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損傷護理護士長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1 02:23: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顱腦損傷護理護士長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降低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的發生率,為病人提供安全的、有序的優質護理,我科就顱腦損傷患者病情特點、容易出現的護理風險做出了回顧與分析,現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方法
1.1 明確護理風險相關概念及特點 護理風險是醫療領域中因護理行為引起的遭受損失的一種可能性。護理風險是一種職業風險,即從事醫療護理服務職業,具有一定的發生頻率并由該職業者承受的風險,包括經濟風險、技術風險、法律風險、人身安全風險等。護理風險四項具有代表性的特點:難以預測性、難以防范性、與護理行為的伴隨性、后果的嚴重性。
1.2 制定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 識別評估——制定措施——控制落實——評價總結。
1.3 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管理計劃在臨床中的應用
1.3.1 識別評估 護理人員在對臨床工作中對顱腦損傷患者可能存在的風險要有充分認識,明確風險可能發生的因素、可能發生的環節,有預見性的建立護理風險評估表,將“怕出錯”的意識,積極轉變為“哪里可能出錯”,現將顱腦損傷患者易發生的護理風險分為以下四類:控訴事件、意外事件、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護理差錯事故。
1.3.2 制定措施
1.3.2.1 投訴事件及控制措施 (1)控訴事件:顱腦損傷患者大多意外發病,且病情危、重、急、險,入院初期患者及家屬對醫院環境陌生,極度緊張,對醫護人員既充分依賴又持懷疑態度,此時他們大多希望得到全體醫護人員語言及行動上的重視,此時接診護士稍不注意就會引發護患糾紛,招致患者投訴態度不好、病情觀察不到位、護士操作技術欠缺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患溝通制度,要求護士態度和藹,禮貌待人,服務熱情,換位思考,體驗式服務。
在搶救過程中,規定開放靜脈通道、準備供氧吸痰裝置、準備床單位、剃光頭(備皮)、備血、陪送急查頭顱CT等需由哪個班次完成以縮短搶救時間,做到分工明確,團結協作,加強與輔檢科室的溝通與聯系,及時得到患者輔檢結果的反饋并及時告知患者及家屬。
1.3.2.2 意外事件及控制措施 (1)意外事件:顱腦損傷患者有的神志不清,有的神志恍惚,有的躁動不安,陪護人員稍有不慎就會導致患者墜床、跌倒、燙傷或走失,偶爾停水停電也會導致搶救設備如呼吸機、心電監護儀等使用中斷,使用中的中心吸痰器、中心供氧裝置出現故障等。(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健康教育制度,加強陪護人員的知識培訓,要有預見性護理措施,對顱腦損傷導致精神障礙患者家屬給予高危風險預見性告知,做到班班交接,當班人員熟知備用醫療器械備用現狀,保證特殊情況下及時到位。
1.3.2.3 護理人員因素所致的風險及控制措施 (1)護理人員因素所致風險: 護理人員自身法律意識淡薄、人文科學和社會知識缺乏、專業技術水平低下、專科技術護理操作不當、護理記錄不完整、服務觀念和態度滯后,醫護耦合不當是風險發生的潛在危機。(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業務學習制度,加強醫護與耦合,要求護理人員掌握風險管理4要素:同情、交流、能力、表格化,要求年資高的護士、神經外科學科主任準備有關顱腦損傷患者觀察與護理的課件,并在學習中進行討論,以提高護理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提高護士基本素質和識別護理風險的能力,提高醫護溝通效果,增強患者及家屬對護士的信任取得其配合并參與到治療疾病中。
1.3.2.4 護理差錯事故及控制措施 (1)護理差錯事故:執行醫囑給藥不當、執行醫囑錯誤、護理操作不當等給患者造成傷害。(2)控制措施:建立健全護理差錯事故管理制度,護理關鍵環節建立標識牌,將護理差錯扼殺在萌芽狀態。安排有關顱腦損傷患者基礎與專科護理知識講座,以加強年輕護士業務能力及應變能力。
1.3.3 控制落實 在臨床工作中,我科護理質量管理小組成為以護士長為核心的風險管理組織成員,其中護理組長負責護理風險的控制與風險管理措施的落實,護士長肩負彈性排班,合理安排人員,及時行為引導等總監督責任,對風險防患措施的執行情況進行檢查,評估風險措施的有效性,并適時予以糾正。
另外,互患換位思考,相互理解。
1.3.4 評價總結 完善最初建立的顱腦損傷患者護理風險評估,提出整改措施,持續質量改進。
2 體會
醫療護理行為在實施過程中一直都存在各種風險和不測,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冒險行為,我們在進行這項勇敢者的職業的同時,要加強各項知識學習,提高自身素質,提高預見性工作能力,成為一名真正合格的醫務工作者。
參 考 文 獻
篇2
總結舒適護理經驗,提高護理水平。方法:對178例重癥顱腦損傷
(GCS評分≤8分且昏迷>6 h)手術患者分別進行術前、術后舒適護理
,翔實記錄患者的出院及預后結局、并發癥發生情況、心理疏導療效
、生活自理恢復能力情況、護理滿意度、護患糾紛及護理質量。結果
:死亡12例,自動出院4例,162例不同程度好轉或痊愈;口臭發生率
35%,口炎發生率10%,肺部感染發生率12%,褥瘡發生率為0;術前術
后心理疏導使家屬、患者的心理應激得到極大緩解,負面情緒明顯改
善,無一例因悲觀厭世而輕生自殺;在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方面,
63.4%生存患者不同程度恢復生活自理能力;科室整體護理操作更加
規范,合格率達到96%,整體護理滿意度達98.6%,無一例護患糾紛發
生。結論:全方位實行舒適護理可改善患者預后,提高護理滿意率,
同時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
【關鍵詞】 重度顱腦損傷; 術前; 術后; 舒適護理
Comfortable Nursing for 178 Operating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LIU Shu-qing, ZHANG Chun-hua,
LI Shi-yua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
(33):074-076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n
comfortable nursing for the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nd summarize nursing experience.
Method: To keep a detail and accurate records of the
outcomes, the complications, the results of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fe, nursing
satisfaction, nurse-patient dispute, and nursing quality
through comfortable nursing such as emotional adjustment to
the patients and their relatives, positively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s as well as post-operative nursing was
implemented among 178 patients with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whose Glasgow Coma Score (GCS)≤8 and being in a
coma for more than 6 hours. Result: Among 178 cases, most
were recovered in different degrees from the illness except
for 12 dead and 4 automatic discharged. As for complication
, the occurrence of halitosis, stomatitis,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pressure ulcers was 35%, 10%, 12%, and
zero respectively. After psychological counseling,
psychological stress was relieved and negative emotion
improved greatly with no one committed suicide. When
discharged,63.4% of survivers differently recovered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fe. No nurse-patient dispute occurred
for better nursing procedure in holistic nursing
(standardization rate 96%) and higher nursing satisfaction
(98.6%). Conclusion: All-round comfortable nursing would
improve the prognosis of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as
well as nursing satisfaction, service, and quality.
