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府年終總結報告
時間:2022-02-23 02:15:00
導語:市政府年終總結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查,并請各位政協委員和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五年工作回顧
市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五年,全市上下認真貫徹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在市委的正確領導下,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新工作思路,強化工作措施,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高度關注民生,著力構建和諧社會,基本實現了市十二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一)發展速度進一步加快,經濟效益顯著提高。20*年地區生產總值達到820.6億元(預計數,下同),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4.5%,五年年均遞增11.83%。近兩年經濟增長速度實現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的目標,并連續刷新近30年來最高紀錄。五年來,人均GDP由5724元增長到12279元,年均遞增16.5%。20*年,財政總收入達到50.11億元,其中地方一般預算收入30.64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25.20%和22.43%,為2002年的2.59倍和2.24倍,年均分別遞增21.02%和17.53%。財政總收入連續三年上了30億元、40億元和50億元三大臺階。在財政總收入中,工商稅收達39.8億元,占79%。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22億元,比上年增長70%,工業稅收增量占全市稅收增量的70%以上。
(二)重點產業進一步壯大,經濟結構逐步改善。三次產業的比重由2002年的26.6∶35.8∶37.6調整為20*年的23.1∶41.5∶35.4。民營經濟發展迅速,五年累計實現增加值1190億元,年均增長12.9%,共提供就業崗位115萬個。一是工業主導作用增強。20*年,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11億元,比上年增長24.9%。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達到52.3%。五大重點產業實現產值379億元,比上年增長42%,占規模工業總產值的55.7%,拉動全市工業增長22.84個百分點。五年共完成技改投資200億元,年均增長25%。預計20*年衡鋼產值超過60億元,水口山產值超過50億元,全市年產值過5億元的企業8戶,年產值過億元的企業35戶,年稅收過千萬的企業超過40家。全市擁有11個省級技術中心和1個博士后流動站,企業技術中心數居全省第一,五年開發新產品375項。實施10大重點節能工程,節能減排取得成效。二是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推進19條優勢產業帶和養殖“雙萬工程”建設,全市共建設各類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234個,其中連片5000畝以上的基地51個,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基地69個,年出籠家禽10萬羽以上的基地47個,發展專業鄉鎮69個,專業村993個。農產品加工快速發展,規模企業達277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省級21家、市級69家。20*年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共實現銷售收入60億元。三是服務業發展水平提升。20*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0億元,比上年增長16.8%,五年年均增長13.3%。“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全面鋪開。旅游業快速發展,20*年共接待國內外游客69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7.6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9.8%和24.7%。南岳成為全國首批5A級景區并列入國家級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蔡倫紀念園、石鼓書院、南岳第一峰、常寧印山、羅帥故居、夏明翰烈士故居、岣嶁峰森林公園、岐山森林公園等景點提質升級,湖湘文化館、西湖愛蓮閣、彭玉麟故居、歐陽故宅、*抗戰紀念城、*保衛戰紀念館等新景點建成開放,初步打造了湖湘文化名城的城市品牌,創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通過了省檢。現代物流業發展加快,我市被列為全省四大物流一級節點城市之一。房地產業貢獻增大,房產規費、不動產營業稅達到2億元。信息、物流、金融、保險、社區服務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較快。
(三)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城鄉面貌明顯改觀。五年共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791.35億元,組織實施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212項,有力地推動了經濟增長和社會事業的發展。全市共完成建筑施工面積740萬平方米,完成建筑業產值433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一是城市建設加速推進。城市化率由21.3%上升到37%。市區建成區由61.8平方公里擴大到93平方公里。新建、改造紅湘中路、解放路、蒸湘路、船山路、蔡倫大道、立新大道、白沙大道、東外環、東風路、湘江南路、黃白路等主次干道26條,背街小巷201條,日處理15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日產20萬噸的自來水廠各1座。