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家樂產業的實踐與思考

時間:2022-06-26 05:05:00

導語:農家樂產業的實踐與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家樂產業的實踐與思考

近年來,一種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購農家物、品農家情”為主要內容的特色旅游項目“農家樂”在*城郊悄然興起,受到了廣大市民普遍歡迎與市場的廣泛認同。

一、發展現狀和主要作法

*城郊農村緊靠中心城區,山場面積大,植被保護好,生態環境優良。隨著城市空間的日趨緊縮和市民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假日游、郊區游、生態游迅速風靡盛行。區委、區政府敏銳地把發展“農家樂”作為破解城郊農村“燈下黑”問題的突破口,組織開展調查研究,借鑒成都等地的發展經驗,出臺了支持“農家樂”發展的意見,制定一系列優惠政策,成立領導小組和工作專班,加大扶持力度,形成了發展合力和氛圍。從20*年“農家樂”開始起步,在短短三四年時間里,“農家樂”如雨后春筍般興起,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至目前,全區共發展“農家樂”106家,20*年“農家樂”接待游客8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800多萬元。

1、明確定位,找準“賣點”。把農村特有的人文風情和自然山水、藍天綠樹、空氣陽光當作資源來經營,以提供價廉、舒適、隨意的消費為經營策略,以原汁原味的農家飯菜為經營特色,以參與體驗、融與自然的休閑方式為活動載體,引導業主找準定位,形成個性和特色。目前大致形成了民俗民居型、自助農莊型、風景游覽型、休閑娛樂型等四種發展形態,成為伏龍山旅游背景下的一道亮麗的風景和眾多市民耳熟能詳的品牌。

2、政策扶持,強化引導。在發展初期,為引導農民發展“農家樂”,“農家樂”業主享受與招商引資同等的優惠政策,實行手續從簡,稅費減免,從土地、稅收、電力、信貸各方面給予支持,區領導和區直各單位開展結對幫建,發揮示范、引導作用,增強了農民的發展信心。隨著“農家樂”的日益紅火,外地投資者、城市下崗職工也把眼光投向這一新興領域,使“農家樂”的開發日趨多元化。全區屬農戶利用現有的房屋設施開設的“農家樂”達78家,如二堰街辦的“聽竹園”、“歸真獨一家”等;屬業主投入的有28家,如伏龍山沿線的“桃花湖”、“紫薇島”、大川鎮的“留春莊園”、“青瓦寨”等。全區“農家樂”產業總投資達5200萬元,其中盤活存量資產783萬元。

3、規范發展,提檔升級。“農家樂”以農民或業主自我投入、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經營模式為主,大多實行獨家經營,以吸納家族內部或鄰里、親屬解決用工問題。家庭經營的局限性和開放的旅游服務形成的反差,成為制約“農家樂”發展的主要因素。區委、政府適時組織成立了“農家樂”行業協會,制訂了行業服務規范標準;每年組織開展“星級農家樂評選”,定期對“農家樂”從業人員進行輪訓,開展“農家樂”廚藝大賽、鄉土采風等一系列推介、造勢活動,大大提升了“農家樂”的服務質量和水平。經過幾年的培植和引導,“農家樂”經營者正在從自然人向通過工商注冊的法人轉變,從零星經營向產業化經營轉變,從無序競爭向規范化服務轉變。

4、珍惜資源,保護生態。“農家樂”的發展,讓農民嘗到了保護環境、發展旅游的甜頭,靠山吃山、開山砍樹已成為歷史。區有關部門也出臺保護生態的相關措施,實行嚴管與重罰并舉,實現發展“農家樂”旅游和保護自然環境的良性循環。督導馬家河、百二河沿線38家“農家樂”完善了污水三級沉淀設施,實現達標排放;鼓勵引導“農家樂”業主開展庭院綠化、美化,共種植風景樹、果樹6萬余棵;在伏龍山、大川等地完善垃圾處理設施,加強環境整治;規范“農家樂”經營行為,制定了嚴禁亂砍濫伐、不得經營野味等一系列管理辦法;同時,充分考慮資源和環境的承受能力,嚴格控制“農家樂”發展數量和規模,實現和諧、可持續發展。

