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城讀書筆記范文
時間:2023-04-08 22:4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邊城讀書筆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翠綠的山,清澈的溪水。孕育著茶峒小鎮一班厚實而又樸素的人。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人……他們惺惺相惜,過著平淡而又閑適的生活。但生活并不會因為我們而停止不前,在經歷過青春這個“美麗的憂傷后”,生活仍要繼續。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讀書筆記邊城,請您閱讀。
讀書筆記邊城1課堂上讀了幾遍節選,頗為不過癮,便于暑假買此書重讀。
開篇,便被書中主要的故事發生地點的景色陶醉:“小溪流下去,繞山阻流,約三里江入茶峒大河。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或靜靜地小溪或深致一篙不能露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計數。”山間小溪,清純可人,好一幅自然畫卷。如此美麗的景色當然培育著同樣自然無雕飾的翠翠:“風日里長養著,把皮膚變得黑黑的,觸目為青山綠水,一對眸子清明如水晶,為人天真活潑?!焙蒙剿B好人。在繁華嘈雜的都市中,此般人物,恐怕難覓其影吧!可惜,這樣清純動人的姑娘有著不該有的命運。
山間的偏僻與隔絕,至使她對一切外來事物充滿著極大的好奇,當她聽見未曾聽爺爺說過的事物時:“翠翠必爭著做渡船夫。站在船頭,懶懶的攀緣纜索讓船緩緩過去?;ㄞI到岸拉,又必跟著走,直到很遠,且獨自學習羊叫,采野花敷在頭上,肚子裝扮新娘?!?/p>
“茶峒地方憑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墻如一條長蛇,緣山爬去。臨水一面則在城外河邊留出余地設碼頭,灣灣泊小小蓬船。”又有軍旅人士多駐扎于此,又使其城中人誠實勇敢,愛利仗義,不拘救人救物。書中男主人公亦有相同的性格。
每逢端午,就不同與往日,擂鼓打鑼,龍船競渡,岸上吶喊助威……翠翠也會與爺爺進城,看龍頭上好生俊朗的二巷。恰巧,兩兄弟同時愛上自然純樸的翠翠。
此后,便有二老月明之夜的歌詞,又軟又纏綿,把靈魂輕輕浮起,使翠翠舒適而睡。
一切都好似圓滿,媒人來往于兩家。而正當時大老溺水。家中逼迫二老洗禮碾坊的姑娘。翠翠又有什么呢?
白發蒼蒼的爺爺心中最放不下的就是翠翠的婚事。但二老杳無音訊,卻在雷雨交加的夜里沒放下又走了。
繁瑣禮俗致使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爺爺的心愿沒了就走了。不知翠翠獨守船至何時。
沈從文的家人大多是軍籍,躲在年年不變的無聊的工作崗位,所以就不再接觸文學。故寫了此篇。
該文有許過美麗的自然風光描寫,就如展現在眼前,身臨其境。對于小說,環境描寫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作者僅幾句,便可勾勒出。可見其文學功底的深厚。還有許多具有特色的語言描寫,致使人物更加生動,性格更為鮮明。塑造許多令人難忘的角色,鮮活的走向腦海,記憶猶新。
讀書筆記邊城2《邊城》一書是直到高中才把它讀完的?!靶∠飨氯ィ@山流,約三里便匯入茶峒大河。人若過溪越小山走去則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邊,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遠近有了小小的差異,小溪寬約二十丈,河床為大片石頭作成。靜靜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卻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魚來去皆可以計數。”沈從文先生的文字就是那么鮮活。用如此清新的文字搭構了邊城。《邊城》創作于一九三0年,正處于中國最黑暗的軍閥混亂時期,沈從文正是借《邊城》來寄寓對社會動蕩的厭惡,書中的世界正是他心中的桃花源吧!
茶峒、小溪、溪邊的白色小塔、塔下一戶人家、家里一位老艄公、一個小女孩、一條黃狗、夕陽西沉、小船收渡。這樣的生活無形中組成了一幅圖畫,凝結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在《邊城》里看到的人淳樸、勤儉、友善、和平、在這里沒有軍閥混亂時的階級對立與斗爭。
小說成功地塑造了‘溪邊白色小塔”這一形象。白塔,屹立不倒,像守護神一樣守護著翠翠一家,眼看著翠翠一天天長大,看著老艄公一天天老去。翠翠心里那些不敢公開的想法都說給白塔聽。但白塔永遠保持沉默,正和翠翠面對自己喜歡的二佬,不敢明說,只是一味的沉默,甚至還有點冷漠。直到一個暴風雨的夜晚,白塔倒了,爺爺也在靜寂中離去,就只剩下翠翠一人獨自去擺渡。
翠翠是沈從文先生筆下邊城的化身。在一次端午賽龍舟的盛會上與二佬儺送不期而遇,情竇初開的小女孩在她心里已撩起了一絲情愫。后來正直保守的天保與生龍活虎的儺送同時喜歡上了擺渡船的翠翠。兩人應該就是情敵吧!但沒有你死我活的斗爭,很公平地,天保走車路,儺送走馬路,唱得翠翠在夢中飛到對面的山頂上抓了把虎耳草。天保似乎預料到了自己的結果,亦然選擇下江離去,免得二佬為難。但不幸溺死于湍急的渦流之中。由于天保之死,似乎也動搖了儺送“不要碾坊要渡船”的決心,也選擇去獨闖天下,只留下翠翠一人在溪邊擺渡。也許早就注定了翠翠與她母親同樣的悲劇-永遠地等待下去。但沈從文先生在最后又說:“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苯o翠翠這個人物增添了一些哀怨。
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邊城。只是沈從文心中的邊城那么遙遠,在那呼喚著我們…?
讀書筆記邊城3一位老船夫,一個女孩、一只黃狗、更使這景色優美的湘西邊城平添了一份溫暖的感情,他們雖生活拮據、但卻生活得很安詳、佷快樂。生活這喧器的大城市的我們,雖然擁有佷好的生活條件,但卻始終失去了那份最簡單的樸實的快樂,多么向往那座邊城的日子。
這那里,老船夫和他的孫女天天我別人渡船,大家覺得不好意思、所以有時候會硬塞些錢給老船夫、但老船夫卻死都不肯收、天熱了還會為渡江的人準備解渴的茶水,老船夫的身上閃耀著多么善良的人性光輝、試問在當今社會,像老船夫這樣真誠友善待人、無私奉獻的人還有多少?大家都在追名逐利中漸漸失去了骨子里的那份真。
翠翠是老船夫的孫女,是個懂事的姑娘,與老船夫相依為命,互相關愛著,她總怕爺爺會離開她,爺爺知道自己總有一天會死去,所以一直為翠翠的婚事操著心。
翠翠心里喜歡的是二老,大老卻來提親了,爺爺問她愿不愿意,她始終是沒給出個答案。兄弟倆決定公平競爭。
不多久,大老被淹死了。這是不是他要成全二老和翠翠的表現?二老由于家里的壓力和對哥哥的一份譴責。他不在對翠翠表示要追求的熱情,他離家了,不知道什么時候回來。
爺爺在經歷二老及其父親順順冷漠的態度之后,在一個狂風暴雨的夜晚后,他離開了這個人世。
白塔倒了,船要走了,人逝了。一個悲傷的力量充斥了整個結尾,讓人的心緊緊的揪了一下。我想老船夫為別人渡船渡了一輩子,為翠翠的婚事受到了不少心靈的冷漠,他想休息了,他該休息了,他帶著翠翠的愛閉上雙眼。
可是二老在哪里?他什么時候回來?也去明天,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他就這樣為了那樣一份兄弟情而就這樣舍棄了那一份還沒真正開始的愛情?