新建岳屏廣場、蓮湖廣場、*廣場、石鼓廣場、平湖公園、生態公園、南岳第一峰、湘江兩岸及蒸水風光帶等綠地設施和景觀21處。市高新區加大了基礎設施、環衛設施及市政公益設施建設投入力度,建成了高標準的路網、水、電、訊、氣等公用設施,區內一期、二期及整個園區開發80%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任務已經完成,極大地提高了*的城市品位。市區人均住房面積達到27.8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7.9平方米,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7.8平方米。管道燃氣用戶達到5萬戶。城市管理綜合執法、環衛、公交客運、社區管理改革順利推進。全市累計投入資金30億元,加快了以縣城和中心鎮為重點的小城鎮建設,耒陽成為全省規模最大的縣級城市,衡南云集三年新造一個縣城。二是工業園區初具規模。全市有工業園15個,規劃面積97.64平方公里。五年來,全市工業園區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32億元,完成42平方公里園區、300公里以上園區標準道路和280萬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建設。市高新區的汽車零配件和新材料產業、松木工業園的鹽鹵化工和精細化工產業初具規模,白沙洲工業園的裝備制造產業發展步伐加快,與深圳合作建設的湖南*深圳工業園來勢很好,深圳中航已注入2億元資金在衡注冊成立公司,基礎設施和工業項目建設已經啟動。*鋼管深加工聚集區已引進項目4個,年產值可達18億元。耒陽經濟開發區、衡東新塘、大浦工業園、衡山經濟開發區和*縣開發區等發展來勢看好。三是交通面貌全面改善。耒宜、衡棗、衡大高速建成通車,衡炎、衡邵、潭衡西高速全面開工,衡岳、衡臨高速的前期工作正抓緊進行。五年新建和改建干線公路200余公里。1*國道市區繞城公路、S315雞市段、S320常寧東段、衡南萬云公路、衡棗高速祁東連接線和至羅帥故居紅色公路等一批重點工程相繼完工,S214市區至松柏段、S320耒陽西段、S316衡南九寶段和*縣西界公路等項目正在抓緊實施,形成了以市區為中心到各縣城的“1小時交通圈”。武廣快速鐵路建設進展順利,湘桂復線、衡茶吉鐵路基本完成前期工作,即將開工建設。五年完成通鄉公路930公里、通村公路通暢工程4500公里、通達工程1700多公里。建成了丁家橋、衡山千噸級碼頭和吊裝能力達420噸的*港大件碼頭等一批水上基礎設施,建成了華新、酃湖、五里牌、云集等市縣級汽車站和62個鄉鎮汽車站,水陸立體運輸網絡開始形成。四是新農村建設全面推進。全面完成村莊布局規劃,完成399個村莊整治規劃。2006年以來,市、縣兩級財政累計撥付資金1.6億元,興辦基礎設施、公共事業和開發項目3226個,累計投入3554萬元用于村級活動場所建設。國土管理、土地經營、礦產資源管理與開發成效顯著,電力設施進一步完善,確保了城鄉生產生活需要。
(四)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發展后勁日益增強。市屬國有企業已批準進入改制程序217家,驗收終結158家,其中國有工業企業批準改制110家,占93%,驗收終結75家。通過實施政策性破產和依法破產,累計化解債務近50億元。分離中央、省屬企業社會職能工作成效明顯。國有資產收益管理制度和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制度初步建立,組建了國有資產經營公司。農村稅費改革及綜合改革穩步推進,取消了農業稅和除煙葉外的農業特產稅,初步建立了防止農民負擔反彈的長效機制,與改革前的1999年相比,農民減負達5億元,人均減負110元。加大補貼政策實施力度,向全市農民發放糧食直補資金、良種補貼、退耕還林補助、種糧農民綜合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補助累計達10.6億元,并通過“一卡(折)通”直接發放到農民手中。“鄉財縣管鄉用”的財政管理體制探索初見成效,縣市公辦教師、鄉鎮在編人員工資實現縣級財政統發。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穩步實施。糧食流通體制、金融、社保等各項改革取得進展。積極組織參與東莞洽談會、湘洽會、深洽會、廈交會、中博會等經貿洽談活動,成功主辦南岳壽文化節、湖湘文化節、農耕文化節、土菜文化節等節會。五年累計實際利用外資7億美元,引進內資371.3億元。引進了中鋼、中鹽、中油、中糧、中航、中核、中建、中機等中央企業和香港建滔、長豐六和、新中源、新澧化工、南風化工、合力、華北光學、深圳瑞達、華澤金六福、星馬、泰豪、三安、北大青鳥、家潤多、國美等一批戰略投資者和知名企業。20*年,外貿進出口總額7.5億美元,年均增長52.6%。
(五)各項社會事業進一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八件實事全部超額完成,連續兩年被評為全省先進單位。五年新增城鎮就業28萬人次,安排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24.89萬人次,其中“4050”人員4.47萬人次,解決1萬余戶“零就業”家庭就業問題,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3%以內。企業基本養老保險達到43萬人,累計發放養老金40.33億元,實現連續五年無拖欠,并較好地解決了社保機構歷史拖欠問題。職工基本醫療保險覆蓋面達50.8萬人,并采取財政補助的辦法,將6萬余名特困企業職工納入醫保。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高危行業保險面進一步擴大。城市低保標準人平提高至166元,基本實現了應保盡保,累計發放低保資金4.9億元。農村低保全面推行。完成經濟適用房35.5萬平方米,新建城鎮廉租住房3.64萬平方米。20*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0640元、4650元,年均分別增長10.27%、10.06%。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由30.3億元增長到170億元,獲省市科技成果獎210項、科技進步獎134項,推廣應用科研成果400余項。“普九”成果不斷鞏固提高,全面落實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全市免除雜費2.38億元。五年共安排中小學危房改造項目986個,投入資金2億元改造危房120余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取得實效。高中教育質量連續五年居全省前列,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社會辦學不斷發展。