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積分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5 13:55: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微積分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企業國際化的大趨勢下,越來越多的企業在異地、異國開展經營活動,與國際間的經濟技術合作也日益多樣化。不同的文化環境使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不可避免。文化風險的產生源于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正確認識及全面了解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對于將要或已經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樹立文化風險觀念、提高規避文化風險的能力、制定科學的國際化決策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國際營銷文化風險規避措施
當今世界,跨國企業經營和企業跨國經營活動與國內營銷的主要區別就是面臨不同的文化環境。文化環境的不同導致了企業在國際營銷中的營銷方法出現問題,從而影響了銷售收入和企業的發展。因此,企業對目標國市場的文化風險進行分析和加以防范,有助于克服文化障礙,從而獲得國際營銷的成功。
1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含義
文化風險是企業在國際化經營過程中,由于文化環境因素的復雜性、不確定性,使用的營銷手段不能適應當地文化,使企業實際收益與預期收益目標相背離,甚至導致企業經營活動失敗的可能性。
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源自于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和文化的多元性。文化呈現多元性的根本原因在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在國際營銷過程中企業如果對文化差異或者文化沖突處理不當,有時會危及企業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利用和控制文化差異,防止差異演化為沖突,消除已有的文化沖突,對企業實現跨國營銷十分必要。
2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常見表現形式
國際營銷中的文化風險存在多樣化。我國企業在國際營銷中,并不是都對營銷過程中的文化風險有充分的認識。很多企業常常因為不了解目標國的文化而導致產品銷售不佳。在國際營銷中文化風險的表現形式主要有四種:
2.1區域文化風險
區域文化與當地的歷史傳統與傳統習慣密切相關,受到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的制約和影響。這些區域文化特征必然對商品生產的取材、設計加工、款式造型,包裝裝潢和產品名稱產生重大影響,形成帶有濃厚區域文化色彩特征的商品。
比如Marlboro香煙就是最典型的一例,在人們的聯想中,Marlboro總是和荒涼壯美的美國西部聯系在一起。又比如中東地區氣候炎熱,容易出汗,人們喜歡用氣味濃烈的香水;該地區少有涼風,氣溫高達四十五攝氏度,當地人又常用防曬乳涂身以潤膚防暑,并喜歡用清爽易揮發的化妝品。
2.2審美風險
審美是一定社會群體的審美標準和審美能力,它潛移默化地來源于藝術造型、表演、文學作品等藝術形式。審美觀念雖然有一定的一致性,但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和傳統文化的不同,不同的國家、民族、性別、種族的審美標準、審美意識和審美習慣往往呈現出民族性、地域性和傳統性。
美國人在選擇服飾時注意突出個性,追求新意;中國人則追求典雅、含蓄。中國人喜愛荷花,因為它出淤泥而不染,象征高潔;日本人則不同,他們常把荷花與死亡聯系在一起,象征不幸。紅色在中國被認為是一種熱情、奔放、光輝的顏色,是吉祥的顏色,而在某些國家,紅色卻是妖魔或死亡的象征。中國人覺得龍是很吉祥雄渾的,而許多西方人往往把龍與好萊塢災難片中的恐龍聯系起來,覺得龍是非常恐怖的妖魔,造成災難,西方人惟恐避之不及,如果中國企業用龍做商標的話,產品銷售結果可想而知。
2.3種族優越風險
在不同類型的民族文化的接觸之中,民族心理如同一道無形屏障,起一種過濾和隔離作用。當外來民族與當地民族文化觀念相沖突時,民族心理會產生一種先天的、自發的反感與排斥,由此產生種族優越風險。所謂種族優越風險,即由于不同文化所表現的價值取向不同,來自一種文化的人具有較強的種族優越感,相信自己的行為方式優于他人。對于跨國企業來說,優越感有多種表現形式。如一些國際企業由于相信自己在國內的經營方式優于海外競爭者,因而在海外采取與國內相同的方式進行經營,甚至不改造產品使其適應特定市場的特殊需求。
美國人第一次向日本推銷小麥時就犯了試圖改變當地人價值觀的錯誤,日本人長期以大米為主食,甚至沒聽說過面粉和面包。而美國人在沒有調查日本的飲食習慣的情況下,認為日本人也像美國人一樣喜歡上吃面包,營銷的結果可想而知。后來美國人迅速改變了營銷策略,派了大批的營養學家去作推廣工作,使日本人認識到食用面包更有營養,最終打開了日本市場。因此好的營銷戰略應具有民族適應性。
2.4風險
宗教不僅代表著一種節日、儀式或禁忌,而且影響和支配著人們認識事物的觀念、準則和方式。基督教倡導節儉和勤奮工作,易導致追求效率的氛圍,并產生實用主義人生哲學。佛教強調精神修養,貶低物欲,易導致對技術的忽視和對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追求。這些價值觀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中,會對消費需求的結構及其消費模式產生持久強烈的影響。
中國一家公司將一批皮鞋出口到埃及,為使皮鞋更加迎合當地的風俗人情,這家公司在鞋底制作了幾個阿拉伯文。令人遺憾的是,由于設計者不懂阿拉伯語,而隨手從一本雜志上抄了過來,這些字竟是指穆斯林世界的“真主”,因此導致的麻煩令中國駐埃及大使館頗費周折。所以國際營銷策劃人員在針對某一目標市場進行營銷策劃時,必須了解當地的教規,尊重當地的,并適當地加以利用,從而達到國際營銷的目的。
2.5其他風險
在國際營銷中,還有一些文化問題影響到營銷效果。例如,中國曾經風行的名牌電池“白象”,進入歐美市場時直譯為英文“WhiteElephant”,是“大而無用”的意思。在國際營銷過程中,為避免翻譯問題,營銷人員應盡量向當地人請教,或采取“兩次翻譯”,即把翻譯后的文字再請當地人譯回本國語,看是否有不當之處。所以企業在國際營銷中應該充分考慮到目標國的文化風俗、語言習慣、民族信仰、愛好、。這樣才能使產品符合當地人的喜好,才能取得良好的銷售業績。
3營銷中文化風險的規避措施
3.1識別文化差異搞好調研
沒有充分、完整和準確的市場信息,跨國經營的決策便無從談起,即使決策也是盲目的,可能會給企業帶來巨大的損失。在跨文化調研時,應注意:(1)調研的內容應全面。一般來說,一國的文化應由四種亞文化構成:民族亞文化,如波蘭人、意大利人等;宗教亞文化,如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佛教等;種族亞文化,如黑人、東方人、西方人等;地理亞文化,如西部地區、南部地區、新英格蘭等,每一種亞文化群都以特定的認同感和社會影響力將各成員聯系在一起。(2)調研應盡量采用實地調研的方法。實地調研是相對案頭調研而言的,案頭調研方式雖然比較省時省費用,但對文化的調研卻不太實用,因為文化必須要親身去體會、去感悟。所以,企業進行國際市場的文化調研時,必須要有一個雙重文化影響下的人,這樣,調研起來省時、省力而且相對準確和完整。
3.2按照目標市場國的文化進行產品設計
不同國家和地區的消費者往往是通過購買行為的差異表現出其所屬的文化群體。產品是由品牌、包裝、式樣、色彩、質地等一系列因素組合而成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費者,其審美觀是不完全相同的。比如孔雀牌彩電,在英國這個牌子不太合適,因為在英國人看來,孔雀開屏是一種自我炫耀,令人討厭。再比如美國通用汽車的“NOVA”牌汽車在美國銷售還行,但到西班牙語中成了“走不動”的意思。牌子是這樣,包裝也是如此,比如在我國許多包裝物上有男女相互擁抱的圖片,這種包裝拿到中東便受到忌諱。還有式樣也是這樣,中國一些玩具廠制造的玩具由于太逼真,卡通性不夠,在國外引不起孩子的興趣。產品的質地問題也是如此,廣州惠林環保銅筆有限公司采用廢紙把鉛筆芯卷在中間,然后浸上一種“膠水”而生產的環保鉛筆在西方備受歡迎,就是迎合了在西方國家盛行的環保文化。所以,目標市場國的文化也是進行產品設計必須考慮的重要因素。
3.3按照目標市場國的文化特點進行企業管理
一些企業總是試圖把在國內成功的企業文化帶到國外去。例如在1982年設在美國的本田汽車制造廠的日本經理,曾試圖讓美國工人也象日本本田制造廠一樣,穿廠服、戴廠徽并在上班前唱廠歌,但卻遭到美國工人的拒絕,他們馬上認識到在日本行之有效的企業管理辦法在美國不一定適用。因為他們強調個性的價值觀和日本強調集體的價值觀不同。不同國家文化上的差異性還要求企業在管理制度的制定和執行上要注意適應性。尤其要做到企業文化和當地文化的兼容,使企業文化扎根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上。
3.4加強對國際營銷人員的跨文化培訓
當前我國跨國經營企業中,大都偏重對員工的純技術培訓,忽視了對員工的跨文化培訓。跨文化培訓恰恰是解決文化差異、防止文化沖突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培訓的主要內容包括:(1)對雙方民族文化的認識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適應性的培訓;(3)語言培訓;(4)沖突處理能力的培訓。通過培訓,提高公司員工對文化的鑒別和適應能力。在對文化共性認識的基礎上,根據環境的要求和公司戰略發展的原則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經營觀和強有力的公司文化,使每個員工能夠把自己的思想與行為同公司的經營業務和宗旨結合起來,也使子公司與母公司的結合更為緊密,增強跨國公司的文化變遷能力和適應能力。跨文化培訓中,還需要加強與國外的文化交流與合作。建立正確的文化認知觀,增強對目標國文化的敏感度和適應性,能夠根據目標國文化因素的特點,對市場營銷組合要素實現合理搭配,以適應目標國市場需求,有效規避文化差異帶來的風險。
3.5發揮企業形象對于實現國際營銷目標的促進作用
篇2
【關鍵詞】校辦企業;危機;誘因
改革開放以來,在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高校為了解決教育經費,轉化科技成果,走產學研道路,大力發展校辦企業。根據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的統計數據,2003年底,全國609所普通高校共有4839個校辦企業,2003年全國高校校辦產業收入總額826.67億元,比2002年度的收入總額720.08億元增加了106.59億元,增幅為14.80%,實現利潤總額為42.98億元,其中科技型企業占64.24%。但是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高校校辦企業逐漸暴露出一些不適應新的經濟運行體制的一些問題,不僅自身的發展受到嚴重制約,還把學校牽連到巨大的風險之中。因此,結合高校校辦企業的特點和經營環境,針對高校校辦企業危機誘因分析,防范危機發生非常重要。
