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時間:2022-02-15 11:39:00

導語: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堅持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為加快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兩個率先”,最根本的是要靠深化改革和體制創新,以改革的新突破、開放的新局面推動各項事業的發展。對此,我們著重就如何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更具活力、更加開放的經濟體系等進行了深入的調研。現將調研情況匯報如下:

深化改革優化結構提高效益

——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區的經濟體制改革工作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重視下,全區440多家國有集體企業順利完成了改革改制工作,改制面達到了96%。通過改制,進一步明確了企業產權關系,使國有資產有效退出,成功實現了"兩個置換"。全區企業改制工作雖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但按科學發展觀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要求的標準來衡量,還有一定差距,這些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運作還不規范,全區不少改制企業仍沒有按《公司法》要求制定董事會、監事會、總經理工作細則或工作條例,董事長、總經理、監事會職能界定不清,不能按《公司法》和公司章程以及董事會決議履行職責,不能完全維護全部股東的合法權益;二是董事會與經營層高度重合,決策層又是執行層相互缺少制衡和約束;三是少數企業監事會形同虛設,沒有充分發揮監督作用;四是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合理等。為此,我們一定要用科學的發展觀,以創新的思路來深化和完善企業的改革。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了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這就給企業今后的改革與發展指明了方向。

所謂現代企業制度,是指現代公司法人制度,這種制度具有三大特征,一是具有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二是具有獨立的法人資格;三是具有高效的組織管理制度。由于我國公司法把公司法人界定為股份公司與有限責任公司,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在我國也就是建立股份公司和有限責任公司,或者說是把傳統的國有企業改造成國有控股或參股公司,之所以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與目標。

一方面是由于傳統國有企業制度無法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代企業制度是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并被實踐證明是目前最有效率的企業制度。因此,國有企業改革就應當立足于制度創新,改變原有的企業制度為現代企業制度以適應新形勢下的市場經濟發展。也正因如此,黨中央、國務院才把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作為國企改革的方向與目標。按照區委調研工作的總體要求,使全區企業進一步朝著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邁進,以市場經濟規律為導向,結合我區實際,重點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進一步明確產權關系

產權關系明晰是現代企業制度的基本特征之一,也是企業真正成為市場法人實體和競爭的重要條件。要把深化產權制度改革、明晰產權關系作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核心內容,精心組織,精心實施。首先理順產權關系,在國有資產退出過程中,清產核資、產權界定等工作要規范操作,要建立國有資產退出平臺,區國資部門全程參與并實施監督,對國有占股企業,國資部門要發放《相關證書》作為國家出資法律憑證,明確股權。對在98年前后改制的區(縣)屬企業進行認真梳理,這類企業由于當時的相關政策不配套,造成了產權雖明確但責任不清,對原職工占有部分股權在后來的經營過程中以集資形式退出,使國家蒙受不應有的損失,這些矛盾在土地出讓或其他經濟糾紛中尤為突出。另外在調整產權結構上,要堅持用《公司法》要求來規范企業改制工作,調整企業產權結構。把壟斷性和專營性行業的企業,改組改造為國有獨資有限責任公司,把效益好、符合產業政策,管理規范的特殊性行業的企業,改造為國家控股或參股的有限公司,對大部分區屬以及鄉鎮企業按照公有資產全部退出的原則,通過合并、收購、法人企業參股、協議出讓、公開競價等多種形式,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二、健全法人治理結構

權責明確的企業領導體制,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內容。健全和完善新"三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要注意處理好董事長與總經理的關系,要處理好董事會與黨組織的關系,要處理好董事會與監事會的關系,具體講:一是要完善企業內部的組織結構,按照《公司法》及相關法規,明確企業的股東大會,董事會、經營機構、監事會、企業黨組織和工會組織的工作職能和作用,強化董事會的決策權力。二是改革企業領導的管理辦法,對企業領導的產生程序,選舉方式等管理辦法,由過去黨組織、政府直接管理轉變為以產權為紐帶進行間接管理。董事會成員由各股東單位按比例推薦,董事長由董事會選舉產生;總經理則由董事會聘任。三是改善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方式,這方面,首先是企業黨組織通過對企業生產經營中的重大問題和人事問題提出意見和建議,發揮保證監督作用;其次是黨組織負責人與公司的董事、監事、經營班子交叉任職,依照法定程序進入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班子,直接參與決策和管理;再次是與公司經營管理機構共同抓好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業精神文明建設。