沈從文最后還是沒有給出正真的答案,他給了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我甚至覺得這樣一個捉摸不定、不果斷的結局是給翠翠當初沒有大膽表明自己的心意的懲罰,她思想的保守和固執讓她沒有得到自己的愛情,這是必然。
邊城的人都是真誠樸實的,但讀著沈從文描述的文字,總覺得有一絲拘謹纏繞在心中,總覺得在邊城的人的心中還縈繞的一份保守固執,亦或者說,在邊城這個僻遠,遠離大城市的小鄉村。人們依山旁水地生活著,周圍的山和水似乎相隔了他們思想中的某一個成份,讓人讀來心中不由得升起一絲悲傷。
讀書筆記邊城4夜闌人靜的夜晚,躲開白天城市的喧囂,讓自己沉浸在一片靜穆之中,在屬于自己的小天地里細品沈從文先生的《邊城》,思緒隨著書中人物的變化發展起起伏伏……
邊城寫的是一個戀愛的故事,情節簡樸優美,湘西山城茶峒掌水碼頭順順的兩個兒子天保和儺送,同時愛上了城邊碧溪老船夫的孫女翠翠。但翠翠心里愛的卻是儺送,當天保明白了這個三角戀愛的實情,深知不能勉強,主動退出了競爭,駕船下辰州,好忘卻那里的一切,卻不幸遇難,儺送雖然仍然愛著翠翠,但哥哥為此而死,使他心中壓抑,又對老船夫有誤會,也在痛苦中離家去了桃源。而翠翠獨自承擔所有的變故,在等著,等著那個也許永遠不回來,也許明天回來的人。
如詩的邊城,詩意地演繹著人生,詩意地演繹著生活。書中所示的人性美浸透著完美,而翠翠的無限期等待又顯示著不完美。她的愛情悲劇可以說是那個年代造成的,她和儺送本來完全可以結合在一起,培育出美麗的愛情之花,可惜二人卻失之交臂,留下了悠長的遺憾。
而現在誰會放棄自己的愛情呢?在當今這個社會誰主動放棄自己想要的東西,完美的愛情都是我們想要追尋的。在《邊城》中儺送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親情固然重要,但為了親情而放棄了愛情,也是可悲的。而翠又在不知道天保是因不能得到她的愛而憂郁出走落水身亡,不知道儺送是因為不能得到她的愛而離鄉遠行,也不知道爺爺突然離世全是由于替自己的幸福思慮奔忙而心力交瘁。后來在陪伴她的楊馬兵向她說明后,她才如夢初醒,這實在讓人不免為她感到惋惜和可悲。
故事就這樣結束了,結局怎樣?給人留下了懸念,儺送最后回來了嗎?她們倆最后在一起了嗎?我不禁陷入了幻想之中,希望他們有情人能終成眷屬。看過《邊城》,讓我對世間完美的愛情又一次產生了懷疑,對人性多了一份了解,但又明白了自己的幸福就應該去爭取,爭取了,得不到,也就沒有什么可遺憾的了。
邊城就是這么一出健康純潔,而又彌漫有淡淡哀愁和濃濃詩意的愛情悲劇和人性的悲劇。
讀書筆記邊城5連日的陰雨,心情本就有些郁郁,更那堪是夜晚,似乎寂聊也隨之侵襲而來。不想陷入一種空洞和無助,就起身去泡了杯咖啡,讓自己溫熱和活力起來。然后端坐在電腦前,慢慢地閱讀起數日前朋友推薦的沈從文先生的《邊城》。
初讀,許是習慣性的讀小說的方式,急切的想尋讀里面的人物或情節,故對于小說開篇大段的景物描寫似乎看不進去,可漸漸的,一幅曼妙的風情畫卷隨著文字徐徐展開,使人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湘西那美麗的世外桃園。翠翠就是在這樣一個淳樸、天然、優美的環境中孕育出來的自然之女。
就是這樣一個懵懂、嬌憨、不食人間煙火的純美女孩,卻遭遇了一段似乎尚未開始就已結束了的綿長而憂傷的愛。也許越是急切得到就越容易失去,難道這就是宿命么?“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故事的結尾以這樣的反問戛然而止,讓人唏噓不已。掩卷,腦海中似乎浮現翠翠燈下托腮喃喃自語的神情:“那個人明天會回來么?”她的糾結讓人生生的心疼起來:這漫長的日子她是否能夠靠著那個初見時的甜美回憶安然度過呢?
很久沒有讀到這樣使人驚艷的文字了,這驚艷不是華麗。而是不染塵世的純美愛情遭壓抑帶給人的一種柔軟、一種憐惜,一種淡淡的憂傷,一種對命運不解的扣問。不由感慨有時男子如何竟有比女子還極致的細膩,沈從文先生如何知曉那樣一個情竇初開的女子那么隱微的心理,難道真如他所說:“在最好的年紀遇到了一個正當最好年紀的女子?”
有時間,有合適的心情,再讀《邊城》。
讀書筆記邊城6等過第一個秋,等過第二個秋,等等等等,等到哭了為何愛戀依舊,她等他的承諾,她等他的回頭,等到黃葉滑落,等到燕兒飛過,等到了最后,竟忘記了承諾。
翠翠,你是否還站在斑駁的小木船上,靜靜地,靜靜地等待,你的心是否早已隨他徘徊于遠端的垂陽,久久不歸呢?我明白世上最苦的味道便是等待,靜坐在那兒,等,等著生命的流逝卻無法挽留。等時過境遷,卻不流一滴眼淚。你曾告訴過我,你喜歡等,因為等能讓你感覺你正一步步與他相遇。你喜歡等的味道,因為它是時間,記憶沉淀而醞釀的。
你等,你聞著等的味道,時間卻在時鐘的畫面穿梭,指針在你等待逆向轉動,你和他的記憶,排山倒海而來……
這湘西邊遠的小城原本是靜謐的;這破舊的渡口原本是殘缺的;這時間流淌的故事,原來是沒有的;然而因為渡口承載了他和你的承諾,故事因為有了你的等待,這小城開始布滿了馨香。你難以忘記你和他邂逅的那一刻,那一刻你和他交換了生命的誓約,從此你用等譜寫人生的奏鳴曲,你每天聞著等待的味道等待著,等待著那個也許明天就會回來的他,也許永遠也不會回來的他!
