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鄉駐村調研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11 14:0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下鄉駐村調研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為積極推進全縣扶貧脫貧攻堅工作,按照全縣安排,縣委常委XXX、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XXX于2月12日來到XXX鎮,通過實地走訪、察看現場、座談交流等方式,對該鎮脫貧攻堅工作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一)XXX鎮位于沅陵縣西北部,東與借母溪鄉接壤,西與古丈縣、永順縣交界,南與二酉鄉毗鄰。全鎮面積257.3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974畝,轄1個社區、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高砌頭村,地處酉水、明溪交匯處,距縣城32千米。全鎮共有貧困戶1168戶3943人,16名第一書記、268名結對扶貧干部。本次走訪調研了三個村,貧困戶6戶,非貧困戶3戶。
(二)村民收入和經濟發展情況。XXX、XX、XXX才能經濟結構較單一,農業生產主要以水稻為主,村民經濟收入來源主要依靠種植和外出打工,村集體有產業,但帶動能力不強。
(三)基礎設施建設情況。通過座談了解到全鎮基礎設施建設欠賬較多,2018年XXX鎮著力完善水、電、路、橋、訊、房等公共設施建設,解決群眾衣、食、住、行、醫、學、訊等生產生活問題。年內實施了XX條74公里通暢通達公路。
二、存在的問題
一是貧困人口發展動力不足。由于貧困人口大都居住散、遠,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較差,文化水平不高,思想觀念陳舊,務工技能缺乏,對自身發展缺乏毅力,脫貧的愿望不夠強烈,發展動力不足,存在等靠要思想。
二是產業扶貧實際效果欠佳。部分村區位不占優勢,自然條件較差,缺乏有效資源和能人帶動,利益聯結機制不夠完善,村集體經濟較為薄弱,產業扶貧不夠實。村集體經濟收入主要靠鎮劃撥辦公經費維持運轉。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通過走訪、座談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XXX鎮通村公路年久失修損壞嚴重,通組公路大部分正在實施,目前仍未完成。手機信號沒有覆蓋所有村居,部分村居小組未通寬帶,村民對外聯系極不方便。
四是農村老齡化問題。村內留守空巢老人的基本養老方式就是土地養老、社會保障養老,有的連生活自理都很困難,養老問題令人堪憂。由于務工子女收入低,又要供養學生,不僅敬奉父母的生活費很少,而且很少回家探望,致使留守老人經濟能力非常微弱,同時內心還承受著對子女的思念以及孤獨寂寞的煎熬。
五是非貧困戶滿意度不高。滿意度是檢驗我們脫貧工作的“試金石”,也是國家第三方評估的“硬指標”。通過走訪調研發現,走訪村群眾滿意度總體向好,貧困戶滿意度較高,脫貧戶較貧困戶滿意度略有下降,非貧困戶滿意度相對不高。由于非貧困戶對扶貧政策的不知道和不理解,并且沒有享受到的一些政策和實惠,因此產生不理解和排斥心理,心中多生怨言,所以導致滿意度不高。
三、對策及建議
一是堅持精準施策,再激內生動力。嚴格按照“六個標準”,因村因戶因人施策,落實行業政策,完善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引領群眾增收致富。摸清全村待業人員,尤其是年輕人員情況,掌握其實際情況及就業需求,探索出切實可行的就業方案;積極發展村內產業,聯系農、林、牧、科技等部門,送技術下鄉,力爭村民基本掌握相關技術,實現增產增收;利用自身優勢,積極聯系先工業園中企業、鎮扶貧車間為村內符合條件人員提供就業崗位。注重扶貧同扶志、扶智相結合,尊重主體作用,激發內生動力,加強對貧困人口的思想教育和引導,提高貧困人口自力更生的能力和脫貧動力。
