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化檢驗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21:57: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理化檢驗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衛生理化檢驗》的理論課程既是預防醫學專業開設的重要專業課程,又是一門獨特的專業課程。其特殊性就在于是先于實驗課程,以理論的形式表現形象的實驗過程、實驗原理、實驗儀器的組成等。在這樣一個沒有具體實驗儀器的教學場所,采用怎樣的授課方式才能實現學生的有效學習是需要思考的另一個重要問題。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普及,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已遍及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8]。在《衛生理化檢驗》理論課程的教學中,具有圖、文、聲并茂甚至有活動影像特點的CAI更應成為教師們首要考慮的授課方式。目前,大多數的課堂已利用幻燈片來表現教學內容,包括羅列大綱要求的各個知識點、展示教學中涉及的實驗儀器外觀圖及構造圖等[9-10],這也是本院《衛生理化檢驗》理論教學的主要形式。大連理工大學和南開大學已將其自主研制的融多媒體課程講授、儀器原理演示、實驗仿真模擬為一體的多功能教學軟件“搬”上了講臺,模擬形象的實驗變化過程、動態顯示微觀的實驗原理,通過交互式和場景設計教學,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對基于實驗課程的相應理論課程的學習興趣[11-12]。在講授不同的教學內容時,可選用不同的多媒體呈現形式。如介紹某實驗的檢測意義時,可選用實際案例導入,采用圖片展示某現象,并搭配數據表格以說明某現象的變化趨勢;為清楚揭示實驗方法之間的異同點、避免學生概念混淆時,可采用對比講解法,將不同實驗的動態過程圖放置在同一張幻燈片上進行比較說明,并重點突出差異性的地方,加深記憶;在介紹實驗數據處理方法時,可利用幻燈片的鏈接功能,方便快捷地調用網絡資源,以動態形式展現數據處理軟件的操作過程。總之,CAI以其獨特的魅力給課堂教學增添了生機和活力,充分利用CAI的網絡化、智能化優勢,將各種教學資源、各個教學要素和教學環節相互融合,達到整體優化,從而有效提高課堂效率。
2理論課程的測試方法
本院的《衛生理化檢驗》課程主要采用書面測驗形式為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出評價。如何設計理論課程的測試標準,使理論與實驗教學的考試側重點加以區分但卻又能相輔相成是需要思考的第3個問題。為避免與實驗內容脫節或重復,書面測驗的范圍不應過廣,應突出重點和細節。書面測驗可按6∶4的比例劃分,60%的內容依據之后實驗課程的教學內容而定,將實驗課程需考查到的幾個代表性實驗作為理論考試的重點實驗,考核學生對實驗中的基本概念、實驗基本原理、儀器和試劑的選擇原則、數據處理方法的選擇和使用等在實驗考試中不能涉及到的內容的掌握程度。通過60%的考試內容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重要實驗的理解,同時也可作為之后實驗課程的考前復習。除此之外,40%的內容可選擇其他實驗的重難點和大綱要求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作為考試內容。整個試卷設計應注重難易結構的合理分布,基礎題、中等難度題和難題一般按照3∶5∶2的比例設計,充分發揮各種題型的區分選拔功能。另外,每種題型盡量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排列,利于穩定學生應考情緒,正常發揮其考試水平。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采用操作考試評價學生的操作技能。但實驗的操作考試存在人多耗時的弊端,考試除了挑選快速檢測實驗進行考試外,還可采用簡潔的“車輪戰”考試方法,讓每組學生依次操作某個復雜實驗的某一個環節,并將個人和小組的考核重心分別放在對實驗操作的規范性和最終結果的準確性上。
3展望
篇2
關鍵詞廣西圖書館;品牌文化;構建
著名市場營銷專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曾這樣解釋品牌:“品牌是一種名稱、術語、標記、符號或圖案,或是它們的相互結合,用以識別某個消費者或者群消費者的產品或服務,并使之與競爭對手的產品或服務相區別”。而在品牌中沉積的文化特質和品牌經營活動中的一切文化現象,以及它們所代表的利益認知、情感屬性、文化傳統和個性形象等價值觀念的總和,則可稱之為“品牌文化”。在21世紀的今天,品牌被企業視為市場營銷與競爭的“利器”,廣泛地滲入企業生產經營的各個層面。
隨著信息社會和現代圖書館的不斷發展,行業沖擊與圖書館間的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不僅表現為信息產品與現代技術的競爭,更主要的表現為信息服務、品牌服務與圖書館文化的競爭。這就要求圖書館必須要形成自己的品牌文化。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與時俱進,充分體現自身特有的功能,從而留住已有的讀者,吸引更多的潛在讀者。
1構建圖書館品牌文化的重要性
1.1可增強圖書館對公眾的吸引力
圖書館品牌文化是無形的,尤其是品牌文化中的價值觀、經營理念、服務規范和行為準則等并不直接表露于圖書館外部形態上,而是通過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手段、服務態度等方面體現出來。在建設圖書館品牌文化過程中,必須將圖書館的精神、管理理念、職業道德、意識、價值觀等融入其中,所以圖書館一旦形成獨特的品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就一定可以把公眾穩定長期地吸引到圖書館來,從而增強圖書館的競爭力。
1.2有利于提高圖書館的辦館效益
圖書館的辦館效益是通過圖書館的利用率、館藏文獻的利用率來體現的,通過圖書館品牌文化的建設,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信息需求,將會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光顧圖書館,辦館效益自然也就隨之提高。
1.3更能加強圖書館的基本職能
建設圖書館品牌文化,增強吸引力,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為人民、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充分發揮賦予圖書館的職能。一個“門前冷落鞍馬稀”的圖書館與一個“車水馬龍”、人來人往的圖書館,其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那種坐等讀者上門的被動服務不能滿足讀者需求、對館藏狀況揭示得不夠充分且毫無特色可言的圖書館所承擔的基本職能也會喪失殆盡。
2圖書館文化品牌的培育構建
2.1服務文化的確立
服務品牌是指圖書館以高質量的、獨特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延伸全方位地滿足讀者,它不僅有高超的服務藝術、豐富的知識底蘊,更重要的是凝聚著一種服務文化:它讓讀者在獲得文獻信息服務的同時,得到一種審美愉悅和館員與讀者之間高尚的愛的體驗。例如,可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圖書館(以下簡稱廣西圖書館)引進超市服務經驗,實行“站立服務”“微笑服務”“即時服務”“及時服務”“提醒服務”“細微服務”“延伸服務”等,從而讓讀者到館后享受到滿意加驚喜的“超值服務”。
2.2品牌意識的樹立
圖書館文化品牌是由服務理念、環境、手段、內容、質量、承諾以及服務能力、保障體系、技術設備、館員素質等等許多要素組成,形成的一種圖書館形象與實質。它包含圖書館的硬件與軟件,硬件是圖書館的基礎設施建設,軟件則是指工作人員的素質。通過提升工作人員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素質,提高硬件設施水平,打造圖書館文化品牌,使之在圖書館享受到環境之優美、“商品”之精致、服務之周到、文化之深厚、地位之尊貴等,全面提升圖書館的辦館效益。
2.3文化內涵的深化
圖書館與文化發展和文化多樣性的要求有密切地關系。因為人們接觸到多元文化的機會遠遠超過了從前,圖書館本身也處在多樣文化的包圍之中,其舉動對本地的文化傳承無疑影響很大。所以,圖書館文化品牌的培育要求必須提高到更高的文化層次上,在文化內涵的挖掘上開拓出新的服務道路。如廣西圖書館,全方位、多角度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全面提高讀者的思想素質文化素質、信息素質等多方面的能力,終于榮獲了全國獎項——“八桂群星服務獎”。
3圖書館品牌文化的構建
3.1核心能量的構筑
文化品牌是圖書館重要的無形資產,也是圖書館建立未來競爭優勢的基礎。它可以為圖書館創造長期優秀的服務業績,具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因此,廣西圖書館發展的戰略應定位為:以培育圖書館文化為基礎,以創建圖書館服務品牌為核心,以構筑圖書館雄厚的核心能量為目標。一是要在培育群體的圖書館文化底蘊的基礎上,努力創建個性化的品牌服務,從而打造全新的圖書館服務形象;二是要促使全體館員都遵從于圖書館服務品牌的信念和行為,向讀者兌現圖書館的品牌承諾,從而達到百分之百的讀者滿意。這樣,才會形成圖書館獨特的核心能量。
3.2公眾形象的重塑
從廣西圖書館與讀者互動交流平臺可以看到,該館積極而正面的服務形象正在不斷為廣大讀者所認可和贊譽。然而,這還只是重塑形象的一小部分。要知道,圖書館建筑、規模、布局、環境美化、館員的衣著舉止以及精神面貌是公眾對圖書館的第一印象;圖書館的辦館宗旨、管理風格、服務質量、文化氛圍、工作效率以及館員的內在素質是影響公眾的主導因素;圖書館物質文化系統往往會引起讀者產生微妙的首應心理效應,并作為以后評價圖書館的重要依據;圖書館精神文化系統是公眾對圖書館更為深刻的認識,必須做不懈的努力樹立獨特而良好的形象;圖書館行為文化系統中館員個體形象的優劣、管理決策的成敗直接影響到圖書館總體形象的塑造。因此,打造圖書館文化品牌,必須通過不斷的形象積累才能塑造穩定的圖書館形象進而形成長期的完美形象。
3.3特色優勢的創建
圖書館應根據各館所承擔的任務、結合館藏文化信息的特點及所處的社會環境等,通過橫向比較,發掘出自身的與眾不同,從而確定自身的特點形成優勢。特色圖書館以特色館藏與特色服務為核心,并突破傳統的服務模式,取得獨特的服務效果,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優勢。例如,廣西圖書館的“地方特色資源”,集中了廣西各地的歷史名人、歷史沿革及其全區政治經濟、文化旅游、文物珍寶、農村科苑等,實行借閱一體,網上瀏覽,服務地方經濟的發展,取得良好的社會效果。這充分展示了該館獨特的文化層次,也進一步擴大了該館品牌文化的效應。
篇3
