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農民申論熱點問題
時間:2022-05-19 11:29:00
導語:政府農民申論熱點問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的發展,湖北省農業和農村經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對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增加農民收入,促使農民生活由小康向富裕轉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新課題。近幾年,農民增收減緩,減鄉經濟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拉大,已影響整個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黨和政府密切關注的重大問題。本文試就湖北省農民收入狀況及如何有效增加農民收入問題作些初步探討。
一、農民收入變化狀況
1、改革開放使農民收入上了新臺階。改革開放給農村經濟注入了活力,作為典型的農業大省,湖北的農業和農村經濟一直保持了持續增長的勢頭,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也有了較大的提高。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達到2217.08元,與1978年110.52元相比,增長20位以上,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近四倍。隨著收入水平提高,農民生活條件大為改善。農民住房和個人消費水平都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預計今年農民人平純收入2250元左右,比上年增加33元。
2、農民收入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收入總水平增長的同時,農民收入來源呈現多元化。家庭經營收入成為主體,勞務和非農業收入增加。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貨幣收入的份額在增大。以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分析:(1)按來源分類:家庭經營收入人平1596.58元,占72%;勞動者報酬收入496.4元,占22%;其它占6%;(2)按類別分類:農業收入占66.84%。非農業收入占33.16%;(3)就農民家庭經營收入構成看,農業收入所占份額下降,多種經營收入在上升。2014年農業(種植業)收入占59.1%,比1995年的67.1%下降8個百分點;林牧副漁業收入占28.9%,比1995年的25.3%上升3.6個百分點;工、建、運、商、服務及其它收入占12%,比1995年的7.6%上升4.4個百分點。
3、農民收入不平衡明顯。九十年代以來,市場經濟的全面啟動,作為弱勢產業的農業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城鄉差距在拉大,農村經濟生活也呈現“兩頭小、中間大”的勢態,真正進入小康和尚處于貧困是少數。不平衡已在各方面呈現出來。平原、丘陵、山區之間,就是區縣之間,鄉鎮之間、村與村之間、戶與戶之間的不平衡也比較明顯的突現出來。據省統計局年鑒1995年3300戶的調查,人均收入達5000元以上的有13戶,人平800-1000元的有246戶;2014年調查3200戶人平5000元以上的有132戶,人平800-1000元的仍有127戶。收入較高的農民主要是城市近郊或國營大中型企業駐地的居民。這些地方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資源豐富、勞動者的素質相比較要高一些,門路寬一點,信息多一點。這些地方多年來鄉鎮企業發展得比較早,為農民增收開辟了新的渠道。另外,還有少數以農業為主的但生產條件比較好、結構調整比較早且成效明顯的農民也跨入了高收入的行列。人均收入在1800-2014元的鄉鎮大多以農業為主,鄉鎮企業發展緩慢,或基本沒有鄉鎮企業;而那些偏遠的山區、灘區、庫區的農民,增收困難更大。
4、近向年農民收入增幅呈降低趨勢。以1978-1996年測算,除1984年比1983年約有降低,1989—1992農民人均收入持續幾年的回落外,其他十幾年增幅都較大。最近三年增幅趨勢緩,1997年為12.8%,1998年為1.03%,2014年為0.98%,預計今年為1.5%。
二、影響農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
1、農產品價格因素影響。1978年到1984年,國家對凍結多年的農產品進行了以調為主,調放結合為主要形式的改革。農副產品收購價格總水平上漲了43.8%,使農民實際純收入得到快速增長。1995年到1993年,價格改革以放為主要形式,1993年與1989年比,農產品收購價格上漲了98.8%,而工業品上漲了90.5%,這期間農民收入增長趨緩,據農業部發展中心調查:從1996年第三季度起農產品連續三年下跌,農產品市場處于疲軟狀態。1997年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為1996年的95.5%,1998年為1997年的92%。2014年主要農產品繼續下跌,小麥為7.8%,稻谷為7.9%,玉米為11.3%,棉花為26.7%,油料為16.3%,生豬為31.9%,家禽為7.7%,禽蛋為7.7%,水產品為23.1%,蔬菜為1.2%。只有麻、煙和牛羊等為少數農產品的市場價格略有上升。三年糧價下跌三成,棉價下跌四成多,兩項合計全國農民減少收入3500億元。國家實行小麥、稻谷和玉米的保護價格政策,對抑制糧食市場價格下跌幅度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保護了農民經濟利益,但難以阻止市場價格下降的趨勢,也難以增加農民的農產品銷售收入。
