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電工實訓報告范文

時間:2023-04-01 04:0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一電工實訓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一電工實訓報告

篇1

【關鍵詞】高職高專 電工電子技術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6-0037-02

2014年的國務院《關于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是高職高專院校工科非電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內容包括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兩大模塊,覆蓋面廣,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操內容。現在高職高專院校非常重視教學改革,各院校各專業都在尋求更好的教學方法,都在開展教學改革。《電工電子技術》該課程目前的情況是學時少,任務重,而高職高專學生底子薄,學習興趣不高,使得教學效果不理想。下面本人結合所在高職院校的教學實際,論述有關高職高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的看法。

一、高職高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特點

首先它是一門高職高專院校非電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它主要內容是電子技術和電工技術,以本人所有的機電信息學院數控模具專業學生為例,他們在校的后兩年要學習《電氣控制與PLC》、《數控機床裝調與維修》、等課程,他們所學的專業,所學的課程要求他們必須具備有關電的基礎知識,只有在大一學習了《電工電子技術》,具備了有關電的基本知識,才能為后續的專業課程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其次高職高專院校的培養人才的最終目標是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這就決定了學生既要學習必要的理論知識,又要培養鍛煉動手能力。《電工電子技術》的授課內容既有理論,又有實操,目的是通過學生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最終是希望他們學以致用,能夠具備將書本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最后,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也在不斷進步,電工電子技術領域更是飛速發展,它們在工農業生產,國防,航空航天等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這就要求《電工電子技術》的課程教學必須不斷摸索新方法,深化教學改革。

二、教學方法較單一

目前,課堂基本都配置了多媒體,教師上課可采用的教學手段更加多樣化。但是目前的課程教學大多數依然屬于“填鴨式”教學,學生依然處于被動接受的狀態。存在這樣情況的原因有以下幾個:1.教師授課經驗不足,教學手法單一;2.學生基礎差,底子薄,學習動力不足,沒有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最終結果就是課堂氛圍沉悶,學生上理論課的積極性不高。

三、考核方案單一

隨著教學改革在高職高專院校的推進,一些課程的考核方式也進行了調整。但大部分課程的考核標準依然是以試卷考試成績為主。期末考試成績并不能完全反映學生對該門課程的掌握情況,同時會讓學生產生錯覺,降低他們平時學習的積極性。

四、高職高專《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1.調整教學內容,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

根據教育部下發的有關高職高專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高職高專學生情況,需要調整《電工電子技術》教學內容,理論知識做到少而精,適當增加實踐教學的比例。實踐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動手能力,除了安排學生做常規實訓以外,根據實訓室設備情況,增加創造型實訓,如制作電子時鐘、收音機等。創造型實訓需要學生積極思考,既鍛煉動手能力,又培養他們的科學思考能力。

2.創新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目前常見的教學方法就是教師講,學生聽的方法。盡管老師也在不斷探索多樣的教學手段,如利用多媒體教學,做PPT課件,準備相應的視頻等,但是理論知識本身就比較枯燥難懂, 同時高職高專學生初高中基礎知識掌握不夠好,學習動力不足,如此下去,教學效果大都不太理想。教師認為學生不主動,不積極;學生埋怨聽不懂。

結合上述情況,以《電工電子技術》為例,為了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采用實訓室教學的方法,教師先講理論知識,然后可安排學生根據所講內容進行實操,如采用項目教學方法。課前告訴學生項目內容,讓學生事先去搜集相關的資料,進行預習;課堂中教師講完項目相關的理論知識及要求后,安排學生進行實操,并對他們的完成情況進行考核。例如,講到電動機的工作原理,結構和電動機控制的相關知識后,可以安排學生動手連接一個三相異步電動機直接起動點動控制的線路圖,并讓他們觀察電動機點動控制和連動控制的特點。這樣與傳統課堂教學效果要好很多。任務驅動式教學需要學生自己去動手,自己去思考,這樣會大大調動他們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自己動手操作并總結,這會增加學生的興趣,他們會主動去學,這樣的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效果很好。

3.調整考核方案,提高平時成績的比例

期末試卷的成績不能代表學生的學習情況,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并且傳統的考試方法會讓學生產生誤解,存在“60分萬歲”的思想。為了更加全面的掌握學生對課程的掌握情況,對知識的領悟程序,為了引導學生走出只重視期末成績的誤區,課程改革中要調整考核方案,改變考核方法。考慮到《電工電子課程》是理論知識和實訓操作相結合的課程,課程考核的安排如下:平時成績占總評成績的30%,實踐教學占總成績的30%,期末試卷成績占總評成績40%。平時成績主要是考勤情況,課堂參與度,作業完成情況;實踐教學主要是實訓內容和實訓報告的完成情況、團隊協作及溝通能力、創新設計能力。調整后的考核方案,目的主要是引導學生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對課程學習有正確的認識,重點培養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和動手能力,最終能更好地掌握專業知識,成為具備 的棟梁之才。

五、結語

通過以上教學改革措施的實施,《電工電子技術》課程改革初見成效。首先課堂上學生更加主動參與教學,愿意動腦筋思考問題,實訓操作更是積極參與;其次通過把課堂放在實訓室,理論加實踐的教學模式,更加能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后更加突出以生為本的要求,形成學生為主,教師為引導的教學模式。

國家非常重視高職高專教育,因此需要高職高專的教師根據學生特點,結合專業行業的情況,做好教學改革工作,努力提高教學能力,為我國職業教育事業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吳建.淺談《電工電子技術》課程的教學[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8):35-36.

篇2

關鍵詞:焊接;國賽;教學改進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3.189

1 高職焊接專業學生技能國賽

高職焊接專業學生技能國賽,是指2016年在黑龍江省哈爾濱舉辦的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技能大賽焊接技術賽項比賽,是焊接專業高職院校的首次開展的賽項。全國有色金屬行業職業技能大賽是由國家有色金屬行業指導委員會組織舉辦的全國性行業技能大賽,“焊接技術”比賽項目分為理論比賽和實際操作比賽兩個環節,實際操作環節涵蓋了裝配、焊接、參數調整、焊材選用等方面的技術比拼,旨在全面檢驗選手在焊接操作技能、職業精神、安全環保意識、創新精神等各個方面的綜合素質。

焊接國賽,是全國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一次大比武,從焊接國賽成績能夠直接反映出學校的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水平與問題。

2 從國賽反思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方法改進

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水平取決于多方面的影響因素,包括專業師資力量、實訓教學條件、學生生源質量等客觀因素,難以快速改變改進,此外還包括教學方法,是可控影響因素。調研分析省內外高職焊接專業在省賽、國賽取得優異成績的經驗,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教學方法改進可以采取如下措施與建議:

2.1 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不能脫節,應落實理實一體化教學。

從各省賽以及國賽的比賽成績來看,很多高職院校的焊接專業的學生選手單項目比賽成績較高,或理論比賽分值偏高、或實踐分值偏高。這說明,在賽前訓練以及日常的專業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存在脫節現象。在調研中發現,很多學校的老師還是理論課堂純理論教學、實訓課堂純實訓教學,號稱教學做一體化的學校也多是僅僅將理論課堂的位置由班級搬到實訓室,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理念流于形式。

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需要注意的事項如下:(1)需要建設理實一體化教室。在實訓室內,應配備好足夠的桌椅、移動黑板與多媒體投影設備,有滿足全部學生學習配套數的實訓工位與設備。(2)需要開發理實一體化教學項目,依托實訓報告、實訓指導書、學生任務單、學生工作頁等載體讓課程教學能夠體現出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邊思考、邊閱讀查資料、邊記錄、邊操作。(3)焊接專業理實一體化課堂需要配備良好的、專業的排風系統,否則因為焊接作業的影響,室內煙氣嗆人難以開展理實一體化教學。

2.2 焊接專業有服務地方產業的特色,但是不能忽略焊接的通用性教學

從比賽項目來說,焊接比賽內容可能與學校的教學重點、與學校培養的行業需要不統一,這是比賽成績失利的原因。不同焊接院校的專業設置因為人才培養面向的行業背景不同,有的是面向壓力容器焊接、有的是面向鐵路車體的鋁焊、有的是面向建筑行業的焊接、有的是面向船舶制造維修行業的焊接、有的是面向汽車裝配廠的鈑金焊接等,不同行業的焊接設備、焊接工藝方法有明顯區別,因此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難免有自己的針對性,可以稱為專業的行業背景特征。

2.3 實訓室開放與生產性實訓是提升學生焊接專業能力的有效措施。

(1)實訓室開放。焊接專業的實訓教學,不能單單依靠有限的課堂內學時完成。焊接專業是屬于典型的動手型專業。很多高職焊接專業同行表示,學生在校期間的很多學時被數學、英語、體育、思政等公共課程占用,大一還要開設焊接專業的制圖、電工電子、金屬材料等專業基礎課程,因此通常整個大一階段學生幾乎沒有接觸焊接的專業課程。學生到了大二,才開始接觸焊接課程,這個階段還有體育、思政課程和公共選修課占據一部分課時,學生的實際焊接專業課程學時間受到明顯的限制。再加上課程教師1-2人面對幾十人的教學班額,難以一對一的全程指導,學生的實際教學學時又打了折扣。

通過調研發現,對學生組織實訓室開放的高職院校在焊接省賽與國賽中取得成績更優異。分析原因,將焊接專業課程教學由課堂有限學時延展到課外的實訓室開放,能夠為學生的焊接練習提供充足的學習空間。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拼時間就是拼質量。

(2)生產性實訓教學。焊接專業,是一個操作性較強的工種,需要大量的焊接作業練習來獲得焊接技術與焊接經驗。因此,在焊接專業的人才培養中耗材較大,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與耗材的投入呈現正比關系。辦學成本高、學費標準低,是所有焊接專業辦學面臨的現狀。受到辦學經費投入限制,很多高職院校焊接專業屬于非重點建設專業,難以申請到充足的耗材資金審批,學生的人才培養質量受到限制。

對此,生產性實訓教學是目前解決焊接專業辦學經費投入有限問題的有效措施。通過調研發現,有生產性實訓的高職院校的省賽、國賽參賽成績明顯高于其他院校。高職院校焊接專業有各種高性能除塵裝置、交流焊機、直流焊機、二保焊機、氬弧焊機、埋弧焊機、等離子焊機,以及磁粉探傷儀、X光探傷機、超聲波探傷儀和液壓拉伸試驗機等檢測設備,具有專業化的師資,完全有能力接受企業的焊接訂單生產任務。高職院校應該創造條件,允許與鼓勵焊接專業生產性項目進校園,將企業的焊接生產任務作為教學載體,以企業的焊接產品作為學生的作業,以企I的焊接質量要求作為課程成績評定標準,依托生產性任務,利用真實的職業環境開展課程教學或課外訓練,實現學生動手練習、帶有經濟效益,極大的調動學生的焊接學習與練習的積極性與學習成就感。

總之,高職焊接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需要在教學中進一步落實理實一體化教學理念、注重焊接的通用性教學、并大力開展實訓室開放與生產性實訓,這是眾多兄弟院校焊接專業的辦學成功經驗和競賽成功經驗。

參考文獻:

[1]張遠溫.湖北省第一屆高職院校焊接技能大賽圓滿落幕[J].現代焊接,2011(08).

