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讓梨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31 19:07: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孔融讓梨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革新之一:厘清思想,我們為什么要學文言文
為什么要學文言文其實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下面三段不同出處的話或許可以告訴我們答案———曾任耶魯大學校長20年之久的理查德·萊文曾說過: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大學畢業時,居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的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人民日報》新論:真正的教育,是自由的精神、公民的責任、遠大的志向,是批判性的獨立思考、時時刻刻的自我覺知、終身學習的基礎、獲得幸福的能力。當年魏征死時,唐太宗說了這么一句千古名言: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文言文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學生穿越歷史的迷霧,揭開它朦朧的面紗,去了解它長河中某一個時間段里的人們,是如何為人處世,自我成長的。然后,通過思索,孩子們能夠更好地面對自己的生活、自身的成長。讓他們驕傲地說,我的生活質量我自己掌握!最后,活出一個勇敢的、閃閃發亮的生命。這應該是我們學習文言文的至真之理。
革新之二:改變行為,我們應該這樣教文言文
一、自由地體驗
我的感受不能代替你的感受,我的閱讀體驗不能代替你的閱讀體驗。他們都是如此鮮活的生命,他們應該擁有自由地體驗文本的權利,體驗不分對錯。初中文言文是古文學習的入門,入門的學習尤其要從簡入手,學生學習任務盡量在課堂上完成,盡量反復鼓勵表揚他們的作業,閱讀文言文的初次體驗,要完全交付學生。他們的作業,只要做全了,書寫認真,都應該是優秀。
二、充分地展示
沒有點奢侈,又算什么生活,死水尚且有波瀾,更何況是有花有草、有風有雨的生活。語文課堂上,要不吝給學生展示的時間和空間,這是學生的大舞臺。
1.組內展示。先一起讀一遍,讀完一遍以后,一起解決字音問題;然后小組內相互交流,解決預習作業其它方面的疑惑。
2.班內展示。無論是字詞翻譯的解決,還是文章大意的概括,亦或者是問題的提出和解答,每個小組都要有展示。
三、盡情地碰撞
“水本無華,相蕩而成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發靈光。”能量在相蕩相擊中釋放,思維只有通過不斷的互相碰撞,才能發展,才能產生靈感。語文課堂上的“標新立異”,“異想天開”,“腦洞大開”絕不應該是貶義詞,學生在敢想、敢說中引發思維的碰撞,在碰撞中點燃智慧的火花,才能使語文課堂充滿活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當然,碰撞來源于對文言文本的思考,碰撞要碰撞出對文本的疑惑,對文本的感受。碰撞要“以思考為前提,以疑惑為動力,以文本為中心,以語言為武器。”“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究竟是給我們什么樣的啟示和幫助?這個故事流傳至今,最大的價值是它更多的是去教育那個小的,那個弟弟或者是妹妹。告訴他們,小并不等同于可以肆意享受更多的東西。你只是年齡小,僅此而已,你應該努力地和哥哥姐姐們一樣,懂得分享,懂得謙讓,懂得尊重。因為這個世上大都是哥哥姐姐去謙讓弟弟妹妹,他們的做法已經被認定為理所當然了,表揚他們的人并不多。這也就說明這世上好多的弟弟妹妹們大都享受了額外的寵溺。這個時候孔融冒出來,給廣大的哥哥姐姐們一個巨大的安慰,原來這么多年的謙讓,可以換來被尊重,被照顧,被愛護。同樣,他也給弟弟妹妹們樹立了一個榜樣,兄弟姐妹間應該相互謙讓和尊重。這才是孔融讓梨這個故事真正的價值。
四、熱情地創作
課堂其實很多時候都不能夠滿足孩子的思考,因為說到底真的是時間有限。遇到特別有意思的文言文時,課堂可能僅僅只是給他們打開一扇很小的窗子,讓他們可以看到多年前的一些景色。如果他們想去那些景色里走走,就該自己打開門,由自己的大腦去支配他們的四肢和五官去那些時代里穿越一下。《世說新語》中有個“王祥事后母”的故事,情節簡單,但文短卻意深。一般認為,文章通過這兩件事讓我們知道了王祥孝之純,孝之深,然而,這里也可以設置一些問題來考察閱讀效果,如王祥為什么“抱樹而泣”?后母為什么在王祥“在別床眠”時,“自往暗斫之”?王祥為什么“跪前請死”而不逃呢?后母為什么會“感悟”而愛之如“己子”?以上問題,都可以作為學生很好的寫作命題,甚至還可以創作“奴性的王祥”、“王祥與后母和白雪公主與后母之比較”等讓人腦洞大開的嶄新命題。同樣的創作,在“管寧割席”等故事中,同樣可以找到新的創作點,如“你是否愿意和華歆做朋友”“我眼中的華歆”等。
五、自覺地反思
篇2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它還強調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語文作為文化載體,決定了語文學科不同于其他物質工具的特殊性。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和創新,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語文。因此,語文教育本身有繼承和發揚優秀中國傳統文化的責任,應對文化傳統中的精華部分進行繼承,使之對語文教育產生積極的影響。
一、傳統文化在青少年群體、中國民眾中所面臨的危機
