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盤行動英語作文范文
時間:2023-04-06 13:35: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光盤行動英語作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This winter holiday, our family to have dinner in shipu hotel, a total of 10 people. Because have good meal booked online, so can serve directly. We see that the center of the round table up a piece of the slogan: "tak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order, put an end to waste, this restaurant offers free packaging." This reminds me of the Yang teacher says "CD", means don't waste resources. Packaging not only can not waste of resources, but also convenient to carry, the delicious food to take home. But many people think that packaging is the stingy behavior, don't think packaging is very atmospheric, then you're wrong.
In fact, packaging is a save the goo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not petty save, stingy. Now, national advoc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ction, do not waste resources, and television stations in the tracking report!
A few days ago, a television reports that a convention, a company by using public funds, ordered a table of dishes, after the conference, the reporter sees full table of food, are almost never move! They should not be so many dishes but do not eat, the more shouldn't waste because of the public money.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waste, waste is not only the resources, and the heart of the working people! We want to put an end to waste, to eat up the food, don't be picky, and persuade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round, be together the civilized men of the city, don't waste!
I hope that the "CD" can make all form the good habit of not waste!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是古人對勤勞節儉表現的一個總結。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卻又開始無節制的浪費。
這次寒假,我們一家人到石浦大酒店聚餐,一共有十人。因為已經在網上訂好了餐,所以直接就可以上菜了。我們看到,圓桌的正中央豎立著一塊標語:“請按照人數點菜,杜絕浪費,本餐廳提供免費打包。”這讓我想起了楊老師說的“光盤行動”,意思是不要浪費資源。打包不僅可以不浪費資源,還方便攜帶,把美味佳肴帶回家。可是許多人都以為打包是小氣的行為,認為不打包就非常大氣,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了。
其實,打包是一項節約環保的好事,并不是小家子氣的節省、吝嗇。現在,全國都在提倡環保行動,不浪費資源,還有的電視臺還在跟蹤報道呢!
篇2
關鍵詞:英語知識點;教學;行動研究;提高
復習掌握已經學過的東西在英語學習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雖然英語這門學科的知識點不像數學銜接得那樣緊密,但如果某些知識點掌握不好,就會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和答題的正確性,在英語這門學科上,能掌握已學過的重點知識對高中學生尤其高中畢業生就更為重要。
一、問題的發現
