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技術經濟范文10篇

時間:2024-05-22 20:50:4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工業技術經濟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工業技術經濟

煤炭工業技術經濟的透析

本文作者:黃盛初工作單位:煤炭科技究所

各國煤炭儲量分類方法和標準各不相同,因此各國煤炭儲量級別意義不盡相同,儲量數量差別較大。國外共同的趨勢是把開采經濟性放在首位,即以煤炭經濟可采儲量作為國際上煤炭儲量比較的基礎。世界能源委員會公布1994年末世界煤炭經濟可采儲量為10438.64億t,美國位居第一,為2405.58億t,中國位居第三,為1145億t。由于管理體制不同,各國對礦井建設周期沒有統一概念。在我國,礦井建設周期是指從立項開始到建成投產為止的時間。對井工礦而言,建井工期概念比較明確,有一定可比性。美國、澳大利亞和南非煤礦建井工期最短,一般為2年左右。井筒施工機械化程度

主要有兩種計量指標,即原煤產量和商品煤產量。除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烏克蘭和印度采用國內外煤炭工業技術經濟指標分析井筒施工機械化是指在鑿巖、裝巖和提升等各工序中使用機械作業。目前鉆爆法施工仍是各國并筒施工的主要方法。采用鉆井法鑿井技術則實現了井筒施工完全機械化。聯邦德國井筒施工幾乎全部采用機械化配套技術裝備,而鉆井法鑿井所占比例也已達39.1%,居世界領先水平。

礦井井型指礦井年生產能力。隨著現代開采技術的發展,礦井井型有增大趨勢。我國50年代和60年代建設的礦井一般年生產能力為45萬t或60萬t,而近年建設投產的大柳塔礦井設計年生產能力為600萬t。英國賽爾比聯合礦設計年生產能力1000萬t,是世界上最大的井工煤礦。德國魯爾煤炭公司對老礦井實行改造和合并,合理集中生產,該公司所屬14個煤礦平均年生產能力300萬t以上。

煤礦開采方法分地下開采和露天開采兩大類。美國、印度、俄羅斯和澳大利亞等國均以露天開采為主。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煤層埋藏較淺,適合露天開采,同時采用現代化大型露天開采設備。1994年美國露天產量為6.17億t,占總產量的“%。美國最大的煤炭公司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屬煤礦均為露天礦,年產量超過1億t。而我國露天產量僅占總產量的3.2%。在地下煤礦中,主要采用房柱式采煤法和長壁采煤法。房柱式采煤法是最傳統采煤技術,其應用范圍在逐漸縮小,目前只有美國、印度和南非等仍然以房柱式開采為主。長壁綜采是現代采煤技術,發展極其迅速。美國長壁綜采起步較晚,目前綜采工作面雖然只有80多個,但所采用的綜采配套設備和生產管理均屬最高水平,單產和效益也是世界最高的。了采煤機械化程度采煤機械化程度是指機械化采煤工作面的產量占采煤工作面總產量的百分比,是表示現代化采煤技術應用程度或者說手工作業減少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聯邦德國西部、英國和美國采煤機械化程度均已達到100%。其中聯邦德國西部和英國全部采用綜采,而美國綜采則只占36%。我國國有重點煤礦采煤機械化程度為72%,綜采占47%。如果將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考慮進去,則這兩項指標將比上述數字低得多。8掘進機械化程度國內外反映掘進機械化程度的指標主要有兩24個,即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和綜掘機械化程度。國內外關于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概念和統計范圍基本一致。只要掘進和裝載工序采用機械作業,其進尺都可以計入,因此各國掘進裝載機械化程度指標差別不是很大,例如俄羅斯和中國1994年掘進機械化程度分別為84%和72%。采用部分斷面掘進機和全斷面掘進機掘進稱為綜合機械化掘進,是現代化掘進技術發展的方向。目前各國研制的掘進機一般只適用于煤巷和半煤巖巷掘進,而巖巷掘進一般仍采用鉆爆法掘進。綜掘機械化程度更能反映掘進技術的先進。我國綜掘機械化程度與先進國家相比差距很大。例如,1990年英國綜掘機械化程度已達86%,1994年俄羅斯和中國該項指標分別只達到48%和n%。而且我國把使用掘進機、液壓鉆車和反井鉆機掘進均計入綜掘進尺。

