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學習生活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3-18 23:1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大一學習生活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大一學習生活經驗總結

篇1

關鍵詞:歷史教學;專題化教學模式;探討分析

歷史專題化教學模式主要是指教師圍繞一定的教學主題,對重大的歷史事件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迅速掌握重點知識。學生需要從專題式的教學形式中學習歷史事件的經驗總結,對其歷史含義、歷史發展的規律性特征形成個人的理解與把握,在對歷史事件的總結分析中形成自己的史學價值觀。

一、高中歷史教學專題化的必要性分析

貫徹新課程改革的教學理念,促進歷史人文價值的實現。在新課程改革體系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不再僅僅局限于對歷史知識要點的掌握,而是以知識點為基礎培養學生看待歷史事件的獨特眼光,形成具有個人意識的思維體系建設。

歷史課程教學的特性在于幫助學生在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中,在前人的生活經驗和人生歷程中,總結、分析該事件所具有的歷史意義。在對典型性人物,事件的分析中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分析、總結的學習能力,能夠全面、深刻地把握歷史事件所蘊含的深層含義,所以歷史課程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學生不斷思考總結的學習過程,學生需要體會和感悟歷史事件的人文內涵。在思考總結的過程中,采用專題化的歷史教學形式,一方面可以減少學生的學習壓力,另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以更加宏觀、全面地角度掌握歷史事件的深層內涵,以實現教學效果。

二、突破傳統教學方式的弊端,更新教學思想

目前,歷史教材的編寫主要以模塊化、專題化的形式組織課程內容,這種系統性的編寫模式打破了傳統的教材設計,能夠幫助學生很好地把握教學單元的重點內容。但是在具體的教學課程中,教師并沒有將教材內容設計與課程講解有效結合,大多沿用傳統的線性講授方式,在知識的堆砌中開展歷史教學,缺乏對歷史知識以及史學價值的深層挖掘,學生難以在知識點的識記中建立史學觀,在長期的歷史學習下,學生很容易將歷史課程的學結為固化的知識點的背記過程,導致學生的學習狀態不佳,學習興趣貧乏,難以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專題化歷史教學的講授策略分析

1.確定教學主題

專題化的講授方式主要是指教師基于知識進行規律性總結。因此,教師必須依據教學內容廣泛收集教學資料,確定教學主題。在主題的設計過程中,教師必須建立清晰的知識結構,對于知識要點之間的聯系、差別有清楚認識,靈活運用教學采用,將對歷史知識點的死記硬背轉化為歷史規律總結,史學思維的建設,實現更高階的教學目標。教師在進行課前準備工作時,需要引導學生建立知識框架,對于特定的知識要點提供必要的信息補充說明。

2.在互動間提供教學指導

專題化的教學方式需要教師建立學生,教師間互動交流的學習氛圍,在自由、輕松的教學環境中增強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需要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大膽地表達個人的想法,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適當的指導。在歷史課程的交流環節,教師可以依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或者學習能力分成不同的學習小組,依據特定的主題展開討論,在相互交流中取長補短。但是在小組討論時,教師需要把握以下幾個重點,才能實現較好的教學效果。

首先,在小組討論的部分需要進行討論,結果提出相應的要求,否則學生間的討論很容易流于形式,難以實現教學目的。在必要時,教師可以進行引導,注重討論的效果和有效性。

其次,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教師需要以鼓勵式的教學方式為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立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在鼓勵式的教學中幫助學生逐步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與對歷史學科學習的主動性。

最后,教師需要重視評語的多樣性,對于學生的學習結果教師需要給予適當的點評,在點評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言語的創新性,不能采用單一的語言模式,對于學生優秀的部分或者還有待加強的部分教師都需要有策略的提出,不要打擊學生的學習熱情。

高中歷史教學采用專題化德教學模式,一方面能夠幫助學生理清學習思路,另一方面在學習過程中建立自己的史學思維,將新課程改革下的教學理念貫徹實施到教學的每個環節,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建立宏觀的思維意識,在對歷史事件的規律性總結中尋找到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方法,將現實生活與歷史知識的學習緊密結合,靈活運用,不斷創新思維,在對知識點的分析歸納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推理能力,以培養學生獨立看待問題的視角為最終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1]曾維麗.“古今貫通,中外關聯”原則的提出與落實――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學習一得[J].教師之友,2005(6).

[2]陳輝.我國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改革20年回顧與評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5).

篇2

關鍵詞 混齡班 角色游戲 合作能力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10.067

Talk about Local Mixed-age Classes Role-playing

Games Guiding and Reflections

HUANG Yifeng

(Anxi Peiwen Lixin Experimental Kindergarten, Quanzhou, Fujian 362400)

Abstract It is the critical period of early childhood sense of cooperation and ability to produce all kinds of cooperation and the formation, therefore, in cooperation capacity in this crucial phase of foster children. Kindergarten through tap local resources, community resources, the creation of uneven-aged mixed-age classes Peer Interactions role play environment for children to learn the skills and methods of cooperation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cooperate. The biggest advantage of such games is uneven-aged children through the game exchanges constitute a mutual learning, cooperative play good environment, the traditional game carefully teachers "teach" into children between independently "teaching and learning", so that children of all ages the ability to enhance cooperation in the game.