1戰略層面的校辦企業危機誘因
現在的企業越來越認識到戰略對于企業的重要性,因為只有戰略才能產生持久的競爭優勢。高校校辦企業也要及時發現和解決那些有關企業生死存亡、前途命運的重大戰略問題,戰略的失誤與企業的失敗緊密相連。目前,高校校辦企業在戰略層面的危機誘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戰略定位模糊。高校校辦企業很多都是由80年代的校辦實習工廠發展而來的,由最初的學生實驗、實習的基地發展成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高高科技技術水平的重要陣地。少數高校校辦企業改制上市后迅速發展成為海內外的知名企業。但是大部分企業和學校還是行政隸屬關系,企業倒閉了職工仍然回到學校,缺乏戰略規劃,沒有危機意識和競爭意識。企業發展過程中急功近利,受行政行為影響明顯,短期行為過多,有時使企業在發展中蒙受重大損失,如果不能有效化解,甚至會使企業受到長期乃至永久的影響。
(2)戰略執行不力。高校校辦企業在戰略制定的過程中并沒有結合企業做很好的進行分析和規劃,很多企業發展的中長期目標都是為了例行公事,在客觀上造成戰略執行的困難。另外,在目前的情勢下,校方也沒有過多的插手企業的經營和管理,造成監管上的真空,企業的發展戰略執行不力,一些決策貫徹不下去也不了了之。戰略的執行不力使得企業對外部環境變化反映遲鈍,不僅容易錯失發展的良機,也使得企業的危機剛剛出現時候不能及時應對,放任危機由小到大,最終釀成不能逆轉的結果。
(3)戰略評價實效。戰略的實施不是在短期里就可以完成的,也就不可能在短期里看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對企業戰略實施的效果應該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段里評價。現在校辦企業的戰略評價過分注重強調短期的財務指標,如投資回報率、產值增長率等,忽視中長期發展的指標評價。戰略評價不科學、不準確、不客觀,反而弱化企業的發展戰略,嚴重時會致使企業誤入迷途。
(4)外部環境惡化。迄今為止,世界500強企業己有400多家在中國投資設廠或者設立辦事機構,這些企業一般都有專門的R&D機構,高校校辦企業在科技和信息方面的優勢將逐漸改變。在國內市場里,中小民營企業的經營上更加靈活性。今年3月出臺的《企業所得稅法》中的“兩稅合一”會降低民營企業的名義稅負和實際稅負,因此未來一定時期里民營企業將更加活躍。而對于高校校辦企業來說,原來享受的稅收、匯率、土地等方面的優惠將不再延續,高校校辦企業面臨著國外和國內企業更加激烈的市場競爭。對于高校校辦企業來說,要運用戰略管理分析的模型,了解企業所處的狀態,充分挖掘競爭優勢,克服不足,以避免危機的發生。
2運營層面的校辦企業危機誘因
高校校辦企業在運營層面主要涉及財務、內部管理、人力資源、企業形象、激勵機制等方面,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果對已經存在隱患的問題視而不見,不引起重視,很可能誘使危機的發生,影響企業正常的經營。
(1)財務管理混亂。財務管理本來應在管理中起到規范企業行為的作用,財務指標也能夠反映對企業的經營狀況,便于企業調整和改進,以實現既定目標。但是,由于體制上的原因,很多高校企業存在財務監督、應收賬款以及獎懲等財務管理制度不規范,管理不嚴格等現象,影響了企業的正常運轉和經營。近年來,高校校辦企業會計人員違法操作的事情時有發生,給企業形象造成負面的影響,嚴重的還影響企業的生存和發展。
(2)企業產權不清。高校校辦企業的產權問題一直是各方非常關注的問題,
也是最難處理的問題,實踐證明,處理不好引起危機是很自然的事情。高校校辦企業成立之初,學校投入企業的資產并沒有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辦理資產劃轉、審批手續,高校與校辦企業之間的權責利沒有明確的規定,非經營性資產與企業的經營性資產混為一團,沒有合理的界定,產權不清,造成管理上的混亂。校辦企業與其他經濟實體發生經濟糾紛時,高校要承擔無限經濟責任,出現校辦企業的經濟活動中高校被告上法庭的事情。
(3)人力資源缺乏。目前大部分高校校辦企業的職工都是學校分離出來的,有很多甚至是為了安排下崗分流的人員。另外,高校并未意識到培養職業經營管理人才的重要性,依靠事業單位的標準對管理人員進行任命、考核和評價,企業人員在學校還有行政職務,與企業利益相比,更關心自己的升遷。在這種人事體制下,管理者更關注任職期內眼前且現實的經濟效益,而不是企業是否具有長遠發展的潛力和市場競爭能力。
(4)資金鏈斷裂。校辦企業在成立時候,高校往往以固定資產和科技成果作為資本投入,缺少對企業流動資金的投入,即便有也是以貸,使得企業的資產負債率長期居高不下。另外,由于產權關系,融資渠道單一,資金的短缺使企業難以形成規模。2003年,國家開始實施宏觀調控,銀行開始收縮貸款規模,西安交通大學校開元集團的資金鏈突然斷裂,而所有的資金都壓在企業投資建成或在建的項目上,短期里難以收回,引起投資者恐慌,一時造成債主盈門,企業無法正常的經營運作。
(5)激勵機制不全。高校校辦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對企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由于體制不順,校辦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高層管理人員從企業發展中享受到的待遇不成比例,高校仍然參照學校的標準定薪酬,發放獎金,這嚴重挫傷了企業管理人員、科研人員和普通職工的積極性。內部激勵機制缺乏,導致企業沒有活力,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有的企業管理人員心理失衡,甚至違規操作,導致校有資產流失。
(6)公共關系危機。企業在其經營發展的過程中,都難以避免出現影響其自身發展甚至影響生存的突發事件。對突發事件進行的管理對于現代企業非常重要,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事情在企業經營中屢見不鮮。高校校辦企業要重視公共關系的應用,應側重在高校校辦企業如何借助傳播媒介張揚自身優勢,消除公眾誤解、修正自身形象等方面。公共關系的應用,并不解決組織本身經營和發展的根本問題,但是處理不當卻是可以影響企業的經營和發展。高校校辦企業不僅涉及企業的問題,出現問題還有學校的形象問題,處理得當,可以相得益彰,處理不好則都會受到損傷。
(7)資本運作困難。資金投入不足是高校校辦企業村在的普遍問題,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問題更加突出。目前大型的校辦企業都先后選擇上市融資,已經直接控股或參股的上市公司達30多家,但是發展狀態幾家歡樂幾家愁。缺乏監管、不熟悉市場運作規律是高校上市公司的通病,只不過公司出現虧空等重大問題時,有學校兜著,為了聲譽,再大的窟窿也得填。這種邊挖坑,邊填坑的惡性循環現象成了高校上市公司致命的弱點。總之,資本運作困難是困擾校辦企業的一個重要問題,一旦競爭壓力加大,容易成為企業危機的導火索。
參考文獻
[1]周永生,蔣蓉華.戰略層面的企業危機誘因分析[J].改革與戰略,2004(1):102-105.
篇3
機械維修,并非一種簡單的零部件更換的重復勞動,而是通過采取相應技術措施,使機械達到、恢復和保持其技術性能及可靠性、耐用性,使之發揮最大的機械效能的重要手段。工程機械的快速發展,新技術、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在工程機械上的普遍應用,使機械的整體性能得到了很大提高。這種科技含量的增加,給維修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應針對工程機械使用的特點,在配置上、措施上全面提高維修技術水平,建立一種高效快速的維修機制。
高等級公路建設施工,在北方地區受氣候條件的限制,每年僅幾個月的施工期,給野外作業環境惡劣的工程機械在點多、面廣、線長的情況下增加了作業難度。為有效減少無效的作業臺時,減少機械的故障頻次,應有針對性的在施工計劃安排、人員配備、機械配件的供應保證、檢測手段的完善、保養作業時間等方面給維修保養工作及技術保證合理的組織。
由于受季節性影響,在施工淡季,往往會對技術狀況下降的施工機械視情進行恢復性維修(我公司習慣稱機械冬修,以下簡稱冬修)。冬修不同于施工現場的搶修保養,它是輔之以廠房設施,工具儀器設備等由具有一定維修專業知識和技術技能的人員予以完成。這些集中進行修理的工程機械因機型復雜、結構不同難以實現流水作業,往往采取就車修理法。這種修理方法,要求維修人員技術相對全面,卻對維修質量的保證或提高帶來不利因素。來自技能的、責任心的、機配件的、工藝裝備的諸多影響,客觀上把質量擺在突出位置。應通過強有力的組織手段形成有效的質量檢驗體系,嚴格技術規范,利用先進的修理手段,改進作業方式并不斷總結加以完善,以達到實現維修質量目標。這一維修質量的要求與通常所說的質量沒有本質區別,但就工程機械而言,使用條件的苛刻,應該說在程度上更為嚴格。
2機械維修工作原則
維修工作不是簡單的通過各自的技術勞動,解決具體的技術問題,而是需要不同類別的專業技術人員共同進行解決一些帶有共性的問題,并拿出最佳方案,以最經濟的方式予以解決。
機械維修工作原則應從原則規定和技術(具體)要求兩個層面理解。首先,所規定的維修原則必須能保證工程機械通過維修達到使用要求,且可靠性、耐用性達到標準要求;同時,必須以最少的人力、物力和較短的時間消耗達到這一要求。從以上兩方面看,第一個方面主要是維修工作應達到的目標;第二個方面是講經濟性的問題。制定機械維修原則,不僅要考慮應達到的目標,而且必須考慮其經濟效果,這不僅有利于機械維修工作的開展,也是機械設備管理的主要內容。
長期以來,受傳統觀念束縛,機械維修工作偏重維修技術,忽視經濟管理,為了扭轉這種不利局面,機管部門大膽探索,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先后出臺了《機械維修成本考核辦法》及《機械統計核算細則》等。經過一段時間的運作,通過掌握的第一手資料,就如何強化機械管理,加強薄弱環節工作力度,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時,收集整理的原始數據為開展企業的經濟分析提供了可靠依據。
機械設備管理,倡導以經濟效率為中心的管理理念,力求減少機械壽命周期費用的投入,在施工中對機械進行合理的技術使用,并提高維修工作的經濟性。從實際出發,針對不同的生產條件,采用不同的維修方式。在定期維修的基礎上,推行狀態監視維修,努力提高維修質量與效率。
人是機械維修的行為主體,因此在機械維修原則中涵蓋的主要內容是人的因素,任何一項工作的完成,人是第一位的,圍繞維修對象——機械,核心是提高人的綜合素質,要通過切實可行的培訓計劃,使維修人員的質量意識和維修技能適應現代化機械的維修要求。
3機械維修制度