我校是一個比較閉塞的高級中學,在校的學生英語水平普遍都不高,平時英語測驗成績就是三四十分的樣子,筆者早就發現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他們沒有學習英語的好習慣,對學習英語的態度不端正,由于高考英語的選擇題占一百多分,很多學生就認為英語是一門靠碰運氣的科目,在課堂上學生都不花心思在英語上,更別說在課外了,特別是高考作文得分極低。另外,新課程壓縮了必修課的課時,卻沒有壓縮教學內容,老師必須面對課時少、內容多的現實,在諸多的原因中,筆者認為最重要的原因是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點掌握不好,針對這一現象,筆者認為可能有以下幾種可能:
(1)學生理解水平不高;(2)學生英語基礎太差;(3)學生不重視英語這門課;(4)學生沒有復習的習慣;(5)由于教學內容過多,教師忽視了復習的重要性,盲目地趕進度;(6)學生的課處閱讀量不足;(7)學生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
二、問題的調查和分析
筆者根據發現的問題和假設,于2013年8月對高三年級的574名學生進行了關于怎樣掌握已學過的重點知識的問卷調查,調查的目的主要是了解學生學習英語的態度、習慣以及對英語教學的建議,有574名學生參加了調查,收回有效問卷547份,結果顯示87.50%的學生對英語不感興趣,這其中有64.60%的同學認為英語學習不重要。會導致這樣的結果最主要的一個原因是高考英語的選擇題分數多于總分的三分之二,因此有些從不學習英語的同學考試的分數有時還比認認真真學習的同學成績高。這就好像給了他們一個不用去學英語的理由。基于這一點,他們就更不想學英語,更別說對英語有興趣了,只有不到20%的同學對英語有一點興趣。
筆者的調查還發現:學生認為老師的日常教學非常枯燥,他們建議對英語知識點學習的教學方法應該多樣化、新穎化,這樣才能加深知識點在他們腦海中的印象。
三、問題的確認
通過對問卷結果的分析,筆者認識到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著誤區,他們認為英語這門學科的好成績也就是四十多分,殊不知只要能把英語科目中的重要知識點科學地掌握了,別說四十分,就是七八十分也是有可能的。
四、行動計劃的制定
筆者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了一份行動計劃,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目的是重新樹立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自信心,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在教學中不放棄任何一次表揚的機會,并把知識點編成相聲、歌謠和游戲等形式,讓學生愛上英語,認為學習英語是一種享受。
第二階段在課后布置鞏固浮華型練習,并對學生所完成的練習進行評比并實行獎勵。
第三階段就是在課前一定要花幾分鐘的時間來檢驗學生前一天的學習效果,我采用的是比賽、小測試的形式。
最后一階段應經常給學生播放一些趣味性的英語知識或學習一些英語歌曲。
五、行動研究計劃實施和進程監控
要提高英語知識點教學的效率,就必須根據學生生理和心理特點及英語本身的特點,并結合學生英語知識中學習的問題,層層深入教學。
第一階段行動研究
由于本班學生大多數英語基礎都不太好,因此筆者決定先調動為數不多、英語基礎稍好的學生,讓他們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高漲起來,并讓他們的成績有一個較大提升。
第二階段行動研究
在筆者的幫助下,讓好生帶動基礎較差的學生并分成學習小組進行比賽,并給予適當的獎勵。
第三階段行動研究
筆者給學生提供豐富而富有趣味的英語學習資料,比方說光盤、視頻、歌曲、圖畫等,并能經常找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心理動向,及時給予開導和指引。
第四階段行動研究
三個階段教學后,我所上班級的學生學習的信心和我教學的信心都有了很大的增強,我再次對全年級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我所教的兩個班級87名學生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飽滿了,學了,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了二十多分。
六、行動研究效果及反思
這次行動研究讓教學的雙方都受益匪淺,感觸頗深,學生通過這次行動研究端正了學習英語的態度,由英語可學可不學的觀念改變成英語是可以學好的,這次行動研究更讓筆者深刻地認識到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
篇3
[關鍵詞]多媒體;外語教學;過渡語僵化
[作者簡介]胡罡,吉首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研究生;盛凡,吉首大學公共外語教學部講師。湖南吉首416000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2728(2007)11-0226-04
一、引 言