Key words mixed-age class; role playing; cooperation ability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提出教育建議: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自由交往和游戲的機會,鼓勵他們自主選擇、自由結伴開展活動。幼兒園組織活動時,可以經常打破班級的界限,讓幼兒有更多機會參加不同群體的活動。幼兒園應多為幼兒提供需要大家齊心協力才能完成的活動,讓幼兒在具體活動中體會合作的重要性,學習分工合作。《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也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由此可見,我們應該充分挖掘和利用鄉土人文、自然教育素材,以豐富園本課程資源。因此我們試圖通過挖掘鄉土資源、社區資源,開展以大帶小(中班幼兒帶小班幼兒游戲形式)的混齡班角色游戲《農家樂甜@店》、《新佳美》等主題,創設與異齡同伴交往合作的游戲環境,讓幼兒在游戲中體會與人交往的樂趣,掌握合作的方法,提高合作的能力,促進幼兒良好社會性的發展。下面就此談談我們的做法與心得:

1 以大帶小,激發幼兒的交往、合作意識

現今的孩子大多為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獨生子女,他們缺少與兄弟姐妹一起生活的經驗,很少體驗到合作行為帶來的愉悅和成功感。從出生到進入幼兒園前可以說是面對眾星捧月的局面,所以入園后,一下子難以適應混齡活動。當進行混齡游戲時,容易出現小怕大、大欺小等的現象。所以教師在游戲前,有必要進行語言啟發和引導,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如:在兩班幼兒游戲前,老師各自先在班級里進行了教育:“我們要有禮貌、大膽地和中班的哥哥姐姐們一起做游戲,不懂的要主動詢問;要協助哥哥姐姐搬拿東西等”、“我們是中班的哥哥姐姐,要謙讓、愛護小班的弟弟,主動邀請他們參加游戲;小心走路,以免撞倒弟弟;要幫助弟弟拿大件、高處的物品等”。而后組織中班幼兒去小班活動室帶弟弟一起到鄉土特色游戲區域共同開展角色游戲。經過之前的語言啟發與引導,兩班幼兒能逐步擺脫“自我為中心”意識,學習處理與不同齡同伴的人際關系,一起協商、游戲,由被動合作向主動合作發展,有效地激發幼兒的合作意識。

2 以大帶小,讓幼兒相互學習人際交往的方法及合作的技能

混齡游戲開展初期,小班幼兒年齡小、生活經驗少、游戲水平較低,與中班幼兒的合作游戲尚處于沖突、磨合期,他們對于游戲的玩法、規則不理解,也很少遵守。因此,當兩個班幼兒初步走在一起游戲時,我們讓大的孩子進行商量、布置游戲環境,適時提醒大孩子考慮游戲中哪些角色可讓小孩子參與,如:娃娃家中的弟弟妹妹,新佳美的顧客、甜@店的送餐員等。當布置環境時,小孩子站在一旁參觀,大孩子以詢問的語氣指導小孩子拿東西、擺放游戲材料等,逐漸讓小孩子融入游戲中。這樣可讓小班幼兒在觀察過程中學習中班幼兒的合作行為,也幫中班幼兒樹立“榜樣”的自豪感,更加認真地與同伴合作投入游戲。

進入混齡游戲中期,幼兒已逐漸熟悉環境、同伴,但小班幼兒合作技能方法等相對來說仍較薄弱。而中班的孩子已經具備初步的自我調節、內省的能力,懂得同情、關心他人,學習協商、合作了。因此我們以語言、表情、手勢等暗示他們拓展游戲的內容、形式,讓大孩子的聰明才智、組織能力與合作行為得到盡情的表現,同時指引他們對小孩子要有責任與包容,并教授合作的方法與技能。而對于小孩子,則引導他們在游戲中觀察與模仿,學習對哥哥姐姐的尊從,并多采用行為示范、語言提示等方法指導幼兒掌握與大孩子合作的方法,鼓勵他們積極、大膽跟隨。當雙方都踏出交往、合作的步伐后,幼兒間合作方法和技能的相互學習也隨著游戲情節的發展而不斷深入。如:組織主題式角色游戲《新佳美》時,我們通過“一大一小”的結對形式,讓兩個孩子同時扮演一種角色,由大孩子帶著小孩子參與游戲。通過教師之前的游戲講解,大孩子扮演的點餐員已懂得禮貌、熱情地招待點餐顧客:“你好,歡迎光臨新佳美,請問你要吃什么?”等等,此時的小孩子在一旁觀察學習,當顧客點餐:“我要一份薯條”時,大孩子會“差遣”小孩子去與廚師溝通:“請炸一份薯條”,而炸薯條的大廚師回應:“好的,請稍等!”并將薯條下鍋、翻炸,并指導小廚師在一旁觀察等待,將炸好的薯條裝入盒子中交給小點餐員,送到點餐臺交給顧客……就這樣,大孩子在游戲過程中與不同的角色交流合作,同時用語言、行為指導著小孩子,而小孩子是“跟班”,在觀察和“被差遣”過程中也學習到了大孩子的合作方法與技能,從而促進了兩者合作能力的同步提高。

