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引思教學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12 06:25:4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讓學引思教學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讓學引思教學論文

篇1

一、利用課題中的新鮮成分誘“問”

無論哪門學科,目錄列表中的課題大多都是教學內容的關鍵詞句,很多教師在運用三疑三探教學模式時,都已把課題作為質疑對象,讓學生望、聞、探、問,我們的七步誘探教學模式中,也同樣有看課題說出“你所好奇的問題”。這種質疑生成于學生的第一感覺,所提出的有些問題往往比較瑣碎、比較簡單。這是鼓勵后進學生開口說話的重要時機,讓他們不懂就問,大膽發問。比如:“我們什么時候蕩起了雙槳?”“我們蕩起雙槳去哪里了?”“題目中的‘我們’是什么人?”甚至還可能會問到“雙槳”是什么樣子的等,這些問題恰好為優秀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臺。他們既能代替老師幫助回答問題獲得成就感,又能透過這些“淺問題”發現“深問題”,比如有了“蕩起雙槳在海面上游玩”的答案,就自然會有“我們在海面上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老師稍加補充就明確了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二、把握教學內容的主線誘“入”

每一節課的重難點形成了課堂教學的主線,教師在設計共探解疑的環節時,應該注意知識點之間的相互聯系,讓每個新知識點在自然而然的過程中形成。還如《讓我們蕩起雙槳》一課,學生自探首先要解決看到什么、聽到什么、想到什么的問題(課文主要內容),接著要求學生找出課文中對應的內容進行標注,共探作者先寫什么、后寫什么的問題――探討觀察順序、敘述方法。完成這些環節之后再讀課文,就很容易掌握課文的主要內容了。

三、選擇新知識的內涵誘“思”

學生有了共享已知知識的基礎,有了自探新知并解決新知識中淺問題的過渡,合探新知才能成為課堂教學的中心環節,而此時合探生成新知識的質量就會是有保證的。《讓我們蕩起雙槳》一文的觀察順序、敘述方法、修辭手法、詩歌特點等都是合探生成的新知識。這些新知識的形成過程恰恰就是學生熟悉并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在這樣的前提之下進入讀的細節,學生就會讀有所思、讀有所獲。讀出的文字會在學生的腦海中形成活的事物形象,讀著的語言才有可能和學生的心靈產生一定的共鳴。那么體會出文章所表達的中心應當是水到渠成的事。

四、圍繞新知識的外延誘“探”

“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一句常用的俗語。其實,我們的教學過程也常常如此。教材是已經制作好了的“茶點”或“大餐”,吃了茶點和大餐一走了之,只能增加一些營養而已。剖析其中的柴米油鹽和制作方法,學生自己去尋找原料、制作美味,那才是學習的終極目的。所以,教師在學生能讀出語氣、讀出情感、讀出語言的美感的時候,“順水推

舟”,將學生引向“再探”環節:作者為什么能寫得這么好?――將習作指導與課文分析有機結合,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篇2

案例一:有孩子從家里帶來了剛剛孵出來的小蠶寶寶,黑乎乎的小蠶寶寶在桑葉上慢慢地爬行,有時微微抬起頭,霎時有趣。每到課間和餐后休息時間自然角中總會聚滿著孩子,當孩子有發現時就會引起更多孩子觀察的興趣。“老師,蠶寶寶為什么要吃樹葉呢?”“盒子底下黑黑的一粒粒是什么?”我并沒有回答孩子,而是拋出一個問題給孩子:“人吃食物進去,并將不要的東西排出去,就變成了大便。那蠶寶寶吃了那么多需要干什么呀?”大家聽了都哈哈大笑起來,有的孩子馬上附和著說:“老師,我就猜那些黑黑的是蠶寶寶的大便呢!”趁著餐后散步,我帶領孩子們去幼兒園內采桑葉,對他們說:“蠶寶寶需要新鮮的食物,我們一起為它們準備一些吧!”孩子們邊走邊采了些蠶寶寶要吃的“樹葉”,他們結伴討論著蠶寶寶可能要吃的樹葉,還來問我:“老師,蠶寶寶會吃這種樹葉嗎?”我舉起采好的桑葉說:“我之前給蠶寶寶喂的這種樹葉叫桑葉,你們采的樹葉蠶寶寶會吃嗎?回到教室我們選幾種樹葉試試吧。” 