衛生事業不斷進步,完成177所鄉鎮衛生院、11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建設,提前一年實現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合人數達到402萬人,非典、禽流感、艾滋病、結核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控制及重大傳染病防治工作取得良好成效。文化藝術進一步繁榮,成功舉辦“和風衡州”首屆群眾文化藝術節,一批文藝作品獲得國家、省級重要獎項。計劃生育工作連續3年保持全省先進。廣播電視綜合覆蓋率達98%,城區數字電視整體平移工作基本實現。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廣泛開展。軍民團結抗擊自然災害取得好成效。災民建房、抗旱的先進經驗分別在全國和全省得到推廣。食品、藥品監管、高危行業監管逐步加強。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取得進展。社會福利事業發展迅速,扶貧工作有序開展。安全生產形勢好轉,20*年全市發生的事故起數、死亡人數比上年分別下降35.33%、11.18%。移民后扶工作穩健開展,兌現發放移民后扶資金1.43億元。信息化工作邁向新臺階。監察、審計工作力度加大,工商、海關、質監服務地方經濟工作進一步加強,統計工作有新的起色,殘疾人康復扶助事業有新的進步,新聞出版、物價、檢驗檢疫、郵政、老齡、接待、信訪、外事、僑務、對臺事務、工會、知識產權、民族宗教、市志、農機、氣象、水文、檔案、通訊、無線電管理等各項事業得到發展。
(六)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深入,民主法制建設持續加強。繼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市”后,又積極開展創建“全國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市”和“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活動,市民文明素質普遍提高。五年共辦理人大代表議案4件,建議、批評和意見1255件,辦理政協建議案、提案1468件。關于農產品和畜禽水產品安全檢驗檢測和城鎮專業性蔬菜基地建設等議案的辦理取得實效。“四五”普法工作被評為全省先進,“五五”普法順利實施。以實施《行政許可法》為重點,依法行政得到加強,先后開展了食品藥品專項整治、無照經營專項整治行動,加大了打擊商業欺詐和治理商業賄賂工作力度。“平安*”創建不斷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及“嚴打”整治力度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加大。駐衡解放軍、武警部隊、人防工作和國防后備力量建設成效顯著,我市先后被評為廣州軍區防空建設先進城市、中南五省隨軍家屬安置先進單位、全國軍轉安置工作先進單位和“全國雙擁模范城”。
各位代表,過去五年的成績,是在中共*市委領導下,全市人民振奮精神、積極進取、開拓創新、真抓實干的結果,是各級人大、政協和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廣大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干部,向駐衡解放軍、武警部隊官兵和公安、司法干警,向各派、工商聯、各人民團體和各界人士,向所有關心支持*發展的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過去的工作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我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矛盾和問題,主要是經濟發展與發達地區比仍存在較大差距,經濟結構仍然不優,投入仍然不足,重點項目開工和建設進度不理想,財政收支壓力較大,安全生產和社會穩定任務艱巨,環境保護、社會治安、經濟發展環境和政府部門服務效能等還有待進一步加強。
各位代表,回顧過去五年的工作,我們體會最深的有以下幾點∶
第一,必須始終突出解放思想,創新發展理念。解放思想無止境,要將解放思想落實到發展目標的確定上、落實到具體政策的制定上、落實到工作的操作層面上。要創新思維謀劃發展,善于在宏觀調控中搶抓機遇,敢于在激烈競爭中把握機遇,以思想的大解放,促進環境大寬松,推進招商大突破,促使投入大增加,推動經濟社會大發展。
第二,必須始終突出真抓實干,加快發展速度。堅持發展先于一切、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勵精圖治,負重奮進。要進一步加大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力度,用工業化統攬經濟工作全局,走工業強市之路;進一步加大縣域經濟和民營經濟工作力度,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發展水平,壯大縣域經濟實力;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不斷增強經濟增長的外源性動力。要始終不忘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堅持勤儉辦一切事業。堅持知實情、講實話、干實事、求實效,從實際出發,堅決杜絕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更好的效益、更快的速度推進*的發展。
第三,必須始終突出改善民生,凝聚發展力量。群眾利益無小事,要始終把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扎扎實實為民辦實事、辦好事,最大限度地激發全市上下的創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第四,必須始終突出統籌兼顧,轉變發展方式。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科教文衛體等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始終高度重視環境建設,妥善處理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和環境的關系,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增強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
