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5 17:2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冬天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約定,記在心里;
恍惚,哪個身影,
我的,秘密,只屬于你的每一個依靠,
幻覺,夢想,只有你才會實現……
我一定要記住,我們的約定,我們的秘密,
不希望,你會離開……
看著天上飛舞的雪花,高聲道:
篇2
關鍵詞:初中散文;閱讀理解能力;提升建議
初中散文閱讀要求學生學會欣賞散文作品,并且有自己的切身情感體驗,能夠深刻領悟作品所表現的內涵,從而獲得對自然、社會以及人生的感悟。學生要聯系當時的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評價,對作品呈現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感知,對作品中感動的情景和人物的形象有一個自己的認識,認真品讀作品中富有特色和表現力的語言。為達到以上效果,我們該怎么做呢?
一、初中散文閱讀理解
我覺得初中散文閱讀理解就是鍛煉學生的審美能力、理解欣賞能力和評價分析能力。要提高學生的探究性和創造性閱讀,就要培養學生有創意地、多角度地閱讀,通過閱讀期待和閱讀反思出來的內容來開拓思維,提升閱讀質量。
散文之所以這么受廣大讀者的歡迎與喜愛,它的魅力在于對人、事、物的情感體驗背后有對自然、社會、人生的領悟。
散文形散而神不散,它沒有像小說那樣引人入勝、一波三折的故事情節,也沒有像詩歌那么牽動人心、一唱三嘆的韻律節調。它不過是作者平常生活里的所見所聞,隨想隨感,只是它的結構與想法不拘一格,行文隨意而又巧妙。很多學生都欣賞作者的文筆,但是往往因為諸多負面因素而止步于對它的興趣。但是散文的作用又決定著散文不可被忽視的地位。
二、提高初中散文閱讀理解能力
要提高初中生在散文方面的閱讀理解能力,我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給出建議:
1.從老師的角度。教師對散文整體的理解與把握會直接影響到學生對該散文的內容理解和情感傾向。教師在授課之前,必須充分理解、鉆研散文作品,在這基礎上再對該文的文本及作者的背景和情感認真解讀和領悟。這是教師幫助學生提高散文閱讀理解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如,蘇教版初一年級上學期第四單元的《濟南的冬天》,首先教師要反復誦讀這篇課文,理解文本后,再結合老舍先生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老練的文筆,來感悟這篇寫景散文。他所寫的山、水、城、雪都會給人以獨特的美的感受。老舍先生緊抓景物的主要特征來寫,雖然濟南位于北方,但是冬天卻獨有顯著的“溫晴”,接著,后面的景物處處跟“溫晴”緊緊相聯,使整篇文章呈現出一幅美麗動人的山水畫。全文的基調一致,色彩和諧。教師要理清文章的脈絡,讓學生在感知整體文本的基礎上理解、欣賞文章的設計
思路。
教師在引導學生的時候要有三種意識:(1)獨特意識,散文的基本特征是文思獨特,情感唯一。學生在學習時要潛心領會作者所呈現的獨特的情感體驗,深掘作品獨有的情思,悟出作者的個性特點。(2)鑒賞意識,教師要引導學生隨著理解―感受―鑒賞的步驟循序漸進。如《天上的街市》,教師可以先展示多媒體的相關課件圖片,同時配備音樂朗誦,讓學生理解感受文章所表現出來的美好與奇思妙想,然后讓學生自己講述觀賞和欣賞后的感悟,這就是學生的審美感受能力和審美鑒賞能力,前者是基礎,后者是深化。(3)語言意識,教師要抓住作品中有欣賞價值、教學價值的語言讓學生加以咀嚼,最有代表性的朱自清先生的《春》,文中的“讓”“趕趟兒”“?!薄氨啤钡仍~很生動形象地表達出春天百花爭艷的繁盛和生機勃勃的景象。最后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壯青年等不僅運用比喻、排比等修辭,還緊緊抓住事物的特征,突出“春”這一主題,熟練運用鑒賞語言,表達抒情。
2.從學生的角度。初中生剛剛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水平還不是很高,雖然他們的思維在獨立性和批判性上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還會有片面性和表面性。所以,教師在授課時要立足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來設計教學,要抓好文章的切入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調動學生的個人生活經驗與文章描寫的景象進行對比,讓學生產生共鳴,拉近與作品的距離。如《濟南的冬天》,教師可以先設計幾個問題:冬天是怎樣的季節?我們這里的冬天有什么特色?你對冬天有什么樣的感覺?這樣的問題既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又可以引入課文。把本地的冬天與濟南的冬天對比,感受老舍筆下濟南冬天別樣的美。
提高初中生散文閱讀理解能力的策略還有很多,如多媒體的運用、測評手段的運用等。在此,我們只就這兩個角度來討論,如果能夠把握好這兩個方面,在教師和學生的努力下,散文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必然不難。
參考文獻:
篇3
文/胡曉東
【摘 要】法國藝術大師羅丹曾說:“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痹忈屃税l現美、感悟美、表達美有時遠遠重于美本身。而在教學領域里,語文教學的審美教學內涵和地位自新課程標準實施后便得到了極大地豐富,其人文色彩亦更加凸顯。就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來說,審美教學的主體集中在中學散文教學。本文就將結合教學實例一同探討審美教學的具體方法。
關鍵詞 自然美;感悟;審美教學
蘇教版中學語文教材的編寫理念較以往的變化主要體現在:努力實踐課堂表達方式的轉變;積極體現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協調選取雅俗共賞的文章;重在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素質;基于此,朱自清的《春》、梁衡的《夏》、老舍的《濟南的冬天》等一大批文質兼美、文化性和時代性兼具的散文完美匯聚于繽紛的散文天地,選文的初衷無疑是引導學生發現自然之美,感悟多彩四季。柏拉圖說,審美體驗具有獨特性。但是時至今日,審美教學卻有其內在的一致規律,以《春》《夏》《濟南的冬天》為例,語文教師在進行審美教學時可以由以下幾點切入:
一、聲情并茂,情感穿透紙背——審美入境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強調了閱讀的重要性。而就《春》《夏》這一類抒情性較強的散文,語文教師在授課時則應該抓住“形散而神不散”這根主線,要更著重于——通過引導學生朗讀幫助學生實現審美的入境。比如《春》中,作者朱自清就適當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描繪出了一個無限生機、千姿百態、生動活潑的“春”。而這些極細微極精致的文字如:“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小草偷偷地從土里鉆出來……野花遍地都是,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則完全可以讓學生毛遂自薦,起來朗讀,朗讀時要注意先讓學生進行體驗性朗讀,調動他們通過文字所能生發的對于“自然的春”的審美體驗;繼而老師要不失時機進行示范朗讀,與學生展開優質閱讀課堂互動;最后,如果效果仍舊不達預期,老師可以再課堂播放示范朗讀錄音,學生在課堂層次性的推進下,也就實現了《左傳》中所謂的“一鼓作氣”,因而學生對于《春》這篇文章里所展露的春的紛繁、春的活力、春的清新等不同的審美感受也將通過自我朗讀和交互朗讀而逐次鋪敘開來。這樣的朗讀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朗讀能力,更能活躍課堂氛圍,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字的內涵,實現學生的感性情感對理性文字的駕馭,最終幫助學生敞開胸懷邁向審美之境。
二、巧借資源,想象激發靈感——審美發散