在公路施工企業中,工程機械維修制度長期實施的是“計劃維修制”,基本內容是工程機械在使用中按照預定計劃的間隔時間(或里程),規定保修項目,逐級增多,更長時間的定期工作則劃入修理的范疇。這種在“養修并重,預防為主”的思想指導下,根據機械損壞和零部件磨損的規律制定的制度,在幾十年的施行過程中,對工程機械保持完好的技術狀態,延長使用壽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是具有指導意義的維修制度。然而,科技進步,大大加強了工程機械的發展進程,使得工程機械的制造水平和使用性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進而機械的周期使用壽命延長了,可靠性、耐用性提高了。但是原有制度規定的保修類別和間隔周期的一程不變,使得保修周期與機械實際狀況不相一致,影響了機械的使用效能,增大了修理成本,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近年來,被廣泛宣傳的“預防檢修制”的基本思想是“定期檢查,按需修理”。它是通過預防性檢查這一環節(技術手段)來確定保養和修理。它的核心是“按需修理”,也就是按照維修對象的實際技術狀況,而不是按照實際使用時間來控制的維修方式。這種制度較好的解決了“計劃保修制”中僵化的強制性修理,但也要注意避免漏拆漏檢導致失保失修。有關資料表明,兩種制度都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計劃保修制”正在發展故障的早期診斷技術;而“預防檢修制”也提出根據維修記錄資料,找出機械的磨損規律以確定修理周期。由此看來,這兩種制度有很強的互補性,對工程機械而言,兩種制度沒有先進、落后,高級與低級之分,總是在于對某機件視情最適用、最有效、最經濟。所以,面對兩種制度要認真結合實際,根據人員構成,維修能力強弱,維修機具裝備及機械的自身技術狀況一并考慮,即要做到最大限度追求零部件的使用壽命,又不會有漏保漏修的現象出現。
以上是對工程機械的維修工作中幾個主要方面提出的一些看法,這些看法不是從工程技術角度而是從組織管理角度加以闡述。我們在今后實踐工作中將運用現代化管理技術不斷完善,加速機械維修工作的現代化步伐。
論文關鍵詞:機械;維修;制度;探討
篇4
人們對于周圍事物的感覺經驗,都是通過各種信息接觸媒介對過去的接觸積累,進而判斷和確定它的存在狀態和精神價值。盡管因生活背景、學習經驗各異,但經過人類自覺和不自覺的歸納、總結,形成了幾乎相同的感官經驗。設計也是如此,通過對設計過程的把握以及設計感性資料的積累,并運用一定的思維和想象手段有意識的將其規則化,在一定程度上就形成了一定的設計思維。
在設計中常常使用的線條運用,其形態表達一般是沒有任何方向性的。但由于藝術家或設計者經驗的積累,粗線、細線、快速線條、斷挫的線條分別攜帶了不同的人的感覺,因而有了不同的象征意義。設計思維恰恰是尋找這些隱藏在表象背后的含義并通過一定的組織方法有意識的表現其內在含義的過程,同時,也是體現人類設計思想創造性的一個重要渠道。
優秀的設計不用聲音就可以表現節奏和旋律,不必模擬實物的外形,就地能準確的表達出軟硬、疏密、虛實、斜正等結構形態。利用點、線、面的規劃,疏密均衡,大小錯落及動靜收放,產生頓挫、緩急的節奏,進而達到優美旋律的追求。
正因為如此,要在自然與思維之間建立聯系,就必須要求設計師有較高的審美情趣和扎實的形象表達能力,而且要求設計師能對技術和藝術進行合理的理解和優化的處理,掌握與設計有關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知識,能夠不斷激發創造力與靈感,從而提高設計的內涵。
1設計思維內涵
思,就是想;
維,就是序;
思維就是有次序地想一想,思索一下,思考一番。是指對事物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全過程。
一般認為,設計思維是將思維的理性概念、意義、思想、精神通過設計的表現形式實現化的過程,具體體現在設計中通過運用一定的思維方法與創新手段從而實現設計的最終目的的思考過程。其主要研究包括設計過程中的思維狀態、思維程序及思維模式等內容。
從工業設計的角度分析,就是在產品設計行為實現過程中對思考方式、思維組織模式的整合,通過對產品在形態造型語言的推敲、色彩材質的選擇和行為理念的把握,創造出符合社會需求和滿足人們使用的高品質生活方式的物品行動。
2設計思維外延
設計思維的外延包括:設計思維的思維形成過程與思維方法,設計過程思維形成控制,創新性設計思維組織方法,設計心理的調整和設計思維形態的整合等。
設計思維的學科基礎包括:設計心理學、設計創造學、設計美學等人文學科,同時也包括人機工程學、設計優化等技術學科的內容。
設計思維的核心和起決定性作用的內容就是創造性思維。創造性思維是一種打破常規、開拓創新的思維形式,創造之意在于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論,做出新的成績。沒有創造性思維就沒有設計,整個設計活動過程就是以創造性思維形成設計構思并最終生產出設計產品的過程。“創造”的意義在于突破已有事物的束縛,以獨創性、新穎性的嶄新觀念或形式形成設計構思
“調查”、“分析”、“突破”、“重構”是創造性思維過程中的一般進程。在設計的創造性思維形成過程中,通過調查,截取到大量的可供進行設計的思維火花,各種思維形式而產生的設想和方案就非常豐富,依據已確立的設計目標對其進行有目的的恰當分析,從而為突破、創新提供了條件。突破是設計的創造性思維的核心和實質,廣泛的思維形式奠定了突破的基礎。使供選擇的大量設計方案中必然存在著突破性的創新因素,合理組織這些因素構筑起新理論和形式,進而重構目標形式。這便形成了設計的創造性思維的主要內在因素。
3創新是設計的核心
3.1.創新是設計思維的靈魂與核心
設計思維的重點在于創造性設計思維。而對于創造性設計思維而言,創新又是其本質要求。因而設計與創新密不可分,而設計思維就是實現設計創新有效途徑。創造學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興起的一門以人類創造活動、創造過程、創造成果、創造環境、創造者人格、創造力及實踐經驗等為研究對象的學科。
創造是人類勞動中最高級、最活躍、最復雜、也是最有意義的一種實踐活動,是在人類追求新的有價值的功能系統中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因素之一。創造可以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進步,改善人類的生活環境、勞動環境,由此可以認為創造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
圖3-1國外早期汽車
3.2.創造性思維環境
創造性思維環境對參與創新的設計來說起著重要的促進和制約作用。每個人和群體均蘊藏著巨大的創造力,但由于受周圍環境的影響致使其創新能力得以拓展或或受到阻礙。形成良好的創造性思維環境需要建立良好的協作關系,并且在這種關系體系內部形成良好的協作氣氛,每個人均能夠認真對待他人的意見,尊重他人提出創新性想法,同時保護參與創新活動者的創造權益,特別重視對知識人才與知識產權的保護。
3.3.創造性設計技法
所謂創造性性設計技法,就是創造學家根據創新思維發展規律總結出的創造發明的一些原理、技巧和方法。
例如三國時,一名叫蒲元的制刀工,創造了“淬火”工藝,制造的刀能“削鐵如泥”;商朝發明的火藥,到唐朝被定名為“伏硫璜法”;南北明綦毋懷文,創造了“灌鋼冶煉法”;繼戰國時代秦始皇的石刻印刷之后,出現了“泥活字”法,接著王禎又把活字置于轉盤上,被定名為“造活字印書法”等
在創新實踐中總結出的這些創造技法還可以在其他創造過程中加以借鑒使用,成為能提高人們的創造力和創造成果實現率的工具。
3.4我國古代創造性設計與現代創造學的關系
在幾千年前,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就創造了許多為世人所矚目的新工藝和新生產方法。在商代先民就總結出了“漂絮法”的繅絲方法,從而為我國絲綢生產力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為后來“絲綢之路”的形成奠定了基礎的發明為我國的航海事業創造了條件。
古代勞動人民所總結的創造方法與現代創造學所總結的創造技法,從總結的對象上看是相同的,都是從前人的成功的創造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并被用之于實踐而得到證實的方法,具有科學性;從二者的作用上看,都對后來的創造實踐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但是,古代的創造技法與現代創造學上的創造技法又有一定的區別。這表現在:在總結的方法上,古代人往往是從人們的具體創造過程中直觀地總結出創造的過程和手段,只限于總結以往的經驗,是創造活動的物質過程和手段;而現代創造學在總結創造技法上,注重的不是創造活動中具體的創造過程和創造手段,它注重的是創造主體的思維方法的開發和培養。前者是直觀地總結創造活動的經驗,而后者是在心理學上發掘出創造活動的指導;同時,古代的創造方法只是對某項具體工藝的指導,而現代創造學上的創造技法,并不是具體對某一個領域的指導,而是在各個領域的創造活動中都可以采用它的方法。
自20世紀初開始發明創造技法研究以來,國外已有300多種方法問世,我國也有幾十種方法研究成功。其中最常用的有10多種,如智力激勵法、列舉法、設間法、檢核表法、聯想法、組合法、形態分析法、信息交合論法、等價變換法和物場分析法等。這對于從事科技與設計活動的工作者,充分發揮創造性思維,掌握和熟練地運用創造技法是很重要的。它不僅能使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能使工作開拓前進,不斷創新。
4結論
設計思維是思維方式的延伸,是設計過程中所必需的內容與方法,它不是設計的思維,也不同于設計中的思維,而是獨立成為系統的一種認識觀和方法論。“設計”是前提,“思維”是手段,二者交互作用最終形成設計思維。
設計思維過程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心理現象,通常認為是創造性思維和設計方法學的有機結合,同時又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發散思維與收斂思維等方式在設計過程中的有機結合。設計師經過有意識的訓練與長期的設計實踐,逐漸認識了設計對象與客觀環境之間的各種聯系,逐漸熟悉設計規律,從而形成一定的設計思維方式和方法。設計師的靈感來自于觀察和體會,設計思維的演進是一個從形象思維啟發開始,邏輯思維推理漸進的復雜過程。
設計思維的具體形式與形成過程都遵循思維形成的機理,設計思維在形成過程中不一定能夠以科學的語言表述清楚,常常以靈感之類的詞匯描述,使得設計思維通常被籠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篇5
1.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有所改變
原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為:《會計法》《事業行政單位預算會計制度》;新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為:《會計法》《事業單位會計準則》《事業單位會計制度》。也即事業單位的會計法規在會計制度這一層次上已與行政單位會計法規相分離,并采用“準則”加“制度”的規范模式。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行政單位會計制度相分離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即事業單位與行政單位:
(1)性質不同。即事業單位屬于公益性質,行政單位屬于政權性質。
(2)經濟業務活動的內容不同。即事業單位主要從事事業活動,生產精神產品;行政單位主要從事行政活動,維持社會運轉。
(3)財務管理的要求不同。即事業單位可以嚴格實行“核定收支,定額或者定項補助,超支不補,結余留用的預算管理辦法”,預算一旦確定,一般不予調整;但行政單位則可能不一定能嚴格實行如事業單位的這種預算管理辦法,可能需要根據行政管理情況的變化,適當增加預算的彈性,國家不能一天沒有行政管理。
(4)對市場的依賴程度不同。即事業單位,尤其是有條件走向市場的事業單位,其對市場的依賴程度要比行政單位大,也即事業單位可能會有一筆數字較大的事業收入;但行政單位沒有相應的“行政收入”,只有財政撥入經費。