第五,必須始終突出轉變作風,優化發展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政府機構改革和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切實轉變干部作風,大力倡導服務基層、服務群眾、服務客商的奉獻精神,進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堅決維護市場經濟秩序,嚴厲打擊各種違法犯罪行為。
二、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今后五年,是我市落實科學發展觀、完成“十一五”規劃并實施“十二五”規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我們要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到2020年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科學制定未來五年發展戰略。當前,我市發展既面臨不少的挑戰,更面臨難得的機遇。總的看,機遇大于挑戰。面對經濟全球化進一步發展、全球資本流動加快的世界經濟格局,我們一定要更加注重擴大開放,有效承接沿海產業轉移,更好地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拓展經濟發展空間;面對中央關于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我們一定要解放思想,敢于競爭,用足用好政策,力爭在中部崛起的戰略中大有作為;面對省部署的推進湘南大開發和“3+5”城市群發展戰略,我們一定要發揮自身優勢,更加注重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更加注重促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積極參與新一輪的產業分工,做大做強我市產業;面對當前全市上下發展愿望更加強烈、發展思路更加清晰、發展舉措更加有力、發展基礎更加堅實的良好態勢,我們一定要把握大勢,圖強奮進,在用好機遇中乘勢而上,在突破障礙中快速發展。
今后五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以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新型工業化統攬經濟工作全局,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和城鎮化,以抓好重大項目建設為支撐,以改革開放和自主創新為動力,突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突出關注民生,突出民主法制建設,促進社會和諧,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今后五年我市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以上,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16%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3%以上,城鎮化水平達到45%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年均增長40%以上,外商直接投資年均增長15%以上,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降低4.8%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8%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8%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下。
三、強力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一)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增強經濟發展動力。把工業作為富民強市的第一推動力,堅持實施“工業領跑”計劃,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努力實現資源集約、企業集中、產業集群。
著力壯大支柱產業和龍頭企業。立足現有基礎,加快建設有色金屬冶煉及深加工、鋼鐵冶煉及管材加工制造、輸變電制造、鹽鹵化工及精細化工、汽車及零部件五大重點產業,培育壯大礦山機械裝備制造、生物制藥、食品加工、新技術新材料、建材陶瓷、煤電能源等產業。力爭到2012年五大重點產業實現產值800億元以上,其他優勢產業實現產值600億元以上。通過采取一系列重點扶持政策,利用信息技術改造和提升傳統產業,做大做強一批產業集群核心企業,打造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旗艦企業。支持*鋼管深加工和無縫鋼管系列、水口山金銅綜合回收和礦山開發系列、特變電工特高壓百萬伏電抗器、建滔化工“雙十”后續工程、湖南晶鴻微太陽能硅光伏電池、湘衡鹽礦30萬噸純堿配套60萬噸工業鹽、亞新科歐III以上電控燃油噴射系統、風順車橋變分器、衡山專用汽車、中鋼衡重重型礦冶裝備、燕京啤酒20萬噸生產線、紫光古漢生物工業園、大唐耒電煙氣脫硫和三期2×600兆瓦項目、天雁機械50萬臺增壓器、湘泵股份500萬臺機油泵等項目建設,加大投資力度,盡快發揮效益。要突出抓好新引進的戰略投資項目建設,全力支持安徽合力叉車、深圳中航、衡利豐陶瓷、瑞達電源、中國建材南方水泥、湘浙水泥等項目建設,加快建設步伐,盡快投產見效。到2012年,力爭實現全市重大工業企業年主營業務收入過200億元的1家、過100億元的2家、過50億元的5家。
著力發展園區經濟。認真做好全市工業園區工業布局規劃,加強園區發展規劃與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的銜接,加快園區水、電、路、氣、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步伐,著力加快市“一區兩園”、*鋼管深加工產業聚集區和湖南*深圳工業園的建設進度,引導重大工業項目向園區集聚發展。到2012年,全市工業園區累計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00億元以上,新增規模企業300戶以上,實現年工業增加值120億元以上,年創工業稅收25億元以上。著力加快國企改制。抓住國家實施老工業基地改造的機遇,堅持不懈地推進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突出抓好合江套工業老區及衡拖、建湘、界牌瓷廠等重點工業企業改制重組。加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強化國有資產收益管理,建立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加大國有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激勵約束機制。創新國有資產運營思路,促進國有資產保值增值,切實增強國有經濟的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著力推進科技創新。鼓勵大專院校圍繞產業發展辦學,扶持科研院所舉辦創新基地,加強科技孵化中心建設。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切實加強專利保護。實施名牌戰略,爭創一批省級、國家級名牌。切實營造愛護企業家、尊重企業家的氛圍,切實抓好人才工程和企業家隊伍建設。
