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二

時間:2022-02-10 10:38:00

導語:政府工作報告二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政府工作報告二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大會作政府工作報告,請予審議,并請區政協各位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過去四年工作的回顧

區第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以來的四年,是余杭經濟社會發展最快、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四年。四年來,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深入貫徹黨的*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圍繞“融入大都市、建設新余杭”奮斗目標,在上級黨委、政府和區委的正確領導下,在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的監督支持下,團結依靠全區人民,凝心聚力謀發展,克難攻堅求突破,大力實施“再造工程”,合力推進“三大跨越”,全區經濟社會實現了快速健康發展,順利地完成了區第十二屆人大歷次會議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

四年來,我們堅持加快發展,著力優化產業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2006年,全區生產總值達到349.92億元,比*年增長99.5%,年均增長18.8%;完成財政總收入50.18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7.46億元,分別比*年增長191.7%和219.3%,年均增長30.7%和33.7%。2006年三次產業結構比例為8.0∶58.9∶33.1,產業結構更趨合理。2005年社會經濟綜合發展指數列全國百強縣(市、區)第15位,比*年上升6位。

都市農業快速推進。2006年,全區實現農業總產值44.5億元,比*年增長52.6%,年均增長11.1%;農業加工產值41.5億元,比*年增長219.2%,年均增長33.7%。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各業生產全面增產增收。種植業結構繼續優化,糧經比例從*年的50∶50調整到2006年的45∶55。四年來,實施區級農業產業化項目258項,總投資16.7億元;實施國家級農業綜合開發項目13項,總投資9307.48萬元。農業園區建設成績顯著,省級高新農業示范中心和30個特色園區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總面積達到4.5萬畝。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不斷提升,農業龍頭企業增至63家,其中省級2家、市級19家,農民專業合作組織達到75家。農業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累計引進推廣各類農業新品種100個、新技術50項,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8%。大力發展品牌農業,徑山茶、塘棲枇杷分別獲得國家級原產地證明商標和原產地域產品保護,玉鼎大米等5只農產品獲省級著名商標。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實施省級以上標準化示范基地建設面積3萬畝,本牌鱉標準化示范區被認定為國家級無公害產品和養殖基地。強化動植物防疫檢疫,完成農作物重大病蟲害監測預警體系建設。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創建各類安全農產品生產基地面積18.6萬畝。切實加強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建成生態公益林面積22萬畝,完成公路綠色通道造林面積6387畝,被命名為“中國竹子之鄉”。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四年累計投入水利建設資金6.95億元,西險大塘除險加固、通濟橋退堤擴孔、臨平城區防洪工程順利竣工,完成椅子塢、康門、西中等27座10萬方以上水庫保安達標建設。

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6年,全區實現工業總產值961.8億元,比*年增長173.9%,年均增長28.6%;工業生產性投入75.5億元,四年累計達到275.66億元。著力化解要素制約,積極爭取用地額度,追加用地指標4557.8畝;累計盤活存量土地1841.55畝、閑置廠房100萬平方米;加強有序用電管理,累計補助資金9422萬元;成立中小企業貸款擔保機構19個,注冊資金2.46億元。工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6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到147.8億元,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1.2%。余杭經濟開發區“5118”基礎設施工程建成三縱四橫道路框架,工業總產值達到108.91億元,其中規模企業產值達到95.12億元。鎮鄉工業主戰場作用進一步發揮,19個鎮鄉工業功能區基本成型。全區規模企業達到1598家,其中億元企業115家,華立、華鼎、諾貝爾、西湖離合器入圍全國民企500強。加快工業循環經濟發展,2006年30家企業進行清潔生產試點,8家企業和百丈鎮特色經濟區塊通過市級工業循環經濟試點。進一步打響中國家紡布藝名城、絲綢織造基地品牌,成立全國首個家紡布藝實驗室、全省首個家紡產品專業商標品牌基地。創建“四大科技合作機制”,著力推進科技產業園區和科技孵化器建設,建立博士、碩士研究生創新創業工作站2個,華立集團、八方電信建立企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成功舉辦首屆品牌余杭論壇,“華立”商標躋身全國馳名商標行列,省級著名商標達到30件、市級著名商標達到43件;新增省級名牌產品21個、市級名牌產品35個,國家免檢產品達到8個,老板電器成為中國名牌產品。積極開展百家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工業企業長效服務機制逐步完善。

第三產業增勢良好。2006年,全區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15.87億元,比*年增長88.4%,年均增長17.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0.15億元,比*年增長77.1%,年均增長15.4%;“1525”重點旅游商貿項目有序推進。建立了區第三產業管理辦公室,制定實施商業網點規劃和扶持政策。沃爾瑪、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上海華聯等知名品牌落戶余杭,臨平商貿基地初具規模。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杭州宏豐家居城、浙江億豐家居建材城、杭州灣國際建材裝飾城、金恒德汽車零部件國際采購中心、杭嘉湖金屬物流中心、余杭江南茶葉市場等一批重大三產項目順利實施,現代物流、中介服務等新型業態快速發展。旅游業發展勢頭良好,四年共接待游客1049.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8.36億元,年均增長19.78%和45.53%。編制實施了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資源保護規劃,雙溪漂流景區成為國家4A級景區,山溝溝景區列入中國生物圈保護區,徑山·山溝溝國家級森林公園成功創建。連續四年成功舉辦中國茶圣節、塘棲枇杷節等旅游節慶活動,中國良渚文化村、南湖國際休閑度假區等項目扎實推進。農家樂、鄉村旅游快速發展,建成農家樂、休閑觀光農業園區等鄉村旅游點46個,高新農業示范中心成為全國農業旅游示范點。房地產業健康規范發展,四年累計銷售商品房面積475.26萬平方米。金融業規模不斷擴大,2006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達到503.71億元,各項貸款余額達到355.46億元,分別比*年末增長121%和116.4%。保險、擔保行業不斷發展壯大,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發展。