篇2
人文素的培養和提升,首先與其對人文知識的掌握程度有直接的關系;其次是指受到人文知識的影響,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一言一行依書而為,表現出較高的人文素養。在這個過程中,閱讀是學生掌握人文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不論是課內教學還是課外實踐,要想提升高中生的人文素養,就必須重視培養學生對文學經典閱讀習慣的養成。那么應該如何進行培養呢?本人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探討:
1.利用課內素材,領悟課文的人文內涵
要想通過閱讀而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這就要求,在課堂上,教師必須對作品的內涵有一定深度的挖掘。
在高中的語文教材里,選取了很多的有小說,大多是意義豐富,耐人深思的。比如沈從文的作品,他的作品多是描繪不受"近代文明"玷污的原始古樸的人性,在古老的生活節奏與情調中塑造一系列不帶社會階級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謳歌一種自在自得的人生。而選入語文課本的正是他的小說《邊城》,《邊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是一曲真摯、熱烈的愛情的贊歌,是用小說形式寫成的無韻之詩,繪就的無彩之畫。作者在小說里邊,著力探索的是"怎樣的愛才是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這一問題,而學生通過對整篇節選文字的把握與理解,自然而言地會被小說里優美的湘西風景以及那種純真的祖孫情,兄弟情、男女之情所打動。但是,對這篇文章的學習如果僅停留在這一層面,那是不夠的,教師更應該引薦學生,結合背景,進行更深層面的挖掘,從中明白這種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是應該批判,只有質樸的、純真自然的愛才是優美健康的愛,才值得贊美,民族的傳統品德和人格不能丟。
2.課外多讀,感知人文知識,提升素養
經典文獻,尢其是經典的小說,更能夠為人們提供思想的智慧、人生的感悟、審美的愉悅等。要想提升人文素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就必須多進行閱讀,掌握人文知識。
為此,教師可以適當地推薦古今中外的名著,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有效性的閱讀,并指導學生做適當的讀書筆記。比如,可以向學生推薦魯迅、沈從文、莫泊桑、歐亨利等古今中外文學大師的代表作品,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莫泊桑的《羊脂球》,歐亨利的《麥琪的禮物》等。這些作品或抨擊丑惡,或展現真我,或歌頌真情,風格也各具特色,但其中都有對真、善、美的追求,有自尊、自愛、自強的精神,有寬容、關愛、豁達的心態,有勇于追求夢想的勇氣,潛移默化,必會震撼學生的心靈,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3.開展實踐活動,養成自覺閱讀的習慣,提升人文素養
那么,我們教師要做的就是,引領學生誦讀經典,閱讀中外名著,開展"讀書月"活動、讀報知識競賽、"閱讀伴我行"演講比賽、少年讀書論壇等促進學生讀書的活動,讓讀書成為習慣,讓讀書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從而培養和提升學生人文素養。
在開展的"閱讀伴我行"的演講比賽中,有一名學生說過這樣一段話,"'大地有罪黑暗的陰影,可是對比起來,光明是較為強烈的。'這是我在看過《悲慘世界》后深刻明白的一句話。悲慘世界,并不是一切都令人傷感的,那里還潛藏著一種非凡的愛。當一個潛在的壞人被一顆高尚的、善良的心感化的時候,他的靈魂得到重塑,他可以為了別人的幸福和脫離苦難而犧牲自己。所以我們當與《悲慘世界》中的主教一樣善良、仁愛的時候,就能把心中的愛傳遞給別人……"可見,閱讀能影響到一個人的行為,甚至他一生的人生觀、價值觀。
4.在反復的自覺閱讀中提升人文素養
文學經典的魅力還在于它能使你常讀常新,引導你的思想情感不斷向新的人生境界升華。每一次對經典的重讀,你都會從熟悉的人物情節、藝術手法中找到一種陌生的感覺,有一種發現的激動。只要你還有力量去翻閱它,有頭腦去閱讀它,就永遠會有這種感覺和激動。所以,要引導學生進行反復的自覺閱讀。
篇3
閱讀素養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文結合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以課外名著閱讀為例,從培養閱讀情趣、制訂閱讀計劃、養成閱讀習慣三個方面探討了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素養的三步策略,以使學生快樂閱讀,學會閱讀,從名著中獲得人文滋養。
【關鍵詞】
閱讀興趣 閱讀計劃 閱讀習慣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指出:“高中語文課程應在義務教育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閱讀素養是學生語文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素養既是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特點之所求,更是學生繼續學習和終生發展之需要。新課標要求高中生注重個性化的閱讀,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可見,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關鍵在于學生自己。為此,筆者結合語文新課程教學實踐,就提高學生的自主閱讀素養作了持續的探索,總結出了激發閱讀興趣、制訂閱讀計劃、養成閱讀習慣的三步策略。下面以課外名著閱讀為例就此作探討。
一、以培養閱讀情趣為先導
現代心理學之父皮亞杰說過:“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2]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學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的教師,要以培養學生名著閱讀的情趣為先導,把“教”的愿望轉化為“學”的內在需求。
1.加強閱讀心理的引導
研究顯示,閱讀的動機、興趣、需要,閱讀時的注意力和情緒狀態,閱讀者的態度、意志及其個性特征,對閱讀活動能否順利進行具有調節作用。[3]學生在課外之所以不能主動閱讀名著,可能與學生的學習惰性有關,也可能與學業負擔過重相關,但其根本原因是缺少對名著閱讀的情感與興趣。為此,筆者加強對學生閱讀心理的指導,結合教學用古今學者博覽群書的名言警句來啟發學生:如“書猶藥也,善讀可以醫愚”( 漢·劉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唐·杜甫)。并通過推薦閱讀書目、組織讀書報告會、交流閱讀效果等方式,誘發學生的閱讀欲望,在閱讀中激起濃厚的興趣,進而形成自主閱讀的行為。
閱讀是一種自覺、持續的學習行為,只有學生快樂閱讀,學會閱讀,充分享受名著中的人文滋養,才會堅持下去。教師可根據新課標要求推薦一些名著書目,但一定要鼓勵學生按自己的喜好和節奏來閱讀,決不能把教師的意愿強加給學生,刻意要求學生完成閱讀任務??赡芨咧猩_始閱讀時會選擇一些輕松、刺激、的內容,但隨著閱歷的增加、視野的開闊,體驗的豐富,閱讀層次就會提高,閱讀情趣就會濃厚,對名著閱讀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思索就會越來越理性,名著閱讀就會逐漸成為高中生求知生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教師要放下架子,尊重學生,關心學生,蹲下來和學生促膝談心,經常和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加強閱讀心理的引導,這對形成自主閱讀的情趣至關重要。
2.運用情趣激發的方法
首先,運用誘導法,即利用名著內含的情趣點,激起學生進一步了解原著的意愿。筆者利用《紅樓夢》某些人物姓名的諧音特點誘導學生去深入閱讀和思考。如“甄士隱”“賈雨村”兩個人,含有“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的意思;又如寧榮二府四位小姐分別名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表示賈府四春“原應嘆息”等。還可用機智詼諧的話語引導學生去閱讀名著。如介紹《紅樓夢》:這一塊紛紛擾擾的石頭;介紹《三國演義》:這一批兵荒馬亂下的足智多謀又無力回天的人。
其次,運用設疑法,即在閱讀鑒賞課上提出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引發學生課后去閱讀相關原著。如在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提出:寶黛的愛情是大觀園里人人皆知的,可為什么還要將寶釵嫁給寶玉?又如賞析《寶玉挨打》時,就襲人、寶釵、黛玉這三個人來探望寶玉的情景,提出質疑:她們的角色是什么樣的?她們表現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聽到金釧投井而死的消息后,寶玉和襲人都流淚了,她們蘊含的情感有什么不同?這些問題能激發學生進一步閱讀探究的欲望,從而引領學生由課內名著賞析到課外名著閱讀。
再次,運用擴展法,即圍繞教材文本拓展相關的背景資料,以引起學生的探知欲。如在學習《觀滄?!窌r,介紹望梅止渴、夢中殺人等與曹操有關的故事,激起學生閱讀《三國演義》的欲望。又如在學習《邊城》選文時介紹這部完整的作品;學習《林黛玉進賈府》時介紹《紅樓夢》這部名著;學習《雷雨》片段時介紹完整的《雷雨》;學習《一滴眼淚換一滴水》時介紹《巴黎圣母院》。高中生有很強的好奇心,教師的拓展介紹和有趣的故事會促使他們去主動閱讀相關的名著。
