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化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3-28 12:09: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元素化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區域地質特征
羅甸玉礦化帶位于羅甸縣城西南,與望謨、廣西毗鄰。大地構造位置位于華南褶皺系-右江褶皺帶北西緣,與揚子準地臺-上揚子臺褶帶相毗鄰[4]。區內出露地層有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三疊系和第四系,其中二疊系四大寨組是軟玉礦的賦礦層位,軟玉礦體主要產于輝綠巖與四大寨組灰巖接觸帶上(圖1B)。二疊系四大寨組主要由碳酸鹽巖、碎屑巖組成,羅甸一帶灰巖逐漸增多但層厚變薄,甚至全由深灰色薄層含硅質、粘土質條帶粉-泥晶灰巖組成[16]。區域構造主要發育北東向、北西向及近東西向斷裂,斷裂與褶皺均較發育,褶皺疊加現象明顯。區內巖漿活動單一,僅發育基性輝綠巖,輝綠巖巖體呈巖床狀侵位于二疊系四大寨組,局部呈微角度斜切圍巖。本區輝綠巖是晚二疊世峨眉山玄武巖同質異相的產物[17]。由于黔南羅甸-望謨一帶處于峨眉山大火成巖省東部邊緣,并出現了一定規模的輝綠巖侵入現象,形成眾多的輝綠巖床(圖1)。區內變質作用主要為輝綠巖侵位所引發的接觸變質作用,其變質作用主要發育于輝綠巖與二疊系四大寨組灰巖之間。
2礦床地質特征
羅甸地區輝綠巖結晶顆粒多樣,包括細晶、粗晶、斑晶輝綠巖,多呈巖床狀順層侵入,延伸較長。輝綠巖體上下兩側均發育圍巖蝕變,上側接觸帶以大理巖化及玉化為主,為軟玉礦體的主要產出部位;下側以硅化為主,未發現透閃石化(圖2)。羅甸軟玉礦(化)點眾多,主要分布在晚二疊世輝綠巖與二T2b2-中三疊統邊陽組中段;T1-下三疊統;T1y-yn-下三疊統夜郎組-永寧鎮組;P1-2S2-二疊系四大寨組二段;C2mp-上石炭統馬平組;C2hn-上石炭統黃龍組;C1d-b-下石炭統大塘組-擺佐組;D3s-d-上泥盆統響水洞組-代化組;D2h-中泥盆統火烘組;βμ-輝綠巖;疊系四大寨組燧石灰巖的接觸帶或其附近。通過野外調查發現,灰巖與輝綠巖直接接觸部位玉化程度低,僅發育厚約1cm的玉化薄膜(圖2),而較好的玉石礦層并未與輝綠巖直接接觸(圖3A)。區內玉石礦體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及不規則團塊狀產于大理巖化帶或硅質巖帶內,其中以層狀、似層狀居多,厚度變化較大,介于0.05~0.4m之間,多數為0.15~0.2m。玉石按顏色可分為白玉、青白-青色玉和花斑玉,幾種玉石在礦床剖面上交替出現,如同一剖面中出現青玉—大理巖—白玉—大理巖的現象,各礦點均以花斑玉居多,花斑玉又可分為青色底花斑玉和灰色底花斑玉。位于羅甸羅悃鎮南4km的羅悃軟玉礦處于床井背斜南翼,礦體與圍巖接觸形式表現完整(圖3A)。輝綠巖呈巖床狀順層侵位于四大寨組第二段中上部,并與上、下地層呈平行接觸。輝綠巖與上覆灰巖接觸處形成大理巖化帶,大理巖化帶底部50cm內有不規則玉石脈產出,且兩條玉化層均產于夾有硅質條帶的大理巖化帶內(圖3B)。羅悃剖面輝綠巖結晶較細(圖3C),圍巖蝕變較弱。靠近巖體的玉化層厚約5cm,遠離輝綠巖的玉化層玉化較好,呈淺灰色,厚約10cm。兩層玉化層之間為夾硅質條帶大理巖,玉化層與大理巖邊界模糊。玉化層之上的灰巖未見明顯蝕變現象,灰巖間夾較多燧石條帶。
3采樣及測試分析
測試樣品主要采自羅甸縣羅悃剖面,部分玉石樣品采自羅甸其他幾個剖面,共計16件。將樣品在65℃左右低溫干燥12~24h,用無污染鄂式破碎機一次性高效破碎到70%以上的重量能達到2mm(10目)以下,盡量縮短流程,以避免粉塵積留造成的樣品交叉污染。使用來復縮分器,按“1/2+1/4+1/8…”多次手工縮分出300g已破碎的樣品,用無污染缽在振動研磨機上研磨至85%以上達到75μm(200目)。微量元素采用ME-MS61方法,即用美國的等離子體發射光譜與等離子體質譜(ICP-AES&ICP-MS)測定,準確度按“相對誤差(RE)<10%”,精密度按“相對偏差(RD)<10%”來控制;稀土元素用ME-MS81方法測定,采用美國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準確度按“相對誤差(RE)<10%”,精密度按“相對偏差(RD)<10%”來控制。以上測試工作在澳實分析檢測(廣州)有限公司完成,測試結果列于表1和表2。
4地球化學特征
4.1微量元素
以原始地幔為標準[18],將研究樣品做微量元素比值蛛網圖(圖4),并對羅悃巖礦石的部分微量元素質量分數做縱向對比(圖5)。經分析,發現樣品微量元素具有以下特征:(1)相對于原始地幔,輝綠巖除Sr外其他微量元素質量分數明顯高于其它巖礦石樣品。這主要是因為Sr的離子半徑大,化學性質活潑,可取代Ca或K而進入鈣礦物或鉀礦物中[19],所以,碳酸鹽巖Sr質量分數較巖漿巖普遍偏高。為探討元素在變質過程中的變化情況,選取Nb、Ta、Co、Ni、Rb、Ba和Sr及RbN/YbN值做縱向對比分析(圖5)。從圖5可看出,除Sr外,其他微量元素在輝綠巖(LK-1)中的質量分數較其它樣品偏高,且隨著與輝綠巖距離的增加,不同樣品的微量元素質量分數沒有明顯變化。輝綠巖RbN/YbN=4.15~6.68,表現為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型[20]。大理巖、硅質巖、灰巖及玉石的微量元素質量分數差異較小,總體上灰巖的微量元素質量分數稍高,玉石的微量元素質量分數介于其它樣品之間。除輝綠巖外,其他樣品的微量元素蛛網圖表現形式基本一致,說明它們之間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學行為,暗示輝綠巖對玉石成礦的貢獻不大[21]。羅悃剖面其他巖石樣品RbN/YbN=0.17~4.44,顯示了其成因的復雜性[20]。其中灰巖、大理巖的RbN/YbN值明顯高于硅質巖及玉石層,表現為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型,但與輝綠巖直接接觸的硅質巖(LK-5)的RbN/YbN值略高于其它硅質巖樣品,這與輝綠巖侵位引發硅質巖蝕變有關。(2)不同礦點玉石微量元素質量分數差異較小,除Sr和Ba外,其它微量元素質量分數變化基本一致,總體均小于輝綠巖。Sr和Ba屬大離子親石元素,化學性質活潑,地球化學活動性強,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學行為。在變質作用過程中,Sr和Ba質量分數變化較大,甚至在同一類型變質巖石中也會有較大變化[22],因此各礦點玉石Sr和Ba質量分數變化差異顯著。各礦點玉石Sr質量分數的差異最為顯著,但同一礦點玉石Sr質量分數(圖4B中同一顏色即為同一礦點玉石)變化一致。由于Sr易富集于碳酸鹽巖中,因此推測各礦點玉石Sr質量分數的差異是由于母巖(灰巖)巖性所控制的。玉石與輝綠巖在蛛網圖上的差別較明顯,表明輝綠巖可能不是玉石成礦物質來源的主要貢獻者。質量好的玉石(Gga、Ggc、Ggd)地球化學特征與其它玉石相似,微量元素質量分數介于其它玉石之間。玉石RbN/YbN=0.68~2.04,平均1.16,說明其大離子親石元素豐度略高于高場強元素。
4.2稀土元素
稀土元素測試數據及部分參數列于表2,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如圖6。從表2和圖6可知:(1)輝綠巖稀土元素總量較高,∑REE=149.51?10-6~182.25?10-6。(La/Yb)N=8.02~8.61(圖6A),輕重稀土元素分異明顯,LREE/HREE=6.72~7.00,為典型的輕稀土富集型。(La/Sm)N=2.36~2.68、(Gd/Yb)N=2.36~2.38,顯示輝綠巖輕稀土較重稀土富集。樣品δEu=0.90~1.08,δCe=1.02~1.03,表明輝綠巖Eu與Ce無明顯異常現象。(2)未蝕變灰巖(LK-10)∑REE=27.09?10-6,其總量低于輝綠巖,但較硅質巖和大理巖稍高。灰巖LREE/HREE=3.84,(La/Yb)N=9.42,(La/Sm)N=4.62,(Gd/Yb)N=1.80,均顯示其為輕稀土富集(圖6A)。表2顯示灰巖的δEu=0.59,δCe=0.22,兩者比值均較低,顯示明顯的Eu和Ce負異常。大理巖∑REE=10.85?10-6~11.23?10-6,變化范圍小,但其質量分數低于灰巖。大理巖LREE/HREE=4.51~5.53,(La/Yb)N=8.77~14.35,(La/Sm)N=4.10~5.33,(Gd/Yb)N=1.47~2.00,顯示輕稀土富集(圖6A)。大理巖δEu=0.49~0.60,δCe=0.37~0.43,表現明顯的Eu和Ce負異常。(3)硅質巖分別取自未蝕變的黑色燧石層(LK-11)和灰白色蝕變硅質巖(LK-5和LK-9)。測試結果表明,兩種類型硅質巖稀土元素特征相近,稀土總量遠低于輝綠巖,變化范圍較小,∑REE=10.19?10-6~22.39?10-6。所有硅質巖LREE/HREE=3.90~6.22,(La/Yb)N=9.22~13.21,(La/Sm)N=4.71~6.65,(Gd/Yb)N=1.40~1.96,輕重稀土分異明顯,顯示輕稀土富集的特點(圖6A)。硅質巖δEu=0.65~0.78,δCe=0.18~0.41,顯示Eu負異常和顯著Ce負異常。(4)不同礦點玉石樣品中Gga、Ggc和Ggd質量最好,LM-4和LM-5質量次之,BY-6、BY-9及羅悃玉石樣品質量稍差。此外,樣品LM-3和LK-7硅化現象明顯,玉化較差。將所有玉石樣品(包括羅悃剖面)的測試結果進行球粒隕石標準化[18],得到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圖(圖6B)。相對于球粒隕石中各稀土元素的質量分數值,玉石樣品總體表現為稀土元素的富集,其∑REE=12.97?10-6~53.23?10-6,稀土元素總量變化較大。玉石LREE/HREE=3.63~9.75,(La/Yb)N=6.10~31.38,(La/Sm)N=3.99~8.61,(Gd/Yb)N=1.20~4.45,為典型的輕稀土富集型(圖6B)。另外,玉石δEu=0.47~0.87,δCe=0.12~0.43,顯示Eu和Ce的負異常,其中Ce負異常更為顯著。以上分析表明,輝綠巖稀土總量高,配分模式圖差異明顯,未見明顯的Ce和Eu的異常,這些特征類似玄武巖。玉石與大理巖、硅質巖和灰巖的稀土元素特征相似,稀土總量接近,配分模式圖較一致,均具有Ce和Eu的負異常。由此推測,輝綠巖對成玉的貢獻不大,而巖漿期后氣水熱液作用則是促進玉石成礦的關鍵。此外,由圖6B可知,不同礦點玉石稀土元素特征一致,表明羅甸不同礦點玉石礦具有相似的成因。
5地球化學特征的指示意義