分析:從案例發現孩子們對蠶寶寶十分感興趣,不過從他們自發生成的提問可以看出他們并不了解蠶寶寶,不知道蠶寶寶最愛吃桑葉、會吐絲等特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能激發孩子的求知欲,讓孩子主動探索有關蠶寶寶的奧秘,從而無形中促進幼兒有效學習。通過以上案例我深切地感受到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動是最受孩子歡迎、最能激發孩子興趣和求知欲的活動,由孩子自主生成的活動具有教師預設活動不可替代的教育價值,對此我深有感觸。 

案例二:晨間游戲時,睿澤突然喊道:“快看,小蝌蚪長出兩條腿了!”旁邊的同伴都圍了過去,晨昕說:“小蝌蚪長了兩條后腿,再過不久就會長出前腿了。” 涵涵馬上說:“對啊,然后尾巴慢慢變小,小蝌蚪就會變成青蛙了!我媽媽就是這么告訴我的。” “可是它們什么時候才會變成青蛙呢?”睿澤好奇地問道。這時我加入他們的談話,說:“那這些小蝌蚪都會變成青蛙嗎?”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會啊!”我指著小魚缸中體色灰暗、中有深淺斑點的小蝌蚪,讓孩子觀察這些蝌蚪與其他蝌蚪的不同。然后告訴他們小蝌蚪中會有青蛙的寶寶,也會有癩蛤蟆的寶寶,所以蝌蚪們長大了有的變成青蛙有的則變成癩蛤蟆。因為小蝌蚪飼養在小魚缸活不了多久,也為了滿足睿澤觀察小蝌蚪長大的愿望,我在電腦上播放了一段小蝌蚪變青蛙的視頻,讓孩子們直觀地看到蝌蚪的變化過程。 

分析:小蝌蚪是自然角中的新成員,大家都愛觀察這些黑黑的小東西,有時還會把手伸進小魚缸摸摸小蝌蚪。晨間游戲儼然變成了一次談話活動,孩子們提問和發現不斷,而我發現幼兒的興趣與思維全都集中在“小蝌蚪”上,并沒有想玩桌面游戲的意向。不僅及時讓幼兒自主探索,而且開展相關談話活動,從而促進幼兒有效學習。本次晨間活動中孩子傾聽的專注程度、持久性表現十分突出,勝過平時活動中用的各種方法促進孩子傾聽他人說話的效果,所以一日活動中幼兒園老師更應該正確對待幼兒的好奇心。 

有的老師會問:“面對幼兒自發生成的提問,老師究竟需要掌握多少學科知識,到底是有問必答,還是不斷鼓勵幼兒提出新的問題,哪一種教法更好?”這個問題并沒有標準的答案,要視教學中的具體情況而定。我們要重視生成,在指導幼兒解決活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時,堅持讓孩子以自主探索和體味的方式解決,即使時間稍微長一點也沒有關系,讓孩子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真正有所獲是最重要的。 

孩子的發問雖然天真、幼稚,卻往往深埋著理想和思維的火種,在生活中要認真對待幼兒自發生成的提問。無論在家中還是在幼兒園都應該: 

認真傾聽,積極回答孩子的問題。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語言表達能力的增強,他和成人的對話中增加了許多問號,“是什么”、“為什么”等問題五花八門。其實這種追根究底的精神正是智力教育的精髓。成人應給予支持和引導,注意傾聽,做忠實的聽眾。傾聽是對孩子好奇心的最好支持。 

認真對待,給幼兒滿意的答案。幼兒總有許多問題需要大人解答。提問是幼兒求知欲發達的標志,任何情況下都要對幼兒提出的問題表示重視,不管這些問題在大人看來是多么沒有意思和幼稚。如果解答不了幼兒的問題,也不可信口胡謅、敷衍了事,最好當著幼兒的面查資料或請教他人尋找答案,這樣不但能給幼兒一個滿意的答案,而且能培養幼兒謙虛好學的習慣。 

篇3

朝著美好的未來,平江教育這條有著悠久歷史的現代教育溪流,正匯入中國教育現代化波瀾壯闊的大海。平江人正步履堅實地行走在深化課改的大道上,充滿了理想、智慧、激情、詩意和力量!