著力推進可持續發展。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堅決淘汰落后的生產工藝,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強廢水、廢氣、廢渣的控制排放和處理,確保完成節能降耗減排任務。加強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噪音污染和農業生產污染的治理,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加強國土資源開發、管理和整治。堅持集約用地、節約用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切實滿足經濟發展用地需求。加強礦產資源的整合、有序開采和深加工,切實提高資源利用效率。
(二)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充分挖掘農業發展潛力。加大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力度,堅持用工業理念謀劃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充分挖掘我市農業的潛力,統籌城鄉發展,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跨越。
加快農業產業化進程,促進“農業強”。切實加大農業投入,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支農主力軍作用,大力推廣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聯保貸款,整合包括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資金在內的涉農資金,大力支持種、養、加等農業產業化項目。著力推進優質稻、優質菜、優質油、優質豬、優質水產品、優質家禽、優質煙葉、優質席草等具有*特色和比較優勢的農業產業帶建設。大力發展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和鮮活畜禽生產基地,建設珠三角地區的“菜籃子”和“米袋子”工程。到2012年,全市新發展優質特色農產品生產基地300個,其中連片5000畝以上的基地100個,年出欄生豬萬頭以上的基地100個,年出籠家禽10萬羽以上的基地100個。選擇一批新農村示范村和示范片,按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原則,推進產業新村建設。發展專業鄉鎮50個,專業村380個。以農產品精深加工為重點,抓好100個產業化項目,市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達到200家以上,產業化經營率達到50%以上。重點支持糧食、生豬、湘黃雞、林草、蔬菜、油菜、油茶、飼料產業鏈的延伸。培育和發展新五豐、溫氏集團、黃花集團、巨東勤業、怡農生豬、環球飼料、天天見梳篦、唐人神、金雁、金鯤、金泰、綠海、愛平、三和、金拓天、逢源等一批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引導農民發展休閑農業、高效園藝產業和生物產業。狠抓良種、技術、設施、推廣四個關鍵環節,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產品質量,打造品牌農業。健全農業標準、動植物檢驗檢測和認證認可三大體系,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
大力推進農村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促進“農村美”。加強病險水庫、渠系維護和山塘清淤,抓好湘江、耒水、蒸水、洣水防洪堤、大源渡和白漁潭庫區防洪工程建設。加強耕地、森林資源保護,推進荒山綠化和退耕還林,保護基本農田,抓好農業綜合開發。加強農業防災御災體系建設,減少災害發生。完成通鄉公路500公里、通村公路7000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2500個,完成農村客運站建設項目86個。抓好農村公路渡口、碼頭改造建設。到2012年,實現所有縣市區全部通高速,各縣市區之間、鄉鎮之間通油路或水泥路,行政村全部通公路、90%以上通油路或水泥路、通客運班車。積極爭取政策,繼續實施農村電網改造,基本實現城鄉同網同價。加強村莊規劃布局,扎實推進“城鄉清潔”工程,改善村容鎮貌。積極發展沼氣、太陽能等潔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建農村沼氣池1萬個以上,更新改造“兩省灶”10萬戶以上。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和飲水困難問題。推廣無害化衛生廁所。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擴大電信和互聯網在農村的覆蓋面,大力實施電話和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
全面落實各項惠農政策,促進“農民富”。認真落實糧食直補、良種補貼、“雙低”油菜良種補貼、農機補貼、種糧農民綜合直補、生豬調出大縣獎勵補貼等各項惠農政策。加強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突出抓好大中型庫區圍堤防護工程項目建設。抓好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和水管單位體制改革。穩定并完善農村土地承包關系,建立完善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發展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和農民科技培訓,力爭每年培訓農民3萬人以上。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力爭新增勞務輸出30萬人。加大農村職業教育工作力度,培養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現代新型農民。大力發展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讓農民在經營體制創新中得到更多實惠。