散文教學、古詩詞教學相較于文言文教學、社科文教學,則更加注重審美體驗。而審美體驗的實現方式具有多元性。具體說:在《春》《濟南的冬天》《夏》這類散文的審美教學里,語文教師應當集中整合資源,尤其要注意對多媒體的規范運用。蘇教版語文教材對學生的想象力和表達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要求語文教師在散文教學時一方面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想象力,另一方面又要拓展學生的表達空間。因此,以《濟南的冬天》為例,筆者建議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時:依據文意,選取小段音樂渲染濟南冬日寧靜安詳的氣氛;課件制作宜選取暖晴色調做主背景,以凸顯濟南的冬天“響晴”的特點;圖片選取宜少而精,可以適當展示幾幅能代表濟南古城魅力的文化圖景,凸顯濟南作為一座老城的歷史厚重感和文化底蘊;尤其是文中所描述的下過小雪后的濟南的圖景,教師要先讓學生通過想象嘗試畫面還原,在激發完學生的想象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教學評估,并適當展開課堂補充,如:課件鏈接濟南古城風韻、動態展示山上雪景、以聲音、圖片、視頻等相關手段全方位拓展學生的想象思維,增加散文課堂的審美容量。
三、組織合作,探討交換體驗——分享審美
蕭伯納說:“我們的思想一旦交換,便各自擁有兩種思想?!笨梢?,合作交流往往有助于提升我們的整體認知水平。尤其是在語文學科的散文篇目審美教學中,小組的合作更能促進組內成員的互動,實現組員對于美的交互體驗。以梁衡的《夏》為例,古往今來,吟春誦秋的文人數不勝數,而對于“夏”的記述甚至夸贊確是寥寥可數的,由此可見,作者梁衡在贊美夏時就已經突破了傳統定勢,戰勝了自我,他的獨立思考值得我們對其進行贊美。那么,他筆下的夏到底有什么別樣的魔力呢?這無疑就是全文最大的懸念。因此,語文教師不妨在授課時以這條懸疑主線貫穿始終,組織學生開展小組討論,以引導學生實現對全文脈絡的把握和小組之間的審美交換。具體說,可以設置的問題有:讀罷全文,你認為梁衡筆下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梁衡在《夏》中,詳細闡釋了夏天的顏色是金黃的,夏天的旋律是緊張的,對此,你是否同意?若不同意,你心目中的夏是什么旋律的呢?請與小組成員討論并與全班同學分享。小組成員各抒己見匯集成小組成果,繼而推出小組代表與全班同學分享成果,這樣的教學探索以小見大,體現了蘇教版教材的人文精神,由表及里,呼應了新課標的精神實質,充分尊重了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
四、及時習作,溫習延展審美——升華審美
散文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文本鑒賞實現審美體驗是關鍵所在,而在課堂朗讀,師生互動,小組討論的基礎上,語文教師也不能忽視課后作業,尤其是同類習作的重要意義。教師課上的審美教學行為大多集中在對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上,因而在散文教學中補充對學生的書面表達至關重要。具體說:在蘇教版講完《春》《夏》《濟南的冬天》這一單元后,教師應及時根據課堂反饋制定適宜的作文題目。題目的設定可以:在保證主旨的前提下堅持開放性;激勵絕大多數學生能夠就這個話題有話可說甚至不得不說;如:我眼中的四季;四季的顏色;遙想季節等命題作文。又如:()之美;難忘的()等半命題作文。又或者是指導學生通過課上所學到的描寫季節的一些小竅門(如抓住某一季節最大的特點;如采用最適合的修辭手法;如體現自己最真摯的情感等)運用到自己的文字里,通過小日記,小短文的形式具體呈現出來。這樣一來,整個課堂審美才是完整的、豐富的。最后的書面表達不僅將升華學生對于自然、對于四季的審美體驗,也將引導學生看清自己內心的喜好,開展奇妙的自省的文字體驗。
總之,語文教學的審美教學應該結合生活多元化展開:著重通過開展課堂優質朗讀、小組合作探討、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課后同類習作等形式來逐步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并不斷豐富課程改革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曾朝暉.試論當下中學語文審美教育[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李榮.語文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之探索[D].山東師范大學.2005
篇4
關鍵詞:朱自清;散文;結構藝術
朱自清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頗具盛名的詩人、散文家,尤以散文卓著。他的散文以構思縝密,布局精巧,抒彩濃郁以及語言的清新自然、悠美典雅表現著散文的藝術魅力,他豐富的散文結構藝術經驗需要我們認真地總結和學習。朱自清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自己喜歡寫散文的原因,就在于散文的“自由”與“隨便”。朱自清散文作品收放自如,放收有序,作品緊湊集中,切合主題。概括地講,朱自清的散文的特點,可以說主要表現在他精妙的構思和縝密的結構上。
一、精妙的構思
朱自清的散文藝術特點,在藝術構思上,集中體現在“文眼”的安設和線索的貫穿上。正如高爾基說:“除了觀察,研究、了解,還必須‘構思’,創造。創作——這是把許多細節聯成一個或大或小的有完整形式的整體??沒有‘構思’藝術性是不可能的,而且也不存在?!?/p>
(一)“文眼”的設置
所謂“文眼”,就是指作者經過藝術性的概括與集中,把作品的思想與形象辯證地統一起來的“焦點”。比如:《春》這篇散文,就是從不同的方面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無限生機和創造力,進行了充分的贊美。作品率先寫了對春天的盼望,緊接著勾畫出春天的輪廓,然后分別細致地描寫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四幅春圖,最后,作者從春天的自然景物描繪轉到春天人們的活動描寫。作為作品的“文眼”:“一年之計在于春”,也是作品詩意的核心。這一“畫龍點睛”之句,沒有雕琢、粉飾卻是最具功力。
(二)線索的運用
在朱自清的散文作品里,我們都會看到一條將許多生活片斷,關聯起來并服務于主旨的線索,以此達到與結構的完美統一。
二、嚴謹縝密的結構設計
朱自清散文嚴謹的結構,不僅僅體現在藝術的構思上,我們通過他的一系列作品可以看出,他的結構嚴密性同時還表現在它的服務性,整體性,多元性特點。
(一)服務性
作為形式美的因素,結構是為表現作品思想內容服務的,是為作品主旨思想服務的。比如《背影》,就是以“背影”為核心,對所有材料進行藝術性地剪裁、加工和布局,對它們進行取舍、整合,然后有機地組織安排,來表現父親舐犢之情這一思想主題的。再如《春》中,作品主要由盼春、描春、頌春三個部分構成,其中以“描春”為重點。“春”是全文的中心,是全文的線索脈絡,也是全文的結構。開篇以“盼春”開啟全文,繼寫“描春”再現春天的生機盎然的景象,最后的“頌春”照應開頭,很好地服務了春意盎然的“春”。在《春》這篇散文里,作者通過情感表達的層層推進,采用了謹嚴有致結構,很好地實現了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
(二)整體性
縱觀朱自清的散文,不乏看上去互不關聯的材料,卻按一定的邏輯關系有機地統一起來的作品。如:《南京》一文,是介紹南京古城風光,順著游蹤,敘寫大小景點,不論是賞玩、還是遐想,還是憑吊,都表達了對古城的“時代侵蝕的遺痕”的時代感傷。《羅馬》一文,則是用了由點到面的布局,以羅馬市場為中心,先寫羅馬“城市上面”的巴拉丁山,繼而寫“市場東邊”的斗獅場,再寫“斗獅場”南面的卡拉浴場,把羅馬星羅棋布的古跡按順序連綴在一起來敘寫開來。如這類記游的散文還有《松堂游記》、《萊茵河》、《威尼斯》等等。
(三)多元性
朱自清的散文結構,不僅具有整體的美,而且還富有變化的美。他往往從主題表達的需要出發,運用對立統一的藝術法則來營構他的作品。如:同樣是懷念自己妻子的作品:《冬天》與《給亡婦》,它們的結構就不同。《冬天》這篇散文,作者用懷念亡婦時的溫馨和甜蜜,掩飾著內心的楚痛,作者故采用了“顧左右而言他”的橫斷面結構。而《給亡婦》,懷念則是一腔悲痛,因想到亡妻的日常生活瑣事,以內心的懷念和哀思為主線,一氣貫通地抒發感情。因此特定的情緒,特定的題材,創造了特定的結構。由上觀之,朱自清先生嚴謹縝密的散文結構,不僅體現在精妙的構思上,也體現在多元的結構技巧上;不僅表現為服務于思想內容,也表現了結構的特點。
參考文獻:
[1] 杜運通,趙福生.中國現代文學作品選[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6年.