篇3

關鍵詞:“3+1”創新教育;工程素質;實踐課程

作者簡介:洪遠泉(1979-),男,廣東五華人,廣東韶關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實驗師;周永明(1963-),男,江西泰和人,廣東韶關學院物理與機電工程學院,教授。(廣東 韶關 512005)

基金項目:本文系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0451200501004408)、韶關學院第十三批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YJY20121338)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4)06-0039-01

韶關學院是地處廣東粵北山區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等院校,跟傳統的地方院校一樣,電子專業在辦學過程中,面臨著辦學資金不足、教學設備落后、師資整體水平不高、生源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問題。為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滿足企業對電子專業人才的要求,我們對電子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體系進行一系列的改革實踐,探索適合我們的應用型、創新型電子專業人才培養模式。2010年,電子系與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合作,對2010級電子專業學生啟動電子“3+1”創新教育模式。以校企合作的形式,由企業向學校的人才培養提供工程實踐支持、設備支援、師資培訓并參與學校的教學過程,學校根據企業對新世紀電子技術人才的要求,科學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構建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和全方位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體系。充分發揮學校與企業的各自長處,實現合作雙贏的局面。

一、電子“3+1”創新教育模式簡介

3+1”創新教育模式是廣州周立功單片機有限公司與高校提出的新世紀電子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旨在培養著眼于21世紀生產一線的、有電子工程素質的零適應期高校畢業生。

從時間角度看,“3”表示從大學一年級到大學三年級的學習時間,“1”表示大學四年級的學習時間。大學前三年完成電子工程師所需的基礎知識與基本能力訓練,后一年通過產學研的結合,培養工程實踐能力,融會貫通所學知識,進行創新設計與實踐,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通過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學校與企業緊密結合的培養模式,實現全方位的素質教育。教學上,采用互動式、啟發式、探討式教學方式,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1]

二、“3+1”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

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基礎。在現有的專業培養方案的基礎上,結合企業提供的實驗設備和企業對人才的要求,通過科學修改、優化組合,以培養學生專業學習興趣、提高創新實踐能力為目標,形成專業技能實踐課程體系。通過刪減一些內容,增加實踐實訓課程來合理安排每門課程的學時數,使得學生能夠在理論學習中將實踐結合起來,培養工程設計意識。“3+1”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如下表1所示。

表1 “3+1”創新教育實踐課程體系一覽表

學期 實踐課程與實踐學時

第一學期 電子工藝:18學時,計算機應用基礎:18學時

第二學期 電子線路CAD:18學時,數電實驗:26學時

第三學期 數字電子技術設計:18學時,模電實驗:28學時,物理實驗:30學時

第四學期 模擬電子技術設計:18學時,高頻電路實驗:8學時

第五學期 單片機設計與制作:22學時,高頻電路課程設計:16學時,EDA實驗:8學時,嵌入式系統實驗:12學時

第六學期 電子系統綜合設計:36學時

第七、八學期 金工實習:2周,畢業設計:10周,專業實習:1周,畢業實習:12周

三、工程素質培養探索與實踐

通過開設實訓課程,加強學生的工程設計能力,提供工程素質,是電子“3+1”創新教育模式的一個重要舉措。電子工程素質是衡量畢業生綜合能力的重要指標。實踐證明,工程素質高的畢業生在就業與升學方面比別的學生更有優勢。實踐實訓課程采用由簡單到復雜的晉級階梯模式,一年級培養專業學習興趣,二年級培養電路設計基礎,三年級培養工程設計基礎,四年級培養工程設計綜合素質,層層深入,將一個對電子專業知識一片空白的大一新生培養成卓越的電子工程師。教學中,盡量選擇大眾學生能夠接觸得到的電子產品為實訓內容,實現教學內容與電子產業新技術接軌,培養學生專業設計制作的興趣。教學方式上,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改革傳統的實訓課程講完再做的模式,采取邊講變做與做了再講相結合的模式,通過實訓強化理論,將學生感覺抽象的電子元件、工藝技術、單元電路具體化,加強實訓教學效果。

工程素質培養中,除了重視實踐課程教學外,還重視對學生進行電子工程文檔撰寫能力培養。電子工程師的成長過程其實是經驗積累的過程,好的經驗是在實戰中不斷總結而成的。經驗的總結離不開工程設計文檔的收集、整理。在第一學期開設的“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中,根據企業工程文檔管理的要求,對工程文檔的基本格式、撰寫方法、電腦排版進行系統教授。并要求學生在完成每次的實驗實訓后,撰寫規范的設計報告。[2-3]

四、“3+1”創新教育實施模式

“3+1”創新教育模式在實施過程中,將實驗班、實驗室、實踐基地緊密結合,形成開放式教學管理模式。學生自愿報名加入實驗班級,學校提供專門的實驗室,并由學校和企業提供必要實驗設備和器材,把實驗室鑰匙交給學生管理,形成開放式實踐教育基地。每個學生在實驗室有固定的位置,配置電腦、電源、信號發生器、示波器和各類開放板。在實驗班中,學生自主管理,建立班級管理制度,管理班級成員的學習和生活,對于違反班級管理制度的學生及時進行警告,嚴重者進行淘汰。通過開放式的實踐基地,結合創新教育課程體系,班級成員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各項學習活動。通過每天的集體晨跑活動,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和耐力。組織每天一講活動,促使學生總結一天的學習,并進行學習經驗交流。通過周末論壇、英語演講等活動,培養學生的演講表達能力,提高綜合素質。[1]

五、總結

韶關學院電子“3+1”創新教育模式自2010年實施以來,經過3年的探索與實踐,主要取得了如下的成績。

1.學科競賽

在2011與2013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和2012年廣東省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電子專業學生獲得省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6項。每年的校級大學生專業技能競賽中,電子專業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并上交作品,獲得學校的獎勵。

2.學生科研項目

電子專業學生在申請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創新科研項目中,獲得了國家級項目1項,省級項目5項,校級項目15項,累計科研經費達8萬元。科研項目數量在學校名列前茅。

3.考研與就業

近2年來,我系共有9名學生考上“985”或者“211”院校的研究生。尤其是2009屆電子專業畢業生考研錄取率達到了6%。就業率連續3年保持100%。這些成績,對新升格本科不久的地方高校來說,是很不容易的。

電子“3+1”創新教育模式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在實踐過程中,由于學校和企業的投入力度不夠大,實驗設備不足,師資整體水平不高,學生之間能力差異大等原因,導致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學習任務,中途退出。在今后工作中,我們應當盡力克服這些缺點,給學生提供更好的創新教育平臺,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工程素質。

參考文獻:

[1]周永明.新增地方本科院校電子專業“3+1”創新教育模式探討[C].中國高等學校電子教育學會第二十四屆年會論文,三亞,2009.

篇4

關鍵詞:高職高專;師資培訓基地;培訓組織;培訓服務;培訓政策

我國現有高職院校近1200所,學生數量接近800萬,按照1∶14的師生比,需要60萬名高職教師,而我國現有的高職院校教師不足50萬人,在現有教師中,具備“雙師型”教師資格的教師比例嚴重不足,且規格偏低,結構不合理。為解決這一問題,教育部于2003年批準成立了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基地(以下簡稱基地)。2005年,經教育部批準,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深職院)成為基地成員。筆者擬通過介紹深職院利用基地平臺面向全國高職高專院校開展師資培訓工作的內部運行機制,為師資培訓基地院校的培訓工作提供借鑒。

全國基地培訓工作概況

創建基地的思路是2000年由天津市教委提出的,2002年開始試點,2003年教育部批準成立了由天津6所院校,上海3所院校,北京、寧波、河南各1所院校組成的5大基地。2005年,教育部又批準了由廣東技術師范學院、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廣州民航職業技術學院3所院校建成廣東基地。至此,全國共有6大基地,包括15所院校和一個培訓中心。幾年來,基地院校在教育部的指導及基地協作會議的統籌協調下,充分利用自身專業優勢,加強相關專業的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建設,認真組織實施培訓項目,配備優秀授課教師,不斷改進培訓內容和培訓方法,加強了培訓的針對性,較好地完成了基地的各項培訓任務。

下表按年份列出了近幾年各基地院校開展培訓的項目,各基地院校的培訓規模與發展概況可見一斑。

從表中可以看出,基地院校在師資培訓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但各基地的發展并不平衡,有些基地院校每年開展的培訓項目與培訓教師的人數能維持在一定的水平,有些院校的培訓工作似乎已經過了高峰期,開始走下坡,有些院校則處于持續上升的發展期。

深職院基地的運作

深職院成為基地成員只有三年多的時間,第一年推出了6個培訓項目,培訓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教師133人;第二年推出16個培訓項目,培訓教師453人;第三年推出52個培訓項目,培訓教師達1149人。2008年1月,深職院走出校門,北上哈爾濱,與黑龍江省教育廳共同舉辦了精品課程研討班和兩個技能培訓班,僅此一次,參加培訓的教師就達637人。深職院在短短三年時間內開展的培訓項目與培訓人數幾乎占基地院校一半左右。成績的取得,除了依靠學院本身在高職高專教育方面的示范性、輻射力、影響力之外,學院對這項工作的重視程度、采取的措施、制定的政策、提供的條件等內部運行機制方面也有許多可供借鑒之處。