四年來,我們堅持改革開放,著力創新體制機制,強化招商引資,區域發展活力日益凸現。

各項改革繼續深化。認真總結“十五”計劃執行情況,編制完成了“*”規劃和22個重點專項規劃。深化完善政府機構改革,完成鎮鄉機構改革,行政管理體制進一步健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行政審批事項448項,公布保留行政許可事項267項。制定實施政府投資項目管理辦法,穩步推進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推行部門預算制度,深化鎮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有序實施鎮鄉公務用車改革,積極推進住房制度改革。文化、體育、衛生等社會事業單位改革繼續深化,組建余杭數字電視公司,29家農村衛生院全部實施改制。完善國有資產管理和營運體系,全面完成國有農林場體制改革,8家基層供銷社、26家國有集體企業完成改制,工業資產公司整體改制工作有序推進。加大改制企業遺留問題處置力度,實施11家企業破產清算,完成4028名職工身份置換。企業上市工作取得新進展,八方電信、華鼎集團分別在新加坡、香港上市,華立控股有限公司成功增發新股。加大城市建設管理體制改革力度,城區51.69萬平方米公共綠地、83.49萬平方米新區道路和13177只路燈實行養護招標,市政、環衛、綠化維護作業合同化管理率達到100%。實施農村信用社體制改革,成立農村合作銀行。順利開展村規模調整,將原505個村調整到262個。全面完成農村土地二輪承包和山林延包工作,完成93個村的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和3個村的撤村建居改革試點工作。

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完善招商引資工作機制,加大招商引資考核力度,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一號工程”。累計新批外資項目323個,合同利用外資11.38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4.42億美元,年均分別增長42.0%和30.1%。實際到賬內資167億元,其中市外63.5億元,年均增長42.8%。積極開展國內外重大招商活動,德國益利素勒、臺灣廣德事業體、香港華鼎紡織科技等項目落戶余杭。以民引外成效顯著,成功實施芬蘭斯凱菲爾、美國卡萊、德國海因茲和香港中華煤氣項目并購。招商渠道不斷拓展,商貿、旅游、農業等產業利用外資增長較快。堅持大項目帶動戰略,引進總投資1000萬美元以上項目41個。

外經外貿不斷拓展。積極構筑外貿服務平臺,引導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外貿出口增勢良好,2006年實現外貿出貨值199.95億元,比*年增長182.1%,年均增長29.6%;自營出口16.6億美元,比*年增長407.3%,年均增長50.1%。外經工作穩步發展,累計新批境外投資項目27個,經濟合作領域不斷擴大。對外合作得到加強,與美國安德森市、瑞典希格圖納市建立了友好關系。積極推進對四川閬中、重慶涪陵的對口支援工作,不斷擴大與衢州柯城區、常山縣等地的“山海協作”成果。

四年來,我們堅持城鄉統籌,著力加強基礎建設,完善功能設施,城鄉環境面貌日新月異。

規劃管理切實加強。圍繞融入杭州大都市,深化完善“一副三組團”分區規劃。組織編制了地鐵一號線余杭段站點周邊地區設計、塘棲歷史文化名鎮保護規劃、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控制性詳細規劃、和睦水鄉概念性總體規劃、文一西路兩側控制性詳細規劃和供水、供電、城鄉公交客運等專項規劃,對13個鎮鄉(街道)土地利用規劃進行局部修改,規劃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完善規劃管理,推進“陽光規劃”工程,規劃科學性和嚴肅性進一步增強。組建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和城市管理辦公室,城市管理體制逐步理順。加強城市環境衛生專項整治,實施了臨平城區、天目山路口、104國道等入城口重點整治工程。積極探索數字城管模式,城市管理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實施城區綠化工程,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3.08%。嚴格執行土地利用規劃,積極開展土地市場清理整頓,切實加強土地管理和耕地保護。加大依法拆違力度,建立違法建筑防控機制,共拆除違法建筑27.05萬平方米。開展星級服務社區創建活動,社區用房全部達到標準。

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四年累計投入建設資金30.94億元,“22318”工程全面完成,“1819”工程扎實推進,城市化水平由*年的38%提高到48%,建成區面積達到17.42平方公里。東來閣、水景園一期、紅豐立交橋、人民路西延一期、世紀大道西延、迎賓路鐵路立交、禹航路、丁塘路延伸拓寬等市政工程相繼完成。104國道余杭段、320國道余杭段、01省道余杭段、02省道余杭段、09省道余杭段等道路完成拓寬改造,杭寧高速余杭段、杭徽高速余杭段、滬杭甬高速余杭段拓寬、15省道改建一期、320國道五號橋至翁梅連接線等交通工程順利完成,杭浦高速余杭段、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和余杭港區崇賢、仁和作業區等交通工程開始啟動。加速與主城的基礎設施對接,文一西路、臨丁路一期、塘康路等工程建成通車。完善組團路網結構,高教路、瓶倉大道瓶窯段、東西大道延伸、漕雅線改建、杭徽高速五常連接線、老104國道良渚段改建等工程相繼實施。管道燃氣市場完成整合,城區集中供熱覆蓋面逐步擴大。完成臨平-塘棲、余杭-閑林、瓶窯-良渚等區域性供水工程,加快城鄉供水管網延伸,2006年全區日供水能力達到55萬噸,比*年增加33萬噸。海聯熱電、崇賢熱電、藍天天然氣發電、500千伏杭北變、220千伏乾元變等電源電網工程順利實施,全區供電容量達到1917.5萬千伏安,比*年增長152.8%;2006年用電量達到37.62億千瓦時,比*年增長106.64%。完成智能化電話平臺建設,實現互聯網寬帶全覆蓋。

新農村建設有序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全面實施,成功承辦“沿海地區新農村建設路徑—2006浙江發展論壇”。深入開展村莊規劃編制工作,編制完成村莊布局規劃和177個村的村莊規劃。扎實推進“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完成15個省市級示范村、84個市級重點整治村和45個一般整治村建設。規范農民建房程序,啟動農村多層住宅建設,塘棲鎮農民多層公寓建成入住。基本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系統,全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60%。實施農村生活污水凈化工程,建成污水凈化池13個。制定出臺村級留用地政策,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組合式幫扶。實施萬名農民信箱工程,注冊農民電子信箱1.41萬個。

環境保護不斷強化。編制生態區建設規劃,全面啟動生態區建設。加強水環境、聲環境、氣環境綜合整治,“創模”工作全面達到國家環保總局技術核查要求。完善環境基礎設施,塘棲組團污水處理工程基本完成,余杭組團、良渚組團污水處理工程正在抓緊建設,完成污水管網鋪設49公里。大力開展生態鎮村創建,建成省市級生態鎮5個、各級生態村63個。制定實施《河道整治規劃》,整治河道300余公里。加強工業企業污染和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關停石礦、水泥廠155家,完成苕溪流域養鴨和外蕩水面河蚌育珠綜合整治。全面推進生態葬法,建成生態墓地69處。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確保生態保護重點鎮鄉財政支出,生態建設補助資金累計達到7.20億元。全面開展各項綠色創建活動,公眾環境保護意識進一步強化。