(5)收支情況復雜程度不同。即事業單位收入來源多渠道,如有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附屬單位繳款、事業收入、經營收入等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如有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上繳上級支出等用途;而行政單位收入的來源主要依靠財政撥款,一般只有撥入經費和預算外資金收入,支出也主要是用于行政管理方面的支出,一般只有經費支出,行政單位一般要求與所屬經濟實體脫鉤。事業單位實行“準則”與“制度”規范模式的主要原因,可以歸納為:
(1)事業單位涉及的行業較多,如科研、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各行業在經濟業務內容、活動方式、對財政撥款的依賴程度、會計核算的要求和會計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別較大,必須有較高層次的會計準則規范,以確保各行業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和可比性。
(2)會計準則由于其層次較高,因此,內容不可能具體,為便于實務工作者實際操作,就有必要再根據準則制定制度,制度就比較詳細具體,基層單位可以依照其規定具體操作。改革后的事業單位會計工作的法規體系更加完善。
2.會計與財政的關系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將會計核算與財務管理的內容混合在一起,如“第四章貨幣資金的核算與管理”,“第五章全額預算收支的核算與管理”,“第六章預算外收支的核算與管理”等等,內容雜亂。在《新制度》中,著重規范了會計核算工作,突出了會計核算的方法,而將財務管理的要求全部納入《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有關行業財務制度中。這樣,《事業單位會計準則》和《事業單位會計制度》與《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和行業財務制度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通過改革,會計與財務的關系得到了理順。
3.會計主體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將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認為是預算資金活動,即“以預算資金活動作為記賬主體”。這使得事業單位變成了是國家財政的一個報銷單位,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經濟管理的觀念淡薄。《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四條明確規定“會計核算應當以事業單位自身發生的各項經濟業務為對象,記錄和反映事業單位自身的各項經濟活動。”這就從概念上明確了事業單位是一個會計主體。事業單位會計主體的確立,有利于事業單位加強自身的經濟管理,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同時也有利于事業單位以主體的身分參與市場競爭,謀求自身發展。可以認為,事業單位會計主體地位的確立,是這次事業單位會計改革的最主要的內容之一,事業單位會計要素的改變、會計核算平衡公式的改變、預算內外資金核算方法的改革以及會計報表的改變等,都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
4.確定了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在《原制度》中,只注重對具體會計核算方法的規定,沒有對指導會計核算工作的一般原則作出全面而系統的規定。這種情況對提高事業單位會計信息的質量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一次集中、全面而又系統地提出了11條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這11條一般原則是:客觀性原則、適應性原則、可比性原則、一致性原則、及時性原則、清晰性原則、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原則、配比原則、專款專用原則、實際成本原則、重要性原則。會計核算一般原則的確定,對于統一協調各部門、各行業事業單位的會計核算具有重要的作用。
5.會計要素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設置了三個會計要素,即資金來源、資金運用和資金結存。很明顯,這是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產物,事業單位圍繞資金運動組織會計核算,不確立事業單位會計地位。《新制度》對此作了根本性的改變,確定了資產、負債、凈資產、收入和支出五個會計要素。這五個會計要素的設置,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有利于事業單位的會計信息更好地滿足各有關方面的需要,也有利于國際交流。
6.記賬方法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記賬方法規定采用資金收付記賬法。這與當時事業單位的資金主要依賴財政預算資金以及由此采用收付實現制的記賬基礎相關。《事業單位會計準則》第八條規定“會計記賬采用借貸記賬法”。改變記賬方法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目前的事業單位已經形成收人來源多渠道、支出使用多用途的基本格局,經濟業務越來越復雜,資金收付記賬法難以適應,而借貸記賬法有一套完整、嚴密而科學的方法體系,能適應新形勢下經濟與社會事業發展的需要。
(2)目前,企業會計通過改革,已經全部采用了借貸記賬法,國際上也普遍使用借貸記賬法,為與國內企業會計以及與國際會計交流方便起見,事業單位也采用借貸記賬法非常有必要。
7.會計核算平衡公式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會計核算平衡公式為:資金來源-資金運用=資金結存。該公式是一個資金平衡公式,無法全面、正確地反映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和收支情況,沒有體現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在《新制度》中,會計核算平衡公式為:資產=負債+凈資產。采用這個公式不僅有利于在會計核算上能明確區分債權人權益和凈資產的增減變化,而且還能全面反映事業單位的財務狀況,為政府提供宏觀管理所需要的經濟信息,為事業單位本身提供有利于加強自身經濟管理的有用的信息,為有關方面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新公式體現了事業單位的會計主體地位。
8.會計科目的設置有所改變在《原制度》中,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按全額預算管理、差額預算管理和自收自支預算管理
單位分別設置三套會計科目,并且還按預算內資金和預算外資金分別設置兩套會計科目。會計科目的設置不可謂不復雜。在《新制度》中,所有事業單位統一設置一套會計科目,即會計科目不再按三類預算管理單位設置,也不再按預算內外資金設置,而是按新的會計要素設置。這樣設置會計科目的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1)《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取消了三類預算管理單位的區別,所有事業單位可以認為全部是接受財政的補助,無非是補助金額的多少,補助的金額也可以為零。這樣,在各事業單位之間,就不再是階梯式的差別了,而是平滑式的差別,這有利于國家對各事業單位進行更為科學的經濟管理。由此,事業單位的會計科目也沒有必要再區分三類預算管理單位,分設三套會計科目。
(2)《事業單位財務規則》對事業單位實行“事業單位預算應當自求收支平衡”的做法,即事業單位預算內外的資金實行統一運行,綜合平衡的做法。因此,會計科目也沒有必要再區分預算內外,分設兩套會計科目了。應該說,《新制度》科目的設置,比《原制度》更科學更簡明。
篇6
1.次貸危機的起源
次貸是對有欠佳信用記錄或負債與收入比例偏高的借款人發放的房屋貸款。作為一種金融產品,次貸有兩個主要特點。從需求看,次貸借款人的特點決定了次貸必須批量化、高利率,這就產生了對衍生產品的需求。從降低風險來看,次貸的發放取決于房價的穩定上漲和利率的持續低水平,一旦這些宏觀經濟因素逆轉,次貸的拖欠率必然上升。次貸最早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規模一直很小,直到2001年,次貸才開始在美國飛速發展。新增貸款額從1200億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6000億美元,年均增速38%。截至2007年上半年,美國次貸余額為1.5萬億美元,在按揭貸款市場所占份額從2001年的2.6%增加到15%。
低利率、房價穩定上漲及流動性過剩是近年來美國次貸飛速發展的三個主要原因。2000年,美國網絡經濟泡沫破裂。為刺激經濟,美聯儲25次降低聯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1月的歷史最低點。長時間的低利率推動了房貸需求及房價上漲,而房價上漲導致的風險低估又刺激了房貸需求。在流動性過剩的大環境下,為適應這些需求,金融機構開發了次貸。次貸的迅速發展進一步提升了購房需求及房地產價格,反過來又刺激了對次貸的需求。
刺激次貸飛速發展的低利率、高房價等宏觀經濟因素發生逆轉,是次貸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2004年6月之后,美國為對抗通貨膨脹,17次提高利率,至2006年7月,聯邦基金利率由1%上升至5.25%。但是,次貸產品在降息過程中形成的勢能沒有削減,反而隨著衍生產品的發展而不斷提升。持續降息、升息造成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夠穩定埋下了次貸危機的隱患。2006年,美國房價開始下降。利率的升高、房價的下跌,使資信狀況欠佳的次貸借款人越來越難以承受房貸的負擔。至2007年7月,次貸拖欠60天的比率超過15%,是2005年同期的3倍。次貸衍生產品的風險也因此而顯著上升。2007年4月,美國次貸行業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紀金融(NewCentury)宣布倒閉,拉開了次貸危機的序幕。
2.次貸危機的傳導
為了更好地了解美國次貸危機的傳導,有必要對次貸衍生產品及其證券化過程作一個簡單介紹。購房人(借款人)向按揭貸款機構申請貸款,得到現金購房,按揭貸款機構不能獨自承擔按揭貸款尤其是次貸的風險,于是通過各類房地產按揭證券化產品(MBS)轉移風險。截至2007年7月,美國按揭貸款余額共計10萬億美元,其中,MBS余額4萬億美元,主要包括按揭貸款支持的商業票據(ABCP)和按揭貸款抵押債權(CDO)。
