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新聞論文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6 00:24:57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法治新聞論文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電視法治新聞題材分析論文
一、電視法治新聞題材考察的樣本選擇
本研究以《中國法治報道》、《法治在線》和《法治進行時》三個目前在我國電視法治新聞節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日播欄目作為取樣來源。其中:《中國法治報道》作為央視社會與法頻道唯一的資訊類法治新聞欄目,是央視著力打造的“法治新聞旗艦”欄目?!斗ㄖ卧诰€》為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一檔專題類法治新聞節目,于2003年5月1日開播。節目宗旨是“緊扣中國法治進程脈搏、關注法治領域熱點、揭示人與法的復雜關系,體現人文關懷和法治精神,以鮮明的現場感和新聞性凸顯欄目特色”?!斗ㄖ芜M行時》是北京電視臺的老牌知名法治新聞節目,1999年12月開播,在北京地區擁有較高的收視率。
在樣本的選擇方面。本文對《中國法治報道》樣本選擇中,主要選取2008年9月5日-11月5日兩個月時間(十一期間的特別節月除外),每隔5天進行樣本抽樣。(由于央視網站的部分視頻資料不全,因此少數樣本的時間會有所順延。最后,本文選中9月5日、10日、15日、21日、25日,10月12日、17日、26日、29日、11月2日、5日共12期節目進行題材分布的分析。在這12期節目中,除去片頭、片花、廣告和最后的短評——“法眼觀察”外,一共有新聞報道179條,總時長為18662秒。除去法治簡訊版塊的56條資訊外,共有新聞報道123條,由于《法治在線》是專題類節目,本研究的統計以央視網站中2007年的新聞節目列表為基礎,以全面考察該欄目的題材分布情況,統計研究共獲得新聞276條。北京電視臺《法治進行時》樣本主要通過連續選取2008年11月13日-11月26日(其中11月16日和11月23日星期日除外)共12期節目進行統計。在這12期節目中,一共有新聞報道81條,除去片頭、片花、廣告外,節目總時長為12141秒。
二、電視法治新聞題材分布的考察結果
1法治新聞題材分布的泛化
所謂題材的泛化,即欄目對新聞題材的選擇,超越了法律的范疇,把其他領域與法治無關的內容也涵蓋在其中。作為新聞的一大類別,法治新聞的價值評判應該包括新聞價值和法律價值雙重標準。也就說,事實內容能夠成為法治新聞,除了必須具備一般新聞的時新性、重要性、顯著性、接近性和興趣性的價值標準外,必須具有法律上的意義,必須是有關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和和社會各方面與“法”有關的各種活動、現象和問題的新聞報道。
公民意識教育研討論文
一、公民意識教育是和諧社會的基石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一個社會理想??倳浿赋觯何覀兯ㄔO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因此,十七大報告將公民意識教育確定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一項重大任務絕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國共產黨長期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成果。對于新聞媒體而言,公民意識教育宣傳活動雖然開展過,但目前仍然還屬比較前沿的內容。作為一名新聞從業人員,要做好這方面的報道,首先應對公民教育的內涵有清晰的認識。從十七大報告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公民意識教育分為三大部分,即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民主法治就是社會主義民主得到充分發揚,依法治國方略得到切實落實,人權得到尊重和保護,各方面積極因素得到廣泛調動。自由平等就是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依法享有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公平正義就是社會各方面的利益關系得到妥善協調,人民內部矛盾和其他社會矛盾得到正確處理,社會公平和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和實現。
二、實施公民意識教育,要踐行“三貼近”,體現人文關懷
