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三年工作報告范文
時間:2023-03-24 17:40:4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村支書三年工作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虎年新年剛過,偏橋村突然熱鬧了起來。
藏在河北省灤平縣巴克什營鎮101國道旁山坳里的這個小村落,平時靜得只能聽見車輛卷著寒風疾馳而過的聲音,3月22日這天卻被揮舞著鏟斗的挖掘機和1000多拿著鐵鍬的人擠得滿滿當當。村民說,偏橋村從沒見過這么大的陣仗。
一場再造偏橋村的行動正在進行。這支聲勢浩大的隊伍由灤平縣、巴克什營鎮兩級機關工作人員和偏橋村部分村民組成。在灤平縣偏橋村造林綠化和水利綜合治理工程啟動儀式上,專程趕來的河北省林業局局長武國堂難掩激動,號召要“抓住改天換地的、最大的、難得的機遇”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平衡的新灤平。
儀式過后,人群拿著鐵鍬,到偏橋村背倚的山上義務植樹。村口兩棵樹間拉著紅色條幅:“牢記總理囑托,建設嶄新偏橋”。
2010年1月30日,臨近春節,國務院總理第三次到訪偏橋村。“第一,把村容村貌搞好,讓家家戶戶更干凈些;第二,把土地規劃好,利用好;第三,多種樹。這樣,適當時候就可以發展旅游了。”這是總理留給偏橋村的三條建議。
這段時間,巴克什營鎮上的客運小面的生意明顯火了,“去偏橋”成了司機們聽得最多的一句話。說這話的有扛著長槍短炮從各地蜂擁而至的記者,更多的是以鎮黨委書記任組長的“偏橋村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的鎮政府干部們。春節一過,“積極貫徹落實總理視察調研重要指示精神,全力做好偏橋村新農村建設”工作就如火如荼地展開了。
選村標準:遭災嚴重、民風好、不要太大
準確地說,懸掛紅色條幅的這個小村莊叫做南溝門,是偏橋村七個自然村中的一個。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南溝門的黃瓜大棚頂上,村民緩緩放下草簾。一個調皮的小孩子也學那草簾順著光滑的塑料膜像滑滑梯一樣從棚頂滑落。
這里的民房依山而建,錯落雜亂,沒什么規劃。房子新舊不齊,青磚房是上世紀70年代修的,紅磚房是八九十年代建的,也有少數貼著白瓷磚、水泥墻平整的新庭院。多數老房子都有石頭砌的半米高左右的圍墻。據說現在年輕人已經不會砌這樣的石頭墻。
水井隨處可見,一般兩三戶人家共用一口。塑料水管從水井伸出,翻過某家的院墻延伸到鄰家院里。
村里開始飄起炊煙。這里的村民仍有不少燒柴做飯,院子里外、空閑的土地上隨處堆著柴禾。有的人家前年冬天砍的柴禾還沒燒完,兀自在那里風干著。
南溝門、偏橋村、西灣、康家溝、柳家溝等七個自然村構成了偏橋村。村子區域面積17220畝,其中有林地面積5359畝,土地面積585畝,而且大多數都不是水澆地,人均只有四分半薄地。
偏橋村共有349戶人家,1204口人。這是一個以農業和外出務工為主的村,其中種植收入不到20%,工資收入約占80%。村民有的選擇到北京打工,有的就在灤平附近的礦山干活。在整個灤平縣這個村屬于中等偏下水平,人均年收入2800元左右。
這個普通的山村,因為2000年到2010年10年間的三次訪問,被媒體不斷聚焦。
1999年灤平縣遭遇旱災顆粒無收,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于2000年11月16日前來慰問。“那次去的是柳家溝,”巴克什營鎮人大主席葉士德對《望東方周刊》說,當時是鎮政府安排的,“遭災嚴重、民風好、不要太大”是選擇標準。
在柳家溝待了不到40分鐘,看望了受災群眾,還到地里瞅了瞅小白菜和玉米棒子。
變化有但是不大
2005年國慶節,再訪灤平,點名還去柳家溝。“但當時總理乘坐的大巴過不了柳家溝村口的橋洞,”隨行的葉士德回憶,總理說,那就去看看“那個村”吧---總理所指的就是南溝門。
當時,牽著兩頭羊的蘇洪喜正和鄉親們說著“大道了”,就看到有人扛著攝像機,一群人進了村。曾經在2000年作為偏橋村村支書接待過的蘇洪喜“就這么迎上去和總理拉上手了”,并驚喜地發現溫總理還記得他姓蘇,當過書記。
蘇洪喜說,偏橋村村民對溫總理很有感情,最直接的原因是第二次訪問偏橋之前,在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59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免征農業稅,灤平是受惠縣之一。