伴隨著世紀之交高校擴招浪潮的開始,多媒體技術迅速被運用到高校教學中。國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堯學指出:“大學本科公共英語教學改革……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此后,在全國大學英語教學研討會上他又說:“以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加上課堂教學來推進英語教學改革是我們的手段。”因此可以說,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從最開始就被賦予了更新教學手段、變革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率、推動教學改革的神圣使命。筆者所在的吉首大學也加入了教學改革的隊伍。然而在幾年的教學實踐之后,外語教師和學生們都發現,傳統教學手段、傳統教學模式背景下發生的過渡語僵化現象依然普遍存在,使大家對這次改革產生了一定的疑問。本文將對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過程中的過渡語僵化現象進行討論分析,找出發生原因,解除大家的疑慮,并提出相應改進措施,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
(一)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理論基礎
多媒體技術能夠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引入外語教學,從而創造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新的教學模式,必然是以某種先進的理論為基礎的。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學習理論是繼行為主義和認知主義之后出現的教育心理學理論,最早由瑞士的心理學家皮亞杰提出。該理論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生個體在原有認知結構的基礎上同化、索引和建構當前所學的新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中心地位,學生是認知的主體、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因此,應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學生不能再做外部刺激的被動接受者和知識的灌輸對象,而應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信息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方案。相應地,教師在學習過程中的作用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灌輸者,而應起主導作用,作學生主動建構意義的幫助者和促進者。教師的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都應緊緊圍繞建構主義學習環境進行。那么,什么樣的學習環境是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呢?黃若妤認為,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景、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等四大要素。多媒體技術具有視頻、音頻、互動、實時等多種感知的優勢,特別適合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實現建構主義的學習環境。
(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優勢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如一縷春風為傳統的外語教學帶來新的生機和活力,那么它的優勢到底是什么呢?總的來說,它最核心的優勢可以概括為三個詞:量大、質優、高效。
所謂“量大”,是指在進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時,由于采用了多媒體電教手段、多媒體教學光盤和PowerPoint課件等多媒體技術,能夠提供高密度的信息,同時節省了以往教師板書、擦黑板的時間,因而在固定的時間內傳遞出的信息量比以往大得多。
所謂“質優”,是指多媒體技術在輔助外語教學時能提供圖、文、聲、像并茂的教學資料,代替抽象的語言描述,并能最大程度地設計具體事物的仿真環境,創造出傳統英語課堂教學無法比擬的語言環境,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和興趣,發展學生的語言理解運用能力。
所謂“高效”,是指通過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能夠提高學習效率,即更加有效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譯各方面能力的提高。著名實驗心理學家赤瑞特拉(Treicher)曾經做過兩個著名的實驗。其中一個關于人類獲取信息來源的實驗表明,人們94%的信息來自聽覺和視覺,多途徑、多感官刺激對于信息及知識獲取十分重要。另一個關于知識保持即記憶持久性的實驗表明,人們一般能記住閱讀內容的10%,聽到內容的20%,看到內容的30%,聽到和看到內容的50%,在交流過程中所說內容的70%。該實驗告訴我們,如果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既能聽到、又能看到,再通過交流表達出來,其知識保持的效果就會得到大大加強。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進行以視聽、交流為主的形象、立體、交互式教學,使學習者更加有效地成為信息的加工者和知識意義的建構者。