三、完善分配制度

改革企業分配制度,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重要措施,也是實現管理科學的基本環節。要把按勞分配和按要素分配結合起來,形成所有者、經營者、勞動者不同利益主體的相互制衡機制的企業分配制度,以規范和保障國家利益、所有者利益,企業利益,勞動者利益,實現四者利益的均衡。要把強化激勵與約束作為完善分配制度的重點,加強企業管理,加快企業發展步伐。在分配形式上,一是改革工資管理方式,按照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由企業自主決定分配標準和分配方式,勞動及相關部門只負責對工資分配進行宏觀調控,主要是借助高、中、低三條控制線,即最低工資保障線,工資指導線,個人所得稅等措施,以達到"指導企業工資合理增長,保證職工合法權益"。二是推廣年薪制,實行年薪制的對象是企業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其構成分為基本工資和效益工資兩部分,其中基本工資與企業的類別、級別掛鉤,效益工資與企業凈資產增長率和實現利潤增長率掛鉤,實行年薪制后,董事長和總經理不再享受企業內部工資,獎金和其他工資收入。三是試行企業員工持股制,企業在改制和增資過程中,要積極吸收內部員工資本,鼓勵員工持股,并由工會設立員工持股會,對員工持股進行管理和運作,員工代表還可以依法進入董事會和監事會。

四、強化監督管理制度

加強對企業財產的監督和管理,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實現企業資產保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要建立一套嚴格的監管制度,以完善強化企業財產監督約束機制。首先要強化監事會職能,按照《公司法》中有關監事會的規定,明確監事的任職資格、義務、待遇以及不履行職責應承擔的責任,賦予監事會對董事會決策的建議復議權。二是設立財務總監。財務總監直接進入董事會,通過審核公司的財務報表,參與擬定公司的年度財務預決算案,利潤分配和彌補虧損方案,加強對企業的財務監督,同時,對企業大筆資金運作實行總經理和財務總監聯簽制度,并建立財務指標計算與確認上報過程的責任約束和資金簽批的內部分級授權制度。三是建立重大項目投資審議與監管制度,由有關專家組成的投資項目審議會進行審議,審議通過后,依額度大小分別由董事會或總經理最終決策。四是實行產權代表報告制度,由各產權人代表,負責將企業的重大產權和人事變動,一定數額以上的投資及貸款擔保,分配方案等對產權人資產有重大影響的情況,及時報告產權管理部門。

五、積極推進配套改革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需要綜合配套,協調推進。為使企業改制工作順利進行,以快速適應市場經濟要求,進一步完善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一是要切實轉變政府職能,主要表現在,進一步放開部分由市場調節的經濟活動,減少審批項目,加強宏觀調控力度,加強行業管理和指導,對各種所有制企業統一辦事標準,為企業營造平等競爭的外部環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轉變機關工作作風,減少辦理環節,改善服務態度,提高工作效率,強化對政府部門的監督約束機制,加強勤政廉政建設。二是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使企業的基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制度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六、實施壯大戰略,培育規模企業上市運作

對全區一些相近行業如烏江幾家船廠、各建筑公司及房地產開發公司,要突破地區、行業和所有制界限,以優勢企業為核心,以產權為紐帶,通過收購、兼并、參股、控股、資產授權等方式,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力求使這些集團盡快形成規模,提高市場競爭力。另外,為了有效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開辟企業直接融資渠道,必須從企業的基礎工作做起,對具有一定資產規模,主營突出且經濟效益較好或目前水平暫時較低但發展前景較好的民營、橫聯和外商投資企業,積極引導他們組建股份有限公司。繼續重點培育引導江標集團、大吉集團、東源公司、東爵公司、泰華電子、深圳立業制藥等一批優秀企業進行股份公司改造,盡快進入上市輔導期。

七、轉變政府職能,發展行業協會

根據社會主義市場不斷發展和日益完善的要求,根據全區企業公有資產基本退出的現實,政府職能將切實轉移到宏觀調控、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在這樣形式和機遇面前,我區必須以發展行業協會和商會為主要形式的企業社團,提高企業間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作用。目前,全區僅成立服裝行業協會、磚瓦行業協會等幾家企業社團,這幾家協會的成立為相關企業在加強組織間聯系、提供經貿信息服務、組織行業培訓、維護行業利益、開拓國內外市場、健全自律機制等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總體上,我區的行業協會在數量上偏少,且運行還不夠正常和規范,遠遠不能滿足企業發展的需要。因此,建議區有關職能部門在全區有關行業,如房地產、建材、制藥、苗木、造船等行業積極加以引導,引導和促進龍頭企業牽頭組建相應的行業協會,通過行業協會實施政府對企業的宏觀管理和政策影響,實現政府職能的真正轉變,實現企業與政府雙贏的目標。

