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修化學知識點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6 06:41:3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選修化學知識點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物質結構和性質”作為選修課程模塊,雖然內容抽象,看起來學習較為困難,但因其內容不像有機化學選修模塊那樣多,而且因試題基礎性強、規律性強,而十分有利于學生正常發揮,只要復習全面是比較容易得分的。雖然最后一小題難度系數較大,有時甚至涉及數學知識等造成很難拿分,但相對于有機題還是容易些,尤其是有機題增加合成路線設計后,“物質結構和性質”受到許多老師和學生的青睞,尤其是非重點高中學校的學生更是堅定不移地選擇《選修3》模塊。但是通過近兩年高考評卷老師的反饋信息顯示:《選修3》模塊的試題得分率并不如想象得那么高。筆者也參加了2016年廣西區的高考評卷工作,評卷結束后,評卷組的專家教授也做了分析總結,發現《選修3》模塊的試題零分率、得分率和滿分率都比《選修5》模塊的試題零分率、得分率和滿分率低,其中原因眾說不一。但至少從一個側面說明,如果不認真、細致、全面地做好復習,想要輕松地拿到一定的分數也是很難的,更談不上拿滿分。下面是筆者對近兩年《選修3》高考知識考點的粗略歸納統計,并提出相應的復習策略,以供奮戰在高考復習一線的師生們參考,希望能給予你們些許幫助。
一、《選修3》近兩年考點統計
(1)電子排布式;(2)分子構型;(3)氫鍵;(4)成對電子、未成對電子、全充滿或半充滿;(5)分子的極性與否;(6)晶體的類型、性質和特點;(7)晶胞;(8)元素的電負性;(9)原子的第一電離能;(10)雜化方式;(11)物質熔沸點的比較;(12)物質穩定性的比較,尤其是氫化物穩定性的比較;(13)等電子體;(14)Q鍵和∏鍵。以上就是在分析了近兩年的高考真題總結得到的14個常考知識點。分析發現,高考知識點在逐年增加,總有一些從沒有出現的知識點在新的高考題中出現,所以復習時還是要全面一些。
二、復習策略
1.有側重地復習
引導學生在第一輪復習之后,就確定選擇《選修3》作答,確定主攻方向,強化復習的針對性,從而提高復習的有效性,避免一身博二兔的現象,從而造成顧此失彼、多而不精、廣而不透。
2.點對點地設計練習
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的選擇應力求與教案高度統一和匹配。應該根據知識點、考點、重點、熱點,根據自己的教案和學生的知識結構去精心設計隨堂練習和課后作業,找出典型的題例進行訓練。或根據自己所用的隨堂練習、課后作業或資料去精心設計自己的教案和學案,而不是從別處隨便弄來一份試題,不負責任地隨意丟給學生,然后過后去抱怨學生這也不會、那又不做。這就要求教師在集體備課上做好工作,包括教案和學案的精心編寫、題目的精選精編、有針對性設計訓練課時作業、摒棄題海戰術,精練精講。
3.高考真題演練
高考真題還是比較有代表性的,在復習時可以給出近幾年的高考《選修3》的真題,讓學生真實了解和感受出題的形式、難度和知識分布;熟悉常考點、熱門考點和核心考點。
4.考點強化訓練
第二輪復習時,已是進入復習的關鍵階段,學生已然應做出決斷,需對《選修3》的考c進行強化訓練,主要考點包括前面所列舉的。
5.重視解題思維和方法的培養
(1)引導學生善于分析題目所考查的內容以及用什么方法去解答,使學生善于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側面進行探索,從而學會將題目進行變式改編,而不是只注重標準答案。
(2)將化學試題當作化學問題研究解決,考什么,怎么考;怎樣看、怎么想、怎么做;為什么這樣,還能怎樣。
(3)進行審題訓練。仔細審題可以充分挖掘、篩選題目的各種條件,明確所要回答的問題;注意區分原子、離子、價電子;名稱、符號;區分電子排布式、電子排布圖;結構示意圖、軌道表達式;電子式和分子式等的考查和要求。
6.回歸教材,回顧知識的來龍去脈,整理知識的脈絡
回歸課本時,應注重知識的歸納總結,構建學科知識網絡。可以說,每一道題都不可能只考一個知識點,而是綜合了相關聯的幾個知識點,但考查內容不會超出《考綱》和教材要求。因此,復習備考時要注意回歸教材,特別注意知識間的區別和聯系,弄清其來龍去脈,同時注重應用和理解,以及知識的遷移和創新。
篇2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化學;食品類專業;普通化學;現行高考模式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6)24-0132-04
The Teaching Research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General Chemistry for Food Professional College Students an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Kong Lingyan et al.
(College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Nanjing 210023,China)
Abstract:As a required basis course for food specialty of colleges,General Chemistry was the first chemical course for the university students. So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the connection of chemistry teaching between food professional university and senior high school was introduced from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structure and the main points of the various modules under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to the general chemistry study was analyzed. And suggestions will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asonable arrangement of teaching progress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college teachers.
