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養專周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24 20:3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素養專周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素養專周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專企融合;高職教育;實訓教學模式

實訓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某一種技能,在專業教室中采用邊學邊練的形式進行的實踐教學環節。實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的技能,教學場所為專業教室,教學方式為邊學邊練,與實驗實習有所不同。盡管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但仍然缺乏服務于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我國高職院校發展中的主要問題是培養目標定位模糊、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實訓條件普遍較差、教育質量令人堪憂和社會期望不盡如人意。為了解決這一狀況,高職研究人員提出了“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實訓教學模式并進行了探索。按校企合作的程度來劃分,可將工學結合的高職教育實訓教學模式分為3種形式,一種是學生進廠式,另一種是企業進校式,還有一種是校企合一式。校企雙方聯合組建管理機構,安排學生在不同的階段進廠、進校,學校是工廠,工廠也是學校,校企合一。校企合一是工學結合的較高層次。高職院校的發展歷程說明了工學結合下的實訓教學模式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程度決定了實訓教學模式的有效性,現有校企合作的不穩定性決定了實訓教學模式的局限性。

1、“專企融合”模式的相關概念

1.1 校企共同體

一般的校企合作是校企雙方基于各自利益就某些方面達成一致,這種基于各自眼前利益的合作是不穩定的,實質是雙方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做著“兩家人”的事情。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提出的校企共同體是指企業與高校聯合創新的實體。校企共同體通常以合作伙伴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或優勢互補為前提,以文化共融為切人,以師資共建為核心,以課程共定、教學共管、基地共建為依托,有明確的合作目標、合作期限和合作規則,合作各方在技術創新的全過程或某些環節共同投入、共同參與、共享成果、共擔風險。校企共同體突破了淺層次的校企合作,它由“兩家”的“合作”走向了“一家”的“一體”,也就是企業和學校成了“一家人”,共同孳生一個“生命體”。

1.2 “專企融合”模式定義

“專企融合”模式是在校企共同體背景下,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信息電子系結合自身的特點提出的一種新的教學模式,是指專業和主流企業深度融合成立三級學院,三級學院是一個校企共同體。信電系成立專業現代化建設委員會,由學校(信電系)、行業主流企業、行業權威專家(政府)三方組成,每年召開1~2次會議,專題研究信息電子系專業發展問題。每個三級學院成立相應的院務委員會。“專企融合”模式更易彰顯專業自身的特色,使校企合作培養的學生更易適應并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學生在學校進行企業真實項目課程學習、開展企業真實情境實訓,實現與企業零距離就業。在合作過程中雙方遵循共同規劃、共同組織、共同建設、共同管理、共享成果的原則。

1.3 “專企融合”模式的理論依據

“專企融合”模式的理論依據主要是校企共同體理論。“專企融合”模式下的三級學院是校企共同體的一個繼承體,它繼承了校企共同體的全部特征并具有自身新的特性。校企共同體和“專企融合”模式下的三級學院之間的關系類似于面向對象程序設計語言中的父類和子類的關系,子類可以繼承父類的屬性,即三級學院這一實體也是一個校企共同體。一般來說,一家主流企業主要從事某個行業(專業),專業和企業的融合程度更為緊密。

1.4 “專企融合”模式的現狀

1)東忠軟件學院正式掛牌并運行。2010年7月6日學校與東忠集團正式簽訂合作框架協議。2011年10月10日,杭州職業技術學院與東忠集團共建“杭州職業技術學院東忠軟件學院”簽約暨揭牌儀式隆重舉行。東忠軟件學院是軟件技術專業和主流企業東忠集團深度融合的一個校企共同體,這標志著“專企融合”模式正式確立和實施。

2)東忠軟件學院院務委員會正式成立,成員包括校企雙方的領導、專家、教師、技術工程師等,其中學校3人,企業4人,不定期出版院務簡報。現已經召開院務會議4次,今后計劃每月舉行一次院務會議。

3)雙方共同規劃東忠軟件學院的發展目標,將東忠軟件學院建設成為省內有特色的對日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培養示范基地:將企業培訓模式引入學院,為企業培養對日軟件服務外包人才;在校內建立對日外包項目開發平臺,提供企業服務外包的真實環境,加強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培養。

4)雙方初步建立了“專企融合”模式的運行機制,雙方正在各個方面展開合作,如制訂人才培養方案,企業工程師來校上課,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等。

2、基于“專企融合”的高職實訓模式和具體實施

基于“專企融合”的高職實訓模式,其主要特點是企業將學生當作自己的員工進行培養,企業和學校專業的融合是在人才培養全過程中。和現有實訓模式相比較,基于“專企融合”的高職實訓模式具有一定的優勢,如圖1所示。

實訓模式貫穿了4個主要環節:激發新生對從事專業的興趣、課程項目提升基礎專業能力、真實環境項目提升綜合專業能力和工作室項目提升實際專業能力,這些能力是逐次遞進的。實訓模式的2個關鍵是校企雙師團隊建設和項目化課程建設,實訓模式的主要特點是校企雙方融合在專業建設的各個環節。下面對實訓模式各個環節和具體實施進行說明。

2.1 重視培育學生的職業素養

在校企雙方制訂新生人才培養方案時,將企業的職業素養培育課程(包括新生參觀企業、有關企業講座等)嵌入人才培養方案中。邀請企業員工(包括已經畢業的學生)來校講座,可以使學生了解自己要從事的專業。將企業對員工的管理(如朝禮、考勤管理、寫周報、禮儀等多個方面)植入到日常課堂中,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安排新生在軟件企業實訓2周時間,了解軟件企業的總體情況和具體工作等。這些內容的教育主要是激發新生對專業的興趣,規劃好自己的職業生涯。

2.2 重組實訓課程體系

改革教學模式,校企共建聯通崗位的課程體系,以理論“必需、夠用”為原則,以職業導向、能力本位為依據,重組、整合課程的實訓教學內容,突出崗位能力與職業素質的培養,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立以工作過程為主線的課程體系,采用課程項目、企業真實項目、工作室實際項目和企業真實情境實習4級實踐教學層次(其中前3項屬于實訓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2.3 改革課程項目的教學方法

“做中學”是以項目為載體讓學生以主動的方式進行學習,幫助學生提高基礎專業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強調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近兩年來,專業教師參加了項目化教學的有關培訓并通過測試。在軟件課程的教學中,教師進行項目化教學、完成教學活動設計、編寫項目化課程教材等。下面以“Java語言編程基礎”課程為例來說明具體做法。

在課程的教學實施中,采用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動手能力。要求學生成立4人項目組,學生以項目小組的形式開展軟件項目系統的設計開發工作并完成整個項目,使學生學做一體化。

作為課內學習項目——學生信息管理系統,整個項目的工作任務將在教學過程中逐步完成。本項目劃分為若干個工作任務(模塊),每個工作任務需要一次或幾次課來完成。課堂項目教學主要按照任務演示、任務引入、示范引導、學生模仿、糾錯深化、歸納提高、鞏固總結“七步教學法”來實施,體現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的認知規律。教學方法主要采用課堂提問、作品展示、教師啟發、示范講解、提問討論、個別輔導等。在每次課的教學中,一般先采用提問的方式復習前一次的知識內容并進行任務演示(主要在課程開始階段采用,使學生明確任務),并引入本次課的主要任務。為了完成主要任務,每次課要設計5個左右的輔助任務,任務難度逐漸增加。教師先進行示范引導,學生在課內跟著做,模仿操作完成。在糾錯深化階段,教師要講評或學生互評存在的錯誤并糾正,然后學生獨立完成相對復雜的任務。在歸納提高階段,師生共同總結,尋找規律,理解理論知識。在鞏固總結階段,要求學生獨立完成本次的主要任務,師生共同總結并布置課外作業。課外作業主要完成一個課外學習項目——購物管理系統,將按照課內項目同步實施,目的是讓學生應用課堂學到的技能和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學生按項目小組來完成。

2.4 構建真實實訓基地

校內東忠軟件學院學做合一教學場地約有1 100平方米,建有4個日語教室、3個專用開發室、4個軟件實訓室和3個項目見習室,東忠集團現已投入實訓設備約200余萬元。以校內東忠軟件學院一體化實訓基地為依托,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滿足學生綜合項目實訓需要。在具體的實施中,學生的實訓活動是在真實項目環境中進行的。整個實訓環境和東忠集團的真實開發環境保持一致,使用的實訓項目是東忠已經完成的軟件真實項目,實訓師資來自東忠集團的工程師擔任項目經理,班級采用小班制形式,分成若干個項目小組,以企業項目開發的流程來完成實訓任務。在學生完成項目的過程中,東忠集團質量保證部的人員定期來校對項目進行階段評估,向各個項目小組反饋存在的問題并要求定期修改完成。在這個階段,學生能得到職業素養的鍛煉。

2.5 多形式提升學生的實際專業能力

利用教師工作室實際項目、興趣小組、ACM程序設計大賽、東忠杯軟件設計大賽和浙江服務外包大學生競賽等多個平臺,給學生創造實際項目環境,吸引學生參加項目團隊,提升學生的實際專業能力。

2.6 組建課程建設與實訓一體化的教學團隊

實訓教學團隊由專任教師和來自東忠集團的項目經理或工程師(兼職教師)組成,主要工作是改編企業的實際項目使之適合實訓教學,雙方共同討論和學習,共同編寫項目化的教材并使之系列化。雙方共建“雙師結構”的教學團隊,東忠集團已派8名兼職教師在東忠軟件學院授課,專業教師到杭州東忠集團進行6個月的項目實踐,目前,已有4名教師完成這一工作。

3、基于“專企融合”

的高職實訓模式成效

3.1 教學效果得到學生和企業的認可

采用基于“專企融合”的高職實訓模式,學生的專業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學生對項目化教學給予肯定。筆者曾對學習“Java語言編程基礎”課程的學生作了問卷調查,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3.2 學生就業專業對口率大大提高