微量元素可以示蹤成巖成礦作用過程及機理[23];稀土元素由于具有穩定的化學性質,也是一種難得的“示蹤劑”[24]。微量元素蛛網圖及特征參數可以指示巖石的成因信息[20],巖石的REE分布型式同樣具有重要的巖石學意義,可以利用REE型式來探討巖石的成因及演化信息[25]。以往研究表明[4,8,10,13-14],羅甸玉主要礦物為透閃石,質量分數在90%以上,最高可達99%,透閃石理論質量分數為SiO2=58.18%、MgO=24.16%和CaO=13.18%[8]。據韓偉等[17]對輝綠巖主量元素的分析,發現其SiO2質量分數為46.08%~46.63%(平均46.36%),MgO為5.65%~6.93%(平均6.39%),CaO為9.40%~10.31%(平均9.80%),均低于透閃石理論值。輝綠巖(LK-1)微量及稀土元素分布型式與其它樣品存在明顯差異,元素總量高,Ce與Eu均無明顯異常;RbN/YbN=4.15~6.68,為強不相容元素富集型。大量資料顯示[2-5,8,10],羅甸軟玉礦體主要產于巖體上覆的外接觸帶中,巖體下伏接觸帶的蝕變與礦化均較微弱,表明巖漿與圍巖接觸交代并不能形成軟玉礦石。通過野外實地考察,發現多數羅甸玉石礦體并未與輝綠巖直接接觸,而是中間夾有硅質巖或大理巖,甚至夾有50余米厚未經明顯蝕變的灰巖(如冗里玉礦)。綜合上述分析,推測羅甸玉成礦過程并非巖漿直接作用的結果,而與巖漿期后氣水熱液作用關系更密切。玉石與灰巖、硅質巖及大理巖的地球化學特征比較一致,元素質量分數接近,配分形式類似,且它們都具有較明顯的Ce與Eu負異常。羅甸二疊系四大寨組灰巖中有大量硅質條帶及燧石團塊,灰巖與硅質巖呈互層產出。在巖漿期后熱液作用影響下,可引起二者之間發生硅與鈣、鎂的遷移,進而為成玉提供必要的物質保障。根據野外地質現象及前文地球化學分析結果,推測羅甸玉可能具有兩種不同的成礦方式,一種是侵入巖漿的熱動力驅動下發生蝕變,灰巖中CaO、MgO與硅質條帶或燧石中SiO2發生交代混合,形成CaO、MgO、SiO2比例合適的透閃石礦物,但這種方式形成透閃石較少,礦化程度低,礦體薄。另一種是侵入巖漿帶來大量的氣水熱液,其與灰巖、硅質條帶灰巖發生交代作用,形成大理巖、透閃石,但這種方式形成規模較大的透閃石,礦化程度高,礦體較厚。大理巖化帶內的玉石礦通常玉化程度較好,這一特征與地球化學特征分析所得出的結果較為一致,即玉石的形成與大理巖化關系較為密切。灰巖與硅質巖稀土配分曲線顯示較明顯的沉積巖特點[26],而沉積巖中Ce異常的出現表明其為海相生物沉積或化學沉積[23]。稀土元素Ce與Eu是變價元素,但是二者在氧化還原環境中的變化卻相反[27]。Eu具有兩種不同的價態,分別為Eu2+和Eu3+。當Eu呈Eu2+時,很容易在大理巖中代替Ca2+、Mg2+而相對富集并表現正異常[28]。玉石Eu存在明顯負異常,說明它們可能是成巖過程中發生鈣質、鎂質遷移的結果[29]。不同礦點玉石除Sr和Ba外,其它微量元素質量分數變化基本一致。當RbN/YbN>1時,表現為強不相容元素富集,當RbN/YbN<1時,為強不相容元素虧損[20]。玉石RbN/YbN=0.68~2.04,說明其大離子親石元素豐度略高于高場強元素。與輝綠巖(RbN/YbN=4.15~6.68)和其它巖石樣品(RbN/YbN=0.17~4.44)相比變化范圍較小,表明羅甸玉成礦過程中有明顯的微量元素遷移現象。玉石稀土元素配分曲線型式相似,均表現為典型的輕稀土富集型,且具有Ce與Eu明顯負異常。玉石微量及稀土元素特征均表明其與輝綠巖侵入關系不大,元素質量分數總體低于輝綠巖。不同礦點玉石地球化學組成特征相似,且與灰巖、大理巖及硅質巖也表現出較為相似的特征,說明它們之間具有明顯的繼承關系。然而與輝綠巖卻存在明顯差別,就成礦物質來源來說,玉石成礦與輝綠巖侵位關系不大或不存在直接的成因聯系。羅甸玉主要由透閃石組成。由透閃石分子式Ca2Mg5[Si4O11](OH)2可知,羅甸玉的形成需要Ca、Mg、Si及水的大量供給。羅甸地區灰巖及硅質巖為成礦提供豐富的Ca和Si,李凱旋等[30]指出,輝綠巖在侵入過程中形成大規模的熱傳導循環可將海水中的Mg帶入,這為羅甸玉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質基礎。輝綠巖侵位的熱驅動作用,使白云質灰巖、硅質條帶灰巖Ca、Mg、Si及水交代融合,形成透閃石。另外,輝綠巖侵位過程帶來大量的富硅氣水熱液,其與白云質灰巖、硅質條帶灰巖發生交代,形成透閃石,導致玉石的形成。
6結論
篇2
(一)我國農村人口分布廣、居住分散
為了能夠接受好的教育,許多學生選擇了寄宿制學校。2006年全國中小學共有寄宿學生近3000萬,其中,西部地區小學寄宿學生占10%,中西部地區初中寄宿學生都在40%以上,農村地區寄宿學生比例更高,西部農村寄宿學生比例達到52%,其中,、廣西、云南的比例超過70%。事實上,我國西部地區自然環境惡劣、人口布局稀疏,大多數學生選擇寄宿。
(二)農村留守兒童數量仍然巨大
農村留守兒童已經越來越多地受到社會的關注,家庭關愛與社會關注的缺失是留守兒童的共同問題。重視并正確對待農村留守兒童教育與成長問題,不僅關乎農村兒童的美好未來,更關乎農村社會長期穩定發展,以及我們整個國家的進步。對于偏遠地區的農村兒童來說,寄宿制學校為他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
(三)研究寄宿制學校建設的重要性
由于城鄉發展的差異,城鄉之間的教育水平必然具有一定的差距。在這方面,寄宿制學校有明顯的優勢。為改善青少年生長環境,促進其積極發展,建設農村寄宿制學校是農村義務教育最合適的選擇,但前提是要辦好的寄宿制學校,要針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展開有針對性的教育教學活動,要全面解決寄宿制學校學生適應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徹底解決農村教育問題,全面提高農村教育質量,推進農村教育均衡、有效發展,拉近城鄉之間教育差距,更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四)校園文化適應對學生發展的重要作用
義務教育階段是一個學生的人生關鍵期,尤其是寄宿在學校的學生,他們是這個階段孩子殊的群體,處于“心理斷乳期”,心智與人格都尚不夠健全、缺乏基本的自主生活能力,在進入寢室集體生活后,大多數孩子都會出現學校適應問題,尤其是在生活過程中對校園文化的適應問題,在農村寄宿學校中的學生此問題更為突出。所以,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來說,學生校園文化適應與否,對其今后人生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學生校園文化適應的類型
寄宿制學校是一個特殊的教育環境,不僅承擔著學校教育的職責,也承擔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職責。對于義務教育階段寄宿制學校的學生來說,由于處于身心發展的特殊階段,寄宿校園文化的適應程度,直接影響著其學業成績和心理健康。從適應的角度剖析學生的學校文化適應,包括積極適應和消極適應。
(一)積極適應
所謂積極適應是指,在寄宿制學校的教育環境下,學生能夠在教育工作者的引導下,依據環境的變化積極主動地去調整自己以達到與周圍環境和諧相處的狀態。積極適應對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寄宿制學校的自身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教學,促進學生的積極適應,讓每一個學生在寄宿制學校中都能獲得身心的全面發展。
(二)消極適應
所謂消極適應是指,學生無法自身環境的變化或是適應程度相對消極。消極適應包括兩種狀態:一是適應不足,即學生始終無法應對這種變化過程及結果;二是適應過度,即個體喪失主體性,毫無主見地全盤接受環境的變化過程及結果。無論是適應不足還是適應過度,都不利于學生的成績提高和身心的健康發展。在寄宿制學校這個特殊的教育環境里,培養學生的積極適應能力,不僅關乎“現在”,更關乎其“未來”。促進學生的積極適應,使個體在不適應中保持積極進取的過程與狀態,自強不息,努力奮斗是一種寶貴的人格,更是一種積極的適應生活狀態。“教是為了不教”,成功的教育應使師生雙方都處于積極適應的狀態,學生建構自己的主體性,教師建構自己的主導性,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師生雙方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共同導向積極的適應。
三、提高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校園文化適應的對策
(一)強化校園文化體系的建設
寄宿制學校對學生意義重大,它不僅是學生學習的圣地,也是學生生活和娛樂的場所,為提高學生的自我適應能力,豐富其課外活動,為其營造一個溫馨、平等、和諧、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建設完善的校園文化體系至關重要。良好溫馨的校園文化與學習環境不僅有助于寄宿學生學業成績的提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其做人、做事、學習等方面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態度。蘇霍姆林斯基曾說:“用環境、用學生自己創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這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學校的建設與管理要充分考慮到學校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注重“養成教育”,有利于學生良好品格、高尚情操的形成,強化校園文化體系的建設對于學生文化的養成適應更為關鍵。
(二)重視生活教師隊伍建設
上級教育管理部門和學校應極其重視對寄宿制學校教師的崗位訓練,提升寄宿制學校教師職業素養。要想有效提高寄宿學生的校園文化適應能力,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升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的職業素養是大勢所趨。生活教師與學生同吃同住同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充當著學生家長的角色,充分地關心愛護學生,讓學生在一個溫馨、快樂、積極的環境中生活學習,是寄宿制學生積極適應校園文化生活的關鍵所在。因此,寄宿制學校必須配備專業的生活教師,在配備專業教師的同時,更應不斷地加強生活教師隊伍建設,提高寄宿制學校生活教師的專業素質。給予生活教師與任課教師同等待遇,享受同等培訓和晉升的機會,發揮生活教師在學生日常管理和學習生活中積極作用,則顯得尤為重要。
(三)增強學生的自我適應意識
篇3
論文摘要: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但由于其仍處在成長階段,思想上難免存在一些不穩定因素。因此,培養大學生集體主義價值觀、構建和諧校園文化對于大學生思想塑造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品牌活動——“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這種特色模式的開展,可以有效地激發廣大學生參與集體活動的熱情,陶冶學生情操,對于構筑大學生健康的人格,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當代大學生有天之驕子的美譽,他們伴隨著祖國的騰飛而-成長,承載了社會未來的責任和父母的希望。然而,他們在思想上,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這就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通過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使其優點得以展現和發揚,同時也將其自身存在的不足加以改正,培養祖國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的主要特點
1 擁有強烈的愛國熱情,關心國家大事,但存在消極傾向
當代大學生不拘泥于自己生活的小圈子,他們還關注外部世界,特別是自己國家的大事,具有較高的政治認同感。在涉及國家榮譽、民族根本利益和前途命運的重大事件上,他們表現出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社會責任感。比如事件、維護奧運圣火傳遞、汶川地震等事件引起了當代大學生的高度關注。北京奧運會和汶川大地震的志愿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就來自于大學生,他們用自己的積極行動來表達對國家的熱愛,在祖國遭受危難之時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但大學生的思想也受到了整個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受到了社會上一些不良風氣的侵染。比如現在一部分大學生誠信缺失問題引起社會關注,考試弄虛作假、學術抄襲、簡歷注水、投機取巧等。受市場經濟趨利思想的影響,部分大學生越來越看重實效和利益,表現出明顯的拜金主義和功利主義傾向,過分追求個人利益,嚴重忽視對社會應盡的義務,“利己”思想明顯。
2 擁有較快的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但缺乏行為和認知的有效統一