[2] 馮錫瑋.中國現代文學比較研究[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5年版.
[3] 蔡清富.現代文學縱橫談[M].北師大出版社,2002年版.
篇5
一、關鍵詞推敲入情法
散文的藝術可以稱之為“語言的藝術”。作家在創作時,會用與他的思想感情最貼切的語言文字來表達其思想感情,讀者只有透徹地了解了語言文字所包含的意義和情味,才能感知作品的藝術形象,領悟作家的思想感情。閱讀散文時抓住富有感彩的動詞或形容詞等,常常能觸摸到作者的感情脈搏。
如閱讀《濟南的冬天》第三段,抓住“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啊”一句中的“妙”字,探究“妙”在何處?學生發現:“山上的矮松越發的青黑,樹尖上頂著一髻兒白花”,這是松的翠與雪的白相映成趣;“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這是如洗的藍天與似銀的白雪相映生輝;“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這是白雪與暗黃的草色組成彩色的美景,由此得出“妙”在雪光、雪色的結論。“這件花衣好像被風兒吹動,叫你希望看見一點更美的山的肌膚”以動顯靜,寫出動人的形態;“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把薄雪比喻成害羞的少女,寫出雪的情態,得出“妙”在雪態、雪情的結論。這樣,通過引導學生對“妙”景的欣賞讓他們體驗到作者對濟南冬天的贊美之情。
二、哲理句品味動情法
散文語言富于哲理,常常蘊含著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選準動情點進行反復品味、細細咀嚼,能打動學生的心,激發學生的情,使學生與作品產生共鳴,與作者交流心聲。
如教學《春》時,抓住“一年之計在于春”這個哲理句,啟發學生思考:你從這句話中獲得了怎樣的人生感悟?通過討論,學生理解了哲理句的豐富內涵:它強調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早作考慮和安排;要在一年或一天開始時多做并做好工作,為全天或全年的工作打好基礎;人們還將人的年輕時期稱為青春,歌頌春的創造力,強調春的寶貴;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開頭就要抓緊……討論的熱烈、感受的深刻正是學生要踐行惜時的表現。
這些語句含義富有哲理,聯系現實生活細細品味,學生才能得到極大的啟迪。總之,教師要以深刻的哲理、慷慨的議論為動情點,引導學生對哲理句咀嚼回味,達到感染學生、激發學生與文本產生共鳴的目的。
三、美文誦讀融情法
感情需要語言作載體,許多散文作品語言典雅凝煉、和諧暢達、富于韻味。而這種韻味主要體現在散文語言的音韻美上。
最容易讓人感受到的是擬聲美,即運用擬聲詞,模仿各種聲音,讓人產生一種聲在耳畔的真切感受,從而讓心靈受到觸動?!栋⒗锷郊o行》中作者模擬小火車的聲音,用了擬聲詞“咣當咣當”,朗讀這樣的語句,會使讀者聯想到古式小火車行進的樣子,從而觸發了“思古幽情”,使他們產生無限遐想,自醉其中。
散文句子長短、整散錯雜相間,使文章的聲勢呈現出有規律的變化,從而給人以強烈的節奏感。再如《阿里山紀行》中,“潭無魚鱉,林無鳥獸,偶或有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側耳諦聽、分辨、捕捉,卻沒有。那是靜謐的世界、潔靜的世界,甚或禪的世界”,這個片段,只要一讀,我們就仿佛聽到了如蟬、如蠅、如蚊的聲音,如此節奏鮮明,自然會讓人感受到強烈的音樂之美。又如朱自清的《春》大量運用對稱、排比的短句,全文僅有八十多句,但兩三個字組成的短句就有十三句之多,七個字以下的句子約占六十句。簡潔的短句,再加上整齊、勻稱的結構,使全文的節奏也愈顯輕盈活潑,充滿春天的活力。讀《春》,耳邊如聞春水淙淙流淌、春鳥啼鳴婉轉,如見春花悄悄綻放、春草萌生嫩芽,心中自然涌動起對春的欣喜之情。
朗讀散文時應娓娓道來,或輕輕吟唱,或激昂慷慨,如同給文字配上田園牧歌、小夜曲、交響樂,學生在朗讀中也會不知不覺進入文我相融的境界。
四、美景欣賞悟情法
散文重視意境的創設。作者把深刻的思想、感人的情思,通過活躍的畫面表現出來,到達情與物融合、意與景交叉的境界,以喚起讀者的遐想和想象,產生感人的藝術效果。閱讀寫景抒懷類散文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像欣賞美景、領略意境、豐富感情。
篇6
關鍵詞: 初中 現代散文 教學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初中散文閱讀教學的目標是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能聯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評價;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那么,我們怎么做,才能有效達成《新課標》的規定呢?