Key words:New curriculum standard high school chemistry;Food specialty;General chemistry;Current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model
普通化學作為高等院校食品類專業的必修基礎課,是學生進入大學階段首先學習到的化學課程,因此處于高中化學與大學化學的銜接點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普通化學作為整個化學學科的導論性課程,所講授內容一方面可以為其他課程如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物理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化學等課程提供必備的理論基礎,同時為學生的學習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多年普通化學教學實踐表明許多大一新生在剛進入大學時因學習習慣還停留在高中階段的“灌輸式”被動學習模式,不能很快的適應大學的學習節奏,自主學習能力、獨立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等方面較為欠缺。另外,2003年開始進行的普通高中課程改革,使高中化學課程結構和高中實際教學情況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高等院系食品類專業招收進來的大一新生,其化學知識貯備情況,高中階段化學知識的覆蓋范圍,可否為大學化學學習提供必要基礎,以及高中化學的知識體系是否能夠成為大學化學課程體系的支撐,這些問題的解決對大學普通化學教學中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中學化學到大學化學的過渡,激發學生學學化學的興趣,提高普通化學的教學質量起著重要作用。而在大學普通化學課程的教學中,教師對目前高中新課標知識體系與普通化學知識框架的銜接以及不斷改革的高考模式下,學生的高中化學基礎并不是很了解,在此,筆者將針對兩者之間的銜接方式,及現行高考模式對大一新生化學知識起點水平的影響展開討論,希望能夠引起相關教育工作者的關注與重視。
1 新課標下高中化學知識體系
目前,我國的基礎教育仍處在新一輪的改革中。高中化學新課程改革開始于2003年,隨著改革的逐步推進,到2010年,這一改革已在全國范圍內普遍推廣。這一改革對大學的化學教學產生了一系列的影響。因此,作為高等院校化學教師,了解高中新教材的知識體系,了解大一新生所具有的化學基礎對于提高普通化學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1.1 高中化學課程設置及學習要求 2003年4月,教育部制訂頒布了《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簡稱新課標),目前新課程已實行了13a,稱之為現行高中課程。依據新課標要求,高中化學課程由若干課程模塊構成,分為必修、選修兩類。其中,必修包括2個模塊,以必修《化學》1和必修《化學》2兩本教材呈現;選修包括6個模塊,以6本選修教材呈現,分別是《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和選修《實驗化學》。必修課程為全體高中學生必須學習的內容,選修課程是必修課程的拓展和延伸,并且體現新課標的選擇性,可以為不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保障。
高中生要達到高中畢業的要求,需學習2個必修模塊內容加一個選修模塊內容。選修課程基本上是由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統一為高中生進行了模塊選擇。必修模塊內容一般安排在高一年級,所有高中生共同學習。到了高二文理分科,文科的學生一般選修《化學與社會》模塊內容,理科的學生一般選修《化學反應原理》模塊內容,并完成學業水平考試并達到合格以上,可以達到高中畢業的基本要求。各省市規定基本一致。
高考化學科目的考試內容包括必考內容和選考內容。必考內容涉及必修模塊中的“化學1”“化學2”及選修模塊中的“化學反應原理”的內容。選考內容涵蓋了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的內容,在試卷中匹配了各選修模塊的試題內容,分值相當,考生從中任選一個模塊內容考試。因此如果考生參加化學科目的考試還要繼續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有機化學基礎》《化學實驗》等模塊中的1~2個,以達到高考的要求,即總共需要學習4~5個模塊的內容。
1.2 高中化學課程各模塊主要內容 高中化學教材選取的是宋心琦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學系列教材[1]。
必修1:引入物質的量的概念,并介紹了相關定性和定量計算的知識,如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實驗室安全知識和基本的分離、提純操作方法以及溶液配制;物質分類的概念;離子反應、酸堿電離理物質,給出了傳統酸堿鹽的概念和水溶液中酸堿反應的實質;化合價概念,從電子轉移角度介紹氧化還原反應。
必修2:主要包括“物質結構基礎”“化學反應與能量”“有機化合物”和“化學與可持續發展”4個一級內容。通過這一模塊,學生學習了物質結構的初步知識,認識了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學習了核外電子分層排布初步、化學鍵的概念;從化學反應基本原理出發,了解化學反應伴隨能量變化的本質,知道化學鍵、化學能與電能的相互轉化,定性了解化學反應速率及其影響因素和化學平衡概念;還學習了有機化學的入門知識。
以上內容充分體現高中化學內容的基礎性,與大學階段的普通化學中化學知識的基本框架性基本相符,基本能夠反映大學階段化學知識的風貌和基本輪廓。
化學與生活:注重化學與人類的關系,主要以日常生活為線索組織素材,貼近學生現實,極具親切感和科普性,體現化學與社會發展的關系以及化學的作用和應用。文科學生主要選修此模塊以達到畢業要求。
化學反應原理:包括“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速率與平衡”“溶液中的離子平衡”3個一級內容。內容上涵蓋了化學反應的基本原理,如焓變、熵變的概念及相關計算,化學平衡的概念及計算,化學反應速率的計算;還包括了溶液中的弱電解質的解離平衡以及原來大學化學的知識沉淀-溶解平衡。這些內容是必修2的延伸和擴展,與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的化學熱力學、化學反應基本原理、水溶液化學關系密切。目前各省市高中為理科學生指定選修此模塊,以達到高中畢業要求。
物質結構與性質:主要內容包括原子結構與性質、化學鍵與物質性質、分子間作用力與物質的性質。較為詳細、深入地介紹了原子結構初步知識和化學鍵以及分子間力等基本理論。還涉及了金屬晶體堆積類型的內容。有機化學基礎模塊在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未涉及,因此不作介紹。高考中考化學科目的學生一般會從這兩個模塊中選擇1個或2個模塊繼續學習。
化學與技術和實驗化學選修模塊,在目前大部分省市的高中很少會有學生選修,因此此處略去。必修模塊為學生打下了化學學科的共同基礎,是面向全體高中生的,具有基礎性和啟蒙性的價值選修模塊內容是必修模塊內容的延伸和擴展,在內容的深度和廣度上均有所加深[2]。
1.3 普通化學知識體系與高中化學知識的銜接 普通化學教材參考《普通化學》(第6版)(浙江大學普通化學教研組編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3]。主要內容包括化學熱力學初步、化學反應基本原理、物質結構基礎、水溶液化學、電化學基礎、元素化學等。新課標下高中課程設置基本上為大學化學做好了鋪墊,有些知識點是重復的,但是有些知識點之間仍然存在一些銜接問題。需要普通化學教學工作者根據具體的情況區別對待。