當今高科技信息知識更替速度快,傳播渠道多,大學生通過聽課、培訓、自學、網絡查閱資料等多種渠道開闊視野,接受新生事物,這使得大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但在處理具體問題上,大學生具有較高的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追求理想的完滿化。理想與現實的脫節,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容易導致頹廢思想。有些大學生在設計理想時雖然也是追求完美,但當理想與現實脫節時,他們會放棄較高的理想,選擇更加切合實際的目標,追求實在的利益。
3 擁有較強的競爭意識,但缺乏較強的心理素質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代大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和競爭意識不斷強化,但面對激烈競爭和成長過程中的困難和挫折,心理健康問題表現突出,心理承受和調節能力亟待提高。家庭和自身期望值過高、感情問題、人際關系、家庭狀況、就業壓力增大等各種原因使學生背上了種種心理包袱,嚴重影響了他們的心理健康,少數學生出現了抑郁、孤獨、敏感、神經衰弱等心理癥狀。特別是有些貧困大學生,直面競爭和經濟貧困的心理壓力,更易使他們成為心理病變的“高發群體”。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不僅給高素質人才的培養和學校教育帶來困難,而且還會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
二、積極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
1 集體主義價值觀的培養
集體并不是若干人簡單的組合,而是根據某種共同利益組織起來的社會集團。每個人有權力從中獲得個人利益,也有義務維護整體利益。個人沒有獲得個人利益的權力,集體就沒有凝聚力,個人就會選擇另一個集體;同樣,若沒有個人維護集體利益的義務,集體也無法存在,因為共同的利益正是集體聯系每個成員的紐帶。所以,應使每一個大學生清楚的認識到個人能力和才能的施展是需要借助一個集體的大背景,大學生活不是“一個人的精彩”孤芳自賞,而是多種思想之間的交流融合。個人與集體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利益關系,無論我們處于怎樣的集體關系中,必然要依據利益原則行事。當自身發展與集體的利益發生沖突應顧全大局,這正是理解個人與集體關系的根本出發點。因此,我們只有從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關系中才能真正把握集體主義的原則。集體主義是對個人與集體關系的一種認識和抉擇。在觀念上正確認識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大學生樹立正確思想的前提。
作為一種道德原則,集體主義最初的系統論述者是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這樣寫道:“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只有在集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集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應使大學生正確的理解集體主義,它并不是割舍了個人的利益和個人的發展空間,而是堅持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統一。個人利益又必須在集體中才能全面獲得,離開了集體,個人永遠無法實現自己。
2 開展校園文化建設
校園文化建設包括物質文化建設、精神文化建設和制度文化建設。這三個方面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將為學校樹立起完整的文化形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夠為師生營造一種氛圍,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校園文化建設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建一種氛圍,以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因此,高校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揮學校師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構筑全員共建的校園文化體系。
三、以學院品牌活動為載體,推進和諧校園文化建設
建設和諧校園是高校改革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學校上下齊心不懈奮斗的目標。“所謂和諧校園是指學校各種發展要素間的一種均衡有序、協調促進的和諧狀態”。而和諧校園的本質屬性是文化和諧,和諧校園建設的根本任務在于校園文化建設。為了推進學校和諧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學生健康全面發展,在分析總結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我院積極開展了“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
1 “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特點
①將“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作為學院的品牌活動推出,激發了學生的參與熱情
在全體輔導員的共同參與下,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我們在學期初規定了活動的具體內容,并將其作為學院的品牌活動推出。各年級學生參加“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他們是參與者,更是受益者。通過參與該項活動,他們不僅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而且具備了較強的綜合素質和專業,在今后的擇業與就業過程中也將表現出了明顯的優勢。
②將“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成績進行班級評比并表彰,增加集體榮譽感
活動不僅表彰表現突出的個人,而且將每名學生參與活動所獲得的成績計入班級成績,作為班級評比的依據。每學期結束后,張榜公布班級成績,評選出表現突出的班級,在年終學院學風表彰大會上進行班級展示并給予物質獎勵(做為班級建設經費)。活動有效地將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不僅充分調動了全體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而且提高了班級學生的凝聚力和集體榮譽感。
③制定“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參與辦法,有效調動每一名學生參與其中
班級在開學初根據活動列表將班級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學期必須保證每一小組至少參與一項活動,最終班級成績才能生效。這不僅要求班委會了解每一位學生的特長并像田忌賽馬一樣制定好班級參與活動的具體方案,而且要求班級每名同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活動,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這種活動形式將全班學生凝聚在一起,不僅使學生產生了強烈的歸屬感、自豪感,而且增強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我價值感。
④“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設計內容豐富,以科技創新推動學生就業
活動不僅包含以往普遍受歡迎的文體活動,而且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為避免枯燥,鼓勵各班在輔導員的指導下自創班級主題活動,諸如信息學院學習身邊“道德楷模”爭做道德模范活動,汶川地震、玉樹地震的感恩教育活動,2008北京奧運會的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等。為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學院開展了相關科技創新大賽,并鼓勵學生形成學生科研小組。在老師的參與指導下,智能車大賽、網絡設計大賽、機器人設計大賽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升了就業技能。此外,學院積極開展寒、暑期社會實踐活動,努力服務于學生的全面發展。
2 “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開展以來取得的活動成效
活動開展以來,學生參與熱情高、參與面廣,在政治思想道德教育和素質提高方面都受益匪淺;對校園文化建設、隊伍建設、學風建設等方面有較大促進。
我院在班級建設、班干部隊伍建設以及學風建設等方面更取得了顯著的成果。
①以優良班風帶動學院學風建設
班級同學積極申優、創優,團結一心,積極進取,努力為班級爭光、為集體爭光。在這一過程中涌現出了一批優秀的班級體,這其中不乏“全國先進班級”、“遼寧省先進班級”、“沈陽市優秀團支部”等。
②培養了一批品學兼優的學生干部
在班級活動的組織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干部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了他們的綜合能力和素質,多名學生先后獲得校“五四獎章”——沈陽工業大學授予學生的最高榮譽、“省優秀畢業生黨員”、“省三好學生”、“省優秀畢業生”等榮譽稱號。
③學院社團蓬勃發展,優化了學院的整體文化氛圍
近幾年,學院陸續成立了英語協會、體育協會、大學生科學與技術協會和青年志愿者協會,各協會積極開展特色活動,豐富了“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系列活動的內容。其中,大學生科學與技術協會與學院大學生創新實驗室相互合作與配合,現已成為培養學生科研興趣愛好的有效載體。我院學生參與科技賽事的人數明顯提升,成績顯著提高。
④活動覆蓋面廣,有效帶動全體同學積極參與
由于活動采取個人參與,班級積分的政策,班干部有效組織,班級同學積極參與,能夠帶動班級全體同學參與其中。實踐證明:“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優勝班級的學生干部的組織能力強,擔任學院、校級的學生干部人數多,班級同學多才多藝,在各種競賽中頻頻獲獎,班風積極向上,凝聚力強。
通過實踐的證明,以“創建優良班風,構建和諧校園”這一同學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有效載體,培養了大學生的集體主義價值觀,塑造了大學生的思想,體現了校園文化建設三個方面有序、和諧的發展。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創新工作模式,與時俱進,時時以占領大學生的思想陣地為己任,致力于培養大學生成長成才,推進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穗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徑的探索[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2006(2).