我認為散文閱讀教學就是要注重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的能力。 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從而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即注重現代散文教學的實效性。
當代散文又增加了一個新的特征:日益注重“理性”、“理趣”。散文的魅力,在于情感體驗之中對社會人生的一種領悟。但是,散文的理性、理趣,并不是枯燥乏味的直接議論,而是寓理于事、于情、于景、于物。也就是說,它和散文的形象性,并不矛盾。
僅僅抓住散文的特征來提高教學實效,當然是不夠的。教學是師生互動的過程,而不應該是一言堂,無論在散文教學還是任何其他文體的教學中,教師都要盡快轉變教學理念,找準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肖伯納說:“我不是你的老師,只是你的一個旅伴而已,你向我問路,我指向我們的前方?!蔽覀兪菍W生求學路上的伴侶,是一個適當的時候給予指導的引路人。
20世紀 30年代 , 美國學者詹姆斯?默蓋爾提出了閱讀層次論 ,我認為其中的知識性閱讀學生可以自行解決,教師只要指導和督促學生掌握就可以了。而理解性閱讀、探索性閱讀層次才是提高初中學生閱讀能力的重要層面,所謂理解性閱讀,包括轉換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分類能力;推斷能力等。所謂探索性閱讀能力,包括審美能力 ; 評價能力; 創新能力。而提高這些能力,首先教師就要有必要的講解和恰當的指導。
比如對于文章整體的把握, 根據散文文體特征,教師在引導的過程中就要有三種意識:
一是“獨特意識”。抓住散文的特征 ――“ 貴在有我”,引導學生潛心體會作者“獨特的情感體驗”。深入挖掘作品的“獨特與深刻”的“情思”,找到作品中的那個“我”,體悟出“我”的個性。
二是“鑒賞意識”。引導學生循著“感受”――理解――鑒賞”拾級而上。以《濟南的冬天》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多媒體展示的課文相關圖片,然后傾聽配樂朗誦,然后準備說說濟南的冬天美在哪里。這就是對濟南的冬天進行審美閱讀,前一個步驟是“審美的感受”,后一個步驟是“鑒賞”。審美閱讀能力,包含審美感受力與審美鑒賞力,前者是后者的基礎,后者是前者的深化;下一個環節是在感受的基礎上,提升“理性認知 ” ――品讀 2 、 3 、 5 段文字,不僅感受它的美,而且要從遣詞造句、音韻節奏、文脈氣勢、修辭手法上分析它何以產生美的效果。讓學生“跳出來反觀”,依托審美的感性認識,深化其思想涵義的深刻精妙之處,精化其人文情懷的感人之處。
三是“語言意識”。引導學生“披文入情,高度重視對語言文字的品味”,高質量地培養語感。抓住作品中那些最有教學價值的語言加以咀嚼,如朱自清的,《春》中,對主題“春花圖”中幾個關鍵詞:讓,趕趟兒,鬧著,散,眨等,寫出了百花爭春的繁盛,最后三段中的娃娃新,姑娘美,健壯青年,不僅包含比喻、排比等修辭,而且抓住事物特征,突出主題,以及抒情式的表達,熟練掌握和運用鑒賞語言的方法。
提高課堂實效的另一方面則是了解初中學生的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原有生活體驗,激起閱讀興趣。
初中生正是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感性向理性過渡的階段。抽象邏輯思維開始由“經驗型”向“理論型”轉化,但水平還不高。同時初中學生思維的品質尤其是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很容易產生片面性和表面性的缺點。
所以,從學生的角度來講,無論課堂教學的實效與長效,都要立足于學生知識、能力、人格等方面的原有水平,或精心設計教學切入點,激活學生學習興趣;合理評價學生,激起學生思考的興趣;或拓展學習空間,激起學生求知的興趣;或尋找美點,讓語文課奉獻一份美麗的心靈雞湯,注重感悟,讓語文課綻放一束美麗的理性之花……總之就是要讓他們有興趣、有參與體驗、有情感共鳴、有思維活動、有誦讀感悟、有交流碰撞。 充分發揮獨立性和自主性,在潛移默化的教學中,開啟關閉的心智,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當然提高散文教學實效性的策略還有很多,比如恰當運用測評手段,量化測評后進行量化分析,適時運用多媒體,將閱讀教學適當轉化為在閱讀中不斷探索和發現的過程; 注意調動學生的閱讀期待,鼓勵學生進行猜測、想象和假定; 引導學生對文學作品做出即時的反映并通過討論修正他們的觀點; 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而不是由教師問問題和等待特定的答案; 鼓勵學生表達、交流個人的文學閱讀感受和經驗; 重視學生閱讀經驗的喚起和回顧,引導他們聯想、比較正在閱讀和曾經閱讀的文本等也是提高散文教學有效性的有效途徑。
總之,教山有路勤為經,學海無涯苦作舟。在教學的領域里,既要不斷提高理論的能力,更好親身實踐,才能夠真正得到提高,正所謂: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篇7
關鍵詞:初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存在的問題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0-0025
現當代散文教學作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培養當代中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堅實的基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筆者認為當下初中語文現當代散文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些問題,現淺談如下:
一、部分內容的編排與學生的閱歷和生活脫軌,不能與時俱進
初中階段安排的散文多為現當代名家的經典名篇,這些經典名篇的確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國人,對于提升國民的文學素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部分作品的編排已經跟當下的初中生生活脫軌,現在的學生生活在物質生活異常豐裕的時代,根本體會不到物質生活匱乏、人的思想禁錮、社會生產力低下時期的國人的社會生活場景,他們無法全面理解那個時代的國人的思想和舉動,因而就不會從根本上理解文本。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學生對三味書屋的那種枯燥陳腐的生活和對封建教育制度對兒童的束縛和損害的批判就很難理解;的《艱難的國運與雄健的國民》一文盡管是“至情之文”,但由于寫于20世紀20年代,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也不容易。
筆者認為語文教材的編排必須與時俱進,要貼近學生、貼近生活,初中教材精選現代經典之作在學習的過程中起以點帶面的作用即可,把當代的名家之作編入教材更易于學生接受,可精選一些學生喜歡的作家如余秋雨、余光中、賈平凹等的作品,除此之外,盡量多安排一些跟時代接拍的切合學生生活和思想的作品。這樣,學生更易于接受,更容易理解,會起到更好的人文教育作用。
二、文本的學習多重視課內,輕視課外相關內容的銜接和延伸
盡管新課標頒布了,但散文教學新鞋舊腳的現象依然存在。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和中高考指揮棒的影響,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或多或少地還存在著落后的教學觀念,多重視課內文本的學習,輕視課外知識的銜接。如在學習《阿長與〈山海經〉》一文時,我們教師多把本課的教學內容設計為: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性格,探究文章詳略得當的寫法,感悟作者對長媽媽的真切懷念之情。完成了這三點即完成了教學任務。
筆者認為如果通過課前讓學生查閱魯迅的生平經歷和本文的相關背景的資料,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課上重點通過解決以上設計的教學內容來完成對文本的學習,課后通過閱讀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有關作品來加深對該文的學習,可以更好地擴充學生的課外知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增強他們的語文素養。