明確分工,將培訓組織工作落到實處2005年接到獲準成為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廣東基地院校的通知后,學院立即召集由教務處、工業中心、培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督導室及各二級院校領導參加的師資培訓專題會,會議明確規定:基地日常工作由培訓學院負責,包括申報培訓項目與接受教育部下達的培訓任務,參與全國基地協作會議的各項活動,面向全國高職院校招收學員,對內向各二級學院下達培訓任務,協調培訓項目與校內各二級學院之間的關系,聯絡教務、督導、后勤等部門解決與培訓相關的各種問題,接受學員咨詢和報名,解決學員吃、住、行問題,安排學員的課余活動等;培訓工作由各二級學院負責,具體包括培訓項目的開發、制定和實施;培訓項目的申報與評審由培訓學院會同教務處負責召集校內專家進行審核評議,以確保培訓項目的前瞻性、先進性、科學性與可操作性;督導室負責對培訓質量加以監控,對培訓過程進行全面督導和評估,以確保培訓效果;各部門工作的統籌協調由分管教學的副院長負責。由于組織工作落到實處,確保了全院的師資培訓工作有條不紊地開展。

提高認識,將培訓教學任務落到實處面向全國的高職高專師資培訓是一項十分神圣而重要的工作,它有助于推動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也關系到深職院自身的聲譽與形象,這項工作做好了,對自身專業建設、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基于這種認識,每個教學部門都將師資培訓作為一項使命,視為搭建一個為高職教育與自身發展服務的平臺的機會。因此,各教學部門利用自身最好的資源、精心設計推出受到高職院校教師歡迎的培訓項目,而且用最好的培訓教師、最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最佳的教學手段實施教學。例如現代電工技術培訓項目將深圳技師技能培訓的最新內容納入教學,參與授課的教師除了長期從事電工教學的教授、高級工程師之外,還有數名深圳市百佳優秀技師中的高級技師。良好的培訓環境、優秀的培訓教師、先進的教學儀器設備,激發了學員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許多學員放棄課余休息,放棄周末外出,在深職院如饑似渴地學習。由于培訓任務落到了實處,推出的培訓項目很受兄弟院校教師的歡迎。經過培訓的教師,在較短的時間里全面接觸到了本專業領域前沿的新知識、新技術、新工藝、新方法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實踐操作技能大大提高,初步具備了“雙師型”教師的素質。

制定政策,將激勵機制落到實處由于師資緊張,深職院許多教師工作量達到每周15學時以上,承擔培訓教學任務的二級學院基本上都存在因教師工作量過重而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的問題。為使培訓工作順利開展,出臺激勵政策十分必要。首先是利益分配方面的政策,深職院在相關條例中明確規定,將培訓收入最大限度地交由培訓單位支配,培訓單位又制定了相關配套政策,使參與培訓的教師、專業、實訓室獲得最大的收益。其次是獎勵政策,學院將師資培訓工作納入對部門的年度考核,與部門的年終獎勵掛鉤。再次是將師資培訓與精品課程建設、示范性專業建設掛鉤,將其作為評價課程與專業建設的參照指標之一。由于激勵機制健全,政策到位,各二級學院、各專業及教師都積極參與培訓工作,認真開發培訓項目,確保了培訓工作的順利推進。

強化服務,將后勤工作落到實處后勤服務是教學之外相當重要的一個環節,如此大規模的師資培訓對后勤資源本來就相當緊張的深職院而言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后勤服務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員的情緒和穩定性,也影響到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學員的吃、住、行問題必須妥善解決好。首先是吃,學院統一安排學員在校內食堂就餐,給每人發一張充值IC卡,學員憑卡就餐,豐儉由己。尊重少數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飲食習慣,專門開辟了清真窗口和就餐區。其次是住,考慮到學員經濟承受力的差異,準備了四種檔次的住房,一是收費很低的學生公寓,二是條件稍好的招待所,三是一般賓館,四是星級賓館。學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住宿條件。再次是行,每天均安排專車往返接送學員,返程票則聯系票務公司上門服務。2008年1月底,恰逢春運高峰期,一百多名來自新疆的學員返程碰到相當大的困難。培訓學院及時與航空公司、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職教辦及駐深辦事處聯系,經過各種渠道的充分協調,終于以較低的折扣價為這批學員提供了返程機票,使學員全部安全返回新疆歡度春節。除安排好學員的吃住行外,為豐富學員的課余體育生活,開放了運動場館,為學員提供籃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等運動器材。為方便學員的課余學習,圖書館向學員開放,還開放了專用機房供學員上網。此外,學院的俱樂部、會議室等也向學員開放,供學員學習、研討或娛樂。由于精心管理,熱情服務,學員在這里得以安心學習。學員對基地服務工作的良好口碑,對促進基地培訓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宣傳作用。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的方法

雖然深職院建立了良好的、順暢的內部運行機制,在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工作中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但在實際運行過程中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和矛盾。

培訓計劃的單一性與學員多樣性的矛盾雖然每個培訓項目都制定了詳細的培訓計劃,一般情況下按照培訓計劃開展教學,但由于學員業務背景存在很大差異,眾口難調,學員對培訓內容的深淺、培訓學時的多少、培訓模式的側重點等有不同的要求。盡管實施培訓的教學部門采取了各種措施在照顧多數學員的基礎上盡量滿足個別學員的要求,但仍很難盡善盡美。對此,可以從兩個方面解決這一問題,首先,培訓計劃的制定要考慮多樣性與靈活性,教學部門可以根據學員的實際情況實施不同的教學計劃;其次,在課余時間開放教學場所,實驗室、實訓室對學員開放,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在培訓教師指導下自主訓練。

某些培訓項目收入低于成本支出的矛盾教學單位承接師資培訓任務可能有一定的收益,但并不是所有的培訓項目都能做到收支平衡,很多情況下,一些專業性強、技術含量高的培訓項目,由于參加培訓的學員人數少而出現培訓支出大于培訓收入的情況,由此會影響到教學單位的積極性。減少培訓學時、降低培訓成本以避免虧損是消極的應對辦法,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培訓質量;由學院給辦班單位以貼補,也非長遠之計;由教育部統一補貼更是不太可能。因此,建議教育行政部門在制定培訓收費標準時,適當調高或放開一些特殊培訓項目的收費標準,不要搞大一統和“一刀切”。

后勤服務標準與學員培訓待遇標準不一致之間的矛盾各院校參加培訓的教師待遇各不相同,即使同一所學校,參加培訓的領導與一般教師待遇也不一致。有的學員參加培訓享受的出差補助較高,在住宿與伙食上有較高的要求;有的學員按外出學習給予較低的補助;有的學員則只能報銷培訓費、路費,其他費用完全由自己支付,這部分學員要求住宿費、伙食費越低越好。雖然如前所述我們提供了幾種不同標準的住宿標準,為每位學員提供就餐卡由自己掌握,滿足了多數學員的需要,但部分學員的個性化要求仍無法完全滿足。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必須由基地院校與送培院校共同協商,基地院校盡可能改善用于接待學員的學生公寓的硬件條件,適當增加相關設施,而學員所在院校也應適當提高學員在培訓期間的待遇。

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在全國高職高專教育師資培訓工作領域進行了內部運行機制的探索,在操作層面上取得了一定的可資借鑒的經驗,有利于基地院校師資培訓工作朝著良性方向發展,也有利于更多的高職院校教師接受更高技術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培訓服務。

篇5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策略

作者簡介:鄭印樂(1976-),男,河北隆堯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高職學生教育與管理、心理輔導。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7518(2016)14-0022-04

經河北省人民政府和省教育廳批準,2011年邢臺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北科技大學聯合舉辦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①,校區設在邢臺職業技術學院,以培養社會急需的高級應用型人才。截至2015年底,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職應用型本科辦學規模已經擴展到服裝工程系、汽車工程系、機電工程系、電氣工程系四個系部,在校生人數達到600余人。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培養要求重視學生的職業素養的培育和發展,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就業競爭力。而心理健康素養是學生職業素養的有機組成部分,培育和發展學生的職業素養,必須強化和提升其心理健康素養。因此,重視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是必要且緊迫的。

一、心理健康素養的釋義

有關心理健康素養的涵義很多,但目前比較權威的是世界心理衛生聯合會給出的心理健康素養的解釋。該聯合會認為,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身心和智力相互協調、人際交往中能彼此謙讓、有現實的幸福感、有效率地生活,能在工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國內對心理健康標準的界定則包括:正常的智力(智商R80分)、健康的情緒(能保持穩定的情緒和愉快的心情)、健全的意志、完整的人格、正確的自我評價、和諧的人際關系、正常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與年齡相符合[1]。上述標志也是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主要組成部分。

二、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現狀調查及分析

2015年10月,筆者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與河北科技大學聯辦的高職應用型本科的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各100名、共計400多名學生進行“90項自覺癥狀評量”和“大學生人格問卷UPI”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該校大一新生、大四畢業生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較大二、大三學生嚴重,如表1所示。

通過調查發現:高職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呈U形分布,即大一、大四學生心理問題比率明顯比大二、大三學生要高,并且女生心理問題比率高于男生,不同年級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傾向,這與以往對本科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結果相吻合。

如表1所示,大一學生最主要的問題是人際關系敏感,其次是焦慮、軀體化和抑郁。這表現出大一新生由于不能很好地適應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而出現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新環境和新的人際關系往往是引起他們心理困惑的關鍵因素,沒有親密的同伴和團結的集體就沒有安全感和歸屬感,由此產生焦慮和抑郁。大學學習方式的改變是大一新生面對的另一個困惑,不能很好地改變學習觀念和學習習慣,從而對學習產生迷茫和無所適從。大二、大三是相對平穩的階段,經過了大一的各種心理調整和學習生活的適應,絕大多數大二、大三學生已經找到了自己的交往群體,有了自己傾吐心聲的對象,甚至開始戀愛,這些都使學生體驗到快樂和甜蜜,就業問題還未到來,所以大二、大三學生的心理問題相對平穩很多。從表1中可以看出大四學生的主要心理問題是焦慮,其次是強迫、敵對和人際敏感。到了大四穩定的生活再次被打破,學生面臨畢業、擇業、就業問題,就業難的壓力和擇業的迷茫使學生焦慮不安,大四的畢業實習讓學生真實的重新接觸和認識社會,現實和理想的差距使學生失去目標,情感也面臨考驗,多方面的壓力造成了畢業班學生特有的心理特征。

另外,女生較之于男生,性格往往更加敏感,心思更加縝密,自尊心更強,承受挫折的能力較弱,因此在面對相同的壓力時,女生更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這與以往的研究相符合。

大學生心理問題不僅僅是外部環境的變化而引起的,自身的性格、氣質、生活經歷、家庭環境和教養方式等都會對其心理產生深遠的影響,要想了解具體的心理問題成因必須進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