以上是我們就如何進一步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的粗淺認識,我們將繼續深入學習和調研,認真貫徹執行區委區政府的有關文件精神,努力推進企業改革改制工作,進一步建立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為把浦口區旱日建設成為經濟發達,文化繁榮,環境優美,治安良好,管理先進的南京新市區而奮斗。

進一步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切實轉變政府職能

為認真貫徹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和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推進執政為民、依法行政、轉變政府職能,降低行政成本,創新行政方式,增強行政透明度,提高全區行政管理效能。按照區委、區政府關于在全區開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專題調研活動的要求,我辦對全區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情況進行了調查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全區行政體制改革的簡要回顧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國家先后進行了四次大的行政體制改革,尤其是1998年開始的政府機構改革,使我國基本改變了傳統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組織機構,并逐步形成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框架。我區也隨著全國改革的步伐,先后經過多輪的行政體制改革,從而實現了政府職能、行政方式等多方面的轉變。

1、機構改革已基本完成。為順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和形式的要求,我區在合并前的1997至2001年底,原浦口區和江浦縣分別進行了二輪機構改革,原浦口區黨政機構由改革前的45個精簡到38個,再由38個精簡到32個,通過機構改革,區級黨政機構比改革試點前共減少13個,精簡幅度為28.8%。原江浦縣由改革前的46個(其中:縣委機構8個,縣政府機構38個),通過機構改革,縣級黨政機構精減到38個,縣委、縣政府機構分別為6個和32個,共減少8個,精減幅度為17.4%。2002年,根據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復,撤銷浦口區、江浦縣,成立新的浦口區。合并后,原浦口區委、區政府和原江浦縣委、縣政府共有黨政機構81個,通過區劃調整和機構改革,新的浦口區區級黨政機構精減到34個(含部門管理機構),其中區委、區政府工作機構和部門分別為6個和25個,區委部門管理機構3個,共減少機構47個,精減幅度為58%。從而使全區的機構設置達到"精簡、效能、統一"的基本目標。

2、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從量變到質變。自2000年以來,全區根據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結合全區機構改革,在全區開展了三輪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通過三輪改革,一批不符合政企分開和政事分開原則,妨礙全區市場開放和公平競爭以及實際上難以發揮有效作用的行政審批被取消;一些可以用市場機制代替的行政審批,調整為用市場機制運作,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逐步建立健全監督約束機制,做到了審批環節減少、審批程序嚴密,審批效率明顯提高,審批責任追究得到了基本落實。目前,全區現執行的行政許可項目共275項,其中審批項目113項,審核項目18項,核準項目139項,備案項目5項,與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前相比,減幅達46%。

3、行政許可法得到認真貫徹落實。今年,全區為認真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根據市政府和寧府法(2003)42號文件的部署,全區對現行規范性文件進行了全面的審查清理。歷經2個多月的認真反復清查,最終確定涉及行政許可事項的規范性文件17部,涉及行政許可項目16項,這17部規范性文件均依據法律、法規、部委規章和規范性文件以及地方性法規和規章所制定,與上位法有關條款規定無抵觸,所涉及的16項行政許可項目均為市政府以上法規、規章所立條款設定。以上清理結果已經區政府初審,待與省、市清理結果核對后向社會公布。

4、政府采購制度框架初步形成。隨著2003年1月1日起,《政府采購法》的正式頒布實施,我區的政府采購監督管理體系已初步形成,機構的隊伍建設也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財政部門、紀檢監察部門和審計部門分工協作,各司其職,共同監管的行政監督管理機制已初步形成。政府采購改革的不斷深入,對提高區政府采購資金的使用效益,維護集體利益和社會公共利益,保護政府采購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促進廉政建設都起到了積極作用。2003年度,全區政府采購共組織采購183次,采購總金額2998.47萬元,節約資金427.18萬元,平均節約率12.5%。