有待進一步深入學習的知識點:酸堿理論部分,高中化學只講了酸堿電離理論,給出了傳統酸堿鹽的概念;大學普通化學則是在酸堿電離理論基礎上著重介紹酸堿質子理論,重新定義酸、堿、兩性物質,擴大了酸、堿的范圍和酸堿反應的范圍。大學普通化學在氧化還原反應部分,引入更科學的氧化數概念取代高中化學中的化合價概念。化學反應原理中反應速率部分,高中化學采用平均速率來表示,而普通化學是以瞬時速率來表示,并考慮了反應進度。化學反應焓變的計算,高中化學采用Hess定律通過方程式的疊加間接計算,普標化學相關計算中引入標準摩爾生成焓的概念,并運用Hess定律直接計算反應的標準摩爾焓變。關于電子云的概念,高中化學只給出s、p軌道電子云輪廓圖(界面圖),未給出d軌道的圖;而普通化學通過引入波函數概念,根據波函數對電子云定量分析,得到原子軌道角度分布圖、電子云的角度分布圖、電子云的空間分布圖等3種圖。大學教師在講授這些內容時,應該以高中化學中的知識點為切入點,通過設置引導性、討論性問題的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由高中化學到大學化學的過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
普通化學獨有的內容(高中化學不涉及的內容):在大學普通化學內容中,有一部分是高中化學不曾涉及的,如系統和環境;相;化學反應的自發性;吉布斯函數變與化學反應進行的方向;反應級數、反應速率理論和活化能;稀溶液的依數性;緩沖溶液;溶度積的概念和定量計算;配位平衡;配位化合物的定義和命名;電極電勢及影響電極電勢的因素;原電池電動勢與吉布斯函數變的關系;分解電壓;電解的產物;三種分子間作用力的產生和特征;離子極化理論和鍵型的過渡。學生對這部分知識是陌生的,沒有任何知識基礎。大學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高度重視,作為難點講解,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認識。
2 高考模式對大學普通化學學習的影響
2.1 現行高考模式 自從2003年開始課程改革后,全國高考模式也隨之變化。最突出的特點是各省市可以自主命題,自己確定高考模式。改革到現在,各省市的高考模式一般為“3+X”或“3+文綜/理綜”模式。兩種模式中,“3”都指的是語文、數學、英語科目,為必考科目。在“3+X”模式中,X是指文科學生在政治、歷史、地理中任選1門或2門考試科目,理科學生在物理、化學、生物中任選1門或2門考試科目。例如目前上海市施行的是“3+1”模式,江蘇省施行的是“3+2模式”。“3+文綜/理綜”模式中,文綜考試科目是將政治、歷史、地理3門科目,綜合在一張卷子上,分成三個模塊出現;相應的理綜指的是理科的物理、化學、生物3門科目綜合在一張卷子上,分3個模塊出現。自2013年開始,理綜總分為300分(物理110分,化學100分,生物90分),例如北京市,安徽省,山東省,河南省等地區采用的是“3+文綜/理綜”模式。
施行“3+X”高考模式地區的理科考生來講,除了必考科目,任選科目中可以不選擇化學科目。在學完高中階段要求的化學內容后就不再接觸化學。這就導致目前高等院校化學專業或非化學專業大一新生化學基礎、化學知識儲備有很大的差異。
2.2 現行高考模式對大學普通化學課程學習的影響 “3+X”模式的文科考生及“3+文綜”模式的考生,在高一和高二階段完成了“化學1”“化學2”“化學與社會”3個模塊內容的學習,“3+X”模式中不考化學科目的理科考生,完成了“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3個模塊內容的學習,均達到高中畢業要求,可以不再繼續學習化學課程。因此具備了3個模塊的化學知識儲備,能夠為普通化學課程的學習提供了一定的基礎。但因為只在高中低年級學習,升入大學后再學習化學相關課程,可能將面臨“從零開始”的困境[4]。
因高考化學科目的考試內容中包括必考和選考內容,所以“3+X”模式中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理科考生及“3+理綜”模式的考生,除了完成高中畢業要求的“化學1”“化學2”“化學反應原理”3個模塊內容,一般還需要在高二及高三階段繼續學習化學課程中的選修模塊內容。有的選擇學習了“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有的選擇了“有機化學基礎”模塊,有的兩個模塊均選擇。這部分學生經歷了高一到高三持續的化學課程學習、訓練,學習內容上更加深入,因此具有較好的化學基礎,將對大學階段的化學課程學習提供較大的幫助。但因為所選修模塊的差異,學生的基礎不盡相同,僅選修“有機化學基礎”模塊的學生,對后續學習有機化學課程有一定幫助,但物質結構知識方面欠缺;僅選修“物質結構與性質”模塊的學生,學習普通化學課程得心應手,但對學習有機化學課程幫助不大。
2.3 南京財經大學食品類專業學生的化學基礎情況調查 為了解現行高考模式下高等院校入學階段學生的化學知識起點情況,選擇南京財經大學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2個專業的13、14、15級學生為調查研究對象,采用調查訪談的方法,主要從生源地、高考模式兩個角度對學生進行了訪談。所得數據結果如下表所示。
分析表中數據可知,近3a來,我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每年所錄取的新生中,“3+理綜”模式及“3+X”模式參加化學科目考試的學生人數較多,在每一級所訪談的學生中所占比例分別為,13級71.25%,14級72.61%,15級為71.60%。并且近3a來的比例變化不大,說明我院生源比較穩定。同時也說明7成多的學生高中起點的化學知識基礎較好。“3+X”模式中未選考化學科目及“3+文綜”模式的學生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其中13級為28.75%,14級為27.38%,15級為28.39%。說明每一級都有近30%的學生僅高中低年級階段學習了化學課程,所學內容較淺顯、不系統,同時因為間隔時間較長,因此高中化學基礎知識可能已經遺忘殆盡。
3 總結與展望
綜上所述,現行高中化學課程內容的設置,對于參加化學科目高考的學生而言,高中階段所學習的化學知識基本與大學普通化學知識框架基本符合。而對于不參加化學科目高考的學生而言,其在高中階段只需學習必修2個模塊和選修1個模塊的學習即可達到高中畢業的要求,因此所學化學知識只是具有啟蒙性加基礎性的意義。另外從現行高中化學各模塊知識點與大學普通化學銜接的角度,有些知識點是重復的,有些知識點介紹方式及深度與大學普通化學有所不同,所涉及的范圍也遠不及普通化學廣泛,知識的系統性,也有待學生在大學化學學習中進一步完善、提高。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根據普通化學知識點與高中化學知識點的銜接情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教學進度。對于重復的知識點可以不講或少講,將寶貴的時間放在需要加深和未曾學習過的知識點上。另外,現行的高考模式決定了食品類專業大一新生的化學知識起點參差不齊,有的學生選考了化學科目,有的考生沒有選考化學科目,有的是文科生源。因此我們應關注學生的知識差異和個性差異,依據“因材施教” 的教育原則,在細致、透徹講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習方法的引導,促進每一個學生都能發展進步。
參考文獻
[1]宋心琦.高中化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羅群興,廖婉瑩,紀敏.談新課標高中化學與大學化學的相關性[J].化學教育,2011,32(7):20-22.
篇3
關鍵詞:江蘇高考模式;化學作業設計;層次和成效
文章編號:1008-0546(2013)09-0084-01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目前江蘇高考模式為“語數英+選修”,高考中語數英三科計入總分,選修則劃分等級。高考的競爭即語數英的競爭,作為選修科目化學,其地位尚不及物理,每個學校針對選修課時一減再減,但高考對化學教學容量則沒有減少,另外學生也越來越不重視,化學作業一般放在最后去做。教師感覺時間不夠用,又擔心學生不重視,教師則布置大量的作業,難度大的、容易的“一鍋粥”的布置給學生,結果則適得其反,學生學習化學的積極性下降,個性得不到發展,潛能得不到發揮,更談不上探究能力、創新能力的培養。如何通過作業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創新能力呢?筆者認為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作業形式多樣、趣味性強
多數老師布置的作業僅限于書面作業,主要針對知識的鞏固與解題技能的訓練,模式單一,單調乏味,學生興趣下降直接影響學生的思維能力、觀察能力的培養。作業形式靈活多樣,突出實踐性、開放性、趣味性強的作業很容易激發學生的熱情。例如,高一化學內容有很多的方程式需要我們去記憶,“方程式抄幾遍,明天檢查”相信很多老師都說過這樣的話。但是把記憶方程式變成班級之間的比賽或者小組間的比賽,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效果會更好點。再如:必修一教材中“如何選用材料”實踐活動:角色扮演是否應該停止使用鋁質飲料罐,貼近學生生活,與社會生活密切相關的作業不會使學生感覺到乏味,在充滿樂趣中完成了作業。
