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日志范文
時間:2023-04-09 02:57: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研修日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我們盡可能地讓學生多接觸英語,要通過視聽、聽和讀等方式,多給學生可理解的語言輸入,提高學生接收、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鍛煉英語的思維、聯想、想像、判斷和推測的能力,增強語言的分析加工能力,進而豐富英語的存儲,強化語言知識,促進語言的表達和創作能力。為提高學生的聽力,在教學中我一直堅持以下方法: 1、堅持用英語組織教學,除非用英語解釋不清楚時。
2、避免說一句英語,翻譯一句。但是需要教師善于使用適當的肢體語言。
3、盡可能用正常的語速教學。不要故意放慢速度,否則顯得發音不標準,也不利于學生聽力培養。用正常語速對老師來說更是挑戰,我們可以通過聽錄音、聽廣播、看電影、練朗讀等方式來讓自己的發音語速更地道。
4、課文錄音是很好的聽力訓練的材料,要讓學生合上書聽,可以出示適當的問題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文本。
5、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
篇2
關鍵詞:企業 文化 中日 啟示
現如今,“就職難”已經成為當今熱門的社會話題,恰逢今年又值就業的冰河期,作為即將步入企業就職的畢業生,如何為自己增加籌碼,如何做到知己知彼,成功的進入理想企業呢?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去了解各自的企業文化。筆者在2012年暑假有幸到日本櫪木縣小山市的一家做教育培訓和人才派遣的公司,進行為期兩個月的實習研修,希望能將自己的所見所感匯集出來,為即將進入國企或者日企的畢業生們提供完善的信息指導以及理論分析。同時也期待通過的對兩國文化差異的分析進而促進兩國人民的交流和相互理解。
一、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指在一個企業中形成的某種文化觀念和歷史傳統,共同的價值準則、道德規范等。將各種內部力量統一于共同的指導思想和經營哲學之下,匯聚到一個共同的方向。在這樣的工作的哲學觀念的指引下,一個個企業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共同推進了國家生產力的發展。但由于文化背景和處世哲學的不同,國與國之間會產生不同的生產模式和生產力水平。下面我們就要結合中日企業文化的不同,探尋其背后的原因和民族性格。
二、中日企業價值觀的不同
在中國,地大物博的國家文化使得中國人有一種自信,即什么都愿意嘗試,都敢于探索的民族性格。但由于長期的經濟落后,使得中國人更渴望成功,更渴望財富,所以企業一般都會以盈利為目標去開展工作。在這期間就會出現一些為了追求利潤不顧環境以及子孫后代的行為。而在日本,其國土只有我們的二十六分之一,而且要時刻驚心地震的發生,使得日本人養成了事事小心謹慎,不張狂的民族性格。但是,對于日本人來說,追求利益不是工作的首要目的,他們更強調企業責任,強調企業對社會,乃至全人類的責任。我去日本實習時是夏季,公司規定28℃是空調設定的最低限度;定期將廢棄的紙張送到指定的回收地點。而且我發現每個人的辦公桌旁都會陳列幾本書,從管理學到心理學,從教育到計算機,廣而不雜。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有隨時學習和善于思考的習慣。因此,勤勞好學精神使得日本企業充滿活力,也可以說正是這種精神產生了獨特的“日本式經營模式”。
三、中日企業管理理念的不同
在中國,政治思想會隨時滲透到工作中,國家的針政策也會成為指引我們的生產生活的向導。即中國企業,國家的身影時刻出現在工作中,讓我們時刻保持為國家發展做貢獻的動力,也可以說先國家后企業,再個人的這樣一種層次感。所以有時候我們往往只是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容易滿足了。而在日本的實習期間,每天社長的父母會安排接送我們上下班,早上員工自覺集體掃除。由此可見,日本人不僅僅自己將公司當做家,甚至連社長及其父母也為了公司盡著自己的一份力。在這里公司并不大于個人,而是公司與個人甚至是他的家庭都結合成一個整體。這是一種十分純粹的忠誠感以及貢獻精神。
四、中日企業規范的不同
在中國,雖然我們總強調規則,但是人為能動性有時大于規則。所以有人稱中國是人際關系最復雜的社會,中國企業重視人情,輕于規范。而日本是一個十分遵守規范制度的國家,在公司各項規章制度也是十分完善健全,我實習的公司會規定上班必須著正裝,因為從服裝上的嚴格規范是對客戶的尊敬;日本人素以“規矩繁雜”著稱,因此拜訪客戶回來都要寫“業務記錄” 以及給客戶的“返信”,這是對自己工作的總結以及對客戶的禮貌。工作中要隨時向上司匯報自己工作進程。下班前提交“業務日記”,總結今天完成的任務以及記錄明天的計劃。這些都是日本獨特的企業規范。
五、中日企業等級制度的不同
在中國,雖有一定的上下等級,但未及日本之明顯,中國企業的上司不論在辦公出行還是生活水平方面都要享有與其職位相匹配的待遇。像專門的主任辦公室,經理專用車等。在日本公司雖有嚴格的前輩后輩等級觀念,對前輩和上級都要用敬語,交給的任務也必須要認真完成。但其不同于中國的是,在出行方面,很多上司會選擇公交,地鐵,新干線出行。在日本人來看出行工具與身份不再是掛鉤的,選擇公共交通既省去堵車時間,又綠色環保。在當下,這種意識也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地方。
六、給當今畢業生的四條建議
1.評價員工的首要標準是對企業忠誠度。在現代的日企,雖然終身雇傭制名義上已經取消,但跳槽仍不能太頻繁,并且在下次應聘時要給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因為在日本企業家眼中,對前一個公司棄若敝履的人,絕對不值得信賴。
2.在日企若想長期發展,穩居中游是最優策略。這條規則尤其適合初入職場的大學畢業生。在日本人潛意識中,如果一個人過分熱衷于自我表現,不但會招致同事反感,而且上司也會感到威脅從而無情打壓。“木秀于林風必摧之”的中國哲學道理同樣適用于日本企業。
3.虛心從細小瑣碎事情做起。新人剛進公司,一般都會安排做一些瑣碎細致的工作,很多人覺得無聊,殊不知這正是考驗員工的第一步。然后才開始放手讓其去干一些重要的事情。這種從每件事情成功與否,來決定下一件事情是否分配給特定員工的做法,看似不合理,實則是嚴格要求員工集中精力完成好每項工作,進而提高企業效率。