軟件技術專業學生的就業質量得到明顯提升,專業對口率大大提高。近3年來,在東忠集團就業并從事軟件項目開發的人數分別是16人、32人和49人,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

3.3 學生參加各類競賽的成績獲得突破

在浙江省第八屆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中,獲得大專組銀獎(二等獎)1個,銅獎(三等獎)2個;在第六屆全國信息技術應用水平大賽中有4名學生獲得三等獎,3名學生進入團體項目決賽并獲得三等獎;在第一屆浙江服務外包大學生競賽中獲得專科組2個二等獎,上述比賽均是歷史最好成績。

4、下一步改革的思路和方向

1)項目化課程開發、特色實訓課程建設是將來的主要方向,校企雙師團隊要共同編寫有特色的軟件項目化教材并形成系列化。

2)校內建立項目開發平臺,由企業工程師、學校專業教師和優秀學生組成項目開發團隊,不但為學生提供企業項目的真實環境,還可以使學生在學校里零距離接觸軟件項目開發崗位,實現學生在學校內的企業化崗位培養途徑。

3)專業教師要定期去企業參加軟件項目鍛煉,不斷提升自己的項目開發能力。

篇2

關鍵詞: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5727(2013)06-0150-02

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是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的核心環節,《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強調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綱要指出要做到“三個注重”,即注重“學思結合、知行統一、因材施教”。

某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結合專業歷史優勢和自身特色,在課程設置、內容選擇、教學組織形式、課堂形態和考試評價等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實踐,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該高職院校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以工程測量技術崗位群核心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主線,以鐵路、公路、建筑等土木工程施工企業為服務對象,以測繪新技術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了“三崗并舉、六方對接”的人才培養模式,并在實踐過程中不斷進行優化。

“三崗并舉”是指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緊緊圍繞工程測量技術專業“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三個核心崗位,重點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六方對接”是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校園文化與企業文化對接、頂崗實習與就業對接、學習實踐與技術服務對接。“六方對接” 始終貫穿于崗位能力培養的全過程,強調企業在人才培養中的地位和作用,讓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見下頁圖1)。

教學組織模式改革

改革教學組織模式,把課堂搬到施工工地、實訓實習基地,使教學貼近生產實際,培養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推行“六階段、雙柔性”的教學組織模式。“六階段”是指按照“基本能力培養—適應能力培養—核心能力培養—拓展能力培養—綜合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六個階段組織教學,逐級提升學生的崗位能力。“雙柔性”是指在培養過程中的現場教學及頂崗實習環節根據工程施工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按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柔性安排人才培養的時間節點,使教學內容與生產內容相一致。“六階段、雙柔性”教學組織模式(見圖2)。

第一階段:“崗位基本能力”培養階段(2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2學期,著重培養學生的崗位基本能力。在培養學生崗位能力的同時,注重學生思想品德、職業道德、科學文化素質和創新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形成初步的職業意識和基本職業能力。

第二階段:“崗位適應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外實訓基地進行,為柔性學段,時間為0.5學期。將部分專業課程的教學,如“線橋隧施工測量”、“工程控制測量”、“數字化測圖”等放在施工現場,采用現場教學,由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共同指導,進行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的崗位適應能力訓練。根據工程施工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點,按照工程項目的施工進度靈活安排教學時間,使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相一致,確保現場教學的針對性。學生在現場教學期間直接在生產第一線接受真實生產環境與企業氛圍的感染和熏陶以及真刀真槍的操作訓練,增強了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崗位適應能力。

第三階段:“崗位核心能力”培養階段(1.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1.5學期。緊緊圍繞控制測量員、施工測量員、測圖員的崗位核心能力,以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培養為目標進行課程設計,將職業道德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職業標準滲透到專業課程設計和教學實施過程中。利用校內外實訓基地,將企業文化融入生產性實訓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愛崗敬業精神。學生在此階段應及時參加控制測量工、工程測量工的職業技能鑒定,考取職業資格證書。

第四階段:“崗位拓展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進行,學段為0.5學期。核心技能模塊突出“一專”,拓展能力模塊對應“多能”,充分利用實訓基地的3S技術實訓室、變形監測實訓場,采取“教學做思”合一的教學模式,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拓展能力。學生在此階段可參加拓展方向的相應職業技能鑒定,考取資格證書。

第五階段:“崗位綜合能力”培養階段(1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外實訓基地、就業單位進行,為柔性學段,時間為1學期。學生以“準員工”的身份進入施工現場,由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職教師(兼職教師為主、專職教師為輔)共同指導頂崗實習,在頂崗實習過程中實現與就業崗位對接,體驗企業真實生產環境,強化學生質量意識、成本意識和效率意識。通過生產一線的工作過程,培養學生適應社會、適應崗位群需求的綜合業務素質,樹立學生愛崗敬業、踏實肯干的吃苦精神。

第六階段:“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階段(0.5學期) 該階段能力培養在校內完成,學段為0.5學期。學生在完成頂崗實習后返回學校,根據企業及其自身反饋,對在工作過程中出現的疑惑或技能弱項,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授課與操作提高訓練,并結合頂崗實習內容進行畢業設計,使學生所學的知識與技能得到梳理和總結,使其崗位可持續發展能力得以提升。

結語

該高職學院工程測量技術專業現已構建了一整套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課程體系,打造一支綜合素質過硬、年齡結構合理、學歷層次優化、專兼職結合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了一個集“現代化、職業性、開放性、標準化、全方位”為一體的測繪綜合實訓基地,設立了一批關系友好、實力雄厚的校外實訓基地,全方位保證了“三崗并舉、六方對接”人才培養模式和“六階段、雙柔性”教學組織模式的實施。畢業生在就業率、就業質量、工作業績、核心能力掌握情況、用人單位滿意度等方面都有穩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趙紅.高職高專院校測繪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測繪通報,2009(1).

[2]魏旭東.高職高專工程測量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的探討[J].測繪通報,2006(3).

[3]馮大富,鄧軍.基于項目導向的工程測量專業課程體系的構建[J].職教論壇,2012(8).

[4]王德利,薄志義,李長青.高職工程測量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

[5]趙文亮.測量工程專業“一平臺多模塊”培養模式探索[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1).

篇3

【關鍵詞】 信息交流;人際關系;干預性研究;學生,護理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395.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08)12-1106-02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與護理模式的轉變,患者的治療護理不但依靠技術措施,而且更注重心理、社會、情感及文化等因素對健康狀況的影響。護士的溝通能力在建立良好護患關系過程中起著橋梁和紐帶作用。目前,國內關于護生溝通能力培養的報道大多以課堂訓練為主[1-3]。為探討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方法,某高校于2005年開展了為期2個學年的護生與陌生人溝通的實訓嘗試,使護生人際溝通能力得到了有效鍛煉和提高,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選擇某高校2005級護理專業大專學生(簡稱護生)99名,均為女性;年齡17~21歲,平均18.9歲。隨機分為試驗組和對照組,其中試驗組54人,對照組45人。2組護生入學年齡、入學成績、家庭背景等人口學特征均無明顯差異,且配備的輔導員、授課教師、專業課程教學計劃與內容均相同。

1.2 方法 對照組護生采用常規教育教學模式進行人際溝通能力培養,試驗組護生則在常規教育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增設與陌生人溝通實訓教學。

1.2.1 實訓方法 訓練項目與內容安排:(1)一年級上學期。利用課余時間,結合課外活動,組織護生與其他班級不熟悉的學生一對一交談,每周至少1次,時間不少于20 min,每次交談對象、內容不能重復,活動后組織學生討論、分析、總結。(2)一年級下學期。組織護生到公眾場所(廣場、公園、社區等)與陌生人溝通并組織討論。(3)二年級全學年。繼續上述訓練,并安排護生利用周末到醫院與病人及其家屬、相關醫務人員溝通并組織討論。(4)不定期活動。借助護理技能大賽和小發明、小創造等競賽活動,組織護生合作參與,并與教師討論自己小發明、小創造的設計方案;與其他班級學生開展心理拓展活動,通過心理測試小游戲鍛煉和培養溝通能力;組織護生結合實訓感受撰寫演講稿、詩歌、散文等,參加演講比賽和詩歌朗誦會。

1.2.2 測試方法 采用溝通能力測量表[2]。表中設有40個條目,每條采用3級評分(1~3分),總分120分。分數越高,溝通能力越強。分別于第1學期初和第4學期末對2組護生進行調查。使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檢驗。

2 結果

由表1可見,干預前(第1學期初)2組護生溝通能力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第4學期末),試驗組溝通能力得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目前,許多醫學高校護理專業雖然開設了護理人際關系與溝通的課程,但現有的課時遠遠不夠。護生從學校到學校,入學后與外界交往仍然有限,技能操作的對象基本是模型,在臨床見習、實習期間一言不發的現象十分常見,即使開口說話,也常常是簡單照搬教師課堂用語或教學錄像語言,不會面對具體情況作出適當的反應[1,3],加上舊傳統風俗習慣的影響、家庭教育可能存在的誤區以及應試教育的消極影響,導致護理專業學生尤其是女生的人際溝通與交往能力欠缺。

本次調查顯示,開展與陌生人溝通能力的教學對護生人際溝通能力的改善效果顯著。通過調查,筆者認為,只有遵循如下原則,與陌生人溝通的實訓教育才可能獲得良好效果:(1)需求性原則。對6所護理院校190名護理專業中專、大專、本科實習生調查顯示,70%以上護生認為學校開設人文課程不夠,90%以上的護生希望開展職業禮儀培訓,70%以上的護生希望提高溝通照護能力[4]。因此,在開展與陌生人溝通實訓之前,應認真組織試驗組護生開會、學習、討論,讓學生充分認識這項活動的目的和意義。(2)漸進性原則。培養護生與陌生人溝通能力是一個不斷生成、發展的過程,應本著由易到難、由近及遠的循序漸進原則,先組織護生與本校同級護生溝通,接著與新校區非護理專業學生或高年級護生聯誼交流,再組織她們走出校門,到廣場、社區、敬老院、醫院等社會場所與陌生人溝通,使學生接觸的人群更廣,溝通能力更強。(3)多樣性原則。當代護生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愛好廣泛,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心,應力求實訓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方法靈活,寓教于樂,既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又鍛煉她們的專業素質和人文素養。(4)實效性原則。通過與陌生人溝通這一教學載體,讓護生在實踐中切實增強感性認識,再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如此周而復始、內化發展,不斷培養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

護理大專生是一個特殊群體,人際關系較一般大學生敏感[5]。本研究尚未對試驗組護生做人際關系困擾情況方面的心理測試,今后需加強這方面的研究,以便因人施教、因勢利導。由于本研究尚無現成經驗借鑒,實訓活動內容和形式尚需共同探討,使之更臻科學、系統、完善和規范。

4 參考文獻

[1] 李華瑩.在護理專業課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人際溝通能力.衛生職業教育,2002,20(1):52-53.

