實踐以及勞動與技術教育”。研究性學習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一個主要內容被納入到基礎教育課程結構中。應該說,這種做法既照顧了研究性學習外在的活動形式,又體現了其內在的統整性,即“科學智慧”和“藝術智慧”的統整、“學科知識”和“生活知識”的統整。[10](45—46)它試圖發揮獨立式和融合式二者的長處,不失為將研究性學習整合入課程結構的第三種可選方案。
(二)研究性學習的相關類型
目前,許多國家和地區都在倡導研究性學習或者同類的學習方式,這使它已經成為一種聲勢浩大的教流。除專題研習外,研究性學習還表現為問題/項目為本學習、網絡為本探究(Internetbased Inquiry)、服務學習、多元智能教學(Multiple Intelligence Teaching)等多種形式。本文將簡要介紹其中的幾種主要形式。
1.問題/項目為本學習(Problem/Projectbased Learning,PBL)
PBL是興起于美國的一種新的課程發展與學習模式。它最先是在大學醫學院的實習活動中開展的,如麥克馬斯特醫學院與南伊利諾州立大學醫學院很早就已經在本科生與研究生中進行PBL課程的學習了。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南(試行)》中將研究性學習分為“課題研究”和“項目設計”兩類,主要指的就是PBL。
PBL通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20]
(1)選擇恰當的問題,從以下獲得想法:當前活動、論題或主題、有爭議的話題、自己的興趣;
(2)設計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經歷,同時決定學生的角色、學習的成果、問題領域的提出、文件證明、問題陳述以及評價等事項;
(3)建構教學模式,確定活動形式、學習指導與評價、時間框架和問題的流程等事項;
(4)指導關鍵的教學活動:確定問題、收集信息、提出方法、展示結果、報告實施情況;
(5)精心的評價與指導階段,評價內容包括問題的陳述、思維網絡圖、工作日志指導、校外專家的反饋、小型課程、實地調查以及實驗等。
盡管具有研究性學習的一般優勢,PBL在實施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費時費力、代價昂貴、難以轉變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行為,并且教師也缺乏足夠的技能指導學生的探究。這些問題提醒我們,在實施PBL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學校情境的特征,以免那些不發達地區或薄弱學校的學生淪為他人盛宴的旁觀者。
2.網絡為本探究
隨著信息技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廣泛應用,基于網絡的學習模式日益為人們所關注。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情境中的主動探究,但是由于受到教學時間、空間以及學校和社區情境的限制,許多學習主題無法完全在真實情境中得到探究。相對來說 ,計算機網絡技術以其便捷性、交互性、超越時空以及資源共享等優勢,創建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于是,網絡為本探究也成為研究性學習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概言之,網絡可以為研究性學習提供以下三種支持:(1)資源性支持,指互聯網為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2)人際性支持,網絡技術可以跨時空為學習者以及師生之間提供協作探究的環境;(3)管理性支持,通過網絡技術對資源、學習檔案以及學習過程進行管理。[21]
網絡為本探究涉及五個學習要素,即探究主題、活動程序、學習小組、教師指導和網絡支持。在活動程序上,它與一般的研究性學習并無區別,也是由提出研究主題、實踐驗證主題、表達及交流成果三個階段組成。這種模式的特點主要在于通過網絡來支持學習小組的交互活動,從而使其突破地域和時間上的限制,并且由參與合作的探究者共同決定探究的進度。這種合作的學習形式不僅可以提高探究的效率,而且有助于學生合作精神的養成。
3.服務學習
服務學習是一種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學習模式,強調在運用知識解決社會問題的同時,發揮反思在學習中的核心作用。在21世紀的今天,培養主動參與、尊重差異、關心社會和具有批判反省能力的現代公民已成為各國的普遍選擇。因此,服務學來在歐美以及我國香港、臺灣地區頗受關注。
作為研究性學習的一個具體模式,服務學習使學生通過行動與反思,與他人合作以達到社區發展的目標,同時使他們獲得更深刻的理解和技能。[22](9)有研究指出,服務學習對高中生自我概念、人際關系、利社會行為與社會參與態度等的發展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23]
簡言之,有效的服務應符合如下“5C原則”:[22](183—185)
