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化生產線實訓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4 19:47:1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自動化生產線實訓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自動化生產線實訓總結

篇1

關鍵詞:項目教學法;教學活動;自動化生產線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2-0184-02

一、引言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勞動者的素質和技能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大力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提高高職教育的質量和水平,是高等教育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為了適應高職教育的快速發展,就要抓住高職教育的發展趨勢,大膽進行課程的改革與創新,發揮高職教育的特點,讓其更適應經濟市場的需求,也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我們針對《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的改革模式進行了一系列分析與研究。《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是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專業核心課程,其涵蓋了可編程序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氣動技術、觸摸屏技術和工業網絡控制技術等自動化技術的應用。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現代化工業進程中工業產品加工的方式,認識機電一體化設備的結構、運動、檢測、通訊及控制方式,從而使學生掌握自動化生產線的安裝、調試、操作和維護技能。

二、課程開發設計

1.課程設計理念。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以培養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的技術應用性人才為目標。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對現代職業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

2.課程設計思路。課程開發與企業緊密合作,共同開展企業調研,了解崗位人才培養要求,尤其是能力、知識和素質要求;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典型工作任務,進行歸納、整理、提煉,制定課程標準。教學內容將理論教學和技能訓練有機地融合,以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過程為導向,設計教學任務;以自動化生產線實訓裝置為載體實施教學過程;以職業標準為參考,實現考核評價過程化。

三、教學組織與實施

(一)教學目標分析

按照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要求,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品質和發展能力,掌握專業基礎知識、應用方法和基本技能,在制造行業生產一線從事機電設備制造、技術運用與改造、設備運行、維修、管理等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教學目標包含能力目標、知識目標和素質目標。

1.能力目標。能夠根據圖紙安裝、調試自動生產線設備機械裝置;能夠根據電氣圖安裝、調試自動生產線設備中的電氣裝置;能夠操作自動化生產線設備;能夠維護檢修自動化生產線設備;能夠進行簡單的自動生產線技術改造。

2.知識目標。能夠讀繪安裝圖紙、電路圖和氣路圖;掌握常用傳感器的原理、選用和安裝技術;掌握常用氣動元器件及設備原理、選用和安裝技術;能夠對S7-200PLC熟練編程調試;能夠用組態軟件設計人機界面,控制設備運行。

3.素質目標。能夠安全操作設備,通過規范工作流程,養成良好的工作習慣;鍛煉人際溝通、團結協作能力;培養積極進取、獨立學習、繼續學習等方面的能力;培養勇于創新、敬業樂業的工作作風。

(二)教學項目設計

教學項目安排由淺入深、由簡單到復雜,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方式培養學生的操作技能。按任務的實施過程開展教學,同時,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注重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規范操作意識、環保意識及團隊協作精神。教學項目的設置要結合實訓設備,實訓設備中包含供料站、加工站、裝配站、搬運站、分揀站等五個工作站,在設置項目時考慮由淺入深,設置了三個教學項目:自動生產線認知、自動生產線各分站的安裝與調試、自動生產線整體安裝與調試。在第二個教學項目中,將項目進行細化,又分為五個教學任務:自動生產線認知、供料站安裝與調試、裝配站安裝與調試、分揀站安裝與調試、搬運站安裝與調試。教學內容涵蓋的知識包含:PLC控制技術、氣動控制技術、自動檢測技術、步進電動機、私服電動機、變頻調速、網絡等,教學內容在設置時,把所有教學知識點合理融入到教學項目或任務中,并按照項目或任務的難易程度和含知識量的多少進行分配學時。

(三)教學方法

1.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的框架下,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其過程是:布置典型工作任務―在教師引導下查閱資料并加以總結提煉―形成實訓初步方案―小組討論確定最終方案―小組合作完成實訓任務―編寫實訓報告―評價。

2.貫徹“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思想。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提高教學效果,貫徹“學生為主,教師引導”的思想,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教師以一個組織者、引導者的身份不斷提出或引導學生提出新的問題,讓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遵守“教、學、做”一體的教學理念。任務提出后,教師引導學生學習任務要求的基礎理論和操作要點,經小組討論確定實施方案后進行實施。在任務實施過程中教師嚴格監督、檢查,發現問題及時糾正、指導,任務完成后進行總結、評價,同時針對典型的問題認真講解,增強學生的感性認知,提高理解效果,這樣既提高了學生的操作技能,又掌握了必要的理論知識。

(四)考核體系設計

考核作為檢驗學習情況的有效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現行的考試大多采用期末考試,這種考試方法會造成學生“突擊式”的學習過程,平時沒有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知識掌握的膚淺,沒有將知識轉變成能力。為了實現教學過程的良好控制,就必須加大平時考核的力度,增加平時成績的比例,變期末一次終結性考核為過程性考核,同時為突出操作技能,應加大技能考核的比例。所以在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中,平時考核占30%,技能考核占40%,理論知識考核占30%。

四、預期效果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采用項目化教學法不僅讓學生的學習面貌發生了變化,而且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大大提高了,主體意識明顯增強了,綜合應用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自我探究能力也不斷提高。在教學過程中,學生自由討論、互相幫助,加強了團隊的合作意識。教師從學生的實際水平出發,以學生為主體,創設良好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的探索過程,主動完成實訓任務,掌握操作的方法與技能,并學以致用。

五、結語

在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建設中,學校教師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共同制定課程體系與課程標準,根據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過程來設計教學情景,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主線,合理融合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能,有效地實現了高技能人才培養目標與市場需求的一致性,保證了教學過程中“教、學、做”的一體化,突出了人才培養的應用性和針對性,實現了教學的整體優化,保證了課程教學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張偉林.自動化生產線控制技術實訓[M].中國電力出版社,2013.

篇2

關鍵詞:參與式教學模式;自動線;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0118(2012)12-0131-02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內容包含了機電一體化技術、PLC編程及網絡通訊、變頻控制技術、電機控制技術、傳感器應用及氣動控制等技術及技能。如果在學習過程中繼續采用傳統的先學習理論知識再進行實踐應用教學方法,容易使理論與實踐產生偏離,對知識求新能力較差,達不到該課程的教學目標,同時很難適應現代社會所要求的靈活、高效與創新,因此,在“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中針對傳統的教學模式進行根本性改革,切實提高課程的教學質量。筆者經過多年的實踐摸索,發現在“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的教學中,采用參與式教學模式能夠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一、參與式教學模式的概念

參與式教學模式以項目案例為基本素材,以提高學生的管理意識和管理能力為目的,其實施方法多種多樣,如構建學習團隊、任務驅動、案例教學、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視頻教學、辯論比賽、企業參觀等。參與式教學模式要求教育的重心由關注教師“教”轉向學生“學”和“練”,學生由消極被動的傾聽者轉向積極主動的探索者,教師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的學習領路人,這就要求教師具有深厚的知識和經驗背景,持有客觀、公正及開放的心態,具備良好的溝通、協調能力,對學生的學習、實踐進行有效地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并不斷進行創新。

二、教學改革的總體思路

按照以培養生產線設備維修維護的應用技能和相關職業崗位能力為基本目標,緊緊圍繞工作任務完成的需要來選擇和組織課程內容,突出工作任務與知識的緊密性。課程改革時首先與企業專家、技術工人共同設計開發學習情境,以亞龍科技公司YL-335系列及YL-101MPS柔性生產線設備的常見工作任務和典型故障為載體,培養學生對生產線的拆裝、編程、調試、故障的診斷與排除能力,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際操作與維護能力,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三、“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參與式教學模式的實施

參與式教學模式常用的有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游戲教學法、情境教學法等等,在實施的過程中方法是靈活多樣,正是這些豐富多彩的方法,構建了學生踴躍參與、實踐動手能力不斷增強的師生互動式課堂。

(一)“學習團隊”的構建

根據學生知識和動手能力水平以及男、女生按比例分配組成3-5人的“學習團隊”,每個團隊自主選出一個組長、一名發言人。在各組組長的統一協調下,共同發揮積極能動性完成教師布置的各項教學任務,最后由發言人進行匯報總結。

(二)教學情境的設計

“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課程的教學情境的設計是對自動化工控企業進行充分調研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畢業后主要從事的自動化設備操作、調試、維修維護、生產管理等崗位需求,以就業為導向,經自動化生產線的工作任務為載體,針對工業生產線中的供料、物料搬運、沖壓加工、零件裝配、成品的分揀等工作過程,突出所需的主要崗位能力培養目標,并兼顧前后課程的相關知識的綜合應用,精心設計開發了以亞龍YL-335系列自動生產線為平臺,基于自動線安裝調試的工作過程的供料單元、加工單元、裝配單元、輸送單元、分揀單元、人機界面及聯合調試等7個學習情境,各教學情境間的聯系可用圖1所示:

主要學習情境具有明顯的典型性、可操作性和挑戰性,相互間是平行、包容和遞進的關系,形成了科學完整的知識體系。

四、教學實施過程的改革

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可采用“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模式,應該在“講-演-練-評”一體化的實訓室內進行。理論與實踐的關系是邊講邊練,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合,可讓理論更好地為實踐服務,而且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教學實施根據循序漸進關系可由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及評估等五個步驟組成,這六步的關系及老師的作用可用圖2所示(以下以分揀站為例說明這六步的實施過程)。

(一)資訊

資訊即讓學生通過多種方式和渠道搜集與設備或教學任務相關的信息。老師先把整個自動線設備的功能通過實物展示或視頻放映的方式,讓學生先有個總體印象,然后把整套生產線進行分解進行,最后再進行綜合,老師主要起到引導的作用。

在分揀站安裝調試中,首先通過現場演示的方法,先讓學生了解分揀站的工作過程,做到有的放矢進行,接下來把整個分揀站劃分為機械及安裝、氣動控制回路的調試、傳感器及安裝、變頻系統調試、PLC控制系統調試等五個子模塊。作為先期知識的傳感器及變頻器知識可讓學生搜集在分揀站中所用到的光電傳感器、光纖傳感器及MM420的相關信息,老師要引導學生理解為什么要在此工作站中使用這些元件,并把元件的型號及性能作出記錄。

(二)計劃

根據教學情境及資訊階段獲取的相關資料信息,主要是提出安裝與調試幾個方案;不同小組教師可給予不同的指導,由學生制訂出任務實施的計劃書,及時檢查計劃可能存在的漏洞。在項目計劃過程,老師要啟發大多數學生制訂嚴密可行的計劃。

列舉出分揀站機械及安裝、氣動控制回路的調試、傳感器及安裝、變頻系統調試、PLC控制系統調試這五個子模塊的具體地實施過程,老師要注意培養學生的計劃性和條理性。

(三)決策

綜合前期的信息,先由小組討論,再由整個班級進行分析論證各小組工作計劃的可行性,決定項目實施方案。

通過各小組的討論,決策出分揀站的調試過程是第一步進行機械部分安裝;第二步氣動控制回路的安裝;第三步進行傳感器及安裝;第四步PLC控制模塊的安裝;第五步變頻系統安裝調試;第六步氣動控制回路、傳感器的調試、變頻器等模塊的調試;第七步進行系統綜合調試。

(四)實施

學生根據選定的方案將所要進行的教學任務分解成若干個模塊,必須進行組內分工,明確任務后,各自獨立完成各人所分配的任務;老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技術上的或設備上的支持,并起督導作用。把決策過程中的七步按計劃及決策分工,具體實施出來,要發現前期工作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時進行修正。

(五)檢查

任務實施完成以后進行檢查,學生對安裝調試好的單元進行工作效果測試,整理安裝調試日志;教師要巡視指導學生使用相關檢測儀器。老師要檢查各小組的實施結果,難度比較大的地方如電機連軸器的安裝及變頻系統的調試重點檢查。學生要測試系統調試的結果及傳感精度是否達到了要求。

(六)評估

每組學生講解安裝調試的實施方案,進行小組間的互評;教師對每組安裝的計劃、方案和完成過程進行點評。綜合組內自評、組間互評和教師評價的結果,形成最終成績。老師組織學生在各小組間先進行自評,事先要把分揀站安裝與調試評判標準的工作頁,分發給學生;然后是各小間進行互評,找到被評判小組的做的好及存在的不足,并讓其對于不足的部分進行修改,即再實施、再檢查、再評估,直到完全達到標準要求。

五、體會與建議

學習情境中的項目來源于實際工作過程,但要加工處理使其適合教學,能夠體現知識技能點并合理分布。教學實施運用的“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和評估”六步法,不能機械地套用,可以根據實際項目情況進行取舍或合并。

教師在指導過程中,對前幾個環節要加強指導、監控,讓學生適應這種教學方式。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讓學生先完成簡單的單元,體會成就感,并在組間形成競爭的良好氛圍,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檢查和評估要有完善的評價體系,大部分由客觀指標構成,可操作性要強,評價方式要簡單,不必求全。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主要是過程評價,即對整個項目的完成情況不能只以結果為準。

參考文獻:

[1]呂景泉.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M].中國鐵道出版社.2008:45-48.

[2]何用軍.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M].機械工業出版社.2011:64-72.

[3]馮衛東,王亦晴.情境教學策略[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4]姜大源.職業教育學研究新論[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1).

篇3

關鍵詞: 亞龍YL-335B型自動生產線教學設備 教學實訓系統 項目訓練

1.前言

自動化生產技術是一門綜合性的先進制造技術學科,也是一門應用型技術學科,技術上涵蓋了自動化控制技術、傳感器技術、變頻與伺服控制技術、氣動與液壓傳動技術、制造工藝技術、機器人技術、計算機技術等多種學科與技術領域。近幾年來,國內先后從國外引進了大量的自動化裝備與生產線,但國內在這一先進制造技術領域的人才培養與實際市場需求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差距。國內高校普遍缺乏該領域的先進教學手段與培訓教材,學生在學校學習階段缺乏足夠的感性認識,知識技能與動手能力與實際要求存在較大的距離。我們在吸收國外同類平臺長處的基礎上,結合實際自動化工程項目開發過程,設計開發了YL-335B型機電一體化教學實訓平臺,盡可能將實際的自動化工程結構、設計方法、裝配與調試技術等內容帶進課堂,結合理論教學,通過在上述設備上開展實踐教學,大大強化了學生的感性認識,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從而達到了技能教學的目的。

2.YL-335B型實訓裝置的組成及原理

本實訓裝置主要包括兩大部分,即機械結構部分和電氣控制部分。整體結構如圖1所示。系統通過PLC聯網組成一個整體。同時,每個單元又是一個獨立的系統,可以單獨進行編程和調試。

在器件選用上,選用日本SMC公司的普通單作用氣缸、雙作用氣缸、短行程氣缸、旋轉氣缸等,并配套對應的磁感應開關,使用了日本Panasonic公司的Minas A4系列AC伺服驅動器,還使用了日本MITSUBISHI公司的FR-E700通用型變頻器,上位機組態界面采用北京昆侖通態自動化軟件科技有限公司的TPC7062K系列觸摸屏,機架及其連接件全部采用自動化行業通用的鋁型材及輔助連接。

2.1系統的基本功能。

2.1.1供料單元。該單元是系統的起始單元,采用了一個垂直的料倉,按照工藝流程,放在料倉中的工件將被自動地推到物料臺上,以便輸送單元的機械手抓取。

2.1.2加工單元。該單元主要把物料臺上的工件送到沖壓機構下,完成一次沖壓工作,然后送回物料臺。

2.1.3裝配單元。該單元主要把料倉內的小圓柱工件通過落料機構自動落入旋轉工作臺,然后機械手把小圓柱物料裝配進入已加工的工件中。

2.1.4分揀單元。該單元主要負責對裝配好的工件進行分揀,通過傳感器來判別不同的工件,從而把不同的工件通過料槽進行分流。

2.1.5輸送單元。單元通過一套帶傳動直線運動機構及機械手裝置,將工件精準輸送到工作單元的物料臺上,實現工件的傳送功能。

2.2系統機械結構設計。

機械結構系統主要由5個單元組成,分別為供料單元、加工單元、裝配單元、分揀單元和輸送單元。每個單元的機械結構選用了不同尺寸、相同材質與結構的工件,進行加工與安裝。

2.3系統電氣結構設計。

系統的供電為三相五線制交流電。每個單元都采用一臺三菱FX系列PLC作為控制核心,并且采用RS485串行通信的N:N通信方式。主站的上位機為MCGS公司的TPC7062KS觸摸屏。系統如圖2所示。

3.該教學實訓系統的目的與意義

3.1光機電結合,覆蓋全面。

本系統屬于一套綜合性的光、機、電一體化系統,也是一條微型的自動化生產加工線,在該系統上可以進行氣動技術、傳感器技術、電機傳動、物料輸送、自動化裝配、PLC控制、人機界面等多種課程的教學與實訓,也可以在此基礎上進行相關的畢業設計。通過對整個系統進行教學并讓學生動手裝配、調試并模仿設計,學生可以在傳感器的設計選型、氣動元件的選型、氣動回路的設計、結構系統設計、控制系統設計、PLC編程、系統裝配、電氣連接、系統調試等多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和實踐,達到理論教學難以達到的效果,培養學生的感性認識和實際動手能力。在全面掌握該系統的基礎上,學生將具有設計裝配一般實際工程系統的能力,達到技能教學的目的與效果。

