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政府的創新能力

時間:2022-01-23 09:32:00

導語:論政府的創新能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政府的創新能力

政府創新能力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著重研究和部署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若干重大問題,作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決定》,對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出了提高“五個能力”的明確任務,那就是:按照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要求,不斷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稕Q定》指出,全黨要緊緊圍繞上述任務,不斷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創建新機制、增強新本領。這里強調的“四個新”,核心在創新,離開了創新,加強黨執政能力建設就會成為空中樓閣。因此,全黨和黨領導的各類權力機關、群團組織都要致力于創新,作為行政機關的政府尤其要重視創新,不斷提高創新能力。

現代經濟學上關于創新比較完整的概念,是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得首先提出來的,他對創新定義了三個層次:一個是創造,一個是再次發現,一個是重新組合,都是創新。同志把創新的意義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他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實質上,創新也是我們黨歷來思想路線的一個重要特征。第一代領導集體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實事求是就是創新的最高境界;第二代領導集體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為了創新;第三代領導集體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思想路線,與時俱進必須通過創新來實現。十六屆四中全會總結了我們黨執政五十五年來的六條經驗,其中第一條就是,必須堅持黨在指導思想上的與時俱進,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這也是我們黨在指導思想上創新的一個基本要求。

從一個區域來說,創新是發展的火車頭。區域創新的主體包括很多層面,既有各種社會組織,各個企業,也有社會公眾個人,還有政府(也可泛指現在的黨政組織體系)。在所有的創新主體中,政府居于引導地位??偫碓谡劦街袊鴩闀r講了一個乘除法的比喻,他說,中國有13億人口,再大的成就除以13億,都是一個小數字;再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是一個大問題。在區域的創新發展體系中,也有這樣一個乘除法,當政府創新能力強的時候,它對于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具有乘數效應,將會擴張區域的創新能量,極大地促進區域的發展;當政府創新能力弱的時候,它對區域的整體創新能力具有除數效應,將會抑制區域的創新能量,阻礙區域的發展。

講政府創新與區域發展這一主題,必須回答好四個問題,即:為什么要增強政府創新能力、從哪些方面增強政府創新能力、靠什么來增強政府創新能力、怎樣評判政府的創新能力。

一、為什么要增強政府創新能力

從大的方面來說,是三個迫切需要:

第一,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執政黨實現長期執政的迫切需要。中央之所以高度關注執政能力建設問題,有著歷史與現實的原因。早在延安時期,黃炎培先生就對提出過歷史興亡的周期率現象,“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惫沤裰型猓芏嗾h的沉浮起落,很多政權的興衰更替,無不給我們以深刻的警示。像蘇聯共產黨執政70多年,使蘇聯成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但幾乎一夕之間,土崩瓦解;像中國的國民黨,號稱“百年老店”,也喪失了執政權;像滿清政權,創造了康乾盛世的輝煌,最后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分析其中的原因,根本的一條就是因循守舊,沒有與時俱進;固步自封,沒有改革創新。可見,創新能力是執政能力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體現。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政黨,它的執政能力必然受到質疑,嚴重的就會被群眾所拋棄,為時代所淘汰。而政府創新能力是執政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體現。中國共產黨堅持在憲法的范圍內活動,在黨的領導下,通過政府的行政職能,去實現對經濟社會事務的管理。如果政府的創新能力強,就必然能創造性地貫徹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確保黨的執政目標和執政意圖得到實現。反之,如果政府沒有創新能力,思想僵化,不能突破舊觀念、舊體制和老辦法的束縛,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就不可能很好地得到貫徹落實,就不可能維護好、發展好、實現好群眾的利益,從而偏離黨的執政目標,使黨的執政意圖落空。這樣,就會削弱黨的執政能力,影響黨的長期執政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第二,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加快區域發展的迫切需要。區域發展與區域創新密切相關。前面說過,政府創新在區域發展中居于引導地位,引領著區域發展的潮流。國內外這樣的實例不勝枚舉。十九世紀中葉之前,日本的國力大大落后于中國,但他們通過“明治維新”,在短短三十多年的時間里迅速發展起來,并在甲午海戰中戰勝中國,成為世界強國。甲午海戰發生在1894年9月17日,2004年是甲午海戰110周年,慘痛的教訓值得記取。1929年到1933年間,美國爆發歷史上最大的經濟危機,經濟持續4年大蕭條,羅斯福政府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史稱“羅斯福新政”,成功地實現了經濟復興,奠定了二戰勝利的基礎。上世紀70年代末,小平同志倡導并推行“改革開放”,開創了中國20多年持續發展的新局面,現在回過頭來看,改革開放確實是一場翻天覆地的革命,是革的貧窮落后的命。由此可見,政府的創新活動,往往決定一個國家的前途和命運。一個相對較小區域的發展與進步,同樣也是這樣?,F在,國內各個地方發展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同樣的宏觀背景,甚至同樣的基礎條件,有的地方發展很快,有的地方發展較慢,這其中的關鍵,就在于地方黨委、政府的創新能力強不強。這些年,江蘇南部地區發展勢頭迅猛,創造了全國區域經濟發展中有名的“蘇南模式”。以蘇南“四小龍”為例,有的人講,他們的發展,只不過是機遇的垂青罷了。像江陰是抓住了企業上市的機遇,現有上市公司14家,在國內證券市場形成了著名的“江陰板塊”,被譽為“華廈A股第一縣”;昆山是抓住了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機遇,有54個國家和地區在該市投資了2600多個項目,實際利用外資超過65億美元,世界500強企業有23家在昆投資;張家港是抓住了企業改組改制、做大做強企業集團的機遇,一個縣級市擁有10大集團企業和50多家骨干規模企業;常熟是抓住了商貿興市和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機遇,2003年日均新增民資超過1800萬元,個私經濟總量達到168億元。我看,蘇南的發展不像開始辦特區那樣,得到過國家很多的政策優惠,基本上是靠自己的善于創新、敢為人先,闖出來的。像他們抓的這些機遇,應該說是每個地方都有,為什么蘇南抓得住,別的地方抓不???關鍵還是敢不敢抓、會不會抓,這實際上就是創新能力的反映。現在蘇州也很不簡單,一個地級市,前后三任市委書記提拔為省長,有人說蘇州是省長的搖藍。蘇州也確實吹得起牛皮,以占全國0.9‰的國土面積(8488平方公里)、4.5‰的人口(584萬),創造了占全國2.4%的生產總值、2.5%的財政收入、7.7%的利用外資總額,在全國排名,包括直轄市,蘇州的GDP居第五,僅次于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工業總產值居第二,僅次于上海。很多人都去過蘇州,我感到他們上得這么快,除了地利之外,關鍵是蘇州人,特別是各級領導者思想超前,反應敏銳,抓住了搞鄉鎮企業、搞開發區、搞招商引資等一次次機遇。從**自己的情況來看,我們也有這樣的體會,很多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決策,領導集體抓得早一點,抓得緊一點,抓得主動一點,效果就比較好,如果前怕狼,后怕虎,一遇到阻力就退縮,機會就會錯失,結果也大不一樣。像長常高速公路,當時上面的規劃只修到益陽,到**要等幾年才建。市委、市政府認為這項工程事關重大,不能拖,向國家和省里表達了我們的決心,即使我們自己挑土修路,也要把高速公路通到**,后來還是爭取到了這條路的及時建設。正是有了長常高速,才有了現在正在建設的常張高速、常吉高速和規劃要建設的常邵、常岳和**到荊州的高速,有了**的全國高速公路樞紐城市地位。

第三,提高政府創新能力是更好地適應轉軌轉型的迫切需要。當前我們國家正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是利益關系調整最劇烈的時期,是社會矛盾暴露最充分的時期,也是各級政府的創新能力面臨最嚴峻考驗的時期。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時提出了以人為本、“五個統籌”的科學發展觀,必將開辟我國持續協調發展的新階段。2003年中國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這既是我們發展歷程中的一個重大進步,從國際上看,也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分界點。因為,在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之間,會出現很多經濟社會問題,包括就業不充分的問題、收入差距大的問題、社會保障低的問題、道德規范弱的問題等。有些國家和地區應對得當,從這里步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有些國家和地區應對失措,像拉美地區,達到了這一水平后,出現了嚴重的結構失衡和經濟動蕩。中國的情況和其它地方不同,內部更是千差萬別,如何借鑒別人的經驗教訓,如何適應自身的特點,這些都對各級政府的調控、管理和創新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我們發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開放要有新局面,各項工作要有新舉措。