(三)全力提升服務業,增強經濟發展活力。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功能,科學合理規劃服務業發展方向,形成充滿活力、適應市場、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服務業發展格局,努力提高全市服務業整體水平。
大力發展旅游業。要突出“龍頭”,實施精品戰略,打造南岳5A景區品牌,著力推進景區拆違拆遷整治,將南岳衡山創建成全國文明風景旅游區,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要強化“中心”,充分挖掘市中心城區悠久的歷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蘊,大力創建優秀旅游城市,加強城區旅游景點建設,實施“三江兩岸”中心城區主街道亮化美化工程,建設旅游商業步行街。設立旅游開發引導資金,加強各縣市區旅游資源整合,促進形成“南岳大旅游”格局。結合通鄉通村公路建設,優先連通景區公路,開通縣際旅游班車。通過媒體、節會、組團外出宣傳等多種方式,對全市景點進行整體促銷。
大力提升商貿流通業。要立足湘東南,建設區域性現代商貿流通中心。合理規劃和調整大型商貿設施建設和商業網點布局,健全和完善商業網點體系。積極發展連鎖經營、特許經營、物流配送等現代流通方式和組織形式。引進國內外知名連鎖經營企業入駐*。引導醫藥、糧油、果蔬、副食品、服裝等各類商品市場提升檔次,完善功能,增強競爭能力。打造文化、休閑娛樂、網絡器材等特色街,實現相關產業的良性發展。
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充分發揮區域性中心城市優勢,把*建設成為與國際接軌的省級物流一級節點城市。整合資源,加快建設松茶、白沙洲兩個綜合物流園區,加快建設縣域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鼓勵生產制造企業改造現有業務流程,推進業務外包,積極發展第三方物流。培育物流龍頭企業,重點發展物流集成、專業物流供應和物流服務,爭取市外一批大型物流企業落戶*,加快湖南中電物流、中儲物流、金通物流、272廠等物流項目建設。加強物流標準化工作和物流行業管理。
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業。抓住金融業擴大開放的機遇,積極推動金融創新,吸引更多金融機構落戶*。促進銀企溝通,創新融資方式。鼓勵有條件的企業上市融資,積極培育一批后備上市公司,推進中小企業上市路線圖計劃。鼓勵保險業開發新險種,拓展新業務,提高全民保險意識。全面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保障金融安全。
大力發展新興服務業。扶持發展信息服務業,大力推進企業信息化和電子商務。著力培育發展法律、會計、審計、公證、評估、咨詢、監理、認證、項目策劃、財務管理和職業介紹等中介組織。大力發展技術開發及轉移、科技信息及咨詢、知識產權及認證、技術交易等科技服務業。加快發展家庭醫療、家庭教育、清潔衛生、保養維護、幼兒服務、養老服務等各種便民、利民的家政服務業。
(四)推進城市化進程,提高產業發展承載能力。著眼于提升城市功能,推進城市建設由基本適應向適度超前轉變,城市功能由單項突進向綜合配套轉變,城市發展由規模擴張向品質提升轉變,加快構筑以市區為中心、縣城為依托、中心鎮為基礎的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環境優美、特色鮮明、資源共享、協調發展的城鎮化格局。
暢通出口,實現城際快捷通達。加快實現本市與外地、市與縣、縣與縣、縣城與中心鎮的高效暢通。重點建設武廣客運專線、湘桂復線、*至吉安、*至懷化等鐵路干線,衡炎、衡邵、潭衡西、衡岳、衡臨等高速公路,S320、S214、S210、S314、S315、S316、S211、S317等重要經濟干線,基本完成*公路主樞紐客貨站場的建設任務,啟動*機場建設前期工作。建設湘江土谷塘航電樞紐,抓好湘江松柏至歸陽段航道整治。建設好耒陽珠磯港區、大源渡旅游客運碼頭、松木工業園碼頭、*縣瓷泥專用碼頭、衡南云集貨運碼頭、常寧松柏碼頭。
擴容提質,完善城市綜合功能。以武廣客運專線新*站和湘桂*復線南站建設為契機,大力實施“東拓南移、西擴北延”城市發展戰略,加強市區與周邊城鎮發展規劃的銜接,引導各類資金投入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建設。重點抓好衡州大道、雁城路、船山東路、內環路、景觀大道、高新區祝融路、永和路、三江路建設,抓好蒸陽南北路、蒸湘南北路、紅湘南北路、蔡倫大道、長豐大道延伸和五一路改造,完成紅湘北路蒸水大橋、雁棲大橋、內環路湘江大橋建設。繼續推進主次干道提質和背街小巷改造。抓好珠暉水廠、銅橋港和癩子石污水處理廠、第二生活垃圾處置場、危險廢棄物處置中心、森林公園、黃巢公園、雁棲湖公園、獅子山公園、酃湖公園、珠暉公園、虎形山公園、雨母山景區及“三江兩岸”風光帶建設。修復疏通城區地下排水系統,擴容提質防洪排漬機埠,確保城市防洪安全。堅持公交優先的原則,建設武廣火車站、汽車南站、華新汽車新站、中心汽車站等四個城市公交客運樞紐場站。實施公交車、出租車的節能減排,推廣使用燃氣能源。大力推進電力設施建設,滿足城鄉用電需求。進一步加大縣城和小城鎮建設力度,建設功能配套、規模適度的新城鎮,實現以商興鎮、以工興鎮、以游興鎮。加快武廣客運專線新耒陽站、新衡山站建設進度。切實降低農民進城門檻,鼓勵有技術、有資金的農民向城鎮聚集,形成有利于勞動力資源按市場經濟要求合理有序流動和配置的管理體制。
創新機制,推進城市綜合管理。加強城鄉規劃管理,規范城區村民建房秩序,整治違法建筑。進一步深化城市綜合管理,繼續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理順城市管理體制。大力整頓交通秩序,切實解決城市“乘車難”、“行車難”和“停車難”問題。加強城市環衛、園林綠化、市政道路管理,大力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加強社區建設,創新社區管理方式,充分發揮社區在城市基層社會管理、社會保障、文明創建和治安防控方面的作用。大力加強小區物業管理。
(五)放手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增強縣區經濟實力。推進體制創新,增強縣區經濟自我發展的能力,以個體私營經濟和外向型經濟為引擎,做大做強縣區經濟,促進縣區經濟優勢互補,聯動發展。