蘇州市平江實驗學校歷經滄桑,沐浴風雨,有著悠久的歷史。學校文化底蘊深厚,校內有靜謐神圣的五百年古殿,18棵百年銀杏古樹,三塊印刻歷史足跡的石碑,處處透著古樸、莊重、大氣。古殿橫匾上“德潤文光”四字是平江實驗學校辦學淵源之見證,也是一代又一代平江人美好而溫馨的文化記憶。江蘇省實驗小學、江蘇省文明單位、蘇州市教育基本現代化學校、蘇州市信息化示范學校、蘇州市雙語學校、蘇州市綠色學校……這個令所有平江人為之自豪的幸福家園、精神家園,奏響了特色文化建設的最強音。一條綿延悠長而充滿無限生機的大路,不斷向遠方延伸……

精神豐碑

平江實驗學校校園里一排排粗壯的老銀杏樹,廣場上矗立的蘇州古城三座古廟之一大成殿,都讓人感受到一股古樸的氣息。如今,大成殿牌匾上所題“德潤文光”已成了學校的校訓。平江人根據學校的歷史與現狀,遵循學校文化建設的原則,注重培育和踐行以“德潤文光”為理念的核心價值文化:立德樹人,德才并美,德藝雙馨。學校在固傳統文化之本的基礎上,創新發展,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去熏陶感化師生,以形成師生崇高的理想、高尚的品質、儒雅的氣質、獨特的風格和卓越的個性,實現“以文化創特色,以質量樹品牌”的新跨越,讓“德潤文光”核心價值觀成為全面育人的輻射源、素質教育的能量庫、潤物無聲的教科書。

平江實驗學校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設立的長洲縣學,到明代嘉靖二十年(1541年),長洲縣學遷至今平江實驗學校所在,并修建學舍、考棚,其規模僅次于蘇州府學。至清雍正年間,縣學更名為長洲元和縣學(簡稱長元縣學)。1905年,江蘇巡撫陸元鼎請來了地方名士章鈺,將縣學西半部改辦為“官立初等小學堂第五校”,第二年再將縣學東半部改辦為“官立初等小學堂第十三校”,以傳承原來的縣學。直至建國前夕,學校名稱時有更迭,然而教育之溪流卻始終在這片土地上綿延不絕。1958年學校定名為蘇州市平江區實驗小學。1998年,平江實驗小學與蘇州市第十一中學這兩所文脈相通、一墻之隔的學校破墻合并,成立了蘇州第一所公辦九年一貫制實驗學校,定名為蘇州平江實驗學校。至此,數百年教育歷史在這里交匯,這片文脈綿延的土地奏響了新時代的教育樂章。百年名校名人輩出,古代從這里走出去的狀元有陸元文、韓、彭定求、陸肯堂、錢、吳廷琛、陸潤庠。中國著名哲學家、近代史專家胡繩小時候也在平江實驗學校讀書。平江實驗學校百年文脈之中形成了一種適應歷史發展的自強不息的基因,一種吸納新思想、新文化的基因。百年文脈滋養平江師生,成就學校文化。“德潤”,德行潤澤,指每個人在自己的言行中,自覺地以道德價值約束自己,潤澤自己。“德潤文光”就像一塊滲透情感、潤物無聲的豐碑,百年靜默,卻凈化著每個平江人的心靈。