二、從哪些方面增強政府創新能力

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指出,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首先要提高黨領導發展的能力。因此,提高政府創新能力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促進區域發展。政府的所有創新活動必須圍繞發展來展開,這些活動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即發展理念的創新、經濟政策的創新、行政管理的創新和公共服務的創新。通過這些創新,為區域發展創造好的環境和條件。

1、創新發展理念

發展理念的創新具有基礎和核心意義,政府有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就會走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就會產生什么樣的發展結果。在創新發展理念上,要堅持“兩不三把握”,既不能人云亦云、亦步亦趨,也不能頭腦發熱、急功近利;必須把握時代要求,把握客觀規律,把握現實條件。我的認識是:

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最近,我看到國外學者的一篇文章,題目是《鄧小平的貓變了顏色》,文章就我國新的發展理念轉換作出了評論,說鄧小平曾經說過,“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边@句話開啟了中國20多年飛速發展的階段。而現在新政府的理念是:貓的顏色也很重要,尤其需要一只綠色的貓和一只透明的貓。綠色的貓是指注重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透明的貓是指建立誠信機制、務實政府以及有效的監督體系。姑且不論這樣一種“貓的顏色”的比喻是否貼切,但這也從一個層面道出了這些年來我們國家在發展理念上的時代變化。發展理念的變化,有的是對過去理念的一種否定,像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就是對“”期間“以階段斗爭為綱”的一種否定。有的是對過去理念的一種繼承和發展,像現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這樣。如果沒有20多年的發展成果,現在講科學發展,就沒有基礎。

不同的發展地區,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就我掌握的一個資料,中國去年的國內生產總值是1.4萬億美元(人口12.92億),位于美國(10.9萬億、人口2.91億)、日本(4.3萬億、人口1.27億)、德國(2.4萬億、人口0.82億)、英國(1.8萬億、人口0.59億)、法國(1.7萬億、人口0.6億)、意大利(1.5萬億、人口0.57億)之后,居全球第7位。此前,中國曾經排在第6位。不管第6位也好,第7位也好,美國的國內生產總值相當于我們的8倍左右,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增長8%,美國只需要增長1%左右。如果考慮人口因素,美國的人口只有我們的五分之一,我們的差距更大。我們要逐步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還必須始終堅持把發展作為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國內不同地區的發展也是這樣。內地一個市的經濟總量,只相當于沿海一個縣的經濟總量,有的內地一個縣的經濟總量,還不如沿海一個鎮。這樣大的差距,當然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也正是因為這樣,中央提出目前的宏觀調控,不搞“一刀切”,不搞“急剎車”。溫總理指出,要全面、正確、積極地理解和貫徹國家的宏觀調控政策。像我們這樣一些內陸地區,不完全是速度快了的問題,很大程度上是想快快不起來,想熱熱不了的問題,往往國家一搞宏觀調控,就調控到我們這些地方,一刀切下來,總是切的沿海的“尾”,切掉內地的“頭”。因為我們這些地方發展總是要慢一拍,同時對國家宏觀政策的依賴性比較強,政府在經濟活動中的影響比較大,國家一關緊信貸閘門、土地閘門,我們就感到吃緊。所以如何把這種調控當成一種機會利用好,積極地應對,對我們的持續發展至關重要。我總覺得,這一輪宏觀調控,如果應對得好,對我們是有利的。現在你到沿海地區去看,到處是工廠,土地的利用基本上到了極限,沒有什么空間了。再發展,他們必然搞產業轉移,這就是規律。我們必須把握規律,抓住機遇,承接“珠三角”、“長三角”和“臺港澳”的產業轉移。2004年,**的發展很快,GDP增速達到13.2%,居全省第二位,是十五年來最高值,這主要得益于全市上下按照實施千億工程、建設工業**的要求,堅持走工業強市之路。今后,我們必須進一步推進工業強市、民營富民進程,牢牢把握全面發展靠經濟,經濟發展靠工業,工業壯大靠民營、靠招商,民營和招商靠環境這一發展主線,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提高發展質量。