隨著國際上對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環境的重視,煤炭洗選的重要性更為突出。原煤入洗比可以反映一個國家市場對煤炭質量的要求。德國原煤入洗比已達到95%,而我國國有重點煤礦原煤入洗比為46%,全國平均為22%。10精煤質t在國際市場上,精煤質量主要是指灰分,精煤灰分反映了一個國家煤炭洗選深度和洗選技術水平。美國精煤質量最高,1995年煉焦煤和動力煤灰分分別為7%和17%。中國精煤質量較低,1995年煉焦煤和動力煤灰分分別為9.88%和22.43%。11選煤廠處理能力選煤廠處理能力是選煤廠處理原煤的數量,也稱為選煤廠廠型。目前各國選煤廠廠型趨于大型化。1993年羌國共有270座選煤廠,平均小時處理能力達716t,最大選煤廠小時處理能力為3200t。而我國除有一座年處理能力1500萬t特大型選煤廠外,大多數選煤廠年處理能力只有200萬t左右。12百萬噸死亡率聯合國勞工組織公布各國煤礦安全狀況的指標主要有百萬噸死亡率和百萬工時死亡率。中國、俄羅斯、烏克蘭、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主要采用百萬噸死亡率指標,它表示每生產100萬t煤所付出的生命代價。美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產煤國,百萬噸死亡率一直保持在較低水平。1994年美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0.05,而同年中國國有重點煤礦百萬噸死亡率為1.18。如果考慮到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事故,則我國煤礦安全狀況在世界主要產煤國中是最差的。一般露天礦百萬噸死亡率遠遠低于井工煤礦。美國皮博迪煤炭公司所屬露天煤礦年產量達1億t,沒發生死亡事故。百萬工時死亡率表示在工作時間里發生事故的頻率,它反映作業地點安全狀況,與百萬噸死亡率指標相比更嚴格。美國、德國和澳大利亞等先進產煤國煤礦百萬噸死亡率很低,他們主要采用百萬工時死亡率指標,對煤礦安全狀況進行更嚴格的控制。的原煤作基數外,多數國家以商品煤作基數。各國對煤礦人員統計范圍存在一些差別。1995年南非、澳大利亞、俄羅斯和美國煤礦全員效率分別為283.3t/工、64t/工、48t/工和42t/工,而中國煤礦全員效率僅1.78t/工。13效率多數國家以人班效率(t/工)表示煤礦生產效率,即每人每班生產煤炭噸數。有的國家還用全員效率、露天效率和井工效率來表示

查看全文

投資項目投資風險論文

摘要在對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內涵界定及其風險管理基本程序的介紹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了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模型框架,并給出了評判測度依據,從而為對外投資決策提供定量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對外投資項目資源型項目投資風險模糊綜合評價

1風險管理及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

所謂項目風險管理是指人們的主觀行為,使各行為主體通過對某一項目實施過程中將要遇到的風險事件進行識別、衡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制訂出適宜的防范控制措施,用合理的手段綜合處理風險,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項目實施的既定目標的科學管理過程。

投資項目風險指的是項目投資建設運營過程中項目可能給項目投資者、項目債權人等相關利益群體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等所造成的破壞程度。投資項目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對這方面的研究也頗多,一般來說主要分為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經濟風險、社會政治文化風險等。每一大類風險因素又可劃分為若干小類,這些風險因素對不同的項目,甚至是同一項目不同階段的影響程度也都是不同的,但任何一種風險都有可能造成項目建設的失敗。

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是指對外資源型投資企業對勘探、開發、投資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事件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并適時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以保障該項目安全正常實施,達到預期收益,并保證本企業及國家的經濟利益免受損失的科學管理過程。

查看全文

投資項目投資風險評價論文

摘要在對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內涵界定及其風險管理基本程序的介紹基礎上,分析了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不同階段所面臨的主要風險因素,運用模糊綜合評價方法建立了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的風險評價模型框架,并給出了評判測度依據,從而為對外投資決策提供定量的科學依據。

關鍵詞對外投資項目資源型項目投資風險模糊綜合評價

1風險管理及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

所謂項目風險管理是指人們的主觀行為,使各行為主體通過對某一項目實施過程中將要遇到的風險事件進行識別、衡量、分析,在此基礎上制訂出適宜的防范控制措施,用合理的手段綜合處理風險,以最大限度地實現項目實施的既定目標的科學管理過程。

投資項目風險指的是項目投資建設運營過程中項目可能給項目投資者、項目債權人等相關利益群體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及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經濟環境、自然環境等所造成的破壞程度。投資項目面臨著大量的不確定性風險因素,對這方面的研究也頗多,一般來說主要分為市場風險、管理風險、技術風險、自然環境風險、經濟風險、社會政治文化風險等。每一大類風險因素又可劃分為若干小類,這些風險因素對不同的項目,甚至是同一項目不同階段的影響程度也都是不同的,但任何一種風險都有可能造成項目建設的失敗。