4.不率先創新,但是需要注重細節。日本的企業家們多事風險規避者。他們常常是將歐美企業研制出的新技術斥巨資購買,然后在極短時間消化吸收并用領先全球的工藝迅速生產產品,而且產品的品質和價格都優越于歐美競爭對手。所以說對那些行大事不拘細節的人們來說,在日企一定要認真謹慎,因為上司們習慣從細節來考察員工。
七.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對比中日企業文化的不同以及總結出來的建議,不難分辨出各自國家的民族性格以及企業特點,正是這些企業各自的獨特點讓我們即將就職的畢業生們對國企以及日企的大致輪廓有了一定的認識。也提前了解了各自的企業的文化以及氛圍。因此在當今就業難的時期,我們通過中日企業文化對比,可以調整之前認識的不足,為順利進入日企做好充足的準備。同時。我們在互相學習企業文化,優勢互補,學習日本企業文化中的精華部分,結合我國自身條件,也為我國企業的發展注入新鮮血液,進而推動了我國整體的發展。
參考文獻:
[1]潘承烈.中日企業文化薈萃[M] .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48
篇3
【關鍵詞】南昌市 高校 全日制 健康 體育活動
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以至于人們都忽略了運動的重要性。高校的碩士研究生需要有健康的身體來進行更好的學習和工作,在現今的高校中,只有重視休閑體育和學生的健康狀況,才能保證學生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本文采用一般的調查方法,進行“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休閑體育與健康狀況調查研究”的研究,以達到最初的研究目的,促進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體育活動的正常運行。
一、研究背景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現今生活中,人們漸漸忽略了健身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一些高校的學習生活中,只重視學習,忽略了體育運動。其實,高校的學生必須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才能做好平時的學習和工作。面臨平時巨大的學習壓力和就業壓力,休閑活動和體育運動可以有效的緩解壓力,使人們擁有更健康的身體。重視研究生的體育休閑與健康狀況是學校的主要事項之一,加強研究生的休閑體育運動,增強高校碩士研究生的體質,以提高研究生的生活質量、緩解研究生的壓力,是學校要感知的問題。
現今社會,壓力過大,需要正常的緩解壓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學習心態,因此,對高校研究生碩士的休閑體育和健康狀況的研究很重要。本文以南昌市為例,進行分析研究,以達到預期的目的,緩解碩士研究生的學習和生活壓力,促進學生的健康學習。
二、現狀分析
根據現今的高校發展狀況來看,我國的高校對體育運動的重視程度不高。我做南昌市的碩士研究生中,男女研究生存在著很明顯的差異,男研究生明顯好于女研究生,這樣來說一般男研究生的健康狀況會比女研究生好一些,這樣來說,需要在性別這一方面進行改善。南昌市碩士研究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絕大部分的學生健康狀況都不好,戶外活動參加的很少。
南昌市的研究生的消費情況比較低,導致無法在運動方面投入較多的錢財,這就需要南昌市的高校多多開展關于運動的活動,鼓勵同學們參加戶外活動,鍛煉身體,提高自身的素養。
三、舉例分析
下面就對我國南昌市的研究生碩士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通過調查問卷法、文獻資料法、數據統計法等方法進行研究,得出以下的調查結果:
(1)南昌市的男女研究生存在著嚴重的差異,男研究生的健康狀況要明顯好于女研究生,男研究生在體育用品的投資上比女研究生要多,并且在休閑運動上花費的時間也比較多,這也就導致了南昌市研究生男女在健康狀況上存在的差異逐漸明顯。
(2)南昌市高校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他們一般的空暇時間很多,參加戶外活動和健身運動的時間卻很少,久而久之,研究生就出現了一系列的身體狀況。
(3)南昌市全日制高校中,缺乏休閑體育的氛圍,學生都在忙著學習卻忽略了運動,導致校園內沒有運動的氛圍,學生的健康狀況不容樂觀。
(4)為了推動南昌市全日制高校碩士研究生的體育消費水平的發展,南昌市開展了許多有關體育運動的項目,為了鍛煉南昌市高校生的身體,加強研究生體育消費、體育運動的發展,設置了各種類型的休閑體育項目,增強研究生對運動的興趣,以達到鍛煉研究生身體的預期目的。
根據調查結果,在南昌市高校中,有百分之十七的人認為體育課是沒有必要設置的,他們認為體育課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簡接的占用了他們的學習時間。而對體育課的設置保持中立態度的占百分之二十八,覺得有必要設置體育課,以達到督促他們鍛煉身體的人占據了百分之五十五,這樣來說,南昌市高校的學生對體育課并不是持著厭惡的態度,更是說明了,大部分的高校在沒有開設研究生的體育課的前提下,更是要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加強鍛煉,多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以達到研究生身體鍛煉的需求,從而改善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身體健康狀況。
同時,調查結果顯示,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閑暇時間充裕,閑暇時間在三個小時以上的人占百分之三十七,閑暇時間在兩個小時至三個小時以內的人占百分之二十四,閑暇時間在一個小時至兩個小時的占百分之二十二,閑暇時間在一個小時以下的占百分之九,沒有閑暇時間的占百分之八。這個調查結果,明顯將研究生的閑暇時間展示出來。
以上結果表明,大多數的研究生擁有充裕的閑暇時間,這些時間可以用來鍛煉身體,可是大部分的學生都把時間消費在上網上,看電影、逛街、玩游戲等,這樣的生活習慣導致南昌市高校的研究生忽略了鍛煉,造成了身體出現狀況,這就要求高校需要開展體育運動項目來督促學生鍛煉身體。本人本著學習的目的進行論文的寫作,希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激發南昌市高校生鍛煉身體的興趣,以達到改善南昌市高校研究生的身體健康狀況的目的。