按揭貸款證券化過程主要有三步。第一步,是按揭貸款證券化,并設立特殊目的實體,將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轉移出自身資產負債表,特殊目的實體與發起人隔離,由于增信容易,發行的票據有價格優勢,被稱為投資渠道(conduit)。第二步,投資銀行承銷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投資銀行首先通過估價模型計算不同貸款的風險,按照不同的風險打包,編寫說明書,以不同的風險類別對應不同的收益率,推銷給不同風險偏好的機構投資者。第三步,機構投資者根據自身風險和收益的需要購買按揭貸款證券化產品。次貸衍生產品通過資本市場被不同國家的對沖基金、保險公司、社保基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購買,對銀行來說,衍生產品分散了風險、增加了融資渠道、降低了融資成本。與此同時,也將風險擴散到了證券和保險等行業、各類投資人及不同國家。
下面,再具體介紹美國次貸危機的傳導過程。
第一步:醞釀。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一些從事房屋信貸的機構,開始了降低貸款門檻的行動,不僅將貸款人的收入標準調低,甚至沒有資產抵押也可得到貸款買房,進而形成了比以往信用標準低的購房貸款,“次貸”也因此得名。獲貸人“零首付”買房,過去沒能力買房的人群有了買房的條件,當然,與優質貸款人的固定利率、較低的貸款利息等相比,要付出更高的利息,貸款的利率也要“隨行就市”浮動。對放貸機構來說,它可以獲得比帶給優質貸款人固定利率、較低貸款利息更高的收益。然而,這一“設計”構建在了一個貸款人信用低的基礎平臺上,一旦貸款人無力如期付息還本,放貸機構爛賬風險甚大。上世紀末期,美國經濟的景氣,淹沒了風險。進入21世紀后,次貸風行美國。利率低到了1%,貸款買房又無需擔保、無需首付,且房價一路攀升,房地產市場日益活躍。美聯儲儲蓄低利率和房產價格一路飆升,次貸在美國欣欣向榮。有數據顯示,次貸發展最快的時期是2003—2006年,這幾年恰恰是利率最低的一段時期。放貸機構坐收超常利潤,貸款人贏得房產“升值”。為防止市場消費過熱,2005年到2006年,美聯儲先后加息17次,利率從1%提高到5.25%。由于利率傳導到市場往往滯后一些,2006年美國次貸仍有上升。但加息效應逐漸顯現,房地產泡沫開始破滅。從2007年2、3月開始,美國一些次級抵押貸款企業開始暴露出問題。
第二步:擴散。次貸之所以釀成危機,是因為次貸已經通過美國金融創新工具——資產證券化放大成為次級債券,彌漫到整個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領域。美國的抵押貸款企業,顯然知道次貸高回報的背后是高風險,他們不僅需要防范風險,更需要找到不斷擴展自身資金的新來源,以支撐更大規模的放貸,來獲取更多的市場收益。一些具有“金融創新”工具的金融機構,為他們將單體的次貸整合“打包”,制作成債券,以高固定收益賣出去。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對沖基金、保險公司、養老基金等金融機構非常偏好這樣的“產品”,抵押貸款企業有了新的融資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長的新的次貸。次級債進入債券交易市場后的表現使投資者淡忘了它的風險。但是,當房地產泡沫破裂、次貸貸款人還不起貸時,不僅抵押貸款企業陷入虧損困境,無力向那些購買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支付固定回報,而且那些買了次貸衍生品的投資者,也因債券市場價格下跌,失去了高額回報,同樣掉進了流動性短缺和虧損的困境。那些購買了房地產次級債的金融機構損失慘重。自2007年3季度開始,金融機構開始報告大額損失,反映了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的價值大幅下跌。
第三步:轉移。到2007年7月,由于次貸危機引起的全球股市震蕩驟停,但評級機構又使次貸危機再次傳導。信息不對稱使次貸衍生產品的投資人對評級機構有相當高的依賴度。可是,評級機構只能用建立在歷史數據之上的計量模型來推算違約概率。一旦房價、利率變化,模型原有的假設條件不復存在了。次貸危機出現之后,特別是2007年8月3日,貝爾斯登宣布暫停贖回3只按揭貸款對沖基金,立即造成股市恐慌,引發骨牌效應。2008年1月到2月,一系列數據顯示美國經濟已經放緩,衰退幾率上升,美國股市和全球股市全都在下跌。
第四步:發散。美為自救,讓金價油價飆升,美元兌經合組織多數成員國貨幣的匯率都出現了下跌。美元貶值是美國政府轉嫁和化解次貸危機的一種有效手段。此次信貸危機很可能標志著美國作為全球經濟最終消費者的局限性。經合組織在2007年底的《經濟展望》中指出:調整已在進行之中。該組織預測,2007年美國內需最終僅會增長1.9%,低于2006年的2.9%,2008年的增幅將進一步放緩至1.4%。信貸緊縮加速了這一過程。因此,美國需要凈出口強勁增長。同時,美元貶值所造成的通脹只要在美國人尚可承受的范圍內,通脹也會發揮積極作用,美國人還貸實際上減少了。
二、各國央行救助行動分析
面對金融動蕩,歐美等發達國家中央銀行站在第一線,紛紛采取應急措施,給與救助。各國央行的主要措施包括:向銀行間市場提供短期流動(各國央行)、作出保障性聲明或承諾(美聯儲、歐央行)、增加貸款抵押品種(澳大利亞、新西蘭)、降低利率(美聯儲)以及臨時將貼現期限天(美聯儲)。美聯儲還在創造由隔夜延長到30新的流動性工具,通過這種工具將貸款拍賣各銀行;同時接受銀行的各種抵押物,并與歐央行、瑞士銀行達成互換協議,同意提供資金,分配給歐洲需要美元的銀行,由此創造了新的在岸流動性工具和新的離岸流動性工具。
分析各國央行的舉措,有如下幾個特點。
一是出手堅決、迅速,從多方面連續采取行動。美國次貸危機發生后,銀行間市場流動性嚴重,隔夜拆借利率大幅上揚。據此,歐洲央行、美聯儲和日本、澳大利亞、瑞士以及加拿大等國央行,從2007年8月9日起,多次大規模向銀行間市場提供短期貸款,緩解流動性短缺的矛盾,維持市場穩定。美聯儲和歐洲央行還分別發表保障聲明,作出相應承諾。8月10日開市前,美聯儲發表聲明,承諾采取一切必要措施,避免股市失控。
二是注意溝通,使各國央行形成事實上的聯手協調行動。由于金融市場全球化的特征,一個環節的問題可能引發整個市場的連鎖反應。因此,政策和行動協調顯得十分重要。據美聯儲官員透露,美聯儲與歐洲央行曾在8月9日、10日和13日就公開市場操作的有關情況通過電話。這恰恰是兩大央行大規模注資(即向銀行間市場提供隔夜貸款)的三個時間,也是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和瑞士央行注資的時間。
三是在大力救市的同時,妥善處理救市與預防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的關系。在這場金融動蕩中,各國央行都面臨權衡危機處理和預防金融機構道德風險的問題:不及時救助,將擴大金融風險,釀成更大動蕩;迅速出手,又擔心助長金融機構的道德風險,縱容高風險作業、依賴央行救助,多數國家央行將危機處理擺在第一位的投機心理。對此,迅速、堅決地連續采取救助措施,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受到廣泛贊譽。
三、對我國的啟示
1.中央銀行的職能及金融監管
首要,問題在于理想的利率水平。確定目標利率的重要考量當然是控制通貨膨脹和促進經濟增長。應當看到,美國在過低利率水平上停留了太長時間,之后又持續升息,造成了宏觀經濟的不穩定,埋下了次貸危機的引線。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維持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而利率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工具。我國利率還沒有完全放開,在不斷推進利率自由化、市場化的進程中,如何制定合理的利率水平是一個重要的挑戰。
其次,必要的中央銀行監管職能,有利于中央銀行在危機處理中積極有效地履行職責。這樣,中央銀行才能防患于未然,在金融風險突然出現時,及時對金融機構實施救助,維護金融穩定。此外,在構建存款保險機制時,中央銀行應該占據特殊地位。
最后,在當前金融體系高度融合的情況下,金融監管需要多方面的專家。金融監管當局應當對金融市場參與者的各種信號進行實時綜合分析,增強預見性。如果美聯儲或其他銀行監管機構能夠在幾年前意識到次貸的風險,采取措施,控制其發展,可能就不會發生這次危機。我國金融市場深度和廣度在不斷提升,銀行、保險、證券,這些行業的風險行業的產品交叉現象越來越多,呈現越來越高的相關性,如果銀行監管機構只有銀行信貸產品方面的專家,缺乏通曉證券、保險產品的專家,就無法估量銀行的潛在風險,作出正確的判斷和舉措。
2.控制房貸風險
美國高房價、低利率造成了對房地產的虛高需求,當虛高需求由于房貸及其他條件的限制降低之后,被這種需求推升的房價肯定會下跌,如果跌幅較大,就可能引發民眾財富縮水,消費水平下降和經濟增長減緩。反觀我國,近年來房價飛速上升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炒房投機和虛假貸款文件,部分新房、二手房出售過程中存在“陰陽合同”,以此逃避應繳稅費、騙取銀行貸款,使購房者減少實際首付、開發商獲取非法利潤,由此帶來的房貸風險則完全由銀行承擔。目前,此類風險正在積累,如不堅決防范,有可能埋下巨大隱患。因此,有必要從制度上研究對策,出臺相關共享機制和預警機制,建立銀行、稅務和房地產主管部門的信息規定,減少類似問題的發生。同時,應建議銀監部門督促商業銀行對相關房貸文件的真實性進行清查,涉及違法的依法懲處,涉及資料錯誤的應限期改正。對于商業銀行自身在房貸問題上默許購房者和開發商作假可能出現的道德風險,也應加強監管,防止其為追求高收益而低估風險帶來后患。
3.發展債券市場、推進資產證券化
流動性過剩格局下發展債券市場,既要防止風險低估,又要加強評級公司透明度。當前,我國正在著力發展公司債市場,公司債在流動性過剩的情況下容易產生風險低估,我國應進一步推進利率自由化,從多方面入手解決流動性過剩,從根本上防止風險低估產生的問題。此外,我國的評級機構也是接受債券發行人付費,甚至存在按評級結果付費的現象,為避免重蹈美國評級公司的覆轍,迫切需要制訂對評級機構的切實可行的改革方案。
4.對金融市場方面的政策建議
建議成立國家金融市場發展委員會,全盤統籌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十七大提出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現在的問題是沒有具體的落實措施。一個有效的金融市場的標準是:讓老百姓投資回報與經濟增長速度相適應,比如,在過去10年中,中國名義GDP的增速在14%左右,要做到這一點,中國需要一個發達的資本市場,這包括發達的公司債市場等。公司債市場的不發達是目前流動性過剩、老百姓投資回報低、企業缺乏長期融資工具的關鍵所在,解決這一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只有老百姓從經濟增長中獲得了相應好處,才有可能增加其消費意愿。
參考文獻:
[1]FDIC.2007.SandraL.Thompson,CorporationonMortgageMarketTurmoil:CausesandConsequencesbeforetheCommitteeon
Banking[J].HousingandUrbanAffairsU.S.Senate.March22,2007.
[2]FDIC.2007.SheilaC.Bair,NewRegulatoryGuidance,CurrentMarketConditions,andEffectsonRegulatedInstitutionsbefore
theSub-committeeonFinancialInstitutionsandConsumerCreditoftheCommitteeonFinancialServices[J].U.S.Houseof
Representatives.March27,2007.