對外資源型投資項目風險管理是指對外資源型投資企業對勘探、開發、投資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風險事件進行識別、衡量、分析評價,并適時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進行處理,以保障該項目安全正常實施,達到預期收益,并保證本企業及國家的經濟利益免受損失的科學管理過程。

查看全文

形成畢業論文的論點和論據

一、畢業論文論點的確立

文章的論點表明作者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是作者的立場和世界觀的直接反映。毫無疑問,任何一篇論文都必須有論點。論文價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其論點是否正確。所以確立論點,是畢業論文寫作的關鍵。論文的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后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論點的形成,就是對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煉的過程。有人認為提出論點是在搜集材料之前,這往往表現為畢業論文的撰寫的第一步是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而實際情況是最早確定的一般都是選題的方向,比如,選定的是關于企業管理方面的題目,選定的是關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題目,等等。最后確定具體題目,則是在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后。有的學生確實是一開始就確定了具體題目,他之所以有這個把握或下這一決心是建立在已掌握了一定材料的基礎上。

作為一篇畢業論文,其論點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種事物的規律性,而這種規律性的認識又只能在對大量材料的分析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確立論文的論點,必須從分析材料入手,關于這個過程,同志有過如下精辟的論述:“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實踐論》。《選集》四卷合訂本,第268頁)

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也就是要對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鑒別,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還是假象;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是事物的主流,還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經過這樣仔細地鑒別,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會有真實可靠的論據,才能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形成正確的論點。譬如,有位學生在幾年前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廣處于顛峰的時期,準備寫一篇有關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文章,且決定從其作用正面展開來撰寫。該學生在經過大量的調查,搜集了大批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發現了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帶來的弊端:單純的放權讓利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可以左右企業命運的狀況,政府與企業之間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便不可避免,從而企業必然具有對政策的依賴性;擴大自主權后,企業如果提高資產營運效率,便可相應增加自有資金和增加職工收入,因而企業又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動機。企業的這種依賴性和利潤刺激機制交合在一起,會誘發出種種非合理的企業行為,如追求短期行為,投資需求過旺等等。于是,這位學生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得出“承包經營責任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真實結論,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形成正確的論點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找到事物的內部聯系或規律性,形成文章的論點和邏輯體系。所謂理論概括,就是從大量個別的具體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東西。一般來說,掌握的材料越全面,從中概括出的論點越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對具體材料進行理論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簡單地對具體材料進行整理、歸類,因為這還只是現象的羅列,還必須深入一步進行分析、判斷,找出這些現象的本質,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只有這樣,文章的論點才能確立起來。所以,文章論點的確立,實際上是調查研究的問題,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問題。那種從主觀的框框出發,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觀主義做法是要不得的。

當然,提煉、確立正確的論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無所得,表明原來所獲材料是“貧礦”,提煉不出精華來。遇到這種情況,只有另換方向,進行新的資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資料不必急于處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場合有用,可保留下來作為資料儲備;二是發現材料很多,信息蘊藏量很大,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復比較中加以選擇、提煉,舍去與論題無關的材料,確立一個明確的觀點;三是發現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論點早已為別人談過,而且別人闡述得比自己還要高明。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如下辦法:其一把別人的精彩意見,經過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構思,用不同的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其二改變論述的角度,重新組織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

查看全文

解析畢業論文寫作知識

一、畢業論文論點的確立

文章的論點表明作者對某一事物的看法和態度,是作者的立場和世界觀的直接反映。毫無疑問,任何一篇論文都必須有論點。論文價值的大小首先要看其論點是否正確。所以確立論點,是畢業論文寫作的關鍵。論文的論點是從對材料的分析、研究中產生的;不能先定論點,后找適合證明論點的材料。論點的形成,就是對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概括、提煉的過程。有人認為提出論點是在搜集材料之前,這往往表現為畢業論文的撰寫的第一步是確定畢業論文的題目。而實際情況是最早確定的一般都是選題的方向,比如,選定的是關于企業管理方面的題目,選定的是關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題目,等等。最后確定具體題目,則是在經過一番調查研究之后。有的學生確實是一開始就確定了具體題目,他之所以有這個把握或下這一決心是建立在已掌握了一定材料的基礎上。