四、結論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碩士和研究生越來越多,高學歷的人群占比重越來越多,所以說,高校群日志碩士研究生休閑體育與健康狀況的調查和研究很重要。本文主要以南昌市全日制碩士研究生為研究對象,采取調查問卷法、文獻資料法等研究方法,對高校研究生的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研究。大部分的高校在沒有開設研究生的體育課的前提下,更是要重視學生的身體健康狀況,加強鍛煉,多參加休閑體育活動,以達到研究生身體鍛煉的需求。希望南昌市高校能開展一些休閑運動項目,以達到督促高校研究生鍛煉身體的目的。
篇4
關鍵詞: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網絡研修;校本實踐;教師專業發展
隨著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運用,以信息化促進教育現代化正成為推動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徑,而信息技術在教師工作中已經成為自然的、不可或缺的工具。筆者就以中國教師研修網承擔的“國培計劃”――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能力提升工程培訓為縮影,從管理和輔導的角色出發,探究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提升網絡研修與校本實踐的創新措施,促進教師專業發展。
一、導師專業引領、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發展和提升
研修教師先后聆聽了專家們有關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工程的學思結合、知行統一的主題研修課程等講座,圍繞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工程項目的實施,通過專家深入淺出、生動形象的講解,使研修者比較全面地學習了有關創新教學與教師專業發展的教育教學理論,全國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運用能力提升工程標準及實施方案,教育信息化規劃的內容、方法和策略,^域信息化套餐課程建設,信息技術下的校本研修,遠程培訓的質量管理,培訓管理中的信息技術應用,項目管理與方案設計等內容;初步了解和學習了有關 “翻轉課堂”“微視頻”等一些世界頂級的教育模式,以及國內對這種教育模式的嘗試應用和取得的一些效果。
二、同伴交流反思、促進教師專業結構更新和優化
(一)互動交流、提升教師業務水準
首先,個人工作室是實現教師自我反思和個人知識管理的空間,每個教師都可以撰寫日志,規范管理自己的資源。將自己的教學隨筆,教學故事,教育理論,班主任工作經驗,教學反思,學生作品及心情故事等等方面的內容編輯在個人日志中,展示自己的工作生活。
其次,學校及時在網絡社區組織教育教學主題活動,鼓勵教師參與問題討論,如“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件微課制作”“授課經驗”“聽課評價”和“教育教學隨想”等,教師通過發帖、轉帖的方式進行學習、交流。在互動交流中,教師都獲益匪淺,教師對教育的認識,就在這樣的追尋中有了深刻的變化,在碰撞與融合中發展,在參與討論中提高,從而增強了教師的專業意識,網絡社區成為教師學習、交流、研究的真正平臺。
(二)反思感悟,夯實教師深度學習。個人日志資源(博客、成長筆記、教學反思、教育敘事、教育評論、心情故事、班主任隨筆;錄播系統……)以網絡媒介為工具,通過教育教學敘事來描繪教育事件,以期教育行為和活動得以詮釋的意義建構方式。這一方式的目的是借助反思和理性力量來喚醒敘事者的教育自覺和教育敏感性,從而改變教育者的行為和觀念。以網絡為媒介的教育敘事,“真正將話語權還給教師,推動教師進入一個自我管理、自我負責、自我發展、回歸主體意識的時代。”
三、線下校本實踐、促進教師專業態度養成和升華
首先以“賽”為載體的校本實踐舉措。構建以“競賽評比”為驅動、以“有目標的學,有成果的用”為核心、將培訓目標與學校的教研活動及各級、各類賽事整合起來,以“賽”促“培”,有“培”促“研”,以“培”促“賽”,解決教學中的問題,推動信息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實現學有所贏,學有所用。例如:我們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與國家“一師一優課、一課一名師”活動結合起來,與交互式電子平板課例大賽、微課(課件)制作評比等活動結合起來,實現“以賽促學、以賽促用”的目的,認真開展線下校本實踐的研修,把常規教學研究和校本研究有機結合起來,開拓創新,大膽探索,實施校本研修牽動戰略,推進校本教研進程,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其次,“課題”為引領的校本實踐舉措。學校提出了“校本教研科研化,校本科研教研化”的指導方針。所謂“校本教研科研化”,就是教師在“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學實踐中發現了問題,然后通過反思、學習、探究、提煉,提出值得研究的問題,形成課題,再通過研究解決問題。所謂“校本科研教研化”指學校的一切科研課題都應該以服務“校本教研”和教育教學實踐為宗旨,都應該與“校本教研”或教育教學實踐緊密結合,這樣才有生命力。
綜上所述,通過“研、訓、用”三位一體的培訓方式,把國培任務、學校的校本研修與學科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教師且思且學、且學且行,讓課堂充滿新氣象,體會到“技術為我所用 教學因我而變”的內涵與意義,并收獲別樣的精彩,實現研修常態化、本土化。充分體現網絡研修中教師專業化成長的三個核心要素:教師個人自我反思、教師共同體的同伴互助、獲得專業化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工程初見端倪,培養碩果頗豐。這些成績的獲得離不開教師們的辛勤勞動,更離不開網絡研修平臺的幫助。我們會繼續探索網絡研修的模式,使其在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5
學習語文不是簡單地重復。從字到詞再到句子,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我們都要用心安排,經過時間累計,學生才有知識的積累。學生的身邊到處都有語文學習的機會,比如聽別人講話,看電視,聽廣播,看墻上的標語、廣告等這個就要看我們曾經指導過他們嗎,因為他們畢竟是孩子,你不說他是不會知道的。我們這樣做了,學生就會覺得學習語文并不難,漸漸的他們會愛上語文。
我的研修日志