教師利用名著本身豐富的感染力,運用恰當的情趣激發的方法,就可打動學生的心靈,引導學生喜歡上名著閱讀,讓學生享受審美樂趣,獲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啟迪。
二、以制訂閱讀計劃為動力
要順利完成新課標提出的“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的任務,就要提高閱讀效率,把閱讀情趣轉化成一種持久的動力。實踐證明引導學生制定切實可行的閱讀計劃就是一項有效的策略。教師是制訂讀書計劃的引導者。讀書計劃要具體可行,每天什么時間讀,讀多少,每學期讀哪幾本,怎么檢查讀書效果等都要有序有據地做出個性化的合理安排。計劃一旦確定,就要堅持執行。
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雖然課外閱讀與高考并不矛盾,但科學合理地安排閱讀量能提高閱讀效果。有報導認為,一個中等水平的讀者1分鐘能讀300字,15分鐘就能讀4500字。若每天堅持15分鐘,一周就能讀3萬多字,一年就可達到160多萬字?!都t樓夢》前80回約61萬字,《三國演義》約80萬字,就算每天只花15分鐘,一年也能讀完。而像《茶館》《老人與海》《邊城》這樣的名著,幾天就可讀完。據此,高中生自讀五部以上的名著是完全可以達到的。筆者針對江蘇省考試說明列出的24部名著書目,引導學生做出如下閱讀安排: 高二上學期:《三國演義》《茶館》《老人與海》、自讀篇目
高二下學期:《歐也妮·葛朗臺》《子夜》《飛鳥集》、自讀篇目
高三:進行高考考查名著篇目的復習。
很多學生利用中午10分鐘,晚自習最后的20分鐘安排閱讀,也有早讀安排詩歌閱讀的。速度較慢的同學40多天也能讀完一部《紅樓夢》或《三國演義》。學生每天這樣定時定量有計劃地閱讀,既能完成閱讀量,又能適應高考,還能提高自己的閱讀素養和人文素養。
三、以養成閱讀習慣為目標
葉圣陶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習慣。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但能提高閱讀效率和效益,還能坦然應對高考閱讀理解材料的不斷變化。
1.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新課標要求學生要“多讀多寫多積累。”教師要引導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這既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使自己對文章、作者的理解更系統,還能使學生對人、對事、對社會有自己獨立、全面、深刻的認識,更能積累、理解和建構閱讀材料,應對高考中的閱讀理解。高中生做讀書筆記的常用方法有圈點、批注,做摘錄或制作卡片,寫讀書心得等。如閱讀《紅樓夢》《三國演義》這類人物較多的作品時,可引導學生對作品中剛出場的人物或主要人物進行圈點、標注,以防混淆。又如用色彩鮮艷的筆涂抹精彩片段,如《紅樓夢》中表現主人公性格特征的片段,《三國演義》中描寫戰爭場面的片段等。再如摘錄精彩的語句,可針對《紅樓夢》中優美的詩詞,在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
2.養成邊讀邊思考的習慣
宋代朱熹提出閱讀要養成三到的習慣,即“眼到、口到、心到”,近代加了“手到”,魯迅又在此基礎上加了“腦到”,認為閱讀要邊看、邊誦、邊寫,更要動“腦”思考,發現規律,提出問題。只有這樣,才能讀得進,記得住,提高閱讀收益。
教師在名著閱讀教學中要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良好習慣,啟發引導學生質疑。讀書中的“疑”可分為兩個層次:一是對書中的觀點和內容不理解的問題,這是淺層次的“疑”;二是對書中的見解產生的異議,這是讀者經過獨立思考提出的深層次的“疑”,如對寶黛愛情的思考。還可通過比較閱讀進行思考,如《紅樓夢》中寶玉的出家與《家》中覺慧的出走背景和意義有什么不同等。
良好閱讀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的,必須經過有計劃的長期的實踐。教師要根據學情分步提出要求,一點一滴培養,從易到難逐步提高。對于學生養成的良好讀書習慣教師要及時表揚,肯定他們的進步,在學生中樹立榜樣。同時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總結和交流,以便取長補短,相互學習,共同進步。
總之,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對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和身心的發展都會產生重要影響。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情趣,指導學生科學合理地制定閱讀計劃,引導學生逐步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同時教師要率先繼續學習,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讀整本的書,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和教學水平,真正做到與語文課程同步發展,與學生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讓·皮亞杰.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鄭佳節.讀書的革命【M】.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7
篇4
一、高中生名著閱讀的現狀
國家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高中學生應該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學會正確、自主地選擇閱讀材料,讀好書,讀整本書,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課外自讀文學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讀物,總量不少于150萬字?!庇纱丝梢娒喿x的重要性。名著閱讀對學生教育意義雖大,但是在初期階段對學生所形成的心理壓力也相當大。我班上的一位學生這樣告訴我:“老師,我看到名著就頭痛,又長、又深、又厚……什么時候能讀完???”還有的學生說:“老師,我閱讀完了整本小說,可是,還是不能理解小說的內容,尤其像《紅樓夢》這樣情節復雜的小說更是很難讀懂讀透……”相當多的學生有類似的心理,他們一看到長篇名著就手忙腳亂,躲躲閃閃的,因此產生了畏難情緒。據一項針對學生“對古典名著的喜愛程度”的調查顯示:9.6%的學生“很喜歡”,18.1%的學生“喜歡”,51.4%的學生覺得“一般”,20.9%的學生“不喜歡”。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得知大部分學生對課外名著閱讀的興趣不高,這顯示了高中生普遍缺乏閱讀名著的興趣和動力,他們不會或很少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名著,很多學生雖然讀過了,但是因為理解得不多,所以也漸漸失去了閱讀興趣。長此以往,嚴重影響了高中生語文素養的提高。
二、培養高中生名著閱讀意識的方法
高中語文的名著閱讀是高考的重要考試得分點,那么,面對高中生名著閱讀的實際狀況,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究竟應該怎樣引導高中生閱讀名著呢?筆者根據多年的從教經驗總結如下:
(一)查詢、搜集和整理輔讀資料。
眾所周知,“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使高中生養成閱讀的自覺性、積極性和持久性,就需要先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教師要通過資料查詢、搜集和整理,向學生提供包括作者簡介、作品時代背景、思想內容簡析、藝術特點簡析等輔讀資料,讓學生在閱讀之前對作品先有大體的了解。在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在高一的第一學期先推薦一些文字優美或傳奇性、故事性強的短篇小說和名著精編縮略版,如:《名著導讀系列》、《名家談紅樓》、《名著精編100篇》等,使學生很快就能閱讀完,也使學生產生了閱讀的“小成就感”和親切感。讓學生對名著產生親切感和親近的愿望,然后逐步引導學生閱讀哲理性、科學性較強的作品,逐步培養他們閱讀優秀作品的自覺性。
(二)培養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和習慣。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興趣,逐步培養他們閱讀名著的習慣。通過1到2個月的引導閱讀,學生對一些基本的問題也能對答如流了,個別學生還能提出一些獨到的看法。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后,我就會推薦一些長篇名著了,如四大名著等。重要的是,要教給學生培養閱讀興趣的方法。在課堂閱讀名著的教學中,安排學生進行讀書競賽,寫讀書筆記,開展與名著中人物的對話;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分小組進行合作,交流自主閱讀的成果,即大家彼此圍繞一個目標,質疑討論,爭辯解答,讓學生既是提問者,又是答題者,時而當老師,時而是學生,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和興趣,逐步培養他們閱讀名著的習慣。
(三)指導學生歸類、對比閱讀。
篇5
一、在教學中“講出情趣”,引出興趣