[2]楊曦,大學生誠信缺失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5).
[3]蘇婕,影響當代大學生思想特點的主要因素及其應對辦法[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9(4).
[4]王牛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及影響因素分析[J].陜西國防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4).
篇4
【論文摘要】健康的人格,不僅是大學生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生充分發展所能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需要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而大學校園文化是青年的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大學校園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人格的完善。因而,從校園文化的建設出發,構建有利于大學生健康發展的文化環境正是題中之意。
大學校園文化是青年的亞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學校在時代精神感召下,以社會主義文化為主導,以師生文化活動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底蘊,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學校師生共同創造的、具有顯著校園特色的、以培養學生和提高教師綜合素質為目的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它是外在與內在、有形與無形、物質與精神、環境與氛圍、傳統與現實的有機統一。健康人格是人格心理學、健康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多學科中的一個重要的理論問題。人格教育,是一種發展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健康的和適應現代社會需要的人格為目的的教育,也是我們教育的基本出發點。良好的校園文化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有著催人奮進的激勵作用和潛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它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大學生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趨向等諸方面,對積極、健康的文化產生認同,從而實現對大學生人格的塑造。
一、大學校園文化在大學生人格完善中的作用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完善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對于當代大學生來說,由于大學校園是他們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因此,校園文化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完善,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
1、引導作用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是被人們喻為“天之驕子”的社會精英,是未來建設祖國、推動社會進步的棟梁。在一般人眼里,大學生有著相對穩定和優越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他們的人格健康與否似乎不存在什么問題。但實際上,正值青春年華的大學生,其心理和人格尚具有極大的不穩定性和可塑性,他們可能由于受到及時、良好的教育感染,而逐漸形成健康和較為完善的人格,也有可能由于某些不良影響或某些心理渠道得不到及時的疏通而形成有障礙的人格,甚至是變態的人格,對以后的人生道路埋下危機。而良好的校園文化,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為理論基礎,以求知型、倫理型為其價值特質,它的主流體現時代精神,反映當代社會發展的最新精神境界,即社會主義精神風貌。它催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開拓創新,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和完善起著積極的引導作用。
2、同化作用
在當今社會,競爭激烈,處于其中的社會成員都會感覺到其帶來的緊迫壓力,大學生也不例外。比如,他們很可能由于學習的緊張、競爭的激烈、就業的壓力、經濟的拮據等原因而過度緊張、焦慮,由于缺乏積極的認識動機和活動意向,而顯得感情冷淡、情緒低落,甚至誤入歧途,一撅不振;他們也可能由于缺乏經驗和幫助而難以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可能因為戀愛等原因產生一些心理障礙,并導致人格扭曲。在這種情況下,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群體文化,由于它是整個群體在共同的社會環境和共同的活動中形成的群體成員所共認的文化,所以它勢必對群體成員產生影響。在日常生活的潛移默化中,大學生們的心理和信念都會受到同化,并產生與之對等的行為回應。所以,可以說,不同的社會有不同的社會文化,不同的校園也有不同的校園文化,它們作為一種文化氛圍,就像一個大染缸,染出不同的顏色,好的校園文化當然利于熏陶同化出完善的大學生人格。
3、調適作用
在大學生人格完善過程中,校園文化就像一把尺,調適著大學生的行事分寸,恰到好處。它使得大學生們在說話做事提要求時都會考慮到一個“度”字,并自覺地對自己或他人可能發生的一些不適當行為加以規范。它以一種無意識的習慣或有意識的方式向大學生灌輸,從而促成他們的人格完善。校園文化從工作、學習、生活等方方面面影響著大學生的人格完善。故高校師生員工應當共同努力,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并力爭使大學生形成崇高的人生理想、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貴在奉獻的人生價值、堅韌健康的人生精神,努力完善自身的人格。
二、當代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
健康的人格,不僅是大學生應該追求的價值目標,也是大學生充分發展所能達到的一種精神境界。具有健康人格模式的大學生是心理健康者,他們有著正確的自我意識、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良好的情緒調控能力以及相對穩定的人格品質。具體表現為他們能夠有意識地調控自己的生活和學習,掌握自己的命運;他們能意識到自己的優點和弱點、善與惡,并且能正視自己,面對現實,注重未來,渴望迎接新生活的挑戰,在實踐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并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與追求。當代大學生在人格模式的構建過程中,應堅持以下原則:
1、堅持個性獨立發展的原則
人格的發展,重要的是體現在每個個體身上,具有獨特性。大學生自我的人格塑造,要與自己的個性心理特征相適應,反映出真實的自我形象,而不是虛假人格形象。
2、堅持現實性的原則
立足現實性的人格模式是大學生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標,從健康人格模式的角度而言,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應該能夠充分地理解并堅定地立足于自己的現實情境。而那些仍然生活在過去的人,或者在今天而生活在未來的人,都有著不平衡的人格。
3、堅持科學性的原則
古今中外,關于人格模式的研究,有許許多多的理論學派,從不同的側面進行了多維度的探討,其中比較典型的有皮爾斯的“立足現實者”模式、奧爾波特的“成熟者”模式、弗洛姆的“創新者”模式以及羅杰斯“冒尖者”模式。面對豐富多彩的人格模式,大學生在選擇過程中應采取冷靜的、批判的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構建一種健康的人格模式進行科學和理性的思考。
4、堅持社會文化歷史性的原則
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我們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遺產,現代的人格模式是歷史性人格模式的繼續和發展,因此,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大學生人格模式構建的文化歷史環境。
三、校園文化構建與塑造健康人格
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依靠文化的沉淀和環境的熏陶,需要一定的物質環境、制度環境、行為環境和精神環境共同作用。校園文化作為社會亞文化系統,是生長發展在教育環境中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是每個學校在辦學實踐中逐漸孕育和形成的獨特辦學理念、道德規范、組織制度、體現全校師生價值取向的學風、教風、校風、師生的精神風貌以及學校所具有的獨特校容校貌等所共同整合而成的人文生態環境。它的職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對人施加影響,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
校園文化主要由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要素構成。物質文化,是學校發展過程中積累下來的外在物化形式的總稱,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條件,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賴以生存發展的基礎和載體;制度文化,是使每一種制度、每一條規范都經過某種意義的闡釋,使教師、學生自覺接受,并成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精神文化,是學校師生員工創造的一種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它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它不但體現出一所學校師生員工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情趣等,更是高校在長期辦學過程中積累和沉淀下來的一種獨特的傳統精神理念,體現了一所高校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為大學生的人格塑造提供物質上、制度上、行為上、精神上的保障。
1、校園物質文化為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提供優良的物質環境保障
校園物質文化是指為校園文化服務的一切物質條件和物質對象。它主要包括教學科研設施、建筑群落、綠化美化、場館建設、衛生環境等。它們在設計上、結構上、形式上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文化風格,往往能給人一種很深的文化印象,置身其中發自心底的那種自豪感、自信心與上進心便會油然而生。這既培養了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審美觀念,又陶冶了情操。在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方面特別是校園環境建設上,學校應注意整體規劃,精心設計,合理布局,經濟實用,因地、因時制宜,寓思想和文化教育于環境建設中,使藝術性與時代感結合,并且通過具有象征意義的標志性建筑物的建立來體現出全校師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審美觀等精神文化。
2、校園制度文化為大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提供有效的政策導向
校園文化制度主要是指為了維護和保證正常的校園活動而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和行為準則。有效的校園制度能夠規范大學生人格塑造的發展和價值取向。校園制度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以及所構成的文化氛圍,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行為和生活方式。它是一種客觀的實際的環境力量,起著制約和規范人們行為的作用,使每個成員都受到必要的制約,自覺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
3、校園行為文化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重要載體
校園行為文化主要是指大學生自主參加的文化娛樂活動、科技學術活動、社會實踐活動、志愿服務活動、體育鍛煉活動等。如果說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的建設主要是從校方著手狠抓落實、學生協同營造,那么在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設中,學校只是倡導者,教師是主導者,學生則完全成了主體,只有把三者協調起來,把主體與主導者參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尤其是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行為文化的建設中去,才會極大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豐富大學精神。大學生通過參加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不僅滿足了大學生健康人格發展的多元化要求,而且那種潛伏、彌漫于整個活動并體現學校風范的精神氛圍,具有啟迪、感染學生的作用。置身其中,使學生感到心情舒暢、精力旺盛,機體生理和心理得到和諧的發展。同時又豐富了自己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有助于激發其創新人格、創新意識的發展和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
4、校園精神文化是大學生健康人格塑造的無窮動力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是指優良文化傳統、人文精神、校風學風、治學理念等。它是校園文化的靈魂和精髓,是一種內在的、潛存的文化。它具有示范、導向、凝聚、激勵、熏陶等功能。它最終通過大學生自身的內化行為完成健康人格的塑造。在高品位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下,可以增強大學生對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趣,促進自身的思想觀點、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及思維方式的改變,可以彌補大學人文學科課堂教育的不足,不斷豐富自身的內涵。
總之,校園文化構建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從校園環境的優化到文化制度的制定,再到精神文化的創造及宣傳教育等,必須有一個系統規劃,有目的、有步驟的進行。高校是思想最活躍、最富創造力的精神殿堂,是新知識、新思想、新文化的搖籃。作為一種具有與社會政治、經濟鼎足而立功能獨特的社會組織,高校應當具有自己獨特的學校精神、價值追求和文化品位。而校園文化則是學校精神形象和生命力的象征。它的發展將全面體現學校的整體精神和價值取向,從而完善當代大學生人格塑造。
一個國家的發展和進步,綜合國力的強弱,文明程度的高低,從根本上說要取決于全體公民素質的提高,人才素質的現代化。創新和競爭已成為時代的主題,當代大學生不僅要具有崇高的理想,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質修養,還要適應時展的要求,不斷培養自身的創新能力、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這也是新時期對校園文化建設提出的新要求。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其根本是用先進的思想、理論和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通過各種校園文化活動形式與載體,教育引導幫助大學生實現人格現代化,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進取意識的時代新人。
【參考文獻】
[1]鄭雪. 人格心理學[M]. 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2]劉玉華,劉美涓. 大學生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M].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10.
