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秦文化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6 08:52: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三秦文化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三秦文化論文

篇1

梨園弟子奠小看

大家都知道,戲曲演員基本上都是十二三歲學藝的,這時筋骨軟,好練功,可塑性強。可是年齡小了文化程度就自然低,一般都不過小學水平,進了劇團后也就難在學術上有所建樹,這當然是行業的局限。然而事情也并非絕對的。一期同學里偏偏就會冒出幾個演員才子,讓外界的人不敢小瞧梨園行,也不敢說演戲的人沒文化了。像易俗社、戲曲研究院、三意社、尚友社等劇團,都是藏龍臥虎的地方,其中出了不少能編會導的大才子,老一輩的如王藹民、王小民、賀孝民、、王保易、劉養民、王君秋、李繼祖、冀福記、楊通民、賀林等,年輕一代的如陳彥、李小鋒等,可以說多不勝舉,這當然是我們梨園行的驕傲了。

張曉斌先生就是其中一位有學養的演員才子,他憑著長期的勤學苦練、廣聞博記、深入鉆研、吸納眾長,提高了自身的文化水平和藝術修養,無論在表演、導演、編劇、評論方面,還是在組織管理與主持演出活動等方面,均頗為出色。成為陜西秦腔界為數不多的大家之一。從張曉斌的書里,可以看出他的知識非常廣博,關于戲劇方面尤其秦腔方面的內容,他好像沒有不知道的,而且論述相當充分,有理有據且不失嚴謹。像他評《打金枝》“背舌”一折戲,就把這個戲各劇種的不同叫法、劇情概況、劇本立意、時代背景、主人公郭子儀等人的身世,以及秦腔演此戲的風格、秦腔名家演此戲的表演特點等,都講得一清二楚,使不了解這出戲的人,一看文章就能對該劇的來龍去脈有個清晰的了解!從張曉斌這里,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啟示:從事演藝的人,即使你先前文化基礎較差(張曉斌學藝時不過小學文化程度),但只要熱愛事業,心懷理想,勤奮好學,不斷積累,一樣能成為專家學者。

著書三卷載劇壇

張曉斌學藝的地方是陜西省戲曲研究院,這對他來說真是萬幸。這里是久負盛名的“西北戲曲學府”,有著革命的傳統、戰斗的傳統、藝術的傳統和學習的傳統,有著馬健翎、黃俊耀、史雷、王依群、王小民、李正敏、任哲中、李瑞芳等一大批學識淵博、才華出眾、德藝雙馨的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舞美方面的大師級藝術家,你若進到這里稍加用心,就會受益匪淺。張曉斌是有心人,更是用功之人,所以在這個學府里就自然成長起來。通過幾十年的刻苦學習和不斷積累,他也將自己鍛煉成一位無愧于“西北戲曲學府”的藝術大家,不僅為養育他的學府奉獻了華章,也為秦腔觀眾留下了集知識、學術、史料,更兼文學價值于一體的百萬文字。

該書的史料價值體現在記述了秦腔在現展演進的歷史。例如:在第一部“追溯篇”中,所寫的倡導新秦腔,關愛陜西戲。戲劇家來陜西調研,程硯秋來西北考察,馬健翎編創新劇目等,既緬懷了老一輩革命家關愛邊區文藝和秦腔事業的往事,追述了戲劇大家、表演大師與陜西戲劇界的交往,同時也回顧了為秦腔藝術作出卓越貢獻的大師們的藝術人生,為陜西戲劇在現代的發展理清了脈絡,使讀者對陜西戲劇特別是秦腔在現代史上的影響和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了深入的了解。在“志要篇”中,記敘了三秦戲曲界發生的重要事件和出現的重要人物,記敘了社會各界名人與陜西戲曲界的交往關系,同時以親身的經歷記敘了劇團上山下鄉和去部隊、廠礦演出的軼事及所從事的社會藝術活動。將戲曲與社會、與大眾、與生活的關系作了生動的闡釋,驗證了藝術根植于社會生活的本質。在“評述篇”中,以獨到的學術見解對名家的表演特色、各劇團的藝術實踐、劇目創新、藝術活動等進行了評述。上述這些。都為以秦腔為主體的陜西戲劇補充了大量翔實而珍貴的資料。