[3]IMF.2007.GlobalFinancialStabilityReport.[R]April2007,September2007.
[4]MortgageBankersAssociation.[R]2006.NationalDelinquencySurvey.
[5]NorthernRockPlc.2007.[R]InterimResults6MonthsEnded30June2007.
[6]US.2007.MortgageStrategist:10MostFrequentlyAskedDataRelatedQuestionsAbouttheSubprimeCrisis,[J]U.S.Houseof
Representatives.September4,2007.
篇7
經濟數學是公共數學的分支,是經管類的必修基礎課,微積分更是安排在大學一年級,而經濟類或管理類的專業課大部分安排在大學二三年級,因此學生無法認識到數學在其他科目上的作用.經濟數學的任課教師具備了非常豐富的數學知識,但對數學在經濟上的應用方面的認識相當有限.另一方面,學生從教材上能夠了解到的經濟應用也并不多,很多內容或多或少有點脫離現實生活,所以學生對經濟數學這門課還是保留著為學分而學習或者應付考試的學習態度與心態,并使得他們學習懈怠.此外,由于課時不足和教師對數學在經濟上應用的了解不足,在講授微積分時,教師基本上采取與高等數學類似的教學方式,即偏重于純數學理論以及數學計算.學生對經濟數學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是造成學生對微積分知識消極學習的重要原因.若要提高經濟數學微積分的教學效果,首先得改變教師的知識結構.對擔任經濟數學微積分的老師進行繼續教育,要求教師在具備過硬的數學專業知識的同時,應該適當補充必需的經濟知識,了解經濟數學的發展歷史,清楚微積分在經濟中的應用.比方說,在講解極限和求導時,可適當地介紹經濟學史上隨著微積分思想向經濟學滲透而爆發的著名的“邊際革命”,由此引出邊際的應用,讓學生了解到經濟數學的歷史的同時,亦明白到數學對經濟有著深刻的影響.這樣可使得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現代經濟學已經與數學密不可分.只有補充了經濟方面的知識,教師才能對微積分的教學進行改革,在傳授數學知識的同時融入數學文化,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懂得數學是一種人文的精髓,一種跨越學科的自然科學之父.在傳授微積分概念、計算方法的同時,結合相關知識在經濟中的應用,改變學生認為經濟數學與日后的學習工作無關的錯誤觀念,引導學生重視微積分這個能夠解決實際問題的有利工具,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與積極性.
二、基于學生現狀的教學內容改革
目前經濟數學的教學大多依然采取傳統教學模式———以課堂、教師、書本為中心,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在這樣的教學環境下,經濟數學微積分的教學難免偏向于強調推理的嚴密性,計算的精確性.但是,經管類學生大都是文科生,他們更偏向于直觀思維及形象思維,而邏輯思維及辯證思維總體較弱.這就要求教師應當顧及全體學生的認知特點,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也就是說,教師除了要備課本,更需要備學生,針對學生的情況,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除了傳統的講授法以外,還應當適當地運用討論互動法等教學方法引導、啟發學生思考,而且在教學的過程中可適當地減少定理的推導證明,轉而強調其在經濟領域中的實際應用.例如,對于數學定理的證明,可以讓學生以情景推導的方式通過合理猜測嘗試歸納、猜想及論證.定理的論證可以結合文科學生的思維特點,采取直觀形象的描述,而無須馬上采用由抽象符號表達、有著嚴謹邏輯的推理,畢竟大部分經管類學生難以一下子接受嚴謹的證明推導.簡而言之,應當選取能使學生既感興趣又有助于知識理解和掌握的教學方式.對于經管類學生,他們的經濟數學學習不應該貪多求全,而應當適當降低要求,對書本的內容做適當的調整,減少一些較為生澀難懂的煩瑣推理,降低對計算技巧的要求,并以主要概念、主要原理為主體,配以知識點的相關應用為主要授課內容.通過簡化、形象化經濟數學微積分中的有關概念、定理,使之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形象,必將大大降低學生的理解困難,緩解學生對數學的畏懼和抵觸情緒,有效地提高經濟數學的教學效果.
三、基于學生現狀的教學模式改革
篇8
關鍵詞:DSRC噪聲系數靈敏度動態范圍混頻器
DSRC作為一種專用的無線短距通信協議,主要針對固定于車道或路側的路側單元(RSU)與轉載于移動車輛上的車載單元(OBU)之間的通信接口規范。本文采用廣泛使用的被動式歐洲DSRC標準,其主要技術指標如下:工作頻率為5.8GHz,下行數據為FMO編碼,速率為500kbps,調制方式為幅度(AM)調制;上行數據為NnZI編碼,速率為250kbps,調制方式為2MHz或1.5MHz副載波的二進制相移鍵控(BP5K)調制,數據誤碼率為10-6。圖l為DSRC通信系統工作模式。它采用半雙工的通信模式,主要有兩種工作方式:下行和上行方式。當在下行方式時,RSU為發射模式,而OBU為接收模式,RSU發射以AM調制方式把調制信號FAM加到5.8GHz的載波頻率F0上。當在上行方式時,RSU為接收模式,而OBU為發射模式,RSU發射連續的j.SCHz載波FO給OBU,并與OBU中的2MHz或1.5MHz的副載波BP5K調制信號Fm混頻后,再通過天線反射回R5U上的接收機進行同步解調。
本文針對DSRC通信系統給定的要求,提出了一套含OBU和RSU的頻率為5.8GHz的微波接收電路,具有靈敏度高、動態范圍大等特點,并在最后介紹了系統的實驗情況。
圖1
1設計原理
1.1接收系統的作用距離和靈敏度估算
OBU的下行喚醒作用距離為:
(1)式中,λ=載波的波長=5cm;po=RSU發射機的功率輸出=18dBm;Gt為RSU的天線增益:13dB;Gr=OBU的天線增益=6dB;Ls=車輛擋風玻璃造成的損耗=-5dB;Smin=OBU的喚醒靈敏度=-40dBm。因此可求得OBU的下行喚醒作用距離在15m左右。
OBU接收到的功率,經OBU的BP5K副載波調制后,再發射回RSU接收機,故接收功率為:
(2)式中,Lb為OBU的副載波調制和轉發損耗,約為-6dB;月為上行鏈路時OBU與RSU接收機的距離。所以當只為5m-1lm的正常通信范圍時,R5U接收機射頻端的動態起伏為-84dBm~-97dBm,RSU接收機靈敏度必須<-97dBm。
1.2RSU接收機的總體設計
本系統為微波反射式系統,OBU反射RSU發射機的載波作為上行發射載波,故RSU接收機的RF信號與本振10信號相同。所以本接收機采用零中頻接收方案設計,因為上行副載波BPSK調制信號是雙邊帶調制,它的頻譜位于載頻的兩邊,故不需要鏡頻抑制。如圖2所示,RSU接收機主要由射頻帶通濾波器、低噪聲放大器、1昆頻器、中頻帶通濾波器和中頻放大及BPSK解調電路組成。
圖2
針對系統對接收機的要求,在接收機設計中,主要注重以下幾個方面:接收機的噪聲系數設計、接收機的大動態范圍設計、接收機微波無源部件的準確設計。考慮其全面的性能,在具體電路設計中,必須均衡設計各級的噪聲系數、功率增益,保證各個無源部件的準確性,合理分配部分電路的指標,以達到系統對接收機的要求。
1.3RSU接收機的靈敏度
對于相干解調的BPSK信號的比特誤碼率BER為:
(3)式中,S/N為輸入信號的信噪比。因此,為了獲得10-6或更少的數據誤碼率,中頻放大器端的信噪比必須大于10.5dB。而RSU接收機所需的信號功率可表示為:
PUR=10lg(kT)+10lgB+NF+S/N(4)
(4)式中,k=波爾茲曼常數,T=室溫(290K),B=中頻帶寬=1MHz,NF=RSU中頻放大器前端的噪聲系數,S/N為中頻放大器輸入端信噪比>10.5dB。
RSU中頻放大器前端的噪聲系數為:
(5)式中,NF1=1/G1=射頻帶通濾波器插入損耗=2dB,NF2=低噪聲放大器噪聲系數=2.1dB,NF3=混頻器單邊噪聲系數=5dB,G2=低噪聲放大器增益=24dB(見圖2)。G3=混頻器的增益=-8dB,NF4=中頻帶通濾波器噪聲系數=3dB。
當S/N為最小所需信噪比(10.5dB)時,可求得RSU接收機的靈敏度為:
Pmin=(-114+4.2+10.5)dBm≈-99dBm<-97dBm
故可以滿足系統的設計要求。
1.4RSU接收機的動態范圍
動態范圍是指以某種方式降低接收機性能的較強帶外信號電平與極微弱信號之比。通常考慮的弱信號就是接收靈敏度。動態范圍通常有兩種表現方式,即用IdB增益壓縮表示的單音動態范圍和三階互調表示的雙音動態范圍。本接收系統中,主要考慮單音動態范圍。RSU接收機總的三階互調輸入截斷點(IP3)3為:
(6)式中,(IP3)1=射頻帶通濾波器的I/P=∞,(IP3)2=第一級LNA的IP3=15dBm,(IP3)3=第二級LNA的IP3=23dBm;(IP3)4=混頻器的IP3=14dBm;Gi為以上各級的增益,其中G2=15dB,G3=9dB,兩級共24dB,其他增益值如圖2所示。故可求得:
,
得(/P3)o=-8dBm。
一般而言,IdB輸入壓縮點Pldb-in要比三階互調截斷點約低10dB,所以RSU接收機總的Pldb-in約為-18dBm,故接收端動態范圍為-99dBm--18dBm。本系統正常通信時接收端工作信號范圍為-97dBm--84dBm,但因為發射機的輸出功率為18dBm,而收發天線之間的隔離度>38dB,考慮發射的強信號耦合,則接收機收到的最大信號Pmax=(18-38)dBm=-20dBm。故實際接收射頻信號端動態范圍為-97dBm~-20dBm。顯然,RSU接收機的動態范圍滿足系統的要求。
1.5RSU接收機的微波部件設計、仿真和制作
射頻帶通濾波器采用耦合微帶線三級級聯方式,結構緊湊,寄生通帶的中心頻率較高,適用頻帶范圍大。圖3為帶通濾波器仿真的S21和S11參數圖,帶通濾波器3dB帶寬為5.65GHz~5.95GHz,在5.3GHz和6.3GHz帶外頻率點處衰減>20dB。實際測試的帶內插損S21比仿真設計的要大1~2dB,這是因為濾波器相對頻帶僅為4%左右,此時耦合線的輻射損耗對Q值影響大,導致帶內衰減加大。
圖3
扇形線應用于微波有源器件的直流偏置電路中,它與隔直電容一起確保直流偏置與射頻信號的隔離。扇形的長度和連線長度都為中心頻率1/4波長左右,連線一般作成彎曲的形式,便于對其長度進行微調,夾角為45度如圖4扇形線的S11和S22參數仿真圖所示,扇形偏線在5.7GHz~5.9GHz頻段內,插損小于0.5dB,其回波損耗約大于40dB,故能較好地對射頻信號進行隔離。
