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喜事對聯范文
時間:2023-04-06 04:40: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紅白喜事對聯,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上聯:初日芙蓉紅似面
下聯:一溪楊柳綠如眉
上聯:初見鐘情欣結伴
下聯:一堂聚首喜飛觴
上聯:初舉首登龍虎榜
下聯:二人際會鳳凰池
上聯:初月灑銀光輝騰鳳閣
下聯:三更傾蜜語喜結良緣
上聯:初衷不改鴛鴦諾
下聯:四季常開并蒂花
上聯:初婚適值年方壯
下聯:五味方知愛永恒
上聯:初月高懸輝彩鏡
下聯:六親拱賀慶新婚
上聯:初婚合枕傾蜜語
下聯:七夕搭橋渡雙星
上聯:初見便鐘情結發自多如意事
下聯:八字無關命功夫不誤有心人
上聯:初衷喜遂成伉儷
下聯:九韶合奏詠關睢
上聯:初鼓月才明高手欲攀丹桂蕊
下聯:十年閨待字赤繩已系玉人心
上聯:十里山河處處鶯鶯燕燕
下聯:一園春*朝朝我我卿卿
上聯:十年樹木李桃爭艷
下聯:二姓聯煙魚水合歡
上聯:十里山河騰異彩
下聯:三千珠復慶新婚
上聯:十月梅花開并蒂
下聯:四方貴客品瓊漿
上聯:十雨五風隆化育
下聯:五光十色映紅妝
上聯:十指穿針編彩鳳
下聯:六親拱賀慶新婚
上聯:十全十美成伉儷
下聯:七縱七擒展雄威
上聯:十雨五風迎盛世
下聯:八仙七妹賀新妝
上聯:十八佳人同握手
下聯:九五鴻圖共騰輝
上聯:二人結識天作合
下聯:十里相交喜成雙
上聯:二姓聯煙成伉儷
下聯:一堂聚首贊知音
上聯:二人握手朝前邁
下聯:二姓聯煙奔小康
上聯:二個知青歡握手
下聯:三更夫婦喜揚眉
上聯:二人互敬合心酒
下聯:四化常開如意花
上聯:二小相親傾戀意
下聯:五更起舞展英姿
上聯:二人自主談婚嫁
下聯:六禮全無講時風
上聯:二胡譜曲嘉賓彭
下聯:七步成詩美女夸
上聯:二盞香醪酬摯戚
下聯:八方賀客贊佳人
上聯:二顆紅心抒壯志
下聯:九天麗日映新妝
上聯:三更合枕龍起舞
下聯:十指彈琴鳳來儀
喬遷新居:
上聯:初日祥云籠廣廈
下聯:一堂戚友贊新居
上聯:初陽高照窗前幾凈
下聯:二口同居笑逐顏開
上聯:初燕進華堂人財兩旺
下聯:三星光大廈福貴雙全
上聯:初旬日照興偉業
下聯:四面鶯歌入華堂
上聯:初建瓊樓抒壯志
下聯:五登玉宇展雄姿
上聯:初月照華居民安物阜
下聯:六親夸畫閣人杰地靈
上聯:初陽高照開泰運
下聯:七彩繽紛展宏圖
上聯:初月流輝妍畫閣
下聯:八音悅耳樂堯天
上聯:初月流輝窗明幾凈
下聯:九天溢彩霞蔚云蒸
上聯:初展宏圖為兒孫創業
下聯:十描福祉與祖輩增光
上聯:十觴美酒酬賓客
下聯:一曲新歌奏玉堂
上聯:十指齊揮宏圖大展
下聯:二人鼓勁偉業方興
上聯:十年樹木擎廣廈
下聯:三湘兒女展雄姿
上聯:十里嘉賓夸杰構
下聯:四方摯友贊華堂
上聯:十雨五風歌盛世
下聯:五光十色映新居
上聯:十里嘉賓夸畫閣
下聯:六親摯友贊瓊樓
上聯:十仞高樓齊宵漢
下聯:七彩祥光映畫樓
上聯:十色五光騰異彩
下聯:八白九紫映瓊樓
上聯:十色五光輝華廈
下聯:九紫八白映玉堂
上聯:二人奮起興偉業
下聯:十指齊揮建華堂
上聯:二鍋頭開瓶香廣廈
下聯:一串燈點火燦長空
上聯:二鍋頭開瓶香廣廈
下聯:二口子舉盞敬嘉賓
上聯:二口同心創偉業
下聯:三陽開泰照華堂
上聯:二胡喜奏平安曲
下聯:四季常開幸福花
上聯:二人合力創大業
下聯:五福臨門展宏猷
上聯:二人勵志乾坤改
下聯:六合同春氣象新
上聯:二人奮起歡騰畫閣
下聯:七彩流輝彭映新居
上聯:二手齊揮宏圖大展
下聯:八音合奏玉宇宏開
上聯:二口精心創偉業
下聯:九天麗日照華堂
上聯:三陽開泰輝杰構
下聯:十指彈琴樂新居
壽慶:
上聯:大幅紅聯夸鶴壽
下聯:門庭喜炮慶龜齡
上聯:大好江山添壽色
下聯:門庭喜炮祝遐齡
上聯:大鳴喜炮輝華誕
下聯:門聚嘉賓拜壽星
橫批:壽星高照
上聯:福臨壽星門第
下聯:春駐年邁人家
上聯:人老心不老
下聯:壽高志更高
上聯:鶴發童顏同到老
下聯:枯楊生稊又回春
橫批:壽
上聯:兄弟同拜壽
下聯:妯娌共飛觴
上聯:夫婦登堂拜二老
下聯:弟兄把酒敬雙親
橫批:壽
上聯:祖輩臺前鋪壽毯
下聯:宗親堂上拜嚴君
上聯:祖輩臺前鋪壽毯
下聯:宗親堂上拜慈萱
橫批:人歡神樂
五十歲
五十華筵開北海,三千珠履慶南山
海屋籌添春半百,瓊林桃熟歲三千
六十歲
延齡人奔小康路,紀算新開甲子花
甲滿花齡歌舜日,籌添海屋遇明時
七十歲
翠柏蒼松壽者相,童顏鶴發古稀年
古柏傲霜枝敏葉茂,稀齡教子桂馥蘭芳
八十歲
年登八秩歌惠政,壽屆耋齡樂天倫
八秩方登人老心猶壯,耋齡已進壽高志更紅
九十歲
耄耋齊眉春永駐,蘭孫繞膝樂無窮
九天麗日輝壽誕,十爵香醪祝期頤
百歲
和諧歲月常駐三春景,幸福家庭平添百歲籌
長庚彩映常青樹,南極星輝百歲人
雙壽男
椿萱夸并茂,日月慶雙輝
百卉爭妍大地秀,二老同壽合家歡
女性壽聯:
五十歲
寶婺星輝歌五秩,蟠桃瑞獻祝千秋
五秩容慈志如鐵,四時體健氣若虹
六十歲
寶婺騰輝花甲子,萱齡溢彩老人星
蟠桃捧日三千歲,萱樹參天五十圍
七十歲
壽屆七旬輝寶婺,堂開四代樂天倫
年邁七旬稱健姥,壽添三十享期頤
八十歲
四代斑衣榮耋壽,八旬寶婺慶遐齡
巾幗老翁榮耋壽,女中堯舜樂天倫
九十歲
瑤池果熟三千歲,海屋籌添九十春
云霞輝映千年鶴,雨露潤滋九畹蘭
百歲
金萱喜釀千年酒,海屋欣添百歲籌
麗萱堂上喜歌千年酒,巾幗園中盛開百壽花
雙壽女
萱花雨潤韶華燦,椿樹云籠淑景長
庚婺同明輝南極,椿萱并茂映北堂
兒孫參軍聯:
上聯:投筆從戎衛國保家赤子紅心昭日月
下聯:橫刀躍馬護疆守土邊陲烈火煉金鋼
橫批:光榮門第英雄門第
兒孫考上大學:
上聯:妙筆一揮,得心應手,名題金榜傳喜報
下聯:凱歌高奏,動地驚天,鯉跳龍門報佳音
上聯:喜今朝,大塘鯉躍三千浪
下聯:逢盛世,小院鵬飛九萬程
橫匾:皆大歡喜光宗耀祖
白喜事:
上聯:大夢忽驚嚴父慈母逝
下聯:門庭空望白云飛
橫批:終天抱恨
上聯:大限難逃悲罔極
下聯:門庭不幸恨無垠
橫批:抱恨終天
上聯:大壽難登空灑淚
下聯:門庭不幸頓添愁
橫批:終天抱恨
上聯:大椿失蔭兒何靠
下聯:門內哭父爺母娘不聞
橫批:抱恨終天
上聯:父母去兒無靠
下聯:兒哭父母不聞
上聯: 追思心已碎
下聯:望斷眼將穿
上聯:爐邊留冷座
下聯:榻上見空鋪
橫批:悼
上聯:哭爺娘獨臥
下聯:悼母父孤眠
上聯:終天成永訣
下聯:憂悶向誰宣
上聯:思親情未盡
下聯:望父母人不歸
上聯:今朝多苦雨
下聯:此日別嚴親
上聯:狂風推祖竹
下聯:遺愛刻心中
上聯:美德千秋在
下聯:高風萬古存
橫批:悼
上聯:初染沉疴扁鵲無方徒抱恨
下聯:二驚噩耗憂思滿腹頓添愁
上聯:初次跪靈前愁腸百結
下聯:四更歸地府血淚雙流
上聯:初次見閆羅宏開笑口
下聯:五更歸地府頓鎖愁眉
上聯:初月星河傾別淚
下聯:六親戚友寄哀思
上聯:初次唱驪歌愁云滿布
下聯:七情抒哀悼血淚難干
上聯:初次進哀堂空向靈前揮別淚
下聯:九天懸素帳何從膝下覓歡顏
上聯:初讀悼詞一世精神歸地府
下聯:十登仙界滿腔血淚灑靈前
上聯:十殿閆羅開笑口
下聯:一家兒女鎖愁眉
上聯:十里親朋抒別恨
下聯:六親摯友寄哀思
上聯:十里山河增別恨
下聯:七星黯淡布愁云
上聯:十月秋風吹落葉
下聯:八方苦雨滴麻衣
上聯:十里煙云增別恨