為了激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較師應該充分利用課文講授環節,發揮其課文講授的作用。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及教材內容,選擇思想性、藝術性較強的課文,并在講課中滿懷熱情與激情,用藝術的語言進行講述。教師要引入豐富的情感,使學生感受到文章中哲理性的思想、深的刻智慧或感人肺腑的故事情節,從而深深的融入到課文中的人物事件中,獲得一種藝術享受。教師要利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講出課文的情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并自然激起學生濃厚的閱讀興趣。例如,在《再別康橋》的課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點表現出蕩漾在康橋水中及詩人心中的眷戀,講課用帶有感染力的語言:“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首歌,不,歌太鏗鏘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顆鉆石,不,鉆石太璀璨了;有人說,《再別康橋》像一個夢,不,夢太縹緲了……那么,《再別康橋》像什么呢?”以此引出學生對《再別康橋》的思考與喜愛,讓學生感受康橋的美,融入詩人的情境,進而引發閱讀的興趣。
二、在閱讀中“講究個性”,鼓勵創新
每一個讀者對文學作品形象的感受和體驗都是不盡相同的,注重個性化的閱讀,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生活經驗與知識積累,進而在其思維與情感中,獲得獨特的感受和體驗是培養學生個性,激發其創新思維的重要方法,更是有效獲得幸福感受的方式。因此,中學語文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的個性化閱讀,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迸發創新思維的火花,進而在享受創新的樂趣時激發對閱讀的濃厚興趣。例如,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創造性的去理解詩人抒發的情感,或對詩文中意象進行創造性的鑒賞分析,不應該局限于教案中描述的內容。在小說教學中則應該對其人物形象、小說主題進行創新性解讀,例如《邊城》中,翠翠這個天真淳樸的女孩是如何表現出情竇初開而不被祖父理解的樣子,又是如何表現出邊城生活的質樸與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教師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對這些問題的創新解讀,并通過對小說人物與主題的解讀聯系到當代學生自身及生活實際。
三、在指導中“講求科學”,注重方法
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效率的有效保證,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指導學生使用科學的閱讀方法。首先,教師要使學生掌握精讀、略讀和速讀的閱讀方法,并教會學生如何合理的選擇其閱讀方法。其次,教師應該有目的并有計劃的推薦讀物。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了解,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選擇讀物,以發揮學生的個人專長。再次,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培養優良的閱讀習慣,指導學生寫讀書筆記、摘錄妙語佳句、編寫提綱、寫讀后感等,使學生能深入了解其閱讀的讀物內容和體會其深層內涵,體會閱讀帶來的幸福與喜悅。例如,季羨林先生所寫的《月是故鄉明》一文,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把家鄉留在腦海中的記憶表現出來,通過對家鄉清涼的月夜、門前池塘的月影,以及在月夜下的童趣描寫,表達出對家鄉的愛戀。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課文中摘錄月夜描寫的優美的細節語句,寫課文讀后感,并引導學生閱讀季羨林先生的其他作品,學習其寫作方法,并運用在自身平時的寫作中。最后,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平日閱讀書刊并統計閱讀量,積極組織閱讀座談會,讓學生交流閱讀心得,并相互介紹自己的讀書方法,以此加強學生的閱讀交流,分享閱讀快樂,并增進師生的情感交流。
四、在生活中“優化閱讀”,提高品位
中學語文教學課堂中,學生的閱讀時間與閱讀量都是非常有限的,要培養學生高雅的閱讀興趣,使高雅的作品最終成為學生獲得幸福感的源泉,更多的需要教師把目光投向學生的課外閱讀實踐中。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摒棄低俗的讀物,改善學生閱讀的期待視界,優化學生的課外閱讀。教師應該將學生在課內閱讀中激發的閱讀興趣轉移到課外閱讀中去,例如,教師在講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時,教師要對作者海倫?凱勒進行詳細介紹,讓學生感受到這個身殘志堅的柔弱女子的強大感召力。海倫?凱勒的作品影響了整個世界,因此其作品是值得推薦給學生閱讀的。此外,教師可以給學生推薦當代散文大家的文學作品、歷史故事、科普讀物及其他外國著名作家作品等,通過課外閱讀的優化,而提高學生的文化品味。
篇6
關鍵詞:寫作;教學策略;研究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關于寫作教學部分規定:“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于動筆,樂于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積極向上,表達真情實感?!倍聦嵣蠈懽鹘虒W困難重重,問題不斷涌現。
2015年上半年筆者一直在作文輔導機構兼職,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學生的作文普遍存在素材困乏、思想僵化的現象。學生的作文多缺乏真情實感。每節課只要教師讀一個例文,學生的作文素材肯定和例文一樣或相似,學生走不出思維的限制和羈絆。
于是,筆者對自己幾個月的作文教學進行反思,從自身找原因,試圖尋找一些解決作文教學尷尬的可行措施,以期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具體措施如下:
一、寫作教學需要教師呵護
語文特級教師肖培東在指導兒子寫作時提到:“寫作需要一種呵護,一種激發,一種喚醒,一種等待,一種內心的自覺?!边@就需要教師在寫作課上呵護學生的寫作心理,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喚醒學生的寫作思路。寫作是一種內心的自覺,學生只需要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即可。有時候教師在作文教學中看到半個小時過去了學生還沒有動筆寫作文,于是就站在旁邊指導,或許這時學生正在思考,教師的指導卻會打斷學生的思路。所以,筆者認為剛開始的寫作可以給學生多一點寫作時間,課堂完成不了的可以課后交,只要學生能夠認真完成即可。
二、語文課堂上可以有適當的片段練習
寫作的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如教師在課堂上可以要求學生描述優美的詩句,擴充文章的結尾,就文章中的某處空白展開豐富的聯想、想象等。通過這些片段練習來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和寫作能力。這樣既可以減輕學生的寫作負擔,又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興趣,使學生養成有時間就寫點,有想法就記下的好習慣。
三、注重積累,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21世紀,知識更新速度飛快,所以語文教師應教給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如:教給學生速讀、精讀、略讀等讀書方法,并且要求學生記讀書筆記,寫讀后感、隨筆等。寫作前翻翻這些資料,或許就有靈感了。或者對其中一些自己有感觸的文字,與習作相關的文字,進行刪減潤色、靈活運用,學生寫作也就不會困難重重了。
四、多角度命題,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錢理群認為,真正優秀的命題應該是能誘導學生回到現實和心靈生活中多方面思考的命題,是讓學生沖破流行的套語,回到自身的個性,找到自我、講出自己的話語,表現出自己獨特的個性的命題。由此可見,優秀的命題是學生寫好作文的一半。因此,我們作文題目的命制需要下大功夫。如:向師生征集有創意的作文題目;向好的期刊、專著借鑒作文題目;“舊題”換新貌,激發學生在已有題目的基礎上創新作文內容等。通過教師引導,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從而使學生喜歡上寫作。
五、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跳出傳統的羈絆
葉瀾教授說,任何事物真要長大,真要有力量,必須要有內生力。閱讀就在為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內生力。所以,語文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擴大閱讀視野。閱讀和寫作是相輔相成的,讀書是寫作的基礎。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可以采用加強課外閱讀,或者觀看一些教學中推薦的閱讀書目、影視劇的方式等。大量的閱讀,加上學生豐富的想象,無論是“媽媽的手變粗糙了,她把光滑的手給了我”“春姑娘把小河的被子揭開了”“彩色的云朵”等富有孩子氣息的天真調皮的語言,還是“黑暗了刀光劍影,遠去了鼓角爭鳴;掩映了黃塵古道,荒蕪了烽火邊城。歲月啊,你淹沒了成千上萬渺小的生命,卻帶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等富有哲理的句子,在學生的作文中出現也就不罕見了。