該書的學術價值體現在書中對我省演藝界100多位著名編劇、導演、演員、音樂、舞美藝術家,也包括優秀劇目進行了中肯的評價,提出了自己獨到的學術觀點。例如:寫李瑞芳的《心有真?情聲自美》,寫康正緒、何振中、傅鳳琴的《皇家戲唱出了人情味》,寫段林菊的《觀眾心里有桿秤》等篇章,都表露了他的藝術思想。還有他寫的《精品劇目與群眾觀點》,以省戲曲研究院多年的創作實踐為例,闡述了精品劇目與群眾觀點的辯證關系,表露了自己的思想,即“精品劇目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常青之樹,群眾觀點是文藝工作者從事精神產品的思想根基,惟其如此,方有藝海之廣闊,文壇之秀美,梨園之芬芳”。文中談道:為人民群眾特別是為農村群眾服務,是戲曲工作者的主要對象,要使精品劇目打得響,拉得出,下得去,絕不能一味追求大投入、大制作的所謂“包裝”手段。對有些重點劇目要采取“一戲兩制”的做法,即在大城市有條件的舞臺,按照原有演出規模進行;下基層到農村時,則將大樂隊改為民樂隊,大布景、大道具亦可因陋就簡,靈活變通,以適應當地舞臺條件、減輕當地接待負擔。這些觀點,對城市劇團的演出實踐都頗有指導意義。

該書的知識價值體現在對戲曲藝術方面的諸多知識進行了趣味化的記敘。例如第三部所寫的“戲緣情緣”、“觀景論戲”、“戲話史話”、“梨園古今”、“年節戲苑”、“臺前幕后”、“文脈戲理”等欄目,從三秦文化的視角著眼,采用講述的方式,對秦文化所承載的秦腔、眉戶、碗碗腔等劇種,以及這些劇種的優秀劇目和舞臺人物、演員表演、音樂、服飾、道具、化妝、音響、效果、臺上臺下、戲里戲外等進行了評析,內容涉及三秦文化的地理、歷史、人文、民風、民俗等各個方面,為讀者展示了一幅內涵豐富、多彩多姿的秦文化圖卷。體現了作者的博學多才和對三秦文化的熱愛之情。同時也使讀者能從中獲得豐富的秦文化包括戲曲文化的知識。如他寫的《秦腔(下河東?祭靈>三十六哭淺析》,對劇中角色三十六哭所涉及的人物與故事認真做了分析表述,使讀者了解了歷史,也增長了知識。

天賦靈氣才藝廣

張曉斌是一位多才多藝的文化人,他既會演 戲,又能編劇導演,還能做學問。他曾是一位出色的演員。在省戲曲研究院工作的半個世紀中,曾在20多本戲里擔任不同行當的主角,有現代戲《粱秋燕》中的董學民、《中國魂》中的周小強、《江姐》中的華為、《蘆蕩火種》中的沙四龍等,有傳統戲《藏舟》中的田玉川、《張古董借妻》中的張古董、《清風寨》中的燕青、《起解》中的崇公道等。他還是一位出色的編導,所編導的劇目《臂塔圓舞曲》,榮獲1993年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創作(合作)的眉戶現代戲《陜北婆姨》榮獲陜西省“五個一工程”獎,改編的《張古董借妻》連演百場,改編的《貍貓換太子》(前后本),其中《抱盒》、《拷寇》在陜西“易發杯”大賽中獲劇本改編優秀獎。他還是一位出色的戲劇評論家。60余篇,為陜西文藝廣播電臺及衛星廣播撰寫稿件《梨園趣話》140余篇,《戲曲名段點評》50余篇,在《陜西廣播電視報》發表《戲苑趣話》專欄文章30余篇,總計百余萬字,其中《淺析秦腔(趙氏孤兒)的改編》,榮獲陜西省文藝科研優秀論文獎。他還是一位出色的劇團管理者,在任眉碗團團長期間,他和演職人員同心同德,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上山下鄉演出,為劇團擴大了影響,創造了效益;他愛惜人才,重視劇目創作,為劇團引進和培養了一批臺柱子和尖子演員,推出了《臂塔圓舞曲》、《留下真情》、《好年好月》、《陜北婆姨》等一批優秀劇目,深受觀眾的歡迎。

他還是一位在觀眾中有影響的優秀節目主持人。他天賦過人,更有著廣博的文化知識作基礎,所以腹有詩書氣自華。他不僅應邀擔任陜西文藝廣播電臺及衛星廣播《梨園趣話》節目主持,每周不間斷地向廣大聽眾廣播節目,而且還經常擔任晚會的節目主持人,多年來曾主持過大大小小千余場文藝演出,成為秦腔觀眾十分喜愛的節目主持人。他主持節目的風格雅俗共賞,往往以韻句俚語進行表述,見人說人,對景言景,靈活機智,風趣幽默,幾句話就將節目或演員介紹到位,并且隨帶表演,繪聲繪色。因而深受廣大聽眾和觀眾的好評。