四年來,我們堅持協調發展,著力推進各項事業,健全民主法制,社會和諧程度持續提升。

科教文衛事業全面發展。科技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5年居全省縣(市、區)第8位,比*年提升5位。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培育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30家,其中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4家,專利申請1890件,授權1155件。連續四年舉辦春夏兩季人力資源交流會,累計引進各類人才5493名。開展新一輪學校布局調整,撤并學校72所,新增校舍30.16萬平方米,所有鎮鄉(街道)均成為省級教育強鎮。開展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順利通過省級教育強區和國家級課改實驗區驗收。實施“名師名校長”工程,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97.4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民辦教育,多元化辦學格局逐步形成。良渚遺址保護工作扎實推進,再次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基本建成,遺址群出土文物指定收藏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承辦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余杭論壇,“余杭滾燈”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章太炎故居成為全國重點文保單位。文體設施不斷完善,中國江南水鄉文化博物館、圖書館新館等相繼建成,創建省市“東海文化明珠”鎮鄉(街道)14個,省級體育強鎮5個,區級文化村(社區)152個,被命名為省體育強區。大力加強廣播電視、《城鄉導報》等宣傳陣地建設,成功舉辦“同一首歌·走進余杭”、良渚文化杯全國越劇演唱大賽、余杭文化名人評選、文化藝術節、人民運動會等活動。文藝精品不斷涌現,話劇小品《匯報詠嘆調》榮獲“中國曹禺戲劇獎·小品小戲獎”一等獎第一名,成為第一個進入央視春晚的南方小品。實施有線電視“模轉數”整體轉換,數字電視用戶達到5.2萬戶,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3%。建立健全區、鎮鄉(街道)、村(社區)三級公共衛生管理網絡,區三院完成整體遷建,區五院綜合大樓、區衛校教學綜合樓先后投入使用。全面開展愛國衛生工作,創建省市級衛生鎮12個、各級衛生村93個,瓶窯鎮成為杭州市首個國家衛生鎮,順利通過國家衛生城市復評。低生育水平進一步鞏固,被評為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統計工作扎實推進,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圓滿完成,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有序推進。檔案、地方志、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關心下一代、殘疾人等工作也取得了新成績。

精神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成功創建省級文明城區,扎實開展城市化等主題教育活動。認真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浙江省公民道德規范》,大力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公民道德宣傳月、“太炎讀書節”、“相約周末”、“雙百結對、共創文明”等系列道德教育實踐活動,市民素質不斷提高。社區文化、廣場文化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廣泛開展,人民廣場被評為全國特色文化廣場。深入開展基層文明創建活動,城鄉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廣泛推進社區老齡工作規范化建設,被評為全國老齡工作先進區。繼續加強國防動員、民兵、預備役和雙擁、人防工作,連續四年被評為省征兵先進單位。

民主法制建設深入推進。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認真接受區人大的行政執法評議,積極支持區政協和各派、工商聯履行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進一步密切與工會、共青團、婦聯等人民團體的聯系。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累計辦理區人大代表議案、建議1150件,政協提案979件,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6.7%。完成“四五”普法和“二五”依法治區工作,啟動實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區工作。編制完成法治余杭建設規劃,在全省率先啟動法治城區建設。深入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認真開展行政復議工作,積極推行行政訴訟案件行政首長出庭應訴制度。實施行政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行政執法水平不斷提高。認真開展商業賄賂專項治理活動,嚴肅查處商業賄賂犯罪案件。嚴厲打擊各類犯罪活動,強化社會治安防控,連續三年被評為省級平安區(縣)。加強基層基礎綜治工作,鎮鄉(街道)綜治工作中心建設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充分發揮區政府專家咨詢委員會作用,進一步完善經濟社會重大事項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公示和聽證制度。制定實施村務工作規則,全國首創村委會“自薦海選”,被評為全國村民自治模范區和全國、省兩級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范單位。建立區長公開電話受理中心和群眾來訪接待中心,信訪工作進一步加強。健全四級人民調解網絡,歸正人員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試點工作順利開展。

政府自身建設不斷加強。加快政府職能轉變,強化政府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認真貫徹實施《公務員法》,進一步規范公務員的崗位職責和行政行為。扎實開展機關效能建設活動,切實加強政府工作責任落實和監督力度,強化部門協調配合,政府服務水平和行政效率不斷提高。完善三級聯動便民服務體系,組建區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科學編制各類應急預案,建立健全突發公共事件應急機制。組建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健全安全生產監管體系,全區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事故發生數、死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數連年保持零增長。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啟用視頻會議系統,實現黨政專網通村通社區。認真落實廉政建設責任制,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

四年來,我們堅持以人為本,著力健全保障體系,辦好實事工程,人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

社會保障體系逐步完善。大力推進城鄉統籌就業,積極實施就業再就業工程,全區失業登記人員從*年的16092人下降至2006年的5821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依法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力度,建立“五險合一”信息管理體系,全區企業職工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6.22萬人、醫療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7.45萬人、工傷保險參保人數達到12.04萬人,分別比*年增長180.03%、147%和226.57%。31500名被征地農民參加各類養老保障,有13692人開始領取生活保障金。實施企業退休人員社會化管理服務工作,社會化管理率達到99.9%。制定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2006年參保人數達到60.78萬人,參保率為98.51%,報銷比率為29%。健全社會幫扶“三級救助圈”,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多渠道、全方位開展扶貧幫困助殘活動,累計幫扶各類困難群眾60578戶次,發放救助款6964.54萬元。農村五保對象集中供養率達到92.1%,城鎮“三無”對象全部實行集中供養。住房公積金政策覆蓋面不斷擴大,累計貸款8.26億元。

市場秩序監管得到加強。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開展各類執法檢查和專項整治活動,嚴厲打擊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積極打造“信用余杭”,啟動企業信用信息平臺建設,評定誠信示范企業88家。深入實施質量興區戰略,被評為全國質量興市先進縣市。積極構筑食品安全監管責任網絡,大力開展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產品質量安全整頓。實施“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工程,鎮鄉(街道)連鎖超市實現全覆蓋,79%的建制村有連鎖便利放心店。創建市級以上綠色農貿市場5家,邱山農貿市場成為國家級綠色農貿市場。全面加強藥品、醫療器械經營企業規范化管理,醫療用品市場進一步凈化。加快構建農村消費維權監督網絡,建立監督聯絡站點421個。