三、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

影響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歸納起來主要包括社會環境、大學擴招與就業壓力、家庭環境、網絡以及自身因素等。

(一)社會環境

當今社會瞬息萬變,新思想新觀念和新的社會體制層出不窮,社會現實問題復雜多變使大學生心理承受巨大的沖擊,改革開放帶來了巨大的發展契機,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很容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從而產生價值觀的偏差。

(二)大學擴招和就業壓力

隨著高校的大規模擴招,大學生尤其是高職生的生源質量不斷滑坡,很多學生在中學就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性格叛逆、自尊心強。加之專科學歷的競爭力越來越低,使高職生就業面臨更為嚴酷的就業競爭和壓力,是繼續學業還是參加工作,選擇什么樣的工作,怎樣選擇等問題讓大學生面臨猶如人生十字路口的徘徊不定,由此產生焦慮、強迫等一系列心理問題。

(三)家庭環境

家庭教養方式也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四二一的家庭結構中心,以自我為中心、自私、不考慮他人的感受,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差等缺陷成為大學生活和學習的隱患。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婚姻觀念也不斷地變化,離婚率高造成很多單親家庭,很多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由于家庭原因造成的心理傷害也很難撫平。家庭經濟狀況對學生性格造成的影響也不可忽視,來自經濟困難家庭的學生與來自經濟狀況良好家庭的學生相比,表現出更多的自卑、孤僻、逃避等心理。

(四)網絡

互聯網的興起給人們的生活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拓寬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并開闊了人們的眼界,但也帶來很多負面影響,互聯網上的信息往往真假難辨,甚至會傳遞一些錯誤的信息,很多大學生沉溺于網絡游戲不能自拔,將自己封閉在虛擬的世界里,混淆虛擬與現實的界限,影響了正常的學習與生活。很多大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自己、他人和環境從而造成人際關系緊張和學習效率低下,加重了身身的心理壓力。

(五)自身因素

不同性格氣質的人會有不同的行為方式,生活習慣和價值觀的差異也會影響人際交往,表現出不同的心理特點,例如自卑、孤僻、以自我為中心等。

四、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的提升策略――基于邢臺職業技術學院的探索

由上述對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現狀及其成因的分析,筆者認為提升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應從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加強學生教育過程與管理、建立健全心理健康預防與干預機制、創新心理健康素養提升途徑等方面采取如下措施與對策。

(一)培養一支以輔導員為主力的高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隊伍

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其在入學后情緒波動比較大,易產生諸多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對學生加強教育和引導,培養其良好的心理素質,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使之養成良好的日常行為規范。在英國,心理學家建議每3000名大學生需配一名全職心理咨詢師,而在我國,遠遠達不到上述標準。以北京市為例,據了解,在該市開展心理咨詢的近30所高校中,心理教育師資與學生比例僅為為萬分之二[2]。

基于上述認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質量的高低關鍵在于必須有一支高素質的心理教育與服務師資隊伍。為此,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加強了專職輔導員的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及教育水平的提升。輔導員作為與學生朝夕相處的良師益友,對學生的各方面影響較多且深。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將全院40多名輔導員先在校內外進行有針對性的專題培訓,然后將他們分成6個科研小組,分別圍繞“新生如何適應大學”、“如何克服專業學習心理障礙”、“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戀愛心理面面觀”、“常見考試心理調適”、“求職面試心理”等6個模塊開展專題研究。在開展高職應用型本科教育的4個系部,分別抽調一名專職輔導員從事本科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經過近5年的實踐,目前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已經形成了一支以輔導員為主力的高素質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育師資隊伍。

(二)將心理健康素養教育融入到日常學生教育與管理過程中

除了上述過硬的師資隊伍保障外,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在學生管理上實行的軍訓帶班員制度也為心理健康素養教育滲透到學生日常教育過程中提供了體制保障。

作為全國首批28所、河北省第一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原隸屬于中國人民總后勤部,“軍人作風+職業素養”是其學生教育管理的一貫的優良傳統,為更好地為社會和產業培養優秀的應用型人才,學院繼承和發揚這一優良傳統,實行獨具特色的軍訓帶班員制度[3]。所謂軍訓帶班員,就是從大二大三學生中精心選拔一部分綜合素質高的學生,通過強化軍事訓練、管理能力以及心理健康常識培訓等,讓其擔任大一新生的軍訓教官,即帶班員(任期一般為半年到一年),具體負責新生的入學接待、軍訓和日常管理工作。帶班員實際上扮演了班主任的角色,他們與大一新生的從入學開始就朝夕相處,對其生活、心理等各方面有更為細致而深刻的了解。在心理健康素養培育方面,大一階段,帶班員主要圍繞“新生如何適應大學”專題對大一新生開展心理調適等工作。因此,大一年級帶班員實際上也是學生的心理調適員,更是學生與輔導員之間的心理信息員。大二至畢業,主要由主管輔導員對學生實施“如何克服專業學習心理障礙”、“如何塑造健全人格”、“戀愛心理面面觀”、“常見考試心理調適”、“求職面試心理”等模塊內容的教育和培訓。

(三)建立“宿舍―班級―系部―學院”四級聯動的學生心理健康預防與干預機制

作為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群體,面對日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以及學習、就業的雙重壓力,高職本科生往往會出現較多的心理問題。因此,必須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預防與干預機制。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在這方面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即建立“宿舍―班級―系部―學院”四級聯動學生心理健康預防與干預機制。班級心理信息員適時了解各宿舍和班級學生的心理動態,對于心理異常學生,及時上報給輔導員,輔導員解決不了的心理問題學生,則報告給學院專門的心理咨詢師,由其對問題學生進行專業的干預和疏導。另外,輔導員建立心理問題學生檔案,對不同性別、不同家庭背景、不同性格類型的學生進行建檔和梳理,從而為學生心理問題預防和干預提供參考。同時,學院還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適時向學生推送心理健康常識等。

(四)創新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心理健康素養提升的途徑

1.善于區分并找出學生不良行為產生的原因。學生的心理健康因素和思想道德因素都可能導致其出現不良行為,在日常教育教學中,要善于區分引起學生不良行為出現的原因,以采取有針對性且更為有效的教育和防范措施。如,有的學習成績不好的學生可能是由宿舍或班級人際關系不協調導致的,這是由于適應力差等心理因素引起的,針對這樣的學生如果采取道德說教的方式,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和抵觸心理,達不到理想教育效果。相反,針對有偷竊行為的學生,如果采取心理輔導的教育效果就不如采取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好,這時應該運用道德兩難故事等德育方法,提升學生的道德認知水平和道德判斷能力,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2.利用新媒介提供網絡心理咨詢與服務。學院針對不愿意進行面對面心理咨詢的性格過度內向或思維極端的學生,提供網上心理咨詢與服務。除利用QQ、微信等新媒介適時向學生推送心理健康常識知識之外,學院還利用電子郵箱、網絡問卷、微信、QQ等新媒介為有上述特殊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個性化且有針對性的網上心理咨詢與服務,為其提供幫助和指導,使其在更短的時間內盡快擺脫心理困擾。

3.將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新生入學教育和專業日常教學實訓過程中。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在高職應用型本科學生的新生入學教育和大一開設的《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和各專業的實習實訓環節,加入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讓學生懂得生命的意義和心理健康的意義,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學習和人際關系,從而減輕各種心理不適。

注釋:

①“高職應用型本科”是指河北省高職院校應用型本科工程教育試點項目。它以省內4所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聯合和依托3所省骨干本科院校舉辦本科教育的形式開展,并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辦學地點、學生日常教學和管理均在4所高職院校,學生修業合格,頒發相關3所本科院校本科畢業證書和學位證書。招生計劃列在本科二批,面向河北省招生。該項目以探索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任務,是河北省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項目。通俗地講,就是在高職院校舉辦應用型本科教育,故本文使用“高職應用型本科”一詞。

參考文獻:

[1]周家華,王金鳳.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2004.

篇6

關鍵詞 材料物理 專業建設 改革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s.2015.09.016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Tak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LI Xiaoyan

(Department of Materials Sciences,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of Materials Physics in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from three aspects: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teacher team construction and course system. The practice has proved that these reforms have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Key words Material Physics;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reform and innovation

隨著我國經濟建設和科學研究的飛速發展,各學科之間相互交叉和滲透,①及國外先進的教育模式的影響,推動著我國高校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重慶交通大學的材料物理專業應運而生。②21世紀初,本校針對我國、尤其西部地區公路工程材料人才培養專業幾乎為空白這一狀態,依托學校主干學科在交通行業多年的辦學優勢,通過數學、物理學、化學、材料類、土木類、工程力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成立了材料物理專業。在專業成立后的十多年時間中,我校材料物理專業不斷發展和完善,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專業改革的思路與措施主要從以下三方面開展:

1 明確專業定位,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重慶交通大學材料物理專業的前身始于50年代的建材教研室,長期承擔全校公共課程《道路建筑材料》,為道路工程材料的開發、應用和檢測培養了大批人才。20世紀80年代本專業從事工業廢渣在公路工程中的應用研究,承擔完成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并獲多項重慶市科技進步獎。由本專業主編的《現代路面與材料》、《道路建筑材料》等教材長期為交通行業道路工程材料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材,我校主編的《工程材料手冊》是道路工程設計中的行業技術指導書,撰寫的《聚合物改性水泥混凝土》,是該領域國內早期專著之一。依托于學校的優勢學科,結合學科發展趨勢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本校于2005年成立的材料物理專業,招收材料物理專業本科生。本專業立足于材料物理在各領域的應用,以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為背景,材料物理為基礎,加強理、工等多學科的交叉融合,突出基礎、創新和繼續學習能力的人才培養特點。將本專業建設成為西部地區有一定影響的材料科學類高層次高素質人才培養基地。本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理化力學基礎、專業知識及外語、計算機等綜合能力,具備工程材料開發應用、檢測、加工成型的基本能力,適合從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工程應用、教學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本專業立足重慶、面向全國,在金屬塑性加工、塑料及橡膠材料加工、焊接、模具設計制造等領域,服務于重慶及全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結合汽車、船舶及鋼結構件制造等行業的需求,將本專業建設成為行業特色鮮明、重慶領先的專業。開展學科多層次、多尺度交叉,構建適應面寬的高素質人才培養方案和培養模式,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

本專業每四年將組織專家對教學培養方案進行討論,對學生應該具備的知識體系、能力及素質以及我們這四年來培養的學生的質量做評估,在此基礎上對培養方案做進一步的調整和完善。培養方案的討論包括:專業定位、培養目標、培養要求、主干學科和核心課程、各類課程學分學時分配及畢業學分要求、采用雙語(或全英文)教學的課程、課內教學課程設置表、集中實踐教學環節要求與安排、第二課堂及學分要求等環節。