這次學習,消除了我的顧慮,新課程改革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樣的知識,不同的老師教,學生樂學程度就大不相同,教學效果自然就大相徑庭了。所以從這一點看來,語文教學“為學生服務”,同樣的知識要有針對性的考慮不同學生的求知要求,時時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另外,通過遠程研修平臺,我能夠和全國的專家們、同行們面對面的交流,這樣快捷和便利的學習方式,也影響著我的思維方式,在這里,我的視野更加寬闊,思路更清晰,在實踐中遇到的困惑在與大家的交流中迎刃而解,通過學習,對自己的生活態度都發生了很大的改變。遠程研修改變了我的生活,給了我前行的動力。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陸我所在的班級,在新的作業、日志、話題中汲取我需要的營養。從網上的專家學者那里學到了很多,也從身邊的優秀教師那里學到了很多。學習的過程是短暫的,但學習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看看我身邊的老師,他們執著的如同小學生,認真,虛心,好學,教師的責任心與好學的精神在此展露無余。新課程提倡我們教師培養學生[此文轉于斐斐課件園 ]科學探究能力,而自主合作探究是學生學習生物的重要方式。課改的實施對于絕大多數生物教師而言,都是一場新的革命。作為老師要有自己的教學理念,但把握不住語文課該教什么理念的轉變,是適應語文新課程改革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之間將更加緊密地合作,與不同學科的教師打交道,那語文課到底是什么課?現代教師所面臨的挑戰,要求教師保持開放的心態,樹立終身學習的意識,進行多方位的學習,現在的語文教學,已經不是單一的語文知識,而是涉及多門學科的知識,這就要求教師要改善自己的知識結構,使自己具有更開闊的教學視野;其次,就是學會和同行合作,吸取多人的智慧,協調一致;對學生的評價,不僅看學生成績,還要多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重視知識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不搞題海戰術,減輕學生負擔,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所以我應抓住每一天,每一節課,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研究,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從各方面挑戰自己,改變自己,完善自己。培訓中,老師們富有啟迪的話語,令人耳目一新的見解,精彩的點評,生動的舉證,全新的理念,無不使我震撼;老師們的學識、儒雅無不使我敬畏,他們引領我對語文教學改革進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深感自己的靈魂在提升,視野也逐漸敞亮,內心似乎走向了光明。
篇6
一、基本概況
名師工作站的建設可以充分利用本省、本地區的優秀資源,本著共享、交流、探討等,試引領和促進教師教育教學方式、思維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變。
我們在培訓結束后,回到單位的第一時間就加入了江西省中學名師工作站的QQ群和中學英語學科工作群,熟悉建站流程,同時,對工作室欄目的設置、內容的定位進行了認真地考慮,同時積極邀請本地區教學骨干加入團隊,利用集體智慧,營造氛圍,引領本地區教師共同成長。
二、基本功能
江西省名師工作站功能比較強大,既有通常的文章管理,又新增了博客、學習圈、網摘功能。這樣我們能及時交流工作站成員間的成果,使網絡研修成為中學英語教師教學動態工作站、成果輻射源和資源生成源。
在欄目建設上,我們目前已經開設了成果展示、同步教學、團隊介紹、研修日志、學術交流、工作簡報、教學反思、學習資源、教學設計、能力訓練、讀書日志、團隊成員主頁等一級欄目,樹立了“以理論為先導,研修博學,推動教師專業成長”的工作室發展宗旨。
在運用當中,遇到任何問題都直接向QQ群里的網站技術人員請教,從中也學到了不少的建站知識,包括對一些常見問題的處理、欄目的設置、文件的上傳等。
三、研修主題
在實際運用中,我們充分發揮名師工作站“時間上是脫產學習、空間上是進城學習、方式上是拜師學習”。充分利用名師的優質教育資源,結合學科課程標準和一線教師需求,定期開展主題式研修活動,幫助教師分步學習或解決教學實際中出現的問題。
工作站目前確定的主題是教學評價和網絡平臺運用。主題的選定一方面綜合了廣大教師的實需求,另一方面工作站的團隊成員在這些方面都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工作站站長成文輝教師主持了省級課題《網絡環境下對校本教研實施指導與管理的研究》(課題編號:KM07-0317),并被評為江西省優秀課題。除此之外還承擔了2006-2007年國家級重點課題《英語中考的效度、信度和可操作性研究》(屬全國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資助金項目重點課題),所撰寫的系列相關論文先后發表,多次應邀在全省中考英語復習研討會上作主題報告。
四、發展前景
在上級領導的重視和支持下,在工作站全體團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在廣大教師的積極參與下,我們要將工作站打造成為我們學科課堂教學與研究的訓練場、教學資源共享空間站、英語學科教師專業發展和成長的給養所、在參與積淀中提升的研修之家。
五、活動組織
為了確保研修質量,提高活動的有效性,我們采取了多種形式以適應不同教師的需求,主要包括:(1)輔導與自學相結合;(2)采取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以分散為主;(3)站長指導與自我實踐相結合,以自我實踐為主;(4)專家傳授與互相研討相結合,組織專題講座。
我們還定期召開工作站團隊成員主題教研活動,發揮工作站集體智慧,以研討會、報告會、名師論壇、公開教學、送教下鄉、現場指導等形式展開工作站的研究成果,解決教師在教與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工作站對本地教學的示范、引領、指導的作用。
六、資源建設
根據工作站的定位,我們在開展工作站資源建設時,對資源的處理進行了劃分:指導性資源、教學性資源、輔資源。
教學性資源主要指與教學同步的資源,包括同步練習、教學設計、教學反思等。這類資源主要是為參與研修的教師或關注網站的家長和學生提供教與學上的方便,同時也是希望大家在使用所提供的教學性資源當中找到相同的研修主題或交流分享的話題。比如,工作站的同步教學、教學反思、教學設計等欄目。