5、區投資服務中心正式運行。為探索方便基層、群眾和招商引資,解決全區行政審批服務窗口分散,缺乏統一管理和監督機制問題,區委、區政府按照"一站服務、全程、并聯審批、高效便捷"的要求,在區經濟開發區大廳設立區投資服務中心,區工商局、計經局、外經局、國土局、建設局五個部門現場辦公。中心自去年6月底正式運行以來,堅持高起點建設,人性化服務,緊緊圍繞規范項目審批運行程序、為投資者提供政策咨詢、受理投資者投訴、幫助投資者協調項目建設和企業生產經營中的矛盾和問題,公開服務內容、公開辦事程序、公開政策依據、公開收費標準、明確服務部門、明確辦結時限,實行"一站式"和"全程"制服務。對涉及到多個行政職能審批的項目,中心在區十幾個部門配置了電腦,設置了專門人員,通過網絡進行并聯審批,免除了投資者"摸不著門,找不到人"逐部門辦事既費時又費力的現象。"中心"通過對外來投資的企業和投資者以及對區內鎮街、部門熱情、高效、便捷的服務,優化了區內投資軟環境,提高了行政審批效能,極大地方便了投資企業和投資者,較好地展現了服務型政府的良好形象,有效地推動了招商引資工作的開展和深入進行。截止到今年一季度末,中心通過網絡并聯審批項目12個,在委托方面共辦理審批項目80個,其中"三資"項目48個,內資項目32個。

二、行政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全區行政體制改革經過近些年來的不斷深化,取得了明顯進展和成效,但和全區的經濟發展和改革開放要求相比還略顯滯后,還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少數部門行政管理理念還較落后。在我區少數部門和一些同志思想觀念中,還習慣于對經濟活動中的公共權力進行設置限制和審批,對行政管理缺少公開、透明;習慣于數量管理、項目管理而不是規則的管理;習慣于直接的縱向控制而不是間接的橫向協調。有的以自己的部門利益為重,在封閉的圈子里思考問題,缺乏創新意識。

2、政府職能定位不夠科學、嚴密。全區各級黨政機構經過多輪改革,雖撤并了一些機構,也精簡了部分人員,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突破,但在質上還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適應全區經濟發展、招商引資以及與WTO規則接軌的問題。職能定位的不夠明確,導致一些鎮街和部分政府部門在全區經濟和社會管理中的"越位"、"錯位"和"缺位"。出現了政府職能轉變的一些不平衡現象,造成某些方面轉變了,某些方面沒有轉變;一些部門轉變了,還有些部門沒有轉變。

3、政企關系、政事關系、政會關系有待進一步理順。

一是目前還有少數區屬國有集體企業、部分區屬經營性事業單位和農林場圃企業沒完成徹底的改制,造成政企、政事還沒分開。另外,對區屬國有獨資、國有控股及參股的國有資產管理、營運、監督機制還沒真正形成,從而使政企關系還沒理順。二是由于事業單位改制遲緩,一部分屬于政府的職能還在由事業單位行使。三是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的發育與成長還未能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致使一部分屬于中介機構和行業協會的職能還滯留在政府手中,延緩了政府職能的轉變。

4、一些舊的制度和習慣做法妨礙政府職能的歸位。主要是不科學、不合理的績效評價體系和不完善考核,致使一些部門為了獲得好的政績而超越自身的行政職能,片面追求目標和硬性指標的完成,而淡化政府最基本的職能。這些制度和考核辦法的缺陷導致了一些行政行為有法不依、有禁不止,阻礙了依法行政和政府職能的歸位。

三、對策與建議

1、堅持依法行政,轉變管理理念。理念的轉變是政府職能轉變的前提。全區各級黨政機關,必須以正在開展貫徹落實《行政許可法》為契機,破除"全能政府"的觀念,摒棄那些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關于政府職能的理念和認識,樹立有限政府理念、行政分開理念、誠實信用理念、依法行政的理念、公共服務理念、便民、高效、責任理念等。政府職能從"全能"向主要維護社會公正、社會公共安全、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轉變。在轉變觀念的同時,具體要求全區行政機關人員要克服"官本位"思想,樹立服務的理念,把工作的出發點和立足點定格在為全區廣大群眾服務,為全區經濟和社會發展創造最佳環境上,進一步增強行政的責任感、使命感,更多地反思自己的思想觀念和工作方法,在行政過程中,摒棄人治觀念,克服隨意性的工作方法,確保自己行使的行政權力在法律法規的范圍內規范運用。