[2] 史瑞芬,唐弋,曾麗芳.護生臨床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護理學雜志,2003,18(4):301-302.

[3] 張詠梅,江智霞,肖燁,等.護生人際溝通知識轉化為人際溝通能力的教學探討.護士進修雜志,2005,20(2):154-155.

[4] 黃弋冰,許樂.護理專業學生人文教育需求狀況的調查分析.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B):61-62.

篇4

【關鍵詞】校外實習實訓 工學結合 信息管理平臺 工作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15-0015-02

一 高職高專校外實習實訓的重要性及管理現狀

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外高教界逐漸形成了普遍重視實踐教學、強化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潮流,國內也紛紛開始嘗試教育改革以適應市場人才的需求。校外實習實訓是提高學生社會職業素養和就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高職教育中,實訓是一個不可或缺的亮點,而此亮點也正是適應市場人才需求變化的結果。

校外實訓有別于校內實訓的特殊實訓形式,是學生在學期間到實際的生產環境參與工作、將校內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過程,達到鍛煉、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的目的,只有參與實際生產實踐培養的人才才是市場所需的創新型人才。

由于校外實習實訓企業的多樣性、分散性等特點,在時間、地點、學生組織、教師管理、實踐崗位、實習任務等問題上經常存在協調不一致的問題。特別在管理上,學校沒有足夠的人力、物力做到精細化管理,大部分企業基于廉價勞動力的目的對學校的實習實訓要求理解不到位,直接導致學生在實習實訓過程中顯得散、亂,對自己的實習實訓目的不明確,猶如放鴿一樣,自由發揮,甚至理解為打短工。多年來,國內在實施基于“工學交替”的教學模式時,在實踐教學環節特別是校外實習實訓部分落實得相當差。

因此要不斷改進實習實訓的管理方式,有效地監控存在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對“工學交替”新教學模式下“工”這一教學環節對指導教師、學生實踐情況的監控和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

二 規范總結,歸納實習管理模式

為有效管理學校、學生、企業的實訓過程,取得良好的校外實訓效果,很有必要對校外實習實訓進行規范管理,建立一套完善的綜合評價體系。通過督促企業、教師的指導過程,監控學生的實習日志、實訓工作記錄、作業評價、實訓考核、綜合報告等材料。不僅要評估學生的實訓質量,也要把教師的實訓指導質量細化為指標項目,融化在實踐教學環節的考評過程中。

經反復調研、多年實踐,依據實訓開展的形式、時機、管理模式等可將校外實習實訓總結為參觀實習、體驗實習、技能實習、就業實習等類型,對每種實習的每個環節制定相應的評價指標,特別對學生的實習成果制定評價體系,最終形成實習成績。

1.參觀實習

通過參觀本專業對口企業的工作情況、生產過程等,使學生對本專業有感性的認識,達到入學專業教育的目的。主要分為以下環節完成:(1)教研室提出計劃,明確參觀企業及時間、帶隊指導教師等;(2)系教務秘書統一審核,組織交通等事務;(3)參觀回來后,學生提交心得體會,指導教師審閱。

2.體驗實習

通過組織學生到企業生產第一線,按企業普通員工制度組織生產,使學生感受企業一線生產氛圍,達到教育學生的目的。其過程可分為以下環節完成:(1)系教學秘書制訂實習計劃,明確參與班級及帶隊管理教師;(2)相應班輔導員確定本班可參與學生,并逐個將學生分配給帶隊管理教師;(3)帶隊管理教師與學生到企業后,教師負責日常的生活管理,要記錄與企業方的交流信息、與學生的交流信息、學生的考勤記錄等,學生完成實習后,提交實結,其相應帶隊教師完成審閱工作。

3.技能實習

結合專業需要,將學生分配至企業專業崗位上,由企業指導教師完成指導,使學生真實體會專業崗位的工作情況及工作內容,達到專業鍛煉的目的。實習環節可分解為:(1)企業人力資源制訂實習用人需求計劃;(2)系教務秘書確定參與班級;(3)相應班輔導員確定參與學生;(4)企業人力資源逐個確定學生實習崗位及指導教師;(5)學生到崗實習,提交實習計劃、周記、完成實習后的總結等,指導教師相應審核學生的實習計劃、批閱周記、審核總結等。

4.就業實習

就業實習主要是學生在畢業前結合就業開展的實習;很多學校還要求完成畢業前的畢業設計、畢業論文的撰寫工作,二者結合起來完成,此時校內指導老師負責畢業設計的指導,同時還需對學生的就業實習過程進行輔導管理。實習環節可歸納為:(1)系教務秘書制訂任務計劃,明確實習時間,參與的班級、指導教師;(2)指導教師各自登記畢業設計題目,教務依次審核確認;(3)相應班輔導員確定本班可參與的學生;(4)指導教師、學生雙向選擇;(5)學生開展實習、畢業設計工作,提交實習過程資料、畢業論文撰寫材料等,指導教師分別對本組學生審核、管理。

三 信息化平臺建設要點

依據校外實習的組織管理過程及實習內容的特點將其歸納為四大類實習后,為了管理的規范性,提高效率,建立一個信息化管理平臺就相當有必要。在建設此管理平臺時要充分考慮校外實習的不定期性、專業性、分散性的特點,需重

點考慮:(1)根據每次實習開展的線性工作特點,系統設計為工作流的管理模式;(2)注意數據的共享和隔離,校外實習往往是各系、各專業分別組織實施,要做好各單位數據的相對獨立性和共享處理;(3)每個用戶在系統中應只見與本人相關的數據,避免陷入數據海洋;(4)做好每個工作環節的容錯處理機制;(5)依據學校實際制定好量化指標,加強考核、監督機制。

四 效果及意義

由于實習企業及崗位的多樣性,基于“工學交替”的校外實踐教學環節也就具有多方面的不確定性,如時間、地點、合作企業、參與人數、指導教師、實踐崗位等,這就給其管理帶來了諸多的不便。通過歸納整理校外實訓的各種組織模式,整理為四大類實習過程,規范了管理,理清了思路。在此基礎上建立相應的信息化管理平臺,在信息化管理平臺中對參與實踐活動的教師、學生、企業進行實時記錄,了解實習開展中的各種情況;建立完善的綜合指標評價體系,運用該評價體系評估實習質量,綜合、客觀、科學地指導實踐,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在評價體系中加強了實習指導老師的管理,以實習開展情況核準實習指導老師的工作量及報酬,督促指導老師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提高指導水平。信息平臺也能實時采集師生的反饋數據,對合作企業也實現了完善的考核評分機制,促進了實習合作企業的質量改進。采用以上過程化跟蹤、實時改進、及時反饋的信息化手段,對不斷改進基于“工學交替”實踐教學模式下的課程設置、教學方法和管理方式,有效監控實習中的不確定因素,加強實習指導教師的管理和實習學生的監管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立新.發達國家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及啟示[J].職業教育研究,2006(3)

[2]董曉青.關于高職高專院校實習實訓模式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1(9)

[3]吳憲洲.以就業為特征的高職教育模式[J].河南職業技術師范學院學報(職業教育版),2006(4)

篇5

【關鍵詞】高職院校實訓基地現狀發展建議

校外實習實訓基地是指企業、事業等各級單位與學院共同建立的學生實習實訓、教師一線煅煉及從事科研活動的場所。高職教育主要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社會需要、行業認可、企業能用”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是學院實現教學實踐目標,完成預定的教學任務的有效途徑和保證,對我們高職教育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起著積極的作用。

一、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的重要意義

1.通過讓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學生規范自己的行為意識,提高職業道德素養。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精神,讓學生盡早養成遵紀守法的好習慣,從思想上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

2.通過讓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學生可以了解行業流程,接受企業文化熏陶,將所學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盡快掌握相應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與專業技術,培養學生團隊協作精神、溝通能力、組織協調能力和領導管理才能,為學生日后真正上崗積累寶貴經驗。同時真正的將學生置于工作環境中,進行職業規范化訓練,按照職業標準進行項目實訓,能提高學生就業競爭力和適應力,也增加了就業渠道。例如,我院人力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到諾亞人力資源有限公司頂崗實習,接觸實際的人員招聘、社會保險、檔案管理等工作。

3.通過讓學生到校外實訓基地實習,學院可以及時把握社會對人才培養要求,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整體辦學實力,及時調整學院專業設置、課程標準、課程內容及教學模式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我院各系部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會聘請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各方專家參與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

4.通過讓教師到校外實訓基地進行實踐活動,提高學院的師資水平,為教師業務水平的提高提供了平臺。比如我院教師專職實習一般是一個學期,在這期間,教師可從企業調研到實地資料,由于在崗位上參與企業實際工作,更新了自己的知識,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從而提高了教學實踐能力。

二、實訓基地建設現狀

近年來,通過校外實訓基地建設,各個院校確實取得了一些成績,每個專業建設了少則一、兩個,多則六、七個基地,但從目前實訓基地發展現狀來看并不是太理想,表現在:

一是這些基地大部分是關系基地。建立時是靠院校師生的人脈一時建立起來的,當事人走了,人脈就沒了,基地也隨之消失。

二是這些基地是學院一廂情愿基地。學院為了教學和實訓需要主動找企業建立的,企業積極性并不是多高,覺得可有可無,如果學院聯系不緊密,也就名存實亡了。

三是這些基地屬于掛牌基地。沒有起到實訓教學、職業技能訓練與鑒定平臺以及開展教學改革、科學就業指導的作用。

四是學生在基地實訓時處于放養狀態。有些學生素質偏低,沒有責任心,工作出錯或者稍不順心一走了事,使得企業對學生實訓并不滿意,甚至覺得給企業帶來了負擔。

三、高職院校校外實訓基地難以深化發展的原因

1.國家缺乏相關政策法規支持,盡管出臺了一些政策,但沒有具體約束制度,我國法律法規對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的有效支持不夠。校外實訓基地建設處于自行發展狀態。

2.高職院校為社會服務的功能還不夠完善,雖然從目標上來說,是十分理想的,但實際上由于高職院校建設資金嚴重不足,沒有更多能力建設實訓教學基地,師資方面缺乏雙師型隊伍,不能為企業提供智力支持,院校方面外聘教師選聘、薪酬等方面制度不完善。

3.企業注重短期效益,認為高校無法為企業很快帶來經濟利益,缺乏對人力資源投資觀念,不愿意與院校合作培養人才,愿意直接招聘有經驗的人才來上崗。學生到企業需要指導,培訓成本高,企業并不愿意接受學生實習,而且學生實習時企業需要承擔意外傷害風險,所以其參與性不高。

四、校外實訓基地建設發展之建議

1.校企合作共建實訓基地,離不開政府支持,政府對參與共建實習基地的企業減稅,鼓勵企業積極參與到校企合作中來。給予建立實訓基地的企業稅收優惠,減免營業稅、所得稅等。

2.給予學校校企合作共建的實訓基地財政扶持,由于建設實訓基地花費較大,需要場地和設備投入,僅僅靠企業是不會完成的,必須增加公共財政對職業教育的投入。對于接受學生的實訓基地進行補貼和獎勵。

3.學院應當把企業需求放在首位,由院校教師和企業專家在進行廣泛調研基礎上,對本專業工作崗位進行分析,從而制定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職業標準,編寫具有針對性、實用性且合乎高職學生認知結構的實訓教材、指導書。學院系部對學生實行訂單教育和訂單培養。訂單培養既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就業,還可以為企業節約人力資源成本,做到學院和企業“雙贏”。

4.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與管理工作列入學校的發展規劃與年度工作計劃,制定指導性建設與管理標準,建立校外實訓基地分級管理機制。學院教務處應當跟蹤和落實、組織實施學校校外實習實訓基地規劃,統籌協調全校各專業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工作。各專業教研組應將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列入各專業的發展規劃,對實訓基地配有專門負責人,聯系落實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

5.校企雙方制定合作協議,明確合作雙方權利和義務。學院要指導教師根據學生實習的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學生的實習內容,對實習的過程進行全面的監控與督導,及時排除影響過程進行的各種不利因素,根據實習日志、企業意見等對實習的結果做出評價對校外實踐教學的情況進行總結。

6.加強基地師資培養。制訂具備“雙師”素質及專兼結合專業教師團隊建設規劃,開展多種形式的專業教師實踐技能培訓,鼓勵教師到校外實訓基地所在企業尋找合作項目,進行科研立項。充分發揮校企雙方的優勢,聯合建立能為區域支柱產業提供服務的校外公共研發平臺,開展課題研究。

參考文獻:

[1]王麗坤.高職院校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基地淺析.科學博覽,2010(10).

篇6

關鍵詞:卓越技師;雙導師制;課程體系;技能大師工作室

中圖分類號:G71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599 (2012) 11-0000-02

一、引言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正處于由規模建設到內涵建設的轉型階段,必須轉變傳統的人才培養觀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核心,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優化專業結構,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推進校企合作,完善質量保障體系,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1]我院在內涵建設工程中,發揮“校中廠”優勢,注重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強化高職教育理念與特色,在總結高技能人才培養經驗的基礎上,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卓越技師”人才培養計劃。

二、“卓越技師”的內涵

“卓越技師”是山東勞動職業技術學院在總結以往創新班經驗的基礎上,招收培養技師職業資格層次的高端技能型人才,是學院在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的又一次探索。旨在為山東藍黃經濟發展和高端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經過三年的培養,學生在取得高職大專學歷證書的同時,通過省職業鑒定中心的鑒定,可以取得預備技師的職業資格證書,為學生就業拓展新的空間,為通過院校培養更高層次的技能型人才探索新的路徑。

三、“卓越技師”人才培養目標

卓越技師在培養目標方面秉持能力本位、素質教育理念,突出核心職業素養和核心技能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職業遷移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高技能人才。按照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目標和規律,堅持學歷教育與技能培養并重、德育教育與能力培養并重的培養原則。畢業生要求同時具有“高職大專學歷證書+預備技師職業資格證書”。

四、專業標準及培養方案的制定

由各專業應根據學院關于卓越技師的總體標準和本專業的實際情況,通過校企合作等途徑,共同細化并制定具體明確、可操作執行的本專業卓越技師專業標準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并依據本專業的卓越技師培養標準和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以導師為單位制定出相應的培養方案,培養方案中應明確教育目標、培養標準、教學內容、培養方式、培養條件、考核辦法等內容。專業培養內容不計學時學分,主要注重以學生為本,因材施教,個性培養。專業領域的主要培養方式為“項目引領、團隊學教、導師負責、理實一體”,圍繞真實的項目,通過創新小組、開發小組、競賽小組、專升本小組、工作室等組織形式,基于工作過程,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由單一到綜合,以專題研討、項目教學、工學交替、頂崗實訓、創業孵化、競賽創新、國際交流等豐富多樣的教育培養途徑進行實施。

五、“卓越技師班”學生選拔

在大一的新生中,按照3%左右的比例,采用廣泛動員、自愿報名、公開考核的方式,選拔卓越技師班的學生成員。參加卓越技師計劃的學生須利用雙休日、寒暑假時間,在企業導師的指導下,進企業觀摩、見習、頂崗,前兩年每年總時間不少于30天,第三年完成15周的企業頂崗實訓。最終要參加本專業卓越技師職業資格的考核或鑒定,經考核鑒定,完成卓越技師培養方案的學習,達到考核標準的學生將被學院授予“卓越技師證書”。

六、“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創新點

(一)創新基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

在“高職大專+預備技師”的人才培養模式的基礎上,探索新型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依托由學校、企業共同組成得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專業建設目標、職業能力標準和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每年度召開2次研討會,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內容,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建立人才培養方案調整時效機制。在冠名班、訂單培養的基礎上,由專業教研室和企業共同完善和修訂教學計劃、課程大綱、課程開發、教材建設、教學方法、技術研發、企業文化等內容。不斷滿足社會、學生的需求變化,保證學生學習內容的時代性、前沿性、有效性。

人才培養模式圖

(二)構建“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開展行業企業調研,分析國家及行業職業資格標準,確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規格,召開企業實踐專家訪談會,提煉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調整和優化學習領域課程內容,重構“課崗證融通、基于工作過程”的 “平臺+模塊”課程體系,即通識教育平臺和專業基礎平臺、就業方向模塊和職業拓展模塊。建設核心專業學習領域課程標準,整合課程結構,設計教學教學案例。 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手段,建立仿真、虛擬化、實境化,并且滿足“職業活動、工作過程、學習情境”三位一體的學習工作站。構建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的一體化課程體系,突出職業素質培養和職業實踐能力訓練,實踐課時比例達50%。校企合作開發理實一體化課程。建立數字化信息互動平臺,把企業工作流程實況、企業真實項目和崗位職責等引入課堂教學,保證教學內容的實效性、職業性和開放性。

(三)學生實行雙導師制

學生頂崗實習采用雙導師制[2],學生配備相應的專業導師與企業導師。校內導師的主要職責校內導師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學生發展空間,培養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能力。校外導師的主要職責校外導師側重于指導學生提高技能操作,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增加實踐認知以及適應未來工作的能力。學生學習過程中參與導師課題的研究與實踐,確保學生的專業知識與生產實踐緊密結合。學生發展方向上采用學生和導師共同研討主修方向,并通過完整的企業項目,完成主修方向的技能訓練。

七、師資隊伍建設

創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站”,建設高素質專業化教師隊伍。通過實施師德師風建設工程、專業帶頭人培養工程、骨干教師培養工程、雙師素質教師培養工程、兼職教師建設工程、優秀教學團隊建設工程,完善教師培養培訓體系,幫助年輕教師快速成長,建立高水平雙師型教學團隊。增建“技能大師工作室、名師工作站”,發揮技能大師帶徒傳技、技能攻關、指導技能培養的作用。每個重點專業聘請5-10名企業優秀工程技術人員,參與人才培養工作,將企業先進技術、前沿理論、企業文化帶進學校、帶入課程、帶上課堂。依托優秀合作企業,建立教師企業實踐基地,在企業建立專業教師頂崗流動工作站,選派專業教師定期到企業跟崗鍛煉,[3]增加專任教師工作經歷,再通過國內外交流培訓,提升教師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引進企業專家參入專業建設,專業教師和兼職教師共同完成教學、科研任務,打造一支校企雙兼互聘、雙向交流、德能雙馨、結構合理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八、教學質量評價和保障體系

構建社會、企業、學校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以院系兩級教學質量督導組及教學信息員隊伍構成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建設以教學質量教師評價系統、教學質量學生評教系統、實習實訓過程教學質量評價系統構成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建設以專業教學質量標準、實習實訓教學質量標準構成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構建社會、企業、學校、學生多方位的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立對學生質量審核的專項評估制度,進行制度化管理。