突出發展特色經濟。充分發揮我市農產品和礦產品資源以及現有工業基礎優勢,注重資源整合和產業分工,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打造特色經濟。進一步做大做強耒陽煤電能源深加工、冶金、電工,常寧、衡南有色金屬采選冶煉,*縣陶瓷、采礦冶煉,祁東農產品加工、家具、建材,衡山非金屬采選加工、造紙,衡東鎢業、銅業和泵業。做大做強蒸湘區鋼管制造及其配套產業,珠暉區、石鼓區鹽鹵化工業和雁峰區機電加工業。
扶持發展中小企業。引導民營經濟從傳統產業向高科技產業進軍,從分散小規模發展向集中集約化發展,從勞動密集型向勞力和資本技術密集型并重轉移。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各級政府要從民營經濟凈增稅收中按一定比例切塊安排專項資金,以財政貼息、國有資本參股等形式,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建立健全中小企業服務體系,充分發揮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投資公司和中小企業服務中心作用,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努力營造全民創業的氛圍,采取有效措施激活民間資本,鼓勵本地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和外出經商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全力抓好招商引資。充分發揮我市區位、交通、資源優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有效地承接沿海產業轉移。緊緊圍繞重點產業開展產業鏈招商,引進技術先進、配套性強、關聯度高的企業。繼續加強與中央企業的對接,著力爭取一批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500強企業落戶我市。創新招商引資方式,將引資、引智、引市場、引管理結合起來。積極組織參與各種招商活動,加大項目推介力度,努力擴大我市引資的規模與水平。繼續堅持招商引資目標管理責任制,繼續實施領導干部抓大項目的臺帳制,引進大項目,促進大發展。
四、強力推進和諧*建設
建設和諧*,是民眾所需,民心所向,政府之責。要按照使廣大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的要求,著力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大力實施“民生工程”。
(一)切實“謀民利”,大力發展各項社會事業
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實施教育強市,認真落實農村義務教育“兩免一補”政策,積極推進城市義務教育免除雜費。優化教育結構,重視學前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加快普及高中階段教育。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促進企校結合,實現人才定單培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交工院整體搬遷和南華大學新校區建設,做大做強高等教育。支持發展民辦教育。以興建寄宿制學校為重點,加強農村中小學布局調整和危房改造。整合教育資源,解決城市新區入學難問題。健全學生資助制度,保障經濟困難家庭、進城務工人員子女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大財政對教育的投入,規范教育收費。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提高農村教師素質。加快教師聘用制度改革,切實保障教師待遇。大力發展科技、文化、體育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建立健全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建立科技激勵機制,落實各項科技優惠政策,扶持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繁榮文化事業,發展文化產業,構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強鄉鎮文化站等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完成市博物館庫房、圖書館、科技館、廣電中心、職工活動中心建設。深入開展全民健身活動和群眾體育活動,完善體育設施,提高競技體育水平。大力實施人才工程,切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切實加強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實現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加快殯葬改革,倡導移風易俗。抓好外事、僑務、對臺和民族宗教工作,加強審計監督,完善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加大監察、統計工作力度,發展殘疾人事業,做好人民防空工作,促進檔案、廣播電視、新聞出版、氣象、移民、對臺事務、民族宗教、婦幼、老齡以及其他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
(二)切實“解民憂”,加大就業社保工作力度
基本消除“零就業”家庭。認真落實積極就業政策,積極支持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靈活就業。推進培訓、就業、維權“三位一體”模式,提高就業質量。健全就業援助制度,幫扶“4050”人員、“零就業”家庭、獨立工礦區下崗人員和失地農民等更多的弱勢困難群體就業。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婦女、退役軍人、殘疾人等群體的就業。進一步理順勞資關系,全面推行勞動合同制度,完善和落實國家對農民工的政策,維護勞動者和用工單位合法權益。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建立健全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企業、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探索建立農村養老保險和失地農民生活保障制度。切實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做到應保盡保,努力推進農村低保工作。進一步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和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完善失業、工傷、生育、高危行業保險制度。采取多種方式充實社會保障基金,扎實抓好征繳、擴面、清欠工作,加強基金監管。完善優撫保障機制和社會救濟體系,加大貧困村、貧困戶的扶貧工作力度,支持社會慈善、社會捐贈、群眾互助等社會扶助活動。加快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建設,提高住房保障水平,努力解決無房戶的住房問題。
