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0 11:12:00

導語: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西部農村基礎教育調查報告

在深化基礎教育的今天,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仍然是一個薄弱環節,就起存在的現狀和矛盾,仍具迫切性和嚴重性。要推行全面的基礎教育改革和取得中國教育事業的全面性勝利,西部農村地區的教育和弱勢亟待提高和改善。那么,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的現存狀態和矛盾有哪些呢?如何結合實際,找到符合實際而科學的解決方案呢?

一,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基本矛盾。

基礎教育改革的實施和推行,很大程度是依賴于當時當地的社會.經濟.文化以及政府對其投入等綜合因素。西部農村地區的經濟結構.社會形態.文化底蘊無不影響和左右著基礎教育改革。其實施的社會.經濟.文化背景如下:

1,西部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政府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視和投入,西部地區的經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經濟發展迅速,國民生產總值逐年攀升,西部自身通過政策改革.吸收外資.宏觀調控等一系列符合西部自身實際的改革,使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政府對于基礎教育的投資力度.基礎教育設施建設.師資力量都得到改善。

但是不可忽視的是:西部地區相對于東部發達地區對于基礎教育的投入捉襟見肘。就我國現實的經濟發展狀況來看,西部農村經濟仍處于被帶動.相對落后的狀態,由此對于基礎教育的投資意識和比重相對疲軟。西部農村地區基礎教育設施.校園環境.教學設備等已經不能滿足基礎教育的需求,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課程的深刻理解.思維的發散.創新能力的提高。而西部農村地區往往關心的是經濟發展速度和質量如何,物質文明建設是否有提高,卻忽視了教育對于經濟發展的潛作用。這樣就導致了經濟發展和基礎教育的惡性循環。

經濟的發展模式和思路很大程度上受到所處地區的社會文化影響,基礎教育改革,變革的往往是那些我們已經習以為常的事物,社會風俗和文化底蘊中存在的一些東西很容易成為基礎教育改革的障礙。

西部農村地區民眾長期以來形成的舊的觀念和生存方式以及在此基礎上構建的文化則制約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度和進程。西部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制度相對不夠完善,而幾千年的自然經濟的影響,在一定范圍和程度上形成了自有的貧困文化貧困文化與文化貧困這里所說的貧困文化”“與時下熱門話題中的“文化貧困”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是從文化形態上來理解的,后者主要是從知識層面上來理解的。“文化貧困”的著眼點,主要在于素質低下(如智力低下、科學文化知識缺乏等),它主要從量的關系方面反映人們的一種智力狀態,基本上局限于工具理性的范圍。而“貧困文化”則是指人們所擁有的一種安于貧困的價值觀。它主要從質的屬性方面反映人的深層精神狀態,屬于價值理性范疇。如果在這方面陷入貧困,要比物質貧困、智力貧困更深重、更可怕、更難以擺脫。

西部農村地區這種自有的文化體系,最直接的作用對象是處于教育中主體地位的學生群體。西部農村地區的學生群體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潛移默化的受到這種文化的熏染和毒害。其在此文化暗示下形成的學習方式,學習觀念,和學習思維或多或少的在圍繞著這種文化展開.進行。那么,西部農村地區在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會是煥發生機的具有極大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的學習了,而將是一種被動的疲軟的學習。

2,基礎教育的不平衡。

由于各種因素的制約和影響,西部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教學質量,等方面都存在局限,在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重點院校與普通院校之間,存在著不平衡,這種教育的不平衡性很難調和,它受到區域,經濟,文化,社會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和影響。

西部農村地區在基礎設施建設,師資力量,教學資源等方面相對于發達地區.城鎮學校明顯感到底氣不足,在校園環境建設基本滿足學生就學需求的前提下,那么師資的良莠很大程度影響著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習慣,而教師會對任教地區和學校進行選擇,那些發達地區,環境待遇好,重點院校就成為其熱門選擇,對于落后的西部農村地區往往招不到.留不住好教師,造成了西部農村地區師資嚴重匱乏,先進的教育理念.科學的教學方法帶不進來,使得西部農村長期處于落后和蔽塞的狀態。信息獲取和交流機制陳舊,外面的教育信息動態獲取很被動很遲緩,無法準確撲捉最新的教育動態信息和科學的教育方法,長期處在被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