三、教學過程單純注重知識的講授,輕視文章文質兼美的特點
散文的主要特點是“形散神聚”。散文教學務必注意整體之美。而部分教師講授散文時卻成了肢解優美作品的劊子手。經典之作在個別教師手中成為單純對字、詞、句、段、篇的零散的解析,了解作家、掌握字詞、整體感知、品味語句、掌握主旨等幾乎就是散文教學的程序。教師為了考試技巧而講解,為了提高成績而準備,久而久之看似學生的語文應考能力提高了,考試成績也不錯,但語文素養卻難有提升。如老舍先生《濟南的冬天》一文,通過描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景、薄雪覆蓋下的山景和濟南冬天的水色這三幅美景來體現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從而滲透出作者對濟南這座城市的喜愛之情。在平時的講課過程中教師多通過重點分析這三四段的寫景順序、修辭手法、重點詞語辨析來應對考試、提高成績,相對于課文本身的人文性教育作用退到次要的位置了。
筆者認為如果教師首先安排學生深入地閱讀,精心地查閱資料,預習好課文,讓學生談自己最欣賞文章的地方,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集體研討探究,讓學生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產生火花,教師再順勢引導到文章的整體意蘊上來,讓學生體會到老舍先生對濟南這座城市的熱愛和贊美已滲透到文章的字里行間中,筆者認為會起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單純的知識講授對散文的學習來說只是游兵散勇,無法聚合,永遠也達不到“形散神聚”的效果。
四、學生誦讀少,教師引領不到位,不能真正理解文本
語文學習尤其是散文的教學必須重視誦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充分說明了誦讀的重要性?,F在不少的學生不愿意誦讀,導致了對文本學習的困難。究其原因一是語文教師的自身誦讀功底不足,誦讀引領不夠。
好的語文教師首先應是誦讀的專家,學生能從教師的誦讀中聽出情感,聽出人物的悲歡離合,聽出景物的鳥語花香……語文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誦讀能力征服學生,讓學生在教師的誦讀聲中喜歡上文本,學生才能帶著熱情讀懂、走進文本,從而體悟作者的情感傾向。
學生對誦讀失去興趣、學習效果不佳的另一個原因就是問題設計膚淺,教師引領不到位。如在學習《安塞腰鼓》一文時,教師設計的問題包括字詞的識記、層次的劃分、語句的賞析、主題的把握等環節的膚淺的問題。學習過程中學生誦讀不到位,整堂課就會死氣沉沉,學生在教師預設的幾個膚淺的問題中走了一下,根本就不會走進文本。
筆者認為在學習《安塞腰鼓》時按照誦讀――體悟――入情――品味等環節來設計,讓學生有感情、多途徑地誦讀,通過誦讀走進文本,體會作者對安塞腰鼓的磅礴氣勢的贊美,再通過誦讀體悟作者對陜北人旺盛的生命力和蓬勃的革命激情的贊美,最后在誦讀中體會作者通過優美的語言來表現這種贊美之情的寫法。教師精心設計問題,憑扎實的基本功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及對文本的透徹理解始終掌控住局面,順勢引導解惑,這樣,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就會容易得多。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篇8
[教材解讀]《四季的美》是日本作家清少納言的作品,是《枕草子》(日本平安時代的文學作品)第一卷的第一段容,文中的藝術感受方式和表現手法具有鮮明的日本文化特色。作者用細筆觸再現視覺形象,表達了自己真切的感受。
[學生分析]七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多種寫作寫景散文的方法,有了一定分析、欣賞寫景散文的能力,但許多學生運用起來不一定準確、靈活;雖對語言美、意境美有所領會,但他們的閱讀還停留在粗讀和初讀上,思維和審美能力尚在培養形成之中。鑒于此種情況,補充本課容,借助本課學習使學生達到理解和寫作寫景散文的能力。故學習本課重在激發學生的形象思,激發想象力,發展個性。
[達成目標]學習、鑒賞作者用細膩筆法再現視覺形象,表達真切感受的寫法;使學生獲得屬于自己的個性化審美體驗,張揚個性;激發學生熱愛生活,并能在生活中發現美、探索美、感悟關。
[重、難點]重點:把生活體驗與閱讀結合起來,感受細膩的散文筆法,進而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難點:品味文章的語言,深入挖掘文中深意。
[教學準備]教師結合文章容設計制作課件;學生課前收集與四季有關的好詞佳句或音樂。
[課時]一課時。
[紀實]
師:同學們,你最喜歡哪一個季節,為什么?
生:我喜歡春天。因為春天從頭到尾都給人以希望的感覺,小草鉆出,花苞待放,都給人以蓬勃向上的美。
生:我喜歡夏天。可以在夏天做各種運動。夏天里還有鳥叫蟲鳴。
生:我喜歡冬天。雖然冬天給人的感覺是萬物凋零,但冬天有一種特別的美。冰清玉潔的美,圣潔的美。
師:春天給人以生機,夏天給人以熱情,秋天給人以豐盈,冬天給人以沉靜。作家們以生花妙筆為我們展示了色彩繽紛的四季。老師想和你們一起徜徉在四季的美景中,你們愿意嗎?(板書課題。)
生:愿意。
師:那就讓我們一起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屏幕展示原文,教師配樂誦讀。)
師:不知能否給大家帶來美的享受。我請同學們看屏幕繼續欣賞。在讀課文時找到最喜歡的句段,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聲朗讀,一會兒展示給大家,好不好?(屏幕展示。學生朗讀。)
生:我最喜歡夏季文中呈現出的固態美,畫面中又呈現出螢火蟲泛著微微的光,由靜態的美中又表現出一種動態的美,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師:一種動靜結合的美,
生:我最喜歡春天這一段,它通過云彩色彩流動的變換來表現春天的氣象。我最喜歡的句子是:“魚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紅暈,飄著紅紫紅紫的彩云。”
生:我喜歡夏天這一段,尤其最后兩句。在漆黑的夜晚,一兩只螢火蟲飛舞會給人一種詩意美。
師:富有詩情畫意的美。
生:我也喜歡最后一段的后兩句,看到雪就會想到和小伙伴們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
師:我們曾經歷過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日的黃昏,冬季的早晨,但我們很少像作者那樣,用細膩的筆法傳達真切的感受。怎樣才能走進作者的精神世界,與作者進行對話呢?這節課我們采用體驗式學習,變換角色,把自己當成錄像師,用文字模擬錄像并制作腳本,看屏幕上的要求:(屏幕出現要求,如下:
1,陳述人用填空方式陳述成果:根據這一段對____的描寫,我們按____的順序,抓住了它們的____特點加以錄制,為使這個特點更加突出,并真實地再現作者當初感受,我們還加入了____以使這種感覺更真切,引起共鳴;也可結合板書陳述。
2,描繪人用形象化的語言加以描述,再現他們帶有鮮明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3,在描述的同時,另一個學生在黑板上把設計好的思路寫在黑板上。
4,其他同學聆聽并對其進行質疑或提出建設性修改意見,以激發每一位同學思考及參與合作的意識。)
師:我們在體驗學習時,自由組合成春、夏、秋、冬四組,每組合理分工,制作腳本,體驗開始。(學生自由組合、分工、討論。)
師:各組基本完成,先請各位同學在組內演習,組內指導完善,執筆人請上講臺,展示板書。(學生展示、討論,各組執筆人板書。)
師:那我們按四季的順序來,有請春季這一組。
生:這一段通過春天黎明的描寫,通過“泛、染、飄”三個動詞體現它變化的動態美,通過顏色的變化體現時間的推移,給人以希望和力量。下面我們采用配樂的形式來體現春之黎明的美,下面有請××同學用文字攝制壯美的黎明。(掌聲。)
生:天與海深藍一片,波濤滾滾。這時天邊冒出紅色的尖,漸漸地泛白,黎明即將到來,突然紅光跳出了海面,云紅了,海也紅了,大海不安起來,蕩漾著。(口技:風聲。)這時一個火球緩緩升起,海面紅了,太陽升起來了。整個天、整個海都紅遍了。(描述人說的同時?!洞褐暋芬魳仿暺稹?
