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代表專題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報告

時間:2022-01-06 09:20:30

導語:人大代表專題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人大代表專題調研鄉村振興工作報告

一、鎮鄉村振興工作規劃

2022年建設成“特色小鎮”“循環有機種養區”“高速路沿線稻田綜合種養區”“繼光湖生態文旅區”和“柴山紅色體驗區”五個特色發展區域布局,真正實現奔跑式發展。

重點建設內容包括:特色小鎮建設、有機循環區建設、稻田綜合種養區建設、繼光生態文旅區建設、紅色旅游區建設等5項內容。依托鎮(村)在中國沼氣領域的歷史、地位與資源稟賦,實施以規模化沼氣工程為紐帶的畜禽糞污秸稈資源化利用、生活污水治理、生態休閑農業等項目,打造特色小鎮,打響“沼氣之源武術之鄉交通要道千島之湖”名片。

(一)小鎮

建設重點內容有:沼氣博物館、現代化生豬養殖標準化基地

1、村有著中國“沼氣源頭”之稱,是中國農村土法制取、利用沼氣第一村。近年來,村致力于建設“小鎮”,打造沼氣特色小鎮,建立沼氣博物館。加速推進文旅項目建設,著力將龍村打造成沼氣文化大觀園、綠色循環產業基地、綠色能源示范區,建成后將作為組織、紀檢、科普文化研學基地。

2、村現化生豬養殖標準化基地

在村,因地制宜,推廣“種養循環”模式,與村沼氣技術相呼應。打造現代化生豬養殖循環產業鏈項目,秉承工業化助推現代養殖產業升級的思路,從上游的飼料生產,到種豬繁育、育肥飼養,再到下游沼液利用、屠宰及食品加工、冷鏈物流等,形成閉環產業鏈條,將村、村建成一個現代、環保、健康的農業產業示范基地。

(二)片有機循環基地建設

基地建設重點內容有:村高標準農田項目、村種養循環等2個項目。

1、片高標準農田項目

片區域打造高標準農田,為適應現代農業發展要求,通過水、土、田、林、路綜合治理,使片地田成方,土成型,渠成網,路相通,溝相連。讓中低產田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實現旱能灌,澇能排,土壤肥,無污染,旱澇保收的高產穩產農田,利用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土壤4種生產因素的有效循環,不打破生物循環鏈的生產方式。對農產品實行“從土地到餐桌”全程質量控制。產出天然有機無公害農產品,各方監管保障糧食安全、實現“藏糧于地”。

2、村種養循環標準化基地

在村,通過規劃建設,探索出一條山坡生態種養循環、綠色發展的模式,同時規劃建設還將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實現農民直接進場務工。種豬場建成后,可接納農民工45人進場務工;中藥材和經濟林規劃上,可接納農民工300人以上。

(三)高速路沿線稻田綜合種養區建設

高速路、省道沿線連片打造稻田蝦、稻田魚等稻田綜合種養區,通過選擇選擇水源充足、水質優良、排灌方便的田塊實施工程化改造,構建稻漁輪(共)作系統,通過規模開發、標準生產,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加強引導有條件、有意愿的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發展稻田綜合種養產業,采取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統一收購方式,搭建持續增收平臺。

(四)繼光湖生態文旅區建設

基地建設重點內容有:入口服務區、田園風光游賞及有機農業種植區、戶外休閑體驗區、農業文化體驗區、田園主題度假區、健康養生度假區

1、入口服務區

提亮繼光湖景區入口形象,沿G350村段省道鋪設迎賓花海,打造新中式風格特色的手信購物街、綜合服務中心、戶外集散廣場中心。

2、田園風光游賞區及有機農業種植區

利用片區良好的農業基礎,在菱角村、與青竹重點打造以田園種植、農家院落為主的田園藝術景觀。包括有機農餐館、定制農場等核心項目,提供農家餐飲、果蔬采摘等休閑生活體驗服務。

3、戶外休閑體驗區

在萬坡村、花池村區域重點打造與周邊農田、水體、山林相結合的景觀環境,以水文化為拓展,打造優質濱水戶外體驗空間,包括濱水露營、水上燈塔、房車營地、水上運動中心、戶外拓展等核心項目。

4、田園主題度假區

依托斬龍村美麗生態山水田園環境,打造成包括有濱湖星級度假村、水上舞臺、濱湖田園酒店、風情水街、船屋度假別墅區的高端旅游度椵區,是商業購物、濱水娛樂為要體的精英人群休閑度假理想場所。

5、健康養生度假區

村打造創客基地,推進“康養+旅游”融合發展。康養區涵蓋住宿、食療、休閑會館等項目,全力建筑野奢酒店、云上山莊、健康管理中心、戶外瑜伽氧吧、養生會所、半山小舍、濱水民宿等配套設施。強化文化、生態與旅游一體化發展理念,借助旅游產業載體保護、傳承和傳播特色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以微村落、親水項目為抓手,著力打造繼光湖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五)紅色旅游體驗區基地建設