“德潤文光”營造了學校良好的氛圍,倡導把愛心獻給社會,忠心獻給祖國,關心獻給他人,孝心獻給父母,信心留給自己。平江實驗學校以師生為主體,以建設優良的校風、教風、學風為核心,以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學校文化活動為載體,以綠色、人文、和諧為重點創建學校文化,繼承傳統,豐富內涵,擴大外延。校風“正道立達”,教風“立人達人”,學風“己立己達”,體現了學校精致而質樸的教學境界,穩重而含蓄的教育品性,睿智而堅韌的教育氣質。

無聲詩篇

校園環境文化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理念、教育思想、管理思想物化后的形象體現,是學校育人的有效載體。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應當使每一堵墻都說話。”平江實驗學校的校園環境以特色育人為導向,以服務學校發展為中心,以提升文化品位為重點,體現人與自然、科技與人文、傳統與現代、經典時尚與現代多元的和諧統一,發揮著“潤物細無聲”的育人作用。學校將“德潤文光”的校訓物化于環境建設之中,為學生對話開辟寬闊通道,賦予校園生活豐富的生命力,打造具有平江特色的環境文化。

構建精神坐標。學校坐落于歷史悠久的平江路畔,粉墻黛瓦與老街建筑渾然一體,校園生態與大成古殿相得益彰,整個校園飄溢著“智巧”“素雅”“靈動”的蘇州文化元素。學校根植于“天人合一”的沃土之中,物、景、人三位一體,怡情啟智。校園內18棵亭亭如蓋的古老銀杏,青翠挺拔的香樟樹,承載了太多中華民族優良的傳統美德: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海納百川,尊師重教,寬容堅韌,厚德載物……平江人挖掘內涵,以“銀杏精神”“香樟品質”架構師生精神坐標。

搭建才藝展示舞臺。學校鼓勵師生共同參與文化建設,激發無窮的積極性和潛在能量,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學校各幢教學樓風格突顯,主題迥異:有的是“小畫筆,小世界”,展示涂鴉作品,展現學生才藝;有的是“親近自然,了解民俗”,展現如畫風景,展示風土人情;有的是“瞻仰名人,聆聽教誨”,展現先賢風采,表達學習決心。教室內外開辟各類版塊,上面閃耀著不同的名字――“我們的班級”“我們的誓言”“班主任寄語”“我們的特色”。學校還在網上征集師生建議,啟動“聲情并茂”四大主題樂園、“大成校史館”、“平江書院”的建設工程以及第二代“銀杏娃”命名征詢意見活動,真是小舞臺,大境界!

渲染名人效應。在平江實驗學校師生的眼里,一磚一石均有意,一草一木皆含情。學校精選校史記載中的杰出名人,在校園內打造十大名人塑像、足跡景點,讓師生在無聲的環境中受到影響。這樣的懷想空間的創設,既是對學校文化的自然傳承,亦是對師生懷舊情感的慰藉。

馬克思說過:“人創造環境,同樣,環境也創造人。”如今,平江實驗學校的師生浸潤于優雅的校園環境,感受著校園環境博大的胸襟,體驗著校園文化帶來的無窮魅力。

學習樂園

平江實驗學校的錄播教室內,校長潘娜正與學生上思品課《我們共同的家》。教師的循循善誘、學生的精彩對話不時博得聽課教師的陣陣掌聲……這是“對話教學,優效課堂”展示活動的一個場景。這樣的場景,不時地通過電視、報紙、網站等媒介展現在人們眼前。課堂是師生共同體驗、共同成長的場所,也是學校文化獨特的呈現地與創生地。“德潤文光”的課堂教學強調學科、人、環境的整體和諧之美。師生是課堂的主體,也是優效課堂的構成者、享受者。平江實驗學校自2011年起,著力構建“對話”校本研修模式。研究團隊從學術水平、技能水平、年齡差異三個維度進行構建,同時聘請專家擔任導師,行政發揮協調引領作用。團隊倡導交流合作,追求平等對話。以充滿情感、展示個性、平等對話的課程設置和課堂理念,使師生文化交融共生,整體融通,從而培養德智兼備的人才。