論文摘要介紹了國內外鹽漬土分布情況,對我國鹽漬良技術方面的動態進行了介紹,提出了在鹽堿地區進行城鎮綠化應樹立的基本觀點,并針對河北省域內鹽堿地現狀,提出了通過篩選并推廣應用耐鹽堿植物,采取適當的工程措施,采取合理的養護管理技術等綜合手段來提高鹽堿地地區的綠化效果,更好地改善鹽堿地的生態環境條件。
鹽漬土是鹽土和堿土的統稱,我們把含有大量鹽堿的土壤稱為鹽漬土,把擁有大量鹽漬土的地區稱為鹽堿地區。土壤鹽漬化是指在自然或人為因素的影響下,鹽堿成分在土體中積累,使得其他類型的土壤逐漸向鹽漬土演變的成土過程。
鹽漬土面積大,分布廣,是一個世界問題。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糧農組織的不完全統計,全世界五大洲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各種類型鹽漬土的面積9.5438億公頃,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4。這些鹽漬土約占世界土地總面積的10%,其中90%是由于自然因素形成的,10%是由于人們不正確地運用灌溉、化學改良劑和砍伐森林造成的次生鹽漬化。
我國鹽漬土分布也十分廣泛,根據農業部組織的第二次全國土壤普查資料統計,我國鹽漬土面積為3467萬公頃(不包括濱海灘涂)。其中鹽土1600萬公頃,堿土86.7萬公頃,各類鹽化、堿化土壤為1800萬公頃。在3467萬公頃鹽漬土中已開墾種植的有667萬公頃左右。據估計,我國尚有1733萬公頃左右潛在鹽漬化土壤,這類土壤若開發利用、灌溉耕作等措施不當,極易發生次生鹽漬化。我省主要為濱海鹽土,這些土地主要集中在環渤海的秦皇島、唐山、滄州等地,其鹽漬化程度高,面積廣。
1我國目前鹽漬良技術方面的動態
1.1鹽漬土已經逐漸被看作一種資源來加以利用
長期以來,我國的農業發展政策主要是生產糧食,鹽漬化的土壤由于不適合糧食生產而被閑置。隨著環境壓力的逐漸增大,人們也開始將鹽漬良服務于生態環境的改造,使之產生巨大的生態效益。例如天津開發區曾是被中外專家稱為“綠色植物”的濱海鹽土,經過對其十幾年的改良,已經創造出一片美麗的綠色環境,天津人將開發區作為一個生態城區來建設,增強了招商引資的能力。
1.2鹽漬化改良的指導理論有新的發展
以往多以水利措施為主要土壤水鹽調控杠桿,以臨界深度理論作為其治理依據。隨著人們對鹽漬土認識的加深,土壤水鹽調控和監測手段的進步,服務目標的多樣化以及綜合管理水平的提高,臨界深度理論逐漸顯得有些片面性和絕對化。山東壽光濱海鹽堿良試驗區提出了“最小淡化水層”的改良目標;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張萬均為首的科研組提出了允許深度的新概念,并依據允許深度創建了淺密式快速排鹽新工藝,通過十幾年的治理,將開發區濱海鹽土的土壤含鹽量由初始時的4.73%穩定地控制在0.3%以下,基本解除了鹽害,使園林綠化環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
1.3土壤化學改良劑進一步推廣運用
各地研制的土壤改良液,在加速土壤脫鹽,降低土壤pH值等方面也產生了比較好的效果,但經我們近年試驗發現其改良持久性較差,需在以后加以改進。
1.4生物改良措施受到重視
種稻洗鹽、種植綠肥等傳統生物改良法在不同的鹽漬土上,不同的生物氣候條件下的改良效果得到更廣泛地研究與應用。通過相關措施配合下的農業耕作,雖然短期內也能使土壤鹽分下降,但其洗脫的程度、影響深度及土體脫鹽的穩定性遠不及林業措施。
1.5篩選出了一些耐鹽植物
現在全世界已發現的鹽生植物約3000種,我國的鹽生植物約1000種,可是我國在植物抗鹽性、抗鹽植物品種資源的發掘和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甚少。近兩年,這方面的研究有較大起色,中國科學院植物所和中國農科院作物品種資源所共同從100多種野生或栽培蔬菜中篩選出了10余種能耐受1/3~1/2海水鹽分濃度的品種。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濱海農業研究所經過近3年的努力,已經篩選出可在土壤含鹽量0.7%~1.0%,最高1%~2%種植的濱海檉柳一號、沙棗等適生樹種及芙蓉葵、海濱錦葵、蜀葵等花卉品種,能耐受1/3~1/2海水鹽分濃度的海蓬子蔬菜品種。
1.6加強關于鹽堿地灌溉管理及咸水灌溉方面的研究
緩解水資源危機的農業途徑有節水灌溉和咸水利用兩方面。20世紀70年代,以滴灌為主要代表的微灌成為一種完整的灌溉技術,并得到普遍運用。大量事實表明,微灌是目前世界上最節水且灌溉質量最好的灌溉技術,其主要特點是只局部濕潤作物根際附近的土壤,大大減少了土壤水分蒸發,提高水分利用效率。但在鹽漬土上,灌溉的一個重要作用是“大水洗鹽”,怎樣將先進的微灌技術運用到鹽漬土壤灌溉,還有許多問題需要研究清楚。
1.7建立區域鹽分預報系統,推廣先進測量技術
土壤鹽分的運動具有明顯的時空性。區域水鹽運動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現象,有其自身發生、發展和演變的規律。我們需要在認識區域水鹽運動的發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建立可行的區域水鹽預報系統。與土壤鹽分快速測定相適應,全球定位系統(GPS)也被成功地引入到土壤鹽分繪圖,這使得人們能夠快速掌握土壤鹽分的動態,及時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
1.8大膽運用現代生物技術,加速耐鹽植物品種的篩選
現代生物技術的發展突破了遠源物種不能雜交的,自1983年首例轉基因植物問世以來,科學家們已經成功的在200多種植物上實現了基因轉移。因此,人類應當有能力通過現代生物技術將耐鹽植物的耐鹽基因分離出來,通過組織培養繁殖耐鹽植物,為快速篩選耐鹽植物提供技術保證。
2鹽堿地區綠化應樹立的基本觀點
2.1樹立大綠化的觀念
隨著城市的發展,綠化已經不再局限于一座公園、一個廣場和一個小區,也不僅僅把綠化局限于某個城市內部,而是擴大到了外部更廣的范圍。人們提出了大地園林化的觀念,把那些被人為割裂開來進行研究、設計和管理的單體、局部統一起來,進行系統化的規劃設計,使其達到對整個大環境進行改善的目的。可以想象,如果沒有了沿海灘途上的鹽生植物群落,沒有了沼澤地里叢生的蘆葦,沒有了繁茂的農田林網,即便是城市內綠化得繁花似錦,對整個城市環境的意義也不大,也不能維持多長時間。在局部綠化取得的成果,如果沒有與大環境的融合,其對環境改善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是殘缺不全的。因此,我們必須樹立大綠化的觀點。
2.2樹立維持以生態系統穩定性為核心的觀念
保持城市綠地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將生態設計的觀念貫穿于整個綠地規劃和建設中,按照生態設計的原理指導我們的工作。其原理要求我們盡可能地保護和節約自然資本,盡可能減少包括能源、土地、水、生物資源的使用,提高使用效率。同時盡可能利用廢棄的土地和原有材料服務于新的功能,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擯棄原有的那種對土地資源有著極大的破壞力、對淡水資源有著極大需求量、對資金投入有著極大的依賴性的園林綠化模式,重新選擇一種對生態平衡的維護有著積極作用的綠化模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環境及生態系統的健康。
2.3樹立先行保護現有綠化資源的觀念
對于生態系統來說,保護是比修復更為經濟簡便的途徑。優良的生態系統的形成需要經歷成百上千年,而其破壞則是在瞬息之間。生態系統一旦被破壞,再去修復,那么花費的時間和代價則是數十倍或成百倍,甚至根本無法恢復。因此,保護原有綠地生態系統和綠化成果刻不容緩。
2.4在綠化中切實重視喬灌草的結合
在自然界不同生態環境下,喬灌草能很好結合,巧妙和諧地生活在一起,構成多樣的植物群落。高大的樹木,低矮的小草,豐盈的灌木,各有其不同的生態功能,他們占據不同的空間,吸收不同空間的陽光與空氣,發揮著不同的生態功能。在一個完善的生態系統內,喬灌草幾乎誰也離不開誰。在大自然中,有些自然條件嚴酷的地方,可能無樹無林,卻是遼闊的草原,形成“風吹草地見牛羊”的壯麗畫卷。草能在極嚴酷的條件下生存繁衍,在改善生態環境、保持水土方面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我們一味地提倡“多種樹少種草”或機械地把喬草比例定在7∶3是違背自然規律的。因地制宜,宜樹則樹,宜草則草,才是我們應有的科學態度。
3河北省鹽堿地區城市園林綠化應注意的問題和采取的措施
我省要在鹽堿地區搞好城鎮綠化,就要了解國內外鹽漬良技術方面的動態,學習探索鹽漬良的新技術、新方法,樹立在鹽堿地區進行綠化的科學發展觀。根據河北省的實際,在本省鹽堿地區進行綠化,應從以下幾個較為具體的方面加以考慮。
3.1選擇應用較耐鹽堿的園林植物
3.1.1選擇適應性強的喬灌木。選擇適宜的喬灌木樹種或品種作為骨干樹種或基調樹種是鹽堿地區綠化的重中之重。實踐證明,在我省鹽堿地區,旱柳、白蠟、香花槐、榆樹等喬木在綠化中具有一定的適應性,同時應大量推廣應用濱海檉柳一號、沙棗、沙棘、紫穗槐、中華檉柳等抗性更強的灌木。
3.1.2選擇耐鹽堿的草坪地被植物。抗性草坪地被的選擇是鹽堿地區園林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鳶尾科的馬藺、早熟禾屬中的一些草種及品種、羊茅屬中的一些紫羊茅種及品種在鹽堿地區的城市園林綠化中廣泛應用。同時應大量篩選應用一些當地現有的抗鹽堿草種資源,如極抗鹽堿的堿茅(星星草)[PuccinelliatenuifloraScribn.etMerr.]、耐鹽堿抗旱的堿草(羊草)[AneurolepidiumChineseKitag.]、披堿草[Elymusdah-uricusTurcz.]等草種都是鹽堿地區園林綠化的優良草種資源。
除上述喬、灌、草植物之外,對藤本和水生等植物品種也要精心篩選,最好是土生土長的植物品種如西伯利亞白刺等,切忌一味追求新、奇、特。
3.2采用合理的綠化工程技術措施
在鹽堿地區進行城市園林綠化施工中,除選擇好抗性強的植物品種之外,還要結合必要的工程技術措施,以使綠化植物能夠持久良好生長。采取什么樣的工程技術措施,要根據不同的立地條件和綠化要求及資金情況而定。
3.2.1客土地面提升法。在鹽堿化比較嚴重的區域尤其是鹽堿地低洼處,可結合修建高60~100cm的花壇、樹池,內填優良客土來提升地面。具體做法是:先在建好的花壇、樹池內取出30~50cm的鹽堿土,再回填以20~30cm的粗砂和10~20cm的煤渣,用優良的客土將花壇、樹池填滿后種植花卉樹木。此方法可以防止積水,適用于綠化面積較小,要求較為嚴格的重要景點的局部綠化。在較大面積的綠地建設中,可以在設計中有意識地創造微地形的變化,在地形凸起部添加客土,并種植不耐鹽堿的植物,在凹處則種植較為耐鹽堿植物。這樣既相對降低了地下水位高度,又豐富了景觀層次。
3.2.2加大種植穴規格,增加客土容量。在地勢較高、排水良好、土壤含鹽量較高的地段,植樹前挖長、寬各1.5m,深1.0m的大種植穴,先在下部墊20cm厚的碎石、煤渣、粗砂或珍珠巖等作排水層,然后填以優質種植土進行樹木栽植,栽完并澆水后,以5cm左右的中砂覆于表面,以減少蒸騰。這種方法適用于較大的喬木類種植。
3.2.3地下濾水管網排鹽法。鹽堿地的一大特點就是地下水位高,帶有鹽堿的水分通過土壤毛細管上升到地表,水分蒸發后,鹽堿會滯留在地表,給綠化工作帶來很大困難,因而布設合理的排水管網,降低地下水位是搞好鹽堿地綠化的治本措施。具體方法是:在綠化地塊60~80cm地下埋設一定密度的濾水管網進行地下排水。要求管網密度為5m,鋪設坡度為1.5%~2.0%,以便排水順暢,同時修建檢查井,并與排水系統相連。每隔一定時間后,要將集中在檢查井中的鹽堿水排出。這一方法適用于綠化面積較大、土壤含鹽量較大的綠化區域。