3.2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該實訓系統采用PLC為控制核心,通過真實再現企業現場控制一線的工作任務,以任務為出發點,通過5個單元的項目訓練,達到從“開關量控制”,到“模擬量控制”,再到“網絡通訊”進行一步步的深化和提高。同時,在第四站加入了“編碼測速、變頻控制”,在第五站加入了“伺服定位控制”、“MCGS組態軟件控制”,等等。新的知識點也在一步步增加,形成了很好的、循序漸進的過程。

3.3以賽促練,進行強化。

亞龍YL-335B型實訓平臺是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指定產品,項目的測試和考核可以參照大賽的要求進行。通過大賽式的練習、測試與評比,學生會對自己的知識點進行梳理,能夠發現自己針對于大賽要求的缺點與不足,可以進一步對知識和技能點進行查漏補缺。同時,學生通過大賽可以磨練品質,鍛煉毅力,明白自己在相關領域進一步發展的方向和動力。

3.4以練促教,教改結合。

學生通過實訓平臺的訓練,會對各方面的問題提出自己的想法和疑問。這些提問也反作用于我們的教學過程。項目難度的提高對教師的知識和技能的要求也進一步提高,要上好這門課,必須做好詳細的準備工作,認真備課和總結。

通過該實訓平臺的訓練,學生找到了一條容易適應從學校到工廠環境轉換、從理論到實際轉換、從課堂教學到工程現場真刀真槍技能轉換的新途徑,縮短了從學校課堂到工業生產現場的距離,從而提高了學生動手的能力。

4.結語

亞龍YL-335B型自動生產線教學設備現已投入實訓教學,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此設備不但能完成PLC開關量控制、氣動控制、光電檢測等簡單的基本實驗,而且能進行PLC與伺服驅動、MCGS組態軟件調試、通訊控制等多種復雜綜合實驗。在項目訓練過程中,教師可根據需要由學生自己進行安裝、調試和編程,也可引導學生通過改變程序來改變生產過程,實現不同的模擬生產,實現基礎實驗及單門課程實驗、實訓所無法達到的綜合性運用能力,從而更好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同時提高教師的自主探究和深度研發能力。

參考文獻:

[1]呂景泉主編.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第二版)[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9.12.

篇4

關鍵詞:PLC 中職教育 機電控制

目前,珠三角地區制造業的產業升級正在不斷推進。技工院校的機電專業學生只有熟練掌握PLC自動化控制技術,才能達到企業的用工需求。職業學校專業課教師,如何盡快地讓學生掌握這項技能,就成為了教學工作的重中之重。下面筆者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對PLC教學的一些

見解。

項目教學法是以實踐為導向,讓師生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其實質是以選用一個可以讓學生動手的工程實例項目為平臺,為學生創建學習情景,學生通過對實際項目的認識,了解與動手完成、學習并掌握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筆者所在學院在進行PLC課程的項目教學設計時貫徹了如下理論。

一、圍繞專業需求,明確教學目標

學院的PLC課程主要面向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和自動化生產線專業。經過調研及專家訪談會,學院對學生的相關要求主要體現在:應掌握自動生產線上的電磁閥、傳感器、汽缸、機械手等自動化電箱之間的安裝與調試技能,連接PLC的I/O接線,使用基本指令及功能指令編寫典型自動設備工作程序,設計I/O口通訊程序對多臺PLC控制設備進行聯合控制,按照客戶要求控制變頻器、步進電動機和伺服電動機,具備較強的核心能力(職業道德、創新意識、團隊協作、交流表達、自我提高、解決問題等)。以此為依據遵循針對性、實用性、應用性原則,整合序化教學項目。

二、校企合作,設計教學項目及改革評價方法

筆者通過到企業走訪一線工程師,與企業專家共同分析從事某個崗位的技術人員職業成長路線,知識與能力要求,明確現階段畢業學生與崗位要求的差距,收集企業典型PLC控制實例,學院指定教學計劃與校本教材,進行從“車間即工程,作業即企業項目”的項目引導模擬教學,結合蘇州博實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與珠海漢迪自動化有限公司的實際案例和設備,通過項目教學全面提升學生的知識、技能、職業素養等綜合能力。

職業院校學生的知識基礎薄弱,在學習專業理論課時容易產生抵觸和畏難情緒,而PLC的學習需要有一定基礎的電力拖動專業知識,所以自動化控制編程是一個綜合學科,對設計人員要求較高。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先講理論再去實習往往效率不高。因此在項目設計過程中,應循序漸進地加入動手調試操作的內容,如在電動機點動控制項目之后可以先加上自鎖條件,實現聯動,再引入互鎖,實現正反轉。在掌握了此知識點后再繼續加深難度,設計自動伸縮門的控制程序。在每個階段的項目任務中,要注意學生的掌握程度,注意調節教學進度,如此循序漸進,讓學生在不斷進步的同時,充分體會到成功感。由此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帶著在課堂時間能解決的、經過精心設計的問題進行實習項目,教師在巡回指導的過程中針對學生提出的疑問給予解答,使學生理解實習項目的專業知識點,體驗企業實際工作過程,這樣學習效果將有很大的提高。

項目教學,要通過咨詢(教師布置工程項目任務,學生收集資料)決策(師生共同分析案例,討論解決方案)計劃(設計工作共層,確定工作步驟,擬定檢查與評價標準)實施(學生完成工作任務,共同分析并解決問題)檢查(學生演示并介紹完成過程,教師檢查并提出建議)等過程完成組織教學。項目教學的評價辦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更應該關注完成學習任務的全過程,注重過程評價,做到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更多地關注學生自身的發展,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動力。

教改后的課業評價方案改變了以知識積累和考試為主的終結性評價方式,實施了“知識、能力、素質”三位一體的綜合評價。成績評定由平時成績、過程考核和期末考校成績三部分組成。平時成績主要考核包括課堂提問、討論、練習、作業、思考題等。過程性考核依據學生在教學項目完成過程中的資料收集、方案計劃、實施過程、實施結果、團隊合作、工作態度等情況評定等級。在每個項目完成后,學生按照評分標準自檢、互檢,教師評價,這樣學生能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可提高的方面。期末綜合考核再依據學生完成考核項目的設計與操作結果進行綜合評定。這樣評價較為客觀,也能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三、教學資源準備及教學組織

教學硬件的資源:西門子PLC電動機實訓設備,智能供水控制實習設備,智能照明控制實習設備,自動化生產線調試實習設備,三菱PLC單機實習設備(配置30臺電腦及GX軟件,PLC手編器等),可滿足仿真教學和多媒體電化教學的PLC專業教室4個,電力變頻控制設備10套。軟件資源包括校本的多媒體課件、校本教材、電子教案與視頻資料等。為了保障教學質量,學校還組織了多場自動化設備研修班及企業參觀交流活動,利用教師下廠鍛煉等多種手段培養雙師型隊伍,提高實習實訓的教學效果。

教學組織以推料汽缸的PLC控制為例進行簡單說明,見下表。

教學

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

活動 時間

分配

資料 項目任務 分析并連接推料汽缸的氣動回路及PLC的I/O回路

調整傳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設定

編程控制供料站按照要求動作

供料站的機電故障排除練習 講解、

指導分組 聽講、

記錄、

接收任務 30分

問題探究 企業實例引入

推料汽缸的氣動回路如何連接

PLC的I/O如何接線

傳感器的位置如何調整及設定

如何編程控制供料站按照客戶要求動作

供料站常見機電故障如何排除 對相關知識進行講解 聽講、

討論 20分

決策 制定項目實施方案 教師巡回指導 查找資料、

小組討論 15分

計劃 項目實施分工、檢查標準、初步時間分配 教師記錄學生情況 查找資料、

小組討論 25分

研討優化 研討并優化項目實施方案及編程思路 檢查評價學生決策與計劃準備情況 匯報、討論、優化方案 20分

實施1 編程控制供料站按要求動作,仿真練習并調試 指導 操作 70分

實施2 連接推料供料站的氣動回路及PLC的I/O回路,調整傳感器的合理位置及設定,從電腦拷貝調試過的PLC程序控制供料站工作,供料站的機電故障排除練習 指導 操作 70分

檢查 根據標準交叉檢查實施結果 指導、觀察 自評與小組互評 10分

評估 歸納總結 組織匯報、點評、布置作業 小組匯報 10分

課程設計改革與教師充分的備課使學生在PLC項目教學活動中學習積極性明顯提高。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嚴中華.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實施――基于工作過程系統化的職教課程開發與實施[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3]李響初.圖解三菱PLC、變頻器與觸摸屏綜合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3.