作為一篇畢業論文,其論點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某種事物的規律性,而這種規律性的認識又只能在對大量材料的分析過程中逐漸形成。因此,確立論文的論點,必須從分析材料入手,關于這個過程,同志有過如下精辟的論述:“要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質,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性,就必須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就必須從感性認識躍進到理性認識。”

這里,首先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也就是要對所掌握的材料加以鑒別,弄清它所反映的是真象,還是假象;是個別現象,還是普遍現象;是事物的主流,還是事物的支流。只有經過這樣仔細地鑒別,弄清事物的本來面目,才會有真實可靠的論據,才能從中引出正確的結論,形成正確的論點。譬如,有位學生在幾年前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推廣處于顛峰的時期,準備寫一篇有關承包經營責任制的文章,且決定從其作用正面展開來撰寫。該學生在經過大量的調查,搜集了大批資料的基礎上,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發現了實行承包經營責任制帶來的弊端:單純的放權讓利由于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政府可以左右企業命運的狀況,政府與企業之間無休止的討價還價便不可避免,從而企業必然具有對政策的依賴性;擴大自主權后,企業如果提高資產營運效率,便可相應增加自有資金和增加職工收入,因而企業又具有參與市場競爭的動機。企業的這種依賴性和利潤刺激機制交合在一起,會誘發出種種非合理的企業行為,如追求短期行為,投資需求過旺等等。于是,這位學生通過對大量材料的分析,得出“承包經營責任制也是有其局限性”的真實結論,這在當時是難能可貴的。

形成正確的論點之后,就要“由此及被,由表及里”,對掌握的材料進行分析、判斷、推理,找到事物的內部聯系或規律性,形成文章的論點和邏輯體系。所謂理論概括,就是從大量個別的具體材料中找出一般性或普遍性的東西。一般來說,掌握的材料越全面,從中概括出的論點越具有普遍意義。但是,對具體材料進行理論概括,并不是只停留在簡單地對具體材料進行整理、歸類,因為這還只是現象的羅列,還必須深入一步進行分析、判斷,找出這些現象的本質,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只有這樣,文章的論點才能確立起來。所以,文章論點的確立,實際上是調查研究的問題,是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的問題。那種從主觀的框框出發,以框框套材料,以材料填框框的主觀主義做法是要不得的。

當然,提煉、確立正確的論點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常有以下幾種情況:一是材料很多,看了之后,一無所得,表明原來所獲材料是“貧礦”,提煉不出精華來。遇到這種情況,只有另換方向,進行新的資料搜集工作,而已有資料不必急于處理掉,很可能在另一場合有用,可保留下來作為資料儲備;二是發現材料很多,信息蘊藏量很大,這就要求你很好地思索,在反復比較中加以選擇、提煉,舍去與論題無關的材料,確立一個明確的觀點;三是發現自己分析材料得出的論點早已為別人談過,而且別人闡述得比自己還要高明。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采取如下辦法:其一把別人的精彩意見,經過自己的消化理解,重新構思,用不同的材料,說明自己的觀點;其二改變論述的角度,重新組織材料,形成自己的觀點。

查看全文

制造業技術創新研究論文

制造業領域創新與發展的關聯關系研究:來自理論與實踐的若干啟示

(一)以引進為起點構建創新的經濟學意義。

1.技術創新過程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和融合過程。通常創新經濟學家都將技術創新過程視為,始于對技術商業潛力的認識,而終于將其完全轉化為商業化產品的整個行為工程。例如,經過對創新理論的深入研究,索羅(S.C.Solow)在《在資本化過程中的創新:對熊彼特理論的評論》中,就把技術創新分為新思想的來源和以后階段的實現發展兩步過程。而作為第一步過程的新思想來源,既可以來自產業內部的技術創意,也可以來自外部的學習與引進。引進新技術、新工藝乃至新的生產方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是由下述原因決定的,即各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的不平衡性,及其一國經濟在不同發展層面和運行時點上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制造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其龐大的生產體系和不同門類的眾多工藝技術,是不可能由一個國家的工業部門完全占優的。尤其是經濟后起國家,要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提高產業的技術水平,提高勞動生產率,恰當的技術引進是一種必要的選擇。與歐美國家技術經濟發展上的巨大差距以及生存競爭的嚴峻環境,使日本歷史性地選擇了把引進作為創新的起點,以降低追趕成本和加快自身的發展腳步。盡管經濟發展的后進性及其與他國的技術經濟差距,使日本在工業化起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恢復時期的經濟活動處于低水平,但是日本卻成功地利用了這一點,孜孜以求地學習一切能夠學習的先進科技知識,把握一切可以利用的引進機會,在廣泛汲取民族發展營養的同時促進自身的成長。例如工業化早期,它盡可能聘用各種掌握一定科學技術知識的在日外籍人員,利用一切能夠得到的科技書籍從事發明與創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趕超期間,為規避風險,節省費用和節約時間,又積極推行引進國外先進技術為基礎的吸收型科技發展戰略。將發展之初的劣勢成功地轉化為后發優勢。可見,利用科技發展的國際傳遞特點,盡可能以全人類創造的科技知識武裝自己,實行開放式發展,乃是一個經濟體迅速崛起的關鍵。