輔資源主要是指那些為提高教師自身專業水平和能力的資源,隨著課改的不斷深入,各方面對教師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能幫助教師不斷適應這方面的要求,我們專門提供了這方面的資源,如,工作站中的學術交流、能力訓練,當然這類資源也同樣適用于學有余力的學生使用。
這樣一來,我們的工作站不僅僅局限于一個教學資源性工作站,而是真正地要發揮學科帶頭人的“傳、幫、帶”作用,走指導性、教學性、輔三類資源相結合的綜合研修網站之路。
七、活動安排
根據工作站的研修主題,我們在活動組織上主要作了如下安排:
1.調查英語教學評價中的共性問題,細化研修主題,根據主題確定研究方案并開展課題研究,定期召開工作站成員的調度會,有計劃地開展工作。
2.結合全縣“三名”工程,以名師培訓對象為主,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實踐。
3.跨學科、跨年段,組織團隊成員和縣教育名師一同深入課堂,實地進行聽課、評課、共同探討,加強團隊成員與縣教育名師之間的交流,借助優質資源豐富研修成果。
4.通過工作站定期開展網絡培訓、論壇、答疑,及時解決基層教師在教學中的問題。
5.分段小結,認真反思,推廣優秀的研修成果。
八、工作目標
“成文輝英語工作站”剛剛起步,與其他工作站相比,還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夠好。但是,我們將不斷學習、群策群力,將工作站的各項工作做得更好。
篇7
一、何謂教師研修共同體
“共同體”是一個社會學概念,源于英文的Community,中文也譯為 “社區”,可解釋為:①在一個地區內共同生活的有組織的人群;②有共同目標和共同利害關系的人組成的社會團體。1887年滕尼斯將“共同體”概念引入社會學領域,用來表示任何基于協作關系的有機組織形式,并特別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緊密關系、共同的精神意識及對“共同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將“共同體”思想引入教育領域出現了“學習共同體”。博耶爾(ErnestL.Boyer)在《基礎學校:學習的共同體》一書中首次使用學習共同體的概念,并指出:學習共同體是所有人因共同的使命而朝共同的愿景一起學習的組織,共同體中的成員共同分享學習的興趣,共同尋找通向知識的旅程和理解世界的運作方式。
教師培訓中的研修共同體(Learning Community of Teachers)是指培訓者與參培教師基于“研修主題”開展實踐研修活動而構建起來的一種群體學習和實踐的聯合體,它以中小學教育教學及管理中的實際問題為切入點, 以學習、探究、反思性實踐為主要方式,以雙方共同提高、共同成長及參培教師所在學校的發展為主要目標,強調共同信念和愿景,強調各個成員見解與經驗的共享,各成員之間形成一種主題中心、任務驅動、資源共享、相互借鑒的良好機制,進而實現共進共贏與和諧發展。教師研修共同體具有如下特點:共同的價值追求、生態化的研修場景、任務型的合作關系。
二、構建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意義
長期以來,我國中小學教師培訓主要采用“授―受”式模式,往往遠離真實的教育現場,忽視參培教師的自身經驗,導致訓研分離、學用脫節。教育部在《關于大力加強中小學教師培訓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要“努力改進培訓方式方法。改進教師培訓的教學組織方式,倡導小班教學,采取案例式、探究式、參與式、情景式、討論式等多種方式開展培訓”。教師研修共同體視域下的教師培訓,強調對教師主體作用的尊重與教師自身資源的利用,強調走進教育現場,強調任務驅動下的合作學習,強調訓研一體與學用結合,推動著教師培訓從封閉式走向開放式、從大一統式走向自主式、被動式走向互動式,培訓與參培者彼此尊重,平等對話,相互接納,資源共享,最終實現情感融合和知識生成。區域教師研修共同體的構建,還將為學校校本研修的開展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支撐和更有力的專業引領,實現城鄉教師共享研修成果,促進教師隊伍均衡發展與區域教育和諧發展。
三、教師研修共同體的實踐與探索
教師研修共同體倡導的是一種“大培訓觀”。所謂“大培訓觀”,是指以問題為中心,是以研究為紐帶,將培訓活動從學院課堂延伸到中小學一線的辦學實踐、從培訓期間的研究與學習延伸到培訓結束后更長期的研究與交流,追求的是培訓的生長性、生根性與生態化。
1.構建愿景、確立目標,做激活主體動力的培訓
共同愿景是組織內所有成員自愿達到的目標或實現的理想的總和的抽象,反映了組織的共同理想、共同價值取向及一定時期共同的奮斗目標,是推動共同體行動的內在動力。在培訓實踐中,我們依據不同項目、不同參培對象構建不同的愿景,如骨干班主任研修共同體,我們構建的愿景是“更新教育理念,優化管理策略,沉淀育人智慧,實現由保姆型向引領促進型、由權威型向民主對話型、由經驗型向智慧反思型的角色轉變”;骨干教師研修共同體,我們構建的愿景是“提升研究能力,分享研究經驗,形成教學專長,提煉教學特色,做有思想的行動者和有高度的教育者,實現由骨干教師到卓越型教師的成長飛躍!”由此來激活主體意識、喚醒發展內需、導航發展方向。通過精心設計《研修日志》、精心策劃“破冰活動”,讓學員了解共同愿景,建立研修規范,促進感情相容與溝通,培養學員的團隊歸屬感與文化認同感。
2.因需而變、因求而立,做滿足教師需求的培訓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是基于問題、關注需求的培訓,其培訓的效果首先取決于真實而科學的需求調研與分析。為此,學院提出了“培訓基于調研、調研先于培訓”的項目策劃要求。強調通過調查問卷、個別訪談、座談會議、實地考察、政策研究、理論學習等多形式專業性地開展訓前調研,以獲取準確而真實的需求信息。如,在每個項目實施前,我們通過“訓前調研問題單”(如下表)來收集與問診參培教師的現實需求。
訓前調研問題單
不僅如此,我們還將培訓的需求調研與診斷分析貫徹培訓始終。通過“破冰活動”中的“問題征集”、學員的研修日志、課堂觀察記錄、教學質量問卷調查、培訓滿意度調查等來方式來全面深入地了解學員的培訓需求,根據學員需求來靈活地調整培訓內容、設計論壇主題與研究課題。注重充分挖掘已培項目的效果反饋和總結反思,把每次培訓的效果反饋和總結反思,作為下一次培訓需求調研的起始環節,形成循環機制。
3.聚焦主題、實踐取向,做緊接“地氣”的培訓
培訓課程作為培訓目標的載體,是教師培訓的核心,課程設置是否精當,直接關系到培訓的實效高低與質量優劣。“十二五”以來,長沙教育學院遵循基于教學實踐、凸顯情境需求、體現目標導向、注重互動生成、強化應用反饋的課程研發理念,培訓課程設計由“模塊拼盤式”走向“主題聚焦式”,由“理論取向”走向“實踐取向”,圍繞研修目標與主題,逐步建構了以“實踐性課程”為主體的課程結構,強調實用理論、實景課堂、實在研討、實效感悟。如語文教師培訓,針對不同發展階段的學員,近三年來,我們研發了如下培訓主題:新課標視野下的語文教學設計理念與策略,基于課堂觀察的課例研修與語文教師專業成長、文本解讀與現代文教學能力提升、文言文教學決策創新與教學實施、讀寫一體理念下作文教學的改革與優化。圍繞培訓主題,集中用力,聚點深挖,或橫向開拓,或縱向發掘,設置培訓課程,形成專家理論引領、一線名師或學科培訓專家示范引領、學員反思性實踐、小組研討交流、總結提升后再改進行動的培訓課程體系,基本實現了“學”(聽中學、做中學)、“思”(經驗提升、實踐反思)、“做”(情境體驗、任務驅動下的校本實踐)、“研”(“小課題”研究、課例研究)的結合。