下聯:九天星月布愁云
上聯:念念不忘恩未報
下聯:十十難舍口難開
上聯:二串紙飛蝴蝶白
下聯:一腔血染杜鵑紅
上聯:二更悼嚴父年在父何在
下聯:五內傷大椿春回椿不回
上聯:二胡彤管彈哀曲
下聯:六出雪花映白衣
上聯:二豎為殃悲罔極
下聯:七情有苦恨無垠
上聯:二老變成孤飛鳥
下聯:八音合奏長恨歌
篇2
我笑了:“你的這個誰誰誰,過的是一種復制式生活;他和多少暴發戶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尤其是他的‘富了――離了’的路線,簡直就是一種人生模型套作出來的。”
我不是“仇富”族,并非存心埋汰某一類群體。倘若我們都坐下來,再靜下來想一想,就知道我們真的不知不覺進入了“復制式生活”的時代――起碼說,我們過的是一種“疑似復制式生活”。不是嗎?到這個那個節日了,發個祝福短信吧。得,相同內容的短信滿天飛,你轉發他的,他索性來個群發,七大姑姨的,來個一網打盡。
如今日子芝麻開花節節升,生活質量水漲船高,出門旅游已是現代人的熱門選擇。找一家旅行社吧,省事省心。這下好了,一千人馬在“地導”小黃旗的引領下,集體過起了“復制式”旅游生活:上車睡覺,下車看廟;中途喊停車的,不是大人要“唱歌”,就是小孩要“尿尿”。語涉旅游,又想起一些原生態景點,一俟被“發現”,就完全商業化,鬧哄哄的一片、臟兮兮的一片;到大都市,你總不是來看“人頭”的吧?要是看城市建筑,什么感覺?千城一面;再看看一些地方的“游園規則”、“顧客須知”。都是冷冰冰的“不準”、“嚴禁”字眼,讓你的心也“驢”了。
來看看春聯,這是千家萬戶的事,“我的地盤我做主”,按理看到的是春花爛漫一樣的各式春聯才是。但這些年來貼上門戶的對聯,印刷品占了大頭,涌入眼簾的多是大同小異、流于俗舊的內容;更讓人困惑的是:有些學校、劇團的大門上貼的春聯,也不是墨寫的、自創的,你能保證這樣的學校教員能像吳宓先生所說的“上課像劃船的奴隸那樣賣勁”么?你能保證這樣的劇團演職人員能“打個哈欠都有梨園氣息”么?
復制生活是外妝,它的底粉實則是浮躁化、膚淺化。社會得了急性病、急躁癥,人心浮泛、躁亂,快餐性、速成性、趨利性成了“連轡馬車”,人在路上,身在江湖,由不得你啦!于是乎,衣著“撞衫”、炒股碰臉是“家常便飯”;考駕熱、補課熱不亦樂乎;生日宴、狀元宴、升官宴、同學宴、同鄉宴、戰友宴,紅白喜事、鄉情學誼什么的八方登場,讓酒家一旁偷著樂,果真讓人家“數錢數到手抽筋”了。要問為何這樣趕熱鬧、搞扎堆?答案不外乎這樣的立場和理念:人家做了,我不做豈不沒面子?!從眾性、趨同性、群居性大行其道,結果是一派亂塵、一地雞毛。
篇3
不僅所有場合都如此,時間上也是長年累月、夜以繼日、循環往復。從小里說,春節純粹就是“吃節”,從年前幾個月就開始準備,在除夕夜達到,十五告一段落。范圍再大點,從大年初一的春節開始,一直要吃到歲末,純粹就是一個“吃的四季循環”:正月十五吃元宵,二月二吃龍須面,三月清明吃寒食,五月端午吃粽子,八月中秋吃月餅,九月重陽吃糕點,臘月吃“臘八”,臘月二十三送灶神吃灶糖,大年三十吃團圓飯。還有豐收節、美食節、小吃節、荔枝節、啤酒節、糖酒節等等,總而言之,無論什么節,統統離不開吃與喝。吃就是節,節就是吃。白天吃,半夜三更也吃,這在華南被稱為“宵夜”,在四川方言中被形象地叫做“鬼飲食”。北京東直門有著名的“鬼飲食一條街簋街”,一到半夜三更,“夜貓子”趨之若鶩,“鬼影”踵踵,熱鬧異常……
中國人還將旅游庸俗化到“吃”的層次,在家里有桌有椅吃著不舒服,偏要到崇山峻嶺壘石起灶做飯吃,將無限美景和無限美味合而為一,美其名曰“野炊”,引起火災的不計其數。
城里吃膩了,就去吃農家菜。近年各地“農家樂”興起,都打著綠色食品招牌。食客們自己到魚塘釣魚,到菜園、果園采摘,到雞舍挑選。四川一處農家樂貼著這樣一幅對聯:“柴火雞從不抹口紅,生態魚從不看電視,橫批――回歸自然。”
凡是有火車旅行經歷的人可以觀察到,我們的同胞只要一坐穩,當務之急就是從大包小包里拿出形形的食品。有的人還脫掉鞋子,蹺起二郎腿,也不管車內空氣污濁,吃得津津有味。從開車一直吃到下車,垃圾遍地,列車服務員掃得緊,他就吐得緊,將別人累個半死,也絲毫不覺得有什么不妥。再觀察一下外國旅游者,除了吃飯時間從包里掏出一塊干巴巴的面包和礦泉水,就一直安安靜靜地坐著,納悶地看著我們吃。但凡街道、風景名勝、影劇院等公共場所,隨處可見那些水果、食品殘渣、外殼、包裝物等,泛濫成災,觸目驚心,已經成為一大社會公害。
這樣的存在方式因地域而有一些差異,比如,四川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江西人怕不辣,湖北人不辣怕。山東人嗜蔥蒜如嗜命,嶺南人嗜好生猛,江浙人嗜甜如蜜,西北人偏好牛羊肉,“閻錫山的兵,繳槍不繳醋罐罐”,對于味覺的迷戀和依賴竟然需要山西人付出生命的代價……
篇4
而今之上海市,已逐漸形成國際金融中心、科技研發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和世界會展中心,世界名肴雜陳,全國名吃薈萃,地道的上海本幫菜卻很難覓其蹤跡。幸好,上海作者茅伯銘先生寄來“進石庫門,溫上海舊夢”一文,盡管介紹這幾種傳統名肴的制作方法不夠詳盡,但字里行間卻散發出濃郁的懷舊之情,特此刊發,以饗讀者。
進“石庫門”溫上海舊夢
繁華深處,歲月如梭。當渦形雕花磨去棱角,清水墻出一縷野草,時間仿佛向我們宣告一個時代的淡出――石庫門也連同著這時代,成為一個故去的夢,靜靜地,遠離舞臺。
但如果說,連泛黃卷邊的照片都能經過處理而變得鮮亮動人,那么,吻醒一場酣睡已久的舊夢,似乎也不再是一件難事。于是懷著許多人美好的回憶,在經歷了一番脫胎換骨,今天的上海便有了整舊如舊的新天地,也有了在靜安區常德路一所老宅里重又煥發出迷人光彩的知名餐館――“石庫門”。
老式留聲機的銅質大喇叭里,還依稀傳出“夜上海”的綺麗,悄悄躲在一隅的八寶箱,似乎剛被誰從街上挎著回來,有種滿載而歸的喜悅;一幅字畫,兩張對聯,畢恭畢敬擺在高堂中央,像煞有介事,活脫脫是《王先生與小陳》里的情景。一人寬的樓梯折轉到二樓,窄窄的樓道里還擠著兩部腳踏車;朝南一間,18 m2,剛好擺上一桌,滿滿當當,透過木格窗子門便是曬臺,想來冬天是個孵太陽的好地方。不同于新天地里的商家,石庫門由內至外都散發著一股協調而統一的復古氣息,一路從20世紀三四十年代走來,竟像一位不老的旗袍佳麗,亭亭玉立在那里,等候嘉年盛會。
“石庫門”里經營的都是正宗的上海本幫菜和海派上海菜。
油爆蝦:選用個大活河蝦,剪去須腳洗凈,入九成熱油鍋中,爆至蝦鰓殼鼓脹起鍋,再用蔥姜、紹酒、老抽、白糖、鮮湯、味精、麻油燒制而成。成菜色澤金紅,殼脆肉嫩,入口咸鮮,收口香甜,肉不粘殼,殼不帶肉,為佐酒佳肴。
草頭圈子:是由紅燒圈子和生煸草頭配制而成。紅燒圈子:選用肥壯豬直腸,經反復清洗,焯水無異味,煮熟冷卻,切成3 cm長的段,入油鍋煸炒,烹紹酒,加蔥姜、茴香、桔皮、白糖、老抽和清水燜至酥爛,收濃鹵汁,加味精,淋麻油起鍋。生煸草頭:先用洗凈瀝干的肥嫩三葉草頭(苜蓿)和水發冬菇絲、熟冬筍絲,入熱油鍋,烹優質曲酒,加白糖、精鹽、生抽,急火炒制而成。碧綠的草頭,配以醬紅油亮的圈子,圈子酥糯,咸中帶甜,肥而不膩;草頭脆嫩,鮮香清口。