3.2.4封底式坑穴客土栽培法。在土壤含鹽量較高、排水不暢的重點綠化區域,可采用此種方法。具體做法是:種植前挖深60~80cm的坑穴,底部夯實,用水泥沙漿做防水層,同時留一定的排水孔。坑穴周圍則修建高出原地面30cm以上的擋土墻,坑底部填加20cm厚的碎石或煤渣,最后填滿優質客土進行綠化種植。這種方法費用較高。
3.2.5隔離層防鹽法。在綠化規模較小但景觀地位較為重要的綠化區域,如花壇、樹池、花臺、花鏡等處,可設隔離層方法來減輕鹽分對植物的損害,具體做法是:先將綠化區域挖深100cm左右,底部和周圍用塑料膜封閉,底部鋪設20cm厚的碎石或煤渣,然后填加10cm以上的有機肥,最后填滿優質客土。此種方法可有效地阻隔鹽堿的侵蝕且造價較低。
3.3科學養護管理
3.3.1科學澆灌。樹木花草種植后首先要澆1次透水,之后每隔7~10d再分別澆2次透水,每次澆水后要及時松土,樹穴澆3次水后要進行樹池封堰,既能保水又能防止返鹽返堿。后期的澆水則視天氣和樹木生長情況進行合理澆灌,每次澆水要澆透,但澆水次數不可太頻繁。
3.3.2增施有機肥。鹽堿地改良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施用有機肥,因有機肥不但能改善土壤結構,提供植物生長所需要的各種養分;同時,在有機肥腐化過程中還能產生酸性物質來中和鹽堿,使植物的立地條件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3.3.3使用鹽堿地改良劑。在鹽堿地土壤中施加硫酸亞鐵等酸性物質,可有效降低其pH值,但長期使用會造成土壤板結。在小面積改土時,可嘗試使用食醋等有機酸,既能改堿又不會造成土壤板結。
4結語
(1)篩選和選育耐鹽堿的鹽生植物品種依然是當前需要做的重點工作,這是鹽堿地綠化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鹽堿地綠化苗木最適宜栽培方法研究是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其目的是降低成本、節省投資,這是擺在科研工作者面前的現實問題。
篇4
論文摘要:建構性學習是一種自我調節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強調在教學中應以學生為中心,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在課堂教學實踐中利用情境、協作、對話、意義建構等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新精神,使學生能有效地實現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化學教學方式方法進行探討,能使化學教學更好地適應時代和社會的要求。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及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一)建構主義學習理論
建構主義源自關于兒童認知發展的理論,由于個體的認知發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建構主義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因此,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內容可從“學習的含義”(即關于”什么是學習”)與“學習的方法”(即關于“如何進行學習”)這兩個方面進行說明。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由于學習是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幫助即通過人際間的協作活動而實現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屬性。“情境”:學習環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生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這就對教學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說,在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教學設計不僅要考慮教學目標分析,還要考慮有利于學生建構意義的情境的創設問題,并把情境創設看作是教學設計的最重要內容之一。“協作”:協作發生在學習過程的始終。協作對學習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假設的提出與驗證、學習成果的評價直至意義的最終建構均有重要作用。“會話”:會話是協作過程中的不可缺少環節。學習小組成員之間必須通過會話商討如何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的計劃;此外,協作學習過程也是會話過程,在此過程中,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成果(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因此會話是達到意義建構的重要手段之一。“意義建構”:這是整個學習過程的最終目標。所要建構的意義是指: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事物之問的內在聯系。在學習過程中幫助學生建構意義就是要幫助學生對當前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達到較深刻的理解。這種理解在大腦中的長期存儲形式就是前面提到的“圖式”,也就是關予當前所學內容的認知結構。由以上所述的“學習”的含義可知,學習的質量是學習者建構意義能力的函數,而不是學習者重現教師思維過程能力的函數。換句話說,獲得知識的多少取決于學習者根據自身經驗去建構有關知識的意義的能力,而不取決于學習者記憶和背誦教師講授內容的能力。
(二)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
與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及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為:“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起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這種模式中,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指導者、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識不再是教師傳授的內容,而是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對象;媒體也不再是幫助教師傳授知識的手段、方法,而是用來創設情境、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的認知工具。顯然,在這種場合,教師、學生、教材和媒體等四要素與傳統教學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間有完全不同的關系。但是這些作用與關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確的,因而成為教學活動進程的另外一種穩定結構形式,即建構主義學習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在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下,目前已開發出的、比較成熟的教學方法主要有:
1.支架式教學“支架式教學應當為學習者建構對知識的理解提供一種概念框架。這種框架中的概念是為發展學習者對問題的進一步理解所需要的,為此,事先要把復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學習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原本指建筑行業中使用的腳手架,在這里用來形象地描述一種教學方式:兒童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兒童的“學”是在不斷地、積極地建構著自身的過程;而教師的“教”則是一個必要的腳手架,支持兒童不斷地建構自己,不斷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學由以下幾個環節組成:
(1)搭絞手架——圍繞當前學習主題,按“最鄰近發展區”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進入情境——將學生引入一定的問題情境。
(3)獨立探索——讓學生獨立探索。探索內容包括:確定與給定概念有關的各種屬性,并將各種屬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順序排列。探索開始時要先由教師啟發引導,然后讓學生自己去分析;探索過程中教師要適時提示,幫助學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4)協作學習——進行小組協商、討論。討論的結果有可能使原來確定的、與當前所學概念有關的屙I生增加或減少,各種屬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調整,并使原來多種意見相互矛盾、且態度紛呈的復雜局面逐漸變得明朗、一致起來。在共享集體思維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當前所學概念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即最終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5)效果評價——對學習效果的評價包括學生個人的自我評價和學習小組對個人的學習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2.拋錨式教學這種教學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的基礎上。確定這類真實事件或問題被形象地比喻為“拋錨”,因為一旦這類事件或問題被確定了,整個教學內容和教學進程也就被確定了(就像輪船被錨固定一樣)。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耍想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即達到對該知識所反映事物的性質、規律以及該事物與其它事物之問聯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辦法是讓學習者到現實世界的真實環境中去感受、去體驗(即通過獲取直接經驗來學習),而不是僅僅聆聽別人(例如教師)關于這種經驗的介紹和講解。由于拋錨式教學要以真實事例或問題為基礎(作為“錨”),所以有時也被稱為“實例式教學”或“基于問題的教學”或“情境性教學”。拋錨式教學由這樣幾個環節組成:
(1)創設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境中發生。
(2)確定問題——在上述情境下,選擇出與當前學習主題密切相關的真實性事件或問題作為學習的中心內容。選出的事件或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的作用就是“拋錨”。
(3)自主學習——不是由教師直接告訴學生應當如何去解決面臨的問題,而是由教師向學生提供解決該問題的有關線索,并特別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協作學習——討論、交流,通過不同觀點的交鋒,補充、修正、加深每個學生對當前問題的理解。
(5)效果評價——由于拋錨式教學的學習過程就是解決問題的過程,由該過程可以直接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對這種教學效果的評價不需要進行獨立于教學過程的專門測驗,只需在學習過程中隨時觀察并記錄學生的表現即可。
3.隨機進入教學由于事物的復雜性和問題的多面性,要做到對事物內在性質和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的全面了解和掌握,即真正達到對所學知識的全面而深刻的意義建構是很困難的。往往從不同的角度考慮可以得出不同的理解。為克服這方面的弊病,在教學中就要注意對同一教學內容,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情境下、為不同的教學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現。換句話說,學習者可以隨意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進入同樣教學內容的學習,從而獲得對同一事物或同一問題的多方面的認識與理解,這就是所謂“隨機進入教學”。顯然,學習者通過多次“進入”同一教學內容將能達到對該知識內容比較全面而深入的掌握。這種多次進入,絕不是像傳統教學中那樣,只是為鞏固一般的知識、技能而實施的簡單重復。這里的每次進人都有不同的學習目的,都有不同的問題側重點。因此多次進入的結果,絕不僅僅是對同一知識內容的簡單重復和鞏固,而是使學習者獲得對事物全貌的理解與認識上的飛躍。
隨機進入教學主要包括以下幾個環節:
(1)呈現基本情境——向學生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基本內容相關的情境。
(2)隨機進入學習——取決于學生“隨機進入”學習所選擇的內容,而呈現與當前學習主題的不同側面特性相關聯的情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注意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使學生逐步學會自己學習。
(3)小組協作學習——圍繞呈現不同側面的情境所獲得的認識展開小組討論。在討論中,每個學生的觀點在和其他學生以及教師一起建立的社會協商環境中受到考察、評論,同時每個學生也對別人的觀點、看法進行思考并做出反映。’
(4)學習效果評價——包括自我評價與小組評價,評價內容包括:①自主學習能力;②對小組協作學習所做出的貢獻;③是否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
二、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導下的化學課堂教學
化學教學具有三大特殊性: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以形成化學概念和掌握知識結構為中心;以化學教學緊密聯系實際為原則。這就要求教師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引導學生主動發現問題,主動收集、分析有關信息和資料,主動構建化學概念和化學規律,這正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因此,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化學教學提供了理論指導。
(一)化學教學方法變革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采用諸如:圍繞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建立一個相關的概念框架去學習(支架式教學法),或根據事先確定的學習主題在相關的實際情境中去選定某個典型的真實事件或真實問題,圍繞該問題展開進一步學習(拋錨式教學法),或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表現學習主題的多種情境,以便供學生在自主探索過程中隨意進入其中任一種情境去學習(隨機進入教學法)等各種教學方法,來促成學生主動建構的發生。例如采用支架式教學進行《強弱電解質和弱電解質》內容的教學,為使學生較好掌握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設計了以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能力作為學習主題,即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首先將有關概念,如電解質、電解質的電離等概念作為預備知識,由學生總結歸納,然后讓學生進行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實驗,探討不同的電解質水溶液的導電情況,記錄各種條件下的實驗數據,教師在其中起引導作用,最后讓學生分組對實驗數據進行整理、分析、討論,抽象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在講述《原電池》的內容時,可采取拋錨式教學法。開始時,教師可以向學生演示這樣一個實驗:在一瓣橘子上相隔0.5cm分別插入一小段銅片和鋁片,把銅片和鋁片的另一端通過導線接觸耳機的兩極,讓學生聽聲音,然后展示干電池、紐扣電池等,引出課題《原電池》。這就是所謂的“拋錨”。然后直接告訴學生上述裝置能產生電能,并提出問題:電能是怎樣產生的呢?什么是原電池?但不直接給出原電池的裝置,也不告訴學生原電池是由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一種裝置。這就是所謂的“拋錨”。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后,讓學生親自動手做幾個實驗,學生完成實驗后,教師讓學生復述實驗現象,教師作評價,將學生實驗結果為素材,再創設問題情景,這些現象的出現是為什么呢?解釋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師生共同討論分析,得出原電池原理。
(二)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
在正式的科學學習之前,學生已經具有了一定的經驗,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即使有些問題他們還沒有接觸過,沒有現成的經驗,當問題呈現在他們面前時,往往也可以基于相關或自以為相關的經驗,依靠已具備的認知能力,力圖形成對問題的某種解釋,這種解釋并不一定合理,但也并不都是胡亂猜測,而是從他們的經驗背景出發推出的合乎邏輯的假設。教師在教學之前應認真考慮學生先前的知識經驗,使要學習的科學知識落在學生可能的建構區范圍之內,并與學生的經驗緊密結合,只有這樣,才能引導學生將新知識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引起學生有意義的學習,不斷豐富、發展和改造自己的理解。例如學習“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時,學生都有各自對能量的認識:鉆木取火、水電站、風力發電、火力發電、森林著火、核能等。因此,在教學時首先提出問題:當今世界上使用最廣的能源是哪種能源?你身邊接觸到的最為常見的能源是什么樣的能源?接著讓學生親自實驗:點燃酒精、煤油、汽油等液體燃料,感覺火焰的溫度;向盛有鋅粒的試管中加入稀硫酸,感覺反應的熱效應等。再讓學生小組討論,通過學生在生活中經歷的各種能量變化的例子,引導學生對“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這一知識的意義建構,得出“化學反應釋放出的能量是當今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主要集中在熱量問題上”的結論。
(三)重視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學習情景實質上是一種優化的、特定的學習環境。在實際情境下或通過多媒體創設的接近實際的情境下進行學習,可以利用生動、直觀的形象有效地激發聯想,喚醒長期記憶中有關的知識、經驗或表象,從而使學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知識與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如果原有知識與經驗不能同化新知識,則要引起“順應”過程,即對原有認知結構進行改造與重組。學習情境的創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和應用知識以及學生探究能力的發展。對于化學這門學科,其內容有嚴謹結構,化學的現象和規律源于生活,應從生活實際出發。這就要求創設有豐富資源的學習環境,包含許多不同情境的應用實例和有關的信息資料,以便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去主動發現、主動探索。要創設與既定目標相符合的學習情境,首先要選擇適當的素材,然后設計恰當的呈現方式。教師在化學教學活動中應注意通過生動具體的事實或問題來呈現學習情境。其中包括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化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問題以及能體現化學與社會、經濟、人類文明發展有關的事實和材料,還有重要的化學史實、發明發現的故事等;通過化學實驗可以創設許多真實、生動、直觀而又富于啟發性的學習情境,使學生通過動手、動腦的有機結合獲得全面的發展;同時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真實情境,如果再與仿真技術相結合,則能產生身臨其境的逼真效果。例如《元素周期表》的教學,為創設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教學環境,首先提出思考題:如何利用元素周期表判斷元素金屬性與非金屬性的強弱?怎樣通過實驗歸納得出規律?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教學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從同周期元素和同主族元素兩方向進行研究。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做好記錄。引導學生邊觀察,邊思考,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根據實驗記錄加以分析、歸納和總結,如有條件還可以運用多媒體作動態演示,幫助學生從中得出同周期元素與同主族元素的結構、位置與金屬性、非金屬性變化的關系的結論。:
(四)重視互動的學習方式
篇5
論文摘要:2007年1月29日中國郵政成立了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中國郵政實行“政企分開,監管獨立”,告別“政企合一”體制模式。在郵政企業改革中,郵政企業文化建設仍然比較落后。本文從郵政企業文化功能和現狀來分析出發,為中國郵政企業文化建設找到突破口。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生產經營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為全體員工所認同并遵守的、帶有本組織特點的使命、愿景、宗旨、精神、價值觀和經營理念,以及這些理念在生產經營實踐、管理制度、員工行為方式與企業對外形象的體現的總和。
一、郵政企業文化功能
1.導向功能
這種導向體現在郵政企業經營理念、價值觀、企業目標的指導上。經營理念決定了企業經營的思維方式和處理問題的法則,這些方式和法則指導經營者進行正確的決策,指導員工采用科學的方法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2.凝聚功能
文化像一根紐帶,把職工和企業的追求緊緊聯系在一起,使每個職工產生歸屬感和榮譽感。郵政企業文化的這種凝聚功能,在郵政企業創業開拓之時更顯示出巨大的力量。
3.提高企業競爭力
企業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企業員工的精神支柱,是企業生死存亡和發展的基本條件。創建先進的企業文化,激發創造力。使員工發揚團隊精神,拼搏進取,從而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二、中國郵政企業文化現狀分析
1.文化意識不到位
中國郵政長期以來在人心目中,是政府部門,是個“為人民服務”的部門,因此一直認為郵政的文化是“為人民服務”。具體表現在:(1)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于精神文明建設,僅滿足于開展文體活動,做思想政治工作。(2)將企業文化“表象化”,簡單地等同于企業形象塑造,單一注重外在環境、形象建設。(3)將企業文化“口號化”,只注重在理念層面提出一些口號,缺少員工參與的過程,沒有真正起到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但隨著郵政企業化改革,郵政企業的文化不在是簡單的是“為人民服務”,而是“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為人民服務”,同時郵政企業還得進行企業化運作。
2.缺乏文化價值觀體系
作為一個郵政企業的文化系統,必須有一個核心價值觀體系,用以塑造、規范員工行為。但我國郵政長期以來沒有建立一套統一的核心價值觀體系。
三、中國郵政文化建設對策
1.加強郵政價值觀建設
我國郵政企業獨立運營以來,已逐步走出分業時的低迷,但艱辛后的疲態、驅動力不足的矛盾有所顯現,這已成為郵政企業進入更高層次競爭的思想障礙。加強郵政企業價值觀建設迫在眉睫。
2.加強郵政精神建設
郵政獨立運營以來,各級郵政企業都倡導、提煉了各具特色的企業精神,如江蘇郵政的“愛崗敬業爭奉獻,開拓進取創一流”企業精神;上海郵政的“創一流郵政,建都市窗口”企業精神。進入轉軌時期的郵政企業,必須從時代要求出發,從中國郵政大局出發,從郵政行業目標出發,不斷調整、豐富、完善,提煉、培育企業精神。
企業精神是企業宗旨、經營理念、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的總和,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包括以下幾項內容:(1)堅持普遍服務。郵政企業雖然進行了現代化企業改革,但仍屬于社會基礎設施,是社會公用性行業,為全社會提供優質的普遍服務應是郵政企業文化著重強調的理念。(2)確保郵政服務質量。“質量是第一生命線”。郵政企業要加強全面質量管理,建立質量保證體系,提高每一個員工的工作責任感、事業心和業務操作技能。德國郵政全國不論遠近,信報都達到了“次日遞”的指標。由于德國郵政安全可靠,信用卓著,用戶對許多重要文件也基本上都按平信交寄,他們以“迅速、安全”取得全國人民的高度信任。(3)提高經營效益。郵政企業應以專業營銷為突破口,以社會營銷和中間業務為著眼點實施虛擬經營手段。如澳大利亞郵政改革后,為提高企業經營效益,按照商業運作模式,引進了私營公司的財務管理模式,設立年度盈利計劃,實現郵政的扭虧為盈局面。
3.加強郵政形象建設
企業形象是指社會大眾和企業員工對企業的整體印象與評價,是企業通過多種方式在社會上樹立起來的知名度,是企業開拓市場的無形資產。郵政企業塑造的企業形象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1)塑造服務形象。優質服務既是用戶的需求,也是郵政企業自身的發展需要。通過“樹創”活動和行風建設,堅決杜絕“冷、硬、頂”現象,本著“迅速、準確、安全、方便”的原則盡量為用戶提供方便,真誠而高效地為用戶服務,樹立優良的行業風氣。德國郵政營業員是坐在高凳上辦公的,好象站著一樣。給用戶辦理業務時,臉帶微笑,動作神速,口中還不時與用戶交談,交代已辦的手續后并道聲“謝謝”告別。(2)改善員工隊伍。如加拿大郵政公司為改變公司隊伍素質不高等問題,從其它公共部門和私營企業招聘高級管理人員,并實行了全面的管理培訓計劃。同時,為了向員工傳播新的經營目標,加拿大郵政采用了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定期散發內部出版物;錄像帶寄到每個員工的家里,解釋重要的變化;規定對重要的建議和模范的工作表現給予獎勵;為員工子女教育制定計劃等。(3)塑造企業標識。如德國郵政營業廳里,不論州局、市局或的小郵局,在大門上標有“POST”(郵政)字樣,德國郵政徽志牛號角下有兩個反向的箭頭,表示向各地發送郵件。為此,要突出“中國郵政”(CHINAPOST)企業標識宣傳,使“中國郵政”這個品牌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蔣蘇萍:提高郵政企業文化力途徑[J].中外企業文化.2003.
篇6
關鍵詞: 跨文化交際脫節外語教學
一、引言
經濟全球化使世界各國之間的直面接觸與交往日趨頻繁。時代的發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給外語教學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才是外語教學的最終目的已在外語界達成共識。國家教育部新的《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已把跨文化交際列為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明確指出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
那么如何使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落實到實處、貫穿于外語教學全過程,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國學者就跨文化交際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跨文化交際研究體系。然而,作為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從外語教學這個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存在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現象。我國的跨文化研究大多還只是在理論層面上的探索,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落實到具體教學實踐中似乎還沒有引起有關方面的足夠重視。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日之功,需要一線教師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結合所學內容培養;需要一套系統的適合于教學的有助于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材。離開這些,培養跨文化交際人才將只是紙上談兵而已。筆者就這方面的一些思考提出來與同行探討。
二、國內跨文化交際研究現狀概況分析
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獨立的邊緣學科開始于20世紀50年代末的美國。80年代初,跨文化交際學由外語教學界引入中國,研究的重點在于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差異、語言與文化的關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各種交際活動中涉及的有關文化的種種問題等。20多年來,我國學者對跨文化交際的研究興趣越來越濃厚,許多知名學者在引介和研究方面傾注了大量的精力和時間,為推進我國的跨文化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貢獻。目前已有20余部專著、數千篇研究。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研究體系。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我國的跨文化研究存在著重理論,輕實踐;重輸入,輕輸出;重學生,輕教師等傾向問題。我們的跨文化研究多是在理論上討論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實用性的教學教材很少。其次,我國的跨文化研究比較注重輸入,忽視輸出,這從我們的教材上可見一斑,教材里介紹洋文化的到處可見,而用英語介紹母語文化的幾乎沒有。外語是語言交際的工具,學外語不僅要懂得如何與外國人用外語成功交際,了解和吸收他們的文化,更要懂得如何用外語準確地傳播我們自己的文化。跨文化交際是平等的雙向交流過程,通過相互交流、相互吸收、相互借鑒,雙方在比較中簽別,在互動中發展。因此,應該輸入輸出并重。再次,我國的跨文化交際研究大多是從不同角度探討如何培養學生的能力的,而忽視了教師這一使學生能力得以提高的執行主體。也許很多人想當然地認為外語教師都已具備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其實并非如此。長期以來,由于教育導向及思想上不夠重視,加之缺少這方面的實踐,很多教師在這方面的意識和能力也有所欠缺。試想沒有高水準的教練如何能培養出優秀運動員?