【Key words】 Severe craniocerebral injury; Pre-
operation; Post-operation; Comfortable nursing
First-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Pudong Hospital,
Affiliated Pudong Hospital of 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1399,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33.046
重型顱腦損傷是指格拉斯哥昏迷分級GCS≤8分,且昏迷>6 h的顱
腦損傷[1]。重癥顱腦損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而對重癥顱腦損傷
患者實行舒適護理則是觀察病情變化、減少不必要醫療矛盾和糾紛的
重要保障,更是實行優質的護理、改善護理服務內涵和流程、提高護
理質量的客觀要求。舒適護理是一種整體的、個體化的、創造性的、
有效的護理模式,其目的是使患者無論在生理、心理、社會、靈性上
都達到最愉快的狀態,或縮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2-3]。本文總
結了2011年針對178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舒適護理并體會如下,以
便總結經驗,為將來推行舒適護理奠定基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1日-2011年12月31日上海浦東新區南
匯中心醫院神經外科收治重癥顱腦損傷患者178例(Glasgow coma
scale, GCS評分≤8分且昏迷時間大于6 h),其中男108例,女70例
,患者年齡最小12歲,最大92歲,平均50.6歲。重癥顱腦損傷原因包
括車禍傷148例,墜落傷18例,打擊傷12例。
1.2 舒適護理內容
1.2.1 積極充分的術前準備 首先是保持呼吸道通暢,清除患者口
腔內異物,吸凈分泌物,必要時請麻醉科插管,在吸出插管內異物時
按常規吸痰注意事項,做好相應的護理。其次是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觀察指標主要包括生命體征、意識變化、瞳孔變化、顱內壓變化及肢
體活動等。發病72 h內,每15~30 min觀察并記錄1次瞳孔大小、形狀
、對稱性及對光反射,每2 h進行1次GCS評分。如發生變化應立即通
知醫生,積極做好復查CT和急診手術的各項準備工作。
1.2.2 良好的術后護理 術后顱內壓檢測,正常顱內壓5~15 mm Hg
。根據醫囑常規每小時監測顱內壓,根據顱內壓檢測儀顯示數據,如
有異常及時通知醫生進行適時處理。引流管的護理,保持引流通暢,
無折疊、扭曲、受壓,防止意外拔管;準確記錄引流量,包括引流液
的色、質、量;嚴格遵守導管護理的“十字”原則,即“通暢、固定
、無菌、觀察、記錄”;每天按要求更換引流袋,保持無菌,保證傷
口敷料干燥,無滲血、滲液。加強患者的基礎護理,每日口腔護理2
次、會陰護理2次、深靜脈護理1次、床上擦浴2次,按需進行氣管插
管吸痰護理。重視術后支持護理,包括舒適護理、環境護理。重
度顱腦損傷術后極易發生應激性潰瘍或嘔吐,需禁食24~48 h,期間
需行腸外營養。腸鳴音恢復后開放經口或經鼻流質飲食,進行腸內營
養。如行經鼻鼻飼飲食應注意常規鼻飼護理。
1.2.3 全方位術前術后心理指導 包括術前針對患者家屬、術后針
對清醒及康復患者進行必要的心理疏導、情緒安撫等。根據顱腦外傷
原因所受心理應激不同,結合年齡、職業、文化程度、生活經歷及個
性特征進行心理疏導;術后安全將患者安置回到監護病房后,向清醒
患者及其家屬解釋術中情況及注意事項,消除他們對手術結果的的擔
憂,積極配合術后治療與護理[4],詳細告知與醫護人員配合的重要
性,注意護患溝通技巧[5]。
1.2.4 術后并發癥及康復護理 加強病房環境的定期消毒,患者口
腔護理、褥瘡護理及蘇醒康復階段的語言及肢體功能鍛煉。
1.2.5 出院指導 出院前1周,針對患者精神、心理、用藥、飲食、
康復訓練及門診、院后隨訪等方面進行宣教,包括合理飲食、忌煙酒
、生活要有規律、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囑患者應循序漸進、持之以
恒的做一些運動鍛煉,堅持可靠的康復方法治療,堅持定期復查,為
每位患者準備一份相關的健康教育手冊,留門診電話以便隨時電話隨
訪和咨詢[6]。
1.3 評價標準 評價患者的出院及預后結局、并發癥發生情況、心
理疏導療效、生活自理恢復能力情況及護理滿意度、護患糾紛等。
2 結果
在預后和結局上,死亡12例,自動出院4例,162例不同程度好轉
或痊愈。并發癥方面,口臭發生率35%,口炎發生率10%,肺部感染發
生率12%,褥瘡發生率為0。術前術后心理疏導使家屬、患者的心理應
激得到極大緩解,焦慮、緊張、抑郁、恐懼、擔憂等負面情緒明顯改
善,無一例因悲觀厭世而輕生自殺。在生活自理能力恢復方面,
63.4%生存患者不同程度達到生活自理能力。此外,通過實行舒適護
理,科室整體護理操作更加規范,合格率達到96%,“以人文本”的
護理意識進一步加強,護理更加精心、細心、貼心,使患者及家屬放
心,整體護理滿意度達98.6%,無一例護患糾紛發生。
3 討論
筆者所在科室從2011年開始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行舒適護理工
作。舒適護理不僅針對患者和家屬,內容上也不僅限于環境、、
康復、基礎口腔會陰護理、褥瘡護理,而且包括術前術后的心理以及
院后延伸護理等。
舒適護理實踐中,除上述常規護理措施,筆者體會到兩點不能忽
略。一是如何基于扎實的護理知識和科室特殊性實現對重癥顱腦損傷
病情的解讀和重視,比如,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大都生命垂危,危在旦
夕,其生命體征和腦外傷病情隨時會急轉直下。因此,神經外科護理
人員必須充分認識到,也必須高度重視從入院到出院的每一位重癥顱
腦損傷患者,不僅認識到保持呼吸通暢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搶救的關
鍵[7],而且善于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注意到瞳孔改變是神經外科患
者的重要體征,是診斷腦疝的可靠依據,是反映顱腦損傷程度和病情
變化的重要指標,對于意識障礙的患者來說尤為重要[8-9]。因此,
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必須常規貫徹在患者入院術前、術中及術后一段時
間內,需落實危重患者的床頭交接班并加強巡視、密切觀察,發現病
情變化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二是對高尚護理職業的解讀和如何在