政府實事工程扎實推進。抓好“菜籃子”工程建設,累計增加區級放心菜基地面積5500畝,“放心菜”合格率達到93%以上;“放心肉”合格率達到99%以上,生豬定點屠宰鎮鄉覆蓋面達到100%;實施農貿市場豆制品準入制度。完成經濟適用房建設20.01萬平方米,實施農村危房改造1511戶。新增73個村通自來水,受益人口16.1萬人,完成“一戶一表”改造24196戶。凈增就業崗位9.33萬個,幫助29387名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各類職業技能培訓2.69萬人,農民素質教育培訓8.07萬人。新建和改造通村等級公路359.1公里、組際自然村道路128公里,改建和維修危橋1009座;建成鎮鄉汽車站4個、公交候車亭168只,開通通村班車49路,建制村公交班車通達率達到99.2%。改造背街小巷道路23500平方米,改建垃圾房80座,新建改建垃圾中轉站4個。余二高、臨平一小新校區、區一院病房大樓、區婦保院門診病房綜合大樓等社會事業項目相繼建成,“一館三中心”和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開工建設。創辦6所外來創業者子弟學校,全區城鄉義務教育免收雜費。建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3家、服務站178個,新建全民健身苑51個、健身點327個。

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2006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870元,比*年增長64.7%,年均增長13.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9615元,比*年增長50.6%,年均增長10.8%。城鄉居民儲蓄大幅增加,2006年末達到213.09億元,比*年末增長109.6%,年均增長20.3%,人均儲蓄達到2.6萬元。2006年城鄉恩格爾系數分別為0.349和0.344,分別比*年下降0.037和0.031,居民消費價格總體水平上漲0.8%。汽車等高檔消費品快速進入城鄉居民家庭,每百戶居民擁有汽車18輛。寬帶用戶達到9萬戶。城鄉居民居住條件進一步改善,2006年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分別達到22.6平方米和63平方米。

回顧過去四年的歷程,我們深深體會到,政府工作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牢牢抓住經濟建設中心不動搖,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必須主動接受主城區輻射,圍繞“融入大都市、建設新余杭”目標,以工業化、城市化推進現代化;必須強化開明開放促開發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增強發展的動力和活力,不斷提升經濟整體素質;必須實踐以人為本、以民為先的執政理念,關心群眾疾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好事、做實事、解難事。

各位代表,四年來,我們之所以能在經歷宏觀環境新變化、經受復雜局面新考驗中取得令人鼓舞的新成績,這是上級和區委正確領導的結果,是全區人民共同努力的結果,是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和區政協監督支持的結果,也是各派、工商聯、人民團體以及各界人士大力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區人民政府,向全區人民致以崇高的敬意!向解放軍、武警駐余杭部隊、預備役部隊和中央、省、市駐余杭單位,向所有關心、支持余杭建設和發展的海內外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各位代表,四年來的成就,為今后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四年來的實踐,為繼續前進積累了寶貴財富。但我們也清醒地看到,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矛盾和問題,我們的工作還存在不少差距和不足。主要是:由于工作措施不夠有力并受要素制約的影響,組團機制建設、農村多層住宅建設、水環境治理等難點工作尚未取得突破性進展,三大組團污水處理系統、游泳館、檔案館等工程未能如期完成;企業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夠強,產業層次還不夠高,經濟增長方式未實現根本轉變;經濟和社會發展還不夠協調,還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城市管理滯后于城市建設,行路難、停車難等問題未能得到徹底解決;部分群眾生活仍較困難,提高社會保障水平面臨較大壓力;社會治安、安全生產、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任務仍較繁重;政府自身建設尚需進一步加強,機關工作人員作風不夠深入,工作效率、服務水平等有待進一步提高等等。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著力加以解決。

二、今后五年奮斗目標和總體要求

今后五年,是余杭區承前啟后、全面騰飛的關鍵時期,是更加開放、更具競爭、更有壓力的五年,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困難與希望同在的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將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在這一階段,我區正處在工業化轉型期、城市化加速期、市場化完善期和國際化提升期,經濟社會發展將出現一些新的趨勢和特征。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斷擴張,發展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更加突出,優化經濟結構、實現清潔節約高效增長更為緊迫;各項改革向縱深推進,觸及到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不斷增多,體制機制創新更為緊迫;經濟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外向依存度不斷提高,防范經濟風險、增強國際競爭力更為緊迫;人民群眾需求日趨多樣,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更為緊迫;社會結構和組織形式發生深刻變化,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更為緊迫。

為此,全區上下特別是全體政府工作人員,必須居安思危、勵精圖治,進一步強化發展意識、機遇意識、責任意識,創新發展思路舉措,狠抓工作落實,推動我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新一屆政府工作應確立以下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六中全會以及區第十二次黨代會精神,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要求,堅持發展、創新、節約、穩定、為民、和諧,緊緊圍繞經濟強區、生態城區、文化名區、法治余杭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藍圖,著力推進增長質量、城鄉質態、人文素質、生活品質、法治質效“五質提升”,全面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提升依法行政能力,為加快構建和諧創業、和諧發展、和諧生活的現代化都市新區而努力奮斗。

今后五年,余杭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是:

——經濟更具實力。到2011年,實現全區生產總值550億元,力爭達到600億元,年均增長保持在12%左右,戶籍人口人均生產總值超過8000美元;工業總產值力爭四年翻一番,五年超過2200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突破220億元,力爭達到250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農業總產值60億元,年均增長6%;三次產業結構比例調整為5∶55∶40;實現財政總收入110億元,力爭達到120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超過55億元,年均增長12%以上。

——城鄉更煥新貌。全區城市化水平達到60%以上,臨平副城和余杭、良渚、塘棲三大組團建成區面積分別達到30、16、10、9平方公里;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鄉自來水覆蓋率達到92%以上;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將臨平副城建設成以先進制造業為主的樞紐型、開放型、多功能的活力新城;將余杭組團建設成接軌杭州和諧示范區的高新產業基地、高教科研基地、生態旅游基地和宜居勝地;將良渚組團建設成以良渚文化保護為特色,集文化旅游、居住、商貿功能為一體,兼顧加工業和現代物流業的北秀明珠;將塘棲組團建設成傳承運河文化,接受杭州主城和臨平副城雙重輻射的重要產業基地、融人居休閑于一體的特色佳地。

——生活更為殷實。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75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4000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保持在2∶1以內,恩格爾系數低于0.3;人口平均期望壽命達到80歲;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社會保障體系更加健全,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到99%,人均籌資額達到200元。

——社會更顯和諧。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科教文衛等各項事業協調發展,人的文化、道德、法律素質進一步增強。高標準、高質量普及十五年教育,初中升高中比例達到100%,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科學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達到2.75%;每千人醫生數達到2.03人,每千人醫院(衛生院)床位數達到4張以上;人均體育活動面積達到2平方米;文化產業增加值增幅高于GDP增幅;社會管理更加完善,平安建設總體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15%;資源利用率顯著提高,單位生產總值能耗下降20%;年均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4‰以內。