不同的發展領域,需要不同的發展理念。近些年來,城市化的進程很快,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我們主要實施了一種經營的理念,把城市當作一個最大的國有資產來經營,在城市的建設和管理中,廣泛地引進市場機制,激活了城市發展的各種要素,包括土地、公共資源以及其它無形資產。盡管對經營城市在學術界有一些質疑的聲音,但實際情況是,這些年來,政府的財政沒有直接拿多少錢,但城市變大了、變高了、變美了,人居環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像我們近年來相繼被評為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全國文明城市,今年又獲得“中國魅力城市”稱號,老百姓還是滿意的。“三農”問題,也是上上下下很關注的問題。2004年以來,中央、省里先后出臺了很多的政策,像取消特產稅、降低農業稅率、糧食直補等等,農民群眾得到了很大的實惠。從根本上來看,解決“三農”問題,還必須要走工業化、城市化的道路。道理很簡單,只有農民的數量減少了,農民才能夠更加富裕;只有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降低了,農村經濟才會更加強壯。但是,城市化、工業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特別是我們這樣農業比重大、農村人口多的地區,實踐起來更不容易。解決“三農”問題,長遠來看要朝這個方向逐步去努力。現階段,還要在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益上作文章,盡可能多的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增加農民收入,在生產環節上沒有什么大的問題,關鍵是要抓加工、抓流通,通過抓加工,拉長農業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通過抓流通,讓農民生產出來的產品能夠賣出去,賣得好價錢。在搞活流通上,靠一家一戶不行,必須建立協會組織,把農民組織起來進入市場。我認為,“一家一戶小生產,千家萬戶大流通”,是適合當前農村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一個主要的經濟模式,這也是我思考化解“三農”問題的基本線索。目前,我們正在積極組織這方面的工作,效果也比較好。

2、創新經濟政策

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用經濟政策促進發展,推進工作,符合經濟學的一般規律,即使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地方黨委、政府在經濟發展政策的運用上也還有很大的空間。比如說以“置換產權、置換身份”為主要內容的國有企業改革,2000年4月在我市全面推開,這在當時國有企業產權多元化的理論和政策還沒有正式出臺的情況下,是比較超前的。我們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發動群眾,制定了80多個具體政策規定,包括改革成本的籌措、職工的經濟補償、企業資產的處置、企業辦社會職能的剝離、離退休職工的社保醫保,等等。經過4年多的努力,目前已基本完成,共涉及300多家企業,近20萬職工的改革,總的來看進展比較平穩。經過改革,絕大部分企業產權重組,恢復了生機,企業增加了效益,社會增加了就業,職工增加了工資,政府增加了稅收。更為重要、更具有長遠意義的是,通過這一場改革,企業轉變了機制,職工轉變了觀念,政府轉變了職能。在招商引資上,我們也是通過一些政策措施來推動。前幾年,我們出臺了“三全一獎”的優惠政策,就是凡是進入德山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工業企業,土地全送、規費地方部分全免、所得稅地方部分全返,按投資額的1%由政府獎勵引資有功人員。實踐證明,這些措施是很有吸引力的。也不僅僅是我們這些發展中的地區搞了這樣一些政策,人家發達地區、發達國家也是搞這樣的政策。我今年到歐洲去招商的時候,到了英國曼徹斯特市,就是工業革命初期,“羊吃人”圈地運動中發展起來的那個城市,他們的城市也有鼓勵招商、稅收返回的政策,因為招了商,就會增加就業,就會減少失業的救濟,對財政是有利的。在農村經濟政策上,我個人認為,在全額免征農業稅的基礎上,現在有必要也有條件推行“五個一”的政策,即減少一塊稅收,減少針對農副產品加工和流通企業的各項稅收;放開一塊政策,放開土地流轉政策;掛上一塊欠帳,對農村基金會欠款實行掛帳;取消一塊基金,取消糧食風險基金,減輕糧食主產區的不合理負擔;增加一塊投入,國家增加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農村道路和水利建設的投入。使整個農村經濟輕裝上陣,讓廣大農民闊步奔小康。