3 以大帶小,促進幼兒社會適應能力和分工合作能力的提高

混齡游戲為孩子提供更多展現自我的機會和鍛煉自我的平臺,游戲后期幼兒的游戲水平與合作能力隨著游戲的互動交往和游戲情節的發展而逐步地提高。此時教師應通過觀察、啟發、示范、介入游戲等方法,指導幼兒在游戲中進行分工合作,促進合作能力的進一步發展與提高。如:《農家樂甜@店》剛開張時,前來品嘗的顧客太多,廚房里的大小磨粉師、椿@師、印@師忙得不可開交,但是蒸籠里的甜@還是供不應求,送餐員和顧客都大呼小叫地催著……發現此情況后,我們兩個老師都趕到廚房里觀察,發現了存在的問題:每個工種雖有合作游戲,但游戲的操作是重復的。于是,在第二次游戲時,我們針對這一現象啟發幼兒討論:如何提高甜@的制作速度?并通過示范操作:中班的幼兒負責推磨、椿@、印模,小班的幼兒負責加粉、團@、沾粉等,提高甜@的制作速度。游戲開始后,老師扮演“甜@店經理”到廚房中檢查“工作”,邊觀察幼兒分工合作游戲的情況,邊適時介入指導:大孩子推磨時,啟發小孩子邊加粉還要幫忙收集磨好的粉并送到椿@處;提醒大椿@師在椿@時,小椿@師要負責團@還要將椿好的@送到印@處;引導大印@師印好模將甜@光給小印@師沾粉,并送入蒸籠中……整個制作程序分工精細,井然有序,讓幼兒從中學習分工合作的方法,體驗合作的樂趣,促進了幼兒合作能力的進一步升華。

4 反思

(1)此類混齡角色游戲最大優點就是通過挖掘鄉土資源為異齡幼兒的游戲交往創造條件,通過各年齡段、能力強弱不同幼兒間的交往,培養互相幫助、互相尊重、互相合作等積極的社會行為。在游戲過程中,異齡幼兒間的互動,構成一個互助學習與協同游戲的良好環境,不僅讓豐富鄉土知識、激發愛鄉情感,還促進幼兒主動地學習合作的方法與技能,提高合作能力,而且將傳統游戲中教師精心地“傳授”轉化為幼兒間自主地“教與學”,使各年齡幼兒在混齡游戲環境中得到不同能力的發展,如:在混齡角色游戲交往過程中幼兒相互獲得的認知、經驗都與以往游戲形式區別,更為豐富,也更為充實,而游戲水平也在他們不斷地互動遷移中得到提高;在混齡角色游戲中幼兒自由選擇角色、操作材料、玩具以及與交往互動中,他們的自主性、社會適應能力和創造能力也獲得了較大的發展;對于中班幼兒來說,他們在小班幼兒面前會表現出超出平常的耐心和毅力,通過“內部斗爭”自我調整和抑制自己不合理的需要與動機。而對于小班幼兒,他們更多時候是在中班幼兒的帶領下參與游戲,易受哥哥姐姐語言、動作的暗示,從而去模仿、跟隨。因此,中小班幼兒之間積極地互動和影響,對良好意志品質的培養是極有幫助的。

(2)在混齡角色游戲的教學實踐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疑問與難點,也是我們今后教學探究的方向,如:現在的游戲伙伴是相對固定的,“一大帶一小”是按幼兒的早操的四路縱隊排好再讓幼兒進行一一配對的,這樣有利于幼兒加快熟悉游戲同伴,進入合作游戲的狀態,但卻縮小了異齡交往的范圍。若是放手讓幼兒自己配對,尋找合作游戲的同伴,且不一定局限于“一大帶一小”形式,可一大帶兩小或兩大帶一小等,可讓幼兒擴大異齡交往范圍,不斷嘗試與新的伙伴協商游戲,更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合作能力。另一方面,大孩子在游戲中處引領地位,而小孩子幾乎是跟班,這樣的方式會不會限制了兩者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若在游戲后期,當孩子已經較熟悉游戲主題的玩法、規則后,讓大小孩子自己協商,互換角色在游戲中的具體分工,讓小孩子承擔主角色,如:新佳美的主廚、甜@店的推磨師、印@師等,啟發大孩子當配角,如:幫廚、加粉師、沾粉師等,在一旁細心觀察并用語言提示、行為示范等方法指導小孩子……這樣是否更有利于提高大孩子的觀察、溝通能力,為小孩子提供大膽表現自我的平臺,也培養其虛心接受他人意見的良好品質,同時更進一步促進雙方與他人協調合作能力的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