篇5

一、經營狀況分析及總結

14號上午沙盤實訓正式開始,老師將全班同學分成了十六組,每組三人或四人并詳細講解了相關規則。之后沙盤角逐拉開帷幕,由于初次接觸大家難免有些小緊張經過一期的經營摸索有些同學開始變得得心應手了。在接下來的角逐中更富有激情和挑戰,都想成為新一輪的“沙王”,在模擬經營中小組成員齊心協力,對內暢所欲言,運用頭腦風暴法、swort分析法等方法尋找各自對經營有利的想法策略;對外保護好本小組的商業信息不泄露、不被“不法分子”竊取。此時我小組也在為經營自己的公司而奮斗著、努力加油。

第一年的時候我們進行了區域市場的開拓和iso9000的資格認證申請,爭取在第一時間內進入市場并占取p1或p2的市場份額。但是我們在廣告競單方面沒有規劃好,導致我們投入大量的廣告費,而沒有竟得大量訂單,從而影響了p1產品在今后本地市場的銷售量,利潤也隨之減少。其次生產線還在繼續生產增加了5個單位的p1產品庫存。經過這一季度的經驗總結大家一致認為要繼續在市場開拓、產品研發和生產線等方面保持不變繼續前進,在讓我們導致虧損的方面減少各方面不必要的支出,另外還要調整一下我們的思想策略和整個企業的發展戰略。

第二年的經營主要工作重點是進行p2的研發和生產以及生產線的投資改造。第2年比較平穩,每一步都是按照計劃在執行,期間并賣出一條手工生產線,轉產成一條半自動化生產線,以提高生產率,為第二年的p1市場占有率與第三年p2的生產率作保障。由于在上一年中p1產品庫存很多,所以我們控制了p1的生產量。根據波士頓矩陣圖分析p1產品的市場份額和市場增長率已降低,沒有必要再繼續生產, p2產品也同樣如此。這樣的策略是為了在下一年里承前啟后有一個更明朗的發展空間。

篇6

“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問題要突出職業信息技術(技工)教育類型特色,深入推進中國改革開放創新,優化產業結構與布局,大力培養科學技術專業技能人才。完善職業技術教育國家標準,實行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證書制度。創新辦學模式,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鼓勵中小企業可以舉辦高質量職業信息技術進行教育,探索中國文化特色學徒制。實施現代職業技術教育質量提升計劃,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技術學院和專業,穩步發展職業本科教育。深化職普融通,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即推行“1+X”證書制度[1]。職業院校是培養專業人才的主要場所,推行“學歷證書+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有利于讓職業教育的內容更加貼近市場,讓理論貼合實踐,讓學生能夠更快適應社會,讓職業教育有所作為。

2面向“1+X”證書制度的中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2.1關于“1”的學歷證書

為了在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學歷證書和管理者的作用,需為學生提供堅實的專業基礎。現階段,必須讓學生學習良好的公共和專業基礎課程,掌握一些基礎知識,例如常用的計算機軟件知識、寫作知識、基本的電氣識圖知識、電路基本知識。專業知識包括工作中的安全用電以及急救知識,常用集成器件、電子元器件及基于單片機的應用基本知識,傳感器及其應用的基本知識,可編程邏輯控制器的使用,基本電路的維修等。

2.2關于“X”的職業證書

自動化專業畢業生可從事現代化工業控制設備控制系統的設計、安裝、調試、維護和維修,自動化生產線系統的安裝和調試,維護和維修可促進電氣控制系統的維護和技術改造[2]。該專業畢業生可以考取維修電工認證、電氣制圖師(AUTOCAD認證、PROTEL)、嵌入式系統工程師、可編程控制器(PLC)應用工程師、工業自動化儀表與裝置修理工、機電一體化職業技能培訓證書、單片機匯編語言程序設計師職業培訓合格證書、電氣智能技術應用工程師、CEAC-電氣自動化技術應用工程師。職業中學雖然是以勞動為導向,但是也必須考慮學生的未來發展。所以需要綜合考量如何將職業證書與學校課程相融合,能夠讓學生既能就業也能兼顧好未來的學歷提升與職業提升的需求。“1+X”制度不僅能夠讓學生受益,而且也能夠讓學校更快適應好產業結構的調整。

2.3課程設置

進行課程設置時需了解學生未來從事的主要行業,電氣專業畢業生主要從事的行業是機械加工、食品生產線維護以及電氣行業等。電氣專業畢業生適合的崗位是電氣設備操作維護、電氣設備安裝與調試、電氣設備管理、電氣控制系統維護與維修。確定好行業和崗位的需求后,中職學校需根據崗位要求與企業行業一起制定培養計劃,確定好培養計劃后進行課程的設置。確定好課程后,制定課程標準制度時需要結合企業與行業的需求。

3設計原則

3.1課程與證書相互融合

需在“1+X”認證體系框架內了解學校的主要責任。將學歷教育與電氣職業培訓結合起來,使學生在獲得學歷的同時獲得電氣職業資格,并實現可持續發展。學校要兼顧職業技能的考核標準和專業的教學標準,將電氣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容融入到專業課程教學中,優化專業課程內容,從而打破分科對課程設置的束縛,學生自由選擇自己感興趣或者需要的技能等級證書,改革人才評價與培養方式,最終促進“1”和“X”的融合。

3.2職業與實踐性

中職學校在制定人才培養計劃的時候必須意識到培養中職學生必須堅持職業性和實踐性的原則。培養技能型人才的目的是滿足行業和企業發展,所以在確定培養計劃之前,學校需要通過大量的企業調查去分析目前制造業相關企業對電氣人才的需求現狀,綜合考慮行業專家對人才培養的意見,同時關注電氣行業未來方向,深入研究電氣行業的職業標準,將職業標準的要求融入到教學組織活動的整個過程中,確保學生所學符合企業要求,同時為學生未來的專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平臺。電氣工程是一個實用性很強的技術領域,電氣專業對學生的實踐能力要求很高,應加強和突出實踐性連接的設計,最好利用公司項目進行直接培訓和實踐,這也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

3.3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實施“1+X”認證制度,必須堅持落實、加強教育合作和雙元教育機制,這也是職業教育培訓的必要前提,職業培訓人才的培養應著眼于企業的需要,鼓勵企業在制定課程、改革教材、開發教材的全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同時學校應積極與企業合作,建立培訓基礎,交流師資,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另外,還為公司節省了培訓員工的成本,提高了生產效率。學校還可以積極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社會培訓,創造經濟效益,實現雙贏。

4目前存在的問題

4.1校企合作缺乏通道

目前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校企合作缺乏通道,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學校部分的信息反饋機制不足。職業院校和高校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的經驗和教訓無法被及時反饋到上級職能部門。政府制定的規則往往與實際的差距比較大,一線教師總結出的經驗無法被準確反饋到社會上。②產業反饋鏈機制缺失。行業主體地位的缺失和基本不存在的職能管理,使得企業的信息根本無法被反饋到政府,企業向行業反饋信息的機制形同虛設。③教育產業鏈獲得的融資反饋較少,合作單位的對接較單一化,并沒達到產教融合的理想狀態。

4.2缺少足夠的雙師型教師

學校很少有有工程實踐的雙師型教師,中等職業技術學校以就業為導向,學術型的教師往往會受限于自己的經歷,他們絕大部分的教學時間被會分配在基礎理論的教學上,這樣會導致最終培養的學生和就業導向相背離。目前,中職學校迫切需要配備更多的雙師型教師或企業導師,在確保通識課程的基礎上突出實踐,這是確保受教育學生不僅具備一定的基礎理論,而且具有豐富實踐能力的唯一途徑。

4.3學校的實訓基地不配套

目前大多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的實訓基地規模較小,學生的數量一直在增加,但是機器的數量有限,無法讓每個學生都得到訓練,而且設備型號老舊與市場脫節問題很嚴重,有些甚至無法使用。所以學生就算得到訓練大多也是無效的訓練。這些經驗不能給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提供參考,整個的實訓與市場脫節。學生走向工作崗位的時候需要花費很多時間去適應,企業也需要花費高昂的培訓費用。

4.4課程與教材落后

職業中學的教材內容更新緩慢,沒有跟上市場變化和時代的步伐。而且教學方法往往過于單調,不能很好地適應就業導向。他們參加工作后會發現自己無法適應工作也不能很好滿足企業的要求與期望,對于他們未來的職業發展會產生不利影響。