2、農業勞動力充裕,轉移速度變慢。目前,多數勞動力仍然被束縛在種植業上。在農村勞動力中我省農村從事農林牧漁勞動力高達72.3%,高于全國71%的平均水平。在農民收入中,來自非農業收入較小。加上近幾年,由于鄉鎮企業處于結構調整階段,從業人員連年減少,而且農民進城務工也連年減少。據調查,1998年湖北省鄉鎮企業數和從業人數分別比1997年下降1.28%和0.72%,僅鄉鎮集體企業約對數減少3.44萬家,人員減少了16萬人,比從業人員最多的96年將減21萬人。目前,經濟效益還沒有好轉。因此,不少地方出現勞動力回流和返農現象,農民勞務收入也大為減少。
3、農業生產成本仍然偏高,農業勞動生產率偏低。近幾年,農業成本應該說有所降低,但幅度小于農產品收購價格指數的下降。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1997年為1996年的99.5%,1998年為1997年的94.5%,都比農產品下跌的幅度小。加上農業經營規模過小,農業科學技術應用難以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農業勞動生產率較低,這也是影響農民收入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
4、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業綜合經濟效益不高。據投入產出資料分析,農產品通過加工,效益可提高一半左右。與沿海省份相比,我省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相對落后,每年只有60%左右的農產品通過粗加工進入市場。而江蘇、浙江則達80%。據96年資料,全省農產品為原料加工工業產值與農業產值之比為0.7:1,而江蘇、浙江則達1.25:1和2.03:1。僅此就減少收入100億元。再如農產品賣難現象,加工問題也是原因之一。河南肉類加工發展快,則帶動了生豬,家禽生產的發展。近幾年,我省先后組建了三十五家較大的龍頭企業。這些企業在開拓市場、發展生產、推動全省農村經濟的發展確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從總的來看,這些企業還是少數,多數企業離產業化的要求還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現在輻射帶動能力不強,管理水平較低,農民與企業聯系松散,遠未形成以契約為基礎的緊密的產業體系和利益機制。農戶幾乎承擔著全部的市場風險,卻無法分享加工、遠銷增值,農民的利益往往缺乏有效保障。同時,多數企業也受到產品市場的制約,吸納農產品有限,即使加工、往往初級產品較多,農產品加工增值的活力還遠未得到充分挖掘。
5、社會化服務水平低對農民收入的影響。一是信息服務不到位。為農民提供市場信息的機構不健全,信息量少,難以引導農優化結構,銷售產品,增加收入。有的甚至受到誤導,經濟上受到損失。二是金融服務不到位。特別是農民發展優質高效農業所需較大資金的信貸服務不到位,這是高效農業的制約因素。三是科技服務不到位。對新形勢下農民生產經營所需的實用、先進科學技術、經營管理技術的服務不到位,造成農產品增值率、優質率、投入產出率偏低,直接制約著農民的增收。
三、農村經濟工作的頭等大事是增加農民收入
1、增加農民收入要有新思路?,F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短缺已成過去,農業生產中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從增加農產品供給轉向增加農民收入,從保障供給轉向適應市場需求。因此,在對農業的觀念上,不應老是圍著豐收減收打轉轉。目前的關鍵是農民進入市場后的增收問題。尋求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拓寬農民增收的新門路。當前農村經濟這種變化的新情況可以說是研究增收新思路的現實依據和宏觀背景。
2、農業、農村、農民這“三農”問題,說到底是一個農民問題。改革開放20年,農村經濟發展的戰略任務是解決全國嚴重的農產品短缺。在現階段看,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豐年有余。就農產品來說,當前突出問題是市場約束。在產品短缺年代,農民只要增產就能增收。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需要的是供需平衡適銷對路。受需求總量的制約,多了就賣不掉,價格更上不去,增產反而可能減收。目前農民增收已成為矛盾的主要方面。引導農民進入市場,實現農民增產增收已成為農村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3、只有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啟動農村市場。農村市場是一個最大的潛在市場,對拉動國民經濟增加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據有關專家測算,我國農村居民實現1000億元的最終消費,將對整個國民經濟產生2300億元的消費需求,帶動擴大工業部門的中間投入1200億元;農民收入每增長一個百分點,國民生產總值增長0.51個百分點。從這個角度講,新階段必須以增加農民收入統攬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全局。
4、增加農民收入是農村社會穩定的物質基礎,也是增強農業國際競爭力的現實選擇。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指日可待。入世后,我省種植業生產和農村勞力就業將受到一定沖擊,農民增收將面臨新的挑戰。只有充分發揮比較優勢,調整結構,大力發展農村經濟,才能增強農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農村社會穩定才有堅實的基礎。