三、過渡語及其僵化
(一)過渡語
過渡語(Inter―language IL)(也有學者譯為中介語、媒介語)一詞是由Larry Selinker于1972年提出來的,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它指語言學習者所創造的與母語和目的語都不相同的個人獨特的語言,或者說是尚未學到家的目的語,它不斷離開母語向目的語漸進。Selinker(1972)認為,稱其為過渡語是為了強調語言學習者在結構上處于其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中間狀態。
與Selinker同時期及之后,有不少學者參與到對過渡語的研究。其中Adjemian論述了過渡語的性質,認為它具有系統性、可滲透性、僵化現象和反復性這四大特征。聯合則指出過渡語還具有母語依賴性、目的語不可接近性和過渡性。
(二)過渡語僵化
過渡語僵化,也稱過渡語化石化,也是由Selinker(1972)最先提出的。他說:“當使用非本族語者(即便能流利使用)長期不變地處于非目的語語言結構的高原現象成為僵化現象。”他認為,約占95%的外語學習者由于種種原因不能最終到達目的語的水平,即絕大多數二語學習者的過渡語會處于停滯不前的徘徊狀態。
隨后,Selinker還對這一定義進行過增補,并于1996年將這一現象重新定義為:“語言的僵化現象是指外語學習者的過渡語中的一些語言項目、語法規則和系統知識趨向于固定下來的狀態,年齡的增長和學習量的變化對改變這種固定狀態不起作用。……僵化結構一般以潛在的方式存在,甚至在表面上似乎已經清除了以后,還是會在過渡語的使用中出現。”
Jack C.Rechards等將該概念進一步解釋為“(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這樣一個過程,有時出現不正確的語言特征永久性地成為一個人說或寫一種語言的方式。發音、詞匯用法和語法的各個方面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會成為固化或僵化”。
三十年來,中外學者都對過渡語僵化的形成原因進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其中有如下幾種重要學說。一是Selinker的“心理論”,二是
以Lenneberg和Lamendella為代表的“生物論”,三是Schumann提出的“文化遷移模式”,四是Krash.en的“認知模式”,最后一種是以Ellis、Vigil和Oiler為代表的“相互作用論”(亦稱為“反饋模式”)。研究者們從不同角度,運用各種語言學知識,進行了深入的探討。
四、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導致過渡語僵化的原因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以先進理論為指導,并具有很多傳統教學無法比擬的優勢,從理論上說,應該可以讓學生很好地建構自己的語言。可是事實究竟如何呢?筆者對自己所在學校的04級和05級采用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部分班級學生進行了隨機抽查,結果表明,有73.3%的同學認為自己的英語語言能力發展停滯或幾乎停滯,也就是發生了過渡語的僵化,而且這種情況也與任課教師的反饋大致相同。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種局面的出現呢?筆者認為主要原因如下:
(一)部分教師在進行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時。未能實現角色的正確轉換
根據Selinker提出的過渡語僵化“心理論”,導致僵化現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訓練遷移,其中就涉及到教師教學方式不當。采用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以后,雖然教學手段更新了,但部分教師卻未能轉變教學思路,更新教學方法,仍然在課堂上扮演“主角”,教學以教師為中心,滿堂講、滿堂灌,忽視學生的自主建構,忽視師生互動。而另一部分教師卻只是充當了多媒體光盤、課件的“放映員”,毫無課堂藝術可言,在教學活動中似乎可有可無。這樣下來,課堂教學效果甚至不如采用多媒體技術之前好,學生過渡語僵化現象依然嚴重。
(二)部分外語教師對教學內容把握不好
Krashen認為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語言輸入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學習者掌握語言就是理解輸入的結果。他提出了“i+1”的概念,即學習者所接觸的語言應該大部分為已習得語言,而另一部分則是具有挑戰性、且可以轉化為可理解輸入的新內容。部分教師忽視了這一點,在運用多媒體技術時不加處理地將多媒體光盤、課件上的內容統統呈現給學生。一方面,由于輸入量過大,學生在短時間內接受、思考、消化、吸收的過程受限,難以抓住知識重點,一堂課下來,似乎學了很多東西,而事實上卻又是無所收獲;另一方面,由于輸入質量不適,學生難以將教師授課內容轉化為可理解性輸入。因此,過渡語僵化現象就難以避免了。