師:讓我感受到了春天黎明的壯美?,F在有請夏天一組。
生:本段通過對夏天夜晚的描寫,寫出了螢火蟲翩翩起舞的景色最美。下面請××同學詳細介紹。
生:一個漆黑的夜晚,鏡頭慢慢轉向天空那幾顆泛著點點微黃的星光,給人以高遠與深邃的感覺。鏡頭再由空中轉到陸地,十分寧靜的夜晚出現了幾只螢火蟲,使安靜的夜增添了幾分活潑的色彩。
生:這時晴朗的夜下起了微微細雨,伴著沙沙的細雨幾只螢火蟲打著它特有的小燈籠飛來了,微微的黃光在細雨中越發朦朧了,這時讓觀眾在視覺上體驗到一種迷人的氣息。夏天這一段為我們呈現出兩種不同的美,一是靜態的美,一是動態的美,螢火蟲的設計是點綴夏天色彩最富有特色的一筆。
師:描寫得很具體。好,現在有請秋天一組。
生:在秋天的黃昏這一節中,以時間的順序寫夕陽映照西山與夕陽西沉兩幅畫面,夕陽映照西山是以視覺效果為主要內容,體現了歸鴉和大雁的感動,夕陽西沉是以聽覺效果為主要內容,風聲與雨聲使人心曠神怡。
生:(配樂薩克斯曲《回家》)鏡頭中出現夕陽快要落山的情景,此時夢幻式的虛光中依稀可見人們急匆匆回家的身影,烏鴉嘴里叼著小蟲快速地扇動翅膀飛回窩里,等候許久的小烏鴉看見后快活地叫著、喊著,不停地扇動著稚嫩的翅膀。鏡頭慢慢轉到空中,天幕中出現黑點,漸漸近了,原來是一列大雁,他們時時變換隊列。隊形雖是不斷地變換,但無一只掉隊。漸漸地大雁飛出了鏡頭,此時鏡頭只有日落山頭,緋紅漸漸隱退,深藍已悄然來臨,一陣秋風吹過,掀起落葉,仔細聽落葉沙沙聲中伴著蟬鳴、蛙叫,此時鏡頭由遠及近,最終聚焦在黃綠相間的葉子上的蟬。
師:好,有請冬天一組。
生:冬天最美是早晨,從視覺的角度以動靜結合的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寫清晨到正午不同的美麗景色,寫出了雪的靜、白、美,下面請××同學做詳細描述。
生:本段主要抓住冬天的晶瑩剔透與潔白的特點。首先全鏡頭點染冬季的早晨,在一座小山上有一座小木屋,被環抱在黑青的松樹中,還有皚皚白雪。天上飄著輕雪,松樹的尖已被染白。鏡頭轉移到空中,樹頂上的太陽似乎很吝嗇,只有些許的光,鏡頭回至地面,這時一個女子手捧著暖和的炭火從屋里走了出來,穿過廊下,抬頭望著天,看著無數的小雪花如同水晶一般紛然落下。鏡頭中出現遠處的山、冰雪、天空。陽光折射出雪的晶瑩,山的朦朧,天的潔凈。鏡頭對頭頂的正午太陽進行特寫,再轉至炭火盆,盆中只剩下少許的炭火和白灰,以及淡淡的炭火的煙徐徐升向天空,以動寫靜,滿溢著冬的充盈。
師:四組已展示完成果,現在請所有的同學,對其板書、陳述、描述解說進行質疑、點評,可欣賞、可建議。
生:我認為(春天組)本組跟其他組比,我們所描述的是散文片段,攝影的專業知識少,或者沒有,更沒有具體的做法。
師:少了具體如何去做,只描繪美景,缺少必要的文字――攝影的術語。
生:冬天這組在錄制中加入了人的活動,使景色有了靈氣。
師:因為有了人的活動才使景色更加美麗。
生:正如你們所說夏天是熱情洋溢的季節,螢火蟲是點睛之筆,為什么不著重介紹螢光,以及它是如何運動的,它是怎樣突出夏天晴朗的漆黑的夜和雨夜的特點的?
師:應抓住哪個詞語?
生:“迷人?!?/p>
師:我們在用文字錄制的過程當中,應著重注意什么?
生:應抓住能體現事物或景物特點的關鍵詞語加以錄制。
師:同時加入一:些合理的想象,請繼續談。
生:冬天這組表述得很好。他們設計了一個小木屋,讓我們有家的感覺。
師:大家都很有見解,各組的錄制在遵循作者原有創作的基礎上,都有合理的想象與創新,同學們的評價又都有獨到的見解,但有沒有對板書提出好的建議呢?
生:我質疑的是冬天這組的板書,從書中并沒有看出有夜晚的描寫,我認為不應寫上。
師:為什么?
生:因為板書應遵循作者的意愿,與文章保持一致,所以讀者的想象以不出現在板書中為妙。
師:各組整體的活動設計有條理。在學習過程中,春天這組抓住動詞及時間的推移體現出日出的動態美和色彩的變化。夏天這組注意了文中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秋天這組注重了作者原有的描述,并抓住“感人”一詞進行大膽想象創新,冬天這組注重抓住雪的特點加以描繪設計,以突出作者細膩的感受。從中我們應學習哪些寫作方法呢?
生:描寫景色的形、色、聲、味。
生:用以動寫靜的表現手法寫景。
生:寫景要細致地觀察。
師:我們在體驗中學到許多方法,不過我還想提一點我個人的看法:秋天一組圍繞“感動”加以錄制,通過烏鴉哺育幼仔來體現感人的親情,通過大雁隊形的變換來體現感動,但這種感動到底是什么呢?首先想一想大雁為什么不斷變換隊形?
生:不掉隊。
師:那頭雁為什么不斷地變換位置?
生:輪流休息。
師:這是我們常說的一種精神――
生:團結、合作。
師:對,是團結合作的精神,更是一種關愛。但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這種精神,需要我們去體味。
師:讓我們把目光再次投向廣闊的天地,去感受四季的美吧!(大屏幕展示習題:
用課內外的好詞、好句、好段來描繪四季,或談對四季的感受;
還有哪些事物可以展示四季的美麗?你能在本篇的啟示下回憶一下嗎?)
生: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師:用三言兩語來進行創意寫作。(幾分鐘后)請同學們展示成果。
生:冬之美在于白雪的不凡。清晨時分,雪紛揚落下,白雪撫慰大地。無需回報,無需等待,無需規則。雪似乎從開天地以來,一直是沒有時間感的,最后一個到來,片片白衣飄然而至,不在乎自己旅程是否漫長,只在乎旅程是否美麗。
師:寫得很美,認真觀察,抓住了特征。同學們已接受了新的知識,把學過的知識進行消化吸收。在這一節課中你一定有許多收獲吧! [大屏幕出示以下問題:
本節課你的收獲是什么?(可以從知識、學法、態度、情感等方面反思、總結。)]
生:語文原來也很有趣。
生:用動寫靜的表現手法寫景。
生:我想起了一首歌《四季歌》。(學生唱。)
師:這節課,我們散步在充滿溫情的精神家園中,在這里。我們感受到了草的勃發,花的竟放,風的煦暖,雨的輕細;仿佛聽到了蜂蝶的嗡,流水的叮咚。同學們,讓我們走進語文的生活中,走進生活的語文天地中,盡情地遨游吧!