隨著外來文化的不斷滲透,中國的傳統文化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根據網絡調查,現在大部分的中學生對祖國與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古文化常識更是嚴重不足。在弘揚傳統美德方面也不盡如人意。如我國青少年學生屢屢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自理能力差,不懂禮貌、缺乏毅力等不良行為習慣,傳統文化中的二十四孝、孔融讓梨等優秀品質蕩然無存,艱苦樸素、刻苦耐勞等優良傳統蹤跡不見,對一些基本的社會公德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對中國的傳統節日大家反應冷淡,而每逢西方的節日則格外熱鬧,國民趨之若鶩;哈韓一族視韓劇為精神大餐,對韓國影星極為吹捧,而對中國傳統戲曲、古代先賢缺乏最基本的了解;在網絡文化盛行的今天,火星文已經充斥在青少年的周圍,而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字卻被遺忘在了角落。
“垃圾桶在此”“請便后沖水”“請保持安靜”,類似于這樣的標識語在公共場合是很常見的,可是這樣的標語在美國、法國等國家的公共場所見到,剛開始大家還以為是對中國人的尊重,后來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我們亂扔垃圾、不顧場合的大聲說話,才使得這些國家在公共場所掛上這些標語。中國是有著五千年文明的禮儀之邦,可為何現在出現這么多有損我們自尊心的話語呢?從2011年日本發生九級大地震可以看出,日本民眾在大災面前基本上是從容淡定的,相反中國卻發生民眾驚慌失措的搶購食鹽事件。這些事情,已從側面反映出中國人在文明禮儀和社會公德方面的缺失。
二、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首先,教師要以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進國民的閱讀與寫作能力,促進語文教學為宗旨,堅持素質教育的正確方向,通過學習傳統文化,提高學生的人文修養,積淀他們的文化功底,讓學生打好傳統文化的根基。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廣大語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更新知識,使自身具有比較厚實的文化素養,能夠創造性地理解、運用教材,積極開發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提高教育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
其次,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撼、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開展一系列的課堂教學活動,或者組織學生外出訪古跡等活動,讓學生具體了解傳統古文化的魅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1.讓教師親近“古詩文經典”,走進河北歷史,開展“教師閱讀古詩文經典,研讀家鄉歷史”活動。學校可在全校教師中開展“教師閱讀古詩文經典,研讀家鄉歷史”活動,還可劃撥專項資金購買古詩文經典系列叢書,采取集中或自由閱讀的形式品讀古詩文,舉辦“古詩文經典讀書報告會”“古詩文經典讀書講壇”“古詩文經典讀書隨筆大賽”等,用多彩的讀書形式督促教師群體熱愛、親近、品讀傳統文化。
2.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主陣地,讓傳統文化教學進入語文課堂。我校設計了“自讀—誦讀—品讀—背誦—寫作”的古詩文課改教學模式。自讀,是指上課第一步先讓學生自由試讀,感知文本,識記字詞,概述內容;誦讀,是指學生范讀和教師領讀,使學生的“自讀”升格,達到正確誦讀,有感情誦讀;品讀,是指教師引領學生抓住名句、好字、詞進行品味、賞析,浸潤寫法,感悟寫作;背誦,是指在正確品讀的基礎上督促學生熟讀成誦,背誦文本,豐富學生的古詩文涵養;寫作,是指引領學生自由寫作,寫讀后感,寫隨筆,仿寫文本,讓學生動口、動手、動心、動情,在活動中熱愛傳統文化,承接、宣揚傳統文化,實現由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通過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可使學生初步具有一定的研讀文化著作的能力,使高尚情操與藝術品位得到培養。
3.拓展課外,開展多彩的綜合實踐活動,使學生親近傳統文化,觸摸傳統文化。教師應立足課堂,拓展課外,依托本地人文優勢組織學生走進民俗,了解家鄉的杰出人才、古跡、民俗、傳統工藝等。教師可利用節假日組織學生登清風樓,觀開元寺,探訪郭守敬故居。教師還可積極組織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知識大賽”系列活動。
我們語文教師要讓學生學習經典,努力讓學生沉浸進去,從閱讀中得到美感,產生愉悅之情。俗話說:“親其師,信其道。”因此,我們要想讓學生積極學習傳統文化知識,我們自己首先應熱愛中國傳統文化,要有相應的文學根基和藝術修養,不但能把古典作品中美的東西闡釋出來,挖掘出其豐富的內涵,而且還能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教師要勤于耕讀,成為學識淵博的人,這樣才能獲得學生的敬重,從而自覺自愿地去學習傳統文化知識。學生喜歡了,愿意去讀去欣賞,自然就會去傳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