2、轉變政府職能,調整職能定位。推進體制創新的核心,應是轉變政府職能,明確政府職能定位,進行行政管理創新。要解決政府有關部門在行政管理上的錯位、越位和缺位問題,切實把政府各部門的職能轉變到經濟結構調整、社會管理、市場監督和公共服務上來。各部門要把主要精力放在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公共服務水平,致力于創造良好的經濟社會發展環境上,通過市場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吸引外部資源的流入。要加快行政體制和工作方式的轉變,按照世貿規則和市場經濟的要求依法行政,使政府各部門行為明晰化、法制化、透明化,從而建立起高效、廉潔、公正和服務型的政府形象。

3、改革事業單位,發展中介組織。推進事業單位改革是深化全區黨政機構改革、建設精簡高效黨政運行體制的需要。因此,全區下一步要按照"分類定位、分開管理、分別改革"的原則,凡是能產業化發展、市場化運營、社會化投資的,都要充分放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實現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一是經營性事業單位改制轉企工作,必須在2005年底前全部完成。二是行政管理類事業單位,要加快清理、歸并、精簡和規范,對所承擔的行政管理職能進行重新界定,經費來源主要由財政供給的單位,嚴禁以罰代養。三是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要調整結構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增加政府投入,提高服務水平。要進一步完善事業單位用人、分配、社會保障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有效的內部約束機制和競爭激勵機制,激發事業單位的發展活力。

加強對中介組織進行規范與監督。要加快對全區行業協會的改革與創新,行業協會要按市場化的要求進行改造與創新,在工作職能和工作方式上實現新的轉變,從掛靠政府部門到徹底走向社會自主發展,從政府部門主導設立走向企業自主。要割斷中介組織、行業協會與行政機關的依賴與支撐關系,讓中介組織、行業協會真正成為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其自律作用。具體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對長期不運行的行業協會進行撤銷;二是對原浦口區和江浦縣職能相近的行業協會進行同類合并;三是對掛靠政府各部門的行業協會進行清理、脫鉤;四是建議區政府有關部門幫助相關行業成立新的行業協會。

4、推行電子政務,提高行政效率。近年來,電子政務在全國各級政府中廣泛興起,以發展電子政務、實現"電子政府"為目標,以政府機構改革為契機,改革政府管理模式,優化業務工作流程,也是今后我國信息化工作的重點之一。為順應時展和政府行政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要求,我區應加快電子政務的建設,制定具體的措施和時間表,初步實現政府為企業和市民的審批、管理和服務在網上進行,區政府各所屬機構初步實現電子化和網絡化辦公,最終建成政務系統共建共享的信息資源庫,以達到節約時間和費用,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5、加強人才培養,提高工作效率。全區公務員整體素質的提高,是政府職能轉變的一個重要方面。政府職能的轉變首先是人的素質轉變,沒有機關公務員素質的轉變,也就沒有政府機關面貌的轉變,新的行政體制也無法發揮預期的職能。當前,無論是全區經濟發展,還是公共管理事項的豐富和擴展,均對全區各級公務員素質提出嚴峻的挑戰。對各級公務員在管理水平、工作效率和服務能力上提出新的要求,特別是各級黨政機關領導的決策能力和領導能力更面臨具大挑戰。因此,全區各級黨政機關要結合全區開展的創建學習型政府、機關,轉變作風和"創三優"活動,在各方面提高公務員的整體素質。

正視差距找不足做大規模求發展

——對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再思考

按照區委的要求,在區政府分管領導的帶領下,區計經局、工商局、工商聯、統計局等部門對我區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中,分別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一產、二產、三產等不同類型的民營企業,并與部分民營企業家、職工代表進行了座談,與鎮街領導進行了交流。調研結束后,結合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與吳江、臺州等地民營經濟發展情況進行了比較分析,在此基礎上,對如何進一步加快我區民營經濟發展,形成我區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新格局作了一些思考。

一、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現狀

在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我區民營經濟已由過去的"有益的補充"轉變到"重要組成部分",成為全區經濟發展中的最亮點,對促進我區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概括起來,我區民營經濟的發展有五個方面的明顯特點:

一是數量明顯增長。全區個體工商戶2001年底為6500戶,到2003年底已發展到12748戶,比2001年增長96.1%;民營企業2001年底為430戶,到2003年底已發展到2491戶,增長5.7倍,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民營企業68戶,占總戶數3%,同比增長12%;從事第二產業的597戶,占總戶數24%,同比增長183%;從事第三產業的1826戶,占總戶數73%,同比增長63%。