二是推進“一村一品”,助力產業發展。發展“一村一品”是立足資源稟賦、挖掘資源優勢,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脫貧致富的重要途徑。各村要立足本地優勢資源,綜合考慮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和市場條件等因素,分類指導貧困村因地制宜,找準發展“一村一品”的切入點,宜菜則菜、宜果則果、宜草則草、宜牧則牧、宜林則林、宜游則游,積極培育、發展比較優勢明顯的特色主導產業和主導產品,每個示范村至少明確發展1項特色種養業、傳統手工業或休閑觀光農業等,使一個或幾個村有一個或幾個市場潛力大、區域特征明顯、附加值高業。
三加大改善力度,著力提升基礎設施建設。群眾貧困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暢、信息不靈。要下決心集中一定資金,進一步改善邊遠村組的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面上的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篇2
人大關于精準扶貧調研報告一
一、黃馬河村基本情況及發展現狀
黃馬河村位于樟村坪鎮西北邊陲,與保康縣接壤,由原石碑坡、回馬坡、黃馬河等三個貧困村合并而來。全村4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256畝,共有5個村民小組、528戶1548人。主導產業是傳統的糧油種植和養殖業。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9961元,村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
近年來,該村兩委班子團結帶領全村人民,齊心協力謀發展,集中精力搞建設,全村經濟和社會事業取得了長足發展。全村共硬化村級主干道28公里,新修村組晴雨通車公路16公里;新建集中安全供水設施8處;新建沼氣池150口;培育牲豬規模養殖戶4戶、山羊規模養殖戶3戶、特種養殖戶3戶(其中,大鯢養殖戶1戶、山雞養殖戶1戶、鴿子養殖戶1戶);發展核桃700畝、高山無公害蔬菜200畝。
由于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資源匱乏,該村發展還存在很多困難。該村有村級債務43萬元,現有貧困戶171戶333人,其中低保戶65戶,五保戶14戶。飲水困難207戶,土坯房412戶,危房382戶,一個自然村(原石碑坡村)未通水泥路,486戶未通寬帶網,是全區26個特困村之一。
二、致貧原因分析
(一)面上致貧原因
一是村域經濟基礎薄弱。村內無集體企業,2014年集體經濟收入不足5萬元,債務化解難,造血功能差。
二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由于地理位置偏遠,山大人稀,交通不便,信息不暢,農民仍用傳統方式耕作,自給自足,經濟發展不成規模,產業結構調整比較緩慢。
三是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道路交通條件差。供電網絡老化,村內1/3的農戶用電不達標。手機信號沒有覆蓋全村,只有少數農戶安裝寬帶網,村民對外聯系極不方便。全村80%農戶居住土坯房,很大部分已成危房。
(二)貧困戶致貧原因
貧困戶致貧原因很多,集中表現在因病、因殘、因災、缺技術、缺資金、缺勞力、缺智力、供養子女讀書、老齡化、兒孫不供養等。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因病致貧是主因。在調查中了解到,黃馬河村貧困戶171戶,其中因病因殘致貧的142戶,占貧困戶的83%;缺勞力12戶,占貧困戶的7%。比如,黃馬河村五組的常昌貴,患有癲癇病,妻子患有先天性的精神病,夫妻都是殘疾人,兒子讀初一,家中無任何經濟來源,家庭生活十分困難。
二是觀念落后是根源。調查發現,貧困戶絕大多數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不高,既無勞動,又無技術,缺乏干事創業的激情,觀念比較傳統、保守,守攤子的思想比較突出。
三是保障不足是誘因。在農村,大病救助、災害救助、農村低保、養老服務等社會保障嚴重不足,標準不高,一旦遇到天災人禍、因病因殘,極易返貧。
三、黃馬河村精準扶貧工作的思考
一是要統一思想認識。要召開村組干部會、黨員代表會,武裝骨干,統一思想,提高對精準扶貧工作的認識,克服項目爭取難、資金籌措難、群眾組織難、短期脫貧難等思想障礙,主動適應新常態,提高扶貧攻堅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要充分發動群眾,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投入到扶貧攻堅的熱潮中來。