2.合理整合資源,實現技術創新上的帕累托最優。由于技術引進過程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資源轉移過程,廣義上說,它是包括了對有用技術的篩選,對使用這些技術從事創新能力的準備等一系列環節的資源整合過程。對于具體的各制造業部門來說,既包括它所擁有的各種資源,也包括使用這些資源的方式。因此,即使是技術稟賦再充裕的部門,也有從外部獲取技術投入提高自身技術使用能力的必要。基于技術創新活動的不確定性及其創新所要求的經濟技術條件實施技術引進,是許多國家的制造業部門在權衡成本——收益后所做的一種必然選擇。日本制造業的技術引進始終是與自身技術能力運用并行而動的。原有的技術基礎和對新技術的駕馭能力,使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采取了多樣化的技術引進運行模式。在自身的消化與吸收能力允許的前提下,根據各制造業部門的實際需要,多通道實行引進。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初期它對工業技術的引進,既包括了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就已建立起來的鋼鐵、造船、電機等產業技術,也包括歐美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已發展的汽車、家電行業的技術;有當時歐美應用成功的電子工業、高分子合成材料、原子能工業的最新技術;更有雖已完成實驗但尚未在生產中應用,或還未實現商業化的技術;以至引進正在實驗中的技術。正是技術引進上的這種廣攬博收、博采眾長,才使日本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以最低的成本奠定完整的新技術基礎成為可能。在1950~1975年25年里,它通過引進吸收了全球半個世紀開發的先進技術,而支付的外匯總額不到60億美元。據日本自己測算,這種做法使其節約了2/3的時間和9/10的研究開發費用。結果使它在60年代與西方國家的科技差距縮短到lO-15年,70年代大部分制造業部門的技術水平已接近歐美發達國家,到80年代其工業技術水平在國際市場已處領先地位。

3.選擇和確立創新的國際起點。更具意義的是,這種廣泛有效的技術引進及早日實現趕超歐美的目標,使日本能夠在深刻了解世界先進技術的基礎上,把本身的自主創新活動建立在高水平的國際起點上。由于產業技術創新活動的前提,是對那些具有較大產業化潛力的先進科技成果,客觀地進行篩選甄別,它要求產業部門與企業要對所選成果及其發展潛力有充分的了解,并對成果實現商品化的生產前景有基本的價值判斷,乃至需要對技術選擇的機會成本認真加以核算。所以它在客觀上也是技術引進要進行的工作。從這個意義上說,技術篩選的復雜過程,同時也是產業企業對先進技術的充分認識和比較研究過程。例如,日本在引進中不僅了解到相關產業部門的世界最新技術動向,而且也通過比較了解了世界先進技術國家同類技術的不同特點,以及該技術研制中對所遇問題的解決過程。這對日本準確地選擇自身所需的新技術,確定本國技術創新的切人點有著極為重要的幫助。因此成為后起國家日本,不僅能在鋼鐵、造船、汽車等傳統制造業領域獲得強大的國家競爭力,而且能在短時間內在半導體、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端領域取得突破性業績的重要原因之一。通過技術引進,使得日本的制造業企業開闊了國際視野,鍛煉了對現實中的先進技術乃至潛在技術產業化前景的準確判斷。從而能在本國制造業的技術創新中,盡可能地避免重復研發和少走彎路,而直接向世界水平的關鍵技術發起沖鋒。因此得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寶貴的物質資源和人力資源,在激烈的高端國際競爭中摘取桂冠。

(二)自主創新與制造業自立發展的內在聯系。

查看全文

化工項目管理技術經濟探析

摘要:經濟、城市化的快速發展給化工工程項目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化工項目規模越來越大,管理難度也隨之提高。文章著眼于費用管理,分析了化工項目投資特點、費用管理現存不足,分別從設計、經濟、投標、造價四個角度出發探究了在設計階段應用技術經濟分析的對策。