為實現上述奮斗目標,新一屆政府必須牢牢把握以下四個原則:

——堅持發展第一要務。發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構建和諧創業、和諧發展、和諧生活的現代化都市新區必須以發展為中心任務,以發展鞏固和諧,用發展促進和諧。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圍繞“做大做強做優工業,做足做活做旺三產,做精做特做新農業”目標,加大投入力度,強化招商引資,加速“一區三走廊”產業布局成型,努力在又好又快中建設經濟強區。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走廊。充分發揮余杭、錢江兩大省級經濟開發區龍頭帶動作用,提升整合鎮鄉工業功能區開發水平,大力推進紡織服裝、機械制造、電子電器等產業集群建設。加快建設現代服務業走廊。大力發展商貿物流、科教服務、金融、房地產、總部經濟、樓宇經濟為主的現代服務業,加快培育信息、中介、社區服務、創意產業等新型業態,全面建成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加快建設休閑旅游業走廊。依托良渚文化、禪茶文化、運河文化和徑山、超山、西溪濕地、南湖等旅游資源,加大開發力度,接軌杭州旅游西進,努力建設長三角知名休閑旅游目的地。以高新農業示范中心為龍頭,農業特色園區為依托,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大力發展現代都市農業。強化項目帶動,力爭固定資產投資每年不少于200億元,其中工業生產性投入每年不少于80億元。

——堅持創新第一出路。創新是社會和諧進步的不竭動力。要深度推進各領域的創新創造,著力破解技術、體制等層面束縛發展的瓶頸制約,進一步釋放和增強全社會活力,確立市場導向、創新驅動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新模式。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一副三組團”體制機制。圍繞建設創新型城區,堅持政府主導與企業主體并重,切實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高度化、工業結構適度重型化,著力提高科技貢獻率。加大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力度,加快實施倉前科技園區建設,規劃建設崇賢科技園區。充分發揮“四大科技合作機制”和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快產學研合作創新基地建設,國家級高新企業達到15家。注重運用信息化改造傳統產業,強化電子商務應用,全力打造數字余杭。積極實施品牌戰略,扶持重點企業、重點行業品牌建設,力爭到2011年全國馳名商標達到3件以上,中國名牌產品超過6只,品牌經濟總量突破500億元。以政府改革為著力點,鞏固市場經濟體制先發優勢,深化公共財政體制改革,全面推進農村綜合改革和事業單位改革,繼續深化國有、集體資產運營和監管體制改革。引導民營企業創新產權制度和經營模式,鼓勵企業上市融資,加快發展行業協會和中介組織,強化市場監管和體系建設,營造有利于市場主體創新創業的體制環境。

——堅持服務第一責任。服務是政府的神圣職責和公務員的基本準則。只有不斷提高政府服務能力,加快推進政府自身建設和管理創新,才能更好地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適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要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減少和規范行政審批事項,簡化辦事程序,推進公共服務信息化,為群眾和基層提供更加便捷優質的服務。強化公共設施建設,提升城市管理服務水平,優化生產生活環境,打造“無圍墻”城市,促進公共產品、公共服務優質化、均衡化,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推進實事工程,健全為民辦實事長效機制,破解“七難問題”。強化“本地人+外地人=余杭人”理念,對外來創業者、務工人員提供人性化服務。加快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逐步解決城鎮低收入家庭、拆遷戶住房困難。積極發揮社區的服務群眾作用,加快建設社區公共服務信息系統。

——堅持和諧第一目標。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政府孜孜以求的工作目標。要按照建設和諧創業、和諧發展、和諧生活的現代化都市新區的要求,把構建和諧社會既當作一項長期的歷史任務,又落實到各項具體的政府工作中。努力促進城鄉和諧。繼續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堅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圍繞“打造副城亮點,構建組團中心”,加快“一副三組團”建設,形成“一網三通道”交通格局。加速經濟與文化融合。依托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淀,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努力將文化力轉化為經濟增長力。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努力爭創文化名區、科技強區、人才強區、教育強區、衛生強區、體育強區。全力推進社會和諧。繼續加強全民普法教育,嚴格依法行政,著力建設“法治余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關心社會弱勢群體。統籌協調社會各方利益,妥善處理各類社會矛盾。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加快形成社會信用體系。完善政府應急管理機制,切實維護社會公共安全。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努力爭創“平安余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深入實施生態區建設規劃,強化環境建設和環保執法,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倡導節約型生產生活,抓好節水、節地、節能等工作,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

三、2007年工作重點

2007年是新一屆政府的開局之年,是“*”規劃實施的關鍵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意義重大。

2007年全區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全區生產總值增長13.5%;工業總產值1150億元,增長20%;農業總產值47億元,增長6%;財政總收入57.7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30.3億元,分別增長15%和1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01億元,增長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3.5億元,增長1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760元,增長10%,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0580元,增長10%;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2.5‰以內。

圍繞上述目標,2007年要積極開展“盤活存量攻堅年、基礎設施建設年、體制創新開拓年、項目推進成效年”活動,著力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一)堅持實施城鄉統籌戰略,力求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上取得新成效。

大力發展都市農業。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推進優勢農業產業帶建設。加快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業,新增農業龍頭企業7家,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50億元。大力發展生態高效農業,建成市級都市農業示范園區5家。繼續加快高新農業示范中心建設,輻射帶動面積達到8000畝,農產品加工產值達到1億元。推進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建設,開發農業新產品20個,培育市級以上農產品名牌產品4個、著名商標5個。進一步打造“中國竹鄉”品牌,改造低產竹林5000畝。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成5萬畝農業標準化示范基地。高度重視動植物防疫檢疫工作,進一步完善農業信息服務平臺。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東苕溪土橋灣鐵路橋退堤擴孔工程,開展11座臨村小水庫除險加固和15.3平方公里小流域綜合治理工作。

著力加強村莊建設。大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十大工程”,不斷優化鎮鄉和村莊布局規劃。積極開展“星級村”創建活動,創建星級村80個。繼續實施“十村示范、百村整治”工程,創建省市級示范村6個、市級重點整治村25個、一般整治村15個。推進農村多層住宅建設,引導農民集中居住。積極探索宅基地整理和跨村跨組土地置換,著力推進中心村建設。繼續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建成生活污水治理點35個,其中示范點10個。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力度,農村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70%。大力開展農村電氣化建設工程,創建新農村電氣化鎮5個、村25個。積極推進村級郵政服務站建設,建成郵政服務站262個,啟動電信服務便利一村一店建設。