基地建設重點內容有:區采用紅色教育+軍事訓練+文化展示的開發模式,以紅色文化為拓展,打造紅色文化活動體驗、文化體驗空間,具備軍事訓練基地、繼光紀念館、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等核心項目。在文旅融合的潮流下,對傳統的紅色旅游景區升級改造,我們深抓、深挖,全力跟進“精神”這條主線,在多種產業項目融合過程中,始終堅持以紅色文化為靈魂,分階段有目標的進行逐一完善,從而形成1+1>2的紅色旅游綜合體。

二、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五大振興工作開展情況

鎮2019年全鎮各項經濟指標完成良好,全鎮GDP完成275435.7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01708萬元,工業規模以上總產值完成123062萬元,固定投資力爭完成16230萬元,招商引資完成15700萬元。鎮域內的蔬菜、藥材、養殖、經濟果林產業已具雛形。

其中:愛國村、橫梁村、村蔬菜產業基地有370畝。村、寶頂村、支家店村等村有羊肚菌1500畝。村、村、村等村有花椒、藥材產業基地1415畝。等村年出欄豬21200頭、牛300頭、雞10萬只。村、村、等村有經濟果樹林4500畝。

在我鎮產業發展中,采用“專業合作社+農戶”、“企業+村集體經濟+農戶”、“企業+基地+農戶”等發展模式,引導農民通過土地經營權入股、財政扶貧資金股權量化等方式,健全新型經營主體與農戶或貧困戶利益深度聯結機制。促進農民與新型經營主體共生共榮、長期受益、穩定發展。引導各類經營主體優先吸納當地農戶尤其貧困戶就業務工,實現增收致富。

與省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校合作,發揮國家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等科研單位的技術優勢,加強農業高新技術自主創新和關鍵技術集成,搭建“產學研”科技創新平臺,建立專家大院和科創中心。到等果林園區參觀學習技術、引進苗蒲,通過技術員上門指導,開展果樹、畜類新品種篩選與繁育、輕簡化栽培、綠色安全生產、采后處理、資源循環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發與示范、培訓推廣,為優勢特色農產品生產提供強力技術支撐。

鎮為加快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不斷豐富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提升群眾文化素養和文明程度,全面推動鄉村文明建設,在全鎮域內開展了鄉村文化振興工作。

鎮把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與美麗鄉村建設、文明法治創建緊密結合,充分整合黨建、體育、科技等相關場地,統籌規劃,合理布局,使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不僅是群眾娛樂中心、先進文化傳播中心,也是村民服務中心、黨員教育中心、農民培訓中心,成為提高基層組織服務水平,提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有效載體。

鎮文旅中心要求各村對村內文藝骨干進行統計,上報鎮文旅中心,納入鎮文藝骨干臺賬。又積極發掘村內文藝愛好者,成立合唱、舞蹈、美術、書法、攝影、棋類、球類、讀書等文藝團隊。文旅中心要求各村成至少成立一支文藝隊伍,堅持常年開展活動,年活動12次以上。堅持利用“舞前十分鐘”積極宣傳政策法規、家庭美德、科學教子、健康知識等,努力提升居民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素質,進一步帶動整個農村文明程度的提升。同時,為使各村的文體活動開展更有方向,文旅中心要求各村確定一名文藝骨干,文旅中心上報縣局對他們進行集中培訓,由文藝骨干將最新的文化信息傳遞給村民,使各村的文體活動開展更有方向,更好地豐富農村文化活動,讓村民真正成為鄉村文化的主角,切實增強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

根據各村主導產業、鄉風民俗等特點,著力打造出一批立得住、叫得響、傳得開的本土文化品牌。開展鄰里文化、新鄉賢文明行動,結合街道開展的“文明基因”評選活動,尋找根植于群眾之中的“文明基因”,廣泛動員人民群眾支持和參與道德建設,評選表彰街道范圍內的文明個人、文明家庭、文明村莊。同時開展“好家風、好家訓”征集活動,讓好的家風家訓繼續傳承,通過各種榜樣的帶動,集聚起更多文明的力量。鼓勵各村積極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成功申報上的省、市、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給予獎勵,用于項目保護工作。

文旅中心積極推廣的應急廣播暨“村村響”工程,不僅推進了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同時也是黨和政府“三農”宣傳的重要渠道,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豐富農民生產生活中發揮了巨大作用。通過引導村民重新修訂村規民約,約束規范自己的言行,實現村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監督”。修改過程中,從司法工作者及律師隊伍中選拔對民商事法律較為精通的人員進駐各村,針對每村的具體情況結合國家及地方的有關規定,幫助各村起草、制訂村規民約。

以村級建制調整及社區優化改革工作為契機,優化村級班子結構,盤活村級資產資源,發揮產業基礎優勢,堅持市場導向、立“文”為業、多元發展、富民增收、可持續發展原則,圍繞標準化生態文化旅游體驗區建設為重點,以繼光水庫生態旅游區為抓手,以建設“”文旅小鎮為總目標,深度融合發展,以提高服務質量為核心,走生態化、休閑化、服務化發展之路,推進生態種養殖產業轉型升級,把糧油基地、生態文旅產業打造成我鎮現代精品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