護理服務中全面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以人為本”的精神,說
到底,就是如何保證護理工作的優質、舒適“軟著陸”,提高護理質
量,讓患者及家屬滿意,保證護理工作安全。近些年來,雖然由于種
種原因,醫患矛盾和沖突有增加趨勢,但不能否認,護理仍然是人們
心目中神圣的職業。什么是“全心全意”,筆者認為可歸納為兩點:
一是時間概念上,全面貫徹舒適護理工作,只要患者不出院,就表示
護理工作沒有結束,即使患者出院了,也只是代表院內護理工作暫時
告一段落,舒適護理工作完全可以拓寬延伸到院后;二是內容上,全
面落實“以人為本”的綜合護理。住院期間精心、細節、全面“人性
化”護理,可以做到術前詳細知曉,術中、術后嚴密觀察,指導評估
預后[10]。筆者所在科室不僅把基礎護理貫徹于患者住院的始終,而
且基于“環境-社會-心理-生物-工程”醫學模式,重視患者和家屬的
心理護理,同時認識到有效的病情溝通和心理護理在疾病康復中往往
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尤其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也不例外,同時又有
特殊之處。因為在收治的重癥顱腦外傷患者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上
班、上學或工作的過程中受傷的,往往有意識障礙,甚至在送到醫院
時是無名氏患者,這給第一時間通知患者家屬帶來一定難度;而在聯
系到患者家屬時,家屬的第一反應又是難以接受親人重癥顱腦損傷的
現實。因此,病情危重的緊迫感和救死扶傷的使命感要求醫護人員必
須頂住壓力,克服困難,以便爭分奪秒進行有效醫患溝通,為搶救患
者生命贏得時間。實踐中要求一路人員積極搶救患者,另一路人員與
家屬做有效、良好的病情和預后溝通。此外,在出院之際,患者因對
自身預后情況擔憂,往往也產生異常的心理變化,使患者精神受到很
大程度的刺激,這都需要醫護人員在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和同情心、精
湛的醫療護理技術的前提下,具備有效溝通的能力、技巧以及深厚的
相關社會學、心理學和倫理學知識,處處替患者著想,從心靈深處做
好心理撫育和心理撫愛,從而消除患者及家屬的恐懼、緊張、憂慮、
孤獨、失望、憂傷的心理。只有做好患者和家屬的心理護理,才能與
患者和患者家屬建立和諧融洽的護患關系,使其最大程度理解并積極
配合醫護人員的工作,家屬就會做到心中有數,情緒平穩,有利于護
患之間的進一步溝通和進行下一步護理及治療,也減少護患矛盾和糾
紛的產生[5]。
值得一提的是,在醫療護理工作超負荷情況下,筆者所在科室“
延伸護理,不拘小節”,逐漸成為舒適護理工作中一大亮點和特色,
受到患者及家屬好評。神經外科患者,尤其是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存在
病程長、預后差、醫療費用花費較大而達不到患者家屬期望值的現象
,極易引起家屬的不理解、不滿意而引發糾紛。因此,出院前,在詳
細、周到、全面的病情告知、預后風險告知、心理疏導、日常生活細
節護理和治療基礎上,不拘小節,延伸護理,以充分彰顯全心全意為
患者服務的護理內涵便成為必不可少的優質護理舉措之一。在延伸護
理實踐中,開設走廊顱腦外傷健康教育專欄,為患者家屬提供儲物和
休息的場所,但需保證安全,由家屬自我監督和護士監督;通過定期
召開工休座談會,護士長每日查房,以收集患者的意見,不斷改進服
務;制定和完善出院隨訪制度,將護理服務延伸到出院的患者,讓患
者享受到了全程的優質服務。具體而言,根據不同患者設計制作出院
健康教育手冊,分別發給出院患者,并在卡上注有科室簡介、醫生的
門診時間表以及服務電話,以方便患者出院后復診及咨詢;另外,定
期主動詢問出院患者的康復情況,針對患者的情況分為電話回訪和到
家探望兩種形式。上述護理實踐給筆者的體會是,為患者及家屬提供
全方位的“心貼心”舒適優質護理服務,大大改善醫護人員在患者和
家屬心目中的形象,拉近醫護人員和患者之間距離,提高了護理滿意
度和醫院知名度。
目前已有術中舒適護理方面的護理實踐,并取得較好的效果[11
-12]。本研究中,術中未對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實行舒適護理,這可能
在評價舒適護理效果時不夠全面,但不會影像舒適護理在重癥顱腦損
傷護理實踐中的術前、術后應用和效果。
總之,舒適護理服務是重度顱腦損傷患者治療康復中重要一環。
實行優質舒適護理服務即堅持“以患者為中心”,進一步規范臨床護
理工作,切實加強基礎護理,改善護理服務,提高護理質量,在一定
程度上努力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優質、滿意的護理服務,保證醫護
人員以高度責任心全方位地去醫治患者,從根本上保障了醫療安全,
有效提高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預后,從而有效降低了致殘率和死亡率
,大大減少糾紛發生率,值得總結和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 楊筱媛.優質護理服務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應用[J].內蒙古
中醫藥,2011,32(8):175.
[2] 胡明波,張虹.舒適護理應用于骨科圍手術期患者的護理分析
[J].中外醫學研究,2011,9(31):65-66.
[3] 王紅艷.盧愛琴,翁雪珍,等.顱腦損傷意識障礙患者的舒適護理
[J].基層醫學論壇,2011,15(24):723-724.
[4] 蒲成英.護理干預對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預后的影響[J].醫學信息
,2011,24(4):1471-1472.
[5] 王越霞.護患溝通模式與技巧的探討[J].中外醫學研究,2011,9
(31):66.
[6] 蔡春娥.腦外科患者應用舒適護理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醫藥
,2012,7(11):199-120.
[7] 王寶娥,逄增艷.重癥顱腦損傷患者的護理[J].中國醫療前沿,
20l0,5(23):91.
[8] 邊友梅.顱腦損傷患者手術前后的觀察和護理[J].中國醫學創新
,2012,9(5):67-68.
[9] 倪蘭.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
,2011,9(14):156-158.
[10] 夏濤,鄧美燕.整體護理在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中的運用[J].中外
醫學研究,2011,9(35):87-88.
[11] 劉興興,盛莉.舒適護理干預在手術室工作中的應用效果[J].中
國醫學創新,2012,9(19):55-56.