實驗探究式作業、總結反思型作業,自主整理作業,應用所學知識寫篇小論文等等都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不僅學生知識點記得牢固,而且在完成的過程中學習到新的知識,體驗到學習的快樂,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二、作業精選習題、關注質量
學生在完成作業時答案是豐富多樣的。若教師在課堂上對集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并加以適當的引導,把解決問題的辦法集中在電解原理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更進一步加深對電解原理的理解,通過對比分析進一步復習了原電池原理。
再如,學生在解答涉及實驗操作題時常常說不清楚實際操作及方法,在做此類題目經常是瞎猜亂碰,沒有章法。我選擇了這一例題:KNO3與NaCl的分離(如右圖)方法?參考答案:若要得到KNO3,可以采取蒸發濃縮、冷卻結晶,過濾;若要得到NaCl,可以采取加熱蒸發、趁熱過濾。
學生的答案各種各樣的,即使是模擬試卷做了很多的高三的學生也有很多不清楚的。這類題目學生容易出錯,如果我們精講這一題目,幫學生分析歸納,重點在兩個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變化情況,類似KNO3物質的即可采取上述方法,學生即會舉一反三,碰到類似的題目迎刃而解了。
三、作業重視差異、因材施教
每班學生都存在差異,個體智力、能力、思維方式等的不同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均可分為上中下三類。教師布置作業若不重視差異,缺少層次性,則不利于成績薄弱的同學的轉化,同樣也不利于成績優秀同學的發展。成績薄弱的同學更需要教師的關心與指導,如何使差生跳跳能摘到“果子”,又能使優生免受“饑餓”之苦呢?這就需要教師布置作業時考慮學生實際,設置必做題和選做題,滿足不同學生的要求。例如:我校在準備“學業水平測試”期間,沖刺A等級的同學和保C的同學座位是分開的,他們的習題也是不一樣的,難度的不同,給沖A的同學提供好的幫助,同時增加了保C同學達級的信心。
四、作業內容體現復習性
篇4
一、全面掌握教材知識體系,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
一輪復習一般是按教材的順序按部就班地復習各知識點,高效的復習方法就是要求在教師全面掌握教材知識體系的前提下,適當調整、引入知識,使零散的知識點系統化。如可將必修1教材的第三章、第四章的內容順序調整成單一復習某種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系統框架;在講解金屬及其化合物時引入原教材不涉及的金屬與濃硫酸,濃、稀硝酸的反應;每次講解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識時都基本按照單質、氧化物、相應的堿或酸、鹽的性質這樣統一的順序復習;記憶物理性質時始終按(顏)色、味、態、毒性、水溶性、密度、溶沸點的順序。這樣,不但使知識系統,利于學生學習和理解及記憶,還使他們復習了以后的知識。
二、挖掘教材的隱含內容,使之透明化
如必修1中描述摩爾質量時的一段為:“而1mol任何粒子或物質的質量以克為單位時,其數值都與該粒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相等。單位物質的量的物質所具有的質量叫做摩爾質量……常用的單位為g/mol(g?mol-1)。例如:……CO32-的摩爾質量是60g/mol。”在一輪復習時,應挖掘出其隱含為:摩爾質量的單位也可以是kg/mol或其他,如M(Mg)是2.4×10-2kg/mol或其他也可。
再如選修4中介紹化學反應速率時這樣描述:“對于速率和它的一般表述方法,我們并不陌生。它們的共同之處在于,都有一個確定的起點(速率=0);都有一個和速率大小相匹配的時間單位;都有能說明體系某種變化的可計量的性質。對于……”其隱含為物質的速率可有很多種表示方法:v=m/t、n/t、v/t等。這樣,既教會了學生知識,又教會了學生讀懂文字中的內涵。
三、教會學生掌握知識點的通俗方法
有很多知識點理解起來較難,教師要盡量采取通俗易懂的方法讓學生理解。如很多學生總是不知道怎樣下手寫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其通俗的理解就是:(1)將一個能在所給條件下最先自發進行的氧化還原反應的方程式(最好是離子方程式)拆成兩半的寫法,一半是氧化反應,一半是還原反應,即兩電極反應式加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總反應式或總離子反應式;(2)酸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OH-,堿性條件下不允許出現H+,掌握了這兩條基本就掌握了原電池原理的電極反應式的寫法。
再如選修4中有一大平衡體系知識,包括化學反應平衡、弱電解質電離平衡、鹽類水解平衡、難溶電解質的溶解平衡,它們的平衡常數雖然用不太相同的名稱,但表達式基本類似,都是用平衡體系中右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與左邊各微粒的物質的量濃度的系數次冪后之乘積的比值是一個常數,只要溫度不變。
四、盡量將題型、知識和方法統一并形成對比
如在做“從鹽溶液中得溶質”一類型題時,及時將各種典型溶液總結為:
(1) 將氯化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2) 將硫酸鋁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3) 將碳酸氫鋇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4) 將亞硫酸鈉溶液蒸干得到的固體物質的成分及原因。
(5) 從硫酸銅溶液中得無水硫酸銅晶體的操作方法及原因。
再如,很多知識點的記憶都可轉移到金屬活動順序表、非金屬活動順序表、元素周期表上。而對于金屬冶煉的一般方法、電解原理中陽離子的放電順序等,則可利用金屬活動順序表來學習和記憶:
強弱電解質中的強堿是第IA族從NaOH往下的所有堿和第IIA族從Ca(OH)2往下的所有堿;非金屬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最高價含氧酸)的寫法是:(1)同族元素的寫法一樣;(2)同周期的寫法有一定的遞變規律,一般是都含一個中心原子、四個氧原子,氫原子數由四個逐漸遞減到一個(如H4SiO4、H3PO4、H2SO4、HClO4),即使有變化也是看做是失水的緣故。
五、講試卷時分析透知識點,并盡量一題多變
高三復習期間幾乎每月一次考試,所以試題的講解分析就尤為重要。教師要仔細分析試題所涉及的內容和知識點、考查的程度,理解出題人的意圖,分析失分的原因、每道題可能的變形等。
篇5
關鍵詞:高考;復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273-02
高考復習教學是提高學生科學素養的重要過程,其有效性的標準只有一個,那就是學生是否取得了預期的、應有的進步和發展,是否達到了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優質的復習教學必須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師生共同發展。因此,本人認為要提高高考復習教學的效率就需要關注以下幾個視角。
一、精研《考試說明》,把握復習的廣度和深度
《考試說明》是新高考的命題依據,也是指導高中化學復習教學的指南。它明確規定了“考試目標、考試范圍、命題指導思想、題型比例、難易比例”。故一定要準確把握、吃透精神、關注新變化、指導教學實踐。由于新課程實行了模塊化教學,各模塊間既獨立存在,又相互依賴,內容上既有再現,又有拓展。如必修2中的能量轉化、反應速率的內容與化學原理模塊中的化學反應與能量、化學反應的限度與方向等都存在這種關系。這就要求復習教學不能機械地按原來的模塊進行簡單的重復,而需要進行必要的模塊整合,從而構建新的復習體系。在整合過程中要求其關注必修內容與選修內容的關系,必修著重考查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選修重點考查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理解及應用能力。因此必修內容要到位、扎實、細致,選修內容核心知識要確定,兩模塊知識間的深淺度、關聯點要準確把握,只有這樣,才能使新課程高考化學復習高效進行。