其中課內教學課程設置作為培養學生的主要內容,主要包括三方面:包括通識教育課程、學科專業類基礎課以及專業課。在安排課程時根據知識體系的銜接,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主要學習通識教育課程,大二開始接觸學科專業基礎課,大三要以專業基礎課和基礎課程為主,大四學生則發展其實踐操作和動手能力,大四下學期學生以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為主。學生知識體系的要求如下:

(1)通識教育課程:大學計算機基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體育、形勢與政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軍訓與軍事理論、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實踐、基本原理、就業指導、創業基礎等課程。這部分總共包含了六百多學時的必修課和兩百學時的選修課,學分要求修滿35分的理論和12分的實踐學分。通過通識教育課程的學習,使學生具有較高的綜合能力和素養,包括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參與交流的能力,學生能夠綜合應用各種手段獲取知識的能力,包括自學能力、表達能力、社交能力、計算機及信息技術應用能力。

(2)學科專業類基礎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數學物理方法、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材料科學與工程導論、大學物理、大學物理實驗、物理化學、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工程力學、材料科學基礎、理論物理、材料制備與合成、 電工與電子技術等二十幾門課程,學生必須修滿約一千學時的必修課和兩百學時的選修課,學分要求不少于50學分的理論課和10學分的實踐部分。通過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具備必要的數學、物理、化學、材料學的理論基礎,掌握材料合成、摻雜改性的基本原理,掌握材料制備的主要方法及相關工程技術原理,掌握材料設計、性能優選、工藝優化的原則,以及材料的組成、結構和性能關系;能掌握材料設計、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應用等方面的理論。

(3)專業課程:固體物理、工程材料學、土木工程材料、計算材料學、材料分析測試技術、材料分析測試技術實驗、表面工程、功能材料、化學建材、特種陶瓷、加固土原理、工程材料檢測技術、實驗室計量與認證等約二十門課程。學生必須修滿三百多學時的必修課和一百多學時的選修課,包括20學分的理論課和約10學分的實踐課程。通過專業課程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材料性能測試與分析的主要技術方法,具備從應用目標出發對現有材料進行成本、工藝、環保、性能和效益綜合評估及材料選用的初步能力。并能接受實驗技能的基本訓練、并能夠具有材料設計、材料合成、材料加工、材料分析和材料應用等方面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基本能力。

2 教學團隊與師資隊伍建設

本專業從教學和科研需要出發,注重對教師的培養和師資隊伍的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1)教師培訓。本專業對新進入教師隊伍的年輕教師,首先接受人事科安排到西南大學進行崗前培訓,然后安排有豐富經驗的老教師作為指導老師,以老帶新,最后由指導教師給出指導意見。一般,新進教師第一學年不擔任課程的主講教師,輔助其他教師講授課程,如批改作業,答疑等,并要求每月聽課6節以上,并作相應聽課記錄。對其將擔任主講的課程,要求提前備課,準備教案、講義等教學資料,供教研室其他教師審閱。新任課教師在任課以前,必須首先由本人提出擔任某課程的教學,并經過學院組織的試講考核,考核合格才能任課。

(2)師資隊伍建設措施。為滿足辦學對師資的要求,在繼續堅持“保證數量、優化結構”的師資隊伍建設方針下,加強對年輕教師的職業規劃和培養。每年逐年引進1~2名專業課教師,逐步建成一支年富力強、學科梯隊和知識結構更加合理、治學嚴謹、具有開拓和創新能力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在職的教師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具有工程和企業背景中青年教師,并將加強在職教師的繼續教育包括實踐培訓。

在重視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的同時注重對教師科研潛力的開發。分批次每年派出一定數量的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到省內外及國外知名高校進修。學校及學院每年邀請多名知名專家學者來校做報告和學術交流,并對青年教師撰寫基金申報書以及對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困惑給予指導。

3 優化課程體系,加強實踐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總結本專業成立以來對本科培養計劃的改革經驗,借鑒國內外著名高校相關領域的課程體系,促進教學團隊和系列教材建設,編寫出版一批高質量、適用于材料應用方向人才培養的特色鮮明的教材。

加強實踐教學在計劃中的比例,對實驗教材和實驗指導書進行科學合理的修訂,減少驗證性實驗,充實和加強設計性、綜合性和自主開發性實驗,培養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逐漸加強校外實習基地建設,每年新增一到兩個校外實習企業,鼓勵本科高年級學生及研究生到科技孵化園實習。

加強對學生課外實踐活動的指導,鼓勵學生參加各種課外實踐活動,創造條件使學生較早地參加科研和創新活動;切實加強社會實踐、認識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等實踐教學環節,確保各環節的時間和效果。

通過典型案例或專題講座等途徑,采取互動式、啟發式等教學方式。每年邀請多名學術專家到校為學生做學術講座,增長學生的見識,激發學習激情。每年邀請多名包括企業領導、政府管理人員在內的行業專家來校做指導工作,完善我們的畢業生就業方面的準備與指導工作。

加強對教學實驗室的管理:材料物理專業實驗室主要包括材料物理實驗室、建材實驗室、道路實驗室及工程實訓中心,這些專業實驗室及校外近十個實習基地為學生掌握材料專業基本實驗技能及了解工程材料應用提供了必要的平臺,較好地滿足教學需要。材料實驗中心建立了完整的實驗教學質量保障制度體系,確保實驗教學任務順利完成。管理制度的制定體現了以學生為本,既具有人性化又具有規范化。本專業在土木工程材料方向的教學教學儀器已比較完備,金屬材料、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以及功能材料、納米材料、能源材料等新材料方面的教學儀器在完善當中,包括:場發射掃描電鏡、透射電鏡、核磁共振儀、傅里葉變換拉曼譜儀、俄歇電子能譜儀等。

加強對學生實踐活動平臺的建設,包括:土建類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大學生創業創新基金資助項目、材料物理實驗室綜合開放性實驗、參與教師科研項目等、校企結合加強學生實習基地建設等多種渠道。

總之,就材料物理專業的建設而言,重慶交通大學通過建立明確專業定位,加強教學團隊與師資隊伍建設和優化課程體系三方面的努力,基本形成了較完善的專業教學和科研體系。然而,學科建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本校的包括材料物理專業的材料學科均處于發展壯大之初,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

注釋

篇7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2008年工作回顧

2008年,是本屆政府的開局之年。一年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市人大、市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帶領全市各族人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攻堅克難,開拓進取,圓滿地完成市七屆人大一次會議確定的主要任務。預計生產總值完成230億元,增長21%;地方財政總收入完成47億元,增長50.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億元,增長6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200元,增長19%;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7830元,增長20.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0億元,增長23.3%。

工業經濟總體保持增長,發展后勁繼續增強。圍繞產業延伸升級多元,積極組織實施了一批起點高、規模大、技術裝備先進的重點項目。制定出臺煤炭洗選焦化等產業發展指導意見。地方煤礦技術改造進度加快,有6家企業達到煤礦質量標準化要求。洗煤企業通過整合,生產規模和技術工藝進一步提升。神華烏海能源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標志著我市誕生了產值過百億元企業。神華集團二期項目、西部煤焦化等10個百萬噸新建在建煤焦化項目正在推進,焦爐煤氣等深加工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開展。君正科技40萬噸聚氯乙烯和40萬噸燒堿一期、烏海化工30萬噸聚氯乙烯和30萬噸燒堿等項目進展順利。海吉氯堿重整工作穩步推進,政府掌握了主動權。京海2×3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機組、神華集團2×20萬千瓦發電機組項目扎實推進。投資2億元實施電網改造,擴建5個變電站,新增供電能力70萬千伏安。西水創業擴建、恒業成有機硅、海美斯陶瓷、國泰陶瓷等一批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加大經濟開發區建設力度,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聘請中國國際工程咨詢公司編制全市工業經濟發展規劃,高標準編制完成三個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正式啟動六五四精細化工園區建設。及時出臺應對經濟下行的九條政策措施,率先在自治區啟動電力多邊交易,大用戶直供電開始實行。研究制定進一步應對當前工業經濟面臨困難的意見,在擔保貸款、穩定就業形勢等方面實施優惠政策。各區、各部門多方聯動、多措并舉,幫助企業克服困難。預計160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完成132億元,增長22%。招商引資規模、質量和效益明顯提高,全年實施國內招商引資39項,引進國內到位資金59.8億元,增長28.6%,利用外資651萬美元,預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2000萬美元,增長22.3%。

節能減排力度加大,安全生產形勢好轉。嚴格落實節能減排工作責任制。完成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動現有企業技術改造和清潔生產,加強節能減排統計、監測、考核體系建設。堅決淘汰落后產能和工藝,關停取締小洗煤、小白灰、小化工、小非煤礦山等企業394戶。既有建筑節能改造4.5萬平方米,新建建筑全部實施節能措施。開展“迎奧運綠化美化環境衛生綜合整治百日行動”,啟動新一輪“藍天工程”和城區二氧化硫達標專項整治工作,空氣質量明顯好轉,三個城區二級以上天數均超年度目標。預計全年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9%,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削減4.47萬噸和0.1249萬噸,超額完成年度任務。切實加強安全生產工作,未發生重大安全生產事故,全年事故死亡人數下降6.7%。地方煤礦生產連續三年實現零死亡。

以新區建設帶動城市建設整體推進,面貌發生新變化。按照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的目標,聘請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完成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甘德爾山生態景區、濱河新區二、三期、濱河西區概念性規劃,開展了中心城區概念性規劃、新農區建設、水系、綠地、旅游、物流園區、建材城、藝術中心等60多項規劃設計工作,完成濱河新區中心商務區、龍游灣濕地公園、烏珠慕主題公園等40多項專項規劃設計,為未來城鄉建設和空間布局調整提供了科學依據。