[12] 房靜.舒適護理在手術室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創新,2012
篇3
【關鍵詞】 神經外科;臨床護理帶教;師生關系;溝通技巧;臨床思維能力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13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288-02
對于一名護理學生而言,護理臨床實習是其學業必修的課程,是其踏上工作崗位前重要的學習階段,而護生進入神經外科實習,可以更加形象的了解神經外科各種疾病,如顱腦外傷、顱內腫瘤、腦積水、脊髓腫瘤、腦出血、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環枕畸形[1],并將其所學理論應用于臨床護理過程中,例如基礎護理、循證護理、整體護理、臨床路徑護理等。
1 樹立以人為本的理念,培養護生的職業道德
在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要改變以往的教學模式,采取先進的教學理念,樹立“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處處以護生著想。護生剛進入醫院這一個陌生的環境,一切不熟悉,為加速他們融進醫院的工作生活,帶教需要摸清護生的心理特征,與其平心交流,將其護理的理念、方法傳授于護生,讓其充分理解,同時消除其疑慮、恐慌的情緒,感受帶教的親切感。在護生熟悉各種護理操作之后,帶教有意識的要求護生獨立與各科室及護士、醫生、患者交流,讓其明白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2]。帶教需要從正面引導為主,消除緊張心理,樹立自信,這樣護生才能夠盡快進入護士的角色。現在的護生基本上90后,他們個性極強,對此,帶教需要尊重他們的合理意見,對于其不合理意見,應當善于觀察他們情緒上的變化,循循引導,讓其充分接受。
職業道德是每一行業長期從業人員必須遵守的規范,對于臨床護理而言,其最高職業道德就是“救死扶傷”,換句話來說,就是“以病人為中心”[3]。對此,帶教應當以身作則,在教學過程中,將職業道德溶于其中,正確引導學生遵守各種職業道德,耐心幫助患者,用一個關愛的心對待每一位患者,不僅自己感受帶教教師的愛,也讓這種愛傳遞于患者,這種實踐才能夠真正讓護生明白護理的職業道德的精髓。
2 溝通的注意事項
護生與帶教的溝通有其需要注意的事項,而微笑是最能夠拉近帶教的距離。對此,帶教在給護生講課或傳授護理技巧時,普通話要標準,吐字要清晰,語氣要適中,這樣護生才能夠明白帶教講話的意思,才會對帶教老師產生親切感。帶教在與護生溝通之前,需要充分了解護生的家庭背景、心理情緒波動規律及教育背景,這樣才會得到比較好的溝通效果。帶教要采取互動的教與學,把握最有效的溝通時機,依據不同的地點、患者及所需遇到的實際情緒,充分結合課本上的理論知識,對護生教學,如對于一名顱腦外傷的患者,應當加強其意識狀態和生命體征的監測,這時帶教要認真為護生講解期間變化及實際含義,在通過適當的提問、示范等教學模式,提高護生對護理工作的熱情。[4]在此基礎上,帶教還需要具備一定程度的教學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將其傳授于學生,這樣不僅為護生解決生活上的一些問題,還能夠培養和諧的師生感情,這樣護生就能夠感受到被尊重、接納的感覺,當護生充分感受到帶教教師的真情、信任之時,就能夠發自內心信賴、愛戴帶教教師。
3 帶教中及時掌握護生心理動態
由于神經外科危重病人多,其中顱腦損傷急診患者最多,來院時病情兇險,即要予以分秒必爭的搶救,大約占到整個顱腦損傷的一半。對于這種情形,護生剛接觸時大多束手無策,無從應對,帶教老師應當站在她們的角度考慮,多鼓勵,少批評。帶教教師應當帶著護生完整看完一個病例的急救過程,要求護生將其所見、所想都說出來,帶教教師在對其總結、歸納對于顱腦損傷急診的要點及特征。[5]護生在完整參與一次顱腦損傷搶救過程之后,帶教教師的面對重癥患者的鎮定自若的神態、熟練而忙碌的搶救步驟、醫護之間的緊密配合等,這都將會給護生留下難以忘記的印象,這種環節就可以讓護生在鍛煉中得到升華。
針對這種參與實踐,總結護生的臨床表現,對于表現優秀的護生,讓其多參與臨床救護中。一般情形下,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早期一般會出現消化道出血、意識障礙及呼吸衰竭等各種并發癥,對于一部分患者而言,醫生應當對其實施開顱血腫清除引流,這需要一個細致、規范的護理,在這一過程,帶教教師需要演示每一個護理環節,并對護生的學習進行考核。在護理實習過程中,護生避免不了會出現失敗的案例,這不僅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的傷痛,也會給護生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對此,此時的帶教教師需要為護生排憂解難,及時疏導護生疑慮、緊張的情緒,讓其正確面對失敗,學會在失敗中找回自信,堅信一個成功的護士是不怕一次簡單的失敗,需要總結自己的失誤之處,這樣才能夠在實習環節中大徹大悟。對于學生出現的心理問題,帶教教師要親切與護生交談,及時了解他們的心理問題及所需,讓這些護生真正感到被尊重與接收的感覺,帶教教師也應當在工作中善于與護生交流,深入掌握護生的真實想法,正確處理護生的心理問題,并對其指導,盡最大的限度滿足護生的合理需要。
4 巧妙運用溝通技巧
帶教老師與護生要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對此,需要合理應用溝通技巧,提升帶教教師與護生的關系。首先,帶教教師需要以一種溫和的態度、微笑的面容及風趣的解說等有效方式,與護生進行溝通,這樣就能夠營造一種和諧、親密無間的交流空間,在增強說話的親和力之后,雙方都會處在一個愉悅的心境。[6]在平時閑暇時間,帶教教師可以主動與護生分享一些生活樂趣及實踐中的笑料,這樣就能夠徹底消除護生的緊張、恐懼的情緒。帶教教師還可以帶動一些臨床護士與護生交流,由于年齡上沒有代溝,他們的交流更主動、更有效果,對此,筆者建議每一個帶教教師都應當有一個年齡與護生相仿的護士在一起,有其輔助指導護生的臨床實踐,這樣有助于護生更加融進學習、實踐中。
神經外科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與護生溝通技巧是推動護生與帶教教師良好關系的起點,透過有效地護理帶教,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護患關系,對此,帶教教師應當充分結合神經外科臨床護理的特點,在帶教過程中,總結其臨床經驗,借此提高帶教的質量,為社會、為國家、為醫院培養和訓練一批批高素質、業務專的神經外科護理人才。
參考文獻
[1] 何金鳳,李春玉,譚偉,等.護生臨床帶教中排班干預的做法與體會[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學卷,2009,12(04):156-157.
[2] 程利,劉義蘭.臨床實習護理專業學生感知帶教教師關懷行為現狀調查[J].醫學與社會,2011,11(01):193-194.
[3] 李國英.護理實習帶教存在的問題分析與對策[A].全國內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全國心臟內、外科護理學術交流暨專題講座會議論文匯編[C].2008:233-234.
[4] 王建婷,謝莉.循證護理在神經外科新護士臨床帶教中的應用[A].中華醫學會神經外科學分會第九次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10:169-171.