二是經濟總量明顯擴大。個體工商戶注冊資金由2001年860萬元提高到2003年2.2億元,增長25倍;民營企業注冊資金由2001年13.9億元提高到2003年34.7億元,增長4.3倍,企業戶均注冊資本由2001年86萬元提高到2003年121萬元,增長40.7%;目前注冊資本在100萬元以上的有433戶,其中,注冊資本500萬元以上的124戶,1000萬元以上的65戶。現有產值或銷售收入超億元民營企業18家。

三是貢獻份額明顯增加。去年全區民營經濟創造增加值26.5億元,占全區GDP的40.4%。全區民營企業上交稅金3.8億元,占全區稅收總額的23%,同比增長一倍多;民營經濟實現工業產值、銷售收入、利稅分別占全區工業經濟總量的54.9%、55.1%和55.4%。民營工業企業完成技改實物投入量占全區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51.8%。

四是品牌意識明顯增強。全區民營企業注冊商標24件,其中,獲省著名商標的有6件,獲區著名商標18件。

五是吸納下崗失業人員明顯增加。民營經濟從業人員54215人,占全區從業人員總數28.6%,成為吸納城鄉勞動力的重要渠道。

二、當前我區民營經濟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制約因素。

冷靜分析和正視我區民營經濟發展情況,可以看到雖然這幾年我區民營經濟的發展取得了一些的成績,但與新的發展要求相比,與先進地區相比,我區民營經濟無論在總量上還是在質量、規模、品牌、市場占有率等方面都存在十分明顯的差距,主要表現在:

1、從總體規模看:以2003年為例,我區民營經濟實現產值82.8億元,僅占全區73.6%;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為23.6億元,僅占全區的78.2%。全區超億元民營企業僅18家,占全區注冊民營企業0.7%,民營企業實現產值雖占全區產值比重較高,但規模民營企業的整體規模偏小,規模企業寥寥無幾。

2、從發展速度看,近兩年我區民營經濟發展速度雖然保持20%以上,但與蘇南等發達地區爆發式發展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常熟市2002年新增私營企業3312家,新增注冊資本34.6億元,超過我區歷年累積數。

3、從經營層次看,我區民營企業投資主要集中在生物醫藥、電子、機械制造、房地產、建材、裝飾材料等幾個行業。據調查,我區民營經濟中,從事服務業的占60%,高于浙江34個百分點,從事生產制造僅占30%,從事農業的不到10%。而在服務業內部結構中,從事以勞務性質為主的攤點零售和餐飲服務占45%,從事商業批發、房地產、科研開發的比例很低,遠低于浙江發達地區,制造業比重更是偏小。

4、從科技含量看,全區民營科技型企業只占民營企業總數的1%不到,其中高新技術企業只有9家。

5、從社會環境看,區縣一級對民營企業的政策支持,往往受到上級有關政策框架的限制,同時各有關部門也從各自部門利益出發,條條框框較多,金融部門對民營企業的放貸也抓大放小,民企貸款難的問題一直存在。有關部門在處理管理與服務的關系上位置也未擺正,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上述差距和問題的存在,既有主觀上努力不夠的問題,也有客觀條件制約的因素,既有政府營造環境的問題,也有企業自身素質的問題,歸納起來產生上述差距和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三個不夠":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夠。不能適應民營經濟蓬勃發展的形勢的需要,不能適應省市加快民營經濟的需要,不敢從本地加快發展的實際需要出發,大膽闖、大膽試,而一味要求上級部門作出具體規定,坐等上級指示。二是作風轉變不夠。有些部門,特別是個別具有審批權、執法權的部門和行業壟斷部門的基層單位和少數人員,習慣于過去的管理方式,不是積極地為私營個體經濟提供優質服務、營造優良發展環境,而是自覺不自覺地陷入地方保護主義、謀取部門私利甚至爭奪權力和利益中去。三是扶持力度不夠。民營經濟發達地區財政支持力度較大,廣東順德、南海等縣(區)級政府每年都由財政拿出數十億元資金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而我區在這方面做得不夠。