在葉士德看來,總理三訪偏橋是因為在這里能聽到真話。2005年,就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征求偏橋村村民的意見。蘇洪喜說:“行是行,就怕你們辦不好。”
臨走時,說五年后會再到偏橋村來。2009年國慶節,蘇洪喜和偏橋村的村民“等了一天”,沒等到總理。12月初,蘇洪喜致信溫總理,希望他再到偏橋村來看看。
溫總理真的來了,他帶著政府工作報告再次來向村民征求意見。巴克什營鎮人大代表白桂華向總理提出“糧食價格還是低,種糧收入上不去,影響農民的積極性”。
3月5日,白桂華從政府工作報告中聽到:“進一步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早秈稻、中晚秈稻、粳稻每50公斤分別提高3元、5元和10元,小麥每50公斤提高3元。”“總理不光采納了咱的建議,還把提高多少錢都寫進了政府工作報告,還有啥可說的。”白桂華一臉高興。
盡管很高興,但是溫總理對村子的一句評價---“變化有但是不大”讓蘇洪喜有點后悔寫了那封信。不過離開村子時,總理說“退休后再來看你們”使蘇洪喜很受感動,而且這一次他不用擔心總理再來的時候村子“變化不大”了。
突然熱鬧的村莊
蘇洪喜喜歡獨來獨往。造林綠化和水利綜合治理啟動儀式快開始時,他雙手背在身后,橫抓著一把鐵锨,锨柄很光滑,锨面上卻沾滿了石灰。
沒人跟他打招呼的時候,他就站在人群中,穿著藍色中山裝,戴一頂藍帽子,古銅色的臉上滿是褶子。
有幾個熟識的婦女走過來,拿著鐵锨往蘇洪喜腿上輕輕一拍,大笑著走過去。蘇洪喜咧嘴笑了笑,沒言語,倒是人群里有人對這種“輕慢”之舉“不滿”:“要不是老蘇,咱偏橋哪來過這么多人?”
偏橋村確實吸引了很多人。巴克什營鎮金山賓館門口,手里拿著圖紙的人進進出出。賓館老板告訴本刊記者,這是省里派到偏橋來的工作小組,住了近一個月了。
2月7日,河北省委常委、組織部長梁濱帶領省委調研組來到偏橋村。在當天召開的縣鄉干部座談會上,梁濱就加強新農村建設要“抓班子、指路子、出點子、送票子”的提法讓參會的一位村干部印象深刻,“這次有可能實打實地干了。”春節過后,省里就派來了工作組。
除此之外,省林業局、旅游局、交通廳、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農業廳、省委農工部以及承德市發改委、農工委和市林業、水務、環保、農牧等市直部門都到過偏橋村,就落實指示精神進行專題調研。
“總理10年來偏橋三次,我也來了三次,只不過是一個月三次。”一位省林業局工作人員打趣說。
縣直各部門圍繞偏橋村制定發展規劃。縣水務局計劃在2010年5月入汛前投資700多萬元進行河道整治,以保證偏橋及該村300多畝耕地安全度汛;投資100多萬元建人畜飲水工程,解決偏橋村的飲水問題。
環保局準備利用三年時間,從農村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畜禽養殖污染治理、飲用水源保護等方面上報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項目,爭取“以獎促治”專項治理資金。
林業局啟動了10萬畝造林工程。其中,偏橋村造林綠化工程計劃投資1963萬元,規劃總造林綠化面積6855畝,這又包括山體綠化6085畝,新建果園770畝。工程完工后,偏橋村森林覆蓋率可以提高至75%以上,果樹改造后每畝產值增加2000元。
從正月初五開始,巴克什營鎮領導班子就把鎮政府搬到了偏橋現場辦公。3月21日這天,灤平縣委副書記常金超進村了解環境衛生整治力度,他開玩笑說自己“現在已經當村長使了”。
目前整個偏橋村的發展規劃已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交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免費編制,初步方案將于3月底出臺。
3月20日這天,原本在附近古城川村辦公的便民警務室也“搬家”到了偏橋村,“現在偏橋比較敏感。”古城川村的村民對此表示理解。偏橋村黨支部書記宋國興說,此舉有利于做群眾工作,及時解決糾紛,化解矛盾。
看到省市縣鎮各級的干部在村里進進出出,蹲在地上,隨手在路邊的土堆里撿起根細鐵絲擰著玩兒的蘇洪喜尋思著:“偏橋這回應該能大變樣”。
“總理農家菜”將成品牌