對話理念――與時俱進。學校重視科研興校,校長親自抓科研隊伍,以《對話,品德教育的范式》課題為引領,在全校開展對話教學。各學科教師努力完善自我,發揚合作精神,實踐本學科對話教學模式。通過學習理論、觀摩課堂教學,明確不同學科對話教學的特點,明確不同學生在對話教學中存在的差異,設計最優化的對話教學模式,組織有效的對話教學。如今,對話理念深入人心,對話實踐全面推開,厚厚的對話教學論文集記錄下了平江教師的心血與汗水。

對話師生――民主平等。對話教學的基礎是師生民主平等。學生對“善于理解、尊重學生”的認可度極高。只有民主平等的關系,才能實現學生充分參與、互動。平江教師在對話教學中正確扮演了自己的角色――顧問、伙伴、朋友。在平江實驗學校的課堂上,教師努力創設熱烈的氛圍,及時指導和調節,讓學生在愉快的學習中更具主觀能動性。學生經常聽到的是“你覺得”“老師能不能”“你比老師有創意,向你學習”之類的教學語言,教師在對話教學中展現出的交往技巧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

對話課堂――自主探索。平江實驗學校的對話教學研究努力實踐著在課堂上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合作能力的教學方式。潘娜校長執教的《我們共同的家》,將祖國這個大家庭搬進了教室,輸入了電腦,讓學生小組合作,交流討論,互相補充,在輕松自然的對話中將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祖國大家庭說給同學聽。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學生學會了探究、合作,品嘗到了喜悅。

對話成效――彰顯特色。平江實驗學校的對話教學研究順應了時代對教育的要求,順應了時代對人才的要求,扎實而有效。在對話教學的研究實踐活動中,教師搜集新理念,學習新經驗,寫教學后記、教育隨筆,進行案例分析,比誰的對話教學理念新,比誰的對話教學技巧好,比誰的對話教學感悟深,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教學風格。語文學科“基于學情,有效對話”,數學學科“思維對話,以學定教”,英語學科“情境對話,文本再構”,品德學科“對話教育,教學范式”,音樂學科“對話旋律,陶冶情操”,美術學科“對話藝術,提升素養”,科學學科“對話協作,探求真知”,體育學科“對話基訓,普及提高”,信息學科“對話技術,提升素養”,勞技學科“對話創意,靈動教學”,綜合實踐學科“對話實踐,以生為本”。

平江實驗學校的對話教學研究,有特色,有魅力,有研究,有進步,有創新,有良師。在“德潤文光”的引領下,學校樹立適切的素質目標,培養德智兼備的人才,積極構建完善的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課程體系,努力體現學校文化的傳承與提升,追求“讓每一個學生得到與其個性相適應的最大發展”的課程理想;構建可供學生選擇的學校課程系統,讓學生在課程中體驗成長的快樂;努力創設“以智激智,智智相融”的師生共演繹、同精彩的課程文化,營造“以美引美,美美與共”的課程氛圍。學校編寫校本德育教材《德潤?大成》嵌入到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三位一體的整體設計之中;“小荷”實驗藝術團嘗試藝術教育課程化、課堂化雙重滲透;建立羽毛球課、操、校本教材的課程化落實機制;改革、創新德育評價方式,設計《銀杏娃自評手冊》。一座學習的樂園已呈現在學生面前。

成長搖籃

為人師者必先立德。學校重視教師文化建設,大力強化“德潤文光”理念。建立德育導師機制,增強教師育人意識,搭設廣闊學習平臺,注重教師分層培養,讓教師在提升內在修養的同時,把一顆仁厚之心獻給學生,把一片關懷之情灑向學生。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學校幫助每位教師制定個人發展規劃,要求人人有特色,個個有風格。倡導教師要有職業成就感,有實現自身生命價值的追求。加強教研組建設,推行跨年段的教學交流制度,打造學習型組織。發揮校內名優教師的榜樣力量,以名師為核心,骨干教師廣泛參與,整體抱團發展,從而盡快培養名教師、特級教師等領銜人物,并帶動青年教師迅速發展,在育人的同時育己,在成事中成人,在煥發學生生命活力的同時煥發教師自己的生命激情與活力,使教師享受職業尊嚴與幸福。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校提出“精神統領、文化引領、名師帶領”的做法,向全校教師發出“做儒雅型教師,享高品位生活”的倡議,在此基礎上提煉出具有平江特色的教師“十大精神”,通過長期不斷的強化認知和感悟體會,把十種精神植入教師靈魂。而在“德潤文光”理念下設計的教育儀式活動更是經典,富有感染力和影響力,在師生心中烙下美好而難忘的記憶。每一次活動都有鮮明的教育主題,包括“一年級啟蒙入學禮”“三年級啟智成長禮”“六年級起航畢業禮”,還有“愛心承諾儀式”“愛祖國愛蘇州踐行儀式”“校榮我榮校慶儀式”等,讓師生在活動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道德熏陶,提高道德修養。