大家風范口碑傳

所謂大家,就是不僅在所從事的專業上有特殊的貢獻,在學術上有一定的造詣,而且在文化修養和思想境界上都超乎常人。張曉斌就是這樣一位在陜西乃至西北地區頗有影響的藝術家。他是一位置全身心于藝術事業的有心人,一生孜孜不倦地學習,勤奮努力地工作,不斷開拓新的藝術領域,在文化修養、思想素質和藝術造詣上都達到了很高的境界。如今,他的名字和事跡已經載人《世界華人文學藝術界名人錄》、《世界名人錄》、《中國專家大辭典》、《中國專家人才庫》、《中國戲劇家大辭典》、《中華人物家教大典》等多部權威書典。屈指算來,像他這樣的全才全能演員,在陜西乃至全國文藝界都是為數不多的。

張曉斌也是一位很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凡遇社會上的公益演出、救災義演等活動。他都義不容辭,如:為唐山抗震義演、渭北抽黃灌區慰問演出、安康水庫移民慰問演出,以及抗洪救災義演等,他作為團長和節目主持人。都積極參加,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而且還經常自編自演節目,表現了一個文藝工作者和文化人的社會責任感,為此。他受到劇團職工的好評,也贏得了廣大觀眾的厚愛。

張曉斌為人熱情豁達、待人謙遜、樂于助人,在文藝界有著很好的口碑。他是平民出身,從小生長在艱苦的環境里,成年后尤其是成名后,仍然保持著平民的質樸風格和吃苦耐勞的作風。近些年來,由于他主持的節目影響甚廣,文藝界許多后生都拜他為師,像薛廣民、李洪剛、李衛平、張武宏等。都是在他的認真指導下成長起來的優秀節目主持人。他還特別樂于助人,不論是文藝界還是社會上的朋友有事求他,他都熱情相幫,如:為年輕演員排戲、為演員策劃并主持演出專場、為后學者審看劇本,等等,盡管一天忙忙碌碌,但卻活得充實而快樂。正由于他處處表現出大家的風度,所以

篇2

[關鍵詞]地域文化;景觀設計;園林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2-0176-01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家和城市間的差異變小,而市場競爭已經演變成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競爭。為了尋找城市定位和迎接競爭,很多城市也在樹立自身形象、打造城市品牌。但是現狀中卻存在,很多城市并沒有結合自身的地域和文化特征,造成了城市形象扭曲,城市定位和城市品牌脫節現狀的問題。尤其是外來文化的滲透使我國在城市建設中地域文化遭到破壞。

1景觀設計的趨同現象及分析

1.1設計本身與自然環境不協調

縱觀國內現有的城市建設,存在部分景觀不能與周圍的自然環境協調統一,破壞當地的地理地貌、自然氣候、名族風俗習慣等現象舉不勝舉。設計本身失去了地域文化就像失去了生長的土壤,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很多景觀設計還缺乏人性化。如有些城市廣場沒有以市民為主題,不考慮市民的休閑需要而把廣場上市府大樓作為主體,甚至無任何樹蔭庇佑,完全不考慮人的需要和安全需求。

1.2景觀建設的用時限制

建設周期過短是我國景觀設計同質化的原因之一。大型的景觀工程是彰顯政績的好機會,如綜合性公園、城市廣場等能夠獲取民心和美化市容,但是這些工程都被限制在極短時間內完成,從方案提交到工程實施必然導致設計緊迫雷同和敷衍了事,設計任務量之大,實施中又粗制濫造,這些也打擊了景觀設計的創作積極性。

1.3景觀設計缺乏審核和評論

我國景觀設計中,缺乏對傳統景觀的研究,景觀設計的理論體系不完整,專業詞語含糊不清,缺乏對景觀設計理論層面的的評論、反思和討論。而景觀設計的專家審核形同虛設,景觀設計是否通過取決于專家意見還是領導偏好值得商榷。甚至有些領導在國內外游歷歸來后,讓設計師根據他們的資料來畫圖,設計師名存實亡。因此雷同化的景觀作品屢見不鮮。

2地域文化的核心理念

2.1地域文化的形成

文化與環境的是雙向關系的,在一定的地域內,自然地理環境是文化發展的基礎,就像“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所說,不同的地域形成風格迥異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也會折射出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地域具有一定的界限,雖然能夠表現出相似性和連續性,但是不同的地域之間更有明顯的差異性,世界上任何一個城市都具有自己的地域性,這種地域性特點映射城市的經濟、社會文化范疇和時空特點。

2.2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是人們在一定地域范圍內經過長期歷史活動中創造的,逐步發展和升華為物質和精神成果。它不僅反映地域的自然環境,還涉及當地的經濟文化水平,還囊括了科技成就的范疇,其主要特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地域文化具有地域性。它的產生是某一地域的人民在和自然、環境、經濟的互動中形成,并區分其他地域文化,如三秦文化、齊魯文化、巴蜀文化等。