5建議與對策

學校和企業之間的交流反饋不很流暢,所以需要建立一個平臺來促進校企融合,政府應該放手部分權利給行會,讓行會成為校企合作的交流平臺,相信更多的中小企業和行業也會參與進來,形成一個反饋更加流暢的狀態。中國必須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管理體系,減少校企合作的制度交易成本。需明確校企雙方的責任,劃清楚校企雙方的邊界;明確校企合作的細則,合作的細則一定要細化到學院和公司部門;制定校企合作中可以參考的細則,這樣使得校企合作具有很強的可執行性。政府要積極促成校企之間的交流合作,鼓勵企業進行辦學并且給與一定的優惠政策,并積極促成教師、工程技術人員、企事業單位之間的對接和交流,大幅提高學校實踐教學的水平。學院與省內外優秀施工企業達成合作,通過兼職、引進、培訓等多種方式,實現教師隊伍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努力實現雙師型教師共同打造的專業培訓體系,知名企業、知名專家[3]。同時鼓勵教師堅持進行教學實踐和探索,堅持對傳統電氣教育進行改革,將課程與崗位、教學和生產實踐相結合可讓企業與學校合作進行職業技能證書的認定培訓,這樣學校能夠擁有企業的先進設備,企業也能夠獲得一定的盈利。在建設實訓基地時,學院還應該注重根據虛擬技術實驗實訓條件來開發建設,以內涵發展建設問題為著力點,使基地可以充分發揮社會實踐實訓、技能鑒定、企業產品生產等多種不同功能。“1+X”認證體系下的教學和培訓并不意味著必須完全放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創建新的課程體系和培訓體系。新體系下的課程體系結構應以理論和實踐教學為基礎,以職業培訓為重點,以專業崗位為重點,引進創新的教學方法和工具。例如可以采用項目教學法,利用企業真實的項目讓學生對以后的工作有更多的感知。同時利用項目教學法也會讓學生分小組完成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學習并掌握相關知識點,鍛煉他們真正解決這些問題的能力。

6總結

“1+X”證書制度下高職電氣自動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就是要統籌兼顧好以上各方面的工作,培養出具備較強的電氣自動化專業知識和一定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掌握現代電氣自動化技術,能在電氣自動化工程領域及相關領域從事產品設計研發,設備安裝調試、維修及運行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高技能人才。電氣自動化專業由于其本身的工科屬性,本身就是實踐性很強的專業,中高職學校未來在這個專業的培養上更加應該注重拓展與社會性企業的合作,為學生建立生產性的培訓基地,這個才是最重要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新華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EB/OL].

[2]張小娟,高蕊.電氣自動化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與研究信息系統工程,2018(3):163,166.

篇7

【關鍵詞】高職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 課程標準 設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8C-0074-03

隨著當前工業自動化集成度越來越高,管控一體化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也在不斷擴大,從而推動了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在高職自動化類專業中的開設,并將其作為專業骨干課程,但各高職院校在開設課程過程中對課程目標、內容和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別。筆者根據多年來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的教學經驗,設計出廣西職業技術學院自動化類專業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標準,在此與大家進行探討,共同推動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教學質量的不斷提高。該課程標準展示如下。

一、課程性質與定位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是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其目標在于培養學生在電氣工程師崗位上從事電氣設備和自動化系統集成開發等方面的職業能力,達到本專業獲取中、高級職業資格證書考證的基本要求,也是技術技能型人才所必須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課程設置上,前導課程有電工電子技術、單片機原理與接口技術、PLC控制系統安裝與編程、變頻調速系統安裝調試與運行維護等,后續課程有自動化生產線安裝與調試等。

二、課程設計思路

引入自動化儀表與裝置行業標準,以工程項目和企業自動化技術員職業成長過程所對應的典型工作任務為學習內容,將職業素質培養融入課程,實施教學做一體化的過程性評價方法,具體設計思路如下:

第一,組建以學院專任教師和企業專家的課程開發和實施團隊,分析電氣自動化技術在專業職業崗位的工作任務,按照一定的邏輯關系進行排序,對完成任務應具備的知識、能力、素質做出較為詳細的描述,形成團隊成員認可、線索清晰、層次分明的工作任務分析表。

第二,根據能力復雜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務。召開有教學專家、課程建設團隊人員參與的課程標準建設會議,形成課程標準。

第三,引入自動化儀表與裝置行業標準,校企共同進行課程整體設計、單元設計、教學組織設計、教學情景設計。

第四,以相關企業自動化控制系統操作、維護維修等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為導向,從初級到高級,從簡單到復雜,設計反應車間監控中心控制系統設計、開關量組態工程設計、模擬量組態工程設計、鋁加工組態控制系統綜合設計四個學習項目,包含簡單工程的建立與運行、南南鋁業模擬鋁擠壓組態控制系統綜合設計等16個情境。

第五,根據教學規律及認知過程,構建教學計劃、考核評價辦法、課程考核標準及題庫、多媒體教學資源建設,按照資訊計劃、決策實施、評價反饋等步驟組織教學。

三、課程目標

(一)總體目標

通過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學習,學生掌握組態軟件控制技術的理論知識、操作技能,并具備工業自控系統組態、控制軟件編程、參數設置調整能力,為從事電氣工程師等工作崗位打下基礎,并注重職業素養和誠信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具體目標

1.知識目標。(1)掌握課程中組態控制技術中常用的基本術語、定義、概念和規律,在今后工作中應能較熟練地應用這些概念和術語;(2)掌握組態控制技術組態方法,通過工程實例,學會制作組態相關工程;(3)對組態控制技術的發展趨勢有所了解。

2.能力目標。(1)具備組態軟件編程的基本能力;(2)具備組態軟件與開關量設備、模擬量等設備的聯機調試能力;(3)具有較強的典型自控系統設計能力;(4)能完成組態控制系統綜合設計。

3.素質目標。(1)具備自我管理、團隊精神、交往能力;(2)誠實守信,具有完成任務和解決問題的能力;(3)具備創新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4)具有吃苦精神和責任心,勇于承擔責任,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

四、課程內容與要求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的項目、學習情境、要求以及對應的學時數,如表1所示。

五、課程實施的建議

(一)教學方法

針對不同的學習情境,選用不同特點的教學方法,主要教學方法如表2所示。

(二)教學評價

課程考核與評價采取筆試、口試、實操、作業展示、項目總結等多種方式,學生自評、小組評分、教師評分相結合,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注重能力和過程考核,過程考核占總成績60%,結果考核占總成績40%,如表3所示。

(三)師資條件

組成一支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專兼比例合理的課程教學“雙師”結構師資隊伍。主講教師由校內專任教師擔任,應具有碩士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能綜合運用行動導向教學法,能較好掌握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等新知識新技能,并具有相關職業資格技能證書,動手能力強;輔助教師由企業兼職教師擔任,應具有較強的專業技術技能,具有較豐富的企業一線工作經驗,具有高級工以上職業資格證書。

(四)教學條件

1.教學場地條件。教學做一體化教室:要求配備有電腦、組態王軟件、PLC、板卡、智能儀表等設備,并且配備多媒體教學軟件、投影儀和白板,方便開展一體化教學。

2.實訓設施、儀器配備要求。學生每人一臺電腦,4人為一個小組,需要配備PLC、板卡、智能儀表等設備;組態王6.55網絡版軟件(50用戶)一套。

(五)其他說明

1.由于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對實踐經驗及操作技能要求較高,應由專業技能熟練的骨干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共同實施,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導,按照“教、學、做”一體的方式組織實施。

2.同時組態軟件控制技術應用性強,應重視現場教學,通過認識企業生產流程,掌握組態軟件控制在工業生產上的應用,提高教學效果。

六、小結

組態軟件控制技術課程標準在自動化類專業中經過多年檢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學生普遍反映良好。當然,該課程標準也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軟件的更新換代和功能提升,教學方式多元化發展,需要不斷修改課程標準來適應需求,相信通過不斷的努力,將來課程標準會得到逐步完善。

【參考文獻】

[1]王佐芳.高職院校課程標準建設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1(32)

[2]王雨華.關于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標準建設的思考[J].遼寧高職學報,2011(5)

[3]鐘建珍,李桂霞.從教學大綱到課程標準轉變的思考[J].職教通訊,2012(3)

【基金項目】2014年廣西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課題(2014JGZ159)

篇8

一 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隊伍

該項目具有能力較強的研究隊伍,課題組成員年齡結構和知識結構合理,掌握教學規律和授課藝術,同時具有較高的專業能力和學術水平,并具有多項研究成果。課題組老師均擔任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的教學工作,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有著較深的認識,這些都有利于課題開展。參加本課題研究的老師,都從事一線教育教學,平均年齡在30歲左右。經歷過其他課題的研究,并且針對所研究的課題,他們大多數人有相關的研究經驗,有數篇論文在各級評比中獲獎或發表。其次,實施人才培養教學過程中的老師,專任教師中同時具有技師資格證和高校教師資格證的“雙師”素質教師占100%。專任教師中有企業工作經歷5年以上的占50%。研究隊伍的構成,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的正常進行和實現預期目標。