完成甘德爾山旅游道路、海北東街、黃河西街、烏達勝利東街、海南經濟開發區道路等22條道路新建、改造工程,新建城市道路面積34.6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2平方米。通過新建水源井、換熱站、熱源廠,城市供水、供熱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集中供熱率達到74.3%。新增煤氣入戶4006戶,完成天然氣入城工程,結束烏達、海南無管道供氣歷史,全市供氣普及率達到53%;改裝出租車使用天然氣700輛。城區主要街路新增路燈、景觀燈523盞。加大城區拆遷改造力度,拆遷4050戶,拆遷建筑面積54萬平方米;新建續建建筑面積312萬平方米,城鎮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9.5平方米。開工建設、改造神華墨玉廣場、法制公園、濱河公園、翰墨苑公園。海勃灣城區新增綠地42塊。大規模推進濱河新區一期建設,一批高檔住宅小區建成并開始銷售,行政中心投入使用,體育中心、蒙中醫院、濱河中學等項目加快建設。強化土地收購儲備工作,收儲土地61.4萬平方米;加強土地整理和地質環境整治,促進土地集約利用。加強城市管理,開展市容市貌綜合整治,拆除違法違章建筑5.7萬平方米,規范了戶外廣告管理。

第三產業有新的發展,輻射帶動作用增強。商貿流通等服務業發展較快,商品市場體系建設穩步推進,消費環境進一步改善。通過專業市場、交通運輸、物流配送、教育文化、休閑娛樂等基礎設施建設,生產性、生活性流通服務網絡更加健全。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30億元,增長62%,占第三產業投資比重的76%。金融市場平穩運行,存貸款總量較快增長,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貸款余額為245.6億元和138.3億元,分別增長49.3%、14.6%。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和自主創業支持力度,擔保貸款2億元。成立中小融資機構51家,其中典當行9家,投資公司40家,小額貸款公司2家。烏海神華海南物流園和烏海海勃灣物流中心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進行。旅游、中介、信息和社區服務等新興服務業蓬勃發展。海勃灣長青社區獲商務部“全國社區商業示范小區”稱號。預計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77.5億元,增長19.5%,區域服務中心城市作用增強。

新農區建設有新的進展,城鄉一體化步伐加快。完成全市農區基本情況普查和新農區建設規劃。加強農區居民就業培訓,引導富余勞動力向二、三產業轉移1萬人。提高農區居民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水平,農區居民在醫療、社保、就業、教育等方面享受與市民同等待遇。實現“糧改菜”面積1500畝。設施農業生產水平進一步提高,新增葡萄面積3300畝、溫室350畝,葡萄種植、溫室建設和規模養殖的公司化比例達到70%以上。農牧業產業化程度進一步提高,漢森、雙清、田野、云飛、新時針等一批龍頭企業迅速發展,農畜產品加工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億元。烏海被評為全國優質葡萄生產基地,2個葡萄品種被評為“中華名果”。新認證無公害農產品14個。加大支農惠農力度,發放各類補貼資金528.5萬元。預計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5億元,增長9%。

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展開,生態建設深入推進。海勃灣至石嘴山惠農二級公路一期工程完成16.1公里,新地至西來峰經濟開發區78公里運煤二級水泥公路、110國道海勃灣至阿盟界麻黃溝段8車道拓寬改建工程開工建設,海南至烏達6車道擴建工程完成前期工作,新建農區公路22.1公里。包蘭鐵路烏海段電氣化改造工程有序推進,海勃灣至公烏素鐵路改造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海南經濟開發區鐵路專用線已完工。烏海機場順利移交內蒙民航機場集團公司,開通至西安航班,旅客吞吐量達7.4萬人次。理順海勃灣垃圾處理、醫療廢物處理、污水處理和濱河新區自來水管理體制,海勃灣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完成前期工作,烏達污水處理廠完成配套管網建設并投入運行,烏達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即將完工,海南污水處理廠建設進展順利,全市污水處理率達到64.5%。

生態建設步伐加快。完成生態治理面積9.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13.8%,新增園林綠地面積49.8萬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10.6平方米。四合木硬枝扦插繁育獲得成功。完成千里溝水庫主體工程,白獨貴灣生態治理步伐加快。完成國家林業重點工程年度任務,青少年生態園、烏達西山綠化項目穩步推進。啟動甘德爾山、卡布其溝和高速公路生態綠化用水水源建設,開工建設石大門溝淤堤壩系工程。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前期工作取得重大進展,國家發改委正式立項,開工審批即將完成,已成立工程建設管理局,庫區移民搬遷完成1500戶。

高度關注民生,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完善和落實各項促進就業的優惠政策,加大幫扶就業困難群體的工作力度,推行“創業培訓+小額貸款+項目支持”模式,以創業促就業。培訓勞動力1.5萬人,提供就業崗位1.7萬個,實現新增就業904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全年申報登記的“零就業家庭”全部“清零”。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各項社會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待遇水平提高。落實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調整政策,人均增加98元。被征地農區居民按農墾企業職工納入養老保險統籌。妥善解決原國有、集體以及勞服企業未參保職工遺留問題,有近萬人受益。新型農區合作醫療與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并軌,形成了城鄉統一的醫療保障體系,參保人數達到19.8萬人。提高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支付比例,將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7萬元,取消病種目錄,參保職工負擔比例由41%降低到37%。市政府投入1200萬元,開展了城鄉大病醫療救助工作,已救助6973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問題得到緩解。取消居民衛生費、垃圾處理費、個體工商戶工商費和集貿市場管理費。進一步理順供熱價格,大幅度提高供暖補貼標準。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由560元提高到680元。加大勞動執法監察力度,追討拖欠工資2555萬元。規范并較大幅度地提高公務員、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地方津補貼,為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調增了生活補貼。

繼續完善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每月200元提高到220元,其中A類人員補助標準由236元提高到500元。提高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發放貧困大學生救助金和市長助學金101萬元,確保貧困大學生順利入學。海勃灣區老年公寓一期工程進展順利。社區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建、改擴建12個社區,建成4個示范社區。

加快采煤沉陷區和棚戶區搬遷改造工程建設,完成投資8.2億元,新建住房126萬平方米,已入住1300戶。配套建設廉租住房744套、3.7萬平方米。提高廉租住房租金補貼標準,全年累計發放補貼資金180萬元,在自治區率先實現人均住房15平方米以下低保戶應保盡保。

社會事業有新的進展,民主法制建設得到加強。進一步加大教育改革力度,理順市、區辦學管理體制,積極推行校長聘任制、教師結構工資制,選派優秀校長到發達地區掛職鍛煉,投入100萬元加大教師培訓力度,努力提高教育教學水平。全面清理整頓各類學生托管機構,排除安全隱患。免除了低保家庭學生在高中階段教育和烏海職業技術學院學習的學雜費、住宿費、教材費。基礎教育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兩基”達標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出臺加快普通高中建設的意見和普通高中教學質量獎勵辦法。烏海學院順利通過教育部首輪人才培養水平評估驗收,獲得“良好”檔次。市職業技術學校通過國家重點職業學校驗收。啟動民族教育每年50萬元的專項補助資金,消化民族教育部分債務。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實施了海勃灣區第九小學、烏達棚戶區中小學校和海南區中學等一批新建、擴建工程。公共衛生服務水平進一步提高,完善市、區醫療機構管理體制,職業病院和精神衛生中心上劃市級管理,全面加強與北京等地區衛生系統的合作交流。開工建設血站實驗樓,市人民醫院外科樓投入使用,建成7所標準化社區衛生中心。全力做好手足口病防控工作,食用“問題奶粉”嬰幼兒篩查救治及時有效。連續三次榮獲“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城市獎”。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成功舉辦第二屆黃河明珠•烏海文化節,被中國書協命名為“中國書法城”。烏海電視臺播出頻道實現全面改版,完成海勃灣地區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成功舉辦了全國汽車場地越野錦標賽烏海分站賽等賽事,競技體育在自治區青少年錦標賽上取得好成績。自治區第十二屆全運會籌備工作有序進行。科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一批項目獲得國家和自治區級獎勵。完善人力資源開發政策體系,廣泛吸納使用人才,全年引進各類人才360名。信息化工作快速推進,完成政務信息化二期工程和數據平臺建設。

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市政協的監督,認真聽取各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的意見,支持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人民團體開展工作。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政協委員提案342件,辦復率100%。深入開展“五五”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法律服務和法律援助得到加強。貫徹《突發事件應對法》,抓好應急管理各項任務的落實。市長熱線、行風熱線收到實效,政務公開步入法制化軌道,行政效能和服務水平有新提高。不斷完善建設工程招投標、經營性土地招拍掛、政府采購、產權交易、醫藥購銷等制度,行政監察和審計監督取得新成效。

深入推進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理順市區財政收入分配關系,調動了區級政府的積極性。城市建設投融資和土地儲備體制進一步完善。深化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177家市直事業單位中的122家實行了全員聘用制。第二次經濟普查工作全面展開。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強食品藥品等重點領域的安全監管,啟動建設市食品檢測檢驗中心。加大工作力度,深入開展主要領導干部接訪和下訪活動,方便群眾就近就地反映問題。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維護穩定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得到加強,連續兩年保持自治區先進行列,得到國家和自治區的表彰獎勵。積極支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組建衛生防疫隊赴災區開展災后防疫工作,向災區捐款2514萬元。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得到加強,繼續保持自治區先進行列。雙擁優撫、民族宗教、僑務外事、檔案史志、防震減災、人防、無線電管理、紅十字、老齡和殘疾人事業等各項工作取得了新進展。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取得的成績,是自治區黨委、政府和市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團結拼搏實干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奮斗在各條戰線的廣大干部群眾,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向駐市單位、指戰員、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所有關心支持烏海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謝!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和困難,主要是經濟發展方式沒有實現根本性轉變,產業層次低,過度依賴資源,抗風險能力弱;經濟總量還不大,產業規模比較小,企業裝備水平不高,競爭力不強;節能減排壓力還很大,安全生產仍存在隱患;城市品位、功能有待進一步提升,三區城市發展不平衡;傳統服務業層次較低,規模偏小,新興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后;城鄉一體化改革還需進一步深化;就業、就學、就醫等民生問題離群眾要求還有一定差距;政府自身建設還需加強,形式主義、、腐敗現象等還不同程度地存在。與此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市經濟受到巨大沖擊,市場需求不足,產品價格下降,支柱產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面對復雜多變的形勢,針對實際存在的問題,我們將認真研究,采取積極有效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二、2009年工作安排

2009年是建國60周年,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義重大。總體工作思路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構建富裕文明和諧生態烏海為目標,全面貫徹落實市委五屆九次全委(擴大)會議精神,準確把握形勢,積極應對危機,充分發揮優勢,做大經濟總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產業延伸升級多元,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圍繞建設區域服務中心,加快生產業發展,增強第三產業服務功能;加快教育、衛生、科技、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發展,更加注重民生,高度關注弱勢群體,進一步提高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發展“生態、高效、特色、精品”城郊型現代農業;全力做好節能減排和安全生產工作;推進高品位城市建設,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做好“水”、“綠”、“山”的文章,努力打造生態綠洲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