二、精研考題,把握復習內容的深淺程度
考題是高考題型的展示,對今后的高考命題趨勢有很好的參考價值。因此,在研究考綱的基礎上,認真分析前幾年的高考試題有利于指導我們的備考復習,能夠正確把握復習內容的深淺和難易程度,做到有的放矢。從前幾年的高考化學試題的能力考查來看,高考命題已經趨向能力型考查,以知識為載體,從而考查學生的理解、推理、實驗和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從試題的難度來看,自2008年以來,這五年的高考化學試題的難度有一些起伏。2010年、2012年化學試題難度適中,2009年的化學試題相對來說最難,2008年、2011年化學試題較易。從化學試題的數量和分值來看,自2011年以來,題量和分值一直控制在21道題,共120分,選擇題15道,共40分。非選擇題一般為一道元素化合物題,一道工業流程題,一道化學實驗題,一道有機推斷題,一道電化學計算題,一道化學平衡計算題,一道物質結構與性質題。第Ⅰ卷注重考查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第Ⅱ卷注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縱觀近幾年的高考化學試題,總的命題趨勢是:穩中有變,變中出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來自教學大綱,不拘泥于教學大綱,降低難度,回歸教材,跳出題海,趨向能力。
三、精選精練,建立適合學情的題庫
對考題的研究是提高復習備考效率的又一重要環節,要想將學生從茫茫題海中解脫出來,教師必須深入題海潛心研究,抓特點、求新意、尋變化。練習選題要淺、精、新,堅決擯除偏、怪、難;要多中求少,少中求優,優中選精,凸顯高考題的示范性。我們將歷年高考題、模擬題采用拆分、歸類組合、改頭換面的方法進行處理,再結合難度進行調配形成題組,適時穿插練習,這樣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四、注重反思,強化能力提升
鑒于有些同學盲目地做題,造成做題不少、想題不多、沒有反思、沒有積淀、沒有升華,這是考試失敗的原因之一。因此,很有必要引導學生學會反思,培養學生的反思意識,使其解題能力得到快速有效提升。知識點的反思:對同一個知識點,命題者可以從多種角度和側面以不同的層次和題型來考查。面對新題,部分同學一時難以下手,這與找不到命題者的意圖及考查的知識點有很大關系。解題規律的反思:解完一道試題后,反思所用解題方法有無規律可循?解題思路是否嚴謹?解題方法是否靈活、有創意?通過幾道題的求解,得出一類題的解法規律,可更有效地強化解題能力,提高解題效率。錯題反思:對錯題做出深入分析,找出錯因——是概念不清、原理不明,還是方法不當、非知識性錯誤,然后做出針對性加強和改進。階段反思:對曾經做錯的問題做階段性總結,看哪些毛病已“痊愈”,哪些“頑癥”還未根除,哪些毛病屬新犯,從而不斷消除復習中的疑點和盲點,達到會做的保證對,錯過的不再錯。
五、強化規范訓練,提高應考能力
從往年高考答卷情況分析看,因審題能力弱及解題不夠規范造成高考失分的現象非常嚴重。有些學生平時做題不計其數,但高考時往往主觀臆斷,認為題目較易、面熟而輕視,或把題意看反導致不必要失誤。在平時的復習中,一定要嚴格要求學生認真審題,看清關鍵字詞,如:“可能”“不可能”“正確”“不正確”,看清要求,如是“分子式”還是“電子式”,是“化學方程式”還是“離子方程式”,要字斟句酌。要進行設置陷阱專題訓練,堅決杜絕因題目較易而輕視,因過于自信而疏忽,因題目面熟而造成思維定式。要規范學生的學習行為,首先要規范教師的教學行為。從語言表達到化學用語的書寫,教師要身體力行,做好表率,要重視自己的言行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其次,對平時學生出現的不規范之處要進行診斷、糾正、收集、整理,展示非知識性錯誤集錦,進行跟蹤輔導甚至規范專題訓練。
六、查漏補缺,提高復習效率
篇6
關鍵詞:立足課本;夯實雙基;落實細節;科學訓練;提高效率
高考化學科考試旨在測試考生以下三個方面:一是考生對中學化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掌握情況;二是考生應具有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三是考生初步運用化學視角,去觀察生活、生產和社會中的各類化學問題的能力。所以高三教師在指導學生復習化學時,要注重將這三方面與復習備考緊密結合起來,回歸課本,本著重基礎重應用的原則進行全面復習,真正做到將知識內容的復習轉化為切切實實的解題能力的加強和考試成績的提升。
高三化學復習過程一般分三輪進行。第一輪按章節復習,完成必修內容和規定的選修內容的復習,其中實驗的復習融入到各章節的內容中去;第二輪主要進行專題復習,同時進行相應的專項訓練;第三輪主要進行高考適應性模擬測試和課本回歸復習,兩者穿行。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談談各輪復習的方法和策略,與大家商榷。
一、立足課本,強化基礎知識,一輪復習夯實雙基
第一輪按章節復習,主要是夯實基礎、抓好雙基,科學構建化學學科知識結構。為此,復習中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研究《考試說明》,把準考試方向
《考試說明》是高考命題的科學依據,是高三化學整個復習過程中師生應時刻遵守的綱領,是高考復習的指揮棒,它明確地傳達出“考試目標”、“考試范圍”、“命題指導思想”、“題型比例”、“題目難易比例”和“組卷原則”等重要信息。只有認真研究《考試說明》,才能了解命題趨向和要求,明確復習要點,提高復習的針對性和復習的效率。隨著教材內容的不斷變化和地方性教材的逐漸出現,一綱多本的現象日益普遍,因而只有認真研讀《考試說明》,熟悉考查范圍,才能避免因超綱復習而枉費時間和精力,從而增強復習的針對性。研究《考試說明》要注意研究它的變化,特別注意新增的內容。
(二)立足課本,落實細節
本輪的目的是鞏固基礎,也是復習的關鍵點。高考試題的命題點都是從課本知識點、能力考查點衍生而來的。在學完整個高中化學課的內容之后,教師應按照先必修后選修的順序引領學生認真閱讀、梳理教材,夯實教材中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本題型。注重揭示教材章、節之間知識的內在聯系和.規律,形成知識結構和網絡。
(三)科學訓練,提高效率
高三的復習資料很多,如果整天讓學生沉溺于題海,做大量的題目卻不求甚解,這樣反而會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科學訓練是十分重要的。
首先教師應提前對習題進行精選。選題要注意基礎性、典型性、針對性、綜合性。教師要指導學生選一本好的參考書,供整理知識、練習使用。要把它真正弄通弄透,徹底消化。尤其要注重精選近幾年的化學高考題,要針對學生的學習實際,逐步提高難度。
二、專題復習,構建知識網絡,二輪復習能力升級
二輪復習的主要任務就是搞好專題復習,構建知識網絡。讓學生適應高考試題由“知識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轉變,使學生的化學學科綜合素質得到提升。
首先,應強化學生對”點”的認識。 指導學生從具體代表物入手,掌握其結構、性質、制法和用途,注意共性的同時還應特別關注特性。例如硝酸具有酸的通性,但在與金屬的反應中還表現出特性——強氧化性,即與活潑金屬反應不產生氫氣、與鐵發生鈍化、與不活潑金屬也可發生反應等;需存放在棕色試劑瓶中并置于陰暗處保存,則又反映出了硝酸具有不穩定性的特點。
教師要特別重視深挖教材中實驗材料的內涵。每年高考題中實驗題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是考查考生能力的重要題型。實驗試題有利于對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獲取知識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創新能力、記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多種能力進行考查,從更深層次看,實驗試題還能對考生的科學精神、科學素養進行有效的測試。回顧近幾年高考實驗題,可以發現,要么是幾個基本實驗的組合或基本實驗與操作的組合,要么是探究性實驗的設計與評價。因此,可以預測,2013高考化學實驗命題,仍是課本實驗的巧妙組合,以及探究性實驗的原理、操作與評價,并將進一步強化實驗探究能力的考查力度。