改革完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進一步健全市、縣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公共衛生事件緊急救援體系、醫療救治體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能力。加強重大傳染病防治,提高兒童計劃免疫接種質量,加強婦幼保健工作。加強農村三級衛生服務網絡和城市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加強鄉鎮衛生院、村級衛生室和衛生隊伍建設,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大力提倡義務獻血。積極應對國家基本藥物供應制度改革,降低藥品虛高價格,減輕群眾藥物費用負擔。加強醫德醫風建設,提高醫療服務質量。
(三)切實“保民安”,做好安全和穩定工作
進一步強化安全發展理念,加大安全生產執法力度,完善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制,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發生。提高保障公共安全、處置突發事件和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實施食品、藥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確保食品藥品安全。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改善和加強城鄉基層警務工作,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始終保持對各類犯罪的高壓態勢。健全基層社會管理體制,妥善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完善信訪工作責任制,建立群眾合理訴求平臺,積極消除各類潛在的不穩定因素。加大國防教育、國防動員、國防力量儲備力度,積極配合推進駐衡部隊建設,切實做好隨軍家屬安置和軍轉安置工作。
五、強力推進政府自身建設
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進一步加強政風建設,全面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職能,努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效能政府和廉潔政府,增強政府的執行力和公信力。
堅持科學執政。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樹立正確政績觀,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堅持經濟與社會、長遠與當前、全局與局部、發展與環境、建設與民生的統籌協調,著力轉變不符合不適應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尊重客觀規律,注重調查研究,科學決策,理性辦事。
堅持依法行政。嚴格遵守《行政許可法》等各項規定,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機制。加強行政執法隊伍建設,切實提高行政人員的執法能力和責任感。大力優化經濟發展環境。切實提高服務意識,限定辦結時間,加快辦事速度,形成高效、快捷、優質的辦事氛圍。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保持政令暢通,強化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完善辦事程序和收費項目公示制度。加大績效考核力度,對不作為、亂作為、慢作為、索拿卡要等破壞經濟環境的行為從嚴查處。
堅持民主施政。推行政務公開,搭建電子政務統一平臺,進一步加強政務中心和政府門戶網站建設,暢通各類服務熱線,保障市民對政府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建立重大事項決策聽證制、專家論證制。落實黨內監督條例,自覺接受人大依法監督和政協的民主監督,發揮好輿論監督和群眾監督的作用。認真辦理好人大代表議案、建議、批評和意見,認真辦理好政協建議案、提案和社情民意信息。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科協工作。加強基層民主建設,進一步發揮好村委會、居委會、職代會在基層民主建設中的作用。
堅持廉潔從政。堅持“兩個務必”,工作中始終保持清正廉潔、公道正派、盡職盡責的優良作風。加強制度建設,帶頭抓好廉潔自律工作,自覺遵守廉政建設責任制,始終按照工作權限和工作程序履行職責,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20*年是新一屆政府任期的開局之年,我們要更加自覺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為全面完成五年各項工作任務打好基礎。20*年全市經濟增長要保持在14%以上,實現財政總收入57億元以上,投資、消費、進出口、招商引資、為民辦實事以及節能減排等工作都要在今年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的發展。要突出抓產業培育,轉變發展方式;突出抓項目建設,確保有效投入;突出抓財稅征管,提高經濟效益;突出抓節能減排,保持持續發展;突出抓政風建設,優化發展環境。
各位代表,形勢催人奮進,使命重大光榮。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在中共*市委的領導下,群策群力謀發展,同心同德干事業,為實現*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快速發展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