篇4
【關鍵詞】 住院精神病患者;跌傷原因;護理體會
【中圖分類號】R 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2-0142-01
隨著社會壓力、 性格缺陷 、遺傳等因素, 精神病發病率不斷增高。而隨著醫療保障系統的不斷普及和完善 ,住院精神病患者逐年增多 ,各種醫療風險也增大 。特別是跌傷,目前成了住院精神病患者一個較大的危險因素。因此找出跌傷原因,探討有效的護理方法就尤為重要。本文針對筆者所在醫院的實際情況,分析了跌傷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法。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共19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4例。年齡45―74歲,平均65歲。跌傷結果:股骨頸骨折4例,蛛網膜下腔出血1例,硬膜外血腫3例,口腔黏膜損傷2例,四肢軟組織輕微傷9例。
1.2 臨床結果:19例患者經過轉院或在本院治療和有效護理后,跌傷造成的損害目前均已康復,目前仍在我院住院治療精神病
2 原因分析:
2.1 精神病患者長期服用抗精神病藥物,行動靈活性差。
2.2 精神病患者住院時間長,封閉式環境,雖然有戶外活動時間但接受日照時間短,缺鈣,易致骨質疏松。
2.3 年齡大,體質弱,長期住院,體育鍛煉少,營養相對欠佳等易致機體素質差。
2.4 地面硬,防滑設施欠佳
2.5 基礎護理不到位,環境衛生清掃時未保持地面干燥防滑。
2.6 臨床護士責任心欠佳,對重點病人監管不力,督促不到位。
2.7 跌傷多發生在一名護士上班的高危時段,護士編制不夠。
3 護理體會
3.1 嚴密觀察病情,患者跌傷后立即通知值班醫生,積極查看傷情,監測生命體征,觀察瞳孔、 意識等變化,瞳孔是觀察顱內變化的重要窗口。通知科主任、 護士長并上報醫務科 、護理部。
3.2 積極治療;經過觀察,因我院是精神??漆t院,若疑有顱腦損傷或骨折的立即轉至市級綜合醫院,經檢查后住院治療。其他損傷均在本院對癥治療,并密切監測病情發展變化。
3.3 精心細致護理
3.3.1 專人看護。
3.3.2 加強基礎合理:避免臥床造成褥瘡,定時翻身,協助下床活動,保持皮膚清潔,床單元整潔干燥,防止其他其他躁狂病人的再次傷害。
3.3.3 加強工娛療活動:康復后多帶病人戶外活動,室內外加強體育鍛煉,如打乒乓、做操、使用健身器材。
3.3.4 加強心理護理和健康教育,多給患者講解防跌傷的方法。
3.3.5 加強藥物副反應的觀察,若有流延、震顫、 行動遲緩等藥物副反應,及時向管床醫生反映,調整用藥。
3.3.6 加強飲食護理;給予營養可口的飯菜食入,增強身體素質,增加鈣質的攝入。
篇5
呼吸機輔助通氣是目前臨床上幫助重癥患者維持呼吸通暢的重要手段,對挽救和延長患者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行呼吸機輔助通氣治療過程中如果不能為患者提供良好的護理干預,也極易導致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和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從而影響治療效果,不利于患者預后,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為了找到有效的預防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護理方法,本文對循證護理在機械通氣患者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預防中的應用價值進行了研究,現將研究情況整理報道如下:
1 基線資料與研究方法
1.1 基線資料 將82例接受機械通氣治療的患者納入本次實驗,實驗對象入院時間均為2017年9月至2018年9月,根據病歷單雙號分為常規組41例(接受常規護理)和循證組41例(接受循證護理),兩組男女比例分別為23:18、24:17,年齡均值分別為(48.54±4.71)歲、(48.44±4.65)歲,心腦血管疾病、肺癌手術、顱腦損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及其他疾病各比例分別為11:3:7:15:5、11:4:6:15:5。組間患者的各項基本信息差異經比較顯示P>0.05,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常規組41例接受常規護理,包括正確連接呼吸機,嚴密觀察患者通氣情況、生命體征情況,及時為患者清除口腔、鼻腔、氣道分泌物,做好口腔、皮膚、尿路護理,防止患者誤吸,以及做好營養支持工作等;循證組41例接受循證護理,即由護士長組織科室護理人員共同查詢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相關文獻,并討論和分析易引起患者發生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危險因素,最終得出環境污染、呼吸裝置細菌污染、人工氣道護理不當以及患者不當等都是導致患者發生肺部感染的重要因素,然后根據總結所得相關危險因素制定1份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并指導護理人員根據該護理方案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避免交叉感染 每一項護理措施實施前都要嚴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清洗和消毒雙手,按規定戴好手套、口罩,嚴格將無菌區和污染區分隔開來,并且規范使用一次性醫療用品,相關物品要做到單人單用并且定期更換,同時每日要用消毒液擦拭病房內物品,必要時消毒空氣,并控制好病房內人流量;(2)強化口咽部護理 根據患者口腔酸堿度每日選擇合適的口腔護理液對口腔進行清潔;(3)強化呼吸道護理 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對患者進行拍背,及時濕化患者氣道以幫助患者排出痰液,必要時還可對患者實施吸痰操作,另外盡量使患者采取半臥位,床頭抬高30-45度左右;(4)保證營養充足 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飲食方案,保證患者營養充足以提高其抵抗力,對于昏迷患者則可根據患者情況給予腸內營養支持;(5)呼吸裝置護理 濕化氣道時應根據患者情況設置適當的濕化程度和溫度,要保證呼吸氣囊充盈,并及時更換污染的呼吸外管路。
1.3 統計指標 統計并比較兩組機械通氣時間和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
1.4 數據處理 計量和計數數據分別用()和百分比表示,組間差異利用SPSS 18.0軟件分別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當P
2 結果
循證組機械通氣時間(5.10±1.11)d短于常規組的(8.87±2.14)d,(t=10.013,P=0.000);循證組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發生率4.88%(2例)低于常規組的17.07%(7例),(x2=7.604,P=0.006)。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呼吸機在臨床應用頻率的不斷增加,因機械通氣而導致的肺部感染的發生率也在不斷增加,盡管呼吸機的應用挽救和延長了眾多呼吸科重癥患者的生命,然而與之相關的肺部感染的發生也嚴重影響了患者的預后,因此通過良好的護理干預措施來避免呼吸機相關性肺部感染的發生尤為關鍵[2]。
篇6
關鍵詞: 機械通氣 護理管理
隨著急救醫學的迅速發展,機械通氣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機械通氣中的科學管理是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護士長作為管理者應重點掌握以下幾方面的護理與管理工作,總結分析如下。
1 臨床資料
總結2005年10月~2008年5月78例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其中氣管插管35例,氣管切開53例,包括氣管插管后改行氣管切開10例。
2 術前準備
2.1 環境管理 病室內應光線充足、安靜,經過有效的空氣消毒,室內濕度要求18 ℃~22 ℃,相對濕度60%~70%。床邊備有搶救包、氣管切開包、氧氣、監護儀、呼吸機、吸痰器、鹽水、皮膚消毒用品、無菌手套、紗布、搶救車及急救藥品等。
2.2 病人準備 按常規和醫囑做術前準備工作。對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在術前2~3 min進行簡要的講解,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和必要性,讓病人了解建立人工氣道的基本知識,幫助病人建立一個清晰、能實現的目的體系,讓病人樹立高度的信念,避免有害意念和防止意外拔管。
2.3 醫務人員培訓 醫務人員嚴格掌握氣管切開的適應證,操作步驟,掌握各種搶救設備的使用方法,各參考正常值及臨床意義,故障的排查及各種應急處理工作,嚴格無菌操作,選派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護士做責任護士。及時掌握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督促檢查護理目標的實現情況,不斷調整護理計劃,準確記錄生命體征變化,保證各項治療護理工作的安全有效進行。