2接收機電路設計技術
2.1OBU電路設計
OBU電路框圖如圖5所示,SB_out為喚醒直流輸出最大信號,DATA_out為解調后的下行FMO碼輸出,MOD為下行的2MHz載波的BPSK調制信號輸入端,OBU有閑置、下行和上行方式三種工作模式,由WKin和T/R來選擇控制。OBU的喚醒靈敏度約為-40dBm,轉發損耗約為-6dB。在PCB制作時,要注意周邊器件盡量靠近IC,布線盡量短,減少分布參數的影響。在RF端口接一1/4波長的短接線到地,保護OBU不受靜電或其它瞬態干擾損壞。
圖4
2.2RSU接收機低噪聲放大電路
為了更好地達到噪聲與增益的平衡,本系統采用了兩級低噪聲放大。要把idb壓縮點小、噪聲系數小和增益大的作為前級放大。要注意低噪曹的防靜電保護和電磁屏蔽,防止其振蕩影響性能。
2.3RSU接收機混頻器電路設計
一般說來,無源平衡混頻器的性能最好,它具有較高的二階、三階截獲點,有更好的噪聲平衡性能,但缺點是需要大的本振功率并具有較大的變頻損耗。這里采用無源雙平衡混頻器MMIC,在RF信號頻率為5.8GHz、本振LO輸入功率為10dBm的情況下,變頻損耗為8dB,雙邊噪聲系數為5dB(雙邊帶為8dB),輸入1dB壓縮點為9dBm,三階互調截斷輸入點為14dBm,本振-射頻信號的隔離度為30dB,本振-中頻的隔離度為25dB。
2.4RSU接收機中頻濾波/放大電路
中頻系統的頻率特性如中心頻率、通頻帶、帶內起伏、帶外衰減等主要取決于中頻濾波器,通常為LC型濾波器,這里采用低通-高通構成的帶通濾波器。BPSK信號的頻譜類似載波抑制的雙邊帶,其帶寬為基帶信號帶寬的2倍,即500kHz。但考慮到2MHz或1.5MHz作為載波中心頻率,所以濾波器中心頻率為1.75MHz,3dB帶寬為1MHz,帶外抑制在0.3MHz處大于30dB,濾除因反射強耦合混頻后產生的直流低頻信號,在10MHz處大于35dB,防止帶外信號的干擾。
中頻放大器由四級組成,前三級為低噪聲系數和寬頻帶工作范圍的雙極型放大器MMIC,末級為視頻寬帶運放。四級增益共為7&lB左右。因為增益高,很容易導致正反饋產生自激,可在級間并接穩定電阻到地,一般為100歐姆左右。
2.5日SU接收機系統指標測試
RSU接收機系統指標測量方案如下:接收機本振端輸入頻率為5797.5MHz,功率為10dBm的頻率源,網絡分析儀HP8753ET輸出端經衰減器衰減后與接收機信號端相連,HP8753ET輸出頻率為5799.5MHz的單頻連續波,功率可調整,用頻譜儀測試中放2MHz頻率處的輸出功率值,測試結果如表1。
表1實驗測試結果
信號輸入端功率(dBm)本體噪聲(不加輸入)-102-97-92-88-86-84-82
相應的功率值(dBm)-21-13-9-40244
篇9
論文摘要:如何成功應對公共危機已成為各國政府必須面對的挑戰。新聞媒體作為溝通政府與民眾的社會公器,在公共危機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討論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新聞媒體如何運用,以及對如何構建政府與媒體的良性互動提出了一些建議,以期對政府公共危機管理有所幫助。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和特點
(一)公共危機管理的內涵
公共危機管理是公共管理的一種特殊形式,是公共管理中應對危機狀態的一種形式。公共危機管理就是公共管理機構通過建立危機應對機制,采取一索列必要措施,防范、化解危機,恢復社會秩序,保障人們正常生產和生活的活動,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展。公共危機管理的主體是政府及其他公共機構,政府和其他公共機構除了常規管理之外,還需要居安思危,積極應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公共危機。
(二)公共危機管理的特點
1、公共危機管理的目標是為社會提供公共產品。公共危機管理以保持社會秩序、保障社會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提供公共產品為目標。
2、公共危機管理的外部環境是開放的、非競爭的。企業通常處于激烈的市場競爭的環境之中,雖然有不同企業之間的聯合,但更多的時候它們是商業上的競爭對手,雖然有共贏的局面,但更多的時候是在有限的市場中甲多占一份就意味著乙少占一份。
3、公共危機管理依法行政,強制力是其管理的基礎。公共危機管理以法律和行政手段為主,輔之以經濟手段。公共危機管理遵循的是公共管理的原則,依法行政。公共危機管理主要依靠行使公共權力進行公共危機的管理,而“公共權力的行使,常常是剛柔并濟,強制性和非強制性并行。
二、新聞媒體與政府公共危機管理
(一)新聞媒體的含義及在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公眾輿論的載體,新聞媒體所要表達的不僅僅是它所代表的某個階層或階級的觀念,還必須表達一定的公眾利益,具有一定的公眾立場,它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信息的流動和溝通對社會和公眾的影響上。公共危機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必然會成為報道的焦點。
客觀上來說,新聞媒體對危機事件的充分介入,能夠在無形之中對政府危機管理產生很大幫助,其作用主要表現如下:1、幫助政府傳遞信息;2、協助政府進行危機預防、反應和恢復;3、提升政府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4、為政府提供外腦;5、幫助政府贏得社會支持。
三、政府公共危機管理中如何運用新聞媒體
一個以公共服務為基本理念的政府,必須對公眾充滿信任和保持敬畏,尊重包括知情權在內的所有公眾權利,把公眾欲知、應知、需知的信息及時、準確、完整地告知公眾。同時,政府又是新聞傳播的管理者,應引導、調控新聞媒體對事實加以解釋,支持媒體發揮其功能。政府公共危機管理可以分成三個部分:危機發生前,主要是政府對危機的減緩能力和預見能力;危機發生時,政府的反應能力與治理能力;危機發生后,政府的恢復能力。下面,我們將從這三方面分別探討新聞媒體在其中的運用。
(一)危機前
危機管理的關鍵不在于危機發生后的治理,而在于減緩與預防危機的發生。政府設立監督與預警機制,預見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然后采取措施降低風險發生率,攤薄不善的資源管理,能夠較好地縮減危機的發生及其沖擊力。而提高政府預見能力的前提條件是獲取充分的信息。政府雖然有收集信息的專門通道,然而由于一些主觀或客觀的原因,導致信息的不充分或誤導,而新聞媒體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新聞媒體在守望環境中,可以及時反映可能危害社會的征兆,為決策層提供預警。同時,根據實際情況,提出對某種危險傾向存在的合理推測,向社會和決策層發出警告。我國社會的主流是穩定和平的,但社會在任何時候都可能伴隨著危機的發生,社會總是在一個一個危機的解決之后向前推進,因而我國的媒體不能只報喜而不報憂,應當對政府的政策以支持為主基調,以批評作陪襯,小罵大幫忙。通過批評,可以讓政府認清自身的不足,進而改進政策,消除矛盾,減少危機發生的可能。
(二)危機發生時
當危機不可避免地發生時,政府的媒體政策就是要主動尋求與作為信息傳播載體的媒體的合作,通過媒體這一中介和載體進行及時、有效的信息傳導,使危機信息比例合理化,避免誘發潛在危機,同時避免過度強調危機管理中的不確定性和不可回避性,加強作為危機管理主體的政府和社會公眾的溝通。
1、爭取輿論主動權,及時地通過媒體向公眾最新消息
危機一旦發生,政府就必須及時冷靜地應對各種突發性與不確定性狀況,快速地采取措施控制或抑制各種不利因素的發展和擴散,掌握主動權,力求短時間內,以最小的代價扭轉不利局勢,促使事件向好的方向發展。
2、通過媒體權威性信息,提高信息的可信度,穩定公眾心理
政府要本著誠信透明的原則,真實的信息,以避免公眾由于信息的封鎖而獲取小道消息,從而對事件進行臆斷與主觀猜測,而夸大事件的危機度,降低對政府的信任感,使政府處于被動的不利地位。
3、通過媒體聽取公眾的意見,征求與調整治理措施
政府在危機發生后,通過媒體向公眾信息,不僅可以得到公眾的理解和支持,而且通過公眾的討論,集思廣益,可以尋求較好的解決方法,也容易為公眾所接受。
(三)危機發生后
這里講危機發生后,是指單件的危機事件得到治理以后,非指實際意義上的結束,因為還有一個恢復力的問題。在危機治理后,政府需要重新恢復社會穩定,重新獲得公眾的信任。這就要媒體對危機處理的后續工作進行持續不間斷的報道。正是通過對后續事件的報道才能真正體現政府的辦事能力。
四、努力構建政府與新聞媒介的良性互動
在非常態的危機之中,媒體對政府進行監督和制約,政府在對媒體有所約束的情況下,又充分加以利用。這種良性的互動關系格外重要,它不但是政府和媒體成熟、理性的體現,也是整個社會成熟、理性的體現,更是妥善解決危機的劑。因此構建政府與新聞媒介的良性互動要著手做好以下幾方面:
(一)轉變觀念,樹立對新聞媒體的正確認識
首先要認清新聞媒體的功能與作用,大眾傳媒既不是政府的附庸,也不應當強調絕對的自由,而是在應當堅持黨的領導,政府的管理之下,保障一定的新聞自由。
(二)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生產力的發展,創設良好的輿論環境
新聞媒體的發展是建立在一定的政治經濟基礎上的,良好的政治秩序與經濟的快速增長會帶來大眾傳媒的更加繁榮。人們素質的提高,對媒體信息鑒別能力的增強也有利于主流媒體的發展。
(三)健全法律體系,規范與保護新聞媒體
健全法律體系,通過法律保護與鼓勵這種自由權利,有利于新聞媒體更好地為政府服務,實踐其監督的權利。
(四)建立政府信息公開制度,提高透明度
信息的管理就如同治理洪水一樣,宜采用“疏導”的方式,而不是“堵截”的方式。為此,政府需要建立健全信息公開制度,建立一種讓媒體公正介入危機事件的秩序,為媒體提供充分的信息資源,利用媒體正確的輿論導向作用,反映民眾的意見與呼聲,才能真正體現媒體的群眾觀念,才有利于推進民主進程,有利于建立一整套良好的公共危機防治體系。
參考文獻:
[1][美]諾曼·R·奧古斯丁.危機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宋鴿.反思政府危機管理中新聞媒體的積極干預[J].行政與法,2004(6)
[3]袁勇.新聞信息傳播與政府危機管理的互動關系[J].新聞愛好者,2003(10)
[4]李萍.特殊傳播——防范與化解危機的使者[M].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0.1.