扣三絲:這是上海本地人紅白喜事筵席中的一道大菜,這道菜特別講究刀功,將熟雞脯肉、熟冬筍、熟火腿切成粗細一致、長短相同的火柴梗絲,3種原料相對排列為6等份,作為刀面,中間用一只金錢香菇蓋帽,整齊排列在碗里,再將余下的雞絲、冬筍絲、火腿絲塞滿碗,上籠蒸熟,覆扣在湯盆中,澆上雞清湯,用嫩豌豆苗尖點綴,成菜等刀精細,造型美觀,湯清味鮮。
清炒鱔糊:選用筆樣粗細的活野生黃鱔,現泡、現劃、現炒而成。本幫鱔糊重油、重色、重芡。蔥花、姜末入油鍋熗鍋后,放入鱔絲煸炒至兩頭翹,烹紹酒,加優質黃豆紅醬油、白糖、精鹽、味精、鮮湯燒滾,勾芡成糊狀,打入熱油使成菜色澤光亮,起鍋裝深盤,澆上小磨麻油,以去鱔腥味,再用筷在中間挖一小洞,內放姜末、蔥花、胡椒粉,澆上沸滾的熱油,嘶嘶作響,香味四溢。
八寶辣醬:甜面醬和辣椒醬加白砂糖用麻油炒至稠濃起黏,烹紹酒,放入滑油后的雞丁、鴨肫丁、豬肚丁、冬筍丁、水發大開洋、蒸酥的蓮籽、熟白果仁、青豆煸炒至醬汁緊包,加味精炒勻起鍋裝盤,上面放滑熟的河蝦仁點綴。成菜辣醬棗紅,蝦仁玉白,咸中帶甜,香辣開胃,佐酒下飯俱佳。
石庫門三鮮:這是一款改良了的海派上海菜。選用優質水發海參,水發蹄筋、家鄉五花肋條咸肉、冬筍、冬菇及菜心用高湯精制而成,成菜色艷,味鮮醇可口。
蟹粉煮干絲:中間是黃燦燦的一堆蟹黃蟹肉,用碧綠的小菜心圍邊,煞是好看!干絲是經典的揚州干絲,刀工極好,切得細如發絲,和蟹粉一炒,絲絲縷縷像銀魚,用瓷勺舀上一口,哦,滑嫩得很,還夾雜著一小片碎蟹殼――貨真價實。
紅燒鴉片魚:本來做好心理準備,裝一整條魚的盤子一定會大到和桌子差不多,誰知端上來一看,這份魚和鱸魚大小沒什么兩樣,最多屬于遠親,400 g~750 g,是標準分量,也是生活在深海里的,比較常見的魚,肉質極鮮嫩,魚刺較少,不油不膩,上海灘目前還很罕見。
篇5
往村子深處行進,一條清澈的河流便現身你的眼前。站在水邊,抬頭看高大的核桃樹,樹的背后是天,水從天上下來,清亮亮、清涼涼,沿著山勢溫順地流下。水流輕輕撫摸著躺在河底的石塊,堅硬的石塊也知趣地配合水流演繹著滴水穿石的故事,收斂起棱角,出圓潤光滑的一面。河上有橋,一截木頭搭在水上就成為了橋。這是最簡單的橋,但橋的意義卻被它發揮得實實在在。每天都有勞作的村民、上學的孩子、辛苦馱運的馬幫在它身上走過。雖然缺少梅花的陪襯,但小橋流水、老樹昏鴉依然支撐起古人小令的真實意境。
我所說的這個村子,名字叫古墨村,位于云南省鳳慶縣城北邊詩禮鄉一個海拔1820米的村子。其實,在我們滇西崇山峻嶺深處,類似這樣的石頭村數也數不清,然而古墨村最吸引人的卻是古磨房。磨房――這個在1688年工業革命以后被宣布為陳舊、落后進而被新時代淘汰的老家伙,躲過了先進電力風力碾磨工具的追逐,避開了21世紀現代化飛速發展的步伐,悄然隱身在這里,不折不撓地轉動著生活的轱轆。就在這條小河邊上,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有一座磨房。悄然逃過主人眼睛的面粉將磨房覆蓋得猶如堆起的雪堆,讓人無法猜測出這些磨房的實際年齡。流水長年不停,石磨常年旋轉,慢吞吞地吞吐著村民送來的玉米麥粒。有著足夠耐心的村民,守著石磨,慢吞吞地碾磨松散的鄉村生活。他們三五聚在一起,蹲在火塘邊,聊著家常,燒幾個飛面粑粑,泡一罐土茶,或者一頭陷到水煙筒里叭噠叭噠一陣子吸著,一天的時間便陪著磨捧的叮叮當當聲流走。
小河水的流量不大,卻有著頗具浪漫色彩的名字一隋人河,也有人叫它“流浪河”。盡管村里早已接上了從城里輸送來的電,有的人家還裝上了靠電力發動的電磨,但村里人卻依然習慣舍近求遠到這里用石磨磨面。老人說,石磨磨出來的面細膩有粘性吃著特香。年輕人卻說到情人河磨面是最浪漫的事。勞作歸來的年輕男女,打著磨面的借口,相聚小河邊,用磨面的手法將愛情碾磨得細膩香甜。純凈的河水,純潔的愛情。這里的每一塊石頭都烙下一段纏綿悱惻,這里的每一片綠葉都能講出一段動人的愛情故事。鄉村的故事簡單卻不乏味,鄉村的愛情簡潔卻如巖石般堅貞。
哼著歡快的情歌,帶著寧靜祥和的鄉村氣息,情人河緩緩流淌。無數石磨房依山靠水分布在河兩岸。他們構造簡單,形式各異。有一個石磨孤獨堅守的“單磨”,也有兩個石磨緊緊相連一道水流首尾貫通的“夫妻磨”。除少許幾座外,其它磨房大都屬于私人的。借別人的磨房磨面是不必支付任何費用的,磨房的主人不會為難任何一個需要幫助的人。來借磨磨面的村民也懂得感恩,臨走會在磨槽里留下少許面粉給磨房主人,算是給主人的一點報答。磨房緊緊相挨,人民和諧相處,“吱呀吱呀”的磨面聲低吟淺唱著一曲曲古樸鄉村的動人旋律。
不久前,情人河及磨房被北京來的劇組相中,成了電影里一個重要的外景地。在這里,明星們將一段段膾炙人口的傳奇故事演繹得淋漓盡致。村民們也有幸親眼目睹了影視劇拍攝場面,不少群眾還以群眾影員的身份上了鏡頭。到了這里,你可以坐下來,村民們便會熱情洋溢地為你講述他們為劇組鏡頭表演買賣交往的一幕幕,給你講大地方來的明星們怎樣演繹喜怒哀樂,給你講影視劇拍攝過程中發生的搞笑事。村民們的講述是那樣自然,那么自豪。他們在為自己家鄉出鏡而自豪,他們為家鄉被影視劇這種現代元素青睞而自豪。
早在數百年前,我國古代內地農業地區和邊疆游牧業地區之間相互進行茶馬貿易的主要交通路線“茶馬古道”渡瀾滄江,經過與古墨村相鄰的魯史、犀牛過黑惠江,出蒙化(今大理巍山)抵下關而去。古道一度繁榮昌盛,外界的新思想、新觀念、新事物和新文化也蜂擁而進,并深深影響著古墨人民。石磨還在旋轉,旋轉著一曲古老的記憶。古墨――沉淀久遠的墨汁,看似平靜如水,其實歷經磨難愈加濃亮。現代社會在飛速發展,現代生活節奏急劇加快,然而古墨村卻仿佛被擱淺在了現代化建設大潮的岸邊,優美的自然資源以及八十年代以前中國農村的本色被完好地保存了下來,并被村民津津樂道。其實村民們的思想是超前的,平靜是他們對生活的一種感悟。看吧,一條條平坦寬闊的公路上,車來車往運載著他們與外界同步奔小康的夢想。村民們早就懂得利用村里146000多毫米年降水量以及山村優越的地理條件,把田邊地頭、房前屋后都讓出來,大量種植茶葉和泡核桃這兩種致富樹。
篇6
情感是人類最普遍、最重要的身體體驗,心理學認為,情感是人類對外界刺激的一種心理反應,涉及感覺、生理、行為、經驗、認知和概念化等方面,情感的產生往往來自于外部刺激,即所謂的“觸景生情”,如一個人獲得成功時會興高采烈,失敗時會悲傷痛苦。顏色普遍存在于客觀世界中,我們把顏色分為“暖色調”和“冷色調”,是因為不同的顏色會刺激人類的神經,從而產生不同的認知感受。如紅色猶如熱烈的太陽,往往讓人產生積極的向上的情感;如黑色猶如漆黑的夜晚,容易讓人產生孤單失落的情感。另一方面,英漢語民族有不同的歷史、地理環境和文化積淀,導致了不同的思維、認知方式,他們對顏色的感受也不同,從而形成了英漢語言顏色詞匯的不同情感隱喻。如藍色/ blue, 在漢語文化中,給人的感受是像藍藍的天空那樣開闊明朗;而在英語文化中,blue常表示 “憂郁,不快樂”,這是因為西方有航海歷史,人們在茫茫大海上舉目四望,思鄉之情濃烈,情緒低落。本文基于英漢語民族不同的歷史文化,分析英漢語言中顏色詞語所表達的不同的情感隱喻,進一步得出這類詞語的翻譯策略。
2.英漢語基本情感詞語及顏色詞的隱喻表達
Johnson-Laird 和Oatley(1989)從不同的詞典里收集了英語的情感詞語,下圖匯集了所有的基本情感:
其中,像DISGUST/HATE(厭惡/憎恨)這種雙標記,表示基本情感可以看作短暫的狀態(DISGUST)或比較穩定的狀態(HATE)。
黑色/black在英漢語中都可以用來表示悲哀的情感,如西方人的喪服為黑色,中國人吊喪悼念死者也佩帶黑紗。“They were dressed in black for their father.”(他們因父親去世而穿喪服。)
紅色/red可用來表示憤怒、羞愧的情感,如漢語中有“氣得臉紅脖子粗”,“羞得面紅耳赤”;紅色還用來表示快樂/幸福的情感。如中國傳統婚禮上的紅喜字、紅蠟燭、紅蓋頭、新娘的大紅襖,英語中也有用紅色來表示快樂的情感,如red-letter days指重大喜慶的節日。
白色在英民族中象征幸運,喜慶和快樂。如英民族舉行婚禮時,新娘身著白色衣裙,戴白色面紗,稱white wedding,而在漢民族中,白色卻常指死亡、喪事。如親人去世要設白色靈堂,貼白對聯,孝子要穿白色孝服,喪事(funeral)被稱為“白事”,以表哀悼。
3.顏色詞用于表達基本情感的隱喻分析
3.1歷史文化下規約化的隱喻:傳統上認為隱喻建立在表達方式的字面意義和比喻意義之間的“相似”(similarity)或“對比”(comparison)概念基礎上。隱喻包括“本體”、“喻體”、“背景”三個成分(Leech 1969:148),具體指的是“被解釋成分”,“解釋成分”和“對比的基礎”。如“The sun is the eye of heaven.” The sun是被解釋成分,the eye of heaven是解釋成分,對比的基礎則是the sun和 eye of heaven在天空中或臉上的形狀,光的放射等方面具有相似性。日常語言充滿了隱喻表達。語言使用者通常甚至意識不到的諸如head-of-department(系主任),green hand(生手)之類的隱喻,從認知視角得出的結論是,這些隱喻通過長期建立的規約關系而無意識地進入語言。隱喻不僅僅是一種利用語言手段表達思想、在風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而且是一種對事物進行思維的方法,是一種“認知工具”。
3.2 映射域的文化依存評價分析:隱喻的傳統解釋本體和喻體現在被看成是目標概念(target concept)和源概念(source concept),而對比的基礎被稱作映射域(mapping scope)。映射域可以理解為是一套限制,這套限制規定哪些對應有資格從源概念映射到選定的目標概念上。映射域有三個成分:意象圖式(image schemas),基本相互關系(basic correlations)和文化依存評價(culture-dependent evaluations)。本文中所討論的顏色隱喻主要是基于文化依存評價的映射域。黑色在上文討論過可以用來象征悲哀的情感,英語中Black Friday指大災大難、兇險不詳的日子。此處,源概念黑色在英語民族文化中的象征意義,可以用來解釋諸如悲哀可怕、 甚至邪惡的情感。如black death(黑死病); black flag(海盜旗,死刑旗);black words(不吉利的話);black ―hearted(黑心腸的,歹毒的)等等。
黑色在中國文化也有類似的隱喻用法,古人認為北方的黑色屬冬。氣候日趨肅煞,萬物漸次凋零 ,人們逐漸產生悲涼與哀傷的情緒。所以黑色象征不祥。在現代漢語里,“黑”的派生詞總是與壞的、不幸、災難、邪惡等意 義相聯系。如黑幫、黑話、黑市、黑貨、黑心、黑信、黑名單、背黑鍋、黑云壓城城欲摧等。
4.翻譯策略
由于漢英民族文化歷史的差異,同一顏色詞在含英語語言里有不同的映射域和象征意義。因此在漢英翻譯中,遇到顏色詞時需要區別對待。大致有以下三種方法:
(一) 直譯。此種用法只能用于顏色詞在漢英里指稱意義和內涵意義完全相同時。如:He turned white with rage. 他氣得臉色發白。The murder took place in a cold, black night. 謀殺案發生在一個寒冷而漆黑的夜晚。
(二)改換色彩。在遇到因語言文化差異造成的顏色詞具有不同的隱喻義時,應該把原文中的顏色詞歸化為與本國文化一致的顏色詞。各種語言都按自己的傳統習慣以各自獨特的方式表達自己的顏色。如“紅茶”是“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brown sugar”是“紅糖”而不是“棕色糖”;“brown bread”是“黑面包”而不是“褐色面包”。
(三)意譯。顏色詞在譯語中找不到相對等的顏色詞,因而只能采用譯語中意義相同的非顏色詞來代替。如果緊扣原文形式的翻譯有可能引起原語文本聯想意義的嚴重誤解或者在原語文本風(stylistic values)的恰當欣賞上造成重大失誤,那么,就應當作些反映原語文本聯想含義所必需的調整(劉重德,2003),把引申義譯出來。如黃色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引申含義差別比較大。在英語中,yellow可以表示“膽小、卑怯、卑鄙”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卑鄙的人),a yellow livered(膽小鬼)。再比如白色(white),漢語“紅白喜事”中的“白”譯為funeral。有時英語中的white有時表達的含義,與漢語中的“白色”沒有什么關系。如:a white lie(善意的謊言),white coffee(牛奶咖啡),white elephant(昂貴又無用之物)。而漢語中有些與“白”字搭配的詞組,實際上與英語white所表示的顏色也沒有什么聯系,而是表達另外的含義,如:白開水(plain boiled water),白菜(Chinese cabbage),白搭(no use),白費事(all in vain)。
5.結束語
顏色詞具有鮮明形象的視覺效果,因此常被人們用來描述情感狀態,因此形成了很多顏色隱喻,又因為漢英民族文化歷史的差異,使得同樣的顏色詞在漢英語言里有了不同的映射域和目標概念,因此,在漢英翻譯時不能把顏色詞一一對應地翻譯。我們可以采用直譯或意譯,也可以用譯語中與原文中的顏色詞所表示的意義對應的顏色詞來替換。總之,漢英顏色詞的互譯,應充分考慮到漢英民族歷史文化的因素,在正確的映射域下去尋找原文顏色詞(源概念)的目標概念。
參考文獻
[1] 劉重德,2003,西方譯論研究[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 李婭玲,2007,英漢表示情感的顏色隱喻對比研究,牡丹江大學學報[J],4月第4期
篇7
教師的職業特點決定了教師的交往面窄,他們也就失去了許多向社會、向他人學習的機會,慢慢地也就與現實社會有了一些“隔膜”;教師的職業特點還決定了教師在校園、課堂的說一不二、以“我”為中心,就可能會強行推銷自己而忽視了別人的感受;教師是教育人的,那么就可能會把自己的“教育者”的角色帶給別人、帶到別的環境,從而與他人格格不入;教師是教人“求真”的,他就可能凡事都要弄個清清楚楚、講個明明白白,從而忽視了“蒙蒙眬眬”、“不要講透”這樣的“最佳境界”,結果就在校門之外處處碰壁、難有所成!