(1)聯系(connection):這是有效的服務學習的核心概念,它應實現一種人際聯系──學生與同伴、教師以及社區人士,同時還要將學校與社區、體驗與分析等因素聯系起來,并將這種聯系最大化;
(2)持續(continuity):服務與反思是持續不斷的,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反復驗證他們的理解方式并獲得發展;
(3)情境(context):服務學習是依附于情境的,知識和技能都是情境化的,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是服務學習的關鍵;
(4)挑戰(challenge):向那些習以為常的事物、知識與思維方式挑戰,服務學習始于這種質疑;
(5)培訓(coaching):為學校成員提供充分的技能、制度、情感與智力支持。
總之,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豐富多樣且各具特色。本文嘗試從課程結構和教學實踐兩個方面對其做出概要性的歸納。在課程改革中,我們應以尊重教育情境為原則,充分考慮學習內容、學習機構、學校人員和社區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采取適當的策略實施研究性學習。
五、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保障
實施研究性學習并非是一帆風順的,必須面對和克服許多困難。僅有師生的積極參與并不能保證變革的成功,我們還應該給學校成員提供充足的支持以保障他們能夠規劃和實施研究性學習。這些保障條件通常包括資金、設施、時間、空間、教師文化以及家長和大學的支持等。
(一)校長的課程領導(curriculum leadership)
毫無疑問,校長對學校工作有著全面而直接的影響。研究性學習能夠走進學校、走進課堂,首先取決于校長對這一變革的理解、認同以及領導。然而,大多數校長的日常工作還主要是行政領導,在課程領導方面還有很多欠缺。有研究表明[24],校長與副校長直接參與課程領導的程度并不高,科主任與教師則直接負責課程領導的有關事宜,但這種領導以個人而非小組的方式進行。為推動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校長首先應在變革中發揮更多的課程領導作用。
霍爾與霍德(Hall & Hord)曾將校長促進變革的領導風格分為三類[25]:(1)反應者(responders):相信教師是教學的專家,讓教師及他人有領導的機會,認為自己的主要作用在于維持學校正常而流暢的運作;(2)管理者(managers):他們會組織一些協助變革的行動,也會照顧教師的需要,不過他們不會發動力量,超越革新方案的基本要求;(3)發起者(initiators):他們具有清晰、果斷而長遠的政策和目標,對教育有著堅強的信念,并且致力于實踐這些理想。顯然,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校長如果能由一個被動的反應者轉變為一名積極的發起人,研究性學習就更易于取得成效。
(二)教師文化(teaching culture)
哈格里夫斯(Hargreaves,A)曾將教師文化分為四類[26]:(1)個人主義(inpidualism)文化:教師擁有強烈的獨立成功觀,很少干涉其他教師,他們不喜歡變革,也不愿與同事合作;(2)派別主義(balkanization)文化:學校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團體,派別內部成員之間聯系緊密,但派別之間教師則漠不關心甚至相互競爭,因此教師很難有共享的革新目標(實踐中這種派別文化經常表現出“學科本位”的特色,即同一學科的教師之間聯系甚多,而不同學科教師之間則很少交往);(3)人為合作(contrived collegiality)文化:教師之間的合作是由外在行政控制的,合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滿足科層制度的要求,而不是學校實踐的要求和個人的本意,因而這種文化帶有一些政治性取向的色彩;(4)自然合作(collaboration)文化: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互相幫助,共同克服困難。這是學校組織經歷文化再生的過程之后而形成的更高級的合作文化,是滲透在日常教學中的教師之間的自然而然的合作。
一般而言,每一位教師對課程與教學問題都擁有很大的自主權,然而教師之間卻往往缺乏合作與溝通,形成教師在學校教學中單打獨斗的局面。這種狀況對常規教學來說是適應的,但它無法應付研究性學習的新情況。研究性學習對教師的知識素養、教學技能、溝通能力等提出了全面綜合的要求,許多學習項目往往需要不同學科領域的教師齊心協力、共同完成。因此,如果教師能在教學中相互協作,多進行專業交流,建立一個學習型組織,實施研究性學習就會更加順利。在這一方面,學校應多組織教師工作坊,同時設置一些不同學科間教師的合作項目,如小組備課、小組教學等,增加教師之間的合作機會,促進教師文化發展到自然合作文化階段。
(三)家校合作(homeschool collaboration)