全面改善農民生活。完善農村職業教育扶持政策,培訓農民2.8萬人次,實現本地轉移就業5000人。實施農民信箱工程,注冊農民電子信箱2萬個。著力改善山區農民生產生活環境,建成林區道路50公里。全面推行政策性農村住房保險,力爭參保率達到95%以上。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0家,培育區級示范性專業合作組織5家。繼續實施集體經濟相對薄弱村幫扶,提升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參保率達到98%,報銷比率達到45%。加大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力度,力爭被征地農民參保人數達到4萬人。

(二)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力求在加快新型工業化進程上邁出新步伐。

注重科技創新。進一步完善科技創新政策,不斷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市級以上高新企業12家、省級科技型企業10家,工業新產品產值率達到12%,創建2-3個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引導企業加大研發機構建設和科技投入力度,企業技術開發費占銷售收入的比例上升到1.2%。進一步調動企業應用信息技術和技改積極性,培育信息化示范企業10家、技術進步示范企業10家。建立網絡信息技術供需平臺,不斷完善科技網絡化管理和數字化園區服務平臺建設。充分發揮“四大科技合作機制”和科技孵化器作用,加強產學研合作和技術成果產業化。鼓勵企業爭創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商標、品牌、專利和參與制訂產品的國家標準,爭取獲得全國馳名商標1件,省級著名商標2件,市級著名商標5件,中國名牌產品或國家免檢產品1個,省級名牌產品2個,市級名牌產品8個,品牌經濟總量增長10%以上。

注重產業提升。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依托華立儀表、金成科技、八方電信等高新技術企業,進一步提高電子信息、精密儀器儀表、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等高新技術產業產值比重。提升發展傳統優勢產業,加強企業間橫向合作、上下游合作、技術合作,強化配套協作能力,鼓勵優勢行業、優勢產品向精、深、專、特方向發展。努力打響“余杭家紡”集體商標金名片,進一步發揮家紡研發、檢測中心作用,完成家紡培訓中心建設,爭取家紡展示中心招商引資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支持工業適度重型化,主動承接機械裝備制造業,積極支持化工產業向精細化工方向調整,鼓勵企業產品向終端產品梯度轉移。進一步健全成長型企業扶持政策,力爭規模企業達到1800家,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到140家,規模企業產值突破900億元。繼續落實重大項目推進制度,加快推進鼎勝鋁業、科特汽配、春風摩托、錢江制冷、寶鼎鑄鍛、長命印刷、柯力達紡織、雅士居布藝等重點工業項目建設。加強項目投資進度督查,全面清理農轉用未供地項目,及時調整不具備開工條件的項目,加速存量土地、閑置廠房流轉。及時幫扶困難企業,積極開展“騰籠換鳥”。完成工業生產性投入80億元,其中限額以上投入比例超過90%。大力扶持生產性服務組織發展,組建行業協會3個。進一步深化百家示范企業創建活動,完善企業長效服務機制。

注重園區發展。繼續加快余杭經濟開發區建設,完成征地1960畝,拆遷300戶,工業總產值達到133億元,其中規模企業產值達到122億元,完善道路、污水管網等基礎設施配套,啟動建設城北復合型公共中心。強化鎮鄉工業功能區經濟強鎮建設主陣地作用,明確產業發展重點,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建立工業項目統一協調安排機制,積極推進鎮鄉工業功能區由“企業集聚”向“產業集聚”轉變。進一步加強省級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建設,加快推進倉前高新技術產業區塊和科技孵化器建設,確保科技孵化大樓和杭師院有機硅重點實驗室年內完工。繼續大力支持杭州錢江經濟開發區開發建設。

(三)繼續做強現代服務業,力求在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上實現新突破。

全力加快專業市場建設。加快特色商業街區、區域商業中心、商貿基地、區域特色服務業中心建設,啟動建設農村連鎖網點配送中心、五常沃爾瑪山姆會員店、杭州國際大酒店等項目,完成沃爾瑪購物廣場、杭州華東建設機械市場一期、浙江億豐家居建材城一期等項目建設。積極創造條件,做好世貿布藝城改造等項目的前期工作。繼續加快杭州農副產品物流中心建設,水產、蔬菜、果品交易區全面建成,肉類、糧油交易區完成主體工程建設。

全力提升商貿管理水平。進一步落實服務業發展規劃和扶持政策,大力培育信息、中介、社區服務等新型業態。積極推進創意良渚產業區塊建設,做好臨平、倉前創意產業基地規劃。積極推行服務業標準化管理,提升商貿服務業整體素質。繼續培育“中都”、“禹倡”等地方商貿品牌,著力引進國內外知名商貿服務企業和品牌商品。進一步整頓和規范市場經濟秩序,努力維護物價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控制在3%以內。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確保房地產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全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大力實施旅游發展總體規劃和旅游資源保護規劃,修訂完善旅游產業扶持政策。著力培育新的旅游亮點,大力推進南湖國際休閑度假區、浙江農業博覽園、超山景區提升改造等重點旅游項目,完成良渚文化博物館新館、小白菜民俗風情園、釜托寺景區等項目建設。大力實施西溪國家濕地公園三期工程,基本完成工程建設前期工作。抓住休閑旅游發展契機,著力培育“農家樂”和農莊特色經濟,力爭新建省、市級“農家樂”特色村各1個,區級休閑觀光農業園區5家。切實提升旅游服務水平,爭取評定五星級旅游飯店1家、全國工農業旅游示范點1-2家、國家級旅游名鎮(村)1個、省級旅游強鎮1-2個,爭創省旅游強區。力爭全年接待游客358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31.6億元。

(四)不斷深化改革開放,力求在增強區域發展活力上再創新優勢。

加大改革攻堅力度。完善行政審批制度,強化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功能。健全政府投資項目決策機制,全面推行政府項目代建制。繼續做好改制企業遺留問題處置工作,加快供銷聯社系統整體改革步伐,全面完成工業資產公司整體改制。創新管理體制,完善組團共建協調機制,以“權力下放、職能上延、重心下移、費隨事轉”的原則,合理確定組團中心鎮管理權限,對現行財政政策進行適當改革,加大對組團鎮鄉抱團發展的支持力度。繼續推進撤村建居和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完成56個村的農村社區股份合作制改革。完善農村土地經營管理機制,加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流轉土地15萬畝,實現土地規模經營9萬畝。

繼續加強招商引資。大力實施招商引資“一把手”工程,努力營造招商引資良好環境。加快招商引資向招商選資轉變,重點引進龍頭型和高科技項目。積極開展存量土地、廠房、項目等資產招商,努力拓展一產、三產招商領域。大力推進“以民引外”、“以商引商”、“以外引外”,努力提高招商實效。繼續實施鞏固港臺、主攻日韓、拓展歐美招商戰略,積極組織和開展國內外招商活動。力爭全年合同利用外資4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7億美元,實際利用內資46億元,其中市外17.1億元。