境由心生,每個人都是環境的構成因素。教師,必須從自身下功夫,認真研習“無字書”,才能給自己創造一個快樂和諧、左右逢源的人際環境和生活環境,也才可能更好地扮演“教育者”這一神圣角色!
一、教師,要好好體會“做人”、學會尊重人
教師,要注意尊重人。在學校、在教室,我們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尋找學生的優點與長處,顧及學生的“弱項”而盡量不觸及他們的“短處”。在一個被尊重的環境中長大的人,也必然會具有尊重他人的品質!就是嚴厲的責罰,也要讓學生受到文明的教育。
要尊重領導。不錯,天下人都是平等的,“帝王將相,寧有種乎”!但是,人,卻都在扮演一定的社會角色。不同的社會分工,也就決定了不同的責任與義務。我只做我自己分內的事、盡到我自己的義務,這是我可以做、也能做好的。道路不平,有人鏟修,但那也許是別人的事。
要尊重學生家長。學生家長大都不是教育專業人士,他們受職業背景、文化水平的制約,在教育孩子方面也許經驗不足、方法欠缺,他需要你的指導與鼓勵;他可能會對學校及學校工作產生一些不理解或誤解,你要耐心解釋,努力化解矛盾,爭取他們的支持與配合;他愛自己的孩子勝過愛他自己,你要多多羅列他們孩子的長處和優點,也要幫助他們正確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孩子。絕對不要再用“分數”、“名次”、“考上”等這些字眼去給他們加壓、傷他們的心,他們已經夠“累”了!
尊重人的關鍵就是替別人著想,揣摩對方需求并合理、合法地滿足。看自己“低”些,“自卑以尊人”,多聽少說。這樣,就可以發現并學習別人的長處,也展示自己的良好修養。
為人師表,要求我們必須強迫自己這樣做!這樣做久了,就會成為良好的習慣。而一旦這些習慣形成并保持,那就會“內化”成為優良的素質,并形成良好的美德。
二、教師,要善于走出校園
在過去“村校合一”的時代,教師還要兼顧處理村民之間的矛盾糾紛,還可能要主持村里的紅白喜事或者要在公眾面前講話。當然,提筆擬狀子、寫字做文章、過節和紅白事時寫禮簿、對聯這就更不用講!教師要有淵博的知識,還必須深諳人情世故,會說“人前話”、會做“人前事”。
教師者,學為人師,行為世范。教師的為人師表,這不光是對學生而言,而且應該是對全社會的。教師要時刻牢記黨和人民的期望,把握職業操守。在公眾場合,要注意唱響主旋律,不能口無遮擋地對國家和政府亂發負面議論、對國家和民族妄自菲薄;不能參與宗教活動,不做有損國家、集體利益的事,不做有損身份和名譽的事、不做有損教師群體形象的事。就是退休之后,也應該注意保持“晚節”。
教師,要孝敬自己的父母,并且“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愛護、保護小孩子,并且“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弘揚正氣、滿腔熱忱地扶危濟困——該出手時就出手,熱心支持公益和慈善事業;教師不但要處好家庭關系,而且在生活中創造幽默、制造樂趣;生活,需要大家相互忍讓和包容。要善待鄰里,吃得虧、讓得人。教師作為教育者,要首先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讓他展現大人的優秀品質,成為同齡人的楷模。
身教重于言教,作為教育者,他自身的教養和訓練水平對學生所產生的影響要大大超過他課堂上的單純說教!
教師,要搞清楚我們工作的“定性”與“定量”!長期以來,我們的工作只有“定性”,很少“定量”!許多教師在下班之后和雙休日仍然工作,忽視了他們應該履行的家庭義務和社會義務,也放棄了自己的休息和娛樂,這就是對其他家庭成員“權利”的不尊重,也讓自己成為孤家寡人,也孤陋寡聞,被社會所“邊緣化”;也有教師把自己的工作角色帶到別的環境:如女教師在家里,先是嫌孩子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后又埋怨丈夫太懶,家里衛生一團糟;接著到了娘家,又是埋怨父母,又是責備弟妹,一副大總管的架勢!結果,本應甜蜜溫馨的周末,卻讓大家都不開心!在學校教育環境中,你是主導,你要求學生,是在履行自己的教育職責。你應該以嚴格要求、細致入微的工作態度投身本職工作,那是工作環境。而家庭,則是幸福的港灣,是休息的地方。當然,也是家庭成員最放松的地方。家里也不是講道理的地方,本沒有誰對誰錯、誰是誰非。家里不是單位,所以,你就要作賢妻良母乖乖女,做丈夫風情萬種的妻子,做孩子溫柔可親的母親,做父母乖巧聽話的女兒,作和睦家庭的營造者——也是享受者!
不會休息,也就不會工作;工作是為大家,而休息是為自己,從根本上說還是為工作;人生苦短,而工作卻是永遠做不完的!教師,要上得“麻”場、下得舞場、進得廚房、出得廳堂。教師,應該是最會、也最能生活的人。
在校園,我們是老師,就要教給學生“強”;走出校門,就該放下教師一本正經的動作、用語和程式化的臉譜,要以“弱”示人。不要總是以挑剔的眼光、教訓人的口氣、一種“我說了算”的架式、一種熱心“指導”的習慣——不論是對父母還是對子女、對朋友、對丈夫或是對妻子!我們也不要總是問鄰家孩子“學習怎么樣?”問親戚孩子“考上了嗎?”
要講道理。所謂講道理,不是講“死理”,而是要分析環境。有一個故事:一天,孔子的一個弟子帶著一個綠衣人來請教孔子。他的弟子說:一年有四季。而那個綠衣人卻偏要說是一年三季!孔子審視了一下來客,回答說:一年有三季!那個客人很滿意地走了。弟子就問:老師你怎么會這樣回答?孔子說:你沒有看那個綠衣人,那是青蛙!青蛙的一生只有三季啊,你對青蛙說一年有四季,它肯定是不認同的!
走出校園,就要融入社會,逢人會說人話,逢鬼就說鬼話!目的就是要做一個不太讓人討厭的人,最好是做一個討人喜歡的人!這其實也是尊重人——思維、言行從別人立場出發。人,沒有那么多“正經事”,見面無非是互相關心、問候老人、關愛小孩,要不就是風花雪月、天上地下、天氣等!
三、教師,要作化知識為能力的典范
對于低齡兒童,我們問他:1加1等于幾?只要孩子能答上來是“2”,我們就會贊賞:“真棒!”但是在現實社會,1加1卻往往不等于2。“兩點間直線最短”,這是大家都很熟悉的幾何定理。但在現實生活中,卻是兩點間曲線最短。有一個孩子去隔壁借一件家具。一進人家門,就對那家主人說:把你家的什么東西借一下!那家主人回答說:東西不在,讓某某借去了!二次他的姐姐去了。一進門就與主人拉家常,幫他們做手工。一會兒,這家主人問她:剛才你弟弟來借什么東西,在那兒,你自己去取吧。這個弟弟為什么沒有借到?因為他走的是直線。還有我們常說的“石頭大了遠著走”、“人托人、見帝王”,不都是在詮釋“兩點間曲線最短”嗎?走曲線,人與人之間就有了情感的交流和參與,辦事就會順利。恪守“兩點間直線最短”,不但辦不成事,而且還會失去機會、失去朋友,讓人看扁了你。可見,知識很重要,但是僵死的知識卻比沒有知識更可怕!
我們可以是知識的化身,但我們更應該是知識活用的典范!所謂知識,其實就是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是思維方式!我們所掌握的所有知識,都只是工具。而一個人的智力、能力怎樣,則體現在對這些“工具”的靈活運用之中。如果要用“有字”的書本知識來處人處事,肯定是要碰壁!
不要讓僵死的知識束縛了我們的思維,不要讓教室里的黑板遮住了我們的視線,不要讓我們的職業習慣成為社會習慣,不要讓我們的思維僵化成為一個“書呆子”!“無字書”,才是一本足以讓我們讀一輩子的好書!
