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馬蘭有感
時間:2022-05-30 08:18:00
導語:參觀馬蘭有感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戈壁文化綠洲創造為人稱道的馬蘭文化
1964年10月16日,中國成功地在新疆馬蘭試驗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成為世界上第五個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四十多年來,馬蘭基地的官兵們在天山腳下戈壁灘上,為祖國的國防事業作出了杰出貢獻,鑄就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馬蘭精神。
為了貫徹落實油田人文精神,引導培育油田青年職工“崇尚事業,克制物欲”的人文理念,油田團委于2004年12月10日,組織部分青年職工赴馬蘭基地學習和參觀,體驗馬蘭基地官兵的實際工作、生活,學習馬蘭基地官兵四十年來扎根邊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崇高精神。
在難忘的2天參觀活動中,我看到了自己從前未見過甚至未曾想到過的東西,也產生了從未有過的深刻感悟。
一行人懷著激動而又喜悅的的心情,經過三個小時的奔波終于走進了新疆總裝駐馬蘭軍事基地,入住的地方是馬蘭招待所,認真聽取了段政委給我們講解的有關馬蘭的一些基本情況。
馬蘭軍事基地就像文化的大觀園,這里一草一木都蘊涵著文化:有核試驗場微縮景觀沙盤,有綜合文化活動中心、文化休閑廣場、千米文化長廊,連大漠深處的哨所里都遍布著戰士們制作的根雕作品。40年前,當創業者走進羅布泊這片荒無人煙的大漠戈壁時,人類文明已經在這里中斷了上千年。而今,一代一代的馬蘭人,不僅創造了物質的原子彈,還創造了精神的原子彈!
我們去了場區,也就是進行核試驗的地方。在馬蘭,工作、生活條件最艱苦的是哨所的官兵,然而這里卻不是文化的沙漠。段政委告訴我們:“哨所文化是基地營區文化建設的生動縮影和集中體現。它最能反映馬蘭人那種珍愛綠色、熱愛生活的執著追求。”
首先到了我們參觀的第一站——甘草泉哨所,一個因其艱苦而遠近聞名的哨所。也只是通過這里以后,才算是真正接近了核試驗區域的地帶。這里的地勢比周圍高一些,但植被狀況更差:地上幾乎就是沙子,而且翻著紅色,幾乎不可能有作物生長。但我們驚奇的發現這里竟然還種著一些花草,還有一個戰士們自己建的一個木雕園,里面放著過往戰士們留下的木雕作品。營房很好,外形是一個別墅;營房里的設施也不錯,有電視,有整套的廚具。但王干事指著窗外一間低矮簡陋的平頂專房說:那是以前的營房,現在當做廚房用。那間房子確實太簡陋了,更何況是在這樣一個冬天氣溫會降到零下30度的地方。即便是有了較為舒適的營房,戰士們還是要在寒冷的冬夜里站崗,還是要進行軍事訓練。戰士們幾乎都沒怎么“下去”(就是去基地)過。在這樣一個幾乎與世隔絕的地方,忍受著惡劣的環境,全靠外部供給維持生命,終日與寂寞為伴,正常的現代人會受不了的。但是,戰士們的狀態很好,我沒有發現他們處于精神空虛的狀態,這從他們圖書室里翻舊的書報上看得出來,也可以從他們所種的花草、所刻的根雕看出來。在這個被大自然忽略的角落,在這個罕有生命的地方,卻又一種精神在頑強甚至精彩的活著,我想每一個人都會被這種頑強感染吧。
第二站我們到了一個有著傳奇色彩的地方:辛格爾哨所。辛格爾,在蒙古語里的意思是“男子漢的世界”。確實,這里是一個堅強的男子漢才能征服的地方,而征服這里的就是兩個傳奇的偵察兵:據說當年在第一次核爆前,某部的兩名戰士奉命進入核爆區域巡邏以防有人在其中逗留。兩名戰士走了兩個多月,行程八千余里,跟任何人都失去了聯系,水和口糧也消耗殆盡。就在這時,他們發現了一片綠色,以及滋養著這片綠洲的泉眼。泉眼一大一小,一干一澀,汩汩不絕。兩名戰士靠這泉水和意志堅持下來,并最終獲救,后來就將這泉眼命名為“子母泉”,并在泉邊修起了哨所。