二是要完善發展思路。根據精準扶貧的有關要求,重新調整發展規劃。在產業上,積極探索發展高山蔬菜和特色養殖。在基礎設施建設上要進一步優化方案,把有限的資金用到刀刃上,減少浪費。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注重班子建設,村民素質的提高和各種軟環境建設。
三是要充分體現精準。要把工作重點放在一家一戶的脫貧上。根據對黃馬河村貧困原因的分析,要在大病救治、社會保障和土坯房、危房的改造上再加力度,再添措施,使每個貧困戶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的居所。
四是要精心謀劃項目。中央發出精準扶貧的號召后,各級將會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要能爭取更多的項目、資金,就要認真謀劃項目,并做好項目的前期準備,力爭有較多的項目落地,并產生較好的效益。
五是要保護生態環境。黃馬河村自然環境優美,生態植被良好,在產業發展、項目建設過程中,要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避免資源環境的破壞,著力打造天藍地綠、山青水凈、房靚物豐、人和家興的秀美風光,為夷陵區保留一方凈土,為子孫后代留下發展空間。
四、對全區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根據在黃馬河村了解到的有關情況,現對我區即將展開的精準扶貧工作提出幾點不成熟的建議。
(一)進一步弄清情況。精準扶貧,重在精準,要在進一步調查摸底的基礎上,準確把握貧困狀況,扶貧才能有的放矢。現有的貧困村是根據每年年報上人平純收入的多少確定的,貧困戶和貧困人口是根據歷年減少的脫貧戶、人口的基礎上確定的,與實際不完全相符。建議對全區的貧困戶統一設定標準,各駐村工作組進村后,第一件事就是根據統一標準,對貧困戶、人口和致貧原因進行調查摸底,準確識別,把這些基礎數據匯總后,根據貧困戶占全村總戶數的比例確定重點貧困村,然后有針對性地制定精準扶貧工作規劃。
(二)進一步完善規劃。根據全區貧困人口的分布狀況,結合上級關于精準扶貧的相關要求和政策,進一步完善1十N的精準扶貧規劃,即一個總體規劃,外加扶貧搬遷規劃、產業發展規劃、農村危房改造規劃、基礎設施(水電路網)建設規劃、無能力脫貧人口的基本保障規劃等,同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使全區精準扶貧工作有條不紊地順利推進、均衡發展。
(三)進一步突出重點。本次精準扶貧的重點是貧困人群的脫貧,要把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力、物力、財力放在一家一戶貧困人口的脫貧上。為此,要突出以下重點。
一是大力發展主導產業。通過扶持產加銷一條龍的農業專業合作組織,帶動農民因地制宜發展主導產業,增加收入,這是治本之策。
二是增加社會保障投入。調查發現,現階段農村貧困人口絕大多數是因病因殘致貧。因此要增加醫療救助的投入,放寬大病救助的條件,提高新農合報銷的標準,加強基層衛生事業建設,切實提高農民群眾的健康保障水平。同時要逐步提高農村低保標準,解決貧困人員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三是大力改善基礎條件。貧困地區面上的貧困有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交通不暢、信息不靈。要下決心集中一定資金,進一步改善邊遠貧困地區水電路網等基礎設施,為面上的脫貧致富奠定基礎。
四是適度發展養老產業。由于客觀因素,邊遠貧困地區光棍家庭呈增長趨勢,未來十到二十年內五保戶將大幅增加,鄉鎮福利院要適當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現在,子女在外打工掙錢或在城鎮落戶,老人不愿離開農村,農村社會養老也將有一定市場,另外,現在城市居民也有季節性到農村居住的愿望,這將給農村的養老產業帶來機遇,應統籌規劃,逐步發展。