篇8
早在明清時候,朝廷派千總駐軍模式口。要知道這里是北京城通往口外的關隘要塞。一條三里長的街,設有四座過銜樓四道城門把守。模式口的老輩人出入街巷,不是檢閱就是被檢閱。新媳婦進村接受檢閱在情在理,模式口人有這個資格。說檢閱有點咬文詞兒,模式口人看熱鬧才是真的。自打老舍先生《駱駝祥子》里的祥子拉著馱煤的駱駝出了阜成門,從模式口經過,像帶來了霉氣窮氣冷落氣,花轎接媳婦的事兒就少了,到最后都沒有了。今兒這可是百年頭一回,古道西邊的一家老少,索性攀援樹木,登上自家門樓邊的房頂看熱鬧。
“這是個好開頭,好兆頭啊,咱模式口該到振興的時候啦!”一位白發蒼蒼的老者自語。
盛世修史,盛世發掘、研究、保護民俗遺產,恢復民俗婚禮在情在理,適逢其時。這駝鈴古道上的“民俗婚禮”,能追溯到明清、大唐甚至更遠的時候。代代相傳,留在民間的“老論兒”太多了,不整理、學習和承傳,有些細致“動作”還真會被時間湮沒。
催妝
這民俗婚禮的操辦,貴在一個“禮”字,這邊吹打,那邊列隊,一舉手一投足都得按著“老論兒”走。這不,旗鑼傘幛一應執事列隊等候,就要起轎去催妝。
催妝是漢族古代婚禮習俗,盛行于唐代上層社會。有唐代徐安期的《催妝》詩為證,“傳聞燈下調紅粉,明鏡臺前別作春。不須滿面紅妝卻,留作雙眉待人畫。”
催妝定在早上8點出發,“王府”的管事兒6點多就忙著裝食盒。食盒是“王府”專門定做的,長3尺,寬1尺2寸,高6寸一層,共四層,里面分別盛有斗米、斗面、豬腿或羊腿、干鮮果品、婚書(即今天的結婚證),還有新娘的鳳冠、新郎的狀元衣。最難準備的是要用兩個竹籠裝一對雁,取大雁成雙成對之意,四個小伙子分別抬著,跟在食盒后面。古時候永定河打模式口村南不遠的地方流過,河岸水草豐茂,大雁常歇足,逮幾只雁不在話下。如今上哪兒找雁去?別急,這“老論兒”傳下“以鵝代雁”。于是,兩只呱呱叫的大鵝裝進了兩個竹籠。“王府”的管事兒靈機一動,用紅紙泡出來的紅水給白鵝化了妝。
管家一聲招呼,兩大壇子酒抬上來了。酒壇子上貼著紅紙寫的大大的酒字,就像古裝劇中酒肆里擺的酒壇子,氣派!酒是送給新娘家祭祖的。娶人家的閨女,對人家的先祖也要打個招呼,有所表示。
催妝的吉時快到了,頭戴瓜皮帽、身著唐裝的茶房出來,抬頭看看天,臉上掠過一絲外人不易察覺的隱憂。只見西邊騰起一朵烏云,很快把藍天遮擋了。烏云越變越暗越黑,最終,豆大的雨滴灑落下來。催妝的時間改不改?眾人眼睛齊刷刷盯著茶房,他一語驚人:“凈水潑街,過去皇上老子出行也趕不上這樣的好天氣。”說來也巧,雨果真停了,起轎的時候,太陽也出來了。
這茶房就像我們今日婚禮上的司儀,或是活動主持人。他得巧言善辯,才思敏捷,像接新娘與辦喪事走個對頭,就說“碰財了”。“王府”的茶房是從東直門請來的“老字號”人物,你看他把天都“說”晴了。執事隊也都是請來的各路精英,三家店的龍、東直門的獅子加上摸式口村的太平鼓,都是有水平的花會表演。
執事隊吹吹打打來到新娘家門前,分列左右,對著新娘家的門吹打三通,奉上食盒、壇酒、對鵝。按老論兒要把鵝撒開,在院子里亂跑,鵝要是呱呱叫,說明姑爺愛說話,不愛叫則預示姑爺是個少言寡語的人。收下對方的回禮,打道回府,催妝結束。
娶親
娶親的日子選在4月22日,農歷三月初六。這日子是根據新娘新郎的生辰八字定的。
“王府”在模式口街中的一個小巷里。小巷深深深幾許,大紅燈籠成排地掛了198對。小巷口搭起一道大彩門,門上有對聯“樂奏瑤竹引鳳來,萬載良緣此日成”。橫批:珠聯璧合。娶親執事隊出發的吉時也是8點。天氣晴朗,執事隊在街上一字兒排開,三頂轎子像寶石一樣“鑲嵌”在對列中,熠熠生輝。
吉時到了,只見掌鑼的執事走進新郎家,在新房里“當……當……當”打三下。茶房手托銅茶盤走出來。這茶盤有上百年的歷史,里有一本歷書、一面小圓鏡、一炷香,都是給娶親太太準備的。娶親太太86歲,四輩兒女,只見她手腳利索地接過歷書,放進接親轎子;接過鏡子,把轎子里里外外照了一遍;接過已經點燃的香,把轎子里面熏了一遍。這些都是“老論兒”的規矩:歷書是避邪用物,鏡子照、香熏是驅除轎子中的邪氣晦氣,干干凈凈接新人。接親的轎子是萬萬不能空著出發的,這也是“老論兒”傳下來的。娶親太太登上一頂綠色轎子,另兩頂由小小子壓轎。一個小男孩懷抱寶瓶,坐上接新人的那頂紅轎子,寶瓶里盛的是新人的上頭水;另一個小男孩也懷抱寶瓶,里面裝的是給新娘的金銀首飾,登上另一頂綠色轎子。
娶親的執事隊去時沒有更多花樣,接上新人回來,這一路的故事就多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四面大鑼護擁著的雙興盛的開道旗。大鑼有節奏地敲打著。那鑼直徑足有2尺,鑼邊是一圈黑色,中間一點紅,鑼面形成黑、黃(銅的本色)、紅三色,打鑼人眼睛看著前方,鑼錘舞動,一下一下,有節奏有韻律,端端正正擊在鑼的中心紅點兒上。
接下來是一對獅子。一路觀眾擁擠的時候,獅子就耍起來,威風凜凜,開道百應百靈。
接下來是一對牛角燈。過去娶親一般在晚上,牛角燈是照亮的。現在則變成了執事隊中的一種裝飾。
接下來是一對清道旗,一對虎旗,一對飛龍旗,一對飛鳳旗。氣派、威武、莊嚴。
接下來是兩面大篩鏡,取避邪的意思;兩面龍鳳扇,取龍鳳呈祥的意思;兩面掌扇,扇的中心部位分別貼有子孫萬代、五世齊昌(新郎是王府的第五代人)的紅紙字幅,每面掌扇上又有19面小圓鏡鑲嵌在字幅周圍;坐傘;一對上書王府娶親的宮燈;一路走著8字的太平鼓;八面大鼓;新郎騎大馬;鼓樂手;三頂八抬大轎(指一頂轎子八人抬),依次是娶親太太轎子、新娘轎子、送親太太轎子;宮燈;四幅上面分別寫著子孫萬代、富貴滿堂、百年好合、龍鳳呈祥的大挑簾,
八面大镲;20米長舞動的雙龍;12輛接親車隊,取四平八穩12安的吉祥寓意。車與車之間,都有一對旗,一對燈,現代和傳統在這里巧妙融合……
接下來是摩肩接踵的觀眾。新郎騎著高頭大馬,出人頭地,活脫脫一個狀元郎。他不時打個手勢,向認識的、不認識的熱情捧場的觀眾致意,不忘時時回頭呵護一眼新娘的轎子。新娘轎子前邊有一個人拿一卷紅紙,見到下水井、下水道,先用紅紙覆蓋上,遮住污晦,才讓轎子通過。這是“老論兒”,不能走樣,一路上用去了幾十張大紅紙。還有一個人抱一卷紅布,在接親隊伍經過廟宇時把新娘的轎子用紅布蓋上。獅子打開場子舞了起來,這是獻給廟里神靈的節目。舞罷繼續前行,路過五道廟前,也如此這般表演一番。
“王府”門前不足百步的地方是模式口僅存的過街樓遺址,遺址下有一尊雕工精細、守護了千年的石獅子。“王府”本家一大早就給石獅子脖子上系了一段紅綢帶,讓它與人間同喜。
說話工夫,接親隊伍到了“王府”門前。新郎在小巷的彩門前下馬,從茶房手中接過弓箭,聽茶房的吩咐:一射天,天賜良緣;二射地,大地回春,三射花轎,花轎送來心上人。三支箭射畢,就該掀轎簾了。新娘下轎前,娶親太太用手指蘸一點胭脂,在新娘額頭正中點一個紅點兒,意思是給自己家的媳婦做個記號。再在轎前撒一把五谷雜糧,茶房像解說員一樣跟著說:“一把草一把料,新娘跟著新郎跑。”新娘被新郎攙扶下轎,要過馬鞍(平平安安)――邁火盆(紅紅火火)――踩紅布口袋裝的紅高粱(步步升高)。新人過了這幾道關,進到院中。