[3]林澍峻.大學生健康人格模式的構建[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3,8.
篇5
關鍵詞: 中國文化元素 現代英語教學 課程設計 教學大綱
1.前言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這些年我國對外交流活動日益增多,跨文化交際頻頻出現。與此同時,外語教學“不僅僅是語言教學,而且應該包括文化教學”這一理念,已逐步成為我國外語界的共識。外語教學不僅要重視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而且要傳授書本之外的文化知識。既要加強英美文化的導入,又要逐步增加中國文化的滲透。教育工作者在努力使學生在了解兩方文化的同時,應更加深刻地領悟絢麗多彩的、優秀的中國文化,從而使當今學生在跨文化的交際中,自然擔當起祖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角色,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也只有這樣,才能使外語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與高速發展的經濟社會相適應,取得更好的社會效果。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元素的應用,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的文化意識的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要重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滲透缺失的現實,必須調整英語教學的內容,增加母語文化知識;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異同,組織好英語教學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從而加強中國元素在現代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2.英語教學的本質
在我國,英語教學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直接受國家語言政策與教育體系的影響。教學大綱與課程設置就是在這一基礎上建立起來的。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語言,已成為人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我國的英語教學與我國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息息相關。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外語人才的需求在質與量及種類方面急劇上漲。這極大地推動了社會各界對英語的重視及投入,一步一步改進英語教學。目前,隨著我國經濟、電訊與高科技的全球化發展,日新月異的社會對人們的英語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一局面同樣將極大地加強和加快英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
因此,面對新的挑戰與要求,我們要重新調整,全面統籌規劃英語教學,加強中國元素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以輔助中國文化通過英語在國際上的傳播。
3.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元素的缺失
首先,語言表述、承載、象征著文化現實,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語言學者和教育學家普遍認為在外語教學中應加入目的語文化教學。我國英語教學界也認同了這種觀點,在英語教材和課堂上大量介紹英美國家的文化與習俗,并且開設了以英美文化為背景和核心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這種語言與目的語文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了解了英美國家的文化,提高了使用英語的能力。然而縱觀我國英語教學,在加強對英語世界各層面文化內容介紹的同時,卻對于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元素,基本上處于被忽視的狀態。長期以來,我們在英語教學中過分強調英美國家文化的學習,而忽略了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結果造成大量中國英語學習者使用英語表達中國語言的能力很低,不能有效地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傳播給世界,進而不能進行成功的跨文化交際。
4.在課程設置中增加實踐活動,加強中國元素的植入
課堂教學時間畢竟有限,教師必須鼓勵學生多渠道、多途徑地獲取信息。為了更多地進行英語學習中的中國文化滲透,教師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促進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可以開設一些專題講座,聘請一些有造詣的專家、學者對學生進行較為系統的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的課程教育。在授課過程中更需要循序漸進、英漢相輔,以擴大學生視野,獲得更多英美文化和中國文化知識。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一些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作品。除此之外,還可通過引導學生觀看介紹中國文化的英文電影,鼓勵學生參加英語角、中國文化英語演講競賽等活動,豐富學生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知識。
5.調整英語教學大綱,增加母語文化
我國的英語教學大綱往往只注重學生的語言水平的提高,而忽視了傳授中國文化和教給學生如何用英語去釋義中國文化。因為教材中沒有有關內容,結果造成了很多學生既欠缺中國文化知識,又欠缺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目前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傳遞,既無大綱,亦無教材,全憑師生們進行自我傳播,隨意性較大,因此很難達到完全準確。我國的跨文化研究也多停留在理論探討方面,沒有系統地可供一線教師參考的教材和資料,這就使得學生在課堂上接受不到這方面的訓練。因此,當前我們迫切需要在各類英語教材中,加入中國文化、中西方文化比較的內容。教材編寫者應根據英語學習者的認知水平、語言表達能力,參照英美文化教材編寫體例,將上述內容編寫在具有本土化特色的中國文化讀本和教材中。這些讀本和教材可以是中英對照,也可以是全英語。要注重聽、說、讀、寫、譯等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并配備相應的音像、電子讀物,以增加教材和讀本的形象性、生動性和趣味性,為中國文化的教學實踐提供客觀基礎和參照依據。
6.結語
本文從英語教學的性質、課程設置、教學大綱等方面分析了我國英語教學中的中國元素缺失問題。本文強調,在引進與發展國外外語教學理論和方法的時候要考慮我國的實際情況,即走“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的道路,從我國英語教學的具體情況出發,結合我國傳統的課堂文化,對這些理論、模式與方法作相應地調整。要解決我國英語教學現存的中國元素缺失問題,需要從語言的本質認識出發,從語言教學理論與原則出發,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出發,結合中國元素,合理分工與銜接各階段的英語教學。
總之,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國元素的植入,是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需要,是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是培養學生辯證的文化意識的需要。正視當前英語教學中中國元素植入嚴重缺失的現實,必須調整英語教材內容,增加母語文化;對比中西方兩種文化,組織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師素質,擔負中國文化傳播重任。
參考文獻:
[1]丁往道.中國文化掠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2]李婭琳.試論跨文化交際中平等交流意識的缺失及對策[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04,(3).