五是統籌考慮扶貧搬遷。扶貧搬遷無疑是精準扶貧的重要途徑。但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實行搬遷扶貧難度很大,多種原因不愿搬遷,囊中羞澀無力搬遷,有求于人難以搬遷。要做好搬遷扶貧工作,必須統籌謀劃,綜合施策,核心是三點:①科學合理規劃居民點。②加大對居民點基礎設施的投入。③結合城鄉統籌、生態環境保護、美麗鄉村建設,完善扶貧搬遷的相關政策。做到這三點,然后逐步引導,必有所成。
(四)進一步創新方式。總結以往扶貧的經驗,這次精準扶貧在方式上要有所創新,才能事半功倍,取得實效。具體就是搞好五個結合。
1、政府主導與群眾參與相結合。政府在做好統籌規劃、制定政策、組建專班、強力推進的同時,要充分動員,武裝骨干,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扶貧脫貧工作,把群眾發動起來才有不竭的動力。
2、行政推動與社會參與相結合。如在扶持產業發展時,先扶持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利用扶貧資金讓貧困戶在合作經濟組織中占有股份,既讓貧困戶受益,又促成合作經濟組織的發展壯大。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壯大后,又反過來帶動群眾發展產業。此外在資本下鄉、社會救助、志愿服務等方面,動員和組織好了,潛力巨大。
3、扶貧開發與城鄉統籌相結合。要把精準扶貧工作放在夷陵區全域規劃和城鄉統籌發展規劃中去謀劃部署,在產業布局、項目安排、城鎮化建設上豐富完善、同步推進,不搞成兩張皮。
4、幫助發展與社會保障相結合。在過去的扶貧工作中,重點在幫助貧困地區發展生產,這無疑是正確的。有些貧困家庭,因年老體弱、長期生病、智障殘疾等原因,通過幫助發展不可能脫貧,需要通過提高保障水平、實施社會救助解決其基本生活問題,在這方面要加大投入,完善政策。
5、經濟脫貧與精神脫貧相結合。在開展精準扶貧的同時,高度關注貧困地區精神文明建設,通過新型農民教育、星級農戶評選、宣傳正反典型等方式,提升思想素質,學習創業技能,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文明新風,有效解決在部分貧困人群中存在的不團結、不勤奮、不養老的問題,提振精神,樹立信心。
(五)進一步注重實效。新的歷史時期的精準扶貧工作是一項政策性強、涉及面廣、關注度高的重點工作,各級領導干部務必轉變作風,察實情,出實招,干實事,方能取得實效。切忌情況不清,有失精準;切忌一哄而上,龍頭蛇尾;切忌好大喜功,不辦實事。總之,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把這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好事辦好、實事辦實。
人大關于精準扶貧調研報告二
一、基本情況及主要工作
(一)基本情況
我縣是中央、省扶貧重點區域以外的縣,在20xx年編制新十年扶貧規劃時,全縣核定的年收入在2300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45507人,貧困率達到 16.3%。經過兩年的扶貧開發,目前全縣貧困人口降為33399人,減少了xx108人,貧困率降為xx.4%。貧困地區的道路等基礎設施有了改善,以茶葉、蔬菜、林竹為主導的產業有了一定的發展。扶貧開發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效。20xx年起建立和完善了貧困信息系統,貧困人口信息全部錄入,實現了動態管理。
(二)主要工作
1、加強對扶貧開發工作的領導。我縣成立了以縣長為組長,縣委、政府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行業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扶貧開發工作領導小組,明確了各成員單位的職責和任務,全面規劃落實我縣扶貧開發工作。在成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的基礎上,建立了扶貧聯席會議制度,負責全縣各項扶貧項目的審核、落實、監督。
2、制定落實扶貧開發規劃。按照中央新十年扶貧規劃綱要的要求,縣政府結合實際,分別編制了《夾江縣扶貧開發規劃(20xx-2020年)》《夾江縣市列重點貧困區域扶貧攻堅規劃(20xx-2020年)》,并經縣政府常務會通過后,報上級扶貧開發部門備案。規劃將我縣的河西和河東片區作為市列重點連片扶貧區域,明確了每年的扶貧開發目標、任務,落實了扶貧開發經費,其中,每年市財政投入每個片區25萬元,縣財政投入每個片區100萬元。