[5]劉光清.危機與出路[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12
[6][18]周敏.媒體在政府危機管理中的角色[J].世紀中國,2003.6.
[7]高世屹.危機管理,媒體無法缺席,博客中國,2003.06.[4]許文惠,張成福.危機狀態下的政府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8]龔維斌.公共危機管理[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9][澳]羅伯特·希斯危機管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1,19.
篇10
美國次貸危機起源于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所謂抵押貸款,是指借款人以一定的資產(如房產)作抵押所獲得的貸款。在美國,通常根據信用質量,將房屋抵押貸款分為三類:優質抵押貸款,次優抵押貸款以及次級抵押貸款。在這三類貸款中,優質抵押貸款達到或基本達到了美國相關政府支持機構(GSE)規定的標準,具有良好的信用品質。
次優抵押貸款和次級抵押貸款有兩個共同特點:貸款標準低、以浮動利率貸款為主。
次優抵押貸款即“ALT-A”貸款,全稱是“AlternativeA”貸款,它泛指那些信用記錄不錯或很好的人,但卻缺少或完全沒有固定收入、存款、資產等合法證明文件。這類貸款的信用質量好于次級,并且大體能夠接近最優貸款的標準,被普遍認為比次級貸款更“安全”,其利息普遍比優質貸款產品高100到200個基點。據高盛研究報告數據,2006年新發放抵押貸中13.4%為Alt-A抵押貸款。
次級貸款的借款人通常沒有良好的信用記錄、收入證明缺失、負債較重,并且,還款額與收入比(PTI)超過了55%,或者貸款總額與房產價值比(LTV)超過了85%。
除了貸款標準低以至于信用風險明顯高于最優貸款之外,次級和次優貸款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以浮動利率貸款為主,這與固定利率抵押貸款占絕大多數的優質抵押貸款形成了鮮明對比。據估計,在優質抵押貸款、次級抵押貸款和次優抵押貸款中,浮動利率貸款所占的份額分別為20%以下、85%和60%左右。根據高盛研究報告數據,2005年和2006年發放的次級貸款規模分別約為6450億美元和6000億美元,2006年新發放抵押貸中20.1%為次級抵押貸款。引發這次危機的主要是近幾年發放的次級抵押貸款,并很可能波及到次優抵押貸款。
二、次貸危機發生的原因
探究美國次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幾方面:
(一)市場內部機制缺陷是根本原因
1.日益擴大的低端抵押貸款規模是危機的始作俑者。低端抵押貸款規模迅速擴大,將市場推向非理性繁榮。在巨大的利潤的誘惑下,許多金融機構大量發放次級抵押貸款。在樓市升溫期間,這些貸款的風險并不高,因為即使違約,金融機構也可以很容易的通過出售房屋避免損失。
在發放次級抵押貸款后,這些金融機構(主要是次級抵押貸款公司)通過貸款證券化的方式,形成一系列以次級抵押貸款為基礎的證券化產品如抵押支持證券(MBS)、資產支持證券(ABS)等,將貸款風險通過證券市場轉嫁給投資者。隨著風險的轉移,這些金融機構回收貸款占用的資金,繼續擴大放債規模。
2.放貸機構和投資者的貪婪是這場危機的前提。次級抵押貸款的利率比一般貸款利率高2%~3%,在巨大的利潤面前,放貸部門以及次級債投資者們“見利忘險”,忽視風險管理。一方面放貸機構為了能大量發放、持有次級債,推出各種高風險的次級貸款產品以吸收更多低收入家庭購房。比如只付利息抵押貸款、零首付、零文件等方式貸款。由于放貸機構忽視風險管理,導致一部分人有機可乘。另一方面,放貸機構故意實施“獵殺放貸”行為。放貸機構故意向借款人片面強調高收益性,而對高風險性閉口不談,導致借款人不知道利率波動對自己的還款額會產生什么影響。當危機爆發時,借款人由于利率高漲、房價下跌而不能按時還款,放貸機構遭受巨額損失甚至破產,從而殃及債權人。
(二)政府宏觀調控不力是次貸危機爆發的歷史原因
為了應對網絡泡沫的破滅和“9.11”恐怖襲擊對美國經濟的巨大沖擊,刺激經濟增長,美聯儲實行低利率貨幣政策。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1年到2004年間高舉降息大旗,連續13次降息,并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了46年的最低點1%。低利率政策的實施使貸款成本下降,誘使很多人靠刺激貸款買房,直接導致大量流動性資產涌入美國房地產市場和金融市場。這極大的促進了美國房地產業的發展,在拉動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埋下了危機的隱患,孕育了房地產的“泡沫”。隨著美國經濟的復蘇,通貨膨脹的壓力死灰復燃,為了防止經濟過熱,抑制通貨膨脹,美聯儲又先后17次加息,2004年到2006年兩年間,將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從1%上調到5.25%。還款的成本隨著利息的上升而日益增加,本金滾利息,雪球越滾越大,還款者壓力越來越大。
美聯儲主導的貸款利息劇降據升的“U”型走勢種下了禍根,很多人在政策誘導以次貸低息的方式買房,而后又出現高息還款困難,購房者不能按時高息還款,后果是直接導致了房地產泡沫的破滅,為次貸危機的全面爆發埋下了伏筆。
(三)房地產市場的失衡是危機爆發的導火線
美國房地產從2006年開始降溫,“泡沫”破裂后,房地產價格大跌,原來售價200萬美元的房子,現在只能賣到100萬美元左右,出現了房地產全面縮水和下跌的局面。讓那些原本想靠賣房子還貸的炒房者措手不及的是,房價下跌到靠賣房子也還不上貸款的地步,次貸危機終于浮出了水面,并引發多米諾骨牌效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波及全球,最終引發了全球金融海嘯。
(四)抵押貸款市場資金鏈的斷裂是關鍵原因
當房價上漲時,抵押貸款市場資金鏈上所有產品的狀態均為高收益低風險,放貸部門通過將貸款證券化的方式將貸款的風險轉移出去并將回收的資金以發行更多次級抵押貸款的方式來擴大放貸規模以獲取高額利潤。金融機構則根據這些衍生產品為基礎,創新出新的“再衍生”產品。經過層層循環,使越來越多的本無力購房居住的消費者加入次級貸款借款人的行列。這樣從最初的房屋消費者、放貸機構到專業融資機構、投資銀行、商業銀行到最終金融產品的投資者都嚴重忽視風險。結果是只要其中某一個鏈條出現故障,就會引起連鎖反應,并迅速波及其它環節,一旦購房者無力償還債務,那么從放貸機構到專業的融資機構,直至最后的投資者都會蒙受巨大的損失。
(五)借款人的經濟狀況不良和市場流動性不足是危機爆發的基礎原因
次級貸款市場存在先天缺陷,后天營養不良的問題。一方面,由于次貸借款者主要對象是收入低,沒有良好信用記錄,甚至有過破產信用記錄的借款者,借款給這類人而產生的次級貸款市場本身就存在先天缺陷。在經濟繁榮時期,借款者可以通過房產的升值作為抵押;然而,當經濟環境惡化時,這類借款人由于經濟條件惡化而無法按期支付欠款,違約率較高,造成次貸市場的系統性風險也較大,這便是次級貸款市場的先天缺陷。事實上也如此,隨著美國利率升高、房價下降,越來越多的次貸借款人難以承受房貸負擔,從而引發違約。據不完全統計,2008年約有2000億美元的次貸利率面臨重置,次貸損失可能進一步擴大。另一方面,流動性不足問題導致了次級貸款市場后天營養不良。當美國經濟處于通貨膨脹加速階段,美聯儲不得不以更快的速度加息以縮緊銀根時,許多貸款者入不敷出,大量次級按揭貸款變成壞賬。在這種情況下,大銀行不再繼續向住房按揭貸款公司提供融資,住房按揭貸款公司面臨破產遭遇。
(六)次級債券的信用評級機構失職是重要原因
信用評級的目的就是為了減少投資風險,增加市場透明度。然而,評級機構的核心業務卻存在著利益的沖突:被其評定的客戶付錢購買自己的信用等級,但使用這些評級結果的卻是投資者。在市場繁榮時期,信用評級機構為了承攬更多的業務,有時候通過提高信用評級的方式來討好客戶,這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所有的次級貸款債券中,大約有75%得到了AAA的評級,10%得了AA,另外8%得了A,僅有7%被評為BBB或更低。事實上,2006年第四季度次級貸款違約率達到了14.44%,2007年第一季度更增加到15.75%。Alt-A和次級債兩類證券的違約率可能會隨著美國房價的大跌而急劇增加。由于為投資銀行發行的各種創新工具提供評級是評級公司業務的主要收入,因此,評級公司很難對按揭貸款證券MBS給出中立的評級判斷。
(七)官方態度的曖昧成了危機爆發的溫床
2001~2002年間,美國次級債因新經濟泡沫的破裂而導致短期拖欠率上升,但美聯儲官員不僅未對問題的嚴重性引起充分的重視,而且刻意回避問題。直至美國經濟由于次貸危機引發金融風暴并波及世界時,美聯儲對此問題的嚴重性都沒有給予清晰的闡述。可見,官方態度的曖昧成了這場危機孕育并迅速蔓延開來的溫床。
總之,從美國次貸危機的特點可以看出,“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不是一朝一夕之力,而是由一系列看似偶然的因素綜合爆發而成的。
參考文獻
[1]汪利娜.美國次級抵押貸款危機的警示[J].財經科學,2007,(10).
[2]馮科.從美國次級債危機反思中國房地產金融風險[J].南方金融,2007,(9).
[3]易憲容.美國次貸危機的前車之鑒[N].上海金融報,2008-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