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黨內和諧帶動社會和諧
時間:2022-12-10 04:31:00
導語:以黨內和諧帶動社會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重要基礎,也是社會進步的顯著標志。社會和諧,主要體現于人與人和諧、人與自然和諧、人與社會和諧,而人與人和諧是首要的和諧。只有人與人和諧,全體社會成員才能各得其所、各盡其能、各有所為,充分激發創造力,形成凝聚力,提升生產力,共同推動社會進步。正如荀子所說:“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歷史也一再表明:社會的和諧程度影響著社會的進步速度。社會相對和諧的時期,往往是社會進步較快的時期。相反,如果社會不和諧,社會進步就會停滯或減緩。中國歷史上,“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時期,社會較為和諧促進了社會進步;而當社會動蕩不安、矛盾尖銳激化時,必然導致社會進步受阻。因此,我們堅持不懈地追求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建設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是深刻認識社會進步客觀規律基礎上的理性選擇。
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謀求黨內和諧至關重要。黨內和諧在社會和諧中處于核心位置。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具有嚴密的組織架構、完整的思想體系、堅實的群眾基礎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在推進社會和諧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組織所無法比擬的。黨可以借助執政資源,以制定方針政策推動社會向和諧方向發展,以正確的輿論導向引領全體人民樹立和諧理念。只有黨自身和諧團結,黨的執政能力才會強,黨構建和諧社會的水平才會高。同時,黨內和諧對社會和諧起著引導、帶動作用,黨內和諧之風能帶動政通之風,促進人和之風。分析世界社會主義國家的歷史可以發現:建設和諧政黨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所在;沒有黨內和諧,就沒有社會和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全黨同心同德,帶領全國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帶來了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的穩定祥和,人民的安居樂業。黨內和諧,關鍵是領導班子和諧;領導班子和諧,又關鍵是被形象稱之為“班長”的主要負責同志與班子成員之間的和諧。只有領導班子和諧,才能為全體黨員提供榜樣,并營造一種以和共事、以和謀事、以和興事、以和成事的政治生態環境。“班長”與班子成員之間和諧,就可以消除阻力、形成合力、增強活力、提高戰斗力,建設一個想干事、會干事、能干成事的和諧的領導班子,從而促進黨內和諧。
實現黨內和諧,必須致力培育以崇尚和諧為主要特征的黨內文化。意識形態的文化,是群體行為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群體行為。這種反作用是推動社會進步還是阻礙社會發展,取決于文化的特質。從黨內來講,和諧文化指導下的黨員行為,以團結、協作、統一為基本特征。因此,實現黨內和諧,需要著力培育一種以和為上、以和為榮、以和為貴的黨內和諧文化,為全體黨員樹立一面精神旗幟。只有以黨內和諧文化為旗幟、為主導、為支撐,黨內和諧才有堅實的思想基礎,才會穩固恒久;只有用黨內和諧文化教育黨員、陶冶黨員、武裝黨員,和諧才會成為黨內的自覺取向。從這種意義上講,我們培育的黨內和諧文化,應當體現崇和尚中、同舟共濟的價值理念,體現緩和矛盾、化解矛盾的思維方式,體現嚴己寬人、修身養性的行為操守,體現事業至上、和衷共濟的務實氛圍,體現遵章守制、順暢有序的黨內風尚。
黨內和諧文化,取決于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境界。黨員是培育黨內和諧文化的主體,黨員領導干部是培育黨內和諧文化的骨干。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的精神境界的高低,決定著能否培育黨內和諧文化。精神境界始于內心狀態,“內和”才“外順”,心性和諧才不會心態失衡、追求失重、行為失范。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干部要提升精神境界,就要有與和諧相吻合的先進理念、寬廣胸懷和崇高境界,堅定共同的理想,握持共同的信念,抱守共同的事業,不分心,不分神,不折騰,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抱真守正,秉氣持節,節制物性奢求,擴大心性空間,堅持和諧融洽的價值追求,保持健康平和的人生心態;以坦蕩的心境、豁達的胸懷,寬人容事,求同存異,以溝通祛除誤會、以誠信祛除猜疑、以寬容祛除計較,使人人內心溫馨、大度、和諧;嚴格遵循民主集中制,既充分發揮個人的聰明才智,又維護集體的統一領導,共同營造一種既有民主又有集中,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的生動局面。
- 上一篇:構建和諧社會應把握好四個關系
- 下一篇:怎樣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