3、創新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搞得好,對經濟發展是一種促進;搞得不好,對經濟發展是一種束縛。過去,群眾曾經評論“管理就是收費、執法就是罰款”,在管理過程中,權力尋租的問題確實存在,“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獲利途徑審批化,審批行為復雜化”的弊端確實存在。有關專家統計,過去中央和地方五級政府一共管了48000件審批項目,其中中央政府有30000件左右。而發達國家中央政府的審批事項一般在3000件左右。2004年7月1日,行政許可法正式實施,政府行政管理面臨著重大的變革。從地方政府來說,創新行政管理的一個標志性工程就是建設政務服務中心,把凡是面向投資者、面向企業、面向群眾,有審批職能的部門集中起來,在政務服務大廳統一辦公,一個窗口對外,一條龍服務。把政務中心建設成為真正的辦事中心、服務中心、便民中心。現在市政務服務中心集中了80多個部門,近500件審批事項。政務中心的設立實質上是對部門現有權力的一種調整和規范。看起來,執法的、審批的還是原來那些部門,但是他們的自由裁量權降低了,透明度提高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更小了,增強了監督,提高了效率。當然,在政務中心的管理過程中也還存在一些問題。一個問題是我們的審批職能分散在各個部門內部的各個環節,集中辦公還是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群眾“兩頭跑”的問題。另外一個是部門與部門之間、甚至法規與法規之間,扯皮的問題、權責不清的問題,還大量存在,造成了有利可圖的都來管、無利可圖的都不管的現象。從發展的趨勢來看,政務大廳是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率的一個有效載體,今后必須圍繞群眾的要求,來充實和強化政務大廳的內容,不能因為方方面面的意見而左右建設政務服務中心的決策,部門越是反響強烈,可能越說明大廳運行對基層是有利的,對提高行政效率是有好處的。另外,提高政府行政管理效能,還有一個組織結構創新的問題。就當前來看,地方政府在組織結構上仍然面臨機構怎么設、職能怎么定、人員怎么減的問題。其中職能的界定更為關鍵,決定著機構和人員的調整。在職能的調整中,關鍵是要做好放權的工作。應盡可能將一些具體職能下放到市縣一級政府;地方政府要向中介組織放權,培育和發展社會中介組織,建立和完善社會綜合服務體系,把那些長期由政府包攬下來,做不好、做不了的職能放給社會中介組織;政府部門要向企業和公眾放權,凡是企業能自主決定的事,就不由部門來審批,凡是群眾能自治的,就交給群眾自治,提高社會的自我服務和管理水平。

4、創新公共服務

現在,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老百姓在抱怨政府管得太多的同時,又時刻期望一個好政府的存在,每當社會出現某種無序現象,人們便將目光投向政府,期望政府能解決所有問題。老百姓期望的好政府,實質上就是以人為本的公共服務型政府。但是一直以來,我們各級政府經濟職能比較強,公共服務職能比較弱。通過20多年改革開放,經濟這條腿長長了,但社會這條腿還比較短。政府在教育、就業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方面欠了很多的帳,并且在城鎮和農村形成了比較嚴重的二元分割。比較突出的是,政府對教育的投入不到GDP的3%,低于同一收入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城鄉實際的失業率超過了10%,城鎮的社會保障覆蓋面也不高;農村的道路、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當前,創新公共服務要解決好“三個不夠”的問題:一是解決好動力不夠的問題。在縣、鄉基層政府領導人員的考評中要更多地讓群眾參與,增強創新公共服務的動力。二是解決好財力不夠的問題。現在縣鄉財政比較困難??h鄉政府為了生存,自然地更多關注增加自身收入的事情,自利性目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公共目標的實施,為公眾目標工作可能演變為自己工作,這也是農村公共服務滯后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財政體制設計上,要合理劃分財權和事權,要讓基層政府有辦事的財力。三是解決好能力不夠的問題。地方政府不是萬能的,也不可能什么都包起來。政府不能是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唯一提供者,政府完全可以通過改革,將一些公共服務功能轉到非政府組織,動員社會的力量參與。如啟動民間資本發展教育、衛生等公共事業,都是有效的辦法。

三、靠什么來增強政府創新能力

也就是說,政府創新能力的源泉在哪里。我感到,主要是三個源泉:

一是制度源泉。小平同志曾經說過,制度更具有穩定性、長期性、根本性,好的制度可以使壞人無法橫行;壞的制度可以使好人走向反面。政府的創新必須依靠制度的力量。主要是民主決策制度、政務公開制度和官員的責任追究制度。特別是在民主決策上,對一些影響大的事項,我們要變過去的關門搞決策為開門搞決策,實施專家咨詢制度、社會公示制度和社會聽證制度,在決策中尊重規律、尊重專業、尊重實踐、尊重群眾,真正做到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

二是人才源泉。創新必須以人才為中心。凡是創新氛圍濃的地方,必然是人才集中、思想活躍的地方。現在的問題是,我們內陸地區在人力資源的競爭中處于劣勢,形成了一種越是經濟發展水平低,越是留不住人才;越是留不住人才,越是發展不起來的惡性循環。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問題,認真地思考用什么辦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發揮人才的作用。這些年來,我們已經出臺了很多優惠政策,盡可能以優厚的待遇和創業條件,吸引各類人才來**建功立業。今后,在這方面落實的力度還要更大一些。講到人才,還有一個最大的人才群體,那就是我們各級政府及部門的干部?,F在這部分人還沒有真正做到各盡其能。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選賢任能,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干部提拔到領導崗位上來,鼓勵和支持他們在工作中不斷創新,通過他們的創新帶動政府工作的創新,實現政府創新能力提高。

三是群眾源泉。我們的所有創新都必須來自于群眾,服務于群眾,脫離了群眾的創造,政府的創新活動將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為此,我們必須暢通政府與群眾聯系的各種渠道,讓基層的聲音、群眾的聲音全面地、真實地、及時地反映上來。2004年,我們已經開通了“12345”市長熱線,每天接到群眾電話幾百個、上千個,有反映問題的,有要求解決困難的,有提意見的。包括政府網站上的市長信箱,也是一樣。有些問題我們能夠解決的,立即幫助他們解決;不能解決的,也向群眾做好解釋,形成政府和群眾一種良性的溝通機制。這些,都必須很好地堅持下去。

四、怎樣評判政府的創新能力

主要應該從三個層面來進行評判:

一是客觀結果的評判,主要看發展的協調度??偟膩碚f,必須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來評價地方政府的工作。那就是,經濟有質量的增長。我們追求的發展,應該是經濟總體的進步,包括生產率的提高,能耗的降低,就業的增加,收入分配的改善等。事業與經濟發展同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以更多的精力發展社會事業,滿足人的全面發展的需求。社會和諧程度全面提高。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高度關注民生,做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加強社會保障,幫助城鄉特殊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及時化解各類社會矛盾,把經濟快速發展的大廈建立在和諧、穩定的社會秩序基礎之上。發展環境得到優化。從廣義上講,發展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基礎設施硬環境以及體制、政策、人文等軟環境,只有這些方面的環境都得到優化,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環境優化。

二是主觀感受的評判,主要看公眾的滿意度。政府的創新能力強不強、工作成效大不大,最終不能由政府自己說了算,而要由人民群眾來評判。為此,政府要樹立四種形象:為民的形象。要圍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利益來落實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在分配上兼顧效率與公平,讓人民群眾享受到發展的成果和實惠。務實的形象。腳踏實地,謙虛謹慎,力戒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樹立求真務實的良好政風。透明的形象。要推進政務公開,采取多種形式和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使政府工作為人民群眾所理解。廉潔的形象。自覺將政府工作置于全社會的監督之下,有效遏制腐敗現象的發生。

三是自身狀況的評判,主要看運轉的敏捷度。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效率提高。要推進行政審批提速,推動全能政府、規制政府模式向適應市場經濟的有限政府、服務型政府模式的轉變。反應快速。政府的效能不僅表現在平時的辦事效率上,更重要的是表現在突發危機事件的處理上。這就需要建立一整套危機管理體制,包括組織決策和指揮系統、信息傳輸和處理系統、物資準備和調度系統、人員培訓和技術儲備系統,做到有備無患。手段創新。吸收高新科技,特別是信息技術成果,建設電子政府,實現政府面向企業和市民的審批、管理和服務業務上網作業。政令暢通。政府作出的決策,下達的政令,各級各部門能夠堅決服從,立即貫徹執行,做到有令則行,有禁則止,從而保證各項工作的有效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