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確保增長20%;地方財政總收入增長25%;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6.8%;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削減1.32萬噸和0.02萬噸;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好轉;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20%,農區居民人均純收入增長21%;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24%;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5‰以內。

實現上述目標,重點要做好八個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發揮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推動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建設達到新水平。抓住國家擴大內需的機遇,加大固定資產投資力度,確保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0億元。進一步完善城市路網體系,推進城際快速通道建設,加快110國道海勃灣至阿盟界麻黃溝段8車道拓寬改建工程、海南至烏達22.3公里6車道擴建工程。啟動海勃灣至海南8車道改造工程前期工作,建成海南城區段1.9公里。全部完成海勃灣至石嘴山惠農二級公路,續建新地至西來峰經濟開發區運煤二級公路工程。新建高速公路烏海出入口,繼續加大新農區道路建設,啟動礦區水泥道路建設。支持包蘭鐵路烏海段電氣化改造項目,加快海勃灣至公烏素鐵路改擴建工程。大力支持公交事業發展,加強公交場站建設,建成海南區客運站。海勃灣、烏達經濟開發區污水處理廠建成并投入運行,做好擴建海勃灣污水處理廠前期工作。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要投入運行,啟動烏達區、海南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項目。加大城農電網改造力度,新建海南區110千伏變電站,完成包蘭鐵路烏海段電氣化供電、棚戶區改造供電等工程。支持烏海北500千伏輸變電工程建設,增強環網供電能力。

加大生態治理力度,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市政府安排生態建設資金3億元以上,實施以通道、景區、園區綠化為重點的林業生態建設工程21項,完成人工造林3萬畝。繼續推進天然林保護、三北防護林、白獨貴灣等生態建設項目。加強海勃灣城區北部水源涵養地保護,建設生態林、經濟林,抓好烏蘭布和沙漠鎖邊林、城市防護林、青少年生態園、烏達西海子水庫和西山綠化建設。實施京藏高速公路烏海段綠化防護林建設工程,形成8排25米寬、59公里長的喬木、灌木林帶。圍繞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的開工建設,努力做好各項工作,建設庫區景觀帶和甘德爾山生態景區道路、供水、綠化等工程。

實施好以上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一是加大力度做好項目前期準備工作,統籌本級財力,安排好配套資金,全力爭取項目。二是加強與金融機構的協調,擴大信貸規模,支持項目建設。積極發展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和小額貸款公司,吸引股份制銀行在我市設立分支機構,改善信貸環境。三是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積極帶動社會投資。四是加大項目資金的監管力度,確保資金落到實處,提高建設效率。

以項目建設為中心,以招商引資為抓手,采取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的方式,大力引進資源深加工和非本地資源的高新技術項目,承接產業轉移項目。加強同重點科研院所、協會、商會以及其他中介機構和社會組織的聯系,使之成為促進產業發展、實現產業多元的重要渠道。舉辦多種形式的招商推介會,承辦全國塑料加工工業協會等與我市產業有關的協會會議。

(二)應對挑戰,加快調整,在做大工業總量、轉變發展方式上取得新突破。工業是我市的優勢和特色,是又好又快發展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抓手。一是進一步落實好支持工業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通過供電、信貸、行政事業性收費、稅收、用地、運輸、就業安置等方面優惠政策,全力支持符合條件的停產企業盡快恢復生產,鼓勵和幫扶重點項目順利推進。二是實施重點項目帶動戰略,促進產業延伸升級多元。認真落實工業經濟發展規劃,按照“做大、做長、做高、做強”的思路,繼續做大總量,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層次,促進產業多元。全年計劃實施重點工業項目27個。提高煤炭開采和綜合利用水平,完成34家地方煤礦技改任務,爭取全部達產。提高洗煤行業生產水平。全力支持神華集團投資50億元的二期項目順利實施,加快10個百萬噸煤焦化項目建設進程,力爭早日達產達效,形成國內重要的煤焦化生產基地。大力發展煤焦油深加工、煤氣制甲醇、苯加氫等項目,抓好黑貓炭黑16萬噸炭黑和西部煤焦化20萬噸甲醇等項目,啟動神華烏海能源公司煤焦化深加工園區建設。提高氯堿化工產業集中度,扶持君正、烏海化工等氯堿化工企業,引進戰略投資促成海吉氯堿做大做強。爭取聚氯乙烯產能達到100萬噸左右,形成國內重要的氯堿化工生產基地。支持海亮集團8萬噸聚氯乙烯深加工項目,培育一批精深加工項目。積極發展硅化工產業,加快中成有機硅項目建設進度,促進中玻集團100兆瓦太陽能光伏電站和25兆瓦非晶硅電池項目盡快建設。支持京海電廠2×30萬千瓦煤矸石發電機組、神華2×20萬千瓦發電機組盡快建成投產,抓好華電2×60萬千瓦熱電聯產和烏海熱電廠2×35萬千瓦發電機組前期工作。加快西水、包鋼西北創業、賽馬集團等水泥項目建設,水泥生產能力達到400萬噸。開發高檔玻璃等深加工產品,促成藍星集團浮法玻璃生產線項目搬遷新建擴能。大力發展金屬鎂及鎂合金產業。推動黃河工貿與包鋼合作的200萬噸鋼鐵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積極引進鋼鐵、五金機電深加工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大力發展非本地資源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支持海美斯陶瓷和國泰陶瓷外墻磚、工藝陶瓷項目,扶持發展符合產業政策的腐植酸產業,鼓勵煤矸石、煤系高嶺土的開發利用。引導鼓勵現有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提高技術裝備水平,增強競爭力。三是市政府安排3億元資金,加大經濟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變開發區面貌,改善投資環境。制定經濟開發區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功能劃分,合理布局三個經濟開發區的主導和配套產業,高起點做好烏達精細化工園區、拉僧廟化工園區、海勃灣高新技術園區和五金機電園區規劃建設。進一步理順經濟開發區管理服務體制,提高管理服務水平。組建并完善煤焦化、氯堿化工等行業協會,形成自律規范機制。

(三)更加重視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全力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啟動環保模范城市創建工作,爭取成為國家循環經濟試點市。加強基礎建設,強化目標責任管理,加大監管力度,確保完成節能減排任務。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多種形式的企業聯合重組,實現資源綜合利用。在企業、經濟開發區、社會各層面全面推廣清潔生產和循環利用,鼓勵光伏太陽能技術和節能產品在全社會推廣使用,建設節約型社會。繼續淘汰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小企業和落后產能,鞏固關停小企業成果。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嚴格執行能評、環評審查和“三同時”制度。加大建筑節能改造力度,逐步禁止使用實心粘土磚和施工現場混凝土攪拌。鼓勵使用新型墻體材料,結合15萬平方米既有建筑的節能改造,完成主要街路建筑外立面改造。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對煤焦化、電石、鐵合金等重點行業的環境監管,嚴查違法排放行為,控制新污染源的產生。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水質達標率達到95%以上。加強沿黃企業環境監管,強化廢水循環使用。繼續加大“藍天工程”和城區二氧化硫達標專項整治力度,城區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海勃灣城區達到290天,烏達、海南城區達到230天。

以“安全生產基層基礎建設年”為契機,進一步理順市、區安全生產監管體制,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問責制。完善安全評價中介機構招標和安全評價考評報告制度,大力實施安全生產綜合治理,重點抓好煤礦、非煤礦山和化工企業等高危行業的安全生產和道路交通安全工作。綜合運用經濟、行政、法律手段,推動企業技術進步,提升企業安全生產能力。完善安全保障設施,配置與產業特性、產業規模相適應的應急救援力量。加強重大危險源監控,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促進安全生產形勢進一步穩定好轉。

(四)以濱河新區建設為龍頭,全面推動全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再上新臺階。以建設生態綠洲山水園林新型工業城市為目標,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加快城區外收內張、擴容提質。發揮規劃的核心作用,高質量、高標準完成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修編,配套編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和覆蓋全市的路網、給排水、園林、特色街路、城市亮化、旅游景區等專項規劃。繼續做好濱河二、三期和濱河西區、庫區、水系景觀規劃。

發揮濱河新區的龍頭帶動作用,促進城市整體品位提升。加快濱河新區重點項目建設步伐,建成體育中心、濱河中學、蒙中醫院,開工建設藝術中心、節能減排安全生產中心,完成濱河景觀工程。完善政策措施,鼓勵人流、物流、信息流向濱河新區集中,增強服務功能,方便百姓生活,提高新區入住率。加快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建設改造海勃灣區東環路、青年路,完成甘德爾山生態景區道路建設和海勃灣南立交橋改造工程,開工建設桌子山街至110國道連接新舊城區道路改造工程。市政府分別安排1億元資金,加快烏達、海南區城市建設步伐,全面實施烏達區神華大道、愛民街、安居街、建設路、團結北路等城區路網改造建設工程,打通內環主次干道;改造海南區巴彥烏素街、黃河路、公烏素街和公烏素鎮建設街。加快城區拆遷改造步伐,集中解決城區拆遷改造遺留問題,確保建設項目順利實施和搬遷戶及早回遷。繼續改造城區供水管網,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加快熱網三期工程建設,滿足新增住房供熱需求。加快推進海勃灣城區煤氣與天然氣并網置換工作,全面加快出租車天然氣改裝,逐步推進公交車使用天然氣。

加大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力度,努力改善人居環境。高品質完成翰墨苑公園改造和濱河公園、法制公園、神華墨玉廣場建設,開工建設烏珠慕公園,規劃在海勃灣城區南部新建公園。完成烏海大街、青年路、海拉路等綠化帶改造。開工建設納仁河水系和兩岸景觀工程,形成240萬平方米水面。進行行政中心廣場、體育中心周圍、南立交橋兩側、濱河景觀帶等綠地景觀建設。全力打造特色精品街,實施和平美食街等專業特色街路規劃改造。抓好城市亮化工程,做好城區內重點區域、重要節點、主要街路、公園和廣場等亮化工作。進一步加強廣告牌匾的集中統一規劃改造。實施城市防洪水系改造,逐步啟動東山、摩爾溝水系和龍游灣濕地公園建設。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開展數字城管信息平臺建設,推進數字化城市管理,完善城市管理長效機制。繼續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動員全民參與,為爭創全國衛生城市、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和全國園林城市打好基礎。