九、結束語

我校在2011年,將“大專+預備技師”的培養模式擴大到9個專業、380多名高職學生,創辦了“卓越技師班”,對卓越技師人才培養體系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總體的來說,這一創新模式在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就業能力、綜合素質和職業素養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實踐證明,這種人才培養模式不僅強化職業技能訓練,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提升高職院校的辦學水平,不斷增強社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馬樹超,郭揚.關于我國高職教育發展的戰略及對策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6期

[2]舒衛英,沈金輝.“雙導師制”人才培養體系構建的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2008年第23期

[3]劉化波,李燕妮.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分類探索與實踐[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2年09期

篇7

關鍵詞 內科護理技術 高專 護理 課程 改革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點是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1]。自2004年以來,為了適應護理崗位和護士執業考試需求,我校《內科護理學》經院校合作重構為《內科護理技術》,課程組成員進行了一系列的課程改革: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創新了1235的教學模式;基于護理工作過程,重構了教學內容;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建立了以綜合職業素養為核心,全過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改革中我們依據護理崗位工作任務所需要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我們突出了整體護理、強化了技能訓練[2]。該課程2013年被評為山東省高等職業學校省級精品課程,現報告如下。

主要改革內容

以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創新1235的教學模式。以培養崗位職業能力為核心,設計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模式,創新了1235的教學模式即“一個核心”、“兩個結合”、“三位一體”和“五個對接”。“一個核心”是指以崗位職業能力培養為核心;“兩個結合”即院校結合、工學結合。“三位一體”是指邊教、邊學、邊做,教、學、做一體化;“五個對接” 包括課堂內容與實訓內容對接,實訓過程與臨床過程對接,專業教育與素質教育對接,教學與社會服務對接,國內護理與國際護理對接。①理論教學:《內科護理技術》理論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即按病因、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輔助檢查、治療要點、護理診斷、護理措施等學科知識滿堂灌的模式,建立了以“任務驅動、理實一體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工學結合”的思想,按照真實的內科護理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進行整合和序化教學內容,以案例為載體,按入院、住院、出院護理3大過程組織教學。首先教師示教,然后學生進行模擬訓練,邊教、邊做、邊學,教學做一體化,實現了課堂內容與實訓內容對接,實訓過程與臨床過程對接,培養了崗位職業能力,解決了以往學生所學知識與技能與臨床和就業崗位脫節的問題,使學生在實習階段迅速適應臨床,在就業時迅速適應工作崗位。②實踐教學:實踐教學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培養職業技術應用能力強和綜合素質高的應用型人才。側重培養學生臨床工作中的實際工作能力,使學生掌握內科臨床基本護理技術、各種常見疾病的整體護理方法及技能操作流程。臨床見習過程中,注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按照護理程序評估患者,制定出護理措施,并以書面的形式做出報告,同時安排見習講評,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

基于護理工作過程,重構教學內容。為適應護理專業培養目標的崗位需要,基于護理工作過程,本課程原有內容整合為8個模塊,即呼吸系統疾病、循環系統疾病、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系統及代謝疾病、風濕性疾病、神經系統疾病的護理,設計37個情境。每個模塊的主要情境為常見病的護理技術和常用診療技術的護理,如模塊1呼吸系統疾病護理包括支氣管哮喘、慢阻肺、肺心病、肺炎等常見病護理技術和呼吸系統常用診療技術的護理9個情境。每個情境按真實護理工作過程(入院護理、住院護理、出院護理)組織教學,住院護理教學按照與國際接軌的整體護理程序進行設計,即護理評估-護理診斷-護理目標-護理措施-護理評價。教學內容設計基于護理工作過程,課程內容編排有序,技能訓練循序漸進,因此,對于技能型護理人才的培養有較強的適用性,專業知識和技能滿足護理崗位和護士執業考試的需要。

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①教學方法:課程組通過院校共建、工學結合,注重培養崗位需要的核心能力如評判性思維能力、操作能力、健康教育能力、心理調節和人際溝通能力,在課程教學中因材施教,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a案例導入法:課堂授課和實訓課時,我們以案例為先導,通過典型案例導入教學內容,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對病人提出實施整體護理的具體方案,使課堂教學的內容與臨床實踐緊密結合。通過“案例導入法”教學,把護理程序融入課堂教學中。因而提高了學生運用護理程序的能力,培養了學生評判性思維能力。b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技術》在實訓課中重點。“角色扮演法”把理論知識、實踐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使課堂教育變成“動口、動腦、動手、動情”的活動,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有利于學生掌握專業技能,并強化職業認同[3]。具體教學設計:課前給予學生典型案例,學生根據自己扮演的角色,病人或護士,查閱相關資料,構思劇情,設計語言。實訓課中,扮演病人的學生,扮演“病人”的學生要表演出病人的臨床表現、存在的心理問題及社會問題,向護士提出問題。扮演“護士”的學生,要“以病人為中心”,把護理評估和護理要點及健康教育等相關知識表演出來。“護士”通過對“病人”護理評估,提出護理診斷,制定護理目標,然后實施護理措施,并進行全面的健康教育,把護理程序貫穿于整個實訓過程中。最后,教師針對學生表演情況、存在問題,圍繞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進行總結。c理實一體化教學法:理實一體化教學強調職業能力的培養,將專業理論課與實踐課進行組合的教學,它不僅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而且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激情[4]。在理實一體教室,每個情境以案例為載體,基于護理工作過程,任務驅動組織教學,即按入院、住院、出院護理過程組織教學,住院護理按照護理程序進行設計。首先教師仿真教學,然后學生仿真訓練,邊教、邊學、邊做,教學做一體化,使課堂教學與臨床護理工作嚴密對接。d床邊教學法:即現場教學法,在課間見習、實習時,由臨床兼任教師在教學醫院實施。床邊教學法激發了護生學習的主動性,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見習前教師深入病房精選病例,見習時在教師指導下,由1名學生主要負責詢問病史,并進行必要的體格檢查,提出存在的護理問題,然后實施護理措施,并對病人進行健康教育,其他同學補充。床邊教學法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教學印象真實而深刻。②教學手段:a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課程組成員已經制作了全套教學課件,課件中插入了豐富的圖片、音頻,使授課內容形象生動、學習印象深刻;同時可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技術中心的相關的DVD、CAI視頻、網絡資源、內科護理技術精品課程網站相關圖片和視頻資源庫等。b配備齊全的護理技能實訓中心:臨床綜合技能模擬病房、重癥監護實訓室,設有多媒體護理教學示教反示教系統、高仿真電子化教學系統(多功能心肺觸聽診仿真電子人模擬系統9套,腹部觸聽診仿真電子人模擬系統9套)、高級綜合模擬人4套、中央監護站、床邊監護儀、全能呼吸機、除顫儀、經典成人氣管插管模型等,為學生創造了逼真的實訓環境。c廣泛使用課程網站:本課程2012年開通了課程網站,校內校外可快速訪問,實現了資源開放與共享。本課程網站教學資源豐富,包括教學大綱、電子教案、電子課件、教學錄像、有圖片庫、案例庫、試題庫等,學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自測學習水平,同時師生可通過網絡進行討論和交流。

加強校外實踐基地建設:學校一直重視校外實踐基地的開發與建設,不斷開發和建設校外實訓基地,經過多年的不斷努力,已經具有一定規模穩定的校外實訓基地60余所,遍布全省各個地區。分別與北京301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廣東武警總隊醫院等建立了合作關系。實習基地具有豐富的教學資源供課間實習和頂崗實習的學生使用,為學生提供了理想、快捷的教學實踐環境,使學生有機會“早實踐、多實踐、反復實踐”,增加見識,提高職業崗位能力、就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的綜合能力。學校與醫院建立了教學聯席會議制度,每年召開“教學醫院實習工作研討會”和實習管理工作經驗交流會,共同探討護理實訓基地的規劃、設備配置、臨床帶教等護理實踐教學問題,交流教學經驗。

以綜合職業素養為核心,建立全過程、多元化考核評價體系:課程組構建了以綜合職業素養為核心的全過程、多方位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突出考核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評判性思維能力,實行了專業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的全過程跟蹤考核:包括課程學習過程中考核(課程單元考核、單項技能考核、課程結束考核)-頂崗實習前綜合技能考核-頂崗過程中的輪科考核-畢業前過關考核-上崗前選拔考核,由校內任課教師和行業帶教教師根據每個工作過程完成的質量、學生表現及自我評價的情況,進行職業崗位能力情境化考核,實現五個結合(職業資格證書和學歷證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過程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結合,學校評價與行業企業評價的結合)的多元考核評價體系。

討 論

課程組成員根據護理工作過程和工作任務,創新了教學模式,對教學內容進行整合和序化,以案例為載體,按入院、住院、出院護理過程組織教學,護理程序進行設計。在教學方法上,改變傳統“灌輸式”為主的講授方式,采用“案例導入法”、“理實一體化”、“角色扮演法”、“床邊教學法”等教學法,教師仿真教學,學生仿真訓練,使課堂教學與臨床護理工作嚴密對接。較好培養了學生的臨床思維能力和整體護理能力,顯著地提高了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 田紅巖.整體護理之我見[J].實用醫技雜志,2003,10(8):81-82.

2 朱丹,陳燕華.中美護理本科臨床實踐環節的比較研究[J].護理管理雜志,2006,6(1):14-15.