[反思]這節課使我真正理解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這一理念。也終于明白了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怎樣努力建設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師既有義務去深入挖掘教材,開發拓展教學資源,又有責任去培養學生合作、探究、創新意識,使學生愛語文、學語文、用語文。
角色體驗式學習貼近生活,充分體現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特點。它打破了單純的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的限制,把兩者有機結合起來,使閱讀指導寫作,服務于寫作,寫作又實踐閱讀、再現閱讀。
[評析]學生對于課堂教學文本的自主探究和個性化見解的自由表達是本堂課的亮點。教師打破了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自主開發課程資源,拓展教材內涵,以《四季的美》為憑借,實現了對寫景散文的閱讀教學和對生活體驗進行獨特感受的有效整合,同時檢驗了學生是否能將“吞進去”的知識進行“倒嚼谷”式的反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篇9
摘 要:淡墨散文以對紅土高原的熱愛為依托,在寫景與敘事中滲透歷史與文化、蘊涵情感與理性,試圖憑借對西南山水風物的描寫,呈現其獨特的文化意蘊,來探求大西南民族文化的底蘊。
關鍵詞 :淡墨散文 文化意蘊 地域文化 獨特語言
淡墨(原名陳朝慧)是云南當代散文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他以對紅土高原的熱愛為依托,在寫景與敘事中滲透歷史與文化、整合傳統與現代、蘊涵情感與理性,其寫作風格以及富有詩意和哲理的寫作語言,在云南散文中獨樹一幟:“淡墨先生的散文蘊涵某種文化自覺……他著力于將這種文化自覺或文化統一性轉而成為有血有肉的客體生命,讓云南成為云南,讓大西南成為大西南。”[1]閱讀淡墨散文,能感受到如其筆名一樣具有雅致而獨特的西南民族歷史文化的氣息。
一、在對自然與民族風情的描繪中呈現高原文化
傳統的山水文學多出于文人雅士對自然景觀的向往和對山水遺跡的憑吊。淡墨是樂山樂水之人,他沿襲傳統文化精神,親歷自然,于是他的書寫便帶有了以往山水文學的意味。他在游歷中抒發和吟詠自然山水之美,展現出高尚的品格氣節和獨特的審美思想,表達出深刻的生命意識和濃郁的人文精神。在美麗的富和山,在“欸乃一聲山水綠”的春天里,作者回味“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穿花峽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的江南美景(《富和山的春天》);原始而自然的山谷“聲音沒有被機器切割過,色彩沒有被畫筆修改過,秩序沒有被觀念規定過,開花與結果都是山谷的本意”(《人與山谷》);滇西的群山如同高原漢子的靈魂,高昂著頭顱,挽著手站在滇西高原之上,托起了屬于高原的太陽(《走進滇西》);大自然的兒子怒江桀驁不馴,在大峽谷里一路奔走一路吶喊(《怒江》)。淡墨受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并繼承文化余脈中的精髓,有了崇高的品格、境界和獨特的山水文化韻味。
淡墨還在對西南地方的風俗民情的描繪中,透露出邊地高原少數民族獨特的民族文化蘊涵。喜歡佩戴一把阿昌刀在身上的阿昌漢子(《阿昌刀》);喜歡喝酒的高原人,不論高興和憂傷都圍坐在一起,一碗一碗的喝酒,借酒詠歌,以酒為媒,“高原漢子的太陽是從酒碗里升起來的,酒就是他們的女人”(《酒神》)。這種對酒文化的別樣感情,已經超越了物質的貪戀,而成為了一種高層次的精神文化追求。高原人有濃烈的“火文化”情結,“高原人心中沒有偶像,沒有上帝,但他們崇拜火?!盵2](P55)住在高原上的人家,堂屋里有不熄的火塘,每當黑夜降臨,他們便回到火塘旁,決定著有關鹽油柴米的家政,婚姻和愛情也開始醞釀,孩子們五顏六色的夢也從火塘旁飛出,火成為了高原人的第二個太陽(《在高原上感受火》)。性格豪邁勇敢的彝族兄弟彈著弦子、唱著趕馬調和酒歌,“盡量讓豪情傾瀉,直到把血液唱熱,直到把憂傷唱到比大涼山還涼”[2](P76),而女人則跳著左腳舞、鍋莊舞……這些民俗風情的描寫,無不洋溢著濃重深厚的地域文化氣息。
二、在高原歷史彩繪中展露文化心理
紅土高原是一塊極富歷史色彩與民族氣息的高原,它背負著高原人數千年來的文化積累和歷史沉積。淡墨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富有深度的散文家,常把筆觸深入到高原的歷史文化之中,包圍在一層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之中?!斑@里的文化被元謀猿人的篝火燃燒紅過,被銅鼓鑄造和敲打過,被尋找糧食的鋤頭挖掘過,被巫師的法術和咒語點化過,被外國傳教士虔誠的祈禱感動過”[3],在淡墨的筆下,滇池清澈的湖水有了歷史的底蘊,楚人引馬入滇,在滇池旁埋鍋造飯,伴著一彎清澈的湖水,苴蘭城高高地聳立其起來(《莊躋人滇》);圓通寺的咒蛟臺在200多年前的一個冬天,以咒蛟臺為自號的老人揮筆寫下“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披襟岸幘,喜茫茫空闊無邊……”的天下第一長聯(《咒蛟臺的冬天》);曲折的五尺道上留下了徐霞客的嗟嘆、楊升庵的低吟,也見證了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壯舉(《古道》)……這一切無不訴說著腳下這塊土地的歷史滄桑和文化沉淀。
淡墨以綿長宏大的紅土高原歷史文化為背景,進而探尋和揭示文化心理結構的不同層面。生活在紅土高原上的人們是善良的無私的:老獵人用愛心去溫暖了一個從大灰狼口中奪回的尚未被咬死的小女孩(《狼谷》);森林的女兒舍去了大城市工作的機會,固守在窩棚里,為大森林的發展貢獻了一生(《森林的女兒》);他們還是固執的,那山崗上固執等待丈夫歸來的女子,“馱著疲憊的野蜂都在黃昏的黑色中淹沒了,牧歌也藏進笛孔里被掛到墻壁上去了,只有那個女子還固執地坐在山崗上等”(《山客癡迷》);更是真情的,如母親對出了監獄的兒子真情的呼喚,喚醒了青年的靈魂和希望(《回歸》)。淡墨對這些淳樸的、善良的、充滿人情和愛的高原人的描寫,昭示了民族文化心理結構中人情美、人性美的陽光、積極的一面。但他也看到了高原人保守、落后的另一面——敬畏自然、恪守祖訓、安貧樂道,在與世隔絕、自給自足的小農社會氛圍里,豪邁中又有保守、內視、封閉(《老祖母》《高原老人》等),深刻表現出民族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溝通中的斷層,令人深思。
三、用哲理而詩意的語言呈現文化意蘊
語言是文學的第一要素,淡墨散文的文化意蘊是在一種詩意而哲理的表達中找到一種平衡的制約,即在率真的語言中得以傳達的。