與其他社區因素相比,家長是影響學校課程與教學的最直接的力量。家長參與學校活動會對學生的學習成果、學習動機和態度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效果很大意義上取決于家長的支持程度。然而在實踐中,家長與學校和教師的關系并不像我們想象中的那么融洽。由于對學校的許多改革缺乏了解和參與,家長往往在變革中扮演著阻礙者的角色。例如,在大陸正在進行的新課程改革當中,一些家長對高中(在前一階段的課程改革中,高中階段主要以研究性學習形式展開)實施研究性學習十分不滿,他們通過向學校領導提意見、命令孩子退出研究性學習活動,甚至揚言讓孩子退學等方式,對學校的做法表示不信任和不支持。
如何消除來自家長的阻力,并使其成為研究性學習的支持者呢?學校需要在家長和教師之間發展一種合作的伙伴關系。研究表明[27],高效能學校(effective schools)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家庭與學校的伙伴關系。哈格里夫斯將教師與家長之間的伙伴關系分為三種基本類型[28]:(1)形成默契的伙伴關系:家長默默地支持教師的工作,但與其謹慎地保持距離,不干涉教師的教學;(2)相互學習和支持的伙伴關系:這種關系雖然較理想,但實踐中多是家長對學校的單方面支持,教師很少求教于家長;(3)為推進教育改革奠定基礎的積極伙伴關系:家長和教師致力于共同的目標,成為教育和社會改革的主角。為發展這種積極的伙伴關系,學校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應盡量擴大家長的了解和參與程度。在學習活動開始和結束時,學校可以通過家長座談會、開放日等使他們了解學習的內容,征求家長的意見和他們對學習活動的評價;在學習活動進行中,學校可以組織家長觀課,還可以邀請部分家長作為某項學習主題的校外指導員,使家長參與到研究性學習當中。
(四)資源支持
上述諸項都可稱為實施保障中的“軟件”,研究性學習的保障條件中還有一類十分重要的因素,即作為“硬件”的資源支持,這類資源通常包括資金、設施、時間、空間、網絡、社區資源等因素。實施研究性學習并非一蹴而就的,一般需要三五年的時間才會顯示出可觀的實施成效。這一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大量的資源支持。但現有情況表明,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一線教師所獲得的資源支持微乎其微。工作負擔沉重、缺乏時間備課和規劃、班級人數過多、教學輔助材料不足等是教師面臨的普遍問題。至于供學校、教師進行課程改革支配的資金更是少之又少,甚至上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本沒有將之列入計劃。這些情況加大了中小學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難度。
面對這種局面,學校一方面要依靠本校教師的力量,自力更生、集思廣益,通過組織校本或校際的培訓、觀摩與研討活動,共同解決資源上的不足;另一方面,學校還需與社區建立伙伴關系,利用社區中蘊藏的豐富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公園和青少年活動中心等。學校還可以發揮服務學習、行動指向的社區學習計劃的優勢,通過服務社區來爭取社區對學校的資源支持。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學習的實施保障與其實施取向之間也存在著關聯,不同的實施取向所關注的保障條件也有差異。在技術性取向中,校長比教師更加看重作為“硬件”的資源支持的力度,強調研究性學習計劃的系統性和程序性,卻容易忽視改善學校中教師之間、家長、大學與學校的關系。在政治性取向中,學校成員往往會將研究性學習視為權力的重新分配過程,例如加強教師和家長在學校課程改革中參與度;教師之間容易形成派別主義與人為合作文化,校長也常會借助行政權力使成員達成共識。在文化性取向中,具有遠見卓識的改革者,校長會想方設法促進家長、大學與學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同時鼓勵幫助教師發展出自然合作文化;師生實施的研究性學習也往往會因地制宜地超越預定方案,更加具有情境的特征;學校成員注重通過改善作為“軟件”的實施保障來克服硬件方面的不足,但建立各方認同的學校文化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學校成員有可能因為時間太久而放棄改革。
六、結語
課程改革是一項社會公共事業,其責任理應由社會成員共同承擔,其中中小學與大學(尤其是師范大學)更是責無旁貸。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嶄新的學習方式和理念,試圖革新原有的學校課程與教學,其實施會在技術、政治、文化層面引起學校教育的深刻變革。面對實施過程中的困難,學校成員應該確立“問題是我們的朋友”[29]的信念,聯合家長、大學與社區共同克服。教師也應根據學習項目、學生差異以及學校情境的特征,謹慎地選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策略,引導學生在自主、合作與探究中實現終身學習、全人發展的教育目標。
參考文獻
[1]Goodoad J I .Curriculum as a Field of Study[A]. Lewy AThe International Encycolpedia of Curriculum[C].Oxford:Pergamon Press,1991.3—7.