篇6
學生學習興趣淡,自學時間少。本校的無機化學教學仍然采取中學階段“填鴨式”的講解,這樣講課進度快,信息量大,卻沒有給予學生大量的練習時間,特別是對于大一學生,一時很難適應大學的這種教學模式,導致出現“教師忙于講解,學生難以理解”的局面。其根本原因是忽視了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和自學能力的培養,不能突出學生的主導地位。因此,在無機化學的教學中,需要逐步提高自學內容的比例,加大自學要求和難度,結合社會發展需要和科技發展水平,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學習,使學生由“不想學、不會學”轉變為“我要學、我會學”,這對于培養學生終生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有利于教師建立先進的教學理念,鉆研教學內容,探索教學模式,實現教與學的結合。無機化學教學的發展趨勢應該是準確定位為“導學式的無機化學”,即無機化學的學習必須在教師引導下,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無機化學教學改革實施方案
無機化學教學改革實施方案是:理清知識體系,整合教學內容,壓縮教學時數,實行模塊化分層次推進教學,提高教學效率。無機化學教學的模塊化分解和教學時數分配的框架(表略)。無機化學教學整合原則如下:(1)刪掉部分內容(稀有氣體、鑭系、錒系、核化學、金屬晶體和無機化學發展前沿),不再講解,讓學生自學。(2)壓縮部分內容(溶液、熱力學、動力學和晶體學),在后續課程中精講。(3)合并部分內容(化學平衡、解離平衡和溶解平衡)。(4)補充部分內容(教學研究成果)。
無機化學教學改革方案的特色
(1)“三學二素一論”的兩部分六模塊改革。兩部分為理論部分(48學時)和元素部分(42學時)。六模塊為“三學二素一論”:“三學”為微觀學、熱力學和動力學;“二素”為主族元素和副族元素;“一論”為元素通論。
(2)“三位一體”的教學模式。微觀學Ⅰ為無機化學一,熱力學Ⅱ和動力學Ⅲ為無機化學二,元素部分為無機化學三,由3個主講教師完成不同模塊,學完就考,學分加和。
(3)根據“學生學習認知過程”設計教學順序如下: ①由抽象到具體,先理論部分后元素部分;②由簡單到復雜,微觀學為“原子—分子—離子”;③由理論到應用,熱力學為“熱力學能—化學平衡和電化學—氧化還原反應”;④由主族到副族,先主族元素后副族元素; s區元素和ds區元素進行對比教學。
(4)利用規律性的“教學研究成果”促進教學。六模塊中有關規律的教學內容詳見表1。在這部分教學中展示教師教學研究成果,既可以理清學生思路,解決疑點難點;又可以指導學生進行教學研究,以研助教,以教促研。
(5)明確重點。溶液的有關理論重點在分析化學課程中講解,而在無機化學課程中只學簡單應用;熱力學和動力學的有關理論重點在物理化學課程中講解,而在無機化學課程中只學簡單應用。
無機化學教學改革方案的效果
篇7
【關鍵詞】高中化學;循環大課堂;導學案;自主合作;展示交流
一、課題提出
鑒于目前化學課時較少,而教學內容較多,學生自由支配時間較多,故提出該教學模式。
二、課題研究目標和內容
(1)目標:改革長期以來人們已經習以為常、舊的、傳統的教育觀念以及相應的教學與學習方式,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優秀的學習品質。
(2)內容:課堂教學模式。
三、研究基礎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借助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建構意義的方式而獲得。對此我們作如下理解:其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以學生為中心,學生是學習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這與自主學習所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在自主過程中獲取知識的規律和研究的方法本質上是一致的,因此,自主學習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有益實踐;其二,教師要由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轉變為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促進者,這與自主學習主張的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學生自主學習過程重點引導者、幫助者、組織者、促進者相吻合。其三,建構主義提倡“情境”,多媒體技術與網絡的特性與功能也有利于情境的創設,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得已實現的物質基礎,這也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在近年來逐漸引起人們廣泛注意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們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奠定了自主學習理論的基礎,是建立在現代學習理論基礎上的科學學習觀,使學生的學習能夠面向未來的發展,是積極有意義的學習過程。
2、實踐依據
全省全面推行素質教育,許多知名學校都有現成的成功經驗。
四、研究方法
a)文獻研究法:用以借鑒前人的研究成果,找到新的生長點和支撐性理論。
b)調查研究法:即對我校現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訪談及問卷調查。
c)行動研究法:要求教師根據計劃進行課堂教學研究。
d)經驗總結法:要求教師在研究中不斷反思,不斷總結,積累資料,撰寫論文。
五、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10.10—2010.12)
(1)全體成員學習理論,收集資料,統一認識,形成課題研究方案。
(2)成立課題組,明確成員任務
2.實施階段(2011.3—2011.7)
按研究目標、任務、各自進行實驗,收集資料,寫出中期成果,實驗教案。
3.總結階段(2011.9—2011.10)
全體成員進行總結、回顧、材料整理,寫出研究論文,優秀教案,鑒定結題。
六、研究過程
(一)學習理論,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我們課題組成立后,全組成員學習了大量理論書籍與相關論文、論著。課題組成員有了理論的武裝,提高了認識,認識到必須轉變觀念,建立以"主導-主體"教學理論為指導,創建新型的教學結構和學科教學模式,倡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和合作學習。
(二)通過調查,了解學情,明確方向
(三)構建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
“循環大課堂”五環節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包括:“學案導學、先學后教” “二次備課、以學定教” “課堂互動、探究提升” “反饋訓練、體驗成功” “循環課堂、再學再教”。
1、學案導學、先學后教
①提前下發導學案讓學生自主學習②抽批部分學生的導學案,了解學情
2、二次備課、以學定教
針對導學案中學生集中暴露出的問題,展開第二次備課,分析出錯原因,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注意思維的拓展和提升以及矯正練習,真正把“三維目標”落到實處。
3、課堂互動、探究提升
①明確本堂課學習目標、任務②分組合作探究 針對學生普遍暴露出的問題,老師把它們整合后以問題的形式提出來展開小組討論,讓學生搞清到底是什么?究竟為什么?還有什么?③小組間展示交流,教師點撥 允許學生上臺講解或板演④歸納整合 幫助學生建立起知識結構⑤拓展提升 幫助學生掌握重點、突破難點、解決易混點,形成解題規律和技巧。
4、反饋訓練、體驗成功 通過典例剖析和針對練習,鞏固所學知識與規律,體驗成功的喜悅。
5、循環課堂、再學再教 布置下節學習任務,循環以上四個環節。
七、課題研究成果
(一)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
(二)提高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三)教師課堂教學能力顯著提高
(四)教師科研能力正逐步提高
(五)大面積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
八、教學反思
(一)教師負擔過重問題 教師需要提前編制好導學案下發給學生,還要抽批部分學生的導學案,了解學情進行二次備課,勞動強度大。
(二)學生基礎差影響自主學習問題 該模式應用于復習課更好一些。
(三)合作組的合理劃分問題 每個學習小組,需要按學生的性別以及學習成績A、B、C三個檔次合理搭配,便于合作與競爭。
(四)學校對教師的考評問題 評價體系要跟上,教學改革成效顯著的備課組學校要給予適當獎勵。
附:高三化學一輪復習時我們備課組編制的一個導學案供參考,涉及內容:人教版高中化學 必修2第一章(物質結構 元素周期律)整合選修3第一章(原子結構與性質)有關內容。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律
【考試說明】
①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結構和應用。
②以第三周期元素為例,掌握同周期內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③以IA族和VII族為例,掌握同一主族內元素性質遞變規律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④了解元素電離能的含義,并能用以說明元素的某種性質。
⑤了解電負性的概念,知道元素的性質與電負性的關系。
【基礎知識梳理】
一、元素周期表
1、結構特點:
2.畫出元素周期表,標出周期序數、族序數、各分區和金屬非金屬的分界線,并填入前36號元素和IA、VIIA族元素符號。
3.原子結構與元素周期表的關系:
(1)周期序數 ________; (2)主族序數 ________。
二.元素周期律
1、概念梳理
元素周期律:
實質:
第一電離能:
電負性:
對角線規則:
2、原子結構與元素性質的遞變規律
項目 同周期
(從左往右) 同主族
(從上往下)
核外電子排布
原子半徑
主要化合價
原子得失電子能力
第一電離能
電負性
金屬性非金屬性
最高價氧化物水化物的酸堿性
氣態氫化物的穩定性、還原性
與氫氣化合能力、置換氫的能力
【考點突破】
考點1 元素周期表
例1(江蘇省海州測試)圖中a、b、c、d、e為周期表前4周期的一部分元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b元素除零價外,只有一種化合價
B.五種元素中,c元素的性質最穩定
C.b、d氣態氫化物溶于水,溶液的酸性:b > d
D.e元素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和不同量的氫氧化鈉溶液反應,可能生成三種鹽
【變式訓練1】(江蘇省淮安考試)A、B、C三種短周期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所示,已知A、C可分別與B形成化合物X和Y,A與B的質子數之和為C的質子數,現有以下說法,其中判斷正確的組合是( )
①B與C均存在同素異形體
②X的種類比Y的多
③沸點:A的氫化物小于C的氫化物
④C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水化物能與A的氫化物形成三種鹽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④
考點2 元素周期律
例2 (09海南化學卷第10題)門捷列夫在描述元素周期表時,許多元素尚未發現,但他為第四周期的三種元素留下了空位,并對它們的一些性質做了預測,X是其中的一種“類硅”元素,后來被德國化學家文克勒發現,并證實門捷列夫當時的預測相當準確。根據元素周期律,下列有關X性質的描述中錯誤的是
A.X單質不易與水反應 B.XO2可被碳或氫還原為X
C.XCl4的沸點比SiCl4的高 D.XH4的穩定性比SiH4的高
【變式訓練2】(山東理綜第11題 4分)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反映了元素的原子結構和元素的性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同一元素不可能既表現金屬性,又表現非金屬性
B.第三周期元素的最高正化合價等于它所處的主族序數
C.短周期元素形成離子后,最外層電子都達到8電子穩定結構
D.同一主族的元素的原子,最外層電子數相同,化學性質完全相同
考點3 元素“位—構—性”之間的關系
例3(09四川理綜第10題)X、Y、Z、M是元素周期表中前20號元素,其原子序數依次增大,且X、Y、Z相鄰。X的核電荷數是Y是核外電子數的一半,Y與M可形成化合物M2Y。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 還原性:X的氫化物>Y的氫化物>Z的氫化物
B. 簡單離子的半徑:M的離子>Z的離子>Y的離子>X的離子
C. YX2、M2Y都是含有極性鍵的極性分子
D. Z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的水化物的化學式為HZO4
【變式訓練3】(北京理綜化學第7題)W、X、Y、Z均為短周期元素,W的最外層電子數與核外電子總數之比為7:17;X與W同主族;Y的原子序數是W和X的原子序數之和的一半;含Z元素的物質焰色反應為黃色。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金屬性:Y Z B 氫化物的沸點:X>W
C.離子的還原性:X>W D 原子及離子半徑:Z>Y>X
【反饋訓練】
1.(2011江蘇高考5)短周期元素X、Y、Z、W、Q在元素周期表中的相對位置如圖1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X與元素Z的最高正化合價之和的數值等于8
B.原子半徑的大小順序為:rX>rY>rZ>rW>rQ
C.離子Y2-和Z 3+的核外電子數和電子層數都不相同
D.元素W的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比Q的強