三、切實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要切實全面培養我國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筆者認為可以從下幾方面著手:
1.修訂英語教學大綱,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
盡管在我國的大中學校的英語教學大綱里都有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列為英語教學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但大綱里并沒有明確提及關于英語教學中融入母語文化教學的問題。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的一個弊端就是忽視母語文化教學,人們一味地強調目的語文化教學,單向地導入目的語文化,片面地理解和吸收目的語文化,卻很少涉及母語文化,使母語文化教學受到前所未有的輕視和沖擊。作為交際主體一方的文化背景――中國文化的英語表達,基本上仍處于被忽視狀態,其結果是,很多英語學習者不會用英語描述解釋自己的母語文化,以致不能有效地向異域介紹、宣傳我國文化,在進行跨文化交流時屢屢出現“中國文化失語”現象。這一現象的產生不能不說是我國多年來外語教學的偏差所致。從教學實踐層次上分析,教師的教學大多是跟著大綱、跟著教材、跟著考試指揮棒走,要求什么,考什么,就教什么。因此,要改變這一現象,首先有必要修訂英語教學大綱,制定科學的培養方案。從重視“目的語文化”轉向重視“雙向文化”,在教學中既要讓學生學習目的語文化知識,了解、學習和研究目的語文化,吸收和借鑒目的語文化的精華,還要促使他們確立文化平等意識,保持自己的民族身份,學會輸出母語文化,讓外族人了解母語文化的精髓。在提高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對這兩種文化的表達能力,使目的語文化與母語文化的鑒賞能力相互促進,同步提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向跨文化教學。
2.改革外語教材內容,加大母語文化的含量。
我們學外語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通過外語與外國人交流,了解并吸收他們的優秀文化,另一方面是為了用外語向外國人傳播自己燦爛的民族文化。課堂教學一直是我國學生學習英語的主渠道,課本是他們的學習英語的主教材。多年來我們的英語教材只注重對外國文化的介紹,卻忽視了用英語去表達、介紹本國文化,造成師生在跨文化交際時這方面的缺憾。近年來為了使學生學得純正英語,更有不少外語教材直接引進英美原版教材。學生學會了英語,也掌握了外國文化,卻在與外國人的交流中顯得底氣不足。因為沒有深厚的母語文化為依托,不能用英語把自己優秀的文化表達出來,我們何以進行成功的跨文化平等交流呢?何以讓世界了解中國及中國文化?中國人學英語應當包括表達中國特有事物的英語,教材編纂者們應該重視為本國人學英語而編寫教材,即編寫有中國特色的英語教材,既有外國文化的輸入,又有介紹本國特色文化的英文輸入,如“素質教育”、“三個代表”、“實事求是”、“”、“一國兩制”、“四書”、“五經”、“秀才”、“太極拳”、“叩頭”等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詞匯,以及中國的傳統節日、名勝古跡、文學名著、歷史名人等。把本土文化貫穿于日常的教學中,對中國的事情,學生耳聞目睹,十分熟悉,用英文談論中國的事情,可以增強教學的實用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語言學習的角度看,當外語學習者對母語和目的語文化有了深刻、細微的認識,自然會產生敏感的文化意識。在學習目的語中,自然就增強了對語言的敏感力。這樣的對比與分析可提高學生的雙向文化交際能力,使他們既具有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內核,又廣泛吸收世界各國各民族文化精華,成為跨文化交際的合格使者。
3.英語教師要跟上時代的發展,改變教學觀念,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理解雙重文化的能力。
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教學重點一直圍繞考試棒轉,從中考到高考到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由于不在考試范圍,導致教師思想不夠重視,加上缺少這方面的教材及參考資料,很多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或是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或是只注重目的語文化的傳授,而忽視了如何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文化。教師的素質直接影響到文化教學的效果。實際上,從總體上講,中國很多英語教師還不能說已經具備豐富的跨文化交際知識。我國多年來在大學英語教學上的偏差也導致我國的英語師資隊伍在這方面的不足。所以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教師首先要改變教學觀念,加強進修,提高自己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和理解雙重文化的能力,以便在教學過程中對中外文化進行適當的比較,尤其是對一些詞的文化背景知識和獨特的交際文化要作必要的解釋和對比。如一些中外有特色的詞如:龍、孔雀、蟋蟀、狗、牛等在中外文化中的不同寓意;中外一些節日的介紹,如中國的春節、元宵節、端午接、七夕節、中秋節、潑水節、重陽節,外國的情人節、愚人節、圣誕節、感恩節,以及一些中外都有的節日;還有中外跨文化語用對比、非言語交際對比等穿插在教學中。其次,教師要提高自己用英語準確表達母語文化的能力。在目前沒有配套教學用書的情況下,英語教師自己要注意收集、整理這方面的資料,供教學之用。教師具備了這兩方面的能力,并且確立了跨文化交際的平等意識,就能在教學中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重視在學習西方文化的同時學會如何用英語傳授自己民族的優秀文化。做到既不排除異文化,妄自尊大,更不排除母語文化,妄自菲薄。
四、結語
英語學習是我國每個在校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的必修課。在英語教學方面,專家們從理論上已提出了英語教學實踐過程中的基本要求和指導原則,明確了英語教學的根本目標。然而,目標的實現還有賴于廣大一線教師的具體操作。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需要掌握跨文化交際的方法和技巧,而這些方法和技巧需要教師在具體的日常教學中傳授給學生。一線教師由于課務繁重,加上精力、水平所限,不可能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編撰教材的工作,因此,一線教師迫切需要有人為他們提供相應的配套教材。語言學家及外語教材教學的研發人員應花大氣力研究如何實實在在地編寫出供廣大師生教學實踐之用的有益于培養英語學習者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實用性教材及教學參考資料。只有這樣,才能根治跨文化交際中母語文化“失語癥”現象;只有學貫中西,才能具有分辨能力,在處理中西文化沖突方面顯現出博大的胸懷和高度的智慧;只有知己知彼,才能在跨文化交際中不失華夏文明大國的學習者風范,處處顯示出中國學習者應該具有的深厚文化素養和獨立的文化人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教學課程要求(試行).教高司函[2004]21號.
[2]賈玉新.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篇7
關鍵詞:新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網絡文化
中圖分類號:D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02-0109-04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推進我國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農村文化建設則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精神保障。近年來,新農村文化建設成為諸多學者研究的焦點,學者們圍繞農村文化建設的內涵、意義及模式進行了探究,取得豐碩成果。與此同時,網絡在農村的蓬勃發展又使得網絡文化因素成為農村文化建設理論研究新熱點,網絡文化理論研究也進一步推進了農村文化建設研究的新轉向。
一、農村文化的理論與發展
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將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廣義是指人類所創造的一切物質成果和精神成果,狹義文化專指精神成果,而且更突出了文化的動態性。在此基礎上,學者們對農村文化內涵進行探究,給予不同的解讀,可歸納為3種視角:第一,農村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蘇國勛認為:“農村文化就是農村居民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為了適應環境而形成的特定生活方式。作為價值體系,農村文化是由理念價值、規范價值、實用價值(即所謂道德體系、典章制度、品物行為)3個層面共同構成的統一整體。”[1]第二,農村文化內容的廣泛性。王家新認為:“所謂農村文化,其內容非常廣泛,幾乎涉及農村社會生產、生活的所有領域,具體包括文學、藝術、體育、歷史、科技等各個方面,如農村的地方戲曲、民間曲藝、傳統手藝、傳說傳奇、婚喪嫁娶、群眾體育等,它一般通過鄉村風貌、鄉民氣質、民情風俗等加以體現。”[2]第三,從廣義和狹義的角度界定農村文化。吳理財認為:“在廣義上可以把農村文化視為農村社會生活的整體;在一般意義上可以把農村文化定義為農民獨特的生活方式;在較為狹窄的意義上,農村文化僅僅指農民特有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3]
從現有的研究文獻來看,農村文化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農村社區文化研究、農村公共文化研究和農村和諧文化研究。在農村社區方面,代表人物有王春光、、弗里德曼等。在農村公共文化研究方面,研究成果相對匱乏,最為重要的一項成果是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問題研究中心在2006年3月就全國16個省區所做的專題問卷調查。就農村和諧文化研究而言,學者們主要是從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加以研究,主要成果有楊榮翰的《民族地區新農村和諧文化建設的主要原則及其實施》、魏文婷的《農村和諧文化建設需要農民的積極參與》等。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一)農村文化建設的歷史與背景
改革開放之后,隨著為農民帶來切實的實惠,中國的農村建設成為國家建設的著眼點。但是此時,現代性向農村的驟然涌入與農民大規模的外溢成為新時期農村建設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城鄉二元結構也逐步形成。自黨的十六大之后,中央明確強調“三農”問題是國家建設的重中之重,并且連續強調4次。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根本遏制城鄉社會經濟發展差距繼續擴大的趨勢,就必須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方針,加大各方面對農村發展的支持力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農村建設新的飛躍,“新”在以農村綜合發展為核心,實現城鄉統籌、現代農業、農村改革、農村公共事業和農民收入的全面建設。在這一背景下,農村文化建設也又一次成為新農村建設的重點。按照《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所規定的內容,農村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是按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要求,經過5年的努力,基本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規律的農村文化建設新格局[4]。
(二)農村文化建設的研究現狀
篇8