5、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小康目標最緊迫的任務。湖北省農村人品占全省人口72.5%,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人平可支配的收入的45%左右。沒有農村的小康,就沒有全省的小康。按照省委的要求,到2014年農民人平純收入要提高到3650元以上,從現在起每年必須增加230元以上。如果不加快農民增收步伐,盡快改變農民收入低增長的格局,將直接影響全省城鄉小康目標的如期實現。
四、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的基礎對策和政策建議
從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長遠要求看,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農村改革與發展的主要任務,目前各級已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農村中心工作。要使這項目工作正落在實處,必須把增加農民收入作為制定農村各項相關政策措施的基本出發點,進一步拓寬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門路,適當調整原有的發展思路,形成更多的經濟增長點和農民增收點。
1、調整和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在目前農產品普遍供大于求的情況下,通過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以增加農民收入已是不可能的,而必須通過大力度的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和種植結構以適應市場需求,這幾年,我們省在結構調整中基本摸清了思路,指導思想明確。一是結構調整總的方向是高產、優質、高效。二是處理好穩定糧食生產與結構調整的關系。三是結構調整要堅持面向市場,追求效益的原則,因地制宜、發揮優勢的原則和分層決策,群眾自主的原則。總之,市場導向是結構調整的基本推動,增加效益應為調整的基本目的。農民是結構調整的主體。
調整的主攻目標應放在著力實現“五優化五提高”上:
--優化品質結構,提高優質農產品比重。即以農業“四優工程”(優質稻米、優質油菜、優質三元豬和優質水果)建設為突破口,全面開發綠色食品。力爭到2014年,全國頒優質稻米率達到30%,優質油菜率達到100%,優質三元豬達到60%,優質水果率達到60%,優質棉花達到95%,名優茶率達到40%,精細菜達到40%。
--優化品種結構,提高名特產品比重。堅持一手抓挖潛,壯大傳統特色產品;一手抓引進,發展名特產品;一手抓培植,依靠科技開發新品種。我省傳統出口產品,如蜂蜜、生豬、大米、優質油菜、特色蔬菜、茶葉、臍橙等要保持優勢,發揮優勢,通過提高檔次,擴大規模,大力開拓國際市場,發展創匯農業。
--優化區域結構,提高集約經營比重。要努力推廣應用高新技術,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壯大主導產業,培植支柱產業,形成規?;洜I,專業化生產,區域化布局的現代農業新格局。
--優化農村經濟結構,提高二、三產業比重。通過一、二、三產業的調整,大力發展農產品流通服務業、信息服務業、科技服務業等農村第三產業,培植農村人才市場,土地市場、資本市場、科技市場和信息市場。促進農工商有機結合。
--優化農村勞力結構,提高非農勞力比重。以小城鎮建設為載體,加快農村勞力向二、三產業轉移,鼓勵農民離土不離鄉或離土又離鄉,分工分業,提高農村勞動者報酬和收入水平。
2、加快推進農村小城鎮建設和發展。根據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加快小城鎮的發展,形成一定區域的人流、物流、信處流的交換中心,對于促進鄉鎮企業發展、商品流通、文化教育建設,農民收入的增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應當把積極推進小城鎮建設,作為今后十幾年甚至幾十年農村經濟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項重大戰略措施來抓。一是依托小城鎮發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住房建設,形成長期持續的經濟增長點。不僅可以拉動建材、建筑、家俱、家電、電力、交通、供水,環保等許多行業的發展,尤其對鄉鎮企業持續快速增長的拉動作用更大,可以創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增加農民的非農收入;二是依托小城鎮引導有條件的農村人口進入小城鎮。逐步改變農村人口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不斷擴大農村市場容量。三是依托小城鎮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隨著農村居民進入小城鎮的增加,城鎮第三產業的就業容量將隨之增大,農村居民的收入也隨之增加。四是依托小建鎮引導鄉鎮企業和工業小區相對集中、連片發展。這樣有利于減少占用土地、減輕環境污染、減少道路、管道、電網、通訊等基礎投資,確定區位優勢,改善信息環境,方使交通運輸,提高鄉鎮企業競爭能力和綜合效益。這最終將有利于持續較快地增加農民收入。五是依托小城鎮提高農村文化教育衛生等發展水平。通過小城鎮教育的發展,轉變人的觀念,實現少生優育,提高農村人口文化科技素質和勞動技能。
3、擴大農產品流通渠道,拓寬農業發展的市場空間。現在是有市場就有生產。要幫助農民適應市場經濟變化,引導農民進入市場、開辟市場、提高農產品的商品率。一是要進一步深化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認真貫徹執行按保護價敞開收購農民余糧的政策,保擴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發展以農民為主體的農產品銷售隊伍。廣辟農產品流通渠道,通過專業合作經濟形式將農民組織起來進入流通領域。三是進一步發按農村供銷社、鄉鎮企業和運銷專業戶的作用、努力拓寬農村市場。四是拓寬農業發展的市場空間,大力開拓國際農產品市場。要充分利用勞動力充裕的條件,繼續發展勞動密集型的農產品生產,千方百計增加高效優質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出口,以出口帶動農產品優質率和農民收入的更快增長。