4.多元互補,整合共生,做有“孵化”效應的培訓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在培訓形式的選擇上往往采用多元主體協同培訓、多形式互補混合式培訓。將院校集中培訓、校本研修與學員自我教育結合起來,將遠程培訓與崗位反思性實踐結合起來,將專題講座與微案例分享、主題沙龍結合起來,將理論學習與參與式工作坊活動結合起來,實現各形式間的相互聯通、優勢互補與同步生長,擴展教師研修的時空,延伸研修的效果,進而實現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教師培訓,其教學形式除專題講座外,更多地采用主題研討、世界咖啡匯談、工作坊活動(任務驅動、合作研討、實踐操作)以及任務驅動下的崗位實踐,促進學用結合,使培訓突破了即時效應,具有了生根性與生長性,進而產生帶動與孵化效應。
5.跟進指導,訓研一體,做專業支持服務的培訓
研修共同體的建設需要有骨干的帶動,需要有專業引領力量的支持。作為研培機構,在打造研修共同體的過程中,要牢固樹立“培訓即服務”的工作理念,這里說的“服務”不僅僅是后勤保障,更重要的是專業支持服務。可以是遠程網絡跟進,通過建立QQ群、網絡研修社區,形成專業交流與對話共同體,定期發起活動與話題,引導學員橫向交流與深度研討;可以實施導師制的跟進服務,以小組為單位配備指導老師,對學員的崗位實踐進行全程跟進與跟蹤;可以采用項目組定點式跟進,選擇有代表性的學校,確立具體目標與研修內容,進行定點式跟進,真正將學習與研究的成果轉化為教學生產力。
6. 注重展示、固化成果,做推動自我實現的培訓
基于研修共同體的培訓不僅在于鋪路子、架梯子,更要搭臺子,給學員作為發揮的平臺、自我展示的舞臺,讓學員體驗到成長的快樂與自我實現的幸福。在教師培訓工作中,學院特別重視“精彩展示”的環節,展示的形式多種多樣,或主題論壇,或“送教下鄉”,或研究成果答辯,或結合中心工作、培訓主題在學員所在學校舉辦現場會,全方位、多形式、大力度地展示研修收獲與成果,以放大培訓效益,發揮“再培訓”的功能;在培訓中注重發現學員,聘請優秀學員在以后的培訓項目中承擔專題講座、經驗分享、觀摩課教學等培訓任務;或將學員研修成果編印出版。通過多種形式的展示、研修成果的固化與應用,強化學員的職業幸福感與成就感,推動他們不斷地走向可持續發展。
篇8
關鍵詞:學習 經驗 智慧
教師可以通過行動研究的途徑促進自身的專業成長。教師的行動研究具體包括教師學習、教師研究與教師寫作。教師學習是教師研究的基本前提,教師寫作是教師研究的動力。
沒有教師學習,教師就不可能獲得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眼光,教師的行動研究將不會啟動;沒有教師寫作,教師就不可能獲得他人的建議和意見,行動研究也不會走得太遠。
一、教師學習
1.拜師。學問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專業水平和業余水平是有差距的。如果教師不具有專業水平,他可以謙虛地向專家請教。教育領域的專家并非那些大學的教授或研究機構的專業研究人員,就某個學科的教學而言,真正受歡迎的專家往往是教研員、學校的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這些專家的建議是重要的,而且往往是以非語言的、“師傅帶徒弟”的方式表達出來的。
2.閱讀。教師曾經是“讀書人”,可一旦做了教師之后,卻少有人還在延續讀書的習慣。除了讀書之外,教師還應該有一些基本的“讀圖”習慣,可閱讀的圖像至少包括“教育電影”、“教育電視”和“教育錄像”等。
“書”與“圖”各有自己的優勢。對于某些教師來說,“教育圖像”較之“教育名著”可能更具有可讀性。然而,圖像雖然顯得形象直觀,但帶有強迫的審美方式;書本雖然不如圖像形象直觀,卻能給讀者留出想象的空間。
3.研修。除了拜師與閱讀之外,教師也可以選擇正式的學歷教育。正式的學歷教育常常因其形式化遭受指責,但正式的教育也有它的可愛之處。比如,它給人提供一個適合學習的環境,這個地方往往是環境優美的大學;它讓人可以系統地傾聽講座,還可能聆聽到“大師”的聲音。人才的評價標準之所以常常看重學歷是有理由的,不能說擁有高學歷就一定是高水平的人才,但普遍而言,正規的學歷教育對人的綜合素質是有積極影響的。
二、教師行動
教師學習雖然具有某種獨立的價值,但教師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轉變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如果教師學習之后,能夠用新的觀念來看待和發現學校的問題并想方設法解決問題,那么教師就可以算是進入了研究狀態。
從研究的具體內容來看,行動研究主要包括校本課程開發、校本教學研究和校本管理研究。
1.校本課程開發。雖然不能說所有的行動研究都能顯示為校本課程開發,但至少可以說,所有的校本課程開發都應該顯示為行動研究。對于中小學教師來說,行動研究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也在于它是中小學教師參與校本課程開發的一條道路。校本課程開發的過程,也是教師行動研究的過程。如果說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參與校本課程開發,不能成為校本課程開發的旁觀者,那么就可以認為,所有的教師都應該參與行動研究,不能成為行動研究的旁觀者。
2.校本教學研究。教師的職業生活大多與課堂教學相關,研究具體的課堂教學是行動研究的一個基本追求,即教師用行動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決教學問題。對教師來說,這種校本教學研究常常顯示為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來研究教學的個案,有人稱之為“課例研究”或“教學個案研究”。“課例研究”指針對一節具體的課進行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教學反思,其中教學反思尤為重要。教學反思指教師個人對自己的教學進行的回顧和回憶,但教師的反思又不只限于個人的回顧和回憶,還可以是觀看錄像的形式,通過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來思考自己的教學智慧和教學遺憾。除了個人反思,還可以邀請他人進入自己的課堂聽課,通過他人的聽課和評課來促進自己的反思。