六、創設良好情境,引導學生表達真情實感
學生的寫作需要一個適當的環境。比如,寫感恩類題材,就要引導學生在作文課上打開思路,放下顧忌,說出令自己最感動的人或事;寫景類文章,就可以將學生帶到景物中邊欣賞邊引導,再讓學生寫文章。同時,老師也可以和學生進行同題作文,在課堂上與學生一起寫作,比時間,比質量,這樣師生全方位參與的作文教學有助于提高寫作教學的效果。
七、改進評價方式,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目前,許多學校教師的評語無外乎“字跡工整,思路清晰”等大而空的語句。更有甚者不寫評語,不仔細閱讀學生的作文,只是掃一眼,文中的錯別字病句能看到就劃出來,看不到則一晃而過。因此也提不起學生修改作文、私下評比作文的熱情,學生只是自我感覺良好。好的評語可以讓學生在寫作完成后獲得一種成就感,增加學生的寫作信心,激發學生的寫作熱情。教師的評語應該有真意,有自己對學生作文的真實見解。
篇7
在2010年7月《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10)》(以下稱《規劃綱要》)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國運興衰、系于教育”,這標志著教育事業的發展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在這個教育大發展的背景下,國家對學前教育發展的重視也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學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學前兩年教育,有條件地區普及學前三年教育。乘著這股春風,我校于2011年始開設學前教育專業,幾年來該專業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結合教學實踐與畢業生的信息反饋,筆者發現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綜合素質與教育部2012年頒布的《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語文教育密切相關,而學生對語文學科的漠視,是影響其綜合素質提高的一個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奠定扎實基礎是語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標。語文素養的內涵極其豐富,可以說是個體發展及融入社會不可或缺的基本修養。反觀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狀況,大多偏重于專業技能的學習,而忽視了語文素養的積累,這種現象無疑對學生未來的就業和終身學習產生不良影響。
目前,多數幼兒教育機構對教師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識儲備,注意人文社會科學和藝術欣賞等知識領域的學習和積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職業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三是掌握幼兒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衛生學等專業理論知識;四是具備講、唱、跳、彈、畫、組織課程和游戲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觀摩、記錄、評價幼兒和開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寫工作計劃、總結與報告的能力。這些要求當中,有許多都是可以通過語文教育來實現的。那么,如何發揮語文學科在學前教育中的基礎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學習語文的動力?對此,筆者根據自身教學實踐,并結合訪談、問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力求對教學能有所啟迪,尋求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教學方法,從而培養出適應當前幼兒教育要求的合格畢業生。
一、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語文素養現狀
(一)語文知識與技能水平偏低
1.閱讀面窄
筆者曾圍繞部分中外名著閱讀情況開展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國的四大名著,他們絕大多數也是通過影視作品來了解一二的,完整閱讀的學生數為零;除了語文課本外,他們很少主動涉獵文學作品,至于老師布置的讀書筆記,往往都是上網抄襲應付了事??傮w呈現出閱讀量小、涉及面窄,語文知識匱乏的特點。
2.技能薄弱
作為考量語文知識有效途徑的寫作和口語表達,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最為薄弱的環節。表現在寫作時要么是無話可說,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語句不通順,錯別字連篇。部分畢業生在工作中出現不會撰寫應用文書、教案設計不合規范等問題。口語表達則體現在普通話語音不準,邏輯混亂,詞不達意等方面。
(二)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不好
1.學習態度消極
由于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生源主體大多為義務教育過程中被邊緣化的人群,文化知識水平普遍較低,再加上“重技能輕基礎”思想的存在,以致他們將大部分時間用于舞蹈、聲樂、手工等方面的訓練,而對語文科的學習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在語文課堂上熱情不高,甚至是純粹的被動性學習,認為語文科可有可無。對于教師布置的家庭作業,也只有極少數會認真對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襲。
2.缺少交流動力
語文課堂本應是思想碰撞、語言交流的舞臺,但目前上課的狀況卻是積極發言的學生只有個別少數,大多數學生缺乏師生語言互動的熱情。例如,我校語文課一直有安排課前三分鐘口語訓練的良好傳統,但在實際操作中卻越來越不盡人意。本應口齒伶俐的學前教育專業班級,在此項活動中也常常出現冷場現象,要么事先沒有準備,言之無物;要么只言片語地應付了事;更有甚者緊張到手足無措。長此以往,不良的學習習慣以及知識的缺陷,使得他們無法將所學知識在實際運用中融會貫通,達不到學以致用的目標。
(三)情感體驗和價值觀偏頗
1.情感體驗缺乏
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教師所介紹的各種背景知識一無所知,缺乏興致。在分析課文中情感較為豐富的段落時,很多學生很y進入情境,更談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認為這樣的文章矯揉造作。如《邊城》中擺渡人與過渡人在錢財方面的謙讓,學生認為不切實際,迂腐可笑;對于文中所傳遞的祖孫情,學生也無法有深刻體會。至于《勸學》《師說》等文言文名篇,他們連讀懂都難,更談不上心領神會了。這樣缺乏豐富情感體驗的學生,很難相信他們在今后的幼兒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備健康情感的兒童。
2.價值觀有偏差
知識面窄使他們的價值觀形成和審美能力發展都受到限制,經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風,或因知識儲備不足,導致表達出來的完全變味。例如在《項鏈》一課的教學中,大部分學生同情瑪蒂爾德的遭遇,但卻很難總結出導致這一悲劇的根本原因,有學生甚至認為瑪蒂爾德用十年辛勞來還債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這些都可見他們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價值觀。在學生的寫作訓練中也不難發現這一點,如《記一次令我難忘的聚會》,學生大多選取了記敘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選擇上卻流于俗套,不是去燒烤就是去歌廳唱歌,流水賬似地記錄過程,根本無法表達出“難忘”的原因,情感表達十分蒼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會環境的影響
1.生源素質較差
目前,中職學校的生源素質普遍較差,作為義務教育邊緣化的一個群體,大多數中職生對學習從喪失信心進而到喪失興趣?;A知識的不扎實,也使他們在想有所改變時力不從心,成績很難在短時間內提升上來。在連串打擊之下,喪失了進取心和表現欲。
2.考核方式單一
當前我校語文學科考核方式的單一、僵化,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使用的是同一張試卷,這樣的方式缺乏專業針對性,也不利于對學生做出全面科學的評價,更不能對學生產生積極的導向作用。這樣的考核制度會導致學生學習方式被動、學習動力不足。
3.網絡產生沖擊