我們還看到了一個景象,馬蘭戰士有著撰寫楹聯的傳統。在核試驗場的工地上,在戰士俱樂部的大門上,在高高豎起的塔架上,到處都貼著官兵們自己書寫的楹聯,書寫著馬蘭人無私無悔的情懷。有一幅對聯在馬蘭流傳了幾十年:“舉杯邀月,恕兒郎無情無義無孝;獻身國防,為祖國盡心盡力盡忠。”橫批是“忠孝難兩全”。
戈壁灘上能慷慨饋贈人們的,只有肆虐的風沙。“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狂風大作時,飛沙走石,天昏地暗,人站不穩腳,睜不開眼。因為在熟睡中帳篷被吹跑,某試驗大隊戰士陳自軍風趣地編了一首小詩:“狂風吹帳篷,睜眼望星空,任你老天再猖狂,我們撞天鐘。”如此的胸襟、氣魄和豪情,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征服呢。
如今,從馬蘭生活區到核試驗場區,從施工工地到點號哨所,文化生活條件已經大大改善,但是奮斗總是伴隨著艱辛,艱辛又孕育著希望,這希望催生出馬蘭文化那特有的以苦為樂,朝氣蓬勃的風貌,書寫出一代代馬蘭人像大漠一樣寬廣的胸懷。
“有多少普通的一天,就有多少偉大的一天”。寫有這樸實無華、雋永悠長詩句的巨型宣傳牌,靜靜地矗立在甘草泉哨所旁。這是基地現任政委王振榮的詩作《馬蘭的一天》里的詩句,它讓每一位即將走向核試驗場的人都不由得細細品味,那種平凡孕育偉大的深刻內涵。
第二天我們參觀了馬蘭展覽館,由講解員給我們講述馬蘭四十年的發展歷程。緊接著我們參觀了防化團的內務,就單從戰士們整齊的被褥,使我深切的感受到了部隊所講究的紀律性,對于習慣自由的我們,簡直是束縛。
廣袤的羅布泊曾被人們稱為“死亡之海”。然而,經過一代代馬蘭人的雙手,它卻變成了馬蘭人為之執著奉獻的第二故鄉,為之魂縈夢繞的精神家園!伴隨著基地40余年的發展征程,馬蘭文化建設的主題也由“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發展為改革開放之初的“犧牲奉獻,舍家為國”,乃至中國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后,基地科研試驗任務進行戰略轉軌,進行“二次創業”階段的“再攀新高峰,再創新輝煌”。
歲月嬗變,但馬蘭文化高揚歌頌祖國、歌頌事業主旋律的旗幟不變,激勵著代代官兵奮勇拼搏的無畏勇氣。
感想及總結
馬蘭在我眼中是高尚的,神圣的。這里的人們,在幾乎與世隔絕的狀態下,懷著一種近乎悲壯的獻身精神,毫不猶豫地為了祖國,為了理想獻出了自己,這樣的精神讓我深深感動。但是,這種史詩性的高尚,似乎也有一種悲壯。馬蘭人,為國家獻出了青春乃至生命,但所得到的肯定仍不足以讓他們慰藉,甚至不能讓我安心。或許是因為自身任務性質吧,馬蘭一直處于保密狀態;但在合理范圍內社會所能做到的理解和支持也不是很充分。比如說,當地政府為了開采石油,曾試圖在馬蘭基地旁邊建設油田。又比如,在我們的參觀過程中,很多人都不斷的說,我們人才太缺了,很多年沒有從清華招到人了等等。或許我們的社會早已經是一個自由的社會,每一個人都有權利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但我們選擇時所依賴的標準卻似乎真的有問題,太重實益,太商品化,讓我們在很多時候失去了獻身的勇氣。馬蘭固然是一個英雄主義與獻身精神的象征與堡壘,但在我們的社會中她卻日益像一個倔強的孤島。很多人來了走了,但絕少有人真的像50年代初建時的那批人一樣把自己的心留在這里:這是馬蘭的悲哀,更是我們的悲哀。
做為一名普通的石油工人,我深刻地認識到自身欠缺馬蘭人這種甘于奉獻的精神,并且還存在很多缺點。通過本次參觀活動后,我要堅持以“崇尚事業,克制物欲”的人文理念為準則,在工作中兢兢業業,充分發揮自己的技術才能,努力鉆研和提高專業技術水平,為油田實現“1521”這個宏偉目標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 上一篇:樹立正確人生觀 走好人生路
- 下一篇:《無公害豬用飼料添加劑研究》項目工作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