3、建立了扶貧工作機制。一是考核機制。制定了《扶貧開發工作考核辦法》《扶貧開發工作中重大政策措施分工方案和各部門工作職責》,將扶貧開發工作納入相關部門和各鄉鎮年終目標考核,使扶貧開發工作做到了目標明確,責任落實。二是監督檢查機制。制定完善了扶貧項目資金申報、扶貧項目綜合驗收、扶貧資金縣級財政報賬、群眾監督員、扶貧項目公開公示、工程項目招投、大宗物質政府統一采購等一系列制度,確保扶貧項目置于社會監督之下,透明運行、陽光操作。三是扶貧投入機制。制定《夾江縣涉農項目資金整合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促進助農增收工作的意見》,成立支農資金整合辦公室,集聚各部門、各行業支農資金,向貧困地區集中投入,捆綁使用,提升開發效果。20xx年,縣財政投入市列重點貧困區域扶貧攻堅資金200多萬元。
4、大力實施扶貧開發項目。20xx年以來,我縣實施了扶貧項目3個,獲得省上專項扶貧資金708萬元、市上扶貧資金50萬,縣上配套215萬元。先后建成新場鎮黃林村、普益村、江山村4000畝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新增大棚面積100多畝;建成三洞鎮建新村、雙路村、仁心村、永青鄉永興村 2779.4畝茶葉基地,并建成水井水塔10套、灌溉管網500多畝、蓄水池57口;建成歇馬鄉、麻柳鄉2萬畝石斛種植基地,帶動歇馬、麻柳、木城、龍沱等貧困山區修建村、社道路36.9公里。
5、扎實推進各項扶貧工作的開展。一是開展行業扶貧工作。加大行業資金整合力度,全縣在涉農資金的安排上盡量向貧困地區傾斜。據不完全統計,全縣各部門在20xx年的涉農資金中投入貧困地區2465萬元,20xx投入貧困地區的資金達到3452萬元,呈現逐年遞增之勢。二是開展社會扶貧工作。通過掛包幫活動的開展, 全縣落實了定點幫扶單位84個,投入社會扶貧資金xx56.3萬元,幫助 625戶3456人擺脫生產生活困難;每年爭取市扶貧基金會和相關部門對貧困學生進行資助,對特殊貧困群體進行看望慰問,兩年來爭取到市扶貧基金會近30 萬元資金,整合縣工會、婦聯、殘聯等部門資金近240萬元,直接資助貧困學生和看望困難群眾;加大社會扶貧宣傳,引導社會成功人士對口幫扶。三是認真落實金融扶貧。建立了馬村鄉碧山村和中心鎮楊灣村兩個互助合作社,互助資金總量達51.xx萬元,扶持農戶總數 271戶,其中扶持貧困戶 62戶,社員戶均增收 725元,有力的解決了當地貧困人員的資金需求,促進了產業發展。出臺各種財政貼息小額貸款政策,幫扶貧困群眾解決創業資金問題。四是加大智力扶貧力度。每年組織安排職業技能培訓3000多人次,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6萬人次。目前,全縣農民已有五分之一接受過各種培訓,計劃通過5年時間,力爭讓每戶農民掌握一至兩項農村實用技術。同時,我縣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于20xx、20xx年分別對金口河的林豐村、銅河村、新樂村、建設村各給予100萬元,共400萬元的對口扶貧資金,幫助彝區貧困村脫貧致富。
二、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扶貧開發資金缺口大。從20xx-20xx年,三年內僅有省級扶貧資金708萬、市級扶貧資金50萬,實施的扶貧項目只有3個。由于項目少、扶貧開發資金缺口大,扶貧規劃實施推進緩慢。
(二)扶貧項目實施難度大。一是有的行業和部門重視不夠、積極性不高;二是項目實施管理難。由于扶貧項目限制的條款太多,很多與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不相符,使方案和實際操作不能做到很好銜接,甚至出現無法按規劃實施的情況;三是貧困對象多為老弱病殘,有的扶貧項目到戶后無法實施。
(三)社會扶貧資金參與力度不夠。一是扶貧項目中,扶貧資金只能到扶貧戶,不利于吸引和引導社會人士參與投資扶貧項目。二是扶貧項目只在于解決最基本的問題,不能形成連片和規模效益;還有項目區有的貧困群眾素質不高,不利于社會資金進行企業+協會+農戶的模式參與扶貧。
三、幾點建議