3 張偉,張玉.角色扮演法在《內科護理學》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1,31(6):558-559.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會計基礎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270-02

快速發展的高等職業教育已經成為了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力量,為中國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大量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付強,2013)。會計基礎這門課程對于職業院校會計專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根據麥可思公司對四川財經職業學院社會需求與培養質量2012年度調查報告,在就業半年后近100%的會計專業畢業生認為會計基礎這門課程非常重要,排名課程重要性、相關性兩個排名榜首位。同時,高職教育有別于本科教育,高職教育主要致力于培養中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努力提高受教育者的動手操作能力。所以,實訓課程在高職教育中的重要性已經受到了一致的認可。在這股潮流下,幾乎所有高職院校的會計基礎課程也打破了原有的純理論教學,初步形成了“理論+實訓”的新教學模式,即壓縮理論教學時間,在集中完成理論知識傳授后,加上一個會計基礎實訓環節,讓學生完成一個從憑證到賬簿再到報表的賬戶處理流程。這一改革的成效是明顯的,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升,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是“理論”與“實訓”是截然分開,導致理論教學過于枯燥,實訓技能不夠扎實。對于“理論+實訓”的模式,大部分的院校的操作方式是首先集中進行理論知識的講授,然后使用約一個月的時間進行審核并填制憑證、登記賬簿以及編制報表的實訓。其實,理論教學部分也會頻繁地涉及到憑證、賬簿和報表,但由于學生沒有感官上的認識,原本簡單的事情被復雜化了,學習變得抽象、枯燥,也不利于保護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技能是需要反復練習才能被牢固掌握的,可是由于傳統的會計基礎實訓是“一次性”的,這樣的實訓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是教學方法單一,學生被動學習。由于傳統的“理論+實訓”教學模式理論部分與實訓部分分離,所以教師在理論部分的教學多采用單一的講授法。后來,隨著現代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越來越廣泛,直觀教學法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比如將會計的部分關鍵技能排成短片向學生展示。即使如此,學生也主要是“看”,難以實現在“做”中學,學習的主動性很低,學習效果也不好。

三是專業課教師實踐經驗不足導致學習與工作脫節。增加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是職業院校的最重要培養目標之一,但是專業課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大大地限制了這一目標的實現。職業院校的教師一部分是剛從高校畢業的學生,一部分是教齡較長的有經驗的教師,前者本來就缺乏實踐經歷,后者可能也離開會計工作一線較長時間。眾所周知,實踐中的會計知識、資料等變化很快。這種矛盾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以及在學校接觸的有限的會計資料,與實際工作相差甚遠,實訓的美好愿望遠沒有實現。

總結會計基礎課程教學中出現的種種問題,我院會計專業對該課程進行了新一輪的改革。

《會計基礎》課程開設于大一第一學期,是學生接觸的第一門專業課程。而后續的其他專業課程,則是學生在掌握了基本流程等的基礎上,再去學習更加豐富的經濟業務內容。 所以,這門課程是其他所有后續專業課程的基礎。我們希望通過本課程實現以下目標。首先,致力于培養學生對會計的專業興趣和認知;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應該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流程與基本方法,能獨立完成一個業務簡單、小規模工業企業的賬務處理;并且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

為了更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本課程的專職教師與實踐專家進行了多次的研討,同時還考慮到教學對象是大一新生。新生的優勢是學習興趣濃厚,對會計充滿了好奇;劣勢是對于會計基本是零基礎。因此,我們最終將本課程劃分為兩個階段。階段一由基本理論與單項實訓組成,階段二則為《會計基礎》課程集中實訓,我們希望通過這種重復、遞進的實訓模式來突破學生會計零基礎的不足。其中,階段一是由基本理論與單項實訓構成。本階段我們打破了原有章節的簡單堆積,將該部分內容劃分為九個學習情境。九個情景的安排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會計實務工作的流程。首先是會計認知,帶領學生對企業、會計有個感官上的認識;其次是向學生介紹入門必備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我們再和學生一起開始進入會計實務流程的學習,學生直接接觸會計工作的一手資料,在教師的指導下來學習如何填制審核憑證,如何登記賬簿,如何編制報表。這些單項實訓著力于突破會計的單個關鍵技能。在這一環節中,我們實現了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整個階段一的教學主要由專職教師完成,并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教材與教輔資料。階段二則是《會計基礎》課程集中實訓,我們以一個小企業一個月最簡單的經濟業務為載體,讓學生獨立地完成從憑證到賬簿再到報表的會計做賬全過程。階段二的教學由外聘專家完成,所采用的實訓資料由課程專職教師和實踐專家共同開發而成。本課程的重點是會計工作基本流程,我們通過從單項實訓到課程集中實訓這種反復的練習來加以突破;難點是原始憑證的識別、填制與審核,為此,我們引入了“網中網”教學軟件。該軟件模擬了會計工作常用單據的識別、填制與審核的工作,學生可以利用課堂和課余的時間進行練習,教師可以對每一位學生操作進行指導和考核。

由于本次改革使得課程真正實現了理實一體化,所以學生能在“學中做”、“做中學”。在學生具備了會計的基本理論知識后,我們第一時間為學生準備了整套完整的會計資料,包括:原始憑證、記賬憑證、賬簿以及報表等。學生能真真實實地接觸到這些資料,能看,能操作。這一改變不僅讓抽象的教學內容更為具體、生動,還教師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提供了可能,大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我們靈活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其中,以六步教學法為主,來組織整個教學過程,這種方法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在實施六步教學法的過程中,針對本課程教學對象的特點,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還包括直觀教學法,我們搜集常見的會計資料向學生展示,讓會計初學者有直觀的感受;或者我們把關鍵技能拍成視頻,學生可以反復觀摩學習,以達到熟練掌握的目標。接下來,以錯賬更正為例,分享我們的教學過程,這個過程我們采用六步教學法來組織教學。首先明確任務,就是要對某會計人員發現的賬務處理錯誤進行更正。明確任務的工作在上次課程結束時進行。接下來教師與學生分別進行教學準備,教師準備錯賬更正所需資料和PPT課件;學生則做好預習工作,準備相關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接下來是教學設計、教學實施和檢查環節,首先教師將準備好的錯賬資料發給學生,緊接著,利用已準備好的PPT課件,向學生詳細介紹錯賬的更正方法,具體到每一種方法的含義,適用情況以及如何操作,然后引導學生針對所發錯賬資料,去歸納錯誤的類型,選擇正確的錯賬更正方法,最后實施更正操作。在整個環節中,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學中做,做中學,最終掌握相關知識和操作技能,而教師的主要工作是觀察學生的操作、提供指導、糾正錯誤。檢查學生的錯賬更正結果,了解本次課的目標是否達到。最后,教師布置課后練習,連同課堂上學生提交的成果一起作為本次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這種教學方法將學生置于某特定情境中,任務非常明確,學生有較大的主觀能動性、自發地去思考解決問題,相比以往的教師的單方面講授,效果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師資隊伍方面,為了彌補專業教師實踐經驗的不足,除了專職教師以外,我們還建立了一支穩定、高質量的兼職教師隊伍。他們都是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行業專家或業務骨干,兼職教師主要負責本課程的實訓教學。實踐專家的優點是與實際工作的零距離,但是在教學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學經驗少等。如何對兼職教師進行管理,如何揚長避短,這也是我們一直探討的問題。經過多次的嘗試,我們逐漸形成了一套兼職教師教學質量保障體系。首先是確定實訓內容,這項工作一般在上一次實訓結束時進行。專、兼職教師一起座談對實訓資料的使用感受,并商議按照實務工作中最新變化與學生特點對實訓內容進行修訂,以確定下一次實訓內容。其次,針對兼職教師對教學規律把握不足等情況,我們需要學進度與明確操作規范,以確保理論教學與實訓教學的一致性,這兩項工作在實訓前一個月左右開展,同樣采取專、兼職教師座談的方式。在做好前期準備活動后,由兼職教師實施教學活動,專職教師全程協作。最好,我們定期進行教學總結。不難看出,在整個過程中,專兼職教師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共同進步,最大程度地發揮了兼職教師在實訓指導中的積極作用。

綜上,我院《會計基礎》課程本輪改革的特色主要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深入實踐校企合作,實現課程目標。本課程的教輔資料和實訓資料是由課程的專職教師和實踐專家共同開發而成;集中實訓的教學由實踐專家負責指導,專職教師全程協助,互相取長補短等等,無一不說明了會計基礎課程的建設都充分實踐校企合作,確保教學目標的完成;二是構建反復、遞進式的課程實訓體系,學生動手能力顯著。從單項實訓到課程集中實訓,學生夯實了會計基礎,為后續專業課程的學習,尤其是實訓課程的開展奠定了基礎。

篇9

關鍵詞:會計專業;社招;培養模式

一、引言

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由快速發展轉為內涵發展,就業結構性缺口、產業升級導致的隱性失業、智能制造引發中低端就業崗位減少,矛盾凸顯。高職百萬擴招應運而生,重點面向普通高中畢業生、中職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開展高等職業教育,旨在培養一線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服務于區域經濟需要。如何實現社會生源“規模擴招、標準不降、質量不減”的質量型擴招,是中央部署此項工作的要求,也是當前高職院校面臨的難題。

二、社會生源特點

相較于傳統生源,社會生源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理論基礎薄弱。一方面退役軍人學歷層次參差不齊,有些高中肄業即入伍;另一方面下崗失業人員、農民工和新型職業農民等群體離校多年,雖然要求具有高中畢業證或同等學力證明,但知識早已遺忘。生源總體知識體系不足。

(二)學習意愿強烈。社會人士已在社會摸爬滾打,或失業、或待轉型、或因崗位所需,相對于傳統生源,凸顯市場導向,發展訴求強烈,學習意愿更強。而這背后的動因是能實現其高質量就業。

(三)行為自主性強。社會生源受家庭羈絆,日常事務繁多,難以脫產全日制學習,且個體學習時間、習慣各不相同;行為自主性強,難以服從統一安排。社會生源的特點及發展訴求無疑會倒逼高職院校在發展定位、人才培養模式上發生顛覆性變化。高職院校應拓寬視角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領會擴招百萬的現實和長遠意義,與這項戰略部署同頻共振,以“學習者”為中心,辦學定位向就業導向型轉變,整合資源多方聯動,實現規模擴張與質量提升的雙重任務,向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轉型。