(三)很多學生對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不太適應
多媒體技術被運用到外語教學中來是近幾年才剛剛開始的,很多學生也是剛剛接觸到這一全新的教學模式,因此在適應的過程中有一些問題是難以避免的。首先,很多學生對于圖文并茂的多媒體教學只是關注其形式,而忽視其內容。久而久之,對新穎形式的新鮮感消失之后,學習興趣銳減,學習動力不強,出現了Krashen認知模式中涉及到的“情感屏障”,從而導致過渡語僵化。其次,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與傳統的線性結構教學方式不一樣,具有非線性網狀結構的信息組織特性。很多教學內容以窗口形式彈出,發散性、跳躍性很強,學生難以適應,難以抓住教學的重點,學習效果不好。
(四)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在客觀上降低了學生的課堂活動參與程度與積極性。減少了師生交流
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一個原始目的就是解決高校教師力量不足的問題。運用多媒體技術后,大學英語課程往往實行大班授課,一個班的學生少則五六十人,多則七八十人,甚至近百人。這無形中就使學生參與課堂討論、進行師生交流的機會減少,學習積極性下降,過渡語僵化也就自然而然地發生了。
五、解決措施
按照Selinker的觀點,95%的二語習得者在語言能力的獲得上出現僵化現象,只有5%的學習者能獲得母語使用者的語言能力。那么,如何讓我們的學生進入這個5%的行列是大學英語教學工作者需要關心的問題。
(一)加強文化教學
我們必須認識到,任何一種語言都是處于文化之中的,要想真正掌握一門語言,必須熟悉其相應的文化。應該慶幸的是,外語界已經就文化因素是語言和語言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達成共識,從而改變了傳統的狹隘的語言教學觀念,豐富和健全了外語教學的體系和內容。但是在多媒體輔助外語教學的課堂中存在著兩種錯誤傾向:一是未能認真地選擇西方的文化內容,將一些連西方人都知之甚少、不予關注的細枝末節的東西用多媒體在課堂上長時間地播放,不僅耽誤了課堂時間,還讓學生們一頭霧水,影響了學習興趣;二是文化教學占課堂教學時間比例太長。我們知道,文化教學的目的是為了縮小學習者對目的語文化的“社會距離”和“心理距離”,從而加強學習者對目的語的認知。但文化教學不能代替語言教學,只有融入其中才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
(二)優化語言環境
優化語言環境就是要在輸入和輸出兩方面作文章。正如Corder所說,學習者的母語為其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關于目的語的假設,只有通過大量的目的語輸入,才能減少母語的干擾程度,建立目的語的認知語法系統。大學英語教師應盡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環境,如增加閱讀材料,播放影視錄像,開設英語書報室、廣播電臺等,加強語言輸入。但在確保“量”的輸入之后,還應注意提高目的語輸入的“質”。在正確估測學生現有水平的前提下,可以考慮分級教學,提供難度適中的輸入,同時還要考慮輸入的多樣性、趣味性。在輸出方面,大學英語教師首先應給予學生輸出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說,有機會寫。其次對輸出中的錯誤應有正確的反饋。犯錯誤是外語學習中的一個必然部分,大學英語教師應采用肯定的情感反饋以及否定的認知反饋對待學生的錯誤。只有這樣,才能既不傷害學習者的自信與自尊,不至于產生情感障礙,又糾正其學習過程中的非目的語形式,避免過渡語僵化。
(三)提高師資水平
改革開放將近三十年,外語教育越來越受到關注,我國外語教師隊伍不斷壯大,但相當一部分教師的能力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外語教師能力不僅包含他們的外語語言能力、交際能力,還應包含組織課堂教學的能力。外語教師要從“填鴨式”教學中解脫出來,確立學生的中心地位,以組織者和幫助者的身份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創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氣氛。在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拓寬語言輸入和輸出的方式和渠道的同時,注意掌握節奏,監控質量。此外,外語教師還應慎重選用教材,使之既有時代性、趣味性,迎合學生口味,適合學生水平,又盡量錯誤較少、語言純正,這樣才更加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篇4
——湖北拾十五”重點課題初中創新教育研究與實踐階段性總結會匯報材料
英山縣長沖中學課題組
我校“初中創新教育教學研究與實驗"課題,是2006年底申報,2006年1月正式啟動的,至今已走過了兩年半的研究歷程。在市教科院和縣教研室的指導下,回顧這兩年多的研究,應該說,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績。現在向各位作匯報,匯報的題目是《“鏈接”創新教育,“刷新”學校形象》。主要從創新教育的“著眼點”、創新教育的“著力點”、創新教育的“落腳點”,談談怎樣“鏈接”;在教育創新的觀念上、實踐創新的過程中、研究創新的效益里,說說如何“刷新”。