【關鍵詞】本科畢業設計(論文) 管理層級別 工作流程 校園信息化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9682(2011)09-0039-02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是本科生學習生涯培養計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大學四年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基本技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和歷練初步科學研究能力的最重要課程。因此畢業設計(論文)在本科生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1]《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通知》(教高廳[2004]4號)指出各類普通高等學校要進一步強化和完善畢業設計(論文)的規范化要求與管理,從時間安排、組織實施等方面切實加強和改進畢業設計(論文)環節的管理,決不能降低要求。[2]目前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進行還停留在手工管理階段,并沒有將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有效信息化;而在少數已經開展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網上實施的院校,基本上沒有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階段的全程工作在網絡上實施,只是將階段性工作在網絡上進行,并沒有充分利用信息化和網絡化的優勢。
隨著校園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與完善,現有的技術完全能夠實現通過計算機網絡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信息化、網絡化、系統化,實行全校統一管理。[3]本文將以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多年網上實施與管理經驗為基礎,介紹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通過網絡進行統一管理的相關內容。
一、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現狀
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問題:①畢業設計(論文)題目和任務書的不確定性。由于個別指導教師責任心不強,畢業設計(論文)過程中增、減或改題目和任務書現象嚴重,學生對題目的理解極差。②畢業設計(論文)題目重復使用,題目、內容缺少創新,而且學生容易產生抄襲往屆畢業設計(論文)的現象。③畢業設計(論文)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雙選。畢業設計選題方式一般都由管理人員任意指定或者指導教師單向選擇學生,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興趣和以后畢業設計(論文)方向同就業的聯系,畢業設計(論文)選題本應該是師生共同完成的。④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中師生交流不方便。由于時間工作限制,傳統工作方式中,師生交流遠遠不夠。⑤畢業設計(論文)工作不透明。傳統工作方式不能完善的監控全體教師和學生的工作進度和質量。⑥畢業設計(論文)材料保存不方便。傳統工作方式采用紙質材料保存,耗費了大量紙張和存放空間,而且極易丟失或損壞。材料的收集和統計也費時費力。
正因為傳統的畢業設計(論文)管理方式存在以上諸多缺點,一些本科院校又沒有意識到畢業設計在整個教學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沒有很好的實施方式加強管理,畢業設計(論文)過程管理松懈,直接導致了畢業設計質量下降,又影響了本科畢業生能力的培養。
二、網絡化的積極意義和實施的難點及對策
1.積極意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尤其是web應用系統開發技術的發展,各高等院校校園網建設發展迅速,辦公室、學生機房、實驗室等也已通過校園網實現了互連互通,這就為教學管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提供了必要條件,通過改變傳統的管理模式,運用信息技術進行科學管理,極大地提高了教學工作的效率。[4]將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流程梳理清晰,合理設置各個過程階段,全程化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的網上實施與管理同樣可以取得積極的成果。
在網絡化管理的選題過程中,所有題目對學生公開展示,學生可以方便快捷的進行選題,老師可以有針對性地進行確認或拒絕,被拒絕的學生亦能及時進行重新選擇其他感興趣的題目。各項材料的提交和處理具有實時性,信息回復便捷,這便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和準確性。由于畢業設計(論文)各階段的電子資料在網上系統都可隨時查詢,所以工作中各階段的進度管理更加方便快捷,監控能力與工作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改善。通過網絡化畢業設計(論文)系統平臺,學生可以每周通過網絡平臺提交周記,匯報畢業設計(論文)的工作進度和遇到的問題,指導教師同樣可以通過網絡平臺及時的對學生的問題進行回復批閱。這在方便了指導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增進師生交流的同時,又提高了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效率。
2.實施的難點及對策
對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全過程實行高效地全程化管理,難點在于理順各職能部門間的權限范圍及時間重疊關系,并讓各部門群體在互補制約的前提下協同工作,進而探索出完善的質量監控體系。[5]這里的職能部門涉及廣泛,職能關系和工作范圍在某一階段是相互重疊的,關系復雜化、隨機化,每個階段都存在不同級別的驗收與評閱簽字等。上述內容,怎樣合理、互不影響地同時交替進行,是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系統設計的難點。
為有效解決上述難點,在需求分析階段詳細記錄好復雜的業務邏輯流程,保證工作流程的準確性,各個工作階段在網絡系統中體現為時間節點,校教務處負責人根據學校畢業設計(論文)管理工作規定,控制時間結點的開關,使得整個工作過程按序進行,系統設計前詳細分析總結了各參與者在不同階段的工作內容,設計中協調好各角色人員在各階段的職能權限邏輯關系,達到互不影響。在多次反復論證、修改、測試通過之后,拿出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系統的具體工作流程框架。
三、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系統流程設計
構建網絡化的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系統,首先根據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辦法將本校的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流程詳細劃分為不同的實施階段,各個角色在每一階段都有各自的權限,數據庫表中設置相應字段加以區分,并且通過設置時間節點分隔每一階段流程。以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系統為例,將論文工作分成5個階段。
1.立題階段
各指導教師根據學院要求在網上提交一個或多個立題論證書,由院系各教研室或團隊負責人對本團隊教師提交的立題論證書進行審核,審核通過的題目才可以在選題階段接受學生選題。
2.選題階段
審核通過的立題論證書全部對學生開放,院系基層組織負責人將選題時間結點打開,學生申請自己所感興趣的題目,等待相應的立題教師通過申請,如果教師通過該學生申請,則確立一對一的指導關系,如果教師拒絕該學生選擇本題目,該學生可以再次申請選擇其他題目。
3.開題階段
選題階段結束后,指導教師與學生確立了對應指導關系。指導教師提交任務書,任務書經院學術組織負責人審核通過后,學生根據指導教師下達的任務書內容認真撰寫開題報告并提交。指導教師對所帶學生提交的開題情況及開題報告進行評閱并網上簽字確認。
4.中期階段
由各院系負責人選擇需要抽查進行中期答辯的學生百分比,借助系統隨機抽取接受中期檢查的學生,抽到的學生名單如果需要修改可以由學術組織負責人在線修改。通知需要抽查到的學生準備進行中期答辯,院系負責人對進行中期答辯的教師進行分組,并中期答辯信息,包括答辯時間、地點、答辯教師和學生名單。
5.答辯階段
由各院系負責人以教研室或專業為單位,對參加答辯的指導教師和學生進行分組,并指派答辯組長及秘書,統計學生論文和答辯PPT上傳情況及指導教師和評閱教師的評閱情況。指導教師對自己指導的學生論文進行評閱和評分。答辯組長把本組答辯學生分發給組內教師進行評閱,指定教師對分發到本人的學生論文進行評閱并評分。基層組織負責人網上公布答辯分組情況、答辯時間、地點,組織教師和學生現場答辯。各答辯組長在答辯工作結束后,網上提交答辯委員會評分表。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完成需要貫穿以上五個工作階段,各個階段緊密連接,互不重疊,這就需要若干時間結點加以控制。時間結點處于打開狀態時,對應的功能模塊是可用的,反之相應功能不能使用。校級負責人通過時間結點狀態的開關可以有效控制各項工作的先后順序,為各學院對本學院工作進度的統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手段。
四、網絡化管理成果分析
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畢業設計(論文)管理系統自2008年投入使用。2008年首先在計算機學院試點使用,得到了學校的認可及學院教師和學生的好評。從2009年開始,校教務處開始在全校院系范圍內推廣和使用,現已承擔了3屆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工作在線實施和管理任務。該系統從畢業設計工作的起始階段開始對畢業設計工作的全過程進行動態管理。簡化了學院領導管理任務,數據和材料實時更新,學生和指導教師交流更加便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結果表明本系統運行安全可靠,功能較全,能滿足高校畢業設計網絡管理的要求。為高校畢業設計指導和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
五、結束語
畢業設計(論文)工作是高校實現培養目標的重要教學環節之一,是教學、科研與社會實踐的一個重要結合點,是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6]畢業設計(論文)在培養大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本訓練和提高綜合實踐能力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深入研究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實質內容、改革過程化管理的相應環節或步驟是高校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畢業設計網站是畢業設計教學改革的產物,充分發揮畢業設計網站的作用,能極大的提高畢業設計(論文)的管理與質量。相信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工作的全程網絡化實施與管理不僅具有一定的推廣價值,對校園信息化和數字化建設更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郭 娟.畢業設計(論文)網絡管理信息系統的構建[J].中國林業教育,2010(4):50~52
2 劉榮佩、史慶南、何藹平、徐瑞東.畢業設計(論文)的質量監控與質量評估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4):57~61
3 王 強、張治民.畢業設計質量評價體系的探討和實踐[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2):47~49
4 王建林、汪雪琴、王雅英等.本科畢業設計管理信息系統[J].電氣電子教學學報,2008(6):103~104
篇9
文化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文化產業學科群
當下,盡管中國經濟進入了一個調整期,但發展依然迅速,伴隨著經濟的增長,人民群眾越來越多的追求高品質的文化生活。在這樣的背景下,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上提出了文化大發展的方向。于是,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是春風化雨,迎來又一個百花齊放,欣欣向榮的時期。在十二五計劃期間,中國的文化產業也必將會迎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我國文化產業學科群建設現狀概要