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使信息的收集較以往更為便捷,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閱讀習慣。他們在面對問題時,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網絡。例如,每次布置課后思考題,學生經常是通過“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來獲得現成的答案,而非結合課文開動腦筋,在理解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完成作業。對于本就沒有養成良好閱讀習慣的中職生而言,與其手捧紙質圖書,不如點開微信直接語音聊天,連最起碼的文字輸入都省略掉。網絡給學生學習生活帶來的便捷作用我們不可否認,但對于認知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學習習慣需要進一步改善的中職生而言,他們卻沒有成為網絡數據大時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運工一般,光憑聽和看來接受外界信息,這種無須大腦積極參與的被動接受性認知活動,非常不利于學生進行主動、深入的辨別和思考。
(二)語文課程設置的陳舊
1.語文教材的單一
目前,我校語文課程的設置仍未能很好地與專業相結合,多年來各專業都是統一選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編訂的語文教材,內容雖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職教育的職業性,但是卻不能滿足不同專業對于語文知識的具體需要。不能與學生的專業相聯系的教材,肯定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無法傳遞給學生將來就業所需的相關語文知識,語文學科的學習效果差可想而知。
2.評價體系的老舊
我校語文課程評價現在仍缺乏過程性評價,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仍以書面考試的形式來體現,這種評價方式忽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漠視了個體差異的存在,容易使學生成為教學活動的被動參與者,不僅不能調動學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還有可能使學生因為考試的失利而喪失語文學習的信心。
三、提高語文素養的策略
(一)加強學習內驅力的引導
學前教育專業培養的學生就業后面對的工作對象主體是3~5歲幼童,在“蒙氏理論”中提出的九個兒童敏感期中,有八個是集中在這個年齡段,而且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兒教師加以啟發引導的,教師自身的語文素養對幼兒未來發展的影響相當大,所以語文老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將來所要從事的職業具備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們發自內心地愛上這個專業,真正愿意投入到語文學科的學習當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領
學前教育專業學生多為女生,情感表達比較細膩。語文老師應抓住這一性別特點,在課堂教學上力求做到教學語言豐富,達到以言傳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筆優美的文章時,教師可以通過字正腔圓、抑揚頓挫的朗誦給學生帶來聽覺上美的享受,進而激發其閱讀文章,體會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課外,語文老師可結合學生實際水平,推薦一些情感表達豐富的優秀文學作品,或舉辦如讀書鑒賞會等活動,與學生共享閱讀體會,架起情感溝通的橋梁,使學生與教師產生較好的感情共鳴,從而帶領學生走入更為豐富的語文天地。
(三)加大教學策略改變力度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擺脫應試教育的桎梏,不要將教學重點過多放在語法講解等方面,而應尊重教學主體――學生,選擇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功能,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情境,為學生創造獨立(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學實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應試教育的影響,大部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腦”。這種先入為主的看法讓學生在上課之前就對思政課產生心理的拒絕,再加上部分教師上課過程中不講究方法,填鴨式地給學生灌輸他們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腦理論”,高職思政課堂實效性差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若是能夠將時政資源融入思政課堂中,用學生身邊的、現時代的事實來講道理,就能令課堂鮮活起來,進而提高學生上課的興趣,從而達到提升思政課堂實效性的效果。
(三)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對象思想特點的需要
大學時期的學生思想更為獨立,好奇心強,想法多變,價值選擇多樣化,對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獨立的看法。尤其這個時期的高職學生,自身文化素養不高,再加上學校以就業為導向進行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國內外大事不感興趣,即使偶爾關注一下,也會因為自身學識不夠,理解不透,辨別能力不強而形成錯誤的思想認識。W生在接觸到網上不良信息時容易產生激動情緒,在看到一些未經證實的負面新聞時,容易被消極的思想侵蝕,并可能在社交網絡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將這種負面情緒加以傳播,造成更大的負面影響。所以,把時政熱點融入思政課堂中,教師與學生直面那些可能產生歧義和糾紛的新聞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導學生,糾正學生不正確的思想動態,充分發揮思政課的社會導向作用。
(四)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需要
俗話說:科學沒有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1世紀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競爭的實質是人的素質的競爭,在人的素質的競爭中,尤其是在國際人才素質競爭中,政治素質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大。一個思想立場堅定、身懷赤子之心的人,絕不會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國、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個政治立場不堅定的人,即使滿腹學識,也很有可能為他人所用。一個學生的政治素質在生活中的表現就是時政素養,將時政教學融入到思政課中,無疑對提高學生的時政素養大有裨益,進而也將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另一方面,筆者在將時政教學融入思政課時,讓學生自己收集和組織材料,為其提供演講和辯論的舞臺,在這個過程當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自信心,還可鍛煉到信息檢索能力、組織溝通能力、演講辯論能力等。
(五)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是提升教師專業素養的需要
在高職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師的思想跟不上學生更新換代的速度,面對著新時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舊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使得課堂枯燥無味,學生到課率低,聽課率更低。要改變這種現狀,就需要教師從自身入手,改變陳舊的觀念,提升專業素養,把新鮮的知識和新鮮的教學方法運用到課堂中。在教學內容的改變上,融入新的時政內容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同時也是更新教師知識庫的一個方式;在教學方法的改變上,采用與相應的教學內容(包括時政教育內容)相配套的教學方法則是不二選擇。
二、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實現路徑
時政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堂益處很多,因此,要積極探索其融入的現實路徑。
高職思政課中融入時政教育的思考
(一)轉變教育者的觀念
首先,高職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課教學的校領導,要重視從學校層面規劃和開發時政資源。要引導全體思政教師在攻破教材的同時,也要善于利用時政資源,把時政資源融入到思政課教學中。另外,還可以從學校層面倡導學生成立政治類、時政類社團組織,支持和指導這些社團組織開展活動,在學生中營造關心國家大事、討論國家大事的氛圍。
其次,高職教師也要重視時政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作為將時政教育融入思政課堂的主體和最終實施者,一線教師觀念的轉變關乎整件事情的成敗。教師要跳出傳統觀念的束縛,擺脫照本宣科,片面強調教材知識和體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勇于挑戰自己,積極探索思政課和時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時,教師也要警惕走向另一個極端,即為了時政而時政,時政與講授內容結合不緊密,滿堂講新聞故事,這樣就偏離了思政課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師專業水平