三、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對策與建議

我區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和良好的發展環境、豐富的人力資源,有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先進地區的經驗啟示我們,政府引導競爭、放手發展、營造氛圍,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因此,我區要通過三個階段,5年的大發展,努力把浦口民營經濟打造成全市發展速度最快的地區,政策優惠最佳區,政府服務、投資環境俱佳的首善之區。第一階段:實現數量的擴張,民營企業和個體工商戶達到20500戶,從業人員達到8.7萬人,實現產值達到160億元,上交稅金達到6.12億元。第二階段:實現在GDP中所占比重的提高。民營經濟實現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50%,利稅占全區經濟總量的比重達到30%。第三階段:在競爭力上實現新的突破。通過前兩個階段的努力,培育做強一批骨干民營企業,使全區民營經濟綜合競爭能力實現新的突破。

針對以上目標,我們將在以下五個方面尋求突破:

1、思想大解放,在發展民營經濟的觀念上求突破。要堅決破除"與已無關"、"小進則喜"等各種妨礙發展的思想障礙,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找出我區發展民營經濟的突破口,只要有利于富民強區,加快發展,就大膽想,敢于試,堅決做。要抓住機遇,使更多的人投身創業者行列、更多的民間資本融入到民營經濟中來,讓一切創業源泉充分涌流,釋放出民營經濟內在的巨大活力和潛能。在民營經濟發展上要實行領導精力的傾斜、部門服務的傾斜、政策措施的傾斜,吸取更多的外地民間資本來浦口投資創業,形成聚集效應,推動我區民營經濟上臺階、上水平。

2、營造環境,增強活力,在創造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上求突破。一是要進一步營造創業的氛圍,鼓勵現有企業擴大規模,二次創業,并以此帶動全民創業。要加強政策引導,形成多方聯動、社會關注、協調發展的局面。只要在法律框架之內的,有關政策可以進一步在實踐中大膽實踐,大膽探索,該放的還要放。要進一步做好服務,幫助民營企業做好生產經營、融資擔保、社會信用建設等方面的工作,只要民營企業發展有需求,政府各部門就要主動貼上去,積極做好協調服務工作。二是要全力保護民營業主的合法權益,幫助民營企業排除各種干擾,嚴格制止"三亂"現象,減輕企業負擔,保護他們創業的積極性。要幫助解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的國民待遇問題,使其在土地使用、人才管理、項目扶持、貸款貼息、產業導向等方面與國有企業享有同等待遇。三是要創造有利于民營業主創業的執法環境,只要未對社會形成危害和違法情節較輕的都應以教育引導為主,執法部門一般不予處罰。要大力推進企業信用預警機制,強化誠信建設。

3、抓重點,在民營工業發展上求突破。要樹立工業強區的新理念,把發展民營工業經濟作為第一方略,積極引導私營個體企業投資工業領域,特別是生產型、科技型、外向型工業企業,作為提高我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手段,要鼓勵、支持私營企業參與國有企業的改革,通過參股、控股、租賃等多種型式實行私營企業的低成本擴張,以資本為紐帶,以龍頭企業為骨干,培養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的大型企業集團,扶持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組建上市公司。

4、政府補位,加強引導,在培養民企人才上求突破。政府在促進民營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一般是通過營造發展環境來體現的,政府往往通過培育企業發展的外部條件來扶持和促進企業的發展。當前,面臨民營經濟發展的新一輪高潮,政府要及時補位,發揮作用,加強引導。從市場經濟的發展規律來看,從浦口新區發展來看,我區還急需培養出一批能聚集資本并運作資本的實業家人才。當前的重點工作,是要在全區范圍內進一步營造大批優秀人才闖市場、創大業的濃厚氛圍。要以有力措施激發出有能力創業人員的創業欲望,更要培養這批人才的冒險精神,讓大批民企發展人才在浦口脫穎而出。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5、加大督查力度,在政策的貫徹落實上求突破。在歷年發展民營經濟優惠政策的基礎上,最近,我區又按照省委省政府發展民營經濟若干意見精神,結合浦口實際,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民營經濟發展的20條具體貫徹實施意見,這一實施意見可以說是我區發展民營經濟最優惠的政策,政策的優惠程度已經見底。一個好的政策出臺后關鍵靠貫徹落實,因此我們要進一步加強宣傳和引導,進一步加強督促和檢查,進一步加大政策的貫徹落實力度,使政策真正落到實處,從而使之成為我區民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加速器,促進民營經濟持續較快健康發展。

我區區位交通條件優越,經濟發展強勁,完全可以進入全省乃至長江三角洲的產業分工體系,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我們要繼續加大招商力度,進一步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濃厚氛圍,大力吸引國內外企業和自然人來浦口投資創業、興業、安居樂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