從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的發展來看,文化產業不是單個企業的成長,而是在一定的環境和空間的聚集,呈集群化發展的態勢。目前,我國各類文化產業集聚區發展迅速,因而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研究逐漸成為當前的研究熱點,但仍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的需要:文化產業是一個高附加值的產業,建立集群式文化產業學科群有助于實現和提高文化產業附加值。
建立文化產業集聚園,就是以產業集聚的方式來推動文化產業發展。這是各個地區建設特色產業群的必由之路,也得到中央的認可和支持。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加快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建設,培育文化產業骨干企業和戰略投資者,繁榮文化市場,增強國際競爭力。”
文化產業基地和特色文化產業群在多數情況下是以文化產業集聚園的形態出現的。文化產業集聚園必須有合理的定位與規劃,同時按照產業鏈經營的方式,才能打造成為好的文化產業基地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文化產業基地作為承載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有效形式,必將得到更大更快的發展。
2.黑龍江省文化產業學科群的建設
黑龍江省在加快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黑龍江省在“十二五”期間,明確了“以大開發促進文化大發展、大融合實現文化大跨越”的總體思路。近年來,黑龍江省先后成立了文化改革與發展促進會、北京·龍江國際文化發展中心、黑龍江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黑龍江文盛文化產業投資公司等,為全省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化,培育文化市場主體,文化融資渠道的拓寬,集聚優秀文化要素,凝聚各方文化人才及促進龍江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注入新的活力、增添新的動力。
東北地區文化產業的發展具有獨特的優勢條件:一是文化頗具特色,創意人才資源豐富。二是自然風光壯麗,少數民族風情獨特,歷史遺跡豐富,適宜發展文化旅游業。三是緊鄰日韓等文化創意發達國家,便于承接文化創意產業外包服務。通過承接外包業務,積極借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經驗,積累必要的資金、技術和人才,逐漸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
A.我省文化產業學科群“四大主體”
黑龍江文化產業研究中心。是培養文化產業人才的重要陣地,擔負著教學科研的任務,同時又與學科群基地產業實踐緊密聯系;在各學科群研究所,文化產業學科交叉互滲,每個學科群都是對文化產業學科的整合,涵蓋了文化產業的所有學科領域;每個學科群都可與各個學科群基地結合,實現了文化產業學科的整合和學科與產業實踐的整合與資源共享;做到教學研究與產業實踐相互穿插,文化產業學科與文化產業基地交叉融合;既保證教學科研的獨立性和有效性,又能夠和產業實踐做到對接。
黑龍江文化產業學科群創意研發基地。基地特色:以文化產業學科研究和人才培養作為支撐和源泉;既是文化產業研發、實驗基地,也是教學基地;結合文化產業前沿學科發展,側重于對新型文化產業的研究實踐,形成與傳統文化產業交融的前瞻性、創新性基地;以產業研發促進文化產業學科的發展;致力于黑龍江特色文化產業的創意和研發;文化產業創意產品服務社會。
基地任務:相關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文化產品的創意設計研發;文化企業創意項目孵化;文化創意產業實踐基地;文化創意成果展示;品牌宣傳策劃運營;文化創意產品調研與信息回饋;文化產品的衍生效應。
黑龍江文化產業博覽中心。匯聚、整合黑龍江省的文化產業;以高端論壇和學術交流為學術品味;舉辦國內外各類演出、展覽,展示文化產業的創意成果;為社會各界文化產業提供服務;圍繞一個主題,舉辦系列活動,從前期論壇到活動舉辦,到巡回展示,形成鏈條效應;建立網上黑龍江文化產業博覽中心,通過網絡直接參觀中心活動。
文化產業公司企業入駐中心。通過文化公司入駐企業,可做到學術研究與文化產業實踐直接交叉融合,帶動學術研究和實踐的相互促進與良性循環發展;可滿足人才培養導師雙師制對業界高端專業導師的需求;實踐引導教學,促進教學與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和實踐性,符合培養應用型、實踐型高層次人才的需求;可使文化產業的學術研究直接在實踐中檢驗,使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企業進駐既是服務基地,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出口。
B.黑龍江省五大學科群內容
文化產業創意學科群(對相關文化產業的創意進行研究,可包含動漫、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媒體、音樂、美術等相關文化產業)。文化產業研發學科群(側重對所有相關文化產業的研發、實踐)。文化產業品牌規劃學科群(側重對文化產業的品牌塑造、策劃、宣傳、營銷、推廣等進行研究和實踐)。文化產業行業研究學科群(可對文化產業相關行業的歷史、現狀、未來發展趨勢、特點特色等進行研究。包含動漫、影視、新聞出版、數字媒體、音樂、美術等相關文化產業)。
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學科群(對我省地方特色文化產業進行研究與實踐,如冰雪文化、金源文化、猶太文化、歐陸建筑文化、龍江少數民族文化等)。
C.黑龍江省五大學科群“六大功能”
文化產業的理論創新平臺、文化產業人才培養、文化產業創意研發、文化產品效益轉化、文化產業博覽、服務社會功能。
D.黑龍江省五大學科群重點打造“十大基地”
動漫基地、企業多維包裝中試基地、媒體策劃包裝推廣基地、新媒體創意研發基地、數字出版基地、影視文化產業研發基地、“三網融合”傳媒創意研發基地、數字影像制作基地、原創音樂制作基地、視覺藝術創作基地。
E.黑龍江省五大學科群創立“五大人才培養計劃”
文化產業教師培養計劃、文化產業精品品牌創新人才培養計劃、行業創新高水平人才培養計劃、國際化文化產業創新人才培養計劃、社會文化產業人才提升計劃。
以黑龍江文化產業研究中心作為核心,以動漫基地、企業多維包裝中試基地、媒體策劃包裝推廣基地、新媒體創意研發基地、數字出版基地、影視文化產業研發基地、“三網融合”傳媒創意研發基地為支撐點,黑龍江文化產業博覽中心作為展示窗口,公司企業入駐作為文化產業研究與社會服務、產業實踐的直接對接渠道。
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成為未來文化產業生成的重要方式、途徑和發展走向,建立學科交叉互滲融合的文化產業學科群必將為黑龍江文化產業集群式發展起到推動作用。黑龍江是一個文化資源大省,今后要乘龍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有利勢頭,真正將瑰寶開發出來,把黑龍江建設成為邊疆文化的大省、強省。
[1]張勝冰,徐向昱,馬樹華著.世界文化產業概要.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6
[2]蔣曉麗著.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論.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
篇10
為了解當前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人才的具體崗位,更好地進行專業定位,深入調查廣西第三方檢測中心、食品加工等企業單位以及各級各類疾病控制中心、環境檢測部門、衛生監督部門、檢驗檢疫部門等事業單位,對該專業人才的具體崗位,即微生物檢驗、理化檢驗和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技術,進行充分的了解。在調研和崗位需要的前提下,經衛生檢驗與檢疫行業專家論證后,我校將該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如下內容:具有從事衛生檢驗、檢疫、環境監測以及臨床醫學檢驗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可在醫療機構、衛生防疫、海關檢疫、衛生監督、環境檢測、技術監督局、衛生管理部門、大專院校、科研機構從事醫學檢驗、檢疫、衛生監督工作或科學研究,有一定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的應用型衛生檢驗與檢疫專門人才。
2明確教學內容,構建課程體系
2.1確定工作崗位所需專業知識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具體工作如下:理化檢驗食品(農漁牧產品)的營養成分檢測、有害成分檢測以及添加劑檢測等;化妝品或消毒產品的有害成分檢測、有效成分檢測等;環境因子如水、空氣和土壤等的污染物檢測等;生物樣品的鉛砷汞檢測;農藥殘留檢驗等。對于微生物檢驗,其涉及的領域以衛生微生物的檢測、病毒的分離鑒定、致病微生物的分析鑒定為主。實驗室管理包括檢驗儀器的使用及維護與檢驗實驗室的質量控制。根據該專業的學科特點,專業核心課程有理化檢驗、衛生微生物檢驗和儀器分析構成。理化檢驗包括水質理化檢驗、空氣理化檢驗、生物材料檢驗、臨床與職業衛生檢驗、食品理化檢驗等內容。水質理化檢驗包括水樣的采集和保存、金屬化合物與非金屬化合物、物理指標、有機污染物;空氣理化檢驗包括空氣中常見污染物測量方法、空氣污染物的采樣方法、氣象參數測量、標準氣配制等。食品理化檢驗包括樣品的采集與保存、食品中無機物的檢測方法、營養成分檢驗、食品包裝用材料的衛生檢驗、食品添加劑的測定、食品中農藥殘留量的測定;臨床與職業衛生檢驗分為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采集、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檢測以及粉塵的測定;化妝品檢驗包括一般化妝品檢驗、特殊化妝品檢驗;生物材料檢驗包括生物樣品的采集和保存、生物樣品的測定、生物樣品的預處理、生物監測中的質量控制等。微生物檢驗著重掌握致病微生物的標本采集、病毒的分離鑒定方法與技能以及衛生微生物的檢測方法;實驗室管理對理化檢驗的常規儀器設備的使用維護方法進行了系統地介紹,認真學習實驗室的管理技術及規范,以便為今后檢驗實驗室質量控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礎。
2.2構建課程體系桂林醫學院于2013年設立衛生檢驗與檢疫專業,第一批學生在同年9月招收。在建立該專業前,學校通過考察其他院校的課程設置情況,對于該校此專業的辦學問題,選擇參考兄弟學校的課程設置。建立專業時,對于醫學檢驗和衛生檢驗,為了培養同時滿足兩方面需求的人才,希望學生可以同時掌握這兩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必修課程共開設了46門,2711學時,做到盡量兼顧臨床檢驗和衛生理化檢驗的內容。
2.2.1考試課開設的考試課主要分為三類,即專業基礎課、素質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再進行分支,專業課程又包括分子生物學檢驗、儀器分析、衛生微生物檢驗、分析化學、生物化學與臨床生化檢驗以及空氣、水質和食品衛生理化檢驗等。專業基礎課主要包括病理學、生理學、病理生理學、組織胚胎學、衛生統計學、人體系統解剖學、微生物學、臨床醫學概論、傳染病學、診斷學基礎、流行病學等。素質基礎課程主要開設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體育、英語、計算機應用基礎、醫學基礎化學等課程。
2.2.2考查課和選修課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自身修養是開設考查課的主要目的,培養學生人文素質,并讓學生熟悉有關數學、醫學及生物學等課程方面的知識。主要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醫用高等數學、計算機應用基礎、毒理學基礎、全科醫學、衛生檢驗檢疫、醫學遺傳學、食品化學、醫學倫理學等課程,課程內容與檢驗與檢疫專業實際崗位緊密結合,突出實用性,努力培養學生成為綜合素質較強的應用型人才。
2.2.3基地實習畢業實習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衛生檢驗與檢疫實習24周(包括預實習2周,專業實習18周,社區實踐2周,機動2周),時間在暑假和第八學期,主要安排在疾病預防與控制中心、醫院等進行;第二部分為畢業論文指導、輪轉實習共12周,安排在第八學期;論文答辯在第八學期進行。通過實習,學生了解了檢驗與檢疫專業相關崗位的要求。此外,通過實習單位各實習科室教師指導,學生更能較好的掌握檢驗與檢疫各項技術操作,以滿足培養方案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