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優茶生產情況調研報告
時間:2022-05-10 05:50:00
導語:名優茶生產情況調研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基本情況
鄉全鄉海拔在570-780米之間,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年平均溫度16.2℃,無霜期238天,年降水量1725.6mm,年平均日照時數1918.6小時,土壤以紅壤為主,土質較好,這些都是茶葉種植生長的有利條件。近年來,鄉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勞務輸出留下的大量閑置土地優勢,確定發展名優茶作為調整產業結構的主打項目,提出“一年促起動,二年上規模,三年出成效”的奮斗目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做法:
1、抓住機遇,廣泛宣傳,強力促啟動。為引導農民發展茶葉生產,鄉黨委、政府進行了深入廣泛的宣傳發動,在以下三個環節進行引導:一是強化宣傳。從村主要干部會議到村黨員會議、村民代表會議,直至群眾大會進行廣泛發動,深入農戶走訪座談,統一干部群眾的思想認識。還組織人員到省縣的下黨和本市的、等茶葉主產地進行參觀學習。二是強化培訓。在選地、開發等方面進行標準化生產知識的宣傳和灌輸,聘請農業局技術員進行科學生產知識講授、實地示范等方式引導農民改變傳統種植觀念。在茶苗供應、科學栽種、施肥、修剪、病蟲害防治等工作上加強指導,技術服務貫穿始終。三是強化機制。出臺了獎勵機制,對達到一定種植面積的實地丈量,評出示范戶,給予資金、炒鍋獎勵,以示范戶帶動農戶種茶。
2、示范著眼,以點帶面,齊心拓規模。確立后洋坑為茶葉生產專業村,西溪、魚川茶葉為生產重點村,建立了領導聯系制度,加強對茶葉生產的指導,通過以點帶面方式推動全鄉茶葉生產。推行新種、低改、后續管理三并舉全面啟動茶葉開發,在旱地、大田、地角都種上茶葉,多年荒蕪的老茶園則以股份制、個人承包制、農戶聯包制等多形式,千方百計拓展規模。
3、加強溝通,服務做細,確保出成效。經常深入茶葉生產戶,傾聽茶農意見和關注熱點。針對茶農存在的加工缺技術、銷售少門路的現狀,一方面強化茶農的炒制技術培訓,專門從新昌請來師傅,在茶葉生產村現場示范傳授茶葉加工新手藝,推廣新法制茶技藝,擴大加工技術隊伍,提升茶葉加工附加值。另一方面努力拓寬茶葉銷售渠道,與縣茶葉生產大戶和企業聯系,采取定期上門收購、鄉干部托銷和茶農代銷相結合的方式,方便茶農,解決茶農零星銷售難問題。同時鼓勵茶農跑銷路、跑市場,主動參與市場經濟的競爭。
二、存在問題
1、茶農信心有待增強。受小農意識影響,部分農民的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對市場帶來的風險顧慮重重,總擔心三年、五年茶葉就會無銷路、沒效益,對發展茶葉信心不足、心存疑惑。
2、管理水平參差不齊。一方面缺乏科學管理,對茶葉生產技術一知半解,持方便、省力、自以為是、想當然的態度。另一方面資金投入不足,在施肥、鋤草、修剪等各環節沒有嚴格按照時間和份量要求進行操作,精細經營戶和粗放管理戶對比有差距。
3、加工力量欠缺。這幾年舉辦了多期茶葉炒制技術培訓班,培養了一批加工能手,在茶葉生產中發揮了中堅力量作用。但從數量、質量上看遠遠不能滿足名優茶的深加工需求:年齡結構呈老齡化趨勢,名優茶加工時間在45天左右,加工旺季連續炒制十分辛苦,許多年青人不愿意做,主要還是一批50—60年代的老農在勤練苦磨;在男女比例上,婦女比例偏低于男子,從整體說跟不上規模化生產要求。
4、茶葉等級較低。分析的氣候和地理條件,茶葉的質量無疑是上等、優質、無污染的,但對比、等地,茶價卻有很大的差距。首先茶葉的采摘量偏低,受勞動力外輸影響,采茶隊伍不穩定,加上采茶方式方法不科學,造成應有的茶葉產量未得到充分加工利用;其次茶葉的制作方法單一,一種是清明前手工制作龍井茶,價格在80元至300元左右,另一種是清明后以機器加工碧螺春或傳統方式制作,價格在5元至40元不等;再者是茶葉的包裝簡單,由于是起步階段,加工后的產品基本上未作包裝,分散式出售。
5、銷售渠道單一。目前茶葉主要是依托五龍茶場、農業局、沁園公司等單位包銷、縣內單位內銷及少部份外地銷售三種方式,銷售渠道單一,流通方式簡單,茶農缺乏直接應對市場競爭的經驗和能力,茶農沒有取得應有的價值,增收幅度低。
三、壯大名優茶產業的幾點思考
1、發揮政策的導向作用,提高茶園的開發和管理水平。在農民缺乏市場經驗、積累資金不足的情況下,政府制定相關的獎勵政策、幫扶政策、地方生產標準,以政策為杠桿,激發茶農的生產積極性,增強茶農的現代化經營理念,積極引導和扶持農戶加大開發管理投入,確保開發一片、成功一片、出效益一片。
2、以科技為支撐,全面提升茶葉競爭力。有關部門要主動做好跟蹤服務工作,加大科技普及的深度、廣度,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力量,加快提高茶葉的科技含量。加強茶葉招商引資工作,走合作合資開發道路,在種植、采摘、加工及包裝銷售上引進人才、經驗、技術和先進設備,借助外力加快發展,做到統一加工,統一收購,統一包裝,實行產供銷一條龍。
3、培育龍頭大戶。樹立抓大帶小觀念,重點扶持茶葉生產加工大戶,在資金、政策、信息、措施上給予龍頭大戶更多支持。以身邊成功經驗為素材,借龍頭大戶的力量,帶動農戶發展。形成政府扶持龍頭大戶,龍頭大戶帶動千家萬戶的格局,最終實現突破規模、提升效益,培育茶葉特色經濟的目標。
4、借鑒經驗,建立茶葉市場。發展農產品生產,農民普遍存在著對市場行情的不把握和生產上的躊躇不定,顯得無所適從,建立茶葉市場,這對做大做強茶葉產業十分關鍵。可吸收香菇市場的經驗,在規模和層次上科學規劃,整合社會資源,合理、有效利用各種力量和資金建立茶葉市場,創造茶葉發展平臺。
5、整合資源,樹立名優茶品牌。一是創品牌,各自注冊只能是資源分散、成本提高,更形不成集聚效益,品牌效益,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不符合科學發展論;二是注重包裝設計,適應多樣性消費需求,突出套裝、禮品裝、精裝、小包裝等。三是發揮生態優勢,樹立生態名優茶品牌,進而擴大銷售量,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
6、強化生態要求,實施衛生品質標準。隨著我國加入WTO,經營農業產品更要注重國際衛生標準,嚴格按照衛生標準進行操作,堅持用“有機、生態、綠色、品牌”的理念來經營管理。因此,在茶農的茶園管理中,要加強宣傳和教育,對病蟲害的防治,應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盡量利用生態機制進行有機化生產,以達到防病蟲害和綠色食品生產并舉。在加工時樹立衛生生產的觀念,絕不能貪圖眼前利益而損害持續性和永久性利益,否則最終損害的還是茶農自己的利益。
- 上一篇:教育系統改革重點工作規劃
- 下一篇:堤防加固地質勘探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