一、把創新教育的“著眼點”放在教育創新的觀念上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教育肩負著民族創新的特殊使命,因而,創新教育與教育創新成為學校教育教學研究的主體,而能否真正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學生,首先要求教師具有創新精神、創新意識和創新實踐能力。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能給教師帶來一些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單調乏味的義務,你就應當引導每一位教師從事研究的這條幸福道路上來”。而教師的這種精神、意識與能力又完全取決于學校管理層的教育理念是否創新。
自2006年底接題以來,我校就形成了“向教育科研要質量,靠教育科研上臺階”的共識,明確提出了“把課題研究作為提升辦學水平的階梯、把課題研究作為培養教師隊伍的機制、把課題研究作為落實新課程改革的手段、把課題研究中的創新作為學校教育的核心目標”的研究口號。把創新教育的“著眼點”放在教育創新的觀念上。
一是理念,學校辦學理念的的創新;二是觀念,教師教學觀念的創新;三是信念,學生求學信念的創新。
1、學校辦學理念的創新:力爭提升一檔品味
在思維上創新
學校能否與時俱進,辦學理念很關鍵。學校如何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我們覺得過去的辦學理念缺少特色,于是將辦學理念創新為與教育方針緊密吻合的十六個字。即:修德為先、啟智為要、強體為本、成才為上。德、智、體渾然一體,構成辦學主體行為。"德",要修;"智",要啟;"體",要強,缺一不可,而"成才"是目的,有鑒于此,我們于2006年底就把當時有著32年辦學歷史的長沖中學的辦學理念作了大膽創新,集中為八個字:修德、啟智、強體、成才。
在運行中創新。再好的辦學理念不付諸實踐不行,如何在實踐中應用辦學理念?我們主要采用了"三合一"的辦法來強化師生的理念。
一是"天天看"——將八個大字的辦學理念鑄成兩米見方的大紅烤漆字,高聳在教學樓頂上,醒目、耀眼,師生無時不在關注它、談論它、踐行它。
二是"時時唱"——我們把辦學理念寫進了《民族興旺我擔當》的校歌。通過對兩小節歌詞的反復吟唱,強化師生的理念行為。如:畢升故里大道旁,青紗環繞碧羅帳--長沖中學我的向往,長沖中學我的希望--清晨的陽光,傍晚的燈光--莘莘學子書聲瑯--修德、啟智、強體、成才--民族的興旺,我擔當!國家的富強,我擔當!并把她作為初一新生進校必學歌曲,五四或十一、元旦歌詠的必唱歌曲,藝術人才選拔必測歌曲。可以說,在長沖中學近2000師生中,第一會唱的是國歌,第二會唱的就是校歌了。
三是"周周講"——我們規定國旗下講話內容,無論哪個領導講話,必須緊緊圍繞辦學理念的八個字來拓展,結合校本實際去生發,并收集整理編印成冊,使辦學理念的觀念意識不僅物化為資料、更內化為行為。
此外,我們還在"校園之聲"廣播臺開辟了"化理念為行動"的專欄,在《山茶花》文學社刊內設置辦學理念實踐專頁。
總之,近兩年,我校的辦學理念不僅有形可見,有聲可聽,而且有更多的人在用心內化,努力踐行。
2、教師教學觀念的創新,徹底消除三個誤解
一是科研創新“神秘論”。他們雖然向往上進,也崇尚創新,羨慕別人的成果,同時又覺得創新神秘莫測,高不可攀,徘徊在創新的門口。
二是創新“冒險論”,他們認為,科研創新是形式,有違常規,是“花拳秀腿”,“好看不好吃”,他們貪圖安逸,墨守陳規
共5頁,當前第1頁1,不會用心去思考如何教會學生上課,復習,也不懂得如何用科學,正確的方法去應考,更不會考慮怎樣全面提高學生素質,這種人是抵制創新的。
三是常規與創新“沖突論”,持這種觀點的教師不懂常規與教研是一體兩面的關系,他們認為科研影響日常教學,創新破壞常規秩序,不可否認,科研創新需要花一定時間和精力,創新必然要打破傳統,然而“磨刀不誤砍柴功”,創新會讓教師從新的高度去審視常規,提高效益。
為了從根本上消除教師的誤解,學校不斷借助外力、挖掘內力,利用外派參觀學習,利用周六舉辦創新論壇、創新實踐、創新反思講座,校長、副校長帶頭講創新理論、教研組長、實驗教師跟班談認識,兩年來,已舉辦講座9期,54人為創新進行了講析,外派學習63人次,印發創新學習資料16期,基本上消除了教師對創新教育的誤解。
3、學生求學信念的創新,必須樹立四種信念。
雖然好奇心是創新的首要成分,自信心也是創新不可或缺的因素。不少研究成果和經驗表明,一個人將來創造力的水平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學階段創造力發展的狀況,而學生求學過程尤為關鍵的是四種與信念直接相關的內容。一是自信的求學信念,學會說“我會”;二是自愛的求學信念,學會說“我愿”;三是自覺的求學信念,學會說“我能”;四是自主的求學信念,學會說“我敢”。既要從本質上培養學生的智力創新能力,讓他們獲取成功的學習經驗;更要從道德層面上讓他們體驗成功的喜悅,感悟失敗的痛苦,培養創新意識和能力。
二、把創新教育的“著力點”放在實踐創新的過程中
我們認為:創新教育的“著力點”應該是在實踐過程中堅持創新。立項時的“實驗”二字在去年10月的市教科院會議上,改為了“實踐”,這就意味著,初中創新教育應全方位,大面積地投入到實踐之中,在實際的教育教學中踐行創新,不讓實踐過程的每一個環節落空,針對實踐中的“實”字,我校課題組明確提出了“五不空”,一是在實踐的時空上不留空白;二是在實踐陣地上不放空炮;三是在實踐的機制上不說空話;四是在實踐的關鍵處不掛空檔;五是在實踐的進程中不行空路。
1、在實踐的時空上不留空白
我校實踐創新教育的時段,大至分為四個階段
(1)開題起步階段(2006.12~2006.7)