事實上,相當一部分教師能夠意識到時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課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夠,找不到合適的方法,這就需要教師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一方面,從時政資源的量上來說,時政資源數量極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歸類工作瑣碎而繁重,讓部分教師產生畏難情緒,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去整理。針對這個問題,教師要克服心理上的難關,與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討收集和利用資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從時政資源的內容來說,時政資源涉及的知識很廣,不僅有國內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社會等方面的內容,還有國際方面的內容。教師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學過,自己的專業知識不足以解決所有的時政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斷學習,不斷進修。教師既要學習新的理論知識,又要不斷關注時政熱點,更要與同行不斷切磋,相互觀摩,全面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
教師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還要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F代高職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文化素養和辨別能力不強,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蝕,但又具有較強的個性和自主意識,不喜歡被人控制,對學生口中的“洗腦”更是深惡痛絕,所以教師不能再一言堂。教師在講一些較敏感的時政問題的時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而要善于引導學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課堂中幫助學生得出全面、正確的觀點。這樣既鍛煉了學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進行價值觀教育。
(三)探索具體實施方法
對于每一位教師而言,沒有最好的教學方法,只有更合適的教學方法。所以,一線教師在自己的教學中要敢于創新,要勇于嘗試,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下是筆者在實踐中接觸過的認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體方法,望與同仁們互相探討、互相進步。
1.課前新聞評論
首先是分組。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組,在分組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充分考慮小組成員的構成情況,如信息收集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口頭演講能力等。其次,資料的檢索、整理、編輯。每周由一個小組負責提前做好這些準備,教師注意做到引導工作。
再次是課堂評論環節。讓學生在10分鐘以內完成所準備的課堂匯報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須要有自己小組對新聞事件獨立的看法和評論,避免學生只進行簡單的新聞播報,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完成匯報后,班級其他學生可以進行互動提問。
最后是教師點評。教師圍繞學生所評論的新聞,內容是否積極健康、論據和論證是否客觀充分、是否結合所學課本知識、是否做到理論聯系實際等進行點評,同時結合學生關注的就業面試基本禮儀、形象要求等知識對評論員進行點評。點評以鼓勵為主,同時恰當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動學生不斷進步。
課前新聞評論難度較小,所有學生都可以參與其中,可以較大程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較大程度地鍛煉學生的各項能力,但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處,即學生所講的內容與教師接下來要講的課程內容可能并無聯系,容易給人一種脫節的感覺。
2.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情境
時政熱點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時政導入新課或是上課過程中利用時政創設情境,都需要教師具有敏銳的時政觸覺。教師結合所授課程的內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為引子,提出疑問,設置懸念,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講《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時,可以將“大學生搗鳥窩被判10年半”的新聞作為安全導入。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程內容,利用時政材料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提出問題,利用所學知識對問題進行深入剖析,最終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在講授《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時,可以結合蘋果7手機的開售以及喬布斯的個人經歷,說明“改革創新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做改革創新的實踐者”。
利用時政導入新課、創設教學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時政資源和思政課的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克服時政與授課內容相脫節的弊端,還可以讓學生學以致用,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運用。
3.時政研討沙龍
時政研討沙龍,是指授課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當前所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邀請專家教授或者紅色學生社團(學校中的政治類學生社團組織)成員來到班級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活動。沙龍主題的確定、嘉賓的邀請、沙龍活動的舉辦等細節,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教師只需做好相關指導工作。
這樣的活動可以每學期開展2~3次。讓學生與專家面對面交流,不僅可以避免教師授課的單調性,還可以讓學生親身感受專家淵博的學識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同時可以鍛煉學生的膽識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這樣的活動需要教師事先與專家教授和學生多做溝通,讓專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對的學生的層次和水平,盡量把問題講得深入淺出;在活動現場,教師也需要眼觀多方,盡量把現場氣氛搞得輕松、活躍,讓學生能夠學有所得。
4.撰寫政治小論文
教師結合時政熱點和授課內容,給學生布置論文撰寫任務,引導學生利用所學過的課本知識作為理論依據,對時政內容進行分析,發表自己對問題的看法,提出解決問題的意見和建議。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開闊學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參觀活動
重大事件或重大紀念日進行默哀、祭拜、參觀活動,也是思政課與時政教育相融合的一個好方法。例如,在紀念日時,帶領學生在班級進行默哀;在清明節時,帶領學生祭拜烈士;在講革命史時,帶領學生參觀當地革命戰爭紀念館。這些活動進行前后,教師可以根據需要,或詳或略地給學生講解背景知識,進行價值觀教育。
以上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接觸過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運用到實際的課堂中,教師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有所選擇,行之有效即可。
參考文獻:
[1]張耀燦,鄭永廷,吳潛濤,駱郁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