二、“農家樂”發展成效

從這幾年的發展看,“農家樂”的發展起到了小村莊聯結大世界,小經營開拓大市場的作用,體現了農村一、三產業相互融合。

1、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帶動了農民收入的穩定增長。“農家樂”旅游經營機制靈活,有游客時可商,無游客時可農,從事旅游服務和務工務農兩不誤,不但利用了閑散勞力,而且農副產品可就地消費,在既不離鄉也不離土的情況下實現了增收。全區106家“農家樂”共吸納農村勞動力1789人,特別是為解決農村婦女勞動力盼轉移、難離家矛盾找到了出路。20*年,“農家樂”共轉移農村婦女勞動力1*0人,其中最高年收入達到1.6萬元。20*年,“農家樂”帶來的收益使城郊農村人均增收260多元。

2、促進了農戶間新的產業分工,帶動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家樂”把生態農業和休閑旅游結合在一起,使農戶之間形成了新型的產業分工,一部分農戶經營“農家樂”,一部分農戶則發展加工業和種養業,專為“農家樂”提供配套服務。如大川村23家“農家樂”年需求土雞2萬余只,年銷售額20余萬元,帶動本村發展成為了養雞專業村。全區土雞年產銷量達30萬只,收入500多萬元。同時還涌現出一批特色蔬菜生產戶、特種畜禽養殖戶,如賽武當保護區的野豬、東城開發區的鴨子養殖、大川鎮的蔬菜種植實現了“農家樂”經營戶定點收購、生產戶定向供應,帶來農村產業結構形態的新變化。

3、促進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發展,帶動了農村居民綜合素質的提高。為加強“農家樂”發展,達到“環境優美、交通便捷、食宿衛生”的要求,區委、區政府著力實施了與之配套的新農村建設工程、人畜飲水工程、農村電網改造工程、村村通公路工程、生態保護工程以及有線電視、信息通村入戶工程等,極大地改變了農村臟亂差環境、改善了農村公共服務。“農家樂”業主也紛紛對農家院落進行改造升級、綠化美化、發展花卉園藝,進行配套沼氣池建設,全區“農家樂”共建設“一建三改”沼氣池56口,刷白房屋3萬m2。城市衛生、文明的生活習慣也正在逐步向農民延伸,改變著農村傳統的生活習俗。

4、促進了城鄉統籌發展戰略的實施,帶動了城市對農村的反哺和投入。20*—20*年,“農家樂”旅游收入從185萬元增加到1800多萬元,增長了近10倍,在帶動一方百姓致富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財政收入的增長。20*年,全區“農家樂”共提供稅收155萬元,大川鎮在2000年稅收幾乎為零基礎上,通過發展“農家樂”,20*年達到35萬元,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農家樂”發展對策思考

*有發展“農家樂”的優越條件,有這幾年發展中探索的成功經驗,為“農家樂”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同時,也要高度重視并解決好“農家樂”發展過程中面臨的諸如重“吃”輕“樂”、缺少參與性項目、服務不夠規范等不足和問題,下一步應著重予以解決。

1、科學規劃,加強引導。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則,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和區域旅游總體發展等因素,使“農家樂”發展與旅游總體規劃相協調,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相銜接。在房屋建筑、環境營造、活動設計等方面弘揚特色、大做文章,逐步形成一個村莊一種風格、一條道路一道風景,做到樸素、自然、協調,杜絕貪大求洋、追求豪華、大興土木。

2、強化管理,規范服務。通過建立和完善上下連貫、高效有序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強化安全、衛生等日常管理工作,加強對從業者的安全教育,購置必要的衛生消毒設施,落實各項衛生防范措施,為游客創造一個良好的旅游和生活環境;為“農家樂”業主提供及時準確的旅游信息,對本地風土人情、典故傳說、農業生產知識等進行統一包裝和推介,增強趣味性和吸引力。加強對“農家樂”經營者和從業人員的培訓,促其自覺遵紀守法,誠信經營,提高水平。

3、突出個性,形成特色。發揮城郊農村獨特的自然稟賦和交通、區位優勢,重點在民俗游、休閑游、生態游上做文章,努力把“農家樂”打造成市民城郊游的首選地。引導經營者在“農”、“家”、“樂”上下工夫,在“農”字上,要盡量做到“自產自銷”,要創造讓游客動手采摘、加工菜品、果品的條件,滿足游客不同層次的需要;在“家”字上,要善于營造“家”的氣氛;在“樂”字上要改變“打牌”唱主角的現象,開發新的娛樂項目。

4、健全機制,加強自律。建立和完善星級“農家樂”評選標準和辦法,促其不斷上檔升級;依托“農家樂經營者協會”,統一“農家樂”服務質量標準,為強化服務管理提供依據;制定“農家樂”統一的章程,協調處理經營者內部非行政管理方面的事務;統一行業標識,推行資源共享,鼓勵聯合經營,加強行業自律,促進“農家樂”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