公民意識的培養,在今天還面臨著許多挑戰,一是社會成員的價值追求和生活方式是多元化的;二是社會生活中的公共道德還在滑坡;三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因此,談到公民意識,首先要關注公民道德建設。一個合格的現代公民,其道德素質應包含基本的社會公德素養、職業道德和家庭道德。這些都有賴于大眾傳媒契而不舍地進行傳播和熏陶。這種傳播和熏陶不能強行灌輸,而是需要我們記者、編輯使其作品貼近實際、貼近群眾、貼近生活,從新聞媒體和群眾血肉聯系的角度把握新聞宣傳活動。要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為報道注入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深切的人文關懷。在今年我國抗御五十年一遇的特大雪災之中,各級和各地新聞媒體就抓住這個機遇,進行了一次全方位、多角度、有深度的公民意識教育。報道沒有用悲觀、絕望的心態夸大、渲染災難,而是真實再現了各地干群臨危不懼、舍己為人、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場面,體現了中華民族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精神境界,體現了黨和政府的關懷,謳歌了無私無畏、至誠至真的人性美。
三、加強交流溝通,實現互動雙贏
在當今社會轉型時期,要讓民主法治切實得到發揚,自由平等能充分體現,公平正義可以實現,新聞媒體這個黨和人民的喉舌,就必須認真履行職責,真正成為上下聯動的“紐帶”和“橋梁”。要打造這個“紐帶”和“橋梁”,媒體就必須和受眾加強溝通和交流,在傳遞國家意志的同時,更應反映民眾心聲,在政府和人民之間構建渠道暢通的信息通道,搭建相互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使受眾確立公民意識,做出理性的公民行為,通過各種合法途徑和形式參與國家事務和經濟文化活動,真正成為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主體。新華網、人民網、央視國際等主流網絡媒體就充分運用其互動性強的獨特優勢,經常邀請各界嘉賓走進聊天室,與網友進行互動交流。在網絡這個平臺上,嘉賓為網民答疑解惑,網民也能發表自己的觀點主張。在搭建平臺的過程中,也應避免一些不良傾向。一是要避免大局意識的缺失。處于社會轉型期的中國還存在許多矛盾,如城鄉矛盾、地區發展不均衡矛盾、貧富差距擴大的矛盾等等,如果沒有大局意識,很容易使矛盾得到激化。因此,新聞媒體一方面要搭建好上傳下達的平臺,另一方面更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引導受眾樹立正確的公民意識。二是要避免低俗化傾向。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應具有基本的社會公德素養,遵守公共秩序,敬業奉獻,和睦禮讓,作為媒體,應引導公民樹立高尚的情趣,不能只注重收視率或收聽率,更應講究社會責任感。
克林頓與現代法治論文
〔論文關鍵詞〕克林頓排聞彈勒現代法治
〔論文摘要要〕被人們稱之為“歷史性審判”的克林頓排聞案或彈助案早已落下了帷幕,但值得人們回味的卻很多,尤其是時現代法治的思考。本文認為此案中體現出的權力制衡、程序的完備、媒體的監督、人民利益至上、人性假設及黨派政治等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現代法治的合理性或局限。這對正在進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我國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案情簡介
1998年初,24歲的前白宮女實習生莫妮卡,萊溫斯基在一個酒吧里把她和克林頓的性關系及克林頓指使她作偽證的經過從頭到尾和盤托出。這不僅被女友特蓋里偷錄了音,而且事先在酒吧周圍布有六名聯邦特工人員監聽。隨之新聞媒體大炒。
為“白水”案和瓊斯案而勞命傷財的獨立檢察官肯尼斯·斯塔爾聞訊后如獲至寶,立即著手調查和傳喚等,1998年8月17日大陪審團對克林頓進行了訊問,9月9日斯塔爾將一份詳細調查報告交給國會,經國會同意,該報告于9月H日上了因特網,9月21日國會公布了克林頓接受大陪審團調查的錄像。
接著國會啟動了彈劫程序。12月19日眾議院全體會議以簡單多數票通過了彈幼克林頓的兩項條款,即克林頓在絆聞案中“作偽證”和“妨礙司法”。最后審判始于1999年1月7日,在最高法院的首法官倫奎斯特的主持下,先是13名眾議員作為公訴人和白宮律師作為辯護人分別對克林頓進行彈幼指控和辯護。接著參議員作為陪審員通過倫奎斯特提問、傳喚證人和進行秘密辯論。2月12日參議院在對此案的最后表決中,由于議員在參議院的比例較高,彈幼克林頓的贊成票無法達到法定的2乃多數票。故克林頓最終沒有被彈勸。
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論文
摘要:分析了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闡述了英語新聞傳播學的歷史沿革,研究探討了英語新聞傳播學教學現狀與特點,以期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及發展論文
摘要:分析了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闡述了英語新聞傳播學的歷史沿革,研究探討了英語新聞傳播學教學現狀與特點,以期為中國新聞傳播學教育提供有益借鑒。
關鍵詞:英國新聞傳播學教育現狀
英國作為主要的西方主要發達國家之一,是現代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新聞學起步較早,在新聞傳播學教育方面具有十分突出的優勢,值得我們進行學習、研究與借鑒。
一、中國新聞傳播學發展趨勢
隨著新聞裝備、人們思想觀念、計算機網絡技術的不斷提高,新聞傳播學得以飛速發展,并呈現出一些新的趨勢與特點。