2.(2011福建高考7)依據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H3BO3的酸性比H2CO3的強
B.Mg(OH)2的堿性比Be(OH)2的強
C.HCl、HBr、HI的熱穩定性依次增強
D.若M+和R2-的核外電子層結構相同,則原子序數:R>M
3.(2011山東高考13)元素的原子結構決定其性質和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元素原子的最外層電子數等于元素的最高化合價
B.多電子原子中,在離核較近的區域內運動的電子能量較高
C.P、S、Cl得電子能力和最高價氧化物對應的水化物的酸性均依次增強
D.元素周期表中位于金屬和非金屬分界線附近的元素屬于過渡元素
4.(2011福建高考30,13分)
氮元素可以形成多種化合物。
回答以下問題:
(1)基態氮原子的價電子排布式是_________________。
(2)C、N、O三種元素第一電離能從大到小的順序是____________。
篇8
1.辦學特色不明確。自我校材料化學專業招生以來,在辦學過程中發現在專業建設上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專業學科定位不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不夠明確、課程體系中基礎課平臺不夠規范,課程設置不夠科學、合理等。究其原因,主要由于材料化學專業建立時間短,辦學經驗不足。
2.課程設置理念滯后。合理的課程設置理念是讓每一位學生不僅受到嚴格的專業訓練,而且還應受到廣泛的通識教育,把學生培養成有專業知識、有愛心、有責任心、有雄心的智者。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設置中,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俠義專業概念的限制,只要求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獨立思考能力、自學能力、動手能力和生存能力方面的培養沒有足夠的重視。同時,在課程設置中存在對社會需求、學生就業、市場前景等考慮不周等問題。
3.實踐、實驗教學條件欠缺。實踐、實驗課程是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起初,我們以三、四十人組成的實習隊伍進入企業、經濟實體實習。而今,大型企業自動化程度很高,實習生很難進入車間進行實踐操作,另外,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大型企業為數不多,小型企業又沒有能力接收大量的實習生,加上實習經費的短缺等原因,無法實現“大部隊”形式的實習。在實驗教學方面,由于條件所限,只能開出部分專業課的實驗。
4.專業教師缺乏。師資隊伍是優化課程體系的執行者,也是人才培養的主導者。先有優秀的教師,后有優秀的學生,再有品牌專業[2]。我校材料化學專業建立以來,雖然引進了固體材料化學、無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分子生物學等領域的數名博士研究生充實本專業的教師隊伍,但是由于地域和待遇的局限,專業教師數量有限,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教學的需求,目前正在通過各方努力引進高水平的教師,以加強本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
二、課程體系的優化策略
課程體系是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課程指導思想、課程設置、課程結構及教學管理模式的綜合體現,是學校辦學特色、學科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特色的綜合反映。課程體系是否科學合理,對培養高質量人才目標具有決定性的意義。今年,為提高教學質量,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學校開展了人才培養和教學體系改革研究,重新制定“2012版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借此契機,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對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作了重新修訂,通過選擇、整合與調適等措施進行了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的優化。
(一)調整教學計劃,優化專業基礎課內容
教學計劃是一門課程授課的整體規劃,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教育結構不斷發生變革,教學計劃也必須不斷改革。在本次修訂人才培養方案的同時,材料化學專業也調整了教學計劃,對各門課程的教學內容進行了優化。
1.無機化學課程。現行的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無機化學是大學一年級學生的必修課程。本課程的教學直接影響大學一年級的學生的學習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也是他們從中學的學習方式轉變為大學學習方式的關鍵時期。在本階段,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學能力。無機化學課程內容包括理論部分和元素部分,對于材料化學專業的學生來說,無機化學課程的理論部分是課程的核心,元素部分是輔助內容。在調整教學計劃前,我們就無機化學課程的講授內容對本專業三屆(90人)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89%的學生不贊成講解課程的全部內容,認為無機化學元素部分可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學。
在元素部分的教學中,教師以典型元素的性質進行講解,然后同學生一起討論,通過實例指導學生去認識一種元素、一族元素以及一類元素,逐步了解元素的結構—性質—功能之間的關系,使學生掌握學習元素化學知識的方法。另外,我們在化合物的性質教學中,教會學生如何查閱相關工具書、參考書和手冊等,這樣,其余元素部分設置為自學內容。
2.高等數學課程。高等數學是材料化學專業的一門必修課程。目前我院材料化學專業使用的教材為“生化類”《高等數學》。隨著材料化學學科的知識量迅速增加,對材料的定性定量分析、材料結構分析、材料物理性能測試等技術的要求,需要高深的高等數學知識。因此,我們把材料化學專業的“生化類”高等數學調整為“理工類”高等數學。同時,在高等數學課程中增加了線性代數的內容,以達到材料結構測試和性能計算知識的要求。
3.材料結構分析方法課程。測試方法在材料化學專業的發展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對材料的性能、組成和微觀結構的深入研究,新的研究方法、實驗方法和測試手段越來越多樣化。因此,我們把材料結構分析方法課程的教學分為理論講授和儀器操作。首先,教師在課堂上講解測定材料結構和性能的儀器,然后學生到儀器實驗室進行觀摩,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動手測定樣品學習操作。另外,還可借助內蒙古功能材料物理與化學重點實驗室的部分高檔儀器進行學習。
4.專業前沿知識講座。課程內容應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及時充實新知識。材料化學專業教材的內容往往是數年、甚至數十年的科學知識總結。為及時補充材料科學領域的新知識,我們將現代材料科技成果融入到教學中,用前沿的材料科學研究內容去充實陳舊的教學內容,在人才培養方案中增加了專業前沿知識專題講座課程,及時傳授本學科的前沿知識和最新研究成果、動態。
(二)加強實踐教學,優化課程類型
多元化的實踐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和動手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通過實驗來研究物質及其變化規律,使學生獲取基本的實驗動手能力、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的科學研究能力和一般的創新能力[3]。根據“高等院校理工科教學指導委員會通訊”所提倡的高等院校材料化學專業規范討論稿的要求,材料化學專業的實踐課程有基礎課實驗、專業基礎課實驗、專業課實驗、專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等內容[4]。在材料化學專業實驗教學中,充分考慮實驗內容的科學性和系統性,選擇具有一定難度和較大覆蓋面的交叉型綜合實驗作為實驗教學的主要內容,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學院全面開放所有實驗室,給學生創造開展專業綜合技能訓練的場所,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目前,在各級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按材料化學人才培養方案的要求,材料化學實驗室基本具備完成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實驗教學條件。學院倡導請相關的知名企業家、工程師指導部分實踐教學,實現學校與地方大中小型企業的對接。
根據各企業的實際,按照學生意愿分成由五至八人組成的“小組”進入不同的微小企業進行多元化的實習。材料化學專業對學生完成畢業論文(設計)實行分類指導和分流培養的方式,改變以往的畢業論文撰寫模式,允許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已的興趣、愛好以及個人的從業需求選擇畢業論文課題,可以在本學院教師的指導下,也可以在科研院所、企業、經濟實體中科技人員的指導下完成畢業論文(設計)。
(三)增設自學選修課程,優化課程結構
當今,是社會需求多元化的時代,需要的人才不是單一性人才,而是綜合能力較強的復合型人才。材料化學專業教育不僅要傳授材料科學相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傳授獲取知識的方法,使學生學習相關領域的新知識,適應社會的需求。因此,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自學性選修課程是社會和科學發展的必然要求。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是豐富學生知識面的重要措施,是教師的基本職責,也是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教學理念和觀念的提升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前提條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所在,創建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重要環節,科學指導學生自學是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基本內容,科學的評價標準是促進學生自學的原動力[5]。為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在材料化學專業課程體系中增設自學性選修課是一重要措施。如“化學與社會”、“化學史”等課程我們設置為自學性選修課程。這樣給學生創造自學的機會和環境。
篇9
關鍵詞 化學史 科學素養 意識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高中化學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學史作為化學學科學習的一個組成部分,是指化學學科發展的歷史。化學教學同化學史的結合,已經成為化學教育教學發展的一種趨勢。
近年來,雖然各參考文獻中論述化學史問題的文章不少,但是究竟怎樣充分利用化學史對中學生進行化學基礎教育的論述比例較少。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化學史教育在化學教育中的作用受到了應有的重視。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有這樣一段論述,其中提到“結合人類探索物質及其變化的歷史與化學科學發展的趨勢,引導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同時“高中化學課程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與課程標準相呼應,新教材中增加了化學史內容,高考和中考試卷中也出現了不少與化學史有關的試題。
1化學史教育的現狀
筆者從2011年1月到2013年6月,在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的《化學教育》、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的《化學教學》、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的《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三種核心期刊中分別以“化學史”和“化學史教育”為主題,對相關的論文進行搜索,結果如表1所示。