二 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過程

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過程按照“調研、方案設計、實踐、成果”研究方案進行。第一階段為初步研究階段。研究教育部高職教育教學綱領文件;開展職業崗位調研、畢業生跟蹤調查、人才需求調查工作;根據調查結果,整理出人才需求調查報告。第二階段為人才培養方案擬定階段。根據前一段的工作總結,提煉出典型工作任務并進一步優化;擬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完成行動領域向學習領域的轉化;成果形式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以就業為導向的課程體系,及相應課程的課程標準。第三階段為實踐與修訂階段,通過三年人才培養改革實施實踐,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同時建設核心課程資源,改革教學方法,建設校內外實訓基地。第四階段為形成成果階段。完善并形成最終“基于就業導向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提交專業建設委員會審批;確定教學條件建設方案;完成研究報告;并建成電氣自動化專業院級、省級精品課程。

三 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方法

該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與實踐主要采用由外到內、由宏觀到微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和思路。在現代教育理論指導下,理論與實際緊密結合,運用調查法、比較法、文獻檢索法、行為研究法、經驗總結法等進行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和方案研究工作。在具體操作上,以學校開設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班級為研究對象,進行循環招生、循環教學、循環試驗,在實踐中構建和完善符合崗位要求、滿足就業競爭力需求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模式。

四 人才培養方案的研究內容

該人才培養方案研究的主要內容包括:

1 人才需求與學生就業取向調查分析

針對京津冀、山東省內、長三角經濟帶的多個廠家和參與各個工作崗位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畢業生做了大量調查,得出調查結論,明確人才培養改革的緊迫性。

2 基于就業導向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

對所調研的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到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就業的職業領域和主要就業崗位群,最終將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為: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職業素質,掌握電氣自動化技術的基本知識和技能,具備與本專業未來工作崗位相適應的職業素質、較強的職業發展能力、較強的電氣設備安裝調試和自動控制技術應用能力,能夠從事自動化產品的電氣系統安裝調試、自動化生產線的運行維護、自動化工程設備升級改造等工作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

3 構建基于就業導向的“平臺+模塊”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構建過程采用六步法完成:(1)通過市場需求調研確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職業崗位或崗位群;(2)通過崗位分析確定各個崗位的工作任務;(3)歸納出典型的工作任務;(4)通過典型工作任務分析確定專業應具備的能力(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5)通過職業能力分析確立學生應具備的知識、技能、態度;(6)最后完成從行動領域到學習領域的轉換,即從教學內容歸納出課程體系。

在構建時,組織專業教師、企業的一線專家等組成分析小組,在課程設計專家的指導下,引入創新教育理論,采用能力/素質分析的方法,根據能力解析表和專業教學目標,提出課程的教學目標以及考核評價標準,通過這種方式篩選出課程內容和課程體系,最終確定了“平臺+模塊”的課程體系。

該課程體系的具體構成包含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群課程平臺、專業課程平臺、專業方向課模塊、選修模塊(包括專業拓展課程和公共選修課)、素質拓展模塊、專業集中實踐模塊等,構建了“三平臺+四模塊”的課程體系。

學生職業綜合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的培養主要通過寓于課程體系全過程來實現。

4 開發提升就業競爭力的“做、學、教一體化”教學

在教學團隊指導下,采取邊開發邊實踐再反饋的思路,開發一體化課程。在一體化教學實施過程中,按照圖1的方法進行分階段教學。制定了合理的一體化學習效果評價方案,加強過程性評價。

五 人才培養方案的實施成效與特色

人才培養方案從改革研究到最終方案實施,已經經歷了五屆畢業生,從企業的反饋到畢業生的評價,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和企業的認可度都非常好。其成效具體表現在:第一,形成了與區域產業發展相融合,與企業需求密切銜接的電氣自動化人才培養方案。第二,提升了高職自動化專業學生就業能力,提高了畢業生好評率。第三,建立了以符合企業需求、基于工作過程的專業課程體系。第四,構建了職業院校電氣自動化專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第五,建設了院級、省級精品課程群。第六,打造了一批高水準的師資團隊。

該人才培養方案實施又具有以下幾個特色和創新點:

1 參與人員廣泛是人才培養方案研究與實踐成功的保證

在人才的培養的各各環節,除了優秀專職教師的傾心付出,學院還聘請、引進了企業中經驗豐富的專家、工程師和一線的技術人員。這一點上突破了原來只是聘請企業專家的做法,而是通過更廣泛的人員的參與,更加真實地了解了企業崗位的設置、人才需求、人才類型等許多的信息。

2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模式

通過實習基地建設和實踐教學綜合改革,先后與包括亞太集團、皇明集團等多家公司簽定了共建協議,投資上千萬元,在實驗實習、畢業生就業、科技服務等方面進行全面合作,建設了設備先進、能滿足教學、科研、實習等需要的實訓基地。該項目已經運作兩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 建成的省級精品課程群是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重要成果

構建自動化專業核心課程群,建設院級、省級精品課程,是課題組及專業建設委員會的初期目標,而在幾年的課題研究實踐中,最終也實現了這一目標。精品課程的建設,完善了專業課程資源,是人才培養方案改革實施的重要依據。

5 以大賽為抓手,促進學生就業競爭力提升是創新途徑

教學團隊的成員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如山東大學生機電創新設計大賽、山東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山東省職業技能比賽等,這些比賽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同時,這些競賽用到了許多的工程和企業常用的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六 結語

基于就業為導向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踐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成果,這些成果可以直接應用到教學中去,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確定了指導方向,對提升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有很大的幫助,同時對相關專業的教學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1]鐘波,等.高職機電一體化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的探

索與實踐[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5(3).

[2]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

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篇9

【關鍵詞】名校建設 機電一體化 創新和實踐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3)12-0225-03

一、專業建設背景和分析

1.專業建設背景

我國相繼出臺了汽車、鋼鐵、紡織、裝備制造、輕工業等10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規劃方案中涉及到的都是對國民經濟有重大影響的產業,其中75%以上涉及制造業。“十一五”期間,山東省新興支柱產業中技術含量相對高的電子信息業、先進裝備制造業及專用設備制造業發展迅速,投入及產出增長均處于領先地位。以上支柱產業的高速發展擴大了我省對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人才需求,為本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產業背景。

山東省教育廳、財政廳聯合發出通知(魯教高字[2012]14號),公布山東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我院榜上有名,入選山東省高校首批技能型特色名校立項建設單位。本專業入選為名校建設重點專業之一。

2.人才需求分析

通過對濟南市及周邊地區工業園區開展了機電專業人才需求調研,通過調研發現,隨著區域內經濟的發展,工業自動化程度的提高及人力資源成本的上升,機電設備的廣泛使用,企業對高素質技術技能型機電一體化技術人才的需求旺盛。調查結果顯示,機電設備安裝與維修專業從業人員中,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占50%,而能夠對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等復雜機電一體化設備進行維修的僅占15%,企業急需大量面向生產第一線的機電一體化專業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

二、專業創新和實踐

1.組建理事會,完善指導委員會,形成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組建系校企合作理事會,理事會是電氣及自動化系校企合作指導機構,負責審定專業建設規劃、人才培養方案、師資隊伍建設規劃、實習實訓基地建設方案等;完善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設,建立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每年舉辦1次校企合作聯席會議,建設校企合作長效機制。

進一步完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結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由專業帶頭人、企業專家、專任教師及用人單位相關人員組成。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和企業生產的情況,及時將掌握最新技術、最新技能的專家教授和企業人員吸納補充到委員會中,使企業專家、專任教師、用人單位相關人員的比例基本保持1:1:1,提高委員會工作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制定校企合作章程和制度,構建成“多元主體、內外結合”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

2.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和實踐

貫徹我院“高端引領,特色立校,內涵發展,多元辦學”的辦學宗旨,按照“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實行“校企互通、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推進“卓越技師”的人才培養模式。

(1)“校企互通、學做合一”培養模式

與對口企業共同實施“校企互通、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在三年建設期內,引入山東棟梁科技設備有限公司和山東安迪斯電梯工程有限公司兩家企業,繼續加大與“校中廠”濟南第六機床廠的人才培養合作規模,實現企業生產與專業教學零距離融合,學生在真實生產環境下由校企共同培養。“校企互通、學做合一”的人才培養模式如圖1所示。

(2)創新“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目標定位的要求,結合技師職業素質及技能要求,本專業2011年組建了“卓越技師”班,培養“專科學歷+預備技師”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實現了高職院校在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中人才培養的創新。

1)學歷教育與技能培養并重

根據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高職學歷教育要求,按照卓越技師人才培養方案的安排,將二級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標準對接,借鑒人社部一體化課程教學改革的經驗,加大校企合作工作力度,開發制定一體化課程教學標準;校企共同開發課程內容、編寫一體化校本教材及培養一體化課程教師。