三、會計專業背景及現狀

安徽商貿職業技術學院會計專業創辦于1912年安徽公學商科,至今已有100多年的辦學歷史。在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先后總結和凝練出“精核算,善理財,能經營,懂公關”“教學做統一,崗證學一體,能力與素質并重”的應用型會計人才培養模式。同時,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深化產教融合,及時把握行業發展動態,逐漸形成了以校內模擬為主體,以校外行業跟崗實習、“互聯網會計工廠”為兩翼的“一體兩翼”式實踐教學體系。隨著招生制度的改革,生源層次多元,目前社會招生占比超過20%,且未來它在生源中將占據更加舉足輕重的地位。社招人員培養模式關乎質量型擴招能否落地,其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圖1)

四、會計專業社招人員培養模式實施路徑

在堅持會計專業傳統辦學特色的基礎上,繼續改革與創新社招人員的培養模式,如圖2所示。以學習者為中心,以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目標,開發整合師資隊伍、教學資源和實踐體系,通過恰當的教學模式作用于學習者,質量保障機制貫穿始終。(圖2)

(一)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培養能工巧匠,引進來、走出去。師資隊伍是社招人才培養質量的支撐。而現實卻是:一方面教師學歷層次高,但由校到校的通道導致社會經驗不足、自身實操技能缺乏;另一方面擴招使得原本已經不足的教師資源更加捉襟見肘。快速有效實現合格教師的補給,是當前的緊迫任務。路徑1:師企對接,校企合作,打造“雙師型”教師隊伍以社招人員市場需求為導向,利用我校會計專業大賬房公司的先進理念、雄厚的軟件開發團隊、高水平的會計隊伍,采用“師企對接”、校企合作共育“雙師”等方式,以培養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為核心,以“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為重點,建立一支結構合理、專兼穩定的專業教師團隊。路徑2:區域聯盟,人才共享,建造多元化人才庫結合我校自身的發展優勢,同周邊的企業機構、研究機構以及兄弟院校建立區域聯盟,以此構建相應的研究基地,進而形成規模龐大的教學合作共同體;并以區域聯盟作為依托,建立結構合理的人才智庫體系,通過教學培訓、專家講座以及引進教師等形式,構建交流機制。

(二)解構與重建教學資源,服務日常教學。會計專業教學資源庫豐富,主要用于對課堂教學進行補充、學生課堂外知識點的查缺補漏。社招人員基于其行為自主性強、難以集中授課的特點,教學資源庫作為其主要學習對象,需要對傳統的教學資源進行解構與重建、系統組織與設計,盤活教學資源,以滿足新學習主體的需要。路徑1:符合“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方位服務學習者以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導向,將教學資源庫有機整合,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習過程預設和學習指導與服務,讓學生學習目標更明確、學習過程更輕松,進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路徑2:注重資源呈現的整體性和系統性,學習者有章可循將所有學習活動作為一個整體來設計,課程內部的學習活動與學習活動之間緊密聯系、逐步推進,解決學生對知識的系統性把握較差、學習時間不統一等問題,使學生學習過程有章可循。路徑3:資源深度開發、空白開發,對接專業前沿一方面會計專業緊跟財政和稅收政策,資源的深度與持續開發非常重要。除了建設新課程資源外,注重對已建資源的擴充和更新換代。另一方面新經濟形態下,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和新要求層出不窮,符合現代技能型人才特點的全新課程,如《管理會計》等資源庫尚不齊全,進行“邊開發、邊使用、邊完善”的過程性開發,形成系列資源。

(三)創新教學模式,實現“理實結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傳統生源教學以實體課堂為主,翻轉課堂服務于課前預習、課后拓展。社招人員全脫學習可行性低,更多將采用突破時空限制的線上教學,線下則較少,主要集中于周末和節假日零散時間。為保證這類學習者便利靈活,會計專業對于專業課借助于SPOC在線學習平臺等實現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SPOC在線教學彼此都處于探索階段。路徑1:創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SPOC信息素養提升SPOC信息素養主要圍繞教師信息化教學素養和學生信息化學習素養展開。SPOC教學模式下,教師不斷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設計能力,學習具備SPOC課程的設計、開發、實施和評價能力。學習者的SPOC信息素養在于信息化學習能力,強化學習者的定期培訓。路徑2:創新教學模式,實現“理實結合、上下融合”的SPOC混合模式社招人員教學模式實質上是一種“理論學習與實踐訓練相結合”、“線上學習與線下實踐相融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一方面理實結合。重視社招人員實操任務的安排和學習者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習者線上學習完成知識學習和內化、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后,可根據自己的時間安排,靈活地選擇和參與線下實操技能訓練。另一方面上下融合。線上和線下的教學統籌設計,二者相互滲透、相互補充。教師在學校SPOC平臺搭建學習資源,組織和引導學習者線上自主學習,并利用網絡和社會化軟件組建學習共同體,互動交流,保證線上學習活動有效有序開展;學習者在線自主學習,并參與師生線上討論和完成作業與測試。線下實操技能訓練,學習者接受面對面交流和輔導,根據教師或企業導師的實操示范,完成實操任務。

(四)深化多層次實踐體系建設,對接產業鏈需求。會計專業已建成“一模擬兩實操”的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融入現代信息技術,發揮課程實訓資源優勢,融入課程教學;校企合作,開發多類型實訓基地;打造“互聯網+”會計工廠,進行訂單式人才培養,通過互聯網實現真賬真做。針對社招人員,在堅持已有體系的基礎上進行升級與改造,使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精準對接。路徑1:實訓模擬軟件升級與擴容,追蹤行業發展動態及時對已有實訓軟件的知識更新換代,增加新業態下行業會計的實訓軟件,隨著建設的深入,引進新開發的如稅務申報等模擬軟件。路徑2:優化實訓基地管理模式,技能培養標準化引進“1+X”智能財稅職業技能等級考核的理念,對學生進入企業跟崗實習的內容進行模塊切割,針對細分工作領域、典型工作任務分別設定職業技能要求,技能培養模塊化、標準化、可視化。路徑3:深化互聯網+會計工廠模式,探索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突破會計專業難以大批量入企實習的瓶頸,繼續深化互聯網+會計工廠模式,校企共建生產性實訓基地。基于云平臺新型共享模式,打造兼人才培養和企業生產于一體的創新型實訓基地,把企業真實動態業務搬進校園、搬到社招人員家里。

(五)構建“科學規范、多元評價”的管評機制,為教學質量保駕護航。科學規范、靈活開放的管理機制是社招人員教育活動有序開展的前提,而強化管評是質量型擴招有效落地的保障。路徑1:構建管理機制一方面學校成立專職管理機構,建立健全管理機制。設立“學校-系部-教研室-輔導員/教師”四位一體的組織架構,從宏觀上建立課程管理、資源共享、懲罰獎勵等機制。另一方面利用SPOC線上教學平臺的教學功能建立監督和管理流程,加強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管理,給予師生間個性化指導和生生間互動。路徑2:在考核評價方面,注重學習者學習過程性數據的采集通過數據分析進行過程性評價,且在評價的權重分配上側重過程評價,給予學習者科學合理的評價結果,提高學習者在線學習和實踐操作的積極性和參與度。

五、總結及展望

高職擴招后生源層次多元化,高職院校機遇與挑戰并存。一方面生源擴張,緩解了招生難的困境;另一方面生源規模激增、生源層次多樣,職業教育與繼續教育大融合大勢所趨,職業教育發展重新定位,倒逼高職教育大改革大發展。院校應順勢而為,在堅持和借鑒傳統辦學特色的基礎上,探索和完善社招人員培養模式,著力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國家競爭力提供優質人才資源支撐。

主要參考文獻:

[1]袁鷹,劉竺云,李巖,殷甫祥.高職院校全日制社招人員問題預判及對策研究[J].安徽化工,2021.47(03).

[2]周劼.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發展與實現路徑———百萬擴招背景下[J].江蘇商論,2021(02).

[3]王亞玲,郭娟.成人高等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探討———以南京林業大學成人招生改革項目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20(45).

篇10

關鍵詞:數控高端技能型人才;融合;培養模式;

作者簡介:姬瑞海,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副處長、副教授;;李存霞,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數字控制工程分院、高級工程師;;潘榮江,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副院長、副教授。

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是由國家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科學技術部、工業和信息化部、中華全國總工會、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等六部委主辦的國家級一類技能競賽,從2004年開始,每2年舉辦一屆,至今已舉辦四屆,是國內的品牌競賽之一,受到國內各級政府、行業、企業、職業院校等的大力關注。

全國數控技能大賽設置職工組、教師組、高職組和中職組,每個組別均設置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3個項目。通過浙江省內選拔,浙江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每屆都有選手參加,4屆累計獲得高職組12個冠軍中的6個和2個第二名,2個教師組冠軍。邵樹峰老師2008年獲得加工中心項目冠軍,2009年又獲得央視“互動空間———數空超人”桂冠;2011年,中國首次派隊參加被譽為“世界技能奧林匹克”的第41屆世界技能大賽,盛國棟同學經過層層選拔,代表中國參加數控車項目競賽并獲得優勝獎。

多年來,學校向社會輸送了大批數控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其中一部分已成為所在單位的高端技能人才,占據著重要的工作崗位。有的在企業管理崗位擔任領導職務,有的在機械加工車間從事產品、工藝設計工作,有的能獨立操作價值上百萬的數控機床,有的在職業院校擔任專業教師。崗位不同,卻在相同的專業領域取得了驕人的工作成績。朱佳龍同學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2006年畢業后到杭州汽輪機股份有限公司工作,5年多來,由一名數控機床的學徒工蛻變為能獨當一面的數控高端技能人才,現在是價值3000多萬元進口大型數控機床的主操作手,“杭州市技術能手”、“浙江省技術能手”、“浙江省五一勞動獎章”等一枚枚獎章是其工作業績的真實寫照。每年臨近畢業時,數控專業尤其是參加市級以上技能競賽獲獎的學生,成為省內大型機械制造企業和中等職業學校爭搶的香餑餑,學生初次就業率達到99%以上。招聘企業反饋信息表明,學校培養的數控專業學生技術全面,不僅懂工藝、能編程、操作熟練,而且職業素養高,首崗能勝任,轉崗能適應,發展有后勁,短時間磨練培養就能成為企業需要的高端骨干技能人才。

