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生產及價格預測的調查報告
時間:2022-10-17 03:02:00
導語:秋糧生產及價格預測的調查報告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為深入了解我縣今年糧食生產形勢,分析預測秋糧上市價格情況,9月20日至9月30日,我價格監測中心選擇6個有代表性的鄉(鎮)、村,深入實地進行調研,通過查看作物長勢、走訪座談等方式,了解了我縣今年糧食生產的基本情況,并對今年我縣秋糧上市價格做出了預測。
一、我縣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
××縣地處松嫩平原東北部邊緣,位于吉林省東北部,地理位置居東部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區,主要特點是大陸性明顯,全縣大部分地區最高氣溫達37.8℃,全年日照2787.1小時,年活動積溫2700—3000℃,大于等于10℃的有效積溫2870℃。全縣降水量年平均460.3毫米,全縣自東向西明顯的呈現出半濕潤,半干旱的差異。全年無霜期,按輕霜計平均145天,沿江河地區坎下為135天;按嚴霜計,平均為165天。
全縣在冊耕地223969公頃,其中旱田21.2萬公頃,水田1.2萬公頃,因各地土質、地形、降水及氣候條件的差異大體可分為東部黑土區、南部風沙土區、中部鹽堿區、西北部黑鈣土區和坎下草甸土區等五個類型區。全縣土質比較肥沃,盛產玉米、高梁、水稻、大豆、花生、雜豆、雜糧等,是全國重點商品糧基地縣之一。
2006年我縣氣候條件,對農業生產來說總體是有利的,通過氣象部門的氣象資料分析,今年我縣的氣候特點是:降雨多,日照略少,積溫正常。連續幾年的大面積春季干旱現象今年沒有發生;作物生長發育關鍵階段和生殖生長關鍵期氣象條件比較好,全縣大部分地區氣溫較高,降雨充足,僅東部部分村屯偏了幾場雨造成“掐脖旱”現象;入秋以來,白天氣溫高,晝夜溫差大,光照條件好,氣象部門預測初霜較每年要推遲一周左右,有利于作物成熟。
二、2006年全縣糧食生產總體形勢
農業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2005年我縣玉米播種面積是137718公頃,總產量1538861噸;水稻播種面積是8780公頃,總產量85533噸;大豆播種面積是12242公頃,總產量35502噸。
據農業部門的專家分析,今年我縣玉米播種面積有所增加,總產量預計可達到160萬噸,水稻播種面積基本與去年持平,總產量9萬噸,大豆播種面積略低于去年,總產量可達3萬噸。因為氣候條件影響,上述三類作物單產較去年都會有所提高。
三、秋糧上市后價格預測及收購情況
玉米價格預測:由于我縣和周邊市縣的玉米深加工企業不斷增多,玉米就地消化數量較大,在國內市場需求較旺、農民看漲心理等利好因素的作用下,今年玉米開市價格預計將比去年有小幅度增長,預計標準品每市斤在0.50—0.53元左右。
水稻價格預測:據調查縣內糧庫及糧食收購個體戶,目前我縣水稻價格為每市斤0.92元左右。通過分析近幾年秋糧上市后水稻價格穩步上揚的形勢,我們預測今年水稻上市價格約為至少能維持目前的價格,即每市斤0.92元。
大豆價格預測:據國家發改委價格監測中心9月份對國內市場的監測資料,2006年9月中旬,我國糧食主產區大豆價格上升,黑龍江省收購價為112.75元/百斤,較9月上旬上升0.67%;吉林省舒蘭市收購價為118元/百斤,較9月上旬上升9.26%。據根據目前市場行情分析,我們預計今年秋糧上市初期,我縣大豆價格應維持在0.95元/斤的水平。
四、當前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及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一)農業生產、農民增收及新農村建設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資價格上漲過快。由于石油、煤、化肥、農藥等生產原料價格不斷飚升,導致化肥、農藥等主要農業生產資料漲價。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持續居高不下,使糧食直補效應被抵消,農民因糧補政策得到的實惠大打折扣。有的農民抱怨:直補那倆錢全讓化肥、農藥給“找回去”了。
二是生產資金缺乏。近兩年國家重視“三農”,實行工業反哺農業的政策,農民種糧積極性高漲,但部分農民手中可用于農業生產的資金缺乏。雖然銀行部門擴大春耕支農信貸規模,但受各方面條件制約,農民貸款難現象仍然難以解決。
三是農村勞動力呈現嚴重“老齡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部分外出或從事流通活動,農業生產上存在勞動力“老齡化”問題,加上勞動力素質低,科學種田水平不高。
四是農民思想不解放,農業增收渠道不寬。絕大多數農民思想保守,除從事傳統農業生產外,沒有其他增收渠道。
五是新農村建設存在重點、主體錯位的現象。在調查中發現,鄉、村兩級的干部,在介紹當地新農村建設時,都突出介紹當地改廁、改水、道路建設、村莊規劃等生活問題的解決辦法及成就,而對于新農村建設的重點——發展生產力,都缺乏長遠的規劃和發展理念。新農村建設的主體本應該是農民,可是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沒有發揮出來,主要表現在:新農村規劃不是從農民的實際情況出發,由農民民主協商、反復討論,最后制定出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規劃,而是政府制定規劃,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最后造成農民等、要、靠現象。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解決上述問題,一是要加大政府宏觀調控和監管力度,控制生產資料價格過度上漲,整頓種子市場秩序;二是要進一步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采取多種方式解決農民生產資金不足的問題;三是加大科技培訓力度,為農民提供科技服務,解決農民科學種方面的難題。四是擺正新農村建設的重點,鄉村組織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以市場為導向,大力調整產業結構,圍繞“農”字做大做強具有地方特色農產品的產業化規模,引導農民拓寬增收渠道。要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從農民最關心、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實際問題做起,確保農民從新農村建設中真正得到實惠,從而使建設新農村成為農民的自覺行動,激發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大限度地出來,為建設新農村提供永不枯竭的動力支撐。
- 上一篇:行政監察工作調研材料
- 下一篇:任重道遠—對大學校園學生講座的調查