(一)、新聞學與傳播學的相互交叉融合。傳統的新聞學研究突出實用性質,淡化理論性。傳播學被引入新聞學界以后,新聞學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研究領域,它包括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多種傳播媒體或形態,而且涉及了大量的非新聞類的媒體傳播的內容。這種融合不僅是原來兩個學科的融合,而且與傳媒活動相關的各個學科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多地被運用到新聞傳播學的基礎理論研究中。這就要求必須創新現有的課程設置以及教材內容的劃分方式,重新構建一種適合新的環境條件的新聞傳播理論。
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分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新聞傳播學書籍評析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新聞傳播學書籍管理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新聞傳播學書籍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
譯著的翻譯目前也存在問題,如果是普及性讀物,由于語言和內容較為簡單,可以考慮組織研究生集體翻譯,但是學術專著若由一撥學生每人分上一章一節翻譯,在短期內出籠,差錯較多,后患無窮。已出版的譯著中有一些翻譯質量過差,甚至到了無法讀懂的地步。
三,國人新聞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依然不多。盡管出版的新聞和傳播學方面的書籍越來越多,但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浮躁使得可以列為研究性專著的書是有限的。相當多的書,包括一些教材,不要說學術結構,就是話語也是非學術的,或政治套話,或新聞報道式語言,用這樣的話語體系論證學術,可以想象是些什么東西:現象性的描述內容多于論證,擺出問題(有時很生動)但沒有能力說明問題;論證邏輯貧乏,諸如“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區分主要矛盾次要矛盾”之類。
新聞傳播學書籍管理論文
由于第一次對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進行年度概述,這里先把我國新聞傳播學書籍的出版情況做一簡單回顧。
解放以后至,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出版的關于新聞工作的書籍只有百來本,而且沒有一本學術專著。1982年甘惜分的《新聞理論基礎》是我國解放后出版的第一本新聞學著作。在改革開放的背景下,此后我國出版的新聞傳播學著作日漸增多。1991年,各種關于新聞和傳播的書籍超過了1000本。最近的十年,出版的新聞和傳播方面的書籍,大約有1500本以上(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所資料室和中國新聞年鑒的粗略估計)。如果說80年代是我國新聞傳播書籍出版的準備年代,那么90年代至新世紀初的兩年,無論這數量和質量方面,與自身相比都是最輝煌的年代。最近的十幾年,新聞和傳播方面書籍出版的特有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
一,各類新聞傳播學的教材基本完善,形成了各自的體系。80年代,我國各高校流通的教材以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和復旦大學新聞系為主,其他高校缺少自己的系統教材。90年代的情況大大改觀,各個高校的新聞傳播院系陸續組織寫作和出版具有自身特點的各種專業教材。到世紀之交,人民大學和復旦大學則全套更新和增補新的面向新世紀的系列教材,北京廣播學院也出版了自己的成套的專業教材。
現在的問題不是缺少教材了,而是有些教材的質量不高,甚至可以說是垃圾;內容重復現象較為普遍,相互抄,車轱轤話來回說。關于網絡的教材,顯然為了搶時間,更為粗糙,相當多的這類書籍停留在描述現象和想象的理論層面。如何提高教材的質量和在一定時期穩定教材,是目前教材寫作和出版的要務。
二,大量傳播學譯著在世紀之交的幾年內成批推出。這對于我國傳播學研究的深化是一件令人興奮的事情。這類譯著中有世界信息與傳播的綜述性著作,也有傳播學研究的概述性著作,還有一些專題研究的著作,例如組織傳播、國際傳播、跨文化傳播、媒介形態、媒介與大眾文化、電視批評、媒介倫理等等。(參見我在《新聞與信息傳播》2001年夏季號的概述文章《直面當今傳播學研究----最近兩年我國傳播學譯著展示》)
可能出版者從贏利角度考慮較多,現在出版的傳播學書籍多數為教材,有的出版社選擇的層次更低,是一些普及性傳播學讀物。這給國內某些本來就對傳播學有“階級”成見的人留下印象:傳播學就是這么個層次和水平。傳播學的研究性專著,尤其是傳播學經典著作很少,最近幾年的新著更少。經典中唯有麥克盧漢的著作出版了好幾種,但他畢竟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人物了。最新的傳播學研究的經典譯著可能需要再等一二年,正在組織翻譯出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