關鍵詞:化工工程;項目管理;技術經濟分析

化工項目與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部分化工產品的誕生與發展甚至起到劃時代的作用。化工項目內容包含工業、工程、工藝等,具體類型有石化、農化、醫藥等,每一個項目從投標到結束無不涉及大量資金,應用技術經濟分析的方法形成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對化工項目順利推進十分有益。

1化工建設投資項目特點

化工建設投資項目規模往往較大,整個項目期間對費用管理的要求也較高。從項目招投標到竣工周期較長,各個環節費用種類、流動均較高,加之化工工程技術含量高,影響費用的因素較多,若前期設計不合理很容易引起結算、索賠等一系列問題[1]。針對化工建設投資項目的這一特點有必要針對費用,從多角度出發進行分析、估算,從招投標環節就加強控制,降低投資風險。

2化工工程項目費用管理現存不足

查看全文

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對策分析

一、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存在的問題

(一)技術創新投入不足。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88%,而原材料工業研發投入強度均不到1%,其中石化只有0.28%。與發達國家特別是與一些著名跨國公司相比,我國原材料工業研發投入存在的差距明顯。以石化產業為例,目前,世界石油化工公司的研究開發經費一般占其銷售額的4%以上,有的高達10%。而我國即使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石化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也不超過1%。而且,我國原材料工業尚有75%以上的石油與石化企業、80%以上的化工企業、90%以上的建材和鋼鐵企業、85%以上的有色金屬企業沒有R&D活動。(二)技術創新效率低。2014年,我國原材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參與R&D的科技人員59.42萬人,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R&D人員總數的16.4%,而申請的專利數僅占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專利申請總數的10.3%;原材料工業規模以上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28581.83億元,占總銷售收入的10.4%,低于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同一指2017年11月中41標2.51個百分點;新產品出口2297.6億元,占工業規模以上原材料工業企業新產品銷售收入的7.91%,低于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同一指標10.92個百分點。總的來看,原材料工業技術創新效率低于整個工業,更低于發達國家的產出效率。(三)原始技術創新能力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我國原材料工業企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現有技術不能完全適應產業發展的需要。應用基礎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薄弱,已開發的技術大多是跟蹤創新,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國際領先的核心技術和主導系列產品,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原材料工業總體上尚未擺脫關鍵核心技術追隨者的角色,原始創新較少,沒有起到引領產業發展的作用。我國鋼鐵產業的自主創新大多屬于模仿創新,尚未形成在世界鋼鐵界具有影響力的重大專有技術和產品優勢;石化產業的大型生產裝置仍需引進關鍵技術;建材產業中的高端設計、節能減排、智能化\自動化、產品品牌影響力等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還有明顯差距,一些關鍵部件和材料還需要依賴進口。(四)研發資源分散,行業共性關鍵技術攻關缺少聯手合作的平臺。目前,我國原材料工業的科技創新支撐體系在隸屬關系上事各有其主,且主要宗旨是為所在企業服務。加上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研發主體都需要保護知識產權,因此從體制上客觀造成了資源的分割和機制的個性化。一些產業發展創新的關鍵技術靠單個單位單打獨斗是難以完成的,從而導致了關鍵技術的大項目拿不動,只得面對現實,局限于現有技術層面的完善提高,結果導致重大的專項和真正帶動產業發展的技術裝備研發缺乏合力,難以形成協同創新效應。