3 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3.1 一般護理 設專人護理,保持室內溫度、濕度的相對恒定,室內定期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用500 mg/L“84”消毒液拖地,每4 h一次。嚴格控制探視制度,醫務人員應加強無菌觀念,操作前后洗手,進入病室內應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更換拖鞋,以減少感染機會。
3.2 密切觀察呼吸情況 如發現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低于90%時,應立即檢查氣管及呼吸道有無梗阻、有無套管自氣管脫出或壓迫氣管,注意創緣及套管內有無出血,如有出血情況應警惕窒息,必須立即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 3.3 切口處理 切口常規換藥,2次/d。遇有污染應隨時更換。套管固定帶系牢,松緊度以能容一指為度,注意觀察系帶松緊度并及時調整防止脫管。觀察有無感染和皮下氣腫發生,發現異常及時做細菌培養。
3.4 氣管內套管的護理 保持內套管通暢是術后護理關鍵,套管口覆蓋1~2層無菌濕紗布,紗布干后要及時更換。內套管也是細菌寄生的重要部位,每天取出清洗、消毒2次,痰多時每4~6 h清洗消毒一次[1]。我們采用煮沸消毒法。吸痰后將內套管取出煮沸15 min,徹底清洗后再煮沸15 min即可。
4 呼吸道管理
正常人上呼吸道有濾過、調節濕度及混合空氣作用,機械通氣期間人工氣管的建立使吸入氣體繞過上呼吸道,因此必須濕化氣道。
4.1 氣道濕化 我們采用持續濕化法:將濕化液以靜脈輸液的方法排氣后,剪掉針頭將頭皮針軟管插入氣管導管內5 cm,以0.2~0.4 ml/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應在200~250 ml/d[2]。濕化液一般選用生理鹽水250 ml+慶大霉素16萬u+α-糜蛋白酶4 000 u。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鹽水100 ml+沐舒坦30 mg+慶大霉素8萬u。持續滴入濕化液更接近氣道的生理濕化狀態,并且滴入速度緩慢均勻(<10 ml/h),對氣管刺激性小,減少了刺激性咳嗽,患者感覺舒服,呼吸道感染也明顯減少。
4.2 清除呼吸道分泌物 危重患者不能有效及時排痰,護理人員應定時翻身、胸部叩擊,適時有效吸痰。
4.2.1 吸痰指征 包括以下指征:(1)床旁聽到痰鳴音;(2)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癥;(3)氣管壓力增加有警報;(4)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有以上情況之一者應立即吸痰。
4.2.2 吸痰方法 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前后各給予高濃度吸氧2 min,以提高氧儲備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氣管內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把細菌帶入氣管內。吸痰時插入動作要輕柔、迅速,嚴禁導管在氣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宜超過15 s,連續吸痰最多不超過3次,以免引起劇烈嗆咳加重病情。
5 小結
在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管理中,除術前準備、醫護人員培訓外。合理有效的氣道濕化、準確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證氧療有效進行的有力措施,氣道濕化以持續氣道濕化效果好,供給患者的空氣和氧氣必須加溫加濕,護士要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方法[2]。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及時準確記錄,加強消毒隔離管理,及時判斷各種意外的發生。加強心理護理,爭取早日拔管、促進康復。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 急診;危重患者;風險管理;護理管理
[中圖分類號] R197.32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3)19-0109-03
急診科由于患者病情危重、復雜且變化快、搶救幾率高, 護理量大且存在許多護理風險因素,同時患者較高的死亡率導致風險后果嚴重等特性,因此屬于高風險科室。而提供優質服務, 及時發現和有效處理護理過程中的差錯及缺陷,提高急救水平,減少護理糾紛,不斷提高護理質量顯得尤為重要。風險管理作為一種臨床護理醫學的管理模式[1],通過明確各類風險事件以及評價后制訂護理策略,可以減少風險事件的發生,進而提高臨床的安全性和經濟性[2]。為此,我們對90例急診危重患者實施了風險管理護理干預策略后臨床護理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組180例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急診科收治的危重患者。 將患者按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90例。干預組男 48例,女 42例,年齡21~86歲,平均(43.2±3.6)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0例,重癥顱腦損傷23例,腦梗死10例,腦出血9例,嚴重骨折創傷20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8例。對照組男 48例,女 42例,年齡20~85歲,平均(42.9±3.4)歲,其中急性心肌梗死23例,重癥顱腦損傷21例,腦梗死9例,腦出血7例,嚴重骨折創傷24例,慢性阻塞性肺氣腫6例。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疾病類型等經統計學處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對照組患者予以傳統護理方法常規護理;干預組由經過專門護理風險管理知識培訓的3名護士(病房護士長、責任護士及專職護士各1名)組成風險管理護理組,按照掌握的護理風險危險因素設計護理干預計劃對患者實施有效的風險管理模式。具體如下:①急診危重患者護理風險的識別及評估 風險管理護理組組員經過篩選和統計平時積累的臨床資料、明確各個環節的風險所在,在對護理風險發生基本情況的整理、研究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經驗設計急診科重癥患者急診護理流程圖,通過既往風險事件的全面回顧分析并公布情況,同時針對風險事件的發生概率進行定量并按風險大小排序進而決定采取措施的優先順序[3]。②風險預防 通過持續的專業教育培訓及護理風險監控是前瞻性控制預防的主要措施。具體措施如下:a針對本科室既往工作中出現的風險事件,制定急診護理臨床指引,區分普通急診區、搶救區及重癥區,就診先后順序和診療區域按患者的病情需求進行安排,危重患者先救治后掛號,完善急診搶救護理流程,做到分診及時準確、重點突出。b結合急診的工作特點,統一標準化的急救流程諸如“綠色通道”服務流程、常見危重疾病的搶救流程以及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等;健全危重患者轉運、重癥患者轉科交班及護理風險警示報告等相應的規章制度[4],重新修訂護士各班工作職責,突出危重患者的病情及生命體征變化、搶救措施、用藥等記錄,采用表格形式規范危重、搶救患者的護理文件書寫。緊緊圍繞基礎質量、環節質量、終末質量3個環節進行不定期質量檢查,同時收集患者意見,及時發現不安全隱患。c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由高年資護士對缺乏工作經驗的新畢業護士進行短期的臨床業務和安全知識規范化培訓,進一步規范急診護理工作;組織學習《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相關法律、法規,分析典型案例從中吸取教訓;科內專設急診危重患者處理知識及護理技巧講座,每月進行理論、技能及應急能力的隨機抽查考核。同時,激勵護士進行自我修養和知識水平的提高,提高責任心,鼓勵護士細致、耐心地對患者進行服務,并通過對患者的滿意度調查進行護理服務態度的考核,減少主觀因素造成的護理風險。d定時檢查和保養儀器設備并由專人管理以減少送檢、轉運過程中的風險,如出現質量問題需及時分析原因并上報設備科。③護理風險的處理 發生風險時要具有化解風險的能力,常規完善危重患者登記、記錄及院內交接記錄單等[5]。在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質量的同時, 培養高年資護士掌握溝通技巧、化解風險的能力。加強與患者及其家屬的有效溝通,認真履行告知義務,科學地解釋病情, 完善簽字手續,及時告知可能發生的危險,使護患雙方共同承擔生命和健康的風險。一旦發生要勇于承擔并及時通知醫院總值班處理有關事宜。