三、搞好三輪模擬演練,,滿懷信心迎勝利
三輪復習是高考沖刺階段,主要完成以下三個任務:
篇7
然而,在實際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如何針對課程目標的立體化,課程內容的繁多,課本內容間的跨度大,緊張有限的課時,學習能力參差不齊的學生以及全新而充滿神秘的全新的高考模式,如何改變我們傳統的教學模式,思考新的教學方法,這是目前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挑戰。下面就人教版化學必修教材在教學中的體會,談自已幾點粗略的認識。
一、重視實驗,充分展現實驗的教學功能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在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與老教材相比,整套教材不再明確區分演示實驗與學生實驗。課本上的實驗的呈現方式多樣,而且對“科學探究”部分進行了精心的設計。“科學探究”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實驗,對操作規范要求有所降低,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施展。因此,我們應該努力為學生提供實驗條件,盡量讓學生參與更多的實驗。有條件的情況下應盡量多到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以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從而逐漸形成重要的化學思想方法。如第一冊的萃取實驗, 膠體的制取及性質實驗。這些成功率極高,危險性極小,實驗現象明顯而且非常有趣的實驗學生如果親自動手做過,那么所需儀器,實驗現象,無需教師講的口干舌燥,學生也一定會留下深刻印象。比如溶液的配置,容量瓶的查漏,教師說十遍,不如學生操作一遍。當然,教師應該在學生實驗之前提出要求,一定要讓學生進入實驗室對實驗內容有所了解,知道實驗目的,了解操作流程,并且思考預計產生的實驗現象。如果實驗失敗又是什么原因。只有在實驗前有個初步認識,才不至于走進實驗室只是覺得新鮮而無從下手。如在第一冊金屬鈉與水的反應,很多學生僅僅處于金屬鈉放入水中變成小球,到處游動而感到好玩,實驗之前,如果老師沒有提出要求,這些學生可能對此實驗的了解也就到此為止。他們根本沒有思考為什么會有這種現象,甚至如何描述現象都會存在問題。如果這樣做實驗,純粹就是浪費時間。
“科學探究是學生學習化學的一種重要方式,也是培養學生探究意識和提高探究能力的重要途徑”。每當學生學習理解重要的概念、規律及原理,如在講氯水的成分和氯水的漂白原理等內容時,要盡可能將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究性實驗,讓學生在探究中理解概念性問題、規律與原理。同時,要不斷精選值得探究的點:如在講氯氣的性質時,氯氣與水能否反應,如何證明,就可以很好的擴展成為一個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實驗。
二、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高一就讓學生對化學產生濃厚的興趣,將為以后的學習開一個好頭。高一化學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但是知識面廣,知識點多,很多學生反映理解較困難,習題也不容易做,導致學習興趣降低,在學習化學的過程中普遍感到不適應。無論是新教材的編排,還是教師的教法,以及學生的學習方法,思維習慣等多方面都有原因。
就學生的學習方法而言,如果仍然像初中那樣,無論是概念還是現象,甚至是方程式都采用記憶的方法。高中知識的急劇膨脹,以及各種試題的靈活多變,已經不可能再用死記硬背的方式來對待高考了。誠然,死記硬背不能大行其道,但是化學這門學科,不背,也是行不通的。常見物質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技巧題的解題方法等等,無不需要學生頭腦中要有印像。記憶是必需的,但是也是有技巧的。比如記憶選修三泡利原理,可以濃縮為“一軌兩電自旋反”,而相鄰的洪特規則則可對應為“優先獨占自旋同”。
隨著學習的逐漸深入,對各種常見題型進行歸納總結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在進行計算時,練習題中出現了需要用十字交叉法的題,或者要用到差量法的題,教師進行適當拓展,將可能用到這些方法的試題類型進行歸納總結,在以后的練習中學生便不至于手足無措了。
學生養成良好的動手習慣是十分必要的。這里的動手不是指做實驗,而是指多做筆記,多使用改錯本。高考題雖說靈活多變,但萬變不離其宗,考查的知識點始終在一個有限的范圍。學生如果能將每次的錯題一絲不茍的從新做在改錯本上,認真反思失誤原因,并且將正確解題思路寫出來,多看幾遍,一個題當成幾個題來做,這樣日積月累,慢慢找到做題感覺,甚至看到一個新題,就能知曉出題者的意圖,洞悉考查的知識點,對癥下藥,離成功也就不遠了。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學校的重視,越來越多的教室配備了功能完善的多媒體設備。多媒體的引入,讓枯燥的課堂變的更加豐富多彩,讓一節課的容量變的更加充實,也為某些晦澀難懂的章節的高中化學教學帶來了一縷曙光。在選修三氫電子云的講解時,單從課本的彩圖看,極易讓學生誤解有很多電子圍繞原子核運動,教師一再糾正也仍會不斷出錯。多媒體用動畫一展示,無需多說,學生一下就能記住。而像選修三電子云的重疊,金屬導電、導熱、延展性等知識點,多媒體的優勢也盡顯無遺。
盡管多媒體優點無數,但它也并非所向披靡,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的教學方法。如在選修三價層電子對互斥理論的講授時,多媒體展示就沒有模型來得直觀實在。如果教師能用幾根柔軟的細鐵絲,固定住一頭,并假設固定端為中心原子,幾根鐵絲代表帶都帶負電的價層電子對。讓學生自己拿著模型,思考中心原子價層電子對數目為2(即有兩根細鐵絲的模型)時,兩根細鐵絲應該以何種角度形成空間構型,才能讓排斥作用最小,從而達到穩定結構。簡單的模型,因為有學生親自觸摸及思考的親身體會,定會使學生腦海中留下深刻記憶。而在選修三第三章《晶體的結構與性質》中,多媒體將晶體模型展現得生動形象,但是電腦一關,很多學生會覺得頭腦中一片空白。如果與晶體、晶胞模型配合使用,則會相得益彰,如虎添翼。畢竟看得見、摸不著的電腦模型和既能看得見,也能摸得著的實物模型相比較,后者顯然更加直觀。所以此時多媒體并不占優勢。
而化學實驗就更不應該用多媒體視頻代替。幾近完美的下載視頻實驗演示速度快,圖像也不會很清晰,學生沒有參與實驗的熱情和真實感,也沒有時間思考儀器安裝的先后順序、操作的注意事項和實驗失敗的原因。視頻演示完,即便教師補充得再好,看實驗也始終代替不了做實驗。因此,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實驗該做還得繼續做,實物模型該展示還得繼續展示。合理使用多媒體,而不濫用多媒體,是很值得注意的問題。
四、鉆研新教材,抓好基礎,循序漸進,逐步到位
新教材的編排,很多較難知識點體現了“螺旋式上升”的特點,我們不必一步到位。比如必修一中物質的量、離子反應等這些重要的化學知識,在前兩章有了初步印象后,在后續單元學習中,必須反復出現,反復應用,在必修模塊全部結束,才提高到期望的要求。
篇8
一、 教學目標的維度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明確規定:高中化學課程目標是在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尊重和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幫助學生獲得未來發展所必須的化學知識、技能和方法,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在實踐中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生活、熱愛集體的情操;形成科學的價值觀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備課時應注意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維度來確立教學目標,精心設計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課堂教學過程中應認真落實三維目標,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體現新課程理念,努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
