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心得體會
時間:2022-09-27 02:42:00
導語:閱讀教學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教學目標對教師與學生的行為都具有規范、導向、引領作用。有效教學目標的存在,使教師與學生的行為不至于隨心所欲。在“以讀為主”的閱讀教學中,如果能找到巧妙的“切入點”,精心設置閱讀話題,就可以起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獲得閱讀教學的最佳突破。筆者認為,設置閱讀教學話題應把握如下“五性”:
1.情感性
閱讀情感是讀者的主觀感情和作者滲透在作品中的感情的雙向交流、彼此碰撞而產生的一種內心體驗。它是閱讀的“內驅力”,有了情感的參與,閱讀勞作的艱辛會化作愉悅,閱讀過程會變得津津有味。我們的教學就是要讓學生不斷地生成出閱讀的情感,使閱讀活動深入持久下去。有位老師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一課時,抓住“比”這個情感激發點來展開教學,即“‘我’和賣火柴的小女孩比童年”。在課上先讓學生讀自己體會最深的語句,然后以“比”來展開教學。學生在最初的感受——感動——激動的觸發下,迫不及待地主動走近賣火柴的小女孩。他們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受,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感動。通過啟發、激趣、鼓勵、期待,使學生的心靈在與文本的對話過程中,碰出“情”的火花,收到極佳的效果。
2.思辨性
語言的“味”在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內容是通過形式表現的,即“怎么說”,因此進行“品味”式探究的一個重要目的,在于提升閱讀主體對言語形式的體悟力與認識力,使其不斷豐富、深刻。而這種能力的形成發展主要得益于主體閱讀時的揣摩、玩味。具體說來,就是對言語形式之“異”不斷有所察覺、發覺,而發現、發掘一些東西。因而,以“求悟”為目標的讀,不是饑不擇食,不能囫圇吞棗,而應精耕細作,細嚼慢咽。教師的基本任務則是對學生容易出現的“盲點”進行及時的“點化”,促其“覺悟”、“開竅”。例如:《麻雀》一文中寫老麻雀“像一塊石頭似的落在獵狗面前”。一個“落”字將老麻雀的形象寫活了。老師點撥道:“這里為什么用‘落’而不用‘飛’呢?”有的學生答道:“‘落’比飛來得猛、快,說明老麻雀心急如焚,一心想拯救小麻雀的焦急心理,用‘飛’就有點悠閑了。”這是從心情上來說的。有的學生說:“‘落’字寫出了老麻雀疾飛下來時的勇敢、果斷、堅定,‘飛’字給人的感覺是飄忽忽的,沒有這種味道。”這是從態度上說的。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認識老麻雀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對“落”字的體會入木三分。
3.思想性
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探幽發微、扣問弦外之音,揣摩語言外殼下蘊含的深層次含義,既可培養學生思維的發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內涵。《江雪》這首詩是千古流傳的名作。它描繪了一幅寄興高潔、寓意豐富的寒江獨釣圖。詩的前兩句是畫的背景,“千山”“萬徑”對舉,鳥影人蹤都已“滅”“絕”,天地似乎只留下茫茫的冰雪。后兩句是這幅畫的主體,流露出詩人凄清、孤獨的落寞情調。由于柳宗元變法失敗,遭到排擠、打擊,被貶永州,他抑郁不得志,只能寄情于山水,《江雪》就是在這樣的一個背景下產生的。詩中迎風抗雪,孤舟獨釣的漁翁形象,正是詩人不屈精神和孤獨情懷的人格化身。但是,由于年代的久遠,學生缺少相關的知識結構,所以要體會詩中所蘊涵的作者的情感是一個難點。這個難點該如何突破,怎樣才能真正做到教學的有效?教師先引導學生走近柳宗元:用通俗的語言,講述柳宗元創作《江雪》的前因后果,重點突出他的立場堅定,雖遭打擊,但不阿諛奉承,迎合那些達官貴人;因為孤獨,所以只能寄情山水。接著引領學生走進《江雪》體會情感。在這一環節,老師采用了三問:①“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這兩句詩描繪出了一幅冰天雪地的景象,給我們的感覺能用一個字來概括嗎?(冷)難道它僅僅寫的是自然環境的冷嗎?是不是還暗示著什么?學生思考后回答:不僅僅是指自然環境的冷,還暗示著柳宗元周圍的人對他很冷漠。因為他變法失敗后,沒有人支持他,相反還打擊他,排擠他,為此他被降了職,被貶到偏僻的永州。②有人說,春釣者浪漫,夏釣者理智,秋釣者成熟,冬釣者堅毅。老師把“冬釣者堅毅”板書到黑板上。這個在飄著大雪的江面上獨自垂釣的漁翁,你們覺得他像誰?為什么?學生說像柳宗元,因為冬釣者堅毅,漁翁很堅強,而柳宗元也很堅強,他沒有因為受到打擊就改變自己的立場,去拍馬屁,而是獨自默默忍受痛苦,所以我覺得老漁翁形象就是柳宗元自己。③那么,他在釣什么?學生說,不僅僅在釣魚,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在釣一個希望;他在釣一個春天;他在釣他能東山再起……由縱深引導學生去解讀文本,走近作者,與作者的思想產生了共鳴。由于充分考慮到了學生的學情并順應了學情,教學難點得到了有效的突破。
4.整體性
我們現在是在提倡引導學生大膽提問題,但是學生設計的問題一般都比較瑣碎膚淺,這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將學生的多個小問題,整合成一個能夠推進閱讀的“大問題”。如《科利亞的木匣》一課,學生常常根據文后的思考題把全文分成“埋木匣”、“挖木匣”、“受啟發”三部分,然后將問題細化為“怎么埋,怎么挖,受什么啟發,結果如何”進行分解學習。而實際上這樣的故事學生完全可以讀懂,不懂的只是故事中蘊涵的思想方法,即科利亞是怎么悟到挖木匣的方法的。老師只要能抓住科利亞思考過程的樞紐就可以找到導讀的突破口,從而使學生獲取課文全部的信息。老師可以問:“科利亞找不到木匣手摸著腦門兒想什么?”讓學生站在科利亞的角度思考他找不到木匣的幾種可能性,然后細讀課文,討論各種可能性,在課文中找到依據幫助科利亞歸納排除,得出思維結論,達到導讀結構上的優化。以上方法在學術上稱全息方法,即課標所說的“整體把握”。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靈活切入,導而有法,才能提高教學效率。
5.層次性
小學語文教學課時并不少,可是面對新教材,仍有許多老師為教材容量大、難度高而困惑于教學進度的緩慢和時間的不足。以人教版語文教材為例,新教材的選文越來越長,教學目標的定位越來越雜,這就要求教師在最少的時間,采用各種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以促進學生的發展和進步。如教學《珍珠鳥》一課,在學生把課文讀通順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借助課后問題理清事件的發展過程,把握“珍珠鳥是怎樣逐步信賴‘我’的”。然后再讓學生讀書思考“‘我’為什么能夠取得珍珠鳥的信賴?”引導學生探究課文的內涵,感悟出“我”對珍珠鳥的寬容和喜愛,珍珠鳥的純真和可愛,從而使學生由事明理,體悟到“信賴”的價值和力量。最后再讓學生讀書,通過美讀體驗“他們創造出什么樣的美好境界”,從而使學生由明理到生情。這樣引導學生讀書感悟、體驗、欣賞、評價,人人都有較為充分的自學體驗的時間。三個問題,揭示了讀書感受的三個層次,“事──理──情”步步推進,學生的認識也步步升華。
- 上一篇:國土八榮八恥學習體會
- 下一篇:提高學生作文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