1.3臨床觀察指標
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在護理干預后①護理差錯、缺陷情況;②急診停留時間、搶救成功及并發癥發生情況;③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患者護理滿意度。其中護理差錯、缺陷情況由我院護理質量控制中心制定的“急診科護理工作考核標準”進行評估;護理滿意度由我院結合我科室實際情況制訂滿意度調查表,其具體內容包括:入科是否向患者宣教;對患者健康指導是否到位;護士是否在輸液過程中經常巡視;對護士的各項技術操作是否滿意;對護士的語言、態度及形象是否滿意等。調查結果分為非常滿意、較滿意、一般、不滿意、很差五個等級,其中滿意率為非常滿意率+較滿意率;由護理部統一發放對患者進行護士工作滿意度調查,量表信度系數為0.97。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數據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結果
經過對患者實施風險管理干預策略后,患者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患者急診停留時間、患者搶救成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 0.05),見表1。
3討論
醫療風險管理是指醫院通過對醫療風險的分析,明確各類風險事件后制訂相關防范措施進行預防,盡可能地減少醫療風險的發生[6]。因此將風險管理運用于護理工作中可以規范護理程序,提高臨床的安全性, 同時還可以通過改善護患關系提高護理質量[7]。急診科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復雜且變化快、搶救幾率高, 護理量大且風險比較常見。因此對急診危重患者實施風險管理護理可以盡量規避風險事件的發生,進而提高臨床的安全性和經濟性[8]。
風險管理護理的主要目標是前瞻性控制預防風險,經過設計專門風險事件調查表,篩選和統計平時積累的臨床資料[9],明確各類風險事件的易發部位、環節與人員等護理風險的評估,結合各個環節潛在的風險及自身臨床經驗設計繪制護理流程圖,可以對護理風險做到防患于未然[10]。研究發現護理人員的主觀因素可以造成護理不當事件的發生,如漏查、遲查,文字記錄潦草造成誤讀,對家屬的教育不全面等。因此對急診??谱o士進行針對性地培訓、提高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其在臨床護理操作上的風險意識、應變能力以及護理安全系數,使其盡早盡快地識別風險、評估風險,努力使急診護理風險人為因素降到最低程度[11]。增加護士的法律風險意識、證據意識及自我防范意識,同時加大護理病歷法律地位的宣傳力度,從法律的角度規范護理記錄的書寫,樹立醫療糾紛重在防范的意識;同時護理觀察要貫穿于護理工作的每個環節, 養成隨時觀察、隨時記錄的習慣,記錄要真實可靠、準確及時、規范清楚、層次分明等,在此基礎上加強醫護溝通以達到醫護記錄的一致,危重患者搶救后補寫搶救記錄,對病情變化及時間的描述要醫護記錄一致, 避免缺項、漏記等錯誤以確保護理質量。加強護理記錄書寫的質量監控可以培養護士實事求是的工作作風,實施崗位責任制, 職責明確到人,規范個人自查,同時科室質控員也要嚴格把關,發現問題及時糾正并告知責任人,最大限度地控制不安全因素和隱患,盡量規避風險事件。
通過對急診患者應用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并與傳統護理對比發現,急診重癥患者護理差錯及護理缺陷發生率、患者急診停留時間、患者搶救成功率以及并發癥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 0.05),同樣患者住院時間、住院費用及患者滿意度也較常規護理顯示出優勢(P < 0.05)。為此我們體會到,護理人員在對急診重癥患者的護理風險事件進行前瞻性預防控制、加強護理過程中的風險管理、發生風險正確處理可以明顯提高急診危重患者的護理質量。
綜上,急診科作為醫院的窗口單位承擔了大量風險,對急診危重患者應用風險管理策略干預可使我們從被動抵御風險轉為主動化解風險,提高臨床護理質量,減少臨床護理風險事件的發生率,同時患者的滿意度也得到提高,因此該護理方法是改善急診危重患者臨床效果較為理想的措施之一,值得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Aufseeser Weiss MR,Ondeck DA. Medication use risk management :Hospital meets home care[J]. Journal of Nursing Care Quality,2001,15(2):50-57.
[2] 李亞潔,張立穎,李瑛,等. 風險管理在護理管理中的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2):918-920.
[3] 任巧花,趙承芳. 護理風險管理機制的運行[J]. 護理研究,2011,25(1):165-166.
[4] 吳敏. 急診護理風險管理的研究進展[J]. 全科護理,2009,7(11C):3097-3098.
[5] 席淑華,王雅芳,周立,等. 對急診護理操作實施風險管理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2):120-122.
[6] 程紅群,陳國良,蔡忠軍,等. 醫療風險管理的探討[J]. 醫院管理雜志,2003,10(1):94-95.
[7] 萬淑芳,萬曉芳. 護理風險管理在基層醫院心血管內科的實踐應用[J]. 中外醫學研究,2011,9(32):89-90.
[8] 陳遼平. 香港醫院的醫療風險管理[J]. 醫院管理雜志,2000,7(4):313-315.
[9] 陸彩萍,劉秋鳴,黃淇敏. 風險管理在護理安全工作中的實施及效果[J]. 護理管理雜志,2006,6(3):49-50.
[10] Encinares M,Mcaster JJ,Mamee J. Risk assessment of forensic patients:Nurses role[J]. J Psychosoc Nurs Ment Health Serv,2005,43(3):30-36.
篇8
[關鍵詞] PDCA循環法;多重耐藥菌感染;處置能力
[中圖分類號] R197.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6(b)-0179-03
多重耐藥菌的感染具有復雜與難治的特性,非常容易引發院內感染大爆發,因此成為了當前的重要研究課題[1-3]。作為一種具有質量改進功能的先進管理模式,PDCA法包括了持續改進、不斷學習等4個循環步驟,具體為:①計劃;②執行;③檢查;④處理[4]。為了探討如何加強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預防及控制,筆者于2014年3月始對16例多重耐藥菌患者采取了PDCA體系管理監控,經3個月一輪的實踐,取得了十分明顯的效果,并與同期未行PDCA管理的16例患者作比較,差異顯著。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擇本院2014年3~7月收治的32例多重耐藥菌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16~83歲,平均(68.5±2.2)歲。臨床診斷情況:外科手術部位感染9例,壓瘡感染7例,泌尿系感染13例,重型顱腦損傷并肺部感染3例;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4株,多重耐藥銅綠假單胞菌5株,產超廣譜β-內酰胺酶細菌23株。本次研究中,共有16名護理人員負責患者的管理監控,均為女性,年齡18~45歲,平均(28.19±5.38)歲。
1.2 方法
32例患者行PDCA循環法監控,每一輪的周期為3個月,實施PDCA監控,重點來改進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的缺陷以及針對感染處理能力的缺失,經過一輪3個月的周期后,統計PDCA監控前后對感染知識掌握能力以及處置能力,同時進行統計學分析。具體步驟如下:
1.2.1 制訂計劃
制訂100分滿分問卷,整理出6個方面的內容來考察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具體包括:①開展耐藥菌目標監測計20分;②預防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措施計20分;③處置多重耐藥菌感染流程及方案計20分;④閱讀細菌培養藥敏報告能力20分;⑤耐藥菌高危者的預警能力20分;⑥對醫院感染傳播風險最大的部位標本發現能力10分。另需要設計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患者的護理分析表,滿分為100分,共10項,每項10分,包括:①對多重耐藥菌感染者及相關情況登記的完整性;②患者一覽表確認;③病歷牌標識的確認;④病房門口標識及床邊標識確認;⑤安置患者符合規定;⑥在患者床邊備好醫用品;⑦消毒劑與黃色垃圾袋需確認;⑧家屬及患者的防護措施及知識宣教要做好;⑨落實環境物表面的消毒工作;⑩落實與患者接觸的手衛生情況。
1.2.2 執行階段
1.2.2.1影響因素 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知識及處理能力欠缺;對相關知識的考核欠缺;病例的研究及實踐機會少,培訓機會少;耐藥風險意識不夠,缺少求知欲,習慣依賴護士長處理,對理論知識掌握不夠。