建成具有專業特色鮮明的技能大師工作室或教學名師工作室,通過大師或名師與學生采用“學徒制”的方式,將數控機床檢修技術、電梯維護維修技術及工業機器人調試維修技術等典型的機電設備電氣方面的維修與調試工藝引入課堂。

充分發揮“校中廠”(濟南第六機床廠等)的優勢,增強對“卓越技師”人才的實踐技能培養。本專業繼續加強與濟南第六機床廠的合作,總結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前往江蘇南通奔多電子新材料有限公司參與德國布魯克納電容膜生產線安裝項目的經驗,完善相關制度,增強學生一線實踐技能的提升。

2)素質教育與能力培養并重

堅持育人為本,突出以誠信、敬業為重點的職業道德教育和職業素質培養,堅持半軍事化管理與紀律作風建設相統一、堅持內強素質與外塑形象相統一、培養學生愛崗敬業、誠實守信、奉獻社會的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切實抓好實踐和實訓環節教學,著力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

3)推行模塊式課程一體化教學

根據針對維修電工技師的市場調研與崗位分析,結合維修電工技師職業資格標準,打破傳統教材編寫模式,把知識、技能前后關聯及內容有重疊的各教材重新組織,同時引入企業對技師要求的新知識、新技術等,形成新的模塊式課程,如電工儀表與測量模塊、電子技術模塊、電機與變壓器模塊等。模塊式課程將理論知識、技能要求及職業素質融為一體,安排具有雙師素質的教師實施一體化教學方式。

3.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實踐教學體系和頂崗實習

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參照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構建“層次+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核心,強化學生頂崗實習,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1)實踐教學課程體系創新

在實踐教學課程體系中,以高素質技能型人才培養要求為主線,以典型工作崗位的工作任務與過程所需的職業技術能力為基礎,突出職業素養建設,注重核心職業技能能力培養。實踐教學課程體系的優化要根據專業調研及崗位分析結果,由專業指導委員會制定出不同的能力模塊,通過理事會審議通過后,形成對應的實踐課題,然后對所有的課題采用層次化教學過程逐步實施。

在實訓教學中實施“認知-體驗-領悟-歷練-崗位”的層次化教學過程,建立“層次+模塊”的實踐教學體系。以“認知和體驗”為目的的課前基本操作實訓安排在課程理論教學前,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合以“體驗和領悟”為目的校內實訓體驗專業技能、領悟專業技術方法和要求。在此基礎上,充分利用“校中廠”讓學生投入到工程項目實踐中,把“認知-體驗-領悟-歷練-崗位”有機地結合,認知崗位環境和要求、體驗崗位任務和技能、領悟工作方法和要領、歷練職業能力和素質。在實訓項目選擇中要注重培養學生“厚技能”的發展特征,以適應學生畢業后在技能方面多方位發展的需求;層次化實訓教學過程如圖2所示。

(2)強化頂崗實習,實現工學結合

頂崗實習安排在第六學期進行,教學引入雙導師制,成立領導小組,加強學生頂崗實習管理制度建設,明確指導教師職責,制定成績評價及管理制度;本專業雙導師制頂崗實習實施過程如圖3所示。

1)頂崗實習管理。頂崗實習采用課程化管理,把頂崗實習作為一門獨立的必修課程,共450學時;由企業指導教師、校內專業指導教師組成聯合教學團隊,采用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對每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具體管理過程為:

①成立以系主任為組長的校外頂崗實習指導小組,組織落實學生頂崗實習單位。

②專業教研室和企業崗位技術人員共同制訂實習計劃、頂崗實習教學大綱、實習指導手冊和管理辦法。

③認真選派專職指導教師及聘請兼職教師,細化崗位職責,突出全過程管理,進行專業指導,加強日常管理(通過現場指導、電話、郵件等方式進行),及時解答專業問題、生活問題。

④頂崗實習管理小組采取座談、中期檢查等多種方式不定期深入訂單企業、合作企業走訪,為校企雙方深度合作奠定基礎。

⑤頂崗實習結束,學生必須上交帶有實習單位崗位評價并加蓋企業公章的頂崗實習報告。

⑥按照學生頂崗實習成績考核辦法,重點強化企業對學生的技術能力、崗位適應能力、職業素質和工作實績的考核等,綜合給出頂崗實習成績。

2)頂崗實習教學內容的設計及成績考評。系部與企業共同制定頂崗實習計劃及頂崗實習任務,輔導員、頂崗實習教師和企業人員共同督促學生頂崗實習;考核成績由系部和企業共同確定,重點突出企業考核成績。

3)留崗就業。通過頂崗實習加強就業指導,拓寬就業渠道,使學生正式就業率達到65%以上,總體就業率97%以上,專業對口就業率保持在70%以上,企業用人滿意度達到90%以上。

4.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素質教學團隊

建立重汽集團、機床二廠、棟梁科技3家雙師素質教師培訓基地,搭建教師企業鍛煉平臺,并對教師到企業研修鍛煉實行項目化管理。建設期內,企業半年以上實踐鍛煉的專業課教師達到50%,專業教師雙師素質達到98%,專任教師中、高職稱比例達80%,教師每年參加各種培訓和進修8人次,專任教師碩士及以上學位比例達到60%。

(1)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按照每位教師的發展方向,定期安排教師到濟南機床二廠集團等合作企業從事生產實踐、技術革新和技術咨詢。

鼓勵教師考取二級以上職業資格證書,加強職業資格培訓與考核,提高專任教師的雙師比例;實施青年教師導師制,為新進教師制定培養計劃,選擇具有教學經驗豐富和實踐技能突出的雙師素質教師對青年教師進行“傳、幫、帶”,提高教師的職業教育素養和教學水平。

(2)教師培訓

教師每年參加職業資格培訓、進修8人次,利用假期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培訓,掌握實訓設備的操作技能,使教師獲得相應的高級工證書;讓教師參與專業建設與課程體系建設,提高教師的課程開發能力及教學能力。

每學年系部開展2次教案評比或說課比賽、專業教師技能比武及教學能力測試等,并推薦優秀教師參加院級評比;每年對新進教師進行技能培訓,開展崗前教師業務能力培訓、企業實踐鍛煉、新老教師結對幫帶等。

安排專業教師參加企業實踐鍛煉、開展技術服務,提高教師的實踐操作能力及技術研發能力。

5.教學模式改革

以“專科+高技”的傳統教學模式為基礎目標,探討適應“專科+預備技師”人才培養的教學模式,并逐步實現校企合作下的教學模式改革;教學模式改革措施主要包括:

(1)教師課題負責制

根據課程知識點整合成新的教學模塊,模塊可分解為一個或多個課題;根據專兼職教師的特長,每位教師主要負責自己擅長的課題,實行課題負責制;既發揮教師的特長,又保證學生得到最好的教育。

(2)任務驅動

充分利用“校企互通”模式下“校中廠”的教學資源,進行任務驅動教學,如安裝設備,調試設備,維修故障等。學生根據任務要求從理論和實習兩個方面進行學習;通過任務驅動,使學生對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掌握牢固,激發學習的興趣。

(3)注重課程設計,培養創新能力

根據教學模塊的知識要求,開展課程設計;由教師提出要完成的產品,從繪制原理圖到安裝調試的整個過程均由學生自主完成,促進創新能力的培養。

篇10

高職高專的機械工程教育是介于中等職業教育和本科工程教育之間的一種職業教育,這種層面上的教育無論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實踐能力方面都高于中等職業教育;同時與本科教育相比,其實踐能力要求更高而理論研究水平相對次之。因此,高職高專的機械工程教育有其自身的特點,即應用性和較強的針對性。

1.1教學理論與實際脫節

在讀高職學生的工程教育主要包括課堂教學及工程實踐兩大部分。多年來,工程實踐一直是我國工程教育的弱項,目前已成為高等工程教育,尤其是高職工程教育界關注的熱點。然而,如何建立適合社會發展需求的工程教育體系,實現培養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體現高職工程教育的特點,目前還未受到足夠的重視。在教學中往往是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脫節,這主要是反映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教學上。如,學生學完《金屬切削原理和刀具》課程,不理解刀具各個角度的含義,也不會磨刀;學完《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不會計算(或設置)刨床的刨削橫向進給量;學完《機械制圖》和《公差配合與技術測量》課程,看不懂模具加工圖等等。這種狀況使得學生就業后需要較長時間的實踐才能滿足生產一線要求。