[2]Behar L S .The Knowledge Base of Curriculum:An Empirical Analysis[M].Marylan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94.25.
[3]王升論研究性學習[J]課程·教材·教法,2002,22(5):6—10.
[4]靳玉樂,艾興對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J]課程·教材·教法,2003,23(1):33—36.
[5]霍益萍研究性學習:實驗與探索[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
[6]應俊峰研究型課程[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1.
[7]石中英試論研究性學習的性質[J]課程·教材·教法,2002,(8):14—17.
[8]方明生,沈曉敏日本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動向及若干分析[J]全球教育展望,2001,(4):40—48.
[9]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咨詢文件[Z]香港:政府印務局,2000.
[10]鐘啟泉綜合實踐活動:涵義、價值及其誤區[J].教育研究,2002,(6):42—46.
[11]教育統籌委員會《改革方案》咨詢文件[Z]香港:政府印務局,2000.
[12]課程發展議會學會學習:課程發展路向[Z]香港:政府印務局,2000.
[13]Fullan M,Pomfret A .Research o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Implementation[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1977,47(1):335—397.
[14]House E R .Technology versus Craft:a Ten Year Perspective on Innovation[J].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1979,11(1):1—15.
[15]Snyder J,Bolin F,Zumwalt K.Curriculum Implementation[A]. Jackson P W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Curriculum[C].New York:Macmillan Pub.Co.,1992.402—435.
[16]House E R Three Perspectives on Innovation:Technological,Political,and Cultural[A]. Lehming R & Kane M Improving Schools:Using What We Know[C].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1981.
[17]李子建學校、課程與教學改革的取向與展望[J].基礎教育學報,2002,11(2):3—12.
[18]夏正江,梅珍蘭對研究性課程內涵的一種解讀[J].教育研究,2001,(6):66—70.
[19]崔允漷,安桂清試論高中研究性學習的課程框架[J].教育發展研究,2003,(6):24—29.
[20]張人紅國外及港臺地區研究性學習資料選編[C].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01112.
[21]徐紅彩,馮秀琪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模式初探[J].中國電化教育,2002,(7):30—32.
[22]Eyler J,Giles D E Where's The Learning in ServiceLearning?[M].San Francisco:JosseyBass,1999.
[23]王雅菁高中公民科服務學習效果之研究(碩士論文)[D].臺北:臺灣師范大學,2002.
[24]John Lee Chikin,Dimmock CCurriculum in Secondary Schools During Transition:a Hong Kong Perspective[J].Curriculum Studies,1998,6(1):5—28.
[25]Hall G,Hord S M .Changes in Schools:Facilitating the Process[M].Albany:SNUY Press,1987.230—232.
[26]Hargreaves A Cultures of Teaching:A Focus on Change[A].Hargreaves A,Fullan MUnderstanding Teacher Development[C].New York:Teacher College Press,1992.216—240.
[27]Sammons P,Hillman J, Mortimore P .Key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Schools:A Review of School Effective Research[A]. White J,Barber M.Perspectives on School Effectiveness and School Improvement[C].London:Institute of Education,University of London,1997.77—124.
- 上一篇:我想發明的機器人作文
- 下一篇:畢業自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