1.2.2.2 做好針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理措施 多舉辦講座及培訓,積極參加研討會,落實高危者的預警報告并積極落實審查護理質量的制度,組織理論考核,制訂多重耐藥菌處置流程,評估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知識的考核分數應不低于85分,預防及護理考核分數應不低于95分。
1.2.2.3 開辦多重耐藥菌感染專題知識培訓 培訓包括當前形勢、所處背景、機制、院內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監測相關內容、控制及預防知識、耐藥情況的掌握、閱讀藥敏報告能力、正確選用抗菌藥原則等。此外進行積極討論,從多重耐藥菌到院內感染直到預警等,從而加強護士工作中的風險意識并注意護士長要落實好高危者的預警報告相關計劃,半個月對患者行一次梳理,若發現高危人群,必須及時在工作一覽表上做記錄,并向科室通報,采集標本,提前做好隔離或給予干預等。
1.2.3 檢查階段
在相關知識培訓后的1周可以進行理論考試,護士長要每2周進行一次質量檢查,檢查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應用統計學軟件對已經錄入電腦中的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監控護理中的缺陷,積極改進,在本輪的PDCA結束后要將改進結果不清晰的地方以及發生率較高的相關缺陷統計好并做好記錄,統一進入到下一輪中,并給予重點的管理和監控。
1.2.4 處理階段
以計劃方案為依據,對監測資料及時給予反饋,科室對于重點部門要加強監測與管理,便于及時了解耐藥情況,同時還需對監測方法進行完善,總結考核中存在的問題,并給予評價,盡早整改。
1.3 觀察指標
比較管理前后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并分析患者滿意度,以問卷調查的方式評估患者滿意度,調查內容包括管理內容的全面性、管理效果等,共有10個調查項目,每個項目10分,總分100分,滿意:≥80分;較滿意:60~79分;不滿意:≤59分。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5.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PDCA監控管理前后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相關知識掌握缺陷率的比較
在PDCA的監控中發現,管理前后,對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的基本措施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監測項目、處置流程、閱讀報告能力、預警能力、來自什么部位標本院感傳播風險最大等內容均存在一定缺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PDCA監控前后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知識掌握缺陷率的
比較(%)
2.2 監控前后護士處置能力質量評分的比較
經過一輪的PDCA監控管理,比較護士管理前后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結果顯示,管理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監控前后護士處置能力質量評分的比較(分,x±s)
2.3 患者滿意度情況統計
經研究發現,在32例患者中,對PDCA循環法感到滿意的患者23例,較滿意患者8例,不滿意患者1例,總滿意度為96.88%。
3 討論
使用PDCA循環法來監控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主要流程為通過監控來找出存在的問題,并依據問題來分析產生的原因,從而制訂下一步目標,制訂改正措施并積極予以實施,最后再監控評定所設置的計劃以及采取的措施是否達到了所預期的效果[5-6]。通過監控,護士會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知識有了更一步的掌握,重新認識院內感染的重要,并明白感染的控制重在預防,并將這種認識落實到工作當中,對未達到預期效果的問題,可進入到下一輪的循環當中,對成功的經驗以及失敗的教訓做一個系統的總結[7-8]。除此之外,還可以將失敗的教訓以及遇到的新問題納入到下一輪的循環當中,從而不斷改進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9]。在處置過程中一定要建立標準化的流程,包括登記、通知、執行、核查,每一步驟都要做到細致化[10]。在登記這一環節,要詳細做好記錄,按照要求登記多重耐藥菌登記本,通知的下達也要經責任護士到值班醫生再到科主任,在執行中,要對患者情況有所掌握,需要單間隔離的要做好隔離,并依據患者所需來準備相關醫療器械,包括消毒液等,并耐心告知患者以及家屬床邊隔離的重要性,最后要做好環境消毒等[11-13]。
通過PDCA循環,我們可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來進行改進,不斷地將這種模式延續下去。在本文中,對多重耐藥菌感染預防知識的掌握,管理前后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其他知識的掌握尚存在缺陷,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因此就需要將這些項目做統計學分析,發生率最高的缺陷就需要進入到下一輪的PDCA循環當中,做重點監控,而本輪PDCA結束。3個月一輪的PDCA監控后,本科室的護士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能力有一定提高,這與管理內容有直接關系,已經將事后把關轉為事前預防,并轉變了護士將責任推給護士長的這種錯誤理念,將只關注管理結果逐漸轉移到管理因素及過程中來,對多重耐藥菌感染,本科室護士已經有了一定了解,并對原因進行了分析和改進,有效地提高了處置能力,加強了對護士培訓和管理,使其更加積極認識到處置多重耐藥菌感染的重要性,加強了標準化流程的建立。
綜上所述,PDCA循環法在多重耐藥菌感染監控中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可以改進護士的處置能力,并可分析相關缺陷問題,同時可進入下一輪的循環當中,不斷總結,不斷改進,提高護理質量以及對多重耐藥菌感染的處置水平,有推廣應用意義。
[參考文獻]
[1] 李海蘭,孫樹梅,王茵茵,等.臨床多重耐藥菌監測與管理流程的建立[J].中華護理雜志,2012,47(6):543-545.
[2] 李海蘭,汪能平,張亞莉,等.疑似醫院感染暴發的控制與預防[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4):5247-5249.
[3] 肖永紅,沈萍,魏澤慶,等.Mohnarin 2010年度全國細菌耐藥監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3):4896-4902.
[4] 胡偉標,何麗娜,任潔.戴明循環在提高醫療設備質量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2,20(6):594-596.
[5] 李六億,賈會學,賈建俠,等.綜合醫院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效果的研究[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1,21(20):4306-4308.
[6] 葉衛東.基層醫院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1):146-147.
[7] 肖秀麗.PDCA 循環圈在醫院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11):58.
[8] 陳宏.多重耐藥菌感染特點分析[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23(5):123-124.
[9] 鄧淑紅,程淑華,萬麗霞.PDCA循環法在控制ICU有創呼吸機使用患者多重耐藥菌中的應用效果[J].中國當代醫藥,2014,21(32):155-157.
[10] 華秀鳳,許金美,鄔亞紅,等.PDCA循環法在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中的應用[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12):1347-1349.
[11] 程淑華,鄧淑紅,朱麗琴,等.PDCA循環在NICU有創呼吸機使用患者中控制多重耐藥菌效果觀察[J].江西醫藥,2014,49(6):559-561.
[12] 杜春艷,王S,屈利娟,等.PDCA循環管理法在ICU多重耐藥菌感染管理中應用[J].青島大學醫學院學報,2014,50(6):555-556,558.
- 上一篇:電子商務信息化論文
- 下一篇:慢性胰腺炎護理護士長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