3.校本管理研究。教師除了研究課程問題和教學問題之外,也可以研究學校的管理問題。當教師用行動研究的方法來研究學校的管理問題時,行動研究就顯示為校本管理研究。
三、教師寫作
教師寫作很重要。網絡為教師寫作提供了開闊的平臺,教師可以建立個人博客并敘述自己的“閱讀日志”、“觀察日志”和“行動研究日志”,這種敘述的形式可以稱為“教師講述自己的教育故事”。教師可以講述的故事包括“我今天讀了什么”,這是“閱讀日志”;如果教師沒有任何閱讀,可以講述“我今天看到什么”,這是“觀察日志”;如果教師既沒有閱讀,也沒有觀察,那么,可以講述“我今天做了什么”,這是“行動日志”。
篇9
一備課問題診斷與解決
1、“備課”不等于“背課”教師要樹立正確的備課觀,課堂教學是由師生雙邊的活動構成的,因此,上課的過程絕不可能僵化死板地背著教案走,要樹立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2、處理好“預設”和“生成”之間的關系,預設要適度,要留有空間。過度的設計必然導致對教學的控制,導致對學生活動和發展的包辦、強制干預。在教學過程中,則應關注學情,準確把握“生成”,拓展學生思維空間。
3、重視教師的第二次備課“課后備課”。必須盡可能地征求學生的意見,細心記錄學生的反映,能更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為學生全面發展服務。
4、教學目標要具體,不管采用什么教學方式與手段,都必須有明確的針對性和目的性。注意學科之間的綜合,以學生為本,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
5、關注學生主體,合理使用媒體課件,有效輔助教學。
二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化發展
1、教師專業化是世界教師教育的發展趨勢和潮流。
2、教師專業化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需要。
3、教師專業化是職業專業化的一種類型。所謂教師專業化,簡而言之,就是“教師個體專業水平提高的過程以及教師群體為爭取教師職業的專業地位而進行努力的過程”。
篇10
與很多培訓不同的是,在這部由重慶市教委、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市外著名高校聯合“專業訂制”的“國培大片”中,學員不再是“看客”,而是“演員”。他們朝向教學名師的目標,完成了專業成長中最重要的一次刷新升級、角色轉換。學員們“脫胎換骨”的變化,甚至讓組織者感到“驚訝”,更被上海段培訓專家團隊評價為“最具有學習熱情的一個班”。
那么,學員們的熱情究竟從而何來?這個在開班之初,就被寄予“創新高端教師研修模式、破譯教學名師成長密碼”厚望的“國培”項目,三年來到底帶來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
走出舒適圈,重啟教師“二次成長”
高端定位與系統設計的研修模式
“唯有脫產研修才能脫胎換骨”
2013年7月的一天,本刊記者前往江北區新村·同創國際小學采訪該校教師何穎,時值全國知名的語文教師蔣軍晶來校授課。訪談結束后,何穎又迫不及待地返回培訓現場,微笑專注傾聽,不時做著筆記,嘴里念念有詞。那種樂觀、好學的狀態深深地感染了記者。后來,那篇報道刊發在《今日教育》2013年9期,取名《何穎:享受教育的每一天》。
不曾想到,這個何穎,正是2011年小學語文“國培”班的一名普通學員。如今,何穎回憶起三年前的“國培”,仍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動:“累并充實著,真的很有意義!豐富、全方位的理論研修加實踐反思,每天都留有問題給我們思考、討論,當然也包括作業、實踐。真正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高端的目標定位、精準的對象選擇、科學的系統設計——重慶市義務教育語文名師“國培計劃”無不顯示出“專業訂制”的特征,這也成為激發教師專業持續成長背后那只“看不見的手”。
培養對象為市級骨干教師,平均年齡三十六七歲,平均教齡十六七年。這個階段的教師大多擁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和工作業績,然而理論儲備的不足、相對舒適的工作環境,卻讓一些教師陷入專業發展的瓶頸期或倦怠期。如何引領教師走出舒適圈,重啟教師“二次成長”,成為學科教學名師,是這個“國培”項目需要完成的目標。
市教委對研修組織實施者的選擇也頗為考究。江北教師進修學院擁有強大的語文專家團隊,院長李大圣擁有語文課程教學論專家、教育學博士雙重學術背景。負責市外研修組織實施的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師范大學,匯集了全國語文教育界最頂級的學者、專家、名師資源,陣容豪華。
“原本區縣級教師進修機構并不具備實施‘國培’的資格,但為了充分發揮其貼近一線、機動靈活的教研指導優勢,重慶市采取‘高校+區縣教師進修院校+教師培訓基地學校’合作的方式構建教師培訓聯盟,實現了優質培訓資源的多元整合。”市教委師范教育處處長李源田說。
針對短期培訓“教師觀念更新難以徹底、知識更新難以系統、專業發展難以飛躍”的弊端,重慶市教委立足長遠,大膽設計了一個學期或半年周期的脫產研修,并率先在全國提出了理論研修、影子研修、實踐研修和反思研修的“四階段”研修模式。
“正是這種開創性的‘兩地四段’異地脫產研修系統設計,為‘國培’的實施提供了制度保障和理論指引,實現了優勢互補、內外互動,虛實相生、持續生長,避免了骨干教師培訓‘一站高就虛空、一踩實就刻板’的局限。”李大圣說。
在此基礎上,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提煉出“外在有限給予催生內在無限生長”的培訓理念,并把培訓目標分解為四個方面:(1)涵養理論興趣,實現理論智慧與實踐智慧的雙向滋養;(2)建立完整的教育學意義框架與學科教學認知視野;(3)聚焦學科教學知識PCK研究,明晰語文的核心知識與核心教學技能;(4)激發終身學習的不竭動力與追求卓越的內在激情。
“我們期望通過這種培訓,幫助學員撕開思維口子,打開世界的天窗,找到審視課堂的鏡子,規劃專業成長的路徑,并習慣把原理和策略放在一塊思考。”李大圣說,“唯有脫產研修才能脫胎換骨。”
滿足需求,更引領需求
豐富精準與動態生成的課程菜單
“最好的課程就是最好的老師教最適合的內容”
安靜的江北區教師進修學院401教室里,每一個學員對著培訓者預設好的課程菜單認真填寫需求問卷表。接著是小組討論,表達各自的培訓需求、疑惑和建議。最后全班匯報交流。
“第一堂課不是安排極有影響的專家的講座,而是將培訓課程與學員協商,找準培訓的現實起點。”在黔江區實驗小學潘艷老師看來,“這是從未有過的培訓體認,每個學員都感到一種興奮。”
在這個語文名師“國培”項目中,預設好的培訓課程菜單并非一成不變,而會根據授課情況和學員反饋,動態調整。