提升對外貿易水平。建立健全應對國際貿易摩擦機制,保護企業合法利益。引導企業擴大歐美市場、拓展中東新興市場,大力扶持高新技術產品、農產品出口。力爭外貿出貨值達到235億元,增長17.5%;自營出口19.24億美元,增長16%。認真做好出口退稅工作,以政策為引導,企業為主體,大力提升出口產品檔次,增強出口企業綜合競爭力。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到區外、境外投資和收購兼并企業,大力拓展“余杭人經濟”,完成境外投資800萬美元。加強與國內外友好城市合作交流,繼續做好“山海協作”和“雙對口”工作。

(五)積極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力求在建設現代化都市新區上邁上新臺階。

進一步優化城市空間布局。按照杭州市總體規劃要求,繼續做好“一副三組團”分區規劃修改完善工作。編制塘棲水城啟動區塊控制性詳細規劃,完善章太炎故居周邊區域控制性詳細規劃。強化城市設計理念,注重城市特色和建設品位,對重點區域、重點道路、重要建筑及周邊景觀進行精品化設計。加強城市建設、土地利用、環境保護等規劃協調,確保規劃體系的科學性。嚴格執行規劃審批制度,加強規劃監督管理。

進一步完善城市功能設施。市政方面:基本完成西安路北延二期、人民路西延二期、文二西路延伸、高教路一期、獅山路北延、勾仁大道南段、瓶窯廣場路等工程,扎實推進水景園二期、和睦路、高教路二期、迎體路二期、廣濟路延伸、地鐵一號線余杭段、區人防指揮所等工程,做好世紀大道西延、勾仁大道北段、拱康路延伸等工程的前期工作。交通方面:完成杭浦高速臨平互通連接線、02省道余杭段路面澆筑綠化、鸕鳥陡嶺隧道、石大線余杭段整治等工程,加快實施申嘉湖杭高速余杭段、杭長高速余杭段、余杭港區、320至104國道連接線、東西大道局部拓寬、瓶倉大道倉前段、勾陳大道拓寬等工程,啟動臨平汽車總站建設。供電供水方面:建成運行110千伏臨平變改造、潘板輸變電、南莊輸變電等12個輸變電項目,配合做好杭北變等電網工程,凈增主變容量64萬千伏安。繼續實施徑山、黃湖供水工程,完成仁和水廠建設前期工作。通信方面:啟動第三代移動通信工程,開展村級固定電話虛擬網建設。實施城區住宅樓郵政信報箱配套建設,新增信報箱1.5萬個。

進一步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圍繞“潔化、綠化、亮化、序化”目標,建設“清潔余杭”。完善城市管理綜合執法體系,嚴肅查處占道經營、噪聲污染等行為。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推動重要區域、重要路段整治。建立停車收費制度,實施“四小車”整治,努力緩解行路難、停車難。完善違法建筑防控巡查機制,依法加大拆違力度。啟用公交客運出租車管理服務中心,完成進杭中巴公交化改造和城區客運出租汽車更新。強化經營城市理念,加快供水、綠化、環衛等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步伐。完善社區建設機制,強化社區服務功能。

(六)著力推進可持續發展,力求在加快生態城區建設上取得新進展。

強化資源集約利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倡導節能、節水、節地和資源充分利用,綜合運用價格、稅收等多種手段推動節能降耗工作,簽訂重點用能單位節能降耗責任書,萬元GDP綜合能耗指標下降4%。繼續嚴格土地管理,實施工業用地招拍掛方式出讓。提高產業項目投資密度,低于行業投資規模最低標準的建設項目實行存量廠房租賃。支持重點用電單位開展節電技術改造,優化電力資源配置,合理引導電力消費。完善信用擔保體系,拓寬中小企業直接融資渠道,積極推進中小企業融資體系建設,進一步增強擔保機構實力。

強化環保基礎建設。編制《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明確優先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4類主體功能區范圍。基本完成良渚組團、余杭組團污水處理工程和臨平老城區截污納管工程,實施臨平第二污水系統應急工程,啟動仁和鎮大運河工業區和崇賢、黃湖、徑山污水處理工程。加快建立“一副三組團”環境保護管理所,積極推進環境監測實驗樓、環境監測監控平臺建設,區控以上重點污染源安裝在線自動監測(監控)裝置。

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深入實施生態區規劃,積極創建省級生態示范區。大力開展水環境治理,完成河道整治166公里,全面開展河道保潔工作。加強飲用水源保護,繼續開展工業企業、旅游餐飲業、挖砂軋砂行業專項整治,加強四嶺水庫、博陸喜庵港等備用水源保護。強化運河流域治理,建成臨平地區應急配水工程,開展超山蜜餞、仁和金屬制品、崇賢紡織印染、塘棲化工等重點行業整治,確保廢水達標排放。以星橋佛日塢、獐山石礦區為重點,繼續開展大氣環境綜合治理。鞏固擴大臨平、瓶窯噪聲達標區成果,積極創建“安靜小區”。開展工業廢油綜合利用試點工作,規范固體廢棄物、放射源、醫療廢物、危險廢物管理。積極推進黃湖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建設,大力創建生態鎮村,新增國家優美鄉鎮1個,省、市級生態鎮(街道)3個,生態村25個。

(七)大力發展文化社會事業,力求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質上再有新作為。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繼續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0000人,幫助5000名城鎮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依法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實施養老保險制度改革,企業職工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和生育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到17萬人、18萬人、13萬人、12萬人和11萬人。繼續做好農村五保對象和城鎮“三無”對象集中供養工作,完成徑山、余杭敬老院工程建設。健全分類分層救助機制,逐步建立外來務工人員基本社會救助制度。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加大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擴大住房公積金繳存面,企業住房公積金新增建制數達到5000人以上。