院里擺有兩趟長桌,各擺有棗、栗子、桂圓、蓮子(“早立貴子”之意),桂圓、栗子、蓮子、花生(“貴子連生”之意)。再往前走,就到了花堂。新郎接過茶房拿來的秤桿,輕輕挑開新娘的蓋頭,一對稱心如意的新人就此走到了一起。民俗婚禮結束。11:18,大家趕到預定的飯店,舉行了新式婚禮慶典。
按“老論兒”講,婚禮還有個小小的尾聲,就是頭天入洞房,第二天祭祖。供品中有兩樣菜是必不可少,一樣是豆芽菜――取豆芽菜長得快,后輩多出人才的意思;另一樣是丸子――取生金蛋子(男孩)的意思。這是“王府”祖上傳下來的,每個家族祭祖的供品都不一樣。
揭秘
篇9
老戲在我稍大的時候,就已日漸消沉、顯的冷清了許多。概因時尚的網絡電影和電視進入每個家庭新鮮的緣由吧,家鄉的老戲也就在一切都快餐化的現代漸行漸遠、漸聲漸悄了。說真的,我已有好幾年沒有感受村社唱秦腔老戲的熱鬧場面了。
又是一年油菜花盛開的日子向我們走來時,我不止一次地想走出校園,徜徉在開滿油菜花的田埂上,盡情享受油菜花那份合著泥土的清香。恰值周末,我便回老家享受那種綠茵園地悠然的寧靜,身處喧鬧之地久了,尤其向往那鄉下清幽淡雅花的海洋,向往那清新醉人的郁香。
余暇之時,欲到戲院溜達溜達,當然也免不了兒子的份,揪住我的衣襟,也想去湊湊熱鬧,無言的默許使他成了我的隨從.戲院就在我二十多年前的小學母校――七里河小學,大約3里多路程。春天的天空晴朗明媚,陽光燦爛,漫步于昔日的上學路上,離思縈懷。油菜花開滿了村莊,莊前屋后金黃閃耀。蜜蜂環繞舞動,碟兒輕盈飛揚。花絮飄鄉,清香四溢。一大片一大片浩如煙海的油菜花,濃烈的春意在明媚的陽光中蒸發,帶著金燦燦的菜花色調,流淌出一浪浪撲鼻的暖香。兒子看到幾只蝴蝶,就一下跑進路邊的菜花中,努力的追捕飛舞的彩蝶,勸他不要踏傷農人的勞動成果,他似乎根本沒有理會我的聲音,油菜花下傳出爽朗清脆的笑聲,兒時的印象瞬間涌生在我的眼前……
那時,我和村里的小伙伴背著書包,徜徉在油菜花旁,放開嗓門,相互爭高,胡喊著粗狂的老秦腔,疲了就安靜地坐在油菜花下,給心儀的女孩寫下滿滿的殷情的話語;靜靜嗅著油菜花的清香,仰臥凝眸著湛藍的天空,暢想朦朧的未來;放學后我們一群孩童在油菜花地里嬉戲,捉迷藏、過家家。我們玩累了的時候,縮卷在草地里美美的酣睡一氣,餓了,摘嫩的油菜徑和油菜花塞到嘴里嚼,甜甜得。那時的油菜花叢——是我們玩伴的天堂世界。懶的怕干農活,于是就踢著路邊的小石子,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有時候便在田埂上沉睡到黃昏,然后揮舞著書包,踩著最后的余輝回家。
對油菜花情有獨鐘,似乎源于以前出門就能看見油菜花地,還有那生活如同游牧民般的放蜂人,會帶著一箱箱蜜蜂,拉著大狼狗,追隨花地,四處安身。喜歡看成群的蜜蜂在花叢中忙碌,那些花在陽光的照耀下越發鮮亮,惹得蜜蜂四處采花。嘴饞的孩子,會趁蜂蜜專心摘花粉之際,捉蜂蜜,其結果就是反被蜂蜜蟄一口。因親眼所見,所以對“像蜜蜂一樣辛勤耕耘”這句話體會尤為深刻。
如今,沁香悠遠的金光燦燦黃色花朵,不是讓難以企及的詩人畫家神采飛揚,手舞足蹈,遐想不盡,展箋鋪宣,汨汨流淌嗎?哦!真正不失為之的一種美妙,一種奔放思緒的渲染張揚。本是農民為收獲油菜籽,榨菜籽油而種的,意外地成就了旅游愛好者,成了踏青,取景的好去處。但當你若是走入花叢中去看,那不就更有花融于你或你融于花的雅趣,直入“人面菜花分外香”的佳境;
走在林蔭道上,不知誰家的小狗好像認錯了主人,隨前跑后,似乎專門為我這個陌生的鄉客領路,一直小跑步在我的眼前.過了不久,恰和一個孩童時的玩伴相遇,他雖然在外打工,好幾年不見,但因為小時一起長大,他相貌如故。我們之間也不存在所謂主賓之儀,但就在這樣的環境和心態之下,我們的交談言語卻總覺得是那么得生疏,奄然顯得有些尷尬。相比小時候的暢想欲言,豪無邊際的說話,現在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我知道,我們不再是二十多年前在油菜花里躲藏的小毛孩,也不是二十多年前徜徉在油菜花旁的楞頭青。他有他的目標,我有我的事業,深摯之間夾雜著一道隔窗。也許這就是因為成長,成長的煩惱,成長之路上的那些坎坷也需要用些美麗的東西去填補。總要失去些美好,而那些美好卻隨著時間的流逝一去不復返,變為“成熟”的祭品。現在我們多遠離家鄉,真感覺有點情隨事遷的感覺。
走過一村又一村,透過路邊的白楊樹,極目望去,草木綠意正濃,嬌嫩中透出勃勃生氣,這綠意越往高處越淡,逐漸地與碧藍碧藍的天空融在一起,大片大片的黃花就被牢牢地鑲嵌在山谷中,而黃花似乎并不屈服于外面綠色的束縛,這兒突出一塊那兒突出一塊,不斷地張揚著自己的個性和自由。這情景猶如兩條綠色的飄帶,中間裹著一條黃花的飄帶,隨著起伏的山脈纏繞著、飄舞著。三條飄帶從遠處一直匯聚到我的眼睛里,我牽動著它們,它們也一同牽動著我,牽著我的眼,牽著我的心,一直牽向遠方……
一村唱戲,方圓四周的村子都要熱鬧好幾天。演戲的日子,四面八方的村民們早早吃過飯,成群結隊地帶上凳子,急匆匆的從我的身邊經過趕往戲院.從遠處飄來的悠揚曲調和字正腔圓的唱腔更讓他們加快了腳步,要趁早搶占一個好地方,有時會因為一塊“風水寶地”相互爭得臉紅脖子粗。我順著高音喇叭隨著人群從側門進入到了戲院.哦,還是我上小學時的老戲臺,戲樓色彩灰暗了許多,上面的花紋已經模糊不清,臺面兩邊的對聯已經破舊不堪,上面有一個紅色橫幅:固原市戲劇和諧藝術團.鮮紅的橫標與古舊的戲樓顯得并不那么和諧.臺前圍滿了許多的男女老少,中間的平地上,有條凳的坐了條凳,在低矮的馬扎子上坐著抽著老旱煙的老頭、不時的傳來幾聲干澀的咳嗽聲;有的站在土堆上,有的年輕人還騎在摩托車和并不整齊的自行車上.他們都個個神情專注,期待著大戲的開演,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十五分鐘過去了……,很多的觀眾焦急的嘴里咕嚕著,不時的挽起袖口看看時間……
記得小時候,農村沒有什么文化娛樂,看大戲是人們休閑娛樂的重要形式。那時把觀看秦腔的演出叫做“看戲,兒時的我在湊熱鬧的空隙里,皈依了秦腔。跟著大人去“跟會”,順著人流去“看戲”,舞臺上的唱、念、做、打鼓舞著觀眾,那時也沒人鼓掌,但是叫好聲震天的響,在一個少年疑惑的眼神里,不明白究竟是什么魔力在控制著臺下的觀眾,由于對藝術的執著,秦腔便用它獨有的魅力緊緊的吸引了我。有時候臺下的秩序并不大好,尤其到了夜晚,顯得更加糟糕,那年月還沒通電,唱戲用的是汽燈。兩盞晶亮的汽燈往臺上一掛,滿臺通亮。紫紅的幕布,滿天的星斗,黑壓壓的人群便構成了壯觀的鄉村夜景。戲場里都擠滿了人,人腳動彈不了,身子一會兒往左側,一會兒往右側,像是五月的麥田,刮了風。四邊的人都站著,站著的越站越多,就向里擠,擠得中間的人坐不住,也全站在了條凳上。那些娃娃們從戲臺的墻頭爬上去,坐在臺上兩邊,被攆下來,又爬上去,賴成了蒼蠅。大鑼邊鼓,敲得地皮都為之震顫時,就會知道大秦腔要開演了。大幕拉開,那些惟妙惟肖的表演,那勾人心魄、起伏跌宕的情節,讓臺下人聚精會神,如癡如醉,高興時也輕聲應和幾句,心曠神怡,得意洋洋;有時也攪得看戲人時而抽泣,時而開懷大笑。雷鳴般的掌聲中不時地夾雜著叫好的吶喊。