《化學教育》《化學教學》《中學化學教學參考》作為化學教育類核心期刊,其所刊載的文章具有權威性和代表性。從表1中我們可以看出,核心期刊關于化學史方面的論文的數量是不少的。一些越有影響的核心期刊,其中關于化學史方面的論文報道越多,這足以看出化學史在化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但同時我們也看出,化學史教育的論文所占的比例卻不是很多,而且這些方面的論文,有的是以科學家為研究對象,比如《中國化學史研究的開拓者―王》,有的是化學學科發展的某一部分為研究對象,比如《化學家和化學肥料的發展》,還有的是關于化學史的教學案例《“探究空氣的成分”學案設計》,真正涉及到教育內容、形式、方法、模式的更是少之又少。雖然,關于化學史的教育已經引起了人們的高度重視,但是,如何很好地將化學史教育融入到化學課堂教學中,為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做出貢獻,還有待于我們繼續深入研究。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筆者通過教育教學實踐中對化學史教育的應用與研究,結合教學效果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培養觀察意識、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創新意識五個方面論述了化學史教育對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的影響,以期能為很好地將化學史融入到中學化學教育教學工作中提供借鑒。
2 化學史教育對學生科學素養與創新能力培養的影響
化學史有助于人們理解科學形成的過程。洪德森強調,現代科學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個:學習科學(learning science)、理解科學(learning about science)和做科學(doing science)。化學史向我們展現了一幅化學發展的動態畫卷,每一個化學理論的形成,幾乎都經歷了一系列曲折的探索過程。通過化學史來了解化學發展的過程,也符合現代國際科學教育改革所倡導的由“以知識為中心”向“以探究為中心”發展。波義耳的《懷疑的化學家》是一部經典的著作,指出我們要用懷疑的眼光看問題,有問題意識。因此,在中學化學教學中開展化學史教育教育工作,對于培養中學生科學素養與提高中學生的創新能力必將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2.1 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指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并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人有了某種興趣就會對該事物或活動表現出肯定的情緒狀態。化學史教育中的一些奇聞軼事對于提高學生的興趣具有很大的幫助。
基于此,筆者在講到苯環這一節課的時候,覺得有必要讓學生了解這位比利時人凱庫勒是如何發現苯環的?凱庫勒在根特(比利時弗蘭德區的一個自治市)時,有一次他在書房中打瞌睡,夢見碳原子的長鏈像蛇一樣盤繞蜷曲,忽然,見一個抓住自己的尾巴,這幅圖就給了他關于苯環的啟發。當然,這種化學史教學的篇幅不宜過長,否則就本末倒置了。
2.2 提高學生的觀察意識
觀察包括對自然現象、科學實驗、圖表數據等的觀察與分析思考,一切科學研究都從觀察開始,觀察意識和觀察能力是化學學習的核心素養之一。
化學作為一門實驗學科,只有讓學生通過觀察,通過切身的體會,才能學好化學這門科學。 比如,筆者在講到酸與堿的檢驗時,介紹了波義耳發現酸堿指示劑的故事。波義耳偶然發現紫羅蘭遇到鹽酸變成紅色,于是他系統觀察紫羅蘭遇到其他酸會怎樣;紫羅蘭遇到堿會怎樣;其它的花遇到酸或堿會怎樣?這是偶然發現引起有意觀察、系統實驗的典型事例,由此才有了酸堿指示劑的發現和使用。筆者意欲通過歷史人物對化學現象認真觀察的態度,來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化學學習態度。
2.3 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問題意識”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中的一種積極的思維傾向。“問題意識” 的積極意義在于它能從條件化、結構化、熟練化 和策略化 的角度認識知識,并形成方法。
在化學學習中,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很重要的,要努力培養學生提問的意識。實際上,科學家的探究過程,許多都是科學家通過對已有的結論進行質疑,從而不斷地探究,最終推動化學科學一步一步向前發展。就元素周期表的發現過程而言,當時邁爾已經發現了“六元素表”,門捷列夫就想如何用合乎邏輯的方式將這些元素組織起來?在這個問題的引導下他經過苦苦的思考,用類似撲克牌的卡片進行分類,從而最終制出了元素周期表。
2.4 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利用化學史,學習者可以沿著科學家的探索足跡,認識概念和原理的內容、特征和屬性的進化過程,在達到與科學家思維和認識切合的時候,重構化學概念。
科學探究是一種系統的調查研究活動,其目的在于發現并描述物體和事物之間的關系。其特點是采用有秩序的和可以重復的過程、簡化調查研究對象的規模和形式、運用邏輯框架做出解釋和預測。在日常教學中,通過引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用科學研究的方法進行學習,有助于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例如,在學習元素周期律時,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強調科學探究與活動,要求學生查閱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史料,討論元素周期律的發現對化學科學發展的重要意義。
2.5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永恒主題。創造性思維有三個維度:一是思維的流暢性,二是思維的靈活性,三是思維的獨到性。
在化學教學中,通過以往化學家的探究過程來開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不斷有所突破。筆者在講“取代反應”時,講述了這樣一個化學科學發展史。1833年,在巴黎杜伊勒利宮的一次盛大舞會上,蠟燭冒煙嗆走了賓客。皇帝的顧問被責成追查此事,顧問把這一研究課題發給了他的女婿杜馬。杜馬很快查明所冒的煙是氯化氫氣體。為什么會放出氯化氫氣體呢? 讓學生大膽地作出種種設想、猜測,讓他們無拘無束的去思考、去討論、去爭辯。然后告訴學生科學家的推測結果:“原來所用的蠟燭是經氯氣漂白過的取得專利的新產品。在漂白過程中, 氯取代了石蠟中的氫。”在學生們的推測中,盡管有的不是很合乎情理,但開動腦筋是值得表揚與鼓勵的,基于此將有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3 教學效果評價
本方法應用于教學過程后的教學效果評價首先關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或興趣,從而體現該方法的核心理念―倡導主動、質疑、觀察及探究式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主動學習,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通過后半學期一個學期的實施,學生們比以前更能主動參與化學課學習,能夠共同探究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樂于交流與分享自己的學習成績。特別是學生們課堂積極思維、勇于參與課堂學習過程的提問發言的積極性大大提高。而且課后學生們能自覺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勇于探索、敢于想象的精神,學習成績明顯提高,見表2所示。
當然這一結果只是短期一個初步分析。要準確客觀地反映其教學效果還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與觀察。但表2中數據的確說明,本教學方法的實施,由于學生在以上幾個方面的轉變,學習效果還是得到了明顯改善。
4 結論與展望
新課程教材中關于化學史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作者以不同的方式將化學史融入到化學教學中,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在不同的維度有所提高。盡管一學期的努力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仍有許多工作要做。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繼續努力地尋找多種教學策略,有效地將化學史融入到中學化學課教學中,不斷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及創新能力,為提高我國人才素質、推動化學科學的進步作出貢獻。
(通訊作者:羅延齡)
參考文獻
[1]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Laurinda Leite. History of science in scienc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checklist for analysing the historical content of science textbooks [J]. Science & Education, 2002, (11): 333-359.
[3] 顧備戰.巧用化學史-實現選修教材有效整合的初探[J].化學教學,2011(2).
[4] 黃強.化學史在課堂教學中的意義及啟示[J].江蘇教育學院院報,2011(5).
[5] 江玉安.化學教學不妨多一些歷史意識[J].化學教學,2012 (3).
[6] 丁永霞.化學元素概念的演變啟示[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2 (6).
篇10
試想,如果每一位老師都像魔術師劉謙的話,相信任何一個學生都無法將注意力從老師身上移開。仔細研究劉謙的魔術,從中我們可以發現劉謙吸引眼球的秘密:
第一,打破傳統模式,拉近與觀眾的距離。
第二,讓觀眾直接參與表演,親身感受魔術的神奇。
第三,選用我們身邊的東西為道具,貼近生活。
第四,表演過程設置懸念,營造氣氛,緊緊抓住觀眾心理。
那么,我們不妨把自己變成一位魔術師,把我們的化學課上成一個魔術表演課。
針對以上幾點,我覺得化學課堂可從以下這幾個方面進行改革。
一、利用實驗設置懸念,活躍課堂氣氛,緊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如在高一新學期的第一節化學課上,我做了一個有趣又新奇的試驗:課前我在白紙上用酚酞寫上“化學”兩字,晾干上課備用,在小型噴霧器中裝有NaOH溶液。一上課我就提出一個問題“什么是化學”,然后把NaOH溶液噴在備好的白紙上,瞬間鮮艷的粉紅色的“化學”二字赫然出現在紙上。學生一下子驚呆了,有的甚至站起來。這樣一下子就將學生的好奇心抓住了,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
接著我又結合實驗,說明化學與生活的聯系:衣服上不小心滴上果汁、墨水、血漬等物質,通過做演示試驗,當場去除雜質,令學生驚嘆不已。然后,又通過“滴水生煙”“茶水變色”“燒不壞的手帕”等幾個趣味試驗的演示,將學生帶入一個奇妙的化學世界中。由于第一節課的教學大大激活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從而使學生在整個學期都保持了很高的學習積極性。
二、結合教學內容介紹化學發展史及化學趣聞故事。
學習化學不僅給人以知識,而且給人以智慧。在化學史中,化學家的傳記有許多有趣、有意義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僅能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而且可以使他們了解化學的每一個新概念、新理論的產生,更可以告訴學生為人處世的道理。
例如:在學習鹵族元素溴的時候,我講了有一段有趣的歷史:一八二六年法國的波拉德在研究從海藻中提取碘時,發現母液底部有一層深褐色的具有刺鼻氣味的液體。他通過認真分析和研究,最終證明,這液體是一種新的元素――后來被命名為溴的元素。當波拉德把發現溴的論文《海藻中的新元素》發表后,當時著名的德國化學家李比希非常認真地讀完這篇論文后,十分后悔,因為他也做過這個實驗,只憑空斷定它是氯化碘(Icl),在瓶子上貼上氯化碘的標簽就完了,從而使他失去了發現新元素的機會,也使溴元素的發現推遲了幾年,李比希非常珍惜這次教訓,他把氯化碘的標簽小心地從瓶子上取下來,掛在床頭,引以為戒。后來李比希在化學上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另外,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可以插入一些能加深教學內容印象的小故事。但也要注意,講小故事這種方法不可濫用,要在保證課堂教學的科學性、系統性的前提下精選、精講。
三、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讓學生積極討論問題,引導他們認認真真地讀。
從心理學的角度看,人都有表現欲,希望自己的語言、行動能引起別人的注意。我認為,現在普遍采用的課堂教學方法,是最壓抑學生的表現欲的。當然,系統性和理論性強的內容,需由教師講授,其他非重點內容可適當選擇部分章節讓學生討論,讓他們自學,教學方法多樣化。可以預先布置,給出預習提綱,讓學生分組做好準備,寫出發言提綱,各組有重點發言人,由老師任意指定學生補充,最后由老師歸納總結。我曾根據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和影響化學平衡移動的因素采用過課堂討論的方法,效果非常好。這種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的方法是切實可行的,是改變單一教學模式的好方法。這也是新教材編寫的基本理念。
四、對于復雜難以理解的理論和實驗可用歌謠的形式加以教學。
歌謠、順口溜是教學的有趣模式,應用得好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難以理解的理論、復雜的實驗步驟,都可以用該方法來加深學生學習的印象。
例如:講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時,學生對實驗步驟和實驗現象都感到難以理解,我就給他們編成順口溜的形式――“實驗開始先通氫,通氫片刻再點燈,由黑到紅燈撤去,試管冷卻再停氫”。這樣學生不但把實驗步驟掌握了,而且把實驗現象也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