我們以學科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申報立項,當時確立了六個學科共8個子課題為創新研究項目,并確立了在六個班開展實驗,還成立了科研處,確定雙周六上午為創新教育學習研究固定時間,形成了系統的實驗方案。
(2)實驗運行階段(2006.3~2007.7)
根據學科與課型的不同,不斷地實踐,反復地探索,創新了不同的課堂教學模式,如語文學科的個性化作文指導:啟發——激趣——引導——動筆——互評,精讀課文教學的“導——悟——創——評”;數學課思維為主線的“準備——發現——探究——質疑——應用——延伸”;物理課的八步教學模式:設疑——操作——觀察——小結——質疑——討論——解疑——歸納;化學課的問(激活思維)——動(多維互動)——探(探索求知)——導(歸納引導)——創(應用遷移);音樂課的興趣感知——模仿感悟——參與體驗——創新展現等。課題實驗涵蓋了大多數學科,涉及到絕大多數教師。
(3)全面實踐階段(2007.9~2006.7)
是全面推行、全員參與,全方位實踐階段。即在全體教師中推廣模式,通過講、說創新研討課,寫創新實踐、創新反思論文,召開學科創新說課聽課研討會,舉辦創新論壇、創新實踐、創新反思講座,不斷調整完善各學科課堂教學的基本模式,全面摸索新的創新策略。
(4)攻堅結題階段(2006.8~12),隨著實踐的深入,借助研討會召開,利用省級新課題立項,我們發現學科創新中的國家級課程、地方性課程和校本課程以及活動性課程、展示型課程、研究性課程之間是有共性的,相對學科型課程內容而言,完全可以打破教材的束縛,最大限度地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創新性,這三類課程均以活動貫穿始終,并注重學生的探究與嘗試過程,為此,我們一方面加大這三類課程特別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研究力度,另一方面以綜合實踐活動課帶動學科課的研究,努力尋找兩者之間的結合點,隨著創新課題深入開展,開放性學習的教學理念給了“自主、合作、發展”課堂教學模式的發展空間,我們相信,到結題時,教學內容的開放性,獲知過程的開放性,教師評價的開放性,師生關系的開放性,會成為創新性課堂教學的評價主體。
我校實踐創新教育的空間可謂面面俱到:
共5頁,當前第2頁2 一是科科有課題。語文有“作文個性化與閱讀個性化”、“生活源泉與個性化發展。”數學有“探究式學習研究與實驗”、“課堂教學中求異思維研究”、“英語課閱讀能力的培養與研究”、“物理合作學習研究”、“政治實踐途徑研究”、“音樂地方特色研究”、“美術鄉土教材研究”等。
二是班班有研究。開題之初,我們只確定在三個年級共六個班中開展實驗;實驗運行階段,就擴大到八個班;到今年初,已發展到全校24個班。
三是人人都實踐。創新教育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我校107個任課教師都參與其中,人人都有自己的子課題,個個都有整套的方案計劃、實踐過程記錄、階段總結與反思,呈現在與會者面前雖然難免有些粗糙、簡單,但仍能反映出我校實踐創新教育教學的整體狀況。
2、在實踐的主陣地上不放空炮。
勿庸置疑,創新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如何在課堂教學中突出創新能力的培養,不讓創新實踐在主陣地上放空炮,我們的主要作法是三條:
(1)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培養創新能力。
如文科教師巧用“三境”培養創新:
一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質疑情境,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提問;二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交流情境,有計劃地組織學生討論;三是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想象情境,變“單一思維”為“多向拓展”思維。
又如理科教師培養創新學生的“三性”:有的采用“一題多解”培養學生思維的流暢性,有的采用“一題簡解”培養學生思維的變通性,有的采用“一題優解”培養學生思維的獨特性。
(2)以創造性思維為核心培養創新能力
主要是在教學中訓練學生的三類創新性思維:
如理科主要采用“大腦激蕩法”、“反問法”、“分散法”訓練學生發散思維;文科主要采用“圖像法”、“變換法”、“情境法”訓練學生形象思維;綜合學科主要采用“設想法”“追蹤法”“類比法”訓練直覺思維。
(3)以個性化發展為重心開發學生創新能力
如學科課堂教學中的作文個性化,閱讀個性化,理科實驗個性化,信息技術個性化,綜合實踐個性化,體音美特長個性化訓練等都收到了較好效果。
3、在實踐機制上不說空話
(1)增設保障機制。首先是組織保障。自2006年春季起,學校增設了科研處,配備了一名主任,落實一名副校長專門分管;其次是時間保障。常規教學本來就時間緊,要使課題研究扎實有效,必須合理安排時間,為此,我們將周六定為課題研究時間,平時每周一次,忙時間周一次,要么“充電”:集中學業務,舉辦專題講座;要么“放電”:說課、評課、寫論文、搞制作。三是資金保障。除了圍繞科研課題增設文本論文、報告,電子課件、演示等獎勵項目外,還對周六參加專業學習的給予補助。
(2)完善管理機制。學校過去對課題研究停留在表面說教狀態,沒有從管理上真正落實,自申請立項創新教育后,我們充實了對教師綜合考核的指標,增設了課題研究項目,分配了過程量化分數。