二、 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
課程標準針對不同的學生將教學內容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大類。其中,必修包括化學1、化學2兩個模塊,選修包括化學與社會、化學與技術、物質結構與性質、化學反應原理、有機化學基礎、實驗化學六個模塊。必修加選修共八個模塊,每個模塊有著不同的教學要求,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
化學教材中,同一個知識點可能在不同的模塊中出現,但它們的要求卻不盡相同。如糖類在化學2、選修1、選修5中均有涉及,在化學2中只要求學生知道糖類的組成和主要性質,認識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選修1中要求學生認識食品中對人類健康有重要意義的常見有機物,選修5要求學生認識糖類的組成和結構特點,能舉例說明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開發中的應用;同一學生的不同學習時期,考慮到其可接受性,應對他提出不同的要求。另外,還應注意到新課程有很大的選擇性,應針對不同高考傾向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報考人文學科或社會科學專業的學生,最多不超過3個模塊,報考理工類專業的學生,最多不超過4個模塊,報考化學及其相關專業的學生,最多不超過6個專業。
化學科學與生產、生活,以及科技的發展有密切的聯系,化學對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有廣泛而深刻的影響。高中學生會接觸到很多與化學有關的生活問題,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參照課程標準,適當聯系生產、生活實際,幫助學生拓寬視野,開拓思路。例如,化學與生活模塊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介紹化學知識及其應用。在教學中,要聯系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的應用。化學與技術模塊要聯系資源利用、材料制造、工農業生產中的化學問題等。
三、 課堂的濃度
課堂教學中知識點的分布和知識的容量構成了課堂的濃度。一堂課知識點過多、過難,學生難以接受,教學目標難以真正落到實處;反之,容量過小,過于容易,學生動機水平不高,完成了也沒有成就感,也容易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要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經驗,可接受程度,合理地安排好課堂容量,讓學生“跳起來摘到果子”。具體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濃度適當大一點,教學節奏適當快一點,不僅可以節約教學時間,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而且能有效刺激學生大腦,振奮學生的精神,使他們集中注意力,延長有意注意的時間,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一定的緊張狀態,思維的敏捷性得到鍛煉并逐步提高,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 學生的參與度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活動中的認識主體,是建構活動的行為主體,學生作為認識主體的作用體現在對認識活動的主動參與。學生不僅是教育的對象,也是自我教育和發展的主體。學生不應該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該是知識獲得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課堂教學中學生的積極參與是取得好的教學效果的關鍵,教師要注意發揮學科特點,聯系生產、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把學生吸引到教學活動中來,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實驗、觀察、調查、資料收集、閱讀、討論、辯論等多種方式,把學生引入課堂,使學生不僅獲得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習的過程獲得進一步學習、研究的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科學的態度、正確的價值觀。
五、 多媒體使用要適度
多媒體具有直觀形象、激發興趣、增大容量、提高效率等諸多優勢,但如果使用不當,不但不能使它的優勢得到應有發揮,反而會出現教學效果不如常規教學效果的現象,“優勢異化”,甚至還會背離教師預定的教學目標,產生“負效應”。有效教學的多媒體使用應該有如下一些特點。
1.多用片斷式課件,少用或不用整課式課件
整課式課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按固定教學模式組織教學的方式,把師生的手腳束縛在一個預設的“圈子”里,使得師生之間難以進行有效溝通,很難適應瞬息萬變的課堂實際。采用片斷式課件能夠根據課堂實際進行調控,同時,采用片斷式課件,可以留出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積極參與,有利于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2.把握好課件的選材和出示時機,排除無關信息的干擾
多媒體為課堂教學提供了一個先進的、快捷的表達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內容都適合制作成課件搬上課堂,我們應該選擇那些用其他教學手段難以表達或不能表達的內容作為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題材。課件設計力求簡潔清晰,能促進理解,盡量排除無關信息。課本上有的內容,最好引導學生看書,對于探究性實驗的過程和結果、例題、習題講評的答案、開放性習題的一題多解等內容可制成課件用于總結整理,快速展示,但切不可過早出示,以免影響學生思維。
3.多媒體并不排斥傳統教學媒體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校條件、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靈活、恰當地選用媒體,切不能片面夸大多媒體的作用而否認傳統教學媒體。要注意對片斷式多媒體課件、黑板、實物投影儀、實驗等媒體進行優化組合、取長補短、組合使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4.調控好課堂教學節奏,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參與
使用多媒體進行教學時,教師要注意調控好課堂教學節奏,重視學生的思考和參與,留給學生思考和參與的時間。如做練習時,應先給學生一定的思考和練習的時間,然后,由教師點評,接著再切換到計算機,一步步地給出規范的答題過程,還要引導學生回憶、歸納、總結相關的知識,啟發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5.控制多媒體使用的頻度,避免視覺疲勞
過多、過頻地使用多媒體,學生看得眼花繚亂,容易視覺疲勞,缺乏思考、練習、記錄等環節,反而不利于教學效果的提高。
多媒體不是萬能的,只是在教學中起輔助、促進的作用,何時、何地、用的“量”有多大、用的具體方式與手段如何,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而定。使用多媒體是為了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千萬不能為了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