藝體共舞

藝體教育教學在平江實驗學校的教育中占據重要位置。平江實驗學校深知藝體教育對文化教育的促進作用,深知藝體教育為每一個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基的價值所在。在藝體教育的改革中,平江實驗學校繼承歷史,把握時代脈搏,高定位地實施藝體教育教學,重視通過藝體教育喚起孩子的樂趣與感動,喚起孩子的童心與責任,還孩子一個充滿陽光和色彩的童年。

“一朵花”――綻放藝術教育奇葩

早在2009年,蘇州市首個未成年人藝術素質教育基地――“小荷”實驗藝術團落戶平江實驗學校。其文化課程和藝術課程并行的雙軌制培養模式不僅在蘇州,在全國也是首例。如今,“小荷”實驗藝術團已創辦五年。五年中,藝術團的每個孩子在自由中成長,追求自己的夢想。

學校通過蘇州市未成年人藝術素質教育基地“小荷”實驗藝術團的辦學,積極探索文化和藝術雙軌制培養模式。創新課程設置,豐富選修課程內容,拓寬藝術門類,將藝術基地培養目標設置為“三三三三”培養工程,即:“審美、鑒賞、創新三種能力”,“儒雅、堅強、自信三種氣質”,“音樂、美術、人文三種技能”,“文化、藝術、品德三種修養”。未成年人藝術素質教育基地的學生小學畢業時能獲得六項證書,即少兒聲樂證書、少兒舞蹈證書、圍棋(或國際象棋)證書、豎笛證書、書法(或繪畫)證書、器樂選修證書。學校努力打造“精品節目”和“精品人才”,著力將“小荷”實驗藝術團打造成一支代表蘇州水平、展示蘇州少年兒童藝術風采的藝術團隊。

同時,學校每學期都聘請藝術專家為藝術班的孩子量身打造未來發展規劃,充分挖掘每個孩子的特長,通過因材施教,讓每個孩子都走向成功。多年來,從藝術班里走出了一批耀眼的“未來之星”:有獲得中國少兒模特全國總冠軍的陳文淇同學,有獲得第十八屆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獎”金獎的李靜陽同學,有獲得第五屆全國青少年藝術節總評選銀獎、全國“優秀藝術人才”獎章和第七屆德藝雙馨江蘇選區舞蹈類金獎的劉遠霆同學,有獲得2013年江蘇省少兒文明禮儀之星優秀表現獎的曹純同學……在學校文化課程和藝術課程并行的雙軌制培養模式下,藝術團的孩子們不僅文化課程學得扎實,在藝術課程的學習中更是新苗競挺,嶄露頭角。

“一個球”――做強體育傳統項目

從2007年與蘇州市兒童體校聯辦小學生羽毛球隊開始,平江實驗學校的羽毛球項目不斷發展,茁壯成長:2008年,學校成為中國羽協羽毛球學校;2009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羽毛球傳統學校;2010年,學校成立蘇州市“銀杏娃”青少年體育俱樂部;2011年,學校被評為江蘇省羽毛球傳統項目學校。學校看準了羽毛球運動在平江實驗學校的深厚基礎,以羽毛球特色為依托,以完善課程體系為手段,以學生素質提高為目的,開展羽毛球運動校本課程建設,為傳統的羽毛球運動注入新的生命力和時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