那時很小,我不大懂戲,每次看戲就往老人扎堆的地方擠,聆聽那些有山羊胡須的老漢講解劇情,在最底層的文化氛圍中感受到歷史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神奇的戲劇舞臺藝術,也感受到老人那獨特的語言魅力。但是某些戲每年都在唱,只是每年都是不同的人演著同樣的角色。在一個小戲迷的眼里,舞臺逐漸紛繁,才了解到生、旦、凈、末、丑的眾生相,才知道簡單的審美原則,也明白了“三兩圈走遍天下”的舞臺語言,也大概知道了中國古代主要王朝的興衰變遷,更明白了傳統道德做人處事的規范。更主要的是對傳統曲目的熟悉,那種對戲曲的審美追求深刻的積淀下來,所謂“看戲要看老戲”,不同的演員對同一劇目角色的處理是不盡相同的,而人們熟稔的劇目永遠是那幾部,最多不超過三十部,而常在劇場公演的往往是經典名段,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清楚的把握一個劇團的實力。從《蘇三起解》、《花廳相會》、《劈山救母》、《三娘教子》到《游龜山》《三滴血》《游西湖》以至《斬單同》《斬秦英》《斬李廣》《下河東》《轅門斬子》《五臺會兄》等等,文戲重情節,武戲看功力,單角出場看唱功,群角現身重協調。丑角詼諧幽默,武生英俊瀟灑,青衣纏綿悱惻,須生蕩氣回腸,武旦光彩奪目,大凈暴烈剛毅,花臉驍勇善戰,老生忠厚善良等等不一而足。我是西北人,自然喜歡聽那粗獷、激越、神韻絕俗的吼聲.一聲響亮的吼聲把我從兒時的記憶中驚醒回到了眼前的現實中,主持人間公理的花臉包拯威武于戲臺的中央,他是百姓們最鐘情的角色,一場正義與邪惡的較量將會引入戲迷的視線中……
兒子喊叫著口渴,我只好依存他的選擇,場邊賣小吃的、賣香煙水果糖的,葵花麻子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分外熱鬧而富有生機。東墻下,"咆"的一聲巨響,接著便從那邊飄來一陣陣玉米爆花撲鼻的香甜之味,瞬間籠罩著戲院的上空.說是戲院,其實是我們昔日活動的操場,如今的校園被鮮紅的磚墻分割兩半,每當同學們上操或有體育課,便會從一個紅色的小鐵門進入.現在的操場三分之一被作為菜畦,原本長滿許多雜草的菜畦,此時已經被不知名的腳印踩踏的傷痕不堪.我順著母校的校園度步,努力的去拾揀那些已失去的記憶殘片,孩童的笑臉,美麗的歌聲,郎朗的書聲,充滿活力的身影……教室只留下了我非常熟悉的幾間土木結構,那是我們在里面聽到許多的故事和學到更多知識的空間,我輕輕的邁步到教室的窗前,目光穿過落滿灰塵的玻璃,只剩下七八張桌椅,靜靜的沉寂著,墻上當年手寫的標語被現代的激光印刷所替代.曾經從這里走出了多少個純真爛漫的笑臉,曾經從這里走出了多少個睿智的人才……其他的教室與教師的住房都是嶄新的紅磚鋼筋結構,找不到當年的影子,此時似乎我感到我的思緒和心空中少了些什么又多了點什么?西面的老土墻那邊的楊樹,記得是我們五年級同學的杰作,如今綠樹成蔭,茂盛非凡,兒子跑到那些樹樹影下乘涼捉小蟲蟲玩的開心.多少個早晨和黃昏,我們在那里的樹影下讀書,記得那時老師總是批評我們是在唱讀,現在想起我們的老師也是醋溜的普通話,顯得不大地道,夾雜著唱調之類的字句.墻角那邊的廁所現已變成了一個大垃圾坑,坑旁還陳設著一個半舊的水泥乒乓球案子,周圍有許多好像初中回來的學生,用幾塊破磚當網,玩的那么開心愉悅。不時的傳來陣陣的笑聲和掌聲。八十年代的籃球桿是用不知名的木頭做的,現在已換成了鋼管式的,但已明顯很舊,在塵土飛揚中,我也和不認識的籃球愛好者玩起來,看著他們的年輕和活力,我已顯得不比當年,力不從心。幾個奔跑就氣喘吁吁,最終落得一身塵土罷了。
夜晚的戲臺顯得更加亮朗通明,一大片黑壓壓的人頭被夜幕籠罩著,嘈雜聲和著腳下的塵土氣息,戲場擺小攤微弱的燈光和叫賣聲一起構成這個夜之靈魂.大聲喧嘩者不厭其煩,低聲私語者依然不完,臟話連篇者也在其中,他們出色的表演便成了戲劇的序曲.高音喇叭里鑼鼓漸起,板胡象絲線一樣越拉越長,越長越細,細得可以擠進人心底最柔軟的地方,綿綿的,撩撥得人腳心發空.開戲不久,我站的腿有點發疼,前面有位婦女抱著一個兩歲的小孩,懷里的孩子睡著了,打著勻稱的飽嗝。不一會兒孩子醒來哭著似乎餓了,那個婦女站起身來,到外面買點吃的東西,我一看機會來了,酸痛的腿腳不容我思索便坐在條凳上,心里默默的感謝這個小孩,剛看入迷,她們進來了,小孩的右手中那著一個熱考的火腿腸,香味如鼻。我自動立身讓位,令我并沒有想到的是她微笑著讓我坐下,也許看到我臉上的一副眼鏡吧,謙讓之后她坐穩,我便坐在她的身旁,不長的的條凳恰好容得兩個人的屁股。小孩不斷地看著我露出可愛的微笑,我便握住他的小手,綿綿而細膩的皮膚,越發對小孩的疼愛。一會兒來了位她的親戚,是個姑娘,約模十七八歲,扎著不長的馬尾式,白色的上衣在黑暗里顯得更加鮮亮,純真的臉上帶著許多的孩子氣,她們打過招呼,我自動讓位,互相謙讓之后,孩子又不高興起來,孩子的母親便抱走可能去又買東西吃。她就坐在我的身邊,開始我們的目光都盯著臺上的角色,沉默不語,好像一對陌生人,誰也不會理誰,在暗黃的燭光里,我無意間的轉動,發現在輕煙籠罩了的臉上,她的眼睛在長長的睫毛下不斷地閃動,流露出自然和刻意又無言的美。談談的香粉氣味引惑著我的視線,我努力的把視線集中在戲臺上,我想開口,但我又怕我的冒昧和唐突,我的經驗表明,我該打住。不能隨便和陌生人搭訕,尤其女性,可是沒有過多久,那來的勇氣:“你端的凳子,離這一定很近嗎?”她自然和氣的說,就在附近。我心中的害怕與恐懼一下減少了許多,逐漸消失,后來才知道她在一個職校讀書,家在南川,在周末逛親戚來看戲,也許都是讀書的知識人,當然話題便多起來。
家鄉的老戲從童年的紅紅火火唱到如今的冷冷清清。秦腔老戲給童年的記憶增添了無盡的色彩,也讓我擁有至今仍不能釋懷的情愫。隨著時代的變遷,戲場附近的樹干下,草垛旁,土墻后處處是張生和鶯鶯幽會的場面,是盧鳳英和田玉川的推拉撕扯,是許仙和白娘子的真情告白.也許忽然有一天,村口的喇叭里出現了刀郎的鬼哭狼嚎,出現了周杰倫的含糊不清,出現了李宇春的五音不全。雞狗對盆里的剩飯都置之不理,更別說主人的吐痰了。鄉村的早晨不再熱鬧,古老的秦腔很少響起,偶爾有老人試探著問起:能否捎一盤四郎探母,總是被兒女們斷然拒絕。如今只能從人家過紅白喜事請的樂隊中或是在過年過節舞獅舞龍、劃旱船、走高蹺中依稀尋到曾經的影子,而那些許的影子也在流行歌的喧囂聲中日漸飄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