4、推進改革,提高素質,促進鄉鎮企業再上新臺階。鄉村企業在農村經濟中占有較大比重。推進鄉鎮企業的改革是發展農村經濟的需要。通過幾年的實距,在推進鄉鎮企業深化改革,已經摸出了一些路子。(1)在改制形式上,堅持因地、因企制宜,不搞一個模式,不搞“一刀切”。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要鼓勵個體、私營、合伙企業通過資金、技術、勞動等要素的聯合。要實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大力發展農村個體、適度營企業、增加吸納剩余勞動力。增辟農民收入來源。(2)繼續鼓勵鄉鎮企業之間,鄉鎮企業與城市國有企業、城鄉集體企業、外資企業之間、鄉鎮企業與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突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通過資產重組,推進規模化、集團化,提高整體素質,增強競爭能力。(3)適應市場需求,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在吸納高新技術的同時,還必須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產業,農產品加工業及第三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5、積極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將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聯成一體,多層資提高農產品附加值,應該說是農業結構調整順利進行的有效載體。目前,由于信息、市場、資源、技術、管理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步子還不很快。為了有效地推進農產業化經營,一是要著力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增強龍頭企業的帶動功能。通過大龍頭企業的帶動,把千家萬戶與大市場聯起來,使農民有比較可靠的市場銷售保證,盡量避免農產品生產的盲目性。同時把發展鄉鎮企業同農業產業化結合起來,優勢互補;二是要繼續有計劃的扶持一批有活力有市場的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重點項目,以市場為導向培育支柱產業和發展農產品商品基地。三是鼓勵多種形式發展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正確處理各方、各環節分配,鼓勵工商企業、科研單位、大專院校等進入農業領域,引導農民擴大規模經營,增加收入。
6、明確主攻方向,加強科技推廣服務,為農業增長提供動力支持。農業科技開發和成果利用,對于推動農業高產、優質、高效至關重要。目前,一是要繼續實施種子工程。集中人才、技術和設施手段方面的優勢力量,協同攻堅,盡快選育一批高產優質抗病性強的新品種。二是進一步增加農業科技投入。要確保推廣服務必要的經費,為促進農村科技進步提供要的資金條件。要加強服務,提高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率和覆蓋率。提高技術推廣的轉化力度,以成果帶項目,以項目促產業。三是建立農業科技成果推廣普及的利益機制。把科技推廣服務與實際利益結合起來,充分調整農業科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四是大力抓好農科教結合,發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努力提高農民的文化技術素質。
7、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增加農民即期收入。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不僅有利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有利于增加農村勞動力的就業機會,一是國家增加了水利、公路、鐵路、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以及植樹造林等生態環境建設,可吸納一定比例的農村勞動力,使農民從中增加收入。二是對農村小型水利設施應當像耕地一樣推行家庭承包經營。實行誰投資、誰經營、誰收益的政策,銀行貸款和財政補貼要盡可能到戶,將農民的勞動收益和資產收益結合起來。
8、減輕農民負擔,增加農民收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要與減輕農民負擔結合起來,以取得更好的實際效益。一是鄉、村二級必須歷行精兵簡政。鄉一級黨政機關,要“拆廟減菩薩”、“減和尚”。鄉的機構改革,不要求上下對口。村是社區組織,應不斷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村干部應是不脫產干部或義務供職,由村的社區組織視不同情況予以適當補貼。要把鄉村干部置于上級要關和廣大村民民主監督之下,特別是財政開支。要大力壓縮縣鄉編制,徹底整理超編和臨時借用人員,要從源頭上減輕農民負擔。二是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下決心逐步減少“三提五統”。徹底杜絕其他方面加重農民負擔的各種攤派。三是改革農村財政稅收政策。取消所有不合理的負擔,將合理的收費用法律形式作為稅收明確規定,使農民負擔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 上一篇:工商法制基礎建設經驗交流
- 下一篇:科學社會主義發展觀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