(一)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縣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按照黨的十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目標要求,認真落實國家十年扶貧規劃綱要,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要充分發揮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統籌協調作用,調動各扶貧聯席部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一步明確職責,落實任務,扎實推進全縣扶貧開發工作的順利開展。
(二)積極爭取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要繼續爭取省、市扶貧資金和扶貧項目,增加縣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投入;整合涉農資金項目,加大扶貧投入力度;聯合金融部門開展好政府主導的貼息或無息創業貸款,擴大互助合作社數量,政府要盡可能將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到貧困地區的發展,形成全社會參與扶貧工作的良好格局。
篇3
整合資源 打造社區科普立體組織網絡
科普工作重點在基層,昆明市科協積極打造社區科普的立體網絡,由大到小,縱向層層遞推,從市到區,從區到街道,從街道到社區,從社區到轄區公共單位,科協組織正在一級級地往下滲透,以期更靠近基層民眾,更好地為百姓開展科普服務。
五華區華山街道翠湖社區位于昆明市中心,地理環境特殊,社區公共戶單位資源豐富。社區因地制宜,由科協牽頭,在轄區的公共戶單位成立科協組織,充分利用公共單位資源,每月定期輪流“坐莊”開展科普活動,形成社區+公共單位+翠湖周邊,“1+2+3”的模式,打造了“翠湖周邊科普文化圈”,提升了和諧社區建設的內在品質。
官渡區吳井街道為健全科普組織網絡,實現科普工作的長效推進,成立了由街道黨工委書記、辦事處主任為組長的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分管副書記負責對全街道科普工作進行組織協調,并組織駐區醫院、學校、科研院所的技術人才及有一技之長的居民在社區成立科普協會,為社區百姓提供科普服務。目前,該街道已成立十一個社區科普協會,共有600余名科普志愿者,逐漸形成了以街道科協為龍頭、以社區為主體、各方參與、齊抓共管的科普網絡組織體系。8月,吳井街道與昆明市動物研究所合作,在11個社區中開展“瀕臨滅絕動物的大型圖片展”,圖片吸引了大量群眾觀看,收到了良好的科普宣傳效果。
建設陣地 共建共享社區大科普環境
社區科普工作有序、長效開展,重要的是有載體、有陣地。科普宣傳站、科普宣傳欄是社區科普宣傳的主要陣地。目前,昆明市已基本實現“站、欄、員”的全覆蓋,為社區科普活動的開展夯實了基礎。
五華區篆塘居委會新北小區是1985年為解決舊城改造居民戶的搬遷問題而建蓋的老小區,然而走進這個社區,破舊的房屋并沒有沖淡這里濃厚的愛科學、學科學的氛圍。“篆塘科普社區”幾個鮮紅的大字,醒目地向人們昭示了這個社區建設的特色;15塊不銹鋼架的科普櫥窗沿伸道路盡頭,給居民提供了學習科學知識的陣地;科普活動站門口,“篆塘社區科普茶苑”和“篆塘社區科普公民學校”兩塊牌子告訴我們,這里的居民休閑、娛樂也不離科學。
五華區科協還與華山街道翠湖社區合作,整合社區科普資源,投資10萬元構建社區科普工作硬件體系,如電腦、科普宣傳欄、科普活動室、科普圖書室等。聘請社區內學有專長的科技人員作為科普宣傳員,建立科普宣傳員、科普家庭、科普志愿者等多位一體的科普宣傳隊伍,開展了一系列設計合理、富有趣味的科普活動。
盤龍區桃園廣場休閑走廊建設的長150米、擁有73個宣傳展板的科普宣傳長廊美觀大方,為廣大市民提供了大量的科普知識,深受中老年朋友的歡迎。石井社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將社區辦公室外墻變為科普宣傳欄,按時更新,為居民提供節能減排、養生健康的科普小知識。
除常規的科普宣傳站、科普宣傳欄,許多社區創新思路,開辟了擁有社區特色的科普宣傳陣地。桃源社區的袖珍科普館就是結合社區青少年眾多的人群特點而特地建設的,該館全天免費開放,館內擁有23件科技含量高、互動性強的科普展品,每天都有專門的科普志愿者講解,讓孩子們不出社區就能邊學邊玩,了解最新的科學技術。
石井社區為了讓居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更多的科普服務,積極與轄區內的公共單位聯系,利用公共單位現有的科普資源,組織居民前往參觀,轄區供電局的“節能減排展覽室”就成了社區的科普新陣地,豐富了社區科普資源。