二、推動原材料工業邁上中高端亟需突破的關鍵核心技術

要推動我國原材料工業從世界產業鏈和價值鏈的中低端邁上中高端,亟需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突破制約我國原材料工業轉型升級、邁上中高端的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和關鍵成套裝備依賴于人的局面,大力提高我國原材料工業的低碳生產技術(如直接還原煉鐵新工藝、新技術)、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高效、節能、節材綜合技術、關鍵品種市場的工藝技術、高端成套裝備生產和系統集成技術、面向全流程質量穩定控制的綜合生產技術、信息化、智能化的綠色產業升級技術。具體到產業來說,應重點突破以下關鍵核心技術:石油石化產業:頁巖氣等非常規油氣資源和深海、極地等新領域勘探開發技術、高效定向催化、先進聚合工藝、材料新型加工和應用、催化氣化、加氫氣化等定向氣化和新型煤氣化技術的工程化技術、通用樹脂高性能化產品技術、高端通用合成橡膠及高端通用合成纖維專用牌號及合成新技術、特種纖維高端產品及工程化關鍵技術、陶瓷納濾膜材料工業技術、環保透明抗沖聚丙烯技術、雙向拉伸聚乙烯產業化關鍵技術等。建材產業:大型節能粉磨技術與裝備、支撐戰略性產業發展的新材料技術、高性能綠色節能建材及其先進制造技術、非金屬礦物材料開采及深加工技術、建材窯爐煙氣脫硫脫硝除塵、煤潔凈氣化以及建材智能制造、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等。鋼鐵產業:復雜難選鐵礦石預富集—懸浮焙燒—磁選技術、低碳煉鐵技術、煉鋼二次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先進鋼鐵全流程一體化組織控制技術、改進型熱帶無頭軋制短流程工藝、裝備及產品、薄帶鑄軋短流程工藝、裝備與產品、無酸洗涂鍍制備熱軋涂層板技術、新一代鋼包噴射冶金工藝、高品質連鑄坯生產工藝與裝備、熱軋鋼材組織性能控制技術、極限規格板材先進熱處理裝備及工藝技術、高精度冷軋板形控制技術與裝備技術、先進連續退火與涂鍍技術、真空制坯軋制復合板技術等。有色金屬:一步煉鉛和閃速煉鉛成套工藝裝備、鋅冶煉清潔生產新裝備、濕法(原子經濟法)再生鉛技術、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原地浸礦及氨氮無組織排放控制技術、短流程煉銅、水資源高效利用技術、合金相圖技術、深井高應力誘導破碎及礦山數字化技術、深海礦產資源開采技術、硅酸鹽礦物分離科學、生物提取金屬、熔鹽電解直接提取稀有金屬新技術、二硼化鎂(MgB2)超導材的研究、高效能源材料成礦理論研究等。

三、提高原材料工業邁上中高端的技術支撐能力的政策建議

(一)加強協同創新,建立官產學研用戰略聯盟,提高原材料工業整體創新能力。技術創新是一個鏈條、一個網絡,從科學研究、實驗開發到推廣應用是一個“三級跳”,哪一個環節跳不好,就會出現木桶效應,讓整個體系都運轉不暢。當前,對原材料工業來說,要解決創新活動中存在的分散封閉、交叉重復等碎片化現象,避免創新中的“孤島”現象。既要加強企業內部研發、設計、生產環節的協同,又要加強企業之間、科研院所和下游用戶之間的協同,建立健全各主體、各方面、各環節有機互動的創新體系,形成創新鏈和產業鏈的協同效應。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要積極引導科研院所、大專院校與企業建立緊密聯系,培育產學研用創新聯盟,通過完善利益分享、風險分擔等相關政策措施,深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促進創新主體多元化發展;企業要充分發揮技術創新的主體作用,自覺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加強與有關科研院所的戰略合作,與有關科研院所建立聯合共建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重視與下游用戶的合作,聯合相關下游用戶共建產品研發應用中心或實驗室,建立跨行業的“產—研—用”平臺,使企業創新能夠及時響應用戶需求。科研院所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科研項目落地為標準,提高創新鏈對接產業鏈的能力。(二)科學統籌創新資源,加大產業技術創新投入。加大對原材料工業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以及行業認定的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力度和監管力度,科學統籌科技資源,提高資源的利用率。發揮公共技術服務平臺在各行業各領域共性技術研究方面的紐帶和橋梁作用,帶動相關領域科技創新水平的提高。通過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進一步加大對原材料工業具有全局性、帶動性、影響面大的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布局和投入,推進原材料工業自主創新。(三)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引導有關單位重視和加強專利和標準化工作,結合國家經濟發展、科技重大計劃積極開展戰略研究,培育和提升行業、企事業單位運用知識產權的能力和水平。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促進新技術新產品應用的需求引導政策,鼓勵社會資源參與產業技術創新成果轉化。(四)加強創新人才培養,打造高質量的人才隊伍。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適合產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人才支撐體系,加大創新人才培養力度,積極牽引大企業集團和科研單位與高校合作,共同打造一支與產業發展和創新需求相適應的、技術全面的高技能人才隊伍,為原材料工業可持續發展提供人才資源保障。重視對在崗科技人員的培養,打造以科技領軍人才為首的創新團隊。鼓勵有創新實踐經驗的企業家和企業科技人才到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兼職。積極開展專業培訓,支持人才的知識更新和技能提升以滿足技術發展的需求。根據發展需要,積極引進海外人才,吸引產業發展所需的高層次人才和緊缺人才。