(五)以加快生產業發展為重點,推動第三產業快速發展。堅持“發展提速、比重提高、結構提升”原則,落實好自治區的“六十條措施”,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吸引社會投資,重點支持生產、生活服務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以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庫區景觀建設為契機,加快甘德爾山生態景區工程建設和金沙灣基礎設施改造進度,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制定和完善鼓勵居民購房、扶持開發企業發展的優惠政策,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加快發展以生產資料為重點的現代物流業,開工建設以汽車交易、建材、裝飾材料、五金機電、礦山機械等為主的烏海海勃灣物流中心。力爭啟動烏海神華物流園建設,建成集倉儲、商貿、配送、信息為一體的多功能物流園。規劃建設烏海海勃灣農產品批發中心和食品加工城、烏海呼鐵局海南物流園、烏達經濟開發區物流園,改造公烏素果品批發市場。啟動糧庫搬遷工作。理順物業管理體制,強化區級政府物業管理責任,完善物業發展措施,規范物業收費標準,扶持優質物業公司拓寬服務范圍,加強無物業小區的管理。大力發展中介、信息、社區服務業,加快二手房交易市場建設。啟動“數字烏海”試點城市建設,完成城市建設和地理信息數據庫等基礎項目建設,完善政法、公安、煤炭、危化、消防、應急指揮、遠程教育等信息系統,建成市政府政務指揮平臺,推動電子商務、企業信息化建設。

(六)加快發展現代農業,加大城鄉一體化建設力度。按照“轉移、減少、集中、富裕”的總體思路,加快落實新農區建設規劃任務。市政府安排新農區建設專項資金3000萬元,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各類支農項目,繼續加大農區道路建設力度。推進農區行政村整合,確保10萬畝的基本農田。繼續實施優勢產業補貼政策,支持和引導葡萄、蔬菜、肉禽蛋三個主導產業發展壯大。加大設施農業建設力度,新增葡萄面積5000畝、日光溫室400畝。制定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管理辦法,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農業產業化,鼓勵支持龍頭企業、現代農業公司、農區經濟合作組織發展。加強農畜產品安全工作,建設農產品檢測中心、飼料檢測室。通過培訓轉移、政策扶持等措施,實現農區人口向高效農業園區、中心村、專業村和非農產業轉移,鼓勵烏海籍農區人口向城市轉移,嚴格控制農區新增戶籍人口。建立健全各類提高農區居民公共服務水平的制度,全部完成新型農區合作醫療與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并軌,城市居民養老保險覆蓋到農區居民。提高農區居民收入,進一步縮小城鄉差距,使農區居民和城區居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七)保障和改善民生,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市人民。就業是民生之本。要把擴大就業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優化就業環境。完善公共就業服務體系,建立健全就業援助長效機制,切實解決就業困難群體再就業問題,動態消除“零就業家庭”,制定鼓勵企業吸納烏海籍勞動力就業的政策,擴大就業規模,城鎮新增就業崗位6000個。爭取成為國家創業帶動就業試點城市。大力推進社保、就業服務設施建設,新建改建擴建一批社區服務設施,建成10個3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區綜合服務示范中心,完善社區服務功能。繼續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提高企業退休人員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投入1500萬元啟動全市居民養老保險,逐步實現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提高醫療保險待遇,降低個人負擔比例。建立財政補助制度,年內解決關閉破產國有企業退休人員納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統籌問題。加大失業、工傷和生育保險工作力度。繼續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補差標準,補助標準提高30元,達到250元,補差標準提高20元,低保對象中的殘疾人每月增加50元生活補助。繼續開展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工作。全面落實優撫安置政策,發展社會福利事業。落實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完善農民工工資保障制度。依法規范勞動用工行為,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

完善城鎮住房保障制度,建立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重點解決特殊困難群體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問題。年內全部完成采煤沉陷區居民搬遷工作。積極穩妥地推進棚戶區搬遷改造工程,新開工建筑面積65萬平方米,搬遷入住11000戶。緊緊圍繞“建得好、搬得出、拆得掉、住得穩”的目標,創造條件,加大力度,逐步解決被搬遷居民勞動、就業、社保、醫療、教育、交通、物業管理等方面的問題,對鰥寡孤獨老人、退休人員和生活特別困難的公病亡遺屬、殘疾人、低保戶等采取更加優惠的政策,真正把這項民心工程辦好。加快限價房和廉租住房建設,切實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住房問題。進一步擴大住房公積金歸集覆蓋面,提高住房公積金繳交比例和使用率,為廣大市民購房提供資金支持。

(八)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強化素質教育,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按照優質、均衡、高效的原則,推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幼兒教育逐步實行“政府主導、公辦為主、社會力量參與”的新體制,加快幼兒園建設,提高適齡幼兒入園率,打造我市教育新亮點。全面鞏固“兩基”達標成果,結合棚戶區改造,加大布局調整力度,提高教育資源使用效率。堅決壓縮核心區域學校規模,嚴格控制學校班容量,加大校長、教師培訓力度,逐步保障少年兒童平等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在全市教育系統推行績效工資、競聘上崗等制度,搞活用人機制,廣泛調動全體教師的積極性。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實訓環節建設,爭取建設三區的職業技術學校,抓緊進行烏海學院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繼續努力辦好民族教育,推動民族教育專項資金扶持工作經常化、制度化。加強高中階段教育,全面落實工資、編制、聘用、獎懲、考核、校長負責等制度,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注重師德建設,打造名師隊伍,促進高中教育有質的提高。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改善辦學條件,開工建設市十中綜合教學樓、蒙古族中學體育藝術樓和塑膠操場,配套完善市特殊教育學校基礎設施,新建海勃灣區第五小學、和平街小學、烏達區巴音賽街小學、十二中綜合教學樓,完成海南區中學擴建工程。積極推進醫藥衛生體制改革,進一步調整優化衛生資源布局,深化醫院內部管理機制創新工作,全面調動廣大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大幅度提高各醫療機構服務水平,完善社區、農區、衛生、計生服務網絡,努力為城鄉居民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為500名貧困白內障患者免費實施復明手術,創建白內障無障礙示范區。開工建設市人民醫院內科樓、市婦幼保健院綜合樓。積極推進食品藥品放心城市建設。圍繞慶祝建國60周年,舉辦好各類大型文化活動,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擴大我市“中國書法城”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大書法城建設投入力度,引進書畫人才,培養書畫創作隊伍,努力推出名人名作,進一步打造特色文化品牌。認真做好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加大秦長城遺址、桌子山巖畫群、新地古墓群等重點文物的保護力度。以滿足群眾體育健身需求為目標,加大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力度。加快推進自治區第十二屆全運會籌備工作,承辦一批國家和自治區級體育賽事。鼓勵自主創新,重獎科技項目、科技企業和科技人才,支持以企業為主體、科研院所為載體的中試基地等產學研項目,充分發揮科技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進一步健全留住人才、使用人才、鼓勵人才的工作機制,積極引進培養儲備緊缺急需人才,同時也要嚴肅編制紀律,嚴格控制財政供養人數。發展廣播電視事業,以打造自治區西部強勢媒體為目標,建設一流裝備。開辦蒙語廣播節目,提高新聞宣傳能力,廣播電視覆蓋率力爭達到100%。繼續推進國有資產管理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投融資體制改革和事業單位分類改革。關心和支持老齡、殘疾人事業發展,建成兒童福利院并投入使用,啟動建設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全面落實人口和計劃生育政策,完善利益導向政策體系,提高全市無固定收入的計劃生育對象獎勵扶助標準,統籌解決人口問題,穩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啟動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程,落實《全國文明城市測評體系》各項創建任務。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強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繼續辦好全市第三屆社區精神文明建設現場經驗交流會。

依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自覺接受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監督。主動加強與人民政協的溝通和協商,切實做好人大代表建議、政協委員提案的辦理工作。發揮好工會、共青團、婦聯的橋梁紐帶作用,廣泛聽取各派、工商聯、無黨派人士和人民團體的意見,接受新聞輿論和社會公眾監督,切實增強監督合力。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加強城鎮基層政權、基層自治組織建設,完善以職代會和廠務公開為基本形式的職工民主管理制度,做好第七次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抓好“五五”普法工作,提高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全力維護社會穩定,積極開展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注重從源頭上調處和化解矛盾,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進一步增強群眾的安全感。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全面推進“科技防控城市”工程,進一步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嚴厲打擊各類刑事犯罪。啟動司法救助工程,推進并規范國家賠償制度。提高戶籍準入門檻,嚴格控制城市戶籍。加強新聞出版、雙擁優撫、民族宗教、僑務外事、檔案史志、防震減災、人防、無線電管理、紅十字等工作。

三、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進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

以集中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契機,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執政為民,依法行政,推進服務政府、責任政府、法治政府、廉潔政府建設。

提高工作效率,建設服務政府。著眼于高效便民和增強服務意識,更好地為群眾辦事、為企業服務。進一步加大市、區、鎮政府政務公開力度。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優化投資項目審批程序,擴大并聯審批、告知承諾的范圍,縮短審批時限,建立以監督行政審批為主的電子監察系統,提高審批透明度和審批效率。加強效能監察力度,切實改進行政管理和服務,開展“優化發展環境”活動。全面加強公務員和領導干部的作風建設,大興求真務實和調查研究之風。狠抓工作落實,確保政令暢通,堅決克服形式主義和,精簡不必要的會議、考核、培訓和評比達標活動。加快電子政務建設,增強政府網上辦事功能,完善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社會管理體制,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向基層和社會事業傾斜,提高社會事業的服務水平。完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作機制。推進政務服務中心和部門服務窗口建設,為群眾提供便捷、優質、高效的服務。

認真履行職責,建設責任政府。面對嚴峻形勢和諸多困難,集中精力抓好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深化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健全聯動機制,增強快速反應和處置突發事件的能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暢通渠道,完善工作機制,強化責任追究,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訴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解決在萌芽狀態。

堅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制教育,推進依法治市進程,把依法行政的理念貫穿于政府工作的方方面面。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管物,建立健全科學的決策權、執行權和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確保政府工作人員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履行職責。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提高文明執法水平,深化行政執法體制改革,注重綜合執法與專業執法相結合,積極探索行政許可權的相對集中行使,整合執法資源,提高執法隊伍素質。認真做好行政復議工作,探索以和解、調解等方式解決行政爭議。進一步理順市、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監管職責。進一步完善市、區財政體制,清晰市、區政府間收入與支出責任劃分,使財權與事權相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