(3)調整評價機制。一是對教師的評價:由剛性變成彈性,課題內容由缺失到充實,由只以考試成績定論到既有定論又有評論,即每學期在學生中進行一次教師教育教學綜合情況調查,反饋情況分析評價;二是對程序的評價:由輕過程重結果到過程與結果和諧統一,分值上統籌兼顧;三是對學生的評價:由單一走向多元,由只重視顯性到顯性結合,既重視直觀顯性的考試成績,又重視隱性的品德行為的成長過程,設成長記錄袋,填綜合素質卡,上文明進步榜,如胡自琴,吳又紅等一批教師長期重視學生隱性評價,一月一次紅榜表彰,形成了班風好,學風純的班務特色。
4、在實踐的關鍵處不掛空檔
(1)外派學習時不放過每一次機遇。近兩年,我們先后派出86人次赴北京、武漢、黃岡、武穴、羅田、孝感、黃梅、蘄春觀摩學習,參加研討會。
(2)內部培訓時不遺漏每一個環節。從講課、說課、評課到撰寫論文、舉辦講座,環環相扣。
(3)巧借東風時不吝惜每一回投入。創市級示范時,添置了多媒體;申報立項后,購置了攝像機;最近又全部上了網。另外還從北京郵購教學光盤,到省教所購置創新專業書,每年為閱覽室訂圖書近萬元。
(4)說課評時不停留在恭維奉承狀態。
(5)教學反思時不固步自封在經驗成績里。
5、在實踐的進程中不行空路。
無論是學校層面、實驗班級
共5頁,當前第3頁3還是參與實踐的每一位教師,自開展創新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以來,一路上不斷地從認識——實踐到再認識——再實踐,內化創新認識,外化創新方法,物化創新成果。沿途拾起一串串“創新”果實:方案、報告、論文、案例、記錄、反思、總結、證書。
三、把創新教育的“落腳點”放在研究創新的效益里。
科研創新教育研究給我校帶來了勃勃生機,學校聲譽不斷提升,學校影響不斷擴大,教師素質得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得到全面培養,會學習,會探究,會創造,會展現自我的優秀學生在不斷涌現。
1、學校創新氛圍越來越濃。
近幾年來學校理念創新,育人環境創新,教師教法創新,學生學法創新,可謂與時俱進。
2、學校影響越來越大。
2006年初立項實驗以來,學校步入快速良性發展軌道,2006年底學校步入黃岡市第23所、英山第一所農村示范初中行列。去年底,學校還被評為黃岡市普通初中先進單位,技術裝備同時還獲得黃岡市人事局、教育局頒發的先進單位。
圖片新聞、《推管理經驗,展示范風采》的辦學事跡多次上了《黃岡報》、《鄂東晚報》。
3、學校科研成果越來越多。
兩次參加全市創新教育階段總結會并作發言,三月又申報并立項省級“綜合實踐活動”課題,去年四月接受市教科院專家視導時推出一批階段資料與成果,獲良好評價。去年在縣教研室組織的初中教學檢查中,獲得三項先進單位:一是綜合的教學工作先進單位;二是學科競賽先進單位;三是教研教改先進單位,
4、教師整體素質越來越高。
隨著創新教育的不斷深入,教師的觀念也在不斷更新。觀念的創新帶來了教學方法的創新,方法的創新帶來了水平的提高。校長獲全省優秀教師和全縣“十佳校長”稱號,20多名教師獲省市級骨干教師稱號,1人獲得全省綜合實踐先進個人,3人奪得黃岡說課一等獎,教師的論文在刊物發表和評獎的36篇,優質課、課件獲市以上級獎的22節、件。
5、學生創新能力越來越強
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創新能力在新的大環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課堂教學氛圍中主觀能動性得到發揮,潛能得到釋放,聰明才智得以充分展示,學生健康向上,樂觀的天性也得到自由發展。近兩年來,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國家級獎6人次,省級獎54人次,去年全市優秀藝術人才比賽,我校獲獎占全縣三分之一,學生彭湃等多篇作文發表在《中學生優秀作文遜上,尤其是在最近的第十四屆茶葉節《茶鄉放歌》全市征文中,一(8)學生王爽奪得初中組唯一一等獎(獎金500元),學生屢屢在全縣運動會、藝術節、演講賽等多項活動中獲獎。
幾點困惑
困惑之一:創新課題研究與實踐在農村初中受到一定的局限,它需要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和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設備設施作為后盾支撐,由于財力上的困難,難免受到限制。
困惑之二:現行的教育評價體制和中考壓力對“創新”課題實踐勢必有一定的沖擊和影響,如何合理解決這一矛盾?需要作較深層次的研究。
困惑之三:由于目前正處于學生高峰期,班額過大,也是制約開展課題全方位研究的一大因素,因而如何加強教師的調控能力也是必須面對的一大課題。
“創新決定未來”。在知識經濟迅速崛起的今天,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提高民族創新能力的關鍵是人才,基礎在教育,時代需要創新教育,創新是教育的希望所在。只有打破傳統教育的禁錮,建立全新的教育創新體系,才能為創新教育的發展注人生機和活力,大力實施創新教育又會進一步推動教育創新。從創新教育走向教育創新,是時展的必然要求。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各級教育行政業務部門指導和兄弟學校共同努力下,我校的創新教育必將開出燦爛之花。
附:
1、課題主要承擔人:詹宇意王萬利胡建議蕭本初岳伯成舒克章潘峰孫教育余盛國劉斌楊李程文斌沈立新余榮新姜文惠王林汪鵬夏運貴鄭倫松張長生畢朝暉許松華張泉王富林胡自琴方超吳又紅黃偉張梅香
2、參考文獻:葉瑞祥等主編《創新學習能力論》
周慶林著《課題研究》
董奇譯編《有效的學生評價》
李祖超、劉青春等主編湖北省教育科研成果選集》(2006.03)
執筆:蕭本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