蘇洪喜現在是遠近聞名的“大紅人”了,經常有上訪無門的外地人找到偏橋出高價請他給總理寫信。
在不用接待各路領導、記者和訪民,不用參加座談會,不用帶著村民外出參觀學習的時候,蘇洪喜一般都會待在五兒子的小院里。在這里,他曾經和總理“共商國是”,一起吃白菜豬肉燉粉條。
如今這個小院正式掛牌命名為“總理到過的農家院”。堂屋里,當天總理和村民代表座談時背后的那幅“好運來”年畫被三次總理訪問偏橋村的一組照片取代,有黑白的,有彩色的。2005年和蘇洪喜坐在蘇家老院里,穿著白襯衫、藍色夾克,蘇洪喜穿著軍綠色拉鏈夾克,背后是金黃色的玉米棒子。五年后再見面時,蘇洪喜的第一感覺是“總理老了”。
巴克什營鎮文化旅游部門的工作人員正在指揮建筑工人進進出出,改造這座農家院:油漆已經斑駁褪色的木門都要拆掉,在院子里新起一間小屋,作為接待農家樂游客的餐廳,在院外將規劃出一片空地作為小型停車場。
現在,偏橋村已經被河北省旅游局定為“鄉村游”重點開發村,蘇洪喜與同村的另外9戶居民被確定為鄉村旅游示范戶。偏橋村作為今年重點打造的鄉村游景區,已被納入承德―偏橋―壩上草原、金山嶺長城―偏橋的承德市熱點旅游線路中。
灤平縣縣長關繼高在接受承德電臺采訪時說:“偏橋村將成為以鄉村旅游為主導產業的新農村建設典型。”
按照灤平縣政府的規劃,偏橋村未來將打造特色農家客棧;以溫總理第三次考察偏橋村時所用午餐為招牌菜,創立“總理農家菜”餐飲品牌;并以當地出產的有機瓜果蔬菜、時令野菜、散養柴雞、家養豬等為原材料,創立“偏橋菜”鄉村特色餐飲系列;引導農戶以市場為導向、調整農業產品結構,建立三五處以野菜、農產品等為特色的有機農業采摘園;在適宜區域挖建池塘,進行捕魚、垂釣活動,構建集采摘、休閑、健身、娛樂為一體的鄉村休閑基地。
灤平縣的補貼都傾斜到偏橋來了
以鄉村旅游為主導,偏橋村的農業產業結構將進一步調整。本刊記者從灤平縣水務局了解到,即將啟動的潮河上游支流河道整治工程,除了可以保護偏橋村及300多畝耕地的安全度汛,還能新增可用耕地200余畝。加上該村原有的585畝耕地,偏橋村將利用近800畝耕地發展食用菌大棚和日光溫室等設施農業。
在蘇洪喜家的黃瓜大棚里,老蘇說,前兩年村里就上了23個日光大棚,每棚占地一畝多,但是“黃瓜賣不上價”成了大棚種植戶的鬧心事。
1月30日,在參加座談會時,村民張保林也向提出了這一問題:“黃瓜賣不上價,農資價格不斷上漲,種黃瓜的收入還趕不上打小工的收入。”
蘇洪喜說,偏橋村的大棚種植業還沒形成規模,產銷連接不暢,種植戶之間缺乏合作,都是蔬菜賣不上價的原因。“去鄰村收菜的車路過偏橋,人家答應順便把俺們這一二十箱黃瓜拉上,卻把價格壓到1.2元一斤,賣不賣隨便。”
為解決這個問題,偏橋村蔬菜服務合作社已經成立,產業規劃、技術指導、銷路推廣一條龍。“這絕對是個好事。”老蘇絞著系在鑰匙上的紅布條,抹了抹額頭上的汗說。
或許是回答了太多遍對總理三訪偏橋的感受之類的問題,偏橋村的村民對媒體由最初的新鮮---有人來村拍電影了---變得習以為常。比起村里當下正在發生的,有的村民更愿意跟本刊記者討論紅衫軍沖擊泰國政府和“一場地震就毀了一個國家”這樣的國際熱點。
偏橋村村民對政府工作報告和總理答中外記者問的熟悉程度也肯定比別村村民高。“公平和正義比太陽還要有光輝。”一位81歲的老大爺耳聰目明,隨口就能說出溫總理答記者問時說過的這句話。
對于村里如今的繁忙熱鬧景象,老人開玩笑說:“整個灤平縣的補貼都傾斜到偏橋來了。”
形勢一片大好,但蘇洪喜還是有點擔心。2005年總理視察時曾提到要加強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我們村第二年就在通電的地方安上了水泵,地里安上了噴灌,但一直都沒有投入使用。”
鄰村古城川村村民也證實了這點:“沒經過論證,噴灌所需的電費老百姓根本交不起。”
由于沒有很好利用水利設施,2009年承德60年一遇的大旱時偏橋村糧食減產一半。
“就怕像《沙家浜》阿慶嫂講話,人一走茶就涼。”蘇洪喜說。
“總理來了三回,為什么變化不大,我覺得就是沒引起政府足夠的重視。”老蘇說得很真誠,完全沒注意到旁邊鎮政府工作人員的臉上起了變化。
村民如今各有各的想法。有人希望政府能出錢出力把自家房子翻新;有的主動自己翻蓋房子---那是希望新民居計劃出臺后如果要舊村改造,新房能獲得更多的拆遷補貼;還有人在擔心:“如果搬上樓了,誰給我交取暖費?我的鋤鐮鎬锨放在哪里?”
還是那位81歲的老大爺看得通透:“建設嶄新偏橋,關鍵還是在思想,政府不辦實事,老百姓沒有動力,就是總理把銀行搬來也沒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