重慶段研修進行幾天后,市教委師范處、市繼續教育中心等部門的領導、專家一行來到江北教師進修學院,召開階段性的培訓需求和實施效果調研座談會。
學員提出,在課程安排上,最好既有前沿的理論學習,又有學科教學實踐的深入指導,促使理論知識在實踐運用中轉變為自覺的教學行為。市繼續教育中心副主任田偉回應,“我們對上海那邊提出了要求,培訓者中學科教研員不少于30%”。
學員譚仕政說:“前一段學習都是頭腦風暴式的,學習非常緊張,難以消化,希望偶爾安排一兩次‘慢學習’。”李大圣院長當即表態:“會在培訓中安排一些音樂活動等,舒緩調節學習壓力。”
市教委師范處李源田處長更是給大家吃下一顆定心丸:“需要什么就會有什么。”
于是,在密集緊湊的課程菜單上,我們既能看到理論講座、課例分析、論壇研論、課堂重建、課堂展示等課程有效銜接,又能發現“聚焦學科教學知識PCK”的實踐性課程嵌入學習全程,教師朗誦技巧、語言表達、心理健康等課程穿插其間。同時,還保留了一小部分“機動課程”,以便根據研修實際情況調整,保證合理的學習節奏,調動學員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素質的全面提升。
一次,某位專家上課過于枯燥乏味,學員課后紛紛表示不滿,李大圣院長得知后,第二天親自為學員們補上了一次課。這次突發事件,讓組織者們意識到,“培訓不能設置了課程、請了授課教師就完事,還必須深入分析授課教師的研究領域、授課風格,并提出針對性的要求”。
第二階段上海段研修開始前,江北教師進修學院根據學員需求和學習中存在的問題,與上海方進行了多次深度溝通,對課程菜單提出修改建議,還點名要求邀請哪些專家、名師為學員授課。這種量身定制的課程菜單設置,保證了不同階段研修的針對性和延續性。難怪,學員們紛紛感謝“國培”:“為我們提供了一次豐盛的學術盛宴。”
“在‘國培’中,我們始終做到兩點,提供‘最好的課程’和‘最誠心的服務’,最好的課程就是最好的老師教最適合的內容。”李大圣院長自信地說,“我們不僅滿足學員需求,更引領需求。”
全員卷入,聚焦PCK,實現理論與實踐深度交融
靈動多變與情智共生的學習共同體
“喚醒教師的專業尊嚴、高尚氣度與澎湃激情”
九龍坡區鐵路小學的李潔老師是2011年小語“國培”班學員,在參加“國培”前,曾獲得過兩次市級賽課一等獎的她,正經歷著“職業最倦怠的時期”。“國培”前,她熱衷于學習課堂實錄案例,“‘國培’后才明白過去學的是術,現在應該學道——理論。”
“國培”徹底激活了李潔,影響一直在持續,送課下鄉、參加賽課、閱讀理論、指導教學……2014年寒假期間,她讀完了《愛心與教育》等7本書。“現在李潔老師對課程的認識和對課堂的把控能力明顯更強了,工作起來更主動、更有熱情了。”校長、同事欣喜于她的變化。
一次“國培”,為何會有這么大的魔力?“這么說吧,它讓我有了一個學習共同體,看到了最優秀老師身上的教育情懷、教育理想,讓我有了教育夢想。”學員李潔的經歷以及有感而發的話,恰好點出了這次“國培”的魅力所在。
“國培”班班主任羅萍坦言:“個別學員剛來的時候,其實是抱著玩一玩的心態來的。但加入到這個學習共同體之后,就完全被卷入其中了。”
學員進入“國培”班的第一天,就要根據問題困惑和研究方向,組建不同的學習共同體。這個階段,主要是通過大密度的理論辨析,引導學員運用理論工具反思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聚焦PCK,建立完整的學科教學認知框架。
學習共同體以任務為驅動,在專家的引領下,研討、備課、上課、評課、寫學習日志、做學術報告、講成長故事等,每一個學員都承擔、完成相應任務。班主任羅萍全程參與學員學習過程,及時總結、指導、反饋,讓每一個學員都被團隊的學習氛圍感染著,不能懈怠。
學習共同體并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依據學員興趣、所在區域等特點,隨著研修階段、研修主題的變化而變化,“組織形式可變、交流互動有效、具有延展功能”。
上海段研修期間,學習共同體采用了“工作坊”的組織形式。
主題學習工作坊。按文體與體式進行分類專題理論培訓,以豐富或補充學員的學科本體知識。
共同備課工作坊。借助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這支強大的實踐型培訓團隊,把50名學員分成6個小組,專家帶領各組學員在微格教室開展詩歌、小說、散文、神話等不同體式的六次集體備課。
課例研究工作坊。在理論學習以及集體備課的基礎上,學員現場觀摩全國名師執教同一課題。在與名師課堂的情境比較中,學會判斷自己的教學設計,加以檢討反思,提出改進措施。
“理論講座、集體備課與名師課堂均圍繞同一類型的教學問題或課例展開,沿著‘理論—實踐—體驗’的路徑螺旋遞進,連接得非常巧妙。”2013年“國培”班學員溫永林說。王榮生團隊根據學生定起點、根據文本定終點、根據障礙定環節的臺階式備課方式,也被學員所理解、掌握。
第三階段回到重慶后,學員們在導師的帶領下,組成新的學習共同體,展開課堂初建與重建,“同課異構”“一課三上”。在一次次的備課、上課、聽課、評課中,學員們“磨”出了思想、“磨”出了感情,逐步找到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換點、對接點,促進了理論內化,行為轉化。
“本次培訓,我們不僅是傾聽者,同時也是實踐者,在實踐操作、實踐反思中,對理論學習更具深度、廣度,并能主動自覺進行二次相關理論體系的建構。不僅看了、聽了、懂了,更說了、做了、思考了、自我建構了。”2013年“國培”班班長肖猷莉激動地說。
培訓形式的創新,理論與實踐的交融,固然是本次“國培”成功的關鍵,然而,培訓組織者“以心換心”的誠心服務和培訓實施者“專業卓越”的大家風范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才是喚起學員們追求卓越的動力源泉。
李源田處長多次深入學員之中,做報告、問需求、話理想、談建議,甚至還深入學員宿舍,關心學員生活。李大圣院長、羅萍主任、向蘇老師等培訓組織者更是全程浸潤其中,亦師亦友,與小伙伴們共成長。
“李源田處長告訴我們教師應有的尊嚴與追求;李大圣院長激勵我們:長知識,也要長見識。羅萍主任耐心的指導似涓涓細流,向蘇老師細心的關照如柔柔春風。在這里,我們感受到親人般的呵護,感受到家一般的溫暖。”大足龍崗一小唐全蓮老師用詩意的方式表達感激之情。
上海段研修期間,75歲高齡,身患癌癥、疾病纏身、仍然為語文教育事業奔走呼號于講臺一線的賈志敏老師,深深地感動、震撼了每一個學員,“眼淚為先行者而流”。
李沖鋒博士24年來每天堅持2~4個小時閱讀和寫作,帶給南岸區青龍路小學王定芝老師“一次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禮”。她給自己定下了每天寫作700字的任務,完成十萬字的書寫竟然只需要5個月!這次講座,開啟了她的教學、閱讀、寫作、反思之旅。如今,她早已完成了十萬字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