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加快推進“一館三中心”、公共衛生中心大樓、檔案館、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區一院、余杭中學等社會事業項目建設。深入實施人才強區戰略,大力引進各類人才,開展黨政人才、企業經營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農村實用技能人才等培訓,切實提高人才素質。開展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工作,不斷提高教育教學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教師待遇,穩定農村教師隊伍。規范中小學校學生接送車管理,加強學校安全管理工作。繼續加強良渚遺址保護,加快編制實施遺址保護區規劃,積極開展莫角山、反山、塘山(局部)遺址環境整治和遺址展示工作,著力推進“申遺”工程。繼續加強“余杭滾燈”、禪茶文化、運河文化和五常洪氏文化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深入開展“東海文化明珠”創建活動,60%的鎮鄉(街道)建成省級“東海文化明珠”,50%以上的村和100%的社區建成區級“文化村(社區)”,創建省級體育強鎮2個。擴大有線廣播電視覆蓋面,農村有線廣播通響率達到95%,有線電視入戶率達到88%,數字電視用戶數量進一步增長。加強農村公共衛生隊伍建設,增設衛生監督分所。繼續推進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示范化建設,開展區屬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雙向轉診”試點工作。加強食品藥品市場監管,建成放心藥店200家。完善“惠民醫院”、“愛心門診”建設,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進一步穩定低生育水平,加強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繼續加強依法統計工作,完成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

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深刻領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為重點,把和諧家庭、和諧社區、和諧企業、和諧機關創建與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有機結合起來,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營造積極健康的思想輿論氛圍。貫徹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切實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增強全社會誠實守信意識。積極創建省級示范文明城區,不斷提高城鄉文明水平。積極開展對外宣傳和交流,提升余杭知名度。繼續做好雙擁工作,廣泛開展軍警民共建活動,關心和支持駐余杭解放軍和武警部隊建設。重視國防教育,加強民兵、預備役部隊和人民防空建設,認真做好優撫安置工作。大力支持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開展工作,加強老年人、婦女、未成年人、殘疾人等事業建設,切實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外事、民族宗教、臺灣事務、僑務、檔案、地方志等工作。

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堅持嚴打、嚴防、嚴管,依法嚴厲打擊黑惡勢力和嚴重暴力犯罪活動,查禁黃賭毒等社會丑惡現象。加快治安動態監控系統建設,提高治安綜合打防控能力。強化流動人口服務管理、歸正人員幫教、社區矯正和未成年人預防犯罪工作,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項舉措。認真做好信訪和人民調解工作,積極預防和妥善處置群體性事件。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嚴格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全力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有效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害、公共衛生事件、社會安全事件,最大限度減少突發公共事件的損失和影響。

繼續實施實事工程。進一步發揚為民辦實事的優良傳統,圍繞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本著量力而行、盡力而為的原則,年內努力抓好以下10件“政府實事”。

1、開展農民健康促進活動,建立400名以上社區責任醫生團隊,為農村困難家庭、慢性病以及精神疾病患者建立健康檔案,每年提供2次以上上門服務;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者提供二年一次免費健康體檢。

2、實施山區農民飲用水工程建設,完成4個山村飲用水工程,新增農村飲水受益人口2.1萬人。

3、2007年1月開始,全區70周歲以上無養老保障、無政府固定補助的老年人按月發放生活補助金;常年臥床不起的貧困殘疾人按月發放生活護理補助。

4、加強“千鎮連鎖超市、萬村放心店”建設,全區100%的建制村有連鎖放心店,連鎖門店總數達到262家以上。

5、實施通村連網道路建設,完成100公里組際道路建設;加快交通場站建設,開工建設3個鎮鄉汽車站(換乘站)。

6、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失業人員、征地農轉非人員4000人,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3000人,培訓外來務工人員5000人。

7、開工建設政府保障性住房15萬平方米,完成6.8萬平方米,其中建設經濟適用房、廉租房8.24萬平方米,完成5.8萬平方米;建設人才專用房、外來務工人員公寓3.66萬平方米,完成1萬平方米;建設農場安置房3.1萬平方米。8、實施城區“暢通工程”建設,完成臨平城區指路標志系統及8個路口信號燈改造;新建占道停車泊位1737個,開放已建停車泊位1620個,新建候車亭60個,改建港灣式候車亭20個。

9、開展送“百場演出、千場電影、萬冊圖書”下基層活動,新建基層健身苑(點)35個,籃球場10個,乒乓球室20個。

10、2007年春季開始,逐步免除全區義務教育階段課本費和作業本費。

四、加強政府自身建設

融入大都市、建設現代化都市新區,需要高效率的政府工作和高素質的公務員隊伍。我們一定要深刻認識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努力提高政府執行力和公信力,著力建設法治政府、服務政府、責任政府和效能政府。

加強學習,提升管理服務能力。繼續深入學習馬列主義、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深刻領會和準確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體系,不斷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根據履行職責的要求,學習相關領域的知識,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業務素質,努力增強領導科學發展的能力。學習現代經濟知識,提高駕馭市場經濟的能力。學習科技知識,提高推進自主創新的組織領導能力。學習社會管理知識,提高管理社會的能力。學習法律知識,提高依法辦事的能力。

推進法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大力實施“五五”普法和“三五”依法治區規劃,認真貫徹《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組建區政府法律顧問室,梳理部門行政執法依據和行政執法職權。完善依法行政考核體系,進一步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行政執法監督檢查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自覺接受區人大及其常委會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定期向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報告工作。積極支持區政協的民主監督,配合“兩院”依法開展司法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提案。主動聽取各派、工商聯、專家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意見,深入推進政務公開,進一步擴大公民、社會和新聞輿論對政府及其部門的監督。

注重實干,增強執行落實能力。牢固樹立大局意識,確保政令暢通。發揚求真務實精神,密切聯系實際,聚精會神抓好工作落實,在務求實效上狠下功夫。集中時間和精力,多做一些深入實際的調查研究,多解決一些影響改革發展穩定的突出問題,多辦一些為廣大人民群眾排憂解難的實事。積極探索提高行政效能的新途徑、新方法,加強電子政務建設,創新政務管理模式。深化機關效能建設,加強效能監察,促進行政部門改進工作作風,把抓落實、創業績作為績效評估標準,使機關運轉更加規范協調,辦事更加公正透明,工作更加高效便民。

從嚴治政,樹立清正廉潔形象。始終牢記“兩個務必”,大力發揚艱苦奮斗和勤儉節約精神。要認認真真察民情,誠誠懇懇聽民意,實實在在幫民富,兢兢業業保民安。努力降低政府運作成本,堅決反對鋪張浪費,堅決反對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嚴格財務管理,深化領導干部任期經濟責任審計制度。實施行政問責制,嚴肅查處瀆職失職行為。嚴格執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決糾正部門和行業不正之風,嚴厲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做到勤政廉政、干凈干事。

各位代表,余杭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已經站在了新的起點上,不斷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政府的職責。讓我們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倍加珍惜千載難逢的歷史機遇,倍加珍惜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在中共余杭區委的領導下,緊緊依靠和團結全區人民,合力拼搏,務實爭先,為建設和諧創業、和諧發展、和諧生活的現代化都市新區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