通過分析和總結,上述成績的取得無不得益于“教、學、做、賽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

一、數控高端技能人才

1.數控高端技能人才定義。

關于高技能人才的概念,專家學者見仁見智、各有見解,至今尚沒有一個權威的界定。但是,諸觀點都強調了高技能人才的共同特征,即: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兼備;精熟的操作技能和超強的創新能力;層次多樣性和貢獻多元化等[1]。由此,筆者認為,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機械加工生產一線,掌握精深專門知識、具備精湛操作技能[2],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發生的多種問題,具有較強工作適應性和良好職業素養的創新技能型人才[3]。

2.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基礎。

根據數控加工相關工作崗位的具體要求以及國家職業資格標準,分析梳理出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應具備的知識基礎主要包括機械設計、加工操作和機床維護三個方面。由于在實際中,三個方面的知識相互融合、相互交錯,不能分得清楚,所以這里只是把重要的知識列舉出來(見表1)。

3.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最重要的工作能力。

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應有的工作能力有很多,通過分析比較,最重要的8項工作能力如表2所示。

二、“教、學、做、賽融合”人才培養模式

1.內涵。

以高技能創新人才培養為目標,以實踐教學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工作任務、項目型課題為驅動,以做中教、做中學一體化教學為基本教學方法,以校內技能文化節和各級競賽為平臺,“教、學、做、賽融合”培養數控高端技能人才。如圖1所示。

2.教。

“教”是指教學,是以生產一線高技能人才為培養目標,以學生為核心,以教師為主體,以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標準為依據,多種形式、多種方法所實施的教學活動。

(1)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制定人才培養方案。

以學校為發起單位,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聯合地方72家大型骨干企業和培訓機構,構建以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為牽頭單位的紹興市職業培訓聯盟[4],實施資源共享、互利共贏的深度產學研合作機制。利用職業培訓聯盟平臺,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與企業共同制訂“雙重角色、任務引領、階梯漸進”型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如圖2所示。此方案的特點就是將人才培養方案中所必須的知識和技能劃分成若干模塊,每個模塊都基于工作過程、任務引領、注重技能、知識夠用,并由淺入深、由基本技能到專項技能、再到綜合技能,階梯漸進實施。在實施過程中強調學生、員工雙重角色,強化質量意識、成本意識、效率意識、創新意識和職業素養,注重專業與產業的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的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的對接以及職業教育與終身學習的對接。

(2)構建與企業崗位接軌的課程標準。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積極探索并實施“1+1”課程建設模式,即由學校一方和企業一方合作,共同制定課程標準、優化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協同開發基于工作過程導向的一體化專業教材和教學資源;改變課程考核方式方法,注重過程考核,重視職業素養,將學校的教學過程和企業的生產過程緊密結合,校企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3)多舉措建設“雙師型”結構教學團隊。建立、完善師資隊伍培養和評聘制度,堅持實施“高層次人才梯隊”工程、“雙師素質”工程、兼職教師資源庫工程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培養工程;定期選派專業骨干教師到企業進行頂崗實踐,吸納企業能工巧匠擔任兼職教師,通過校企合作,建設專兼結合專業教學團隊;建立有效的團隊合作教學機制,推進校企之間技術研討和經驗交流的制度化建設,提高技術服務能力;破格招聘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冠軍獲得者留校任教,打造冠軍實訓指導教師團隊;突出教學團隊的梯隊建設,發揚傳、幫、帶作用,加強青年教師培養,形成數量充足、結構合理、德技雙馨的專業教學團隊。

(4)創新進行教學設計。數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突出技能培養,知識夠用為度,實踐與理論課時按1∶1比例設置。傳統的教學設計已嚴重不相適應,為提高教學質量,加快人才培養,創新實施“課程周”、“三班制”、“6S管理”,確保學生在實訓期間做到“一人一機一崗”,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5)不斷優化教學方式方法。在教學組織過程中,緊密結合本校實際和社會發展情況,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教學模式,共享優質教學資源,破解校企合作時空障礙;積極嘗試并推行以項目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的“一體化”教學模式和“CMM情景”教學法。“一體化”教學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是專業課教師與實訓指導教師一體,要求教師同時取得數控技師及以上職業資格,具有“雙師型”素質;第二是教室與實訓室一體,要求實訓室既能進行實踐教學,又能進行理論教學;第三是教材與實訓指導書一體,要求理論夠用為度,實訓指導簡單、清晰、明了。“CMM情景”是客戶會見機械師(CustomerMeetsMachinist)并簽訂加工技術合同的情境,“CMM情景”教學法就是在數控加工實訓過程中,以教師扮演客戶,以學生扮演機械師;教師向每個學生提供不同的產品圖紙和技術要求,并簽訂加工技術合同;學生加工完成后,教師以加工技術合同為依據,視產品質量情況和學生實訓過程的整體表現,進行實訓成績評定。“CMM情景”教學法突出加強學生質量意識、職業素養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

3.學。

“學”就是指學習,包括在校期間全部有組織的活動,但與傳統的學習又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1)利用現代網絡技術,構建網絡自主學習平臺、網絡課程、實踐教學資源庫,開展網絡教學與答疑,方便學生自主學習和課前預習。

(2)學生根據個人愛好和興趣可以自主選擇參賽項目和學習內容。校內實訓基地實施開放性運行機制和“超市式”管理;依據職業資格標準,開發出由系列“技能模塊”、“知識模塊”等組成的“學習包”;也可以根據學生要求,量身定制培訓內容[4]。學校經常性開展不同內容的“第二課堂”,學生也可以自由組建不同形式的興趣小組,專業教師適時培訓和指導,全方位充分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4.做。

“做”的含義是做事情,這里泛指在校期間所從事的一切實踐活動,主要指校內實訓、企業頂崗實習和畢業設計等。

(1)政校共建實訓基地,開放、共享,各取所需。2006年,地方政府和學校合作共建紹興市公共實訓基地,現已成為國家示范性公共實訓基地[4]。先進的設備儀器、開放式的運行機制、“超市式”的管理和包容多工種的“學習包”,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實踐條件。

(2)實踐形式豐富,注重提高質量。校內實訓、技能競賽、企業頂崗實習、畢業設計等,使學生實踐變得豐富多彩;“一人一機一崗”、“CMM情景”教學法、“課程周”則使學生實踐落到實處,在實踐中學習、在工作中學習、在做中教,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趣味并保證教學質量。

(3)課內課外相結合,以人為本促發展。教學計劃與第二課堂相結合、個人興趣與技能競賽相結合、學校實訓與頂崗實習相結合,處處體現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持續發展。

5.賽。

“賽”的含義是競賽,這里泛指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和學科競賽。國家級的競賽例如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等;世界級的競賽例如世界技能大賽、機器人競賽等。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成才在國內職業教育界已形成共識,并得以蓬勃開展。據統計,近兩年全校學生獲省級以上各類競賽獎項達471人次,獲得的國家級競賽獎項133人次;連續四屆獲得全國數控技能大賽桂冠、勇奪CCTV互動空間數空超人、贏得世界技能大賽優勝獎,一連串驕人成績的取得在全國無以比肩,同時也充分證明了“教、學、做、賽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正確。

(1)搭建競技平臺,實施“五個對接”。從2008年開始,學校搭建競技平臺,每年都舉辦以技能競賽為主要活動的技能文化節;競賽項目和內容涵蓋所有專業,競賽形式多樣,70%以上的學生參與其中,已成為學校的一個品牌學生活動項目。競賽項目的設置以技能為主、理論為輔,注重與企業工作崗位(群)、職業資格標準、專業課程、市級以上各類競賽、學生就業等方面的五個對接,校企合辦、企業贊助、企業冠名等已成為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

(2)營造“競技、精技、樂技”文化氛圍,培養良好職業素養。結合學校技能文化節和各級各類技能競賽,學校還經常性開展技能競賽冠軍宣講會、技能大講壇、第二課堂、興趣小組等活動,技能促進就業、技能改變人生已植于學生心中。

(3)完善競賽制度,激發學生學習。制定技能競賽管理辦法,實施物質獎勵、精神獎勵和學分頂替,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并在實踐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和創新能力。

三、“教、學、做、賽融合”人才培養模式的特性

多年來,數控技術專業教學團隊緊密結合學校實際,積極探索,總結提煉出“教、學、做、賽融合”的高端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并深入實踐,證明行之有效。我們認為這是工學結合、學做一體人才培養理念的細化和擴展,具有融合性、循環性、自檢性、適應性等多項特性。

1.融合性。

在學生接受職業教育的初期、或對于初級工的培訓,教、學、做、賽循序漸進,具有順序性;隨著學生知識的擴展和技能的提高,順序性逐漸淡化,融合性逐漸加強。融合性是與順序性相反的一種特性,強調教、學、做、賽各個環節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或缺,有目標、有反饋,相互作用。

2.循環性。

教、學、做、賽各個環節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就像一個車輪,每循環一次,就前進一段距離,操作技能就提高一個檔次。循環性從參加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的選手上可以明顯看出,從校內選拔、到省內選拔、最后參加國賽,每晉級一次,技能水平都會有質的提升。

3.自檢性。

如果說教、學、做三個環節是反映人才培養的過程,那么通過賽的環節,一般就能檢測出人才培養質量的優劣。技能競賽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實際生產過程,綜合考核的結果,直接明了地說明選手技能水平的高低,具有明顯的反饋特征。自檢性便于我們發現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改革并最終解決問題。

4.適應性。

“教、學、做、賽融合”不僅適應于數控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而且適應于其他類型高端技能人才的培養;不僅適應于工程類,也適應于服務類,具有較強的適應性。

四、結語

(1)數控高端技能人才是在機械加工生產一線,掌握精深專門知識、具備精湛操作技能,能解決實際工作中發生的多種問題,具有較強工作適應性和良好職業素養的創新技能型人才,在當前國內企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