總之,有效教學要求我們廣大化學教師加強學習,認真落實好教學目標的維度,把握好教學內容的深度和廣度、課堂的濃度、學生的參與度,多媒體使用要適度。
參考文獻
[1] 斯特弗.教育中的建構主義.高文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篇9
關鍵詞:高中化學 微課 資源庫 建設
微課短小精悍,化學微課的精講精練,給學生傳授了精悍的學業知識。高中學生已經具備了相當的自主學習能力,比如在做作業前、考試前,可以到化學微課資源庫,精確搜索自己不懂的知識點、考點或題目,在短時間內讓自己的疑惑得到解決。微課是對傳統課堂的有益補充, 內容雖少亮點突出,其優點是知識內容涉及的多面性和教學資源的共享性。胡鐵生先生認為:對教師而言,微課將革新傳統的教學與教研方式,突破教師傳統的聽評課模式,教師的電子備課、課堂教學和課后反思的資源應用將更具有針對性和實效性,基于微課資源庫的校本研修、區域網絡教研將大有作為,并成為教師專業成長的重要途徑之一。對于學生而言,微課能更好的滿足學生對不同學科知識點的個性化學習、按需選擇學習,既可查缺補漏又能強化鞏固知識,是傳統課堂學習的一種重要補充和拓展資源。特別是隨著手持移動數碼產品和無線網絡的普及,基于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泛在學習”將會越來越普及,微課必將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
化學微課的制作要注意:1.周圍環境的安靜,麥克風要事先調試好,不要出現雜音;2.講解之前要關閉可能影響錄制效果的其他軟件,如:防止講解中間彈出qq消息、手機鈴聲、輸入法圖標、下載工具圖標迅雷等;3.錄制時不要將電腦的“任務欄”錄制進去;4.ppt 左下角不要出現時間日期。5.導出視頻時,確保畫面的清晰,確保視頻畫面導出后不變形。關于制定配套微習題要注意:1.每個微課視頻均需要配置6-10個難度不同的習題;2.習題必須緊密圍繞微課視頻所講的主題內容;3.習題題型主要為選擇題;4.習題必須有詳細的答案解析。
化學微課的錄制要確保質量。1.選微課講師:選拔專業素質和業務能力強,有刻苦鉆研精神的中青年有為者,他們有熱情、思維比較活躍,一定要是一線老師。2.內容構思:首先考慮要有講的價值;講什么、怎么講,先根據微課要求、結合自己專業知識及當前熱點,選定、熟悉所講內容。3.微課ppt要精心準備,模板要簡潔明亮,不要花哨。4.正式錄制:講解口氣要親和、自信。不能只是照著ppt念,要有主次地講清楚;隨著您的講解,可以移動鼠標,用螢光筆標注要點等。不是一定要滔滔不絕地講,有的可引導學生自己看,要留有思考的余地。一定要抓準那個最容易讓學生領悟的關鍵點,深入淺出地講出來。5.微課系列化:限制時間,分小知識點;多個微課再串連起來,這樣就可以解決單個微課容量小,難以達面的局限性。
化學微課的應用效果。從中國微課網和微課網在線教育以及江西教師微課網等微課網站的化學微課可知,它們主要的講是基礎知識點和熱、難點,正是學生需要的東西。通過對學生化學微視頻需求的調查與分析,我們了解到學生的需求是強烈的,微課確實是可以促進學科教學的。這種微視頻主要用于支持學生在家進行個別化的預習、復習或者彌補缺課。
學生調查問題例:你認為學校有必要倡導老師做化學微課嗎?(單選)
有必要 沒必要
結果及分析:90%的同學認為學校有必要倡導老師做化學微視頻。這種微視頻是把輔導送到學生家中,有助于學生的個別化學習和教育公平。
一節化學微課能否設計得好、教學效果佳,知識點的選擇和分析處理非常重要。首先要慎重選擇知識點,并對相關的知識點進行科學的分析和處理,使它們更符合教學的認知規律,學習起來能夠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通常要做到如下幾點:1.知識點盡量選擇熱門的考點、教學的重點、難點。2.知識點的選擇要細,十分鐘內能夠講解透徹。3.知識點要準確無誤,不允許有文字、語言、圖片上的知識性錯誤或誤導性的描述。4.要將知識點按照一定邏輯分割成很多個小知識點。
化學微課資源庫 建設和運用 ,不僅適合于移動學習時代知識的傳播、也適合學習者個性化、深度學習的需求。微課所講授的內容呈“點”狀、碎片化,這些知識點,可以是教材解讀、題型精講、考點歸納;也可以是方法傳授、教學經驗等技能方面的知識講解和展示。一個微課僅5-10分鐘就可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同時以視頻多媒體的方式呈現,因此受到每個老師的喜愛。制作微課是一個微研究的過程,它簡單實用,是在解決教師身邊最關心、最棘手的問題。微課也便于傳播,教師間可以相互學習。優秀教師好的經驗,過去沒有恰當的辦法總結、傳播,而微課恰好提供了一個固化經驗、傳播方法的好方式。
化學微課資源庫的基礎是微課制作,高水平的微課件是優秀微課的保障。我們讓化學教師學會微課制作、剪輯加工,提高課件制作水平。首先請老師下載安裝錄屏軟件,為他們精心準備的文字和視頻教程,然后認真自學。最后要求他們進行模仿制作,提交自制的微課和課件。如果碰到疑難,在研修群中安排專人解答,也可打電話請教導師。微課如何選點?是按重點、難點、考點、疑點等錄制,還是另有其他路徑和方法?選點后如何編制微教案?化學微課資源庫包括初高中知識點銜接微課系列、選修必修微課系列、高考考點復習微課系列三大板塊,所有的微課資源都是為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我們不但關注微課資源庫的建設,更要研究微課資源庫的有效運用。我們要充分學習借鑒已有資源和做法,然后把資源適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去,觀察效果,總結得失。
篇10
結合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認為小高考的復習策略為我們提供了以下幾點啟示:
一、復習有所“依據”――依據《說明》重基礎
復習要有所依據,是小高考復習教學的最大啟示。有了依據就會讓復習教學成為有效和高效的。如《說明》是小高考復習的依據,它明確了測試命題指導思想、測試內容和要求、試卷結構、測試方法和時間、典型題示例等內容。由于小高考更多地檢測學生化學必修科目的學習狀況和基本的化學科學素養,以化學必修科目所要求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觀點和基本方法為主要考查內容,試卷的難易題目比例容易題、中等難度題、較難題為7∶2∶1,所以復習教學內容的選擇一定要重基礎,課堂設計和學生練習內容的選擇也應充分體現基礎性。70%左右均為基礎題,也更加說明了無論是對于達C困難的學生還是努力達A的學生而言,基礎內容的基礎訓練都是重點。明確復習的范圍主要是必修模塊《化學1》、《化學2》和選修模塊《化學與生活》,超出這部分知識的內容可以盡量少涉及。
二、復習有所“規范”――規范題型和難度
復習有所規范,這里主要是指復習教學中要規范練習的題型和難度。通過分析2011~2014年的考試真題不難得出,試題包括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大類。選擇題均為單項選擇題,非選擇題包括填空、簡答、計算等題型。選擇題和非選擇題的占分比例約為7∶3。不難看出選擇題是練習題設計的重要題型。
《化學與生活》部分的內容主要是以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偶爾在選擇題部分也會出現,分值不多。這就引導我們在復習《化學與生活》部分時,主要是讓學生進行填空題的練習。對于這部分在試卷中的難度大多以基礎題出現,因此在練習的難度上多以練習基礎題,盡量不進行拓展。
如小高考真題第24題一般為《化學與生活》模塊的內容,分值一般為15分,這個分值對達C難的學生而言也很重要,也是相對來說比較好拿分的部分。《化學與生活》模塊的內容也可能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在試卷的第Ⅰ卷,這部分練習特別要以基礎知識為重點和中心。
三、復習有所“指向”――練習常考知識點
復習往往要求教師的教學有所指向,要求總結常考知識點做到有的放矢。首先我們對2011~2014年五年的真題試卷的選擇題部分(1~23題)進行了分析,不難發現小高考中的常見考點。
表1. 2011―2014年江蘇省學業水平測試(化學必修)試題選擇題考點總結
考試中常見的考點就是復習的重點內容,在復習教學中的練習應緊扣這些知識點展開。如習題的選擇不僅圍繞知識點,而且涉及選項也應該和真題中的內容接近,這樣才能切實地提高復習過程中學生的解題水平。
四、復習有所“計劃”――計劃每一節課的復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