查看全文

綠色金融對碳排放的影響

[摘要]基于2005-2018年中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通過熵值法測算綠色金融指數,利用最小二乘回歸和中介效應回歸探究綠色金融對我國碳排放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雖然我國綠色金融發展水平整體較低,但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表明:在全國層面,城鎮化水平有減排的中介效應,即綠色金融的發展帶動了城鎮化水平的提高,進而減少我國碳排放。

[關鍵詞]綠色金融;城鎮化水平;碳排放;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較快,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環境遭到嚴重污染,高消費、粗獷型的經濟增長使政府在短時間內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但自然資源浪費嚴重。生態環境破壞、自然資源短缺以及環境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存在,其根源在于過度追求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忽略了資源循環利用等問題,從而造成環境壓力,CO2排放量過多。綠色金融是達到節能減排、金融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綠色金融問題的研究由來已久,國內外學者對綠色金融、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水平以及碳排放之間的關系展開了深入的研究,但在我國,綠色金融還是一個比較新穎的問題,2005年國內綠色金融序幕才拉開,國內學者對其研究很少。有學者認為金融發展把生態環境和經濟發展相結合,通過聚集社會資金,引導資金投向綠色產業,增加研發投入,僅僅以金融發展減少碳排放已經跟不上時代的步伐,對于綠色金融、產業結構升級、城鎮化水平和碳排放之間的內在聯系,部分學者從理論和實證的角度進行解釋,但是至今仍未形成定論,基于以上分析,對碳排放的影響因素,從綠色金融與城鎮化的角度出發,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城鎮化水平,研究綠色金融減排的作用機制。

一、理論分析與研究假設

(一)綠色金融理論基礎

綠色金融減排的作用機制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隨著綠色金融水平的不斷提高,企業的可貸資金規模擴大,可貸種類增加,從而加劇企業擴大工業化生產,在其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能源、天然氣、電力等燃料的燃燒會促使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進一步增加環境污染;另一方面,金融向綠色轉型,促進技術創新,居民的消費理念發生改變,更加傾向環保低碳產品,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綠色金融對二氧化碳的影響一定程度上是由城鎮化引起的,城鎮化對減少碳排放具有積極作用,這從王世進(2017),朱中軍、魏景賦、田文舉(2018)等人的研究中可以得出結論。綠色金融的發展促使人口由農村向城鎮轉移,居民的環保意識增強,更加傾向于低碳產品,金融機構發展低碳產業,促使企業向低消耗、低污染方向發展,從而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查看全文

乙丙橡膠生產工藝及其技術經濟分析

乙丙橡膠(EPR)是繼Zieg1er一Natta催化劑的發明、聚乙烯和聚丙烯的出現后問世的一種以乙烯。丙烯為基本單體的共聚橡膠,分為二元乙丙橡膠(EPM)和三元乙丙橡膠(EPDM)兩大類。前者是乙烯和丙烯的共聚物;后者是乙烯、丙烯和少量非共軛二烯烴的共聚物。EPR具有許多其它通用合成橡膠所不具備的優異性能,加之單體價廉易得,用途廣泛,是80年代以來國外七大合成橡膠品種中發展最快的一種,其產量、生產能力和消費量在發達國家中均居第三位,僅次于丁苯橡膠、順丁橡膠。1998年世界EPR總生產能力約為102噸,消費量為81.4萬噸。初步統計,1999年消費量約為83.61萬噸,預計2003年將達到98.0萬噸。1998~2003年EPR的需求增長率為3.8%,高于丁苯橡膠和順丁橡膠需求量的增長速率。

目前FPR工業生產工藝路線有溶液聚合法、懸浮聚合法和氣相聚合法三種。下面將分別詳細論述其技術狀況及待點,并進行技術經濟比較。

1、溶液聚合工藝

1.1技術狀況

60年代初實現工業化,經不斷完善和改進,技術己成熟,為許多新建裝置所使用,是工業生產的主導技術,約占FPR總生產能力的77.6%。

該工藝是在既可以溶解產品、又可以溶解單體和催化劑體系的溶劑中進行的均相反應,通常以直鏈烷烴如正己烷為溶劑,采用V一A1催化劑體系,聚合溫度為30~50C,聚合壓力為0.4~0.8MPa,反應產物中聚合物的質量分數一般為8%~10%。工藝過程基本上由原材料準備、化學品配制、聚合、催化劑脫除、單體和溶劑回收精制以及凝聚、干燥和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