(2)地域文化具有潛在性。每個個體最初對于地域文化是被迫接受的,但一個人在既定的地域文化中生活久了,便也不自覺的表現出自身的文化烙印,自己的一言一行和周圍形成了默契,融入其中而不知,對于生活于其中的人來說,地域文化是具有潛在性的。

(3)人們是地域文化的欣賞者和創造者。地域文化是本地人民耳濡目染、參與其中的文化,人民既是地域文化的欣賞者,也是地域文化的創造者,他們的生產和生活活動的本身就是地域文化的體現。如提到齊魯文化,可能會聯想彪悍的山東大漢,想到山東煎餅,還有想到腰扎圍裙、憨氣可愛的山東大嬸。每個人的出生都處在一個地域文化范疇內,他借助于地區文化進行自我生存和發展。

(4)對地域文化的忽視。在中華文化的共性面前,地域文化的個性長期以來未受到重視,同時在經濟全球化下,面對歐美文化的沖擊和滲透,中華文化更是逐步暗淡,甚至個別地區還產生了文化自卑心理,這都是因為地域文化的忽視而造成的。

3植根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

針對景觀設計的趨同化和地域文化的內涵、特征,我們在景觀設計中應該植根于地域文化。

3.1尊重自然條件

景觀設計必須繼承與體現自身的地方特色,這應首先從尊重自然條件開始,包括尊重地形、尊重當地的氣候,甚至尊重當地的植物、動物。

3.2對氣候的尊重

氣候條件影響人的視覺、觸覺感受,例如南方屋頂是傾斜的,北方的屋頂是平的,這是因為在秦嶺淮河以南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量多而造成的。在設計中就應充分考慮每個地域的氣候特征和地區文化。如哈爾濱與重慶的氣候條件截然不同,兩處的景觀設計也應該各有不同。

3.3尊重民族文化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征,涵蓋心理認同、社會組織和文化現象等層面。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不同民族以聚居方式生活,民族的差異性表現在很多方面,如文字、服飾、園林環境和建筑風格等,形成獨具一格的民族特征。這樣的差異性民族特征應體現在景觀設計中,例如在園林環境、住宅特色等景觀設計方面,體現出對住宅及環境、公共空間要求的不同,充分考慮和尊重民族文化需求。如白族園林、藏族園林、伊斯蘭園林、蘇州園林等,都有他獨特的布局,在保持民族特色的烙印地域文化。

3.4選擇適宜的技術體現地域文化

景觀設計離不開技術,技術雖然不是景觀的全部內容,但是技術手段是景觀設計體現設計思想的基礎,他推動景觀發展。當日新月異的技術使得景觀設計無所不能,我們反而更需謹慎、冷靜地選擇。每一個景觀設計要根據當地地域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確定技術路線,對多種技術加以繼承、綜合利用和創新。選擇適宜的技術,將當代的先進技術與地域文化的特殊性結合起來,根據地區的實際需求和條件,尋求一條適宜,有效的技術路線。所選技術與地區歷史和文化的協調,保護地域文化的連續性和完整性;不能以犧牲該地區的生態平衡和自然資源為代價;不盲目追求高新技術,注重所選技術與地區社會經濟狀況的協調;重視對傳統技術的改進和完善,挖掘其潛力。

3.5注重地方材料和新材料的選擇

材料是景觀藝術的載體,每一個景觀設計都要落實到材料的應用上。景觀材料影響作品的空間結構和藝術效果,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材料都可以是設計的載體,景觀設計師們只有掌握材料的性能和各種加工技術,才能合理使用材料和充分發揮材料的特性,進而創造出嶄新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

在選用地方材料上,因其就地取材、造價低廉的優點備受景觀設計的推崇,并且在使用地方材料中能夠挖掘材料特性,舊物改造,充分利用舊的建筑材料與構件和自然資源,有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在許多景觀設計作品中,不難發現很多利用地方材料甚至廢棄材料進行精心利用的例子。

4結語

隨著新材料的涌現,景觀設計師運用現代技術,強調技術和材料與地域文化的完美結合,根據當地文化傳統、自然條件和經濟發展,以現實狀況和地區需求為著眼點,選擇適宜的技術,把弘揚文化傳統和技術進行有機結合。景觀設計師按照新材料的技術特征和外顯情感特征,深刻地挖掘地域文化的歷史內涵,創造性地使用新材料,使得景觀擁有新面貌。

參考文獻

[1]鄭林路.基于“美麗鄉村”建設背景下的鄉村濱水景觀設計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5(3).

[2]熊瑛.基于地域文化的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