他常在創作中把詩心與文理相結合,通過詩意的陌生化的語言手段,在日常生活中融入自己的情感,使之具有“詩散文”的特征。如“你是太陽和海的女兒/你從山岫里走了出來,世界便誕生了美/我真擔心那放蕩的風,會揉皺你的紅顏,帶走一支美麗的歌……”(《我心中的云》)他是把散文當詩來寫的,這種語言特征在其散文中比比皆是。
閱讀其散文會見到一些哲學意味濃郁的句子,如“聳入云霄的大山標志著人生的一種高度”(《走進滇西》);“生命在巖石上粉碎了又組合,組合了又粉碎,生生不息,一種永遠執著的精神”(《怒江》);“大峽谷很黑,黑得就像巖石內部的思想,黑得就像莊子的哲學,黑得就像大自然深邃的瞳仁”(《大峽谷》)……這帶來其散文思想的深度和生命力,在引發讀者對所描繪的事項的深度思考的同時,也使其散文有了一絲深邃的意義,在紅土高原之上綻放出無限的魅力。
散文是最見性情之作,來不得半點虛假?!盁o論是寫高原和人生,也無論是表現心靈和自然,我都用自己的情感去體驗過,用生命去孕育過,我想實實在在地把自己的心情寫出來?!盵4]其散文語言表達是直率、真誠的:“我久久地佇立在這大地上,等待那一陣高原風摩挲她孤傲的兒子。紅土地,我生命的胞衣”,“是母親將我生命的賭注押給了紅土地,從此,我別無選擇。火把果一樣的,默默地燃燒自己”(《情系紅土地》)。這些文字強烈地表達出回報母親的赤子之心。
總之,在對淡墨散文的閱讀中,不經意之間就能領略到其間蘊涵的地域文化、傳統文化意識和民間文化。他用自己多彩多姿的文筆,對紅土高原的自然山水和民族風情作描摹,以對紅土地的熾熱之丹青,彩繪著高原歷史文化,并隨著他的筆觸追尋歷史的遺跡,思考著高原人的文化心理,感受其在整合傳統與現代、蘊涵情感與理性上的良苦用心、高遠立意,及其透顯出的獨特的藝術魅力。
(指導教師:鄧家鮮教授)
注釋:
[1]張云貴:《散文的詩的散文——淡墨散文精品選評析》,延安文學,2010年,第5期。
[2]淡墨:《淡墨詩散文選》,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13年7月版。
[3]淡墨:《情系紅土地》,散文百家,1995年,第2期。
篇10
我是在北平長大的。北平冬天好冷。過中秋不久,家里就忙著過冬的準備,作“冬防”。陰歷十月初一屋里就要生火,煤球、硬煤、柴火都要早早打點。搖煤球是一件大事,一串駱駝馱著一袋袋的煤末子到家門口,煤黑子把煤末子背進門,倒在東院里,堆成好高的一大堆。然后等著大晴天,三五個煤黑子帶著篩子、耙子、鏟子、兩爪鉤子就來了,頭上包塊布,腰間褡布上插一根短粗的旱煙袋。煤黑子搖煤球的那一套手藝真不含糊。煤末子攤在地上,中間做個坑,好倒水,再加預先備好的黃土,兩個大漢就攪拌起來。攪拌好了就把爛泥一般的煤末子平鋪在空地上,做成一大塊蛋糕似的,用鏟子拍得平平的,光溜溜的,約一丈見方。這時節煤黑子已經滿身大汗,臉上一條條黑汗水淌了下來,該坐下休息抽煙了。休息畢,煤末子稍稍干凝,便用鏟子在上面橫切豎切,切成小方塊,像廚師切菜切蘿卜一般手法伶俐。然后坐下來,地上倒扣一個小花盆,把篩子放在花盆上,另一人把切成方塊的煤末子鏟進篩子,便開始搖了,就像搖元宵一樣,慢慢的把方塊搖成煤球。然后攤在地上曬。一篩一篩的搖,一篩一篩的曬。好辛苦的工作,孩子在一邊看,覺得好有趣。
萬一天色變,雨欲來,煤黑子還得趕來收拾,歸攏歸攏,蓋上點什么,否則煤被雨水沖走,前功盡棄了。這一切他都樂為之,多開發一點酒錢便可。等到完全曬干,他還要再來收煤,才算完滿,明年再見。
煤黑子實在很苦,好像大家并不寄予多少同情。從日出做到日落,疲乏的回家途中,遇見幾個頑皮的野孩子,還不免聽到孩子們唱著歌謠嘲笑他:
煤黑子,打算盤,你媽洗腳我看見!
我那時候年紀小,好久好久都沒有能明白為什么洗腳不可以令人看見。
煤球兒是為廚房大灶和各處小白爐子用的,就是再窮苦不過的人家也不能不預先儲備。有“洋爐子”的人家當然要儲備的還有大塊的紅煤白煤,那也是要砸碎了才能用,也需一番勞力的。南方來的朋友們看到北平家家戶戶忙“冬防”,覺得奇怪,他不知道北平冬天的厲害。
一夜北風寒,大雪紛紛落,那景致有得瞧的。但是有幾個人能有謝道韞女士那樣從容吟雪的福分。所有的人都被那砭人肌膚的朔風吹得縮頭縮腦,各自忙著做各自的事。我小時候上學,背的書包倒不太重,只是要帶墨盒很傷腦筋,必須平平穩穩的拿著,否則墨汁要灑漏出來,不堪設想。有幾天還要帶寫英文字的藍墨水瓶,更加惱人了。如果伸手提攜墨盒墨水瓶,手會凍僵。手套沒有用。我大姊給我用絨繩織了兩個網子,一裝墨盒,一裝墨水瓶,同時給我做了一副棉手筒,兩手伸進筒內,提著從一個小孔塞進的網繩,于是兩手不暴露在外而可提攜墨盒墨水瓶了。饒是如此,手指關節還是凍得紅腫,作奇癢。腳后跟生凍瘡更是稀松平常的事。臨睡時母親為我們備熱水燙腳,然后鉆進被窩,這才覺得一日之中尚有溫暖存在。
北平的冬景不好看么?那倒也不。大清早,榆樹頂的干枝上經常落著幾只烏鴉,呱呱的叫個不停,好一幅古木寒鴉圖!但是遠不及西安城里的烏鴉多。北平喜鵲好像不少,在屋檐房脊上嘰嘰喳喳的叫,翹著的尾巴倒是很好看的,有人說它是來報喜,我不知喜自何來。麻雀很多,可是豎起羽毛像披蓑衣一般,在地面上蹦蹦跳跳的覓食,一副可憐相。不知什么人放鴿子,一隊鴿子劃空而過,盤旋又盤旋,白羽襯青天,哨子忽忽響。又不知是哪一家放風箏,沙雁蝴蝶龍晴魚,弦弓上還帶著鑼鼓。隆冬之中也還點綴著一些情趣。
過新年是冬天生活的。家家貼春聯、放鞭炮、煮餃子、接財神。其實是孩子們狂歡的季節,換新衣裳、磕頭、逛廠甸兒,流著鼻涕舉著琉璃喇叭大沙雁兒。五六尺長的大糖葫蘆糖稀上沾著一層塵沙。北平的塵沙來頭大,是從蒙古戈壁大沙漠刮來的,來時真是胡塵漲宇,八表同昏。脖領里、鼻孔里、牙縫里,無往不是沙塵,這才是真正的北平冬天的標幟。愚夫愚婦們忙著逛財神廟,白云觀去會神仙,甚至趕妙峰山進頭炷香,事實上無非是在泥濘沙塵中打滾而已。
在北平,裘馬輕狂的人固然不少,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到了冬天都是穿著粗笨臃腫的大棉袍、棉褲、棉襖、棉袍、棉背心、棉套褲、棉風帽、棉毛窩、棉手套。穿絲棉的是例外。至若拉洋車的、挑水的、掏糞的、換洋取燈兒的、換肥子兒的、抓空兒的、打鼓兒的……哪一個不是衣裳單薄,在寒風里打顫?在北平的冬天,一眼望出去,幾乎到處是蕭瑟貧寒的景象,無需走向粥廠門前才能體會到什么叫做饑寒交迫的境況。北平是大地方,從前是輦轂所在,后來也是首善之區,但也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地方。
北平冷,其實有比北平更冷的地方。我在沈陽度過兩個冬天。房屋雙層玻璃窗,外層凝聚著冰雪,內層若是打開一個小孔,冷氣就逼人而來。馬路上一層冰一層雪,又一層冰一層雪,我有一次去赴宴,在路上連跌了兩跤,大家認為那是尋常事??墒且膊蝗菀椎鴶嗤龋路┑枚?。一位老友來看我,覿面不相識,因為他的眉毛須發全都結了霜!街上看不到一個女人走路。路燈電線上踞著一排鴉雀之類的鳥,一聲不響,縮著脖子發呆,冷得連叫的力氣都沒有。更北的地方如黑龍江,一定冷得更有可觀。北平比較起來不算頂冷了。
冬天實在是很可怕。詩人說:“如果冬天來到,春天還會遠么?”但愿如此。
(選自《雅舍人生》,江蘇文藝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