翠湖社區在社區廣場開設了一個科普謎語角,謎語角每月更換一期,內容豐富多樣,每天都有許多居民聚在謎語角猜謎學知識。鐵路新村社區道路兩旁新種植了大量樹種,但樹名卻鮮為人知,街道積極與區科協協商,為樹“亮牌署名”,樹的“身份證”上標注了樹名、科屬、生態習性、產地分布等信息,科普從細節著手,從居民的身邊做起,雖是科普小事,卻飽受群眾
好評。
強化意識 完善社區科普工作機制
對于社區而言,僅在科技活動周、科普活動日以及“三下鄉”活動期間開展科普宣傳,遠遠不能滿足居民的科普文化需求,但社區資源有限,怎樣才能實現科普工作的常態化呢?一項工作的規范化、常態化開展,唯有制度先行,在昆明五華、官渡、盤龍、西山四個主城區內,大部分社區都逐步完善了多項與科普工作相關的管理制度,如社區科普崗位目標責任制、科技人才管理制度、社區科普板報、櫥窗管理制度、科普協會工作職責等,以制度管事、管人,使社區的科普工作有章可循,邁入制度化建設進程。
有了硬性制度為基礎,還需進一步強化社區工作人員的科普意識。社區工作分口不分家,社區的科普專干,并非專干科普,只有讓科普滲透到社區工作中,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社區有限的人力、物力資源來積極開展科普活動。在盤龍金實社區、五華翠湖社區、官渡石井社區、西山永昌社區等地,科學普及的想法就時時掛在社區工作人員心頭。在社區辦公室大廳,長期擺放科普小冊子,隨時隨地為居民宣傳科普知識。利用春節、敬老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開展文藝活動的同時,將科普知識融入文藝表演,并在活動期間穿插知識問答,讓群眾在輕松愉悅的氣氛中記住更多的小知識。
貼近民意 增強社區科普活動吸引力
社區科普與居民息息相關,直接影響著社區的生存環境和生活質量,決定著社區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建設的水平,社區科普活動的內容必須找準切入點,想群眾之所想,解群眾之所難,謀群眾之所需,才能受到群眾的歡迎。隨著昆明城鄉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城中村大面積改造,原來的鄉村轉型成為社區,失地的農民轉型成了城市新居民,在這些新建的“村轉居”社區中,失地農民身無所長,難以適應城市生活。為了讓這部分“新市民”盡快適應角色轉換,融入城市社區,社區組織開展了大量的科普活動,發揮了積極作用。
盤龍寶云社區就是一個典型的“村轉居”社區,社區積極組織科學技能培訓,今年內已開展了五期共350人的培訓,第六期也正在積極的籌備中。培訓內容經過市場調研和群眾考察,結合民意開設“水電、物管、育嬰、園藝”等課程,同時穿插政策法規、面試禮儀等知識,培訓紀律嚴格,并進行專業的結業考試,以期真正提高農民素質,解決“新市民”的再就業難題。
在吳井街道,針對因舊城改造獲得大量補償款而閑居在家的婦女較多的現實情況,街道積極與昆明錦蝶文化傳播公司洽談合作辦科普、文化系列講壇。2011年3月,組織了吳井街道第一屆“婦女手工作品大賽”,廣大婦女群眾踴躍報名、積極參與,在頒獎會和展覽期間,穿插生活小科普知識交流,利用時機再次點燃她們熱愛生活、科學生活的熱情。
科普家庭演講賽、科普攝影比賽、科普電教片、科普知識競賽、科普興趣小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科普活動積極推動著社區居民參與到學科學、愛科學的行列中,營造了濃厚的社區科普氛圍。
示范先行 試點帶動 完善社區科普架構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的高低是衡量一個城市創新能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目前,全國公民具備基本科學素質的比例為3.27%,而昆明僅為2.95 %,新昆明的建設需要科普來提升公民素質,社區科普工作任重而道遠。
2011年末,昆明市科協由主席帶隊,深入基層社區開展了認真地調研,形成了《昆明市社區科普工作調研報告》以及《昆明市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科普工作的意見》,目前《意見》正在進一步修改完善中,隨后將上報昆明市委、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