1.2教學模式問題

現有的高職教育,其教學模式實際上是簡單套用傳統的科學教育,即傳授科學知識、介紹科學方法的教育,認為只要通過科學教育,讓學生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他們今后就能適應包括工程實踐在內的任何工作。事實上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是相互聯系的兩個領域,但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科學教育更強調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遵循的是公認統一的標準,運用的是縱向的邏輯思維,追求的是確定的解答;引導學生不斷探索、發現未知世界。而工程教育是既要理論指導更著重實際應用,既需要演繹分析更要求綜合歸納,既需要收斂思維用來求證也要有發散思維用來創新,而且工程問題往往要求在一堆混沌事物中求得相對正確的結論;引導學生為了改造世界去創造。因此,科學教育與工程教育是兩個不同的培養方向。高職機械工程教育應該找正適合自身的教學模式。

1.3教學方法問題

在工程中面對的是大量的數據和各種性能指標。在這種環境中許多性能指標無法用方程來表示,相當部分是經驗值,而且問題通常存在多個可行的解,工程技術人員必須在若干個解中選出最佳方案。然而,在教學中,教師往往事先設計一些有正確答案的題目作為課后作業或者考試題目。對于學生來說,只需套用相應的求解模式與作業(或試題)進行匹配,并找到唯一的“謎底”即可。顯然,這與工程實踐所要求的廣闊知識背景和在多解迷宮中辨別方向、找出最佳路徑的要求相去甚遠。那么,為什么在傳統的教學中一直采用具有唯一正確答案的習題和試題呢?其主要原因是:(1)多解題的工程問題評分困難,多解題的有些答案往往出乎教師的意料。(2)這種教育方法對教師的知識、能力、時間和精力都提出了更高的、甚至在現有條件下不可能達到的要求。

2.變革機械工程教育的思考

2.1變革工程教育的思想和教學方法

機械工程教育不能走依附于普通高等教育發展的道路,應該獨樹一幟。因此,首先要從根本上擺脫普通高等教育的思維定勢和模式的影響,突破“科學教育”和“學科中心”的束縛。其次,要遵循高等職業教育的內在邏輯和發展規律,圍繞培養目標,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質量體系與評估制度。再次,工程教育要突破現有知識的傳授,更加重視應用知識的方法;從唯一解走向多元解,從知識傳授走向知識應用,從重視發現走向崇尚創新。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進行發散思維,激發學生創造想象,各抒己見,充分交流。在這個基礎上,教師再引導學生對諸多方案進行分析,綜合歸納,指導學生比較方案,從中選出最佳答案;并對學生的解答給予充分肯定。

2.2轉變辦學模式

轉變辦學模式是體現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的前提和保證,是工程教育實現培養目標的有利途徑。高等職業教育的特點之一是有“較強的針對性”,因此,要找準就業市場的需求,做好市場調查,加強市場預測,要有前瞻性,采用“訂單式”培養。企業的“訂單”不僅僅是一份用人需求的預定單,而是包括從培養目標、課程計劃到教學方法、評估方法在內的一整套訂單培養計劃。其次,要強化學生的職業技能,推行“雙證”制度。在畢業時,學生不僅要獲得畢業證書,而且還要取得相關技能鑒定證書或是職業資格證書。職業資格證書將成為各行各業和用人單位對人才需求及評價的重要依據。產學結合是轉變辦學模式的很好嘗試。產學結合是指學校與大中型企業合作,雙方優勢共享,是培養機械工程應用型人才的有益途徑。企業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向職業教育學校提出教育培訓要求。崗位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就是培養目標。實踐教學環節就在企業培訓中心、甚至直接在企業生產線上進行。如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內大中型企業合作,“產”需要什么就培訓什么,開設企業急需的專業,先后建立了數控技術、模具加工、自動化生產線和信息家電等實訓基地。特聘一批國內著名教授和企業高級管理者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定期交流企業用人信息,提出專業設置乃至有關課程設置的意見和建議。同時,還為學校提供有關專業實訓設備及其就業渠道,既解決了學生的就業問題,大大縮短畢業生就業上崗的過程,為學校節省實訓設備的投資。近十年來,信息控制與制造系在產學結合方面取得顯著的成績。為高職工科教育取得寶貴的成功經驗。產學合作促使全社會都來關心職業教育,拓寬了辦學渠道,節約了教育經費,保證了學以致用。

2.3建立適合社會需求的工程教學體系

2.3.1建立適應一線生產要求的實訓體系和內容

建立適應一線生產要求的實訓體系是高職工程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它直接影響到培養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實際動手能力,以及畢業后的上崗適應能力。我校的工程實訓體系有四個支柱、二個層次組成;實訓內容包含制造實踐和技能鑒定兩個方面。四個支柱分別為機電一體的技術、專業產品的設計、社會需求的導向及綜合素質的培養。這四個支柱貫穿于訓練體系的二個層次。二個層次分別是:基礎層次(一、二年級),實訓內容主要是金工及電工電子等專業基礎技能訓練及專業基本技能基礎訓練;綜合層次(二、三年級),實訓內容是設計和制造。如:模具專業的學生要參加模具課程設計、沖壓模具設計、塑料模具設計、模具實作以及數控機床操作訓練等等。改變傳統的實踐教學思路,把專業實習提前,在第一學期就安排學生進行專業基本技能基礎訓練,由易到難,貫穿每個學期,使學生熟練掌握專業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在校期間通過電工、鉗工技能鑒定,AutoCAD、Pro/E、CAXA、高級繪圖員等技能考證。學生畢業時基本具備崗位職業資格。實踐教學時數占總教學時數的55%以上。在實踐教學過程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企業要求為目的;要求學生通過“規范操作,仔細觀察,不斷總結、舉一反三”,在訓練中直接取得知識,掌握技能,進一步充實和加深理解書本知識。

2.3.2課堂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

工程教育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育,是既有理論又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所以在教學中,結合所教內容盡量把課堂移到實驗室(或實訓中心)上,結合實際授課,使學生一目了然。如:講授《機械加工基礎》、《數控編程及操作》等課程,均可將部分內容放在實驗室講授,邊講邊操作、示范,便于學生理解,提高教學效果。但這種教學方式向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本身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和教學組織能力。同時,學校要創造條件來實現這種現場教學方法。筆者在教學實踐中體會到,這種教學方法大大提高教學效率,很受學生歡迎,效果好。另外,采用“實例”教學法,以生產中的實際例子進行專業教學,使職業教育與生產實際零距離。如:要求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根據企業的生產圖紙,利用數控機床加工零件,從看圖、備料到編程及加工,最后檢測產品是否合格。整個過程是專業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的綜合應用,是理論與實際的有機結合。循序漸進,不斷提高學生的技能。這種訓練體系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

2.4建立適合高職教育的師資隊伍高職教師應具備以下素質:

2.4.1有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

高職教師必須具備廣博而扎實的專業基礎理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技術知識,這是教育教學能力的堅強依托和后盾,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條件。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學科之間的相互滲透日趨明顯,要求知識不僅要“專”,而且要“博”,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調整知識結構。對知識的掌握不能限于一個領域或某一學科。對本領域其它學科甚至其它領域的知識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高職教師必須具備系統的教育理論知識,懂得教育規律,并能用來指導教育實踐。只有這樣,教師才會有豐富的智慧和較強的預見能力、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創造能力,就會有較高的教學、科研、服務水平,就能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更多的貢獻。

2.4.2具有創新素質和較強的科研開發水平

創新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創新決定著教育的發展和素質教育的前途。加入WTO后,高職教育最重要的還是新的教育理念。觀念創新和制度創新應作為職業教育改革的基點。教師要更新觀念,因材施教,發揮個性,注重創新,提倡啟發式教育,培養學生運用知識和創造知識的能力。鼓勵教師參加科研工作。高職院校教師應具有完成“發展科學”這一任務的能力和水平。高職院校要開展科研活動,必須依靠高素質的教師。因此,高職院校教師在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精深的專業技術知識的基礎上,還要有較強的科學研究能力,并能在實踐中有效地進行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創造出一批批科研成果。

2.4.3具有“雙師型”素質

“雙師型”并非簡單的理解為“雙證”(即教師資格證書和行業技能等級證書),如果教計算機的教師拿導游證、律師證,雖然證書多多,但偏離了自身的專業,失去了根基。“雙師型”教師也不是“教師證+工程師=雙師”,把“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看成是教師和技術工程師的簡單疊加,只重視兩者的共性,忽視了“雙師型”教師與技術工程師的本質區別,也脫離了實際,在現實中難以實現。高職教師“雙師型”就是要求教師在能力結構上有較大的突破,要求教師除了理論教學要達到較高的水平外,還必須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和豐富的生產實踐知識及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包括實驗能力、職業技能、應用技能等。只要教師掌握了精湛的專業操作技能,就能夠正確有效地開展實踐教學,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高職教師只有結合專業課程的特點,二是與企業掛鉤,設立培訓基地,深入實際,通過生產實習,掛職鍛煉,參加工程設計、生產管理,才能獲取更多的知識,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